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创新模式范文

时间:2023-07-04 09:25:0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企业创新模式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企业创新模式

篇1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1912年,创新鼻祖熊彼特在其《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创新”一词,并比较全面地阐述了创新的内容:一是采用一种新的产品或一种产品的新的特性;二是引入新的生产方法、新的工艺流程;三是开辟新的市场;四是开拓原材料的新供应源;五是采用新的组织、管理方式[1]。20世纪8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德鲁克提出创新是综合考虑所有生产要素,对其进行系统优化和整合,改变资源的产出,包括改变所有产品和服务,至此,“创新”的概念被进一步拓展:凡是能够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新活动均是创新。20世纪90年代,“创新”的概念引入国内,并上升到国家层面,但多数情况下,创新被理解为技术创新。当今时代,创新已经成为国家发展战略之一,创新主要由技术创新扩展到企业战略创新和文化创新等,并进一步引申出创新模式选择的问题。

1当今时代主要创新模式

1986年,美国学者VonHippel提出了用户创新的模式[2],即企业通过采纳消费者对产品和服务提出的改进建议和意见,对自身产品和服务进行持续优化,据此,用户创新模式能促进产品及技术的创新。1997年,CHRIS-TENSENCM等学者提出了颠覆式创新模式[3],这种模式强调企业创新技术、产品和商业模式等方面,创建不同于以往的市场经营模式,最终实现对传统商业模式的完全颠覆。ChesbroughHW在2003年提出了开放式创新模式[4],与之相对应的是封闭式创新模式。随着企业国际化发展的趋势日渐浓厚,经济全球一体化已经不可逆转,企业应该以一种开放的模式实施经营活动,通过有意识地整合企业内外部乃至海内外创新资源,从而将自身的经营模式和商业模式拓展到国际市场,实现“走出去”的发展战略目标。1990—1995年,日本学者提出了知识创新和精益创新的概念,知识创新强调对人类社会的知识增量做出新的贡献,精益创新在本质上代表一种生产管理方式,即在生产工作中不断改善,做到极致,比如简化流程、采用标准化生产模式、不断革新等,以达成准时化、精致化生产等目标。韩国作为一个后来者居上的科技强国,为实现对技术强国的快速赶超,由Kim和Nelson在2000年提出了模仿创新模式[5],这是经济欠发达国家快速学习和赶超经济发达国家的捷径之一。通过学习率先创新者的先进成熟技术,或通过引进先进核心技术或专利,或通过反向工程学习掌握核心技术秘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优化改进,这样既不侵犯率先创新者的知识产权,又促进了自身技术的发展,并获取相应的创新利益。国内方面,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自主创新、全面创新、整合式创新等中国特色的创新模式的提出为标志,国内创新系统论和国家创新体系逐渐形成。自主创新,即企业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基础上,为避免陷于“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不良循环,“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探索,取得原创性技术突破,同时完成技术的商品化,获取商业利润,达到预期目标”[6]。全面创新是中国创新管理领域的创始学者许庆瑞院士于2002年正式提出,其具有3个重要特征———全要素创新、全员创新和全时空创新[7]。整合式创新是中国学者陈劲于2017年提出,其内容不仅涵盖了全面创新理念,还将创新与中国文化和哲学思想相融合,拓展到战略思想引导下的开放创新、协同创新范畴,其认为企业通过发展战略规划设计,应用包括中国传统文化在内的所有创新要素,实现企业创新绩效的提升,进而带来全社会的发展共赢[8]。

2适合于矿业企业的创新模式

矿业行业作为传统产业,重大突破性技术创新相对较少,但围绕矿产资源的勘探、采选和冶炼高效回收和综合利用,需要持续不断优化现有工艺和采用最新技术工艺,因此技术创新是矿业企业需长期坚持的创新模式之一。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随着近年国家各类“人才工程”的实施,支持企业扩大技术人才规模,鼓励全员创新的政策越来越多。全面创新中的全员创新也是适合当今矿业企业发展的创新模式。矿业企业中的采矿、选矿和冶炼过程均为流水线生产作业过程,生产指标的达标和优化需要依赖人的因素,需不断革新、不断改善乃至做到极致,达成准时化、精细化生产等目标,因此精益创新也是适合矿业企业目前发展阶段的创新模式。2.1通过实施科技项目实现技术创新一是实施一系列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科技项目。重点在于充分利用国内外科技资源,实施一批前沿技术攻关项目,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实现引领和示范。二是整合与提炼大型矿业工程项目成功运作经验,总结形成一批集工程设计、科学研究、项目建设、生产运营于一体的大型技术项目成果,实现成果技术面向海内外的复制和推广。2.2实施全员创新和精益创新模式通过实施各类人才工程,包括职称评审、技术人才评优评先等方式,培养和壮大技术人才队伍,形成人人创新、时时创新、事事创新的浓厚创新氛围。鼓励全员追求精益创新,自我超越,在工作方式、方法上不断总结与完善,止于至善。

3矿业企业创新新模式

矿产资源是矿业企业的生命线,只有拥有矿产资源,才能生产出相应的金属产品。矿业企业通过并购和勘探获取新的矿产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资源创新。矿产资源转化为相应的金属产品,取决于金属产品的综合回收率,而综合回收率主要依靠技术创新,因此矿产资源指标、回收率指标是矿业企业重要创新指标。利润和资产指标则代表矿业企业创新所达到的效果。与其他企业一样,技术人才指标是衡量企业技术创新水平的重要因素。综合考虑上述各类指标,提出矿业企业创新指数的概念及其计算方式。

3.1矿业企业创新指数的概念

矿业企业指数的影响因素包括5项正相关指标和2项负相关指标,正相关指标包括资源储量(折合成金或铜或其他主营金属储量)、综合金属回收率、近一年地采选冶环保5个环节[9]利润总额、近3年平均净资产、高素质(高级管理人员和中级工程师及以上技术骨干)人才数量,这些指标的乘积作为分子;负相关指标则包括矿山法人企业数、矿山企业职工总数,这两个指标乘积作为分母,由此得出“矿山企业创新指数”(简称创新指数)的计算方法,作为矿山企业发展水平的衡量指标。

3.2现有创新指数的计算

创新指数分为现有创新指数和潜在创新指数两种,其中现有创新指数计算公式如下:I1=MRBNSEP(1)公式(1)中,I1为现有创新指数,(t·万元2)/个;M为金属资源储量,t;R为综合金属回收率,%;B为近一年地采选冶环保利润总额,万元;N为近3年平均净资产,万元;S为高素质人才数量,人;E为矿山法人企业数,个;P为矿山企业职工总数,人。

3.3潜在创新指数的计算

为了进一步衡量矿山未来投资或发展潜力,有必要在现有的创新指数计算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潜在创新指数的计算方式,即根据上述正相关指标的权重大小,进一步修正上述计算公式。借鉴层次分析法确定分子项中各指标的权重大小[10],包括构建判断矩阵、一致性检验、确定权重指数3个步骤。3.3.1构建判断矩阵判断矩阵表示所有因素针对某个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的比较,按照Saaty给出的9个重要性等级及其赋值,采用1~9及其倒数表示指标间的相对重要程度。其中,1表示两个指标同等重要,9表示一个指标与另一个指标相比更加重要。为衡量上述创新指数正相关指标的权重大小,经广泛调研,针对公式(1)中分子各项指标得出以下判断矩阵(见表1)。由表1可知,资源储量所占权重最大,其次为综合金属回收率,近3年平均净资产、高素质人才数量次之,权重最小的为近一年的利润总额。3.3.2矩阵一致性检验用CI值表示判断矩阵的一致性程度。CI值越小,判断矩阵的一致性越好。CI=0,有完全的一致性;CI接近于0,有满意的一致性;CI越大,不一致性越严重。CI值的计算公式如下:CI=λmax-nn-1(2)公式(2)中:CI为一致性程度;λmax为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n为阶数。为衡量CI的大小,引入随机一致性指标RI,RI和判断矩阵的阶数有关,一般情况下,矩阵阶数越大,则出现一致性随机偏离的可能性也越大,其对应关系见表2。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指标CI值与同阶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值之比即为随机一致性比率CR。当CR<0.1时,则认为该判断矩阵通过一致性检验,否则就不具有满意一致性,需对各指标间的重要性程度进行重新赋值,直到通过一致性检验为止。对表1矩阵按照归一化处理方式计算其最大特征值,得:λmax=5.0922,则CI=(5.0922-5)/(5-1)=0.023,则CR=0.023/1.12=0.02,因为CR<0.1,所以上述判断矩阵通过一致性检验。对上述矩阵的列向量进行归一化处理,按行求和后进一步归一化处理,可得到资源储量、综合金属回收率、近一年利润总额、近3年平均净资产、高素质人才数量5个因素的权重分别为0.40、0.24、0.08、0.12、0.16。3.3.3确定权重指数考虑到5个正相关因素对创新指数的促进作用,除回收率因素外,其余因素指标均≥1,回收率R取(1+R)作为指数底数。为了使指标指数均>1,各因素的权重指数取(1+权重数),则资源储量、综合金属回收率、近一年利润总额、近3年平均净资产、高素质人才数量5个因素的权重指数分别为1.40、1.24、1.08、1.12、1.16。据此得出以下创新指数精确计算公式:I2=M1.40(1+R)1.24B1.08N1.12S1.16EP(3)公式(3)中:I2为潜在创新指数,(t1.4·万元2.2)/个;其余符号对应含义与公式(1)相同。企业创新指数越大,代表企业技术水平越高、发展潜力越大。通过精确计算创新指数,可以衡量矿业集团或矿山企业当下及未来发展潜能,为开展矿山企业尽职调查和项目并购提供参考依据,也可作为矿山企业创新水平的新的衡量方法。

篇2

1.服务创新

全球经济正逐步从商品或者以制造业为基础的经济转移到以服务为基础的服务经济,并且在通讯技术的推动下,服务业已经成为拉动经济增长、促进人口就业的主要推动力,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发展中国家,服务业都引导着经济发展的大方向。宏观数据显示,美国2011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78.6%、日本为727%、中国为43.8%、欧洲绝大多数国家的比重均超过了60%,中国2013年第一季度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已经超过了第二产业的,成为了拉动经济增长最大的动力,亚洲以及拉美的主要发展中国家的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均值为64.92%和64%,并且从2000到2011年,各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呈逐步上升的态势。

从微观层面来看,随着行业竞争的加剧,企业间的竞争焦点已经从产品竞争逐渐转移到服务竞争(许庆瑞,2003),很多制造业企业也正是通过把产品和服务结合的方式提高企业绩效的,而对于大多数服务型企业而言,为了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就需要不断地提供新的服务项目,就好比产品制造企业要不断推陈出新一样(Sawhney et al., 2004)。因而,随着服务业的地位日益上升,服务创新作为技术创新的理论延伸也越来越受到企业界以及理论界的关注。

服务活动能够补充销售,能拉动有形产品的需求,对制造业企业的发展以及竞争能力提高发挥着关键性作用,这些服务能提高现有产品的可接受性、实用性、灵活性以及销售绩效),是形成产品差异的方式,也有利于提高顾客忠诚度,有学者还指出,这种产品-服务的结合能够在价格竞争中减少敏感性.,在市场扩展以及技术更新相对缓慢的行业,与产品有关的服务在成熟的制造业行业来说也可以获取持续的利润增长。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服务都会有利于产品的使用和销售,在制造企业的服务缺乏系统性,服务战略的复杂性使得制造业企业难以实施

Chae(2012)认为,所谓服务创新就是把能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元素进行组合和再组合的动态演化过程。Teece(2007)指出以制造业企业为对象的技术创新包含着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两个方面,然而这两个方面无法有效地解释服务业领域内的创新,许多研究表明,服务创新具有多维度性,有的研究强调了供应商方面的重要性,有的研究也表明了消费者方面的重要性,而Chae(2012)进一步认为地域或者制度方面的因素也对服务创新带来的影响。因而这种多维度的创新以及所面临关系的复杂性,决定了技术创新的研究方法不完全适用于服务创新,它无法完全揭示服务创新的本质,因而针对服务创新需要采取新的研究方法(蔺雷,2004)。

2.制造业企业的服务创新模式

本文将着重从以下几个维度来分析服务创新:人力资源及员工培训;高端技术;与顾客的合作。

2.1人力资源及员工培训

Johnson指出,在服务业领域,知识本身就是产品,人力资本是其主要的资本形式。一般来说,人力资本是创新的最本质来源,对服务创新来说更是如此,因此,企业应该投资于人力资本建设,并在服务创新中发挥关键作用,还有研究表明,缺乏一定的人力资源,对创新来说会形成一道障碍,尤其对于高素质员工或者高知识密集度的服务企业来说更是如此.。因而,人力资本在服务产生以及执行上发挥的重要作用应该和持续地人力资源投资相联系起来。

而员工培训是员工更新知识的关键步骤,进而提高企业的人力资源水平以及企业的知识吸收能力。通过员工培训来提高人力资本很有可能是企业创新成功的关键因素。

在不同国家、产业的制造业数据统计资料更进一步指出了人力资本在创新成功方面存在的关键性作用.。Walsworth (2007)指出,员工培训在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方面都存在积极影响,Beugelsdijk (2008)暗示了员工培训在产生渐进性创新方面的重要性。Amara发现,通过不同的培训学习方式,对创新新颖的有关。

人力资本和员工培训在制造业企业和服务业企业的创新都有着重要影响。Raja(2010)强调了员工培训的重要性,因为员工的新技能是支持服务化过程的关键。然后,我们希望在员工培训和服务创新之间找到积极的相关关系。

2.2 高技术的获取

服务由于其不可接触的本质以及以信息为基础的内容,使信息技术在创新活动中扮演着中心角色,因为它能够更好的收集和分享来自竞争对手、市场以及顾客需求的信息,并把这些信息系统化,因而与初始服务创新密切相关。高端的信息技术还能使企业在劳动力、设备、原材料以及财务管理上发挥优势,此外,这些技术能使企业更加灵活,从而应对环境变化以及不确定性,对战略计划来说更加重要。技术的采纳还能激发企业的学习动机。因而高科技在制造业和服务业中都增强了创新性。这样,我们就期望找到使用高科技对服务创新之间存在积极影响。

2.3 与顾客的交流

与顾客的交流是与众不同的,对某些服务过程来说甚至是基础元素。对于服务提供者来说,不仅要注重其服务本身,而且要注重传递给消费者的行为举止的准确性。服务提供者与顾客交流的结果就是,使得一些创新活动能够符合顾客的特定需求,并且,这个过程也可能被视为创新的一种形式。欧洲的一项调查研究发现,企业的创新性越强,顾客作为信息资源的重要性就越大。

当创新成本高昂时,成本分摊是一个符合逻辑的选择。考虑到实施服务战略的成本所具有的层次性以及具体性,合作将会是一个具有吸引力的选择(Mathieu, 2001),与顾客之间的合作将会特别有效,因为强烈地顾客为中心的方式会是服务化的关键特征,顾客不仅仅提供有关产品的建议,还提供更加宽泛的定制化方案,尤其在商品和服务的混合中。这样,与顾客的交流将会是创意的源泉。我们就期望找到顾客交流对服务创新之间的积极影响。我们分析了顾客对服务、产品以及工艺创新的不同影响。(作者单位:湘潭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篇3

在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产业革命的冲击下,经济发展模式的变革将加速传统产业的衰退,越来越多的企业将步入产业调整和转型。因此,产业转型中的企业顺应产业成长周期,及时进行战略调整和战略创新,就成了企业战略管理中的一个紧迫问题。

一、战略创新是产业转型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根本途径

传统企业战略理论把产业结构作为企业战略制定过程中的外生变量,它们的着眼点一般都偏向于维持产业现状,仍局限于原有的产业中,因而不足以从根本上解决产业转型企业长期发展的问题。实践表明,在衰退产业市场上通过成本优势提高市场占有率所能争取的生存空间十分有限,即使能有所收获,代价也是高昂的,特别是遇到企业间的恶性竞争和报复。

加里・哈梅尔提出竞争优势的源泉在于战略创新,并断言战略创新将成为世界各地公司下一个根本性的竞争优势。强调了战略创新的关键在于产业创新,并认为以创新未来产业或改变现有产业结构、以对自己有利为出发点来制定企业战略,是企业战略的最高层次。相对于产业生命周期的其他阶段而言,战略创新对产业转型中企业竞争优势的获得更为重要,它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根本途径。

第一,转型期企业的根本特征是需求下降导致能力过剩和过渡竞争,传统的企业战略只能治标而难以治本,只有产业创新才能使企业顺利地从衰退产业蜕变到新兴产业,避免进入已趋成熟的产业,再度陷入衰退。

第二,转型期企业普遍有危机感,由于产业到了衰退期,企业前途未卜,从高层管理到普通员工都有一定程度的危机感,对产业创新有较大的认同度,因此具备了产业创新的动力。

第三,产业从成熟向衰退的转变过程中,虽然缺乏产业的长期吸引力,但具有较高的现金流入,这样就为企业进行产业创新及战略性转移提供了资金保障。

二、资源要素和环境承载力、技术壁垒和专利纠纷迫使企业提高创新能力

近年来,随着产业成本不断上升,传统产业成本竞争力下降,土地、电力、水等资源要素和环境承载能力的瓶颈制约日益凸现,依靠资源投入和投资拉动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已经难以为继。

与此同时,科技创新能力不能满足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一方面,科技创新能力的不足,另一方面,我们处于一个对科技创新和自主知识产权的要求越来越高的环境。近年来,外贸出口呈现了高速增长的态势,对经济发展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企业在国际贸易中面临了越来越多的技术壁垒和专利纠纷。据商务部调查,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中国的出口影响已涉及到2/3以上的出口企业,1/3以上的出口商品,每年造成的损失达200亿美元。入世以来,如打火机、摩托车配件、家电、五金工具、低压电器等涉外专利纠纷呈上升趋势。而纺织、机械等支柱产业的出口更是面临严峻的技术壁垒挑战。2002年以来,中国遭遇多起由美国、印度等12个国家提起的“两保一反”调查,从打火机、轴承、眼镜、纺织品、茶叶、小龙虾、蜂蜜、家具到鞋类,几乎涉及了大部分大宗出口商品。特别是由于有的省经济发展具有块状经济特征,而整体技术创新能力又不高,因此专利侵权指控和技术壁垒已经对相关产业的发展产生了整体性和长期性的不利影响,经济安全和产业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威胁。

三、企业的创新资产

企业的创新能力是由企业的创新资产决定的。企业拥有的创新资产越多;产业创新能力就越强,也就越有能力实施进攻型或防御型创新战略。否则,企业只能实施模仿型创新战略,只能被动地跟随领先者。企业创新资产包括:科学研究资产、工艺或流程创新资产、产品创新资产、市场创新资产。

4个因子中,后两个是产业创新最重要的决定因子。前两个的含义比较明确,一般指R&D能力、工艺创新方面的能力,产品创新包括产品原型开发、产品试验、检测以及制造能力等。市场创新资产的范畴很广,不但包括企业的营销资产,而且包括顾客培训、产品技术服务等资产。因为在产业创新中,了解顾客的需求、让顾客理解并接受新产品的过程是一个十分艰巨的任务,企业如果缺乏市场创新资产,则难以成为产业创新的领先者,不能把握产业发展的方向,从创新战略上讲,也就不可能实施进攻型创新战略。国家经济政策主要包括R&D资助、基础要素投入、新兴产业市场保持和扶持等方面来影响企业产业创新战略。

四、产业转型企业的战略创新模式

企业战略创新是克服产业衰退陷阱,获取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本途径。针对不同的衰退产业类型,战略创新有明显不同的模式。

(一)进攻型创新战略

进攻型创新战略是通过率先开发出新兴产业的产品,并领先于竞争对手占领市场的主动创新战略。由于科学技术产业化具有一定的时滞性。因此,技术的最早发现者或发明者并不一定就是产业创新的领先者。技术产业化的时滞为企业进行产业创新提供了外部知识和技术来源。基础研究是产业创新的重要支撑体系。公司要进行进攻型创新,迅速消化吸收外部的科技成果是至关重要的。如贝尔公司、通用公司、道化学公司等都有强大的基础研究能力,它们基本上是以实施进攻型产业创新为主。

然而,除了基础研究外,进攻型产业创新战略中关键的因子是应用研究和工程开发方面的能力。一个公司要想在新产品开发或流程创新上走在世界前列,必须具有解决在设计、产品原型检测和制造以及工厂管理、市场开拓等方面问题的强大能力。著名企业史学家钱德勒认为,在人类产业创新的历史中,现有企业比新建企业担当了更重要的角色,尤其是新兴产业的第一行动者是产业创新主要的推动者,而大多数新兴产业的第一行动者基本上是已建立企业。这是由产业创新的特征决定的。总之,为衰退产业赋予新貌或开创全新产业是进攻型创新战略的目标追求。

(二)防御型创新战略

面对产业衰退的威胁,只有极少数的企业能采取主动进攻的创新战略,而绝大多数企业只能采取被动防御性的战略。企业的决策在很大程度上是动物精神的产物,非到危机时刻,企业一般不会主动进行创新。防御型战略与进攻型战略的主要区别在于对待创新的态度和进入时间上。防御型创新者希望紧跟在创业者的后面,并通过抓住创业者失误的有利时机迎头赶上,从创业者手里夺回市场。与进攻型创新者类似,防御型创新者也是知识密集型企业,R&D投入强度较高,拥有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对新知识、新技术尤其是新兴产业发展方面的信息反应敏捷。在R&D投入上,更注重开发和设计阶段的速度与效率。在生产技术和市场开拓上具有特别能力和专长,一旦某一新兴产业轮廓清晰,它们凭借市场创新上的优势奋起直追,并有可能在短期内超过进攻型创新者。

大量实证研究得出结论认为,大多数实业性R&D投入较多的企业倾向实施防御型创新战略,创新的重点集中在对已有产品、流程、技术服务等方面的修正性创新上。在寡头垄断型产业中,寡头垄断企业更倾向于实施防御性创新战略。这些领导企业在已有的产业内具有垄断地位,能获取高额的垄断利润,企业不会轻易改变其经营方向或主要的产品。它们对创新的投入不是为了单纯的产业创新目标,如果没有竞争对手的威胁或市场变化的压力(如产业衰退时产品市场需求下降),它们不会主动进行产业创新活动。但一旦产业或环境发生了急剧变化,它们会凭借其强大的创新能力迅速从事产业创新活动,这是典型的防御型创新战略。

IBM公司基本实施防御型创新战略,而比IBM弱的SperryRand公司则推崇进攻性创新战略。这说明技术创新能力弱的公司也可通过吸收外部技术成为产业创新的领先者。如电子商务技术本身是信息技术中的尖端科技,一般企业难以问鼎。但许多转型企业由于抓住了电子商务成长初期进入的有利时机,以较低的成本、较低的风险有效进入电子商务业,有的已成为该新兴产业的领头企业。

(三)模仿和依赖型创新战略

模仿和依赖型创新者通过购买专利、许可证和技术等途径或与领先者合资、合作、战略联盟等方式进行产业创新活动。防御型创新者不是新兴产业或新产品的简单复制者,本身是新技术或新产品的开创者,具备产业创新的技术和资源条件。它们可通过获取专利来建立创新优势。然而,大多数企业并不具备实施防御型战略的条件。在新技术、新产品的浪潮前头,一般企业缺乏跳跃式前进或迎头赶上的能力,它们只能是新游戏的落伍者,衰退产业中的大多数企业即属这种情形。而且发展中国家的企业一般也属这种情形。因此,模仿和依赖型战略不失为一种基本的产业创新战略模式。

模仿者应有显著的市场开拓能力,并采用成本领先战略占领市场,竞争优势一般建立在规模经济的基础上。强大的生产技能和产品设计能力是模仿成功的关键。依赖型创新是指依靠有创新能力的企业来被动进行创新,依赖型企业一般没有技术开发能力,也没有专门的R&D机构,基本上依赖其大客户(发包商等)提供创新支持。如某一主导型大企业主导产业创新,在其周围有大量的企业为其提供配套服务,配套服务厂商必须与主导厂商在创新上保持一致的步伐。配套厂商的创新一般由主导厂商提供技术、资金或承担市场风险,产业聚集区往往存在较多的模仿和依赖型创新企业。在工业化国家中大企业周围的卫星型企业一般是依赖型创新者。这些小型企业一般专注于某一专业化缝隙市场的创新,其创新动力直接来源于主导厂商的产业进步压力。

总之,企业选择什么样的产业创新战略不但是由企业本身的状况决定的,而且还会受到国家经济政策的影响,针对不同的产业其创新战略也各异。在企业自身因素方面,企业的创新能力是最基本的决定因素。

篇4

一、企业财务管理模式创新方法

(一)革新思想,转变观念财务管理模式创新的重要前提就需要企业经营者和财务管理者及时转变思想,将财务管理与企业本身挂钩,实行双向监督机制,站在企业公共利益角度,维护资金的投入和使用。财务管理者改变传统的理念就是脱离资金“保管”思想,将企业财务工作看作经营活动的保障条件,发挥好财务管理的内控智能。

(二)集成管理,信息共享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是企业内部管理事物的重要内容,也是企业行政工作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在整个运营过程中,财务管理模式的创新可以采用集成化管理,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集成化管理就是在资金控制和财务决策过程中能够及时、有效的获取企业外部财务信息和内部财务信息,同时能够根据市场交易信息变化,对企业生产、销售模式和节奏作出调整。企业内部财务管理模式的创新,通过财务信息集成化管理,控制资金的流向,安排生产、经营活动,实现财务管理部门与其他各部门的互助协作,是信息高度集合的体现,同时也是财务资源、市场信息共享的体现。企业财务管理中实行集成管理,避免了资金成本的不必要浪费,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

(三)专业培训,提升技能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不能仅仅认为是钱的管理,更多的是资金流向控制和企业重要经济事项决议。企业财务管理模式创新离不开对员工的专业技能培训,从表面看,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就是会计凭证的保管、财务报表的制作以及款项保管等,但是真正意义上的财务管理工作是对企业重要资金往来作出分析,展现企业经营特点和经营目的。从这一个层面上来说,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人员需要通过一定人才选拔制度来选取、任命,财务人员的专业技能需要在工作实践和企业培训中不断提升。财务人员会计工具使用、财务登记方法和企业经济事项分析等,相关人员都要有所了解。企业可以以再教育的形式安排财务管理接受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财务管理人员也可以通过自己专业学习,不断丰富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创新管理方法和管理模式。

二、企业财务管理创新模式意义

(一)提高管理效率,推动生产企业财务管理模式创新为企业的经营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提高了财务管理的质量和水平。中小型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由于资金有限,财务管理岗位基本上处于虚设状态这主要是由于中小企业经营规模较小,生产力有限,资金归集周期较长,企业财务管理内容不足。而财务管理模式创新就要求企业财务管理不仅需要管理已有的资金,还需要通过经营策略、经济政策的制定来推动企业资金的流动,提高资金占有量。

(二)规避风险,促进决议企业实现财务管理创新主要是为了充分发挥财务内控效用,提高资金的利用率,优化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内容。在实际的生产经营过程中,一方面企业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生产活动,这就需要通过各种融资方式实现,但是另一方面,市场的不稳定性给企业资金投入会让募集带来较大风险,企业财务决议苦难,实现财务管理模式的创新,可以通过各部门、各企业之间的联系,掌握更加丰富的财务资料,使财务数据更加科学,保证了企业财务决定的合理性和安全性。财务管理工作需要通过财务报表上汇总的信息,对企业内部资产情况和市场发展情况作出判断很分析,财务管理模式的创新促进了财务信息的公开和共享,一定程度上为企业资金流转规避了风。

三、结束语

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离不开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工作,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企业发展转型,相应的就需要通过必要措施实现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创先、改革。财务管理模式创新需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学习经验、总结规律,在内容和方法上实现革新创造,推动企业内部发展。同时也可以在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结合现代信息技术,提高管理效率,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高燕.基于新会计制度背景下的企业财务管理创新模式研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

篇5

打造精品工程、创建锦虹品牌是锦虹公司领导层和全体员工的共识,推进锦虹品牌建设对企业的现在和未来的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企业全体员工时刻保持使命感和紧迫感,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各个相关部门都以高度的责任感来做强做大锦虹公司的品牌,促进企业发展模式的转变。可以说,创新发展模式是“打造精品工程、创建锦虹品牌”的迫切要求。

品牌建设与技术创新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品牌建设依靠企业技术的不断创新,只有技术创新工作的推进,品牌建设才会有成果。锦虹公司成立八年多来,不断加大对新技术新产品开发的投入,组建了自治区级技术开发中心。开发新产品4980多个,其中批量生产1740多个,累计创造产值超过7.8亿元,有21个新产品分别获自治区、南宁市新产品和科技进步奖励,新产品贡献率每年占50%以上。科技创新,已成为锦虹品牌战略实施的有力保证。

质量是名牌产品的基础,锦虹公司坚持质量是企业生命的理念,不断深化质量管理,围绕锦虹品牌战略推进企业发展。公司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质量整顿、打造精品工程、设备整机等系列活动,使公司的产品质量稳步提升,连上三个台阶。涤粘类系列产品获“广西名牌产品”称号,成为公司的拳头产品,深受客户欢迎。产品质量的稳步提升大大提高了锦虹公司的声誉,逐步创出了锦虹品牌,增强了公司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多年来,锦虹公司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与时俱进,不断深化企业改革,以市场为导向,加强内部管理,通过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和产品创新,实施品牌兴企战略,推行创“精品工程”活动,建立“四快一高”的经营机制,拓展产品市场销售渠道,生产经营保持稳定发展,普梳纯棉、涤粘混纺系列纱线4个产品分别获“自治区优质产品”和“广西名牌产品”称号,纯粘胶系列纱线、阳离子涤与粘胶混纺纱先后荣获全国“优秀设计产品”奖,成为该公司的拳头产品,深受客户欢迎,逐步创出了锦虹品牌,公司销售收入连续7年实现两位数增长。

积极探索新模式

危机中,就在国内纺织行业一片惨绿,不少企业停产、半停产的时候,锦虹公司却订单满满,生产基本上是满负荷状态。原因就在于,公司决策层及时洞察市场商机,提出“以好字为核心,依靠科技进步,大力推进自主创新,深入实施严、精、细、实的科学管理,全面稳定提高产品质量水平,争创国家名牌产品”的指导思想,并利用公司几年来积累的较先进的企业管理方法、营销资源,果断决定采用借鸡下蛋的办法。即向外租赁小型棉纺企业,以不增加资本投入、不增加经营风险的方式获得产能的扩展,公司派出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对租赁企业进行管理,为企业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

经过一段时间的运作,首家租赁的企业生产为锦虹公司带来了一定的效益,于是锦虹公司又相继在外地租赁、承包了三家小型棉纺企业,充分利用原企业的生产条件和技术力量,产品统一使用锦虹公司的品牌,从而使锦虹公司的生产规模扩大了三分之一,2009年租赁企业的产量占公司总产量的三分之一。

棉纺企业的产品在纺织行业当中产品附加值相对较低,随着纺织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以科技和品牌贡献率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已成为纺织企业生存发展的主旋律。锦虹公司按照“三高三低”的原则(即附加值高、质量高、利润高,用料低、能耗低、成本低)重新整合发展企业的思路,在发展规模、拉长产业链和提高效益上做文章,抓住正在实施的搬迁改造机遇,利用当地政府产业发展政策的支持,以完善企业发展的产业链为目标,规划将新锦虹建设成为粘胶原料、棉纺织和高档家纺(丝绸)产品生产的企业集团,建成后年产值和销售收入将达30亿元,利税约3亿元。

“四快一高”抓市场

市场就是战场。为了积极开拓市场,寻找新的增长点,锦虹公司不断创新管理模式,依托科技进步,加大技改力度,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实施“四快一高”抓市场,实现了企业的稳定良发展。

首先,锦虹公司根据市场低迷状况和公司发展需要,锦虹不失时机地抓住机遇,分别在广西柳州和新疆两地租赁一批小型棉纺企业,达到4万锭,扩大了生产规模,并精心组织生产,统筹安排,保持了公司生产的稳定增长。其次,加大技改力度,提升装备水平,在搬迁中淘汰落后设备,配置国内外一流的先进设备。同时,锦虹公司还围绕“打造精品工程,创锦虹品牌”,在企业内部全面推行综合质量整顿活动。因为他们相信,越是在困难的时候,越要苦练内功,越要做好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这篇文章。为此,锦虹公司始终坚持保证产品质量、完善品质管理、满足客户需求、追求卓越品牌的质量方针,把开展质量整顿告知作为日常考核的重要内容,在各分厂、车间开展了系列创优活动,保证了锦虹的产品品质和一贯的良好声誉。

篇6

1 前言

中国电信设备业在过去的一年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无论是国内外市场份额,还是标示创新的专利产出,都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在过去一年中,金融危机给全球的企业带来了许多挑战,但可喜的是,以华为、中兴为代表的中国企业逆势而上,获得了更多的市场份额。在国际宏观经济衰退的背景下,外国厂商的市场份额开始下降,像摩托罗拉逐步退出无线网络设备市场,爱立信和诺基亚、西门子战略收缩,阿尔卡特朗讯也在向服务转型,而运营商也在考虑节省成本,中国企业的低成本优势更为明显。中国两大领先的设备供应商华为和中兴在无线基础设施领域从诺基亚西门子通信(NSN)和阿尔卡特朗讯手中夺得市场份额。华为2008年在金融危机如此困境下,实现收入170亿美元,比前一年增长了36%,远远好于其他的跨国公司,比如:主要的竞争对手,北电网络在美国加拿大已经提出破产保护,爱立信、思科都举步维艰,而华为2008年被美国的商业周刊评为十大最具影响力的企业。

2 中国企业逆势增加强劲

国际金融危机从某种程度上讲,为中国通讯设备商带来一些发展机遇。2008年,国内设备企业交出了一份成绩斐然的报表。中兴通讯2008年营业收入为442.93亿元,同比增长27.36%,海外市场的收获超过整体营收比重的60%。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在2008年全球专利申请增速已相应放缓的背景下,中国设备企业专利申请依然增长强劲,PCT国际专利申请量排名,华为以1737项的申请量首次居首;中兴通讯首度进入“前50强”,以329项的申请量居全球第38位。华为已连续6年蝉联中国企业专利申请数量第一,其所申请的专利绝大部分为发明专利,连续3年中国发明专利申请数量第一。截至2008年12月底,华为累计申请专利35773件。预计华为2009年销售额超过300亿美元,销售收入将达215亿美元,在中国市场首次突破100亿美元的销售额。

3 技术追赶思路转变

在自主创新领域, 2G的发展历史已经证明,引进和外资进入,不等于自动获得核心技术。3G要有新的追赶思路,这个思路就是以巨大的需求方市场优势,来主导标准、技术和产品。3G的市场需求在中国,技术标准和产品当然理应由中国市场来主导。以TD为代表的3G网络和设备在国内不断推进,2009年年末,中国移动对外宣布TD-SCDMA网络已经覆盖全国70%以上地市,基站总数超过10万个,核心指标已接近2G水平。在国家的大力推动、运营商的部署规划以及网络建设的投资拉动下,国内的TD产业链条已经基本完善,并具备了自我更新和自我增值的能力。在中国移动TD进行的三次设备招标中,以大唐、华为、中兴为代表的中国企业获得了超过80%的市场份额,占据绝对领先地位。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的3G网络建设招标中,中国企业获得份额也超过50%。反映了中国企业在以标准带动自主创新的新竞争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在技术开发中,华为、中兴等中国企业在许多技术领域已经大大缩小了与国际领头企业的差距。在3G专利方面,华为目前拥有的基本专利数量排名全球前五位;在 LTE(4G长期演进)专利方面,华为已跻身全球前三位的基本专利拥有者,也就是说,华为在全球专利竞争中,已从2G时代的跟随者,跃升为目前全球3G巨头的同路人,并正在布局成为4G的领跑者。中兴通讯自主研制的数字集群通讯系统GoTa,打破了该领域欧美厂商的技术垄断,首开对国外厂商专利授权的先河,在全球30余个国家得到广泛应用。

在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方面,中国企业除了因受惠于劳动成本低和政府支持而以价格挑战者的姿态进行竞争外,也已逐渐跻身一级供应商行列,在基于TD-SCDMA向TD-LTE的技术演进过程中,本土通信制造企业将具备一定的先天优势。

4 现有创新模式反思

上述成绩,似乎意味着中国企业领导全球的时代即将到来, 中国电信业的自主创新时代已经到来。 但其实不那么简单。

首先, 中国企业挑战全球领导者的基础在于低成本为基础的集成创新。这种创新模式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基于低成本的快速追赶。 经过多年的国际市场竞争洗礼,中国企业已经具备了很强的技术学习能力。 这种快速的学习能力,加上低成本的优势, 使之在与国外企业的竞争中,树立了竞争优势。 这一战略是传统意义上的策略,但得益于中国制造成本和人力资本的比较优势,如,华为和中兴通讯的员工中,有一半是高学历的开发员工。华为坚持以不少于销售收入10%的费用和43%的员工投入研究开发。以华为近年销售额及公司人员增长情况计算,华为最近两年的年均研发投入至少在10亿美元以上,同时研发人员达到4万人。 这种高强度的人力资源投入, 对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而言, 是不能望其项背的。这就是中国优势。

二是中国企业的集成创新能力。反映在中国企业能够快速地将不同技术进行组合集成,以降低设备成本,如华为和中兴通讯,都开发出了将2G和3G集成,使运营商能够更经济的方式建设新的电信网络。这种强大的创新能力,需要有市场敏感性,需要有工程师的不懈努力。实质上,中国通信制造业的技术创新,更多表现在引进、吸收与再创新层面上,主要是在国际企业的技术成果上进行一些功能、特性上的改进和集成能力的提升。对于发展初期所缺少的核心技术,往往通过购买和支付专利许可费的方式,实现产品的国际市场准入,再根据企业和市场需求进行集成和融合。

三是中国企业的快速市场响应能力。 华为在西方发达国家能够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是他们让更熟练的工程师与运营商进行谈判,让开发工程师在一线与用户沟通,这是一个将设备供应商向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服务供应商转型的创新。企业的技术创新紧随客户需求、市场趋势而动,一切技术创新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卖得出去的东西,或稍微领先市场半步的产品,才是客户真正的技术需求,中国企业在快速壮大的过程中已经深谙其中的道理。华为在3G上大有斩获,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始终聚焦客户的需求和挑战来进行技术创新。中兴的创新也是根据市场成熟的进度,进行有节奏的大规模投入,以求突破。

上述三种能力是否能够让中国企业拥有自主创新的未来?我们认为,这远远不够。中国通信企业在大大缩短与国外公司的差距后,已经到了一个新阶段:通过突破性创新,成为产业领导者。突破性创新是使产品、工艺和服务出现戏剧性的变化并产生出前所未有的性能特征,创造出新的产业和市场,突破性创新是一种创造需求的创新能力,具有更大的挑战性、竞争性、风险性,从而也具有更高的商业价值和产业战略意义。

5 突破性创新机遇与挑战

中国企业的创新能力基本上是市场需求已经发现之后的产品创新能力。要想通过突破性创新,创造需求,成为产业领导者,中国企业需要具备以下能力:

一是将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进行有机集成的能力。 通信设备业在3G之后, 已经基本上走上了S曲线的成熟期,是将不同领域的技术加以集成, 面向新市场进行应用的商业模式创新战略,是决定企业未来发展的根本要素之一。 苹果公司开发出的iPhone是这一类商业模型的典型。 而这类创新,需要企业具备能够将不同产业领域的技术进行集成创新的能力。在这一点上,由于中国国情的限制,企业往往难以有所作为。在中国,由于电视、电信、媒体隶属不同部门管理,造成跨部门的创新非常困难。比如在手机电视标准制定过程中就曾因挑战各主管部门的传统管辖界限,而遭遇部门强权。

二是中国企业需要真正掌握产业的核心技术。尽管中国的领先企业已经缩小了与国际领先企业的差距,但在真正的技术创新能力方面,仍然落后于西方企业。掌握着通信核心技术的世界领先企业往往会在已有技术演化到一定阶段后,开始新一轮的突破性创新。中国企业由于不掌握核心技术的标准和知识产权,因此,要想做出突破性的创新,会非常困难。

三是中国企业需要能够超越当前的市场需求, 挖掘潜在的市场需求,再利用技术的突破,创造出市场需求,实现突破性创新。这意味着,中国企业要有更好的风险抗衡能力, 更强的基础研究能力,更强的需求创造的能力。

中国企业的创新大多是渐进性创新和集成创新,优势是成本领先,能力是市场细分。而技术领域的突破性创新往往基于战略性的基础研究。大多数中国企业在基础研究领域储备很少,将成为现阶段实现突破性技术创新的瓶颈因素。我国在许多其它产业都出现过这种例子, 引进一代消化一代,再引进一代。中国的彩电产业在CRT技术上成功地实现了追赶,但到液晶显示技术轨道,又出现了引进再追赶,这是中国产业难以挥去的阴霾。虽然,我国通信制造业已经涌现了具备全球竞争力的优秀企业,但能否真正引领未来全球通讯制造业突破性技术变革的潮流还有待观察。

四是需要企业能够成为国际产业规则的制订者和产业领导者。突破性创新往往意味着定义新标准,确定新的产业发展方式,确定新的客户和市场规则。这就要求中国企业掌握国际竞争的法则,遵照更加国际化的方式,团结一批企业为自己的战略联盟,为共同的标准和产业技术而合作。而这种能力是大多数中国企业所缺乏的。

6 结语

篇7

关键词:技术创新;吸收能力;网络能力;开放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F27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409(2013)10-0059-05

Research on the Enterprise Technology

Innovation Capacity under the New Model of Open Innovation

NI Ziyin1, 2, LIU Qiang1

(1.School of Management, Jiangsu University, Zhenjiang 212013;

2.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Yanche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Yancheng 224051)

Abstract: This paper has a theoretical research on th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and ope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On this basis, it focuses on researching the elements of absorptive capacity and network capacity. And then it demonstrates that the absorptive capacity and network capacity are critical capacity factors of ope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bility. Eventually it proposed the framework of the constituent elements of th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in the ope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mode.

Key word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absorptive capacity; network capacity; open innovation

在经济全球化、技术变革、知识扩散、技术外溢程度高以及风险投资兴起等外因和企业为缩短研发周期、降低研发成本、资源共享、降低风险以及国际化战略需求等内因的共同作用下,企业的技术创新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的封闭创新模式逐渐显现出其自身的局限性,而学术界和企业界正在积极探索和寻求新的创新模式。

2003年,Henry Chesbrough教授提出了“开放式创新”概念,开创了一种新的技术创新模式。核心理念就是“不再把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局限在企业内部,企业外部的创新资源同样可以,也应该被纳入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所用”[1]。即企业应该综合利用内外部的创新资源,以有效地进行技术创新。

近年来,开放式创新概念已经被国内外学者广泛认同,并成为管理和创新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外部资源的重要性已经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重视。在大多数研究成果中,其共同点是以Chesbrough提出的开放式创新理念为基础,把外部创新能力纳入成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但是,他们的研究或过于偏重外部创新能力要素,或过于偏重内部创新能力要素,没有能够很好地平衡企业内外部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

本文针对以往研究的不足,对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要素进行了重新界定。首先,一般情况下,企业是通过建立以知识为基础的外部关系网络,获取外部知识资源,由此可见,网络能力应该是企业获取外部知识资源的决定性能力。然而,企业建立了有效的外部关系网络还不够,它本身还需具备很强的吸收能力,这是因为吸收能力是企业能否有效地识别、吸收和利用外部知识资源的决定性能力。因此,本文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拟将外部创新关键能力界定为网络能力,内部创新关键能力中再增加一个吸收能力作为关键能力要素。

1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

11技术创新能力的文献综述

纵观以往有关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研究,众多国内外学者基于各自不同的视角和立场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进行了研究。

D L Barton认为:管理系统、技术系统、掌握专业知识的人和企业价值观共同构成了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2];Burgelman和M A Maidigue认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促进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一系列特征之和,包括对技术发展的理解能力、可利用资源及分配、结构和文化条件、对行业发展的理解能力以及战略管理能力等[3];Lary E Westphal认为:创新能力、适应能力、组织能力和获取信息与技术的能力共同构成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4]。

国内,许庆瑞、魏江、傅家骥等人是对技术创新能力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学者。魏江和许庆瑞认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为实现技术创新,以工艺创新能力和产品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系统整合功能[5];傅家骥认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技术能力的核心,并指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由创新管理能力、研发能力、创新倾向、制造能力、创新资源的投入能力和营销能力构成的[6]。

从以上研究成果可以看出:由于研究视角的不同,各位学者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具体构成要素的分类也有所不同。D L Barton基于技术创新资源要素的视角,认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由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相关的资源要素决定的,指出了知识管理在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中的作用,强调人在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中的作用,但该定义的整合性还有待完善;Burgelman和M A Maidigue基于企业战略的视角,指出企业的技术创新战略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强调技术创新战略管理的重要性,但该定义较狭义,未能全面考虑到制度、环境和竞争等的影响;Lary E Westphal基于能力本体论的视角,认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一系列与技术创新相关能力的综合,但该定义过于抽象笼统;许庆瑞和魏江基于技术创新过程的视角,认为技术创新能力可以被分成产品创新能力和工艺创新能力。但企业的技术创新过程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影响因素有很多,若只是简单地把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划分为产品和工艺两项创新能力,其准确性和合理性还有待商榷。

综上所述,尽管国内外学者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划分有所不同,但他们都认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由若干能力要素构成的复合型能力系统。本文对以往关于技术创新能力的构成界定研究进行总结,得出技术创新能力是由创新投入能力、R&D能力、市场营销能力、创新生产能力和创新管理能力构成的。

1.2开放式技术创新理论

2003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Henry Chesbrough首次提出开放创新模式,它是一种与传统的封闭创新模式完全相反的理念。Chesbrough对企业开放式技术创新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并且给出了开放式技术创新的模型,如图1所示。从图1可以看出:开放式技术创新最大的特点是企业的创意不只产生于企业内部,企业外部同样可以给企业带来同等重要的创意[7]。在开放创新模式下,企业的边界具有可渗透性,信息可以透过企业边界在企业与外部组织之间进行自由交换,即外部的创意可以透过企业的边界流入到企业内部,企业也可以通过技术许可、技术转让等把自己的技术转移到企业外部。Chesbrough指出:开放创新模式的本质就是重视外部资源的获取和利用,这意味着企业应该有效地利用外部的互补性资源,并对内外部资源进行整合以进行技术创新。

由图1可知:开放创新模式是一种与封闭创新模式相反的模式,它的本质是重视外部资源的获取和利用,强调的是企业对内外部创新资源的整合,因此,在技术创新过程中,企业应适当地打开自己的组织边界,积极主动地与外部组织多交流合作,综合利用企业内外部的互补性创新资源以实现技术创新。

2吸收能力与技术创新绩效的关系

吸收能力的概念最早是由Cohen和Levinthal在1989年提出的,他们认为吸收能力包含了知识搜索能力、知识获取能力、知识消化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8]。2002年,Zahra和George 在Cohen和Levinthal研究的基础上,整合了其他学者的观点,从企业动态能力视角出发,认为吸收能力是一种包含了知识获取、消化、转化和利用能力的动态能力[9],并提出了吸收能力的概念模型,如图2所示。在该模型中,吸收能力又可以被划分为潜在吸收能力与实际吸收能力,前者强调知识的获取和消化能力,后者强调知识的转化和利用能力。二者对组织的技术创新活动起着不同的作用,但相互之间是一种互补的关系。

吸收能力是如何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呢?一些学者指出:吸收能力在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中有着调节作用。Escribano、Fosfuri和Tribo(2005)认为吸收能力可以影响企业发现、辨别外部知识溢出的能力,从而提高了企业的技术创新绩效[10]。首先,企业自身的吸收能力越强,就越能发现组织外部知识溢出的存在,一个吸收能力强的企业,甚至可以通过反向工程等手段推出竞争对手新产品中的知识;其次,吸收能力决定了企业在外部知识溢出中辨别和确定有用信息的能力,企业自身的吸收能力越强,就越容易发现和辨别知识溢出中的互补性知识,从而能更有效地利用外部知识,并与内部知识进行有效融合,最终提升企业技术创新的绩效。因此,在同等存量的知识溢出中,吸收能力水平越高的组织,越能获得更多的知识,这种效应被称作“吸收能力的调节作用”。

Griliches(1998)也曾指出企业的外部知识不像自然的矿藏,一直停留在原地待人开发,它是一种复杂交织的信息流,对企业来说,在某一时间点只有很小的一部分对企业是有用的。不仅如此,外部知识还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复杂性和模糊性。因此,企业只有具备了一定的吸收能力才能获得、消化、转化和利用有效的外部知识。由上可知,企业的动机和知识溢出源虽然很重要,但是如果没有一定的吸收能力,企业也很难有效地利用外部的溢出知识。所以,吸收能力是企业获取外部溢出性知识的关键能力要素,这充分反映了吸收能力对企业技术创新活动重要的调节作用。

在开放创新模式下,吸收能力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远不止体现在间接作用上,更主要的还是体现在直接作用上。如图2所示。在Zahra和George提出的吸收能力的概念模型中,企业利用自身的潜在吸收能力在内部(比如组织危机)和外部(制度转变)驱动因素的推动下,主动获取和吸收外部知识源,例如通过与外部组织合作研发、知识共享等主动地获取外部互补性资源,而不再是被动地等待外部的溢出性知识。然后,企业利用具体吸收能力对组织内外部知识进行整合,通过市场创新、产品创新和管理创新等流程,有效地转化和利用整合后的知识,以产生新知识并最终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该模型还指出企业先验知识的存量决定了自身吸收能力的强弱,即企业内部知识存量的增加能提高吸收能力。此外,模型在吸收能力与技术创新结果之间,引入了收益独占机制作为调节变量,并指出在强的收益独占机制下,关系网络外的其他竞争者必须花费更高的模仿成本,因此,吸收能力与企业的技术创新绩效之间有着明显的正相关。

吴隆增(2008)指出:企业自身吸收能力是企业获取外部知识的能力的基础,企业的吸收能力越强,能够掌握环境和信息的能力就越强,同时也就能更有效地辨别和吸收对组织有用的知识,对组织的技术创新绩效产生正向促进作用[11];Cokeburn和Henderson(1998)证明了企业自身吸收能力会影响组织的技术创新绩效,例如在制药企业的研发生产中,吸收能力甚至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决定着研发的效率。很多其他学者也都通过不同的实证研究,证实了企业自身的吸收能力对技术创新绩效有着正向促进作用。

由上可知,吸收能力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双重影响。另外,研究发现:在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中,企业利用自身的吸收能力获得外部互补性知识,增加了企业内部的知识存量,从而加快了技术创新的速度,最终提高了技术创新绩效。反过来,技术创新绩效会对技术创新活动进行反馈,反馈回来的信息又将成为企业内部知识存量的一部分,而知识存量又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吸收能力,故技术创新绩效的提高反过来又可以增强吸收能力。这就是说,吸收能力和技术创新绩效之间呈现着一种螺旋上升的关系。即随着企业创新活动的不断进行,企业的吸收能力会越来越强,而企业技术创新绩效也随之不断被提高,二者相互促进,每一次循环都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3网络能力与技术创新绩效的关系

Hakansson在1987年最早提出企业网络能力的概念,他通过实证研究证明了不同的企业在处理自身外部网络关系的效果和技巧上有所差异,即有些企业外部网络关系处理得非常糟糕,但有些企业却处理得十分内行,并由此提出了企业网络能力的概念。他认为:企业的网络能力是由企业处理单个关系的能力和改善自身网络位置的能力这两方面构成的[12]。类似的,Gulati(1999)认为:企业为了应对当前变化速度不断加快的外部环境,不得不积极寻求与外部的顾客、供应商、竞争对手以及中介组织等合作,这些合作关系的强弱将影响企业应对快速变化的环境的能力,进而影响企业的竞争力[13]。因此,企业必须重视与其他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发展与管理这些合作关系,这就需要企业必须具备构建和管理自身与外部组织之间这种合作关系的能力,即网络能力。任胜钢、孙丽萍(2010)认为:网络能力是指企业通过发现和辨别外部网络机会与价值,构建和管理各种不同的网络关系,去获得资源和信息的动态能力,进一步可以被划分为网络构建能力、网络愿景能力、关系组合能力和关系管理能力[14]。

在开放创新模式下,企业处在复杂的关系网络中,要进行知识和信息的交流和沟通,实现对关系网络中互补资源的整合和转化,进而提升技术创新的绩效,这依赖于自身是否具备有效的关系网络。也就是说,企业依赖自身的网络能力,通过构建对自己有利的关系网络,以促进技术创新。本文从结构和关系两个维度选择网络位置和网络联系强度以衡量企业外部关系网络的结构特征,进而提出网络能力与技术创新绩效的关系模型,如图3所示。

企业网络联系强度是指企业与外部关系网络中的其他主体(例如顾客、供应商、政府机构、竞争对手以及大学科研机构等)间联系的密切程度、频繁程度、诚实互信程度。一般情况下,网络联系强度越高,企业与关系网络中其他主体之间的联系就越密切,彼此之间就会更了解,合作会更紧密,知识共享程度也就越高,企业因此更容易获得外部的互补性知识资源,尤其是一些隐性知识和复杂知识。Uzzi(1997)对纽约服装产业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自身外部网络联系强度高的企业更容易取得关系网络中其他组织的信任,从而更容易获得外部的隐性知识和复杂知识,对加快信息处理有着直接影响,新知识与组织内部知识进一步融合,可以放大组织现有的技术创新资源效应[15]。此外,强联系还有助于企业之间建立信任,从而有效地控制机会主义行为,使得网络中的隐性知识和复杂知识更容易进行交换,这对于以知识为基础的技术创新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强联系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存在着正向的促进作用。

企业网络位置是指企业在网络中占据战略位置的重要程度,一般用网络中心度来表示,具体用网络中心位置和结构洞位置来衡量。网络中心位置反映的是企业离网络中央位置的远近程度,网络中心位置靠近网络中央的企业就处于网络的核心位置。处在网络核心位置的企业有以下优势:①网络核心位置的企业可以利用位置优势拥有更多的信息渠道和信息源;②网络核心位置的企业因位置优势更容易接近其他企业的关键资源,参与整个网络战略决策的程度更高。相比网络中心位置强调企业自身的直接联系特性,结构洞位置则更强调企业的间接联系特性。根据Burt的结构洞理论,网络中很多节点之间往往并不存在直接联系,但他们可以通过一个共同的节点,从而建立联系,就称这个中间节点占据了一个结构洞[16]。结构洞位置是指企业拥有结构洞的数量,企业拥有的结构洞数量越多,企业在网络中就占据着越有利的位置。因为其他组织之间必须借助焦点企业所占据的结构洞建立联系,这样焦点企业就通过协调其他组织之间的交易行为,控制着信息与知识资源流动,从中获得信息利益与控制利益。综上,网络位置的中心度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存在着正向的促进作用。

由上文可知:企业的网络联系强度与网络位置影响着技术创新绩效,在网络的动态演化过程中,企业网络能力的差异往往会带来企业外部网络结构特征的不同,那么,企业网络能力是如何决定关系网络的以上两个结构特征呢?

在网络愿景能力较强时,企业对外部环境中可能的战略机会的感知和识别能力就比较强,这有利于促成企业与现有合作伙伴之间在新领域中继续合作,增加了合作的时间,加深了彼此之间的关系情感,从而提高了企业的网络联系强度;当网络构建能力和关系管理能力较强时,企业更擅于协调和控制自己所处的关系网络,特别是优化和协调各种二元关系,不容易被抱怨或投诉,继续被合作伙伴认可,从而提高了与合作伙伴之间的网络联系强度;当关系组合能力较强时,企业优化和协调多元关系的能力很强,这有利于企业解决网络中其他伙伴间的冲突问题,从而避免了网络中多元合作关系的对立,提高了企业的网络联系强度。

在网络愿景能力和网络构建能力较强时,企业能够较早发现有利的网络机会,并从整个网络的角度对企业进行战略定位,构建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关系网络,就成为关系网络中的核心企业,处于中心位置。当关系管理能力和关系组合能力较强时,企业可以对自身所处的关系网络中的二元关系和多元关系进行有效地改善和发展,这有利于企业得到合作伙伴的认可,建立和维持与供应商、顾客、科研机构等组织的关系,增加自己的网络影响力,从而提高自己在网络中的地位。因此,企业网络能力对自身的网络位置有着正向的促进作用,即企业的网络能力越强,自身的网络位置中心度就越高。

4结论

本文通过回顾相关文献,从理论上分析论述了开放创新模式下吸收能力、网络能力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得到如下结论:

(1)在开放创新模式下,吸收能力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起着关键性作用,具体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双重作用。另外研究发现吸收能力与技术创新绩效之间存在着螺旋上升的关系,即吸收能力可以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绩效,而技术创新绩效的提高反过来又可以增强吸收能力,二者相互促进,每一次循环都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2)在开放创新模式下,企业利用自身的网络能力,通过影响网络联系强度与网络位置等关系网络的结构特征,可以有效地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绩效,对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有着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

(3)进一步研究建议。其一,由于篇幅限制,本文并没有进一步做相关的实证分析,在以后的研究中,可以通过问卷调查,搜集相关的数据,对上述结论再进行验证;其二,本文对吸收能力和网络能力与技术创新绩效的关系是分别研究的,在以后的研究中,可以尝试把二者结合在一起与技术创新绩效的关系进行研究。

综上所述,在开放创新模式下,吸收能力和网络能力对企业的技术创新绩效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吸收能力和网络能力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关键能力要素。

参考文献:

[1]Henry Chesbrough. Open Innovation: The New Imperative for Creating and Profiting from Technology[M].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2003.

[2]D L Barton. Core Capability & Core Rigidities[J].Journal of Scientific & Industrial Research,1992(13):56-61.

[3]Robert A. Burgelman. Strategic Management of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M]. New York: McGraw-Hill Irwin Press, 1996.

[4]Fransman M, King K. Technological Capability in the Third World[M].Macmillan,1984.163-279.

[5]许庆瑞.全面创新管理——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6]傅家骥.技术创新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7]Henry Chesbrough.开放式创新——进行技术创新并从中赢利的新规则[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8]W M Cohen, D A Levinthal. Innovation and Learning: The Two Faces of R&D[J].The Economic Journal,1989,99(397):569-596.

[9]S Zahra G. George. Absorptive Capacity: A Review, Reconceptualization and Extension[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2,27(2):185-203.

[10]Escribano, Fosfuri, Tribo. Managing External Knowledge Flows: The Moderating Role of Absorptive Capacity[J]. Research Policy,2009,38(1):96-105.

[11]吴隆增.吸收能力对组织学习和组织创新的影响——珠三角地区高科技企业的实证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8,28(5):135-138.

[12]Hakansson H. No Business is an Island: The Network Concept of Business Strategy[J].Scandinavian Journal of Management,1989(5):187-200.

[13]Gulati R. Where do Interorganizational Networks Come from?[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99,104(5):1439-1493.

篇8

民营科技企业是以技术创新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实体。从1980年10月北京中关村第一家民营科技企业创办到现在,我国的民营科技企业经历了20余年的风雨历程,历经初创、快速发展、调整、“二次创业”和全面发展等若干阶段,以超常规的速度增长。截止到2004年,全国民营科技企业数量达到141353家,企业数量比2003年增加13.14%,全年总收入48083亿元。

民营科技企业的快速、持续、健康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和区域经济的重要增长点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一支有生力量,为推动我国科技进步、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由于新技术革命的发生,技术创新速度和传播速度加快,导致高新技术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大大加快,生命周期大大缩短,这使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的难度越来越大,投入越来越高,风险越来越大。面对新形势和新要求,研究我国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模式,对于我国民营科技企业不断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民营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的分类及关系

技术创新模式是企业在正确地分析自身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基础上所做出的企业技术创新总体目标部署,是为实现创新目标而做出的策划和根本对策。从民营企业与外部经济环境关系出发,可将技术创新模式分为自主创新模式、模仿创新模式与合作创新模式。

从技术知识的获取方式来看,以上三种创新模式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内部化模式,即通过自身的研发活动获取所需的技术知识;另一类是外部化战略,即通过技术学习活动来获得对自己有用的技术知识。这两类创新战略是密切联系、相互结合的。一方面,单纯的封闭式研发的效率较低,另一方面,技术学习又总是伴随着相应的内部研发活动,因为这样有利于企业对学来的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创新,而且竞争优势终将会体现在企业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上。显然,自主创新模式是典型的内部化模式,而合作创新和模仿创新则属于外部化模式。模仿创新是一个“引进—吸收—创新”的渐进过程,技术引进是基础。在技术引进的不同方式中,技术合作是一种典型的企业间学习型合作创新方式。如果从更广泛的角度去考虑,技术贸易和学术交流也可以看作是合作创新的特定形式。因此,模仿创新与合作创新不是彼此独立的两个概念,它们之间有相互重叠的部分,模仿创新与合作创新是密切联系、相互促进的。

创新模式的选择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企业自身的创新资源、技术创新能力、技术市场环境都会影响企业的创新模式的选择。从我国民营企业目前的研究开发资金、技术能力以及创新体制的制约情况来看,合作创新将是我国民营科技企业迅速壮大自身创新能力,提高创新绩效的必由之路。

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资源约束

技术创新需要大量的研发资金投入,需要企业具备充分的技术创新能力,同时也需要一个完善的创新体制。这些需要构成了企业技术创新的资源约束,而我国民营科技企业在这几个方面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根据一份对浙江各地的民营科技型企业进行的问卷调查,我们可以看出,对民营科技企业可言,缺乏创新资金、创新风险过大是阻碍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经济约束;缺乏人才和研发支出比例小是企业自身的能力约束;而企业产权不清和知识产权保护不力是制度上的因素(见表1)。

民营科技企业合作创新的必要性

在我国民营科技企业普遍缺乏研发资金和技术能力,科研体系与产业体系脱节的现状下,除了一些经济和技术实力较强的企业外,大部分企业还不具备从事自主创新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明智的选择应该是脚踏实地,一方面通过改革和结构调整促进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尽快充实企业的技术力量;另一方面选择适当的创新战略,在低水平上起步,在不断创新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自己的技术能力。为提高民营高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克服资源约束,开展各种形式的合作创新,将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转贴于

合作创新打破了企业自身的界限,促进我国民营科技企业有限的技术、资金、人才要素在更大范围流动,各种资源能够得到更优化的配置。随着研发的不断深入、复杂化程度加剧以及研发难度加大,研发结果的不确定性日益加剧;与此同时,研发成本也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研发不确定性的提高和研发成本不断加大所带来的风险对于大部分民营科技企业而言是难以独立承受的,而合作创新可降低和分担民营高科技企业在研发中的风险和成本。

各企业间可获取互补资源。随着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不断的复杂化,跨部门的特征也日益明显,各个技术学科和领域之间的相互补充日益重要。民营高科技企业可能在某一领域具有其专业优势,但很难依靠自身的资源来实现所有的创新目标。合作创新能够将更多符合需要的研发资源聚集在一起,更重要的是这些互补性的资源之间还能够产生协同效应,创造出别的资源,而后者既具有稀缺性又具有难以模仿性,能够帮助联盟的成员在市场上更好的获得并保持竞争优势。

合作创新可加快市场进入速度。有些民营高科技企业可能在研究产品本身上具有优势,而一旦涉及到自行对产品生产设备与工艺的设计与开发或者互补产品的设计,就不再领先了。大多数高科技产品具有时间性,如果错过了最佳上市时间,这种产品很有可能被市场所淘汰。因此,如果能适当选择合作伙伴,例如技术较强但推广能力较弱的企业与推广能力较强的企业合作创新,能够有效地缩短从研发到市场整个过程所占用的时间。

民营科技企业开展合作创新的模式

合作创新机制的总体模式

民营科技企业合作创新机制的总体模式如图1所示。在该模式中,同一产业链上企业间的合作创新机制和横向合作创新机制是民营科技企业争取企业外部创新资源,提高自身技术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益的重要途径。

合作创新模式的内容

同一产业链上企业间的合作创新机制 同一产业上企业间的合作创新,既可以是前向合作,也可以是后向合作,还可以是双向合作。前向合作是民营科技企业与产业链上游企业间的合作,后向合作是民营科技企业与产业链下游企业间的合作,双向合作是民营科技企业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的合作。合作创新的形式取决于民营科技企业在产业链上的位置、与上下游企业间的关联性及技术创新的需要等。这种合作关系可以发生在不同层次上,有不同的紧密强度。只要能有利于技术创新,并能实现利益共享,任何合作形式都是可取的。具体合作方式应不拘一格,主要有:合作伙伴间定期或不定期的知识、技术、信息交流;构建松散的、动态的、开放的虚拟创新组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有效沟通;技术援助,包括互派技术人员直接帮助合作伙伴解决技术难题,相互提供相关信息和试验条件,向合作伙伴提出产品改进的建议等。同一产业链上的企业,特别是相邻的上下游企业在市场上存在依存关系,在技术、信息的供求方面有互补性,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产业链为纽带、以合作利益为核心的合作创新,是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途径。

竞争者间的竞合 企业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历程中一个必然趋势。如美国的18家电脑厂商和半导体制造商共同实施一项称之为MCC的计划,他们联合起来研究包括新结构、软件和人工智能的第五代电脑,研究成果将由各主办单位专利使用3年。这种合作是强强合作,他们各有所长,可以集结各种资源和各方优势,节约研究成本,缩短创新周期。

与学校、科研机构的横向合作 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民营科技企业总体实力还比较脆弱的情况下,仅靠企业自身的力量,往往难以完全解决技术创新所需要的资源和生产要素。此时,社会支撑力除了政府以法律、法规、政策等方式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支持外,还要求学校、科研院所等其他社会组织在技术服务、成果信息、风险投资、文化氛围等方面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支撑。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虽然主要从事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但他们能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理论支撑。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具有人才优势、知识优势、成果优势和良好的实验条件,与民营科技企业合作创新能够实现优势互补。他们之间合作的方式可以灵活多样,可以是项目式、合办研发机构、委托开发、技术入股投资、以契约的形式结成永久性的合作伙伴,也可以是仅仅停留在技术咨询、信息服务层面上的合作。

参考文献

篇9

2.产出规模小、技术装备率低。我国的中小企业特别是小企业,还不能像发达国家一样,在现代化过程中实现小型企业的“巨大化”,技术装备率低,产出规模小,产品多为劳动密集型。中小型企业一般一次性投资量较小,进入的限制条件较少,使用的多为传统技术,产品的技术含量低,附加价值低。这种设备水平的落后最终导致技术创新难以维系。

3.技术创新人才短缺。从我国情况来看,由于中小企业的从业人员主要来自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镇新增劳动力,文化水平普遍低下,缺乏创新意识和专业技术背景,缺乏工作所必需的技能训练。因而技术研发人才严重短缺。另外,中小企业由于自身的特点,相对于大企业更难吸引到人才,这严重影响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展开,导致中小企业技术开发能力薄弱,创新活力、实力与潜力不足。

4.技术创新信息短缺。信息化潮流的到来,给广大中小企业带来机遇,尤其是对中小企业发展高科技十分有利。在信息方面,中小企业同大企业获取的机会是平等的。然而,许多中小企业却未能充分认识和抓住这个时代契机,尽管他们已经意识到信息的重要性,但信息的收集方法和渠道依然偏于传统形式,导致技术创新信息短缺,阻碍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

二、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模式分析

1.自主创新。所谓自主创新,是指企业主要依靠自身的技术力量进行研究开发,并在此基础上,实现科技成果的商品化,最终获得市场的承认。它需要有较高的科技开发能力和科技基础,技术和市场风险较高,投入较大。

2.模仿创新。所谓模仿创新,是指在率先创新的示范影响和利益诱导之下,企业通过合法手段(如通过购买专有技术或专利许可的方式)引进技术,并在率先者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改进的一种创新形式。模仿创新并不是原样仿造,而是有所发展、有所改善。其风险小,投入少。

3.合作创新。所谓合作创新,是指以企业为主,企业与企业,企业与研究院所或高等院校合作推动创新的组织方式。合作的成员之间可以是供需关系,也可以是相互竞争的关系。其一般以合作伙伴的共同利益为基础,以资源共享或优势互补为前提,有明确的合作目标、合作期限和合作规则,合作各方在技术创新的全过程或某些环节共同投入,共同参与、共担风险、共享成果。

三、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模式选择

1.自主创新模式。自主创新具有率先性,是一种先动行为,可以是根本性的变革,也可以是渐进的改变,是一种对领先企业较为适用的模式。对于自主创新模式,中小企业最好是在通过模仿创新、合作创新等模式的过渡阶段,逐步积累自己的技术、资金、管理经验和人才,为进行自主创新创造足够条件后采用。“北大方正”推出电子出版系统便是一个自主创新的典型实例。自主创新要求企业有雄厚的研究开发实力和研究成果积累,处于技术领先的地位,否则是做不到率先创新的。自主创新应该是模仿创新和合作创新所要发展的终极目标,但我国企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创新能力与工业发达国家的先进企业有很大差距,所以,对大多数企业来说,现阶段不宜过分强调自主创新。过早地提出以自主创新为主对中小企业是不现实的,也是难以做到的。

2.模仿创新模式。这种模式要求企业首先要对被模仿的产品进行技术解密,再对其进行各方面的技术改进,使模仿创新后的产品更具市场竞争力。它是一种跟进行为,是一种从渐进走向根本性变革的技术创新过程。

篇10

一、企业财务管理模式创新方法

(一)革新思想,转变观念财务管理模式创新的重要前提就需要企业经营者和财务管理者及时转变思想,将财务管理与企业本身挂钩,实行双向监督机制,站在企业公共利益角度,维护资金的投入和使用。财务管理者改变传统的理念就是脱离资金“保管”思想,将企业财务工作看作经营活动的保障条件,发挥好财务管理的内控智能。

(二)集成管理,信息共享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是企业内部管理事物的重要内容,也是企业行政工作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在整个运营过程中,财务管理模式的创新可以采用集成化管理,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集成化管理就是在资金控制和财务决策过程中能够及时、有效的获取企业外部财务信息和内部财务信息,同时能够根据市场交易信息变化,对企业生产、销售模式和节奏作出调整。企业内部财务管理模式的创新,通过财务信息集成化管理,控制资金的流向,安排生产、经营活动,实现财务管理部门与其他各部门的互助协作,是信息高度集合的体现,同时也是财务资源、市场信息共享的体现。企业财务管理中实行集成管理,避免了资金成本的不必要浪费,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

(三)专业培训,提升技能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不能仅仅认为是钱的管理,更多的是资金流向控制和企业重要经济事项决议。企业财务管理模式创新离不开对员工的专业技能培训,从表面看,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就是会计凭证的保管、财务报表的制作以及款项保管等,但是真正意义上的财务管理工作是对企业重要资金往来作出分析,展现企业经营特点和经营目的。从这一个层面上来说,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人员需要通过一定人才选拔制度来选取、任命,财务人员的专业技能需要在工作实践和企业培训中不断提升。财务人员会计工具使用、财务登记方法和企业经济事项分析等,相关人员都要有所了解。企业可以以再教育的形式安排财务管理接受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财务管理人员也可以通过自己专业学习,不断丰富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创新管理方法和管理模式。

二、企业财务管理创新模式意义

(一)提高管理效率,推动生产企业财务管理模式创新为企业的经营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提高了财务管理的质量和水平。中小型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由于资金有限,财务管理岗位基本上处于虚设状态这主要是由于中小企业经营规模较小,生产力有限,资金归集周期较长,企业财务管理内容不足。而财务管理模式创新就要求企业财务管理不仅需要管理已有的资金,还需要通过经营策略、经济政策的制定来推动企业资金的流动,提高资金占有量。

(二)规避风险,促进决议企业实现财务管理创新主要是为了充分发挥财务内控效用,提高资金的利用率,优化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内容。在实际的生产经营过程中,一方面企业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生产活动,这就需要通过各种融资方式实现,但是另一方面,市场的不稳定性给企业资金投入会让募集带来较大风险,企业财务决议苦难,实现财务管理模式的创新,可以通过各部门、各企业之间的联系,掌握更加丰富的财务资料,使财务数据更加科学,保证了企业财务决定的合理性和安全性。财务管理工作需要通过财务报表上汇总的信息,对企业内部资产情况和市场发展情况作出判断很分析,财务管理模式的创新促进了财务信息的公开和共享,一定程度上为企业资金流转规避了风。

三、结束语

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离不开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工作,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企业发展转型,相应的就需要通过必要措施实现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创先、改革。财务管理模式创新需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学习经验、总结规律,在内容和方法上实现革新创造,推动企业内部发展。同时也可以在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结合现代信息技术,提高管理效率,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高燕.基于新会计制度背景下的企业财务管理创新模式研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

篇11

Abstract S.M.Es are an important force of our country's economic development, but the Financial Crisis imped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global economy, SMEs bear the brunt and have been seriously affected.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SMEs, discusses the significance of cooperation and innovation, and pointed out that SMEs should be how to take the cooperation and innovation strategy to achive to “technical upgrade” and “production innovation” to gain the market and ease the crisis.

Key words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Cooperation and Innovation;Model;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一、我国中小企业现状

(一)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现状

据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副司长王黎明介绍,截止到2006年年底,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已经达到4200多万户,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其中经工商部门注册的中小企业数量460多万户,个体经营户3800万户。中小企业所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0%左右,生产的商品占社会销售总额的60%,上交的税收已经超过总额的一半,提供了全国80%左右的城镇就业岗位。由此可见,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搞活中小企业,即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政治问题,这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关系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关系到全社会的稳定。中小企业快速发展,形成了巨大劳动力需求,吸纳了绝大部分劳动力的增量和存量转移,缓解了就业压力。

(二)我国中小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中小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加强,但由于历史和体制等原因,我国中小企业在创新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表现在:①中小企业规模小、生产成本高;②陷于“伊卡洛斯悖论”,不愿进行管理、技术、经营模式的更新;③信息化程度低、技术队伍和技术创新能力缺乏;④融资困难、抗风险能力差。现在处于全球金融危机,中小企业应该注重改革,进行创新,打造品牌,提高竞争力,大部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以模仿引进为主,产学研合作能力不强,自主创新能力弱。我国大部分中小企业与院校、科研机构及其它企业合作研发尚未深入展开,中小企业没有充分利用高校、科研院所等外部资源,创新层次较低。大部分中小企业创新活动中通过研发活动掌握核心或关键技术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始创新能力较弱,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也不强[1]。

二、合作创新的价值

(一)合作创新的概念

所谓合作创新通常以合作伙伴的共同利益为基础,以资源共享或优势互补为前提,有明确的合作目标、合作期限和合作规则,合作各方在技术创新的全过程或某些环节共同投入,共同参与,共享成果,共担风险。

广义上合作创新是指企业、研究机构、大学之间的联合创新行为,包括新构思形成、新产品开发以及商业化等任何一个阶段的合作都可以视为企业合作创新[6]。

(二)合作创新的特点

1.创新主体的多元化

合作创新模式下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创新主体的多元化,即创新活动是不同的创新主体共同完成的。这些主体可以是不同的企业,也可以是企业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政府机构等的结合。

2.合作创新形式的多样性

合作创新在形式上是多种多样的,既有资金与技术、技术与技术、技术与管理、技术与营销的合作,也有人员的交流及财富的流动,这些不同的合作形式决定了合作创新模式在实际应用中的广泛适用性[2]。

(三)合作创新的意义

1.分担研发成本、分散创新风险

中小企业抵御风险能力差、资金短缺而且融资困难,在技术创新过程中,无时不在的风险不仅使创新目的难以达到,甚至威胁到企业的生存。通过合作创新,由各合作主体分担成本和风险,不仅可以减少单个主体的风险,而且可以起到鼓励技术创新的作用。

许多大的企业中也都在寻求合作创新,据IBM的PaikSaber先生介绍:截至2003年底,IBM公司在此前的三年里已在其芯片业务上投资了50多亿美元,这些研发费用之高令人望而却步。所以,IBM公司决定向包括AMD、索尼、东芝、飞思卡尔半导体以及一个学术研究能力极强的单位AlbanyNanontech在内的新合作伙伴开放实验室,与九个合作伙伴一起建立研发生态系统,因为这些合作伙伴也曾经历过同样的巨额研发费用的困扰。这个新团体不仅进一步重振了IBM的芯片制造工厂,而且还创造了突破性的新半导体技术的知识产权。通过合作创新,IBM和其合作伙伴节省了大量研究费用。

2.缩短创新时间,增强中小企业竞争地位

在存在竞争性创新的情况下,创新时间的长短对创新的成败起着决定性作用。合作创新可以缩短资料收集时间,提高信息质量,增加信息占有量,降低信息费用。合作创新还可以使创新资源组合趋于优化,对提高创新效率,缩短创新时间也大为有利。此外,即使在不存在竞争性创新的场合,合作创新也可以通过利用各个创新主体的优势,缩短创新时间,及时将创新成果投向市场,也有利于增强中小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地位,提高中小企业的经济效益[2]。

3.企业合作伙伴间的资源共享和能力互补

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实力弱,所拥有的创新技术和能力有限,因此在技术创新过程中会面临各种困难,通过形式多样的合作创新,就可以使各企业共享资源,相互取长补短,这不仅大大减少困难,最终达到创新目的,而且有利于企业间的相互学习。

4.快速获得新技术或市场

通过合作创新,各机构充分利用各自的优势,进行技术与知识、 营销、管理的优势合作,能够快速获得新技术,并能迅速开拓市场。

5.促进知识流动,获得企业范围以外的技术专长

合作创新,可以促进企业与企业、企业与科研机构的知识交流,互相取长补短,可以帮助企业解决技术短缺的问题,使企业获得业务范围以外的技术专长[4]。

三、合作创新--中小企业的战略选择

目前,正处于全球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各企业都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尤其是各中小企业首当其冲,受到的冲击更为严重,资金短缺、缺乏有竞争力的商品成为他们的致命伤。此时,中小企业必须积极寻求谋生之道,合作创新的战略选择在这一时期就显得格外重要。

中小企业必须及时解决这些问题,进行“技术升级”和“产品创新”,积极寻求与政府机构、其它企业以及科研机构的合作创新。

(一)合作创新模式的选择

目前中小企业面临融资困难、技术水平低下、管理低效等诸多问题,合作创新模式的选择至关重要。按照合作伙伴类型的不同,可以分为三类。

1.企业间合作

企业间合作包括横向上与竞争对手的合作,纵向上与供应商和用户的合作。

横向合作:中小企业间、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甚至是国外企业共同合作创新。各企业可以根据各自在技术、人力、信息、资金、营销、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发挥最大作用,以实现共赢。这无形中等于扩大企业规模,不仅可以解决各自资金短缺的困难,降低企业独自研发的成本,而且有利于技术交流,缩短独自研发的周期,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同时,这也会降低创新的风险,提高创新的成功率。避免一旦研发失败可能导致企业破产的危险。

纵向合作:与供应商和用户的合作会保证企业的营销渠道,降低企业的营销风险,并可能获得一定的研发补贴。

2.产学研合作

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合作。中小企业与高等院校合作创新,实现了双方的共赢。高校与企业之间合作创新,一方面满足了企业创新人才的需求,补充企业创新能力的不足,学校也可以邀请企业技术骨干来校讲课等。另一方面,高校发挥人才资源优势,主动为企业提供各种技术支持与服务,高校根据企业创新人才的需求可以及时调整专业、课程及研究方向与内容,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另外,企业可以通过设立奖学金、基金或订单培养方式与高校共同培养适应于本企业自身需求特征的人才,同时开展创新合作。这既满足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为大学生就业创造了良好的环境。研究机构作为知识产出部门,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来源。我国中小企业大多不具备建立自身研发部门的条件,因此,大量的技术创新活动必须依赖外援力量,实践中,研究机构可以被纳入到企业技术联盟体系中,与企业的其它合作伙伴共同发挥作用[3]。

3.企业与政府机构合作

企业与政府机构合作是指政府机构可以直接资助企业进行技术创新,解决企业资金短缺的困难;政府机构可以为企业职工提供基础教育、继续教育和技术教育,提高企业职工的道德文化素质,为企业培养创新人才;政府机构及时向中小企业提供信息服务,使中小企业能够及时了解国家的方针政策,从而作出正确的战略决策;另外,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政府应该完善市场合作与竞争机制,确保合作双方的投入产出分配,建立维护中小企业权力利益的法律制度,保障中小企业的利益不受侵害[3]。

(二)对构建中小企业合作创新模式的建议

尽管许多企业都开始认识到合作创新能增强双方的竞争优势,在联合价值链中可创造更多的价值,但合作创新的发展却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各个环节都会有许多不确定性因素阻碍合作创新的发展。我国中小企业为了更好实施合作创新的战略联合,在进行合作创新时应该注意。

1.要正确选择合作伙伴

我国中小企业大部分都有自己在某方面的竞争优势,同时也存在某方面的竞争劣势,因此,在合作创新中,要注意优势互补,合作伙伴必须能够弥补彼此的薄弱环节,这有助于战略目标的实现。所以,在进行合作伙伴选择时,中小企业首先要考虑自己拥有什么和需要什么的问题。

2.建立合作与竞争的战略伙伴关系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与竞争对手一起进行合作创新也是必须的,所以双方处于合作竞争的关系。这就要求我国中小企业在合作中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能因为合作而牺牲了自己原有的核心优势,注重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加强商业机密和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另外,在合作创新中要积极主动,不能因为双方存在竞争关系就不积极做出贡献而只想利用对方的核心优势,影响合作创新的过程。要以正确的心态来对待双方的竞争合作关系。

3.要对合作伙伴具有信任感,切实履行自己的义务

信任是合作的前提,在长期的合作创新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国许多中小企业都存在“诚信”危机,这使得企业之间的合作畏手畏脚,也让许多外国企业不愿与他们合作,所以,提高中小企业的诚信度是十分重要的事情,我们应该以真诚的态度来对待合作,并通过合作的加深来促进国外企业对我们的信任和了解[1]。

4.要充分考虑合作创新的风险以及企业长期发展的问题

合作伙伴的合作往往会存在管理方式不一致、分工不明确、技术不衔接、利益冲突等问题,这都会对合作创新产生一定的风险,所以双方要注重及时进行交流与协调。企业间的合作要注重长期效益,确保长期发展目标的一致性,避免刚刚磨合好的合作关系中途破裂[7]。

四、结论

目前,中小企业的发展受到严重的阻碍,这不仅影响到中小企业自身的发展,并且也关系到整个国家经济的建设,通过合作创新,选择正确的合作创新模式,能够有效解决中小企业目前的困境,克服自身的竞争劣势,并能实现合作伙伴的共赢。

参考文献

[1] 李传裕.试论我国中小企业的战略联合[J].企业经济.2005.9.

[2] 高文兵.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合作创新模式研究[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6.5.

[3] 夏明月.中小企业合作创新实现模式探讨[J].中国市场.2006.2.

[4] 企业合作创新的动机与模式[J].企业改革与管理.2006.1.

[5] 幸理.企业合作创新的基本理念辨析[J].现代经济探讨.2006.7.

[6] 幸理.企业合作创新的基本理念辨析[J].现代经济探.2006.7.

篇12

中图分类号: F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3198(2013)06000302

医药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医药企业纷纷投身到创新的大潮中,其中不少企业采取了合作创新的模式。合作创新可以共享资源,缩短创新时间并降低或分散风险。因此对于我国很多医药企业来说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本文以RF医药集团为例来探讨如何结合企业自身情况来开展合作创新。

1 RF医药集团简介

RF医药集团是一家湖北上市的民营高新科技企业,下辖10多家医药生产企业和多家医药商业企业,目前在国内、生育调节药、维吾尔药等领域确定了领先地位,也正在进一步朝生物制品、基因工程药品方向发展,同时,RF还积极融入国际主流市场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公司目前以合作创新为主,同国内外著名研发机构建立了紧密联系和合作平台,特别是与军科院成立了专门的研发中心。2011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62,143.61 万元,利润总额 50,552.19万元,其中、计生药品、维药等核心品种的收入占主要成分。

2 RF医药集团SWOT分析

根据RF医药集团内外部基本情况,进行SWOT分析:

S-优势:(1)近年非常重视研发;(2)主导产品品牌效应强;(3)集团旗下企业众多,差异化资源优势明显;(4)开展合作创新,建立了多个国内外技术合作平台;(5)通过多个FDA认证,国际化前景良好;(6)对高层管理人员实施了股权激励;(7)并购取得一定成效。

W-劣势:(1)总部研发队伍总体趋于年轻,经验等各方面可能还存在不足;(2)销售队伍与渠道网络都有待完善;(3)旗下工业商业企业众多,管理压力也比较大;(4)产出存在效率低的问题。

O-机会:(1)国家对创新药的扶持政策,“十二五”项目规划启动了大量项目基金;(2)在仿制药盛行的年代,生物制品的开发有前景;(3)目前医药行业已进入稳定的增长期;(4)所在地高校众多,合作空间广阔;(5)国际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T-威胁:(1)新药开发投入大,风险大,特别是一类新药的研发;(2)所在地政府对科技投入还有待加强;(3)上市公司要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更多,也要在一个更大的范围内接受社会的监督。

SWOT分析结果如下:

O-S策略:(1)在对研发日益重视的趋势下,更多地参与到国家各种科技项目中去;(2)国际市场潜力巨大,利用已有的国际人脉与资源进一步扩大国际市场。

S-T策略:(1)引进高科技人才,加强核心研发人员的素质,同时利用各个合作平台,减小新药研发的风险;(2)利用集团品牌优势以及在医药行业中的影响力,做好政府公关,争取更多优惠政策和科技投入;(3)进一步扩大股权激励,使高管的工作效率更高,责任意识更强,努力塑造上市公司的形象;(4)利用各种差异化的商业优势,开拓细分市场,并在细分市场中做大做强,在竞争中保持不败之地。同时利用国际优势,开拓新的国外市场,同时还能增强在国内的影响力。

O-W策略:(1)利用医药行业稳定增长的势头,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网络渠道,扩大销售队伍,确保高的市场占有率;(2)充分利用外部合作机会,弥补内部研发实力的不足;(3)在主导产品的带动下,集中力量开发生物制品,提高专业研发水平,增加产出效率。

W-T策略:(1)建立标准化的管理体系,完善治理结构,防范管理风险,整合旗下各工业商业企业,树立良好在上市公司形象;(2)面对竞争日益严峻的市场,加强创新型管理队伍与销售队伍的建设,促进电子渠道的发展,提高营销效率。

从以上SWOT分析中可以对RF医药集团整体情况有一个认识,从而为其在合作创新模式下创新能力提高的方向奠定基础。

3 RF医药集团合作创新的具体策略建议

3.1 进一步深化国内产学研合作机制,广建国际合作平台

首先,产学研合作的深入开展势在必行,而且还要从技术协作模式逐渐过渡到契约型合作模式,通过契约来约定双方共同投资,共同经营,共享利润,共担风险。可以说是从技术协作过渡到了科研、试验、生产与销售的一体化,而且各自都发挥了优势,也分担了风险。

国际平台上,RF集团可进一步扩大国际交流,建立更大的国际合作平台,不仅能在国际市场上走得更快更远,对国内市场也能形成良好的促进作用。

3.2 从主导产品出发,充分利用自身及合作机构优势,明确新药研发的方向

RF医药集团在广泛开展国内外合作基础上也要明确新药研发的方向。结合其自身的情况来看,新药研发可以朝着如下方向前进:一是主导产品;二是临床急需且RF医药集团及其合作机构技术优势体现的产品。首先,主导产品如,RF医药集团强大的品牌优势为其市场新药研发创造了相当优越的条件。除了主导产品,RF医药集团在计生药还有维药上也有不小成就,这两个方向上的各种优势也是可以充分利用的。因此在以主导产品为拓展方向的新药研发中,可以对几个优势产业设置专门的新药研发项目管理组,从而每个组专注于某一个领域的专业方向的研究与管理,使新药研发的效率更高。其次,对于临床急需用药,结合RF医药集团及合作机构的优势技术资源的方向考虑,可选择抗癌药、心脑血管药等作为拓展领域的新药研发方向,既有较强的临床立题价值,又有可实现的技术资源作支撑。

3.3 多角度、全方位地提高内部创新能力

3.3.1 加大研发投入力度

RF医药集团的研发投入力度在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中处于中游水平,应该说还有一定的上升空间,除了自身的投入,RF医药集团还应该做好政府公关,申请更多创新项目,争取更多高新技术项目的优惠政策及政府拨款,有了政府的政策支持与资金支持,对新药开发的进程将是一个很大的推动。

3.3.2 实施研发人员激励政策

通常企业会非常重视销售人员的激励,事实上,研发人员的激励同样重要。一支高素质、高效率的科技队伍是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自主研发的项目还是合作开发的项目都需要对科研人员进行各种激励,真正坚持以研发为核心,提高企业效益。

3.3.3 完善营销网络的建设

新产品创造出来以后,还需要有大量的渠道以及营销人员将其推向市场,这也是创新产品能否获利的关键所在。RF医药集团朝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完善:一是销售队伍的扩张;二是营销模式与营销策略的进一步调整。如麻醉新品上市,进一步丰富产品销售梯度;血液制品壁垒高,要进军血制品市场,也应准备好相应的营销渠道;现在国家加大了对维药的支持力度,因此将销售的一部分重心转回新疆也是不错的选择。营销网络的建设贯穿于企业整个发展进程中,是创新产品市场化的重要保证。

3.4 选择正确恰当的并购策略,为企业注入新的活力

除了传统的内部创新实力的夯实,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将并购作为提高其创新能力的一种手段。RF医药集团并购的主要方向集中在麻醉镇痛药、生殖健康药、特色植物药、中枢神经用药、基因工程药和生物制品上。应该说前三项是主导产品,已经做得比较成熟,而后三者市场潜力大且公司也有意向朝着这几个方面拓展,因此并购的方向也可以考虑有生物基因工程方面优势的企业,来延伸其产业链,提高在生物制品基因工程药方面的研发能力。

4 展望

我国医药行业创新大业任重而道远,在合作创新模式的发展中,需要企业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合适的策略,同时也需要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与投入,才能真正提高我国医药企业的整体创新能力。相信总有一天,我国医药行业将逐渐从me too过渡到me better,最后走向自主创新的大道。

参考文献

[1] [美]熊彼特(Schumpeter,J.A.).经济发展理论[M].何畏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2]傅家骥.技术创新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