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风险及对策分析范文

时间:2023-07-04 09:25:1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经营风险及对策分析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经营风险及对策分析

篇1

中图分类号: U41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监理企业作为工程建设的主体之一 ,在当前建设市场秩序还不够规范的大环境下, 所承担的各类风险系数愈来愈高 。对监理企业进行风险研究, 其目的在于确保企业在稳定中不断发展, 而发展就离不开企业的基础 —效益 。监理企业的经营工作包括业务的承揽,监理合同的履行, 其中包括了监理企业的工程来源与监理费回收。因此可以说 ,经营工作是监理企业效益的源泉 ,是监理企业生存、 发展的龙头。 同时 ,企业的财力对经营工作的开展也会产生很大的制约。

经营风险可谓监理企业风险中的龙头。 如何直面风险,控制 、回避和化解经营风险, 是当前监理企业应该高度重视的问题 。下面结合笔者的工作实践 ,就提高监理从业人员的经营风险意识, 加强监理企业经营风险管理及防范对策, 谈几点认识。

1 宏观环境造成的经营风险及应对策略

1.1宏观政治环境造成的经营风险及对策

在一定时期国家会根据发展需要对发展方向进行调整,,如 ,九十年代, 国家增加对房地产行业发展的政策导向 。近几年, 为加快部分区域经济发展, 加大对高速公路 、市政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为减轻水资源紧张 ,国家加大了对水利工程的投入 。在部分行业受到扶持的同时 ,势必会对另外一些行业造成影响 ,如化工等污染行业。 因此 ,如果企业一直从事某个领域的项目( 如, 一些监理 (建筑施工) 企业只做或主要做房建项目的监理 (施工 )),那么, 将会受到较大的影响。 随着国家宏观经济的调整、 国家和地方基本建设规模的变化, 监理企业的经营活动也必然随之波动。2010 到 2011上半年, 由于,国家采取了宏观调控的政策 ,高速铁路规模大幅减少, 监理行业也受到了很大影响 ,某监理企业2011 上半年监理业务量比去年同期下降 1/3。因此, 国家政治环境造成的风险不容忽视。

国家的政策导向是为了国家长远发展而做出的控制性调整, 而非市场因素。 所以 ,作为监理企业 ,应关注政治, 关注社会, 只要保持一颗服务社会之心, 那么就一定会保持与社会发展同步, 保证与时俱进, 紧扣社会发展之脉搏。风险将会因此而大幅度降低。

1.2宏观经济环境造成的经营风险及对策

市场经济形势下, 经营活动自然要受到经济规律的影,响 。正如近年因美国次贷危机所波及的全球性经济危机 。而2010下半年以来, 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 ,许多建设项目尤其是地产类项目由于资金链断裂使项目进展举步维艰, 监理费拖欠严重 ,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正常经营。

在此环境下, 需要加强企业经营方向的分析, 势必要做出有倾向性的调整, 规避风险 。比如, 针对目前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 公司可减少地产类监理项目的业务量 、加大监理费回收的力度以及开拓新兴业务范围等风险控制措施 ,以应对宏观经济环境给企业带来的风险。

2因开展业务量大小不当所造成的风险及应对策略

经营业务量不当包括经营规模不足与盲目扩张两方面,业务量过小会造成企业亏损 ,企业不能维持正常运转 ,而盲目扩张则会因管理等其他原因造成监理企业风险的增加。

2.1业务量太小所造成的经营风险及对策

任何行业的任何企业一般情况下都是在一定规模下进行经营的, 只有盈利大于亏损, 即收入大于成本 ,才能有利润 。监理企业也是如此。 只有超越盈亏平衡点, 才能盈利 ,企业才能生存。 另外 ,企业规模太小, 监理人员不能有效调剂,必然会造成项目人员配备不及时的问题, 影响工作质量和企业形象。郑州市就曾有数家监理企业因经营规模太小 、不能维持正常运转而退出监理行业。

针对监理企业经营中存在的风险, 可采取如下途径进行分析、 控制或转移。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监理企业的经营也是如此, 不同企业因抗风险能力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故首先监理企业应做好自身经营能力分析, 找到本企业的经营盈亏平衡点 ,然后确定企业的保本收益。

2.2业务量盲目扩大所造成的风险及对策

监理企业不顾企业自身实力盲目扩大业务量 ,造成监理人员不能满足工程项目的需要, 一人身兼数职 ,跨专业兼职、跨项目兼职 ,监理班子形同虚设, 没有发挥真正的作用 ,监理组织对工程项目的质量、 投资、 进度、 安全处于失控状态 。由于监理工作不到位由此带来工程质量 ,工程安全等方面可能产生的严重后果 ,给监理单位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声誉损害。 同时, 由于项目急剧增多 ,公司管理不能及时跟上, 势必造成公司对项目监督检查不到位。 安全 、质量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将增大。 一旦因监理不到位而造成安全 、质量事故发生,那么后果将不堪设想。

各个企业经营状况各不相同, 企业自身的管理能力又不完全相同 ,加之业主各有特点, 所以很难像确定盈亏平衡点那样确定饱和度。 但是在日常工作中, 我们可以用现场实际效果进行客观衡量, 即 ,只要保证项目始终处于受控状态之下, 利润还在增加, 那么饱和度还没有达到。 同时需要关注的是 ,加强人力资源的管理。

3合同管理造成的经营风险及应对策略

3.1因签订合同不当而造成的风险及对策

我国目前正处于向法制社会的转变过程中, 经济合同成为企业经营活动的重要内容。 监理合同是监理企业保障和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重要依据。 监理合同过于草率和签定人情合同是企业经营的大忌。 有些监理合同在监理工作范围 、监理工作内容 、以及监理服务周期等方面约定不明确, 监理费支付方式含糊不清。有的企业为了迎合业主的意图 ,对工程质量 、工期及投资控制进行不切实际的盲目承诺。这些作法对监理企业都将隐含着较大的风险。 在实际工作中 ,有很多业主和监理企业的合同谈判时提出许多很苛刻的霸王条款,监理企业在处于弱势地位的情况下很难和对方进行平等的谈判 ,但如果盲目地屈从就有可能带来很大的风险。

篇2

关键词: 风险;分析;防控;对策

Key words: risk;analysis;prevention and control;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8—0173—03

1 网点拓展及经营中多发法律风险分析

1.1 资信调查不周全存在的法律风险 无论是网点租赁,还是网点收购,还是其他委托代办事项,在合同签约前,对相对方进行全面资信调查,是防范合同法律风险的第一环节。这是因为,若合同主体不合格将可能导致合同可撤销或合同效力待定;若土地系划拨或集体农业用地以及其他不合法使用土地,将可能导致合同无效,合同亦可能随时终止;合同标的物的权利状态也会影响到收购能否正常进行及租赁后加油站是否能正常营业。

因此,合同签订前,做好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的审查,即对相对人资质审查以明了对方是否具有合法主体身份;对合同标的合法性审查以明晰标的建设是否得到了政府规划许可及其他相关部门的批准;对合同标的存继状态审查,以了解标的物的所有权状态、是否存在“一物两租”及合同标的物是否已经被抵押或被有权机关查封的情况,是确保合同合法有效、不被终止、不被撤销并规避相应风险的前提。如租赁加油站,根据《物权法》规定该租赁关系不得对抗已登记的抵押权;收购加油站股权,若未弄清相对方对外担保及其他涉诉事项,将面临承担相对方负债风险;收购加油站资产,若存在资产抵押,因物权优于债权可能会是收购希望落空。

但在网点拓展实践中,由于资信调查涉及面多又广,而且有些资料的取得也存在很大难度,“签约人不具有合法身份”、“拟收购资产存在抵押”等纠纷都多有发生。因此,在通过资信调查资料难以取得情况下,至少也应让对方做出真实性承诺并约定承诺不实如何惩罚来约束对方,稍有不慎,即会为后来的法律风险埋下祸根。

篇3

关键词 农村信用社 经营风险 表现形式

一、引言

在当今形势下,国际资本流动速度不断加快,企业也正在面对越来越大的经营风险,相对于其它行业来说,农村信用社由于其本身体制机制等等各个方面的问题,面临着更加巨大的经营风险。在如今农业取得飞速发展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农村信用社正在日益发展壮大,只有对其做好科学有效的经营风险防范与控制,才能够不断地推动农村信用社的发展,促使其不断地为我国的金融工作以及农业的发展贡献力量。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本文将进行农村信用社的经营风险的表现形式分析,希望能够有利于农村信用社更加科学有效地控制其经营风险。

二、农村信用社的经营风险的定义

所谓农村信用社的经营风险,也就是说,在农村信用社的经营管理工作中,受到各个方面的问题的制约,而导致农村信用社的实际经营状况没有预期经营状况那么好,甚至会出现农村信用社信贷资金的呆滞损失、债务支付困难、发展速度缓滞等困难局面。

三、农村信用社的经营风险的具体表现形式

(一)体制变迁因素导致的经营风险

一直以来,农村信用社产权不明晰、定位不准确,始终不如其它的金融机构发展得好,每一次的体制变迁都导致其受到不利的影响,导致农村信用社的经营风险日益累积。尤其是在农村信用社的贷款的发放方面,不得不被动支持一些工程。

(二)不具备健全的经营风险管理体系导致的操作经营风险

第一,农村信用社不具备较为健全的经营风险评估机制,不能够科学有效地识别经营风险。

在最近的几年来,农村信用社对于农村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尤其是在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贷款投放量在县域金融机构中能够达到高达百分之七十的比重,然而,却不能够实现贷款规模和经营效益的同步。因为农村信用社不具备专业的经营风险管理方面的人才,不具备较为科学的经营风险评估机构,一般都是采取人为的管理机制,这就使得农村信用社不能够科学合理地防范和控制贷款所导致的经营风险。具体来说,之前几年的房地产热、购车热、开矿热等事件都导致农村信用社面临着非常巨大的贷款风险,导致农村信用社面临严重的资金损失。

第二,农村信用社不具备健全的经营风险防范机制以及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制度。

一直以来,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受到体制因素的制约而不能够进行科学有效的民主管理,导致其经营管理过程不科学,经营效益不高。具体来说,农村信用社对于职工的岗位管理方面过于粗放,没有较为详细、合理的交接手续,对于关键的空白凭证的管理、使用不够严格,面临着兼岗、混岗操作的问题,内外勤没有达到良好的权力制衡局面,从而导致了农村信用社的经营风险的出现。与此同时,在农村信用社的贷款投放方面,过于强调量的扩大而忽略了质的提升,这就导致农村信用社的内部控制制度没有得到科学有效的执行,存在着违规操作的问题。另外,农村信用社在具体的贷款业务操作的过程中,对于一些客户过于信任,重复放贷,从而导致其面临严重的贷款风险。

(三)因为监督制裁手段不利所导致的道德经营风险

第一,农村信用社存在管理混乱的问题。

一直以来,农村信用社因为不具备较为健全的人才更替和补充体系,从而导致其不具备足够的掌握丰富的金融知识、业务技能、计算机技术知识的综合性的人才,与此同时,农村信用社的一些职工思想僵化,不具备良好的工作作风,没有较强的工作责任心,这就导致各种各样的违纪违法案件经常出现。

第二,农村信用社面临着由于对普通职工的粗放管理而导致的道德方面的经营风险。

农村信用社的职工管理机制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一方面,职工综合素质不高,没有对全体职工开展连续性和系统性的业务技能、职业素养等方面的培训,职工不具备较强的法律法规意识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甚至部分职工对于农村信用社的经营风险一无所知;另一方面,农村信用社中负责信贷业务的职工流动性较差,许多职工长时间在相同的岗位上进行工作,这就导致利用人情关系、地域等等各个方面的因素来进行违规操作的信贷业务的增多,这些信贷业务存在着较强的隐蔽性,很难及时发现,一旦发现,就已经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资金损失;与此同时,农村信用社的岗位责任制并未得到真正的落实,对于农村信用社中的一些职工离职之后的工作交接不能够及时做好,长此以往,就会导致巨大的经营风险的发生。

第三,不能够有效地对于农村信用社的违纪违法行为进行制裁。

农村信用社的内部审计工作不具备权威性,在发现问题的情况下仅仅进行督促整改,却并未对于相关的责任人实施必要的惩罚措施,这就导致农村信用社中的部分职工继续肆无忌惮地进行违规操作。与此同时,在农村信用社中出现各种各样的违法违纪问题之后,因为人情关系、裙带关系的存在,所以,对于违规职工的惩罚存在着较强的灵活性,不能够真正地做到坚持原则,这就导致在农村信用社中蔓延着不正之风,从而导致农村信用社的经营风险的出现。

(四)由于信用环境不好所导致的信用经营风险

第一,对于逃避农村信用社债务者的打击力度不够。

前些年,因为农村信用社不具备较为先进的贷款管理理念,从而不能够科学有效地追偿欠贷人员,使得许多逃避债务者受到放纵,从而产生了不良的社会负效应,进而难以净化社会信用环境,与贷户诚实守信、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也就不容易达成。

第二,信用工程的创建工作需加强严肃性。

信用工程的创建对农村信用社防范化解金融经营风险、实现经济效益的大幅度提升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农村信用社信用工程的创建工作仍然不符合要求,一线信贷工作者面临着较为艰巨的工作任务,工作方法过于粗放。在信用户的评定上存在着较强的主观性,一年或两年“批量”评定,对信用户的优劣很难识别。

第三,农村信用社与各级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力度较差,很难形成规避信用经营风险的合力。

一方面,由于行政干预及有关部门潜在的优越心理,对其拖欠及担保形成的不良贷款多年来一直不以为然,造成清收难度大;另一方面,执法部门由于人情、利益因素,案件诉而未果的现象大量存在。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农村信用社经营风险管理对于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经营风险的存在对农村信用社不仅仅是一种危险的可能性,而且也可能是一种带来收益的机遇。农村信用社之中的每一个决策者和管理者都一定要面对现实,认真分析所面临的经营风险,做好经营风险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刘庆保.农村信用社经营风险的原因及防范对策.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6(04).

[2]冯莉.试论农村信用社经营风险之预防和化解.农村经济与科技. 2006(11).

[3]刘文丽,张绮萍.农村信用社的经营风险的成因及其防范.现代商业. 2007(20).

篇4

1.引言

近年来,受煤价高、电价低等因素影响,电力行业利润大量向其他行业转移,经济效益下滑,资产负债率普遍偏高,主营业务亏损面扩大,经营发展形势很不乐观。尽管国家推出了煤电价格联动政策,但实施过程中电价调整时间滞后、调整幅度不到位等问题,导致了火电企业资不抵债、资金周转困难的情况明显增加。发电企业面临的不仅包括安全隐患风险,还有运营成本、投资决策、经济调度等方面存在的风险。随着企业经营风险的日益加剧,这些问题的存在和累积将严重制约电力行业的健康发展,影响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使发电企业扭亏为盈,保证其健康持续的发展,分析发电企业风险是十分必要的。针对存在的风险因素提出解决对策,可以有效减少风险发生的概率,降低风险带来的损失,为发电企业的良好运行提供有力支持和保障。

2.发电企业风险分析

2.1.发电企业燃料管理风险

在实施煤电联动后,各发电公司由于所处位置及成本水平不同,受到的影响也将不同,发电公司在通过控制成本来消除煤价上涨带来不利影响的同时,将更加注重通过竞价上网获得更多的利润来弥补上升的成本,因此,燃料价格变动的风险是发电公司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

(1)煤价不同变化下,保持收益率不变时的上网电价

在资产收益率保持10%不变的情况下,当煤价分别上涨20元/吨,40元/吨,60元/吨,80元/吨,100元/吨时,测算火电厂所希望达到的电价。假定销售税金及附加仍然按照总销售收入的10%计算(因为在进项税增加的情况下,由于电价的上涨,销项税也增加),由煤价变动对电价的影响分析可知,标准煤煤价每上涨20元电价大约应上升8厘钱。

(2)上网电价不变下,煤价变化对电厂收益的影响

当上网电价不变时,由于煤炭价格的上涨,直接造成火电厂经营成本的增加。同时,燃料费用的增加,将会使销售税金及附加减少(燃料费作为一进项费可以抵扣,增值税按17%计算),同时由于利润的减少,所得税也相应地少交。分别测算煤价上涨20元/吨,40元/吨,80元/吨,160元/吨,300元/吨时,在上网电价不变的情况下,火电厂利润的变化情况(其他参数同上)。测试结果显示了煤价变动对利润的影响(上网电价取第8年的含税电价:0.33元/kWh,按KW计算,收入和利润指标单位取值都是元)。

我们发现,当煤价上涨160元/吨时,电厂仍然具有4.62%的资产收益率。由于本文在计算电厂的财务指标时,没有考虑电厂的资本构成情况。实际上,不同的电厂自有资本的比率不同,银行贷款利率和期限不同.如果年全资本收益率小于银行贷款利率,则电厂可能面临着较大的财务风险。但煤炭价格的上涨引起火电厂上网价格的调整对于各地电网公司的影响则视各地电网公司情况而定,不能一概而论。

2.2.发电企业投资决策风险

未来的活动或事件,其后果有多种可能,各种后果出现的可能性大小,即概率也不一样。由于企业对于将来的活动或事件一般不能掌握全部信息,因此,事先不能确知最终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即后果具有不确定性。不确定性是存在于客观事物与企业认识与估计之间的一种差距,即使企业可以事先辨识事件或活动的各种可能结果,但仍然不能准确确定或估计它们发生的概率。如果企业对活动预期的后果不理想,甚至是失败,企业自然要想能否改变以往的行为方式或路线,把以后的活动做好,这样就会降低风险,减少损失。

发电企业投资决策存在一定的风险,如发电企业投资希望达到收益最大或损失最小,如果没有实现,风险就发生了;根据形势的变化选择扩建电厂还是不扩建电厂;如果发电企业选择了扩建方案,能否保证电量上网。不同发电投资方案在不同自然状态下可以计算出损益值,通从而就可以分析风险存在的大小,继而进行投资决策。但由于发电企业投资风险具有不可控性,所以不作具体分析。

2.3.发电企业经济调度风险

电力系统作为一个高投入高产出的生产系统,其运行效率只要提高一点,其经济效益就非常客观,对于一个发电企业来说,根据机组的启停速度和启停成本、爬坡速率、最小技术出力、最小连续运行时间等技术指标,按照随时变化的负荷,做好经济调度和负荷分配,既能快速做出反映,又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成本。据国内外电力系统的测算,搞好机组经济调度,能节省煤耗或降低成本达总耗量的0.5%—1.5%,很大程度地提升了经济收益。

2.4.发电企业竞价上网风险

网厂分开后,发电侧准备实行竞价上网,报价高的机组面临报价失败不能上网发电的可能,就产生了竞价风险。竞价风险主要受发电成本、各机组出力以及电力需求总量的影响,其中发电成本又受燃料价格、固定资产折旧、水费等影响。由于影响因素较多,关键指标分析精度不高,所以将其列为不可控风险,暂不作分析。

2.5.发电企业多元化经营风险

企业的多元化经营风险来源主要有:企业家、多元化进入方式、多元化经营的相关性、产业特点、财务能力等,其具体影响分析如下:

1)企业家与多元化经营风险

作为企业多元化经营的决策者,企业家的决策能力和管理能力对企业多元化经营的成功有着很大的影响。

2)多元化进入方式与多元化经营风险

多元化经营时,有些企(下转122页)(上接112页)业采取自主投资新建方式进入,有些企业采取外部兼并或收购的方式进入,这些不同的进入方式,产生的企业多元化经营风险也不同。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采用收购和兼并等资本运作方式进入其他领域成为越来越多企业的选择,这种进入方式,尤其需要考虑新业务与旧业务整合和不同业务主体的企业文化整合的风险。采用内部方式进入的企业,则着重需要考虑新业务的产品周期、不同的市场拓展方法等方面的风险。

3)多元化经营的相关性与多元化经营风险

企业多元化经营的相关性包括产业的市场相关性和运作过程的相关性。贝蒂斯等研究认为,相关型多元化导致负的风险-收益关系,而不相关的多元化显示出正的风险-收益关系。可见,企业的多元化经营的相关性较大程度地影响了企业的经营风险。从投资组合理论来看,产业市场的相关性与企业经营风险成反向关系,产业的运作相关性是不同产业运作中对企业资源或能力的共享程度,它与风险正向相关。

4)产业特点与多元化经营风险

产业特点与多元化经营风险的关系,主要从产业的发展状况来分析。从产业的发展周期理论来看,任何产业发展都将经历幼年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几个阶段。处于幼年期的产业,其风险大收益小,成长期的产业其风险大但其收益也相应较大,而成熟期内的产业,其经营风险小,收益较稳定,衰退期的产业,企业的长期发展潜力小,风险较大。

5)财务能力与多元化经营的风险

在企业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实行多元化投资,必须充分考虑并合理解决企业资产结构与资本结构的有机协调、盈利性与流动性有机协调等财务问题。资产结构性管理的目的,在于确定一个即能维持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又能在不减少风险的前提下,给企业带来尽可能多的利润或流动资金水平。

3.结论及对策

通过对发电企业风险的分析评价后,我们发现风险主要存在于燃料管理、投资决策、经济调度、竞价上网和多元化经营五个方面,其中燃料管理风险、经济调度风险和多元化经营风险都是相对可控的,而投资决策风险和竞价上网风险由于受其他因素影响较大,自身特性等原因,属于不可控风险。

经上述分析研究,发电企业完全有机会有能力找到相应对策去避免某些风险的存在,即便不能完全克服所有风险,也可以降低风险对企业运营的不利影响,提高其经济效益。例如,严格控制成本;注重通过竞价上网获得更多的利润来弥补成本的上升;准确预期上网电价和上网电量,对没把握的投资做充分的可操作性分析之后再做决策;做好经济调度和负荷分配,既能快速做出反映,又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成本;充分考虑多元化经营的利弊和产业特点,不盲目决策和投资等。发电企业风险的存在是必然的,经过分析及时找到对策才能够实现经济收益和更好的行业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喻文标.火电厂生产经营风险控制管理,

《电力技术经济》, 2006.

[2]丁伟,李星梅.电力市场中发电项目投资

风险研究,《现代电力》,2006年03期.

[3]樊铁钢,张勇传.电力市场中的不确定

性,《中国能源》,1999年10期.

[4]李笑野,马艳.《周易》的风险观及其现

篇5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3-0008-02

一个企业的赢利能力与其防范风险的能力是相辅相成的,没有规避风险、控制风险的能力,就不可能有赢利能力。这主要是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追逐利润,利润伴随风险;利润越高,风险越大。要想赢利就必须学会控制风险。企业经营风险产生于企业发展的各个阶段。经营风险主要包括市场风险和收益风险。在筹办初期,企业存在创业的风险,如何规划企业的未来与发展方向将决定企业的命运;在企业投产后的经营过程中,各种各样的风险更是隐藏其中,资金风险、市场营销风险、新产品开发风险等,任何一环的疏忽和纰漏都会给企业带来极大的危害;在企业的各项经营管理活动中,授权风险、决策风险、内部牵制风险等,都对企业管理与控制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规避风险,防患于未然成为当今企业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

一、企业经营风险形成的原因

1.企业内部形成的经营风险。按照企业的构成要素,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可以分成以下几方面。由于构成企业的最基本要素是人、财、物和信息。风险也相应地分为:(1)来自于人的风险,比如人力资源流失的风险,主要包括关键岗位或关键技术人员的流失。(2)来自于财务的风险,即和企业筹资、融资以及经营现金流等相关的各类风险。(3)来自于物的风险,即企业的产品生产或销售的风险、物流体系的风险,设备运行和工艺风险等。(4)信息的风险。企业的经营决策,离不开对各种信息的有效处理。而企业的成功经营,离不开这四种要素有效地流动。四种基本要素,也构成了企业的全部资源。而四种要素中任何一种风险,都可能会导致企业经营陷入危机。一些企业管理者急于求成,在自身财力匮乏的情况下,多头举债融资办事,往往半途而废,项目失败后形成巨大的债务负担。有些企业盲目为其他一些经营不善的公司提供担保,一旦担保对象无力偿还,企业将附有连带责任,造成巨额损失。

2.企业外部形成的经营风险。在经济进入全球化的今天,企业所处的环境并非是静态的、封闭的,而是动态的和开放的。企业的外部环境分为政治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技术环境以及人口。企业作为宏观经济的微观基础,首先必然会受到宏观经济的影响。其次,社会文化环境改变,对企业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文化环境的改变,通常会影响企业的市场环境,且有着极强的渗透性。结合中国经营企业的自身特征,将中国经营企业面临的文化风险归类为精神文化风险、行为文化风险、制度文化风险和物质文化风险四个方面,并在分析各种风险的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初步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作为企业经营者,应该时刻关注企业外部与自身相关的各种新技术的变化,我们称之为技术风险。最后就是人口要素变化构成的风险。人口的变化,通常会影响消费者的构成。

二、企业投资风险控制对策

1.项目的优选是规避投资风险的关键。选择哪种项目进行投资,不仅仅是看项目的报酬率、给企业带来的利润,简单地比较一下哪个大就选哪个,而是要对投资项目进行充分、科学的考察,通过对大量调查资料的分析、比较、选择、评估,尽量使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种不利因素测定在一种相对可以承受的范围内,进而减少投资风险。这个阶段应对项目的产业方向、政策范围、投资环境、市场前景、资金实力、管理水平等关键因素的可行性进行综合评价,力求所选项目最优。

2.组合投资是降低风险的重要手段。企业将资金同时投向不同的项目或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或几个投资者联合起来共同投资一个项目、或企业实行组合投资,优势互补,可以使企业各种生产经营能力平衡、配套,形成更大的综合能力,防御风险的能力就将大大增强,使企业的综合实力增强。所谓“船大经得起风浪”、“东方不亮西方亮”就是这个道理。

三、企业生产经营风险控制对策

1.科学采购。优质的原材料是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原材料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的优质生产,由于采购劣质原材料形成的“豆腐渣”工程,不仅影响企业的安全生产,并直接影响企业的声誉,影响到企业的生存。因此,企业必须从“源头”上把关,避免企业隐患和风险的产生。可以借鉴政府采购制度或直接参与政府采购,加强内部采购制度,杜绝采购业务中的不正当、腐败现象的产生,实现“阳光”采购。

2.优质生产。产品质量是企业参与竞争、依赖生存的重要因素,质量上的每一点疏忽,质量上的每一个纰漏,都会影响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影响企业的形象,甚至给企业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由于技术和管理,以及员工的责任心等原因,或多或少会影响产品的合格率和精品率,形成企业的潜在风险。要提高产品质量,关键的因素是提高科技含量,加强经营管理,同时严把质检关。各个名企业开拓市场的成功表明:市场相信科学,高科技是企业的生命线,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是企业竞争的制胜之本,谁能最快占领当今科技的制高点,谁就有可能在市场竞争中觅得先机,就有可能在市场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立于不败之地。

3.安全生产。安全生产,是当今政府一再强调的头等大事,尤其是煤矿,化工和建筑等高危企业,当前这些企业出的安全事故接二连三,血的教训还在眼前,又一个血的教训发生了,叫人揪心。不仅使企业经济受损、声誉受损,更重要的是失去无数无辜老百姓的生命。这一个个血的教训发生,就是由于企业放松了对安全生产的管理,只顾当前的经济利益。因此企业应加强安全生产,加强内部管理,责任到人,防范胜于救灾,警钟长鸣,严于防范。

四、企业财务风险控制对策

1.树立风险意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它必须独立承担风险。企业在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时,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导致实际经营结果与预期效果相偏离的情况是难以避免的。因此,企业必须树立风险意识,即要承认风险,正确认识风险,科学评估风险,预防风险发生。

2.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企业必须立足市场,建立完善的风险防范机制和财务信息网络,及时对财务风险进行预测和防范,制定适合企业实际情况的风险规避方案,通过适当的筹资规模和合理的筹资结构来分散风险。

3.在成本收益和风险之间进行权衡。在具体项目上,企业所采用的筹资风险决策法是:首先,在筹资成本相同的情况下,选择筹资风险最小的方案;其次,在筹资风险相同的情况下,选择筹资成本最小的方案;最后,在筹资风险小但筹资成本大的方案或筹资风险大但筹资成本小的方案中,根据管理者对风险的态度和筹资收益效用的大小,选择筹资风险和资金成本相对较小、筹资收益相对较大的方案。

4.保持合理的负债比率。负债经营虽然能获得财务杠杆利益,但同时企业还要承担由负债带来的筹资风险损失。为了在获取财务杠杆利益的同时避免筹资风险,企业一定要做到适度负债经营。企业负债经营是否适度,是指企业的资金结构是否合理,即企业负债比率是否与企业的具体情况相适应,以实现风险与报酬的最优组合。在实际工作中,如何选择最优化的资金结构,是复杂和困难的,对于一些处于高速成长时期的企业,因其生产经营好,产品适销对路,资金周转快,负债比率可以适当高些,对于经营境况欠佳,产销不畅,资金周转缓慢的企业,其负债比率应适当低些,防止因商业风险加大而增加筹资风险。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目前中国企业资产负债普遍过高,一般在70%左右,有的在80%以上,为了增强抵御外界环境变化的能力,中国企业必须着力于补充自有流动资本,降低资产负债率,降低财务危机发生机率。

5.制定负债财务计划。根据企业一定资产数额,按照需要与可能安排适量的负债,同时,还应根据负债的情况制定出还款计划。如果举债不当,经营不善,到了债务偿还日无法偿还,就会影响企业信誉。因此,企业利用负债经营加速发展,就必须从加强管理,加速资金周转上下功夫,努力降低资金占用额,尽力缩短生产周期,提高产销率,减少应收账款,增强对风险的防范意识,使企业在充分考虑影响负债各项因素的基础上,谨慎负债。在制订负债计划的同时须制定出还款计划,使其具有一定的还款保证,并使企业负债后的速动比率和流动比率保持在安全区域。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提高企业的盈利水平。同时,还要注意在借入资金中,长短期资金应根据需要合理安排,使其结构趋于合理,并要防止还款期过分集中,以减轻企业偿债压力。

篇6

企业经营的目标在于企业的赢利,企业赢利的追求在于利润的最大化。制约企业良性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是企业的经营风险。如何规避企业的经营风险,如何减少企业的经营风险。因此,为有效地规避经营风险,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必须牢固树立风险意识,全面分析形成企业经营风险的各种因素,建立健全风险预警机制,提高企业风险识别、评估及控制的能力,防患于未然,将风险对企业可能造成的损失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一、风险的成因

市场经济条件下收益与并存,企业作为市场经济最为重要的独立主体,其生产经营活动处于一定的环境之下,必然受到其赖以生存的外部环境的影响,具体包括政策因素、市场因素、社会因素、科学技术因素、自然因素等。首先,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离不开国家的宏观调控行为的支持。而国家宏观调控相关政策,如国家信贷、银行利率等,尤其是产业、行业政策导向的变化等都使得企业的经营环境面临重大的改变,对企业的运营造成直接的影响,而且往往是负面影响,使企业经营遭遇风险,影响其正常运作。其次,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市场的急剧变化,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更具不确定性,随时都有可能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如替代性产品或服务的出现导致产品销售受阻,影响企业的存货流动率,大大提高了企业存货变现的风险;对正处于衰退时期的产品或服务企业自身必须积极进行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否则将失去消费者,无法保障企业的进一步发展;而采购市场价格变化剧烈将会对于企业原材料的采取将产生直接的影响,甚至于出现因库存不足而停工待料或影响销售的状况。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地区或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波动都或多或少地对我国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影响。

从一定程度上来讲企业经营风险产生的原因绝大部分源于企业内部,产生经营风险的外部因素除了各种不可抗力所导致的风险外,一般都可以通过良好的风险预警和机制进行有效的识别和采取积极的调整措施。因此,对于企业经营风险产生的内部因素要给予更多的重视和关注。具体来讲,导致企业经营风险的内部经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缺乏风险意识。当前我国大部分企业对于风险的认识还明显不到位,只是简单地凭借个人的主观判断和经验进行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主观随意性大,对于企业经营过程中遇到的风险缺乏全面清晰的把握,风险管理往往是呈间断性的特点,难以保障企业对市场的变化作及时积极的应对。另外,风险管理意识的不足,也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我国风险管理组织机构的缺乏和不健全,根本谈不到企业经营风险管理的日常化和专业化,导致我国企业的风险管理始终停留于追求眼前利益的较低层次上。即使成立了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也难以真正地履行其应有的独立、有效的风险管理职能,企业经营风险管理流于形式。二是决策失误。究其原因在于当前我国很大一部分的企业决策机制不完善,决策目标的短视化,只顾眼前利益,无视企业资源条件的限制和进一步发展的需要。三是企业的内部控制建设状况不容乐观,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四是企业的管理水平仍处于较低层次,如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营销管理等各方面都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并难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有效解决,必须会危及企业的生产和经营。如不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忽视人力资源要素在企业生存和发展中的核心作用,造成企业人才的短缺和不足,无法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支持。

二、对策分析

(一)提高风险防范意识

首先,风险与机会并存,企业经营过程中必然会碰到各类的风险,经营风险存在于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企业经营管理者,尤其是核心决策层的风险意识则是企业有效进行经营风险控制的前提。只有经营管理者从思想上重视企业的风险管理,认识到风险对于企业生存发展的影响,提高企业的风险防范意识,对可能面临的风险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在企业的日常管理过程中加强企业的风险管理工作,将风险防范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和日常管理的整个过程,实现对各类风险的有效预测、识别、判断、控制和处理,提高风险管理能力,以保障和促进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另外,培育和深化富有特色的企业风险管理文化,既能够有效的整合企业各类资源,为企业经营风险的控制提供良好的企业氛围,更有利于风险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规避风险,保障企业的稳定健康发展。

(二)关注外部环境的变化

对于企业来讲,外部环境的变化是难以准确预测的,企业一定程度上对来自于外部风险是难以实现对其的全面控制。但另一方面,并不等同于企业对于外部环境的变化难以有所作为。为有效应对各类外部风险,可以通过对外部环境的密切关注、深入分析,把握其变化发展的趋势和规律,对于外部环境及时做出适时的灵活调整以更好地适应市场的发展需求,强化企业对于外部环境变化的应变能力和适应能力,将可能产生的损失降至最低水平。企业要时刻关注政策法律法规的变化,尤其是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方面产业政策、财政政策、税收政策等,对政策的变化对企业可能产生的负面效应及时做好预算;时刻关注竞争对手及市场的变化,对市场进行深入全面的调查,强化企业对于外部环境变化的应变能力,注重产销的有机衔接,及时调整策略;另外对于企业目标群体的变化要给予全面关注和把握。

(三)建立健全风险管理机制

首先,对于企业经营风险的管理重点在于对于经营风险的事前预测与防范,将风险遏制在其产生之初。因此,建立健全风险预警系统,对于可能出现的风险有明确的认识和详细的克服预案,积极做好准备应对措施以将控制风险的进一步扩大。通过相应的诊断工具对于经营风险的各种征兆进行分析、判断,一旦发现可能导致企业经营风险的因素就及时发出警告。企业的经营者、管理者应时刻关注风险预警系统的运作,根据相应的指标,尤其是可量化的财务指标,准确评估风险对企业可能造成的危害,适时地调整企业的发展策略,以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的需求。其次,企业经营风险的有效防范必须有一套与之相配合的企业风险防范制度作为支持,实现企业经营风险管理的制度化、程序化及科学化。具体来讲,建立健全企业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

(四)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的建设

企业内控的加强是保障企业经营合法性、提高企业经营效益和防范企业经营风险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为有效的途径。从企业发展具体实践来看,对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及健全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管理者的重要责任之一。要根据企业生产经营实际情况,完善内控业务流程、制度体系的建设工作,落实企业内控执行情况的检查工作,将内控理念融入企业的日常经常管理过程中。

(五)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首先,人才是企业生存和发展最为核心的资料,不论是企业经营风险的防范还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强化最终都离不开企业员工的支持,尤其是核心员工的流失、人员的频繁流动等将直接对于企业经营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需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其中,最为重要的内容在于建立健全激励机制与加强企业的文化建设,不断地强化员工与企业两者间的合作互利共赢关系。培养起员工对于企业的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把企业的发展与自身紧密结合起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充分发挥主人翁精神,为推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有效的防止企业的人才危机。

其次,以财务管理为核心,通过完善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财务管理工作水平的提升整体带动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达到有效防范企业经营风险的目的。具体来讲,重视财务管理工作,将财务管理工作置于事关企业稳定发展的位置,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尤其是要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的分析、预测功能,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充实的数据支持。同时在负债比例的控制上,在格外注意,实现企业资本结构的合理安排和优化调整,避免因财务负担过重影响企业的偿付能力造成财务风险的产生。

另外,诚信经营,塑造企业良好的商品信誉和品牌形象,也是企业有效降低企业经营风险和有效防范风险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邢春萍.浅析如何发挥财务作用以防范企业经营风险[J].中国商界(下半月),2010,10.

[2]姜艳艳.基于财政政策的中小企业经营风险规避对策研究[J].电子商务,20019,11.

篇7

自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后,中国的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保险业作为入世后开放最早的行业之一,中国保险市场开放程度也越来越高,外国保险公司在中国设立独资保险公司或合资保险公司的越来越多。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是每个保险公司都要面临的问题。而保险公司能否在未来发展中处于领先位置,关键取决于保险公司对经营风险的防范。保险企业的经营风险是指由于各种因素,如风险选择、费率选定、通货膨胀、市场竞争和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变化等,导致保险公司实际经营效果偏离预期目标,使保险公司遭受财物损失风险。

一、保险公司经营风险财务防范的重要性

(一)规范保险公司业务工作,促进公司业务的健康持续发展

随着我国保险业的进一步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保险企业的生存发展愈来愈艰难,财务会计工作是保险公司财务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财务会计工作的优劣直接关系着保险公司财务管理水平的高低,对整个保险公司的日常经营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从中国保险业发展的二十多年历程来看,保险业务越发展,财务管理工作就越重要,财务管理工作除了要对保险公司日常的财务工作进行核算,又要对会计核算的结果进行评价和预测,这就要求保险公司的财务管理部门必须提高应对经营风险的能力。经营风险对保险公司的日常运作来说有很大影响,如果公司财务管理不当,造成财务管理漏洞,就可能加大公司经营风险,影响公司运行,降低公司利益收入。

我国一些保险公司风险管理水平和手段都比较落后,尤其是在保险主体比较密集的地区,保险公司存在着一些财务管理漏洞:重规模、轻管理,财务监管不力,管理权责不明,为追求短期规模采取无原则的压低费率,降低保额或提高手续费等不正当竞争手段等,这些漏洞的存在都给保险公司经营自身带来严重的风险隐患。制约着保险公司的健康发展。保险公司通过提高公司经营风险的财务防范力度,通过制度化、规范化的操作,引导企业实现经营价值最大化,降低经营成本,实现对公司经营风险的有效控制。

(二)提高保险公司应对金融风险能力,增强公司的市场竞争力

保险公司面临的市场竞争风险是由公司外部环境造成的风险,是无法避免和不可忽视的。各个保险公司之间为了争夺客户和占领市场,有时会采取不适当的方式降低保险费率,影响了保险公司应对风险的能力。一些基层保险公司为了完成业务指标,甚至采用虚假承保的办法增加保费收入和完成业务量指标,更为严重的是有些保险公司为事故发生后的企业补办保险。这些违规做法严重影响了市场公平,破坏了公平竞争秩序,无形之中加大了保险公司潜在的经营风险,增加了公司财务危机爆发的可能性。加强保险公司管理工作,能够降低企业财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增强保险公司的竞争力,提高公司应对金融风险的能力。

(三)充分保护保险当事人的利益,增加保险公司利润

虽然我国保险业的起步较晚,但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中国保险业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保险作为人们防范未知风险的有效手段,是保险双方当事人基于合同建立起来的一种经济关系。根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中国城镇居民的投保率在40%左右,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还有较大差距。在加快普通民众保险意识宣传的情况下,保险公司自身也要增强公司实力,保险业是专业性和技术性较强的行业,保险企业在经营保险业务时,必须引进专业知识水平高和经验丰富的人才,这些人才对保险业务中使用的保险知识非常熟悉和了解,在进行保险工作时具有绝对优势。保险公司本着对客户负责,为客户服务的原则,保险公司必须尽量减少和避免经营风险,保护客户的合法权益,更要防止客户为了骗取保费而蓄意制作事故的问题的发生,通过提高自身抵御经营风险的能力,将潜在客户转化为现实客户,增加企业经营利润。

(四)规范保险公司财务管理工作,提高资金利用率

由于经营风险存在的普遍性,尤其是保险公司的业务范围涉及社会生产和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保险公司业务具有特殊性,关系许多人的切身利益,直接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运行。从一定意义上说,保险公司承担着社会保障责任,为国家发挥社会“稳定器”的作用。保险公司的财务管理工作可以有效的防范可能发生的财务风险,对公司的经营活动实行有效监管,实现公司财政资源的合理配置,增强公司应对经营风险的能力,降低资金不良使用率,增加公司的经营利润。

相比于一般企业来说,保险公司的财务管理工作相对完善。许多企业因为财务管理不到位、管理存在漏洞,最后导致公司爆发财务风险,引起公司的倒闭、破产。一些小企业存在资本结构不合理、资金使用不当、管理者对经营风险认识欠缺等问题,正因为存在这些问题,企业在面临经营风险时不能有效和及时应对,导致风险对企业经营的冲击过大,造成了企业的经济损失,阻碍了企业的正常运行甚至走向破产的道路。保险企业因其业务的特殊性,公司财务管理水平较高,财务防范机制到位,管理者认识到了公司财务管理的重要性,资本结构相对合理,流动负债水平较低,提高控制和防范经营风险的能力,使保险企业在应对经营风险时能采取有效措施,把损失降低到最小。

二、完善保险公司经营风险财务防范机制的对策

(一)加强财务制度建设,规范财务行为

保险企业首先要树立依法经营的信念,自觉规范企业经营行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保险市场是自由竞争的市场,保险企业要遵纪守法,促进规范而有序的保险市场的完善。制度建设不仅对保险企业而言,对其他行业的任何公司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是规范企业经营行为的前提和保证。保险企业要加强分支机构的管理,就必须加快公司内部财务规章制度的建设,健全现有的规章制度,保证各项工作都依照制度进行,提高企业财务工作的规范性和合理性。在加快财务制度建设的同时,要注意加强员工对企业财务制度的学习,使员工在工作中自觉的按照制度办事,防范公司财务管理漏洞。企业要强化财务制度的执行力度,优化企业经济资源配置,同时通过内部监督保证各项制度落实到位。

(二)定期进行员工培训,引进高素质和高学历人才

人才是企业持续生存的无尽动力,也是企业在竞争中获胜的保障。保险企业要定期对员工进行职业培训和道德教育,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思想水平。保险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具有专门的保险会计知识,熟练掌握有关专业技能,熟悉保险公司财务工作流程。企业合理的分配机制可以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保险企业可以对员工进行业务激励,将薪酬与绩效挂钩,员工通过培训增加专业能力,提高工作业务量,增加收入。保险企业还要注意引进高素质人才,与国际保险业发展接轨,通过引进人才,改善企业人才结构,增加员工工作活力,增强企业财务管理能力,降低企业财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三)加强资金管理,提高企业资金效益

企业管理以财务管理为中心,财务管理以资金管理为重点。资金是企业的血液,资金链断裂是许多企业巨人轰然倒地的直接原因。做好资金管理,不仅可以防范风险,还可以在无形之中给企业带来巨大的资金收益,保险业做为金融企业,对资金管理要求更为严格。保险企业要想在竞争中获胜,必须要加强公司的资金管理,科学管理资金,提高资金运用效率,降低资金沉淀率。当前一些保险公司存在资金管理不善,结构不恰当的问题,增加了公司财务风险的可能性。保险企业要充分考虑到资金运用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解决好资金运用与业务增加的统一,节省资源与增加利润的统一。使资金管理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发挥更大效益。

(四)加强财务核算管理,提高财务数据使用价值

核算是财务管理的基础,财务核算的真实性、准确性才能体现出财务数据的价值。及时、准确、真实的记录各项收入与支出。将各类数据细化到各经营主体、各产品、各销售渠道,定期从经营主体、产品、销售渠道等不同角度对经营成果进行分析比较,给企业经营决策者可靠的财务数据支持,不断优化企业的产品结构,调整销售模式。提高公司抵抗风险能力,体现财务数据的使用价值。

(五)加强企业内部财务监督,有效防范企业经营风险

保险企业要建立健全财务内部监督体系,加强内部审计与监督,改革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保险企业应该成立独立的财务监督小组,对企业的财务工作进行严格监督,提高企业防范财务风险能力。企业还可以量化财务管理,建立各种指标,异常问题及时预警,从根本上保证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合理性和严密性,避免出现财务管理漏洞,杜绝企业财务风险发生的隐患,提高企业应对经营风险的能力。只有采取科学、规范的财务管理模式,才能保证企业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保证保险公司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篇8

所谓金融企业经营风险,是指金融企业产生经营危机的可能性。具体讲,是指造成金融企业资金呆滞损失,债务支付困难,挤兑存款,财务压力沉重,造成严重资不抵债而危及生存的可能性。经营风险与经营危机之间是可能性与现实性的关系,如果经营风险不能予以有效防范和化解,累积到一定程度后,就会产生经营危机。作为一个经济范畴,金融企业经营风险及其运动变化具有以下特征:一是整体性。它是对金融企业经营管理活动风险状况的总体性评价。二是层次性。它是由多层次构成的,既包括贷款经营风险,也包括投资经营风险,还包括存款经营风险、中间业务经营风险等。三是共振性。金融企业风险具有较明显的共振特性,金融企业某些分支机构经营风险的恶化,往往会引致整个金融企业经营风险的增大或恶化;一个金融企业经营风险的恶化,又会引起其他金融企业经营风险的增大或恶化,因而金融界将金融风险称之为“爱滋病”。四是动态性。它是运动变化的,即随着金融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时空、政策、措施变化而发生变化,既有可能变大而恶化,也有可能变小而良化。

金融企业经营风险通过统计指标来反映,而统计指标的设置又必须服从于金融企业经营风险及其运动变化的特殊规律性。我认为,设置综合评判金融企业经营风险程度的统计指标体系,应当遵循以下四项原则:一是完备性原则。从整体性和层次性出发,多角度、多层面、全方位地反映金融企业的经营风险程度,评价指标体系在空间上要成为一个系统,包括金融企业经营风险的各个主要方面;在时间上要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不仅要从各个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反映出金融企业经营风险的现状,更要反映出该系统动态变化的经营风险态势。二是定量为主原则。应具有清晰的层次结构,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并以定量分析为主,由定性到定量,由局部到整体,由复杂到简明,在科学分析和定量计算的基础上,最终形成对金融企业经营风险程度的直观结论。三是可比性。评价指标既要便于进行纵向比较,也要便于进行横向比较;既要可用以进行时序比较分析,也要可用来进行金融企业之间、同一金融企业的分行(支行)之间的比较分析。四是可行性。金融企业经营风险指标体系应该简单明了,所要求的数据资料能够及时、完整、准确地取得,计量评价上要简便易行。

二、金融企业经营风险程度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金融企业经营风险的特殊规律性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原则,综合评判金融企业经营风险程度的指标体系应包括五个层次共12项指标。

第一层次,主要从金融企业在存款人和债权人的资产遭受危险之间所能承担资产价值损失的能力角度来考察和反映经营风险程度。可以用资本风险率指标来表现和反映:

P1=E1/M1×100%

P1表示资本风险率,E1表示资本总额,M1表示风险权重资产总额。P1的数值越大,表明该金融企业所能够直接承担其风险权重资产价值损失的能力就越大,经营风险程度也就相对越低。

第二层次,主要从金融企业及时支付债务的能力角度来考察和反映经营风险程度。可以用3个指标来表现和评价。

(1)备付金率。其计算公式为:

(2)P2=E2/M2×100%

P2表示备付金率;E2表示备付金,包括存放央行款项与库存现金,分支行的备付金中还应包括存放在系统内的非约期上存资金;M2表示各项存款余额。P2的数值越大,表示金融企业的支付能力越强,支付风险程度相对越低。

(2)速动比率。其计算公式为:

P3=E3/M3×100%

P3表示速动比率;E3表示速动资产余额,包括存放央行款项、库存现金、可以随时变现的有价证券、可以用来再贴现而未贴现的未到期商业票据,分支行的速动资产中还应包括存放系统内的非约期上存资金;E3表示流动负债。P3的数值越大,表明金融企业的资产速动能力越强,对集中性支付和突发性巨额支付的承受能力和应付能力也越强,支付风险程度也相对越低。

(3)备付息率。其计算公式为:

P4=E4/M4×100%

P4表示备付息率,E4表示定期存款应付息结余数,M4表示各种定期存款从存入日到统计日应计提的应付利息合计数。P4的数值越大,表明金融企业支付利息的后备能力越强,支付风险程度也就相对越低。

第三层次,主要从金融企业的信用风险即贷款和投资不能收回本息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角度来考察和反映经营风险程度。可以用3个指标来表现和评价。

(1)贷款风险度。其计算公式为:

(2)P5=E5/M5×100%

P5表示贷款风险度,E5表示风险权重贷款额,M5表示全部贷款余额。P5的数值越大,表明金融企业贷款资产风险越大,经营风险程度也就相对越高;反之,则相对越低。

(2)投资风险度。其计算公式为:

P6=E6/M6×100%

P6表示投资风险度,E6表示风险权重投资额,M6表示全部投资余额。P6的数值越大,表明金融企业投资资产风险越大,经营风险程度也就相对越高;反之,则相对越低。

(3)本息拖欠率。其计算公式为:

P7=E7/M7×100%

P7表示贷款本息拖欠率,E7表示不能按期收回的贷款本金和利息余额,M7表示全部贷款本金和被拖欠的贷款利息余额。P7的数值越大,表明金融企业贷款本息被拖欠越严重,经营风险程度也就相对越高;反之,则相对越低。

第四层次,主要从金融企业的金融资产配置结构风险角度来考察和反映经营风险程度。可以用4个指标来表现和评价。

(1)贷款比率。其计算公式为:

P8=E8/M8×100%

P8表示贷款比率,E8表示全部贷款余额,M8表示全部资产余额。P8的数值越大,表明金融企业资产配置越集中于贷款,经营风险也就相对越集中;反之,则相对越分散。

(2)拆出资金比率。其计算公式为:

P9=E9/M8×100%

P9表示拆出资金比率,E9表示拆出资金余额。P9的数值越大,表明金融企业的金融资产配置于拆出资金相对越多,经营风险也就相对越集中;反之,则相对越分散。

(3)投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

P10=E10/M8×100%

P10表示投资比率,E10表示投资余额。P10的数值越大,表明金融企业的金融资产配置于投资相对越多,经营风险也就相对越集中;反之,则相对越分散。

(4)存贷比率。其计算公式为:

P11=E11/M9×100%

P11表示存贷比率,E11表示全部贷款余额,M9表示全部存款余额。P11的数值越大,表明金融企业的信贷资金自给能力相对越低,或存款资金用于贷款相对越多,经营风险程度相对越高;反之,则相对越低。

第五层次,从资产负债配置的利率风险角度来考察和反映经营风险程度。可以用利率风险度来表现和评价:

P12=E12/M10×100%

P12表示利率风险度,E12表示利率敏感性资产余额,M10表示利率敏感性负债余额。P12的数值越大,表明利率风险度越高,经营风险也就相对越大;反之,则相对越小。[NextPage]

三、金融企业经营风险程度的综合评判方法

从上述金融企业经营风险程度合评价的指标体系中可以看出,它属于一种多指标的综合统计评价;上述这些评价金融企业经营风险程度和指标既有一定的层次性,又有一定的互补性。同时,评价经营风险的实质性意义,在于及时正确把握其运动变化的态势特征,以便适时采取切实有效的化解措施。因此,在综合评价上不宜单纯采用加权综合系数进行静态分析的方法,应当采用加权综合系数进行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1、金融企业经营风险程度大小的综合评价方法。将与经营风险程度相关的五个层次12项指标的报告期指标值与设定的比较标准值进行比较得出指数,继而采用公式计算经营风险综合指数(公式略)。

2、金融企业经营风险程度运动变化特征的评价方法。可以通过经营风险程度差异率来反映。

四、金融企业经营风险运行态势的统计预警机制

建立金融企业经营风险运行态势的统计预警机制,对于提高防范和化解金融企业经营风险的及时性与有效性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金融企业经营风险运行态势的统计预警机制应当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例):

1、制定金融企业经营风险运行态势的统计、评制、反映制度,并将这些职能落实到有关调统部门。

2、金融企业如国有商业银行的支行统计部门依据经营风险程度的评判指标体系和办法,对有关指标进行统计和综合评价,判明经营风险程度及运行态势特征,进行运行变化成因分析,整理编制成经营风险运行态势的统计报表和统计报告,及时报市地分行和央行县级支行及本行有关行长。国有商业银行地、省分行编制全辖经营风险运行态势的统计报表和统计报告,及时上报上级行和同级央行及本行行长,央行各级分行编制本区域金融企业经营风险运行态势的统计报表和统计报告,按时报送上级行及本行行长,国有商业银行总行编制全行经营风险运行态势的统计报表和统计报告,及时报送央行总行及本行行长。从而,为金融企业各级组织及时提供经营风险运行态势信息,适时采取相应对策和措施。

3、实行经营风险稽核检查制度。金融企业各级组织的统调部门和稽核部门要切实做好对下级组织经营风险的统计检查与稽核工作,确保经营风险统计预警信息传递的及时性、完整性和准确性。央行及其分支行的调统部门和稽核部门也要加强对各金融机构经营风险的统计检查与稽核工作,以进一步增强金融风险监管的及时性、普遍性和有效性。

4、施行经营风险的数据统计、评价和反映的分级首长负责制和经济责任制,确保经营风险运行态势统计预警信息产生与传递的正常化和规范化。

五、几个相关问题的补充说明

1、适用范围。本统计预警方法适用于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总行及其分支行、信用社的经营风险程度的综合评判和预警,也适用于商业银行总行及其分支行、信用社对经营风险运行态势的自我评价和预警。

篇9

风险是企业自始自终面临的一种客观事实,大多数企业最主要的风险是经营风险。近年来,一些案例表明,失效的内部控制是造成企业经营风险发生的重要原因。内部控制制度健全完善的企业,经营运行平稳,风险不容易发生,相反则会导致经营风险的发生。因此,企业管理只有树立风险管理理念,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以适应新形势的内控体系,及时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经营风险,才能确保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本文拟从分析企业内部控制失效而导致经营风险发生八手,说明加强内部控制是防范经营风险的有效途径,以此出发提出加强内部控制,防范经营风险的基本对策。

一、内部控制失效是导致企业经营风险发生的重要原因

中国有两句俗话:“篱笆扎得紧,野狗钻不进”,“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分析企业生产经营风险发生的原因,一例资产损失或者一起案件的背后,往往都与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内部控制体系与内部控制失效有关。表现为没有实施积极的风险识别和评估机制,企业内部控制措施零散,不系统,监督检查的环节不到位,内部控制不稳定,长期预防和控制机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创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认识理解不准确,执行不力

许多企业的财务人员不完全了解内部控制,执行内部控制制度不准确,不完整,有几种倾向:一是认为内部控制的建立是整章建制,是各项规章制度的归集,忽略了内控是一种业务运行过程中环环相扣、监督制约的动态控制机制;二是认为内部控制是稽核、审计或管理层的事。与会计无关或关系不重要,对会计的职能和作用没有充分认识;三是认为内部控制就是相互制约,对内部控制手段与方式方法没有整体认知。上述认识的不准确,不完整,使内部控制制度成为配合有关部门检查、审计工具,使内部控制制度流于形式,控制措施难以落实,失去了其应有的刚性与严肃性。

(二)费用支出增加,亏损加大

一些企业为了搞活经济。对业务招待费、汽车运输费等没有加以约束控制,使原本利润不高的企业出现了亏损,而亏损企业则亏损加大。还有一些企业财产物资管理薄弱,材料采购和营销体系松散,存货采购、检验、储存、运输、付款等职责未严格分离,存货的发出没有进行限额审批,也未及时与会计记录相核对,多年来的积压、滞销、报废、毁损等和物资不做处理,致使库存中隐匿了一部分潜亏,造成企业盈亏不实,连年亏损。

(三)对外投资失控,损失巨大

在许多企业,对外投资失去控制,虽有部分投资失败是出于对新入领域不熟悉所致,但有相当大一部分投资失败完全是由于个别领导决策失当,投资失去控制;同时坑蒙拐骗等现象也大量存在,造成了巨额亏损和诉讼纠纷。出现问题时,这些领导避重就轻,企业则成为最终的受害者。

(四)权力制约失衡,资产流失严重

表现在业务人员、管理人员的业务行为、决策行为缺乏责任感,制度约束性差,出现少数不法人员损公肥私。尤其是一些企业的财务负责人、业务经办人、财务人员利用内部控制的漏洞受贿、贪污、挪用公款,或与企业外部不法商人勾结,使用假发票,非法侵吞企业资金及其收益,牟取不正当利益;自发的或非正式的私有化,在承包名义下实施控制权的转移;在企业组织转型或公司制改造过程中侵吞国有资产。

(五)控制环节失缺。漏洞明显

有这样一个案例:上海某研究所采用了银行提供的新型服务――“转账”方式发放工资,由银行直接将工资款项划入职工的个人帐户。其工资核算员王某利用工资发放中款项支付无需收款人签字的漏洞,采用虚设人员、多发工资的办法,篡改工资数据,将企业资产据为已有。在两年时间里,王某先后多次利用该方法,将225万元公款据为已有。“转帐发放工资”这种新型的业务虽然方便了职工,提高了企业财务人员的工作效率,但是却存在很多隐患,给犯罪分子作案提供了客观上的便利。

二、加强内部控制是有效防范经营风险的重要途径

内部控制是企业为了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措施及程序。健全的内部控制包括科学有效的决策管理机制、规范严肃的人事管理机制、相互独立的职责分离机制、严格有序的授权和审批制约机制、独立权威的内部审计机制。企业通过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机制,可以完善会计管理体系,强化人员素质和行为准则,健全风险测量和监管系统,防止和及时发现来自内部或外部的违规、欺诈行为,查错防弊,堵塞漏洞,使整个业务过程和操作环节得以全面控制和相互制约,也将各种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对防范经营风险是有效的。

基于此,不少企业将内部控制视为企业经营管理的一部分,加强内部控制有利于计划、组织、领导、决策等管理职能的实现。企业要改善经营管理,防范经营风险,必须借助于加强内部控制。这有国际经验可以借鉴,美国、加拿大、英国的会计职业界不惜花费巨资重新探讨了内部控制的内容。在他们已颁布的新的内部控制的报告中,拓宽了控制的定义,将风险评估作为内部控制中的主要内容等。这些报告均着意于增加组织的权力和责任的分散(授权),当企业面临外部风险增大时,通过内部控制这一传导机制将风险分散于组织的各个水平上,能增加组织的稳定性。内部控制已成为服务企业管理,防范和化解风险的一个重要工具。我国新修订的《会计法》第27条中明确规定了企业内部监督(即企业内部控制中会计控制职能)的基本要求,从法律的角度肯定了其重要性、有效性,并阐明了建立的必要性。

三、企业加强内部控制,防范经营风险的基本对策

(一)构建起健全、有效的经营风险控制机制

构建完善的经营控制机制是防范经营风险的关键。1建立起经营风险的全过程控制机制。一是事前控制,即在对某一方案进行决策之前,既需考虑获得的收益,又要兼顾风险。通过对经营风险的存在及其原因的客观分析,制定出灵活可行的管理措施,以便保证意外风险发生时能有效地应付。二是事中控制,即对经营过程中的风险进行控制。通过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利用各种凭证、票据来防范生产经营活动中风险发生,运用定量和定性分析法,及时性调整财务活动,控制偏差并制定出新措施。三是事后控制。首先企业应

及时总结风险管理的经验,以经营风险各种资料作为评价、指导未来财务管理行为的依据,制定今后风险管理的方向和措施。其次对于已发生的风险,要建立风险档案,总结管理的经验教训,避免同类风险再发生。2建立和完善经营风险预警机制。规避对外投资和资金管理风险最有效途径是建立经营预警系统,加强经营危机管理,对企业的资本营运过程进行跟踪、监督。通过对财务报表和财务指标的分析,一旦发现某种异兆就着手应变,以避免或减少损失。3实行全员风险管理,健全风险控制的动力机制。实行全员风险管理,将风险机制引入企业内部,使管理者、职工、企业共同承担风险责任,做到权、责、利三位一体。

(二)按照相互制约原理,建立科学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

建立相关的内控制度和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运行体系是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的重要保障。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应包括三个相对独立的控制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在企业一线“产供销”全过程中融入相互牵制、相互制约的制度,建立以“防”为主的监控防线。企业人员在从事业务时,必须明确业务处理权限和应承担的责任,对一般业务或直接接触的客户业务,均要经过复核,重要业务最好实行会签制,禁止某个人独立处理业务的全过程。第二个层次是设立事后监督,即在会计部门日常性会计核算的基础上,对其各个岗位、各项业务进行核查,建立以“堵”为主的监控防线。事后监督可以在会计部门内设立专门岗位,配备责任心强,工作能力全面的人员担任此职,并纳入程序化、规范化管理,将监督的过程和结果定期直接反馈给财务部门的负责人。第三个层次是以现有的稽核、审计、纪律检查部门为基础,成立一个直接归决策机构管理并独立于被审计单位的审计委员会。审计委员会通过内部日常稽核、监督审查、离任审计、落实举报等会计部门实施内部控制,建立起有效的以“查”为主的监督防线。以上三个层次构筑的内部控制体系对企业发生的经济业务和会计部门进行“防、堵、查”递进式的监督控制,对于及时发现问题,防范和化解企业经营风险和会计风险,具有突出作用。

(三)强化相关人员思想认识。把内部控制工作落到实处

篇10

摘要:销售经营风险管理,就是结合公司年度销售经营业绩目标,进行重大风险评估及监督管理,形成风险管理的长效机制,确保销售经营目标实现。本文对如何加强销售经营风险评估管理与监督防范途径、方法进行初步探索,提出了加强和改进建议。

关键词 :销售经营风险;评估;监督;管理

全面风险管理就是要求国有企业提高风险意识,规避风险,减少风险带来的损失,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现就克拉玛依石化公司销售总公司如何加强销售过程经营风险评估管理与监督防范途径、方法进行探索与总结。

1 销售经营风险管理现状

1.1 全面风险管理是一门新兴学科,大家的风险意识还比较淡薄,对开展风险管理工作的意义认识不足。

1.2 大家对QHSE 体系中的风险管理,诸如安全风险识别、防范、管理等过程、目的比较熟悉,认知度较高,但对经营风险管理的意义、途径认知度有待提高。

1.3 从实践上看,尽管销售经营风险管理工作已开展起来,但与其他各项管理工作还未能达到全面系统和有机结合,销售经营风险管理工作的风险预警、风险防范作用还未真正发挥。

2 销售经营风险评估管理途径尧方法

2.1 明确年度销售经营目标。销售风险评估管理的目标就是确保销售经营目标的实现。因此首先要根据国、内外环境因素、国家产业政策导向、中石油整体发展战略等确定公司的生产、销售经营指标,明确公司年度销售经营目标。

2.2 确定风险标准。根据《集团公司风险分类框架》,结合历年销售工作运行情况,分析影响风险的因素,确定《风险发生可能性等级标准》、《风险影响程度等级标准》。

2.3 评估风险等级。依据工作实际,加强对每一种风险的风险源、风险成因、发生的可能性、影响程度进行分析,对风险产生的可能影响,对年度销售目标实现的影响程度进行评估,形成《风险数据库》,为风险管理工作提供依据、参考。

2.4 评估产生重大风险。通过对风险的分析、评估,产生得分较高的前十大或前三大风险,在实际工作中尤其予以重视,要严密关注,加大管控力度。

3 风险监督防范途径尧方法

3.1 重大风险防控措施制定。重大风险评估出来之后,制定相应的防范对策是主要任务。要分析风险成因,制定风险管理策略,针对每一种可能存在的销售风险确定相应的风险管理应对措施。

3.2 月度工作风险评估及风险预警应对。为确保公司生产经营活动的有序开展,在实际销售经营工作中,认真做好风险防控工作,严密关注一般风险,严格控制重大风险,按月进行风险评估、分析、评价、预警,形成《* 月工作风险评估及风险预警应对》、《* 月风险评估及风险预警应对执行进度》,通过分析、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不断改进、提高销售经营风险管理水平,确保各项销售经营业绩目标的顺利实现。

3.3 建立风险事件库。每季度收集风险事件,包括已发生在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及管理过程中,因内部或外部因素导致在财务、声誉、合规、安全、环境、营运中一个或多个方面产生损失的事件和具有的潜在的事故隐患或险情,发生或发现后得到了及时、有效处理的未遂事件,建立起《风险事件库》,以警示大家不再发生类似事件。3.4 年度总结并制定下一年度风险管理计划。及时进行年度风险评估管理工作总结,并初步制定下一年度风险防控计划。建议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总结并制定相应计划:严格防控国家产业政策导向风险,有效避免国家相关政策的变化给公司经营带来的不确定性;紧盯市场需求风险,准确抓住市场机遇,有效推进销售经营工作;关注竞争风险,适时调整生产销售方案,不断开拓市场新需求;严格防控销售风险,合理利用有限的运输资源实现出厂销售,确保生产后路畅通;价格风险密切跟踪分析市场行情变化,积极做好价格研究与推价工作。

3.5 2015 年上半年风险管控成效。在实际工作中,销售总公司密切关注、严格控制可能影响销售业绩指标实现的各类风险的发生,坚持做好月度风险评估及风险预警应对工作,收集汇总各科室、单位当月销售各环节风险,并进行风险原因分析、评估可能产生的影响、确定风险等级、制定风险防控措施等,注意跟踪风险防控管理工作进展情况,并于次月总结、公布风险防控管理进度,切实做好计划管理、产销协调和装车、运输组织等销售各环节工作,有效地保障了产销平衡和生产后路畅通,确保了各项销售经营业绩目标的实现,2015 年上半年完成销售计划的102.97%,未发生大的风险损失事件。

4 进一步加强销售经营风险管理的建议

4.1 鉴于全面风险管理是一门新兴学科,注重全员参与,因此,要适时加强风险管理知识培训,促使员工及时掌握风险管理的理论知识,不断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和风险防控水平。

4.2 建立风险管理的监督与改进机制,及时监督检查、及时改进完善,并形成风险管理工作报告,确保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使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工作步入畅通的闭环管理模式。

4.3 销售风险评估、监督管理工作应与日常销售管理工作密切结合。将销售风险管理工作纳入月、年重点工作计划及月、年工作总结中,在具体的销售工作及环节中,有针对性地加强风险防控,确保将风险控制在与销售业绩目标相适应并可承受的范围内,确保企业不因灾害性风险或人为失误而遭受重大损失。

4.4 应建立信息管理系统。及时将风险评估结果、月度风险预警、月度风险监督、月度销售业绩进展情况在一定的范围内公开,比如传送至相关领导、销售业务人员的信箱中,或上传于公司网页上,尽可能多地为领导及销售业务人员提供相关决策信息,为领导决策及销售业务人员实现销售指挥提供有效依据。

风险评估管理工作是公司加强企业内部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它的有效实施,使影响企业经营目标的风险得到有效控制,使管理更加精细化和科学化。要进一步提高员工风险控制意识、规范操作意识,继续加强风险评估管理工作,切实将内控管理制度落实到位,及时堵塞管理漏洞,真正实现风险实时有效监控,努力规避企业的各种风险,确保销售业务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 管理学家》,2013年第10期.

篇11

经过“十二五”经济高速发展,不少企业抓住改革发展有利时机,通过结构多元化,业务多样化,快速发展壮大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也逐步发展成为机构庞大的集团公司。但是由于集团公司机构相对庞大,业务复杂,管理层级多,人员多,与中小型企业相比,在管理上存在着较大的风险隐患。为了提高集团公司对企业风险管理的认识,强化防御性风险管理,减少风险爆发造成的重大损失,促进集团公司可持续发展,笔者通过总结实践经验与体会,围绕集团公司企业风险管理这一课题进行研究。

一、加强集团企业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一)集团多层级架构

集团作为母公司,不仅自身直接对外参股投资项目多,同时拥有众多下属控股二级子公司,各二级子公司还拥有三级子公司,因此管理层级多,极易造成上下级内部信息不对称,从而影响集团重大发展决策以及经营决策的及时性与正确性。集团治理结构复杂,集团设立董事会和监事会,子公司作为独立法人,有子公司的董事会和监事会,母公司对整个集团的管理必须要通过层层的委托传导,委托关系越长,风险也就容易被相应地放大。

(二)集团多主业经营

目前集团公司多主业经营现象普遍存在,涉及经营领域广,行业多,因此经营管理难度大,面临的经营风险就更为复杂。经营管理人员需要了解业务流程才能进行有效的管理,对各业务流程及板块的学习也因经营管理人员个体的差异而不同,如果敬业精神不佳,没潜心学习与研究,就不能深入掌握经营业务的流程与核心知识,就不能对经营业务进行有效的管理,因此集团公司多主业经营风险管理难度大,风险爆发的概率大。

(三)实现集团战略目标

集团公司一般都会制定中长期战略目标及年度经营目标,目标包括代表企业经济效益指标例如利润指标、净资产收益率等,也包括代表企业规模的营业收入指标、产量指标等。中国企业500强标准就是以企业营业收入为对照标准的评价体系,有些企业盲目追求营收规模而弱化了经营风险防范,没有真正理解中国500强企业的核心内涵,应该首先是在强化管理的基础上实现规模扩张,进而实现营业收入的增长。

(四)实现资源的最佳经济价值

集团公司实施企业风险管理有利于实现企业资源的经济价值:可以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减少各类风险隐患,降低各类风险爆发造成的损失,实现企业资源最佳配置;通过系统的处置和控制风险,使企业应对各种风险时作出的决策科学化和合理化,减少决策的风险性,保障企业中长期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为企业提供一个稳定安全的经济环境,有利于企业提升资信度,构建良好的融资平台,促进集团公司可持续发展。

二、集团企业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由于企业的内外部环境存在不确定性,集团公司面临更多更复杂的风险因素,风险管理已成为大型企业赖以稳健成长的重要和必要的内容。

(一)集团战略规划不明确,战略制定与实施脱节,存在企业战略管控风险

1.战略制定存在偏差。集团战略规划是引领集团及子企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集团公司在战略制定过程中存在急功近利的现象,片面地体现集团战略是各个子公司战略的总和。通过考察多家集团公司的战略规划,不难看出集团战略规划的内容几乎是子企业战略或板块战略规划的综合,即集团战略规划的编制采取的是自下而上的方法,集中后再自上而下征求意见。这种战略制定没有体现集团站在更高层面提出的战略规划的要求,对子公司不能起到指导及方向的引领作用,而是更多地体现为子公司自身的发展规划及业务定位。

2.战略执行存在偏差。由于战略规划制定带来的风险隐患,极易导致子企业战略定位模糊,发展方向不清,存在管理缺陷或问题,主要体现为:不能从集团战略规划角度引领企业经营方向,不能从各自企业明晰的战略定位来做好企业战略执行即具体的经营决策,企业战略执行中不难发现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人力资源配置等方面存在偏差的问题,不能与战略执行相匹配。

3.战略调整没有引起重视。集团中长期战略规划制定后已经成为文本文件,没有对战略执行过程中必要的调整工作引起重视。集团公司大多都是跨行业经营,企业面对的外部环境更复杂,对环境的控制能力会更弱,集团及子公司在战略执行期会遭遇外部环境的影响而致使不能如期完成年度目标。由于战略调整工作缺位,造成集团及子公司面对重要决策时迷失方向。

(二)集团经营管理偏离目标运作,经营目标与公司战略脱节

1.存在短期经营目标不当的风险由于企业年度经营目标是基于战略目标的分解,在实践中年度经营目标常常是子公司与集团讨价还价的结果,中长期规划目标制定后时常被搁置一边,没有按战略目标始终予以贯之,因而造成年度经营目标缺乏方向及客观,致使企业在产业发展方向、经营管控方面存在偏差,企业资源配置依据短期经营目标而定,在具体经营战术方面难免存在盲目性,集团各产业间的业务协同效应面临的潜在风险,导致企业抵御外部影响的能力较弱,不能建立并保持竞争优势或获取最大回报。

2.集团产业布局不合理的风险集团产业布局中没有进行合理的业务归并或重组,多子公司之间存在同业竞争,不能发挥业务协同效应。或者缺乏充分、合理的信息来支持企业的内部资源分配,因此造成集团内部资源分配以及经营风险研究作出的决策存在不合理性。

3.未能规避内外部关键因素而产生的经营风险企业的生产经营风险主要有内部风险与外部风险两大类。外部风险主要在于企业外部环境中与企业经营直接发生关系的个体(如顾客、供应商、竞争对手等)给企业带来的风险。内部风险主要在于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风险,如市场营销系统风险、内部组织体系和生产业务流程管控的风险、信息技术产生的风险、员工诚信等方面的风险等等。外部风险可以通过内部风险管理予以规避,但内部风险一旦存在,没有及时防范与规避,将使企业遭受不可挽回的损失。

(三)人才资源短板形成集团战略实施与发展的瓶颈

1.集团公司的战略规划能否实施与完成,最重要的依赖于人力资源是否合理配置到位。笔者所走访的企业大部分集团及企业人力资源配置存在缺陷:有的企业过分强调机构精简,导致只能应付日常事务性的工作,不能深入分析发现隐患问题;有的单位机构人员膨胀,但真正深谙企业经营与管理的人才不多,造成人力资源成本浪费。战略规划及经营目标需要人力资源去实现,一旦人力资源短缺,就会造成经营能力不足,各类风险隐患不能及时察觉并纠正,不可避免的风险损失就找上门来了。

2.内外部监督机制弱化相对单体公司而言,集团内部存在大量受托经营管理责任,受托经营必须强化内部监督制衡机制,加大对子公司经营层及法人权利的监督,但是往往很多集团内部对监督机制不重视,监督部门责任不明确,人员配备不足。由于集团层级多,导致信息的传递速度及准确度更低,多部门、多子公司相互博弈造成协调成本增加的风险也会加大。

(四)资金方面存在重融资轻资金使用管理的问题

1.集团母公司只是单一出资人集团母公司对子公司仅仅只是资金输送,而不能发挥财务战略管控的作用,母公司对子公司的发展发挥的作用不大,在风险隐患存在的情况下相反起到了推波助燃,放大风险的作用。

2.重筹融资、轻资金使用管理集团层面集中各类财务资源,具有筹融资优势,能够赢得金融机构的青睐,利用集团良好的资信条件,最大程度地发挥现有筹融资方式的融资能力,为集团子公司提供资金渠道,以支撑公司规模不断扩大的资金需求,但绝不可因为集团融资能力的优势,而忽视资金本身的属性,疏于管理。

三、完善集团企业风险管理的若干对策

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企业所面临的风险管理任务也将必然艰巨。鉴于集团风险管理难点,强化集团公司由上至下的风险管理能力,提出如下对策。

(一)完善战略管理风险的对策

1.以发展战略规划为纲领,统领集团风险管理体系。首先,集团战略规划到哪里,企业风险管理就要到哪里。集团战略规划的实施会涉及到企业资源的分配与投入,必须从战略规划的制定就开始考虑企业风险管理,要根据集团的各方面能力来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而不是盲目好大好强。超越企业自身实力制定发展规划,势必带来战略执行的难度,以致乱作为,失去战略规划作为纲领性文件的核心作用。其次,集团公司内部有联通性,风险就有联通和放大的危险,风险在集团内部交叉传递和叠加放大带来的风险要求进行以母公司为主导的涵盖集团总部及子公司的跨层级风控体系运作,同时要求集团母公司派出足够的专业人员牵头进行该体系的建设、运作与监督。

2.对战略执行的风险进行跟踪。从战略风险管理角度入手,解决战略因外部环境的变化而进行的战略调整,这种调整是必要的,比如某些行业已经进入夕阳产业,集团就要及时做出退出的决策。集团战略风险管控的目的是解决集团大的发展方向问题。

3.针对投资项目风险管理的对策。应从资本准入制度、企业所有制形式、本土化政策、产业开发政策、劳动法律制度、环保以及土地使用等方面,加强对投资所在地法律政策的了解与掌握,对投资所在地法律环境以及经营环境作尽职调查,制定投资方案,拟定详细的法律文件,确保投资能进能退,有效控制投资风险。在投资项目决策方面要注意避免产能过剩,投资项目的生成基本是归属企业来决策,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是系统工程,要防止做成可批性研究。在基建项目建设工程立项之初就要开始谋划经营招商工作,坚持项目建设与经营并重的原则,重视投资项目投产后的经济效益。

(二)完善经营风险管理对策

1.开展经营风险预测和风险识别。根据企业的业务结构和经营特点,通过对经营政策、运营程序的调查报告研究分析,结合监管部门以及有关专家的广泛交流,确定企业所面临的各种内部和外部风险因素,提前对经营作出风险预测,对业务流程进行风险识别,查找潜在的风险隐患,及时发现经营业务风险问题,随时调整企业的经营方案,预防经营风险的发生。在实际运作中完善风险管理控制体系,从流程管控上保证每一个可能的风险因素都有效监控,每一个业务板块都有管理规范。

2.建立风险预警监测机制,构筑防范风险的屏障。建立灵敏准确的、与企业经营业务相关的外部环境监测系统,必须加大对外部环境监测系统的投入,密切关注企业具体业务流程的执行状况及变化趋势。企业内部要有深谙经营业务的专业人员,成为把脉具体经营业务的能手,各个子公司在经营业务执行中及时发现发现隐患,及时列入风险管理预警的范围,并及时向上一级风险管理机构报告,防止风险扩大。

3.做好对经营风险的管控,规避风险,减少损失。对预测可能发生的风险出现之前,或已有苗头时,采取应急对策来规避,使其减少或消除风险侵害和损失。对于经营风险经过评估后发生的概率较大时,应采取的对策:(1)转移风险。转移工具丰富多样,包括但不限于利用保险、履约保证书、担保书和保证书等,达到风险的预防、控制甚至扭转的目的。(2)分散风险。分散风险是从内部减少风险,常用的分散风险主要有产品多样化组合,经营渠道多样化组合,资产运作多样化,从而将风险在不同的领域里分散。

(三)加大全面风险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为风险管理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1.组建一支具备风险管理能力的经营队伍。有一个具备经营管理能力高素质的经营者团队,是企业迈向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认识到这点,才能不间断地审视企业的经营与管理,不至于在经营管理上出现重大的差错。企业决策风险是企业经营最大的风险,经营者要能够尊重各方意见,听得进风险爆发之前对风险识别与预测而作出的提示或判断。

2.加大全面风险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集团公司应强化培养全面风险管理人才,做好风险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公司可聘请风险管理方面的专家,对风险管理专职、兼职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建立以业务管理人员为主体、以外部专家为补充的全员风险管理体系,加强风险的分析和研究,指导公司找出各项风险点,制定风险防范措施。集团公司安排专业人员定期跟进研究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和行业形势,并分享国内外先进经验,为企业内部各经营部门的风险管理工作打造一个更好的信息交流与经验分享的平台。风险管理人员整体数量与素质要与集团风险管理难度相适应,如果人员不足,将造成集团上下风险管理力不从心的后果,最终因风险管理资源的不足而失去识别风险纠正风险偏差的机会,造成因小失大的严重后果。

3.增加风险管理机构设置,组建风险管理委员会。集团公司有必要设立风险管理部门和风险管理委员会,机构到位才能开展风险管理的一系列工作,集团公司应明确风险管理的部门与机构,任何依赖其他职能部门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各级风险机构人员和风险管理委员会成员还应当熟知企业和本行业内外部环境,有丰富的企业管理素质以及全局管理理念,具备风险识别的能力以及对风险管理能力。集团内部经营队伍、监管部门多岗位转岗锻炼,有利于经营人才的成长,改善公司风险管理人才队伍结构,提升经营管理整体素质。

(四)完善资金风险管理的对策

1.遵循集团战略规划制定财务管理战略。近年来,有些集团特别是国有企业涉足大宗贸易,资金需求量大,在盲目扩大规模的过程中已经造成部分项目资金积压沉淀,在资金预算安排方面已经偏离财务战略管控的方向。因此,集团母公司层面要根据集团战略规划制定财务管理战略,根据财务管理战略布局资金预算,从财务战略管控的高度,管理集团及子公司资金使用风险,对于符合集团发展战略的经营业务或投资项目予以资金扶持,对于存在风险隐患的经营业务或投资项目减少投入或禁止资金投入。

篇12

1.引言

财产保险公司的典型业务是商业性质的财产风险的经营,其自身的经营内容决定了财产保险公司具有较高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在目前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财产保险公司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维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然而,较高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决定了财产保险公司在经营的过程中要面对许多风险,加之经营环境越来越复杂,使得财产保险公司的经营也变得更加复杂。因此,能否处理好潜在的经营风险和不确定性因素对于财产保险公司至关重要。同时,近几年我国的财产保险行业经营风险因素有着显著的增加趋势,如果财产保险公司无法很好的处理经营过程中的风险因素,就会对财产保险公司的经济效益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加强对于财产保险公司经营风险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提高财产保险公司的风险防范意识具有积极的意义。

2.财产保险公司经营风险的主要类型

2.1管理缺陷造成的经营风险

通过对财产保险公司经营风险的分析可以发现,其主要的部分是由于一部分人在利益的驱动下造成的,然而,形成这种现状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目前财产保险公司管理中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和不足。监管和内部管理体系的不足也在很大程度上纵容了这种现象的发生。由于管理缺陷导致的财产保险公司风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财产保险的定价不足导致了财产保险公司的经营风险。导致这种风险的主要原因是财产保险行业的高度行业竞争以及保险公司的精算存在一定的缺陷,这些原因的共同左右造成了财产保险行业的定价不再合理,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财产保险公司的风险。定价不足导致的经营风险,其主要特点是保险的定价较正常水平明显偏低,造成了保险的实际收入根本无法对风险产生很好的覆盖,使得财产保险公司入不敷出,对其经济效益产生了重大影响。

其次,由于分保造成的经营风险。分保主要是指财产保险公司为了有效的降低其经营风险,并且扩大其风险的承受能力,选择再保险公司的形式降低经营风险。这种方式虽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财产保险公司所承担的经营风险。但是也有一些保险公司在操作的过程中存在严重的侥幸心里,未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对投保进行风险划定,采取消极的态度对待分保措施,同时还对一些大型的保险项目未按照相关规定报批就直接承保。这些不规范的行为都给财产保险公司埋下了重大的风险隐患,一旦风险出现,就会给保险公司造成毁灭性的损失。

同时,由于严重灾害造成的经营风险。在保险公司的经营过程中,不仅仅包含着人为的影响因素,同时还有一些严重的地质灾害、重大疾病灾害以及严重人为事故等。而且根据对近几年来的统计,由重大灾情引起的风险在我国较为显著,例如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等,这些严重的灾害都给保险公司带来了巨大的考验。对由于重大灾害引起的风险是无法消除的,因此,最好的办法就是及早的建立起较为完善的重大灾害防范体系,并且将重大灾害作为保险公司的一项风险进行考虑。

2.2信息不对称造成的经营风险

在保险公司的经营风险中,由于其经营方式的原因造成了在整个经营的过程中出现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这些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财产保险公司的经营风险。在保险公司的实际经营中,业务员直接与客户进行沟通,并且从客户得到尽可能多的风险信息,财产保险公司的管理人员则将重点放在对于业务人员绩效考核和运行效率上,他们所处的角度不同,对于保险风险信息的理解自然也存在差异。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风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承保的质量不高。在财产保险公司的经营过程中,承保环节是最为关键的,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着财产保险公司的经济效益。然而,由于目前保险承保领域复杂,而且保险公司和业务人员掌握的风险信息也较为有效,这就造成了业务人员在面临巨大压力的情况下,不得不去承保一些质量较差的标的。这些质量较差的标的会使得保险公司的经营风险大大增加,给保险公司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第二,财产理赔环节不规范。根据对目前财产保险行业理赔环节的分析可以发现,其尚未建立较为完善的财产理赔体系,对于财产损失的确定并不科学,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人为因素决定的。同时,由于在各个不同行业的理赔过程中缺乏相关的专业人士,造成了保险公司在整个的理赔环节处于被动的局面。而且,骨干人员的缺乏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保险公司的长久发展,伴随着保险行业的竞争也会逐渐加大,如果不对理赔环节进行严格的控制,就会出现更大的违规操作行为。这些都会对保险公司的经济效益造成很大的影响。

第三,由于道德因素造成的经营风险。在保险公司经营过程中,由于投标的相关人员在投保过程中道德因素造成的风险,主要指的是投保人在签订合同时,对一些关键性的风险因素进行隐瞒或者给出错误的信息,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保险公司的风险。其主要的表现形式包括欺诈和逆选择两种。

2.3资产结构造成的风险

在经过改革后的财产保险公司,经理人只是保险公司的经营者而不是实际的所有者,这就会使得一些经营者淡化企业效益的概念,盲目的追求高回报率,在投资项目的选择上存在着很大的风险性。同时保险公司的激烈价格竞争也给保险公司的经营带来了风险,主要表现在保险公司为了提高业务量,违规放宽投保门槛,采取粗犷的额经营模式,造成了行业内部的恶性竞争,同时也给自己埋下了重大的风险隐患。

3.加强财产保险公司经营风险防范的对策

针对以上财产保险公司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的风险,主要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进行风险防范:

(1)加强承保与核保制度建设。首先,财产保险公司要根据相关规定,建立严格的核保制度。结合保险公司的经营特点和投保产品的特征,选择不同的核保方式对投保产品进行核保。而且在核保的过程中要充分的考虑到投保产品的适应人群、保险费用、合同细则、生效时间等信息。通过严格的核保制度能够有效的降低保险经营风险,因此,保险公司必须结合自身特点,及早建立健全承保和核保制度,并且不断强化核保相关人员的素质。

(2)正确对待市场竞争,合理确定保险价格。尽管面临着激烈的保险市场竞争,保险公司还需要真正的认识到价格风险在其经营过程中的影响。要通过对自身产品的合理定位,确定合理的保险价格,在降低经营风险的同时也能够有效提高保险公司的市场竞争力。

(3)加强道德风险防范措施,有效控制经营风险。对于道德风险的防范主要是加强在保险各个环节的制度建设和监管,要求所有工作人员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降低人为因素的影响。

4.结束语

加强保险经济风险及其防范措施的研究能够帮助保险公司有效降低经营风险,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同时,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保险公司的市场竞争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