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4 09:25:0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化学研究的范畴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一、导言
在英语教学中,翻译是一个很重要的教学内容。它不仅是英语语法、词汇的综合检验,而且能反映出翻译者文学翻译水平以及翻译语言表达技巧。在文学翻译中,的抽象与具体转换是重要内容。用一个表示具体形象的词来表示一种抽象的概念,如品质、特性、情感或状态等,或者用一个代表抽象概念或属性的词来表示一种具体的事物,这是英语中常用的修辞手段。例如,Have you read any humor recently? (译):近来你读了什么幽默作品吗? (分析):原文中的humor 本意是“幽默”,是一个代表抽象概念的词,但在这里表示具体的事物“幽默的文章”,因此根据上下文可译为“幽默作品”。然而,由于文化和语言文化的差异,英语中无论是表示抽象概念意义的具体词语还是表示具体事物的抽象词语,在很多情况下都不能“对号入座”直译成汉语,否则,译文要么词不达意,要么不符合汉语的习惯。因此,抽象的具体化转换是文学翻译中的难点与重点。
二、抽象表达的原因
抽象表达法在英语里使用得相当普遍,尤其常用于社会科学论著、官方文章、报刊评论、法律文书、商业信件等文体。这种表达法得以流行,还有以下几个主要原因。一是抽象思维被认为是一种高级思维,是文明人的一种象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达和文明社会的进步,原有的感性表达方式已不足以表达复杂的理性概念,因而需要借助于抽象概括的方法。此外,许多作者为了显示其思想深奥而故弄玄虚,追随时尚,也嗜好抽象表达法。二是抽象词语意义模糊,便于掩饰作者含混或真实的思想,以迎合其某种表达的需要,因而也得以流行。三、英语有丰富的词义虚化手段,这就大大方便了抽象表达法的使用。可见,用一个代表抽象概念或属性的词来表示一种具体的事物,这是英语中常用的修辞手段。如何正确实现抽象与具体转换是保证文学翻译效果的关键。
三、抽象的具体化转换方法
1、直译
直译适合用于某些既可表示抽象概念又可表示实际事物的词语。将具体的词义引申为抽象的词义虽然是英汉翻译过程中经常使用的变通技巧之一,但也并非英语所有表示抽象概念的具体的词语都要作抽象化引申,因为尽管英汉两种语言在文化和语言习惯上存在很大的差异,但在用具体形象的词语表示抽象的概念上,即“以实喻虚”上,也有一些“不谋而合”的表达。这些词语可以直译成汉语,以保留原文的形象。例如,The invent ion of pr inting w as a milest one in human progress.(译) 印刷术的发明是人类进步的一个里程碑。(析) milestone 在这里是一种比喻的用法,比喻an important event which chang es t he cour se o f someone ’s life o r of histo ry;汉语的“里程碑”在句中也是一种比喻的用法,比喻改变人生或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字面对等,喻义相同,形神兼备,故直译比抽象化引申要好。又如,But when you have learned English,you’ll find it a bridge to so much knowlede.(译) 但是,当你学会了英语,你就会发现它是通向如此丰富的知识的桥梁。(析)英语中的bridge 和汉语的桥梁都可以用来比喻能起沟通作用的人或物,故可直译而无须做抽象化引申。
2、改换词语的比喻形象
将英语中表示抽象概念的具体的词语译成汉语时,除将名词作抽象化引申和直译外,还有一种变通手段,即改变词语的比喻形象,也可以说用形式不同但喻义相同或相似的词语来取代原文的词语。如,He who has a mind to beat his dog w ill easily find a stick.(译)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试比较:想打狗的人很容易找到棍子。)总之,由于英汉两种语言行文习惯的差异,在英汉翻译过程中对词义作具体化或抽象化引申,是不可避免的,至于哪些词语需要作抽象化引申,具体化引申,直译或改换比喻形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汉语遣词造句的习惯。因此,在对英语作具体化或抽象化引申时,应该在不违背原意的前提下,尽可能使译文符合汉语的语言习惯,而不拘泥于原文的语言形式。
3、把抽象的词义引申为具体的词义
把抽象的词义引申为具体的词义也是抽象的具体化转换的重要方法。例如,As a boy ,he was the despair of all his teachers.(译)小时侯,他是一个使全体老师失望的孩子。(析)despair 本意是失望,意义抽象,这里用来比喻“令人失望的人”。因此,根据上下文可译成“使……失望的孩子”。又如,This is not a real gun,but it is a good imitation.(译)这不是一支真枪,却是一支极好的仿制品。(析)imitation 是一个抽象的名词,本义是“模仿”、“仿效”,但在此特定条件下,只能译成“仿制品”,才能既忠实地表达原文,又符合汉语的习惯。
参考文献:
[1]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M].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
[2]谢天振.译介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3]方梦之.译学辞典[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4]黄忠廉.翻译本质论[M].华中师大出版社,2000.
基金项目:此论文为2009年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成果,课题编号YY0909。
(一)原型范畴理论定义
原型范畴理论是在家族相似性范畴和批判经典范畴理论的基础上,继承与发展的。上世纪五十年代,维特根斯坦在研究中猜测人类在发展的过程中,很可能是根据一些事情之间的某种相似性来认识其他事物的。上世纪七十年代,后人总结分析了维特根斯坦的猜测,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原型范畴理论。
(二)原型范畴理论观点
原型范畴理论有以下几点观点。
第一,原型范畴理论认为范畴的界定没有确定的特征,而是由属性来决定的。属于某个范畴的所有成员,他们既有相同的共性特征,又会有别的成员没有的独特的属性。属性与属性之间,既是交叉的,又是有区别的。人们在界定某个成员是否属于这一个范畴时,不仅仅会从他们的属性去分析,这里还存在着一些人的主观认识在里面。所以,界定原型范畴的标准是具有主观性和后天性两种特点的。
第二,原型范畴理论认为范畴成员主要有典型和非典型两种。整个范畴内的成员之间是存在等级差别的。典型成员是指与范畴内的其他成员有着更多相同属性的成员,相反,非典型成员就是指处于整个范畴边缘的成员,与其他成员有着最少的相同属性。而原型就是整个范畴内最典型的存在。
第三,原型范畴理论认为关于范畴的界定,是没有确定的标准,比较模糊的。经典范畴理论认为某个事物,只有具备了该范畴的所有属性,才能成为该范畴的成员,只有属于和不属于两种存在方式。而原型范畴理论认为,范畴的边界是不能用某一个属性就能来确定的,是模糊的
二、原型范畴理论能够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被应用的原因
化学教学中,有许多复杂的联系,元素与元素之间的结构、性质等,既存在着共性,也有其独特的性质。教师利用课堂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不可能面面俱到,学生们学习起来也比较吃力,教师不可能会把每一种元素、不同元素中不同的结构性质都讲一遍,也不能不给学生们提及这些知识。所以,在这种时候,就需要原型范畴理论中与高中化学教学中相似的理论来帮助教师了。
三、原型范畴理论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一)原型范畴理论能够为高中化学的教学过程提供理论指导
原型范畴理论在一定程度上与高中化学教学理念有着相似之处,在我国现阶段实施的新课改过程中,高中化学教学的方式方法也有了很多的改变。既然原型范畴理论与高中化学教学有相同的共性,那么在教学中,就可以适当的应用原型范畴理论中对化学教学有利的基础理论,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充分的了解化学、对化学学习感兴趣,也能使化学教师找到正确的理论来指导教学,总之,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应用原型范畴理论来教学,对于教师和学生双方来说都是有利的。
(二) 原型范畴理论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接收知识的动力,有了学习兴趣,学生才能更好的学习。高中化学是一门既复杂、又有趣的科目,学生对于化学学科的学习兴趣也是不同的。原型范畴理论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总结能力。原型范畴理论中举一反三的理论,可以让学生学习到不同的学习方法,可以应用到其他科目的学习中。
(三)原型范畴理论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高中化学学科的学习,对于高中生来说是困难的,也是重要的。其实只要有了正确的学习方法,高中化学科目学习起来也是很容易的。原型范畴理论就为高中化学的学习和教学提供了有利的方法。只有用对了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就能在教学中完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
经济文化的界定
我国对于经济文化的定义是:经济文化是指经济行为主体或群体的经济利益关系和经济行为规律在人们思想观念中的反映,并指导该经济行为主体或群体的经济行为的价值观念体系及其表现形式。简言之,经济文化是从文化学的角度去分析人类的经济活动,其研究视角为文化,研究对象为经济,研究目的是规范、指导、促进人类的经济活动。
在经济文化这一概念基础上,人们在大文化的背景下,将经济文化细化为广义、狭义的两种观念文化体系,或者说成是宏观经济文化和微观经济文化。
宏观经济文化是指导经济活动的理论依据、战略决策等文化内涵,也就是以社会总体发展为立足点,在鼓励经济增长、优化配置、节约资源、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更要注重制度、道德、观念等文化方面的建设,最终使经济发展走向可持续性发展的道路。
微观经济文化是在具体的经济活动中所表现的文化现象。诸如生产文化、消费文化、分配文化、企业文化、商业金融文化、科学技术文化、人际交往文化等等具体的文化范畴。
经济文化的性质
“经济文化”概念提出后,人们对经济文化的性质却有不同看法,人们争论的焦点更多的是经济文化与经济学、文化学的关系,这种关系是学科间的简单整合和有机的结合,经济文化到底是一个交叉学科还是新型学科?目前,经济学术界对此有三种主流观点:
第一种观点:经济文化是经济、文化基础理论内涵的有机结合,更多体现的是经济与文化的融合。过去几年中,有不少学者认为经济文化,就是经济与文化范畴的总和,并孤立地去研究其中所蕴涵的经济现象或文化现象。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扩大,人们对“经济文化”研究的进一步深入,这种简单的将文化学与经济学相加的理论,基本上得以颠覆。经济文化不是单一的文化问题或是经济问题,它更多体现的是经济活动中的文化现象、文化内涵,或是在经济活动中起决定作用的文化因素。
第二种观点:经济文化并非涵盖了整个经济活动和文化现象,它所涉及的仅是经济范畴与文化范畴的部分内容。也就是说包括在经济活动中能体现文化现象的一部分内容或是说文化内涵中有经济价值的那一部分内容。经济文化经济活动的目的就是创造利润,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而人类创造出的文化只有一部分具有经济价值,而这一部分价值,在强化“文化”的作用后,使其赋予了更鲜活的生命力,从而创造了更多的经济利益。此种观点较前者来说,进一步细化了经济文化的研究范畴,阐明了经济文化的性质,同时也提出了经济文化研究对象等问题。
第三种观点:认为经济文化是一门新兴学科,并非是简单的学科交叉。经济文化更多强调的是将经济学原理、经济规律、经济现象与文化学相结合形成一套新的理论体系,用于解释社会经济问题。其内涵就是利用经济理论、现象等手段,研究历史文化、制度文化、习俗文化、宗教文化等文化现象对经济发展及政策的制定的影响;以及从文化学的角度分析和探讨经济问题,强化文化在经济活动的“张力”作用,从而进一步影响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模式。
经济文化与文化经济的关系
经济文化与文化经济,一直以来是两个极易混淆的概念。这两个概念在表述上有一定差异,在实际含义上也不尽相同。搞清这两个概念的差别,有助于我们更深刻的理解经济文化的内涵。
经济文化,是指在经济中所表现出的文化现象。而文化经济则强调以文化资源为轴心,在文化学中蕴含着经济现象。“经济文化”、“文化经济”从概念上看,虽然都体现了经济学与文化学的相互交叉与有机融合,但二者所强调的内容不同,因此研究的对象、研究范围及研究角度也有所不同。经济文化是从经济学的角度及研究文化的价值;文化经济是从文化学的角度研究经济价值。
分类号:G254.12
1、项目背景及《英文超级科技词表》逻辑结构
《英文超级科技词表》(以下简称《英表》)是“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面向外文科技文献信息的知识组织体系建设与应用示范”的主要研制内容之一。目标是建设覆盖理、工、农、医四大领域的、面向英文科技文献信息组织与检索的一部大型综合词表。该项目由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牵头,多家情报机构分工协作,计划三年内完成。
《英表》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叙词表,从逻辑结构上看,它是一个包含4层结构的知识组织系统,自下而上依次为:词汇素材、基础词库、概念网络、范畴体系,如图1所示:
词汇素材层是按照素材采集标准筛选出的各类词汇集,包括相关专业的叙词表、专业词典、术语集、文献关键词等,叙词表是其核心构成部分。基础词库是将不同来源异构的词汇集按一定规范进行描述,并采用统一格式进行存储而形成的词汇元数据仓储。对基础词库中的词汇进行同义词归并,形成以概念为单位的同义词群,概念继承各同义词原有关系,由此形成相互关联的概念网络。《英表》对概念间关系不做梳理,因此形成的概念网络实际上是一个无序网络,没有清晰的等级结构。
为了能在一定程度上表现《英表》知识体系的等级结构,《英表》在概念网络层上设置了范畴体系。范畴体系为概念提供了分类框架,概念在统一的分类框架下归属到相关类目,按学科特征得以聚集,并借助范畴体系的等级结构由一般到具体层层展开。范畴体系是对《英表》主题概念进行组织的工具,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概念网络在宏观知识结构表达上的不足。
2、《英表》范畴体系的功能定位及构建原则
范畴表是叙词表的基本构成部分之一,范畴体系的构建在叙词表编制工作中意义重大。在叙词表构建之初,范畴体系可起到控制词汇采集的学科范围和各学科词量基本均衡的作用;在叙词表构建过程中,范畴体系可将相关同汇聚集到一起,方便词间关系的发现和构建;叙词表构建完成后,范畴体系起到组织词表概念的作用,能反映叙词表知识体系的宏观结构,是词汇的主要索引方式之一。
一般情况下,构建范畴体系不是从零开始,可以根据拟构建叙词表的学科特征选择已有的分类体系,根据拟构建叙词表的功能定位以及词汇学科分布情况对分类体系进行调整。
《英表》范畴体系的构建需要考虑英语语言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构建的分类体系要能匹配英语语言地区人们对学科知识结构的理解。同时NSTL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国内用户,《英表》构建不可能完全脱离国内用户的文化背景和知识结构,因此也需要考虑国内用户对学科体系的理解,尽可能靠近国内用户熟悉的分类体系。
基于上述考虑,《英表》范畴体系的构建思路是:选择一部英语地区主流的分类表作为主干范畴表,主干范畴表要能覆盖理、工、农、医几大部类。以此为基础,根据《英表》学科规划和词汇分类的具体需求,参考其他分类体系对主干范畴表进行局部调整,形成指导《英表》词汇采集、类分与导航的范畴体系。由于《中国图书馆分类法》(以下简称《中图法》)是我国应用最广泛的综合分类法,而E1分类表是工程技术领域影响最大的词汇分类体系,因此在研究中将以这两部分类法作为主要的参考分类体系。
3、主干表选择及其结构特征
3.1 主干表选择
《杜威十进分类法》(Dewey Decimal Classification,以下简称DDC)、《美国国会图书馆分类法》(以下简称LCC)是英语地区影响很大的综合分类法,这两部分类法都有专设的维护机构持续进行维护和修订,是选择主干范畴表的主要考虑对象。
DDC和LCC在类目体系和类号体制上有着较大区别:①DDC是一部通用分类法,系统性较强。而LCC是为满足美国国会图书馆图书分类的要求而编撰的,并非通用分类法。LCC各分册由各学科专家分别进行编制和修订,没有统一的编制规则,缺乏明确的分类理论指导,系统性较差。②DDC是十进制分类体系,各级类目基本按层累制方式编号,类目体系等级分明,易于理解和使用。LCC是列举式分类体系,类目编号是一种完全的序数制,基本不能反映类目的从属关系。从类号体制看,《中图法》和DDC也更为接近。基于上述原因,本研究更倾向于采用DDC作为《英表》主干范畴表。
3.2 DDC的结构特征与局限
在DDC中,工程技术主要对应一级大类“6 Teeh-nology(技术)”(为了阐述方便,下文只列类名的中文译称),其二级类中除“62工程”外,工程技术相关学科类目还包括"64家政与家政管理”、“66化学工程”、“67制造”、“68特殊用途产品的制造”、“69建筑与施工”。62中的“621应用物理学”、“629其他各种工程”所界定的学科范围从类名难以作出准确判断,将这两个类目进一步展开,621下包含了电子、电工、通信、计算机、动力、机械等学科类目,629下包含了交通工具、铁路、公路、航空航天、自动控制等学科类目(见图2):
展开“66化学工程”(见图3),发现66中包含了饮料技术、食品技术、冶金、石油、天然气,与《中图法》和E1分类表对“化学工程”的界定有较大区别。“67制造”、“68特定用途产品的制造”中大部分类目和《中图法》“TS轻工业、手工业、生活服务业”下的相关类目对应关系较好(见图4、图5)。
通过对DDC“6技术”大类逐级展开,并与《中图法》(T、u、V、x)及E1分类表进行对比分析,能比较清晰地观察到DDC类目体系的结构特征。
《中图法》工程技术相关部分(T、u、V、x)和E1分类表在DDC中基本都有对应类目,d王就是说,DDC能基本覆盖《中图法》工程技术部分和E1分类表类目。
虽然DDC基本能覆盖《中图法》工程技术相关学科领域,但两个分类体系对类目的划分还是有较大不同。主要表现在:①DDC“624土木工程”在《中图法》中没有直接对应类目,在《中图法》中土木工程分散在建筑、交通、水利中。②《中图法》“TU建筑科学”在DDC中区分为工程和艺术两部分,建筑的结构、材料、施工等内容归人“69建筑与施工”,属工程范畴;区域
规划、建筑设计、建筑艺术、园林等归入“71城市及景观艺术”和“72建筑学”中,属艺术范畴。③交通运输的界定有较大区别。《中图法》“u交通运输”在DDC中被区分为若干部分。水陆空运输及车站、码头、机场的运营管理等内容主要分布在385-388,属社会科学范畴;机车、铁路、公路、船舶、汽车等属工程范畴,涉及类目625、623.8、629.2和629.3。
DDC类号体制限制了各级的类目总量,为容纳更多新兴学科,在前三级类目中出现了一些学科界定不清晰的类目,比如“621应用物理学”、“67制造”、“68特定用途产品的制造”,“629其他各种工程”等。这些类目下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一些工程技术基本学科门类也位列其中。类号体制的限制使得DDC学科层级较深,需要层层展开才能逐渐明了,类目导航效果不佳。图6对比了DDC和《中图法》中工程技术主要学科门类所处的层级。可看出DDC中大部分工程技术基本学科的层级都在三级以上,电子技术、电信、计算机、自动化、核技术这些学科在DDC中已经到了第5级。
4、基于DDC构建《英文超级科技词表》范畴体系
4.1 基于DDC进行类目体系重构的思路
为改善DDC导航效果,需要对DDC类目结构进行一些调整。DDC前三级类目一般不用于文献分类,仅用于类目导航,因此调整DDC上层类目的构成,重构DDC类目导航体系原则上是可行的。具体做法是:通过提升类级突出显示一批隐藏较深的基本学科门类;对类名界定不清的类目或包含学科门类过于庞杂的类目进行分拆和重组;删除或隐藏一些不必要的类目;根据需要新增类目以便归拢重组的各相关类目。
对分类法的改造须谨慎,分类法有其内在的分类思想,立类依据受主客观因素影响,经过多年发展已形成相对平衡的体系,过度改造可能破坏这种平衡,导致更多问题。因此,在DDC类目体系重构过程中,应尽量遵循以下原则:
・在不影响导航效果的前提下,对DDC中学科界定清晰的类目等同采用。对类名界定不清或学科构成过于庞杂的类目进行拆分时要尽量保证DDC三级以下类目的完整性,避免过度分拆。
・提升DDC学科门类的级位时需要参考《中图法》和E1分类表。对于在DDC中构成过于简单的类目不宜提升为工程基本大类。
・尽量集中DDC类目体系中类号靠近的相关类目,避免过度分拆。
・参考《中图法》与E1分类表对DDC相关类目进行归拢,但要避免归拢DDC中与《中图法》或E1分类表没有主要对应类目的过于分散的类目。
・归拢相关类目时尽量避免跨大类合并。考虑到《英表》范畴体系构建过程中理、工、农、医需要分工与协作,为保证几大部类相对完整,避免类目体系过多交叉,应尽量避免在理、工、农、医几大部类间跨部类归并。
DDC类目体系重构分两个阶段,首先是确定《英表》基本学科门类及其主要构成,然后对各学科细分类目进行梳理,完善类目参见体系。
4.2 工程技术基本学科门类的确定
4.2.1 从DDC前三级类目中直接提取工程技术基本学科从DDC前三级类目中提取学科界定相对清晰的类目作为首批工程技术基本学科门类,共9个,分别为:“622矿业工程”、“623军事工程及船舶工程”、“624土木工程”、“625铁路与道路工程”、“627水利工程”、“628卫生与市政工程环境保护工程”、“64家政与家政管理”、“66化学工业”、“69建筑与施32”。
“64家政与家政管理”在《中图法》中对应“TS97生活服务技术”。《中图法》第5版中将TS的类名由原来的“TS轻工业、手工业”更改为“TS轻工业、手工业、生活服务业”,并对“TS97生活服务技术”的类目作了较大改动,这一类目在《中图法》中的地位有所提升。按照不影响导航效果时尽量保持DDC原有结构体系的原则,将其入选为工程技术基本学科门类。“66化学工程”由于包含《中图法》和E1分类表中的多个学科门类,将对其进行分析,确定进一步的拆分方案(参见本文4.2.5)。
4.2.2 从三级以下的DDC类目中提取工程技术基本学科DDC部分工程技术学科隐藏在三级以下类目中,本研究将DDC分别与《中图法》和E1分类表进行映射,获取两部参考分类表的工程技术基本学科与DDC类目的对应关系,将一致性较好的学科提取出来作为第二批工程技术基本学科,学科下分类目的构成以两个参考分类体系共同对应的DDC类目为主,兼顾相邻相关类目尽量集中的原则,将邻近相关类目尽量归入同一个学科基本门类中。比如“621.37电量计算”在《中图法》“TM电工技术”中有对应类目,但在E1分类表“700电工技术”中没涉及,考虑到相邻相关类耳尽量归拢的原则,将“621.37电量计算”与621.31、621.32、621.33、621.34、621.37归入同一个基本大类――电工技术。
表1为第二批提取的工程技术基本学科门类,共11个。表中从左往右第一列为《英表》工程技术基本学科,第二列为《中图法》相应学科对应的DDC类目,第三列为E1分类表相应学科对应的DDC类目,第四列为通过分析对比确定的《英表》学科细分类目。
4.2.3 DDC 621的重组与“动力工程”的类目构成DDC“621应用物理学”中尚未处理的类目包括:621.1-621.2、621.4、621.5、621.6,这几个类目与两个参考分类体系的对应关系如下:
“621.1-621.2流体动力技术”:在《中图法》中主要入“TK能源与动力工程”;在E1分类表中主要入“610机械工程设备与动力”和“630流体、水力学、气动和真空”。
“621.4原动机和热力工程”:在《中图法》中主要入“TK能源与动力工程”;在E1分类表中主要入“610机械工程设备与动力”和“640热与热动力学”。
“621.5气动、真空、低温技术”:在《中图法》中拆分为“TP6射流技术(流控技术)”(气动技术入此),“TB7真空技术”和“TB6制冷工程”;在EI分类表中主要人“630流体、水力学、气动和真空”和“640热与热动力学”中。
“621.6鼓风机、送风机、泵”:在《中图法》中主要入“TH机械、仪表工业”;在E1分类表中主要人“610机械工程设备与动力”。
从以上分析可看出,DDC621中上述几个类目在E1分类表中主要归为动力工程,在《中图法》中则涉及到了动力工程、机械、自动化、通用技术多个大类。为保证DDC类目在重组中得以相对集中,本研究采纳了E1分类表的类目构成方案,将DDC的621.1-621.2、621.4、621.5、621.6几个类目归并为“动力工程”。4.2.4 DDC 629的重组与“汽车工程”类目的构成“629其他各种工程”因类名界定不清被分拆后尚未处理的类目包括“629.2陆用机动车和自行车”、“629.3
气垫交通工具(水陆两用气垫交通工具、气垫船)”。
在《中图法》中,DDC 629.2大致对应“U46汽车工程”,但“自行车”、“摩托车”等内容被归入“U48其他道路运输工具”;在口分类表中,DDC 629.2对应“660汽车工程”,“自行车”、“摩托车”等在E1分类表中靠类也归入660。为避免将629.2再次拆分,保证DDC三级以下类目的完整性,本研究采纳E1分类表的处理办法,将629 2独立为工程技术基本学科“汽车工程”。
在《中图法》中,DDC 629.3的“气垫车”部分被归入U46,“气垫船”部分被归入“U66船舶工程”;在E1分类表中,DDC 629.3,归人“670船舶工程”。为避免将629.3再次拆分,本研究仍采用E1分类表的处理方法,将629.3归入DDC“623军事工程与船舶工程”。4.2.5 DDC 66、67、68的重组与“化学工程”、“轻工业、手工业”类目的构成将DDC66、67、68分拆后来处理的类目分别与《中图法》、E1分类表进行比对分析,可看出这三大类日在《中图法》、E1分类表中相对集中。在E1分类表中主要对应“800化学工程总论”、“810化学工业”、“820农业工程和食品技术”。在《中图法》中,主要对应“TQ化学工业”、“TS轻工业、手工业、生活服务业”。
E1分类表对DDC 68覆盖较差,如图7所示:
相比之下《中图法》对DDC 66、67、68的覆盖更全面(见图8)。因此本研究主要参照《中图法》对66、67、68类目进行重组。将DDC的661、662、665(除“665.5石油”、“665.7天然气及工业煤气”)、666、668和678合并为“化学工业”。将DDC的663、664、667、674、675、676、677、679和DDC68大类下除“681精密仪器及其他装置”外的其他类目(682-688)合并为“轻工业、手工业”。DDC681归入“工程技术总论及工程通用技术”(参见本文4.2.6)。
4.2.6 “工程技术总论及通用技术”的类目构成DDC每级类目有O-9共10个号,“0”为总论或通用性类目,也包括那些不能归入其他各类的类目。由于《英表》“工程技术”范围已超出DDC“62工程”,仅用DDC620不能代表《英表》工程技术总论及通用技术的全部内容。另外,DDC为文献分类法,很多加“0”复分的类目只适合对文献进行形式细分,不适于词汇分类。因此,有必要对相关的“0”类目进行分析筛选,重组适用于《英表》词汇分类的“工程技术总论及通用技术”大类。
“工程技术总论及通用技术”构成类目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①60、600、620,下属相关类目;②621、629、67、68,由于被完全拆分,这些类目在《英表》中不保留,需对其加“0”复分类目进行筛选,归入总论及通用技术;③681,之前的处理中没归人工程技术基本学科下的孤立类目。
DDC的6个复分表中除“Tablei Standard Subdivi-sions(标准复分表)”外,其余的复分表均为针对文献的形式复分表。“T1标准复分表”中除“01 Philosophyand theory(原理与理论)”和“04 Special topics(特殊主题)”外,其余均为文献的形式复分。因此,本研究对复分类目的筛选重点考虑“01”和“04”类目。
三种来源的类目汇总如表2所示:
从表2可看出《英表》“工程技术总论与通用技术”与《中图法》及E1分类表的总论性类目部分基本一致:原理(基础科学)――设计――材料――仪器与测量,但通用技术部分有较大差别。通用技术是集中还是分散,不同的分类法处理不完全一致,为了避免DDC类目体系过细的分拆与重组,尽量保持DDC原有类目构成,《英表》在通用技术部分不做大的调整。
4.3 工程技术基本学科细分类目的处理原则
DDC主要用于文献分类,有一些不适宜词汇分类的特征,为保证《英表》范畴体系相对简洁,在重组基本学科门类后,需要对各学科细分类目进行梳理。处理原则如下:①删除DDC弃用类目(在DDC中加方括号的类目)。②不再保留被完全分拆的类目,比如621、629、67、68。③增加类目用于聚拢相关各类。为保证《英表》范畴体系与DDC较好的对应关系,要控制新增类目数量,新增类目原则上不用于词汇分类,仅作类目导航之用。④如果所有子类被提升,则隐藏对应的父类。⑤隐藏部分用于文献分类的加“0”复分类目。比如“624.092土木工程师”。⑥列举子类不全、有明显遗漏的类目,隐藏其所有子类。如“622.188宝石勘探”下只列出“622.1887半宝石勘探”,则隐藏622.188下所有类目。⑦隐藏在同一大类中有明显重复的类目。比如DDC土木工程中“624.153基础工程材料”与“624.18材料”有明显重复,可考虑隐藏624.153及其下级各类。跨大类交叉的类目不隐藏,可作类目参照以反映概念的多学科属性。
5、结语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