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4 09:24:5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银行市场前景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石头村95%以上的村民是于姓,为明代政治家、民族英雄于谦的后裔。先祖于有道(于谦的长孙)迁来时,这里还是一片旷野,“与木石居与鹿豕游”,距今已有500余年的历史。村中大多数男子都是能工巧匠,他们祖祖辈辈靠自已的双手将石头修成梯田、雕成石器、盖成石屋、铺成街道,直至建成庞大的石头村落。
全村共有石头房屋4000多间、石头街道3700多米、石头井窖池1000多眼,石梯田2000多亩,石头用具2000多件,石头碑碣200多块(现尚存数10块),是名副其实的石头村。
全村六街七巷十八胡同,纵横交错、结解曲伸,每条街道均以卵石铺成,石街两旁是一座座石头院落,古式门楼,黑漆大门,家家相接,户户相连,鸡犬之声相闻,邻里朝夕往来,生生息息,一派农家景象,点染其间的还有深宅大院、高房绣楼、古庙古阁,整个村落街依房建、房与街齐、呼应顾盼、规划有序。遍布全村的花草树木春绿夏艳,将原本有几分冰冷的石门石街装扮得妩媚动人。“深山藏古秀,瑞石撒幽香”,漫步于石门、石阶、石墙之间,诗情画意油然而生。
于氏宗祠
于氏宗祠是一座保存完好的石头四合院。宗祠的大院北面(正房)是祠堂,门首悬挂“见忾闻”金字匾额,门口两边挂有镌木楹联,上书“基业远遗祖德恩泽大,藻苹时荐百世水源香”。祠堂正中设有于有道神龛,龛内牌位两侧是四条透雕金龙,上捧一寿字,牌位正中刻有“始祖于府君讳有道配贾氏神主”金字。按于家村村民的说法,于有道即于谦的长孙。于有道有5个儿子,家谱上分为5股,黄缎围帐制成的家谱上,排列着星罗棋布的先逝者姓名。
据村里人讲,自古以来于氏子孙就有回乡祭祖的传统。过去,每到春节必定祭祖,年年如此,且日见隆重。据传,清代还曾有12秀才顶带花翎,锣鼓喧天回乡祭祖。
祭祖是一个形式,让人们高兴的是,不论是成年人还是中学小学生,都知道祖籍杭州的于谦是自己的祖先,都知道于谦是个忠臣、廉臣。忠廉传家,还有什么比这个更重要的呢?
石头古街
石头村是石头的世界,其中的石头古街堪称于家村的一大景观。于家村的先人们对建房布局和街道设置都有明确规范,东西为街,南北为巷,不通谓胡同,全村共有六街七巷十八胡同,总长3700多米,古旧街巷,街宽3米~4米,巷和胡同宽约2米~3米,这些窄窄的街道,全为青石铺就,大小不等,形状各异,乱石铺锦,巨细相间,高低俯仰,结解曲伸,纵横交错,如诗如画。这些明清古道,追溯其历史多达500载,少有300年,岁月沧桑,人来畜往,每块石头都被磨得细腻光滑,铮铮发亮,尤其在雨天,在雨水的冲刷下,熠熠闪光,更成为石头村一道风景线。
石头四合院
在于家石头村,用石头盖的房院全村不下百座,其中最为壮观的当数“四合楼院”。这是一座上砖下石的巍峨建筑物,始建于明末,房屋百间,建筑面积近千平方米。分为东西两院,均为北高南低,三面楼,两院正房下层均为石券洞室,九间无梁殿、建筑宏伟高大,古朴典雅,偏正恻倚,错落有致,宽敞豁朗,冬暖夏凉。
登二十一级露天石头台阶,即到正房楼上“客位”。这里是宴请宾朋贵客的地方,房内粗梁大柱,设有隔间,宽阔高大,气势恢宏。正中是门,宽过两米,两根明柱分立左右,中间安着四扇花棂木门。门两边,下部建有几十厘米高的短墙,短墙之上全部安装着花棂窗扇。窗前是长长的走廊,站在这里向前眺望,南山即景尽收眼底。楼下西厢房后面建有一排小房,分别是长工房、饲养房、磨房、碾房、库房、工具房、水井房等等,大家气派可见一斑。
清凉阁:石头村的标志性建筑
在于家石头村,有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建筑“清凉阁”,又名“神仙阁”,坐落于家村东口,是于家村的标志性建筑。此阁始建于1581年(明万历九年),相传由力大无比的于喜春一人所建,明万历九年(公元1581年)村民于喜春身大力强,家贫好义,独立兴修。至万历二十年,方砌成下层,及第二层修竣,即行病故。至第三层,系村民用木砖补葺。阁下层所彻之石,多达万余斤重。下层东面是一石制桌裙,上镌梅花鹿,工粗而雅。
据传,清凉阁原拟九层,但修至二层时,于喜春在悬挂风动匾时砸伤手臂,继而病故,未能如愿。如今在清凉阁底层的石板路上仍可看见当时于喜春受伤后留下的斑斑血迹。
清凉阁共有三层,其建筑风格独特,构思奇巧,雕梁画栋、五脊六兽、斗拱重檐。东门悬有风动石匾,西门高挂扇形镏金匾,南侧嵌有圆雕龙头、扇形匾上书“清凉阁”3个镏金大字;风动石匾制作古怪,双童簇拥梅花鹿、大风不动小风动。
清凉阁上下三层结构各异,第一层为搭券四门式;第二层是实芯四室式;第三层乃明柱回廊式,该建筑顶层系“木砖补葺”,四面明柱、单门殿堂,白墙壁画,琉璃瓦顶,清新明快,古朴高雅。下面两层是全石建筑,错落有致,欲争有让,高低优仰,犬牙交错,跌宕起伏,勾心斗角,颇有力学价值。
更为奇特的是,如此高大的建筑物,竟然不打地基、不填辅料,完全以天然石底为基础,块块巨石就地而起,从下到上完全干打垒而成。石块巨大惊人,有的长过数米,有的重达数吨,有的原封不动,有的錾迹寥寥,构造粗犷奔放,设计独出心裁。整个建筑充满古朴粗糙之美,正如当地民谣所说的“一块石头一匹梁、一块石头一堵墙”。清凉阁巍巍然、凛凛然耸立于山间村首。
清凉阁上面两层皆为庙宇,最上层是玉皇庙顶,供奉玉皇大帝,第二层分四室;东室三皇庙,供奉尧舜禹;南室三义堂,供奉刘关张;北室阎王殿,供奉阎罗王;西室观音祠,供奉送子观音、癍疹娘娘和眼光娘娘。下层是搭券形建筑,朝东向西宛如城门,是于家村的东大门。
拱券中央顶部有于喜春侄儿于朝兴雕刻的碑文:“万历九年起根源,一人修筑其实难。二十五年完下节,思量何日得周全。阖村都说使木植,凭吾独力凿石山。经营暂停观此境,等待功成万古传。”
纵观整个清凉阁,累累巨石,鳞次栉比,似券非券,似搭非搭,集美学、力学、建筑学、数学、几何、物理学于一体,盘根错节、鬼斧神工,可谓建筑史上之奇迹,民间艺术之珍宝。
于家村的另一个景致便是村中随处可见的水井,如今全村共有新旧水井700多眼,水窖近300口,水池18个,是总户数的两倍多。
于家村在建村之初,先祖们对蓄水、用水就非常重视。于康两家各有安排,于氏先祖生有五子,共分“五股”,在南山脚下挖了五个水池,取名“大爷池、二爷池、五爷池”;康家在东山脚下也挖了一个水池,取名“康家池”。由于水珍贵,对水管理甚严,如清乾隆三十九年所立的“柳池禁约”碑就规定,对孤、寡老人照顾;对偷水、浪费者处罚。
本文以商业银行竞争力和市场定位相关理论作为分析依据,综合考虑现阶段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和市场定位状况,对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市场定位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及其原因进行分析,认为市场定位因素是当前影响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并基于C-A-P模型对其市场定位策略提出了改进建议。
关键词:城市商业银行 市场定位 竞争力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在化解地方金融风险,支持地方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当前,不同规模、不同产权性质的银行在我国大量出现,银行业趋向于形成本土金融机构、外资金融机构、非金融机构等相互竞争的格局。随着城市商业银行上市和跨区经营获得批准,城市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选择变得更加多元化,通过准确的市场定位提高竞争力,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生存和发展,成为当下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市场定位因素影响城市商业银行竞争力
市场定位理论认为影响企业竞争力的方面主要是产品、服务、渠道、员工等。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中涉及的主要指标为流动性、盈利性、资产质量、资本充足度、公司治理、管理状况、创新及技术和业务结构。在城市商业银行现实竞争力指标中,不管是流动性或是盈利性还是资产质量的各类指标均与银行所提品类型、销售业绩密切相关。存贷款的数量和结构,产品的销售业绩和盈利能力,员工素质及相关服务是影响城市商业银行现实竞争力的主要方面,城市商业银行潜在竞争力指标也显示市场定位因素与竞争力密切相关。
(一)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竞争力现状
当前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竞争压力较大,不仅有国有商业银行不断细化业务带来的挑战,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不断扩大经营范围带来的压力,还需要不断关注外资银行的发展动向。
城市商业银行属于地方性金融机构,容易得到地方政府的支持及保护,能够充分利用当地的人才和资源,降低经营成本,形成价格上的竞争优势。与国有商业银行相比,城市商业银行历史包袱轻,资本充足率较高;经营机制较为灵活,员工的积极性相对较高,更容易采纳各种先进的经营管理方法和技术。与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相比,城市商业银行业务起步早,拥有地缘优势,经营网点密布,业务细化,能更好地提供便民服务业务。与外资银行相比,城市商业银行属于地方性金融机构,对所在区域的市场有深入了解,有利于业务开展以及降低经营风险。
但是,我国城市商业银行起步较晚,资金、规模、技术、信息网络、业务品种和人才等方面都难以与国有商业银行、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和相比也是客观现实。城市商业银行的网络大多局限于所在区域,也没有国家专门成立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解决不良贷款问题,因而其补充资金的渠道单一,抗风险能力较弱。此外,城市商业银行在品牌、产品以及管理上也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二) 市场定位是影响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市场竞争力的主要因素
1. 所在区域或城市的发展水平及影响力。
近年来,我国城市商业银行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以及城市化建设不断推进有了迅速发展,但其发展速度和水平一定程度受制于所在城市或地区的发展水平。城市商业银行与地方政府关系紧密,也使得其发展与地方的发展程度及政府的重视程度密不可分。
根据《银行家》杂志发表的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竞争力排名状况可以看出,城市商业银行竞争力排名较为靠前的多是区域发展较快的地方银行,例如山东省莱商银行、江苏省南充银行;或是城市经济活力较强的地方银行,如浙江省温州银行、宁波银行等。如何通过准确的区域定位使得城市商业银行能有效抓住城市和区域发展的契机从而实现自我发展是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一项重要选择。
2. 城市商业银行产品的便利性及创新能力。
城市商业银行面临国有商业银行、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不断深入地方的竞争压力,城市商业银行应该利用其地缘优势去赢得竞争。充分发挥其服务所在城市居民、员工本地化程度高等相关优势,推出各种高便利性的产品或服务是重要手段之一。便利的产品往往能吸引大批普通居民成为银行的客户,从而能一定程度降低其营销成本,提高银行的盈利性和竞争力。此外,适度的产品及服务创新也能为城市商业银行带来声誉的提升和业务的增加。
二、 当前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市场定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当前,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总体是依照“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城市居民”的原则进行的,但还存在各种问题,主要集中于定位不足和定位混乱两方面。
(一) 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定位不明确
目前,大多城市商业银行在几乎所有业务领域、所有市场机会上都投入大量的人财物,从各个方面积极参与竞争。但由于没有建立在系统、科学的市场细分基础上的市场目标、客户目标和产品目标,城市商业银行的竞争策略针对性不强、个性不足,与大量的投入相比,并未赢得理想的竞争优势。
同时,许多城市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具有雷同性。许多城市商业银行没有对自身金融环境和综合实力进行细致、科学的分析,更没有严密的市场细分,而是笼统的定位于“三个服务”或是与大型银行市场定位一致,追求大型企业和项目。比如在公司金融业务上,我国很多城市商业银行主要有存款、贷款和结算三种,在票据业务、贸易融资业务、离岸银行业务和公司理财业务等业务上开展得较少。调查显示,我国城市商业银行中,只有约22%能够提供家庭组合投资和网络银行服务以及国际支付、融资租赁服务,这样就无法满足客户高效、快捷、多样化的需求。
2. 定位与执行不一致
当前,我国不少城市商业银行为自己定位于“三个服务”,但事实却一味追求大客户大企业,并未真正执行其市场定位战略。
如果城市商业银行不充分发挥机制优势集中资源实施可保持竞争优势的特色定位战略,而是无视与国有大银行在制度结构,信用保障、资金规模、技术实力等方面的巨大差异而偏离了自己的战略宗旨和方向,那么这种市场定位不合理将使得城市商业银行纵使侥幸得到一些眼前利益也无法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
(二) 原因分析
1. 城市商业银行自身原因
(1)正处于快速发展和转型阶段。我国的城市商业银行绝大多数是以本地城市信用合作社、部分农村信用合作社和少数地方性金融服务机构重组改制后建立的股份制商业银行。除了承接不规范经营时期形成的大量高风险资产外,地方政府的不合理干预、银行落后的风险管理理念还在演变和发展,内部风险控制有待加强。
(2)急于发展的心态较重。银监会已批准了部分城市商业银行跨区经营和上市,这使得一些城市商业银行以不断扩大规模和扩展营业网点作为发展目标,倾向于追求大客户和项目,偏离了服务本地,服务中小企业的初衷。
(3)管理等方面有待加强。我国城市商业银行与国内大型商业银行相比管理水平和制度建设等各方面还不完善,尤其是战略制定等方面尚缺乏系统的规划和调查;与国外类似的社区银行相比则有业务不够专业,通过明确的市场定位获取竞争优势和市场地位的意识不够强烈等不足之处。
2. 其他因素
(1)环境因素。我国金融业迅速发展,各种金融机构间竞争不断加剧,城市商业银行不仅面临着不断加大的竞争压力,还必须考虑自身的发展和转型。由于金融行业整体而言前景较好,产品需求量大,金融机构成长性和盈利性较好,因此易产生过高的市场定位。同时,城市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比重较高,为了降低不良资产比例,在向中小企业发放贷款中显得过于谨慎。
(2)缺乏指导。目前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发展迅速,但其市场定位往往脱离所在城市的发展需求,一味求大。城市商业银行应该得到地方政府与上级监管部门的指导,从而充分利用其地方政府的关系与城市或地区发展取得共赢。
三、 基于C-A-P模型对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市场定位的建议
C-A-P模型是具有较高认可度的定位策略的模型,通过该模型能够比较全面地从客户、区位和产品三方面对城市商业银行定位进行阐述。
(一) 客户定位
对于我国城市商业银行来说,应当重视中小企业、社区服务和个人客户的发展,系统地执行其成立之初就确立的“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中小企业和服务城市居民”的市场定位。
1. 坚持“服务中小”的市场定位
首先,中小企业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最为活跃的部分,其成长性良好且融资需求旺盛;其次,当前我国大部分城市商业银行资产规模有限,若执着于独立为大企业服务,不仅资金难以满足其需要,而且面临着因贷款集中度过高导致的流动性风险;最后,大企业一般只能获得行业的平均利润,中小企业正处于成长期,获得的边际收益较高,对于大企业不接受的高利率,多数小企业却能接受。虽然目前我国的中小企业的信用评级制度不健全且贷款担保不完善,选择中小企业作为主要客户风险较高,但如果等该市场发展完善的时候再寻找客户,市场可能己经为国有商业银行依靠自身雄厚的资本实力所占领。
2. 重视社区发展和个人银行业务
对于商业银行而言,企业客户一直是各家银行信贷争夺的对象,但银行信贷资产的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性一定程度受制于企业的经营状况。近年来,随着人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社区中蕴含很大的资金流量和众多服务对象,金融需求越来越大,城市商业银行应该考虑将金融服务延伸到社区,做大个人银行业务。一方面,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大对个人金融业务的科技投入和项目开发力度,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加快对传统个人金融业务的改造,在全面整合个人金融产品、应用渠道、定价机制和营销管理的基础上,建立个人资产、负债、中间业务一体化发展的经营管理体制。另一方面,城市商业银行也要注重战略合作,在银行、保险、证券业务日益交叉融合的形势下,积极寻找有利于城市商业银行长远发展的战略合作伙伴,建立起更为密切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积极探索和拓展合作领域,为自身的发展开辟新的领域。
(二) 区位定位
当前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局限于地方的界限已被打破,为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但是否跨区发展仍需谨慎。我国城市商业银行要充分利用有限的经营网点为社区内中小企业和个人提供全方位金融和信息服务。
1. 服务地方
城市商业银行与地方本身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不可能也不应该脱离地方。城市商业银行应以地方经济发展为基本立足点,抓住不断加大对外开放和都市化进程加快的历史性机遇,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金融创新,大力开发适合本地中小企业需求的金融产品,强化经营特色,增强核心竞争力,全面提升对地方经济的金融服务功能。
2. 适度跨区发展
随着其业务和所在地区的不断发展,城市商业银行固守某一区域是不符合其发展需求和实际情况的。但市商业银行的跨区发展不能盲目,必须与所在城市发展紧密结合。
当前我国部分大型城市商业银行已经走向全国,如北京银行,此类银行应找准自己的核心业务从而实现全国范围内的不断发展;大部分城市商业银行现阶段都处于区域级发展级,业务以所在城市为中心扩展至所在省级或周边区域,这应该是大多数城市商业银行应该进行区域定位,即有所侧重又有所发展;也有部分城市商业银行还局限于所在单一城市,此类银行更要找出制约其发展的关键,制定合理的区域定位,先在单一城区内获得竞争优势再寻求业务范围的扩大。
(三) 产品定位
城市商业银行不可能像大银行那样从事“金融百货公司”式的综合性业务,其必须形成一定的业务特色。目前,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产品和服务趋于同质性。在进行产品定位时,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应该按照自己的市场定位来推出具有特色的金融产品,要注意区分面向机构投资者和面向居民个人的金融产品。批发业务的投放应更注重效率而零售业务则应突出便利性和自身特色。
四、结语
城市商业银行在快速发展中,既要大胆汲取国内外商业银行成功的经营经验,也要认真根据本地情况和特点,选择合适的市场定位,只有选择合理的市场定位,才能取得竞争优势。根据C-A-P模型,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应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市场细分,结合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寻求做实区域细分市场、做强社区产品的定位战略,将其拥有的优势资源融入到与对手相似的竞争业务中去,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市场定位战略,从而获取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 陆跃祥,唐洋军等.中国城市商业银行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2] 彭建刚等.中国地方中小金融机构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
[3] 李镇西.中小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
[4] 靳振刚.论我国地方性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J].河南社会科学,2006(5).
一、加强主动管理.优化资产负债结构
从西方商业银行的实践来看,资产负债管理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将由于利率变动而造成的经营风险降至最低限度,通过资产负债管理使银行保持稳定的利差,也使其具有流动性和资本充足性。对于国内商业银行来说,当务之急是要进一步强化资产负债管理,变被动为主动。通过指标体系的建立以及技术手段的运用等方法,积极地调整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在兼顾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的前提下,通过资产负债在数量、时间、区域、品种、对象上的合理配置,实现银行收益的最大化。调整的主要思路:一是实现资产负债的结构平衡,如将长期高成本负债配置给高收益资产、短期负债配置给低收益资产,以实现资产负债成本对应性。二是实现资产负债的利差最大化,如增加高利率资产占比、降低高利率负债占比、灵活运用浮动利率等,扩大资产负债利差。三是适当增加一般存贷款以外的资产负债,如提高债券、投资、外币资产等非贷资产业务的比重,提高资产的变现能力;积极开展主动型负债,如进行同业拆借、向人民银行申请再贴现贷款、向国际货币市场借人资金、争取发行金融债券等等,以此来分散、降低风险,提高银行经营的流动性。四是严格控制库存现金、固定资产等非生息资产的过快增长,同时大力压缩银行不良资产的百分比。
二、借鉴国际先进的资产负债管理思想
(一)缺口管理。缺口解决的是缺口所带来的流动性风险,通过对资产与负债管理,化解市场利率变动对商业银行带来的流动性风险。因此,要求商业银行对在一定计划期内需要重新定价的资产与负债进行分析,并采取一些必要措施,优化资产与负债结构,达到控制风险的目的。商业银行可采取较为保守的缺口管理,使利率敏感性资产等于利率敏感性负债,即利率敏感性缺口为零。这时利率的波动使商业银行资产收益率与负债成本同向变动,收益大于成本,从而化解因利率波动而带来的流动性风险。但资产与负债在动态过程中难以实现零缺口,银行也可采取积极的缺口管理。
(二)平均期限管理。平均期限管理指银行资产或负债的现金流量现值的加权平均期限。当固定利率资产平均期限不等于固定利率负债平均期限时就产生了风险。在正期限风险时,即固定利率资产的平均期限长于固定利率负债的平均期限,利率上升会导致资产的市场价格下降幅度大于负债的市场价格下降幅度,这时,银行可通过减少较长期限资产,增加较短期资产,增加较长期限负债,减少较短期限负债等达到防范流动性风险的目的。同理,在负期限风险时,利率下降会导致资产的市场价格上升幅度小于负债的市场价格上升幅度,银行可通过增加短期借款,减少短期贷款等措施来达到目的。
(三)衍生工具对冲。利率市场化后,利率波动使商业银行的利率管理难度加大,为使商业银行免受利率波动的损失,实现保值、增值的目的,通常采用利率期货、利率期权等金融衍生工具来回避利率风险。利用利率期货合约对冲风险:在正缺口时,商业银行面临利率下降的再投资风险,那么银行可买人期货合约。当市场利率下降时,银行损失可从期货市场上得到弥补;而利率上升时,银行会获得收益。相反,在负缺口时,卖出利率期货合约对冲风险。利用利率期权合约对冲风险:在正缺口时,银行可购买看涨期权,当市场利率下降,银行则可从期权合约中获益,从而抵销正缺口因利率下降而造成的流动性减少。在负缺口,银行可购买看跌期权,当市场利率上升,银行则可从期权合约中获益,并抵销负缺口因利率上升而造成的流动性减少。利用利率掉换对冲风险:通过利率掉换,银行可将固定利率变为浮动利率或将浮动利率变为因定利率,使利率敏感性资产与利率敏感性负债相匹配,降低利率风险。诚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际金融一体化的进程加快,市场利率波动受国内、国际的诸多因素影响,商业银行难以准确预见利率的走势,为防范流动性风险,就应加快金融产品的创新步伐,不断推出新的金融衍生产品。
三、掌握现代技术,提高利率管理水平
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现状与进程
我国的利率市场化一直贯穿于我国金融市场培育和发展的全过程。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始于1996年,整体上而言,是采取同业拆借利率市场化、债券市场利率市场化和贷款利率市场化的渐进式利率市场化改革战略。1996年,央行建立全国统一的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形成了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Chibor)。1996年,证券交易所市场通过利率招投标等多种方式率先实现国债发行利率市场化。2004年10月,经过多次调整,央行取消贷款上浮封顶,贷款最多下浮到基准利率的0.9倍。2013年7月20日,央行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个人住房贷款暂不调整),金融机构根据商业原则自主确定贷款利率水平,贷款利率实现市场化。2014年中国金融体制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利率市场化是其中的重要一环。临近年底,利率市场化有加速迹象。11月11日,央行宣布自11月22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同时将存款利率上浮的区间扩大到1.2倍。紧接着,11月30日,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在其网站上公布了由中国人民银行起草的《存款保险条例(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存款保险条例制定加速,将为利率市场化的进一步推进夯实基础,扫清障碍。2015年6月28日,央行宣布今年以来的第三次降息,辅以《存款保险条例》以及《大额存单暂行管理办法》,与利率市场化相关的制度基础和负债工具创新已基本就绪,标志着距离年内即实现完全利率市场化仅一步之遥。
二、对利率市场化发展趋势的初步判断
基于当前我国面临的经济金融发展形势和我国利率市场化的现行进程,初步判断下一步利率市场化的发展趋势将包括:一是商业银行存款利率完全放开。“存款利率市场化的推进会影响到整个银行业的竞争,包括银行的利润空间、产品结构以及市场定位等”(赵锡军2014)。存款利率完全市场化后,因期限错配会增大整个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商业银行需要调整经营战略,重新识别和控制银行稳健经营,提高盈利能力。存贷利差在利率市场化全面实现初期将明显收窄,之后随着存贷款利率的逐步企稳而趋向稳定。二是商业银行退出机制日趋完善。商业银行的特殊性,决定着其面临着巨大的风险。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利率完全市场化的实现,各商业银行竞争压力增大,会产生优胜劣汰的现象。在现有存款保险制度基础上,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破产制度、风险处置制度等退出机制将陆续推出,从而加速银行业的商业化整合进程。商业银行市场推出机制的建立,将有利于促进银行业充分有效的竞争,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银行的核心竞争力,这是商业银行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三是市场基准利率体系逐步成熟。目前,我国基准利率体系实际是由管制利率和市场利率混合而成。利率市场化就要求必须从“双轨”走向“并轨”,使贷款基础利率(LPR)的定价范围和定价可参考功能将伴随利率市场化完全实现逐步得到提升,同时以基础利率为主导的市场利率体系结构将为金融机构的内部风险定价、资产结构管理、流动性管理机投资管理提供统一有效的市场定价尺度,这将进一步增加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与定价能力。四是商业银行加快调整业务结构和商业模式。从产品结构而言,为了适应商业模式的变化,商业银行需要进行两方面的调整:一方面利率市场化导致银行负债成本上升,汇促使投行业务需求上升,导致对公业务投行化;另一方面,交易性银行将成为银行业发展方向,交易过程更契合用户需求,从而实现资金沉淀和运营成本的降低。大资产大负债管理模式逐步推广,服务型收入贡献逐步提升,产品创新持续加快。
三、商业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的策略
在当前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金融脱媒日益明显,外部监管愈发严格,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里,结合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现状,从商业银行发展方向、服务模式、产品设计、经营管理等方面进行深入改革。
1.不断完善定价体系,逐步提高定价能力。一是建立健全定价管理机制。统一发展战略目标,完善定价授权管理体系,深入推进LPR报价应用,树立市场化定价模式。二是持续完善定价支持体系。推广客户关系定价模型,加强风险计量工具应用,强化管理会计基础功能。三是提升定价数据挖掘能力。完善利率定价监测评价工作机制,加强大数据应用分析,为更好实现成本效益计量和定价决策制定提供数据支撑。四是强化定价队伍培养机制。完善定价培训模式,加强定价经验的交流推广,强化定价队伍梯队建设。
2.大力开展金融创新,积极推动战略转型。一是重视金融产品创新,在当前银行业竞争日渐激烈、金融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的情况下,哪家银行能创造性推出满足市场需求的金融产品,哪家银行就会快速抢占市场先机,对此,商业银行要从战略角度出发,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重视产品创新,加快金融产品研发。二是重视对大数据的应用,目前商业银行已经积累了庞大客户群和海量业务数据,需要商业银行运用大数据技术及时开发应用相关资源,对客户资质评价、客户需求发掘、新产品研发和风险预警、风险防范等工作都将大有裨益。三是加快落实收入结构转型。突出中间业务转型重点,加大中间业务产品创新机制,以超前意识着手中间业务的营销和开拓,提升产品创新能力。四是客户渠道实现同步推进。明确目标并细分市场,实现不同层次客户的差异化发展。积极应对互联网金融挑战,优化渠道布局,推动移动金融转型升级。
3.高度重视人才培养,着力提升队伍素质。一是大力培养一批对经济问题具有较强的分析能力、对利率风险基本原理与控制技术掌握娴熟的利率管理专家,逐步培养和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利率管理人员队伍。二是全面提高科技服务水平,通过增加科技人员数量、提高科技人员待遇和增加科技资源投入的方式加强科技队伍建设,为传统业务及新兴业务发展注入更多科技元素,提高金融服务生产力。二是重视客户资产管理,加强理财师队伍建设,注重对客户资产进行全面分析,并根据客户需求及时向客户提供有效资产配置计划,让客户及时实现资产保值增值,真正发挥商业银行客户资产管理专家作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