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特点范文

时间:2023-07-04 09:25:0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汉语言特点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汉语言特点

篇1

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竞争和人际交往日益增多,财经应用文的使用也越来越多。财经应用文记载和反映了国家、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的经济信息,是经济活动中的重要凭证,是分析经济活动状况、促进集体或个人沟通、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工具[1]。在这类应用文书的写作当中,只有充分发挥汉语言中词汇、表达方式、语言等特点,才能使文书中抽象的思维变得更加具体,转化为有形的物质现实。

一、词汇的专业性

在任何一种文体中,词汇的应用都具有极强的技巧性,文章作者通过对于词汇的积累,才能有更多的想象以及发挥的空间。在财经的应用文当中,词汇是组成整篇财经应用文最基本的符号。财经应用文因为其本身的专业性和针对性,使得其词汇使用也要具备很强的专业性,做到有的放矢。在写作的过程当中,大量的使用专业术语从而使文章看起来更加严肃,也更能够令人信服,给读者以严谨的感觉。如在市场调查报告、经济活动分析报告中,会经常涉及到市场营销、国际商务等专业知识,会使用“分销4P理论”、“电商交易P2P”等词汇,而在财务分析报告、资产评估报告中,又会出现“bond债券契约”、“Con⁃traaccount对销账户”等专业词汇,既具有专业性和逻辑性,也具有科学性和说服力。

二、表达方式的严谨性

财经应用文因为其本身的专业性和准确性,使得在写作过程中,叙述、说明、议论的表达方式占据了绝对多数,其句型较为单一,以陈述句为主,很少出现疑问、反问等句式。在实际应用当中,财经类应用文的使用场合决定了其表述要客观公正、严谨规范。如在买卖双方的交易过程中,签订合同的双方达成的意向都必须使用叙述的表达方式;在商品说明书的撰写中,应严格按照生产过程和规定,客观理性地将产品的性能、质量、生产日期、使用方式等表述出来;在经济活动分析报告等决策类文书中,应使用理性的议论表述方式,对调查结果进行客观评析,使得文章具有可参考性和实用性,发挥其辅助决策的作用。此外,在句式的使用上也以陈述句为主要方式,如在招标书、投标书的写作中,绝对不会出现疑问的句式,用客观陈述的方式体现出文章的严谨、准确和规范。

三、语言的特殊性

1.数词使用的适时性

财经应用文在语言的使用方面要结合文章的使用场合进行调整,具有很强的特殊性。在需要确切数字的文章中,如商品的价格、企业的产量等会将数字准确表述并具体化,使文章更具说服力。另一种情况,有时为了保护企业和个人的信息,会选择一些模糊的词语进行代替,以保证不会泄露企业或个人的相关信息[2],如洽谈类商业信函等。此外,对于数词的使用也具有其独特的内涵[3]。如会在“二”和“两”的表述当中进行区分,以此来表明数量的动态变化,如在需要准确表述的数字中使用“二期工程”、“二百三十万元”等,而在有些较为口语化的表述的情况中使用“两组人员”、“两项任务”等,体现出了汉语言所独有的特点。

2.时间表述的准确性

在一些对经济活动的进行新闻报道的信息中,还需要注重时效性,保证事件发生结束在时间上的准确。例如,在大多数的财经文章当中不会有人选择用“年底”、“下旬”等作为描绘时间的表述,而会选择“本规定自XX年XX月XX日起实施”、“本招标书自之日起九十天有效”等准确的表述,做到严谨细致,规范合理。

3.感彩的适宜性

财经应用文的语言感彩随场合不同而有变化。在一些正式场合,须使用庄重的书面语体。如国务院、发改委、工商总局等颁布的政令、法规和企事业单位制定的规章制度等。作者要在表达当中以严肃认真、严谨规范的语言进行表述,本着对事实负责的态度,不能掺加虚假的信息,以免给读者错误的引导[4]。而在有些比较活泼的场合,财经应用文的语言则会体现出适宜的轻松自如,还会出现以第一人称为表达方式的语言特色,如祝酒词、商业信函中的“祝恭喜发财”、“生意兴隆”等。此外,人们在商业活动和人际交往当中会使用“贵公司”、“顺颂商祺”这类的词语,既体现了汉语言的情感特色,也具备交往中的基本礼节。

4.语言的简明扼要

应用文不追求文学语言的细腻,不追求纤毫毕现的细节展示,其目的是为了向忙于事物的读者介绍情况、说明原委、陈述事实、总结规律、指示办法,推动经济活动发展,因而只求在有限的篇幅内抓住关键、要点,实行概括述说。因此,叙述多是概述,说明多是概说,议论也是直接简明地提出观点主张,要细致推敲,力求用简明扼要的词语来进行表述。如签订经济合同使会使用“甲方乙方”来指代买卖双方,在合同尾部也会标注“未尽事宜”等客观表述;在营销策划书、广告文案等案例中,虽然使用了部分修饰词汇,但也尽量做到言简意赅,如“虚位以待”、“诚聘英才”等,在不失本意的前提下缩短了篇幅,增加了文章表达效率。结论:财经应用文作为对经济活动的一种表述,需要利用各式的语言词汇对其进行书写。能帮助经济活动的参与人员更好地理解并参与其中,更好为经济活动和人际交往服务。总之,准确的利用汉语言的特点来书写财经应用文,从而将国家的经济事实表述出来,是财经应用文作者必须要遵守的原则。

参考文献:

[1]何建民.应用写作[M].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2.

篇2

1.朝鲜语主要用词尾表示语法关系,汉语用虚词和词序表示语法关系。

朝鲜语属于黏着语,汉语属于孤立语。黏着语是一种语言的语法类型,通过在词根的前中后粘贴不同的词尾来发挥语法功能;孤立语的主要特点是缺乏词形变化,但是词的次序很严格,不能随便更动。虚词的作用很重要,词与词之间的语法关系,除了词序,很多都是用虚词来表达的。汉语是典型的孤立语。

汉语的词没有词尾变法,主要依靠词序和虚词(介词,助词,连词等)来表示句子中各个词之间的关系,即每个词在句中的地位和语法功能。

朝鲜语则依靠词尾来表示每个词在句中的地位和语法功能。而且朝鲜语的词尾,如:汉语“我去”、“人多”,这些句中的主语是“我”、“人”。但是韩国语表示主语时,必须加表示主语的格助词。

汉语里某些句法结构有没有虚词,结构关系和语义都会发生很大变化。如,“爸爸妈妈”和“爸爸的妈妈”意思不同.朝鲜语在口语中根据说话者和听话者之间的辈分、上下级、年龄、性别关系,表现出严格的礼节关系。朝鲜语中词尾分三级,在表达尊卑上下关系中起着重要作用。

如:表示尊敬对方时说:表示与对方对等关系时说:而当听话者是少年儿童时则用:等。

朝鲜语的动词结构是相当复杂的,显出了其黏着语的特征。同时它也是有着明显规律的,动词的态、式、语气、语态等信息通过向动词词干添加一系列词尾或配合助动词实现。活用时,一些不规则动词的词干发生脱落或更换。这是作为孤立语的汉语所不具备的。

汉语有时是通过一些介词来表示各个词之间的语法关系的,这时介词是加在词的前边的,但朝鲜语则用词尾来表示各个词之间的语法关系,而词尾必须加在词的后边。

2.朝鲜语语序比较灵活,汉语比较固定。

汉语和朝鲜语句子成分排列上的共同语序特点有以下几点。

第一,定语和中心语的排列顺序一致,都是定语在前,中心语在后。例:我的书。 .

第二,状语和谓语的排列顺序一致,都是状语在前,谓语在后,汉语和朝鲜语一般情况下都取限定的居前,被限定的居后。例:他正努力学习。

第三,主语和谓语的排列顺序一致。汉语和朝鲜语没有宾语的语境下,都是主语在前,谓语居后。例:他走了。

在汉语里,词序是一种主要语法手段,词序的变动能使整个句子或词组具有不同的意义。汉语的词序是说汉语的人约定俗成的,它既反映了一定的逻辑事理,又反映了一定的语言习惯。词序问题是汉语语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它受逻辑事理和语言习惯的制约,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如:“不完全懂”、“完全不懂”。

朝鲜语主要语序为主宾谓,但句子成分多用后置的助词标明其作用,因此语序有一定的灵活性,但谓语置于句末算是较为严格的。因为词尾表明各词汇在句子中充当的成分,并且二者之间的黏着性,使不同的句子成分在句子中所处的位置不具固定性,相对汉语比较灵活,如:我在看书,译成朝鲜语则为:

.

3.词汇词和句法词朝鲜语不同,汉语相同。

朝鲜语属于黏着语,汉语属于孤立语。黏着语是一种语言的语法类型,通过在词根的前中后粘贴不同的词尾来实现语法功能;孤立语的主要特点是缺乏词形变化,但是词的次序很严格,不能随便变动。朝鲜语主要语序为主宾谓,但句子成分多用后置的助词标明其作用。

朝鲜语是黏着语,通过在词根的前中后粘贴不同的词尾来实现语法功能,在组成句子的时候一般都要和词尾结合来表达一定的语法意义和关系,因此词汇词和句法词就存在差别。如是三个单独的词汇,当它们要组成句子时就成了在句子中就充当三个作用不同的句法词,做主语,做宾语,做谓语,和词汇词不同。

而汉语是孤立语,一般没有形态的变化,并且词的次序很严格,不能随便变动。词汇词在组成句子的时候是不会发生词形的变化的。如“孩子吃饭”,这个句子中“孩子”“吃”“饭”是词的原型,在词典里可以查到,是词汇词,同时,“孩子”在句子中做主语,“吃”做谓语,“饭”做宾语,因此“孩子”“吃”“饭”又是句法词。

因此,朝鲜语中的词汇词和句法词不一样,而汉语中的词汇词和句法词是一样的。

4.朝鲜语句子成分和词类有一定的对应关系,汉语没有对应关系。

句子的组成成分叫句子成分。在句子中,词与词之间有一定的组合关系,按照不同的关系,可以把句子分为不同的组成成分。句子成分由词或词组充当。

汉语:现代汉语里一般的句子成分有六种,即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和补语。

朝鲜语: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独立语。

词类是指根据语法性质的共同性划分的词的类别。

汉语的词主要可以分为两个大类,即实词和虚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区别词、状态词是实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等是虚词。另外还有两类特殊的词,即拟声词和叹词。

句子的各种成分总是由属于一定词类的单词(或词组、短语、从句)来担当的。因此在词类和句子成分之间存在着某种对应关系。

汉语的词类跟句法成分之间不存在――对应关系,汉语句子的构造原则和词组的构造原则基本一致。

汉语没有词形变化,在句子中只能借助虚词和词序充当不同的成分。“幸福”并不是只对应形容词,还充当名词。

而朝鲜语中除非进行词尾/词形变换,一种词汇就对应一种词类,做对应的句子成分。朝鲜语中各助词标明其前面的词各自充当的不同的作用。

如:

因此说朝鲜语属于黏着语,通过词尾表示语法关系,汉语属于孤立语,通过词序和虚词表示关系,没有词形变化,一词又能充当多种词性,不存在明显的对应关系。

参考文献:

[1][韩]国立国语研究院,「标准国语大辞典,东亚,2000.

[2][中]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2008.

[3][中]柳英绿,[朝汉语语法对比],1999.

[4][中]北京语言学院,[简明汉朝词典],1986.

[5][韩],[标准国语语法],1993.

篇3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中指出,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语文教学具有重要影响。

课标中说,汉字是平面型方块字,笔画平行或纵横交错,多向展开;笔画种类繁多,组合式样丰富;汉字的构造复杂,数量繁多,学习汉字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汉字记录的语音单位是音节。汉字有形有音,还有一定的意义,是音、形、义的综合体。汉字的音、形、义之间本来都存在一定的理据,汉字中蕴涵着丰富的文化信息。

根据课标要求,语文教学要注重学生对生字、词语的认知、含义、用法的整体掌握,要研究汉字的学习方法及规律,研究识字、写字与阅读、写作教学以及发展学生思维各个环节之间的联系,以提高教学效率。

在汉字教学上注重对汉字的分析,对于学生掌握汉字的音、形、义及书写都能起到很好的作用。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他们不仅创造了汉字,还把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文化、风俗等很多信息融和在汉字之中,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所以,深入地分析每一个汉字,都是在像和古人对话,我们可以从中获得很多知识。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字义,加深记忆,并从美学的角度欣赏、书写汉字,还可以得到除所学汉字本身之外的更多附加值。

从造字学角度来看,汉字可分为象形字、会意字、形声字和指示字等,在教学时,可以此为依据,引导学生分析每个生字的特点来帮助识别字的音、形、义。

一、象形字教学

如教学象形字“田”,首先让学生看图片或课件,一块块方方正正的田地展现在学生眼前。问:“你看到的是什么?”

生:“田地。”“它是什么样子的,请用手画一画。”学生用手依图形画出。这样,学生从感官上很轻松,很自然,很直接地记住了“田”字。

再如教学“鸟”字,在黑板上画一只简笔画的小鸟站在树枝上,把简笔画与生字“鸟”比较,指导学生记忆,学生一下便记住了“丿”是小鸟头上漂亮的翎毛,“ ”是小鸟弯曲美丽的脖子和曲线优美的身体,“勺” 是小鸟明亮的眼睛,“一”是小鸟脚下的一根树枝,他们不仅牢牢记住了生字的字形,还知道了鸟是生活在树上的。

二、会意字教学

会意字的教学更有意思。“当一阵风刮过,地上会飞起很多细小的土粒,我们也可以在教室的某个角落看到这样的小土粒,这就是‘尘土’”。所以“小土”就是“尘”,像小土粒一样的东西也叫尘,如“灰尘、烟尘”。

在教学“尖”字时,我拿小刀把一枝铅笔削尖,让学生观察,并指着铅笔尖问:“这是什么?”“铅笔尖儿。”“如果我把一根棍子也削成这样,这个头叫什么?”“棍子尖。”“对,像这样上边小,下边大的东西,就形成了一个尖。如山尖、塔尖、笔尖、指尖。”教学“品”字结构的字时,我多运用举例法,举一反三,使学生认识并理解了很多“品”字结构的字,如:三人为众,人多了就称为众,众人、众多、群众;三口为品,多人、多次地尝为品,品尝、品味;三木为森,二木是表示树木多,称为“林”,而三木指更多的树木,称为“森”,所以,森林比树林要大得多。我还告诉学生,这样的字都称为“品”字结构,这种品字结构的字,你还在哪见过?学生说出“三金”,三个“水”,三个“日”,三个“石”,三个“土”,三个“火”。我一一写在黑板上,并标上拼音,让学生认识这些字,并引导他们根据学习“众、品、森”的经验说说这些字的理解,孩子们说得很好,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扩大了学生的识字量,也发展了学生思维。

三、形声字教学

形声字是汉字中最多、最常见的一种字。有一首歌谣对形声字概括的非常到位:“形声字,好识记,声旁帮着读字音,形旁帮着辨字义。”在教学时,我利用形声字的这一特点,引导学生分析字形,理解、辨别字义。

如教学“粮”时,学生分析字形,左边是形旁“米”,右边是声旁“良”,读音“liáng”,师质疑:“‘米’是什么?”“吃的东西”,“一种食物”,“一种粮食”。师:对,米是一种粮食,可以吃的东西,“粮”和“食”组成的“粮食”是人物生存的必需品,指导学生扩词。由此,列举“娘、狼”等字。“娘”是“女”字旁,和女人有关,“娘”就是“妈妈”或像妈妈一样的女人,如“大娘、姨娘、婶娘”;“狼”是“犭”(反犬旁),与皮毛动物有关。

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和学生共同学习,共同研究,在学一个字的同时可以认识几个字,并区别形近字。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汉字的特点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小学语文冀教版二年级上册综合学习三“有趣的汉字”中,有用“少”字组成的新字及帮助记忆的顺口溜,我鼓励学生仿照书上的样子续编。他们编出了这样的歌谣:有麦磨成粉,花草吐芬芳,有丝乱纷纷,有人分一份。

多种多样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对汉字的学习充满兴趣,在长期的学习中,他们掌握了学习汉字的方法、技巧,能准确地分析所学生字,对生字的音、形、义掌握得也就非常好了。

《解读》中讲:“汉字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从汉字中,我们可以了解古代人的生产、生活等多种信息。在教学中,应把从汉字中所获得的各种信息也都传递给学生,大大丰富了他们的头脑,开阔了他们的视野,如,学习“筷子”的“筷”,通过分析字形使学生了解到,我国古人就开始使用竹子做成用餐工具,说明他们很早就进入了文明时期。“贼”字是“贝”字旁,“贝”在古代是金钱,财富的表示,“戎”则含有战争、机会的意思,合在一起就可以理解为“贼”就是抢夺(别人)财富的人。

篇4

何为谚语?“Proverbs are the daughters of daily experience.”(谚语是日常经验的女儿)[1]。汉语谚语是“在群众中间流传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深刻的道理”[2]。谚语是一种重要的习语,大部分谚语是人民群众对长期生活经验、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的总结。谚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经验和哲理。谚语比喻生动、寓意深刻,用词精炼,没有一个多余的词,单句讲究韵律,双句讲究对仗,文体非常口语化,读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流传[3]。本文重点分析英汉谚语在语音、语义、词汇、修辞等方面的语言特点。

1.英汉谚语的语音特点

1.1押韵(Rhyme)

英汉谚语往往音韵和谐,节奏鲜明,易于上口,经过长期的使用流传或艺术上的加工,口语化特点很强,易于记忆。

英语谚语的押韵主要体现在元音重复(assonance)和音节尾辅音重复(consonance)上。如:No pains,no gains.(不劳不获);Out of sight,out of mind.(眼不见心不烦);Haste makes waste.(欲速则不达);East or west,home is best.(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

汉谚有大量押韵的句子,而且句和句的音节也对称。如:“病从口入,祸从口出”;“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1.2头韵(Alliteration)

英谚中运用头韵,重复句中一系列词的开头辅音,通过强调字词的发音,吸引读者的注意力,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Many man,many minds.(人多心不齐、万众一心。)”中四个词以辅音[m]开头,使用头韵增强了韵律性。再如:Waste not,want not.(勤俭节约,吃穿不缺。);Time and tide wait for no man.(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汉语中虽然没有“头韵”,但一个谚语中两个子句的第一个字相同的情况很多。如:“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汉谚也常用双声、叠韵词来增添语音效果。如:“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风能摧毁山岳,话能鼓舞人民。”

1.3重复(Repetition)

英汉谚语中常重复使用同样的词或短语以增强语音效果,使句式更对称,句子更口语化,便于记忆。但读者不能仅仅简单地了解字面意思,必须深入理解字面背后的含义。如:Far from eye,far from heart.(眼不见心不烦。);Handsome is that handsome does.(行为漂亮才是漂亮。);Never trouble trouble until trouble troubles you.(不要自找麻烦。)。

汉谚与英谚重复的运用情况比较相似,如:“清明时节雨纷纷。”“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这几句中有连续的重复“荡荡、戚戚、纷纷”,也有间隔的重复“善、恶、画、知”。

2.英汉谚语的语义特点

2.1对等关系

对等语义关系表现形式有两种:A是B,A不是B。通过“是”或“不是”来表现某种价值观,英语谚语相对比较多,表达对某种观念的强调和推崇。如:Money is not everything. (金钱不是一切。);Time is money.(时间就是金钱。);Knowledge is power.(知识就是力量。)。汉谚有:“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光阴似箭,岁月如梭。”“浪费时间就是浪费生命。”没有明显的“是”或“不是”。而且英谚“时间就是金钱”和“知识就是力量”已被汉语借用。

2.2因果关系

因果关系也有两种形式:A导致B;假如A则B。A不导致B;假如A则不B。虽然英谚“If Jack is in love,he is no judge of Jill’s beauty.(假如杰克沉于爱情,他就不能评价吉尔的美)”和“The tailor makes the man.(裁缝装扮人。)”中用“if,makes”直截了当地表达出句子的因果关系。但是多数英汉谚语没有明显地用“导致、产生、假如、则”等词表明因果关系。如:He who laughs last laughs best. (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Where there is a will,there is a way.(有志者事竟成。)。“强扭的瓜不甜。”“吃一堑,长一智。”汉谚一般不说“假如吃一堑,就会长一智”。

2.3比较选择关系

比较选择关系是“A比B好”,明确点出两种对立价值观,比较后选出一种表示赞同。英谚常用“Better A than B”表示,如:Better bend than break.(屈身比碎身要好些。);Better to do well than to say well.(说得好不如做得好。);Better be a bird in the wood than one in the cage.(宁为树林中的鸟,不做笼中的鸟。)。

而汉谚一般很少直接说“A比B好”或“宁A,不B”。如:“来得早,不如来得巧”一般不说“来得早比来得巧好”;“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也不会说“宁愿先下手,不后下手”。

2.4直接指导关系

直接指导关系形式是:A应该做B;或A不能做B。通过经验总结直接让某人去做某事或不做某事,起到指导、劝导或告诫的作用。如:Do in Rome as the Romans do.(入乡随俗。);Do not live to eat,but eat to live.(不能为了吃而活,而是为了活而吃。);“今日事,今日毕。”“话不要说死,路不要走绝。”。

3.英汉谚语的词汇特点

3.1数词的使用

英汉谚语都使用了大量数词,有的实指,有的虚指。英谚带“一、二、三”的比较多。如:A bird in the hand is worth than two in the bush.(一鸟在手胜过双鸟在林。);A stitch in time saves nine.(小洞不补,大洞吃苦。);Four eyes see more than two.(集思广益。);Six feet of earth makes all men equal. (墓穴之中,人人平等。)。

汉谚也是带“一、二、三”的比较多,之后出现较多的是“十、百、千、万”,而带有“四、五、六、七、八、九”虽然有但也不多。如:“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一个篱笆三个桩。”“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四海之内皆兄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千叮咛,万嘱咐。”“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3.2人名的使用

英汉谚语中常包含来自历史事件、文学作品、神话传说等典故的人名,有的也使用普通人的名字。英谚含有古希腊罗马神话中神的名字的比较多,如:①Bacchus has drowned more men than Neptune.(巴库斯淹死的人比涅普顿还多。),巴库斯和涅普顿分别是罗马神话中的酒神和海神。②Far from Jupiter,far from thunder.(离朱比特越远,离雷电就越远。),朱比特是罗马神话中主神,兼司雷电云雨。英谚常用Jack代表一般男子,Jill代表女子。③If Jack’s in love,he’s no judge of Jill’s beauty.(假如杰克沉浸于爱,他不会评价吉尔的美。); ④All work and no play makes Jack a dull boy.(成天工作不玩耍,使杰克变成笨小孩。)。

汉谚:“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孙悟空跳不出如来佛的掌心。”“情人眼里出西施。”“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其中“项庄、沛公”出自《三国演义》;“吕洞宾、孙悟空、如来佛”来自神话传说;“西施”是历史上有名的美女,现在泛指容貌十分美丽的女子;“塞翁、王婆”则是普通人名。

4.英汉谚语的修辞特点

许多谚语中包含着生动形象的比喻,运用明喻、隐喻、借代、对照等修辞手法,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4.1明喻(Simile)

用比喻词连接两个事物表达“甲像乙”。英谚常用“like,as,as...so”等比喻词,如:①Living without an aim is like sailing without a compass. (生活没有目标就像航海没有指南针。);②Use a book as a bee does flowers.(读书如蜜蜂采花,吸取其中之精华。);③As the touchstone tries gold,so gold tries men.(像试金石试金那样,黄金也试人心。)。而汉谚中使用较多的是“如、若、似”。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光阴似箭,岁月如梭。”“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2隐喻(Metaphor)

有的谚语用暗含比喻意思的比喻词连接两个事物来表达“甲是乙”,或者有的根本没有明显的比喻词。如:Time is money.(时间就是金钱。);Kind hearts are the gardens.(善良的心地是花园。);“人是铁,饭是钢,三日不吃饿得慌。”“有钱一条龙,无钱一条虫。”。

4.3借代(Metonymy)

部分英汉谚语借用一种事物代替与之相关联、含义相似的另一事物,简单明了地表明深刻的哲理。如:The early bird gets the worm. (早起的鸟儿有虫吃。);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两个脑袋比一个号。);“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借酒浇愁,唯有杜康。”这些谚语中“early bird,heads”分别代替早起勤奋的人和智慧;“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和杜康”则各自象征美女和杜康酿的酒。

4.4拟人(Personification)

拟人是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将人类的某些特征加到抽象的事物或动物上,使表达更生动形象。如英谚“Action speaks louder than words.”中“行动”能“说话”了,行动的讲话声音比言语还大,表明“行动胜于言语”。“Time is the best healer.”(时间是最好的医生。)中“时间”成为了“医生”。汉谚“失败乃成功之母。”和“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强。”中“成功之母”和“后浪推”都被人格化了。

4.5夸张(Hyperbole)

以下谚语在事物本质特征的基础上夸大事实本身,不是向人传递错误信息,而是制造一种效果,以更真切地表达含义。①One’s hairs stands on end. (发根竖立,毛骨悚然。);②An unfortunate man would be drowned in a tea-cup. (人倒霉喝凉水都塞牙。);③“一失足成千古恨。”④“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

4.6对照(Contrast)

两个相反的事物或现象同时出现在一条谚语中,能使两者间的差异或相反的观念更清楚,增强表达效果。如①Such a life,such a death.(有其生必有其死。);②Industry is a fortune’s right hand,and frugality her left.(勤劳是幸福的右手,节俭是它的左手。);③“失败乃成功之母。”;④“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英汉谚语经过长期使用、总结和提炼,语言特点明显。谚语音韵和谐,用词精炼,通俗易懂,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比喻生动,寓意深刻,民族特色鲜明,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经验和哲理。理解谚语时应注意上下文语境灵活运用,同时必须注意口语化和艺术性。学习谚语不仅有助于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而且有助于英语学习和中英文化交流。

参考文献:

[1]王德春,杨素英,黄月圆.汉英谚语与文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2]包惠南,包昂.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4.

[3]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4]郁福敏,郭珊琏.英汉习语对比[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版社,1996.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友情链接
发表咨询 加急咨询 范文咨询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