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4 09:25:1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广告的传播方式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随着传播技术的迅猛发展,媒介融合(Media Convergence,又称媒体融合)已经成为全球性的热门话题。“媒介融合”概念是舶来品,2005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蔡雯发表《培养具有媒体融合技能的新闻人才――与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教授的对话》①一文,首次向国内介绍了“媒介融合”。之后,国内学术界开始讨论关于“媒介融合”的理论界定,近几年的研究,绝大多数从新闻学的视角进行,研究、分析国内媒介融合的现状和前景,从宏观层面上探讨媒介融合带来的传媒产业的影响,微观层面上则关注媒介融合对新闻业务变革引发的变化。实际上,媒介融合对社会结构和传播方式的影响是深远的,它不仅改变着新闻传播的面貌和运作方式,也打破了中国广告业的生态,使广告传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和挑战。随着媒介融合时代的到来,分析媒介融合带来的传播方式的变革,探索广告传播的新规律、新特点,在广告理论和实践上都有着很大的意义。
综合此前学者对媒介融合的认识,媒介融合大致包含三层含义:一指媒介功能的多样化,即各种媒介的多功能一体化,指单一媒体融合了多种媒体的功能,强调单一媒体对不同传播手段的整合;二指不同媒体之间的联盟与共融,即传媒业内部不同媒介间的联合,主要指不同媒介之间对信息资源的共享,强调信息内容针对不同载体的整合传播;三指传媒产业与通信产业等其他产业之间的融合,指大传媒产业的形成,强调媒介产业对社会生活的深刻影响。笔者认为,未来的媒介融合,是以数字和网络为基本平台、多种媒介形式为终端的媒介形态。数字和网络是信息传输的基本载体,电脑、手机、电视等成为信息输入和输出的设备。媒介融合带来了信息传播的“即时、移动、交互”,使大众可随时、随地地传受任何信息,信息传播方式随之发生变革,传统的广告传播思维也需要大的突破。
从针对不同受众群的传播到针对某一受众群的传播
传统媒介受到传播技术的限制,信息传播的时空性有较大局限。例如,电视媒介由于收视终端的限制,受众一般只能在固定场所主要是家里进行收看。受众的信息接收就要受到生活、工作的时间规律的影响,对传统媒介来说,也就无法一天24小时对同一受众群体进行信息传播,造成了传统媒介特别是电子媒介必须对传播时间段进行划分,根据不同时间段能接触到媒介的受众进行信息内容定位。以中央电视台一套2010年3月2日的节目编排为例,早上8:35安排了针对老年观众的《夕阳红:老年人家园》,下午4:58编排了针对家庭妇女的《天天饮食》,从17:43到19:00,是针对少儿观众的《动画城》和《智慧树》,而针对中青年上班族的节目则集中在晚上,也就是所谓的“黄金时段”。我们可以看到,传统媒介的信息传播首先把传播时段进行划分,再找出每一时段主要的受众群体,根据其需要制作、播放信息内容。这种情况下,媒介可能只需要关注非主流受众在非黄金时间的信息需求和主流受众在黄金时间的信息需求,媒介以受众为中心,是以不同时间段的不同受众群体为中心,也就是媒介要面对不同时间段所对应的不同受众群体进行内容制作和营销。
而随着无线和移动技术的发展,单一媒介融合了多种媒介的功能,如手机融合了报纸、电视、广播等媒介的功能,网络受众的媒介可得到性大大加强,受众全天24小时暴露在媒介中,随时随地都可接收、阅读和上传信息。这时,媒介传播要考虑的就是怎样针对受众不同时间段的信息需求来传播信息了。对于融合多种传播手段的媒介来说,就是针对受众在不同时间段传播信息,信息的传播手段则根据信息的内容灵活选择,可能有时候是手机报,有时候是手机电视,有时候是短信。对于整合了不同媒介形式的传媒集团来说,则是如何针对类别受众根据不同时段进行不同媒介的信息传播。此时,媒介面对的就是类别受众群体的全时间段。媒介以受众为中心,就是选择某一类或某几类受众为服务重点,分析具体目标受众群在不同时间段的信息需求和媒体接触习惯,打造适合他们的信息内容,并选择不同的媒介进行传播。
这种变化对于广告传播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对媒介组织来说,其广告传播的对象不再是不同时间段的不同受众群体,而是精准的某一类别受众群体。这对要求媒介组织对于受众有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要深入到他们生活的每时每刻,形影相随。对广告主和广告公司来说,媒介投放不再是在众多的媒介中选择目标受众可能接触的时段或版面,而是选择与自己的品牌形象相符合、目标受众相吻合的媒介,覆盖目标消费群体的生活时空。同时,在信息全天候围绕受众轰炸的媒介融合环境下,信息针对受众搜索的反应能力更加重要。广告主与媒介的联系将更加紧密。分众传媒致力打造的“中国生活圈媒体群”,就是融合媒介针对特定受众群体进行全时空传播的典型案例。②
从渐进式传播到整合传播
对传统媒介来说,由于其传播手段都是单一的,不管是印刷媒介还是电子媒介,其信息传播从时间顺序来看,都是线性的,即媒介如果要对某一信息进行多次传播,只能在不同时间段上进行渐进式的深入传播。传统媒介组织对信息内容特别是新闻传播的思维方式不外乎随着新闻事件的发生做跟进式报道和进一步挖掘新闻背后的价值两种。但对融合媒介来说,除了传统媒介的纵向传播思路外,因为对信息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思考重点转向如何对同一个信息素材针对不同载体形式进行加工处理,再选择适当的媒介组合进行,也就是同一信息在不同媒体形式或媒介间的整合传播,实现最终信息产品的差异化和最优化。如果说传统媒介的信息传播方式是线性的、平面式的,那么融合媒介的传播方式就是立体式的。
媒介融合对媒介组织在新闻信息处理上的要求同样体现在广告传播上。媒介组织不再只是单纯地销售媒介的“留白”时间或版面,媒介组织销售的是其目标受众的生活时空,或者说“生活场”(“场”在心理学中被定义为外界环境,“生活场”所指的是与个体行为活动相关的各种人、事、物③)。广告传播的效果不再只是依靠媒介或内容产品的收视率或发行量,更多的是媒介的整合信息传播能力。“一个媒介所赖以赢得竞争、赢得对手的主要因素,决不只是靠具有原创性的独家新闻,而是靠独家的、具有原创性的信息加工标准、加工方式、信息处理手段及信息表现方式。”④对于广告主和广告公司来说,多媒体的媒体形态为产品及品牌的营销打造了全新的360°的体验环境,广告创意不再仅仅是创造广告,更应该是创造品牌的体验。⑤
从信息的单向传播到双向传播
传统媒介的传播是以媒介组织为主导的单向传播,虽然受众通过来信、电话和短信等方式可以进行信息的反馈,但这种参与的力量是十分弱小的。随着传播技术的进步,普通公民获得了从未有过的参与传播的能力,他们不但可以通过手机短信评论节目、投票、参与节目和点播节目等,还可以借助手机、博客、播客、BBS等新闻,表达观点。“草根记者”的新闻报道、DV、彩信图片上报纸、上电视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单方面的填鸭式的传播向双向互动交流的传受合一转变,受众在传播中的主动权日益上升,受众成为播众。
媒介融合带来的双向传播对广告传播最大的影响就是互动与内容共创。互动性对广告效果的提升作用已无须赘述,媒介融合为传受双方的互动提供了丰富的技术手段和表达方式。但多样化的媒介形态和传播手段给受众带来的显然并不只是与传播主体的即时交流,受众在广告传播中不再只是被动的客体,其不但与传播者的地位日趋平等甚至能反客为主,成为传播中的主导者。技术的进步打破了媒介组织对于传播渠道的垄断,来自公众的创造力喷薄而出。受众直接参与到信息内容的创意和制作中,进行内容共创,将成为丰富广告创意、提升广告传播效果的重要手段。
2006年百事可乐举办了“百事我创巨星广告你做主”活动,面向消费者征集广告剧本,再在网上进行评选,活动共收到近9000个剧本。之后,百事可乐又策划了“百事我创Flas征集大赛”,根据“巨星广告你做主”的优秀创意,面向Flash爱好者群体征集Flas广告片,大赛提供15个“百事我创”活动中的优秀剧本,参赛选手可以根据剧本制作30~60秒的Flash广告片,主题人物以周杰伦为主,参赛选手也可以自由发挥创意,自由创作。2007年,百事可乐再次策划了“百事我创我要上罐”活动,在全国消费者中遴选21位上罐英雄,打造中国消费者肖像罐,创造了206596081次网页点击率、143987068投票人数、25690003人参与活动、7525488个讨论留言帖、上传相片2465159张的惊人的参与记录。⑥在这几个活动中,百事可乐都充分利用了多种媒介形式,调动消费者参与广告甚至是产品包装的内容共创,极大地提高了消费者的关注度,加强了与消费者的情感沟通,更使消费者获得了深刻的品牌体验,获得了远胜于硬性广告投放的传播效果。
从单一的“信息条”传播到综合的“信息包”传播
在泛媒体的大背景下,传播活动空前活跃,人们获得信息的渠道日益多样,海量信息在丰富人们信息选择的同时,也带来了信息泛滥的烦恼,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接收、阅读有效信息,成为受众对信息传播的新要求。传统媒介在信息内容方面更重视“时效性”与“独家性”,在媒介融合时代,人们对专业媒介组织筛选、整合信息的更多依赖决定了媒介的信息产品应该完成从“信息条”到“信息包”的转变,受众需要的不只是一“条”信息,而是与某一人物或事件相关的一“包”信息(之所以称为一“包”而不是一“组”,是因为“组”只是“条”的累加)。信息传播内容从分散到整合,对媒介组织的信息整理、加工能力(或者说打包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媒介的融合为受众带来了丰富的信息供给,也使消费者在进行消费决策时可以得到更多的指导与意见:消费者可以随时随地随意地阅读广告、访问企业站点等;消费者还可以通过友情链接或搜索引擎访问竞争者的网站,将他们产品的相关信息、产品网页进行对比分析,可以较系统全面地了解商品;消费者之间可以通过网上的虚拟社区,交流消费经验,传递信息。消费者已不再满足于媒介提供广告主单方面的信息宣传。对媒介组织来说,通过打包分类消费信息聚集消费者人气、积累消费者信任度,可以创造更高的广告传播价值。对广告主和广告公司来说,广告传播的内容主体也不再是单一的广告作品,而应该是一个经过整合的信息包,可以提供给消费者进行购买决策的相关资料,包括产品信息、使用知识、用户评价甚至试用体验等。相对应的,广告传播的效果评测也将从单一广告信息传播的效果评测转向整合信息传播的总体效果评测。
媒介融合将人们带到了“媒介社会”,传播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面对无时无处不在的信息传播,广告传播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也存在着巨大的机会。作为广告传播的传播者,不仅要关注层出不穷的新媒体形式,更重要的是要认识媒介融合背景下广告传播活动的新规律、新特点,不同的媒介形式各有所长,只有掌握新传播环境下广告传播的本质规律,变“整合”媒介为“融合”媒介,将广告传播融入消费者的生活时空,才是媒介融合环境下的应对之道。(本文为福建省传播学会200术年会宣读论文)
注 释:
①蔡雯:《培养具有媒体融合技能的新闻人才――与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教授的对话》,《新闻战线》,2005(8)。
②分众传媒网站,省略
③张培成、夏秧清:《试论记者生活场》,《新闻界》,2005(3)。
④张宏军:《模块式新闻:正在流行的新闻写作样式》,《新闻传播》,2006(2)。
⑤马克・博格瑞:《大品牌体验》,《中国广告》,2008(1)。
中图分类号:F71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12-0192-03
在信息时代,人们的生活节奏变得越来越快,时间变得越来越宝贵,因此微电影成为当今时代背景下的一个产物,十分符合人们的生活状态以及心理诉求。利用微电影广告进行品牌宣传,是能够充分挖掘电视与电影之间的一种广告传播方式。面对铺天盖地的广告信息,想要引起人们的注意是一个十分困难的过程,要让人产生记忆则更是难上加难。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还是有很多广告内容在人们的记忆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人们通过这些广告内容对产品有更强的倾向性。广告是传播信息的手段,在当今媒体快速发展的时代下,微电影广告的传播范围也越来越广泛。因为它既加深了受众对广告的印象,也符合受众对其时长的要求,因此对其传播方式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媒体融合时代背景下,微电影广告采用“潜意识”进行传播,是一种全新的创意方式,其传播方式值得分析和探讨。
一、潜意识与微电影广告
(一)潜意识
潜意识,心理学术语。西方现代主义领导者弗洛伊德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展开研究,认为:“人的心理活动分为三个层面,即:意识、前意识、潜意识。”当中的“潜意识”属于感性思维,是非逻辑、非理性的体现,且人类最本质的心理活动就是非理性的,所以,人的本质就具有“潜意识”。它是一种“本我”的体现,是人们“已经发生但并未达到意识状态的心理活动过程”。它是人的一种心理活动,在人们还没有完全意识到的情况下,没有认知或者不能认知的那一部分内容,这部分需要人类的感性思维把握,而不是逻辑性的把握。采用“潜意识”对微电影广告的创意,能够更加自如的传递广告信息,从而达到宣传品牌的目的。
(二)微电影广告
在信息快速发展的当今时代,“微”几乎成为一种时尚,微电影、微小说、微博、微信、豆瓣等媒体形式以及社交互动平台的出现,使得人们的交流变得更加的便捷。人们在时代的发展过程中开始对自我价值的关注日益增多,“微型事物”的出现正是契合了“微”时代人们追求个性解放和自我宣泄的强烈诉求。微电影就是在这样一种时代背景下产生的电影形式。微电影与传统电影之间最大的区别就是时长变短,它已经成为互联网时代的一种重要作品形式。“微r代”在很大程度上迎合了人们的需求。当下生活的忙碌、紧张的工作使得人们很难抽出时间去做一件事情,利用空闲时间看电影和看书成为一种奢侈,微电影的出现,满足了人们在快节奏生活中、工作中的需求,反而成为一种趋势。微媒体时代的出现,使得各种微型产物越来越普遍,广告传播也越来越多地利用这些微型媒体和形式,进行了创新与转变。
微电影广告是在当前的形式下出现的一种比较常见的广告传播形式,是将产品的品牌观念融入到电影中的一种广告形式。这种广告传播具有微电影的特征,同时也具有广告传播的特性。潜意识状态下的微电影广告,其目的是为了让观众在无意识的状态下能够对微电影广告中所传递出来的品牌的观念、产品信息等进行接受。这与传统的灌输式的广告之间有很大的差别。
微电影一般具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时间相对较短,最短的一般为半分钟,最长的也不会超过一个小时。微电影可以承载大量的信息,很多广告运营商也开始利用微电影平台进行广告传播。微电影是信息技术革命下的一个重要产物,它互动性比较强,覆盖范围比较广,比较符合当前人民的追求以及感性诉求。将微电影作为广告传播的一种形式,可以极大地引起人们的注意和积极性。在国外,微电影已经是一种十分丰富的广告形式,对于开拓网络广告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种新型的广告传播模式目前正在快速发展之中。然而在我国,互联网的普及程度还不够高,受多方面因素的限制,我国的微电影广告还处于初始发展阶段。与传统的广告有所不同的是,微电影广告是电影与广告之间的一种有效的结合,所花的成本比较少,但是可以进行较大范围内的广告宣传,使得人们在观看电影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广告的宣传,从潜意识中加强对广告的印象。
二、微电影广告传播方式的分析
微电影广告自身的特点就是它不断发展的动力,微电影这种媒体形式为广告的传播创造了场景,赋予了故事性,各种电影元素也丰富了广告的内容,给观众带来不同的体验以及视听享受,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加强观众对广告的认知度以及认同感。微电影广告主要是运用网络平台进行宣传和传播的,其受众的范围十分广,覆盖面比其他的媒体要大很多。一般的广告传播形式是封闭的,单一的,即使是得到了观众认可的一些广告在一定时期之后也会变得淡化。故事性的微电影广告与一般的广告不同,产生的传播效应是深层次的,其影响也是延续的。微电影广告传播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利用传统的媒体预热的方式进行传播
一 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提高,传播学家马歇尔在《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中所预言的“地球村”已逐渐成为现实。高速发展的科技、全球流动的资本为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提供了载体,加速了文化的全球化趋势。
广告作为经济信息传播的重要手段,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下的跨文化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广告往往借助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作为表现形式,所以除了具有推销功能外,往往还具有文化传播功能。不同民族、国家、地区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文化系统,包括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宗教信仰、风俗习惯、语言系统等。跨文化广告传播就是跨越不同文化背景的传播活动,就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传受双方产生文化互动的过程。如果在跨文化语境中由于文化差异产生不对称沟通,不仅会大大降低在目标市场的广告效果,阻碍商品的推介和销售,严重的甚至会引起国家民族间的误会、冲突。
二 “本土化”策略的定义
为了在跨文化广告传播中寻求不同文化之间的最佳契合点,广告制作人要充分认识了解传受双方在文化上存在的差异,认真分析这些差异的特性,之后相应地调整自己的传播方式,使广告能适应目标受众的文化习惯。
所谓“本土化”策略,是指广告制作人根据目标国的具体文化背景和社会状况,以适应目标国本土市场需要为目标,充分利用其本土资源而进行的一种有针对性的广告传播策略。跨文化广告传播中“本土化”策略的理论基础,是不同民族、国家和地区各有自身独特的文化,商品在进入其他国家地区进行广告传播时,其广告策划、表现方式、品牌形象等要迎合当地的文化传统等相关因素而采取差别化的策略。也就是说,传播者要将在本国文化语境中传播的广告,以另一种文化的方式重新编码,从而保证目标国的接受者能在自身的文化语境中顺利解码,保证信息的传播畅通。著名家电品牌伊莱克斯集团的总裁麦克·特莱斯克曾说:“在开拓任何一个国家的市场时,我们都相当重视当地的民俗风情、生活习惯、消费方式等文化差异,只有尊重这些差异,充分了解发现消费者对我们产品的认识,我们才能赢得他们的信赖与尊崇。”
三 “本土化”策略的具体措施
1 认识目标国的文化风俗
文化风俗,是各个国家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约定俗成的社会规范和生活习惯。它不受法律法规的约束,虽然不具有强制效力,但仍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和习惯。
快餐品牌麦当劳在世界各国采取的“本土化”策略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在印度,巨无霸汉堡采用的原料是羊肉或鸡肉,给素食主义者提供的是玉米汉堡;在挪威,麦当劳给喜欢吃鱼的挪威人提供了烤鱼三明治;在智利,顾客可以在汉堡里加入一种当地的水果汁来取代番茄酱。至于饮料的搭配,麦当劳在法国配有香槟,在英国配有威士忌,在德国配有啤酒,而在中国则配有红茶。麦当劳这种适应不同国家和地区饮食习惯的“本土化”策略,使它顺利地赢得了目标国的市场。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跨国公司在开拓中国这一巨大市场时,也越来越重视采用中国特色的“本土化”策略。可口可乐公司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个在中国做广告的外企。起初,这一品牌在中国所用的广告是美国亚特兰大版本配上中文翻译,想凭典型的美国风格来吸引中国消费者。临近20世纪末,可口可乐公司意识到,品牌融合中国文化才是长久之路,于是其广告营销策略发生了显著的变化。2000年推出的“舞龙篇”电视广告以及2001年推出的“泥娃娃阿福贺岁”电视广告,采用了对联、鞭炮、泥娃娃阿福、剪纸等中国元素,通过春节贺岁、贴春联、放烟花等民俗活动,表现出浓厚的中国乡土味。这些具有中国特色的广告很好地体现出了可口可乐公司“Think Local, Act Local(本土化思维,本土化营销)”的策略,也迅速使其成为中国消费者熟悉并喜欢的饮料。
美国另一著名品牌IBM电脑在中国的广告中,巧妙地把一顶状元帽和一台IBM电脑放在一起。状元帽是中国传统的文化符号,表示“第一、榜首”。这样一来中国消费者就能领会广告所暗示的IBM这一产品的品质和定位:IBM是最好的。同时,这则广告还给消费者另外一种暗示:如果使用了IBM,就会在学业、工作上大有进步,可以夺魁。
2 尊重目标国的宗教信仰
宗教是自然形态和社会形态在人们意识中的一种虚幻反映,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不同的宗教有特定的教义、组织和形式,深刻地影响着信仰者的认知方式和行为准则,自然也对他们的消费观念、消费行为产生极大的影响。
在广告中应用宗教因素,能引起信仰者的关注,但如果应用不当,也会引起十分严重的后果。美国骆驼牌香烟的全球化广告语是:“我宁愿为骆驼行一里路”。广告画面是烟民高跷二郎腿,露出皮鞋底磨破的洞,表现了消费者为了买到骆驼烟,宁愿将鞋底走穿。而在泰国播出时,广告制作人本想适应当地风俗加点泰国情调,就以泰国的佛庙做为背景,让烟民穿着见底的皮鞋坐在神庙前悠然吸烟。但在泰国的风俗里,鞋底是最污秽之处,在被视为至尊圣地的佛庙前高高跷起简直是大逆不道。这则广告创意不可谓不佳,但因为对泰国人的宗教心态了解不够而招致泰国人的不满,甚至招致外交抗议。
所以在跨文化广告传播中,要注意尊重目标国受众的宗教信仰,采取“本土化”策略。在印度,85%的人信奉印度教。在印度教经典中,牛是湿婆大神的坐骑,神圣无比。杀牛、吃牛肉,都是对印度教的亵渎。出于对印度消费者信仰的充分尊重,麦当劳在印度忍痛去掉了享誉世界的牛肉汉堡,推出了鸡肉汉堡、羊肉汉堡和各类印度式素食,颇受当地顾客青睐。精工钟表公司的广告语是“人类创造了时间,精工表使之完美”,但在马来西亚进行产品宣传时,却遭到了消费者的抵制。因为马来西亚人多是穆斯林教徒,他们认为是真主创造了时间。后来精工手表公司及时做出了“本土化”调整,将广告语改为“人类创造了计时法,而精工表使之完美”,这才避免了文化冲突。
3 了解目标国的语言习惯
语言是思维和文化的载体。不同国家、民族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言系统。跨文化广告传播的过程,实际就是传播者和接受者分别进行编码和解码的过程。因此,如果不熟悉目标国受众的语言习惯,就会造成广告传播中的误读现象。跨文化广告语不能简单地只是本国语广告字面意思的翻译,最好是用当地语言撰写。例如,中国的“白象牌”电池畅销东南亚,但是在欧美市场却遭到冷落。因为“白象”这一商品名称直译为英语是White Elephant,意思是“无用而累赘的东西”,这当然会遭到欧美消费者的冷遇。再如美国通用公司生产的Nova牌汽车在拉美国家无人问津,究其原因,Nova在西班牙语中是“不走”的意思,因为许多拉美国家使用西班牙语,消费者当然不会购买“不走”的汽车。
因此,在跨文化广告传播中,应该精通目标国的语言,适应其语言习惯。“可口可乐”这一中文翻译不仅与英文原文Coca-Cola发音相似,更重要的是它体现出了饮料“可口”和消费者喝完饮料后“可乐”的心情,因而大受中国消费者的青睐。中国电器名牌海尔的英文品牌名称是Haier,与英文中的Higher发音相似,具有“更高”的含义。海尔公司更是推出了“Haier and Higher”的广告语,暗示着海尔产品一流的品质。再如中国的“蝙蝠牌”电扇在开拓国际市场时,有专家建议将中文的“蝙蝠”改为Majalo(美佳乐)。因为尽管“蝙蝠”在中文因其谐音有“福”之寓意,但其英文译名bat在俗语中却有“勾引男人的女人”之含义,有这样名称的产品肯定无人问津。
除此之外,在跨文化广告传播中,还可以采用目标国受众耳熟能详的谚语、诗词等加以仿写,可以收到很好的宣传效果。日本丰田汽车在中国的广告语就套用了中国古诗,“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在英国,则套用了英国谚语,变为Where there is a way, there is a Toyota;而在美国,则将美国《独立宣言》的第一句改为Not all cars are created equal,收到了极好的效果。
4 运用目标国的明星百姓
人们总是对与自己同属一种文化的人产生亲近感,相对较容易地接受他们所推荐的产品。所以在跨文化广告传播中,广告制作人常常选用目标国的人物代言,以适应当地的文化氛围和市场环境。
在采取目标国的人物做产品代言人时,有的倾向于运用偶像明星以产生号召力。可口可乐公司就选择了华人新生代偶像如SHE、蔡依林、潘玮柏等担任形象代言人;力士在中国的广告中也不再使用金发碧眼的西方明星,而是选择了张曼玉、舒淇。还有的广告则偏好采用普通人做代言以增强产品的亲和力,如海尔集团在北京奥运期间推出的全球系列广告“一个海尔一个家”,广告的创意是全球化的,但在不同国家宣传时却采用了不同国家的家庭,以此来贴近目标国人们的真实生活。又如阿迪达斯,在世界杯足球赛期间推出的广告是两支由世界知名球员组成的球队比赛的场景,但在各国播出时最后的射门动作却是由目标国的著名球员来完成的。这样的“本土化”策略当然会引起目标国受众的心理认同。
5 遵守目标国的法律法规
法律是国家文化价值观的最高体现,需要强制执行。不同国家内容各异的法律法规直接约束限制着广告,尤其是跨文化广告的进行。广告创作前一定要熟悉和遵守目标国的相关法规,分析不同国家地区间法律制度的差异,这样才能有效地规避违反法律的风险。
欧洲各国禁止播放有关宗教、烟酒等内容的广告,而在中国广告中我们可以发现许多烟酒类的广告。在欧美许多国家,广告中使用国旗、国徽等象征图案是合法的。例如美国国旗图案是时尚界的惯用符号,常出现在服装上,允许普通民众穿戴,而在以东方文明为核心文化内容的亚洲国家,擅用国旗国徽是违法行为。
四 “本土化”策略的优势与不足
“本土化”策略是广告制作人在跨文化广告传播中,面对处于不同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中的不同目标国受众时,为了满足消费者对产品的不同需求,而采取的适应目标国文化环境的广告宣传策略。
在跨文化广告传播中采取“本土化”策略,可以在目标国受众熟悉的文化语境下,加强与他们在观念、情感等方面的沟通,取得他们的认同。同时还可以增加生产者及产品在目标受众中的亲和力,提高广告宣传推销的效果。但是在实施“本土化”策略的过程中,因为要在不同文化语境中采用不同的广告策略,也会出现品牌形象不统一、广告制作宣传成本过高的现象。
在当今的跨文化广告传播中,比较受到认可的是采取“折中”的方法,即实施“标准化”和“本土化”相结合的广告传播策略。此种策略的核心是“标准化策略,本土化表现”,既可以保持国际广告的全球统一性,又能考虑到不同目标市场的差异性要求,最大程度地协调了“标准化“与“本土化”的关系,大大提高了产品的广告宣传效果。
参考文献
[1] 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2] 赵恩芳:《现代广告文化学》,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广播电视的播出质量不仅对受众的感受有所影响,同时还关系到电视台的收视率,在播出的过程中,由于微波的通信容量比较大,并且投入的成本较少,所以应用的较为广泛。但是在微波传输的过程中,传输通道会出现受阻的现象,或者是在传输的过程中,信息逐渐衰落,这些都直接影响到微波的传输质量。所以为了有效的提高微波传输的质量,应该对影响的原因进行分析,然后找出解决的对策,保证微波传输能够稳定的运行,为广播电视的播出质量创造有利的条件。
1 微波通道保护现状
微波在传输的过程中,需要保持通道的畅通,如果通道中的障碍增多,会阻碍微波的传输,信号衰落,从而影响到微波传输的质量。在现代城市快速发展的形势下,高楼大厦的建筑数量越来越多,尤其是高层建筑逐渐增多,严重的影响到微波传输通道的信号质量。以前设计的传输系统只是针对于当时的建筑物来考虑的,所以在如今高楼林立的现代化都市,广播电视微波传输的安全性受到严重的影响。
广播电视微波传输通道的安全运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信息的传达方面有很大的作用,无论是政府部门公共信息的传播,还是居民的日常生活,都需要广播电视来作为宣传的媒介。微波传输的抵御能力较强,在应对突发事件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所以要加强对于微波传输通道的保护,提高微波传输的效率,保证信号质量的安全可靠。
2 微波传输通道的保护
在对微波传输通道的保护方面应该尽可能的采取多项措施,进行保护之前,应该对微波传输系统进行详细的了解,然后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保证微波的安全稳定运行。在微波传输通道保护方面,规划部门的作用非常重要,应该对微波站进行频率和站址的备案,在以后的城市规划建设中,应该尽量避免对传输信号的干扰,此外还应该严格控制同频微波之间的干扰。加强对微波传输中的故障检测,在传输的过程中,发现故障可以及时的定位,找出故障原因及时排除。在微波传输的过程中,中间不能出现阻挡,否则会影响到信号的质量。因为微波传输的通道是不可视的,并且传输通道所跨越的区域范围较大,这就为监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所以需要利用先进的技术,对微波传输通道进行严密的监视,保证传输通道的畅通。
3 微波传输通道故障排除
为了掌握广播电视微波传输通道故障排除方法,下面通过具体实例进行介绍。近期发现A和B微波站接收的电平指数出现下降现象,在提高了发射功率后。首先,对两地天气状况进行了综合的分析,发现两地天气状况良好,因此排除由于天气因素引起传播信号衰落的可能。其次,技术人员应对传播设备进行检查,如果发现没有问题,接下来应将检查的重点放在天馈系统上,检查天馈系统是通过充气机中干燥剂颜色变化进行判断,如果干燥剂颜色显示为蓝色,就可以断定天馈系统出现了故障。接下来使用专门的检测仪器,对天馈系统的试馈线进行检查,判断故障产生是否和试馈线有关。如果是试馈线引起的则首先应对其进行干燥处理或者更换试馈线。最后,排除这类故障可以在天线的后端直接安装频谱仪用于接收电平参数,检查其和正常参数之间的偏差,如果偏差过大则对其进行微调。经过以上检查如果还未发现故障原因,则很可能是微波传输过程中受阻导致接收电平下降。首先,应利用相关软件查询微波电路。查询过程中认真记录各项参数,尤其应充分观察电平的变化情况。其次,通过传输路由图检查传输过程中存在的障碍物,检查过程中需要注意,一般网络提供的图像有一定的滞后性,并不能直接反映微波传输情况,因此必须依靠微波传输路由图进行测量和查询。
利用微波传输路由图,能够清楚的观察出微波通道经过的地区地貌情况,但是在检查的过程中我们应明白一般高山、田野、城市中不会存在较为明显的障碍物,因此应注重微波通道附近较高的建筑物。为了做好后期的计算判断,应记录建筑物所在的经纬度和高度。记录建筑物的经纬度为了准确确定建筑物的面积,根据计算的结果将建筑物标示在图上。
4 微波衰落以及解决措施
4.1 微波衰落的影响
广播电视微波在传输的过程中,会受到地形、建筑物以及气候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致使传输信号的质量减弱,影响到终端的播出质量。在传输的过程中,如果阻碍比较严重的话,可能会导致信号终端,严重的影响到广播电视系统的稳定运行,所以应该采取合理的方法保证微波的安全运行。
4.1.1 地面传输环境的影响
在地面环境中,主要影响微波传输的因素是断面的反射波,在城市、丘陵以及水面等区域内,对于微波的影响是不同的,所以在微波传输中,应该充分的考虑地面的传输环境,减少对微波的影响。
4.1.2 气象因素的影响
气象因素是影响微波传输距离的重要因素之一。微波传播过程中受到雪、雾、雨等极端天气的影响,能量会被大大损耗,尤其在山区中气象条件复杂,大雨过后容易导致微波信号出现多次反射现象,从而加快微波衰落。当遇到雷雨天气,接收的电平会受到严重影响,使信道的误码率明显增加,甚至出现中断情况。
4.2 抗衰落采取的措施
利用分集接收技术,即在接收端将相关性较小的多路收信机输出信号进行合成或者选择以此减少信号衰落带来的影响。如果是微波站经过数字化改造后,可以结合频率分集和空间分集方式减少传播过程中微波衰落。
采用自适应均衡技术,通过使用TDAE均衡器减少微波传播过程中信道和时间的选择,从而使较小的相位失真进行均衡。采用交叉极化干扰抵消技术,对接收的信号分别从垂直和水平两个方向进行处理,从而恢复原来信号质量,极大的减小较小信号之间的干扰。
采用环网自愈网。微波电路中如果中间某个站点出现问题就会影响后面所有站点的工作,给整个微波电路系统的正常工作带来严重影响。因此针对微波电路存在的这种问题应建立环网自愈网,这样以来一旦某个方向的信号因为衰落出现中断,那么环网自愈网能够自动使用另外方向上的信号,因此有效避免微波信号传输过程中出现中断情况。
5 结束语
广播电视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不仅是政府机构传达公共信息的媒介,同时也是人们业余生活的主要项目,所以广播电视的播出质量非常重要。微波传输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广播电视的播出质量,在微波传输的过程中,会受到多种因素的限制而影响到传输的质量。由于微波传输的故障或者是在传输通道中信号衰弱,都会影响到终端的播出质量。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发展的速度非常快,为了保证微波传输的质量,应该在方案布置和技术监测方面不断的提升,有效提升广播电视微波传输的质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