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学习的方法范文

时间:2023-07-04 09:24:5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小学学习的方法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小学学习的方法

篇1

教师在教学中,要针对小学生的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圆锥体体积公式》时,指导学生制作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容器各一个。要求每位学生回到家里装满沙子,然后分别算出质量,上课时让学生报出所装沙子的质量。此时,学生会感到非常好奇,恨不得一下子就解开其中的奥秘,趣意横生之际便是传授知识之时。随后,教师当场演示实验,全班学生就会全神贯注的看演示,这样省时减力,起到事半功倍教学效果。

二、教给学生科学的记忆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记忆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基础,是智力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获得数学知识,完成学习任务的必备能力之一。数学知识的记忆应以理解为主,指导学生记忆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理解记忆法。数学知识面广,不能死记硬背,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强化记忆。例如:什么叫梯形。首先让学生通过认真观察,理解“只有一组对边”是什么意思,若把“只”字去掉又会怎样。通过思考与讨论,学生认识到“只有一组对边平行”就是四条边中相对的两条边为一组,其中一组平行,另一组不平行。这样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梯形这个概念就容易了。

2.规律记忆法。数学知识是有规律的,只要引导学生掌握其规律,就可以进行有效记忆。例如:记忆长度、面积、体积单位进率。因为长度单位相邻之间的进率是10,面积单位相邻之间的进率是100,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掌握了这个规律记忆就比较容易。

3.形象记忆法。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例如,一年级数的认知教学时,把数与某些实物联系起来进行形象记忆。如把“2”比作小鸭子、“3”比作耳朵等。这样唤醒了学生的记忆细胞,教学效果显著。

篇2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更是一种艺术,是人类思维的自由创造。数学学习方法指导,简称数学学法指导,是“学会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数学教学理论研究和实践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教会学生学习”已成为当今世界流行的口号。学会学习就是主动学习和善于学习。它不仅指学习者学习目的明确、学习动机强烈、学习态度积极,学习中能克服困难并能持之以恒坚持;更强调学习者要善于运用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将思考与创新精神贯穿于具体的学习活动及整个学习过程中,从而实现有效学习和创造性学习。

一、由“学会”转变为“会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阶段是数学学习的一个关键时期。许多孩子语文成绩比较好,但是数学成绩却不理想,数学学习屡受挫折,我想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这些学生不了解小学数学的特点,学不得法,从而造成成绩滑坡。小学生仅仅想学好数学是不够的,还必须“会学”,要讲究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才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才能提高学习成绩。

提高数学学习成绩的前提是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什么是良好的学习习惯?它包括制定计划、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和课外学习等多个方面。

1.制定计划。从而使学习目的明确,时间安排合理,不慌不忙,稳打稳扎,它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和克服困难的内在动力。但计划一定要切实可行,既有长远打算,又有短期安排,执行过程中严格要求自己,磨炼学习意志。

2.课前自学。这是上好新课,取得较好学习效果的基础。课前自学不仅能培养自学能力,而且能提高学习新课的兴趣,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自学不能搞走过场,要讲究质量,力争在课前把教材弄懂,上课着重听老师讲思路,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尽可能把问题解决在课堂上。

3.专心上课。“学然后知不足”,这是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关键环节。课前自学过的学生上课更能专心听课,他们知道什么地方该详细听,什么地方可以一带而过,该记的地方才记下来,而不是全盘抄录,顾此失彼。

4.及时复习。这是高效率学习的重要一环。通过反复阅读教材,多方面查阅有关资料,强化对基本概念知识体系的理解与记忆,将所学的新知识与有关旧知识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比效,一边复习一边将复习成果整理在笔记本上,使对所学的新知识由“懂”到“会”。

5.独立作业。这是掌握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加深对所学新知识的理解和对新技能的必要过程。这一过程也是对学生意志毅力的考验,通过作业练习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由“会”到“熟”。

6.解决疑难。这是指对独立完成作业过程中暴露出来对知识理解的错误,或由于思维受阻遗漏解答,通过点拨使思路畅通,补遗解答的过程。解决疑难一定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做错的作业再做一遍。对错误的地方没弄清楚要反复思考,实在解决不了的要请教老师和同学,并经常把容易错的地方拿来复习强化,作适当的重复性练习,把从老师、同学处获得的东西消化变成自己的知识,长期坚持使对所学知识由“熟”到“活”。

7.系统小结。这是通过积极思考,达到全面系统深刻地掌握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的重要环节。小结要在系统复习的基础上以教材为依据,参照笔记与资料,通过分析、综合、类比、概括,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以达到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的目的。经常进行多层次小结,能对所学知识由“活”到“悟”。

8.课外学习。课外学习是课内学习的补充和继续,包括阅读课外书籍与报刊,参加学科竞赛与讲座,走访高年级同学或老师交流学习心得等。它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文化科学知识,加深和巩固课内所学的知识,而且能够满足和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独立学习和工作的能力,激发求知欲与学习热情。

二、注意研究学科特点,寻找最佳学习方法

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阅历有限,不少学生容易急躁。有的学生贪多求快,囫囵吞枣。有的想靠几天“冲刺”一蹴而就,有的取得一点成绩便洋洋自得,遇到挫折又一蹶不振。学习是一个长期的巩固旧知、发现新知的积累过程,绝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为什么小学要学六年而不是六天!许多优秀的学生能取得好成绩,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的基本功扎实,他们的阅读、书写、运算技能达到了相当熟练的程度。

数学学科担负着培养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像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任。它的特点是具有高度的抽象性、逻辑性和广泛的适用性,对能力要求较高。学习数学一定要讲究“活”,只看书不做题不行,只埋头做题不总结积累也不行。对课本知识既要能钻进去,又要能跳出来,结合自身特点,寻找最佳学习方法。华罗庚先生倡导的“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的学习过程就是这个道理,方法因人而异,但学习的四个环节(预习、上课、作业、复习)和一个步骤(归纳总结)是少不了的。

总之,对学生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要力求做到转变思想与传授方法结合,课上与课下结合,学法与教法结合,教师指导与学生探求结合,统一指导与个别指导结合,建立纵横交错的学法指导网络,促进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篇3

教育家叶圣陶说过: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成习惯。只有熟练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的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应用,好像出于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仅仅是第一步,必须通过反复实践,严格训练,才能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掌握方法发展到养成习惯是一个很大的飞跃,必须经过长时间的严格训练。

一、循序渐进

逐步提高学生掌握一套科学的学习方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须从低年级开始,逐步加以培养。既保证培养的连续性,又能够随着年级的升高,逐步提高要求。如:在低年级,老师对孩子放任自流,不加以正确引导,没有严格要求,想在高年级施加压力,扭转乾坤,效果往往会不尽人意。

二、更新教法,重视学法

教法和学法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融汇贯通的。教法对学法有着制约和影响作用,好的教法会促进学生良好学法的形成。反之重视学法的培养,也会促进教法的更新。如果依旧闭门造车,上课满堂灌,下课题海战术,死记硬背,这样是很难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只有不断的更新教学理念采用好的教学方法,才能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例如:现在提倡的情景教学法,就是很好的把学习与生活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让学生印象深刻,从而在生活中也会不自觉的运用起数学,效果显著。

三、榜样示范,潜移默化

小学各年级课件教案习题汇总 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五年级模仿性强使小学生的心理特征之一。小学生的各种习惯,起始于模仿。因此,教师的示范作用对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如:教师在讲课时,要正确运用数学语言,条理清晰。在解题或演算的过程中,要自觉认真审题,按步分析,最后认真检查验算。批改作业或板书时,要坚持书写工整美观,格式布局合理......这一切都会给学生良好的影响,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当然小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有一个从少到多,有简单到复杂,由生疏到熟悉的过程。同时也是有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长期不懈,持之以恒的引导和要求。

四、学会主动预习

新知识在未讲解之前,认真阅读教材,养成主动预习的习惯,是获得数学知识的重要手段。因此,培养自学能力,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会看书,带着老师精心设计的思考题去预习。如自学例题时,要弄清例题讲的什么内容,告诉了哪些条件,求什么,书上怎么解答的,为什么要这样解答,还有没有新的解法,解题步骤是怎样的。抓住这些重要问题,动脑思考,步步深入,学会运用已有的知识去独立探究新的知识。在老师的引导下掌握思考问题的方法.一些学生对公式、性质、法则等背的挺熟,但遇到实际问题时,却又无从下手,不知如何应用所学的知识去解答问题。

五、及时总结解题规律

解答数学问题总的讲是有规律可循的。在解题时,要注意总结解题规律,在解决每一道练习题后,要注意回顾以下问题:(1)本题最重要的特点是什么?(2)解本题用了哪些基本知识与基本图形?(3)本题你是怎样观察、联想、变换来实现转化的?(4)解本题用了哪些数学思想、方法?(5)解本题最关键的一步在那里?(6)你做过与本题类似的题目吗?在解法、思路上有什么异同?(7)本题你能发现几种解法?其中哪一种最优?那种解法是特殊技巧?你能总结在什么情况下采用吗?把这一连串的问题贯穿于解题各环节中,逐步完善,持之以恒,学生解题的心理稳定性和应变能力就可以不断提高,思维能力就会得到锻炼和发展。

篇4

数学教育的实践和历史表明,数学作为一种文化,对人的全面素质的提高具有巨大的影响。因此,提高基础教育中的数学教学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可目前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重知识轻能力,重结论轻过程”等现象。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经常碰到这样的情况: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吃力,但教学质量却原地踏步。究其原因,是学生缺乏学习能力,没有学会学习。因此,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关键,在教学实践中,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指导学生阅读数学课本,启迪学法

数学课本是学生获得系统数学知识的主要来源。指导学生阅读数学课本,首先应该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我首先指导学生预习,要求学生养成边读、边划、边思考,手脑并用的好习惯。每次教学新内容,我都向学生指出要学习内容的要点,并要求学生根据要点,新授例题下面的提问和提示,带着问题去预习。在指导学生课内自学时,我重点指导学生读懂课本,分析算理的文字说明,让学生深入思考知识的内在联系,启发学生找出其它的解题思路。

数学知识有着严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在指导学生阅读数学课本时,我启发学生用联系的观点,转化的观点去自学。如在新授教学简单的百分数应用题时,我先出示下面两道分数应用题:(1)一桶油重30千克,倒出3/5,倒出几千克?(2)一桶油倒出3/5,正好倒出18千克,这桶油重几千克?我先让学生讨论并解答这两题,然后再出示例3:一桶油重30千克,倒出60%,倒出几千克?例4:一桶油倒出60%,正好倒出18千克,这桶油重几千克?因为例3和例4这两题是在分数应用题的基础上来的,新旧知识的联系点就是把百分数(60%)转化成分数(3/5),因此,在指导自学过程中,我紧紧抓住了这种联系,让学生将这两题同原来的两题进行比较,从而因势利导,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顺利地解决了新的问题,也使学生学得轻松,既启迪了学法,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渗透学法

为了摆正教与学的关系,真实地体现学生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为了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让他们在参与中主动探索,学会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我采用跟学生共同商讨的教学形式,师生平等相处,引导学生去思考、解决问题,真正使学生在成为学习的主从。而教师的主导作用,我则表现在善于控制教学的双边活动,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和思维的主动性、积极性和独创性,在学生充分参与教学的过程中,将教法转化为学法,使学法教法配合默契,以取得较高的教学质量。

如教学“圆的面积”时,为了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空间观念,我从学生的知识特点出发,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操作实践,探求规律,推出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教学时,我先用教具演示,将一个圆8等分,拼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然后组织学生参与操作,把一个圆16等分,拼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再引导学生观察得出:两个拼成的平行四边形,后者更近似于平行四边形。接着引导学生想象,把一个圆32等分、62等分……当把圆无限等分时,就转化成了一个长方形。最后让学生将刚才16等分的两个半圆收拢,并将其中一个半圆及半径分别涂上红色,再展开拼插。这样学生很快发现了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长等于原来圆周长的一半,长方形的宽等于原来圆的半径,从而就很快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为:S=πR2。

这样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学生学习热情高,并能创设“想学、乐学、会学”的课堂情景。

三、鼓励学生敢于质疑问难,掌握学法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教学中,学生思维的源头,就是在教师的鼓励与引导下,对教学设计的题材提出问题,展开思维,并力求抓住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敢于质疑问难,善于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并引导他们展开讨论,在解疑的过程中掌握思维方法。

篇5

教学研究对象的两个侧面,把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结合起来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就是数形结合思想。“数形结合”可以借助简单的图形、符号和文字所作的示意图,促进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协调发展,沟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从复杂的数量关系中凸显最本质的特征。它是小学数学教材编排的重要原则,也是小学数学教材的一个重要特点,更是解决问题时常用的方法。

二、集合的思想方法

把一组对象放在一起,作为讨论的范围,这是人类早期就有的思想方法,继而把一定程度抽象了的思维对象,如数学上的点、数、式放在一起作为研究对象,这种思想就是集合思想。集合思想作为一种思想,在小学数学中就有所体现。在小学数学中,集合概念是通过画集合图的办法来渗透的。

如用圆圈图(韦恩图)向学生直观的渗透集合概念。让他们感知圈内的物体具有某种共同的属性,可以看作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就是一个集合。利用图形间的关系则可向学生渗透集合之间的关系,如长方形集合包含正方形集合,平行四边形集合包含长方形集合,四边形集合又包含平行四边行集合等。

三、对应的思想方法

对应是人的思维对两个集合间问题联系的把握,是现代数学的一个最基本的概念。小学数学教学中主要利用虚线、实线、箭头、计数器等图形将元素与元素、实物与实物、数与算式、量与量联系起来,渗透对应思想。

如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教材中,分别将小兔和砖头、小猪和木头、小白兔和萝卜、苹果和梨一一对应后,进行多少的比较学习,向学生渗透了事物间的对应关系,为学生解决问题提供了思想方法。

四、函数的思想方法

恩格斯说:“数学中的转折点是笛卡儿的变数。有了变数,运动进入了数学,有了变数,辩证法进入了数学,有了变数,微分和积分也就立刻成为必要的了。”我们知道,运动、变化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函数思想的可贵之处正在于它是运动、变化的观点去反映客观事物数量间的相互联系和内在规律的。学生对函数概念的理解有一个过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在处理一些问题时就要做到心中有函数思想,注意渗透函数思想。

函数思想在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教材中就有渗透。如让学生观察《20以内进位加法表》,发现加数的变化引起的和的变化的规律等,都较好的渗透了函数的思想,其目的都在于帮助学生形成初步的函数概念。

五、极限的思想方法

极限的思想方法是人们从有限中认识无限,从近似中认识精确,从量变中认识质变的一种数学思想方法,它是事物转化的重要环节,了解它有重要意义。

现行小学教材中有许多处注意了极限思想的渗透。 在“自然数”、“奇数”、“偶数”这些概念教学时,教师可让学生体会自然数是数不完的,奇数、偶数的个数有无限多个,让学生初步体会“无限”思想;在循环小数这一部分内容中,1 ÷ 3 = 0.333…是一循环小数,它的小数点后面的数字是写不完的,是无限的;在直线、射线、平行线 的教学时,可让学生体会线的两端是可以无限延长的。

六、化归的思想方法

化归是解决数学问题常用的思想方法。化归,是指将有待解决或未解决的的问题,通过转化过程,归结为一类已经解决或较易解决的问题中去,以求得解决。客观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转化,是现实世界的普遍规律。数学中充满了矛盾,如已知和未知、复杂和简单、熟悉和陌生、困难和容易等,实现这些矛盾的转化,化未知为已知,化复杂为简单,化陌生为熟悉,化困难为容易,都是化归的思想实质。任何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都是一个未知向已知转化的过程,是一个等价转化的过程。化归是基本而典型的数学思想。我们实施教学时,也是经常用到它,如化生为熟、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曲为直等。

七、符号化的思想方法

数学发展到今天,已成为一个符号化的世界。符号就是数学存在的具体化身。英国著名数学家罗素说过:“什么是数学?数学就是符号加逻辑。”数学离不开符号,数学处处要用到符号。怀特海曾说:“只要细细分析,即可发现符号化给数学理论的表述和论证带来的极大方便,甚至是必不可少的。”数学符号除了用来表述外,它也有助于思维的发展。如果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那么,数学符号的组合谱成了“体操进行曲”。现行小学数学教材十分注意符号化思想的渗透。

符号化思想在小学数学内容中随处可见,教师要有意识地进行渗透。数学符号是抽象的结晶与基础,如果不了解其含义与功能,它如同“天书”一样令人望而生畏。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的可接受性。

篇6

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关键,在教学实践中,我从以下几方面指导学生学习数学。

一、指导学生阅读数学课本,启迪学法

数学课本是学生获得系统数学知识的主要来源。指导学生阅读数学课本,首先应该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我首先指导学生预习,要求学生养成边读、边划、边思考,手脑并用的好习惯。每次教学新内容,我都向学生指出要学习内容的要点,并要求学生根据要点,新授例题下面的提问和提示,带着问题去预习。在指导学生课内自学时,我重点指导学生读懂课本,分析算理的文字说明,让学生深入思考知识的内在联系,启发学生找出其它的解题思路。

数学知识有着严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在指导学生阅读数学课本时,我启发学生用联系的观点,转化的观点去自学。如在新授教学简单的百分数应用题时,我先出示下面两道分数应用题:(1)、一桶油重30千克,倒出3/5,倒出几千克?(2)、一桶油倒出3/5,正好倒出18千克,这桶油重几千克?我先让学生讨论并解答这两题,然后再出示例3:一桶油重30千克,倒出60%,倒出几千克?例4:一桶油倒出60%,正好倒出18千克,这桶油重几千克?因为例3和例4这两题是在分数应用题的基础上来的,新旧知识的联系点就是把百分数(60%)转化成分数(3/5),因此,在指导自学过程中,我紧紧抓住了这种联系,让学生将这两题同原来的两题进行比较,从而因势利导,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顺利地解决了新的问题,也使学生学得轻松,既启迪了学法,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渗透学法

为了摆正教与学的关系,真实地体现学生主体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在教学中,我注意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让他们在参与中主动探索,学会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我采用跟学生共同商讨的教学形式,师生平等相处,引导学生去思考、解决问题,真正使学生在成为学习的主从。而教师的主导作用,我则表现在善于控制教学的双边活动,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和思维的主动性、积极性和独创性,在学生充分参与教学的过程中,将教法转化为学法,使学法教法配合默契,以取得较高的教学质量。

如教学“圆的面积”时,为了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空间观念,我从学生的知识特点出发,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操作实践,探求规律,推出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教学时,我先用教具演示,将一个圆8等分,拼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然后组织学生参与操作,把一个圆16等分,拼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再引导学生观察得出:两个拼成的平行四边形,后者更近似于平行四边形。接着引导学生想象,把一个圆32等分、62等分……当把圆无限等分时,就转化成了一个长方形。最后让学生将刚才16等分的两个半圆收拢,并将其中一个半圆及半径分别涂上红色,再展开拼插。这样学生很快发现了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长等于原来圆周长的一半,长方形的宽等于原来圆的半径,从而就很快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

这样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学生学习热情高,并能创设“想学、乐学、会学”的课堂情景。

三、鼓励学生敢于质疑问难,掌握学法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教学中,学生思维的源头,就是在教师的鼓励与引导下,对教学设计的题材提出问题,展开思维,并力求抓住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敢于质疑问难,善于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并引导他们展开讨论,在解疑的过程中掌握思维方法。

篇7

二、集合的思想方法

把一组对象放在一起,作为讨论的范围,这是人类早期就有的思想方法,继而把一定程度抽象了的思维对象,如数学上的点、数、式放在一起作为研究对象,这种思想就是集合思想。集合思想作为一种思想,在小学数学中就有所体现。在小学数学中,集合概念是通过画集合图的办法来渗透的。如用圆圈图(韦恩图)向学生直观的渗透集合概念,让他们感知圈内的物体具有某种共同的属性,可以看作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就是一个集合。利用图形间的关系则可向学生渗透集合之间的关系,如长方形集合包含正方形集合,平行四边形集合包含长方形集合,四边形集合又包含平行四边行集合等。

三、对应的思想方法

对应是人的思维对两个集合间问题联系的把握,是现代数学的一个最基本的概念。小学数学教学中主要利用虚线、实线、箭头、计数器等图形将元素与元素、实物与实物、数与算式、量与量联系起来,渗透对应思想。如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教材中,分别将小兔和砖头、小猪和木头、小白兔和萝卜、苹果和梨一一对应后,进行多少的比较学习,向学生渗透了事物间的对应关系,为学生解决问题提供了思想方法。

四、函数的思想方法

恩格斯说:“数学中的转折点是笛卡儿的变数。有了变数,运动进入了数学,有了变数,辩证法进入了数学,有了变数,微分和积分也就立刻成为必要的了。”我们知道,运动、变化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函数思想的可贵之处正在于它是运动、变化的观点去反映客观事物数量间的相互联系和内在规律的。学生对函数概念的理解有一个过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在处理一些问题时就要做到心中有函数思想,注意渗透函数思想。函数思想在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教材中就有渗透。如让学生观察《20以内进位加法表》,发现加数的变化引起的和的变化的规律等,都较好的渗透了函数的思想,其目的都在于帮助学生形成初步的函数概念。

五、极限的思想方法

极限的思想方法是人们从有限中认识无限,从近似中认识精确,从量变中认识质变的一种数学思想方法,它是事物转化的重要环节,了解它有重要意义。现行小学教材中有许多处注意了极限思想的渗透。在“自然数”、“奇数”、“偶数”这些概念教学时,教师可让学生体会自然数是数不完的,奇数、偶数的个数有无限多个,让学生初步体会“无限”思想;在循环小数这一部分内容中,1÷3=0.333…是一循环小数,它的小数点后面的数字是写不完的,是无限的;在直线、射线、平行线的教学时,可让学生体会线的两端是可以无限延长的。

六、化归的思想方法

化归是解决数学问题常用的思想方法。化归,是指将有待解决或未解决的的问题,通过转化过程,归结为一类已经解决或较易解决的问题中去,以求得解决。客观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转化,是现实世界的普遍规律。数学中充满了矛盾,如已知和未知、复杂和简单、熟悉和陌生、困难和容易等,实现这些矛盾的转化,化未知为已知,化复杂为简单,化陌生为熟悉,化困难为容易,都是化归的思想实质。任何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都是一个未知向已知转化的过程,是一个等价转化的过程。化归是基本而典型的数学思想。我们实施教学时,也是经常用到它,如化生为熟、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曲为直等。如:小数除法通过“商不变性质”化归为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化归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异分母分数比较大小通过“通分”化归为同分母分数比较大小等;在教学平面图形求积公式中,就以化归思想、转化思想等为理论武器,实现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和圆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间的同化和顺应,从而构建和完善了学生的认知结构。

七、归纳的思想方法

在研究一般性问题之前,先研究几个简单的、个别的、特殊的情况,从而归纳出一般的规律和性质,这种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式称为归纳思想。数学知识的发生过程就是归纳思想的应用过程。在解决数学问题时运用归纳思想,既可以由此发现给定问题的解题规律,又能在实践的基础上发现新的客观规律,提出新的原理或命题。因此,归纳是探索问题、发现数学定理或公式的重要思想方法,也是思维过程中的一次飞跃。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先由直角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算出其内角和度数,再用猜测、操作、验证等方法推导一般三角形的内角和,最后归纳得出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这就运用归纳的思想方法。

八、符号化的思想方法

数学发展到今天,已成为一个符号化的世界。符号就是数学存在的具体化身。英国著名数学家罗素说过:“什么是数学?数学就是符号加逻辑。”数学离不开符号,数学处处要用到符号。怀特海曾说:“只要细细分析,即可发现符号化给数学理论的表述和论证带来的极大方便,甚至是必不可少的。”数学符号除了用来表述外,它也有助于思维的发展。如果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那么,数学符号的组合谱成了“体操进行曲”。现行小学数学教材十分注意符号化思想的渗透。

人教版教材从一年级就开始用“”或“( )”代替变量x,让学生在其中填数。例如:1+2=,6+( )=8,7=++++++;再如:学校有7个球,又买来4个。现在有多少个?要学生填出=(个)。符号化思想在小学数学内容中随处可见,教师要有意识地进行渗透。数学符号是抽象的结晶与基础,如果不了解其含义与功能,它如同“天书”一样令人望而生畏。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的可接受性。

九、统计的思想方法

篇8

数学考量的是学生的逻辑思维,学好数学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小学教育中,数学学习是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阶段,由于年纪较小,一些学生没有意识到数学学习的重要性。传统教育模式中,学生只是一味地接受,缺乏主动性,影响了学习效果。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有效性是非常重要的,在数学教学中,有效性是数学教学的生命,提高数学学习的有效性是数学研究的永恒课题。

一、小学数学教学现状

(一)教学理论更新不及时。

新课改在不断地深入,教师没有及时地对教学理论进行更新,导致新的课程改革没有落到实处,接受的知识还是旧知识。教师只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单纯地进行理论教育,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课堂教学模式存在缺陷。

在课堂教学上,教师只注重讲解教材,单纯追求教学进度,而没有把教学重点放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上,导致课堂质量不高,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学生对课堂讲解的内容无法理解,就会加重学生课后学习的负担,长此以往,教师累学生也累,教学目标却无法实现。

二、提高小学数学学习有效性的方法

(一)提高教师素质,转变观念。

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实施者、引导者,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如果教师的观念存在问题,就会影响课堂教学效率。新课程改革的颁布,教师要及时更新知识,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及时对教材的知识进行更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教师的培训,提高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素养,使其真正理解新课改,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掌握更多的知识,便于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掌握新知识,提高学习能力。

(二)改善课堂环境,活跃学习氛围。

新课改的提出,要求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加强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便于学生更好地进行数学学习。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学生智能的发挥。教师要创设教学情境,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促进学生学习。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潜在的能力,如果学生提出独特古怪的问题,教师要加以尊重,适当地引导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同学之间要团结相处,教师应该对学生创新思维的表现加以肯定与支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探索问题的答案。教师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基础上,要对课堂的环境进行改革与创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证课堂教学质量。对小学数学课堂进行创新的方法有:

1.采用情景再现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题是比较常见的。如“某某买《趣味数学》与《故事大王》,各买了5本,花了20元钱。如果每本《趣味数学》2.6元,求《故事大王》的价钱?”这样的例题,教师就可以将情景再现,让学生参与其中,解决数学问题。在小学数学学习中,货币的学习是一个难点,大部分学生分不清各种各样的货币,教师可以采用情景再现的方式,创设情境让学生亲自买东西,掌握各种货币的价值。

2.采用小组讨论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心智还不是很成熟,这就要求教师要加以引导,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小学的数学知识体系比较简单,教师要保证在课堂的有限时间内使学生掌握知识。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与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教授“圆形的认识与面积计算”时,就可以让学生事先预习,然后将学生进行分组,让小组内的学生制作模型,一起讨论圆形面积的计算方式。这样活跃了课堂氛围,使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教师再加以适当的引导与讲解,对知识进行一定的拓展,加深学生的印象。

(三)培养学生主动性与创新能力。

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只是起到引导作用。教师提出问题,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敢于对问题提出质疑,教师要与学生融洽相处,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难题。在小学数学中,存在一些比较难的问题,比如“考试结束之后,某某知道语

文与外语的成绩,二者的平均分是93,求数学要考多少分能保证三科的平均分是95?”这一类型的问题,有着不同的解题思路,教师要培养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解题,从而培养学生的主动性,不再依赖别人,而是主动地分析、思考、解决问题。

(四)制定有效教学目标。

有效的教学目标,有助于对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当的教学内容。目标的制定有一定的要求:

篇9

有效培养小学生数学学科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学习、快乐学习数学知识,比花费更多的时间讲练大量的数学习题往往更有效。在近三十年的教学工作中,笔者坚持研究如何培养小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学习兴趣,总结出以下三种方法。

一、发挥肯定和赞赏的作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意志

肯定和赞赏都属于正面教育,也属于赏识教育范畴。任何人都需要甚至渴望受到肯定和赞赏,小学生正处于身心成长的关键时期,他们需要包括肯定和赞赏在内的多种教育“营养”补充“能量”。数学是纯理性的学科,知识非常抽象,逻辑性很强,传统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很难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很多学生因难于入门而容易产生厌倦情绪。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做到“察其言,观其色”,对学生取得的成绩要及时给予肯定,对于学生出色的表现进行适度赞赏,让学生在接受肯定和赞赏中身心放松愉悦。只有这样,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意志才能得到有效培养,教学质量才会稳步提高。

比如,我在小学二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有一位学生的数学基础不好,100以内的加减法很难熟练计算准确。经过仔细分析,发现这名学生属于小龄入学,是典型的“小马拉大车”,上学之前家长没有很好地开发他的智力。于是,在教学过程中,我经常给他出一些相对简单的习题,并对他进行耐心辅导,他几乎每次都能准确地计算出结果。我坚持对他的进步给予肯定,受到表扬的他,每次都会高高兴兴,信心十足。经过两个月的培养,这名同学的进步很大,几乎能与全班同学同步完成任务,甚至能主动提出问题。这说明,赞赏和肯定对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很重要。

二、讲述关于数学家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个具体生动的数学故事,可以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我在任教小学三年级数学课的时候,根据学生不愿意学习数学的情况,利用自习课的部分时间,向学生讲述了数学家高斯小时候的精彩故事。

我向同学们讲述:高斯念小学的时候,有一次,包括高斯在内的部分同学因为没有完成课堂作业,放学后被老师留下做数学题。老师要求全体留下的同学做一道相同的数学题,题目是:1+2+3+…+97+98+99+100=?老师要求谁先准确地算出来,谁就先回家。老师想,这下子一定把你们难住了吧。两三分钟后,高斯站起身子,对老师说:“老师,我算完了,可以回家了吗!”这时其他同学还在着急地计算着,听到后都非常诧异。然后,我就把高斯的简便算法告诉学生:把1加至100与100加至1排成两排相加,也就是说:1+2+3+4+…+96+97+98+99+100,100+99+98+97+96+…+4+3+2+1,=101+101+101+…+101+101+101+101。也就是说这些数字相加,共有一百个101,但算式重复了两次,所以把10100除以2便得到答案是5050。

这个故事虽然很短,却说明数学能力和数学智慧可以帮助我们获得解决数学问题的有效办法,可以帮我们脱离“困境”。这个故事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那以后,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很浓,学习成绩明显提高。

三、让数学课堂回归大自然,使学生体验自然的数学乐趣

篇10

由于思考的路径不同或不同的内在规律,许多数学问题会有不同的解法,学习过程中自觉地探寻不同解法,从不同的视角切入,用不同的方法思考,能使我们的知识、技能、方法在最大的范围重组运用,有利于推理能力的提高。

一、三种基本学习观

(一)行为主义的学习观

这是以巴甫洛夫、斯金纳、桑代克等为代表的刺激 - 反应联结的学习观点。行为主义的基本主张之一是客观主义一一分析人类行为的关键是对外部事件的考察。反映在教学上,认为学习就是通过强化建立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系。

(二)认知论的学习观

20 世纪 60 年代以后,这种观点逐渐取代了行为主义的观点。布鲁纳和苏伯尔认为学习是认知结构的组织与重新组 奧织,是通过原认知结构与新的认知对象发生联系而实现的。有内在逻辑结构的知识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相联结,新旧知识相互作用,新知识在学生大脑中就获得了新的意义,这就是学习的实质。布鲁纳主张学生积极主动地发现学习,认为教学就是创设有利于学生发现、探究的学习情境,组织安排好一个良好的教学结构。而奥苏伯尔则强调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主张通过语言形式理解知识的意义,接受系统的知识,认为教学就是安排好教学结构,调动和准备好原有认知结构,并使两种结构能自然合理地发生关系。

皮亚杰把研究的着眼点由如何获得可靠知识转向了认识的发生过程。他认为知识是通过学生主动地建构才能获得的,并指出两种不同的建构方式:同化与顺应。同化即通过改造新知识使之能纳人原有知识结构,而顺应则是通过改造原有知识结构,使其能够适应新知识的学习。认知论的学习观基本上还是采取客观主义的传统,与行为主义学习观的不同之处在于强调内部的认知过程。

(三)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构建主义学习观是当代教育心理学领域中的异常革命,是学习理论从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之后的进一步发展。建构主义认为人们对客体的认识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是在已有知识基础上的“生成”过程,而不是思维对于外部事物或现象的简单的、被动的反应。一方面是通过同化对新知识的意义的建构;另一方面又通过顺应对原有经验本身进行改造和重组。建构学习不能靠死记硬背、机械模仿,而要靠理解和思考。学生靠自己已有知识经验对学习内容做出解释,使其对自己来说获得新的意义。

二、小学数学学习的过程

数学学习过程实质上是在特定的学习情境中,在教师的主导下,学生主体对数学知识的认知活动过程。美国教育家杰夫·科尔文在《哪来的天才:练习中的平凡与伟大》一书中指出:非凡的成就不取决于天赋,一是坚持不懈的刻意练习。刻意练习不同于普通练习,普通练习是重复性和无意识的,而刻意练习需要打破习惯,需要更大的专注力,并在老师的指点下,使技能、方法、思想、境界迈向更高的层次。徜徉在广远而浩荡的数学发展历史长河中,追寻大师的足迹,聆听圣贤的声音。数学是打开科学大门的钥匙,是锻炼思维的强脑体操;数学是人类最杰出的智力创造,是人类最独特的心灵创作;数学是纯美的艺术。数学家的造型与画家或诗人的造型一样,必须美,不美的数学在世界上是找不到永久地位的。置身于灿烂而丰厚的数学文化场景里,触摸数学文化的脉搏,感受数学文化的力量:辩证的知识联系,引人入胜的数学问题,具有普适性的思想,激动人心的故事;知识的理解,方法的感悟,思想的绽放,审美的引领。

三、学习迁移与小学数学教学

所谓学习迁移是指已经获得的知识、动作技能、情感和态度等对新的学习的影响。在数学学习中,如果先前学习对以后的学习起促进作用,则称之为顺向正迁移;反过来,若是后面学习能巩固促进先前的学习,则称之为逆向正迁移。如果不是促进作用,而是消极作用,则相应地称为顺向负迁移和逆向负迁移。真正有效的小学数学教学,能够帮助学生的数学学习从一个情境迁移到另一个情境,从一个问题迁移到另一个问题,从学校课堂迁移到社会生活中,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迁移。在小学教学中,可以采用类比的方法,使学生触类旁通。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在获取新知识技能时,觉得只是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向前拓广一步,心理上便容易接受,迁移的效果就显著。

努力创设与实际相似的情境。进行适当的心理诱导,形成有利于迁移的定势,形成数学方法。构建民主、融洽的学习氛围。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的特点创设活动情境,以学生讨论式、师生谈话式、学生独立探究式等多种教学模式为手段、活动为载体促使学生主体参与,让每个同学都能积极思考和自主学习,同时给予必要的学法指导;其次,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各种表现进行灵活处理,给予鼓励,提出激励;设置的问题应由浅人深,每个层次跨度不要太大,要让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感,积累自信心。教师只有积极创设民主、融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性地学习,学生的学习能力才能不断地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篇11

关键词 小学数学;学习历程;评价目标;方法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数学的应用领域也在不断扩大,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尤其是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学习评价在数学教育活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学生对于数学兴趣的培养以及学习的积极性等都受到评价的影响。传统的学习评价主要是以考试分数的高低进行评价的,在新课改的今天,这种评价方式并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更不利于教师进一步的教学。作为教师应该采用更全面的方法对学生的能力和技巧的培养综合的进行评价,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一、小学数学学习历程中评价的意义

小学数学学习历程中的评价主要是以小学生数学学习为对象,将数学学习评价渗入到学生学习数学的整个过程中,使其成为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评价过程中,结合小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及接收知识的能力等,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及创造能力的发挥为主要目标的,对于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程度、表现行为、学习效果等进行综合的评价。同时还要关注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思维策略,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小学数学学习历程中的评价,不仅可以帮助教师了解每一个学生学习数学的实际情况和进步,从而把握好数学教学的进度,还能够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指导方向。

二、小学数学学习历程中评价的目的

对于学习历程中的评价,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识,因此其划分标准等都是不同的。评价作为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教学质量的好坏有直接影响,因此必须要明确评价的目的。小学数学学习历程中的评价目的主要是:

1.通过教学评价,教师对于学生学习数学的现状进行全面的考察,从而对学生的掌握知识的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结合学生的真实情况,可以适时的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以此来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

2. 学习历程中的评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激励学生数学学习的情感,通过反映学生数学学习中的小小成就,进而促进学生不断的取得进步。

3.通过评价可以诊断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困难,以此来帮助教师及时的调整和改善教学过程。

4.学习历程中的评价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进而形成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态度和价值观。

三、小学数学学习历程中评价的方法

小学数学学习历程中的评价主要就是为了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评价方法的选择十分重要。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课堂、作业以及实践课等都与学生息息相关,因此评价方法也可以由此选择,以下是其详细介绍。

1.课堂评价法

课堂是数学学习的主要阵地,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能够反映出其掌握知识、技能的真实情况。课堂评价法主要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学习知识的情况和对待学习的态度等进行考察,构建一个师生评价、生生评价以及学生自评的多项评价系统,对每一堂课学生的表现进行一个综合的评价,从而发现学生的问题,促进其发展。

2.作业评价法

作业评价法主要是指教师在批改作业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进行评价的方法。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不同作业标准给予不同的评语,例如:针对较优秀的作业给予激励性的评语;针对有进步的作业给予奖励性的评语;针对稍微差点的作业给予期待性的评语等。这种作业评价法是数学学习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通过作业得到教师的肯定,可以激起学生学习的动力和积极性,获得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3.实践操作评价法

实践操作评价法主要是通过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进行的一种评价方法。新课改背景下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提出了要求,在小学数学学习历程中加入实践操作评价,可以有效的引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四、结束语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进行,小学数学学习历程中的评价不再是单纯选拔学生的过程,而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过程。本文对于小学数学学习历程中评价的意义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小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等,详细的阐述了小学数学学习历程中可以通过课堂评价法、作业评价法以及实践操作评价法等对学生的情况进行综合性评价,从而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另外,教师通过这种全面评价,能够获得的多元反馈信息而深刻地积极地改进教学,最终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篇12

一、指导学生阅读数学课本,启迪学法

指导学生阅读数学课本,首先应该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我首先指导学生预习,要求学生养成边读、边划、边思考、手脑并用的好习惯。每次教学新内容,我都向学生指出要学习内容的要点,并要求学生根据要点、新授例题下面的提问和提示,带着问题去预习。在指导学生课内自学时,我重点指导学生读懂课本,分析算理的文字说明,让学生深入思考知识的内在联系,启发学生找出其他的解题思路。

二、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渗透学法

在教学中,我注意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让他们在参与中主动探索,学会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我采用跟学生共同商讨的教学形式,师生平等相处,引导学生去思考、解决问题,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而教师的主导作用,我则表现在善于控制教学的双边活动,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和思维的主动性、积极性和独创性,在学生充分参与教学的过程中,将教法转化为学法,使学法教法配合默契,以取得较高的教学质量。

三、教给学生科学的记忆方法

(1)理解记忆法。就是通过学生的积极思维,依据事物的内在联系,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记忆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2)规律记忆法。就是寻找事物内在规律,抓住其规律帮助记忆的方法。数学知识是有规律的,只要引导学生掌握其规律,就可以进行有效记忆。

(3)形象记忆法。就是借助事物的形象或表象进行记忆的方法。

(4)比较记忆法。这是把相似、相近的数学材料的进行对比,把握它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加强记忆的一种方法。

(5)类比联想记忆法。是指对某一事物的感知或回忆引起性质上相似的事物的回忆的方法。

(6)归纳记忆法。是把具有内在联系的知识集中起来,组成系统,形成网络的记忆方法。

除此之外,还有应用记忆法、经济记忆法等。这些记忆方法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

四、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

解决问题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实践活动,通过解题要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结合教学实际内容让学生逐步把握对应、假设、转化、化归、集合等数学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要使学生通过数学学习学会将生活中、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从而通过数学问题的解决而解决实际问题。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在这方面实践、探索,把课内学到的知识与课外实际结合起来,学会发展,从而掌握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五、让学生学会操作方法

小学生数学概念、技能、算理、公式的形成都是借助操作活动,通过对感性材料的对照、比较、分析、概括而获取的。当然,操作活动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占有重要位置。正确、科学、有序、合理的操作,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操作要有很强的目的性,操作是手段,是过程,不是目的,不是单纯为操作而操作。教师要善于将学生操作这一外化行为内化为学生的理性认识,进而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本质的理解,不断形成和扩展他们的数学认知结构,提高他们的数学能力。

六、教会学生整理知识脉络,总结学习过程

数学教学要重视数学联系的教学,即老师在教学时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本学科知识与其他学科的联系,这样有利于数学知识形成一个清晰的网络,有利于学生组建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

教学中,一方面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回忆学习过程、总结学习过程。帮助学生把一些零散的知识纳入一定的知识结构中去,以便发现规律,进而自觉地运用规律探索新知,进一步完善数学知识结构,增强其自主学习的精神和动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