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4 09:25:0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商业经济研究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经济增长与碳强度关系实证研究
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发展方式选择
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战略与对策探讨
我国技术创新地区分布的特征与机理分析
公共事业管理社会化研究
政治经济学视域下谈马克思人本观的历史性转变
刍议经济发展的民生价值取向
人民幸福与尊严的经济学透视
我国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与对策探讨
统筹城乡视角下我国农村消费水平实证研究
浅议新农村建设中商品流通市场现状及发展对策
基于目标冲突和需求不确定条件的供应链协调问题探讨
供应链成员信息共享程度度量分析
竞合型城市品牌生态系统协同演化研究
品牌内涵认知特征差异与品牌延伸模式契合探讨
后危机时代美国第三方物流企业市场策略分析
基于重心法的物流中心选址问题探讨
区域物流中心规划建设研究
物价几何
城市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基尼系数与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研究
谈“经济租”的内涵、规制及演化
论后危机背景下扩大内需战略与商业创新
城乡统筹背景下我国农产品流通渠道创新研究
寡头垄断市场中跨国零售商竞争战略的经济学分析
浅析组织行为学研究视野中连锁商业企业的社会责任
DEA视角:政府民生消费性支出对居民消费的影响
消费金融公司在我国的发展前景分析
试论消费主义与正常性消费的区别
城市消费空间研究综述
论服务经济到体验经济的演进及营销模式变革
商业营销“迪士尼化”的策略探析
产品线选择对企业利润影响的实证研究
谈营销策划的时代划分及后时代产生的背景
第三方冷链物流增值服务发展途径——引入供应链金融
基于VAR模型的人力资本与我国服务贸易关系实证研究
地理距离对我国加工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
人民币汇率波动对我国贸易竞争力影响的实证研究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入编通知(摘要)
人梯礼赞
扩大社会就业的政策路径选择
论市场经济条件下服务型政府建设路径
从经济全球化视角审视意识形态的发展
中国历代领导集体对城乡统筹思想的探索
关于技术发展社会后果及其控制的思考
从家电下乡谈农村市场的开拓与发展
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物流业振兴策略探讨
基于非对称信息的供应链管理研究
关于我国企业奥运营销的反思
服务接触、顾客满意度与服务企业关系研究
浅谈企业公益营销的原则
企业虚拟营销方式探析
产品成熟期的广告策略研究
基于跨文化消费的体验营销研究
从符号消费解读现代服饰
中图分类号:F83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1)11-0051-05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1.11.14
一、引言
商业银行将经营范围从传统的银行业务扩展到证券、基金、保险、信托、公司财务计划、风险管理服务等业务,这种多元化的经营方式被称之为混业经营。
自从上世纪80、90年代开始,国际商业银行混业经营已经成为主流,大部分发达国家商业银行都采用了混业经营方式,并在具体经营活动中取得很好的收益。1999年,美国通过《GLB法案》,允许美国商业银行从事证券和保险业务,并允许非银行控股公司兼并和控制银行,美国银行业混业经营的法理支持由此而生。2007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中,大部分混业经营的银行遭受巨大冲击。针对这次金融危机,美国提出沃尔克法则,其核心是禁止商业银行从事自营性质的投资业务,以及禁止银行拥有、投资或发起对冲基金和私募基金。这一规定没能改变美国绝大多数银行继续混业经营的局面,表明商业银行混业经营具有一定的合理性。随着中国金融发展,银行分业经营难以满足经济发展所需。混业经营的外资银行陆续进驻中国,并通过各种间接方式提供综合性金融服务,其资本运作效率高、成本低,对中国银行业冲击较大。逐步实行混业经营,直接向客户提供银行、保险、投资理财等多种金融产品与服务,已是中国银行业不可逆转的经营趋势。1998年,允许商业银行可通过同业拆借、证券质押的方式,向证券公司和基金公司提供资金;1999年,商业银行、证券公司、财务公司、保险公司、基金公司可用20%的资本金相互参股;2000年以后,工、农、中、建、交等几家国有大型银行成立了银行系基金公司,银行系保险公司、金融租赁公司、投资公司等也陆续成立,这些交叉互补的经营模式标志着中国银行业混业经营模式局面已初步形成。
中国商业银行业混业经营的绩效如何?中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需要从哪些方面提高经营绩效?这是摆在理论界面前的现实问题,也是相关政府机构高度关注的问题。本文通过实证研究,来说明影响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绩效的因素,以及这些因素的影响程度如何。
二、文献回顾
Glass(1933)认为,银行过度介入股票业务会引起银行体系的崩溃[1]。同年,Buekley(1933)的研究表明,银行应该对证券市场的过度扩张负责;商业银行同时经营银行和证券业务时,由于利益冲突,银行必然会滥用权力[2]。因此,美国1933年颁布的《格拉斯一史蒂格尔法》,明确禁止商业银行从事企业发行的债券、股票承购包销等投资银行业务。
然而,White(1986)指出,《格拉斯一史蒂格尔法》实施前的数据显示,商业银行从事证券业务并不会损害其自身的稳定性[3]。Kroszner和Rajan(1994)通过分析《格拉斯一史蒂格尔法》实施前的数据发现,美国商业银行承销的债券比投资银行所承销的债券有更好的绩效[4]。Allen和Rai(1996)证实了混业经营的成本比分业经营成本低[5]。Puri(1996)指出,无证据显示,当商业银行在从事证券销售时,投资者与企业因利益冲突而受害[6]。Kwan(1997)认为混业经营有助于专业银行分散风险[7]。Barth et al(2000)指出,限制商业银行从事证券业务,银行遭遇风险的可能性更大[8]。Yafeh和Yosha(2001)研究发现,商业银行承销的证券在市场上受到基金的追捧,因为一部分基金经理认为商业银行承销的股票和公司债券风险更小[9]。Santomeo et al(2001)认为,银行经营保险业务将提高银行的成本优势,同时节省消费者的交易成本[10]。Vennet(2002)分析了欧洲金融集团和全能银行的成本和效益问题,发现金融集团比其他的专业性竞争机构具有更高的收益率,全能银行比非全能银行在成本和效益方面都要高[11]。王艺明、陈浪南(2005)指出提高商业银行的业务限制会降低其利润;但如果政府治理能力较高,则可减少提高商业银行业务限制所损失的利润[12]。针对中国的现状,秦军(2006)提出混业经营更有利于中国银行业间的并购,促进社会资源的整合[13]。张璨(2010)认为混业经营是目前国际银行业普遍选择的模式,其经营优势是无法替代的,中国商业银行业选择混业经营模式已经具备一定的有利条件[14]。
与此同时,部分学者认为,商业银行的混业经营将导致金融机构的业务繁杂,相互间的复杂关系会降低经营绩效,导致不同金融机构间的风险传播。Frankel和Montgomery(1991)分析德、英、美、日四国的银行体系后指出,综合银行制具有范围经济的说法只是直觉上的推论,并无具体的实证证明[15]。Barth et al(1998)发现严格限制商业银行从事各种投资银行相关业务,能够提高银行的利润[16]。Bhargava and Fraser(1998)指出,混业经营的条件下,商业银行为了在证券市场上争夺市场份额,用交叉补贴的方式增强在证券业务方面的竞争力,可能会损害其他业务的利益[17]。Ber,Yafeh and Yosha(2001)进一步指出,商业银行从事证券业务虽然可以提高经营绩效,但必然承担证券业的风险[18]。David(2009)发现法规放宽有利于银行业并购规模显著增大,混业经营趋势明显,但经营风险增大[19]。
三、研究样本与模型设定
本文选取了35个国家和地区的相关数据,其中:亚洲国家6个,欧洲国家18个,美洲国家9个和大洋洲国家2个。样本区间定位在1990―1999年,一方面是为了和同时期一些主要研究的发现作比较;另一方面,在这一时间跨度里,样本国家完成了向现代金融体系的过渡,而且经历了不同形式的金融稳定和效率的变迁,这使得该区间的跨国比较分析具有较强的可比性和说服力。
根据研究目标,实证分析部分主要考察不同国家对银行业从事证券、保险、房地产和拥有非金融企业的限制程度对银行业经营绩效的作用。因此,模型设定中被解释变量主要为银行净息差与银行管理成本,解释变量则主要为银行业务范围管制水平。具体的模型设定如下:
作为银行业经营指标Yi(i=1,2)的被解释变量主要包括:一是银行净息差(Net interest margin,记为Y1),它等于银行利息收入减去利息支出再除以平均生息资产规模;尽管许多因素影响净息差,但越小的净息差通常被认为商业银行开展混业经营业务越成熟,业务间具有较强的竞争和较高的效率;二是管理成本(记为Y2),为银行一般管理成本(Overhead cost)与银行总资产的比率,较低的管理成本通常被看作是较高效率的标志。
在解释变量方面,根据目标,本文主要考察银行业务管制范围对银行经营绩效的作用。对银行业务管制范围的衡量,根据不同国家对银行业从事证券、保险、房地产和拥有非金融企业的限制程度予以评分,分别赋值为1、2、3、4,数值越大表示限制程度越高,相应的表明其从事混业经营的程度也就越低。1表示不禁止,即银行可以直接任意从事某种投资银行业务。2表示许可,即可以从事某种投资银行业务,但必须全部或部分由控股子公司进行。3表示部分限制,即不能充分的经营某种投资银行业务。4表示禁止,某种投资银行业务不能在银行或其子公司进行。其中,S代表限制从事证券业务,I代表限制从事保险业务,E代表限制从事房地产业务,N代表限制银行投资或拥有非金融企业。
除了上面的核心解释变量外,本文还纳入了在过去研究中被广泛提及或使用的某些经济或非经济变量作为模型检验的控制变量,以期反映不同变量之间的真实联系,提高模型的稳定性和解释力。主要从三个基本层面对不同经济体的特征进行控制:宏观经济因素(如人均GDP、通货膨胀水平)、产业层面因素(如金融体系结构、银行集中度)和制度因素(如政府治理水平、社会信用、官方监管权力)。这些用于控制经济体特征的非核心解释变量由模型中的多维向量矩阵X表示。各个解释变量数据来源于世界银行数据库和部分参考过往学者的研究,其说明和经济含义如表1所示。
四、实证分析与检验
(一)被解释变量是银行净息差的实证分析
本文使用的建模工具为MATLAB R2006a,通过OLS回归方法,对影响银行经营绩效的因素进行了回归分析。当被解释变量为银行净息差时,其回归结果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银行涉足证券业、保险业以及房地产业对银行净息差具有较为一致的系统性影响,涉足非金融企业并没有呈现出较为系统的显著性特征。作为银行业产业结构特征的银行集中度,在考虑政府治理水平等指标后,均在5%水平上显著;“社会信用”指标保持极强的稳定性,一直在1%的显著水平上;“人均GDP”指标与“通胀水平”指标的显著水平极高,均在1%的显著水平上;政府治理水平、官方监管权力等指标对银行经营绩效也存在显著影响。前面已经提到,“银行净息差”通常是银行混业经营程度的一个负向指标。因此,上述结果说明:(1)限制银行涉足证券业与房地产业对银行经营绩效具有显著的负影响,其中房地产业的显著性略强,即对证券业与房地产业限制越大的国家,银行净息差越大,相应的银行业混业经营绩效较低;(2)限制银行涉足保险业对银行经营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影响,即对银行从事保险业限制越大的国家,银行净息差越小,相应的银行业混业经营绩效较高;(3)限制银行涉足非金融企业对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并不显著。(4)银行业的结构特征,即银行集中度,对银行经营绩效也存在显著影响,即在一个银行业集中程度越高(垄断程度越高)的国家,银行净息差越高,银行混业经营程度不高、经营绩效低。(5)宏观经济环境(以人均GDP与通胀水平为代表)与银行净息差具有显著的同向变化趋势,即经济发展水平越高,银行净息差越大;(6)政府治理水平与银行净息差具有显著的反向变化趋势,即政府治理水平越高,银行净息差越小,相应的银行混业经营绩效越高。(7)官方监管权力与银行净息差倾向于同向变化趋势,即官方监管权力越大,银行净息差越大。(8)社会信用文化对银行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影响,即在一个信用文化趋于“更加信任”的社会,银行净息差越小;值得注意的是,“金融体系结构”这一指标并没有呈现出较为系统的显著性特征,表明金融体系结构的选择不会对银行业经营绩效产生统计意义上的典型影响,即金融体系结构的差异并不能有效的解释不同国家之间的金融效率差异。
(二)被解释变量为银行管理成本的实证分析
当被解释变量为管理成本时,回归结果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与表2的结果基本一致,银行涉足证券业、保险业对银行管理成本具有较为一致的系统性影响。当人均GDP,通胀水平为控制变量纳入回归分析时,前两个因素的稳定性良好,均在10%的水平上显著,但房地产与非金融企业因素的显著性不强。同时,相比“银行净息差”,人均GDP、银行集中度、社会信用这几个指标对“管理成本”的解释力稍差。上述结果说明:(1)限制银行涉足证券业与非金融企业对银行经营绩效倾向于负影响,即对证券业与非金融企业限制越大的国家,银行管理成本越大,相应的银行业经营的效率较低。(2)限制银行涉足保险业对银行经营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影响,即对银行从事保险业限制越大的国家,银行管理成本越小,相应的银行业经营的效率较高。(3)限制银行涉足房地产业对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并不显著。(4)银行业的产业结构特征对银行效率也存在影响,即在一个银行业集中程度越高(垄断程度越高)的国家,银行业的总体效率越趋于低下,相应的管理成本越高。(5)经济发展水平(以人均GDP与通胀水平为代表)与管理成本具有显著的同向变化特征,即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管理成本也越高。(6)政府治理水平、社会信用与管理成本具有显著的反向变动趋势,即政府治理水平越高、信用文化趋于“更加信任”的社会,管理成本也越低。(7)官方监管权力与银行管理成本倾向于同向变化趋势,即官方监管权力越大,银行净息差越大。与表2的结果一致,“金融体系结构”这一指标并没有呈现出统计上的显著性,表明金融体系结构的选择不会对银行业经营绩效产生统计意义上典型的影响。
五、结论
通过对全球范围内具有代表性的35个国家、10年间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跨国数据进行全面分析,本文系统考察了影响混业经营绩效的具体因素,即银行涉足证券、保险、房地产、非金融企业等是否有助于提高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除去宏观经济环境与产业结构等因素外,本文新纳入了政府治理水平、官方监管权力与社会信用这三个因素作为控制变量。最终,我们得出以下对中国银行业混业经营具有借鉴意义的一些基本结论:
第一,对银行从事证券行业的限制越大,银行净息差越大,同时银行的管理成本会越高,则银行的混业经营效率就越差。
第二,提高银行从事保险业的限制度会造成银行净息差下降、管理成本降低,银行的混业经营效率会提高。
第三,提高银行涉足房地产业的限制度会使银行净息差变大,相应的银行混业经营绩效变低,而且呈现明显的显著水平,并且相较于证券业这一因素显著水平略高;与此同时,提高银行涉足房地产业的限制度对银行管理成本并不显著。
第四,限制银行投资或拥有非金融企业银行混业经营绩效的影响不显著;同时会使银行管理成本升高,银行经营效率下降,但其影响并不显著。
第五,在大部分情况下,政府治理水平与社会信用对银行混业经营绩效具有正向效应:在一个经济体中,其政府越是廉洁和高效,人们之间越是相互信任那么其银行业经营的成本越低,绩效也就越高。
第六,经济发展水平(人均GDP与通胀水平)与银行混业经营绩效有着显著的相关关系,在经济水平比较发达的经济体内,银行混业经营的绩效也越高。
第七,官方监管权力对银行混业经营绩效具有负向效应:在一个经济体中,随着官方监管权力的增大,银行的混业经营绩效反而会下降。
参考文献:
[1]Glass David R. Why Are Banks Dying? [J]. The Columbia 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1933,3(11):121-17.
[2]Buekley,M.Mote. Is Banking A Declining Industry?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J]. Economic Perspectives,1933(4):2-12
[3]White, Eugene. Before the Glass-Steagall Act: An
Analysis of the Investment Banking Activities of National Banks [J]. Explorations in Economic History,1986,23(1):33-55.
[4] Kroszner,R. S. and R. G.Rajan. Is the Glass―Steagall
Act Justified A Study of the U. S.Experience with Universal Banking before 1933[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4, 84(4): 810-832.
[5] Allen, Rai James. B. Raising the Deposit Insurance
Limit:A Bad Idea Whose Time Has Come?[J].Economic commentary,1996,15(4):14-33
[6] Puri, M. Commercial Banks in Investment Banking Conflict of Interest or Certification Role[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 1996(40): 373-401.
[7] Kwan, S. H. Securities Activities by Commercial
Banking Firms Section 20 Subsidiaries: Risk[R].1997.
[8]Barth, J.R.,G. Caprio, and R. Levine. Banking Systems
around the Globe: Do Regulation and Ownership Affect Performance and Stability[R].2000.
[9] Yafeh,Yosha. Are Performances of Bank and Firms linked And if So, Why[J]. Journal of Policy Modeling, 2001(25): 397-414.
[10] Santomero, A.D. Babbel. Financial Markets, Instruments, and Institutions, second edition [M].Boston: McGraw-Hill, 2001:9-1.
[11] M.Vennet,Levine, Ross.Bank-based or Market-based Financial Systems: Which is better? [R].World Bank working paper, 2000.
[12] 王艺明,陈浪南.金融机构混业经营绩效的全球实证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2005(7):4-9.
[13] 秦军.基于并购角度的我国金融混业经营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6(4).
[14] 王.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利弊分析及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的现状[J].中国市场.2010(39).
[15] Frankel, A.B.J. D. Montgomery. Financial Structure: 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J].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 1991(1): 297-310.
[16]Barth, J, R. G. Caprio,R. Levine.Financial Regulation
St Performance:Cross―Country Evidence[R]The World Bank Working Paper, 1998).
[17] Rahul Bhargava, Donald R. Fraser. On the Wealth
and Risk Effects of Commercial Bank Expansion into Securities under writing: An Analysis of Section 20 Subsidiaries[J].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 1998(22): 447-465.
[关键词]
经济资本;EVA;RAROC;商业银行;实证分析;经营管理
随着市场的发展,商业银行作为中介机构,对于资本本身的运用已很难获取平均收益率,关键还在于杠杆经营。众所周知,资本是商业银行赖以生存的重要砝码,是任何企业开展业务经营的基础,是吸引外部债务的基础。在商业银行中,资本按照角度不同可以划分为三大类型,即经济资本、监管资本和账面资本。
1“经济资本”的概念和构成
1.1“经济资本”的概念
经济资本,是指在一定的置信水平和期限下,对于某个特定的资产组合,银行为了覆盖和抵御非预期损失,所需要持有的资本总额。它是商业银行用以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重要资本,是被用作抵御非预期损失的资本。
1.2经济资本的构成
经济资本是由经济增加值(EVA)、经济资本占用、经济资本回报率(RAROC)三部分组成。其中:经济增加值(EVA)=税后净利润-经济资本×10.5%=毛收入-运营成本-减值准备-所得税-经济资本×10.5%经济资本占用=资产余额×经济资本配置系数RAROC=风险调整后收益/经济资本=(毛收入-运营成本-预期损失-所得税)/经济资本
2经济资本在基层支行的实际运用
目前,各家商业银行总行负责制定相关政策和方案,下辖各分支行主要是政策和方案的执行者。对于基层支行来说,如何理解总行政策的理念和目的,将会有利于基层支行更加合理和有效地开展各项工作。实证分析———以某基层支行为例,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经济资本回报率”(RAROC)和“经济增加值”(EVA)的概念有点类同,即EVA表现为绝对值形式、RA-ROC表现为比率形式。以某基层支行的贷款项目为例,某一节点时,该支行共有三个不同类型的贷款项目,笔者用A、B、C代替。贷款余额分别为2000万元、1000万元、500万元,支行根据项目的信用等级评级结果,分别予以三个贷款项目的贷款利率为5.4%、5.9%、6.4%。笔者假定三个项目资本和资产的配比是10∶1,则三个贷款项目所需投资资本分别为200万元、100万元、50万元,假设该银行股东的底线回报率(D)为20%。对于上市银行来说,主要采用过两种考核方式:一种是股东回报率(ROE),另一种是经济资本回报率(RAROC),其中:ROE=(收入-资金及运营成本-预期损失)/投资成本;RAROC=(收入-资金及运营成本-预期损失)/经济资本。从利益和风险对称性角度出发,首先是投资项目C是比较理想的选择,其资金及运营成本最小,投资成本最小,预期损失相对较小;其次是投资项目B,最后才是投资项目A,投资项目A资金成本和运营成本、投资成本在三者中最大,但其有一项指标较好,为预期损失最小,即A出现风险的可能性最小。三者各有特点,若此时将经济资本回报率(RAROC)和股东回报率(ROE)分别作为考核指标,出现结果是截然相反。以RAROC为考核指标,支行将会以投资项目A作为贷款对象,因为其RAROC值大于底线回报率D值;以ROE为考核指标,支行将会以投资项目B和C作为贷款对象,因为其ROE均大于底线回报率D值。两种考核方式导致的结果截然相反,从经济资本回报率(RAROC)和股东回报率(ROE)两个考核指标的合理性来看,近年来,RAROC已经逐步被各家商业银行作为考核标准,其主要原因是它反映的是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从RAROC=风险调整后收益/经济资本=(毛收入-运营成本-预期损失-所得税)/经济资本的公式可以看出,它的利益和风险的关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即盈利水平的提高必然伴随着风险系数的提高。而ROE仅考虑到税后利润和所有者权益两项指标,没有将商业银行中的利益与风险的关系进行考虑,可能导致在实际过程中产生对高风险业务盈利能力的高估现象和低风险业务盈利能力的低估现象。不能真实反映商业银行最关心的利益和风险的均衡性发展思路,从而无法实现股东的利益最大化。
3经济资本在基层支行经营管理中的意义
基层支行在经营管理中,影响经济资本的因素有很多,如客户评级、债项金额、担保方式、客户行业、客户规模等。这多方面的参数对应的是违约损失率、违约概率和违约风险暴露三大方面。比如客户评级,若某客户在支行的信用等级很高,对应的将是较低违约概率,但当市场变化、客户经营不善等导致信用等级下降较多,对应地将是违约概率的上升,从而增加经济资本的占用。如担保方式,目前很多国内大型基本建设项目均采用信用贷款,且贷款期限长,给银行带来巨大的经济资本占用;而如果是某贷款的担保方式除抵押外,还有着较为优质的第二、第三还款来源,将会大大降低该贷款项目的经济资本占用。诸如此类,每个参数都与经济资本有着莫大的关系,这就需要商业银行各层级机构在经营业务过程中,要充分计算,以达到最集约化,为自身的经营收益和风险创造最理想状态。因此,加强经济资本的理念认识和运用,将对基层支行在实际经营管理中“利益”和“风险”的关系起到制衡作用,对达到稳步经营的可持续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4结论
随着市场的快速发展,国内银行业的发展达到一定高度,与国外接轨的步伐逐步加快。近年来,国内各家商业银行开始逐步重视经济资本在实际经营管理中的作用,并将经济增加值作为考核的重要指标。其目的是为了将“集约化经营”“风险管理”和“盈利能力”等概念有机结合,以达到股东利益的最大化和长期可持续的稳健发展模式。
作者:朱雅寒 单位:中国建设银行安徽省分行营业部肥西支行
参考文献:
【关键词】商业经济 企业财务共享服务 财务管理
对于财务共享服务形式来说,它能够有效实现企业会计集中式作业,进而对费用支出能力进行提升,并对企业财务管理中所包含到的相应预算和业绩等方面内容,进行科学有效的动态管理和监控,从而真正实现企业生产成本的降低,并能够更好的促进企业抵抗风险能力的提升,更好的提升企业的运行效益以及综合水平,进而让企业集中主要的精力,对自身整体的业绩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与控制。对于财务共享服务形式来说,对提升企业效益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对促进企业长期稳定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对于企业财务共享服务实现财务管理有效转型的主要特点分析
在企业当中实现财务共享服务,能够让企业内部运行状态向多元化转变,并能够有效的对数据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与管理,进而让财务经济管理形式向模式化方向前进。所以企业要想更好发展,就必须要建立相对完善的财务共享服务机制和制度,进而才能真正有效的调整和改进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形式以及企业发展目标等,并及时对企业财务支出情况进行控制,这样才能更好的提升企业的经济利益,促进企业更好发展。在企业财务管理中有效运用财务共享服务机制,能够对企业内部管理情况进行整合,并能够对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项目预算以及结算等内容进行掌握与了解,使得企业财务管理能够在动态监管下拥有良好的处理方法。
二、在企业财务管理中建立完善的财务共享服务机制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企业正在向国际化趋势方向快速的发展中,使得我国的市场竞争力也在随之不断的提升。所以在这样的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环境下,企业财务管理形式必须要及时的进行创新,而对于传统的财务管理形式来说,已经无法满足现今我国企业的发展要求,所以必须要及时对企业财务管理形式进行创新,并结合企业自身实际情况以及企业的发展需求设计科学有效的财务管理形式,从而更好的促进企业未来发展。企业应该在科技创新理念的指引下转换财务管理模式,从而制定科学有效的企业财务共享服务机制,为促进企业经济稳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在企业中实施财务共享服务机制时,应该重视企业生产成本的控制,有效提升企业财务管理质量,增强财务共享服务的使用效果,这样才能为企业某得更多的经济效益,促进企业健康稳定的发展。
对于企业来说,想要在商业经济下不断增强自身财务管理水平以及能力,就必须要发挥财务共享服务机制的重要作用与意义,并对管理流程服务形式进行优化,进而增强自身的创意能力以及创新意识,为促进企业未来发展提供有利条件。企业也应该明确财务共享服务机制的运用范围,并且相应的环节当中实施预算结算财务共享,确保后期工作的顺利。而且企业在制定财务共享服务机制时,一定要获得企业管理层的支持与帮助,并提升对人员配置的重视和财务投资的管理和控制,进而确保企业才财务共享服务机制发挥自身实际作用,更好的推动企业未来实现长期稳定发展目标。
三、企业财务共享服务机制中的关键环节
企业在创建财务共享服务机制后,能够让企业自身财务管理工作更加精准有效,还能让财务管理内容和企业经营发展目标保持一致,从而更好的保障企业管理形式实现精准化发展目标。从企业经营效果进行分析,能够有效的展现出企业的经营内容和情况,从而使企业经营管理决策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完善性。企业的标准化管理,能够让企业财务核算质量有效提升,所以构建财务共享服务机制是企业生产经营中的重要依据和环节,进而更好的促进企业经济效益以及社会经济利益的稳定发展。
在企业财务共享服务机制建立当中,必须要进行合理的考察研究工作,明确企业中主要的发展目标、生产活动以及各方面内容,从而更好的确保在制定企业财务共享服务机制的科学合理性,促进企业财务管理水平不断提升。企业也应该对内部人员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并及时的对企业财务进行控制与管理,进而确保在进行审核工作时能与实际情况保持一种,更好的促进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实现其标准化发展。
在创建企业财务共享服务机制前,应该通过专业人员对企业能够适应与新型财务管理形式进行分析与研究,并对企业进行新型财务技术培训活动,不断提升企业工作人员的创新能力以及各方面素质和水平,不断提升其语言交流沟通的能力,并让工作人员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在实际工作当中,发挥自身优势,更好的为推动企业稳定发展提供微薄力量。并且企业也应该树立以客户为主的服务意识,坚持以顾客为第一位的原则,为顾客提供更好的服务项目,满足顾客相应要求,提升其满意度。企业也可以借助先进的财务管理软件,对财务管理形式进行升级和优化,让企业财务共享服务管理形式更加科学合理,并能够真正有效的发挥其主要作用和意义,真正推动企业的稳定发展,并为企业某得更多经济效益,从而更好的推动社会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
结束语:企业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氛围下不断提升自身的竞争能力,就应该不断的提升自身难保管理水平,并建立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策略,并对财务管理形式进行调整的同时对财务管理形式进行转换,并建立良好的财务共享服务机制,从而有效的对企业生产成本进行开展,提升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和效率,这样才能真正有效的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也能为企业未来发展奠定坚实有利的基础。
参考文献:
二、县域产业集群与商贸流通业协调发展机制
在我国经济发展中,乡镇、个体和私营企业发展比较早,自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几十年的乡镇企业发展,县域经济内的工业体制已经形成。民营经济带动县域经济的迅速发展,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体经济。坚实的县域工业基础为发展县域商贸流通业和构建县域产业集群奠定了基础。县域经济发展中的特色优势产业是产业集群构建的基础条件,是形成产业集群和促进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利用区域内的各种优势资源,促进商贸流通业发展,打破县域内产业链各环节形成产业集群,促进商贸流通业和产业集群的协调发展。如表2所示,A表示区域内商贸流通业高度发展,B表示商贸流通业不发展,C表示工业高度发展,D表示工业不发展。在区域内用于工业发展和商贸流通业发展的人力、物力等资源有限,只有进行合理的资源配置,才能实现商贸流通业与产业集群的协调发展。由商贸流通业与区域内产业的博弈模型可知,对区域经济发展最为有利的选择是(A,C),但由于资源是有限的,所以商贸流通业必须同区域内的各产业协调发展,才能达到该博弈的最佳状态。
(一)产业集群有利于形成商贸流通市场体系
在产业集群区内的企业对产品原材料的大量购买和产业集群形成的品种多样的产品与服务优势,有利于发展商贸流通业的专业化市场体系,涉及原材料、各种中间产品、服装、零售产品等市场。商贸流通市场中专业化市场体系与产业集群区的企业进行专业化分工协作,从而提升集群区内的产业竞争力,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在产业集群区,以集群企业生产和消费为支撑的商品市场有助于商贸流通业市场的合理运行。商贸流通企业为取得市场规模扩大带来的范围经济和规模经济,就要求以传统的产业集群为基础的商品市场就必须扩大专业的批发和零售商的批发规模,从而降低商贸流通企业的经营风险,通过商贸流通市场的产品多样化,吸引更多的产品消费源,这样就会促使产业集群区内商贸流通专业化市场在空间形成集群。此外,随着县域产业集群的不断发展,传统意义上的集群商品市场逐渐从产地市场向集散和区域外的商贸流通市场延伸,在产品集群区形成了多层次、多等级的商贸流通专业化市场体系。
(二)产业集群推动商贸流通业电子商务网络平台的创建
产业集群与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关联性发展还体现在集群区内的企业利用网站开展电子商务,推动产业集群和商贸流通业的双向发展。产业集群区内企业依靠大型的商品交易市场借助网络技术向潜在客户提供商品一系列的信息,又带动集群区内的企业平衡性发展,推动商贸流通市场的信息化进程,更好地促使集群区内的企业实现柔性化生产,降低商品交易时间,减少交易成本,提高商品的流通效率。各产业集群区通过利用网络将全国的企业联系起来,将厂商、购进商等交易涉及的组织包含在内,比如中国化工网、中国纺织面料网等专业市场网站,通过利用网络,将各产业集群区内的实体产业与网络经济进行结合式发展,带动产业集群区内商贸流通业的发展。
(三)商贸流通业推进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
商贸流通市场的发展会吸引众多同行业的企业进入流通市场,加剧商贸流通市场的市场竞争力度。商贸流通市场激烈的市场竞争会推动产业链上下游行业的产业升级、生产技术的进步和产业组织结构的优化调整。商贸流通企业之间进行的激烈竞争和产品的更新速度,会对区域内各企业的经营方式、技术手段和生产设备等提出更高的要求。商贸流通市场会给区域内集群企业带来技术进步和人才培养的动力和压力:一是商贸流通市场发展营造的公平公开的市场竞争环境,会促使区域内企业为取得一定的市场份额,不断加快技术和设备的更新,不断进行市场产品的创新;二是商贸流通市场会加大集群产业周边地区的产业密集度,增强集群企业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生产方式的速度,从而减少企业的学习效应时间和技术进步的费用;三是商贸流通市场作为引导生产和促进消费的桥梁和纽带,可以为区域内企业提供来自全国各地产品生产和销售的动态技术信息,为区域内传统产业集群升级提供有利的技术支持。
三、促进商贸流通业与县域产业集群协调发展的对策
由于一些客观性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商贸流通业与产业集群之间的互动发展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展现。一方面,商贸流通市场发展不平衡会使得流通市场对产业集群的产品疏通能力大大下降,由于区位因素的影响,使得产业集群发展不能够大范围扩大产品销售规模,大大降低了商贸流通市场对产业集群发展的刺激作用和引导作用。另一方面,产业集群企业本身的创新速度缓慢会带来集群区内产品的高度相似,会阻碍商贸流通市场与产业集群的互动发展,制约当地商贸流通专业化市场的现代化发展。当商贸流通业与产业集群进行融合式发展时,对流通产品的生产、消费就会集成一个系统,这就需要:一是从产业的集体式协作、区域优势、市场供求因素等方面进行资源匹配;二是实现商贸流通市场与产业集群的协同跨越式发展,为协调发展机制提供支撑和动力,实现商贸流通业与产业集群的动态整合。一方面,商贸流通业在建设方面要通过稳健的措施推动流通市场体制改革,明确商贸流通市场的优势和劣势,准确定位区域发展的特色和优势,对商贸流通产品的市场进行准确定位,协调区域内各产业的发展和进行资源的合理配置。将区域内产业集群企业连接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集群,商贸流通业在整体的产业集群中发挥的作用就是作为区域整体产业的一条线,将所有的企业都串联起来,充分发挥商贸流通业引导生产和促进消费的作用。商贸流通业为产业集群企业提供生产资料,及时对供求市场信息进行反馈,引导区域内企业生产,开拓更为广阔的产品市场。另一方面,对区域内的产品实行品牌化经营管理,提升区域商贸流通市场的形象。对产业集群区内的企业不仅要加强监管,还要加强区域产品市场的营销宣传,提高区域内产品的质量和档次,积极引进国内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和企业,增强商贸流通业的市场生命力,从而塑造区域市场产品和品牌价值。建立产业集群升级的商贸流通区位品牌机制,努力开拓区域产品的销售范围和规模,鼓励商贸流通业公平市场机制完善和区域产业的改革与创新。
一、前言
1999年中国人民银行下发了《商业银行非现场监管报表报告书》(以下简称《报告书》)和《商业银行非现场监管指标报表填报说明》(以下简称《填报说明》),标志着我国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非现场监管开始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管理,我国规范化商业银行监管指标体系基本形成。虽然经过多年的发展完善,我国商业银行危机预警机制仍存在问题,主要有:
(一)指标不够完善。目前仅以15个指标来反映金融风险生成因素,并且现有指标也不能详细反映金融风险各方面的形成原因。
(二)指标方面的联系缺乏系统性。考核指标均从单个指标出发分析,没有考核指标各方面的相对应的重要程度,更没有把各层次的指标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
(三)各指标的相对重要程度是人给定的,这就使这些指标的相对重要程度与客观有较大的偏差,从而使风险的测量不精确。
以上问题使得对商业银行危机预警机制的作用越发重要,完善和寻找新的预警机制也显得很有必要。
二、解决措施
(一)风险因素指标化。
将风险因素指标化的第一步,就是要将抽象的潜在风险转化为一套相互联系的财务指标,这种转化的作用主要在于:首先,使抽象的风险变得清晰,迫使银行上下对风险的认识达到一致。其次,通过一系列因果关系链,将各指标相互连接,从而有助于商业银行明确其日常工作如何对风险产生影响。这种多重计量方式使得银行能够通过非财务计量指标预测未来财务业绩,能更加全面真实的反映银行的经营绩效,这点也正是平衡计分卡的核心思想。
(二)确定各指标风险预警范围。
财务预警机制建立的第二步是商业银行根据自身的风险管理目标确定各自的风险预警范围,或者将一定时期内的同业平均指标作为自身预警指标的预警范围。因为商业银行的收益和支出既具有一定的构成关系,同时也具有同行业可比性。
(三)确定各指标权重。
在对预警系统内各财务指标进行分析时,商业银行应根据其当前所面临的风险环境判断各财务指标风险权重。对于那些代表当前发生概率较小的财务指标,应赋予较小的权重,而对于那些体现当前发生概率较大的财务指标,应赋予较大的权重。商业银行可以根据管理目标和自身经营情况等因素的变化,灵活的规定指标权重,使指标更能有效地起到预警的作用。三、我国商业银行财务危机预警机制的定量评价
首先,根据上文的分析,在选取了适当的,具有代表性的财务指标后,商业银行根据自身情况,确定每个风险要素及其指标的不同风险权重[预警指标具体含义和极值范围的选取依据中国人民银行银发(2006)《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试行)》。对于各基本要素指标的确定是参照中国人民银行湖北省分行承担的课题:“金融风险监测预警及防范对策研究”,再结合《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试行)》改造而成的指标体系]。资产安全性是商业银行正常经营和发展的最基本前提,其风险权重最大;商业银行经营的主要目的是盈利,因此盈利性的风险权重次之。而成本控制性指标,在商业银行以增加值为核心的前提下,具有最小的权重,在这种情况下,为了突出重点,将成本部分权重规定为0。
其次,对各指标进行安全系数的评分,得出各种指标的安全系数分值,因为安全系数与风险大小存在反比例关系,所以对安全系数的评分可以直接评估商业银行的财务风险大小。评分方法说明:首先选择一个评估指标的标准值(如备付金比例为5%)确定为该评估指标的标准值(即该比率所反映的风险水平为正常级),然后确定标准值的安全系数评分值为80分(表示该比率所代表的安全系数为80,而其造成财务风险的可能性非常小),其他比率的评分值从100到0不同,根据不同的比率和标准值的差距来确定具体的数值。在计算评分值时采用的是线性递减方法,设计一阶二元方程来实现对取值区间内不同比率评分值的计算。每个指标满分100分,最低0分。
五、结论
在众多的文献中,学者们对财务危机预警的模型及分析较多,而对财务危机发生后采取何种对策,如何治理整顿极少论及,很有局限性。从国外的雷曼兄弟公司破产到克莱斯勒公司破产等看,财务危机不仅给所涉及的公司带来灾难性后果,而且造成资本市场极大动荡,股东利益受损,严重的会导致企业破产,员工失业,影响社会稳定。在这些公司中也有财务防范措施和财务预警机制,如果它们可以很好发挥作用,就不会产生巨大的危害。事实证明,仅仅立足防范财务危机是不够的。现代企业理论认为,企业是通过一组不完备的合约缔结成的利益共同体,从而产生了各种委托关系,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在股权分散的情况下,股东相对于经理处于信息劣势,不能完全获得真实信息;而经营者为了自己的利益,往往有隐瞒企业真实情况的动机,用加工的数字预测财务危机,结果多是财务危机真正发生时企业已损失巨大。这样说并不是否定财务预警的作用,而是强调在预警的同时,必须加强对企业财务危机的治理,降低危机的损害程度,完善整个财务预警机制,使企业重回良性循环轨道。
就当前行业发展而言,面临着增长速度回落、工商库存增加、结构空间变窄、需求拐点逼近四大难题,以往依靠增加销量或提升结构的粗放式外延发展已难以为继,必须眼光向内,从内部管理、运营着手,走出一条质量提高、价值提升、技术进步、成本节约的内生发展道路。国家局、省局先后下发《国家烟草专卖局关于全面推进烟草行业商业企业标准化工作的意见》(国烟科〔2013〕409号)、《国家烟草专卖局关于推进企业精益管理的意见》(国烟运〔2013〕316号)、《湖南省烟草专卖局办公室关于印发全省烟草商业系统推行精益管理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湘烟办综〔2014〕7号)等文件,对烟草商业企业标准化、精益管理工作进行层层部署安排,明确了工作目标、要求和重点任务,其实质就是紧紧围绕“三大课题”、提升“五个形象”,着眼内部深度挖潜,不断提升烟草商业企业科学化、规范化管理水平,不断向管理要效率、要效益的具体手段,借此实现“管理创一流”,持续推动内生发展。这既是立足当前,助推现阶段内生发展的科学选择;更是着眼长远,转变发展思路和突破口、谋求烟草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科学选择。
二、面临的困境
娄底作为纯销区,在整体上也面临着销量逼近拐点、结构空间变窄、企业和社会库存增加、增长速度回落等难题,具体体现为:严格规范还未完全落实到位,卷烟非法流通还一定程度存在、专卖打私打假形势严峻,培育品牌的市场适应度、落地消费和落户销售有待进一步加强,服务零售户的方式方法、服务质量有待改进,客户满意度有待进一步提高,内部管理上存在管理无效、管理失效、管理错位、多头管理的情况,人员素质能力与企业发展要求、实际工作需求不尽相符、人岗不匹配的问题客观存在,创新氛围不浓、动力不足、效果不显,等等,这系列问题,既有普遍性共性的,也有特殊性个性的,但归根结底都是客观存在的,是束缚娄烟发展、阻碍经济质量提升、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需要我们从内部找原因、从细处想办法、从实处做工作。推进标准化和精益管理,是从根本上解决好上述问题的具体手段,我们能确保各项工作都按照标准化、规范化操作,各项工作都不断创新、精益求精,其实质就是向管理要效率、要效益,就是变原有粗放式外延增长为集约式内生增长,就是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三、构建基于标准化的精益管理体系建设
一是思想上高度重视,搭好台。标准化建设和精益管理是烟草行业当前的一项重点工作,要进一步加深认识、统一思想,要将标准化建设和精益管理作为提升自身素质、提高管理水平和执行力、激发企业活力、增强企业竞争实力、谋求创新发展的有利契机,按照工作要求不折不扣抓好实施,以主人翁的心态支持、主动推进工作,为工作开展提供便利、创造条件,为这两项工作的开展营造良好氛围。
在这几十年中,我国的经济一直处于上升的趋势,而目前也正处于一个较为关键的经济转型时期。如果我们回顾以往经济发展的大体状况,不难发现,我国的经济发展大多依靠社会劳动力,并以环境污染以及能源大程度损耗作为代价,而面对当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过去的模式显然无法适应当前时代。所以,当前我国经济正在努力转型,以求建设具有中国社会特色的经济模式。
一、经济转型
(一)概念
经济转型主要是在资源配置以及经济发展方式上的转变,通俗来说,就是将现有的经济运行状态转向另一种经济运行状态。转变的关键因素为:转型目标模式、转型初始条件、转型过程方式以及转型重要条件。而转型的主要内容包括发展的模式、发展的要素、发展的路径等等。纵观整个世界的经济发展史,我们可以发现,不管是新型工业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是在经济转型中实现持续快速发展的。而我国在九五计划的时候也已经提出了经济转型的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经济转型并不是只有社会主义国家才会发生的情况,任何一个国家想要实现现代化的过程都需要经济转型。即便是拥有完善的市场体制、经济程度较高的发达国家,他们的经济体制以及经济结构也并不是十分完美,仍然需要通过经济转型来让自己的经济制度趋于更合理、更完善的状态。
(二)内涵
经济转型需要依附于每个国家,这也意味着每一个国家经济转型的内涵就各不相同,本文主要对我国的经济转型内涵进行一定的探讨:
首先,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正在逐渐放缓,其目的在于有充分的时间精力来对我国经济产业进行优化升级,更能够保证优化的全面性,另一方面,也能够使我国的经济结构得到充分的调整。同时,因为我国当前的经济增幅还不能够到达转型之前的经济增长幅度,所以还需要依据当前的经济机制以及发展状况来寻找一个新的增幅平衡点。
其次,我国所谓的步入新的经济发展机制以及发展状态还仅仅是一个表象,仍然有一些旧的经济发展机制以及发展状态需要彻底摒弃。因此,当前中国面临经济发展较为动荡的局面。不仅需要尽快找到合适的定位,还需要将经济转型的时限缩减。
二、经济转型条件下我国的商业经济发展
首先,我国的商业经济曾在较长的时间段里以一种病态的方式运行。在计划经济中,我国希望通过政府补贴来扩大销售,但是这只能够实现空间上的购买转移,却没有从本质上来拉动经济的增长。这也表示,我国还没有真正的应用经济转型思维来面对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所以,在经济转型这一条件下,我国商业经济在进行创新发展时一定要拥有适合经济转型的指导思想和思维观念,商业经营活动以及政府的商业制度安排也要符合市场的规律。
其次,在经济转型这一条件下,我国商业经济的发展正朝着时尚、高质量、高服务的方向前进。而随着服务质量与商品品质的提高,消费质量也将进一步升级,我国的经济也就能够得到良好的转变。
三、经济转型条件下我国的商业经济发展的创新方向
我国的商业经济发展的创新方向首先就需要符合我国经济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发展趋势,能够满足商品的流通产业发展以及宏观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具体来说经济转型条件下我国的商业经济发展的创新路径需要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需要重视政府的职能以及市场的调节对商业经济创新发展的影响。因此,可以下面几部分的概括内容中来考虑如何科学处理政府调节职能同市场配置之间的关系:政府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力;通过调整经济增长的速度能够保证商业经济的质量;通过提高建设诚信体系、优化商业环境、调整政府职能、提高商业经济法制等方面科学、规范协调政府职能同市场资源配置之间的关系;加强政府在市场规划以及市场秩序方面的重要作用。在商贸流通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以合理的措施来改变流通经济,进而打破市场的分割状态,最终推动市场经济的统一发展;协调好新出现的电子商务同实体商业之间的发展关系;明确适应未来消费者需求的零售商业销售的模式。这些都是在经济转型条件下发展我国的商业经济需要考虑与面对的问题。
需要重视诚信体系的建立以及商业模式在未来商业经济发展创新中的重要性。因此,要在以下几方面做出合理考虑:怎样有效发挥政府职能,进而确保商业经济模式调整,并最终实现商业环境的稳定与和谐;怎样落实家与卖家之间的诚信体系的建立;怎样提高适应商业发展趋势的改革发展,进而保证市场处于成熟的状态;面对新型电子商务的崛起,中国应当如何把握这一机遇;怎样在经济转型这一条件下,确保电子商业能够同实体商业相互平衡;怎样确保自营模式能够在经济转型的条件下本质不会改变;怎样优化当前商业经济环境;怎样改变思维模式,将“病态”模式转为常态。这些都是未来商业经济发展创新中需要考虑与面对的问题,而这也给未来经济创新提供了一定的思路。
四、结束语
我国经济发展要做到合理创新形成新的动里,保证未来的商业可以适应时代要求。而我国商业经济的创新与发展在经济转型这一条件下在面临着巨大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艰巨的挑战。因此,中国只有勇敢的面对挑战并牢牢的把握住机遇,才有可能进一步推动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一、引言
纵观我国商业银行改革发展之路,2002年我国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改革步骤稳步推进。股份制商业银行则成为中国银行业举足轻重的力量。各商业银行具体运行效率指标见表1。围绕普惠金融,重点关注“三农”、中小微企业、保障性安军工程不断加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我国商业银行服务小微企业贷款规模不断扩大(如表2)。
二、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商业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原因
(一)“三期叠加”提出整体要求
(二)实体经济提供根本动力
商业银行业务作为金融中心业务,其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实体经济的根本需求;而实体经济发展形成的巨大融资需求强烈依赖商业银行的信贷支持,商业银行将推动其进一步转型和发展。实体经济融资需求是商业银行提供信贷支持的现实依据,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日益突出。客观上,我国各商业银行信贷规模日趋紧张,为此其提高借贷门槛,挤压对小企业的信贷投放;主观上,我国中小企业普遍发展不成熟,资产有限,抵押手段缺乏,风险控制措施不足等,使得中小企业难以满足银行贷款条件。
(三)营改增存在潜在影响
“营改增”将企业承担的部分税负转向最终消费者,企业客户则可以借此降低融资成本,扩大盈利空间,增强竞争力,间接促进了实体经济的发展;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实体经济经营难、融资难的问题,帮助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对商业银行而言,“营改增”能否真正降低银行业本身和实体经济的税负,关键还要进行妥善的制度设计。此次改革增加了银行的税负压力,盈利空间进一步受挤压;再加上经济“新常态”大背景下面临的转型攻坚压力,商业银行将承担更加严重的税负,盈利能力也将受到冲击。
三、实证研究及分析
(一)变量说明
关于实体经济的定义与衡量,本文将在涵盖房地产市场和金融市场在内的GDP或其相关指数此基础上拓展分析指标,并加以价格指数(包括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等6个代表性指标作为被解释变量来分别进行研究。本文7个解释变量和6个被解释变量将选取2010-2016年各个季度的数据,具体定义见表3。
(二)线性模型检验结果
四、经济“新常态”下商业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战略转型
(一) 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金融业与实体经济存在“唇齿相依”的关系,因此商业银行应充分发挥金融在经济结构调整中的引导作用,主动融入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加快推进实体经济结构优化和发展方式转变;创新适时完善信贷机制,持续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服务力度。
(二)加快信贷和服务模式创新
在供给侧改革和“营改增”背景下,商业银行要加快信贷方式转型和服务模式创新,创新开展中间业务和多元拓展表内外业务;同时避免“脱实向虚”,防范金融风险。商业银行要创新推进战略转型,完善体制机制,积极应对利率市场化等带来的挤压,实现服务实体经济和扩大盈利空间的综合发展。
如何有效提高物流企业竞争力,是企业经营者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作为帮助企业决策和有效运用信息的技术,商业智能可帮助物流企业及时、准确地收集和分析客户、市场、销售及整个企业内部的各种信息,对客户的行为及市场趋势进行有效分析,了解不同客户爱好,为客户提供有针对性的产品和服务,从而提升企业竞争能力。
一、商业智能技术在物流企业中的应用
现代物流系统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包括运输、仓储、配送、搬运、包装和再加工等诸多环节,每个环节信息流量十分巨大,产生了巨大的数据流。如何在第一时间里做出正确及时的决策,如何从企业日常业务中生成的大量数据中发掘出潜在的规律,预测未来的市场走向及趋势,帮助管理者实现管理和经营的目的,已成为每家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1]。
商业智能技术主要应用于物流企业的协同合作管理、生产制造管理、产品运输管理、产品储存和客户关系管理等方面,以充分挖掘物流企业各节点的潜力,提高物流产品和服务的创新能力,大大降低流程的运作成本。商业智能技术的出现为企业建立核心竞争力创造了条件,也拓展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延伸空间[3]。笔者认为商业智能技术在物流企业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提高物流决策的有效性,促进物流决策的科学化;
(二)有利于提高物流系统的管理水平,加速管理工作的现代化;
(三)提高物流企业效益并有效降低成本;
(四)增强物流企业快速反应能力,提高服务质量、运作效率和客户满意度。(见表1)
二、物流企业商业智能模型设计
笔者在调查分析物流企业商业智能系统需求特点的基础上,构建了物流企业商业智能系统模型[5]。数据仓库通过一定的数据抽取、转换、清洗和加载工具,通过元数据库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准确性、综合性和易用性,且自动生成统一可靠的数据仓库[6]。这些信息能够真实地反映数据的维度特性,帮助分析人员从多角度对数据进行快速、一致、交互的访问和分析,以便管理人员可以对数据了解更深入。OLAP系统功能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为客户提供的信息服务和为企业本身提供的统计分析,这也是确定数据仓库主题的依据。(见图1)
三、利用商业智能技术提升物流企业竞争力的途径
在分析现状,需求明确和数据完备的基础之上,从管理和技术的角度设计一个解决方案;根据物流企业的特点,笔者认为,可通过如下途径有效利用商业智能技术,以提高物流企业的竞争能力。
(一)整合内外信息资源,构筑企业核心信息平台
商业智能通过对企业外部环境信息包括政治、经济、政策、科技、金融等,各种市场竞争对手、供求信息、消费者等与企业业务发展有关信息以及企业内部相关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和处理,抓住那些对企业发展有重大或潜在重大影响的外部环境信息,使企业抓住转瞬即逝的市场机遇,及时调整经营战略,促使企业持续健康地发展。
(二)挖掘信息资源,提高科学决策水平
在决策过程中,企业领导者应需要有准确的信息完成以下几个任务:对决策问题进行科学预测;企业运营过程中的各种信息都是通过数据反映出来的,产生的大量数据通过报表等统计方法,只能得到一般意义上的信息反映;全面、深入信息的缺乏则容易导致企业决策的盲目性。
四、结论
通过利用先进的商业智能技术,如基于WEB的挖掘技术、各种搜索引擎工具、E-mail自动处理工具、基于人工智能的信息内容的自动分类、聚类以及基于深层次自然语言理解的知识检索、问答式知识检索系统等快速地获取危机管理所需要的各种信息,使全体员工能够及时获取危机管理信息和危机最新的进展情况[10]。确定分步实施的阶段重点、信息标准化、业务参与、完善信息流程和体系、提升数据质量等方面[11]。商业智能技术在物流企业的有效运用,能提高物流企业效率,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建立良好的客户关系,挖掘出潜在的商机,开发更具竞争力的个性化产品和服务,从而提高物流企业市场竞争力,保持其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牟娌娜,肖生苓.商务智能在物流应用中的探讨[J].森林工程,2007(5):90-92.
[2]米天胜,黄作明.商业智能与企业竞争力的提升[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6(7):14-17.
随着我国商业地产的迅猛发展,与商业地产相关的理论研究也逐渐成为学术界的崭新课题。目前在商业地产领域有“万达订单模式”、商业地产产权式商铺销售运营模式、房地产投资信托等等。
本文认为商业地产运营是个系统工程,并从商业地产运营的构成分析入手,结合成功案例和具体实践,从系统角度对商业地产运营模式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一种商业运营商占商业地产运营主导地位的新型商业地产运营模式。
商业地产运营构成研究
商业地产运营环节构成
本文认为,商业地产运营环节应主要由地产开发、商业运营和资本运营等三块构成。在商业地产整体运营中,商业是核心和本质,项目的成败最终取决于其商业运营的成败;地产开发是基础和表现,没有主要包括拿地和建设的地产开发,附着其上的商业运营则失去了必要的基础和载体;资本运营是线索和目的,商业地产运营的各环节都由资本运营实现耦合,并且任何商业项目都是以良性的资本运营为最终目的。
商业地产运营主体构成
根据运营环节构成,相应的运营主体应包括地产开发商、商业运营商和资本运营商。在商业地产实际运营中,可能出现主体重合的现象,比较常见的是地产开发商同时承当了资本运营商的角色,并且承当了部分商业运营商的工作,这是我国现阶段商业地产运营的一个显著特点。
商业地产运营中的常用模式
地产开发商占主导地位
所谓地产开发商占主导地位是指地产开发商除完成地产开发外,还参与项目选址、商业运营商的选择,并主导整个运营过程的资本运营。
从功能来讲,地产开发是商业地产运营的基础和表现。地产开发是个阶段,而商业地产运营是个长期,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考虑,地产开发商并不适合整体运营的主导地位。但地产开发商具有资金雄厚、土地储备丰富、拿地、建设和销售流程熟悉的优势,并且由于商业地产在相当一段时间里被认为首先是地产开发,然后才是商业经营。地产开发商占商业地产运营的主导地位,具有先天优势。
万达模式是地产开发商占主导地位类型的代表,其创新性和优势在于:地产商充分发挥自身领域优势,通过模块化的标准开发可大大降低项目建设成本;通过耦合大型商业,实现了商业地产运营的内在逻辑流程;在资本运营上,也不仅仅局限于住宅的短期销售模式,而是以地产为载体(分零销售、整体销售、整体上市等)实现资本运营。
但万达商业地产模式有几个特点值得我们关注,它们分别是:
商业地产运营中的地产开发具有地产项目本身的周期长、投资大的特点,以地产耦合商业,地产占主动对其在整个项目中的利益博弈并无益处,商业运营商可能的变更对地产运营商影响巨大。除通过地产的载体、租金的形式外,资本运营未与商业运营实现耦合。商业运营与地产开发商通过契约方式的耦合,在实现商业的持续经营上(尤其是在商业低迷阶段时)存在一定隐患。
万达商业地产模式要求作为项目主体的地产开发商同时拥有商业经营、资本运营方面丰富的能力。
商业运营商占主导地位
所谓商业运营商占主导地位是指商业运营商除完成商业运营外,还参与地产开发(主要是商业选址、商业设计和商业规划),并主导整个运营过程的资本运营。
商业地产运营的核心是商业运营,无论是地产开发、资产运营,最终的盈利都需要商业运营来体现。商业运营商承担商业地产运营的主导地位有以下优势:商业运营商主导项目选址和前期规划,为后期商业运营的成功提供良好基础;商业运营更具稳定性和持续性;资产运营可与商业运营耦合,而不仅仅以地产为载体,可拓宽商业地产资产运营渠道和手段。
下文以颐高商业地产模式为例,分析商业运营商占主导地位的具体情况。
颐高是一家以专业数码连锁业务为基础,IT蓝色房产、IT网络资讯为核心业务,融合IT相关产业于一体的全国性大型IT集团公司。其商业地产具体运营模式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地产耦合:颐高早期采用租赁、品牌输出等形式实现商业扩展;近年逐渐采取购置、联合开发等形式进入商业地产运营的前端,直接与地产开发商在资产上进行耦合,占据商业地产运营的主导地位。表现在:参与并主导商业物业的选址;用资产的形式与开发商形成强耦合;在项目之初即与开发商建立完善的开发商退出机制,获得项目建成后的资产处置权。
资本运营:颐高通过购置、联合开发等形式获得房屋的产权处置权,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兼顾商业经营和物业资产的资本运营模式。
总结颐高资本运营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点:资产介入商业地产开发,建立完善开发商退出机制,完成开发商的资本周期(投入并获得合理回报);通过物业资产的部分销售、物业抵押、经营型贷款或引入信托投资等形式,平衡前期资产投入;部分物业长期持有,通过持续经营获得持续的商业收益,物业增值,满足投资人、信托基金的投资回报。
颐高商业地产模式是一种典型的商业运营商占据商业地产运营主导地位的商业地产运营模式。该商业地产运营模式的创新点在于:
充分发挥了商业运营商在商业领域的专业性,通过资产的强耦合关系实现商业运营在整体项目运营的主导地位,进而实现商业地产运营以商业运营为核心;充分发挥了地产开发商在地产开发领域的专业性;完善的退出机制,保障地产开发商利益的同时,强化商业运营对项目的主导作用;除传统商业地产资产运营模式外,还可实现以商业经营为载体的资产运营,使商业地产的运营更具有持续性;颐高商业模式事实上是实现了以商业为核心,以资本为杠杆的商业地产运营。
颐高商业地产模式对商业运营商提出了新的要求,除商业运营的领域能力外,还需要具备利用资本杠杆把控项目整体运营的能力。
风险往往与不确定性相联系,但又不能说不确定性就是风险。因为风险会给当事人带来影响。但不确定性不一定会给当事人带来影响,它会否对当事人带来影响是不确定的。这里讲的财务风险是商业银行传统的财务风险,它是指商业银行无论是否经营国际业务都会面临的财务风险。就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的产生而言,它是商业银行的资金在运动中形成的,也可称为资金运动风险。财务风险的最终表象都会集中反映商业银行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因此,我们在考虑商业银行财务风险时,决不能脱离商业银行的资金运动。对商业银行财务风险进行分类时,我们也必须从资金这一视角出发。但是无论采用何种分类标难,都必须满足全面、准确把握财务风险的要求,以此掌握和化解银行风险。本文按照国际银行业通行的分类方法,将商业银行传统的财务风险分为五大类。
1、资本风险
现代商业银行资本风险管理要求银行保持足够的资本金,以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和金融监管的要求。
2、资产质量风险
这是指商业银行因从事资产业务而形成的风险。资产风险管理要求银行在开展资产业务时保持谨慎的态度,努力降低银行风险。
3、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是指商业银行为满足客户临时性提款要求而面临的风险。银行出现流动性风险时,存款者因担心存款损失而到银行挤兑,借款者也无法满足合理的借款需求。流动性风险是银行缺乏支付能力的风险,它要求银行要保证用合理的价格适时取得所需资金以满足业务需要。
4、利率和汇率风险
利率和汇率的异常波动有可能形成利率和汇率风险。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均属于价格风险。利率和汇率风险管理要求银行根据利率和汇率变化趋势,合理安排经营业务,将风险保持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5、表外业务风险
表外业务发展的动力是商业银行为了逃避管制、赚取利润,其契机是20世纪80年代金融环境的巨大变化。在短短的十几年里,商业银行,特别是大型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的发展速度远远快于表内业务的发展速度,成为银行获利的主要手段之一。表外业务是商业银行多元化经营的业务,涉及的流程多、部门广,由于商业银行的信贷、筹资、信用卡、国际金融、财务会计、信息电脑等部门都与表外业务有关,其风险表现为风险点较多,防范风险的难度较大。就表外业务所适用的规章制度来讲,许多表外业务的开展没有金融法规的严格限制,客观上加大了表外业务风险的蔓延。
(二)金融国际化背景下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的特点
1、衍生金融工具,加大了表外业务的风险
在不同地区的衍生工具市场上,衍生工具市场与其他金融市场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衍生工具交易所产生的风险对全球金融体系的稳定带来了威胁。尤其是金融衍生工具类表外业务,大多数不需要相应的资本准备金,无规模的限制,只要交易双方认可,就可达成某些业务协议,这样容易刺激表外业务的扩张,潜伏巨大风险。在国际上曾先后发生过因进行衍生交易而造成一系列巨额亏损的事件,如英国巴林银行事件、日本大和银行风波等等。衍生工具降低了各银行资产负债表和有关金融市场风险特点及分布的透明度,使许多银行表外业务得不到真实的反映。
2、金融国际化加大了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的不确定性
在现代经济生活中,金融活动较为活跃,影响金融活动稳定运行的因素非常多,参与金融活动的主体,其行为表现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因为影响金融活动的金融风险发生概率、影响范围、危害程度、损失大小等更是难以事前把握的,不易让活动主体做出预期。随着金融国际化、自由化和电子化的发展,特别是巨额国际短期资本的无规则流动,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的不确定性将进一步加深。
3、金融国际化使商业银行财务风险具有相对性
我们平时所讲的财务风险,总是从单个的经济主体角度出发来研究看待的,它直接表现为经济主体可能遭受事实上的经济损失。但是金融国际化背景下,国外商业银行的走进来,以及国内商业银行走出去,在全球既定时期内资本质量与总量的约束,一方发生了损失,总有另一方获得盈利,而不是表现为单方面的损失。国际化金融风险对于某一国家来说,可能是净损失,但从国际乃至全球的角度来看,就一定会有其他国的行为主体获益,因而这种损失就可能是不存在的。以此,当某一特定时期,商业银行财务表现为盈利,这只是相对的盈利,当国际化交易来临的时候,盈利也许很快会变为损失。
4、金融国际化使财务风险更具有隐蔽性
商业银行财务风险具有很大的隐蔽性,它常常并不是在金融危机爆发时才存在,金融活动本身的不确定性损失很可能因信用特点而一直为其表面所掩盖。在金融国际化过程中,因为银行具有信用货币发行和创造信用的功能,从而使本应属于即期金融风险的后果,可能由通货膨胀、借新还旧、货款还息等形式掩盖了,而“泡沫经济”造成的虚假繁荣,对商业银行具有一定的迷惑性,商业银行非理性的财务活动在虚假繁荣的经济背景下,其财务风险更具有隐蔽性。
5、金融国际化加大了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的扩散
金融国际化的结果使得商业银行的混业经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国与国之间的金融业务往来非常频繁,由于金融国际化的发展,市场之间传播敏感度的增强,使得一个市场的变化会迅速地传导给另一个市场,财务风险因素变得更加复杂。国际资本流动,特别是金融市场固有的投机性,对一国的金融市场的冲击力和破坏性也越来越明显,进而波及到整个世界经济,使各国商业银行的经济活动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例如,上文提到的混业经营,它是银行、证券、保险各种业务交叉经营,交叉销售,此时风险可以互相传递,如果证券公司出了问题,很可能就带动银行出问题,然后整个金融体系也出问题。
二、金融国际化下对商业银行财务风险预警的新要求
当前,我国迫切需要建立有效的安全预警系统,立足于自防自救,及时减轻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的恶化。要构造新型的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监测与预警机制,既要考虑符合国际惯例,又要适应我国商业银行财务活动的特点。因此笔者认为,金融国际化下商业银行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的建立,应当满足以下要求:
(一)指标界定应“国际化”
在设定财务指标时,要与《巴塞尔协议》等国际规章制度中规定的风险指标概念保持基本一致。例如,《巴塞尔协议》提出了统一的风险加权式资本衡量标准,后来又将结算风险和市场风险等纳入风险衡量系统。因此,我们在设计商业银行财务风险预警机制时可以将有关资本含量的指标考虑进去。
(二)监测与识别财务风险必须采用非财务指标
对财务风险进行监测、识别时,除了选择财务指标,还必须选择非财务指标。财务指标比较依赖于财务数据,离开了财务数值,财务指标似乎无法准确反映商业银行财务活动和经营成果的真实面貌。尤其在金融国际化的背景下,如何快速把握国际金融环境的变化,对商业银行就显得尤为重要。非财务指标的选取,可以第一时间发现风险的征兆,节约诊断财务风险的时间。
(三)处理财务风险须借鉴银行外部决策团的意见和建议
国际金融环境变化万千,商业银行在国际化的金融环境中必须审时度势,确保财务活动安全高效的进行。但是,受管理层国际业务水平和素质的限制,商业银行可能无法及时、有效地察觉国际金融市场、政策变化带来的风险。为了对风险做出准确、快速的反映,商业银行财务风险预警组织机制,必须及时采纳银行外部决策团的意见和建议,形成一个较为开明的组织机制。
(四)将财务风险预警活动作为银行治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先前研究财务风险预警机制,都是局限于特定的部门或者特定的管理活动,没有将风险预警与公司治理有机结合。金融国际化背景下,商业银行除了短期内应对财务风险迁延带来的后果,还必须形成作为商业银行治理的重要部分,形成长期有效的预警机制,使财务风险预警工作成为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重要措施。
三、金融国际化背景下的商业银行财务风险预警机制设计
完整的财务预警机制,不仅仅是对财务风险处置活动的合理规划,同时也是对预警工作组织机构设计、风险监测与分析技术选择,以及财务风险处置机制设计的、完备的系统。结合前文叙述,以及现有的财务风险预警理论与成果,笔者认为,建构适合当前商业银行财务特点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预警组织机构设计
财务预警系统是对企业现存组织体系的一种补充和优化。预警的组织机构在预警机制中又起着组织和决策的作用,是预警机制的神经中枢,是构建风险预警机制的准备和基础。建立预警组织机制时,必须坚持如下的原则:首先应符合经济效益的原则,即企业建立财务预警组织后,进行预警分析,采取措施防警,给企业带来的收益应大于投入成本;其次,应符合机构精简的原则。企业设立新的财务预警组织应尽量利用原有管理系统中的各种资源,在组织职能分配上做局部调整。面对商业银行国际化进程中的风险,商业银行在对财务风险进行预警时,必须要剔除权力行使时的干扰因素。因此,笔者认为,商业银行可以对原有内部控制部门进行合理的整合与改造,设立专门的预警管理机构,这一机构应该保持较高的独立性,由商业银行管理层委派专人领导,成员可来自商业银行国内外的分支机构,适当时可吸收商业银行外部其他专业人员加入。通过对内控部门的整合,将内部控制纳入到商业银行整个风险控制体系当中来,以便完成商业银行治理的目的,形成内外互动的预警组织机制,使企业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管理有机结合。
(二)预警分析机制预警
分析机制就是在财务风险形成初期,通过技术手段将其监测与识别的机制。学术界在研究分析机制时,大多将其置于财务风险的潜伏期,很少将预警分析机制置于风险的“发作期”与“恶化期”。其实,这两个阶段也需要分析机制。在全球金融化的大背景下,财务风险预警不再是一个闭环的系统,而是一个随时更新的开环系统。商业银行财务风险预警分析机制包括两个阶段,即监测阶段和识别阶段。
1、监测阶段
监测阶段通过收集商业银行整体与部分的经营管理信息,以及国内与国外金融环境变化的动态,采用定性与定量的分析方法,对商业银行财务危机进行识别预报。总体看来,商业银行财务风险危机化发展表现为:不良资产的非预期上升,利润非正常降低,资产获利率的下降,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的过度扩张与分布不合理,对外业务异常变化,人员流动频繁等。但是金融国际化背景下,商业银行的资金活动与国际资金运动密不可分。因此,其危机化还可能表现为:商业银行的资本净额除以其风险资产小于8%,未能达到新《巴塞尔协议》对银行最低资本的要求等。
2、识别阶段
识别阶段主要任务是选取有代表性的财务与非财务指标,对监测到的风险信息进行评定,并做出危机的趋势分析。识别阶段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有财务预警的指标选取与财务危机的警情界定。(1)预警指标的选取。商业银行财务预警的指标通常应着重反应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成长能力和现金能力五个方面,这五个方面的指标较系统地反映了商业银行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信息。鉴于金融国际化大势所趋,商业银行推广国际业务势在必行,国外银行激烈竞争,以及商业银行管理及其风险特点,笔者认为,商业银行财务风险预警指标的选取应包括有关商业银行国内经营的、日常性的财务指标,以及反映商业银行国际化程度及竞争力的财务指标。同时,还应该包括表现商业银行现状、隐含未来发展方向的非财务指标。首先,有关商业银行的财务指标。这一类指标应包括资产管理能力分析,具体包括应收账款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和流动资产周转率;偿债能力分析,包括资产负债率、现金流动负债比率、产权比率等;盈利能力分析,包括资产获利率、净资产收益率等;成长能力分析指标,包括销售增长率和总资产增长率等;现金流量分析包括现金盈利质量指数和现金增值质量等,以及经营安全率、资金安全率等;反映商业银行国际化程度及竞争力的财务指标。这一类财务指标的选取必须能够较为全面的反映商业银行适应国际竞争环境的能力,以及商业银行的国际业务开展状况。通常可选择国际业务涉及的资产对资本结构的贡献指标,以及资本充足率,它们反映了在巴塞尔协议制度约定下,国内商业银行的国际市场的涉足程度。其次,有关商业银行的非财务指标。第一,顾客评价指标。商业银行是一个以顾客为主要服务对象的行业。以顾客为中心制定其战略计划和行动准则,首先要建立以顾客满意为核心的评价指标。反映顾客维度绩效的指标有顾客满意度、顾客忠诚度、顾客保留率、顾客投诉率、市场占有率等。第二,内部业务评价指标。商业银行的业务流程是指直接或间接为顾客创造价值的一系列相关逻辑活动的有序集合,其业务流程可以分为直接创造价值的客户服务流程和为直接创造价值活动服务的后台支持流程。其战略目标是提高经营效率、改善经营效果,而关键成功因素为改进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效率、开发金融创新产品和服务、提高售后服务质量。由此,商业银行的内部业务评价指标应包含金融创新产品数量和比重、服务方式、服务效率以及售后服务质量和成本等指标。第三,学习与成长评价指标。尽管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可以通过外部获取、内部融合,或者知识再加工的方式来构建,但企业可持续的竞争优势更多地依赖于它对呈非线性变化环境的应付能力。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其学习与成长维度的战略目标是增强学习能力,保证组织健康成长,学习与成长的动因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员工、信息系统和规章程序,我们也将选择这三个方面作为评价指标。第四,国际规章条例的执行指标。金融国际化下,各国的商业银行或金融机构在长期的博弈过程中,最终会达成一致的意见。相对于欧美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的经营水平,中国银行业发展还相对落后,“走出去”的一些商业银行可能对一些国际惯例、条令、制度把握不到位,致使在经营活动中蒙受损失。对国际规章条例执行力度的考核,可以较好地掌握商业银行执行国际规章的水平。对于执行的相关指标,可以选择执行是否违规,持续执行时间长短等方面。然而,对商业银行的顾客、内部业务和学习与成长评价指标进行赋值的难度要大于财务指标的设定,因为这三个方面的指标多属于定性内容,较难给予明确界定。目前,解决这个问题常用的方法是层次分析法,它是一种将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多目标决策分析方法,尤其是将决策者的经验判断给予量化,在结构因素复杂且缺乏必要数据情况下更为实用。(2)警情的预报。运用商业银行的某一财务预警指标,管理者可以了解银行某一具体方面的财务信息,但是管理者并不能了解商业银行整体危机程度。为解决这一问题,通常企业先对预警指标计算单项功效系数,然后按各项功效系数对银行的影响程度,赋予权数,最后计算综合功效系数,并依据财务风险警限对照表所示,据此判断财务危机程度。各个财务指标的权数大小,学术界通常采用数理统计的方法进行计算分析。
3、诊断与评价阶段
诊断就是对已识别的危机,进行分析和趋势预测。通过诊断,管理者可以明确哪些风险是主要的,哪些是次要的。评价就是要确定商业银行在这些财务危机的冲击下会遭遇到哪些损失,这种损失的评价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对商业银行造成的损失,另一个是对社会造成的损失。上述的几个阶段中,监测活动是财务预警的前提,识别阶段至关重要,诊断和评价阶段则是技术性的分析,它们相互依赖,在具体的执行中不可分割。
(三)预警对策机制
财务危机的防范治理是财务风险预警的根本目的。当风险危机化初露端倪时,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需采取应急措施来控制风险,预防危机的爆发。商业银行财务风险预警的对策机制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1、组织活动
这一阶段需要完成两项特定的任务:组织工作和危机管理对策库的建立。在整个金融市场上,商业银行是由多个分支机构优势资源互补而结成的整体。当出现危机时,商业银行需由一个快速的机构组织应对活动。前文就财务预警的组织机构设置进行了论述。当财务风险形成时,预警组织机构成员须通过网络技术迅速、灵活地反映并交流财务危机信息,形成开环的风险交流机制。危机管理对策库的建立,一般来讲周期比较长,但这并不意味着市场机会带来的利益具有持续性,也不意味着金融国际化下财务风险具有短期性。商业银行的预警人员可能判断风险的经验不足,一旦预警系统发出风险预报,预警人员可根据预警信息类型、性质和警报的程度,通过计算机的数据分析,自动采用相应对策。
2、日常监控
财务预警系统确认的财务危机,往往对银行全局有重大的影响,日常监控活动就是要对银行逆境现象进行纠正。当日常对策活动中发现的危机难以迅速有效控制时,日常监控通过对发现的企业危机状态进行假设并模拟,然后提出对策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