善意的谎言辩论材料范文

时间:2023-07-04 09:24:5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善意的谎言辩论材料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善意的谎言辩论材料

篇1

有人认为在生活中,有时是需要善意谎言来抚平人们心中的创伤;而有人也认为,讲诚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种美德。所以人要讲诚信不能撒谎。我们就借助了这个热们话题在班开了一个小小辩论会。

首先,老师让赞成生活中因有善意的谎言的同学举手,四分之三的同学都赞成(包括我在内),其余的都是正方。我春风得意的想:“我们人多势众,今天是胜券在握了。"

辩论会开始了,第一个发言的是我们反方的王月同学。到他们发言了。别看他们人少,可每次都说的条条有理,材料又很充实,尤其是正方的王国斌,每次反驳时都把脸绷得紧紧的,看上去非常认真。我们也不甘示弱,个个把手举的高高的,嘴里还不时的喊:“我来反驳,我来反驳。”老师叫我来说。我喜颜悦色的说:“善意的谎言虽然也是谎言,可它和真正的谎言是不一样的。”话刚说完,正方的闫学强同学迅速站起来挺胸抬头的反驳道:“谎言就是谎言,都是一样的。”嘿!这下给我们反方来了个下马威,可是我们反方也不是好欺负的,当时就反驳了他们。我再一次举起手,心想:“这会回我也要想你们示威一下,让你们知道我们反方不怕你们。”我振有词的说:“只要性质是好的,只要是为了对方好,在生活中是需要这些善意的谎言的。例如,我们学了《唯一的听众》中老教授说自己是聋子,要是她不说善意的谎言,作者会有这么大的成就吗?”说完这句话,他们正方犹豫了一会儿,金铃才缓慢的举起了手,也没说上来什么,我们反方同学暗自高兴的想:“今天我们赢定了。”看正方的王国斌连字典都搬出来了正愁眉紧锁的翻着,看到他脸上露出了一丝笑,也许是找到答案了,在他的反驳声中,下课铃也响了,我们打了个平手。

通过这次辩论会,我知道啦,善意的谎言在生活中有时是不可缺少的,但是讲诚信也是我们每个都要知道,明白的。

篇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有利于增强学生在现代社会的生存能力。”所谓口语交际,就是在人与人交往的特色语境中,听说双方运用口头语言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沟通情感的一种互动言语活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越来越频繁,口头交际越来越广,这既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交际素材,又对我们提出了应生活需要及时培养口语交际素养的要求。所以小学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这是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但我在教学中发现,由于受生活环境及语言环境的影响,学生表达存在心理障碍,口语表达贫乏、单调、苍白无力,能力极其薄弱。加之现在的教师普遍重视读写训练,忽略了听说能力训练,高分低能现象比比皆是,而仅仅依靠教材安排的口语交际训练进行练习口语空间狭小,训练量无疑是杯水车薪。所以拓展口语交际空间,提高口语交际技巧,培养口语交际能力势在必行。

下面我根据自己这几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对如何拓展口语交际进行口语训练,谈谈自己的认识与做法。

一、得法于课堂教学中

1.创设轻松、平等的交际环境,激发学生的交际欲望。

要想消除学生交际时的紧张、害羞心理和畏难情绪,培养学生的交际胆量,激发学生的交流欲望,教师的教态要亲切和蔼,语言要循循善诱,以自身的情绪感染学生,尤其对胆小内向的孩子,更要做到耐心点拨、热情鼓励,不可要求过高。评价要以鼓励性语言为主,给予不同学生不同的交际机会。“言语的发源地就是具体的语境”。要根据学生的认识特点和生活阅历,创设生动有趣、轻松的交际氛围,让学生产生强烈的交际欲望,产生不吐不快的感觉。

2.凭借教材丰富的语言,培养学生交际的能力。

选入小学课本的课文都是古今中外、文质兼优的文学作品。尤其丰富的语言资源更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学习天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课文精妙隽美的语言,通过创设情境,将文本语言转化为自我语言,把口语交际巧妙地融进教学过程中。如在执教《桂林山水》一文时,在学习描写漓江山水这一段时,经过朗读感悟、交流汇报及欣赏课件后,为了加深理解,丰富想象,在舒缓的音乐衬托下,我抒情地说:“请大家闭上眼睛,让我们一起泛舟在这美丽的漓江之上,感受着这诗情画意般的江水。漓江的水真清啊,清的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静啊……”我富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学生深受感染,不由自主地接读起来。随即,我不失时机地启发道:“如此美妙的水,我们为之陶醉,为之惊叹这大自然的杰作,那么让我们也当一回小作者,说一说你看到的水,感受到的水,可以用上文中的句子,好吗?”这时一位学生起来说:“老师,去年暑假我和爸爸妈妈去未央湖划过小船。”“你能说一说吗?”他便脱口而出道:“泛舟在湖中,只见四周杨柳依依,一阵凉爽的小风吹来,令人心旷神怡,水真清啊……”我给予了高度评价。又如我执教散文《山中访友》时,本文语言尤其新奇生动,特别是第五段,运用拟人与想象的修辞手法,语言亲切深情,具有诗一样的韵律和情怀,极富感召力。此时不说待何时,在教学本段时,我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仿照本段写法与句式,说一说自己亲近大自然的经历。他们在优美意境及朗朗上口语境的感召下,灵感一触即发,如:“你好,青翠的小草,你顽强的身躯缀满大地,让世界变得更加生动。”“你好,巍峨的高山,你伟岸的身躯、不屈的脊梁给大地增添了一份深沉与坚毅。”等等,这样的片段在教学中比比皆是。我凭借教材的文字练、说,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悟理解,又借助课文语言的规范化,训练了学生口语语言的逻辑性、形象性,学生既吸取了课本语言精华、语感,又丰富了语言积累。

3.创设交际格局,培养交际技巧。

阅读教学各个环节无不体现着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群体互动,每一堂课都有大量的对话交流。新大纲明确指出:“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要在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中进行,课堂教学是师生交往的双向互动过程,课堂成为学生口语训练的主战场。”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有利于口语交际的内容开展教学,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互动训练,根据不同内容、不同性质、不同题材的课文,可以设计不同形式的交际情境。我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总结如下。

(1)辩论与即兴演讲、即席发言。

课堂上的辩论是基于媒介不同观点的交锋。我认为它是最有效培养学生逻辑思维,有效锻炼学生能言善辩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学生可以基于对某一人物、某种社会现象、某场战争等切入点利用课本材料或课外知识引起争议进行辩论。在学习《唯一的听众》一文拓展时,让学生针对“讲诚信,不能说谎”与“生活需要善意的谎言”进行辩论,双方据理力争,充分利用课文语言材料旁征博引,各抒己见。有的说:“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如果一个人不讲诚信,很难在社会立足。”接着举了事例说明,有的认为:“善意的谎言它的前提是‘善意’,而不是‘蓄意’、‘恶意’,是人与人之间美好情感的体现,假如没有老妇人善意的欺骗,哪来青年人最后的成功……”学生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锻炼了口语。

辩论是一个人口才的最好体现,这样的课例很多,如学习《亡羊补牢》时,可以设计“亡羊补牢,为时不晚”吗?”的辩论;学习《草船借箭》时可以设计“你认为借箭成功的主要因素是什么?”的辩论,等等。由于技巧性较高,可指导学生观看相关的节目、录像,对演讲与发言则有很大的情感体现性。如在学完《只有一个地球》后,学生对地球的现状有了明确的认识,内心引起了极大的担忧、愤怒等,这时我问:“你们想对地球母亲或人类说些什么?”有的学生说:“地球母亲,想当初,您是多么的美丽、壮观、健康,您无私慷慨地奉献着自己的资源养育着数以万计的地球儿女,包括我们人类,而贪婪愚昧的人类却不知珍惜,不懂回报,还在无知地破坏着你美丽的身躯,乱砍乱伐,污染环境,过度开发各种资源……地球母亲,现在我们知道我们错了,我们一定要弥补这个过错,使您不再忧伤!”学生一个个满怀激情地进行了即席演讲或即席发言,“珍惜资源、保护地球”的责任感进一步增强。当然,课堂上的小辩论和即席演讲由于时间限制,和正式的辩论和演讲是有一定区别的,不要对学生要求过高,只要学生言之有理即可。

(2)概括主要内容与复述。

在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概括主要内容,可以有所侧重点,不同学生根据能力和大小概括的长短、详略、优劣不同,由于是基于课文内容,因此无疑是一种可长期训练口语表达的有效途径。朗读课文是口语交际的另一种形式,而指导学生感情读文,背诵课文都对口语训练有所促进,可培养良好的语感。但复述课文则为口语交际奠定坚实的基础,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变换顺序,补充情节进行创造性复述。故事性强的课文,如神话故事、童话故事可让学生复述,如《七颗钻石》、《开天地》、《最后一头战象》等。学生在讲完后,教师可就逻辑顺序、语言生动与否给予指导评价,既能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又能培养学生的口语技巧,真是一举两得。

(3)讲故事,续编故事,演课本剧。

讲故事适用于低年级学生,如课文《乌鸦喝水》、《王二小》等,学完后可让学生及时讲一讲,也可回家讲给家长听。讲故事和复述有一定区别,只要求学生用通顺的语言把故事情节讲清楚即可。

续编故事则是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表达自己的意愿,但要和主题切合。如在学完《穷人》、《别饿坏了那匹狼》等课文,可即时设计让学生说一说,后来还可能发生了什么?这能在很大程度上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创新能力。

课本剧是通过口头语言与肢体语言创造性再现语言情境,引导学生把文本语言变为自己的语言,活泼生动,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情感的体悟,又在合作表演中发展了口语,张扬了个性,锻炼了交际能力。如《田忌赛马》、《晏子使楚》、《完璧归赵》等课文是课本剧的最好素材,《半截蜡烛》本身就是课本剧。演说的结合,比读或背诵课文更具广泛的想象创造空间。

(4)现场模拟。

如学完《颐和园》、《长城》等课文,我让学生当小导游,根据课文内容,以小导游的身份介绍颐和园、万里长城等名胜古迹;学完《新型玻璃》等课文,我让学生模拟推销员,现场推销商品;学完《鲸》、《松鼠》等说明文,我让学生以鲸、松鼠等口吻,以“我是一只鲸”等为主题,自我介绍,不必完整介绍,只要说出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即可。这样的设计都是对课文内容的进一步利用,通过用不同角色体验,学生大大增强了学习与说的兴趣,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当然,也可在实践课中开展。

二、延伸于课外活动中

1.广泛开设语文实践活动。

(1)利用每学期开设的主题班队会活动,专项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如本学期开设的语文实践活动:“爱国诗文朗诵会”、“祖国在我心中”演讲比赛,“感动中国”人物故事会,“我是环保小卫士”等。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设计出不同活动专题,诸如此类的丰富多彩的活动给学生大量的言语实践,通过搜集整理―组合―内化―运用实践的模式,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2)利用早读课开辟一定时间开展“我是小小播音员”活动,让学生模拟播音员转述国内外、学校及身边发生的新闻事件,开展“小小评论员”活动,评论具有代表的人、事、物,包括喜欢看的电视节目,开展“我是小记者”活动,模拟记者现场主持,现场采访。我尽量选择学生敏感、感兴趣、具有时代感的话题,使学生兴味盎然,乐于表达,有话可说。

A:说活动。如:“六一”儿童节文艺汇演,广播体操比赛,“5.12”汶川地震捐款献爱心活动等。

B:说电视节目、电影片段。如国庆60年阅兵仪式,《百家讲坛》等。

C:说身边的突发事件。如校园内的好人好事、不良事件等。

D:说时下敏感话题。如:“5.12”汶川地震、“H1N1”甲流感、学生上网等。

E:说名人。如说体育明星、影视明星等公众人物。

(3)利用课前5分钟让学生集体背诵古诗词、名言警句、好句好段、优秀范文等,材料可由学生推荐。

这些活动可以是经常性、长期进行口语交际训练的好方式。灵活多变、丰富多彩的题材,能给学生开辟一个个更为广阔的平台,极大地丰富学生口语训练的教材。教师要用心、留心观察身边生活、细心捕捉生活中的说话点,抓住一闪即逝的机会,及时创设交际情景,指导学生进行卓有成效的训练。学生事先在课外做好细致的语言材料的准备,活动过程中的倾听、评价、讨论、交流、合作等互动,无疑对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一种提升。

三、实践于社会生活中

口语交际应“重视在生活中实践”。广阔的社会背景,五彩斑斓的社会生活存在大量的交际机会与内容。反过来,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互动本身构成了鲜活的生活。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日常生活展开学习和锻炼,鼓励学生在各种真实的场合尝试练习人际交往,体验人际交往过程中的酸甜苦辣。

我根据学生的生活环境及本地的生活资源,指导学生拟定计划、设计方案,利用星期天、寒暑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如上街购物,去银行存零花钱,去邮局寄信;根据父母的职业特点去集市卖菜,在商店推销商品;聚会庆祝生日,去踏春;调查灞河的现状及原因等,让学生深入社会,接触社会,学会和形形的人打交道,如收银员、顾客、工作人员、农民……文雅的、粗鲁的,憨厚的、狡诈的,年迈的、年轻的……让学生在真实的人际中历练探索,不断提高人际交往的综合素养,为将来走向更为广阔的天地、进行更为复杂的人际交往打下基础。

教师在教学中,只有凭借课本,创造性地挖掘课本资源,广泛地利用生活资源,只有立足课堂,不断向课外和生活拓展,进行长期的、丰富多彩的口语交际训练,让学生想说、敢说、乐说、会说,潜移默化中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才会有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巢宗祺,雷实,陆志平.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篇3

一、依托文本的语言,提升口语表达的准确性

选编入语文课本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佳作,文章的语言表达规范、用语相当准确,是学生学习的典范。这些典型的书面语言为学生的口语表达提供了素材,同时又为训练规范的口语表达提供了范式和情境。

1.在比较中学习语言的准确表达

以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燕子》教学片段为例。

“一身羽毛,一对翅膀,加上一个尾巴,凑成了小燕子。”

“一身乌黑光滑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一个剪57似的尾巴,凑成了那样活泼可爱的小燕子。”

①对比读上面两句话,哪一句更好?为什么?(初步体会语言的准确性)

②尝试换上其他词来说说小燕子的外形,并与原文比较。(进一步体会语言的准确性)

③比较《燕子》《翠鸟》的外形描写,体会描写外形要抓住特征。(深入体会语言表达形式的准确性)

在此片段中,教师运用层层比较、步步深入的方法,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三次比较不仅使学生深入地体会到词语运用的准确性,还让学生明白语言表达形式的准确性,为后续的课堂口头表达提供了帮助,最终达到让学生准确表达的目的。

2.在重组中,学习语意的准确表达

以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赵州桥》教学片段为例。

①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思考:赵州桥有什么特点?

②在这两个特点中,作者用了“不但……而且……”强调了哪一个特点?(美观)

③语言第一次重组:按照课文原意,用上“不但……而且……”说一说赵州桥的特点。

④语言第二次重组:如果要强调赵州桥的美观,可以怎么说?引导学生把事物的特点说具体。

⑤能用“不但……而且……”说一说其他你喜爱的物品的特点吗?

对于关联词“不但……而且……”的理解和运用训练,本课例摒弃了脱离语境作抽象讲解的做法。先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它的意思,领悟它的用法;接着对课文内容进行两次语言重组,将语言的理解和运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最后通过迁移,使学生举一反三,活学活用。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在一次次语言重组中获得锻炼。

二、依托文本的矛盾点,提升口语表达的针对性

不少课文的作者为了设置悬念或推动故事的发展,经常在行文中铺设一些矛盾点,包括语意上的矛盾、故事情节的矛盾和情感的矛盾等,而这些矛盾点也正是学生在学习中最能引发思维碰撞、激发讨论兴趣的导火线。教师要善于挖掘文本中的矛盾点开展教学,为学生搭设表达的平台,训练学生口语表达的针对性。

1.于语意矛盾处辨析,学习口语表达的针对性

所谓语意矛盾,即作者在文意制造的前后语意中的对立点,引发读者认识上的强烈反差,进而突出要表达的观点.而抓住这些矛盾点展开教学,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形成他们的阅读思想和观点,促使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想法有针对性地到文中寻找观点材料进行辨析,在辨析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在辨析中明晰文章的主旨。

以人教版六年级上册《鹿和狼的故事》教学片段为例。

①于课文中寻找矛盾:狼和鹿在你们原有的印象中分别是一种怎样的动物?课文中分别用了哪些词语来形容它们?

狼:凶恶残忍——森林的保护者;

鹿:森林的“宠儿”——罪魁祸首。

②于质疑中阅读,在阅读中思考:凶恶残忍的狼怎么会成为森林的保护者?美丽善良的鹿为什么会成为毁坏森林的罪魁祸首呢?

③如果当初罗斯福总统在寻思要下令消灭狼、保护鹿的时候,你就是他身边的得力助手。你会怎么劝他?先和同桌说一说。(提示:想一想罗斯福总统产生这个想法的原因,劝说要有针对性)

在本课例中,教师从人们对两种动物的惯有看法入手,引导学生自读课文,寻找作者的语意矛盾,在矛盾中质疑,在解疑中深入理解。最后创设了一个对话的情境,引导学生将理解化成语言,进行有针对性的表达。

2.于情感矛盾中追问,学习口语表达的针对性

小学教材中有一些课文蕴含的情感是前后矛盾的,这些矛盾点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领着他们去文本的语言中一探究竟,探索表达的技巧。 以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母鸡>为例。老舍先生先通过叫声刻画了一个无病、欺软怕硬、拼命炫耀的母鸡形象,表达对母鸡的讨厌之情,可到了最后又对母鸡充满了崇敬之情。这样完全矛盾的两种情感,被用在同一种事物身上,就引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老舍先生对母鸡的态度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于是学生深入阅读描写母鸡的语言,从描写母鸡叫声的语句中感受到了语言的针对性,然后教师进一步进行拓展:母鸡还会在什么时候叫,当我们喜欢它的时候,那叫声听起来又是什么样的呢?有针对性地进行了口头表达训练。

3.于情节矛盾中辩论,学习口语表达的针对性

所谓情节矛盾,是指文本为了凸显人物的品质,设置了一些人物言行的对立点,组成了矛盾的情节,这些情节有时与传统的道德规范又是相矛盾的。抓住这些矛盾点进行辩论,既能使学生有话可讲,而且在阐述观点时需要学生针对观点在文中寻找依据,很好地训练了学生口头表达的针对性。

以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别饿坏了那匹马》为例,文中父亲的育儿观念和青年的善意谎言形成了情节上的矛盾点。于是学习课文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辩论:青年该不该用善意的谎言免费给女孩提供看书的机会?学生纷纷针对不同的观点展开辩论,并且在文中寻找佐证观点的细节,在表达中围绕自己的观点展开阐述,很好地训练了口语表达的针对性。

三、依托文本的情境,提升口语表达的条理性

小学教材中,说明性的课文无疑是训练口头表达条理性的绝好文本,因为其鲜明的结构特点本身就是非常具有条理性的内容。除说明性的课文以外,大部分以叙事性的文本为主,在这些文本中都包含着不同的故事情境,使学生产生角色意识,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尤其是一些历史故事,其主人公充满智慧,这些精妙的语言往往条理清晰:蕴含着很强的逻辑性。我们可以依托这些语言情境,来训练学生口语表达的条理性。

1.在解说中,学习有顺序地表达

解说是促使学生将课文语言内化为个人语言的有效训练方法。学完寓言故事,让学生沉入故事情境,与人物对话;学完成语故事,让学生依据故事情境,解析人物言行的用意所在;学其他历史故事时,还可以引导学生进入故事,对理性又困难的重点内容进行语言转换,既达到促进理解的目的,又训练有序地表达。

以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一课为例,我们可以依托文本,创设一个表达的情境,如果你就是当时在诸葛亮身边的一个小士兵,当你经历整个草船借箭的过程,你会怎样向身边的人介绍这件事?如何按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讲述整个事件,融入整个事件当中你对诸葛亮一些做法的感受?学生在准备解说时,肯定要在心中想好讲解的顺序,这一环节的设计既让学生在口头表达中内化书本的语言,又让学生在酝酿和解说的过程中训练了有顺序表达的能力。

2.在推理中,学习表达的逻辑性

推理是一种较为复杂的思维方式,推理的过程也是训练表达的逻辑性的过程。语文教材中有不少值得细细去推理的精妙语言。以《晏子使楚》一文的教学为例,晏子与楚王的三次交锋充分显示了他的外交才能和语言功力。教师可以借助这三次语言,帮助学生学习推理,训练口头表达的逻辑性。

第一次交锋:

师:晏子说了这番话,为什么楚王就吩咐手下把城门打开了?

生:如果不开城门,楚国就是狗国。

师:为什么钻了狗洞就是狗国呢?其实晏子说这番话时用了一种方法叫推理,(板书:推理)言下之意是开狗洞的是狗国,开城门的是国家。楚国开的是什么?

生:楚国开的是狗洞。

师:由此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生:楚国是一个狗国;

师:晏子就是这么一步一步推理出这个结论的。楚王如果承认楚国是狗国,那么——

生:楚王就是狗王。

第二次交锋:

师:楚王侮辱齐国没有人,晏子说了怎样的一番话让楚王只好陪着笑?

师:按刚才的方法,也分三步把晏子的意思说出来。

生:第一步:上等人访问上等国家,下等人访问下等国家。

第二步:晏子说自己是下等人。

第三步:楚国是下等国家。

第三次交锋。(同上)

篇4

一.正确认识口语交际的特征,区别口语交际和说话。首先,不要把口语交际课上成说话课。“说话”往往是单向的,大多是一人说,众人听,语言信息是单向传递状态,思想交流、思维碰撞就很少,而口语交际更强调互动,具有交互性。实际教学中,常常会有教师把口语交际课上成“看图说话”课,指着书上的插图一句一句问学生图上画的是谁,他们在干什么等等。这样的教学谈得上是口语交际,与教材的编写意图当然是相违背的。还有的教师的口语交际课,虽然一开始创设了良好的情境,但稍不注意就会上成说话课。如在口语交际课中,学生准备好后,一位学生上台表达,但教师为了叙述更流利,对他说:“请你转过身看大屏幕说”。就这么一转身,这位同学就背对着同学“交际”了。这是十分典型的“独白”或“说话”。把口语交际课上成了“说话”课,无疑削弱了口语交际应有的“交际性”。口语交际能力应该从低年级开始就培养。

二.精心选择口语交际材料,创设有实际意义的情境,激发学生口语交际的兴趣。小学生口语交际训练的材料的来源大致有二:一是语文课本中提供的交际材料;二是教师选取的课外交际材料。一、二年级新教材文质兼美的课文,为教学提供了进行语言规范和语言实践活动的素材和具体情境,所以要用好教材这个例子。

两种材料来源相比较而言,后者占有较大的优势。因为教材中提供的说话内容,虽然具有系统性和科学性,但对不同地区、不同条件下的学生来说,仍有着一定的局限性。而后者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令学生有话可说。

口语交际中,谈话内容直接影响双方的谈话情趣,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选择他们喜爱的事物,喜欢的话题作为口语交际训练的内容,学生会产生表达交流的愿望,有不吐不快之感。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儿童往往会被某些外在的新异现象所吸引而产生直接兴趣。所以,教师应做有心人,要注意时刻留心观察学生,当学生受到外来影响而兴奋或产生感情共鸣时,教师就应该趁热打铁,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他们就把话毫不费劲地说得既完整又通顺,从老师“要我说,要我听”变成“我要说,我要听”。

三.优化口语交际的训练过程,教给学生口语交际的方法

(一)教给学生“说”的方法

学生饶有兴趣地说,往往能把讲述的内容“言之有物”,但要做到“言之有序”,还要教师具体指导说的方法。对于低年级学生,教师要教他们从说一句句完整话开始,逐步过渡到说几句连贯的话或一小段话。到了中高年级,教师要指导他们按记叙文的六要素,围绕一个意思有头有尾地说一段话。学生一旦掌握了方法,口语交际才不会感到困难。还要让学生知道在实际生活中,应该做到“心到口到”,“想得快说得好”,这就要求学生针对交际对象,交际场合及时做出调整。有学生在口语交际课中把“福如东海,寿比南山”这句祝福语送给过生日的同学就是不恰当的,诸如此类的问题作为教师就要适时地引导。

口语交际时还要注意交际的态度的培养,比如,仪态大方、自然,有礼貌文明交际等。低年级孩子有多动的特点,这就要靠教师适时的提醒和恰当到位的指导,提供一次又一次的锻炼机会,促进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纠正,直至养成良好的习惯。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