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4 09:25:0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商业经济研究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经济增长与碳强度关系实证研究
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发展方式选择
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战略与对策探讨
我国技术创新地区分布的特征与机理分析
公共事业管理社会化研究
政治经济学视域下谈马克思人本观的历史性转变
刍议经济发展的民生价值取向
人民幸福与尊严的经济学透视
我国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与对策探讨
统筹城乡视角下我国农村消费水平实证研究
浅议新农村建设中商品流通市场现状及发展对策
基于目标冲突和需求不确定条件的供应链协调问题探讨
供应链成员信息共享程度度量分析
竞合型城市品牌生态系统协同演化研究
品牌内涵认知特征差异与品牌延伸模式契合探讨
后危机时代美国第三方物流企业市场策略分析
基于重心法的物流中心选址问题探讨
区域物流中心规划建设研究
物价几何
城市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基尼系数与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研究
谈“经济租”的内涵、规制及演化
论后危机背景下扩大内需战略与商业创新
城乡统筹背景下我国农产品流通渠道创新研究
寡头垄断市场中跨国零售商竞争战略的经济学分析
浅析组织行为学研究视野中连锁商业企业的社会责任
DEA视角:政府民生消费性支出对居民消费的影响
消费金融公司在我国的发展前景分析
试论消费主义与正常性消费的区别
城市消费空间研究综述
论服务经济到体验经济的演进及营销模式变革
商业营销“迪士尼化”的策略探析
产品线选择对企业利润影响的实证研究
谈营销策划的时代划分及后时代产生的背景
第三方冷链物流增值服务发展途径——引入供应链金融
基于VAR模型的人力资本与我国服务贸易关系实证研究
地理距离对我国加工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
人民币汇率波动对我国贸易竞争力影响的实证研究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入编通知(摘要)
人梯礼赞
扩大社会就业的政策路径选择
论市场经济条件下服务型政府建设路径
从经济全球化视角审视意识形态的发展
中国历代领导集体对城乡统筹思想的探索
关于技术发展社会后果及其控制的思考
从家电下乡谈农村市场的开拓与发展
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物流业振兴策略探讨
基于非对称信息的供应链管理研究
关于我国企业奥运营销的反思
服务接触、顾客满意度与服务企业关系研究
浅谈企业公益营销的原则
企业虚拟营销方式探析
产品成熟期的广告策略研究
基于跨文化消费的体验营销研究
从符号消费解读现代服饰
中图分类号:F83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1)11-0051-05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1.11.14
一、引言
商业银行将经营范围从传统的银行业务扩展到证券、基金、保险、信托、公司财务计划、风险管理服务等业务,这种多元化的经营方式被称之为混业经营。
自从上世纪80、90年代开始,国际商业银行混业经营已经成为主流,大部分发达国家商业银行都采用了混业经营方式,并在具体经营活动中取得很好的收益。1999年,美国通过《GLB法案》,允许美国商业银行从事证券和保险业务,并允许非银行控股公司兼并和控制银行,美国银行业混业经营的法理支持由此而生。2007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中,大部分混业经营的银行遭受巨大冲击。针对这次金融危机,美国提出沃尔克法则,其核心是禁止商业银行从事自营性质的投资业务,以及禁止银行拥有、投资或发起对冲基金和私募基金。这一规定没能改变美国绝大多数银行继续混业经营的局面,表明商业银行混业经营具有一定的合理性。随着中国金融发展,银行分业经营难以满足经济发展所需。混业经营的外资银行陆续进驻中国,并通过各种间接方式提供综合性金融服务,其资本运作效率高、成本低,对中国银行业冲击较大。逐步实行混业经营,直接向客户提供银行、保险、投资理财等多种金融产品与服务,已是中国银行业不可逆转的经营趋势。1998年,允许商业银行可通过同业拆借、证券质押的方式,向证券公司和基金公司提供资金;1999年,商业银行、证券公司、财务公司、保险公司、基金公司可用20%的资本金相互参股;2000年以后,工、农、中、建、交等几家国有大型银行成立了银行系基金公司,银行系保险公司、金融租赁公司、投资公司等也陆续成立,这些交叉互补的经营模式标志着中国银行业混业经营模式局面已初步形成。
中国商业银行业混业经营的绩效如何?中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需要从哪些方面提高经营绩效?这是摆在理论界面前的现实问题,也是相关政府机构高度关注的问题。本文通过实证研究,来说明影响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绩效的因素,以及这些因素的影响程度如何。
二、文献回顾
Glass(1933)认为,银行过度介入股票业务会引起银行体系的崩溃[1]。同年,Buekley(1933)的研究表明,银行应该对证券市场的过度扩张负责;商业银行同时经营银行和证券业务时,由于利益冲突,银行必然会滥用权力[2]。因此,美国1933年颁布的《格拉斯一史蒂格尔法》,明确禁止商业银行从事企业发行的债券、股票承购包销等投资银行业务。
然而,White(1986)指出,《格拉斯一史蒂格尔法》实施前的数据显示,商业银行从事证券业务并不会损害其自身的稳定性[3]。Kroszner和Rajan(1994)通过分析《格拉斯一史蒂格尔法》实施前的数据发现,美国商业银行承销的债券比投资银行所承销的债券有更好的绩效[4]。Allen和Rai(1996)证实了混业经营的成本比分业经营成本低[5]。Puri(1996)指出,无证据显示,当商业银行在从事证券销售时,投资者与企业因利益冲突而受害[6]。Kwan(1997)认为混业经营有助于专业银行分散风险[7]。Barth et al(2000)指出,限制商业银行从事证券业务,银行遭遇风险的可能性更大[8]。Yafeh和Yosha(2001)研究发现,商业银行承销的证券在市场上受到基金的追捧,因为一部分基金经理认为商业银行承销的股票和公司债券风险更小[9]。Santomeo et al(2001)认为,银行经营保险业务将提高银行的成本优势,同时节省消费者的交易成本[10]。Vennet(2002)分析了欧洲金融集团和全能银行的成本和效益问题,发现金融集团比其他的专业性竞争机构具有更高的收益率,全能银行比非全能银行在成本和效益方面都要高[11]。王艺明、陈浪南(2005)指出提高商业银行的业务限制会降低其利润;但如果政府治理能力较高,则可减少提高商业银行业务限制所损失的利润[12]。针对中国的现状,秦军(2006)提出混业经营更有利于中国银行业间的并购,促进社会资源的整合[13]。张璨(2010)认为混业经营是目前国际银行业普遍选择的模式,其经营优势是无法替代的,中国商业银行业选择混业经营模式已经具备一定的有利条件[14]。
与此同时,部分学者认为,商业银行的混业经营将导致金融机构的业务繁杂,相互间的复杂关系会降低经营绩效,导致不同金融机构间的风险传播。Frankel和Montgomery(1991)分析德、英、美、日四国的银行体系后指出,综合银行制具有范围经济的说法只是直觉上的推论,并无具体的实证证明[15]。Barth et al(1998)发现严格限制商业银行从事各种投资银行相关业务,能够提高银行的利润[16]。Bhargava and Fraser(1998)指出,混业经营的条件下,商业银行为了在证券市场上争夺市场份额,用交叉补贴的方式增强在证券业务方面的竞争力,可能会损害其他业务的利益[17]。Ber,Yafeh and Yosha(2001)进一步指出,商业银行从事证券业务虽然可以提高经营绩效,但必然承担证券业的风险[18]。David(2009)发现法规放宽有利于银行业并购规模显著增大,混业经营趋势明显,但经营风险增大[19]。
三、研究样本与模型设定
本文选取了35个国家和地区的相关数据,其中:亚洲国家6个,欧洲国家18个,美洲国家9个和大洋洲国家2个。样本区间定位在1990―1999年,一方面是为了和同时期一些主要研究的发现作比较;另一方面,在这一时间跨度里,样本国家完成了向现代金融体系的过渡,而且经历了不同形式的金融稳定和效率的变迁,这使得该区间的跨国比较分析具有较强的可比性和说服力。
根据研究目标,实证分析部分主要考察不同国家对银行业从事证券、保险、房地产和拥有非金融企业的限制程度对银行业经营绩效的作用。因此,模型设定中被解释变量主要为银行净息差与银行管理成本,解释变量则主要为银行业务范围管制水平。具体的模型设定如下:
作为银行业经营指标Yi(i=1,2)的被解释变量主要包括:一是银行净息差(Net interest margin,记为Y1),它等于银行利息收入减去利息支出再除以平均生息资产规模;尽管许多因素影响净息差,但越小的净息差通常被认为商业银行开展混业经营业务越成熟,业务间具有较强的竞争和较高的效率;二是管理成本(记为Y2),为银行一般管理成本(Overhead cost)与银行总资产的比率,较低的管理成本通常被看作是较高效率的标志。
在解释变量方面,根据目标,本文主要考察银行业务管制范围对银行经营绩效的作用。对银行业务管制范围的衡量,根据不同国家对银行业从事证券、保险、房地产和拥有非金融企业的限制程度予以评分,分别赋值为1、2、3、4,数值越大表示限制程度越高,相应的表明其从事混业经营的程度也就越低。1表示不禁止,即银行可以直接任意从事某种投资银行业务。2表示许可,即可以从事某种投资银行业务,但必须全部或部分由控股子公司进行。3表示部分限制,即不能充分的经营某种投资银行业务。4表示禁止,某种投资银行业务不能在银行或其子公司进行。其中,S代表限制从事证券业务,I代表限制从事保险业务,E代表限制从事房地产业务,N代表限制银行投资或拥有非金融企业。
除了上面的核心解释变量外,本文还纳入了在过去研究中被广泛提及或使用的某些经济或非经济变量作为模型检验的控制变量,以期反映不同变量之间的真实联系,提高模型的稳定性和解释力。主要从三个基本层面对不同经济体的特征进行控制:宏观经济因素(如人均GDP、通货膨胀水平)、产业层面因素(如金融体系结构、银行集中度)和制度因素(如政府治理水平、社会信用、官方监管权力)。这些用于控制经济体特征的非核心解释变量由模型中的多维向量矩阵X表示。各个解释变量数据来源于世界银行数据库和部分参考过往学者的研究,其说明和经济含义如表1所示。
四、实证分析与检验
(一)被解释变量是银行净息差的实证分析
本文使用的建模工具为MATLAB R2006a,通过OLS回归方法,对影响银行经营绩效的因素进行了回归分析。当被解释变量为银行净息差时,其回归结果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银行涉足证券业、保险业以及房地产业对银行净息差具有较为一致的系统性影响,涉足非金融企业并没有呈现出较为系统的显著性特征。作为银行业产业结构特征的银行集中度,在考虑政府治理水平等指标后,均在5%水平上显著;“社会信用”指标保持极强的稳定性,一直在1%的显著水平上;“人均GDP”指标与“通胀水平”指标的显著水平极高,均在1%的显著水平上;政府治理水平、官方监管权力等指标对银行经营绩效也存在显著影响。前面已经提到,“银行净息差”通常是银行混业经营程度的一个负向指标。因此,上述结果说明:(1)限制银行涉足证券业与房地产业对银行经营绩效具有显著的负影响,其中房地产业的显著性略强,即对证券业与房地产业限制越大的国家,银行净息差越大,相应的银行业混业经营绩效较低;(2)限制银行涉足保险业对银行经营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影响,即对银行从事保险业限制越大的国家,银行净息差越小,相应的银行业混业经营绩效较高;(3)限制银行涉足非金融企业对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并不显著。(4)银行业的结构特征,即银行集中度,对银行经营绩效也存在显著影响,即在一个银行业集中程度越高(垄断程度越高)的国家,银行净息差越高,银行混业经营程度不高、经营绩效低。(5)宏观经济环境(以人均GDP与通胀水平为代表)与银行净息差具有显著的同向变化趋势,即经济发展水平越高,银行净息差越大;(6)政府治理水平与银行净息差具有显著的反向变化趋势,即政府治理水平越高,银行净息差越小,相应的银行混业经营绩效越高。(7)官方监管权力与银行净息差倾向于同向变化趋势,即官方监管权力越大,银行净息差越大。(8)社会信用文化对银行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影响,即在一个信用文化趋于“更加信任”的社会,银行净息差越小;值得注意的是,“金融体系结构”这一指标并没有呈现出较为系统的显著性特征,表明金融体系结构的选择不会对银行业经营绩效产生统计意义上的典型影响,即金融体系结构的差异并不能有效的解释不同国家之间的金融效率差异。
(二)被解释变量为银行管理成本的实证分析
当被解释变量为管理成本时,回归结果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与表2的结果基本一致,银行涉足证券业、保险业对银行管理成本具有较为一致的系统性影响。当人均GDP,通胀水平为控制变量纳入回归分析时,前两个因素的稳定性良好,均在10%的水平上显著,但房地产与非金融企业因素的显著性不强。同时,相比“银行净息差”,人均GDP、银行集中度、社会信用这几个指标对“管理成本”的解释力稍差。上述结果说明:(1)限制银行涉足证券业与非金融企业对银行经营绩效倾向于负影响,即对证券业与非金融企业限制越大的国家,银行管理成本越大,相应的银行业经营的效率较低。(2)限制银行涉足保险业对银行经营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影响,即对银行从事保险业限制越大的国家,银行管理成本越小,相应的银行业经营的效率较高。(3)限制银行涉足房地产业对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并不显著。(4)银行业的产业结构特征对银行效率也存在影响,即在一个银行业集中程度越高(垄断程度越高)的国家,银行业的总体效率越趋于低下,相应的管理成本越高。(5)经济发展水平(以人均GDP与通胀水平为代表)与管理成本具有显著的同向变化特征,即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管理成本也越高。(6)政府治理水平、社会信用与管理成本具有显著的反向变动趋势,即政府治理水平越高、信用文化趋于“更加信任”的社会,管理成本也越低。(7)官方监管权力与银行管理成本倾向于同向变化趋势,即官方监管权力越大,银行净息差越大。与表2的结果一致,“金融体系结构”这一指标并没有呈现出统计上的显著性,表明金融体系结构的选择不会对银行业经营绩效产生统计意义上典型的影响。
五、结论
通过对全球范围内具有代表性的35个国家、10年间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跨国数据进行全面分析,本文系统考察了影响混业经营绩效的具体因素,即银行涉足证券、保险、房地产、非金融企业等是否有助于提高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除去宏观经济环境与产业结构等因素外,本文新纳入了政府治理水平、官方监管权力与社会信用这三个因素作为控制变量。最终,我们得出以下对中国银行业混业经营具有借鉴意义的一些基本结论:
第一,对银行从事证券行业的限制越大,银行净息差越大,同时银行的管理成本会越高,则银行的混业经营效率就越差。
第二,提高银行从事保险业的限制度会造成银行净息差下降、管理成本降低,银行的混业经营效率会提高。
第三,提高银行涉足房地产业的限制度会使银行净息差变大,相应的银行混业经营绩效变低,而且呈现明显的显著水平,并且相较于证券业这一因素显著水平略高;与此同时,提高银行涉足房地产业的限制度对银行管理成本并不显著。
第四,限制银行投资或拥有非金融企业银行混业经营绩效的影响不显著;同时会使银行管理成本升高,银行经营效率下降,但其影响并不显著。
第五,在大部分情况下,政府治理水平与社会信用对银行混业经营绩效具有正向效应:在一个经济体中,其政府越是廉洁和高效,人们之间越是相互信任那么其银行业经营的成本越低,绩效也就越高。
第六,经济发展水平(人均GDP与通胀水平)与银行混业经营绩效有着显著的相关关系,在经济水平比较发达的经济体内,银行混业经营的绩效也越高。
第七,官方监管权力对银行混业经营绩效具有负向效应:在一个经济体中,随着官方监管权力的增大,银行的混业经营绩效反而会下降。
参考文献:
[1]Glass David R. Why Are Banks Dying? [J]. The Columbia 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1933,3(11):121-17.
[2]Buekley,M.Mote. Is Banking A Declining Industry?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J]. Economic Perspectives,1933(4):2-12
[3]White, Eugene. Before the Glass-Steagall Act: An
Analysis of the Investment Banking Activities of National Banks [J]. Explorations in Economic History,1986,23(1):33-55.
[4] Kroszner,R. S. and R. G.Rajan. Is the Glass―Steagall
Act Justified A Study of the U. S.Experience with Universal Banking before 1933[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4, 84(4): 810-832.
[5] Allen, Rai James. B. Raising the Deposit Insurance
Limit:A Bad Idea Whose Time Has Come?[J].Economic commentary,1996,15(4):14-33
[6] Puri, M. Commercial Banks in Investment Banking Conflict of Interest or Certification Role[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 1996(40): 373-401.
[7] Kwan, S. H. Securities Activities by Commercial
Banking Firms Section 20 Subsidiaries: Risk[R].1997.
[8]Barth, J.R.,G. Caprio, and R. Levine. Banking Systems
around the Globe: Do Regulation and Ownership Affect Performance and Stability[R].2000.
[9] Yafeh,Yosha. Are Performances of Bank and Firms linked And if So, Why[J]. Journal of Policy Modeling, 2001(25): 397-414.
[10] Santomero, A.D. Babbel. Financial Markets, Instruments, and Institutions, second edition [M].Boston: McGraw-Hill, 2001:9-1.
[11] M.Vennet,Levine, Ross.Bank-based or Market-based Financial Systems: Which is better? [R].World Bank working paper, 2000.
[12] 王艺明,陈浪南.金融机构混业经营绩效的全球实证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2005(7):4-9.
[13] 秦军.基于并购角度的我国金融混业经营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6(4).
[14] 王.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利弊分析及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的现状[J].中国市场.2010(39).
[15] Frankel, A.B.J. D. Montgomery. Financial Structure: 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J].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 1991(1): 297-310.
[16]Barth, J, R. G. Caprio,R. Levine.Financial Regulation
St Performance:Cross―Country Evidence[R]The World Bank Working Paper, 1998).
[17] Rahul Bhargava, Donald R. Fraser. On the Wealth
and Risk Effects of Commercial Bank Expansion into Securities under writing: An Analysis of Section 20 Subsidiaries[J].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 1998(22): 447-465.
[关键词]
经济资本;EVA;RAROC;商业银行;实证分析;经营管理
随着市场的发展,商业银行作为中介机构,对于资本本身的运用已很难获取平均收益率,关键还在于杠杆经营。众所周知,资本是商业银行赖以生存的重要砝码,是任何企业开展业务经营的基础,是吸引外部债务的基础。在商业银行中,资本按照角度不同可以划分为三大类型,即经济资本、监管资本和账面资本。
1“经济资本”的概念和构成
1.1“经济资本”的概念
经济资本,是指在一定的置信水平和期限下,对于某个特定的资产组合,银行为了覆盖和抵御非预期损失,所需要持有的资本总额。它是商业银行用以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重要资本,是被用作抵御非预期损失的资本。
1.2经济资本的构成
经济资本是由经济增加值(EVA)、经济资本占用、经济资本回报率(RAROC)三部分组成。其中:经济增加值(EVA)=税后净利润-经济资本×10.5%=毛收入-运营成本-减值准备-所得税-经济资本×10.5%经济资本占用=资产余额×经济资本配置系数RAROC=风险调整后收益/经济资本=(毛收入-运营成本-预期损失-所得税)/经济资本
2经济资本在基层支行的实际运用
目前,各家商业银行总行负责制定相关政策和方案,下辖各分支行主要是政策和方案的执行者。对于基层支行来说,如何理解总行政策的理念和目的,将会有利于基层支行更加合理和有效地开展各项工作。实证分析———以某基层支行为例,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经济资本回报率”(RAROC)和“经济增加值”(EVA)的概念有点类同,即EVA表现为绝对值形式、RA-ROC表现为比率形式。以某基层支行的贷款项目为例,某一节点时,该支行共有三个不同类型的贷款项目,笔者用A、B、C代替。贷款余额分别为2000万元、1000万元、500万元,支行根据项目的信用等级评级结果,分别予以三个贷款项目的贷款利率为5.4%、5.9%、6.4%。笔者假定三个项目资本和资产的配比是10∶1,则三个贷款项目所需投资资本分别为200万元、100万元、50万元,假设该银行股东的底线回报率(D)为20%。对于上市银行来说,主要采用过两种考核方式:一种是股东回报率(ROE),另一种是经济资本回报率(RAROC),其中:ROE=(收入-资金及运营成本-预期损失)/投资成本;RAROC=(收入-资金及运营成本-预期损失)/经济资本。从利益和风险对称性角度出发,首先是投资项目C是比较理想的选择,其资金及运营成本最小,投资成本最小,预期损失相对较小;其次是投资项目B,最后才是投资项目A,投资项目A资金成本和运营成本、投资成本在三者中最大,但其有一项指标较好,为预期损失最小,即A出现风险的可能性最小。三者各有特点,若此时将经济资本回报率(RAROC)和股东回报率(ROE)分别作为考核指标,出现结果是截然相反。以RAROC为考核指标,支行将会以投资项目A作为贷款对象,因为其RAROC值大于底线回报率D值;以ROE为考核指标,支行将会以投资项目B和C作为贷款对象,因为其ROE均大于底线回报率D值。两种考核方式导致的结果截然相反,从经济资本回报率(RAROC)和股东回报率(ROE)两个考核指标的合理性来看,近年来,RAROC已经逐步被各家商业银行作为考核标准,其主要原因是它反映的是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从RAROC=风险调整后收益/经济资本=(毛收入-运营成本-预期损失-所得税)/经济资本的公式可以看出,它的利益和风险的关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即盈利水平的提高必然伴随着风险系数的提高。而ROE仅考虑到税后利润和所有者权益两项指标,没有将商业银行中的利益与风险的关系进行考虑,可能导致在实际过程中产生对高风险业务盈利能力的高估现象和低风险业务盈利能力的低估现象。不能真实反映商业银行最关心的利益和风险的均衡性发展思路,从而无法实现股东的利益最大化。
3经济资本在基层支行经营管理中的意义
基层支行在经营管理中,影响经济资本的因素有很多,如客户评级、债项金额、担保方式、客户行业、客户规模等。这多方面的参数对应的是违约损失率、违约概率和违约风险暴露三大方面。比如客户评级,若某客户在支行的信用等级很高,对应的将是较低违约概率,但当市场变化、客户经营不善等导致信用等级下降较多,对应地将是违约概率的上升,从而增加经济资本的占用。如担保方式,目前很多国内大型基本建设项目均采用信用贷款,且贷款期限长,给银行带来巨大的经济资本占用;而如果是某贷款的担保方式除抵押外,还有着较为优质的第二、第三还款来源,将会大大降低该贷款项目的经济资本占用。诸如此类,每个参数都与经济资本有着莫大的关系,这就需要商业银行各层级机构在经营业务过程中,要充分计算,以达到最集约化,为自身的经营收益和风险创造最理想状态。因此,加强经济资本的理念认识和运用,将对基层支行在实际经营管理中“利益”和“风险”的关系起到制衡作用,对达到稳步经营的可持续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4结论
随着市场的快速发展,国内银行业的发展达到一定高度,与国外接轨的步伐逐步加快。近年来,国内各家商业银行开始逐步重视经济资本在实际经营管理中的作用,并将经济增加值作为考核的重要指标。其目的是为了将“集约化经营”“风险管理”和“盈利能力”等概念有机结合,以达到股东利益的最大化和长期可持续的稳健发展模式。
作者:朱雅寒 单位:中国建设银行安徽省分行营业部肥西支行
参考文献:
【关键词】商业经济 企业财务共享服务 财务管理
对于财务共享服务形式来说,它能够有效实现企业会计集中式作业,进而对费用支出能力进行提升,并对企业财务管理中所包含到的相应预算和业绩等方面内容,进行科学有效的动态管理和监控,从而真正实现企业生产成本的降低,并能够更好的促进企业抵抗风险能力的提升,更好的提升企业的运行效益以及综合水平,进而让企业集中主要的精力,对自身整体的业绩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与控制。对于财务共享服务形式来说,对提升企业效益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对促进企业长期稳定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对于企业财务共享服务实现财务管理有效转型的主要特点分析
在企业当中实现财务共享服务,能够让企业内部运行状态向多元化转变,并能够有效的对数据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与管理,进而让财务经济管理形式向模式化方向前进。所以企业要想更好发展,就必须要建立相对完善的财务共享服务机制和制度,进而才能真正有效的调整和改进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形式以及企业发展目标等,并及时对企业财务支出情况进行控制,这样才能更好的提升企业的经济利益,促进企业更好发展。在企业财务管理中有效运用财务共享服务机制,能够对企业内部管理情况进行整合,并能够对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项目预算以及结算等内容进行掌握与了解,使得企业财务管理能够在动态监管下拥有良好的处理方法。
二、在企业财务管理中建立完善的财务共享服务机制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企业正在向国际化趋势方向快速的发展中,使得我国的市场竞争力也在随之不断的提升。所以在这样的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环境下,企业财务管理形式必须要及时的进行创新,而对于传统的财务管理形式来说,已经无法满足现今我国企业的发展要求,所以必须要及时对企业财务管理形式进行创新,并结合企业自身实际情况以及企业的发展需求设计科学有效的财务管理形式,从而更好的促进企业未来发展。企业应该在科技创新理念的指引下转换财务管理模式,从而制定科学有效的企业财务共享服务机制,为促进企业经济稳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在企业中实施财务共享服务机制时,应该重视企业生产成本的控制,有效提升企业财务管理质量,增强财务共享服务的使用效果,这样才能为企业某得更多的经济效益,促进企业健康稳定的发展。
对于企业来说,想要在商业经济下不断增强自身财务管理水平以及能力,就必须要发挥财务共享服务机制的重要作用与意义,并对管理流程服务形式进行优化,进而增强自身的创意能力以及创新意识,为促进企业未来发展提供有利条件。企业也应该明确财务共享服务机制的运用范围,并且相应的环节当中实施预算结算财务共享,确保后期工作的顺利。而且企业在制定财务共享服务机制时,一定要获得企业管理层的支持与帮助,并提升对人员配置的重视和财务投资的管理和控制,进而确保企业才财务共享服务机制发挥自身实际作用,更好的推动企业未来实现长期稳定发展目标。
三、企业财务共享服务机制中的关键环节
企业在创建财务共享服务机制后,能够让企业自身财务管理工作更加精准有效,还能让财务管理内容和企业经营发展目标保持一致,从而更好的保障企业管理形式实现精准化发展目标。从企业经营效果进行分析,能够有效的展现出企业的经营内容和情况,从而使企业经营管理决策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完善性。企业的标准化管理,能够让企业财务核算质量有效提升,所以构建财务共享服务机制是企业生产经营中的重要依据和环节,进而更好的促进企业经济效益以及社会经济利益的稳定发展。
在企业财务共享服务机制建立当中,必须要进行合理的考察研究工作,明确企业中主要的发展目标、生产活动以及各方面内容,从而更好的确保在制定企业财务共享服务机制的科学合理性,促进企业财务管理水平不断提升。企业也应该对内部人员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并及时的对企业财务进行控制与管理,进而确保在进行审核工作时能与实际情况保持一种,更好的促进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实现其标准化发展。
在创建企业财务共享服务机制前,应该通过专业人员对企业能够适应与新型财务管理形式进行分析与研究,并对企业进行新型财务技术培训活动,不断提升企业工作人员的创新能力以及各方面素质和水平,不断提升其语言交流沟通的能力,并让工作人员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在实际工作当中,发挥自身优势,更好的为推动企业稳定发展提供微薄力量。并且企业也应该树立以客户为主的服务意识,坚持以顾客为第一位的原则,为顾客提供更好的服务项目,满足顾客相应要求,提升其满意度。企业也可以借助先进的财务管理软件,对财务管理形式进行升级和优化,让企业财务共享服务管理形式更加科学合理,并能够真正有效的发挥其主要作用和意义,真正推动企业的稳定发展,并为企业某得更多经济效益,从而更好的推动社会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
结束语:企业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氛围下不断提升自身的竞争能力,就应该不断的提升自身难保管理水平,并建立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策略,并对财务管理形式进行调整的同时对财务管理形式进行转换,并建立良好的财务共享服务机制,从而有效的对企业生产成本进行开展,提升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和效率,这样才能真正有效的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也能为企业未来发展奠定坚实有利的基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