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特色文化范文

时间:2023-07-04 09:25:1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小学特色文化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小学特色文化

篇1

教育的作用在于通过培养人传承和发扬优秀的文化,而培养人的过程又离不开文化的熏陶作用。推进小学特色文化建设有利于创设良好的学校文化,对于推动教育改革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必须大力推进小学特色文化建设。

一、全面总结小学特色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

2013年10月,江苏省教育厅、省财政厅联合发出《关于推进小学特色文化建设工程的意见》,提出了小学特色文化建设工程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管理措施等。这个工程实施两年多来,各地结合实际,认真落实,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各地坚持行政推动与专业指导相结合,出台相关政策,对已经通过省、市小学特色文化建设项目答辩的学校和共建学校给予政策倾斜,加强领导,专项拨款,过程监测,成果辐射。各学校在这种舆论和学术研讨过程中,真切感受到小学特色文化建设项目推进对学校文化重建、课程改革、质量提升的强大力量,主动融入这场小学教育界的“静悄悄的革命”中。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进行顶层设计,确立学校文化的灵魂。许多学校借小学特色文化建设这一东风,对办学历史和传统进行了系统梳理和反思,把它作为学校文化寻根和核心价值确立的过程。通过梳理和反思,进一步明晰学校在办学过程中有哪些是必须坚持不变的,有哪些是需要发扬光大的,又有哪些是亟须改进甚至抛弃的。许多学校结合地域的地理特征、人文气象、文化遗产、风土人情等,寻找学校教育的生长点,让学校文化更接地气,更具活力,更有影响。有些学校在理性分析教育改革发展趋势的基础上,进行教育哲学、文化主张、发展愿景、人才培养标准、校本课程、特色项目等一系列的顶层设计,找到学校特色文化的灵魂。这既是一种核心价值的确立与建设项目的确定,也是学校作为文化集聚地的向心力的凝聚。学校找到生长点的同时,全校师生也找到个性发展的方向。

二是变革教与学的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发展。我省小学特色文化建设,是以项目建设为突破口和抓手的,旨在通过改变学习环境,来改变教与学的方式。许多学校在顶层设计的基础上,进行项目细化,在统一领导下,分组块、分条线,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小学特色文化建设的最大魅力在于课程生活化、活动课程化、学习趣味化。在各种物型文化和专用教室里,课程得以充分展开。而活化的课程,自然让学习变得触手可及,并形成主题化、序列化、探究性,这就使得学习能够真正发生,并时时发生、处处发生。在教学方式变革中,许多学校因地制宜,充分调动资源,发挥智慧。有的利用地方文化资源,把学习放在博物馆、古河边、乡野上,依托专业技术人员或民间艺人,给孩子耳目一新的教育;有的利用“互联网+教育”的思维,开拓线上课堂的空间,翻转课堂,微课教学;有的利用物联网思维,构建校园云数据平台,有效整合教学资源,实现“微平台,大教育”;有的利用办学联合体、名校联盟等资源,借力借智,高位走强。这种“条条大路通罗马”的做法,有效地解放了孩子的手脚,促进了自主成长,较好地让教育适应孩子已经变化的接受信息、学习新知、生长智慧的方式。

三是改变评价方式,引导学生幸福成长。评价不是为了排队,而是为了促进发展。小学特色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而协同的过程,如果我们还是延续传统的、单一的评价方式,那我们只能做做表面文章,建几个场馆,修几条长廊,挂几幅字画而已。许多学校能够站在文化立校、立德树人的高度,重新调整教育评价方式。有的利用电子档案的形式,全面地、实时地、多维度地记录孩子成长的足迹;有的以差异化发展的眼光,让学生扬长避短,发展特长,走向自信;有的以志愿者、研究会会员、活动小组成员等形式,让学生在团队生活中,在主题研究中,在户外活动中,发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文化的生长方式与教育的发展方式在内涵上是相同的,那就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走向大同”。小学特色文化建设,就是要让学生体验生活之美、学习之美、学科之美、成长之美,过幸福而完整的学校生活。

我们在看到小学特色文化建设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存在的问题。有些地区还存在地方经费配套不到位,省里经费挪作他用的现象;有些学校还存在申报时轰轰烈烈,通过后冷冷清清,简单敷衍,做表面文章,甚至做不实材料的现象;有的校长还存在文化建设就是物态建设的狭隘理解。这些现象,不仅违背了我们的初衷,也极大地阻碍了学校特色文化的发展,希望引起各地各校的重视。

二、深刻把握小学特色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

小学特色文化建设涉及的内容非常多,关键要抓住“特色”和“文化”这两个关键词。有特色就是要与众不同,具有独到之处。有文化就是既有物质又有精神,既有显性又有隐性,既能传承又能创新的育人因素总和。从各地实践经验看,小学特色文化建设需要把握好以下几个原则。

一是坚持因地制宜。全省有4000多所小学,有的有百年以上历史,有的是新建学校;有的在城市,有的在乡村。它们的办学历史、人文环境、办学特色、现实基础各不相同,因此,推进小学特色文化建设要坚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切勿生搬硬套,埋没个性。要结合本地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环境等资源进行特色文化建设;结合本校的历史传统、办学特色、学科特长、现实基础条件等进行特色文化建设。在建设过程中,不求外表豪华,而求内涵丰富;不求标新立异,而求文脉相传;不求假大空,而求真善美。城市和农村有不同的文化特色,立足实际,能起育人作用的学校文化就是好的特色文化。

二是体现以人为本。我国最早明确提出“以人为本”的是春秋时期齐国名相管仲。他说:“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意思是霸王的事业之所以有良好的开端,是以人民为根本的;这个本理顺了国家才能巩固,这个本搞乱了国家势必危亡。我国历史上的人本思想是人贵于物,“天地万物,唯人为本”。我们经常讲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学生为本。这既是一种文化传统,也是一种教育思想。小学特色文化建设一定要眼中有人,建设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脱离孩子实际需要的文化,最多只能是没有小学特色的文化。

三是努力贴近生活。文化源于生活,文化的生命力在于深厚的生活基础。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告诉我们:“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他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理念至今仍有现实意义。推进小学特色文化建设要联系实际、贴近生活,营造生活场景,介绍生活习俗,体验实际生活,使特色文化更接地气。

四是注重人文素养。前不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份新的研究报告《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70年来,继1972年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简称富尔报告)和1996年的《学习:内在的财富》(简称德洛尔报告)之后第三份重要的报告。《反思教育》报告说:教育应该以人文主义为基础,以尊重生命和人类尊严、权利平等、社会正义、文化多样性、国际团结和可持续的未来承担共同责任。在教育和学习方面,要超越狭隘的功利主义和经济主义,将人类生存的多方面融合起来,采取开放的灵活的全方位的学习方法,为所有人提供发挥自身潜能的机会,以实现可持续的未来,过上有尊严的生活。所谓“人文素养”,是指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人的内在品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是世界各国普遍的价值追求,人文素养关系到人的一生的发展和幸福,人文素养的培养需要教育传承、环境熏陶,日积月累、潜移默化才能养成。推进小学特色文化建设,要摒弃教育功利主义倾向,重新认识教育的本质属性,重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设计人文素养的内容,创造培养人文素养的环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成长。

三、全面理解小学特色文化建设的重点内容

文化内涵的丰富性决定了小学特色文化建设的多样性。每所学校的特色文化建设不可能也不需要涵盖所有的文化领域,必须体现特色、突出重点、形成亮点。根据省里的指导意见,要突出四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有特色的物质文化。物质文化是学校的有形文化,是育人的重要环境。物质文化不同于物质,只有当物质具有一定标识、内涵、一定故事并且具有教育意义和审美价值、传承作用时,才能发挥文化作用。有特色的物质文化应当赋予校舍、场地、景观、教室、场馆、走廊、过道等有特色的文化内容,使得一栋房子一面墙、一片绿地一盆花、一个景观一棵树、一个教室一条道都有艺术美感、人格寓意和人文故事,都能起到审美作用和教育意义。有特色的物质文化应当体现本地特点和反映本校特色,城市有城市文化,农村有农村文化;历史长的学校有文化,历史短的学校同样可以建设文化,关键要设计、挖掘和创造。总之,校园要有校园的样子,校园既不是公园,也不是田园,应当对物质赋予更多的人文内容。

其二,有特色的精神文化。精神文化是隐性文化,具有非物质属性,影响着师生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物质文化可以转化为精神文化,博物馆、科技馆、校史馆等都是物质文化转化为精神文化的载体。一所学校的校风、校训、教风、学风是精神文化的典型表现形式。学校的优良传统,教师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以及仪表言行等都是有特色的精神文化的组成部分。我们要坚持立德树人,坚持以人为本,凝练和创造有特色的学校精神文化,对学生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努力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其三,有特色的课程文化。课程文化是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重点内容。有特色的课程文化建设要在提高课程文化品位、丰富课程资源、开发校本课程、提高课程实施水平等方面下功夫。要结合地方和学校特色开发课程资源,探索有特色的课程文化,改革教学方法,倡导学生自学、合作、探究式学习,提升课程实施水平。要改变传统的课程教学文化,加强学生对课程教学内容的形象观察、体验感悟,在实际动手中注重发现、努力探究,提高学生勤于动手、善于思考、敢于创新的能力。

其四,有特色的制度文化。制度文明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学校制度文化是学校文化建设具有根本性的部分。建设有特色的学校制度文化要全面实行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建立健全现代学校制度,推进学校治理现代化。要根据不同学校特点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坚持以人为本推进民主管理。要提高学校管理团队整体素质,将办学特色寓于管理之中。校长是学校制度文化建设的设计者、创造者和践行者。一位好校长能够带出一所好学校。校长对特色文化理解的深度决定着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高度。要重视校长队伍建设,提高校长管理能力,培养校长文化情怀,创造更多有特色的学校制度文化。

四、大力推进小学特色文化建设的方法步骤

推进小学特色文化建设是贯彻落实我省基础教育教学改革行动计划的重要内容,是深化课程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工作,各地各校要充分认识其重要意义,结合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建设工程,采取有效措施,把建设工作落到实处。

以统筹规划为先导。小学特色文化建设必须统筹规划,富有文化内涵,追求教育价值。要把特色文化建设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注重与当地经济社会、历史文化的有机结合,使文化建设更有根基。要以县为主统筹布局,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在统筹学校布局的基础上,统筹小学特色文化建设项目,使不同项目合理布点,防止重大项目重复雷同,同时也可资源共享,提高利用率。要加强校园文化整体规划,使校园环境有特色、有美感、有品位,突出主题文化,营造文化氛围。要发挥社会参与建设的作用。民间蕴藏着丰富的文化资源,有特色的文化资源往往根植于民间,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为教育服务,调动社会参与小学特色文化建设的积极性,提高建设水平。

以特色建设为追求。小学特色文化建设有没有成效,关键要看有没有特色。而特色文化建设又有赖于学校办学特色,没有办学特色就很难有特色文化。已经形成鲜明办学特色的学校要重点建设与办学特色相适应的特色文化;没有形成办学特色的学校要总结凝练办学特色,通过特色文化建设,促进办学特色的形成。我省有一批有特色的学校,走进校园就有一种浓厚的文化气息。这几年,我省也新建了一批学校,有的文化气息还不浓。尤其是一些农村学校的文化建设仍然比较薄弱。希望各地各校以特色建设为追求,逐步建设和积累,创造有特色的学校文化。

以项目实施为抓手。小学特色文化建设,重点围绕小学课程基地的建设展开,围绕一门课程或一个项目,通过创设文化的课程环境,建设动态性学习载体,呈现趣味化教学资源,实施合作式做中学习,以边动手、边认知、边体验、边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潜能特长,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小学课程基地建设项目,可以是单科的,也可以是综合性的;可以是课程专用教室的建设,也可以是特色场馆的建设;可以是课程资源等软件建设,也可以是设备设施等硬件建设;可以是教室的课程环境建设,也可以是校园课程物态文化建设等等,提倡围绕国标课程和校本课程来实施。课程基地建设要创设鲜明的教学环境,开发有趣的课程资源,搭建互动的学习平台,运用新的理念、技术、方法和手段,让学生在课程活动中实际体验、动手操作、研究探索,促进学生自主、快乐地学习。

以社团活动为形式。现代教育的基本形式是班级授课制。班级授课制有助于扩大教育规模、提高教育效率,为实现教育普及找到了一种重要的教学形式和组织架构。但是,班级授课制的严重缺陷是忽视了人的差异性,影响了人的个性发展。学生社团是在班级授课制基础上的新的教学组织形式,是在培养合格学生基础上培养有特长学生的有效载体,是发挥教师特长、调动社会资源为培养学生服务的新颖平台。学生社团要以兴趣为基础,以活动为载体,以活动内容课程化为方向,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为目标。在推进小学特色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建设丰富的学生社团,开展经常性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为不同潜质、不同个性学生的发展提供多样化的选择和帮助。

篇2

2、精心设计,创设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我校在加强美化绿化的同时,从现实出发,因地制宜,利用走廊、墙壁创造文化氛围,师生共同制作宣传栏、壁报栏,给校园植物制作说明牌等,让学生无论走在校园的哪个点上,都能感受到深深地启迪,都能受到优良地教育和知识的熏陶.

3、校园书香文化的建设:以“追寻生命厚度 尽享阳光人生”为主题,以书香校园建设为中心,让教师学生在读书中幸福成长.有计划地开展读名著佳篇活动、经典古诗文诵背活动、读书比赛活动等.加强图书馆、阅览室等建设,创设优越的读书学习环境,使学生积极投入到读书活动中去.由此取得的成果是振奋人心的:2010年学校获临淄区书香校园建设先进单位,2010年7月全国第九届新教育年会在海门举行,我校作为我区农村小学书香校园建设代表参会,并在大会上做了专题展示.

4、课程文化发展逐显特色:在阳光课堂构建方面,以理想课堂为目标,以培养学生兴趣为主线,努力形成生成、动态的阳光课堂;在阳光体育课程构建中,以阳光大课间、师生阳光体育活动为载体,以“让笑声溢满校园,让运动感染你我”为目标,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丰富阳光体育;在特色校本课程上,首先以大阅读为载体,开设《颂千古美文 做阳光少年》古诗文经典阅读课程,配以丰富多彩的书香活动展示,形成特色文化阅读课程;再者是以德育体系建设为主线,开发德育读本《童年在四季中走过》,以主题班会、心理健康课、课外实践教育课为平台通过阅读、活动、操作等深化德育课程.

5、师生行为文化建设方面:首先在阳光教师的发展上,以“拥有阳光心态,尽享阳光工作,哺育阳光少年”为责任目标,加强师德建设,打造品德高尚的教师队伍,加强教师读书评价,提高教师文化素养水平.以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淄博市教师十不准为标准,以“爱与责任”为核心,引导教师真诚的热爱事业,热爱人民,热爱学生 .再者是在阳光少年发展上,以素质教育、兴趣教育为载体,通过班会、校会以及各种活动,如演讲比赛、感人事迹故事会、献上一份爱等活动,培养尊重、理解、关心他人,合作、奉献精神,形成学生自强不息、奋发有为、乐观向上的人生追求,加强学生善思、乐学、合作、进取的学风,让他们具有把握现实,面向未来的胸襟等等,并以班级为单位,以学生星级评价、德育评价为展台,形成班级特色文化氛围,着力塑造具有阳光心态、富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多才多艺阳光少年.

篇3

班级是学校工作的细胞。目前,农村小学对班级文化建设关注不够,鉴于此,我们在校园文化建设与研究的同时,我们开展了班级文化建设调研活动。为了进一步建设班级文化,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我们采用了边建设边调查的方法,对当前班级文化建设现状有一个深入了解,制定出相应的对策,从而有效地推进学校的班级文化建设,同时给同类的农村小学在班级文化建设方面提供借鉴。

二、调查对象和方法:

1、调查对象:马田小学四年级学生。

2、调查方法:问卷调查法。针对在校学生四年级、全体班主任和部分家长的问卷,问卷以选择题为主,内容体现了班级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活动文化等方面,题型设计上有现状类调查和师生心理倾向性调查,采用数理统计法。

三、调查结果和分析:

1、班级精神文化建设调查分析。

班级精神文化是指班级所形成的价值观、道德观、行为方式、是班级文化的最高境界。通过对学校老师的座谈,我们感觉到:有的班生机勃勃,有的班死气沉沉;有的班自由散漫……在学生的调查问卷中也客观地反映出这一现状。

题号调查内容评价选项

ABC

(1、你班有明确的班集体奋斗目标吗?

A.有B.不清楚C.没有76人

51.7%58人39.5%13人8.8%

(2、你对班级同学有感情吗?

A.有很深的感情B.有点儿感情C.没感情111人

75.2%28人19.3%8人5.5%

由此看出在48.3%的班级中,还没有健全“班集体奋斗目标”这一内容。“你对班级同学有感情吗?”,有75.2%的学生答“有很深的感情”,说明了学生对班级还是有归属感的,学生间比较热情,师生关系也是友好、融洽的,老师在家校沟通方面还是重视的。

2、班级制度文化建设调查分析:

班级制度文化是指班级集体中以规章制度、公约、纪律等为内容的,班级全体成员共同认同并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以及监督机制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形态。班级规章制度虽然是班级制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班级制度的制订并不等于自然而然地形成了班级制度文化。当一个学生的某种行为通过反复的调整之后成为一种习惯,当大多学生都按一个大致相同的标准而就某种行为形成同一习惯的时候,这种集体习惯便会升华为一种制度文化。

学生的调查项目中有3项涉及班级制度文化建设:

题号调查内容评价选项

ABC

(1、你所在的班级制定了班级公约吗?

A.有B.不清楚C.没有147人

100%0人0%0人0%

(2、你的班级设有班级一日常规吗?

A.有B.不清楚C.没有83人

56.5%51人34.4%13人9.1%

(3、你班级的班干部有明确的管理职责吗?

A.很明确B.不太明确C.不明确,71人

48.4%49人33.6%27人18%

在对各班晨会谈话课的检查中,我们也发现,有一部分班级并没有在晨会十分钟时间内对班级学生进行经常教育,而是占用为处理作业,违背了课程设置的初衷,忽视了晨会课的教育功能。

3、班级物质文化建设调查分析

班级物质文化是指通过对所在班级环境的设计、布置以及在此过程中的相关要求而形成的一种文化形态。它是班级文化建设的“硬件”,也是班级文化的表层。从某种程度上说,它是一个班级精神面貌的具体反映,也是衡量一个班的班级文化的最基本的尺度。

在学生问卷中,有2项题涉及班级物质文化建设:

题号调查内容评价选项

ABC

(1、你班级的环境美化是由哪些人参与的?

A.老师和同学布置B.全是同学布置C.老师一个人布置的68人

46.2%12人8.3%67人45.5%

(2、你认为班级墙上的名人名言对你有激励作用吗?

A.很有激励作用B.没往心里去C.从来不去注意,93人

63.4%39人26.6%15人10%

从问卷可见,广大师生都很重视身处的环境,都在努力去做环境美化这一工作,且收到了实效,但学生的参与力度不够,环境育人的作用还未全部发挥。

四、结论与尝试措施:

从调查中,我们看到了大多数班主任老师对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视。针对调查中发现的一些问题,我们采取了以下尝试措施,提高班主任的工作水平,建设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

1、确立班集体的奋斗目标:

在农村小学中,较少接触英雄人物、国情教育基础等实际东西的陶冶,所以,只能从小处抓。“班级奋斗目标”的确立对学生的思想发展有重要意义。我们要求每个班级应结合班级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实际,制定出本班的奋斗目标。

2、开展班级形象设计活动:

为了使班级建设在校园文化中显示出独有的魅力,更为了增加班级的凝聚力,培养每位学生的小主人意识,培养了学生热爱班集体、团结同学的良好品质,教育用自己的双手共同建设班集体。

3、培养良好的班风:

篇4

基于这种传统文化和所处地域特性,学校决定以“兰韵”为核心,建立自己的特色校园文化体系,培养“雅、清、韧、和”的“兰品儿童”。

一、自我发展理论及相应模式

如何让“兰品儿童”的培养有理性的指导而不随意,有理念的引领而能持续,有理论的支撑而不虚空?学校关注到了广州市教科所陈峰博士、冯国文教授依据自组织理论和系统论构建的“自我发展”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的意识分为两种 ,一种是对象性意识,另一种是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人对自身的意识,指向内在世界。自我意识对对象性意识具有反思性作用,因此,马克思所讲的人的类的特性,即自由自觉,必须以自我意识为根本。但长期以来 ,我们把意识仅仅看成是对象性意识,认为教育的职能也仅仅是促进学生对象性意识的发展,而遗忘了教育的主要职能是引导学生发展自我意识。目前在全国许多学校大力推行的自我发展教育,就是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我意识,不仅使学生认识到“我是一个怎样的人”,而且还要使学生意识到“我应该成为怎样的人” 。

基于这一前提,学生通过教育获得自我发展,其基本意义就是指作为学生的个体或群体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学会运用元认知能力强化自我意识,逐步主动自觉地发展自我的过程。为了更好地落实这一自我发展教育理论,他们提出了“四自四导模式”,如下图:

在这个模式中,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学会自定向、自运作、自评价、自激励。自定向,即学生通过了解自己的知识准备确定学习的内容和目的,制定学习策略。自运作,即围绕学习目标和内容实施学习活动,并控制自己的注意力、情绪和方法,完成学习任务。自评价,即学生对照目标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学习内容、策略运用、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得失,提出调整的措施。自定向、自运作、自评价三者构成了自我发展的监控过程,其动力系统在于自激励。在自定向阶段,学生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激发起学习的兴趣、动机。在自运作阶段,自激励表现为责任心、意志力。在自调节阶段,自激励表现为对正反馈的自信心、成就感和负反馈的忍耐力、持久力。[1]

“四自四导模式”较好地解决了学校德育工作中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的关系问题,确立了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教育理念,具有较强的学校德育工作方法论价值。由此,学校确定以“四自四导模式”为基本策略开展德育实践。

二、培养“兰品儿童”的德育实践

在自我发展理论的引领下,学校积极开展“兰韵德育”实践,并在活动中注意过程的规范化、活动内容的系列化、激励机制的常态化,促进学生快乐成长和全面发展。

(一)建构“兰韵德育”体系,明确培养目标

为落实“兰韵德育”培养目标,使学校德育工作有序开展,并增强可操作性,学校建立了三级德育目标体系。

“兰韵德育”是总目标,共分四个方面:“雅”,即气质高雅,对于小学生来说,就是努力学习讲文明;“清”,具有秩序意识和规则意识,对于小学生而言即遵章守纪讲卫生;“韧”,即有坚定的意志,对于小学生来说就是克服困难向上行;“和”,即与人友善,团结同学尊师敬长。[2]

各中队、各小队根据总目标,结合实际情况,确定中队、小队的长期、近期发展目标;个人则在中队、小队目标的基础上,制定成长目标。这样,就形成了从集体到个人的系列化、操作性强的评价序列,把“兰品”这一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为可观测、可评价的具体内容,既便于操作,又容易被学生理解、执行。三级目标的确立,有助于德育目标的细化和落实,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

(二)建设“兰韵”校园文化,优化育人环境

为营造良好育人环境,学校积极开展“兰韵”校园文化建设。一是投入资金兴建了“兰花”雕塑。雕塑位于学校中心广场上,学生进入校园就可以看见一朵巨型兰花迎风开放。二是种兰养兰。学校利用空地种植兰花,让学生了解兰的生活习性,学会种养兰花。三是开辟兰花知识墙报专栏,专题介绍兰花的种类、特征等。

培养如兰品格,不仅要“知兰”,还要“爱兰”。为激发师生对兰花的兴趣,学校围绕兰花开展了系列活动,把对兰花的品赏融入日常教育活动之中。如学生在艺术节上用五彩的画笔勾画兰花,在读书节上用飘香的笔墨写作兰花,在经典诵读活动中歌颂兰花,乃至用自己创作的班歌歌唱兰花,等等,有效地培植了师生对兰的兴趣和情感。

(三)开展“兰品”儿童评选,激励学生发展

根据建设“兰韵”文化品牌的要求,学校以“四自四导”理论为指针,积极开展“兰品”教育实践活动,推动学生自我定向、自我教育、自我评价、自我发展。

1.制定公约,确定目标自定向。学校首先制定了“兰品儿童”“兰品小队”评选实施方案,组织了主题教育动员大会,并向家长进行通报。各年级再根据方案讨论确定适合本年级学生的“四品”培养目标,然后组织主题班会活动,请优秀队员分享学习经验、文明事例,共同学习如何成为“雅、清、韧、和”的兰品儿童。同时利用红领巾广播站、红领巾电视台、国旗下的讲话等途径,大力宣传少先队员文明有礼、认真读书、乐于助人的光荣事迹,营造浓厚学习氛围。然后,班主任组织讨论,确定班名和班级公约,引导学生合理确定发展目标。接着再组建小队,确定队名,根据班级公约讨论确定小队公约,制定“兰品小队”发展表,准备“兰品小队”记事本等。最后让队员个人“自画像”,进行自我分析研究,填写“自我规划表”。通过引导学生制定个人发展规划和中队、小队公约,逐渐落实自我定向发展目标。

2.培训干部,规范管理自运作。为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学校大队部和各班班主任定期进行小干部培训,每星期召开一至两次的队干会议,布置工作,指导工作方法。特别是利用寒假和暑假进行队干的集中培训,促使队干得到锻炼与提高。通过有计划的培养,锻炼了队员的组织、策划、管理等工作能力。在此基础上,学校组织学生开展自我管理,每天由大、中队长轮流值日,负责全校的纪律、卫生、两操及大型活动等的巡查和评比工作,并将结果在大队部评比栏公布。中队长和各小队长负责班级内的管理,尤其留意同学们在课堂学习、班级活动和学校组织的大型活动中的表现,对表现好的同学给予加分奖励,对表现差的予以扣分提醒。每名同学的表现都认真记录在“兰品小队”记事本和“兰品中队”发展表上,并作为评选“兰品儿童”和“兰品小队”的依据。

3.定期总结,对照标准自评价。各班每周进行一次小结,要求学生对照自我规划表、小队公约及班级公约进行自评,看看目标是否达成,然后利用班会课进行交流,反思各个小队及部分同学的表现,并提出下周要求。如六(3)班坚持利用“兰韵中队发展表” ,通过分析每个队员的得分,发现问题,并结合学生表现进行每月评比,给予激励等。班里的几名学困生在小队长和老师的激励下,学习面貌有了明显变化。在自评价的基础上,综合各周表现情况,各班每月评选出“兰品儿童”“兰品小队”,每学期评选学校“兰韵少年”,颁发奖状,并留影在校内外公布,使队员学有榜样,做有准则。

4.自我反思,发现进步自激励。学校定期组织学生交流,谈活动体会,引导学生找到自己的进步和闪光点。如一位同学在总结中写到:“三个月以来,我为自己能连续评为‘兰品儿童’感到自豪,我总结了几点原因:一是积极读英语报、数学报,提高思维能力;二是积极举手发言;三是积极认真地完成作业。所以凡事都要积极,只有积极才能干好每一件事。”一个小队则在心得中写到:“现在我们队已有很大进步,得分提高了三四十分。这是我们一起努力的结果,虽然我们现在不一定每个月都能评为‘兰品小队’,但只要我们继续努力,相信我们的愿望一定能达成。”

如此,在“四自四导模式”下,学校通过开展“兰品”教育实践活动,让学生们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良好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渐次养成。

“兰品儿童”的着意培养,让学生乐于参与,积极上进,取得了显著实效。各班班风明显好转,学生良好习惯逐渐养成;学生的团队意识和集体意识逐步形成;学生的自我反思、自我调控的发展意识初步萌芽;学校德育工作取得突出成绩,迄今累计共有500余人次学生获区级以上奖励,学校先后被评为“广州市德育示范校”“广州市红领巾示范学校”。未来,学校将加深对“兰韵德育”内涵及意义的理解,增强实施“兰韵德育”的自觉性,将“兰品儿童”评比与学生自我发展意识的培养结合起来,与学生的行为养成、品德形成、自律品质的形成有机结合,努力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篇5

2.结对发展,以优带新。要求基层学校以“1+1”结对共建的形式开展工作。即,一所具有较好学校文化建设基础,已经形成较为鲜明的学校特色和文化品牌,在特色课程建设中有着成功经验的学校(下称共建学校),结对帮扶一所具有一定学校文化基础和特色项目基础的,亟待通过学校文化建设,发展特色文化的学校(下称建设学校)。“1+1”结对学校由学校自主申报,区教育局推荐,市教育局审核认定。先行学校与建设学校应正式签署协议,明确结对帮扶工作方式、特色文化建设规划、特色文化建设目标,并就建设成果接受市、区教育局考核评估。

3.市区联动,强化保障。为强化项目工作保障,市教育局、市财政局联合下发文件(宁教初[2014]13号),明确了各区教育局是实施学校特色文化建设工程的责任主体,要求设立专项经费切实保障项目建设和管理的需要。对经认定的每个特色文化建设项目,在市教育局、财政局给予20万元经费奖补基础上,各区按每个项目不少于40万元安排配套经费。在过程管理机制上,市、区教育局将依据项目建设规划,加强对项目建设情况的检查视导,对建设成果进行验收评估,并将共建学校对建设学校的帮扶力度和实际效果作为考核评估的重要内容。市将依据相关考核评估情况认定一批小学特色文化建设示范项目并给于经费奖励。

4.全程辅导,以评促建。市教育局将促进学校发展作为首要目的,注重从起点开始,全过程对学校进行培训指导。先后邀请省、市有关专家,对申报学校开展了三轮咨询、指导,在此基础上,市局推荐6所学校参评立项为省级特色文化建设实验学校,组织市级项目评审,确定市级项目实验学校18所。2014年下半年,市教育局开展了小学特色文化建设示范学校培育对象的遴选,从已经具有一定的特色文化建设成效的学校中,确认12所,加大扶持力度,打造新的品牌学校,对全市进行示范引领。如此,形成了“品牌学校引领———示范学校培育———实验学校提升”的三层次梯级推进机制。

二、阶段性实践成果及反思

1.完善顶层设计,规划发展注重整体性。通过培训引导和示范引领,项目学校进一步加强了顶层设计的意识。从办学理念方面,对学校精神文化各要素重新审视和完善,对环境文化、制度文化、课程文化的进行梳理和新的建构,避免了文化建设主题模糊,特色不明的现象。通过顶层设计,特色文化建设成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发展动力,体现了办学思路的逐步清晰完整。

2.充分挖掘整理,建构特色凸显区域性。区域资源是学校文化发展的重要依托,充分发掘学校所在社区的教育资源,是使学校文化与区域文化相融相生,不断获取社会资源支持,以利于课程实施的重要途径。府西街小学的“诗意民居”、瓜埠中心小学的“古镇游学”、东坝中心小学的“创意民俗”等主题,将特色文化和特色课程建设建基于区域历史文化、自然地理的独特资源,为特色的生成创造了很好的基础。

3.关注办学传承,生成特色注重延续性。我们要求学校要避免为了打造新特色而放弃办学历史中已经形成的具有一定影响的项目,要注重在传承中发展特色。古平岗小学的“悦动童谣”、孝陵卫中心小学的“悦心儿童剧院”,就是在学校十多年特色活动基础上的课程化改造。

4.融入现念,发展特色体现创新性。不少项目学校借鉴当前国内外课程发展的先进理念,如SETM的理念、学习社区的理念,创新学校的课程实施方式,使得学校的课程建构更加贴近儿童学习研究的前沿。小行小学“地铁研究院”、秣陵中心小学“故事农场”等概念的提出,就体现了与新理念的融合。

5.提倡综合课程,学习方式体现活动化。我们强调学校的校本课程发展要有别于国家课程的形态,大力倡导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突出学习的自主性、选择性和创造性的综合性特色课程,为学生创造边动手、边认知,边体验、边探究的学习机会,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体现课程的活动化。在申报评审中,我们已经发现,绝大多数学校已经摒弃那种领域单一的特色课程规划,适合不同学生学习需求的综合性、统整性课程已经更多出现。

6.重视基地建设,物化环境突出资源性。在物化建设中,每所学校不仅着力建设品位高雅、独具匠心的学校环境文化,更将学校环境资源作为课程实施的支撑保障,注重将物化环境建设与课程特色结合起来,建设校内的课程基地。通过这一轮的建设,市教育局预期将完成10个左右的校内课程学习基地建设,并将实现基地的辐射功能。纵观18所市级、6所省级特色文化建设学校的工作实践,虽然有了一定的提升,但仍有一些亟待厘清的认识,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总体而言,表现在:一是,一些学校在文化建设顶层设计中缺乏深层次的思考,对整体建构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理念系统、实践系统和保障系统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存在着简单化的现象,将一事一物一课程理解为特色文化建设的全部,忽略了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全局性;二是,在学校的教育愿景、办学理念的梳理上,概念较多,内涵宽泛,缺乏个性;三是,特色课程不能支持学校文化在育人上的特色追求,对课程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这一关键问题,把握不够到位,存在着“特色文化是一个框,什么都往里装”的问题;四是,某种意义上,学校文化是校长办学理念的折射,但从校长心目中的学校文化走向全校师生文化追求的过程中,仍有一个解读、理解、认同的过程,学校在特色文化建设过程中,不仅要加强自上而下的沟通、宣导,也要关注自下而上的多元主体积极参与,发挥教师、学生、家长、校外专家和社区人士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得文化成为共同的信念。

三、进一步加强区域推进工作的思考

1.凝聚共识,倡导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三个坚持”。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核心就是要促进每一所学校的发展,作为教育行政部门,在敏锐地认识到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现状与问题之后,行政支持、高位引领、扎实推进是职责所在。今后,市教育局将通过有力的引导督评,提升区一级教育行政部门对特色文化建设的认识,使得每一个区都将“区域推进特色文化建设”作为促进每一所学校内涵发展、实现区域内小学优质均衡的重要抓手。在这个过程中,还要把握“三个坚持”的原则。一是要坚持“区域推进,整体发展”。区域推进学校特色文化建设是从整体上规划、行政上支持、理念上更新、措施上跟进,是为了办好每一所学校,促进所有的学校寻求物化中的人文追求与办学实质的精神凝炼,以每一所学校良性的发展整体推进“教育名城”建设的宏伟蓝图。二是要坚持“各美其美,美美相容”。区域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关键是要每所学校成为“每一个”,而且是“独特的一个”,学校的发展应当是差异均衡发展,避免同质化,以期实现各美其美,美美相容。三是要坚持“内涵丰厚,深入细节”。优质学校建设是一个优质化的过程,是通过改革过程中的“增量”与“进步”实现对学校自身的不断超越,并非是一个静态理想目标的追求。学校特色文化的重构、教师的能量提升、学生的学力提高、管理的科学规范等都折射出一个学校丰厚的内涵,区域推进学校特色文化的建设不只是建立学校的理念系统、形象系统或者打造一个品牌,还应深入至学校的每一个细枝末稍。

2.梯次发展,抓好特色文化学校建设的“三个层面”。因为学校发展的阶段不同,我们要认识到在推进学校特色文化建设方面所存在的阶段性。既要充分发挥先行学校的示范引领作用,又要使先行学校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锻造特色,打造品牌;既要着力与改造与提升薄弱学校的办学水平,又不可忽视基础薄弱学校的内生力量;既要关注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强弱两头,又要使得有一定基础的学校加快发展,尽快成为优质的特色学校。首先,在本市具有一定影响的文化名校、特色名校,这一类的学校,已经成为特色文化建设工程中的“先行学校”,成为“1+1”策略中的领头羊。要充分发挥他们的示范引领作用,组织有关专家及学校领导、教师,对这些学校的特色发展历程进行分析研究,提炼有效的特色发展范式,使得他们由特色品牌到学习样板,更好地凸显示范作用。同时,要在教育现代化的背景下,对这些学校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促进他们不断发展。其次,要实施对已经形成一定办学特色学校的提升工程。要帮助他们不断理清思路,加快特色发展,孕育新的特色文化名校和特色办学品牌。市教育局在今年底,实施了特色文化示范学校培育对象的评审,将这些学校作为工作目标,已经通过评审认定了一批,将对他们采取经费和政策的支持,孵化这些“准特色文化名校”。第三,加强对基础薄弱学校或新兴学校的特色建设引领。这一批学校,以省首批认定和市跟进认定的20余所为代表,市教育局将与区教育局一起,进一步细化特色建设的工作举措,通过强化管理、结对发展、专家指导、目标督评等有力手段,切实提升他们的建设实效。

3.重点推进,强调学校特色课程建设的“三个结合”。特色课程是学校特色的根本表现,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元素,也是学校文化特色建设工程的重点内容。要通过课程建设,使学校文化深入到课程与教学层面,实质性促进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和学校发展。

一是将特色课程发展与课程改革紧密结合。要引领学校认识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特色文化建设的重要背景,学校文化建设应当与课程、课堂改革的核心理念紧密相融,围绕国标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实施,结合学校的特色资源、特色项目,围绕课程实施、课程管理和课程开发,使学校特色文化进入课堂和学科,与每一个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联系在一起,与改进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相结合。市、区教育局在学校特色文化建设中,将深度整合教育行政、教研室、教科所以及基层学校的多方力量,切实加强对特色文化建设学校的督评和指导,将学校特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课堂教学改革与学习方式转变等作为重要的着力点,努力改变文化建设与课程建设梳理的现象。

二是将特色课程发展与教师发展紧密结合。教师是特色课程开发的主体,作为主体,一方面,需要教师在开发特色课程的实践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贡献自己的智慧和才干;另一方面,由于教师参与课程开发实践的机会有限、经验不足,更需要教师在开发课程的实践中得到充分的锻炼,不断提高自己开发课程的能力。学校应当把特色课程发展作为学校核心实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催化剂,将课程发展的全程,作为有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契机。我们将加强与在宁高校、研究所的联系,开展多层次、多方式的提升教师课程开发、课程建设和课程实施培训,推动针对课程发展的教师团队建设,不断打开教师课程视野,提升教师课程能力。

三是将特色课程发展与学生个性发展紧密结合。学校特色建设是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学校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特色的学校,才可能培养出有个性、有特色的学生;没有特色的学校,只能使学生成为“千人一面”的“标准件”。学校特色建设应大力倡导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突出学习的自主性、选择性和创造性的综合性特色课程,充分发掘学生的个性潜能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和谐地发展。

篇6

一、学校特色文化的内涵解读

学校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精神之魂,它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下来的并作用于学校师生员工的文化,一般体现在教师和学生的思维方式与行为习惯中。学校特色文化是在学校文化基础上的凝练,它是学校文化的内核,是区别于他校文化、彰显本校文化的独特标志。学校特色文化具有三个显著特点:第一,历史性。它是奠基于学校长期发展的历史基础之上,具有深厚的历史意蕴。历史性是学校特色文化发展的坚实基石和持久动力源。第二,差异性。美国著名人类学家露丝・本尼迪克特认为:“文化是通过某种民族的活动而表现出来的一种思维和行动方式,一种使这个民族不同于其他任何民族的方式。”[1]因此,学校特色文化贵在“特色”,它是“属于自己的句子”[2]。第三,育人性。《易经》有言:“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是在深层次上为组织成员所认同和共享的基本假设与信念,它潜意识地发生作用,达致文化化人、文化育人的旨归。学校特色文化的灵魂在于育人,通过文化的浸润、滋养,促进师生多样化发展与精神意义的生成。

基于文化形态的视角,学校特色文化是由物质文化、组织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有机构成的系统结构。物质文化是指学校的物质环境、生存空间以及外在文化标志等,一般包括:校园环境、楼宇设计、校徽文化等。组织文化是指学校机构部门及其规章制度体现的文化。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内核,一般通过学校的办学理念、核心价值观以及师生的思维方式体现出来。行为文化是指渗透于师生价值理念的文化,一般体现在日常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中。物质文化属于外部层,它是学校特色文化的形体结构,对学校特色文化建设发挥着载体性的功能。组织文化和精神文化属于内部层,它是学校特色文化的内核,对学校特色文化建设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行为文化属于外部层,它不同于物质文化,它是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价值表达。由此可见,三个层面的文化有机地构成了学校特色文化。

二、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异化

1.偏离本体的功利化价值取向

文化的本质在于属人性和为人性。文化与人具有内在的密切关系,离开人讨论文化与远离文化谈人都是丧失了根的异化。恩斯特・卡西尔在《人论》中谈到:“对于理解人类文化生活形式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来说,理性是个很不充分的名称。但是,所有这些文化形式都是符号形式。因此,我们应当把人定义为符号的动物来取代把人定义为理性的动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指明人的独特之处,也才能理解对人开放的新路――通向文化之路。”[3]文化是意义符号的集合,只有通过文化才能理解人的独特性、差异性和创造性。文化伴随着人类的起源而发生,它由人类创造,体现人的本质属性,同时促进人的发展。因此,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本体价值在于立足于学校,实现师生的和谐发展。然而,在学校特色文化建设中大量标语、口号的盛行凸显了功利化的价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而言,这些口号能够有效地表达校园文化建设者的决心和魄力。然而,仔细推敲,它却暗含着校园文化建设中急功近利的迫切心态、线性的工程式思维和忽视人与文化关系及其本体价值的跃进方式。

2.成人逻辑对儿童哲学的僭越

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表层目的是促进学校的多样化与个性化发展,形成“属于自己的句子”,深层目的则是实现师生积极、健康、幸福与和谐的发展。因此,学校特色文化建设不仅要基于学校历史和现实,更要以师生的发展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然而,在实践中,从成人的视角开展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现象比比皆是。成人逻辑对儿童哲学的僭越使学校特色文化建设游离于文化本身,偏离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宗旨。在学校特色文化建设中主要体现为成人思维方式的主导和儿童哲学的隐退。一方面,在学校特色文化的“规划”和建设中,仅仅立足于学校发展,彰显学校个性,而没有或者较少考虑到学生的立场和发展需求。另一方面,大量的学校特色文化反映了儿童哲学被无情的淹没。如:在书香校园文化建设中,通过现代化技术的精致运用,大量书法作品被复制或者雕刻在学校的每个角落,尤其是各种草书作品、篆体作品深受欢迎。试想,简单的复制雕刻能够散发出校园的书香气息吗?各种草书、篆体作品又有几人能识?更不要奢谈处于识字阶段的小学生在多大程度上能够享受这种书香文化的熏陶。

3.行政主导对内在动力的抑制

在一定意义上而言,学校特色文化并非是“建设”的,它只能是在学校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积累与凝练而成。它并非外在赋予,也非自我标榜,而是一种内在的表达与内涵的彰显。学校特色文化的形成是自觉自为、持续不断的发展过程。然而,在实践中,学校特色文化建设被异化为“政府行为”、“品牌”标志、“项目工程”,尤其是各种名目繁多的教育评估与验收工作,通过量化指标将学校特色文化机械地分割为不同模块,丧失了文化本身的内在属性与育人价值。尽管学校特色文化建设需要外部力量的支持,尤其是政府的推动与合理作为。但是,过多的行政干预乃至行政主导,使得学校丧失了文化建设的主体性,异化为一系列政策的执行与指标的达成。进一步而言,学校主体性的式微导致学校特色文化建设内在动力不足,在实践中往往表现为轰轰烈烈的学校特色文化建设与学校特色文化的昙花一现。

三、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本真回归

1.明晰理据

学校特色文化建设具有三层理据:一是学校的历史文化传统。文化传统是“不死的民族魂”,它“不具有形的实体,不可抚摸,仿佛无所在;但它却无所不在,既在一切传统文化之中,也在一切现实文化之中,而且还在你我的灵魂之中”[4]。认识学校的文化传统有助于发掘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优质种子,奠定学校特色发展的深厚基石。二是时展使命和社会核心价值观。不同的时代赋予主体不同的使命,不同的社会也具有不同的核心价值。知识经济时代,革新与变化是永恒的主题,主体不仅要具备策略性知识和适应社会的技能,还要富有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因此,学校特色文化建设不仅要充分体现时代特征,勇于担当时代使命,还要反映和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是学校的当下实践。立足学校现实,是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前提。学校所处地理空间特征、师生状态以及不同生活背景中形成的文化特质等规约着学校特色文化的形成。因此,系统整合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理据,是当前学校特色文化建设走出复杂困境、超越历史和现实、实现学校文化改造和重建的必由之路。

2.辨识主体

主体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发挥着领导与决策作用,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是推进活动的关键。消解政府行政主导和过多干预,提升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内在动力需要打破单一主体观,树立多元主体观,“包括学校的校长、教师、学生、职工以及间接参与学校建设的专家、家长、社区人员等,他们各自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承担着相应的责任,形成了一个建设共同体”[5]。

首先,校长是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领导者和决策者,校长的领导力和决策力对学校特色文化建设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学校特色文化建设中,校长要具备学校特色发展的战略意识,树立“文化兴校”、“文化强校”的观念。同时,校长要具有个性化的教育思想,结合时代特征和学校实践,提炼形成学校核心价值观,引领学校特色文化建设。此外,科学的指导和艺术的领导是校长推进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着力点。其次,教师和学生是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核心主体,他们的有效参与不仅有助于形成富有特色的教师文化和学生文化,而且有助于在整体上推进学校特色文化建设。因此,需要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创造性,让师生参与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规划与设计,凝练学校文化价值观,创建学校特色文化的物质环境等。一方面教师是学校特色文化的践行者、享用者和创造者,通过教学活动和日常行为传播和扩散着学校特色文化;另一方面,学生参与学校特色文化建设,不仅有助于打破成人逻辑对儿童哲学的僭越,而且有助于形成新型的学生文化,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多样化发展。再次,家长、校友、社区工作人员等是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重要参与者。由于他们处于不同的工作领域,具有多样化的实践能力。因此,他们是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重要资源。一方面,他们是学校历史发展的亲历者和见证者,本身是学校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在学校特色文化建设中,他们愿意而且也有能力提供各种资源,如智力支持、经济资助等。由此可见,在学校特色文化建设中,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各类主体的积极性和能动作用,统筹各方力量,合力协同推进学校特色文化建设。

3.拓展内容

学校特色文化建设不同于校园文化建设,它是在校园整体文化建设的基础上,彰显学校个性,突出学校的文化性、独特性和优越性。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重点不在“大而全”,而在“特与精”。因此,需要全面认识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多元内容,并结合实践,有选择有重点地进行开发和建设。

整体而言,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多元内容一般包括课程文化、教学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组织管理文化等。课程文化主要体现为学校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校本课程不仅具有知识性价值,而且蕴含着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教育价值观,课程“所蕴含的价值、精神、意义并不是直接灌输给学生的,而是在师生协商与互动过程中通过达成共识的方式而被生成的”[6]。课程文化具有丰富的育人价值。教学文化以课堂教学变革为核心,它是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对话、交流、合作等方式实现师生“教学相长”的文化。一般包括教学方式变革、新型教学模式构建、教学过程创新等内容。教师文化是以教师为主体,通过日常交往实践活动形成的、具有融合性、发展性和意义性的文化。一般通过教师学习共同体、教研组、校本教研等体现出来。积极和谐的教师文化是提升教师归属感,生成教育性情感体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力助推器。学生文化是学校特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着学生群体的生存现状与精神状态,也是学校特色文化建设成效的关键表征。在学校中,学生文化一般通过同辈群体、兴趣小组、学生日常学习与交往活动体现出来。组织管理文化是推进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重要机制,一般包括学校组织管理机构的合理设置、制度设计、领导的管理风格与成员之间的协同合作等。良好的组织管理文化是系统调动各方积极力量的关键因素,也是整体推进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有力保障。

4.优化路径

在学校特色文化建设实践中,创生了多元化的发展路径。基于学校发展的历史、时代特征和当下实践,学校特色文化建设路径主要由“凝练理念――物化塑形――内化生成――外化展现”四个部分有机构成。

文化创生理念,理念引领发展。理念具有导向、凝聚和激励功能,凝练理念是形成学校特色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前提。理念的提炼一般依据对学校发展历史、当下实践和时代特征的整体综合分析。物化塑形是从物质环境的角度营造学校特色文化,它以直接感知的方式,生动形象地表达学校的文化价值理念。一般可以从空间布局和内容设计维度创设物质文化。前者如校徽、校歌、校服、校门的设计、教学楼布局、学习长廊建造以及文化广场利用等。后者如名人格言、名家字画、励志故事、校友趣事以及建校历史等。内化生成是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主要路径,也是实现文化育人的关键环节。它是一个持续长久的过程,是师生通过对学校特色文化价值理念的感知、理解,在学校文化的浸润下,逐渐认同并内化学校文化价值的复杂过程。学校特色文化价值理念的内化生成一般可以通过组织研讨、教学渗透、日常传播等方式展开。如:组织师生围绕学校特色文化价值理念实施专题讨论、主题演讲;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有意识地讲述学校发展历史、名人事迹以及发展愿景;通过对学生团体,尤其是各种非正式同辈群体的影响,促进学生对学校特色文化理念的认知、认同和内化。外化展现是学校特色文化的整体表达,它通过对学校特色文化的呈现、张扬,提升学校特色文化的影响力。外化展现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学校形象和办学水平的整体提升,学校影响力的进一步扩大;二是教师诲人不倦,具有高度饱满的精气神,享受着教师职业带来的幸福感;三是学生昂扬奋进的精神风貌,孜孜不倦的乐学精神,和谐美善的日常行为。

――――――――

参考文献

[1] 维克多・埃尔.文化概念[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2] 杨九俊.学校特色建设:“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J].教育研究,2013(10).

[3] 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篇7

“花如解笑还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仁智者乐石”。自古以来,不少文人墨客对石之神韵赞赏有加,诸多仁人志士对石之精神更是顶礼膜拜。就石头本身来说,其精神就是一种默默无闻的奉献,把根深扎在大地上,直面整个世界,从容地接受阳光普照,从容地经受风雨洗礼,一生无怨无悔;其精神,就是一种屹立不动的风范,不管是矗立于山之巅,还是突出于海之角,始终巍然不动摇;其精神就是一种坚强不屈的傲骨,面对雷电风雪,日晒雨淋,宁可折,可碎,也不弯曲,风霜雨雪,沧海桑田,铸就了其铮铮傲骨,赢得万众瞩目。

中国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米芾一生博雅好石,精于鉴赏,对石头的膜拜简直到了如痴如癫、无以复加的程度。他在《拜石》中留下这样的诗句“万年练就丰骨态,不语沉默意是金。余自面石悟真意,笑思尘嚣已成林”。自古以来,不知多少文人墨客争相挥毫泼墨赞赏石之精神,多少仁人志士争相伫立石前“面石悟真意”。

得胜小学矗立着这样一尊镇校之巨石,全校师生理应“面石悟真意”,三省自身之发展。

“三省”从“三省吾身”而来,出自《论语・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原指每日从三个方面检查自己,后指多次自觉地检查自己。《荀子・修身》中又说,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意思是道路虽近,不走就不可能到达;事情虽小,不做就不会成功。学校如能得大石之神韵,实在是胜三省吾身。为此,学校决定深入挖掘“大石”文化,开展“伫石三省”教育,创建特色校园文化教育品牌。其目的在于学校学大石“粉身碎骨全不怕”的意志,省自身坚定发展之信念,做教育改革的奠基石;教师学大石“不语沉默意是金”的精神,省自身默默奉献之胸怀,做学生成长的铺路石;学生学大石“独立不嫌形影瘦”的风范,省自身勤奋好学之志趣,做全面发展之雨花石。

二、细化特色文化教育内容,引导师生在学习对照中反省自己

学校借助校园内矗立的这尊大石头,参悟米芾“余自面石悟真意”和曾子“三省吾身”的精髓,将学校特色校园文化定位为“伫石三省”教育,引领全校师生学石之精神,反省自身之发展,打造学校特色文化教育品牌。

1.学校精神(或追求)

根据“得胜小学”之校名,为引领学校师生始终胸怀“得胜”之信念,学校决定彰显“得大石之神韵,胜三省之吾身”或“大石神韵志在必得,三省吾身方能制胜”的学校精神,确立了“我学习我快乐我反省我成长”的办学理念,意在引领学校师生因学石精神而快乐,因不断反省自己而成长。

2.“伫石三省”教育文化精髓

学校开展“伫石三省”教育,是要倡导学校全体师生每天能伫立学校大石前,或每天能心中默念大石,三省吾身,调节自己情绪,规范言行举止,养成良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习惯。学校“伫石三省”教育的文化精髓主要表现在:

学校之省:学石之巍然矗立,省发展信念之坚定。

教师之省:学石之沉默是金,省默默奉献之胸怀。

学生之省:学石之坚韧不屈,省勤奋好学之志趣。

在具体的教育实践过程中,要求全校师生时时刻刻反省自己:省其言――语言文明,礼貌谦逊,和蔼友善;省其行――品行高尚,富有爱心,勤于奉献;省其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教学相长。

3.学校“伫石三省”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日三省。要求师生早省,快乐心情,省定目标;午省,彼此对照,审视优劣;晚省,归纳小结,反省得失。

随时三省。文明“三省”。如,今天我随地吐痰了吗?今天我随手丢脏物了吗?今天我说话粗俗了吗?晨读“三省”。如,今天我保持良好情绪了吗?今天的学习内容我都记住了吗?今天我又掌握了哪些记忆方法?课堂“三省”。如,今天我认真听课了吗?今天我是否积极思考并认真回答了课堂问题?今天的课堂学习任务我完成了吗?

集会“三省”。如,今天我保持安静了吗?今天会议的主要精神我记住了吗?我该怎样去落实集会上的要求?

入厕“三省”。如,今天我爱护厕所清洁卫生了吗?今天我乱扔手纸等杂物了吗?今天我在厕所内讲脏话了吗?

交往“三省”。如,今天与他人见面时,我主动问好了吗?与人交谈时我做到用语文明了吗?与他人分开时我做到礼貌道别了吗?

就餐“三省”。如,今天我挑食了吗?今天我浪费粮食了吗?今天我讲究用餐卫生了吗?

家庭“三省”。如,今天我主动帮家里做家务了吗?今天我做到孝敬父母关爱亲人了吗?今天我完成了家庭作业了吗?

上学“三省”。如,今天我该怎样保持良好的情绪?今天我该学好哪几门功课?今天我该加强哪些体育锻炼活动?

放学“三省”。如,今天我过得快乐吗?今天我有收获吗?今天我表现很棒吗?

三、营造“伫石三省”教育氛围,促进师生在学习反省中不断成长

1.校园环境文化教育氛围打造

校园特色文化主题的彰显。一方面,在学校大门上方安装LED电子显示屏,滚动显示“得大石之神韵,胜三省之吾身”或“大石神韵志在必得,三省吾身方能制胜”的学校精神,在学校教学楼显著位置镌刻学校精神的大字。另一方面,在大石^旁铸造了一尊大理石碑,石碑上镌刻着学校特色文化品牌“伫石三省”四个镏金大字,在这四个字下面的大理石上镌刻着体现学校之省、教师之省、学生之省的具体内容的57个小字。

学校大门前文化的彰显。在学校大门外两侧各建造了一面石墙,进门右侧石墙上书写着“上学三省”警示语,进门左侧石墙上书写着“放学三省”警示语。即:上学“三省”――今天我该怎样保持良好的情绪?今天我该学好哪几门功课?今天我该加强哪些体育锻炼?放学“三省”――今天我过得快乐吗?今天我有收获吗?今天我表现很棒吗?

校园内及楼道文化彰显。在教学楼楼道,从低楼往上,依次设计布置了学校“伫石三省”教育的具体内容。即:伫石三省之省其言:语言文明,礼貌谦逊,和蔼友善;伫石三省之省其行:自尊自爱,诚实守信,遵规守纪;伫石三省之省其德:品行高尚,富有爱心,勤于奉献;伫石三省之省其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教学相长;伫石三省之省其能:勤于思考敢于质疑勇于实践,等等。根据各部分主题内容,设计布置一些歌咏石头、激励人自省方面的名言警句,并附上意义解读,再穿插一些学校开展“伫石三省教育”的活动图片。在校园操场、花池花台周围、校园各个活动场所,适当设计布置“文明三省”“锻炼三省”“交往三省”“集会三省”等内容,在教室里适当设计布置“文明三省”“晨读三省”“课堂三省”等内容,在教师办公室设计布置“教师之省(教书育人、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教师备课之省(认真领悟了教材的编写意图和课标要求、全面了解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习起点、精心设计了课堂教学方法和教案、学案)”“教师上课之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教师课后之省(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否得体、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教学效果是否最佳)”“教师辅导学生之省(做到不偏爱或歧视学生、帮助学生总结学习方法、注重学生质疑能力培养)”“教师业余生活之省(注重生活情趣培养、坚持终身学习成长、关爱家庭亲人亲情)”等内容,以此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教育氛围。

2.不断丰富校园文化活动载体

篇8

一、因地制宜,扮靓校园内部环境,突现浓厚的育人氛围

校园文化的内涵非常广泛,对郊区学校中小学生来讲,他们需要的是一些直观、具体、可感的东西,其外在的表现是需要看得见、摸得着的。为此,我们结合学校面积相对较大、学生人数相对较少的特点,本着营造特色文化,创造精品校园的办学理念,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自我学习提升的场所。我们基本做法是:

1.装点门面,提高品位。学校新教学楼下面的架空层,既是学校学校的门面,也是学校师生的风雨活动场。左面是原小学教学楼的外墙共8米,前面是一堵30米长的档土墙,中间是8根立柱,为充分利用好有限的空间,我们在38米墙上建制了21个不锈钢框架宣传栏,分别张贴学校简介、学校鸟瞰图、教师榜、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行为规范、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图片展示、两基只知识问答、校务公开栏、党建专栏、学生思想行为教育宣传栏、师生书画摄影作品、师生明星及个人先进事迹等,学校命名为“学校长廊”,分部门承办、管理,定期补充或更新内容。8根立柱四周悬挂着框架的唐诗宋词,都是中小学课本中出现过的。挡土墙上方是三句红色大型字牌组成的教育格言:“学校是启迪心智的场所”、“教育是一串心灵感动的过程”、“学习是快乐的行动与付出”。

新教学楼正面自上而下是三排金光闪闪的大型钛金字牌,“校风”:勤奋、守纪、文明、自信;“教风”:以爱育爱、以智启智、以行导行;“学风”:勤学、好问、善思、会学;办学理念: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新教学楼左侧墙面悬挂的是六个鲜红的吸塑大字,“校训”:悟美、求真、至淳。背面是教育要达到的三个目标: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中学教学楼正面二楼墙面悬挂的是学校的办学思想:以人为本、全面发展、与时俱进、锐意进取。它们在蓝天白云下格外醒目。另外,楼梯走廊张贴的是风格统一的标识牌,教室里有国旗、班风、课程表、名人警句、《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同时,各班级还精心设计自己的宣传栏,张贴学生的书画,摄影作品、特色作业、优秀试卷等。整个校园充满着浓郁的文化的气息与书香味。学生学有榜样,赶有目标,长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熏陶,各方面素质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2.新建生态学习园――“逸馨学苑”。原小学部教学楼一楼前是一块无人通行的空地,紧挨着一堵约5米高的挡土墙,学校利用这方面挡土墙修建了一些呈梯形的花台,并按季节摆放各种花草、盆景。配合一楼的图书室、阅览室、美术室安置一些长条形休息椅,这样学生既可以在园内看书学习、画画,也可以识花、赏花、种花。“逸馨学苑”是我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亮点。校园其他绿化也本着实用、经济、美观、高品位的原则,遵循地形地貌起伏变化的特点,以绿色植物造景为主,盆栽小品为辅,做到点面结合,与全面粉刷翻新的教学楼,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郁郁葱葱的环城林带相映生辉,争奇斗艳。一流的教学设施,一流的办公条件,干净整洁的学习工作生活环境,让每一位师生都喜上眉梢,使美丽雅关再添一道靓丽的风景。

3.传播新理念,完善农村远程教育资源网。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就必须是一个开发完善的网络体系。我校得益于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关心和支持,设立了农村远程教育接收站。我们则充分利用农村远程教育资源网,通过卫星接收全国各地的优质教育资源,对各学科教师进行有的放失的学科教学培训,优化课堂教学效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实施人性化管理,营造和谐的教育教学氛围

和谐,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精髓。营造和谐的教育教学氛围,主要表现为校园组织结构的和谐等等。我校位于城郊结合部,工作和生活条件相对比较艰苦,99%的教师来自城区,生源情况也相对比较复杂,质量偏低。和谐的教育教学氛围必须从学校文化建设入手唤起教育者、受教育者的文化意识,只有积极构建开放、民主、和谐的学校文化,才能全面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

首先,学校领导始终坚持以师生发展为本的基本思想,通过校园文化的陶冶 、激励,以及学校办学理念、制度的实施,形成师生齐努力、共奉献的人文管理模式。以高尚优秀的精神文化引导人,以科学规范的制度文化约束人,以优美高雅的环境文化陶冶人。使学校拥为强有力的的“文化磁场”,拉动着学校向前发展,引领着师生朝着自己的教育理想迈进。努力构建和谐的管理文化,形成优良校风。

其次,教师是校园文化的重要支持者和参与者,教师文化与校园文化相辅相成,关注教师的生存状态,关注教师的幸福成长,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激励教师的成就意识,是我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我们要求教师做到语言美、举止美、风度美、衣着美,用健康的文化来影响青少年儿童,让他们健康成长。

第三、学生是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我们的宗旨是把学校建设成为学生生命成长和智力发展的乐园,学校的每一个橱窗、每一面墙壁、每一棵树、每一盆花都应成为激励学生成长的好教材,为此学生团队用心挖掘、倾力打造,不遗漏每一个细节,创设切合实际、丰富多彩的室外文化,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熏陶。

篇9

作为一所曾经的薄弱学校,石壁小学如何找准学校的发展方向,扭转学校的办学困局?书法是一种非常好的道德培养方式,对少年儿童的修养、品德的形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等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可以普及性开展。所以石壁小学把“翰墨育人”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切入口,挖掘传统文化精髓,培植丰厚的人文底蕴,体现以书修心、以书立品、以书兴校,不断提升办学品位,让学生、教师、学校和谐发展,让翰墨文化成为学校化育新人的新视角,让师生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做到习字习德行、品字品人生,走出了一条文化育人的“翰墨文化”特色学校创建之路。

“翰墨”义同“笔墨”,原指文辞。三国魏曹丕《典论・论文》:“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后世亦泛指书法和中国画。结合学校实际,为了传承与发扬李伟、李家培两位本地域书法家的精神文化,在翰墨文化建设方面以书法教育为切入点,以书法艺术精神为核心展开,涉及技能教育、道德教育、智力教育、情感教育等方方面面。翰墨文化教育是书法艺术所需的品格、思想、行为等一系列具有教育意义的精神活动的总和,是培养品正、德美、雅静的人的教育。

二、“翰墨文化”的构建

1.深度挖掘,提炼精神

石壁小学严格落实《广州市教育局关于以学校特色发展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指导意见(试行)》的相关精神,立足于区域文化背景,结合学校的自身优势,坚持以文化立校,把“翰墨文化”确定为学校的核心文化,把“正品、崇德、颂雅”作为书法精神的演绎,围绕书法精神提炼出“雅书成就梦想”的办学理念,制订并实施《石壁小学“翰墨文化”建设方案》,致力于打造“翰墨文化”特色学校,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和谐发展。理念体系大致构成如下:

办学理念:雅书成就梦想。

发展愿景:把学校打造成一流的翰墨特色学校。

学校精神:正品、崇德、颂雅。

教师宣言:博爱至善,求新力行;雅书育人,成就大器。

学生宣言:端端正正写字,堂堂正正做人;认认真真学习,快快乐乐成长。

校训:书雅品行、学立人生。

校风:乐雅。

教风:善艺。

学风:和学。

2.环境熏陶,别具匠心

石壁小学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把现代文明气息与传统翰墨文化有机结合在一起,校园布置诗意盎然,主题景观彰显翰墨文化,让师生一走进校园就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教学楼前,以文房四宝及印章为元素的主题雕塑――“墨韵”呈现在眼前,翰墨广场、翰墨育人主题文化墙、书画名家廊、练字场、翰墨思源、墨香阁、汉字的起源及演变、师生书画作品展示栏等文化场所,成为展示名家及师生书画作品、品味书香文化的好地方。以王羲之为主元素建设的羲园,展现了曲水流觞、兰亭序、雅正亭、书法名家及书法知识介绍等内容,成为了学生休闲、活动及学习书法文化的好地方,充分传达学校办学的理念和文化精神。

3.专家引领,打造团队

石壁小学通过各种途径,为教师搭建成长平台,逐步建立起“专业引领、同伴互助、自我反思”的校本研修机制。石壁小学是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广州南站教育实验区中的一所实验学校,学校充分借助广东二师的专家资源,邀请广东二师的专家深入学校进行调研活动,通过学校的汇报、听课、评课、座谈、观摩等活动,让专家团队深入了解学校的情况,为学校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在广东二师的指导下,学校还为教师们创设了一个自我展示及走出去到名校观摩跟岗学习的平台。教师们通过参与实验区开展的各种教育科研活动,得到了很多学习、锻炼及提升的机会,大大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让学校走上了“以内涵求品位,以育人求发展”的快车道。

为了更好地开展翰墨文化活动,学校成立了书法教研组,每周聘请书法专家来校为全体教师上书法课。在提高教师们书法技能的同时,让教师们通过写字品茶修心养德,克服浮躁心态。每学期开展一次教师粉笔字、钢笔字、毛笔字比赛活动,组织教师参加各种书法比赛,鼓励有条件的教师加入各级书法协会,培养高层次的书法骨干教师,现有广州硬笔书法家协会会员7名,理事1人;广东省硬笔书法家协会会员3名。

4.特色课程,彰显个性

特色课程是创建特色学校的核心内容,开设什么样的课程,就决定了将办成什么样的学校。石壁小学紧紧围绕翰墨特色文化,初步构建起翰墨文化特色课程体系,分为以下五个系列:

一是主题校园课程:翰墨飘香、正雅通廊、感悟羲园、魅力广场、文房四宝。

二是四礼导行课程:雅书启笔礼、师生授雅礼、尊孔敬师礼、雅书送宝礼。

三是四雅连璧课程:雅书大赛、名家雅行、雅书会友、雅书义举。

四是五品育人课程:琴意悠扬、棋乐无穷、书梦雅成、画驰万象、武励人生。

五是雅正铸成课程:七彩童梦、正品生活、历练自我、自华自强、智慧成长。

这一课程体系分步推进实施,师生全员参与。在西片“以和创品”发展理念的引领下,学校在按要求落实国家课程的基础上,积极结合学校实际对校本课程进行创新与完善,以特色课程承载特色文化,在课程创生上呈现“和而不同,兼容并蓄”的格局。

5.主题活动,精彩纷呈

石壁小学以形式多样的翰墨文化活动为载体,让师生进一步感悟和弘扬翰墨文化。定期举行“翰墨文化”校本礼仪,每周升旗仪式宣读校训、学生宣言,每学年举行开学启笔礼、毕业送宝礼活动;评墨香学生、墨香教师;举行师生书画比赛、书法家故事大赛、经典诗文诵读比赛、翰墨征文比赛、书画名家校园行、现场写春联义卖等活动。学校在2013年承办了“美丽广州・第三届广州硬笔书法大赛”,2014年承办纪念广州硬笔书法家协会成立30周年系列活动之“中国梦・硬笔情”全国硬笔书法大奖赛,2015年举办了“书雅品行、学立人生”石壁小学校园文化艺术节活动,2016年在广东书法院成功举办了全校师生书画展。

篇10

一、以地域文化为依托,开发地方文化特色课程

长期以来,学校一直遵循自上而下的国家课程开发模式,忽视了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多样性、地域性。而本乡本土的地域特色资源在以一种“无声”的文化形式影响和熏陶着周围的人们。通过挖掘乡土教育资源,形成富有乡土气息和人文精神的课程资源,进而渗透到学校教育之中,可以丰富课堂教育活动,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使教学本土化、生活化。

随着办学的深入,原有的艺术特色课程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为了让特色更优,学校依托地域资源,引进农民画和锡剧的教学。

周鑫华,是吴江农民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他的作品植根于农村,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农村江南水乡的韵味。近几年,周鑫华在农民画创作路上,收获颇丰,在各级各类比赛中频频获奖。他的作品还曾被吴江政府作为礼品,赠送给日本友人。我校充分利用这一地域资源,传承地方文化,请周老师走进课堂,为学生们授课。如今,学生在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逐步掌握了农民画的绘画技巧,在各级绘画比赛中多次获奖。

锡剧是我们江苏省主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曲调优美流畅,轻快悦耳,深受江南人的喜爱。让戏曲走进校园,是传承传统文化和提高师生艺术素养的有效举措。2010年,我校成立了“尚美”锡剧社团,先后聘请了锡剧名家卞雁敏、盛连荣、赵玉华等老师莅临指导。卞雁敏老师是国家一级演员,曾在多部锡剧中担任主角和主要配角。盛连荣和赵玉华老师是吴江公共文化中心艺术团成员,多次参加全国省市级演出并获奖。学生们在几位老师的悉心教导下,了解了锡剧文化,掌握了演唱的技巧,多次参加各级各类演出。

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课程,是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需要,是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高青少年艺术修养的有效途径。这些课程的引进,为我校特色文化内涵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2014年12月25日,我校为全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推进会作现场展示,收到极好的反响。

二、与外界机构合作,打造学校特色品牌项目

我校的特色建设起步于20纪90年代中叶,在实践层面上取得一些成绩。随着办学的深入,我们发现学校特色还停留在浅层面,缺乏广度,缺乏全局性,更缺乏深度,不利于学校的整体改革,不利于素质教育的深化。为此,我校在总结、反思的基础上,把学校坚持了近二十年的美术特色转型为“尚美特色文化项目构建”,更关注学校内涵发展和学生个性发展。

学校充分挖掘尚美文化的内涵与价值取向,传承原有的术特色,在此基础上积极与校外机构进行合作,提升学生审美素养,进一步推动校园文化建设,打造学校教育品牌。

2014年6月,学校与苏州大学艺术研究院合作,成立了徐海鸥工作室,引进了油画课程。徐海鸥是苏州大学艺术学院美术系教授、硕士生导师,先后出版了《徐海鸥油画作品集》《当代美术家――徐海鸥》《徐海鸥油画作品》等作品集。学校油画课程由徐海鸥教授和他的学生定期来校执教,孩子们被这种表现力极强的艺术所吸引,学习兴趣浓厚,在线条与色彩的交融中逐渐掌握了油画的技巧,受到美的熏陶与感染。现在,学校的艺术长廊、教室门口,随处可见学生的油画作品。

2015年,学校又与区科技中心合作,引进了绘本插画、丙烯装饰画、构成设计三个精品艺术社团,由科技中心定期指派专业老师到校上课。学校越来越注重核心社团的质量,这三个社团的成立是活动社团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是积极打造精品社团的体现。2016年11月,我校学生艺术作品在苏州市教育局金色大厅进行了为期两周的展示活动。

三、以尚美文化为核心,建构德育品牌特色活动

学校德育工作是教育工作的灵魂,它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起着导向作用。

在全区广泛开展“三有三讲”德育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我校创新方式方法,将“尚美文化”融于德育工作的各个环节,坚持立德树人,以“和谐、求美”为总目标,以“做一个有感恩心、有责任心、有进取心;讲文明、讲礼貌、讲道德的人”为主要内容,开展行之有效的德育品牌特色活动,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人生观,提升德行修养,争做“尚美”好少年。学校三大仪式,即一年级新生入学励志仪式、三年级学生生日成长仪式、六年级学生毕业感恩仪式,已成了学校的品牌德育活动。

一年级新生入学励志仪式在每年9月份举行,作为一名刚踏人校园的小学生,迎着开学的第一缕阳光,来到美丽的校园,心中充满了无限的热情与激动。为了使学生们能在学校这个大家庭中更愉悦地学习、生活。八坼小学在每学年9月开学初举行一年级新生入学仪式,为新入学的同学们创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入学氛围,让他们快速地融入小学生活,适应校园集体生活。

三年级学生生日成长仪式在每年4月举行,十岁是孩子金色童年中最值得纪念的年龄。为此,学校少先队策划了三年级同学的集体生日,纪念这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垂髫之年”。希望通过活动让队员过一个有意义的生日,在这次难忘的经历中学会承担责任,懂得感恩,同时也让队员们感受集体的温暖和快乐。

篇11

校园文化建设不能零敲碎打,想到什么干什么,那将使整个校园文化建设杂乱无章,让师生无所适从。校园文化建设应从大局出发,整体规划,和谐有序地进行。

1.胸有蓝图,制定三年规划。宁宝小学从2010年8月成立以来,校级领导就非常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把校园文化建设摆上日程。学校确立三年校园文化建设的主题为“养育习惯”。以环境建设为抓手,提升学校文化品位;以制度建设为核心,拓展校园文化内涵;以校本文化建设为主阵地,打造富有特色文化品牌;以活动为载体,推动校园文化建设。通过三年努力,促使学校达到环境整洁、优美、富有教育意义,校园文化活动形式多样、丰富多彩;规章制度齐全、规范、科学;“三风一训”体现团结拼搏、和谐文明、以人为本的精神;最终形成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

2.遵循原则,构建文化建设体系。

(1)教育性原则。校园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通过习惯的养成,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和全体师生的和谐发展。

(2)整体性原则。统筹兼顾,整体规划,围绕“养育习惯”这个核心,在建设制度文化上侧重规范师生言行,在规范的基础上形成习惯;在环境文化建设上,处处彰显习惯的培养;在校本文化建设上,编辑校报《宁宝之光》,开发了校本课程《好习惯 益终生》,把日常的习惯养成做成课程,进一步凸显学校特色;在活动文化建设上,围绕“养育习惯”开展相关系列活动,让好习惯扎根在师生心田。

(3)以人为本的原则。高度重视人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在编辑校报、校本课程、校本儿歌、拟定规章制度、绩效评价方案等方面充分发挥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完善制度,规范师生

宁宝小学按照“全面、科学、可行”的要求,修订完善学校管理、德育、教学、后勤、安全等系列管理制度,形成体系,装订成册。制定并通过了全体教职工的绩效工资评价方案及其他各种奖惩制度,加强了依法治校,不断促使师生养成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自律自护、自主成长的良好习惯。

三、环境文化,儒养师生

1.整体规划,合理布局。按照“各具特色、凸显主题”的目的要求,对校园建筑设施及人文景观进行整体规划设计,精心取舍,使其更加科学、合理,能够很好地彰显学校的办学理念。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教学区、运动区、科普园,根据各区域的作用和特点设置了鲜明的文化主题。

2.精心打造,凸显主题。为凸显“养育习惯”的主题,学校建有体现特色的文化建筑,花坛中有栩栩如生的人物、动物雕塑,东门校道右侧有孔子及古代四大发明浮雕,左侧有大字标语“好习惯成就未来”,紧接孔子雕塑的围墙用不同颜色的植物拼出“好习惯 益终生”字样,既美化环境,又既有教育意义。进入新教学楼入口处有个“好习惯”主雕塑,一群孩子正在用积木堆“好习惯”这三个字,预示着好习惯是一点一滴累积起来的,培养好习惯要持之以恒。旁边的配电室墙上,有一幅“习惯良好,美丽人生”浮雕,告诉师生,只有养成良好的习惯,才会有美丽的人生;新教学楼一楼有文化艺术墙“好习惯伴我成长”,周围的廊柱上配有关于好习惯的名人名言,让师生深刻体会到养成好习惯的重要性。总之,环境文化建设处处凸显“养育习惯”。

四、校本文化,滋养师生

校本文化建设是彰显校园文化建设特色的主阵地。学校定期出版校报《宁宝之光》,全力营造正确的舆论导向,为师生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提升广大师生的精神素养。学校还创设了自己校徽,创编了校歌。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指出:“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宁宝小学充分认识到习惯对一个人的终生影响,开发了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好习惯 益终生》,一到六年级共12册。教材图文并茂,由故事、实践探究、评价等内容组成。这些习惯的培养安排在小学六个年级,每个年级循序渐进,螺旋上升,最终让学生养成终生受益的好习惯。

五、活动文化,涵养师生

为了让师生真正养成好习惯,学校结合主题文化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用活动文化涵养师生。

教师方面:

学科技能竞赛活动和娱乐活动。青年教师赛课是宁宝小学不变的菜单,促进青年教师养成敢于挑战,精益求精的习惯;通过学科的技能竞赛让教师养成不怕困难,勇于参与,不断学习,不断思考的习惯;组织趣味运动会、羽毛球、篮球比赛等活动,让教师养成团结协作、努力拼搏、热爱生活的习惯。

学生方面:

1.趣味学科活动。各任课教师立足学科教学,精心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与学生生活和学科教学密切相关的内容,组织学生开展生动活泼的学科实践活动,让学生养成敢于参与,敢于展示,自主、合作、探究的习惯。

2.特长训练活动。学校根据学生的特长爱好,组建各类兴趣小组、科技小组等,安排专门教师辅导,定时、定点开展活动,让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强化训练,培养学生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团结协作的好习惯。

3.丰富多彩的校园节日活动。学校每年都定期举办读书节、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节日期间组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学生创设展示才能,获取成功的机会。

4.全心抓好“国旗下专题讲话”。每周一个专题,由上周五行政会议确定讲话内容,并指定一位行政领导或教师、学生代表主讲。让全校师生经常受到爱国爱校、文明礼仪、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等思想道德教育。

篇12

学校文化是学校最核心的价值观,是学校各项管理中最具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部分。用文化引领学校特色建设与内涵发展,有利于将学校师生的做人、做事方式化成习惯,逐渐形成学校传统。与刚性的纪律制度相比,文化更能彰显出柔性,是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大力提升学校办学品位的有效路径。

学校文化建设需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借鉴古今中外学校文化建设的实践经验,从学校自身的办学条件和教育经历中汲取有价值的内容,不断加强学习,转变观念,整体规划,突出学校的办学特色。

笔者结合日照第四小学的学校文化建设情况,谈一谈学校在坚持文化育人、文化立校引领学校特色发展中的策略和思考。

一、传承历史,提炼总结,逐步构建学校理念文化

日照第四小学西邻绿色军营,受惠于日照文化,并借力日照教育发展。学校文化底蕴丰厚,有着优良的办学品质,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学理念。

二、规范措施,细化责任,不断完善学校制度文化

学校文化以其独特的方式贯穿于学校发展的始终,而制度文化是一所学校正常教育、教学工作顺利进行的条件和保证。为此,学校制订了十几项制度措施,如《学校文化建设实施方案》《学生课堂行为常规》《日照第四小学安全管理条例》《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等。学校通过制订管理制度及条例,结合具体的操作实践,保障了学校文化建设工作的顺利实施和各项文化活动的有序开展。

三、美化环境,优化氛围,精心打造学校环境文化

学校要加强校园 “三化”工程和“六部曲”。“三化”工程即绿化、美化、净化工程。 “六部曲”则指:一是完善“教学多媒体系统――才宝平台”“校园安防监控系统――无缝隙监控”等设施设备,努力构建数字化校园;二是统一规划部署校园的美化绿化;三是利用“红领巾广播站”播报校园好人好事、班级快讯、校园七彩树、小故事大道理;四是保持校园内所有角落洁净,开展“垃圾不落地,四小更美丽”活动;五是做细做实学校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工作;六是将学校的办学理念、三风一训渗透到教学中,营造浓厚的学校文化氛围,实现文化育人。

四、多措并举,内涵发展,形成“绿色个性”的活动文化

1.开展绿色德育活动,形成良好校风。一是常规德育活动,全面开展“红领巾广播”、主题升旗仪式、主题班队活动、美德少年评选等系列德育教育活动;二是节日主题活动,以重大节日、纪念日活动为契机,开展家风家训、传统教育、科技探索、寻访足迹等实践体验教育,培育“绿色・阳光少年”,弘扬校园精神;三是文化体育活动,成立合唱队、啦啦操队、各类球队,开展庆“六一”儿童节暨学校艺术节活动,开展师生书法、绘画、摄影比赛等;四是特色实践活动,包括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教育、革命精神教育、传统文化教育、感恩系列教育、合作实践教育、科技实践教育、绿色环保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

2.夯实教学常规管理,塑造良好教风。学校严格实施课程计划,并加强课程计划的执行和管理,强化教学法规意识,实现教学常规全程动态化管理。学校要高度重视教学过程管理,对备课、上课、作业批改、学生辅导、单元测试进行全方位督查指导。

3.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培育良好学风 。为适应新课程要求,学校组织了丰富多彩的学科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形成良好学风,如重视学生成长三部曲“读、写、算”,开展 “星星点灯读书节”活动,以节日为依托开展经典诵读,组织开展学科素养大赛等。

五、规范师生,知情意行,彰显学校行为文化

行为文化是学校所有文化的集中反映,主要包括学校的管理行为、教师的教育行为和学生的文明行为等方面。

1.加强领导班子行为文化建设。领导班子是学校良好形象的代表,学校重视班子成员的学习和教育,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真心实意谋学校发展的观念。工作中用先进的理念引领教师,生活中关怀教师,尊重教师的人格与尊严,构建以人为本、以身作则的领导班子文化。

2.强化教师行为文化建设。我校在教师行为文化建设方面实施“三重视”:重视师德建设,重视教研教改,重视业务培训。实践“四个负责”:为学生现在负责,为学生未来负责,为学生一生负责,为所有学生负责。

3.落实学生行为文化建设。一是着力于诚信教育,二是主张自主教育,三是加强感恩教育,四是注重好W力行。教育要努力做到“知行合一”,学生以学为本、学以致用。

教育是最温情的陪伴,学校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就是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建设和谐校园,培育阳光教师和阳光学子,让每一位教师体验到职业幸福,让每一位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快乐。学校汇聚所有力量,高举绿色教育旗帜,同心同乐、精诚共进,全力打造弘扬绿色文化的日照名校,不断谱写学校创新发展的新篇章。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