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街道设计范文

时间:2023-07-04 09:24:5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特色街道设计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特色街道设计

篇1

一、基于地域文化特色的城市街道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的原则

城市街道景观设计的根本依据就是人类的生活规律以及户外出行的基本需求,而景观规划设计水平的高低也直接取决于人们的户外活动需求的满意度以及直观的感受。所以说城市街道景观设计需要坚持以人为本,从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以及心理需求等角度出发,科学合理的规划城市街道的空间环境。而且,基于地域特色的城市街道景观设计,更有结合当地的民风、民情来合理的规划景观,贴近人们的生活、贴近人文气息,充分体现城市街道景观设计的人性化特征。

2、突出地域特色的原则

受气候和地理环境以及文化传统等方面综合影响,每个城市都具有各自的地域特色,而且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街道景观被赋予新的内涵。所以,在城市街道景观设计中,应该充分的结合当地的历史背景、地形地貌、气候特征以及城市居民的生活观念和生活习惯,进行个性化的城市街道景观规划,展现当地城市特有的景观风貌、文化内涵和个性气质,体现市民的精神面貌和独特的地域文化,展示出城市的经济实力以及科技文化的综合水平。

3、继承和发展文化传统的原则

基于地域文化特色的城市街道景观设计不仅体现着市民日常生活的现实意义,还具有深远的历史文化意义。城市街道景观的设计与当地的历史文化传统息息相关,而且具有历史意义的街道景观,不论是在建筑形式、空间尺度色彩还是在文化传承方面,都能引起市民的强烈公民,增强文化认同感。所以,在具体的城市景观规划设计进程中,我们需要充分的考察当地城市的历史演变、文化传统以及视频的心理和行为特征以及价值取向等,在景观规划中融入历史文化传统,并结合现代经济文化发展,形成一种新的城市街道景观文化风貌。

4、整体规划性原则

城市街道景观的整体规划性原则体现在空间形态的整体化以及街道布局的整体化等两方面,这需要我们在具体的景观规划设计中以城市的整体特征为出发点,对城市街道的景观空间的组合性质进行充分的调研,还要充分的考察城市街道的道路交通等客观条件,同时需要强化街道景观小区域环境的共性特征,如此才能进行统一的规划设计,体现城市街道景观的整体特征,确保城市街道景观设计的科学合理性以及经济实用性。

5、可持续发展原则

城市街道景观设计的可持续发展原则直接关系到城市的长期发展规划,所以说基于地域文化特色的城市街道景观设计需要充分考虑城市的空间结构、城市景观变迁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景观建设的资源使用效率,综合评价城市街道景观对城市生活环境质量以及城市生态安全格局带来的影响,在景观设计过程中要逐步的强化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设计观,建设和谐美好、经济实用的而又生态环保的城市街道景观。

二、基于地域特色的城市街道景观设计实例分析

1、基于地域特色的城市街道景观设计目标

城市街道景观创作在提炼城市文化方面注意追求意境、个性、文脉和哲理,把握深刻的创造意识,形成新的城市环境文化。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街道景观不仅对于城市的影响,而且对于城市中的居民以及外来人群的影响都是深刻的。具体来说,首先,要对城市的特征感进行体现,我国每个城市都有自身独特的文化内涵,可以通过对街道景观的精心塑造来达到对人们视觉和心理的满足需求;其次,要加深游客的认同感和改善市民的归属感。对于游客来说,城市街道就是一部可以读懂的书,而对于市民来说,可以有效促使他们对城市在心理上的归属感;第三,还可以深化人民的自豪感。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城市景观设计,保持城市的历史特色和地方特色,赋予其新的生命和活力,可以明显激发人们的斗志、增强凝聚力并且加深人民的自豪感。

2、基于地域特色的城市街道广场景观设计

城市街道广场属于一种公众活动场所,不仅能为市民提供休憩场所,还能丰富市民的业余生活。所以城市街道广场景观设计应该突出人文气息,一般可以结合当地的文化传统,设置一个主题广场,并配套的建设一些娱乐休闲的设施,供市民排练广场舞或者举行一些文化节、展览会、公益活动基金会等等。在城市街道广场上可以建设一些体现当地文化特色的雕塑,指示牌,融合城市的地域风土民情等多种元素,并赋予时代内涵,充分体现当地文化传承与发展,同时可以配置一些桌椅等,供市民下棋或者是喝茶聊天,营造一种轻松的文化氛围。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设置广场大屏幕,宣传城市的发展历程以及各种文化风俗习惯,增强市民的文化认同感,充分发挥广场的美好生活、传承文化、促进发展的多种功效。

3、基于地域特色的城市街道绿化景观设计

基于地域文化特色的城市街道的绿化景观设计,不仅关系到城市街道整体的艺术欣赏效果,更关系到城市的生态可持续发展。目前城市街道绿化景观设计中比较流行的是一种“绿廊”,它不仅具有防尘、隔音、净化空气的综合效果,而且还能将城市街道划分为不同的区域,使得城市空间布局具有强烈的层次感和韵律感,具有很好的艺术欣赏效果。然而,城市街道绿化景观要体现地域文化特色,在绿化植物的选择以及组合上要特别慎重。具体来说,城市街道绿化植物的选择,要以当地的植物为准,尽量选择适合当地气候条件的植被,最好是本市的花草树木来进行街道绿化,一方面可以显示地域植被特色,另一方面又能节约绿化植被的后期维护成本。而在绿化植物的组合上,要尽量体系季节色彩,形成一种四季分明的审美效果,同时可以充分的结合当地的文化传统,用植被组合成一些特色文化景观,并配置一些标语和说明,体现城市街道的文化气息。如此一来,不仅可以增强城市街道的层次感和色彩美,还能凸显地域文化特色,更重要是能体现生态环保的功能,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城市街道景观的设计是一个城市的市民精神风貌、风土民情、文化传统以及城市整体形象的综合体现。为了建设具有地域特色的城市街道景观,我们必须立足城市现实条件,努力寻求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结合点,创造出具地域特色、体现文化气息、满足人们生活需求的生态环保的城市街道景观。

参考文献

[1]龚鹏飞. 地域文化背景下中小城镇街道景观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4.

[2]宋佳. 地域文化在城市街道景观规划设计中的理论研究[D].齐鲁工业大学,2014.

[3]姜小静. 赣州地域文化特色城市景观设计研究[D].景德镇陶瓷学院,2013.

篇2

【Abstract】Lingnan Ling North Road is the old city of Lingchuan City, traffic traffic trunk road, the county government plans to build it as a characteristic neighborhood. This article explores Lingnan Ling Road as a characteristic street, how to consider the various aspects of road cross-section, how to balance the various contradictions, and finally put forward the proposed program.

【Key words】Municipal road;Characteristic street;Road cross-section design;Design concept

1. 设计背景

(1)灵南灵北路是桂林市灵川县老城区的交通次干路,现有路面修建于20世纪初期,经过10多年的使用,路面已经破坏严重,急需修复改造或重建。

(2)灵南灵北路在老城区的路网结构中起到中抽线的作用。该路网东有桂黄一级公路,西有西环路,南有滨江北路,北有北环路,中间有灵东灵西路与灵南灵北路相交,灵南灵北路的改造建设会对路网内各道路的交通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必须从路网全局的高度看待灵南灵北路的改造设计问题。

2. 设计定位

(1)道路设计必须服务于街道的总体设计定位,因此,作者对灵南灵北路的交通服务功能进行了解析研究,认为灵南灵北路应为五股交通流服务:第一股休闲交通,指在灵南灵北路上逛街、购物、饮食及休憩的行人交通;第二股慢行交通,指灵南灵北路上的行人交通和非机动车交通(自行车、电单车、微循环招手即停电瓶车);第三股动态交通,指环城路和三条横向干道的主动脉交通,及主动脉周围的窄密支路网的毛细血管交通;第四股静态交通,指环线内停车场交通;第五股甘棠江畔漫步交通,指环绕老县城街区南部和东部的甘棠江两岸的滨江观景区的行人交通。

(2)经过对五股交通流与灵南灵北的相互关系的研究,设计定位确定为:融休闲交通和慢行交通于一体,链接动静交通及甘棠江畔漫步交通的特色街道。

3. 设计理念及设计思想

3.1设计理念。经过对灵南灵北路本身的空间结构及所在路网结构的充分研究,设计团队确定采用三个设计理念:

(1)理念一:交通微循环交通微循环指由次干路、支路及等外路等狭窄道路组成的密间距的道路网络,因类似血液系统的微循环而得名。交通微循环是近年来国际上倡导的路网规划设计新理念,是防治交通拥堵和兼顾生活便利的有效方法。理念的核心是“密而窄的路网”。

(2)理念二:慢行交通一体化交通微循环指将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建在同一平面上,并用盆景、树木或水系等各种措施进行软隔离的设计方法。适用性:该理念适用于老城区改造而道路空间资源有限的情况。

(3)理念三:无碳交通系统(微循环公交系统+骑行道系统)微循环公交是指以小型公交车为运载工具,以狭窄密布的街^道路为运行线路,以主干公交线路为接驳对象而循环运行的公交线路。

3.2设计思想。

3.2.1设计的前提。首先以交通微循环理念为引领,疏通全街区内的路网,并链接街区外的干线交通。

3.2.2设计的主要思想。以本街道的功能定位和问题解决为设计目标;根据横断面设计的需要,灵活运用慢行交通一体化理念,以融合灵南灵北路的休闲交通和慢行车交通,并链接街道南端的甘棠江畔漫步交通。

3.2.3交通品质的提升。应用无碳交通系统设计理念,全面提升老县城街区的交通品质。

(1)微循环公交系统:以微循环公交理念为引领,以电瓶车微循环公交为工具,驳接动态交通与静态交通,甘棠江畔漫步交通和灵南灵北路的行人交通。

(2)微循环公交路网及交通管理方案如下:骑行道系统:以休闲、绿色、自由交通理念为引领,以自行车为交通工具,驳接动态交通与静态交通,甘棠江畔漫步交通和灵南灵北路的行人交通。微循环自行车路网及交通管理方案如下:

4. 设计方案

根据上述设计思想,我们对道路横断面设计了9个方案,重点介绍三个。具体如下:下面先对现状的道路横断面型式进行介绍,然后提出横断面设计方案。

4.1现状横断面型式(现有道路横断面图见图1)。图1 现有道路横断面图现状横断面的优点:有(1)横断面人行道宽达9米,方便沿街商业活动、行人休憩;(2)路侧停车方便、安全。缺点有:(1)完全的混合交通路权不明确,交通秩序混乱,安全隐患大;(2)现有树木树冠过大,阻挡观赏沿街立面景观的视线;由于现有的道路横断面型式具有不可弥补的缺陷,因此,对其进行重新设计具有现实必要性。

4.2方案一:双车道双向交通+ 慢行交通一体化(方案一横断面图见图2)。

4.2.1方案一说明:(1)本方案设计定位为休闲街和交通支路的混合型式街道,对称设计;(2)道路最中间是黄色单实线,其两侧有两条对向的机动车道,每条车道宽4米;(3)紧挨机动车道往外是宽1.5米的绿化带,绿化带以低矮灌木和花草绿化为主;(4)紧挨绿化带往外是宽2.5米的非机动车道;最外面的是宽7米的人行道。

图2方案一横断面图4.2.2方案一的优点:(1)采用了慢行交通一体化的设计理念,即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在同一个平面上,两者中间用盆景、树池、凳子、石球或小喷泉等方式进行软隔离,使其总宽度达9.5米,可为街景设计提供充足的空间;(2)弱化了道路的交通功能,环境优美,街道噪音、尾气、粉尘等公害较小;(3)能预防后期可能引发的交通拥堵。

4.2.3方案一的缺点:(1)不能随意停车,停车要绕行到附近支路或停车场;

4.3方案二: 双向四车道+慢行交通一体化(方案二横断面图见图3)。

图3方案二横断面图4.3.1方案二说明:

(1)本方案设计定位为交通次干路,对称设计。

(2)道路最中间是黄色双实线,两侧各有两条对向的机动车道,每条车道宽3米。

(3)紧挨机动车道往外是宽1.5米的绿化带,绿化带以1~2米低矮灌木和花草绿化为主。

(4)紧挨绿化带往外是宽2.5米的非机动车道;最外面的是宽4.75米的人行道,人行道上间隔种植3~5米高窄冠树木。

4.3.2方案二的优点:

(1)与方案一比,车道数多了2条,道路本身的交通容量增大;

(2)同样采用了慢行交通一体化一体化理念,拓展了人行空间;

(3)两个靠边的机动车道可根据需要灵活设置为临时停车位带。

4.3.3方案二的缺点:

(1)人行道宽度只有4.75米,较狭窄,留给沿街商业活动、行人休憩和街景小品的设计空间很有限;

(2)与特色名街的设计定位不太相符。因交通功能较强,建成后会引来更大的交通流量,若路网修建不完善会导致严重的拥堵;

(3)交通噪音、尾气、粉尘等公害较大;

(4)雨、污水管道需要布置在快车道边,井盖易坏,维修不便,会影响交通。

4.4方案三:双向两车道+两侧骑行道(方案三横断面图见图4)。

图4方案三横断面图4.4.1方案三说明:

(1)本方案设计定位为休闲街和交通支路的混合型式街道,对称设计;

(2)道路最中间是黄色单实线,其两侧有两条对向的机动车道,每条车道宽3.5米;

(3)紧挨机动车道往外是宽3米的红色骑行道;

(4)紧挨骑行道往外是宽1.5米的绿化带,绿化带以低矮灌木和花草绿化为主;

(5)最外面的是7米的人行道。

4.4.2方案三的优点:

(1)设置了专门的红色骑行道,对倡导绿色低碳出行有促进作用;

(2)弱化了其交通功能,环境优美,街道噪音、尾气、粉尘等公害较小。

4.4.3方案三的缺点:

(1)不能路侧停车,停车要绕行到附近支路或停车场,因此,路侧乱停车可能性大;

(2)公交车往港湾式站台停靠时会与非机动车的行驶轨迹交叉,对非机动车的交通安全有一定的不利影响;

(3)没有采用慢行交通一体化的设计理念,狭窄的街道空间没有得到充分挖掘。

5. 方案选择思考

上述设计方案,该如何选择?作者认为,设计定位决定设计方案!因此,需要问两个问题:

(1)我们想要休闲街,还是交通干道?

(2)四车道能否解决灵南灵北路的交通拥堵?

篇3

市内一些街道仅考虑到道路交通的基本需求———对路面的要求,却忽略了街道两侧各项设施的建设与完善,例如交通标志、街道照明、供路人使用的设置等.另外,街道路边的遮挡围墙大多为缺少美观和装饰性的实墙,交通标志缺少系统的精心设计。

1.2街道景观设计缺乏地域性和文化内涵

经过精心设计的城市街道景观设计能提高城市的文化品位,让游客留下美好的印象,目前市区的街道景观设计,缺少地域性和典型文化特色,与钟祥市历史文化名城的面貌不相符,此外,城市街道功能比较单一,城市街道缺乏个性.在空间上,街道两侧的建筑在外形、色彩、材料等方面比较相似,缺少体现城市特征的建筑

1.3缺少对历史文化的传承

钟祥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是楚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然而现有的街道景观设计缺乏对历史文化的传承,没有保留原有街道形成的风格与特色,割断了新增元素与原有景观组成元素之间的关系.从而导致城市街道历史风貌受到破坏、历史文脉断裂、城市的人文色彩受到淡化、公共活动空间缺乏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对钟祥市街道景观设计研究提出了新的挑战.

2城市街道景观设计原则

景观规划设计是一项协调人与环境关系的工作,旨在创造更适合人类居住、对环境更友善的人地关系.规划设计当中两个重要的环节是寻求对使用者需求的满足和协调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结合钟祥市街道实际情况,在对其街道景观进行设计时应掌握以下原则:

2.1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

城市的环境主体是居住的居民,城市环境是人们居住和生活的地方,城市公共空间是人与人互相交流的地方,公共空间和景观是供人使用的,在街道景观设计中,要充分体现出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满足人自身的需要,注重视觉的和谐统一是景观设计的重点所在.景观与公共设施的布局与尺度要符合人体工程学的要求;休息座椅的摆放要考虑到人们对私密空间的需求,并在休息区、座椅尺度、坡道、专用人行道、盲文标志、专用公厕等相关细节设计中体现出来,使街道景观成为大众娱乐休闲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2.2保护与传承地域文化的设计原则

在国内各个城市中,景观设计手法及风格的相似化让一些具有民族及地域文化特色的景观日渐减少.在街道景观设计中要充分挖掘、提炼出具有地方特色、地域文化特征的元素,并从本地历史文化中寻找认同感,这对于展示景观的地方文化特色,增加本地居民的文化凝聚力和提高景观的旅游价值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3充分展示城市道路的人文美感

城市道路的人文美主要是指通过城市街道的文化特色及营造的人文氛围所反映出来的一种文化美感.作为城市街道景观,它的人文美是与周围环境的其他建筑构成整体的人文景观所体现出来的,让大众能直观感受到城市街道景观所体现出来的特有的城市道路人文美感.

3钟祥市城市街道景观的特色营造手法

3.1结合得天独厚的楚文化凸显特色化街道景观

城市的特色通过自身的历史文化积淀最能体现出来,因而把城市的历史文化充分融入到城市街道景观设计中,最能彰显出城市特色.街道景观设计作为一种社会公共产品,应该体现出社会对文化的追求和大众共同的历史文化价值观.街道景观需要结合城市的历史文化并凸显城市特色才能受到大众的一致认同.

3.1.1街道的表现形式及设计手法

对于交通性街道,适合采用以直线大半径的曲线为主,结合道路两侧的建筑和绿化树木的高度与街道的宽度相对比产生空间感受.在停车区域附近的墙壁上设计具有典型楚文化特征的壁画,让街道更具特色.步行街是交通性街道的延续,在设计手法上要注意收放的合理使用.可以在不加宽的地方设置一些园林小品如小型喷泉雕塑,适当增加街道的自然情趣.

3.1.2户外广告牌、雕塑小品及相关设施设计

伴随着城市的发展步伐,街道广告逐渐在城市景观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街道广告的主要作用在于宣传,通常尺寸都比较大,对城市的形象有着直观的影响,街道广告和景观雕塑小品的结合,不仅能节省空间,同时还可以增添不少的乐趣.街道雕塑小品以及功能设施应当体现自然、活泼的设计理念.街道两侧的户外广告牌最好由政府相关部门根据具体街道的功能和特色统一设计、统一风格、统一制作.

3.1.3街道设施近距离体现城市细部

街道设施在体现城市文明的同时诠释着城市的文化特征,是大众最近距离认识城市、了解城市的传载物.在钟祥市街道设施的设计中,首先要考虑景观造型手法与城市环境文化的一致性.钟祥历史文化悠久有着自己的特色风貌,因此在街道设施的设计中应体现出钟祥市的历史、文化、地域特点,这样不仅能够使钟祥市的街道设施具有自己的地域文化特色,同时也是对楚文化的传承,使城市文脉得到延续.

3.2借用独特的楚文化建筑打造特色化街道景观

3.2.1建筑形式

人行进在街道的过程中,作为街道边界的建筑不是作为量块,而是作为平面表现出来的.因此,建筑的立面(包括的构件的比例关系,材料,色彩等)则是影响街道景观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在街道两侧建筑风格上凸显楚文化特征,使传统文脉得以传承和发扬。

3.2.2路面铺装

城市街道、人行道路面铺装材料的质感、色彩、图案在街道景观中能起到引人注目的重要作用.不同质感的铺装材料能影响到大众的视觉感受和行为,如采用青砖为主要材料的路面铺装能够衬托街道古朴的气氛,而采用鹅卵石为主要材料的路面铺装可以让人产生小巧和轻松的感觉.铺装图案就好似在路面绘画一样,它是打破单一的铺地形式,营造丰富的视觉效果的有效手段.所以如何选择以及选择什么样的铺装材料是一个需要慎重考虑的问题,根据不同风格的街道氛围采用不用质感、材料,做到与街道整体风格相呼应.对于铺装面积过大且长时间作为视觉停留的地方,铺装材料的选用就要与整体环境相统一,而且注意避免因变化过多给大众视觉造成疲劳.

3.2.3街道绿化

尽可能的充分利用有限的绿地来增加植物的层次,增加上层高大乔木的数量,尤其是树冠较大的树种,有利于形成城市线性街道绿化.乔木下方的空间尽量不要浪费,适当增加中下层灌木,这样既能增加植物的绿化量,还能起到很好的分割空间的作用,并且能够有效的保护行人安全.具体操作中,注意充分利用好小尺度的绿化空间,打造出层次丰富的植物群落,营造高密度、高覆盖率的城市街道绿化效果.

3.2.4休憩小品与雕塑

作为城市生活重要组成部分的街道,如何设置休憩小品和雕塑显得非常必要.同时也是区分街道公共空间属性的重要手段.休憩小品和雕塑的造型应具有符号性和象征性,以此展现城市的格调、品位,传达城市精神文化的风貌

3.2.5色彩表现

结合城市主色调,与城市整体色调相符,街道设施色彩应该与整体色彩相统一.钟祥市街道景观色彩主要是以赭石色系和红色与黄色相结合的色调,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致敬,同时也是对传统古建筑的尊重,更能体现出钟祥市浓郁的历史文化氛围,通过对色彩的表现,让大众产生不同的历史感受,有助于提升城市形象,并能让本地居民产生一种地方自豪感.例如钟祥街道两侧建筑、门头和户外广告牌的色彩运用均以红、黄色系为主,再现了传统的历史文化和古色古香的风貌.

3.2.6街道细节设计

尽可能考虑到使用者的需求,并在细节上体现人性化、人文化关怀,街道细节的设计能够直观的反映城市的内涵和品位.街道细节主要体现在道路缘石、散水沟、绿化防护拦、小品雕塑、照明路灯、休息坐椅等道路附属物的设置上.具体实施中,不仅要考虑到这些细节的基本功能,还需要结合其耐久性、美观性、功能多样性等特征.对出现损坏的路缘石和绿地护栏要及时的进行维护和更新,让城市街道充分体现出人性化的设计理念.

4特色街道设计方案

打造特色城市街道景观,需要我们合理开发和利用本市优势资源,保持城市历史文化特色和自然风貌,使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因此,设计者要在不影响和破坏原来街道景观的基础上,解决街道景观现状存在的问题,并结合钟祥市历史文化和地域特色,打造特色街道景观,给街道景观设计注入新的内容.同时要在改善城市环境的基础上,营建街道景观环境的生态化与整合感,进而凸显城市景观的地域特色,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繁荣.

4.1护城河步行街主题特色:建设历史老街

(1)尊重生态,沿护城河两侧建筑的阳台、窗台设置绿化植物进行点缀.

(2)对步行街各商铺门前进行统一绿化,分别设置花钵、花箱等组合式花卉,采用统一的花卉组合式绿化手法能够让整体街道显得更有情趣化,同时更加美观.

(3)充分利用商铺建筑上的照明设施进行空中绿化,可以悬挂一些比较小巧、精致的小花卉盆景.让街道的视觉层次显得更加丰富.

(4)一些面积较大的商铺建筑外立面可以适当的布置成一面绿意盎然的生态墙.

(5)对街道细节设施进行绿化布置,如沿街路灯、栏杆等设施上悬挂特色植物进行点缀.

(6)在步行街一些休息区域布置一些生动的景观小品或雕塑,对现有的街道花坛绿化可以适当增加地被植物的种类.

4.2莫愁湖路主题特色:打造花香之街

(1)将临近人行道一侧的绿地进行重点绿化,多种宿根花卉,结合色彩、形体打造花卉的世界.

(2)在交叉路口或景观节点处,设置具有地域代表性的雕塑,雕塑主体由花卉装扮而成.

(3)将沿街建筑的立面墙布置为花卉墙,沿街摆放花箱等种植容器.

(4)在行道树之间放置具有特色的种植容器种植花卉,在休闲座椅中间设置花箱.

(5)由上而下围绕沿街灯柱设置花带.

篇4

一、城市品牌战略与城市特色发展

关于城市品牌和城市品牌战略的概念,国外早在20世纪就已经形成,我国则在2000年以后逐渐引入国外的相关观点,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张政与彭健的《城市文化品牌》(2003年) 以及相关的学术论文。

城市品牌战略则是根据城市品牌的建立,规划城市未来的品牌建设方向和发展思路,建设有特色的城市品牌。城市品牌的建立主要是在当今城市发展“千城一面”的趋势下,建立城市自身的、有别于其他城市的特色面貌。由此,可以发现城市品牌战略是城市特色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城市特色发展的思路与方法。城市自身的定位、城市文化内涵、城市视觉识别元素等都是城市实态的具体内容,都是建设城市品牌战略必须考虑的内容。

二、街道家具对城市形象与城市品牌的影响

街道家具又叫公共环境设施、城市公共环境设施、街道设施等,英文名称street furniture,是伴随着城市的发展而产生的融工业设计与城市景观设计等于一体的新型环境产品 。街道家具主要包括一下几类:①交通系统:公共汽车站等;②信息系统:电话亭、导示牌等;③购物系统:售货亭等;④卫生系统:公共厕所等;⑤游乐系统:游乐设施等;⑥休息系统:公共座椅等;⑦照明系统:路灯、景观灯等;⑧自助系统:自动售货机、自动售票机等。

街道家具是城市中直接跟人接触的物品,是体现城市人文关怀的重要终端,也是城市功能是否完善的一个重要体现。同时,街道家具又是城市视觉识别元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城市街道家具是城市功能完善、人文关怀、城市形象的重要体现,集此三个方面与一身的城市终端,因此,街道家具的优劣对城市形象的影响巨大,是从功能、人文和形象方面的综合影响。

街道家具对城市形象的影响巨大,良好的城市形象需要有良好的城市终端――街道家具来体现。但是对于建立城市品牌而言,良好的街道家具还是不够的,良好的城市家具体现的是城市良好的使用功能、人文关怀等,但要想体现城市的独特魅力和特色品牌,还需要有自己特色的街道家具,这样才能在各个层面展示出一个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品牌。其中,随着世界范围类城市建设的发展以及全球文化多样性的需要,城市品牌的建立均以每个城市自身发展的历史、地域特点为基础,从而形成有地域特色的城市品牌,如美国的拉斯维加斯、丹麦的哥本哈根、日本的奈良等。由此,街道家具由于其对城市品牌的独特影响,也理应跟着城市品牌走地域特色的发展之路。

三、地域特色街道家具对城市品牌的提升分析

街道家具走有地域特色之路,实际上是指街道家具在满足其基本功能的基础上,能从城市自身的历史、文化脉络和城市定位等方面汲取灵感,既能使街道家具特色发展,又能增强和丰富城市的特色。如同样是以现代科技和经济为城市定位的纽约和东京,其街道家具的使用由于东西方文化的不一样而不同,纽约的街道家具如标识牌、座椅等同东京的有着完全不一样的风格。这样的有地域特色的街道家具直接明确了各自的城市品牌,不会使人感觉到纽约和东京是完全一样的城市。

有地域特色的街道家具对城市品牌的提升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

1.特色街道家具体现城市个性

一件街道家具是城市中点睛之笔,一件普通的街道家具可能能从功能上满足人们的需要,如普通的一个路灯、一张户外座椅等,但是如果一个路灯、一张座椅没有任何倾向性和特点,这样的路灯只能是满足城市照明的基本需求、座椅只能满足休息的基本需求,而不能展示出一个城市的个性和特点,而一个有鲜明特色的街道家具则截然不同。

如北京鸟巢周边的街道家具,不论是照明灯还是景观灯,都是特色鲜明,以鸟巢的建筑创意为背景,综合展示出北京奥运会的精神,并以个性鲜明的形象体现出鸟巢的与众不同,成为北京市一张靓丽的名片,从而为北京整体城市品牌的形成提供重要的元素。当然,如果在鸟巢周边设置一般的路灯、景观灯一定能满足鸟巢照明的需求,但是这样的街道家具就没有任何特色,不但不能突出城市个性,反而会破坏城市的整体形象,破坏城市品牌战略。

因此,特色街道家具的设置,有利于体现一个城市不同于其他城市的个性,展现出一个城市不同于其他城市的发展理念。

2.特色街道家具提升城市特色视觉形象(城市VI)

街道家具对城市品牌提升的第二个方面就是提升城市有特色的视觉形象,对应于城市品牌的概念,本文认为就是提升城市VI,也就是城市的视觉识别系统。当然城市视觉识别系统不仅仅包含街道家具,但是街道家具由于其包含类别的广泛性,对城市视觉识别系统已经能产生很大的影响,如上述的鸟巢周边的街道家具就能说明这一问题。

同样,如果街道家具的设置是一般性的、随意的,那么就不会产生有特点的城市VI,反而会扰乱城市整体的视觉形象,破坏城市VI的系统性。一般意义上的视觉识别系统中主要表现元素就是标准色和特形图案,这二个设计元素只能在特色街道家具中体现,一般通用的街道家具在用色上、造型处理上考虑的是各个城市的通用性,不可能产生独特的视觉形象。而有地域特色的街道家具由于植根于每个城市自身的历史、文化脉络,自然能产生与众不同的造型元素和色彩,因而能提升城市的特色视觉形象。

图2所示的是开封市街道家具的设计方案,由于开封市是我国“七朝古都”,历史文化特色明显,方案集中体现了中式元素的造型特色,用色上使用了能体现古都的古木色与青砖色,用色古朴、造型典雅大方。这一方案在造型和色彩上均植根于开封市的地域特点,体现的是中原古都的文化,所以在造型上端庄、规矩、大气、硬朗,用色上古朴。暗合了视觉识别系统的造型特色,从而能丰富和提升开封市的整体城市视觉形象。试想一下,在中国当下的生活中,各式各样的售货亭很多,并不是所有的售货亭都能体现一个城市的视觉识别系统,只有符合城市历史文化脉络、城市定位的街道家具才能真正的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而这一点正是地域特色街道家具能做到的。

3.特色街道家具凸显城市特色内涵(城市MI)

街道家具在城市个性、城市形象方面的重要价值,仅是其对城市品牌外在的表达,同时街道家具在表达城市内涵层面上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城市内涵是一个城市内在的、深层次的文化,是同人类的精神文明相挂钩的,因此,对一个城市的品牌建立意义重大,在本次研究中认为这就是城市理念(MI)的核心部分。

城市内涵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一切城市中能表达深层次理念的物质都能从不同侧面体现一个城市的内涵,但是真正起主导作用的其实就只有几个具有代表性的物件。“说到经典的公共汽车,应道首推伦敦的红色双层公共汽车。它几十年不变,并且和红色电话亭、黑色出租车已经大本钟一样已成为英国的象征之一。” 作为英国伦敦城市品牌及其内涵的象征,最具代表性的只有这几件物品,因为红色双层公共汽车、红色电话亭、大本钟等代表的是英国人的城市记忆,别的国家、城市所没有的,根植于人们的内心深处的。在这几件物件中,可以发现,红色电话亭、大本钟等其实都是街道家具。街道家具同人的接触最频繁,形成的城市记忆更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图3所示的是波兰克拉科夫市(Krakow)在“第三帝国”时期建造的协和广场,由于地处昔日犹太人街区的中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改名为“犹太英雄广场”。广场上的街道家具――椅子设计的灵感就是来自于犹太人的历史记忆。在第三帝国时期的一张旧照片上一个小女孩在广场上拿着一把下方藏有包裹的椅子,在当时犹太人总是带着他们最珍贵的财物离开。 作为椅子的街道家具,现在人们时常在广场上休息,坐在这些椅子上面,除去休息的最基本功能之外,这些椅子带给人们最大的感受就是城市的记忆、民族的记忆,以至于成为这座城市的象征,表达了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及内涵。

试想一下,只有这样的座椅才能凸显城市的内涵,这是其他造型、种类的座椅所无法取代的,因为这样的座椅是独特的、有地域特色的。同样的作品还有很多,如北京大学俞孔坚先生为秦皇岛市设计的“红飘带”座椅凸显了中国的民族特色、荷兰人设计的“城市狗奇遇记”系列街道家具凸显了荷兰人保护动物的城市理念等。这些街道家具由于其特有的地域特色,凸显了城市的内涵,强化了城市的品牌。

四、结语:地域特色街道家具推动城市品牌战略

有地域特色的街道家具在城市个性、城市特色形象、城市特色内涵等不同的层面推动着城市品牌的形成,提升与强化城市品牌,因此,在城市品牌战略下应积极提倡街道家具的地域特色发展。城市品牌与地域特色街道家具之间是一个互动的关系,城市品牌引导街道家具的地域特色发展,地域特色街道家具强化与提升城市品牌的外在与内涵。这一关系值得学界做更深入、系统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张政,彭健 著 《城市文化品牌》[M] 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

[2]张小开,尚金凯 《城市品牌战略下的城市景观形象建设》 [J] 商场现代化,2010(4),Vol.607:60-61

[3]薛文凯 著 《城市公共环境设施设计》[M] 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07:8

[4]李维立 著 《身边的艺术――英国公共设施的形与色》 [M] 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8:069

篇5

一、城市品牌战略与城市特色发展

关于城市品牌和城市品牌战略的概念,国外早在20世纪就已经形成,我国则在2000年以后逐渐引入国外的相关观点,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张政与彭健的《城市文化品牌》(2003年)以及相关的学术论文。

城市品牌战略则是根据城市品牌的建立,规划城市未来的品牌建设方向和发展思路,建设有特色的城市品牌。城市品牌的建立主要是在当今城市发展“千城一面”的趋势下,建立城市自身的、有别于其他城市的特色面貌。由此,可以发现城市品牌战略是城市特色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城市特色发展的思路与方法。城市自身的定位、城市文化内涵、城市视觉识别元素等都是城市实态的具体内容,都是建设城市品牌战略必须考虑的内容。

二、街道家具对城市形象与城市品牌的影响

街道家具又叫公共环境设施、城市公共环境设施、街道设施等,英文名称streetfurniture,是伴随着城市的发展而产生的融工业设计与城市景观设计等于一体的新型环境产品。街道家具主要包括一下几类:①交通系统:公共汽车站等;②信息系统:电话亭、导示牌等;③购物系统:售货亭等;④卫生系统:公共厕所等;⑤游乐系统:游乐设施等;⑥休息系统:公共座椅等;⑦照明系统:路灯、景观灯等;⑧自助系统:自动售货机、自动售票机等。

街道家具是城市中直接跟人接触的物品,是体现城市人文关怀的重要终端,也是城市功能是否完善的一个重要体现。同时,街道家具又是城市视觉识别元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城市街道家具是城市功能完善、人文关怀、城市形象的重要体现,集此三个方面与一身的城市终端,因此,街道家具的优劣对城市形象的影响巨大,是从功能、人文和形象方面的综合影响。

街道家具对城市形象的影响巨大,良好的城市形象需要有良好的城市终端——街道家具来体现。但是对于建立城市品牌而言,良好的街道家具还是不够的,良好的城市家具体现的是城市良好的使用功能、人文关怀等,但要想体现城市的独特魅力和特色品牌,还需要有自己特色的街道家具,这样才能在各个层面展示出一个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品牌。其中,随着世界范围类城市建设的发展以及全球文化多样性的需要,城市品牌的建立均以每个城市自身发展的历史、地域特点为基础,从而形成有地域特色的城市品牌,如美国的拉斯维加斯、丹麦的哥本哈根、日本的奈良等。由此,街道家具由于其对城市品牌的独特影响,也理应跟着城市品牌走地域特色的发展之路。

三、地域特色街道家具对城市品牌的提升分析

街道家具走有地域特色之路,实际上是指街道家具在满足其基本功能的基础上,能从城市自身的历史、文化脉络和城市定位等方面汲取灵感,既能使街道家具特色发展,又能增强和丰富城市的特色。如同样是以现代科技和经济为城市定位的纽约和东京,其街道家具的使用由于东西方文化的不一样而不同,纽约的街道家具如标识牌、座椅等同东京的有着完全不一样的风格。这样的有地域特色的街道家具直接明确了各自的城市品牌,不会使人感觉到纽约和东京是完全一样的城市。

有地域特色的街道家具对城市品牌的提升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

1.特色街道家具体现城市个性

一件街道家具是城市中点睛之笔,一件普通的街道家具可能能从功能上满足人们的需要,如普通的一个路灯、一张户外座椅等,但是如果一个路灯、一张座椅没有任何倾向性和特点,这样的路灯只能是满足城市照明的基本需求、座椅只能满足休息的基本需求,而不能展示出一个城市的个性和特点,而一个有鲜明特色的街道家具则截然不同。

如北京鸟巢周边的街道家具,不论是照明灯还是景观灯,都是特色鲜明,以鸟巢的建筑创意为背景,综合展示出北京奥运会的精神,并以个性鲜明的形象体现出鸟巢的与众不同,成为北京市一张靓丽的名片,从而为北京整体城市品牌的形成提供重要的元素。当然,如果在鸟巢周边设置一般的路灯、景观灯一定能满足鸟巢照明的需求,但是这样的街道家具就没有任何特色,不但不能突出城市个性,反而会破坏城市的整体形象,破坏城市品牌战略。

因此,特色街道家具的设置,有利于体现一个城市不同于其他城市的个性,展现出一个城市不同于其他城市的发展理念。

2.特色街道家具提升城市特色视觉形象(城市VI)

街道家具对城市品牌提升的第二个方面就是提升城市有特色的视觉形象,对应于城市品牌的概念,本文认为就是提升城市VI,也就是城市的视觉识别系统。当然城市视觉识别系统不仅仅包含街道家具,但是街道家具由于其包含类别的广泛性,对城市视觉识别系统已经能产生很大的影响,如上述的鸟巢周边的街道家具就能说明这一问题。

同样,如果街道家具的设置是一般性的、随意的,那么就不会产生有特点的城市VI,反而会扰乱城市整体的视觉形象,破坏城市VI的系统性。一般意义上的视觉识别系统中主要表现元素就是标准色和特形图案,这二个设计元素只能在特色街道家具中体现,一般通用的街道家具在用色上、造型处理上考虑的是各个城市的通用性,不可能产生独特的视觉形象。而有地域特色的街道家具由于植根于每个城市自身的历史、文化脉络,自然能产生与众不同的造型元素和色彩,因而能提升城市的特色视觉形象。

图2所示的是开封市街道家具的设计方案,由于开封市是我国“七朝古都”,历史文化特色明显,方案集中体现了中式元素的造型特色,用色上使用了能体现古都的古木色与青砖色,用色古朴、造型典雅大方。这一方案在造型和色彩上均植根于开封市的地域特点,体现的是中原古都的文化,所以在造型上端庄、规矩、大气、硬朗,用色上古朴。暗合了视觉识别系统的造型特色,从而能丰富和提升开封市的整体城市视觉形象。试想一下,在中国当下的生活中,各式各样的售货亭很多,并不是所有的售货亭都能体现一个城市的视觉识别系统,只有符合城市历史文化脉络、城市定位的街道家具才能真正的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而这一点正是地域特色街道家具能做到的。

3.特色街道家具凸显城市特色内涵(城市MI)

街道家具在城市个性、城市形象方面的重要价值,仅是其对城市品牌外在的表达,同时街道家具在表达城市内涵层面上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城市内涵是一个城市内在的、深层次的文化,是同人类的精神文明相挂钩的,因此,对一个城市的品牌建立意义重大,在本次研究中认为这就是城市理念(MI)的核心部分。

城市内涵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一切城市中能表达深层次理念的物质都能从不同侧面体现一个城市的内涵,但是真正起主导作用的其实就只有几个具有代表性的物件。“说到经典的公共汽车,应道首推伦敦的红色双层公共汽车。它几十年不变,并且和红色电话亭、黑色出租车已经大本钟一样已成为英国的象征之一。”作为英国伦敦城市品牌及其内涵的象征,最具代表性的只有这几件物品,因为红色双层公共汽车、红色电话亭、大本钟等代表的是英国人的城市记忆,别的国家、城市所没有的,根植于人们的内心深处的。在这几件物件中,可以发现,红色电话亭、大本钟等其实都是街道家具。街道家具同人的接触最频繁,形成的城市记忆更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图3所示的是波兰克拉科夫市(Krakow)在“第三帝国”时期建造的协和广场,由于地处昔日犹太人街区的中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改名为“犹太英雄广场”。广场上的街道家具——椅子设计的灵感就是来自于犹太人的历史记忆。在第三帝国时期的一张旧照片上一个小女孩在广场上拿着一把下方藏有包裹的椅子,在当时犹太人总是带着他们最珍贵的财物离开。作为椅子的街道家具,现在人们时常在广场上休息,坐在这些椅子上面,除去休息的最基本功能之外,这些椅子带给人们最大的感受就是城市的记忆、民族的记忆,以至于成为这座城市的象征,表达了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及内涵。

篇6

中图分类号:J59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引论

“当我们想到一个城市时,首先出现在脑海里的就是街道,街道有生气城市也就有生气,街道沉闷城市也就沉闷。 ” [1] 街道空间作为市民最主要的活动场所和城市文化最直接的外在表现,往往因为它的特色而成为城市的标志。因此,在城市街道空间中传承地域文脉,才能增强空间的历史感、地方感和文化内涵。街道空间是由界面围合而成的,没有界面的限定,街道也就存在了。并且,街道空间界面作为城市空间中最易被识别和感知的部分,在表达城市意象、历史文脉和传承地域特色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具有文化特色和地域特质的街道空间建构中,基于地域文脉的街道空间界面设计应是特别关注的环节。

二、街道界面——人与城市的第一接触面

界面是指限定某一空间领域的面状要素,是实体与空间的交接面。城市的历史文化不仅体现在建筑实体上,更体现在建筑组合的侧界面上。城市街道界面综合了各种物质要素,并包含了市民的各种行为方式。它把城市的历史与文化在视觉上展示给人们观看,并能使人对城市空间形成完整印象,是城市向市民和游客展示的媒介。连续且完整的建筑界面围合形成街道空间的整体轮廓,它们在创造作为街道实体的建筑空间的同时,也建构了依赖两边界面围合出的街道空间。并且街道界面作为人与城市的第一接触面,肩负着整个城市的认知功能。市民通过对街道最直观的视觉感知而唤起场所的精神体验,进而形成完整且有特质的城市印象。因此,在对城市街道界面设计研究中,本文主要是对沿街道的侧界面——建筑界面的研究,它们不同的组合方式得到不同的空间物理表象,展现不同的文化精神。

三、基于地域文脉的街道界面设计

构成街道空间界面这一实体的要素纵多,形式、构成、材料和色彩等都决定着界面的形成和界定。另外,不同地域的气候和光照变化影响下,不同界面所构成的空间特质,也反映出不同的整体环境秩序和场所精神。因此,从通过对各个要素的研究到对特色空间界面的建构,这是本文讨论的重点。

1、形式构成——界面设计展现地域特色

街道界面是城市文化、地域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它的形式构成与层次更是积淀了人们在这种文化影响下的丰富表达,这与该地区人们的生活节奏,行车、行走速度,以及尺度感有紧密的联系,因而具有强烈的地域特征。随着消费主义的侵蚀和时代的发展,市民的生活节奏逐步快速化,高速行进中,街道界面逐渐模糊,界面新的构成形式沦为表皮化的快速贴图,在还没来得及形成固定记忆便已老去。为了适应这种快节奏的生活,建筑的构件变得预制化和模数化,重复性也相应增大。当然,这种快速的、批量生产的街道界面也无法使人驻足停留欣赏空间界面。

因此在新的建成环境中,为避免这种恶性循环,就必须要着眼于本地传统街巷界面形式的秩序,去其糟粕取起精华。对符合于当代建造手法、城市活动和环境气候应对的传统界面特征,可直接引用于当代空间建构中。如贵州新天蓝波湾的界面设计中,抽象苗族吊脚楼的空间形态,运用其架、挑、跨、退、让等手法,凸显地域空间的界面层次,并在界面设计中引入侗族风雨桥、鼓楼等极具地域特征和民族特色的空间构成元素,营造有地域特质的空间氛围。而对具有沿承地域文脉价值特性,但不具备以上条件的界面形式,可以通过转译、置换、重组的方式在当代街道界面生成中得到传承:首先重视界面形式与层次的表达和象征作用,界面元素可以转化为抽象化的图案,借以强调界面对于场所及地域文脉的关联性。其次,通过光影变化也可塑造丰富的界面形式,用界面虚实层次强化空间感受。再者,通过新材料组合构成的界面关系,也能有效传承传统街道界面的构成关系。如苏州李公堤民俗风情商业街,就通过现代材料组合形式对传统的界面形式进行置换,使街道界面既传承了江南水乡空间界面的形式特征,又满足了现代商业功能的需要。

2、材料——界面设计展现传统文化

对于街道空间而言,界面形式的确立与诸多社会文化因素有关,但最终如何建构街道界面,却是和施工技术、当地材料密切相关。毋庸置疑,这是一个街道空间营造地域特色氛围的现实基础和重要依据。不同的材质和肌理营造出街道不同的意境,并且赋予空间质感之美。比如石材显得厚重,木材给人以温暖,砖块显得规整等等。不同材料在界面上的组合也能反映不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取向,传统街道空间界面多是就地取材,因材施工,因此极具地域特色。尽管传统材料具有地方特色,但它们几乎完全是手工式作业,这不符合当代建筑工艺的发展趋势,被取代也是必然。因此如何将这些传统材料的特色转译到现代建筑工艺中,是当前营造有地域文脉意味的空间界面的重点。对此,本文提出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传统材料的转译:

首先、凸显地方材料的表现性。在框架结构作为主流建造方式的当代,地方材料不再必须作为承重结构使用,因此有更大的自由度来追求当代界面的轻盈性和装饰性。通过现代材料将其转化在界面的图案划分上,而一些极其具有地方特质的特殊材料,则可以运用民间传统的手机方法,将其作为街道界面局部的填充材料,以此增加市民和游客对空间的认同感。其次,抽象化表达。即通过现代材料转换传统地域材料的构造关系(如出砖入石),凸显地方材料最重要的构造特征。但需要注意的是不宜过度抽象,抽象到极致就会丢失原本的韵味,最终成果是要让人容易联想到原型。另外,平面化表达也是界面有效的艺术处理手法。即把传统的文化要素通过平面化的叠加和拼贴,形成界面肌理,最终共同在空间界面上得以反映。在信息过剩的今天,平面化的处理是使街道界面不过于苍白的良好对策。

3、色彩——界面设计展现城市文化形象

每当我们回忆那些有地域特色的城市,首先浮现于脑海的便是其或凝重、或浪漫、或明快的色彩印象。可见人们对城市形象的把握,很大程度上借助于城市的色彩构成。如北非岩石和沙漠的红褐、土黄的浓厚色彩组合、希腊碧海蓝天间的白色村庄、中国苏州的粉与黛等等,这些不同城市色彩组合排列的秩序和法式,表达着空间的意向,展示出不同的城市文化形象。当然,和谐的城市色彩一定是与城市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环境融合、统一的。就某一具体的街道空间而言,色彩本身物理属性所具有的重量感和距离感,也影响空间节奏的变化。因此,“根据万物有色的自然规律,视觉表征的变化应与人的色彩感觉有密切关系,色彩是文脉系统的第一视觉要素,因此色彩系统应是文脉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2]所以,界面材料的色彩构成也是街道空间设计必须关注的环节。

对具有地域文脉的界面色彩的研究,必须要综合分析各种要素,确立适宜环境的、有地域特质的色彩风貌,明确空间的主色调,以此统揽街道界面色彩的建设和改造。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逐步实现延续地域文脉、展现城市文化形象:首先,要求对文脉意义的界面色彩原型有深刻理解和把握。对有代表性的街道空间展开色彩分析,并加以量化统计。其间应注意避免过多的带入倾向性,把握环境色彩和界面色彩的有机关系。其次,必须明确街道整体的色彩逻辑关系,摈弃不具有代表性的传统界面色彩,分析出街道空间中典型的色彩特征。包括界面色彩的组合关系及其出现在空间界面要素上的相应位置和频次。再次,在传统界面色彩的基础上,结合新建街道的功能空间和建筑实体的类型,对其界面色彩结构进行适宜的设计考量,保证界面色彩对城市文化形象起到正面与积极的作用。最后在特定的街道空间中,其界面色彩的设计和表达,必须监督实施进行和综合评价。通过以上方法,来增加街道空间的可识别性、界面的差异性和连续性,形成令人愉快且有趣的城市街道空间,并且强化城市的文化形象。

4、风格与细部——界面设计展现城市历史脉络

当我们关注一些城市的历史街区时会发现,这些街道往往有着多种多样且精致的细部,正是因为这些细节,才使街道显得格外的亲切宜人。不管是技术性的建造细节还是装饰性的细节,都是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步累积叠加的,是建造者们在当时地域文化和历史文化影响下对生活的关注。如重庆十八梯片区的街道界面,有基于山地特色的吊脚楼,民国时期留下的青砖灰瓦、防空洞,而在穆斯林大厦也有宗教文化(伊斯兰)影响下的细部设计,在法国领事馆也有外来文化影响下具有折中主义风格的装饰性细节。可见,街道空间界面的细部设计是城市历史文化积淀的综合反映。系统论认为,任何整体的的良性循环依靠于局部之间的相互优化和单元要素的自我更新。在街道空间建构中,对界面细节的把握也显得尤为重要。

四、结语

综上所述,传统街道界面的生成,是基于当时地域环境和多重的文化背景。在新建的城市街道中,应注重对传统界面关系的反映。即在街道空间中,注重形式、材料、色彩、细节等界面要素,对城市历史发展脉络和城市文化内涵的延承。一个城市的街道空间是否有品质,就在于其空间界面是否展示城市的文化形象,是否彰显出城市的文化底蕴,是否找到文脉的根。

参考文献:

[1]、简。雅克布斯著,金衡山译,《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第35页。

[2]、张培颖,戚序,《色彩:城市文脉保护的重点》[J],艺术探索,2010.4

[3]、曹艺凡,《基于文脉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研究》,[D].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李江,《基于怀旧的更新——传统风貌街道建筑界面的更新设计研究》,[D].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王荔希,《地域特色的现代商业步行街界面设计》[J],山西建筑,2010.1

篇7

引言

“街道及其人行道,城市中的主要公共区域,是一个城市最重要的器官。试想,当你想到一个城市时,你脑中出现的是什么?是街道。如果一个城市的街道看上去很有意思,那这个城市也会显得很有意思,如果一个城市的街道看上去很单调乏味,那么这个城市也会非常乏味单调。”

北京是世界闻名的古都,从50万年前的周口店北京猿人到3000年前的西周古城,从秦汉唐北方重镇到元明清辉煌,经过历史长河的洗涤和锤炼,逐渐发展成为全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

元大都的建设,为今日北京城奠定了基础,大都城的平面是按照“前朝后市、左祖右社”规制修建的,充分体现了皇权至上的思想。明灭元之后,对北京城进行了重新建设,平面沿用元大都的中轴线,北端始于钟鼓楼,南端止于永定门,全长7.8km。明亡之后,清朝统治者完整的保留了明北京城的城池、宫殿、坛庙等整套封建礼治建筑,并修复了毁于战火的建筑,现存北京故宫便是清代重建的。经过明清两代营建,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城市建设取得辉煌的成就,今天的北京旧城就是明清北京城的延续,基本保持了原有格局。

1949年之后,由于当时种种客观条件所限以及认识上的不足,梁思成、陈占祥提出的完整保留北京旧城,在旧城外建设行政中心区的所谓“梁陈方案”并未得以采纳和实施,此为北京旧城面貌不复之始。其后经历了、等等历次政治运动,北京旧城遭到严重的毁坏。更严重的毁坏始于中国改革开放之后,由于城市建设的迅猛发展,大量的旧建筑被拆除,大量的旧街道被拓宽重建。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以建设的名义对旧城的破坏超过了以往100年,旧城的破坏业已成为当前中国城市建设者们最短见的行为。统计表明,1949年北京有大小胡同7000余条,到20世纪80年代只剩下约3900条,近一两年随着北京旧城区改造速度的加快,北京的胡同正在以每年六百条的速度消失。

街道是城市的血脉,是城市特色的重要体现元素之一,在经历了上述种种劫难之后,北京旧城还存在有特色的街道吗?应该怎样从特色街道的保护出发来促进旧城的发展?为此北京市规划委员会于2005年委托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进行“北京旧城特色街道空间形态研究”,研究历时一年半,经多次研讨、论证,于2006年底结束并通过专家评审。本项目是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近年来承担的重大科研项目之一。项目负责人为建筑学院院长吕品晶教授,项目组成员包括虞大鹏、周宇舫、何崴、王小红、丁圆、常志刚、黄良福、韩文强等,分别负责总则以及个案的研究。

北京旧城特色街道空间形态研究的理念及方法

北京是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同时也是国际化的大都市。依据《北京旧城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和控制范围规划》的相关内容,确定特色街道的类型、等级和保护发展的方向,是十分重要的。在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对相应的特色街道提出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善的方法,是为了进一步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有效地指导特色街道保护与整治工作的开展,同时也为北京内城街道的整改提供指导性建议。

保护北京特色街道不仅仅是对历史负责,同时也是面向未来北京城市中心发展的具有前瞻性的工作。从北京内城的几个发展阶段来看,目前正处于一个比较关键的阶段,是一个与城市经济高速发展和城市交通状况亟需改善的阶段。在这个时候提出对北京特色街道的保护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随着北京城市建设进程的逐步加快,大片的传统建筑、传统特色空间遭到毁灭性破坏,北京旧城风貌受到严重毁坏。北京旧城是属于全人类的文化遗产,必须得到全方位的保护。

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针对当前的势态,建立全新的研究理念和研究原则对具体工作具有指导作用。

1、研究理念

(1)“整体保护”的理念

街道建设风貌研究应在城市总体规划与风貌规划的指导下进行,其终极发展目标应包含在城市整体发展定位之内。争取在旧城区内从点到系统形成北京特色街区网络,从而最大程度地体现北京的区域特点,使街道成为北京的美好窗口,北京特色街道发展的目的也在于此。经过综合论证、系统考虑,把旧城特色街道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考虑,以成为将来北京旧城中相对完整并且特色鲜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2)“以人为本”的理念

街道并不是独立存在的,需与城市职能密切结合。“以人为本”的理念决定旧城的街道是为人设计,而不是为车而设计的,发展其北京特色街道是为了更好地利用旧城本身的物质与非物质环境资源,提升其城市职能和城市生活、文化品质。

(3)“有机更新”的理念

北京特色街道的重点在于保持古都风貌,作为政府从政策上需考虑具体保护措施,而这个保护是建立在传统空间保留的基础上,并不代表保留旧有的落后的生活方式,如何体现可持续发展,在节约型社会的前提下,需对传统街区进行进一步深化细节性调整,使旧城做到有机更新,特色街道的发展结合四合院、胡同的保护能够更好地保证旧城城市职能的良性循环。

(4)“持续发展”的理念

规划设计不仅局限于旧城街道的保护与复原,更重要的是要考虑旧城街道传统风貌与文化韵味的持续性传承,不仅仅保护旧城街道的外形,更要保护旧城街道的精神。北京城不是一天建造起来的,保护北京城也不是一个短期就能实现的任务和历史责任。在保护发展特色街道的总原则指导下,分阶段发展是必要的。分阶段发展要求建立一个良好的整体规划,而一个良好的整体规划是建立在对有代表性个案的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实现的。所以将旧城内有特色的街道进行分类整理、区分等级、研究分布状况都是分阶段发展的前期工作。

(5)“发现-恢复-发扬”的理念

即在北京旧城区内,寻找、发现传统街道空间目前仍然相对保存完整,特点相对鲜明的案例,然后进行针对性、研究型的恢复,继而进行全面性的发扬。在街道空间层面上部分恢复和加强北京旧城的特色空间建设。

2、研究方法

建立一套科学、规范、完整的研究方法是科研课题成功与否的基础。关于“特色”的研究是建立在难以量化或者标准化的基础上进行的,一般情况下只能在对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

态两个方面综合对比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对街道特色的研究也面临同样的问题,为了相对科学、严谨的进行研究和探索,本课题在比较学和统计学基础上建立研究的方法和原则。

(1)文献研究

通过查阅大量关于北京旧城的相关文献资料,从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分析总结形成北京旧城街道特色的物质基础与非物质基础。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对选取街道不同时期风貌的纵向比较和同时期同类街道不同空间特色的横向比较确定街道特色的强弱。

(2)实地踏勘

我们对选取的街道(调查对象)进行详尽的现场踏勘,以下面三种方法进行调查,以期掌握第一手调查资料:

①设计内容翔实的调查问卷,现场踏勘时针对不同性质的人群进行发放,回收后对问卷进行分析和总结,从而建立本次研究的基础和依据。

②结合现场踏勘对选取的街道建立调查卡片,内容包括街道名称、位置、起止、特色属性、街道历史、现状情况等等。

③在不同时段对选取的街道进行时段性影像记录,包括街道空间形态、建筑形态、街道绿化、街道景观、人群活动等等。

(3)个案研究

选取典型个案进行深入研究,例如牛街、南北长街、雍和宫大街等,总结其特色(历史、文化、空间、景观等)、目前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从而达到如何发现、恢复并强化特色街道空间的目的。

古都北京城市空间的现状及问题

北京经过20世纪90年代以来迅速发展的城市建设,空间结构已经基本改变。当前汽车化正在摧毁、冲击着传统的城市街道空间,汽车成为城市空间的主导,街道成为车流、人流、广告牌的海洋,传统街道的空间景观遭到破坏,作为世界著名古都逐渐失去其特色。拓宽的道路为汽车服务,街道过宽且呈开放型,失去人的尺度,失去传统街道空间尺度。以下是通过实地调研总结出的一些现状问题:

①由于《北京旧城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和控制范围规划》的制定,对保护皇城范围内的街道有很大的帮助。在保护范围内,一些特色街道还能基本保持现状。

②随着北京内城持续的交通整改,拓宽了不少昔日有特色的街道。拓宽的街道虽然也注意到了保持历史风貌,但多数是简单地符号化北京旧城的风貌。建造一座新的旧城成为不少地区的一个整改原则,比如平安大道的某些段,以及两广路两侧争奇斗艳的新建筑。

③街道尺度的变化,带来城市性质的改变。一些正在整改的街道,虽然考虑了旧城的限高问题,但还是基于对车行交通的优先考虑而产生了不属于旧城风貌的街道空间尺度,过大的街道高宽比带来的是城市街道尺度的巨变,当人们对穿越马路心存恐惧的时候,城市的尺度已经成为汽车的尺度。城市开始失去其人性化的特征。这是目前在北京发生并逐步升级的现象。

④街道建筑风格符号化。一些整改项目在街景设计上以仿古风格作为保持旧城风貌的手法,建造新的仿古建筑。营造布景一样的旧城气氛是对北京特色街道的一个严重冲击,从对历史负责的态度而言,以往的时代是无法简单重演的。只有保留,保护才能真正对得起历史。

⑤很多旧城街道正在面临着功能的改变。随着时代的发展,旧城内居住人群结构、构成以及年龄、教育程度等的改变带来了生活方式的改变。流动人口大量增加,给北京带来大量问题,需要进行针对性的解决。

⑥色彩混乱也是目前北京街道的现状。北京在人们的记忆中,是红色大墙、黄色屋顶、灰色四合院组成的城市。今天已经不再是这样一个面貌了,中性的色彩正在消失,代之以过度刺激的色彩,无论是广告,新开发的居住建筑,都以醒目的色彩使自身形象突出于它人,结果城市的色彩日益混乱、不协调、不优美。

⑦街道景观元素没有整体感。标识系统识别性差,且无统一设计,休息座椅,垃圾桶、报亭、电话亭等城市家具缺乏设计,与旧城风貌不统一。绿化系统相对单一,缺乏绿化景观层次。街道内停车,影响交通及景观。

⑧街道中城市基础设施应继续改善,如电线杆无规律设置,变电箱随意摆放,空调放置无遮挡等导致街道景色混乱。

选取及界定北京旧城特色街道

根据相关文献资料以及实地调研,确定不同街道的特色,如皇城风貌、传统居住,传统商业、历史文化、休闲旅游、民族风情、近代建筑特色等,同时通过各种手段强化不同街道的特色,包括空间形态、文物古迹,文化传统、功能业态、绿化配置、民俗风情等,做到不同的街道具备不同的风格特点,体现北京作为古都和首都的文化内涵:兼收并蓄而且特色鲜明。

1、特色街道的界定

“特色”的研究很难在绝对精确的量化或者标准化基础上进行,只能在对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两个方面综合对比的基础上客观进行,街道特色空间的研究面临同样的问题与困境。因此,本课题从街道物质层面和非物质层面出发、综合考虑,确定以下特色街道的选取和分类原则

①体现都城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内涵;

②相对完好的保存传统空间形态;

③浓郁的传统建筑风貌;

④具有丰富而真实的历史信息;

⑤有价值信息载体的密集度高及空间连续性强;

⑥富有特色的街道活动内容。

符合上述六点中任何一点的街道都可以确定为特色街道。

2、特色街道的选取

按街道特色程度分为特色与准特色两个层次。特色街道完全符合选取原则;准特色街道基本符合选取原则,但经规划控制发展,将来有条件形成特色的街道。

如以特色内涵来分,为如下类型:

(1)皇城风貌特色

皇城范围内,以紫禁城、景山、“六海”等皇家建筑与园林构成街道主体建筑与环境,形成区别于旧城其他地区的皇城风貌特色。如紫禁城周边的景山前、后、东、西街等。南北长街、南池子、北池子、长安街(部分)、东皇城根大街等。

(2)传统居住特色

旧城区内以王府、民居为街道主要建筑构成,体现传统居住空间与街道的关系。如南北锣鼓巷、新文化街、柳荫街等。

(3)传统商业特色

旧城北部商业突出老北京规划“前朝后市”的特点,以鼓楼周边地区最为繁华,以鼓楼大街、烟袋斜街最有特色:旧城南部以前门大栅栏为代表,主要由于区位优势自然形成,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演变为最具老北京特色的市井民俗文化活动区域。

(4)历史文化特色

东西琉璃厂街、国子监街。

(5)休闲旅游特色

在历史上即为皇家休闲游乐的场所,具有良好的景观与空间环境尺度。如后海沿岸街道。

(6)民族风情特色

反映北京旧城民族聚居地区街道风貌及民俗生活特色。如牛街。

(7)近代建筑特色

体现北京作为政治中心的地位及

与国际社会交往的历史,在近代受西方建筑风格影响出现的建筑群落空间特色。以东交民巷为代表。

对北京旧城特色街道的统计及分类

以特色街道和准特色街道构成北京旧城城市风貌的街道系统,基本上可以分为皇城风貌特色街道、内外城特色街道、区间特色街道三个层面。

1、皇城风貌特色街道网络

以皇城边界街道、紫禁城周边街道及南北、东西连接街道构成核心特色街道网,即皇城风貌特色街道网络。

(1)皇城边界街道

地安门西大街、地安门东大街、北河沿大街(东皇城根北街)南河沿大街、长安街、府右街、灵境胡同、西皇城根南街、西皇城根北街。

(2)紫禁城边街道

北长街、南长街、长安街、南池子、北池子、景山前街。

(3)内外连接街道

地安门内大街、景山后街、景山西街、景山东街、西安门大街、文津街、五四大街。

2、内外城特色街道网络

由皇城边界街道向外延伸,与“两纵”、“五横”、“中轴”相连,并最终与二环快速交通相连。构成快速通道性质的特色街道网络。

(1)“两纵”

新街口北大街、新街口南大街、西四北大街、西四南大街、西单北大街、宣武门内大街、宣武门外大街,

雍和宫大街、东四北大街、东四南大街、东单北大街、崇文门内大街、崇文门外大街。

(2)“五横”

德胜门西大街、德胜门东大街、安定门西大街、安定门东大街:

平安大街“两纵”之间街道:

朝阜路所含所有街道,

长安街“两纵”之间街道:

两广路“两纵”之间街道。

(3)“中轴”

旧鼓楼大街、地安门外大街、前门大街、天桥南大街、永定门内大街。

3、区间特色街道网络

在上两层次街道网络基础上,通过区间街道延伸、将本区域或其他区域内有特色的街道串接,并通过区间道路网络进一步联系旧城内最具特色的胡同、步行街,形成更大范围的街区特色。

区间特色街道赵登禹路、平安里西大街、德胜门内大街、鼓楼西大街、鼓楼东大街、交道口东大街、安定门内大街、交道口南大街、正义路、广安门内大街、牛街、南横西街、南横东街、虎坊路。

4、特色步行街网络

在保护区内,交通量较少甚至无机动交通,街道尺度比较宜人,历史文化信息较为丰富,适于步行街设置,该部分是北京旧城最有特色的街道空间组成部分特色步行街,如 国子鉴街、烟袋斜街、陟山门街、东交民巷、东华门大街、定阜街、前海西街、什刹海周边街道、琉璃厂东街、西街等大栅栏地区步行街道、鲜鱼口街等前门地区步行街道等。

北京旧城特色街道的保护及发展策略

1、特色街道沿街建筑保护与更新模式

(1)修缮

针对文物保护单位和需要保护的历史建筑(包括控制性保护古建筑)。严格保持建筑原样,以求如实反映历史遗存,仅对个别建筑构件加以更换和修缮,修复原有建筑彩画及色彩等,达到修旧如故、以存其真的效果。

(2)改善

对一般性历史建筑。在保护其原有格局和风貌、治理外部环境、修旧如故前提下,重点对建筑内部加以调整改造,配备市政设施,改善居民生活质量,提高建筑质量。

(3)更新

对与传统风貌冲突较大的一般建筑和质量极差的建筑,采取拆除后建设与传统风貌协调的建筑。

(4)拆除

对与传统风貌冲突较大的一般建筑、建筑质量极差以及临时搭建的建筑。拆除后建设绿地以及相应的公共空间。

(5)保留

专门针对与传统风貌有冲突但建筑质量较好的一般建筑。保留后采取降低层数以及遮挡装饰等手法进行保守性改造。

2、特色街道绿化及设施保护与更新

(1)沿街绿化

①强化特色街区边界的绿化,形成沿特色街道的条状绿化;

②利用拆除的建筑用地设置开放型绿化广场;

③利用街道交叉和转角处或者拆除的建筑物形成小型街坊绿地;

④强调有历史意义的空间小环境,如文物建筑周边绿地等;

⑤鼓励沿墙种植攀援植物,形成垂直绿化;

⑥强调对古树名木及原有大树的保护。

(2)道路设施

①整理保护标志性空间认知点,使之成为集中反映特色街道和标志的典型景观点,成为观赏、游憩场所;

②完善路名牌、路灯等环境小品的设计和设置,街道小品(如果皮箱、公厕、标牌、广告、招牌、路灯等)应具有地方特色,使细部环境构筑物形成体系,烘托出特色街道的独特韵味;

③对现状道路设施,如路灯、座椅、电话亭、广告牌、公交车站等进行合理改造和完善,将原有电线杆、有线电视天线等有碍观瞻之物去掉,结合市政设施建设,彻底改变落后局面;

④对人行步道的铺装进行设计和改造,结合特色街道的不同风格和传统,铺地应采用传统铺设材料和方式,以石板、青砖和碎石为主,以符合不同特色街道气质特点同时强化特色街道的文化氛围和传统特色。

3、特色街道空间网络的形成

北京旧城特色街道空间网络的恢复与建设应该稳步、有序地进行,先从最急需保护、恢复的街道入手,逐步扩大范围,最终形成完整的旧城特色街道空间网络。

因此,根据调查结果,建议优先完善如下街道(30条):

①皇城风貌特色:北长街、南长街、南池子、北池子、景山前街,共计5条。

②传统居住特色:柳荫街、前海西街、新文化街,共计3条。

③传统商业特色鼓楼大街、前门大栅栏街、烟袋斜街,共计3条。

④历史文化特色:东琉璃厂街、西琉璃厂街、国子监街、雍和宫大街,共计4条。

⑤休闲旅游特色前海南沿、前海东沿、前海北沿、后海西沿、后海北沿、后海南沿、羊房胡同、东明胡同、西海东沿、西海北沿、西海南沿、西海西沿,共计12条。

⑥民族风情特色:牛街。

⑦近代建筑特色:东交民巷。

在完成上述30条特色街道建设的基础上,建议完善更大规模的特色街道空间网络系统,根据调查结果,建议完善由如下58条特色街道构成的空间网络系统并最终形成完整的北京旧城特色街道空间网络系统。

①皇城风貌特色:景山前街、景山后街、景山东街、景山西街、南长街、北长街、南池子、北池子、长安街(部分)、东皇城根大街、西皇城根南街、西皇城根北街、北河沿大街(东皇城根北街)、南河沿大街、府右街、灵境胡同、西安门大街、文津街、五四大街、地安门东大街、地安门西大街,共计21条。

②传统居住特色:南锣鼓巷、北锣鼓巷、柳荫街、前海西街、鼓楼西大街、德胜门内大街、赵登禹路、新文化街、广安门内大街、南横西街、南横东街、南新华街,共计12条。

③传统商业特色鼓楼大街、烟袋斜街,前门大栅栏街、地安门内大街、鼓楼东大街、菜市口大街、前门大街,共计7条。

④历史文化特色:东琉璃厂街、西琉璃厂街、国子监街、雍和宫大街,共计4条。

⑤休闲旅游特色前海南沿、前海东沿、前海北沿、后海西沿、后海北沿、后海南沿、羊房胡同、东明胡同、西海东沿、西海北沿、西海南沿、西海西沿,共计12条。

⑥民族风情特色:牛街。

篇8

中图分类号:P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人们对景观环境认识的不断提高和城市现代化发展以及城市经济实力的提高,目前许多城市已经转入城市环境整治的阶段,全国各大中小城市纷纷开展了“城市街道景观整治”的活动。街道作为城市形象的展示,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反映一个城市风貌"特色的最直接表现。它是城市形象的载体,是人们介绍城市不可或缺的因素。

街道景观的概念

与其他景观相比,街道景观相对更具有广泛的使用性,它是人们生活需求与美学需求综合的产物。究其组成元素来看,可分为动态景观和静态景观两个方面。动态景观主要是指使得街道动起来的人和车辆,因为他们的存在才使得街道具有活力;静态景观主要是指街道两旁的建筑、小品、绿化、环境设施等,由于它们的加入才使得街道景观能更好地为人们服务、提供更好的美学享受等。

街道景观不仅具有物质属性,同时还蕴涵着深厚的文化,这些文化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由城市中的人们带给街道,街道所承载的文化又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城市中的人们,这些城市中大大小小的街道经受了历史的洗礼,呈现出自然、自由、看似随意却又与城市紧密相关的文脉。

城市街道景观设计的特性

城市街道需要满足大众的生活必须性以及对美学的享受,落实到街道的景观设计中,就应该从它的特性出发。综合来看,街道的特性主要包括城市肌理性、视觉传播性、连续性、文化性等方面。

基于城市肌理的街道景观设计

城市的发展受到诸多方面的影响,如体制制度、自身局限、历史环境等,这就导致了街道线性的变化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不同的生活模式下形成了各种不同的生活空间,而这种空间就直接反映城市的肌理,是城市生活的真实再现,设计者可以通过对城市肌理的研究,分析城市街道成因,预测街道未来的发展趋势,以指导新的街道景观项目。

城市街道景观的视觉传播性

街道上的住户和行人作为街道景观的主要受用者,他们的视觉和使用感受才应该是街道景观设计的标准。但现在一些城市设计者在设计的时候仅仅依赖自身的设计经验或者哲学美学理论,就捏造出架空于城市本身的街道设计,出现了一些模式化的设计手法,割裂了城市自身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这在强调城市个性化发展的浪潮中是极不可取的。在街道景观设计中,设计者应该站在居民角度去处理街道上人与人之间、环境与人的关系,要着眼于解决街道景观是否能够与使用者达成沟通,并达到传递正确合理信息的效果。

城市街道景观的整体性、连续性

街道风貌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要经历漫长的历史演化,是不同历史阶段街道形态的叠加,街道景观是一个连续性的过程,是城市线性空间的基本构成,但连续性的特点也带来了一个矛盾的因素,比如一栋建筑设计非常出色,但不能代表整条街道景观具有特色;但是若一栋建筑设计得不好,与周围建筑格格不入,那么它就会破坏整条街道景观,这种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影响着整个街道的发展。因此,城市街道景观应该是以整个城市文化背景、城市环境、建设情况为基底的统筹性设计。从景观的设计层面上看,街道景观可以分为节点、界面和细部设施3类。节点是街道景观所在,是形成好的街道景观的关键因素;连续而明确的界面则是形成好的街道景观的重要前提;细部设施是提高街道景观质量的媒介,同时也使街道空间充满活力。通过这种点、面、细部的处理,可以让街道更具有整体性、连续性。在沿街建筑立面的改造中,应利用沿街建筑立面上的细部、墙面本身等进行有效合理地装饰设计、色彩规划和文化元素运用,并在城市街道的整体风貌特色的把握考虑下进行。

城市街道景观反映城市文化性

任何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生活习性和文化特色,实质上就是“城”的文化和“市”的文化。“城”的文化就是物质文化,反映到街道上主要是指对建筑和道路系统的整体规划,它是城市的格局和肌理;“市”的文化则为非物质文化,强调的是价值观念、行为模式、行为传统等方面的内容,在街道景观中的体现就是物质实体背后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人们可以通过对城市街道景观文化的了解,进一步形成对城市的印象,从而对城市的文化有所理解。

城市街道景观整治中沿街建筑立面改造的设计方法

根据城市街道所处的位置、使用功能等将街道分为传统地域文化的街道、交通性街道、生活性街道、现代商业步行街以及滨水区街道5类。

传统地域文化街道景观设计

传统文化符号在内容形式上是根据当时的文化特色和当地人的生活习惯产生的,反映了一定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心理特性、审美情趣、价值观念等。所以传统地域文化街道景观要注重原有街道文物的保护和文化的传承,如对于一些老字号要予以保护等。街道设施应考虑景观造型手法与城市环境文化的一致性,要提取传统文化要素、组合地域文化与现代景观设计,注重街道色彩表现等。起到强化空间文化内涵、渲染城市人文色彩的作用。

交通性街道景观设计

交通性街道就是人们通常所指的道路,它主要是为城市的车辆通行提供通道,是人、车流的高度集中区域,承担着城市交通的功能。通常交通性街道景观的设计主要有沿街的线形设计、建筑形式、街道设施、街道绿化等。沿街的建筑可以结合绿化树木的高度与街道的宽度形成一定的比例关系,使得街道的空间、比例感协调。街道并不一定要等宽,可采用局部空间放大的手法,将城市广场、绿地引入街道空间中来,使街道空间丰富多彩,增强街道的形象性。交通性街道的街道设施包括道路照明设施、信息显示牌、护栏、标志广告牌(如图所示)等,

图1

这些设施的设计不仅仅是道路功能的补充与完善,还是美化街道的重要载体,在设计时除应避免自身对景观的不利影响外,还应强化它在视觉效果上对快速路的美化与修饰功能,可以通过提炼城市文化元素并反映到街道设施中,让人们即使在快速路上也能感受到城市的温情。

图2

此外,一些特殊的交通性街道,如高架桥、立交桥等,它们与地面会存在一

定的高差,这样的高差给交通性街道景观带来了立体的景观空间。设计中可以通过增添攀爬植物,缠绕包裹高架桥的桥体外侧达到绿化效果,或者可以在桥侧固定盆栽,形成立体的绿色景观。

生活性街道景观设计

生活性街道是城市街道中最普遍,也是最多的一种街道类型。生活性街道景观设计要抓住其以城市生活为主的特点,强调它的场所感和邻里感,如在街道景观的空间形式设计中融入满足人们日常购物、生活的超市和菜市场等居民需求的服务性区域,并根据街道功能特点,考虑街道空间的变化,利用植物或者街道小品、座椅等来组织丰富空间,给居住者提供良好的交流场所。由于生活性街道中行人的数量比行车多,在绿化设计中应注重行道树的选择,便于人们在夏季遮阴,冬季可以得到足够的日照,同时可以采用花坛、花池的种植方式为街区增添景色。

现代商业步行街景观设计

现代商业步行街主要是从安全性方面考虑,将其从商业集聚区域中划定部分为步行区域,给人们提供一个相对安全的购物环境。商业步行街道景观设计必须满足商业空间的要求,如在商业街中举办活动、表演需要的空间等。便利的到达方式是集聚人气的主要来源,诸如停车场、自行车停车位、道路指示牌、电话亭、自动提款机、垃圾桶、导游图、座凳等便民设施的配套完善是保证街道品质的基础,同时从街道应急考虑,在通道宽度、地面铺装强度上都要考虑消防车、救护车、工程抢险车的进出方便等。

滨水区街道景观设计

城市滨水区是城市中一个特定的空间,泛指毗邻河流、湖泊、海洋等水体区域的土地。在设计时应强调它的空间秩序性和自然系统、人工系统的包容性,可以在临水区域间隔设置亲水平台,让人们近距离与自然接触,还可以在滨水区域沿水种植行道树,修建自行车道,形成供人休闲的慢行通道。

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进步,城市街道的社会功能也越来越丰富,城市街道逐渐反映着一座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因此,如何做好新形势下沿街建筑立面改造设计的工作必然是我们应当考虑的一项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城市街道 园林景观 功能 设计

园林设计因素包括构思立意、自然地形地 貌的利用 和塑造 、园林建筑布置 、园林小品、园路和场地、园林植物、置石等。绿化是建设绿地的行为,城市街道景观不仅有街道绿化要求,还要顾及园林城市建设,体现该城市的文化和艺术。

一、街道景观功能

(1)街道景观是城市景观的框架

有人把城市街道景观比喻成城市景观的血管,在城市交通运输,购物,交往,都离不开城市街道景观。

(2)城市街道格局是城市特色的重要反映

每个城市由于所处地理位置及形成年代的不同,其街道格局也不同,随城市的发展,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用地不断增加,有的城市在原有 的基础上 向四周发展,典型的如我国首都北京,有的脱离老城在附近另辟新城,典型的如山西的平遥市,有的新旧城结合 ,典型的今天的沈阳城 。

不论哪种形式的城市,其街道格局都反映着历史的发展过程,记载着重要历史事件和故事。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在这些特殊的地点就会产生相应的联想,想的是这个城市曾经发生的一切 ,可以说城市街道记载着城市的历史,蕴涵城市的文化。例如:邯郸新改建学步桥街区,该区以邯郸学步的故事建成。

在城市中由于一些有代表性的历史时期所形成的格局,也就确定了该城市的发展形态,由此形成了城市空间布局的特色,从而在市民中形成相应的文化特色,可以说城市街道格局反映了城市的特色。

(3)城市街道代表城市的形象

街道景观质量的优劣对人们 的精神文明有很大影响。对于生活在这个城市的人们来说 ,街道景观质量的提高可以增强市民的自豪感和凝聚力,促进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对于来访的外地人士来讲,由于他们停留的时间较短,而且大部分时间在街道上度过,因此街道就代表整个城市给这些外来人员的形象。

总之,城市街道景观是城市景观的核心,随城市的发展,人类对生存环境要求越来越高,需要对街道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4)城市街道是展 示城市景观的舞台

理工学院荣誉教授凯文・林奇 (KevinLynch)在其著 《城市的形象》一书中探讨了城市在人们心中的形象问题,他认为 “任何一个城市都有一个公众印象 ,它是多个印象的叠加。”他通过大量资料得出结论 :城市形象主要与五种城市要素有关,它们是 “道路、边沿、区域、结点和标志”。

少从城市形态、城市发展史这些专业角度来认识。一个城市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往往是城市街道的景观,诸如色彩各异的广告牌匾和指示标牌,独具特色的小品及休憩、健身设施等这些城市街道上的情景往往成为这座城市景观的代表。例如法 国巴黎老城内的乡榭丽舍大道,两侧传统风格独特的建筑物,容纳世界著名的名贵时装店,与街道轴线上的凯旋门一起构成法国巴黎老城所特有的城市景观。

二、城市街道空间环境的设计原则

(1)空间的秩序原则

城市街道景观空间设计要以城市设计的理念来做指导,从城市总体出发,要对道路 、节点小品、水景、灯光、人、周边环境绿化 (植物 )等城市景观空间构成要素进行统筹安排,与城市 自然景色、历史文物有机联系在一起 ,维持街道景观空间的秩序并做 出一体化的设计。

(2)可持续发展原则

城市街道园林景观设计保持可持续发展原则目的是在为使用者提供良好的空间环境的基础上 ,并让这种 良好的空问环境长期延续下去,以促进自身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城市街道景观设计要求我们节水、节能,提高物质的循环使用率,坚持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发展三者统一的可持续发展。

(3)艺术性原则

景观各要素之间在体形上要有适当美好的关系,保证艺术性 。如小型的绿地景观 ,设计要素都应该是小巧玲珑的,使人感到亲切舒适,而在大型景观中,通过在宽敞轴线上设置的整齐划一的乔木、水体、草坪则使人感到宏伟。景观要素的排列也要有条理的重复、交替,使其在视觉上产生节奏感和韵律感和谐的美感

三、城市景观设计分析

城市街道可分为交通性街道、生活性街道、商业步行和其他步行用道。它们要求都有自己的景观特性。但他们又有许多共性,即方便性 、可识别性 、可观赏性 、安全性 、适合性 。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

(1)街道形式的考虑

对于交通性街道,我们要 以直线大半径的曲线为主,通过道路两侧的建筑和绿化树木的高度与街道宽比产生空间感受。这样为流动的车辆提供刺激的服务。在停车厂附近的墙上设计一些壁画,为街道增添亮色。

步行街是交通性街道的延续 ,在设计时要注意合理使 用收放的手法,中关村的北区在种植序列处理上就做的很好。如果在不加宽的地方设置 一些园林小品如小型喷泉雕塑,增添了街道的自然情趣,如加拿大的特科果街 。

(2)广告牌、环境雕塑小 品和设施设计

广告是信息时代的产物,街道广告在现代城市景观中起了重要作用。街道广告的作用在于宣传 ,它需要强调刺激,为此尺寸较大,常常影响城市的形象,因此对于广告要严格审批。但如果街道广告和雕塑小品结合,既增添了不少乐趣,又节省了空间。街道雕塑小品、功能设施应当摆脱陈旧的观念,强调形式美观,功能多样,设计思想要体现自然、有趣、活泼、轻松。例如大胆的将电话亭、座椅和标示牌艺术化。

(3)城市街道绿化设计

城市街道绿化设计是城市街道设计的核心 ,良好的绿化构成简洁 、大方、鲜明、自然、开放的景观。古今中外道路绿化都备受重视。我国早在书中就记载:“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 ,厚筑其外隐以金锥 ,树以青松。”说明二千多年前我国已有用松树做行道树,唐代京都长安用榆、槐等做行道树。随着城市建设飞跃发展,城市道路增多,功能各异,形成了各种绿带。也有将行道树、林荫道与防护林带共同联成绿色走廊。街道绿化设计同其它绿地一样也要遵循统一、调和、均衡、节奏和韵律、尺度和比例五大原则。

参考文献:

篇10

引 言

街道空间和景观是岭南小城镇的表现之一,其质量高低影响着岭南小城镇的形象。然而,现今对于这些方面的改造都不尽如人意,并未出动根基而只是做表面功夫,这种虚饰迟早会被揭穿。所以,要真正的让岭南小城镇重回辉煌,就必须注重其改造方面。在这一点上,首先要确定的就是街道的构成和景观的空间架构以及改造目标。

1 岭南小城镇街道景观的特色

历史上对于街道空间有着很多讨论。很多著名的学者和建筑师都对于这一问题有着很深的理解与体会。街道构成是岭南小城的形象之一,做好这些的改造工作,必定对复兴岭南小城镇产生深远的影响。

作为岭南小城镇的骨架,街道景观显得尤为重要。饱含特色的街道也能够反映出小城镇的文化底蕴、人民的精神面貌和生活状态,富有地域特色的小城街道将会对小城镇的面貌产生很大的影响。在传统的岭南小城镇中,最大的特点就是房屋密集、错落有致,石阶石路,并不是平坦宽阔,然而极具风情。街道一般都为东西走向,房屋坐北朝南。呈现出“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有些村落已经十分古老,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延续着旧的传统。

2 对岭南小城镇的改造

对小城镇的改造要秉承坚持特色的原则,即不能将原有的和特有的特色消磨殆尽,反之应当在引入现代化的基础上将其发扬光大。结合岭南小城镇空间的特征,对于小城镇街道的改造,本文总结出新时代的设计理念。

2.1 确定改造目标

既要保持小城镇街道的原有功能,又要使其更加简单、便捷。基于刚才所分析的小城镇街道空间所具备的特点,在新时代的设计理念的引导下,可以确定改造目标:拆除太过陈旧的房屋,保留极具特色的建筑;改造街道旁边的商铺,配套设施的改造与升级;升级绿化带等。

2.2 对城镇的拆除与保留

对于一些已经存在很久,但是施工质量较差的房屋予以拆除处理。①防止其倒塌造成人员伤亡;②这种摇摇欲坠的房屋的存在不利于小城镇街道空间形象的改革;③能够为新型建筑的引入创造一定的空间条件。这种创造空间的方法能使建筑物数量减少,但是空间利用率会相应提升,打造出空间稀疏但错落有致的特色。

一些沿街建筑已经成为岭南小城镇的一种艺术表现。家家户户的建筑外墙都有着不同的风格和结构,这些差异是由于气候、习俗、文化、生活方式等不同所造成的。这些建筑虽说不够精美,但也算是精巧美观的体现。对于这些,一定要注意保护,而非暴力拆除。此外,对于一些极具民族特色的房屋,可以申请保留,但是不建议人们居住。这类房屋已经与当地的文化融为一体,已经成为了当地人生活的一部分。可以通过修补外墙、夯实内基等方法延长这类房屋的寿命,并且可以将其作为一种人文景观而得以生存。对于这种房屋的保留也能够体现出对于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保护。

2.3 对城镇进行建设与装饰

街道分为交通性街道、生活性街道、以及入宅性巷道三种类型。交通性街道是指一些贯穿小城镇的交通要道,这种街道一般比较平坦、宽阔,能够让机动车和行人通行。生活性街道,简单来说就是步行街,一般分布着一些沿街商店,一般采用步行、骑自行车或是摩托车的方式沿街骑行。这类街道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第三种,入宅性巷道,一般比较窄,主要是起着连接作用。进入巷道之后就能看到住宅,基本上没有停留的空间,大型车辆也无法入内,其主要功能是满足日常通行,连接千家万户,并且保持住宅的私密性,获取相对比较安静的居住环境。

对于不同的街道的建设,要遵循不同的方法。比如交通性街道就要尽量建设的平坦开阔,易于出行。对于生活性街道的建设,就要注重沿街商铺的形象改造。而对于入宅性巷道来说,可以保留其古色古香的韵味。

2.4 完善现代设计与改造

对于建筑的建设,首要的方面就是对于住宅区的建设,而住宅区也要讲求设计,要在保留其原有风味的基础上加入雅致的元素。住宅区的建设不建议大面积拆除,对于一些予以保留的建筑要注重安全性的检测。如若发现安全隐患,必须及时修补,以防止不必要的伤害。要沿街商店的形象建设,可以改变商店的招牌,使用一些具有岭南小城镇形象特点的招牌,比如使用木制招牌,用灯笼装饰等等。对于一些空地的使用,可以拓宽思路,发散思维,不能局限于对于大城市的改造经验。比如可以建造一些娱乐场所。这里的娱乐场所并不是在大城市里常见的迪厅、唱歌房等场所,而是一些具有民族风情的场所。建设剧院是个很好的选择,这样一来,不仅能够对旧城镇进行必要的改造,还能够传播岭南小城的文化,营造出具有地域风情的特有的氛围。

同时,对于绿化带的升级也是非常有必要的。绿化带中可以种植一些适应当地环境气候的植物,比如香樟树、红棉树等等,在增添绿色植物的同时也为小城增添别样的色彩。

3 结 语

在大城市飞速发展,现代化的摩天大楼充斥着我们的生活的今天,依旧存在着安宁的岭南小城,人们在其中悠闲自得的生活。这种生活方式与现代城市里人们紧张的生活方式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一切与生活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很多时候,对于小城镇的改造会忽视地域特色以及文化底蕴,将其改造成为一般的中小城市的模样。这是对于小城镇文化资源的一种浪费。建筑的存在是具有相对持久性的,对于小城镇的改造应当秉承安全、舒适和方便的原则,在开辟生存空间、改造生活环境的同时,也要注重对于该地区特有的文化和民族特色的保留。不能因为改造而磨灭了岭南小城镇的风格。这种小城镇的活力是建立在空间多元、风格迥异的基础上的,改造必须使其还原岭南小城的样子,在这个基础上增添一些能够提高生活便捷度的改造。

在保留其城镇特色的同时,对于街道空间与景观的改造也要秉持方便居民的原则。正如刚才所提到的对于空地的使用、建设广场、大戏院等场所来陶冶人们的情操,这些都是统一的有机结合的整体。对于这些个性与共性的结合,能够使小城镇保留其原有风貌,并且为居民提供舒适安静的生活环境,同时传播岭南小城的文化。

篇11

川西平原四周高山环绕,封闭围合,平原内是典型的亚热带湿润气候:日照少、雨量多、湿度大、风速小。基本的川西平原本土气候街道空间设计,重点在于获得良好的自然通风,提高环境的热舒适性。街道的通风性,主要与街道的走向、街道的宽度与断面有关。

1街道走向在设计街道走向时可依照平行四边形原理,街道的布局需要与城镇主要风向成一定的偏角,不宜和主要风向完全一致,以便气流分向两侧。当城镇街道走向与风向成30°~45°时,自然通风条件达到最佳。由于川西平原背靠龙门山脉,而山脉走向大致为北东向,所以平原内主要的主导风向大致也为北向和北东向,当街道方向由正南北向往西偏转一定角度时,比较利于街道的通风。此外,在邻水敞开处,布置一定数量的垂直于岸线的街道也有利于城镇街道通风。传统的川西平原场镇街道空间为典型的鱼骨型街巷系统。这样的布局有便于形成水陆风,将河面凉爽的环境引入到场镇内部。一般正街的走向也与常年主导风向的走向相一致或偏斜20°左右,所以在场镇原有肌理上所建设的街道空间,一般都能获得较好的通风效果。

2街道宽度与断面街道的宽度则与常年平均风速成反比,与通风面积成正比。通过街道宽窄的变化,能引发狭管效应,增强风速和通风能力。街道的断面则宜布局开敞,以草坪和低矮植物为主,以防阻挡气流。以交通功能为主的街道,干道两侧不宜种植树冠张开的乔木,应使街道上空敞开以利汽车废气等随风排出。

2、街道与水体适应性

川西平原内大小河流纵横,水利资源十分丰富,街道与水道常有着密切联系。水体有极高的生态价值,降低温度、提高湿度、形成水陆风等都有着明显的作用。合理利用街道与水系的关系能使街道更为舒适。

1线型空间设计在有水体穿越而过的城镇街道空间中,应充分利用原来的山水格局,重视街道中临水空间的设计。如川西传统场镇街道空间中,常有“半边街”和“水巷子”两种街道形式。半边街是指只有一半的街道。一边是面向街道的建筑,一边则是水流。半边街是建筑用地紧张,充分利用临水空间的产物,面向水面又使其成为场镇中休闲纳凉的最佳场所。水巷子即水系从街道中间穿过,两侧为街道,水巷子中的水系一般较小,其亲水性较强。它最初的作用主要是解决过长的连续街面缺少取水口的情况。最初是始于单纯的使用功能需求,但因为这一个小变化,丰富了街道单调的立面景观,成为街巷空间中一个跳跃的元素。在水边立一个凉棚,居民就可以喝茶、聊天、打麻将,体现出川西人民休闲的特色。

2节点空间设计街道的节点空间主要有道路交叉口、公园、广场、绿地等。在公园、广场、绿地这类的休闲型节点空间中,若街道周边水资源丰富,可在建筑周边的开阔地结合绿地植被设置天然或人工湖泊、湿地,形成独具特色的亲水空间,也可以在广场中设置喷泉、水池、水渠等人工景观。在为居民提供了较好休闲环境的同时,“水绿”复合生态系统更有利于水体小气候效应的发挥。同时这些节点又与场镇交通廊道、生态廊道串联起来,形成良好的生态空间网络,贯穿整个城镇。

3、街道与植物

街道植物的种植,可以达到统一街道风格、软化钢筋混凝土的建筑环境、遮荫纳凉以及净化汽车尾气、改善街道生态环境等作用。

1提高绿地率街道的绿地率是指街道上植被覆盖面积与街道总面积的百分比。街道的绿地率越高,自然植物资源越丰富,其生态效益也就越高。同时,街道的绿化植物配置应按乔、灌、草的合理比例进行,以乔木为主,形成一定的立体种植,点、线、面多种绿地组织手法相互结合运用,从而组织多层次的绿色空间环境,发挥绿地的最大生态效益,将自然生态环境引入街道。

2保护古树与推广乡土树种在进行城镇更新建设时,应保护街道内的现有古树,在延续街道场所认同感的同时为街道增加具有历史文化特征的景观。街道空间中应大力推广川西平原的乡土树种,如黄桷树、榕树、麻柳、银杏、竹类等的种植。尤其是被誉为“活化石”的银杏树、古人赞誉“花重锦官城”的木芙蓉等这类特色植物,在使街道景观视觉更好的同时也能彰显出城镇特色。同时,在街道中植物种植常以高大的乔木和低矮的灌木、草花地被相结合,形成视线通透、赏心悦目的景观效果,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为野生生物提供栖息地的功能,使绿化契入场镇,营造绿意盎然的城镇空间。

篇12

1.城市街道景观概念的探讨

景观广义指地表自然景色。园林是西晋沿用下来的名词,园林设计是园林学的中心,园林设计因素包括构思立意、自然地形地貌的利用和塑造、园林建筑布置、园林小品、园路和场地、园林植物、置石等。城市街道景观则涵盖城市街道景色和人造的景色,城市街道景观不仅有街道绿化要求,还要顾及园林城市建设,体现该城市的文化和艺术。

2.我国城市街道景观现况

在我国有许多城市中的道路交通环境现状,忽视街道各种设施的建设,如交通标志,街道照明,以及其他供人使用的各种设施,不能满足人们的使用要求。街道绿化系统不健全,对缺损绿化修补不及时;沿街建筑形式杂乱无章,没有特色;围墙多为没有修饰的实墙,广告随意乱贴;交通标志缺乏系统的精心的设计。街道设施缺乏系列化、标准化设计,整体性较差。交通繁忙路段缺乏人行天桥、过街地道和人行横道线;许多城市交通的需要,以挤占人行道的方式拓宽机动车道,步行者不得以而进入机动车道增加了交通的危险性;车行道与人行道之间缺乏应有的隔离设施,步行空间因而缺少安全性。缺乏为残疾人、老人、推车儿童的妈妈提供方便的无障碍设计。辅助设施严重短缺,为街道上行人服务的设施,如公共厕所、街路标牌、交通图展示板、公共电话亭及必要的休息空间等严重短缺。千楼一面、千街一面的现象普遍存在,不管城市历史背景,不看城市的整体风貌,又出现了到处仿欧式建筑的现象,使得街道失去了个性。

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历史成因

由于我国历史的原因,导致城市交通设施欠帐太多,供需失调,再加上改革以后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加剧了这一矛盾。

2.2思想问题

过去我国城市建设长期以来遵循着“实用、经济、在可能的条件下讲究美观”的原则。这个原则在解放初期,在一穷二白的条件下修复战争的创伤,快速改善城市面貌的思路下制定的。然而城市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可是我们的观念却没有随着更新。

2.3管理原因

城市街道的建设、维护和管理存在许多条块划分,由于界限不清,出现问题时往往会互相推脱、踢球。造成了城市街道都来管又都不管,往往出现管理失调的现象,较为典型的现象是同一段城市街道不断的开挖。

3.城市街道景观功能

有人把城市街道景观比喻成城市景观的血管,在城市交通运输,购物,交往,都离不开城市街道景观。每个城市由于所处地理位置及形成年代的不同,其街道格局也不同,随城市的发展,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用地不断增加,有的城市在原有的基础上向四周发展,典型的如我国首都北京,有的脱离老城在附近另辟新城,典型的如山西的平遥市,有的新旧城结合,典型的今天的沈阳城。在城市中由于一些有代表性的历史时期所形成的格局,也就确定了该城市的发展形态,由此形成了城市空间布局的特色,从而在市民中形成相应的文化特色,可以说城市街道格局反映了城市的特色。 人们对街道的感知不仅涉及其路面本身,还包括街道两侧的建筑,成行的行道树、广场景色及广告牌、立交桥等等。这一系列事物共同作用形成了街道的整体形象,而其中任何一种事物质量的低下,都影响整个街道的形象,而街道的形象又影响城市的形象。

对于生活在这个城市的人们来说,街道景观质量的提高可以增强市民的自豪感和凝聚力,促进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对于外地的旅游者和办公者来说,由于他们停留的时间较短,而且大部分时间在街道上度过,因此街道就代表整个城市给这些外来人员的形象。

总之,城市街道景观是城市景观的核心,随城市的发展,人类对生存环境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对街道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着就要求设计者拓宽对街道的研究,适应社会的要求。

一个城市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往往是城市街道上的景观、街道上的尺度,街道两侧建筑物的体量和风格,色彩各异的广告牌匾和指示标牌,独具特色的绿化、小品、设施,以及街道上穿梭的车流,或漫步或急行的人们,或驻足聊天或看热闹的市民……这些城市街道上的情景往往成为这座城市景观的代表。例如法国巴黎老城内的乡榭丽舍大道,两侧传统风格独特的建筑物,容纳世界著名的名贵时装店,与街道轴线上的凯旋门一起构成法国巴黎老城所特有的城市景观。

4.街道景观设计的原则

4.1体现历史的原则

城市中那些具有历史意义的场所所给人留下印象是深刻的,这就为城市个性建设奠定了基础。这是因为城市有历史意义的场所的建筑形式、色彩、空间尺度和生活方式,恰恰与隐藏在市民心中的、驾驶行为产生地域文化认同社会价值观吻合,因此能引起市民的共鸣,唤起对过去的回忆,产生文化认同感。由此看来,我们在街道景尊重历史、继承和保护历史,同时要向前发展。取其精华,取其糟粕。

4.2以人为本”的原则

在城市街道景观中体现以人为本,主要体现人们的主人翁位,在总体规划中控制详细规划的街道景观设计。各种服务性设施的配置以及在街道的建设实施过程中都要从人的角度出发,满足人的心理和生理的要求。因为人群是街道的主体,他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活动决定着城市的未来。城市街道景观设计时考虑不同的要求,反映不同的观念——一个好的城市街道景观设计要处处为人着想。

4.3整体性原则

城市街道格局的设计要从城市的整体出发,城市街道景观的设计要体现和展示城市的形象和个性。城市街道景观的设计要为突出城市的个。

4.4可持续性原则

随城市的发展,环境也随着恶化,环境的恶化警醒了人们,可持续发展应运而生。可持续发展是二十一世纪的主题,它有两层意思,一层是强调满足人的需要,以提高人的生活水平为目标;一层是关注影响发展的因素。

可持续的城市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街道环境设计中也要遵循这一点,崇尚自然、追求自然、力求人与自然的高度融合。在街道景观设计中要注意加强自然景观要素的调整、运用和恢复。

5.城市街道景观设计方法

城市街道绿化设计是城市街道设计的核心,良好的绿化构成简洁、大方、鲜明、自然、开放的景观。古今中外道路绿化都备受重视。我国早在《汉书》中就记载:“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锥,树以青松”, 说明二千多年前我国已有用松树作行道树,唐代京都长安用榆、槐等做行道树。随着城市建设飞跃发展,城市道路、增多,功能各异,形成了各种绿带。也有将行道树、林荫道与防护林带共同联成绿色走廊。街道绿化设计同其它绿地一样也要遵循统一、调和、均衡、节奏和韵律、尺度和比例五大原则。

城市街道绿化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街道形式的选择要根据街道环境特色决定的。例如两侧建筑景观比较有特色,要表现建筑那么就选择比较低矮的植物。街道绿化有其特殊性,其植物配置最为重要。道路绿化的植物配置要体现多样化和个性化结合的美学的思想;在立地条件允许的条件下,通过隔离带的配置中、小乔木和花灌木,真正达到大、中、小乔木和花灌木的结合,是街道景观呈现层次化。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