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危险评估范文

时间:2023-07-04 09:25:0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地质灾害危险评估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地质灾害危险评估

篇1

1.2地形地貌评估区地貌属丘陵地貌,沟谷相对平缓,丘顶标高为155.32~170.53m。地面标高约为120m,总体上地形坡度为15°~20°左右,地势为北东高南西低,东西两侧低。北侧为沟谷,东侧、南侧为稻田。山体植被发育中等,以桉树及杂草为主(照片1)。

1.3地层岩性评估区内出露地层为第四系残坡积层(Qel+dl)和泥盆系中统信都组(D2x):1)第四系残坡积层:裼黄、灰黄色,碎石粘土,厚度0.3~2.0m,局部达3.0m,土体结构松散。2)泥盆系中统信都组:岩性主要为灰白~浅紫红色中厚层状细砂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为主,夹页岩、泥质灰岩、白云质灰岩,局部夹1~3层赤铁矿。

1.4地质构造与区域地壳稳定性

1.4.1地质构造融安县地处南华准地台桂中—桂东台陷桂中凹陷的罗城褶断带[2],构造线多呈北东、北北东向。区域构造主要受控于北北东向三江~融安断裂与南北向长安~东起断裂。评估区内地质构造简单,无断裂通过。

1.4.2区域地壳稳定性融安地区无超过地震烈席为Ⅴ度的地震[3],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4]及《建筑抗震设计规范》[5],抗震设防烈度Ⅵ度,设计基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值0.05g,反应谱周期为0.35s,区域地壳稳定性好。

1.5岩土层特征根据地层及岩性特征和物理力学性质,将评估区内岩土体划分为两大岩组,即均一结构土体、较坚硬的碎屑岩夹碳酸盐岩岩组类,岩土体分布及物理力学性质见表2。

1.6水文地质条件评估区地下水类型有松散岩类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6]。松散岩类孔隙水分布在第四系残坡积层中,有明显的季节性,水量贫乏。基岩裂隙水赋存于细砂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等基岩层的裂隙中,地下水主要由大气降水补给,受地形和季节变化影响较大,水位埋深小于10m,年变幅2~5m,水文地质条件简单。

1.7人类活动评估区范围内主要是当地农民进行耕作和植树造林,根据现场调查及查阅相关资料,建设用地范围内基本保持原始地形地貌特征。故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工程活动一般。

2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经现场调查,评估区内未发现有边坡崩塌、滑坡、地基不均匀沉降等地质灾害,现状地质灾害弱发育,危险性小。

3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3.1工程建设引发地质灾害危险性的预测

3.1.1基坑崩塌拟建场区北东部为观察场地,整平标高为152.00m;南西部位综合业务楼及附属设施用地,整平标高145.00m,两个整平标高场区之间以台阶过渡,其基础开挖深度约在2m左右。基坑的基坑壁边坡岩性从上至下均为第四系残积层、填方土体或小~中等风化砂岩层。由于土体抗压、抗剪能力弱,且受雨水影响后其性质可能有一定变化,凝聚力降低,形成高陡边坡后其稳定性差。在外部因素如雨水等的影响,其有可能引发基坑崩塌,必须加以注意防范。

3.1.2边坡崩塌、滑坡人工开挖边坡均为岩土边坡,而人工填筑边坡均为土质边坡。人工开挖边坡最大高度为10.5m,开挖坡度在10°~15°。故其引发挖方边坡崩塌、滑坡的可能性小,危害程度小,危险性小;人工填筑边坡最大填筑高度约为17.0m,填筑坡度在10°~15°,岩土结构相对松散,在工程进行时降雨易渗透入岩土体裂隙内,使上覆的土体的平衡体系遭受破坏,填方地段如果填筑高度过高、土体的压实度不够、临空面坡度过陡,也非常容易造成土体失稳,形成边坡崩塌、滑坡地质灾害。故预测填方区引发填方边坡崩塌、滑坡地质灾害的可能性中等,危害程度中等,危险性中等。

3.2工程建设加剧地质灾害危险性的评估评估区未发现有地质灾害,不存在加剧地质灾害的可能。

3.3建设工程本身可能遭受地质灾害危险性的预测

3.3.1边坡崩塌、滑坡人工开挖边坡为岩土边坡,结构相对紧实。在降雨时,虽然雨水从岩土体裂隙渗透,但预测开挖边坡遭受崩塌、滑坡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小,危害程度小、危险性小。填筑边坡如果填筑高度过高、土体的压实度不够、临空面坡度过陡,容易造成土体失稳,特别是在雨水侵蚀的作用下,预测其可能会遭受填筑边坡崩塌、滑坡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中等,危害程度中等、危险性中等,威胁到建筑的安全。

3.3.2地基不均匀沉降开挖区遭受地基不均匀沉降的可能小,危害程度小,危险性小;填方区虽经过分阶回填并夯实,但若长期在雨水的渗透和浸泡及土体自重、拟建建筑物重力作用下依然有遭受地基不均匀沉降的可能性,从而引起建筑物变形,地面下沉,影响建筑物使用的可能性中等,危害程度中等,危险性中等。

4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

4.1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根据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预测评估结果,参考《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程》[1],将评估区划分为两个危险性区,一是分布于建设用地填方区,即崩塌、滑坡、地基不均匀沉降危险性中等区(Ⅱ);二是建设用地开挖区及未填方的评估区,崩塌、滑坡、地基不均匀沉降危险性小区(Ⅲ)。

4.2建设场地适宜性评估根据《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程》[1],将评估区划分为建设用地适宜性基本适宜区和适宜区两个区。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区,其建设用地适宜性为基本适宜;地质灾害危险性小区,其建设用地适宜性为适宜。

5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本工程建设及运营过程中有可能引发和遭受的地面、坡面泥石流,边坡崩塌、滑坡和地基不均匀沉降等。针对上述灾种,提出防治措施如下:

5.1崩塌、滑坡1)水是引发边坡失稳的重要因素,坡顶采取排水措施,边坡顶部应设置截水沟,要做好边坡顶部及周边和坡面的截水、排水工程,防止雨水渗入边坡土体。2)对边坡脚应采取挡拦设计,以确保安全。3)雨季要加强对边坡的监测预警工作,以便对崩塌、滑坡地质灾害及时预报和采取防治措施。

5.2地基不均匀沉降1)在进行填土时应分层进行碾压夯实,并应达到相应的压实标准。2)做好地表的截、排水工作,以防止地表水下渗使土体软化引发不必要的地质灾害。3)做好地表的硬化工作,防止地表水渗入土层。

5.3基坑崩塌1)场区平整开挖施工时,严格按设计坡率进行开挖。2)在进行基坑的开挖时,应严格按基坑设计进行放坡施工,当场地受限制不能放坡时,应及时采取措施对基坑(槽)进行支护加固,如进行锚喷加固或排桩等进行加固。同时,基坑边上禁止堆积土方,挖土应及时清运,及时施工。3)基坑开挖时要做好该场区地下水的防止、截排水工作,避免大范围内地下水水位下降。

6结论与建议

篇2

1地质环境条件

评价区地处中纬度北亚热带季风带,四季明显,夏热东寒,雨量充沛,雨热同季。区域地表资料表明,评估区内分布的地层从老至新依次为元古界(Pt)、奥陶系(O)、志留系(S)、泥盆系(D)、石炭系(C)、二叠系(P)、三叠系(T)与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层(Q4al)。

根据不同的地下水类型和含水介质,区内地下水可以分为松散介质孔隙水含水岩组、基岩裂隙水含水岩、碳酸盐岩岩溶含水岩组和组三大类。松散介质孔隙水主要分布于江汉平原区和丘陵坡地、沟谷内,含水层的岩性主要为粘土、亚粘土、细砂、砂砾岩,水位一般地表以下4.0~6.0m,埋深较浅;地下水的赋存同周围水文地质单元以及江(河)水联系密切,和江(河)水呈互补的关系,即枯水期地下水补给江(河)水,丰水期河水补给地下水,另外孔隙水的赋存条件受气候及人为因素影响,主要接受大气降雨和江(河)水补给、排泄路径主要为江(河)水、人工抽水及大气蒸发。

碳酸盐岩岩溶含水岩组主要为灰岩、白云岩,分布于丘陵地貌单元内。地下水的赋存条件与岩溶发育密切相关,受岩溶发育程度影响。

基岩裂隙水含水层岩组主要为粉砂质泥岩、石英片岩等,分布评估区丘陵单元内。地下水的赋存条件与局部岩体的裂隙发育密切相关,受裂隙发育情况控制。地下水动力条件一般介于前述两种水文地质单元之间,主要通过降水补给,向地势低洼或河流排泄,另外该含水层也是群众主要的饮水来源,人工抽排水也是一个主要的排泄途径。

2地质构造

经分析,本区主要受到区域青峰—襄樊—广济大断裂的影响,青峰—襄樊—广济断裂是区域内规模最大的一条巨型断裂构造带,扬子地块与秦岭—大别造山带的分界线。该断裂自东向西总体呈向北凸出的弧形,构成著名的淮阳弧的西翼。在地表上,常由一系列逆冲断层组成,在剖面上呈叠瓦状产出。不同地段表现形式不同,随州三里岗—房县青峰一带多为不同时期,不同性质,不同特点的多条断层平形展布,断面既有南倾,亦有向北倾斜,以向南倾居多,从而构成了不同时期,不同性质,不同特征断层的复合。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1:400万》(GB 18306-2001),评估区域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对应地震基本烈度为Ⅵ度,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均为0.35s,参照表2-1可知道,区域处于地壳相对稳定的地区。

3主要岩土体类型及特征

根据区域资料结合本次项目组搜集的资料,可将评估区内岩土体按其工程地质特性可总体划分为以下四类;①第四系(Q);②灰岩、白云岩;③泥岩、炭质页岩、千板岩、砂砾岩;④白云母石英片岩(Pt);根据野外地质勘查资料,该区基站主要岩土工程特性评述如下。

4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评估区地貌形态主要有三种类型。其一为堆积平原区,地形平坦开阔;其二为侵蚀堆积垄岗区,地形舒缓起伏,岗间洼地较发育;其三为剥蚀构造丘陵区。

评估区地质条件较简单,所建移动发射塔基站的地层主要为第四系粉质粘土、二叠系碳酸盐岩、志留系粉砂质泥岩和元古界石英片岩,地表未见规模较大的落水洞、溶洞、漏斗等岩溶现象,未发现岩溶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现象。因此,总的来说,该区岩溶塌陷地质灾害不发育。 转贴于

地质调查表明,区内地质灾害类型主要有滑坡崩塌和河流冲刷。垄岗地带地形起伏,由于人类活动,加剧了地质条件的恶化,导致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河流冲刷主要发育在河流附近。

①滑坡及崩塌。垄岗地带人工开挖形成边坡,但地形高差起伏不大,边坡高度一般不超过10m。②河流冲刷。评估区跨越的河流主要为汉江。现场调查发现河流对两岸阶地有一定的冲刷,不断破坏两岸农田。

5结语

研究区处于平原阶地,地质环境简单,地质灾害发育程度为弱发育,地质灾害灾害程度危害小。谷城县属于丘陵山区、地质环境相对复杂,但是区内地质条件较简单,岩土体工程性质良好,因此可地质灾害灾害程度危害小。综合分析,本次评价区的地质灾害发育程度为弱发育,地质灾害灾害程度危害性小,属于地质灾害危险性小区域。

参考文献:

篇3

1.地质灾害危险性的评估原则、方法分析

地质灾害的评估,一般要遵循相应的原则:①在对地质灾害的危险程度时,如评估危险性大、中或小时,应根据国土资源有关部门颁发的相关标准进行;②“区域间的相异,区域内相似”,应考虑放到地质灾害可能对在建或拟建项目的影响及危害程度,并考虑到环境、地质之间的差异,以灾害危险性程度作为区分依据;③在评估相同地质区域时,隐患和灾害并行的情况时有发生,这就要求工作人员在对危险程度进行评估时,应坚持“救急不救缓、就重不就轻”的原则,正确划分出危险性的等级与分区。对地质灾害进行评估应以原则为基础,在此基础上根据区域内出现的灾害、分布及等级,并结合量化指标中的分布长度、密度及灾害影响到的人数等因素,再采取预测、现状分析及综合等方法实现对地质灾害危险性的评估。

2.评估工作的级别与范围界定的相关分析

评估区工作级别和范围的界定,除了要结合国土资源部颁发的相关法律、法规外,还应结合工程项目的特点、重要性、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及地质灾害种类等进行。在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时,评估范围不应局限于建设用地范围内,既要明确界定评估区中对工程产生影响的潜在地质灾害的分布范围、工程建设引发的地质灾害分布范围,必要时还要扩大评估范围。比如,在公路等线状地质灾害评估,应灵活理解评估范围两侧500m至1000m的技术要求,某些地方可能需要在1000m以上,一些地方又可能太宽等。总之,应结合工程实际情况确定评估范围。

3.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的划分

在发现重大地质灾害隐患及把握评估尺度的活动中,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的确定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贯穿于现状评估、预测评估、拟定防治措施等过程的重要环节。在不同的地区与城市,地质环境复杂程度的划分标准也存在较大差异,故在实际操作中应集合工程实际分析。在对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进行划分时,应从多个方面进行,如工程现状地质灾害的发育程度、气象水文、地层岩性、工程地质条件、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等。划分等级可分为简单、中等、复杂这几个层次,从而可对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的关系作出较全面的反映。

4.地质灾害危险性的具体评估方法

4.1预测评估

预测评估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在评估范围中,主要是出现在项目施工所在地,也可能是影响到施工项目而存在的安全问题。在此基础上进行充分论证,并结合具体情况深入分析,然后在滑坡、周围泥石流等灾害

4.2现状评估

对地质灾害危险性进行现状评估时,应以掌握大量地质专业性知识为基础,再采取专业的评估方法,对危险性的现状进行有效评估。在对地质灾害进行现状评估时,应在掌握足够多的资料上进行。比如,对区域内的气象、地形、水文、地震构造等方面有全面的了解。除此之外,还应对该区域内在建或拟建工程项目也进行评估。在对区域评估有了更全面、更详细的了解后,才可对可能出现的地质灾害等作出更科学的现状评估。

4.3综合评估

对地质灾害危险性进行综合性评估时,应紧密结合预测及现状评估结果,然后对区域内的潜在隐患分布情况,或是区域内环境差异的分布评估啊,才可实现对地质灾害的综合性评估。除此之外,还要对区域内的适应性作出评估,划分区域级别时,可分为适宜、相对适宜、适应性较差等,而地质危害的危险性则可分为大、中、小等级别。

5.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与建议

5.1防治措施

地质灾害的防治应坚持“预防为主、避让和治理相结合”的原则,这样才能有效保护地质环境,减少或预防地质灾害导致的损失。所以,应根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结果,制定有针对性的防治方案,并付诸实施,以起到防治地质灾害的作用。防治方案中应强调防治重点,并根据区域内发生或潜在的灾难种类、级别等,制定操作性、针对性均较强的防治措施。

比如,针对危险性较大的地质灾害点或是区段,应逐点、逐段制定防治措施,但要注意结合拟建工程的特点及布局进行。在工程地质灾害的防治技术中,种类较多,这就要求从多个方面采取防治措施。第一,这就要求从各个方面对人类的工程活动进行规范,并根据现行规范委托资质较高的单位及人员开展地质勘察、设计及施工等活动。同时,还要加大对区内工程施工场地的评估与监测,包括对地形、地质灾害的监测。第二,结合拟建工程的具体特点,并将液化指数、液化等级等指标也列入考虑范围,然后合理选用地基处理措施或结构措施,如削方、灌浆、挡墙、竖井桩、锚位墙、同填、碎石桩法等。第三,所选用的工程防治技术应易操作、易实现,常用的一般是优先推荐的技术。

5.2地质灾害防治的建议

5.2.1关于滑坡

对于滑坡的防治,应优先考虑避让。一般采取工程治理和生物治理相结合的原则。在避让时,如果不能绕过滑坡区域时,则要充分考虑到滑坡的类型、规模及其他原因。在采用工程治理防治时,可采取以下几种措施,如设置挡土墙设施、设置排水系统、更改滑坡体等。在进行深挖方作业时,应尽可能不在滑坡体前缘部分进行。

5.2.2关于不稳定斜坡

在某些区域中,存在着较深的沟谷,高陡边坡出现的频率较高。所以,在工程项目的施工中,应尽量将路基段改为高架桥,或适当侧移以避开高陡边坡。若遇到高陡边坡不能变更避让,应在施工中注意采用合适的施工方法,如对开挖深度进行严格控制、合理设置坡型、加固等,以保证陡坡的稳定性。

5.2.3关于崩塌

对于崩塌的防治,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①要快速、准确地完成对崩塌部位或是存在崩塌风险区域的处理,以免日后的地质灾害防治出现质量隐患;②加强对不稳定后壁陡边坡的治理,预防继续崩塌而出现的威胁。在工程项目的建设过程中,如果有切坡坡度较大且开挖量较大的挖方工程,应密切留意潜在的危险。对于在建的工程项目,应结合治理规范而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5.2.4关于泥石流

篇4

随着社会的发展,地质灾害发育程度逐渐加重,我国越来越重视地质灾害的评估和防治工作,国内不少学者在这一领域开展了深入的研究工作。柳源提出了常见坡面地质灾害危险性分析的程序和方法。刘希林等对泥石流危险范围预测模型进行了具体研究。唐川等对城市泥石流风险评价等方面做了深入的研究。宋光齐探讨建立汛期地质灾害预报预警模型,对地质灾害的易发程度及分布范围进行预报预警。高华喜等利用GIS平台对滑坡灾害风险空间进行预测,对滑坡危险性进行了空间预测与区划。梁国玲等应用GIS平台,建立地质灾害区划模型,为地质灾害的防治提供有力保障和依据。李向全等运用模型库技术理论,成功地研制了地质灾害预测评价模型库系统,为探索地质灾害减灾决策支持系统建设技术途径,提高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水平。目前,我国在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研究工作已经取得一定成绩,涉足地质灾害和大部分领域。

2、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中存在的问题

在实际的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工作中,并没有将理论成果充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在研究深度、宣传和群众重视程度等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

2.1对地质灾害危害性重视不够

目前,很多主管部门对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和预测工作并不重视,并没有将地质灾害评估、预防工作落实到专职机构和人员。在实地勘察时,没有对隐患点逐个排查,在评估报告编制过程中,导致所编制的报告与野外情况不符。报告编制不实导致无法因地制宜的制定防治规划和预警预防方案。

2.2研究区域范围不够

目前地质灾害评估和防治工作的开展只在明显灾害隐患点或工程施工范围内进行,而轻视该范围以外的地质调查和地质灾害评估工作。事实上,地质灾害的发生一个复杂的关联机制,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由多种因素综合而形成。因此,在以后的工作中应当扩大调查范围,这样才能精确的对地质灾害进行防范治理。

2.3监督管理机制有待完善

目前,在地质灾害评估及防治工作监督管理方面仍存在很多不足,例如对于评估工作的规范标准不统一、编制材料审查不够严格、防治工程落实监管不够、治理施工监督不严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严重制约了地质灾害评估和防治工作的实施。

3、存在问题解决途径

3.1加强宣传,提高重视

目前,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和防治工作在基层单位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要将地质灾害评估和防治工作扎扎实实落实到基层,要在基层单位建立群防群测机制,增强基层群众对地质灾害的认识程度和重视程度,对地质灾害隐患及时排除,降低地质灾害危害。

3.2加强资料管理,规范相关技术规范

原始资料是地质灾害评估及防治工作的基础,针对目前野外调查不细,导致原始资料与实际不符的问题,政府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野外调查资料审核验收的力度,规范原始资料的管理制度。对于所编制的报告和规划要组织专家到野外进行实地踏勘,依据野外实际情况对报告进行验收和评审。对于防治工作,有关部门应组织有经验的专家,依据常见地质灾害发育情况,制定比较适用的技术规范。并依据监测和调查不断更新,对于新增类型的地质灾害,要及时提出相应的评估、治理方案。要更加重视基础理论的研究,建立先进的监测预报模型,提高地质灾害预测的精确度,在防治施工方面,改革施工技术,推行先进的技术方案,有效的对地质灾害进行治理。

3.3加强区域管理

对区域地质灾害易发程度进行区分划,主管部门应根据公布的划分范围,设立明显的标志,如警示牌等,同时加强对地质灾害危险区的监督管理,在造成灾害威胁的地质灾害体未能得到有效治理,灾害威胁尚未解除前,危险区内禁止开展任何建设活动,以免加剧诱发地质灾害活动。如必需开展建设工程活动,需经相关主管部门论证后,先期修建防护措施,待验收合格后方可开工建设。

篇5

中图分类号: P6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中国西部大开发工作的全面展开,西部公路交通改建项目越来越多。公路项目的建设,必然会对周围生态环境和地质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对于西部高原地区公路改建项目,由于其特殊的地形地貌和地质特点,如海拔达数千米、多年冻土比较发育,工程地质条件普遍较差。公路工程改造扩建活动将极大地改变地质环境,并可能诱发地质灾害,因此,公路改建工程必须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对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的影响进行重点评价,并制定切实可行的环境保护措施。

一、地质灾害评估工作的特点

地质灾害评估不同于一般的地质灾害调查,其特点包括以下方面:

(1)地质灾害评估工作一般是在项目选址阶段进行,可理解为在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完成时,即应进行地质灾害评估工作,为后续的工程地质勘察和项目的设计提供必要的依据。

(2)地质灾害评估工作是一项责任重大的工作,直接为建设项目服务,预测结果将直接对建设项目产生影响。因此,科学合理的做出评估结论,并对结论负责是评估工作鲜明的特点。

(3)地质灾害评估工作对象的重点,一是地质灾害对工程建设造成危害的可能性,二是工程建设可能诱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

(4)地质灾害评估工作是与工程建设紧密结合的,相对与区域地质灾害调查来说,地质灾害评估与工程建设本身的关系更为密切,是为工程建设服务的。

(5)地质灾害评估具有风险性评价的特征。由于地质灾害评估工作往往是先于工程勘察展开,一般享有的资料较少,同时拟建工程对环境的影响表现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或建成后,因此从该角度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实际就是一种风险评估。

(6)评估工作更加重视区域地质环境的研究,并从区域环境条件中分析地质灾害体的演化过程和主要控制及诱发因素。

(7)重视已有工程积累的经验。己有的同类型工程在建设过程中诱发或遭受的地质灾害状况会给在建工程的地质灾害评估提供有效的信息,为地质灾害的预测评估提供可靠的依据,减少预测的风险性。

(8)重视典型地质灾害点的研究。典型地质灾害点的研究对于新建项目地质灾害评估是非常重要的手段,特别是在没有同类型建设项目对比的前提下,更要重视典型地质灾害点的结构、规模、变形迹象与发展趋势的研究,为预测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9)地质灾害评估工作对从事评估工作的地质工作者具有很高的要求,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和强烈的责任心。地质灾害评估的结果往往具有不确定性,具备一定工程知识和经验的地质人员在地学方面的造诣和丰富的勘察经验可使得出的结论更为可靠。提高从业者的技能和经验是保证评估结果可靠而有效途径。

二、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

地质环境综合评价是一个比较新的课题,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国土资源部仅规定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基本原则,而具体的评价方法措施并无具体规定,可见这是一项具有探索性的研究课题。地质灾害综合评估(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方法)的方法目前大多数评估单位在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中采用的是灾损率(Zs)法和风险区划法:

(1)灾损率(Zs)法

该方法是地质灾害危险性分级采用地质灾害的灾损率(Zs)的大小来表示。

灾损率(Zs)的求取方法:首先将现状评估、预测评估所确定的各灾害点危险性等级赋予0.3、0.2、0.1的系数(相对应危险性等级大、中、小),用此系数乘以实地量测和预计灾损长度,即得灾害点的灾损长度。由于实际危害程度不同的灾害点其防治措施的难易程度、工程规模也有差异,因此,在计算灾损率时需考虑防治措施等因素而将灾损率乘以一定的系数。之后以一定的间距对评估区进行分割,统计每个分割区间的灾损长度之和即得每个单元的灾损率。每个单元根据地质灾害现状评估和预测评估定性、定量分析结果,计算其灾损率,对于具体某一单元灾损率具体分析过高或过低以及它的合理性。

综合评估分区的原则是综合考虑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情况,划分的区段不跨越差异大的两种地貌单元,定量分区的级别应与野外调查以及综合分析结果基本一致。每个区段综合评估灾损率值为区段内各个单元灾损率值的平均值,即:区段综合评估灾损率平均值=区段内剖分单元灾损率值总和令区段内剖分单元数。这样可按灾损率(25)的大小划分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大、中等、小三级。

(2)风险区划法

该方法是建立在张业成等所介绍的“中国自然灾害风险区划”方法基础之上,首先分析地质灾害危险性构成,建立地质灾害危险性分析结构模型,地质灾害危险性分为历史灾害危险性和潜在灾害危险性。历史灾害危险性是指已经发生的地质灾害的活动程度,要素有:灾害活动强度或规模、灾害活动频次、灾害分布密度、灾害危害强度。地质灾害潜在危险性评估是指未来时期将在什么地方可能发生什么类型的地质灾害,其灾害活动的强度、规模以及危害的范围、危害强度的一种分析、预测。地质灾害潜在危险性的最重要因素,包括地质条件、地形地貌条件、气候条件、水文条件、植被条件、人为活动条件等。之后划分评估范围和单元,分析单元划分子区,以每一子区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每个子区影响地质灾害潜在活动强度的各种控制条件(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建立地质灾害危险性指数计算模型。计算中每项指标评分标准采用张业成等人的研究成果,各类地质灾害形成条件的权重使用的是张业成先生等采用专家问卷调查的方法并对调查结果采用层次分析后获得的,依据充分,结果可信。

以上两种方法各有优缺点,灾损率法将现状评估、预测评估所确定的各灾害点危险性等级赋予一定的系数,在计算灾损率时需考虑防治措施等因素而再乘一定的系数,是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不过计算过程中单元划分和分区有一定的随机性,不同评估人员由于经验不同往往会得出不同的结果,可对比性较差;冈;险区划法虽然不失为一种较好的定量评估方法,但其中指标评分标准及各种灾种的权重取值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对某个具体的区域来说适用性有限,因此也需要在实践中逐步改进。

篇6

引言

我国地形地貌比较复杂,是地质灾害频发的国家,我国南北差异、东西差异都比较明显,无论是地形和是天气环境都有很大不同,地质灾害对我国造成的危害非常严重,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对预防和防止地质灾害有重要的意义。也是防止人民生命和财政造成损害的有效途径。在实际的地质灾害危险评估过程重要建立一种强制的工作程序。国家有明确规定,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分级的区分要根据建设项目的重要性不同以及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的不同。但是这样的规定还是比较模糊的,使得评估工作很难顺利的进行。所以文章通过自己是地质灾害评估工作多年的经验以及相关文献的查找,对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分级因素进行深入的分析,保证地质灾害评估能顺利进行。

1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主要内容

1.1 现状评估

现状评估指的是基本查明评估区及周边已发生或潜在的各种地质灾害的形成条件、分布类型、活动规模、变形特征、诱发因素与形成机制等,对其稳定性发育程度进行初步评价。对已经发生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进行评估,根据地质灾害的种类、造成的损害程度、以及受害的对象等方面进行危险性评估,现状评估一定要对地质灾害发生后的稳定性以及危险性进行科学准确的评估,同时要对地质灾害受影响地区的灾害程度进行深入的分析。评估出地质灾害造成的危害程度以及具体的损失情况,方便相关部门进行补救以及完善后续工作。

1.2 预测评估

预测评估主要指的是建设工程自身遭受地质灾害危害的可能性、危险性做出预测评价,同时对工程建设中、建成后可能引发或加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危险性做出评价。这一过程主要的工作就是根据建筑物的种类、规模、或者建筑物在建设过程中会对周围的地质情况造成的损害,对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建筑物、地质环境、以及受到地质灾害以后受灾程度进行科学的评估,比如就拿煤炭开采来说,相关的评估人员要对煤矿周围的地质环境以及煤井内环境等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进行预测评估,其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对煤井发生的安全事故进行规避,把事故的风险降到最低。根据风险评估分级对煤矿周围的地质环境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从而预测出不同土层结构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从而预先做好防范措施,把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程度控制到最小[1]。

1.3 综合评估

综合评估把现状评估和预测评估结合到一起的评估方式,对地质灾害已经发生或者可能发的实际情况进行深入统计分析,在综合评估中通常采用定性、定量的方式来对地质灾害危险性进行评估,同时为这些地区发生地质灾害或者可能发地质灾害进行具体评估,为防止地质子灾害提供强有力的建议,通过综合评估能很大程度上提高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准确性和逻辑性,从而提高评估的质量。还能对地质灾害发生的因果进行准确分析,使得评估更加科学、规范[2]。

2 建筑项目重要性分级标准

由于我国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起步比较晚,所以在建筑项目重要性分级标准上存在很多分歧,有的专家认为国家制定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分析标准非常全面,完全可以作为实际的建筑项目重要性分级标准的指标。但是有的专家认为目前我国制定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分级标准好不够全面,涉及到的建筑项目种类也不完善,应该根据我国不同省市的实际情况制定出更加完善、详细、全面的分级评估标准。

我国建筑项目重要性分级可分为重要建设项目、较重要建设项目、一般建设项目:

重要项目指的是:城市和村镇规划区、放射性设施、军事和防空设施、核电、二级或者二级以上公路、铁路、机场、大型水利工程。电力工程、港口码头等。

较重要建设项目指的是:新建村镇、三级含三级以下公路、中型水利工程、电力工程、港口码头、集中供水水源地、工业建筑高度在24m~30m等。

一般建筑项目指的是:小型水利工程、电力工程、港口码头、矿山、工业建筑跨度小于24m。

3 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分级标准

国家最新出台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分级和地区评估标准中,对地质环境的条件复杂程度进行准确的划分,并且非常详细和具体。但是在实际的评估过程中,由于一些相关的规定比较模糊,对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分级标准产生了非常不利的局面。这几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再加上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专家的不懈努力,对地质环境条件复杂封堵分级标准进行了重新解析。提出了根据不同地质环境地质灾害的发育程度、地形地貌的复杂程度、以及天气气候不同、人类建设活动对地质环境破坏程度进行深入的分析和判断,同时结合当地地质环境的实际情况,对地质灾害环境复杂侧滑盖难度分级标准进行科学、合理、规范的划分[3]。

3.1 区域地质环境复杂程度分类

如果区域地质结构比较复杂,建设场地有全新世活动断裂,地震基本烈度大于Ⅶ度,地震洞峰值加速度大于0.20g,就属于复杂程度;如果区域地质结构比较复杂,建设场地有全新世活动断裂,地震基本烈度Ⅵ度到Ⅶ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在0.10g~0.20g之间,就属于中等程度;如果区域地质结构比较复杂,建设场地有全新世活动断裂,地震基本烈度小于后者等于Ⅵ度,地质洞峰值加速小于0.10g。

3.2 地形地貌复杂程度

在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分级过程中,对地形地貌的评估主要是对当地的河沟、山体坡度、地貌单元等类型进行分析,地貌成因主要有剥蚀、堆积、山麓斜坡堆积、河流侵蚀堆积等、其中剥蚀形成的地貌单元类型有高山、中山、低山、丘陵等;堆积形成的地貌单元类型有火山堆、岩溶流等;山麓斜坡堆积形成的地貌单元类型有洪积扇、山前平原、山间凹地等;河流侵蚀堆积形成的地貌单元类型有河谷、河间地块等。如果当地地形相对高度差大于200m,地面坡以大于25°为主,地貌类型多样就可以判定此地貌复杂程度为复杂;如果地形比较简单,相对高度差在50m~200m,地面坡度以8°~25°为主,地貌类型比较单一,可以判定此地形地貌复杂程度为中等;如果地形简单,相对高度差小于50m,地面坡度小于8°,地貌类型单一,就可以判断此地形丢面复杂程度为中等[4]。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文章通过对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分级因素的分析,总结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决定了评估工作的深度和精度、评估项目的投资和工期。评估成果的验收和备案。是评估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希望通过文章的分析,对我国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分级因素的认识有一定帮助,从而促进我国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贺为民.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分级因素的探讨[J].灾害学,

2013,3:111-116.

篇7

【关键词】

水工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1引言

水利工程可以实现水资源的跨地域调度,从而解决水资源分配不均匀的问题,还可以有效地预防和解决洪水、干旱等地质灾害,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但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一些水工环地质造成了破坏,影响人们的生活。为了避免水工环地质遭到破坏,使其能够可持续地健康发展,就要对水工环地质灾害危险性进行合理科学地评估,进而保证施工方案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并能够制定出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和突发状况解决措施,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又能保护好水工环地质的生态环境。

2水工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现状

目前,我国对水工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还不够重视,不能将先进的理论成果运用到实际评估工作中去,导致评估工作比较落后,评估水平比较低,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要求,也未能形成较为全面完善的评价体系,导致评估结果与实际情况有出入。勘察技术不先进、勘察所用的设施设备比较落后等问题都严重制约了事前的勘察。在水利工程项目施工之前要重视对施工现场环境的勘察,只有真正全面了解实地环境才能因地制宜,从而提出有针对性的合理的施工方案,进而确保施工方案的科学性,也能以此为根据制定出一些合适的预防措施,避免一些安全事故的发生,为接下来的顺利施工奠定基础。在开展水工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同时,对施工现场的考察研究工作必不可少,这样能够促进水利工程的可持续健康发展。而水工环地质灾害的评估工作的专业性要求比较高。但是目前我国对施工现场的勘察水平和施工水平都比较低,不能达到相应的要求。不专业或者专业性较低的勘察人员常常使勘察结果产生较大误差,在实践中也难以区分工程的性质和施工的地质条件。

3水工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对地质灾害危险性不够重视

由于对水环工地质灾害危险性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技术人员在进行实地勘察时没有认真仔细的工作,对各个隐患点也没有逐个检查或者检查不到位。这也就造成了勘察报告与实际现场环境状况有出入,进而无法准确全面的掌握现场环境的实际状况,对后续报告的编制、预防方案的制定都有很大的影响,使制定出来的方案实施效果不明显,也会影响施工进度,导致水利工程项目不能如期完成。

3.2研究范围不全面

地质灾害的发生是一个受很多因素的影响而逐渐累积的,最终一下子爆发出来的复杂的过程。而目前我国地质灾害的评估工作只在明显隐患点开展,忽视了这些隐患点之外的勘察和评估工作,若是遗漏了某些重要的影响因素,那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要考虑到各种会影响灾害发生的因素,扩大研究调查的范围,从而能够更加准确有效地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和评估工作。

3.3对评估工作的监督不完善

目前,我国对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监督不够完善,也不够重视,导致严重阻碍了地质灾害的防治和评估工作的开展。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①对水工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没有制定统一的标准;②没有严格审查编制报告和监督施工;③对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的监管不到位。

4地质环境对水工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影响

4.1地质灾害的影响

在对水利工程项目进行施工时常常会发生一些地质灾害,这些地质灾害会破坏原有的施工现场、耽误现场施工的进度,甚至一些施工人员的安全难以保障。因此技术人员在施工现场勘察时,要对所有隐患点认真仔细地排查,记录相关数据信息,以便了解施工现场实际环境状况。还有水利工程项目通常会划分成几个分项目,在对施工现场进行勘察时要对整个施工范围进行地质灾害的评估,不能只对分项目进行勘察,防止草草做出施工安排。还有当勘察人员发现大部分区域没有地质灾害,只有一小部分存在较严重的地质灾害时,不能只根据小面积的地质灾害而草率判断施工现场不会发生地质灾害。同时还应该合理划分地质灾害明显地区,易于施工人员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避免地质灾害的发生,保证施工可以安全顺利地进行。

4.2地形地貌的影响

水工环施工现场的地形地貌对施工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要对水工环地质灾害危险性做出精确的评估,就要重点考察施工现场的岩层和地形。滑坡、崩塌和泥石流通常发生在地形地貌比较陡的斜坡上。而且很多大型水利工程通常在山区进行建设,而山区的地质灾害情况与平原地区差距很大。因此要对施工现场地形地貌的具体情况进行全面分析,按规范制定科学的报表,减少因不精确评估而影响工程施工。

5水工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完善方法

5.1完善对施工现场的勘察

对于施工现场的勘察,有以下几种完善方法:①对施工现场的地形进行全面分析,以便掌握现场的实际环境情况,从而制定合理的施工方案;②科学地分析水利工程项目施工的要求,运用适合的施工技术;③对施工材料要进行科学地管理,采用合适的施工材料。这些方法可以使水利工程项目能够顺利地开展,高质量地完成。

5.2完善对水文环境的勘察

对于水文环境的勘察,有以下几种完善方法:①合理划分水文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参考数据,并将地下岩溶的发育情况作为主要依据,可以将其分成发育程度低于10%、介于10~54%和高于54%的三种程度的地质灾害;②合理分析水文地质灾害的主要影响因素,及时做好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③按照相关的规定标准,对水工环地质灾害危险性等级进行合理划分。

5.3完善对地质环境的勘察

对于水文环境的勘察,有以下几种完善方法:①科学分析地质环境对水工环地质灾害影响的程度,进而以此为依据对水工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等级进行划分;②综合考虑地质环境目前的实际情况和施工技术、设备对生态环境肯造成的破坏,采取全面的预防措施,避免一些突发事件的发生;③制定突发状况处理方案,一旦发生了突发事件,可以及时按照处理方案采取措施来解决问题,使风险降到最低;④完善管理部门的监督职能,对施工和评估各环节进行科学的监督管理,督促施工和评估能够合理进行,及时纠正施工和评估过程中出现的错误,确保水利工程项目能够顺利稳定的进行。6

6结论

综上所述,应该加强对水工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重视程度,引进先进的理论知识,并将其运用于实际工作中去。扩大水工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范围,综合考虑各影响因素,使其评估结果更加符合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减少对水工环地质生态环境的破坏,进而使水利工程项目能够顺利完成和水工环地质可以健康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8

[中图分类号] F407.1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2-248-1

1工程概况及工程分析

某新区规划集文化、科研教育、休闲娱乐产业为一体的城市绿色经济新区,用地面积约1254.84公顷。

新区地形地貌为河谷平原、丘陵区,地势呈东南高西北低,规划红线范围内须多处平整,挖方边坡高度2.0-80.0m,面积约2.43km2;场地低洼处填方厚度4.98-27.0m,填方面积约1.73km2,共产生100段挖方边坡和12段填方边坡。

新区水文地质条件简单,岩土体工程地质性质较差,构造较发育,地质环境条件复杂,拟建项目属重要建设项目。按《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评估级别为一级。

2地质环境条件

(1)气象、水文:地处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根据多年气温资料统计,年平均气温为18.8℃,历年极端最低气温-5.0℃,历年极端最高气温为40.1℃,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605.4毫米。地表水系受大气降水控制,具山区溪流特征,平水期水量较小,降雨充沛时,水位上涨迅猛。

(2)地形地貌:新区大部分为剥蚀丘陵,局部为河谷平原,地面高程为99.8-127.1m,相对高差为0.5-27.3m,地形坡度10-45°,植被较发育,覆盖率40-65%。

(3)地层岩性及岩土工程地质特征:出露地层较复杂,主要有寒武系、白垩系和第四系。寒武系中统高滩组,分布在新区东南部,岩性为变余中细粒硬砂质及变余凝灰质砂岩,裂隙发育,岩石抗风化能力一般较强,风化层厚度一般为2-5米,最厚亦达10米,其岩土工程地质条件一般;白垩系上统周田组及茅店组,分布在区内大部分地区,岩性为钙质粉砂岩夹长石细砂岩、页岩、砂砾岩、砾岩夹长石砂岩,裂隙发育,抗风化能力较弱,强风化层厚1.0-5.4米,上伏残坡积层厚1.5-2.5米,其岩土工程地质条件较差;第四系,分布在区内沟谷及低洼地带,为松散冲洪积层,其岩土工程地质条件差。综上所述,新区岩土工程地质条件较差。

(4)地质构造与地震:据野外调查和区域地质资料,区内有北东向断裂,产状不明,力学性质不明,属活动性断裂,对区域稳定性产生较大影响。根据地震部门资料,新区属小于VI度地震区。

(5)水文地质条件:新区地下水可划分为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红层孔隙裂隙水和基岩裂隙水三种类型。对混凝土无腐蚀性,可直接作为工程用水。区内水文地质条件简单。

(6)地质灾害发育情况:通过野外调查、访问、资料的查找,区内未发现自然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等不良地质现象。

3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1)崩塌、滑坡:新区发现小型崩塌一处。根据《某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成果报告》,新区为崩滑易发区、较易发区。

(2)自然斜坡稳定性:经野外观察,对场地可能产生较大影响的自然斜坡有25条,分布在新区附近。根据斜坡失稳主要影响因素及自然斜坡稳定性量化评估标准,进行量化评估结果表明,自然斜坡稳定性均好至差。

(3)沟谷泥石流易发性:经现场调查了解,区内未曾发生过泥石流。采用《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实施细则)》中的量化标准对18条可能影响的沟谷泥石流易发程度进行量化评估,结果表明5条沟谷为泥石流低易发沟谷,发生泥石流的可能性小; 13条沟谷为泥石流中易发沟谷,遭受泥石流的可能性较大。

(4)地面塌陷易发性:区内钙质粉砂岩钙质含量较低,形成溶洞的可能性较低,其余地层均属非可溶岩,不存在形成岩溶地质作用的岩性条件,区内无地下采空区和其他地下工程硐室,无地下水开采,拟建工程遭受地面塌陷危害的可能性小。

综上所述,新区现状地质灾害较发育至发育,地质灾害危险性差。

4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根据新区地质环境条件,工程建设可能诱发的地质灾害类型主要有:挖(填)方路基边坡崩塌、失稳,填方区域的失稳滑移和不均匀沉降等。

(1)挖方边坡:共有100处挖切区域,挖方高度2-80m,面积约2.43km2。预测评估拟人工切坡共有31处稳定性差,工程建设引发和遭受崩塌、滑坡地质灾害可能性大,危险性大。经坡体地质条件稳定性分析可知,切坡存在诱发崩塌、滑坡的可能性,应注意人工切坡施工方式和进行坡面防护。

(2)填方边坡:共有26处填方区域,填方厚度4.98-27m,面积约1.73km2,由于填土空隙大,填土结构松散,且厚度不均匀,填坡稳定性较差至差,易产生过量沉降、不均匀沉降,导致上部建筑变形,存在发生填坡失稳滑移和遭受不均匀沉降危害的可能性。

5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

(1)地质灾害易发性综合评估结果:根据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原则,结合区内环境地质条件,将规划用地及其可能影响范围分为地质灾害易发区、地质灾害次易发区和地质灾害少发区,占地面积分别为11.97Km2、 9.87Km2、 9.96 Km2。

(2)场地适宜性评估:在采取合理有效、切实可靠的工程防治措施后,基本适宜工程建设。

篇9

关键词:区域地质;危险性评估;防治措施

Key words: regional geology;risk assessment;control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P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23-0141-02

0 引言

目前各种地质灾害事件频发,给国民经济、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而且一部分地质灾害是人类在生产生活中造成的,这种类型的地质灾害,人类是可防、可控的,只要评估正确、防治方法正确、防治措施真正地落实到位,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这类地质灾害发生的,最低程度也是可减少地质灾害给人类带来的损失。

1 工程地质

1.1 概况

新区项目位于隆化县城北西322°方向,隆化镇煤窑村至西沟门村一带,距县城中心直距2.7km、运距3.1km,交通便利。新区项目规划面积1293595m2,容积率不大于3.0,规划建筑物最高100m,规划住宅小区位于评估区中部,以多层、高层相结合为主;规划中学、气象局位于新区北部。

1.2 地质环境条件

区域内地表水体主要为伊逊河和蚁蚂吐河,均属滦河水系,其中伊逊河经过新区东侧,蚁蚂吐河经过西侧,在隆化镇山咀村与伊逊河汇合。新区位于低山丘陵区,微地貌属于伊逊河一级阶地,主要为冲洪积、残坡积黄土,位于河谷平地与山区接触地带,总体地势西高东低,地形较平坦,场地标高552-550m,地貌类型简单。新区地层岩性由老到新主要为中生界白垩系西瓜园组和第四系组成,主要为:粉质砂土、砂土层、泥岩、砂岩、混合岩。新区位于中朝准地台(Ⅰ2)、内蒙地轴(Ⅱ21)、围场拱断束(Ⅲ23)、张三营中断凹(Ⅳ27)东部边缘,东与喀喇沁台穹(Ⅳ28)比邻,区内地质构造不发育。

2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2.1 地质灾害类型

新区地质灾害不发育,地形简单,地貌类型单一,地质构造相对简单。地层岩性单一,工程地质条件中等,水文地质条件简单,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工程活动较强烈,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中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分类表判定,评估区采空区范围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为复杂,其它区域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为中等。

2.2 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评估区内煤矿的开采深度102m-166m,煤层平均厚度0.38m,采深采厚比为268-437,采深采厚比大于30,为相对稳定区。评估区周边发现有民房及其他建筑物,未发现有基础下沉及房屋开裂等现象,该区历史上未发生过崩塌、滑坡、泥石流、采空塌陷、地裂缝等地质灾害。现状条件下,煤田的开采没有使地表产生采空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现状评估地质灾害不发育,评估区内地质灾害危险性小。

3 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预测采空区及其影响范围内,工程建设引发或加剧采空塌陷地质灾害的危险性为中等,其它区域(采空区以外)工程建设引发或加剧采空塌陷的地质灾害危险性小。

4 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与防治措施

4.1 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评估

依据评估原则和现状评估与预测评估结果,评估区地质灾害类型为采空塌陷,地质灾害综合分区分为两个区,将采空区影响范围划分为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区(Ⅱ),其面积为110045m2,其它为地质灾害危险性小区(Ⅰ),其面积为1183550m2。

4.2 建设场地适宜性分区评估

评估范围内主要地质灾害类型为采空塌陷,通过监测手段和工程措施可以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拟建工程新增荷载可能使煤矿开采区及影响范围发生采空塌陷,依据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工程建设可能遭受、引发和加剧的地质灾害危害程度,地质灾害防治的难易程度等,评估区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区建设用地适宜性为基本适宜,地质灾害危险性小区建设用地适宜性为适宜,评估结果见表1。

4.3 防治措施

地质灾害的防治,应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全面规划与重点防治相结合”的原则,达到保护地质环境,避免和减少地质灾害损失的目的。结合评估区地质灾害发育情况,根据地质灾害类型和危险性采取的防治措施如下:

根据地质灾害危险性,合理规划布局;高层建筑物应避开采空区塌陷区及影响范围;提高采空影响范围内建筑物的整体结构抗变形性;施工设计前,进行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做好评估区及周围的防排水工作,保持排水通畅。

5 结论

①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为复杂―中等。评估级别为一级,评估区面积1293595m2(1940.39亩)。

②现状评估地质灾害不发育,评估区内地质灾害危险性小。

③预测采空区及其影响范围内工程建设引发或加剧采空塌陷的地质灾害危险性为中等,其它区域工程建设引发或加剧地质灾害危险性小。

④评估区划分为两个区,即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区面积110045m2,建设用地适宜性为基本适宜;地质灾害危险性小区面积1183550m2,建设用地适宜性为适宜。

参考文献:

[1]付进,王娜.某石油仓储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研究[J]. 吉林地质,2016(04):149-151.

篇10

l 地质灾害评估的目的与任务

地质灾害评估的目的是查明评估区范围的地质灾害隐患,对现状地质灾害、工程建设可能诱发或加剧的地质灾害和工程本身可能遭受的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进行评估,划分地质灾害危险区,为工程建设提供防灾、减灾依据和征地依据。

地质灾害评估的基本任务为:(1)查明地质灾害体的类型、规模、位置、特征及其形成的地质环境条件和诱发因素,调查被危害对象的损失情况,评价其稳定性与危险性,即地质灾害的现状评估;(2)根据工程建设规模及位置,预测工程建设对地质环境的影响,评价可能诱发或加剧的地质灾害和工程可能遭受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即地质灾害的预测评估;(3)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确定不同区段的地质灾害危险程度等级,初步分析各类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对建设用地适宜性作出评估结论,并提出地质灾害防治建议,即地质灾害的综合评估。

2 地质灾害评估工作的特点

地质灾害评估不同于一般的地质灾害调查,其特点包括以下方面:

(1)地质灾害评估工作一般是在项目选址阶段进行的,一般可理解为在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完成时,即应进行地质灾害评估工作(并作为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独立的一部分进行评审),为后续的工程地质勘察和项目的初步设计提供必要的依据。

(2)地质灾害评估工作对象的重点,一是可能诱发或加剧地质灾害的工程建设项目,二是可能会遭受地质灾害的工程建设项目。

(3)地质灾害评估具有风险性评价的特征。由于地质灾害评估工作往往是先于工程勘察展开,一般享有的资料较少,同时工程建设引发或加剧的地质灾害和工程建设可能遭受的地质灾害是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或建成后,因此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评估实际就是一种风险评估。

(4)评估工作更加重视区域地质环境的研究,并从区域地质环境条件中分析地质灾害体的演化过程,确定主要控制及诱发因素。

(5)重视已有工程积累的经验。已有的同类型工程或同环境工程在建设过程中诱发或遭受的地质灾害状况会给在建工程的地质灾害评估提供有效的信息,为地质灾害的预测评估提供可靠的依据,减少预测的风险性。

(6)重视典型地质灾害点的研究。典型地质灾害点的研究对于新建项目地质灾害评估是非常重要的手段,特别是在没有同类型建设项目对比的前提下,更要重视典型地质灾害点的类型、规模、位置、特征、变形迹象与发展趋势的研究,为预测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3 野外调查

3.1 调查内容

(1)灾情调查:主要是查明评估区范围内的已经造成的危害,如人员伤亡、直接经济损失、生态环境破坏状况及地质灾害危害的特点。重视利用已有资料,如地质志、地质灾害勘察成果等,并与调查访问结果相结合。

(2)区域地质调查。主要是调查评估区地质灾害形成的自然地理和地质环境条件。目的是解决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的判别,为评估级别的确定建立依据,同时为地质灾害形成条件分析奠定基础,区域调查应重视对原有资料的分析应用,以减少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

(3)具体地质灾害体的调查。采用简易测量手段确定地质灾害体的类型、规模、位置、特征及其形成的地质环境条件和诱发因素。对崩塌、滑坡、地面塌陷、地裂缝等应重视现今变形迹象及其演变过程的调查,对泥石流应重视沟口堆积物的变化及流域内崩、滑体的发育状况的调查。

3.2 调查方法

地质灾害评估的野外调查工作方法选择的原则是以较低的工作投入,取得较多的资料,得到可靠的评价结果,实现较好的减灾效益,强调利用新技术和新方法。实际调查工作中应做到有针对性,简便易行,由点一线一面。

目前一般采用的方法有资料搜集、航片解译、地面测绘。资料搜集是评估工作中十分重要的一项工作,地质灾害现状评估质量的优劣取决于资料的掌握程度和研究深度,应在调查工作中应得到重视。航片解译对认识滑坡、泥石流等灾害是非常有效的方法,特别是对线型工程等评估区范围较大的评估项目,正确的利用航片将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地面测绘是地质灾害评估工作的核心与基础,详细的地面调查是掌握评估第一手资料的最佳方法,将为评估结论的做出奠定坚实的基础。对崩塌、滑坡来说,现场调查主要目的,一是确定现有滑坡的活动特点和环境因素;二是鉴别规划建设区易遭滑动的地段。后者是调查工作中的难点,因此在调查工作中必须详细调查区域环境因素和已建同类型工程运行情况,从区域和已建工程的对比中得出结论。对泥石流来说,主要是调查泥石流的产出环境,包括松散物的分布、厚度和稳定性,沟口堆积扇发育状况、沟谷切割程度、暴雨特征值、流域岩性分布、植被类型及人文环境状况。重点确定拟建工程与泥石流的关系及泥石流特征值(频率与规模)与易发程度,为防治工程提供参照。对地面塌陷来说,采矿塌陷和岩溶地面塌陷为主,主要应调查场地因素、建筑物因素和地质环境因素。对地基不均匀沉降和地裂缝来说,主要应调查建筑物因素和地质环境因素。

4 室内研究

室内研究主要是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对地质灾害进行现状、预测与综合评估。

室内研究所必须经历的过程是是收集和综合分析地质评估所需要的资料:(1)地形地貌、基础地质、气象水文植被、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等资料;(2)预可研、可研或其它与工程项目有关的设计方面资料;(3)工程项目有可能会对现有环境有所影响的资料。

地质灾害的现状评估主要采用的方法地质历史分析法、工程地质类比法、地质环境条件综合判别法等。

地质灾害的预测评估目前采用的方法主要有地质历史分析法、工程地质类比法、多因素分析法等。由于地质灾害评估工作一般投入的实物工作量较少,而且评估工作的性质是指出问题而不是解决问题,所以评估的工作方法多以定性分析或定性、半定量方法为主。

地质灾害综合评估的方法较常见的有信息叠加法、多因素综合判别法、模糊数学评判法、层次分析法等。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结果多为区域的相对分区,即在某一范围内的地质灾害危险性的相对大小,而不具备不同区域的对比性。

5 地质灾害评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省地质灾害评估工作开展时问不长,尚存在一些较为普遍的问题。

(1)地质灾害评估技术要求急待完善。目前的技术要求尚显粗糙,可操作性较差,尚需进一步完善,使其更加人性化、数字化;

(2)地质灾害评估中的一些概念尚需明确。例如,滑坡、边坡概念问题;再如现状评估中的危险性概念,笔者认为现状评估应主要针对灾情评估,而预测评估则侧重危害程度预测评价,危险性评估结论的得出应是灾害体稳定性和受危害的人员、财产价值二者的综合体现;

(3)地质灾害的形成机理分析尚需深入探讨。例如,桩基失稳的形成因素主要有:①第四系沉积厚度大;②基岩全一强风层发育,岩面起伏大;③岩层破碎带和软弱夹层带;④岩溶塌陷;⑤软土负摩擦力作用、软土和含水砂层发育,施工难度较高,成桩质量难以控制。其中软土负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亦可分为以下5种:①当桩穿越较厚的松散填土或欠固结土层而进入相对较硬土层时,如果桩侧土在自重作用下的固结沉降量大于桩的沉降量时,该土层会对桩产生负摩阻力;② 当桩穿越较厚的自重湿陷性黄土、季节性冻土层或者可液化土层而支承于较坚硬或较稳定的土层中时,由于黄土浸水会导致土体结构破坏,强度降低而产生湿陷,冻土会因温度升高产生融沉,可液化土层受到地震或其它动荷载时则产生液化而后重新固结,当桩基处于以上地基土中时,都会因地基土产生大量沉降而使桩侧出现负摩阻力;③若因人工降水或其它原因造成大面积地下水位下降,桩侧土中的有效应力必然增加,若此时桩侧土产生显著的压缩沉降(出现地面下沉),也会产生负摩阻力;④当桩周存在有软弱土层,而邻近桩侧的地面承受局部较大的长期荷载,或者桩侧地面因大面积堆载(包括土石方)而引起地面大量下沉时,也会产生负摩阻力;⑤在饱和软土中进行桩距较密的打入桩施工,会产生超孔隙水压力及土体大量上涌现象,在超孔隙水压力消散的过程中及重塑土重新固结时也会产生负摩阻力。由此可见,对各种地质灾害的形成机理分析需结合具体工程设计方案进行,不可一概而述,更不可笼统地对地质灾害的形成进行下结论。

(4)地质灾害危险区划分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基础依据,人员和财产损失的估计主要依赖于危险区的划分。地质灾害危险区划分实际上是对地质灾害体运动空间的预测,这是目前难度最高,也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最重要的技术关键。根据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可以预测到的地质灾害的规模、分布、危害程度应在评估报告中反映明白。如工程中的削坡不合理,有可能会造成边坡失稳,挖方弃渣亦可能造成边坡失稳。前者靠专业可以预测到的问题属于地质灾害评估论述范围,后者若因弃置位置不当造成的地质灾害不属地质灾害评估论述范围。

(5)地质灾害防治措施的提出缺乏针对性与可行性,地质灾害评估工作中提出的防治对策多为从地质观点提出,一般不存在原则性问题,但是与具体工程的结合尚不够,致使可操作性较差;

(6)地质环境动态变化可能直接导致地质灾害评估结果失真。由于地质环境的改变而导致原来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逐步减弱,但也可能诱发新的地质灾害。如在公路施工中,设计人员常采用削坡减荷来增加边坡的稳定系数。但若由于弃土不当,也会引起泥石流和新的滑坡。这些是地质灾害评估人员在地质灾害预测中,很难考虑到的。这就要求地质灾害的评估人员具有良好的素质和责任心,能在评估阶段尽量全面搜集和分析设计资料,包括施工辅助设施的设计、材料的堆放以及弃土弃渣的排放地点。

(7)更进一步的深入分析评价以建议的形式,针对具体灾害体的定性或初步量化评估结果,建议在后期的工程地质勘察、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阶段根据设计精度要求定量作出准确的分析和评价,为防治工程设计提供参数依据。这与工程界目前提倡的动态设计理念是一致的。

篇11

研究区位于安图、抚松两县交汇部位,属于吉林省东部山地低山区,地势东南高西北低,河流蜿蜒曲折,河道坡降大。区内地貌类型主要分为漫滩、阶地(ⅰ)、低山(ⅱ)。地层岩性主要为华力西晚期及燕山期花岗岩,以及第四系全新统冲积堆积、崩坡积堆积的细砂、砂砾卵石、碎块石含少量粘性土、粘性土含少量碎块石为主。研究区属地震相对稳定地区,区域构造稳定性较好。

2 地质灾害类型及特征

研究区位于吉林省东部山区,属典型的山地型地质灾害区。依据本次野外实地地质灾害调查及访问,在评估区内仅存在五处崩塌点和五处泥石流沟。各类地质灾害规模均为小型。

2.1崩塌地质灾害特征

研究区范围内的崩塌主要分布于二道松花江两岸的岩石裸露处,岩体边坡较陡,主要受江水掏蚀所致,但崩塌堆体积体积不大,大部分被河水带走。表层岩体风化剧烈,不稳定,在暴雨等作用下极易发生滑移式崩塌,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大,但五处灾害点处无村庄、道路及建筑物等,地质灾害可能造成的损失小,危险性等级为小。

2.2泥石流地质灾害特征

研究区泥石流主要位于上坝址上游低山地区,平面上近似呈直线型,属于季节性流水,主要是洪水季节暴雨汇集而形成的地表径流,地表主要堆积1.0~2.0m的碎块石含粘性土及碎块石层,为主要的固体迳流来源。研究区泥石流发育频繁,其泥石流堆积物直接汇入二道松花江内,但规模小,附近无建筑物、道路及村庄。该泥石流为小型高频泥石流,危险性小。各崩塌体特征见表2-1。

表2-1泥石流特征统计表

3 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是根据现状地质灾害调查结果及依据表3-1。

评估区内现状共发现崩塌五处,各崩塌体为小型崩塌体,且该五处崩塌灾害点处现状条件下均无公路、村庄及建筑物,故危险性等级为小。

评估区内共发现泥石流五处,均为小型高频泥石流,该五处泥石流灾害点处现状均无公路、村庄及建筑物,故危险性等级为小。

综合现状条件下崩塌、泥石流灾害点特性,现状条件下评估区地质灾害危险性等级为小。

表3-1地质灾害危险性分级表

4工程建设可能遭受地质灾害危险性的预测

拟建工程可能遭受的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是指对拟建工程可能遭受已存在的地质灾害和拟建工程建设可能引发或加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危害程度和危险性的预测。

评估区范围内拟建工程建设可能加剧的地质灾害为b1崩塌点,可能引发的地质灾害为上坝址右坝肩、引水洞进口明挖段及洞脸、溢洪道等的开挖边坡稳定问题,以及下坝址左坝肩基坑边坡的稳定问题。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大,但造成的经济损失小,故危险性中等。

故工程建设可能遭受的地质灾害为崩塌、边坡的稳定,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大,有造成人员伤亡的可能,但造成的经济损失小,故危险性中等。

5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评估与防治措施

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是在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与预测评估的基础上,综合分析地质灾害的发育程度、地质灾害的危害程度、危害对象,对地质灾害危险性进行划分。

在综合考虑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及工程结构特点的基础上,并根据以上评估原则确定量化指标的依据,将整个评估区划分为二个区段。量化公式如下;

g=g现umaxg预

式中:

g —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等级;

g现—现状地质灾害危险性等级;

g预——预测地质灾害危本文由收集整理险性等级;

通过分析,将评估区综合地质灾害危险性等级确定为二个级别,即地质灾害危险性小区(b)、土地适宜性为“适宜”和危险性中等区(c)、土地适宜性为“基本适宜”。详见表5-1。

为了保障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以及未来的安全运行,降低工程建设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并结合评估区内地质灾害分布及可能危害实际情况及工程特点,提出如下防治措施。

对于上坝址的右坝肩、引水洞进口明挖段及洞脸、溢洪道两侧边坡和下坝址左坝肩开挖过程中可能诱发的小型滑崩塌的地段建议采取阶梯式或放坡开挖、并及时清除不稳定岩体、或采取锚喷及支护等工程措施,并做好基坑排水工作。

表5-1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表

6 结论

1、五七水电站工程为中型工程,属较重要建设项目,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分级为中等,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级别确定为二级。

篇12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对工程项目的建设使用的安全性需要越来越大。然而,地质灾害是给建设项目带来的影响是不可控的,这就为建筑物的安全使用埋下了隐患。基于此,相关建设者要从地质情况分析入手,并根据在GIS技术支持下评估出的地质灾害危险性结果,采用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

1工程案例

贵州省贵州信息工程职业技术学校(院)及唐扬•学府新城住宅小区的建设项目,位于贵阳市修文县的城西南方向,且距贵阳市约38km。该建设项目规划占地283782m2,建筑类型包括:高层住宅、商业裙楼、沿街商铺农贸市场、商业街、花园洋房、超市等。其中相关的配套建筑物有:卫生站、老年活动中心、幼儿园、物管用房、社区用房、文化站、羽毛球场以及消防控制室等。此外,项目设计居住的人口数约为3980人,建筑容积率为4.0,绿化建设占总用地面积的36%。由于该建筑项目属于综合性大型建筑,因此,需要相关建设人员根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对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进行危险性评估。但在此之前,需要明确工程建设项目所处的地质环境情况,下面就对此内容进行分析。

2建设项目所处地质环境分析

2.1地形、地貌评估区

地貌类型主要为溶丘洼地地貌。地势总体中部高、四周低的地形格局。评估区最高点为西南部山顶,海拔高程1297.50m。最低点位于评估区西部的小河沟河床,海拔高程1249.08m,相对高差48.13m。山体自然坡度10°~40°,拟建场地地形标高为评估区地貌类型单一,地形起伏较大。此外,由于评估区位于扬子准地台黔北台隆遵义断拱贵阳复杂构造变形区,河口背斜东翼,猫山逆断层从评估区外东侧经过,这就意味着该建设项目易受构造及风化作用影响。

2.2气象、水文评估区

属亚热带至暖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和,降水丰沛,雨热同期,降水量在1100mm~1250mm之间,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118.9mm,降水年际变化较大,最多年为1444.0mm,最少年为879.9mm。评估区西侧发育小河沟由南自北流入平桥河,平水期水位高程1245.00左右。

2.3地层岩性

据相关研究人员对该工程所在地内出露的地层进行分析显示,第四系地层(Q):零星分布于评估区斜坡地带及溶蚀低洼地带,为残坡积含碎石黏土,土体结构松散,一般厚0~5.0m。三叠系下统大冶组(T1d):上部为中至厚层灰岩、中下部薄层灰岩、泥灰岩偶夹页岩,厚20m~228m。三叠系下统沙堡湾组(T1s):岩性为薄层页岩、泥岩夹泥灰岩,厚16m~85m。

2.4岩溶发育特征

区内三叠系下统大冶组(T1d)上部岩体中的溶洞、溶蚀裂隙、溶沟及溶槽较发育,其规模大小不等。综合实地调查及1∶20万息烽幅区域水文地质报告分析,区内三叠系下统大冶组为强岩溶化岩组,推测区内隐伏岩溶较发育。

2.5人类工程活动影响评估区

人类活动主要为煤矿、砂石矿矿山开采、市政公路及建筑工程建设。评估区山脚处居民住宅楼较多,其平场过程中均有不同程度挖填活动。评估区位于贵阳近郊小河沟井田矿界范围内,以东140m以外有修文县三角山水泥厂石灰岩矿、修文县三角山重晶石矿、陈家寨砂石厂石灰石矿、修文县轻工矿粉石砂石厂等五家矿山企业。

3基于GIS技术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3.1建立评估模型

针对评估区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条件,地质灾害分布及发育情况,不良工程地质作用等进行全面的野外实地调查,获取多源空间数据,利用GIS技术对地质灾害空间数据进行一体化管理。由于GIS技术具有综合考虑研究区域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与区域地壳稳定性、岩土体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人类工程活动等影响地质灾害的诸多因素,判断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的功能。因此,相关建设人员应将该技术应用作为评估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的基础。即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预测评估及综合评估,制作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图。

3.2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评估结果

根据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预测评估结果。例如,托老所:场地平整填方厚9.00m~18.89m,拟建物、施工人员及设备遭受填方边坡滑坡、滑塌及高填方不均匀沉降危害的可能性大,危害程度大;桩基开挖深度>6m,遭受桩孔壁滑塌危害的可能性大,危害程度大。幼儿园:场地平整填方厚0.60m~12.80m,拟建物、施工人员及设备遭受填方边坡滑坡、滑塌及高填方不均匀沉降危害的可能性小-大,危害程度大;桩基开挖深度>6m,遭受桩孔壁滑塌危害的可能性大。

3.3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首先,在拟建工程兴建前,相关建设人员应进行详细岩土工程勘察,应对切方、填方边坡和地下室基坑边坡进行专门的勘察,并根据勘察结果采取针对性的防治工程措施;其次,切方区应自上而下、分级分段开挖,确保施工安全。而且,还应适当降低场地场坪标高,以减小高填方不均匀沉降的危害;再次,对于场区填方地段,应同采用分层填筑以及碾压夯实的施工方式;与此同时,还要对回填形成的永久边坡,采取相应的工程支挡措施;最后,对永久性高边坡应进行长期监测,预防地质灾害发生。此外,评估区附近的小河沟井田,由于封井时间较早,矿山开采的有关资料无法取得,实际形成的采空区分布情况不详,现阶段难以准确判断矿山开采影响范围与影响程度。

建议业主委托资质单位进行专门的矿山采空区勘查,查明采空区分布范围、评价采空区影响范围和对拟建项目的影响程度。工程建设过程中,抽、排水时应避免动水位的大幅度升降,以防引起岩溶地面塌陷。建议适当降低场地场坪标高以减小高填方不均匀沉降的危害。拟建工程兴建前,应进行详细岩土工程勘察,对切方、填方边坡和地下室基坑边坡进行专门的勘察,采取针对性的防治工程措施。施工进行中坚持“信息化施工、动态管理”的原则,工程建设应遵循“先勘察、再设计、先治理、后建设”的原则。切方区应自上而下、分级分段开挖,确保施工安全。对永久性高边坡应进行长期监测,预防地质灾害发生。对拟建项目场区填方地段,应分层填筑、碾压夯实,并对回填形成的永久边坡即时采取支挡工程措施;在平场切方时,应加强对临时性边坡和永久性边坡的变形监测,发现险情及时排除。

4结束语

该建设项目基于GIS技术对所在场地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后,可将危险性结果分为三个等级,即地质灾害危险性大区、中等区和小区。由于地质灾害危险性大区工程建设适宜性差,相关建设人员必须对区内可能引发的滑坡、崩塌以及滑塌等地质灾害,采取切实可靠的防治措施。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