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4 09:25:1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会计实证研究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一、作者简况及文献诞生的背景
鲍尔于1965年在澳大利亚的新南威尔士大学获得学士学位,1968年获得芝加哥大学的MBA学位,1972年在芝加哥大学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鲍尔现为芝加哥大学商业研究生院的会计教授。鲍尔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财务报告和披露、盈余和股票价格、跨国会计和财务、市场有效性和市场经济机构等方面。他曾于1986年-2000年担任《会计与经济学杂志》的编辑,从2000年至今担任《会计研究杂志》的编辑。
布朗也在澳大利亚的新南威尔士大学获得学士学位,在芝加哥大学获得MBA学位和经济学博士学位。布朗现为澳大利亚的新南威尔士大学会计、银行和财务学院的会计和财务教授。布朗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会计管制、公司治理、披露政策和实务、证券市场对信息的反映和市场的微观结构等方面。除了学术研究以外,布朗还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他曾担任公司市场咨询委员会成员、《澳大利亚会计评论》管理委员会委员、《算盘》和《会计和商业研究》等期刊的编委会成员。
20世纪60年代之前的会计研究主要采用的是特定的会计分析模式,鲍尔和布朗认为这种研究方法得出的结论虽然经过严格推理,但都是一些没有证据或没有经过证实的主张或断言。这种分析模式忽视了会计理论和会计实践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一面。由于缺乏经验验证,用会计分析模式来定义的收益数据引起了会计学家的广泛争论。另外,在20世纪60年代,资本市场有效性假设和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出现引起了会计学者的重视。正是在这一背景下,鲍尔和布朗将实证研究方法引入到会计研究领域。
《评价》一文发表于芝加哥大学主办的《会计研究杂志》1968年的秋季号。该杂志创刊于1963年,主要刊载使用分析研究、经验研究、实验研究和实地研究等原创性会计领域论文。《会计研究杂志》因其较早刊登经验研究论文、重视研究方法的创新性和具有有影响的编辑团队而著称。
二、《评价》的基本结构
《评价》一文包括引言、经验检验、数据、研究结果和结论五个部分。该文献的逻辑结构见图1。论文的引言部分主要描述当时对会计收益数据有用性的争论,作者认为争论的原因在于没有经验数据的支撑,认为可以从会计收益数据前后的股价走势来判断会计收益数据的有用性。论文的第二部分“经验检验”和第三部分“数据”主要包括所使用的模型(理论依据)、变量、样本和数据的选择标准、数据来源(保证数据的权威性)和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论文第四部分“研究结果”包括假设、对假设的检验结果、检验结果的显著性、对结果的解释和研究设计本身的局限性。论文的最后部分“结论”对全文进行了总结,认为会计收益数据是有用的信息,但是由于有其他竞争性的信息来源,会计收益数据的信息含量受到了影响,最后作者还提出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和对研究方法进行改进的思路。该文献的基本结构由于其具有科学性、明晰性和实用性,已为运用经验研究方法研究会计问题的会计研究者广为采用,目前已成为经验研究论文结构的主要范式。
三、《评价》的主要内容
(一)选题的热点性在该文献的引言部分,作者从“会计收益是否有用”这一争论焦点出发对在此之前的会计理论进行了批判。作者认为,当时的会计理论之所以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框架,主要在于当时的会计研究方法存在缺陷:缺乏可穷尽性(不能包含所有相关的有证据支持的假设)、解释能力差和不能判断相关的竞争性假设。为了适应当时经济环境变化的需要,出现了许多新的会计实务,如合并、租赁、并购、研发费用、物价波动、税收等。由于这些会计实务缺乏统一的会计理论指导,因而在这些新的会计实务中出现了不一致的现象,这必然降低了“净收益”的可比性,从而降低了其有用性。有会计学家认为,净收益数据仅是一系列程序运用到一系列事件后得到的结果,是不同质部分的累计,因此,净收益数据本质上不能被定义。作者认为,在没有进行经验检验的基础上根据会计分析模式得出由于会计收益缺乏实质内涵的结论是不妥的。随后鲍尔和布朗综合了相关因素,确定用净收益数字的内容以及时间两项内容来共同验证会计收益数据的有用性。
(二)变量设计的巧妙性确定了研究的主题,作者在众多会计收益数据中选择最有代表性和在计量模型上最能表述会计收益数据的信息含量。考虑到股东对净收益数据和每股盈余较为关注,作者选择了这两个变量作为会计收益数据。在确定会计收益数据的信息含量时,借鉴了资本市场有效性假说和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文章首先引入资本市场有效性假说。资本市场有效性假说。是指在资本市场上总会有一些投资者愿意付出一定的时间和金钱来收集和分析有关信息以作出更优的投资决策,这些投资者比其他投资者有信息优势,在资本市场上的操作会让这些信息迅速反映在资本资产的价格中。当有大量的这种投资者时,资本市场会常迅速地调整资本资产的价格,使这些投资者不能获取更多的非正常报酬。需要注意的是,资本市场有效并不意味着资本资产的价格包含了所有信息,因为资本资产价格的调整过程受相当多因素的影响,是复杂的。不过,资本市场有效意味着资本资产的价格不存在序列相关性,即价格是随机波动,证券价格变化的唯
一原因是出现了相关的、非预期事项,而非预期事项是随机发生的。因而,这时可以认为资本市场总体是有效且无偏的。
根据上述理论,作者提出可观测的股票价格波动与信息--之间的联系,可以证明会计收益所反映信息是有用的,因而将会计收益同股票价格联系起来进行研究。对会计收益与股票价格之间关系进行研究的关键是要区分对于特定公司证券价格有影响的特定信息和对所有公司证券价格有影响的系统信息。作者构建了市场预期收益的两个选择模型来考察市场对会计收益数据是如何反应的。
鲍尔和布朗把影响公司盈余的因素分离为系统因素和特定因素。系统因素影响所有的公司,这样某公司上一年的盈余和其他公司上一年的盈余,可以通过这种特定方式进行联系。如果这种联系是稳定的,可以将这种稳定的联系用固定的函数形式表现出来,此时可以根据其他公司的收益得到某一公司当年收益的条件期望。这样,未预期盈余变动可以通过计算实际收益的变动与条件期望变动的差异得到估计,他们将这个差值定义为当前收益所传递的信息含量。同时作者假定:由企业财务及其他政策改变所导致的盈余变化,在第一次估计前已经被收益的平均变化所反应,即宏观经济和政策改变同时影响企业收益,可以将其进行联合估计。
对未预期盈余的估计,作者首先采用最小二乘法(OLS)求出每个样本公司每年的盈余变化和其他所有公司盈余平均变化(市场盈余变化)的线型回归系数和截距项。再将市场盈余平均变化作为自变量代人上述过程得到的回归模型,计算出盈余变化的预期值。最后未预期盈余变化值(预测残差)即为盈余变化的实际值减去盈余变化的预期值。从未预期盈余变化的估计中可以发现作者是剔除了市场效应的,即不考虑系统因素仅考虑特定因素。
同样,影响公司股价或股票报酬的因素也有系统因素和特定因素。作者首先运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分离系统因素和非系统因素,使用与计算未预期盈余变动相同的方法计算出预期证券报酬率和实际报酬率的偏离程度。再计算出所有样本公司的股票收益率的残差(异常报酬率)。由于市场是有效的,公司股票价格会对新信息迅速进行有效的调整,那么就可以用残差表明新信息对公司股票报酬率的影响。为了对统计有效性进行检验,鲍尔和布朗采用了一个替代模型――幼稚模型。在该模型中预期盈余的替代变量是上年的实际盈余,则未预期盈余变动就是当年盈余与上年盈余的差额(盈余变动)。幼稚模型没有剔除市场效果,仅检验了每股盈余指标。
(三)方法的创新性列会计收益与股票价格之间关系的研究,作者采用的是事项法,事项为盈余公告。采用的事项窗是第t年和第t+1年的前半年,采用的估计窗截止到第t-1年,由于当时无法取得日数据,因而选择的事项日是第t年的盈余公告月。文章用于计算有关的系数以避免估计误差所选用的估计窗是1946年~1956年的11个财务年度。选择的事项窗是1957年~1966年的9个财务年度。事项法的应用选择事项目非常关键,考虑到《华尔街日报》登载年度盈利预测、初步报告和完整年度报告等三种类型的年度报告,另外由于初步报告中的净利润和每股盈余与随后的正式报告中的数据相同,而且初步报告中的这两个数据比预测盈利报告中的数据更准确,因此作者选择的事项日为公司将初步报告登载于《华尔街日报》的日期。
(四)样本的可比性和数据的可靠性 作者在选择样本时考虑了以下因素:1946年~1966年盈利数据在Compustat数据库中可以获取;财务年度结束于12月31日;可以在CRSP数据库获得至少100个月的股票价格数据;《华尔街日报》年报公告日可以获得。作者之所以按照上述标准选择样本主要目的是为了保证结论的普遍性。样本选择之后,接着就是数据的选择,根据研究模型的设计,该文献使用了收益报告的内容、报告的日期、报告期附近的证券价格变动等数据。
收益数据来源于标准普尔Compustat数据库的1946年~1966年的数据。通过计算单个公司收益率变化和市场指数收益率变化之间相关系数,作者发现处于中位数的公司的收益率变化的25%可以被市场指数的变化所解释,而且最高的解释程度为52%。年度报告公告日来源于《华尔街日报》。作者发现财务年度结束日与年报报告日之间的间隔从1957年~1965年呈现一种稳定下降的趋势,这说明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越来越及时。股票价格比来源于芝加哥大学证券价格研究中心(CRSP)的数据库。该数据库中的数据采用纽约证券交易所1946年1月~1966年6月的月度收盘价,并进行了股利和资本的调整。
(五)结论的显著性 为了更好地检验异常报酬率与未预期会计盈余变动中所包含信息的关系,该文区分了会计盈余变动中的预期与未预期盈余变动。另外,该文将盈余预测误差为负值(即实际收益变动小于条件期望变动)定义为坏消息,反之则为好消息。该文提出的假设命题为:如果会计收益数据与股票价格之间有关系,会计收益数据信息的将导致该公司的股票报酬率变动。即如果盈余预测误差为负值,股票报酬率残差也为负值;反之亦然。在经验检验中,作者将年度报告宣布日所在月份定义为0,用APIM表示第M月的异常业绩指数,APIM衡量的是一美元(等额投资于n种证券)在年报公告日前一年(第-12月月末)投资于一个投资组合到第M月为止的平均累计非正常报酬率。在计算APIM的过程中,先根据未预期盈余变动的符号分成两组(未预期盈余变动的符号为正(好消息)的公司分为一组,未预期盈余变动的符号为负(坏消息)的公司分为一组)分别进行计算,然后再把所有样本合在一起进行计算。作者认为,如果会计收益数据与股票报酬相关,就可有以下的推断假设:未预期盈余变动的符号为正,则APIM大于l;未预期盈余变动的符号为负,则APIM小于1;对于合并样本,APIM趋近于1。
该文的这些假设全部得到了验证,并且统计检验结果都很显著。在分样本检验中,检验结论表明年报中的会计收益数据是好消息时,在公布收益数据的前11个月和后1个月的平均非正常报酬率显著为正,反之亦然。在整个样本检验中,检验结果也指明总体也呈现出这种趋势。另外,作者还用现金流(用营业收入估计)和非重复性项目前的净收入来替代年报中的会计收益数据进行了检验,发现最后的效果没有用年报中的会计收益数据显著。通过检验的结果,作者还观察到市场已在年度报告前预测到包含在会计收益数据中的大部分信息。事实上,预测之所以如此的精确,以至于在会计收益数据公布月的异常报酬指数没有太大的变动,主要是因为市场不仅早在年度报告前的12月就开始预测未预期收益,而且全年市场都在不断地预测。
该文作者认为年度收益报告虽然能提供新信息,但不能及时传递信息,因为其大部分内容(大约85%至90%)能够从更及时的信息来源(包括中期报告和非会计信息,年度会计报告仅仅是投资者所能得到的诸多信息资源中的一种)中获取。作者还发现
APIM存在向年度报告公布月后持续漂移的趋向,其中收入预测误差信号和股票回报残差之间的关系可能在年度报告公布月后持续了2个月。经过分析,认为可能是交易成本的存在而造成的,剔除交易成本的影响,市场对数据的反应应当是趋向于无偏。
(六)研究的严谨性 考虑到在回归估计中违背了最小二乘法的假定条件,作者根据其他学者的研究结果估计行业效应可能仅仅影响某个公司收益率变化的10%,而且行业效应对回归系数的影响不显著。作者认为回归分析在技术上是可行的,这些不会影响最后的统计结果。另外,虽然作者选择的样本没有包含那些已经失败的公司、财务年度没有结束于12月31日的公司、在股票价格研究中心CRSP的资料库中没有记录的公司和华尔街日报描述的年轻公司,这可能会降低结果的一般性,但作者认为文献检验所选择的261家公司还是有相当的代表性,而且用相同的方法对其他样本进行研究得到了非常一致的结论。
(七)研究的方向性 虽然该文献的研究方法具有相当严密的逻辑性以及研究结论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但在文献的最后作者还是指出了研究中的一些局限性,如没有考虑月末发生交易时股票价格同时变化、数据中存在误差、股价的离散性、“预计误差”模型的无效性、收益预期误差的系统偏差等。除了作者指出的局限性外,还指出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如市场如何预测净收益的变化、中报或股利宣告的作用、中报与年报的成本以及未预期收益变化程度(不仅仅是符号)和相关股票价格调整程度的定量关系等。
四、《评价》对西方会计科学理论研究的主要贡献
(一)对早期会计科学理论研究方法的变革会计原则委员会(APB)之所以在1959年取代会计程序委员会(CAP),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在CAP内部对收益和留存收益的列报等领域的处理引起了严重的分歧,这些分歧不仅暴露了CAP在缩小公认会计方法范围的作用上的差距,而且还揭示了在资产计价和收入确定的恰当方法上的本质差异。这种分歧、差异存在的主要原因是在早期的财务会计研究中,会计研究人员仅仅对从现有实务中提取理论原则感兴趣,而经济学家则对从“真实收益”中得出计量方法感兴趣。这些分歧促使会计学家认识到必须要有~个前后一致的统一的会计理论框架。
鲍尔和布朗并没有沿着上述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进行研究,而是在分析了当时理论研究的不足后,从争论的焦点――会计收益数据的有用性出发,运用经验研究的方法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评价》一文仅是使用了收益和每股盈余等少数术语,其余内容与当时的会计理论研究并没有联系,这也导致这篇经典文献在当时曾一度被认为是没有研究会计问题的论文,因而曾被美国会计学会会刊《会计评论》退稿。该文公开发表后,因其对会计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的独特性逐渐被会计研究人员所接受,因而后来第一个获得美国会计学会颁发的对会计研究有开创性和重要影响奖,由此可见,该文对早期会计科学理论研究方法的变革具有里程碑似的意义。
(二)对会计科学理论发展的影响 《评价》一文首次提供了可靠的证据证明了证券价格会对公告的盈余有反应。随后人们开始对证券市场反应的其他领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自此决策有用性的信息观一直在财务会计理论和研究中占统治地位的方法,直到近来才开始让位于计量观。该文采用的事项研究方法是采用事项法进行会计研究的先锋,这一研究方法后来被用来研究大量的会计和财务问题,如股利公告、盈利公告、兼并收购、投资支出、增发新股等事件都是这一领域研究的问题。继该文之后,大量的学者不仅用更短的估计窗和事件窗、用累计非正常报酬、用非美国数据进行类似的研究,而且还使用类似的方法对其他领域进行研究。
《评价》一文开创了会计与资本市场结合研究的先河,在随后的30年中有大量的相关文献发表在顶级的会计和财务期刊上。受其影响的会计与资本市场研究主要体现在盈余反应系数(简称ERC)、分析师的预测工具、基础分析与定价研究和资本市场有效性检验、会计选择和会计管制等领域。
五、《评价》对我国会计科学理论研究的启示
(一)丰富和发展了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成果从1997年开始,我国的会计学者开始将该文献的研究方法引入到我国的资本市场研究中。张水泉和韩德宗(1997)运用事项法研究了上海股票市场上市公司派息、送股及配股事件对其股价的影响,发现市场对派息的反应最强。陈晓、陈小悦和倪凡(1998)也采用事项法对我国上市公司首次股利信号传递效应进行了相关研究。陈晓(1999)还借鉴该方法专门研究了我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运用事项法研究我国资本市场的会计问题的文献相当多,限于篇幅此处并不一一列举。《评价》一文对我国会计与资本市场的研究起到了巨大的引导和借鉴作用,丰富和发展了我国的会计理论。
巴普洛夫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科学是随着研究方法所得到的成就而前进的。”[1]由此可见,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与其研究方法是紧密相连的。在目前的会计学科中,自从实证研究方法得以承认并应用于会计学科中之后,它与规范研究方法之间的争议就从未停止过。事实上,这两种会计理论研究方法都是进行会计分析的方法,是当前会计理论研究方法既相互联系又对立统一的一对矛盾分析方法。[2]基于此,本文从概念的界定出发,比较两种研究方法的各自优缺点,同时指出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从而为今后如何进行会计理论研究方法的选择提出些许建议。
一、 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 会计理论
笼统的说,会计理论可以概括为:从会计工作实践中总结出的关于会计一般规律。[3]知名学者陈美华这样以为,会计理论也称会计理论系统,是对会计信息系统的目标、边界及运行机制的概括总结,是系统化了的理性认识。[4]我国会计学奠基人阎达五教授在《会计理论与方法研究》一书中指出:会计理论是能够揭示会计活动的本质及其规律性,能够预测并且指导会计发展的知识体系。[5]
由上述相关介绍可知,理论界并未对会计理论的定义进行标准化,与此同时,各个学者对会计理论的定义并不统一,但是我们可以从以上定义中总结出关于会计理论的下列特点:第一,会计理论来源于实践,即会计理论对会计实务进行概括、归纳综合得出来的;第二,会计理论是用于指导会计实务的一般规律,即这种会计的规律性普遍存在于会计实务当中,并且应用于会计实务;第三,会计理论是一个系统,这个系统的要素包括会计目标、会计基本假设、会计基本原则等等。
(二) 会计规范研究方法
会计规范研究方法主要借助于演绎法来推导出会计概念、会计程序和会计方法等,进而对会计实务进行指导。会计研究人员更注重政策改进和应该做什么,而不是分析和解释现行的或可接受的实务。[6]
这种研究方法基本的思路就是从个别到一般,它是通过对事物的观察,结合一定的主观思想,通过价值判断,概括得出一般性的原理,然后经过分类、汇总,最终揭示其规律性。会计规范性研究并不注重“是什么”的问题,而仅仅是关注“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它的宗旨就是会计理论远远高于会计的实务,并且强调其应被用来指导会计实务,而非解释会计实践中的问题,并且还不会受到会计实务的约束。
(三)会计实证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方法是借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经过一定的观察、实验、分析,对已经事先确定的假设进行假设检验,从而求得近似正确性结论的一种方法。会计实证研究方法的基本步骤包括:提出命题、设定假设检验、建立模型、采集数据、分析检验、解释结论等。
由上述的介绍可以总结出,会计实证研究方法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第一,注重实际。它通过分析、解释现实的会计实务数据等,来寻找其发生的原因或是对已设定的假设进行检验,而不是凭空想象而已;第二,不采用价值判断的方法,而是采用客观中立的方法来对其所依赖的会计理论进行有效性的检验,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排除主观的干扰,进而得出客观中立的结论。
二、 对会计规范研究方法与会计实证研究方法的分析
在会计学科的有关理论研究中,会计规范研究方法与会计实证研究方法既相互联系又对立统一,两者共同存在于会计分析方法体系当中,而不是完全独立、彼此分割的。下面就二者的联系与区别进行简要探讨分析:
(一) 会计规范研究方法与会计实证研究方法的比较
1、会计规范研究方法的优缺点
(1) 会计规范研究方法的优点
对会计规范研究方法的研究比较早,理论相对来说比较成熟,理论建树也是相当的丰富。并且,在会计理论研究中显现了其长来已久的优点,主要有:
首先,会计规范研究方法的适用范围相对来说是普遍的。会计规范研究方法可以应用于会计基本概念的研究,也可以用于会计基本原则的研究,还可以进行应用理论的研究。
其次,会计规范研究方法能够保障有关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这一理论的建设具有逻辑上的一致性,其推理的结论是独特的,从而可以保持会计程序和会计方法的科学性,避免理论上的漏洞。
最后,会计规范研究方法可以指导会计实务操作。由规范性研究方法得出的理论具有普遍适用性,从而为我国国家制定统一的法律规范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实现了对具体实务操作的统一,进而提高了对我国会计界的管理效率。
(2) 会计规范研究方法的缺点
会计规范研究方法在有其自身优点的同时也带有一定的缺陷,主要有:
第一,在利用规范会计研究方法研究会计理论时,在制定规则方面,并没有明确规定一个目标,从而降低了会计规范研究方法的准确性。
第二,会计规范研究方法所采用的某些会计和审计实践规范,不是建立在可识别的经验观察或方法的基础上的。即会计规范研究方法只是代表一些人的个人想法,缺乏可识别经验以及有关的数据的支持。
第三,研究方法缺乏准确性。会计规范研究方法侧重的是定性的分析,无论是利用归纳法还是演绎法进行理论研究时,都是对事物的定性分析而忽略了对其进行定量分析。
第四,不关注会计主体的本身行为做法因素,忽略了会计信息是可以引发一系列的经济结果的,只是将不同会计环境中不同利益个体机械堆砌为一个整体,从而得出堆砌在一起适用于各种个体的论断。
2、 会计实证研究方法的优缺点
(1) 会计实证研究方法的优点
首先,会计实证研究方法重点关注“是什么”而不仅仅关注“应该是什么”的问题。也就是说,它所看重的是事实实际,而不仅仅是主观上的抽象,是采用客观中立的方法对问题进行研究而不是价值判断的方法。
其次,会计实证研究方法使用大量的客观数据作为研究的基础,增强了客观的说服力。这种方法采用与时俱进的定量分析技术,获得精准度更高的实证分析结论。
最后,实证会计研究方法与会计实务相结合,对实践工作来说具有重大的意义。就是说,实证会计研究方法是通过系统的收集数据来获得现象和做法的证据。
(2) 会计实证研究方法的不足
实证会计研究方法虽然具有规范会计研究方法所没有的优越性,但它自己本身的特质决定了它本身也有一定缺点,最主要表现在下面:
第一,会计研究人员的教育背景、社会人际关系以及生活观和价值观难免会夹杂在实证研究的过程当中,这多多少少会对实证研究的客观性、可靠性造成一定的影响,使得其所使用的理论模型和所研究的课题的选择带有主观性。
第二,实证会计研究方法有时候会过多的强调数据的模型化。这种模型化的盲目性,是“为实证而实证”,经常会选择性的忽略掉一些次要的因果关系,从而简化模型,导致一定的系统偏差,使得研究结论的可靠性降低。
第三,实证会计研究方法在研究上具有一定的时滞性。也就是说,实证研究得出的结论往往建立在以往的大量的数据当中。这使得得到的数据是过去的数据,得到结论是与过去相关的结论,这种结论未必能够对未来的预测产生很好的解释作用。
第四,实证会计研究方法总是试图用有限的数据得出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从而实现对现实的解释作用。这种思想指导下得出的结论难免会带有一定的概率性或者偶然性,从而降低了实证会计研究方法的精确程度。
(二) 会计规范研究方法与会计实证研究方法的联系
新的会计理论知识的获取,是会计规范研究和会计实证研究完美融合的产物。它们之间的联系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地方:
1、 会计规范研究方法与会计实证研究方法是互补的关系
会计理论研究中的这两种方法虽然存在着重大不同,但是二者并非完全相互排斥的有你无我的关系,而是相互关联,彼此补充的关系。实证研究方法虽然建立在大量的客观的数据基础之上,但是其进行假设检验、模型选择、数据选择、结论分析与预测等都离不开规范性研究方法的价值判断。同样地,如果只有规范研究而没有实证研究相辅助,则缺乏客观的事实支持。
2、 会计规范研究方法与会计实证研究方法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无论缺少哪种研究方法,会计理论的研究方法论都是不完善的,要用辩证统一的观点认识这两种不同的会计理论研究方法,只有将两者统一起来而不是对立起来,才能使得会计学科的相关研究更上一层楼。可以说是它们从不同的层次和不一样的角度对客观存在的事物的运行规律进行反应。
三、 目前会计研究方法中的主要运用
在现实中,有多种多样的问题出现。正如哲学上的方法论所说,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此,对于不同的会计理论问题需要根据研究的目的考虑选择不同的研究方法:
(一)会计规范体系的建立需要侧重采用规范会计研究方法
会计规范体系包括法制方面、道德方面和会计准则规范方面等多种具体的规范形式。会计准则体系的制订过程,需要以抽象地基本原理作为基础,进行有关的概括、汇总及归纳研究。通过会计规范研究方法人们对企业会计准则的性质、内容、制定程序和层次结构及基本功能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
(二)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需要会计规范性研究方法
就目前而言,我国内部控制的规章制度尚不完善,仍有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对这些制度的制订,理论界主张以相关的法律规范为准绳,以事实为依据,利用会计规范研究方法进行研究,从而保证内部控制制度的逻辑一致性。
(三)资本市场的研究需要侧重采用实证会计研究方法
大量数据的涌现,使得资本市场上出现了难以依靠规范法单独解决的问题。而会计实证研究方法的出现无疑为这种难题提供了一条新的出路。资本市场的发展为会计实证研究方法提供了大量的数据,尤其是对股价和会计盈余的资本市场上相关信息关系的研究,会计实证研究方法已经成了众多学者探求解释资本市场如何以及为什么对会计报告作出反应的无可厚非的选择。
综上所述,在现今会计理论发展过程当中,会计规范研究方法与会计实证研究方法是互相依存、彼此渗透的关系。会计规范研究方法是基础,而会计实证研究方法是结合一定的规范性研究进行的,需要有会计规范性研究方法的支持。总之,规范性的研究对于会计实证方法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只有通过细致的理论分析,才能对问题有所识别和认识,进而明白其中的作用机理,从而明白变量之间的关系,为进行实证分析的研究提供可靠的依据。如果缺乏相关的理论的分析,盲目的进行建模分析,只会得到一些无意义的统计数据 而没有实质性的实际意义,甚至会对理论研究产生误导。所以,在今后的研究当中,一定要结合两者的优点,共同应用于实际的问题的解决过程当中。
参考文献:
[1] 袁 迎. 论会计研究方法――实证会计研究和规范会计研究[J]. 财务会计,2012-01(下):21―22.
[2] 许腾晖. 对会计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争议的科学哲学思考[D]. 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13:I.
[3] 章道云. 论会计理论研究[J]. 西部经济管理论坛,2011-03,22(1):55.
Abstract: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KMV model and statistical method, applied with much fiscal data to forecast the parameter of KMV model, the paper simulates the distance to default and the EDF for non-listed companies and calculate the probability of default. The research demonstrated that the distribution of samples have the characteristic of T distribution and "fat tail", the distance to default has a more precise ability to distinguish the credit risk, the EDF which based on fiscal data can reveals the degree of credit risk precisely, the model based on bond market data and fiscal data have the same precision for the default risk estimation.
Key Words:credit risk,KMV model,distance to default,probability of default,EDF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2265(2009)08-0022-04
一、引言
自1989年Kealhofer、McQuown和Vasicek开发了KMV模型以来,全球学者就此开展了广泛的研究。Jeffrey R.Bohn(1999)发现企业信用质量中等和较低时,信用分布更多地与平均的EDF(预期违约频率)相符。Stefan Blochwitz等(2000)将KMV公司开发的非上市公司模型和德国使用的财务比率方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KMV模型准确性较高。Crosbie等(2003)对KMV模型作了进一步的完善。Dwyer等(2004)对非上市公司的KMV模型进行了优化和完善。国内,张玲等(2004)对我国的ST和非ST上市公司信用风险进行了研究,表明参数调整后的KMV模型能够提前4年识别上市公司整体信用风险变化趋势。戴志锋等(2005)基于KMV公司的非上市公司模型,根据中国上市公司的数据所形成的参数,对某商业银行非上市公司的违约风险进行了研究。陈东平等(2007)用上市公司在某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不良率替代其违约率,拟合得到其与违约距离的函数。
国际上对KMV模型的研究已很深入,而国内主要针对上市公司及其数据开展了KMV模型的实证研究。同时,由于世界各国的违约模型无法通用,因此需要单独研究适用于中国(尤其是针对非上市公司)的违约模型。此外,目前学者们主要通过对特性相近的非上市公司与上市公司进行匹配,再运用上市公司的市场数据来实现KMV模型的参数估计,但由于我国上市公司样本数量有限,且资本市场成熟度不够,所以该方法的有效性、可行性存在一定制约。
鉴于此,本文尝试直接运用非上市公司多年的财务数据来估计企业真实价值及波动性,进而估算模型的参数,以确保模型具有较好的有效性和稳定性。该方法不仅探索了新的模型参数估计技术,而且拓展了模型的数据来源及使用空间。
二、模型原理
基于KMV模型原理,本文模型的函数公式如下:
其中, 为无风险利率(漂移率),为公司资产收益的波动率,是标准维纳过程,为公司最初价值。
本文采用统计方法对模型参数进行估计,不同参数有多个估计公式备选。
(一)资产价值、 和 的估计
基于公司会计报表,采用三种方法估计:年初的账面资产价值;最近几年资产平均值 ;年末账面资产价值 。漂移率,用非上市公司最近几年账面资产收益率的均值来估计。资产收益波动性 ,用账面收益率的方差来估计。这些参数的估算方法与KMV模型的估计方法有显著差异。
(二)违约点DP的估计
采用三种方法估计DP。
一是KMV方法,如果,则
是公司长期负债。二是短期负债和长期负债总和。三是两倍的短期负债和1/5的长期负债。
(三)违约距离的估计
采用两种方法来估计违约距离。
定义公式:
理论公式:
违约距离是公司资产价值在风险期限内由当前水平降至违约点的相对距离,反映了公司到期偿还债务可能性的大小,其值越大,到期发生违约的可能性越小;反之则反。
(四)经验的预期违约频率 EDF(Expected Default Frequency)
由于实际的违约率存在“肥尾”现象(非正态分布),因此必须通过构建违约距离与违约率之间的函数关系,拟合得到经验的违约率数值。本文采用统计公式构建违约距离DD与经验EDF值之间的映射关系。
三、实证研究
本文筛选提取了某商业银行2000―2005年19万多个公司的信用等级、会计报表数据,综合利用SPSS、MATLAB等软件,运用统计方法对历史数据进行了KMV模型参数估计,测算得到经验EDF值,并对模型进行有效性检验。
(一)违约点DP的统计特性
借鉴国外的研究结果,本文对19万样本及违约公司的负债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详见图1至图3(限于篇幅,以2004年的数据为例)。
实证表明:违约样本的负债具有三角分布的特性,不存在国外“当预期资产接近短期负债和1/2的长期负债时,公司违约的可能性比较大”的实证结论。
(二)模型参数估计方法的确定
依据以上参数的多个估计方法及方法的组合,共可形成18个备选模型及测算结果。实证表明,各种方法得到模型结果(违约距离DD和经验EDF)虽然存在少许差异,但统计特性非常一致,且模型违约率与真实统计违约率具有高度秩相关,进而说明模型拟合结果具有显著的风险标识度。为与国外KMV模型进行比较,本文最后确定的模型,其参数估计方法为:预期资产价值选用,违约点选用KMV方法,违约距离选用理论公式。由此,本文可对模型生成的经验EDF进行实证比较研究。
(三)违约距离DD的分布特性
目前,对于违约样本的分布,理论上假设为正态分布,实证上由于缺乏数据,尚没有公开的函数表达。鉴于实证上 ,因此获得DD的概率分布,也近似得到了EDF的概率分布,因此图4表明了违约样本的概率密度分布状况。
其中: 是样本量。
表1表明,概率分布函数的拟合精度非常高,呈显著的T分布,且多年的统计规律非常稳定。函数参数的数值有效性较高且变动不大,从一个侧面证明了不同年份企业的违约距离(违约率)存在一定的波动性。
(四)经验EDF的估计
由于DD的非正态性会导致理论模型违约率与实际违约率差异非常大,因此只能通过拟合DD与统计违约率之间的函数关系来估计经验EDF,以得到模型结果。
采用生长曲线进行函数拟合:
实证表明,DD和经验EDF之间的统计规律非常稳定,相关度很高;且参数的少许变动说明不同年份的违约率存在波动性。由此,根据DD和经验EDF函数关系,通过对多年的函数参数进行回归拟合和趋势外推,可得到单个公司的模型违约率,进而可估计整个样本的违约概率及分布。
(五)模型违约率的统计特性
根据经验EDF的函数模型,计算得到单客户的模型违约率,其统计分布特性见图6,发现违约率显著遵循T分布,且“尖峰”和“肥尾”的特性非常显著。
(六)模型的检验
应用累计准确度CAP(Cumulative Accuracy Profiles)、准确比率AR(Accuracy Ratios)可对经验模型的有效性进行检验。
累计准确度,通过绘制模型的判别力曲线(power curve),得出在不同样本百分比情况下违约样本的判别准确率,亦即:,其中:A为经验模型曲线与随机模型曲线围成的面积,B为理想模型曲线与经验模型曲线围成的面积(理想模型曲线为图7的左边界和上边界形成的折线)。
判别力函数为:
准确比率为:
实证计算2004年经验模型的AR=0.6219,亦即模型的完全判别准确率为(1+0.6219)/2=81.10%,此精度与国外的KMV公司商业化模型的精度接近。
四、结论
本文运用统计方法,利用公司财务数据对KMV模型进行参数估计,由此得到的模型违约概率,其实证拟合度较高,数值的适用性较好(原始数据未作大量筛选,模型的鲁棒性较好),且多年的实证计算结果表明模型方法比较稳定。公司账面价值的变化可以成为收益波动率的一个有效标度;会计数据可有效地直接用于期权模型进行参数估计,进而表明基于会计报表数据的违约风险模型与基于资本市场数据的模型在实证上具有近似的有效性。对于中国的非上市公司,该模型采用的违约点、违约距离可有效地标识和计量信用风险,且参数的统计估算方法避免了由于资本市场数据缺失或失真所带来的模型研究及运用困难,进而该模型可运用于中国商业银行日常风险管理。但是,由于本研究采用的是某商业银行的数据产生的模型结果,因此其使用的外推性面临相应的局限,同时对于违约率的波动性尚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R.C. Merton.On the pricing of corporate debts: the risk structure of interest rates[J].Journal of Finance.1974 ,(29):449-470.
[2]Jeffrey R. Bohn.Using marketing data to value credit risk instruments[R].San Francisco:KMV Co.1999.
[3]S. Blochwitz, T. Liebig, M. Nyberg.Benchmarking Deutsche Bundesbank’s Default Risk Model, the KMV Private Firm Model and Common Financial Ratios for German Corporations[R].Deutsche Bundesbank.2000.
[4]Crosbie,J. Peter,Jeff R. Bohn.Modeling Default Risk[R].San Francisco:KMV Co.2003.
[5]Douglas W. Dwyer, Ahmet E. Kocagil,Roger M. Stein. The Moody's KMV EDF? RiskCalc? v3.1 Model Next-Generation Technology for Predicting Private Firm Credit Risk[R].San Francisco: KMV Co.2004.
[6]张玲,杨贞柿,陈收.KMV模型在上市公司信用风险评价中的应用研究[J].系统工程,2004, (11).
市场上股票价格千变万化,涨跌无常,究其原因,是因为股价受多种因素响。在这些因素中广大投资者能够直接或频繁使用的是公司对外公布的会计信息,因此对会计信息的影响作用和影响程度进行分析和验证对投资者是十分必要的。会计提供的会计信息是股票市场信息的主要来源,是影响股票价格的直接因素,也是广大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的主要依据和来源。
二、文献综述
这一领域的研究始于Ball,Brown(1968),Beaver(1968)他们用实证方法证明了会计盈余与股票价格存在相关联系。Ohlson(1995)对计价模型观的创立进行了开创性的工作,将股票与账面价值、异常盈余、其他非会计信息联系起来,他所建立的评估模型可由当期的财务报表及其他信息来衡量企业的价值。Collins,Maydew and Weiss(1997)引用剩余收益模型作为他们理论的基础,建立了会计盈余,净资产账面价值和股票价格之间的关系模型。Penman(2001)认为只有符合质量的会计信息才能够预测企业未来的价值,在此后的许多学者致力于研究在复杂环境下会计信息的有用性。Cheng and Yang(2003)检验了在极端样本下,会计信息和股价的之间的相关性。
在我国这方面的研究始于吴世农、黄志功(1997)以实证方法分析上市公司盈利信息报告与股价变动的关系,探讨投资者行为,进而研究上海股市的效率问题。赵宇龙(1999)通过对深沪股市中上市公司会计盈余(及其披露)的市场反应的实证研究,分析了会计盈余信息在我国证券市场是否具有决策有用性。吴联生(2000)认为会计信息是投资者所需要信息中具有专业特点、不易为广大投资者所理解的一种信息。李寿喜(2004)在《会计报表信息与股价相关性之中美差异比较》这篇文章中考察我国股市自1993—2002年共10年的历史中,会计信息在股息定价所起的作用,投资者如何利会计信息修正自己的预期,同时与美国成熟市场比较,分析我国股市在转轨经济时期所具有的特征。
三、模型的建立
(一)变量的选择
上市公司年报披露的会计信息具体分为反映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会计信息,反映上市公司偿债能力的会计信息,反映上市公司营运能力的会计信息和反映上市公司发展能力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现金流量的五大类会计信息,同时通过对这些细分后的会计信息与股价反应的研究,会得出一些有用的会计信息指标,进而运用这些会计信息指标建立与股价的模型,为投资者在股票投资过程中充分利用会计信息进行股价的预测分析提供借鉴。
进行实证研究所选取的会计指标应尽可能全面地反映公司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所以本文在以前学者研究的基础上选择了反映盈利能力的: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收益率;反映企业发展能力的:营业收入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反映企业运营能力的:总资产周转率;反映企业偿债能力的:流动比率,资产负债率;反映企业现金流量的:每股现金流。以往的文章在指标的选取上不是很全面,本文选取的指标较全面概括了企业披露的五类信息。
(二)样本的选取和数据的来源
本文选择研究的对象是年报披露的会计信息与股价反应,本文的数据选择上证50中19支股票(剔出了50支股票中的金融类企业,因为金融类企业的财务指标与其他企业有差异,并且剔除了从2008年1月,2008年4月30日分配股利的公司,因为分配股利使得股价不具可比性所以最后只剩下19支股票)披露的2007年度财务报告的数据。选择的股价为07年结束后至4月30日每股每日加权平均价格的均价(因为股价对财务信息的反应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因此本文选取了加权平均股价),该价格用Y表示,为了能和财务指标建立联系,需要对该价格取对数。设X0=每股收益,X1=净资产收益率,X2=总资产报酬率,X3=营业收入增长率,X4=净利润增长率,X5=总资产增长率,X6=总资产周转率,X7=流动比率,X8=资产负债率,X9=每股现金流。(数据来源和迅网)
(三)建立模型
用EVIEWS软件,用最小二乘法进行模型的估计
(四)模型的检验
取显著性水平为0.5,T检验X3,X7,X8,X9的T值不能通过,剔除这些变量,剔除变量后剔除后T检验全部通过
R-squared=0.744995 Adjusted R-squared=0.617493
模型的拟合优度不是特别理想,但是也能在很大程度上说明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之间的关系。F检验通过,DW检验通过,怀特检验通过。
四、模型的经济意义和结论
模型为Lny=0.3148X0+0.2793X1+0.3912X2+0.0711X4+0.0158X5+0.0044X6
从模型上看X0,X1,X2对Y的影响比较大,其中X0=每股收益,X1=净资产收益率,X2=总资产报酬率,都是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的指标,因此可以看出,一个企业的盈利能力是影响企业股价的主要因素。模型中的X4,X5对于Y也有一定的影响但是不如X0 ,X1,X2那样明显,X4=净利润增长率,X5=总资产增长率,都是反映企业发展能力的指标,因此可以看出,企业发展能力对公司股价也有一定的影响,最后的X6为总资产周转率是反应企业经营效率的指标,对Y的影响作用很小。反映企业偿债能力的指标和反映企业现金流量的指标从建立模型的过程中被剔除掉了,因为和Y没有显著的相关性。
本文建立了年报披露的会计信息与股价反应的回归模型,对模型的分析反映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会计信息和反映上市公司发展能力的会计信息是影响股价的基本会计信息,具有对股价较大的影响作用。反映企业的经营效率的指标也对股价有轻微的影响。由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投资实践中,反映公司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的这两类会计信息是投资者基本考虑的信息,同时要增加对企业经营效率指标的关注程度”。
五、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