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学质量管理范文

时间:2023-07-04 09:25:0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高校教学质量管理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高校教学质量管理

篇1

2007年7月教育部与财政部联合了《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该意见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教学团队与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意见中指出“加强本科教学团队建设,重点遴选和建设一批教学质量高、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的机制,推动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和研究,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开发教学资源,推进教学工作的老中青相结合,发扬传、帮、带的作用,加强青年教师培养。鼓励和支持校内及聘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和高水平专业人才承担教学任务和开设讲座,推动双语教学课程建设,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切实提高大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和直接使用英语从事科研的能力。每年评选100名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大力表彰在教学和人才培养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教学团队建设工作的重要性得到了强调,其重要地位得到了肯定。

一、团队与教学团队的涵义

美国学者卡曾巴赫和史密斯(KatezenbachandSmith)1993年提出的团队定义认为“团队就是由少数有互补技能,愿意为了共同的远景目标、业绩目标和方法而相互承担责任的个体所组成的群体。”这个定义是目前大多数人认同的定义。另外,还有一些关于团队的定义概括的也很好,如团队是指具有共同的目标并为实现该目标而共同负责,成员之间相互分工协作而形成的正式群体。具有目标明确、相互依存、分工合作、责任共担等特征。所谓团队,是指在心理上相互认同、在行为上相互促进、相互作用,在利益上相互关联、互为依存,为了共同的目标而结合在一起、具有共同归属感和完整的组织结构的群体。所谓团队,是指一些才能互补、团结和谐并为负有共同责任的统一目标和标准而奉献的一群人。团队不仅强调个人的工作成果,更强调团队的整体业绩。以上的定义都体现了团队是具有共同愿景、相互依存、技能互补、分工合作、共担责任的一种组织。

对于教学团队,目前并未形成统一的定义。刘宝存在《建设高水平教学团队促进本科教学质量提高》一文中认为“教学团队是以教书育人为共同的远景目标,为完成某个教学目标而明确分工协作、相互承担责任的少数知识技能互补的个体所组成的团队。”马廷奇在《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目标定位与策略探析》一文中认为“教学团队是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推进教学改革为主要任务,由为共同的教学改革目标而相互承担责任的教师组成。”孙丽娜、贺立军在《高校基层教学组织改革与教学团队建设》一文中认为“高校教学团队的概念为:由某一专业或某一课程的教师组成的、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而相互协作、共同承担责任的教师群体。”教育部《关于组织2007年国家级教学团队评审工作的通知》(教高司函[2007]136号)中对于教学团队的组成是这样规定的,“根据各学科(专业)的具体情况,以教研室、研究所、实验室、教学基地、实训基地和工程中心等为建设单位,以系列课程或专业为建设平台,在多年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中形成团队,具有明确的发展目标、良好的合作精神和梯队结构,老中青搭配、职称和知识结构合理,在指导和激励中青年教师提高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方面成效显著。”

本文中,笔者认为高校教学团队是以教研室、研究所、实验室、教学基地、实训基地和工程中心等为建设单位,以系列课程或专业为建设平台,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以推进教学改革为任务,由跨院系、跨专业、跨学科,甚至跨校的教师组成的知识技能互补的、梯队结构合理的组织。

二、高效教学团队应具备的特质

刘宝存认为高效的教学团队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共同的目标;(2)知识技能互补;(3)分工协作;(4)良好的沟通;(5)有效的领导。高水平教学团队的绩效才会产生乘数效应。这个关于优秀教学团队特质的规定笔者认为特色不足,没有能够明确的概括教学团队的特质,一般的团队都具备以上几个特点。

马廷奇认为优秀的教学团队具备以下特质:清晰的教学改革方向、合理的教学团队组成结构、良好的教学实践平台、明确的教学改革任务要求。

《高校基层教学组织改革与教学团队建设》一文中,认为高效的教学团队具备以下特征,“一是成员的同质性和稳定性。二是目标的明确性和单一性。三是技能的学术性和弱差别性。四是协作的紧密性和互动性。教学团队的建设应更加注重协作精神的锤炼和塑造。”

通过对以上观点的比较分析,笔者认为,一个高效的教学团队应该具备以下特征:一是具备清晰的教学、教改目标并且该目标被团队成员普遍接受。只有在团队内部形成了共同的愿景,团队成员才能整合力量,实现乘数效应。二是具备合理的组织结构。首先要有出色的团队领导,团队中要有带头人,带头人应为本学科(专业)的专家,具有较深的学术造诣和创新性学术思想;品德高尚,治学严谨,具有团结、协作精神和较好的组织、管理和领导能力。其次团队要具备合理的梯队结构,团队成员在年龄、职称、知识结构上要科学合理,充分发挥名师的传、帮、带作用,实现团队的技能互补和成员技能的共同提高。成员之间可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特别是以名师为中心而形成的教学团队可以充分发挥名师的传帮带作用。培养出一批批教学科研骨干力量。三是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团队应该具备较强的伸缩能力,尤其注重学科间的横向联系。随着教学活动的日益复杂与深入,对于课程教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仅靠一个院系的教师甚至一所高校的教师无法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这就需要组建跨院系、跨学校的教学团队。所谓“跨学科的‘团队教学’,则强调不同学科、专业或不同研究方向的教师组成一个教学团体,面向一个课室的学生,联合开设一门课程,协同完成教学任务。课程的进行方式可以丰富多样,既有教师的联合讲授,又有学生自己对课程的参与,既有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又有教师之间对讲题的现场讨论,既注重课堂内理论知识的学习,又强调学以致用,将所学知识用于社会服务。”“有时候,教学任务不是完成一门课程的教学任务,而是完成一系列课程或者一个课程模块、系列专题讲座。甚至仅仅是一节课或者一个讲座.也需要由具有不同知识技能的教师组建一个教学团队。”刘宝存在文章中还提出了虚拟型团队的概念,即“在远距离通信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将地理上、组织上分散的教师组织起来从而完成某一教学任务的组织形式.这种团队很少面对面地一起工作。主要是借助远距离通信技术和信息技术进行跨空间的教学。”四是团队在教学工作和教学改革工作中成绩突出。“教学工作与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了解学科(专业)、行业现状,追踪学科(专业)前沿,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科学,教学手段先进,重视实验/实践性教学,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在教学工作中有强烈的质量意识和完整、有效、可持续改进的教学质量管理措施,教学效果好,团队无教学事故。积极参加教学改革与创新,参加过省部级以上教改项目如面向21世纪课程改革计划、新世纪教学改革工程、国家级精品课程、教育部教学基地、国家级双语课程改革、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等,获得过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励。重视教材建设和教材研究,承担过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和国家级规划教材编写任务。教材使用效果好,获得过优秀教材奖等相关奖励。”

三、高效教学团队建设路径探析

笔者认为建设优秀的教学团队必须重视团队的内部建设及其外部环境建设,为其发展提供有力的内外部支撑。

对于内部来说,要打造结构、规模合理的教学团队。

1.出色的团队带头人。学术带头人是教学团队的核心。团队的学术带头人除了具备出色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外,是某一个学科领域的学术权威以外,还要具备较强的领导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以及其它领导特质:“(1)诚信。信任是人们协作的前提。要赢得团队成员的信任,领导者本身必须诚实、可信赖。研究表明,一个人能否获得他人的信任,取决于以下五方面:①正直:诚实、可信赖;②能力:具有处理技术问题和人际关系的技能;③一贯性:行为的可预测性;④忠实:愿意为别人维护和保全面子;⑤开放:愿意和别人自由地分享观点和信息。这五方面的重要性顺序是:正直、能力、忠实、一贯、开放。(2)自信。古人云“自知者明,自信者强。”自信是人格魅力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领导者要敢于和善于展示自己的人格魅力。(3)亲和力。领导者应当善于降低自己与下属的心理距离,使下属觉得自己平易近人。亲和力有利于领导者与下属的及时和有效沟通,为领导者正确做出各种决策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学术带头人要热爱教学工作,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娴熟的教学技巧,品格高尚,具有吸引人、团结人、凝聚人的品行修养和人格魅力。同时引导学术方向相同或相近的骨干教师向学术带头人靠拢。

2.合理的团队结构。建设合理的团队结构,团队成员在知识技能、年龄、个性、职称上要有较强的互补性,这将直接决定团队的绩效。同时,为了充分发挥教学团队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作用,教学团队一定要注意教师梯队的建设力争带好一帮青年教师,团结凝聚一批学术骨干,建设一支富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队伍。

3.有效的内部管理和运行机制。教学团队的顺利运转,必须建立完善的内部管理与运行机制。教学团队的建设是长期的过程,在于不断的积累,不能急功近利。

在团队内部要建立明确的活动规则,如明确的活动时间、活动地点、活动内容以及团队协作的方式、沟通途径和处理矛盾的原则等。完善团队的运作机制,如带头人责任制,内部的目标激励和竞争激励制度,教学和教改问题的定期学习、研讨制度,重大问题的民主协商制度,青年教师的培养制度,团队自我评价制度等一系列的制度。要使团队的运行做到有法可依,在团队内部形成凝聚力和向心力。

同时教学团队的建设要同学生评教制度相联系,教学改革以及人才培养效果的优劣,学生最具有发言权,通过分析学生评教中发现的问题有利于团队工作的改进,对于长期健康发展作用重大。

4.良好的教学实践平台。高效教学团队的建设必须同实验教学基地、精品课程建设、教学改革项目、教材建设相联系。这些教学实践活动一方面为团队建设提供了自我建设、自我发展的机会,更为建设成果提供了检验的平台。在教学改革方面,学校要为团队的平台实践提供政策倾斜,经费保障,保证团队的教学改革研究工作顺利开展。团队成员必须在教学实践平台建设上不断探索,紧密配合,创新思想,积累经验,提炼特色,力求进步。

对于团队建设的外部环境而言,学校必须为其提供强有力的外部资源支持,包括物质支持和制度支持。

(1)物质支持包括,为团队提供活动需要的场地、设施、条件以及团队成员的培训机会等。学校要重视优秀团队的建设,为建设提供专门的经费支持。

(2)政策支持。学校在政策方面要给予有力的支持。在教学团队的组成上,引入竞争机制,遴选一批教学经验丰富,学术能力突出的带头人,团队成员知识和年龄结构合理,富有创新意识。学校要给予教学团队充分的授权,如教学改革的自、经费与教师资源的使用权等。在学校的整体教学改革规划上,要将建设一批高效的教学团队作为学校长期建设规划的一部份,制定合理的短、中、长期建设规划,把教学团队建设纳入学校的整体建设规划,给予充分的重视。学校要注重为团队成员提供规范、长期的培训计划,为团队提供定期的校际学习交流机会。学校要制定有利于教学团队发展的激励政策,对于有突出成绩的团队带头人和团队成员给予物质待遇、职称评聘等方面的支持与鼓励,从而为教学团队的健康发展营造具有竞争性的政策环境。要将教学团队建设与现有的学科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验教学基地建设结合起来,并把是否拥有优秀的教学团队作为衡量这些项目建设成效的标准之一。学校要建设对于团队的科学的评价机制和评价体系,即团队外部对团队整体进行评价的标准和方式,学校通过定期的教学评估检测其成效。

参考文献:

1.刘宝存.建设高水平教学团队促进本科教学质量提高.中国高等教育,2007(5)

2.马廷奇.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目标定位与策略探析.中国高等教育,2007(11)

3.蒋家平.论大学精神及其创新.思想教育研究,2002(11)

4.马洪伟.论合作团队精神.企业经济,2000(11)

5.朱卫斌.跨学科团队式教学的实践与意义.历史教学(高教版),2007(8)

6.关于组织2007年国家级教学团队评审工作的通知.教高司函[2007]136号

7.田恩舜.高校教学团队建设初探.理工高教研究,2007(4)

8.李桂华.高素质教学团队特质及其培育.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07(1)

篇2

首先是教学质量管理观念落后,无法满足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虽然在我国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之后我国教育事业有了巨大的发展,但高校质量管理观念落后仍然是制约高校教学质量管理水平提高的主要因素之一,严重影响了高校管理水平的提高。教学质量管理观念的落后集中反映为两点:

一是分数仍然是教学质量管理中的主要依据。进行教学质量评定的过程中,分数仍然被作为评价学生学习质量的主要依据,不仅如此,分数也是评定老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有些高校甚至依靠分数的高低进行优秀教师和优先学生的评选、进行优等课程的评定、进行教学质量和教学质量管理水平的评价。这些不仅不能完全反应高校的教学质量水平,同时也严重扭曲了高校教学质量管理的价值取向,导致高校教学质量管理水平的低下。

二是规章管理“泛滥成灾”。在众多高校中,利用制度、规范进行教学质量管理的情况极为常见,这不仅偏离了高校教学质量管理的本质,将管理流于“检查”的形式,还让教师疲于应付,难以激发教师对教学的积极性。

2如何改进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要树立正确的高校教学质量管理观念。在进行高校教学质量管理的过程中要提供“理论结合实际”,那么就要先树立一个正确的管理观念。在教学质量管理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主体都是“人”,所以要将“以人为本”的作为教学质量管理的基本理念,在管理这一行为的过程中,“人”作为管理活动主体的同时也是被管理的对象,在教学质量管理的过程中“人”的参与就变得极为重要,要提高在校师生的参与度,教学质量的提高不仅要靠管理者,还要靠全员参与和共同努力,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起到主导作用,引导学生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管理的主体。基于此教师不断的提高自身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首先要有对社会的责任感,树立教师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意识;再有教师要有对学校的责任感,让教师充分认识到教学质量管理的重要性,对高校的生存与发展存在重大的影响;然后教师还要有对学生负责的精神,树立起对学生负责的意识,充分认识到学生才是这一管理行为的中心和重点;最后教师还要具有团队意识,要会为他人负责,这样才能使教师队伍团结起来,学质量管理这一目标并为此而努力;

学校作为一个教育场所,除了要把知识教给学生,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力。在给予学生学习技巧、能力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从思想上开始做到自律、自强。同时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前提下,应该从因材施教的角度上给予学生个性化方面更多的保护,让教育做到个性化、多样化、特色化,这样才能提升高校教学质量管理的效率。

其次,要构建完整的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体系。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中包含有很多组成板块,例如:出勤、请假、评价等等,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并且具有动态特性的体系,所以应该将其系统化起来,才能提高管理效率并尽快见到管理成效。教育质量管理体系是一个多员化、多层次、多角度的对教学内容、教学效果、教师授课状态、学生学习效果等多层面的评价,通过对以上各方面内容的收集整理,并将数据汇总起来为管理人员提供评价依据,并为预防问题和修正问题提供有价值的意见。

再次,要提高管理的管理水平。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中,管理者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主导作用,所以管理者要树立起正确的管理意识,要意识到这种管理过程是以学生为本,对学生要有服务意识,以一个积极向上、认真负责的态度去对待工作、服务学生。除此之外管理者还要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其中包括职业道德、思想素质、创新意识、管理能力等等,如果一个高校管理者的自身素质还有待提高,会对高校教学质量的管理产生严重的影响。

3全面质量管理的在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最早产生于美国,强调在管理过程中的全面性、全过程性和全员性。全面质量管理“把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作为其长远目标”,其中包括4个核心原理:让消费者满意、全员参与、保持质量持续改善、根据事实来管理。从某种角度来讲教育也是一种服务性的产品,所以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在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中也是完全适用的。

我国高校由于扩招的速度不断的加快、就读人数不断增加而带来的教学质量问题引起了社会和学术界的关注。有人认为,量与质两者之间是一对永恒的矛盾,并会交替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并且很难兼顾,在就读人数大大增加之后,就需要一段时间的调整和适应,这段时期就是教学质量的管理期。

篇3

自1987年国际质量标准化组织公布的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系列标准以来,ISO先后了ISO8402、ISO9000———ISO9004和ISO9000:2000版等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统称ISO9000族标准,经过多次修改完善ISO使质量管理进入到了一个规范化、程序化和国际化的新阶段。作为工业企业用于产品质量检测和质量保证的标准,ISO规定了质量体系的核心内容,描述了质量体系应包括的要素,强调各种质量活动的标准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强调以顾客为关注焦点、领导作用、全员参与、过程方法、管理的系统方法、持续改进、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和与供方互利的方法等八项质量管理原则,通过强化市场意识和效益最大限度满足顾客要求,提供优质服务,提高产品质量,进而实现管理水平的提高,并不断创新研究,开发新产品,可以说在工业企业中ISO最大化的实现了它本身的意义和价值,它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大多数企业在引进了该标准后取得了成功。

一、在高等院校引入ISO并不是新理念,80年代末90年代初美国、加拿大、挪威、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纷纷建立了高效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国内的如中国计量学院、合肥工业大学等在实践ISO思想后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作为面向社会的高等院校,她是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的高技能人才,企业的消费者是广大的顾客,提供的服务是满足顾客的需要,高等院校的消费者是社会和学生家长,提供的服务既要满足学术、教学和科研的需要,又要满足学生的个体发展需要,如同企业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价值最大化一样,就高等院校而言,也需要通过不过提高服务水平,增强竞争力,来实现教学质量的持续改善和提高,因此高等院校与企业有着天然的依存关系,使得其在管理工作中借鉴企业的ISO质量认证体系成为可能。此外,近年来教育制度的改革,绩效工资制度的实行,考核体系指标的改进,实现了可以建立高校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可能,2004年8月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其实质就是一个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质量的国家标准,该指标体系分别对实践教学、管理队伍、质量控制、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社会声誉、就业等19个项目以设立44个观测点的形式规定了具体而细致的指标,可以说ISO质量管理体系标准都是与其直接配套的。

二、ISO最大的特点是通过严格执行标准化的程序文件,使整个操作的运作流程化,注重对整个操作的运作过程进行控制。

通过强调对运作过程的记录而体现过程受控,通过闭环的反馈体系而使整个质量体系不断地完善和改进,从而达到以预防为主的质量管理体系,这就要求高校在构建管理体系时,必须建立规范的管理文件,制定学校的管理目标或方针,编制工作手册和日常规范,并对全员进行培训,认真贯彻和落实体系内容,做到责权分明,各负其责,并保留可追溯性记录,避免管理工作的随意性和相互推诿扯皮现象,确保管理的有效性。在ISO管理中,借鉴封闭环管理模式,让教师在自我完善过程中持续改进,通过检查和学习,纠正教学过程中的失误和偏差,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在高等院校的整个管理工作中建立相应的ISO管理体系,可以对各部门的工作进行全面设计,明确各自的职责、权限和质量目标,通过各环节的有效贯通保证整个体系运作的有序性。

三、2002年,笔者所在中心开始建立ISO质量标准体系的实践,并积极思考,目前中心在办学特色、管理模式、学生就业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我们从“一切为学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各部门制定规范的管理文件、管理目标,明确岗位职责、工作流程和反馈体系来保证教学过程按程序要求完成,教师明确教学与科研工作量,规范内部考核体系。

从教学准备、教学日志、随堂听课、考试、学生座谈会、课堂教学质量评估等多方面全方位对教学质量进行监测,考核学生就业率水平,老师严格抓学生的学术水平,在仔细研究我国快速成形人才缺口的基础上,以市场为导向,着重培养能够适应市场需求的复合型人才,真正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一方面抓学生的专业技能,另一方面加强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和实践能力,中心加强与用人单位的交流,通过高校之间的联合竞赛,通过中心与企业之间的合作、论坛等形式,通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中心将传统的学历培训向技能职业化培训转变,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不断加强,培养了一批批既有基本专业理论又具有一定职业技能的创新型人才,教师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和改善教学方法,提高了教学成果,就业率方面在全院遥遥领先,考虑学生作为顾客的特殊性,中心制定了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评估监督机制,定期组织学习检查纠错,通过内部审核、学生打分进行监测,敦促教学水平的提高,自ISO引入以来我中心教学质量和学生就业呈现良好态势,培养出了能够为社会为国家做出贡献的高素质人才,增强了我中心的核心竞争力。

ISO越来越多的被引入高校管理理念,ISO不仅适应了全球化大趋势,而且在很多高校被广泛应用,有效的提高了学校的管理水平与工作效率,在教育行业的适用性也得到了证明。需要特别指出学校培养的是人才,是动态的,有生命的,学生是最终输出的产品,这些有思维会思考居有独立思想的个人不同于企业静态无生命的产品,因此不可能同工业产品那样制定完全同意的规格和标准去度量,其次教师的科研成果和为社会提供的服务这些都是难以量化的东西,这又是和企业存在的本质区别,因此运用ISO对高等院校进行管理有它适用的地方。总之ISO并不是生搬硬套的体系,高校应根据自身特点灵活引进ISO标准,确保其在教学管理中能发充分挥积极有效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4

教学管理是学校管理的重要或者是核心部分。教学管理的核心是质量管理,教学质量的高低一般体现在学生学习的效果上,体现在学生综合能力变化和提升的程度上,最根本目标是毕业生在多大程度上适应和满足社会的需求。

我国高等教育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到现在,已经基本完成了高等教育更广范围内的“高等教育大众化”,而且效果是卓著的、明显的。跨入新世纪的头一年,我国高等教育的入学率约为13%,到现在基本达到40%,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全民素质和满足了人们对享受高等教育的需求。同时,基本完成“高校合并与高水平大学建设”,实现取长补短、优势互补,211院校、985院校、2011计划等,使更多的学生和家长不仅实现心理上的欣慰,而且使学生共享更好更多的教育资源,受到更好的教育,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我国高等教育过度专门化、学科综合程度低、教学质量不高的症结。

在此,笔者就教学质量管理的现状和认识,谈几点自己的见解。

1 高等教育应内涵式发展,定位准确

我国高等教育在过去几十年中已经走过高校扩招、高校合并、重点院校建设的外延式发展时期,完成了特定时期的历史使命。我国高校教育水平要赶超发达国家的教育水平,必须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上下功夫、做文章,让学术、科研、教学发挥应有的重要作用;要进一步调整思路,让高校回归本真,依法面向社会、面向市场自主办学,以质量为本,办出特色和亮点。

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必须运用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认清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猛,但多强调外延式发展,即强调发展的速度与规模。过度的外延式发展,就会出现办学资源不足、办学效益下降、教育质量不高等现象。因此,需要把我国高等教育当前发展实际与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充分认识新形势,转变教育理念,深化教育制度综合改革,在外延式发展取得较大成功的同时,着力推进教育品质与效益的提升,培养杰出创新型人才,建立世界高水平大学。

2 大学治理应现代化,创新实践教育进一步加强

高校合并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帮助高校实现了学科综合、融合、交叉,包括跨学科院系组织在一起。大学要按照自己的特点和规律办学,现在高校普遍开始执行大学章程,提高治理能力,二级学院设置、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学位设计等都应实现现代化,实现高校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应该成为高校管理工作者进行的一个重要课题。大学的教育目标应该是让受教育的学生成才并能够很好地适应市场的需要,所以创新、实践、创业应该成为新型高校教育的一个新思路。学以致用,让学生在学习阶段就有持续的创新精神、实践平台、创业机会,那将成为国家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3 质量管理应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体会到,首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关键,要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念,不要学习目标不明确,只简单为必须要学而学,这样是没有效果的。要树立信念,明白为什么要学、学了以后会怎样,以此来引导学生。

第二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失败和相信自己的能力。失败是暂时的,找到失败的原因,把暂时的失败归结为努力不够、与能力无关,抱着成功的信念去努力,一定会成功。

第三,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尊重学生的兴趣和判断,根据兴趣和求知心理,确立起力所能及的目标,这是激发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因素。人,往往按照自己的意志行动时,对其结果有强烈的责任感。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