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4 09:25:1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河流治理工程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图分类号:TV147+.1文献标识码: A
一、综合治理原则
全面规划、统筹兼顾的原则。在相关规划指导下,处理好干支流、上下游、左右岸的关系,处理好与水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注意与除涝、山洪灾害防治等相衔接。
以人为本,人水和谐的原则。以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作为中小河流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留足洪水出路,严禁缩窄河道,合理确定治导线和堤距。
因地制宜,注重实效的原则。根据河流特点和防洪保护需要,通过方案比选合理确定治理方案和措施,注重治理效果,处理好工程安全性与经济性的关系。
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原则。要结合当地条件,优化设计方案,充分利用当地材料,合理规划料场,尽量少占耕地,从严控制管理用地;设计方案要尽可能减少对河流生态及当地环境的影响,护坡、护岸尽量采用植物措施和天然材料、生态复合材料,注意与场镇景观、生态环境的协调。
二、治理方案的确定
中小河流综合治理工程应分段分析河道、堤防和建筑物工程现状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河道现状安全泄量及其标准,研究明确本项目的建设任务和治理范围。
依据国家标准《防洪标准》(GB50201-94),结合河道洪涝灾害特点和防护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根据保护的对象和范围,统筹考虑本河流治理对下游的防洪影响,与流域区域防洪标准相协调,合理确定防洪、除涝标准。
明确河道设计水面线推算方法、采用参数和主要成果,经复核河道断面不能满足行洪要求的,应综合考虑流域特点、地形地质条件、施工条件、环境影响、工程占地、工程量及投资等因素,兼顾水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对新建堤防河道整治方案进行技术经济比选,最终确定整治方案。
新建堤防统筹考虑防护区的排水要求,根据排涝分区和排涝标准,在排水方案论证的基础上,合理确定穿堤建筑物的布置、型式和规模。对迎流顶冲可能发生冲刷破坏的堤岸,可采取护坡护岸措施。护岸工程应采取平顺护岸型式,并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安全实用,便于维护,生态亲水,避免对河道自然面貌和生态环境的破坏。淤积严重或行洪能力不足的河道,经必选后采取河道疏浚、卡口河段拓宽切滩等措施,以恢复或提高河道行洪能力。
三、工程布置及主要建筑物设计
堤防工程级别划分应按《防洪标准》(GB50201-94)和《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2013)规定执行。穿堤建筑物(涵管、涵闸、泵站等)的建筑物级别不应低于所长堤防工程级别。防洪墙的建筑物级别应与相应堤防级别相同。具有通航、交通等功能的建筑物,应同时满足相关行业标准。
(一)新建堤防堤线布置
堤线布置时顺河道走势及天然岸线的分布情况,在基本遵从河道现状自然河岸线的基础上,尽可能充分利用现有河道空间对河道进行扩宽,对局部卡口段进行改造,构建和谐、自然、生态的景观带,完建后设计洪水位时的过流能力不小于天然情况。
首先对现状河道进行设计频率洪水水面线计算,分析各个河段是否满足相应防洪标准,然后再根据城镇总体规划、河道地形条件、周边可拓展空间、河岸可能改造形式以及河道功能定位等因素,确定初步的河道治理方案,根据水利计算成果,对各个河段整治规模进行修改,通过不断改变设计河道宽度,计算出各种方案设计水位变化的幅度和工程方案的效果。根据各种组合的多次试算,拟定较优的各个河道不同整治规模的初选方案进行详细的水利计算,选取工程规模、投资和工程防洪、景观、生态综合效果较优的一组方案作为推荐实施方案。
通过对几种堤线方案洪水水面线、地形地质条件、施工条件、投资和占地等方面的综合比较后,确定最优的堤线布置方案。
(二)新建堤防堤型选择
堤型一般有斜坡式、直立式、多阶混合式等断面构造形式。中小河流堤防护坡型式宜与自然和谐,除必须采用硬护坡的堤段外,可采用水泥土、草皮护坡型式。护岸型式宜优先选用坡式护岸,受地形条件或两岸建筑物限制时可采用墙式护岸。护岸工程上部护坡措施应进行综合比选后确定。有生态环境要求的堤防,经论证后常水位以上可采用生态型硬护坡或框格植草护坡。护岸工程下部护脚措施可根据水流条件、河势条件、材料来源等,选用抛投体、刚性挡墙和格宾挡墙等。护脚顶部可设置枯水平台,平台顶高程高于设计枯水位0.5m左右。
(三)清淤疏浚和清障工程
根据河道整治工程总体布局,结合河道治导线确定疏浚范围。疏浚后应使河槽与河岸保持稳定,满足边坡稳定的要求。河道需扩挖时,应沿滩地较宽的一侧或沿凸岸开挖,并尽可能使河线顺直。疏浚段的进出口处应与原河道渐变连接,未经充分论证,不能改变整治河段的河道比降。应根据当地地形地质条件、环境条件等合理选择排泥场地,并尽量采用环保型清淤疏浚方式。应对河道内垃圾等碍洪构筑物进行清除。对桥梁阻洪严重的,应结合当地基础设施情况和社会影响,决定是否拆除重建。
四、结束语
中小河流综合治理工程属社会公益性水利防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通过采取合理可行的治理措施,有利于提高河道防洪能力,保护岸坡稳定,防治水土流失,它既是关系该地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一项生命工程,也是改善城镇生态环境、投资环境和旅游环境的一项形象工程。因此,该工程的建设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
参考文献:《防洪标准》GB 50201-94
《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 252-2000
《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 50286-2013
封开县渔涝河治理工程在2010年被正式批准列入全国重点地区中小河流近期治理项目,并在中央财政不断加大对全国水利投入的大环境下,工程在2011年10月正式动工,到2012年12月全面实施完成。渔涝河治理工程主要任务是防洪排涝、兼顾生态环境整治;主要建设内容为:河道综合治理长度3.74km,加高加固左、右岸堤防7.22km,新建箱涵6座,清疏河道3.7km。工程防洪标准采用20年一遇洪水标准设计,堤防级别为4级,穿堤建筑物级别与堤防级别一致。排涝标准采用10年一遇24小时暴雨产生的经流量:城镇及菜地按1天排干设计;农田按3天排干设计。工程总投资3500万元。工程建设的设计、施工、监理各环节均采用公开招投标办法,严格招投标程序,选择全国符合资质要求、信誉良好、有较好业绩的单位承担。同时,建立健全工程质量管理和安全管理监督体系,签订质量监督责任书和安全生产责任书,制定度汛方案,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和工程安全度汛。渔涝河治理工程已经有关部门验收合格,防洪标准由原不足5年一遇提高到20年一遇,正发挥着显著的防洪效益和生态效益,保护人口5.2万人,保护农田2.5万亩,产生的多年平均年经济效益780万元。
2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我国大部分中小河流的河道都会经过很多乡镇农村,对其进行治理建设需要土地,但是由于其实际涉及到的范围较广,再加之对其征地的补偿工作中常常会与当地居民发生矛盾,使得征地拆迁的难度较大,无法及时的进行选址建设。其次,中小河流的治理工程一般都是在露天的环境之下进行施工建设,受到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和气候因素的影响,当发生雨雪和大风等恶劣天气的时候不得不暂停施工建设,工期不受控制,导致在汛期来临之前无法实现工程竣工,因而带来了较为严重的损失。另外,由于中小河流通常都位于较为偏远的山区,距离城市中心比较远,交通不发达,再加之由经济水平落后而带来的思想观念的陈旧,使得地区居民的环保意识不强,乱砍滥伐而引发的水土流失问题,使得中小河流的防护工程无法顺利开展。
3提升中小河流工程建设管理水平的对策
(1)做好工程建设前期准备工作。为了能够有效的解决与当地居民发生的征地矛盾纠纷,保证治理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地区的相关机构经过长期的协调,编制完成《XX河治理规划报告》,同时还要组织专门的人员到建设现场进行前期的勘查工作,并与设计单位签订设计合同,将完成的《XX河治理工程设计报告》上交进行审查,并由地区水利主管部门批复工程建设的投资款项,在招投标结束之后,要与中标单位签订施工合同,为河流治理工程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2)工程实施阶段的建设与管理。1)加强安全管理。水利工程的建设一般具有作业流动性较大、施工劳动条件较差、施工周期较长等实际特点,极易受到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影响,属于安全事故高发的领域,因此,为了保证河流治理工程的顺利建设,必须要加强对施工人员和施工过程的安全管理力度,建设单位要建立起安全生产的规章制度,使得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水平得到提高,规范其安全施工行为,从根本上确保工程建设的安全性;2)执行质量管理强制性标准。提升对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建设的管理水平,最主要的就是要严格执行质量监管的强制性标准。建设单位必须要建立并完善相应的规章制度,对工程建设中的各部分责任人和其所具有的权利义务进行明确,并且要根据工程建设的实际特点来下发工程质量管理制度的文件,在文件重要位置对具有强制性的内容进行重点强调,从制度层面上来约束工程建设的实施;3)对施工图纸进行设计交底。在进行工程建设之前,设计单位还需要向上级建设单位进行设计图纸的交底工作,而建设单位则要对施工图纸的数量和质量进行检查,确保其设计内容符合本项工程的实际需要;并对其设计中技术的应用以及现场实际问题的解决进行重点检查;同时,还需要对其隐蔽工程的设计进行核查。(3)工程验收阶段的监督和控制。在工程建设结束之后,相关管理部门要组织人员到现场对工程建设的实际质量进行检查。一方面,要保证其施工竣工文案的完整性,其编写是否规范,施工建设是否按照合同中所签署的内容进行;另一方面,还要安排质检员对工程建设的原材料、设备设施、混凝土施工等进行检验,在确保不存在偷工减料的问题之后,再进行竣工签字。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当前勘察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小河流的勘察设计其实并不复杂,但由于受设计理念、勘察水平和其他因素的限制,审查过程中发现问题比较多,修改时间长,甚至出现整个设计重做的现象。存在问题大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勘察与设计严重脱节。
众所周知,世界上任何建筑物都建立在地基之上,土建工程设计都离不开工程地质条件,脱离工程地质条件做设计,那只是空中楼阁,经不起实际的检验。这个道理每个工程技术人员是应该懂得的,但实际工作中勘察与设计却往往脱节,勘察没有为设计服务,设计不以勘察为基础,缺乏设计依据,二者各打各的板,各唱各的调,不能有机结合。在山区河流中,基本是以冲刷塌岸为主,很多地方地质条件简单,只要简单的护护坡就行了,设计上往往是大动干戈,建堤防修挡墙,严重脱离实际。俱如此类的问题很常见,浪费了人力物力,耽误了工期。
(2)勘察工作缺乏针对性。
工程地质勘察的一般程序应当是在设计和地质共同踏勘的基础上,由设计提出勘察任务书,地质专业根据具体情况和任务书的要求布置勘探工作,有针对性进行勘察。但在各地提出的资料看,没有针对地质问题和险情隐患布置勘探工作,比如堤基存在渗漏问题,堤内没有布置钻孔,没有针对渗漏问题做有关的水文地质测试,坍岸段没有在河岸坡取样做土工试验,缺乏土层的基本地质参数,设计稳定计算的依据不足。
(3)勘察精度和深度不够。
勘察的精度和深度是相辅相成的。笔者认为,通俗地理解,勘察精度是勘探工作量的多少,勘察深度是对地质问题的研究程度和地质资料的可信度。
土和岩石相比,土层的性质变化较大,有很大的随机性,不同地区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差别较大,有些地区从来没有做过试验,也没有类似工程经验,物理力学指标无法依靠类比来提取,有些资料提出的地质参数与实际情况相去甚远。在这些地区应当在查明土层结构的基础上,适当取样试验,提出的地质参数才有依据。对于存在地质问题和险情隐患的地方应有勘探点和地质剖面,在这方面普遍存在勘察精度不足的问题。由于精度不够,勘察深度就无从谈起了。
2、做好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地质勘察的主要技术原则建议
2.1适度掌握勘察精度
很大程度上勘察工作的精度决定着勘察工作的成败。中小河流有自己的特殊性,一般来说,地质条件比较简单,地质问题比较明确,新建建筑物不多,出现工程安全的可能性较小,在执行规程规范的过程中应做到“松紧有度、重点突出、解决问题”,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其勘察精度和深度可根据具体工程实际略低于以上规程规范的要求”,作为线性工程,堤防勘察规程是我们应执行的基本依据,但我们又不能完全去照搬执行,其理由:一是中小河流一般达不到三级堤防标准,参考执行即可;二是规程本身也留有余地,如沿堤线钻孔间距,初步设计宜为(100~500)m,大家要注意“宜”的意思,不是强求,在地质条件简单的堤段可放宽,当然在复杂的地方要加密。关于土层参数问题,指导意见提出如果有同类数据可以类比提出,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没有同地区同类型的数据就需要做适当的试验,但样品的多少不一定完全按规程要求,只要每层土有代表性的数据即可。
2.2正确使用勘察方法
勘察方法在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存在最多的问题,提高勘察水平,加强勘探工作的针对性,首先要正确掌握勘察方法。
2.2.1地质调查是最基本的工作方法
地质调查是任何勘察工作都离不开的一项基本工作,是勘察工作的主要手段和基本方法,特别是对中小河流治理勘察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比盲目打几个钻孔有更大的作用。地质调查一定要根据河流的不同特点来进行,因不同地区的河流有不同的特点。根据地域特点分为平原河流与山区河流。山区河流其主要特点是坡降陡,流速快,流道不规则,两岸以冲刷、坍岸为主,在平缓段又存在河道淤积问题,一般没有作前期勘察设计和系统的治理工作,没有防洪设施或防洪标准很低。地质应当首先作全线调查,将岸坡按土质岸坡和岩质岸坡进行分类,再将坍岸段进行详细划分,列表说明。
2.2.2尽量使用轻型勘探
中小河流治理工程一般长度有数公里到十余公里,点多线长,勘探场地复杂,不宜大量使用重型勘探。一定要在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布置勘探工作,宜按以下原则进行:对平原区河流堤防工程、山区河流有建筑物和挡土墙的地段,应采用钻机进行钻探,钻探深度宜进入堤基及建筑物基础以下一定深度,以查明岩土层分布和持力层性状为宜。对于较为简单的护岸和疏浚工程,可采用锣纹钻和坑探为主,只要基本查清岸坡土层结构、基本性状、河道淤积层物质成分就满足要求了。
2.2.3要适当进行土工试验
中小河流绝大多数项目只与土层有关,很少涉及到岩石地基,因此岩石一般不需做试验,必要时可提经验参数。对于堤防工程和建筑物应将现场试验和室内试验相结合。现场试验主要在钻孔内进行,试验项目一般有孔内注水试验、标准贯入和动力触探试验,要在孔内适当取样进行室内土工试验。对于护岸工程,可在探坑内由地质人员现场取样做室内试验,室内试验项目可适当简化,如颗粒分析可不做或少做。
3、资料整理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不能遗漏内容。
勘察报告内容一定要全面,该阐述的内容不能遗漏。比如山区河流,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简述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类型和发育程度,现在我们的报告普遍缺少该部分内容。如果是在七度地震区,地基存在粉细砂层,就必须进行振动液化评价,勘察报告可根据标贯击数做出判断,不能缺失该内容,否则报告就不全面。河道疏浚应对疏浚河段的土层结构和级配作出粗略分析,提供土层疏挖类别。
(2)要突出重点。
许多勘察报告把基本地质条件说了一大堆,但究竟存在什么问题,到最后还是不知所云,这样的报告没有说服力,不能为设计提供支持。为什么要进行治理,首先是存在问题,到底存在哪些问题,一定要作为勘察报告的重点阐述,要分门别类,按桩号列表说明,为设计处理提供依据。
(3)简化划分土层。
1 我国中小河流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治理规划不全面
由于我国的面积比较大,所以中小河流的分布范围较广,为综合规划治理带来了很大的难度。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我国对水利工程建设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在中小河流治理规划方面逐渐完善,在对流域的防洪、灌溉以及水土保持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的规划建议,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由于中小河流的分布范围较广,流经里程较长,而在管理方面一般都是由地方的河道管理站执行,并且仅对辖区范围内的流域进行管理,由此出现了一条河流分段管理的现象。这种分段管理现象不利于中小河流的整体规划,各自为政导致一条河流的上下游规划不一,在资源开发以及水资源利用方面不够完善。
1.2 资金投入不足
水利工程是我国的基础性设施建设,其具有公益性和生态性的特点,而一些比较大型的具有影响力的河流都是由中央或者中央和地方共同出资建设和治理的。但是对于中小河流来讲,主要是由谁受益、谁负责的管理方式,而对于地方财政能力不足的地区来讲,投入到中小河流治理方面的资金有限,在资金投入不足的情况下,治理存在很大的难度。
1.3 防洪能力较低
从对我国历年来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由于中小河流所造成的灾害而导致的经济损失占据较大的比例,这主要是因为中小河流的防洪能力较低造成的。在很多边远地区,对于中小河流的防洪标准较低,有些地方甚至没有设防,所以在遭遇大雨或者暴雨的情况下,往往会形成较大的灾害,对人们的生活以及农业发展形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1.4 水资源浪费严重
近些年来,由于我国的生态环境恶化,导致水资源短缺,很多的河流已经出现了断流的现象。因为中小河流的分布范围较广,时空不均匀,而在配置方面没有得到优化利用,并且管理模式不科学,所以导致中小河流的水资源出现了严重的浪费现象。在很多的农村地区,由于节水意识淡薄,所以在农田灌溉方面没有合理利用水资源,造成大量的浪费,不利于河流治理。
1.5 水环境污染严重
在我国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的同时,工农业得到了进步,但是由于工业生产方式的不合理,导致污水废水没有经过处理就排放到自然环境中,对中小河流的水资源造成严重污染。在农业开发利用方面,由于管理方式不合理,缺乏完善的管理体制,所以造成水资源的污染。对于这些污染现象,还没有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所以水质污染状况日益严重,不利于中小河流治理工程的规划设计。
2 进一步加强中小河流治理的有效措施
2.1 统筹兼顾,加强合理规划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小河流流域的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水土流失,洪涝灾害等问题日益突出。在规划方面,应按照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对中小河流逐条进行防洪减灾,水资源利用,水污染防治的全面规划,在规划中明确治理的目标,建设的标准和内容,采取的措施等。协调好上下游、左右岸的关系,防止一些地区只从局部利益出发,为了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盲目开发、拦河设障、挤占河道、危害生态,保障中小流域的防洪安全,供水安全和生态安全,促进流域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2 多元投融,加强执行力度
据统计,在发展中国家水利投入一般是国民生产总值的2%,而我国却不足1%。按照中央与地方权事划分原则,中小河流多属于地方管理,治理资金也以地方投入为主,但由于治理工程投入较大地方财力又不足,没有一点国家补助资金很难拉动起来。国家应加大对水利的投入力度,对重要中小河流的治理适当予以补助,加以引导,地方省财政也应采取多种措施,激励县乡政府投资水利建设的热情。同时,也可以采取治理出的滩地归农民使用,水土保持种植的作物收益归农民等办法,鼓励当地农民投资投劳,逐步建立起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资金筹措机制。
2.3 因地制宜,完善防洪体系
中小河流数量多分布广,对重要中小河流的重点河段应尽快进行治理,针对中小河流所在地区采用不同的措施,逐步完善防洪体系,例如,在具有山区特点的中小河流,因其具有洪水来势猛,流速大的特点,以工程措施为主,采取修建中小水库、淤地坝、堤防护坡等多种形式,但要防止盲目修建堤防,以免抬高洪水位,加重水灾,由山区进入丘陵平原区的中小河流,具有河道宽浅、坡陡流急、游荡性强、洪水陡涨陡落的特点,宜采取以生物措施为主的治理方式,退耕还林,植树种草,稳定河道,保护两岸土地资源。同时,要加强中小河流洪水预报,预警系统的建设,以便尽可能地降低洪灾损失。
2.4 完善节水技术,合理利用水资源
首先要加大有关农业节水宣传力度,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提高全民节水意识。中小河流分布于广大的农村,我国许多地区的农民仍沿用传统的灌溉方式,水资源利用效率极低,在这种情况下必须重视农业节水灌溉,要根据中小河流所处不同地区的自然经济状况,包括水土资源状况,自然和气候条件,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作物种类,经济发展水平等,科学制定节水灌溉。在工程建设上以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工程,节水增效示范工程为重点,在技术上以普及和推广成熟,适用的节水技术为重点,特别加强推广应用各种改进地面灌溉的新技术。
同时积极示范和应用现代节水灌溉技术,促进我国从传统农业转向现代农业从粗放型农业转向集约型农业,变生态危机为可持续发展。
2.5 重视水污染治理,改善生态环境
对于中小河流的治理工作,防治水污染是重要的途径,主要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来执行。第一,针对工业污水的治理,要加强对工业污染源的防治,对于污染严重又没有治理价值的企业可以关闭,对于排污不达标的企业可以停业整顿,对于新建的企业要从严审批。第二,对农业发展结构进行调整,减少农业污染源的产生,加强生态农业建设力度。第三,加强水土保持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减少水土流失,提高植被覆盖率。第四,加强水环境的统一管理,改变目前这种条块分割管理的局面,进行水务管理体制改革。
3 结束语
水利工程建设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性设施建设,而关于中小河流的治理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工程,需要地方各个部门的全力配合,协调发展,才能够促进治理工程的顺利进行。我国必须坚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以建设可持续性发展的新农村为目标,建立完善的水资源管理体系,制定健全的规章管理制度,提高人们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意识,共同参与到水资源保护工作中来,切实提升中小河流的规划治理工作,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 TV 文献标识码: A
河道测量为河道治理项目的规划设计、施工及竣工验收及河道管理部门划界竖桩提供了最基础的技术保障。在中小河流治理工程中,测绘在每一项工作中都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中小河流治理河道测量的主要内容包括:控制测量、河道纵横断面测量、带状地形图测量、水下地形图测量,其中带状地形图及纵横断面是中小河流治理项目中最重要、最基础的工作。随着GPS全球定位系统及全站仪的出现和测绘数字化成图技术的发展,构成了现代测绘技术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GPS全球定位系统具有高精度定位、全天候作业、测站之间无需通视和操作简单等特点,数字化计算机成图系统能快速高效地把测绘外业数据转换成数字地图,极大的减少了内外业劳动强度,而且成果精度高、规范整洁。GPS等现代测绘技术的应用,确保有效地完成了中小河流治理各阶段的测绘任务。
1GPS RTK测量技术原理
以载波相位观测值为基础进行实时差分解算的测量技术史GPS RTK实时动态测量的定位原理,可以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计算出整周模糊度的值,实时动态中解算整周模糊度的常用方法有两种:最小二乘搜索法和模糊度函数法,可达到厘米级的解算精度。使用RTK技术测量时,能够同时使用两台以上GPS移动站接收机进行测量,在RTK作业模式下基站和移动站至少保持能够同时跟踪4颗以上的卫星,并且信号强度达标。一般情况是一台GPS接收机架设在已知的控制点上,通常称为基准站,流动站都是利用一组卫星进行观测,基站点将观测到的数据通过数据链传送到流动站,流动站将该数据与本身观测到的数据进行差分解算,从而得到流动站和基准站之间的具有较高精度的相对位置,最终将解算处的流动站的三维数据存储并传输来即完成了动态观测。
2 GPS RTK测量技术特点
2.1 测站间不受通视限制
用以往常规测量中测站间相互通视是必须的前提,而GPS这项功能使得在测量选点上不受限制,灵活方便,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确定位置,但对每个测站的要求必须是上空开阔,保证接收GPS信号不受干扰,接收到有效的卫星信号。
2.2 作业距离长
RTK测量技术可以在测区15km范围内,有3个以上的高等级测量控制点,可以求出四参数和七参数,不用在逐级控制,随着连续运行参考站系统(简称CORS)的普及,一般可以覆盖60km的距离,操作方便,效率更高。
2.3 测量精度高
GPS高程测量观测时要充分考虑影响GPS测量精度,目前的GPS可以保证在动态的情况下几秒钟内就很容易达到±10~20mm的定位精度,这完全可以满足水下地形点的平面位置精度要求。在静态情况下,50km的基线上,双频GPS接收机的定位精度一般可达到为5mm+1ppm,随着相对距离的增加,GPS测量的优势更加突出。
2.4 观测时间短
随着GPS测量技术的不断完善,软硬件不断更新,GPS布设一般等级的控制网时,根据规范要求,在每个测站上的观测时间一般在1~2左右,而采用快速静态定位的方法,静态相对定位只需20min左右,动态只需几秒钟,观测时间更短。
2.5 提供三维坐标
GPS可同时对测站点上的三维坐标进行观测,而且能够满足四等水准的精度要求。
2.6 操作简便
测量员RTK测量作业时只需架设和开关仪器、量取仪器高、观察仪器的工作状态,只要拿着GPS走到测点上就可以完成卫星的捕获、记录以及参数计算等工作。
2.7 全天候作业
GPS卫星分布均匀,设置合理,基本上在全球每个地方都有信号,保证了一般不受天气状况的影响随时观测。
3 GPS RTK测量技术应用案例
承德市平泉县大凌河河道治理工程属于第二批中小河流治理项目,位于平泉县西北部,属山区河道,治理河道总长约15km,河道内外高差3~4米,河堤内多杂草、垃圾,左岸为农田和旧坝,高杆农作物和树木茂盛,农业大棚较多,通视条件差。平行着河道公路路边有D级GPS控制网。本次治理工程规划设计阶段的测量任务是河道纵横断面及带状地形图,施工阶段有施工放线、监理验线以及竣工验收测量。
在第一批中小河流项目测地形图首先在测区设置图根控制点,然后把全站仪架设在图根点上,在图根测站点上对地形地貌等支点进行观测,要求各碎点必须与测站点通视,而且一般需3~4个人操作,需要拼图时一旦有漏洞需要返测。利用RTK技术测量,只需一个人在碎部点拿着移动站停留几秒钟的时间,就可以确定点位精度,随时在手薄里输入特征编码,完成把外业数据带回室内,用南方CASS成图软件就可以绘出所需要的地形图及纵横断面。本工程的平面控制采用原有的D级GPS控制网,求出7个参数,存入移动手薄里。河道纵横断面及1:1000带状地形图的测量点位数据采用南方灵锐s82型GPS接收机进行RTK测量。在陆地测量时,共2人2组施测碎部点,对抽检的构筑物点位的细部坐标进行连测,点位精度均能满足规范要求,细部测量点在CAD成果图中分层反映,测量成果满足《1:500、1:1000、1:2000》(GB/T7929-1995)要求,在8d的时间内,共6人完成外业成果,内业3d完成并通过了质量验收。
大凌河治理工程的施工放线、监理验线以及竣工验收测量均采用南方灵锐s82型GPS施测,在工程放线,监理检测,竣工验收前需要把设计好的点位坐标输入手薄中的放线文件中,仍然采用原来的参数,只需一个人操作,根据手薄的动态提醒,拿着GPS移动站走到所需的位置上去,即迅速又方便,而且精度还很高,满足规范要求,从而较以前量测方法,能够提高施工和监理单位的外业量测效率。
4 GPS RTK测量技术应用建议
4.1 选择适宜的空间环境
在实际施测过程中发现每天下午4.00到第二天11.00之前,卫星信号较好,卫星个数较稳定,测量效率较高,而中午时分卫星信号值较低,采集的数值很难求出固定解。所以应根据施测的环境,选择稳定适宜的作业段进行测量。
4.2 数据链传输受干扰和限制
中图分类号:X52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最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开始意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财政部和水利部也引发了《全国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加大了对中小河流的治理力度。我们在提高堤防防洪标准的同时,要切合河流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以及国家的相关政策,同时中小河流治理工程也要符合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需要。本文以下内容对中小河流治理工程设计要点及难点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进行了简要的分析,以供大家参考学习之用。
一、中小河流治理工程设计要点
1、中小河流设计阶段应注意的问题
中小河流治理工程水工结构设计过程中,方案设计阶段是其重要的一环,对整个设计过程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根据作者多年的设计经验,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选择合理的防洪标准
这里的防洪标准包含两种含义,一是防洪保护对象达到的或要求达到的防御水平或能力,一般以重现期洪水表示;另一个是对水工建筑物自身要求防洪安全所达到的防御能力。在进行方案设计的时候,应根据实际的多年水文统计并按照国家相关规范标准的规定,选择合理的防洪标准。防洪标准过高,浪费了大量的资源而且不必要,防洪标准过低,不能起到防洪的作用,劳民伤财。
(2)、在确定堤线的时候,应从工程总体出发
在确定堤线时不能因为局部利益而影响防洪,特别是如果滩地之后的地势比较高,在这种情况下,就不应该将零星的居民的耕地纳入到保护的范围内,如果滩地的居民很多,则应在整体搬迁和纳入保护范围两个方面进行考虑,综合一种经济效益好、居民满意的方案。另外还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堤线设计的时候,应尽量使得河道天然化,而不应将天然河道人工渠化,这样看来是将河道进行了规范,其实是破坏了一种自然美,由于河道的硬化,严重的影响了河道周边与河流的一种交流,不同程度上对生物多样性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3)、从经济角度来说,堤型应尽量选择土堤
在堤顶部采用泥结石路面或者沥青混凝土路面,采用这种堤型有利于在堤坡上面布置各种生态植物,在满足生态绿化的情况下,能更好的保持水土。第四,在进行岸坡防护结构设计方案的时候,其应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协调,且应避免采用混凝土结构。
2、水工结构设计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根据作者多年的设计经验,认为中小河流治理工程水工结构设计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在进行水工结构设计中,基础设计是重要的一环,这里与普通的结构设计不同的是,应考虑水流对基础的冲刷作用,特别是对于地基土的冲刷,很容易产生安全隐患,在设计的时候,可以将基础埋置的深度适当的深一些,避免河水的冲刷,另外应对基础进行一些防腐处理,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
第二,在进行水工结构设计的时候,应严格控制混凝土裂缝的限值。由于水工建筑一般紧靠水流,对钢筋的锈蚀创造了一定的条件,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控制混凝土的裂缝,并采取一些构造上面的措施,避免由于出现裂缝而造成钢筋的锈蚀,影响了结构的安全。
第三,在进行水工结构设计的过程中,应考虑水流对水工建筑物的冲刷荷载,特别是对于山区河流来说,由于其水流集中,湍急,必须充分考虑各种荷载。
第四,在进行土堤边坡抗滑稳定计算的时候,应根据堤防基础的情况、堤身的高度等因素,选择典型的计算断面。在这里要注意稳定分析采用的计算模型、抗剪强度指标应与边界条件和计算方法相匹配。另外对于直立式挡墙的抗滑稳定分析计算,其基底摩擦系数应参考《水闸设计规范》进行取值,且必须考虑直立式挡墙前后水位差的影响。
第五,在水工结构设计完成,提交图纸的时候,应一并将渗流、抗滑稳定计算书及相应的工程量计算书提供给业主,以便对成本进行控制。
第六,在进行水工结构设计的时候,应尽量避免采用砂石和大量的混凝土结构,应尽量选用一些对于维护河岸生态环境有利的材料和工艺手段,应提倡兼顾河流生态环境的水工结构设计理念。
三、河流治理工程设计难点分析
1、在设置河道时,只考虑了行洪断面尺寸过去的自然河道有不少河汊、沙洲、滩涂、湿地等,这些低洼之地分别发挥着滞洪、滞淤和安全避险等功效;洪水退下时,就出现河漫、主河床、湿地等自然景象。当河道被人为进行规划设计时,就出现河道被挖深,河岸被顺直,断面被规范,河滩、沙洲、河漫、湿地全被裁去填高,变成土地,人与水争地人是胜者;当洪水来临时,泥沙无处藏身只有沉淀,年复一年,河床自然抬高,造成水与人抗争时,水是强者。
2、设置跨河、穿河建筑物时,综合长远利益,统筹考虑的太少
跨河、穿河建筑物的设立,大多在人口比较稠密的城镇之间,设计时,往往只注重该建筑物本身,对两岸的管道、缆线、取水及排污等工程如何布置考虑较少,甚至不给其他工程施工余地,当其他工程需要建设时,河道往往被束窄,矛盾和问题就出来了,这些矛盾水行政主管部门很难裁决,造成人力、资金的极大浪费。
3、岸线布置时,考虑两岸群众的要求不够
一种情况是由于设计时间紧,任务重,未征求群众意见就主观设计;另一种只是征求个别领导干部的看法,当项目实施时,群众阻扰就来了。他们要求设置如码头、提水井、便桥、栏杆、洗衣埠头等建筑物,使得工程实施不下去,若变更设计增加概算国家不允许,若领导出面,说服或压制群众又会产生一方的稳定问题,导致施工单位与当地群众产生矛盾严重影响工程进度。
4、施工设计时,对房屋拆迁和土地征用可能未明了
当争取项目时,设计人员会根据当地领导的说法对房屋拆迁和土地征用进行一个初步统计,但如何进行既无具体方案,也无被拆迁和被征用者协议签字,更无土地使用证。当项目下达了,急于完成任务,非法开工,导致矛盾不断和工程不能按照进度或者要求实施。
5、选择料场时,普遍存在情况不明、分析不清现象
主题建筑物要有地勘资料,选择料场时也必须有地勘资料。当下许多业主,为了省钱、赶进度,忽视了对工程材料场地的选择与比较。设计人员往往凭肉眼和经验去评判料场,有的仅凭当地群众说说,根本不去现场调查。实施时,有的料量不足,有的物理指标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有的当地群众不同意取或危及人身和财产安全等等,给工程实施造成很大阻力。
中小河流治理工程设计应遵循以下几点:
(1)、坚持人水和谐、互为互利的设计理念
(2)、坚持长短结合、统筹兼顾的设计策略
(3)、坚持依法依规、按序实施的设计原则
(4)、坚持质量、安全、见效快的设计思路
(5)、坚持受益群众、服务群众的设计素养
结束语
中小河流治理采用生态治理的同时,也要控制好河流污染,真正做到人与河道、经济与河道的和谐发展。此外,中小河流治理河段分布比较离散,因而需加强后期的维护管理,形成长期有效的监管机制,实现治理河段长久发挥效益的目标。
参考文献:
本刊编辑部.全国重点地区中小河流近期治理建设规划通过专家审查[J].水利经济.2009(04)
中图分类号:TV212文献标识码: A
近年来,邳州市水利工程迎来了投资高峰和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快,先后实施了中小河流治理、病险水闸除险加固、大型泵站更新改造、安全饮水、引沂润城等一大批关系民生稳定的工程。中小河流作为国家、省、地方三级共建的项目,是国家从宏观的角度,改善广大城镇和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提高防洪排涝能力的大事。通过实施中小河流治理工程,进一步总结建设管理经验,提高建设管理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
1 工程概况
邳州市中小河流共有50多条,由于多年未治理,目前存在的问题较多。一是河道防洪基础设施薄弱,对所在地区的防洪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二是多年未实施清淤,河道淤积严重,致使河道排涝能力严重不足。三是中小河流沿线穿堤建筑物多年未得到治理,大部分已损坏,不能发挥排涝作用,涝水出路得不到解决。四是投入严重不足,对中小河流的治理日趋减少。根据水利部《全国重点地区中小河流近期治理建设项目规划》,中央加大对中小河流区域治理力度,制定了中小河流治理专项规划,邳州市共有9条河道12河段纳入规划,涉及邳州市17个乡镇,治理总长度142.44km,土方1272万方,估算总投资3.2亿元,工程建设完成后,可以显著提高中小河流防洪排涝能力,保障沿线地区的防洪排涝安全,解决高亢地区用水困难,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2.建设管理中发现的主要问题
截至目前,邳州市已经完成9条河道11河段的治理工作,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问题,可以归纳总结为以下几点:
2.1资金不及时到位。中小河流治理工程投资由三方承担,70%由中央、省承担,30%配套资金由地方筹资,不仅地方配套资金不到位,而且上级经过地方财政资金也不能及时到位,造成费用比较紧张,致使施工设备供应不及时,工程材料不能及时到位,农民工工资不能按时发放,严重影响工程施工进度、质量等。
2.2拆迁费用少。中小河流治理工程按照上级批复均不考虑永久征地和树木补偿费,仅考虑临时占地和青苗补偿。在工程实施过程中,按照国家《水法》等有关法律法规,河道堤防及两侧滩地管理权本属于河道管理部门,但是由于一直没有确权划界,产权不明确,一直以来,沿线老百姓河道滩地上种植树木,建设房屋,因此永久占地实际是存在的,需要清理的树木也很多,场地清理工作难度非常大,制约着工程进度,关乎社会的稳定。
2.3抢工赶进度。由于批复不及时,招投标拖延,造成工程开工晚,使施工工期压缩,造成施工单位常常出现抢工期赶进度的现象,导致对某些工序重视不够,如仓面清理不彻底;凿毛程度不能满足施工规范要求;新老混凝土结合面少铺或漏铺砂浆;安装铜止水时用钉子固定,结果在蓄水时,沿施工缝面出现渗漏水现象。
2.4档案整理、归档不及时。由于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工作重、任务紧,且施工单位对资料的整理、归档不够重视,没有在施工过程中及时整理、归档,造成工程资料相对工程滞后,这给后来的验收工作带来了被动。
2.5重建轻管。由于产权明晰、责任明确的工程管理体制尚未建立,管护规范的工程运行机制不完善,稳定可靠、使用高效的工程经费保障机制没有形成。另外水行政主管部门缺乏依法对全社会的水事活动实施的组织管理等原因,造成目前水利工程重建轻管。
2.6水资源未充分利用。治理的中小河流多在边界河道上,由于河道挡水建筑物少,沿线多座穿堤建筑物损毁严重,无法发挥作用,山东来水白白流走,水资源浪费严重。
3.意见和建议
3.1完善建设单位机构。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组建中小河流建设处,下设多个功能科室,做到层层管理,明确到人,并建立奖惩制度。建立安全生产保证体系,建设处首先要求各参建单位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成立相应安全生产领导小组。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认真落实各项安全生产责任制,及时消除事故隐患,为工程的顺利实施创造一个安全生产环境。
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和各项规章制度是保证工程顺利实施的先决条件,要完善以项目法人全面管理,施工单位保证,监理单位控制,政府职能部门监督的工程质量管理体系,对工程的每一环节和工序严格进行监督与检测。在具体措施上,分级落实质量责任制,严格按合同、规程规范和设计要求,对工程质量进行全方位和全过程的监督检查,监理单位在施工过程中实行旁站、巡视和平行检测,按监理细则对工程质量和进度进行控制,施工单位建立建全质量保证体系,认真实行“三检制”。
3. 2选择项目管理模式。一个建设工程项目的实施除了业主方外,还有许多单位参加如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工程检测单位、供货单位、运行管理单位、政府行政管理部门等。编制项目组织结构图应能够表达业主方及项目的参建方有关的各工作部门之间的组织关系,而且都有各自的项目管理的任务和管理职能分工,在建设项目管理中建立管理职能分工表,使管理职能的分工清晰和严谨。
3.3加强对项目工程的动态管理。一是工程投资目标的动态控制,将投资目标进行分解,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对投资目标进行动态跟踪和控制,通过检查,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及时采取措施调整管理的方法和手段。二是对工程进度目标的动态控制。按照进度控制的要求,收集工程进度实际值,定期对工程进度的计划值和实际值进行比较,发现进度有偏差,则采取纠偏措施进行纠偏,具体办法如:落实加快工程进度所需资金,调整设计、改进施工方法,改变施工机具等。三是对工程质量目标的动态控制。质量目标不仅是分部分项工程的施工质量,还包括材料、半成品、成品和有关设备的质量,项目法人应通过委托第三方检测,及时对上述的质量进行跟踪和控制,以便发现问题能够及时解决。
3.4加强人员管理。工程的实施和管理都是靠人来完成的,施工企业是工程实施阶段的主体,择优选择项目经理是工程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建立工程质量、安全第一责任人,签订责任状,建立奖惩机制,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
3.5强化资料整理、归档工作。根据国家《档案法》等法律法规,结合工程建设的实际,制定档案管理实施细则。明确档案工作负责人员,形成了各参建单位和有关人员各尽其责、各尽其职的工作制度,有效保证了工程资料收集的及时、准确、完整。
3.6加强业务培训,提高管理水平。对于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通过技术培训,提高现场技术人员专业素质,促进施工质量管理实施。加强施工技术人员、操作人员专业技术水平、特种行业专业培训,提高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操作人员操作水平对于提高工程施工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施工过程中还要注重培训工作,通过培训提高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同时,培养施工人员的施工安全意识,促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降低工程事故发生。
中图分类号:P941.7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治理方案的确定
根据现场查勘所找出存在的问题、地形条件和勘测成果、河道现状安全泄量及其标准,合理确定建设任务、治理原则和治理范围。
1、总流域面积或治理段以上流域面积小于200km2的纯平原河道,治理方案以除涝为主,主要解决除涝问题,不新建堤防。除涝标准一般按3-5年一遇设计,城区段可以提高到10年一遇,一般不提防洪标准。工程措施有:清淤疏浚,弯道凹岸防护,阻水损毁建筑物重建等。
2、总流域面积或治理段以上流域面积大于200 km2的纯平原河道,治理方案以除涝、防洪为主,主要解决除涝、防洪问题,可以新建堤防。除涝标准一般按3-5年一遇设计,城区段可以提高到10年一遇,防洪标准按10-20年一遇设计,城区段可以提高到50年一遇。工程措施有:清淤疏浚,新建、加固堤防,弯道凹岸防护,新建、重建或加固排水涵洞,阻水损毁桥梁重建等。
3、上游为山丘区、中下游为平原的河道,治理段位于河道的中下游平原段,治理方案以防洪、除涝为主,主要解决防洪、除涝问题。防洪标准按10-20年一遇设计,除涝标准按3-5年一遇设计。工程措施有:新建堤防、加固堤防、河道清淤疏浚,弯道凹岸防护,新建、重建或加固排水涵洞,阻水损毁桥梁重建等。
4、上游为山丘区、中下游为平原,治理段位于河道的上游山丘区段或纯山丘区的河道,治理方案以岸坡防护为主,一般不新建堤防。山丘区河道不提除涝标准,只提防洪标准,防洪标准也只对沿岸村镇提。工程措施有:开挖疏浚子槽(常年有水的)、子槽岸坡防护,滩地以上岸坡防护(主要对岸坡以上紧邻村庄段),阻水损毁桥梁重建等。有堤防段的河道,同时要注意排水建筑物的修建。
河道治理长度,要尽可能与规划一致,治理长度只能比规划范围大,不能比规划范围小(若是比规划长度小,要说明理由和原因)。只能治理干流,不能打着干流的旗号治理支流。对于支流,必要时可以对支流沟口处进行防护,但长度最多不超过1km。河道治理要注意以不侵占河道行洪通道为原则,合理确定治理河段的治导线,适当留足滩地,维护好河道行洪断面和洪水滞蓄场所,同时为今后进一步治理留有余地。工程建设内容要避免与市政园林建设相混淆,生态措施只能放在护岸、护坡、堤防等河道治理工程上,不用于绿化、靓化等市政园林工程。
二、除涝设计标准的确定
应依据《防洪标准》(GB50201-94),根据保护的对象和范围,结合河道洪涝灾害特点和防护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统筹考虑本河流治理对下游的防洪影响,与流域区域防洪标准相协调,合理确定河道设计标准。
以除涝为主的河道,首先要确定除涝设计标准。根据灌排设计规范(GB50288-99)规定,排涝设计标准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设计频率、暴雨历时和排除时间。排涝设计标准只提设计频率(即3年一遇或5年一遇),暴雨历时和排除时间根本就不提,这是不全面的(凡是要确定设计除涝标准,必须把这三个内容都要写上)。暴雨历时和排除时间应根据排涝面积、地面坡度、植被条件、暴雨特性和暴雨量及农作物的耐淹水深和耐淹历时等条件,经论证确定。一般情况下,旱作区通常采用1~3日暴雨1~3日排至田面无积水;水稻区通常采用1~3日暴雨3~5日排至耐淹水深。
三、设计流量的计算
参照《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洪水计算规范》(SL44-2006),结合具体资料情况,选择合适的设计洪水计算方法。当工程地址及上、下游附近有较长实测洪水流量资料时,优先采用P-Ⅲ频率分析计算方法,直接推求设计洪水;当工程地址及上、下游实测洪水资料短缺时,可根据经审批的省区的暴雨洪水计算方法,由设计暴雨推求设计洪水。
排涝设计流量的计算一般采用暴雨资料进行推求,常用的计算方法有经验公式法和平均排除法。平原区设计排涝模数经验公式法:排涝模数q=KRmAn;平均排除法中平原区旱地设计排涝流量公式是:排涝模数q=R/86.4T。公式中重点是R(设计暴雨产生的径流深)、K(综合系数)、m(峰量指数)、n(递减指数)、T(排涝历时)值的确定,这几个参数确定的合理性,将直接影响流量计算成果。
对于设计中采用的流量成果,要根据类似地区或相邻河流的设计洪水成果进行合理性分析。
四、除涝水位的确定
以除涝为主的河道,最重要的是除涝水位的确定,应该从田间、农沟、斗沟、支沟到干流根据地面比降考虑沿程和局部水头损失逐级计算得来的。推算公式为:
H=A0-D农-∑L×i-∑∆Z
式中:H—排水支沟沟口处除涝水位;
A0—排涝区内控制点(相对最低点)的地面高程;
D农—农沟除涝水位至农田地面高度,一般为0.2m;
L—农沟、斗沟、支沟等各级沟道长度;
i—各级沟道水面比降;
∆Z—各级沟道中的局部水头损失,一般过闸取0.05~0.10m,上下级沟道衔接处水位落差,取0.1~0.2m。
计算的干流上的除涝水位一般比田间地面高程低0.5m左右。如果治理段内有几条支沟,每个支沟口都要推算出一个水位,把这几个支沟口的水位连接起来,就是干流上的除涝水位。
五、水面线的推算
要明确河道设计水面线推算的方法、采用参数及主要计算成果。一般采用恒定非均匀流公式进行推算,关键是起推水位的确定。起推水位要选择治理段上下游已有闸坝河道断面作为起推水位的断面,如果没有这样的断面,可以选择比较规则的河道断面作为起推水位的断面。
根据选定的河道设计参数、起推水位,逐断面进行河道水面线的推求。根据计算结果比较上下游河道水面线衔接情况,若上下游水位衔接不一致,则重新选定起推水位,直到上下游水面线衔接一致为止。
六、堤线布置及堤型选择
治理方案以防洪为主的河道,或山丘区有重要乡镇和村庄不满足防洪要求的河段,如果现状没有堤防,就需要新建堤防。新建堤防应从地形地质条件、河势及治导线、拆迁占地、工程量及投资等方面进行比较,合理提出推荐线路;局部退堤段或裁湾取直段应说明理由。推荐堤线应说明起始点位置、经过的主要地方、桩号范围、长度等基本特性。现有堤防不得向河滩地进建,不得缩窄河道行洪断面。
新建堤防的堤型应结合河道具体地形、地质条件和拆迁占地等条件进行方案比选。既要新建堤防又尽可能少占地,可以采用复合型堤防,即防洪墙与土质堤防相结合的断面型式,这样虽然堤防投资增加了,但永久占地减少了,实施起来就比较容易一些。
七、建筑物设计
1、护坡和护岸工程
对迎流顶冲可能发生冲刷破坏的堤岸,可采取护坡护岸措施。护坡型式宜与自然和谐、安全实用、生态亲水、便于维护,除迎流顶冲、船形波影响等冲刷强烈的部位外,不宜采用混凝土、浆砌块石等硬护坡,不应渠化河道。护岸工程的水上护坡、水下护岸应根据当地经验进行结构型式比较。
草皮护坡最经济,顺直河段迎水侧常水位以上部位、硬护坡上部可选用。迎流顶冲、靠流、船形波影响区等冲刷强烈部位特别是砂性土堤一般采用混凝土、干砌石、浆砌石等硬护坡。局部可采用框格草皮、生态袋、雷诺护垫、植被混凝土等。护坡下反滤材料常规采用的砂、瓜子片、碎石三级反滤,一般堤防护坡采用10cm碎石反滤兼作垫层。若碎石料运距较远,可考虑采用土工布,既节省投资,反滤效果比10cm碎石要好。
墙式护岸型式较多,常规采用混凝土、浆砌石结构。采用新材料、新工艺时,要对材料和结构型式的性能、要求和使用范围全面了解,应严格按配套的施工方法施工。护岸工程下部护脚措施可选用抛投体、沉枕或沉排等方式,工程经验表明,受洪水冲刷或折冲水流淘刷,散抛块石易被冲走,可采用铅丝石笼、格宾网箱等形式。
2、穿堤建筑物工程
要根据堤防现状、险情情况、安全检测成果等,对穿堤建筑物进行加固、改造或拆除重建。初设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穿堤建筑物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位置、建设年代、规模和结构型式、存在的主要问题等及有关安全检测意见;加固项目、加固内容。
拆除重建的,应说明闸址、闸型、底板高程、孔口尺寸等参数,较大建筑物应进行必要的水力学和结构计算。新建涵闸选址及施工方法要结合排涝要求、河道治理情况及堤防现状,经综合必选确定;并具体说明位置选择、汇水面积、设计流量等。
由于每个穿堤涵闸所在位置的地形条件是不一样的,不能只进行典型设计。但穿堤建筑物数量较多、规模较小可归类设计,不同地形条件下的设计水位,可以用表格表示。当进口地面高程低于河道设计水位时,一定要设置闸门及启闭设施。
对于严重阻水的生产桥应拆除重建,或者因河道疏浚将原桥梁基础挖出的生产桥,可以拆除重建。桥梁的荷载标准,统一采用公路Ⅱ级。
八、设计概算
工程设计概算原则上采用地方标准,并结合中小河流治理的特点,按照合理、经济的方法编制。为合理编制工程投资,主要材料采用限价方式进入工程单价,预算价超出部分作为价差计取税金后单独出项。
一 工程概况
大盈江,在梁河县境内长26公里,有28条文流汇入,汇入径流面积562.8平方公里。大盈梁河坝区段长16.8公里,平均比降为3.2%o,共有19条大小支流汇入,这些支流泥石流发育,且多为稀性泥石流,一遇暴雨,造成洪灾,严重威胁着梁河坝区沿江两岸农田及城镇居民生命财产安全。
以往本地传统的河流治理方法中,对堤岸防护治理的方法是用中8的钢筋将30~50kZ的石块串成一束,俗称串石,沿堤岸放入水中,保堤岸不受洪灾的冲刷,以达到防洪护堤的作用,多年来,对大盈江河流治理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这种方优点是简单易行,且所用材料可以就地取用,但是,在多年的实践中,这种方法应用在受江水冲蚀淘刷严重的地段,每年洪灾过后,均会有不同程度的毁坏,堤岸被冲之变形,需要在枯季时进行串石的加固,使堤岸的稳定和安全受到很大影响,对此,为了更好地稳固堤岸,提高河道的防洪能力,由德宏州水利水电勘察设计院提出用单管高压喷射灌浆方法对大盈江堤岸基础进行处理。
堤岸防护工程是整个梁河县大盈江河流治理工程中的重要部分,主要是针对堤岸受江水冲蚀淘刷极严重的地段,单管高压喷射灌浆设计由德宏州水利水电勘察设计院提出,但由于单管高压喷射灌浆方法在河流治工程中应用较少,多用于房屋建筑地基,港口码头护岸,机场沧道,矿山巷道及竖井工程,交通桥梁涵洞基础等。所以,在正式实施前,首先在拟定治理工程范围内选定一场地作试验,试验的目的是通过试验明确单管喷射灌浆方法在梁河县大盈江河流治理堤防护岸基础加固处理的可行性和适宜性。该方法的优点是:①适用范围较广;②施工简便;③固结体形状可以控制;④既可以垂直喷射亦可以倾斜和水平喷射;⑤有较好的耐久性;⑥料源广•阔,价格低廉;⑦浆液集中,流失量较少;⑧设备简单,管理方便;⑨安全生产;⑩无公害。(单管旋喷法施工工艺流程见图一)
(a)钻机就位钻孔;(b)钻孔至设计标高;(c)旋喷开始;
(d)边旋喷边提升;(e)旋喷结束成性;
1一钻孔机械;2一超高压脉冲泵;3一高压胶管
本次试验的任务是:
1、按850mm、750mm的不同孔距布设旋喷孔,形成围井以确定其成孔直径能否满足不低于900mm的基本要求.
2、通过试验验证900mm孔间距的合同性。同时选定合理的喷射压力、流量、提升速度、喷嘴大小、转速、水泥耗量、水灰比等施工参数。使成桩凝结体的各项指标达到设计要求。
3、通过成桩扣在桩身竖向施工检查孔取芯,以检查桩身的完整性、连续性。并对不同层位的高压旋喷凝结体进行抗压、抗剪、抗折、弹模、泊松比等室内试验。要求单轴抗压强度不低于11.0MPa;抗剪断强度(门不低于0.63。
4、围井形成后应满足开挖要求,使桩体成墙效果直观明了,其桩与桩之间搭接厚度不小于400mm。
5、通过试验,确定成桩水泥类型的选择。
试验的具体要求:
1、分别按850mm、750mm高压喷射桩间距进行两个围井布设,编号为1#、2#围井,每个围井边桩16棵、封底桩间距800mm。(见图二、三).
2、本次高压喷射试验以成柱效果为主,要求成桩直径不低于900mm.
3、试验后,成桩之间搭接厚度不小于400mm。
梁河县大盈洪高压旋喷试验2#围井旋喷桩(孔)平面布置图(单位mm)
本次工程位于梁河县大盈江上河西大桥下游右岸沙沟凹地段,有便道与县城梁河县相通,交通便利,施工队于2001年11月1日进场,至2001年12月3日完成全部试验工作.完成高压喷射围井2个,高压喷射桩的65棵,进尺322.5m,耗水泥80T,检查取芯进尺28m,取不同层位的高喷凝结体7组,送省水电设计研究院进行室内强度试验.
二 单管高压喷射灌浆方法简介
所谓单管高压喷射灌浆方法,就是利用钻机把带有喷嘴的注浆管钻至土层的预定位置后,用高压设名,使浆液成为高压浆液流从喷嘴中喷射出出来,冲击破坏土体。当能量大,速度快和呈脉动状的喷射流的动压超过土体结构强度时,土粒使从土体剥落下来,一部分细小的土粒随着浆液旰出地表,其余土粒在喷射流的冲击力、离心力和重力等作用下,与浆液搅拌搅合,瘩按一定的浆土比便和质量大小有规律的重新排列。浆液凝固后,便在土中形成一个固结体。该方法对地基的加固作用有:
1、高压喷射流切割破坏土体作用
喷射动压以、脉冲形式冲击土体,经水流的冲击力,空穴现象、水楔效应、挤压力、气流搅动等破坏作用,使土体结构破坏出现空间。
2、混合搅拌作用
钻杆在旋转和提升的过程中,在射流后面形成空隙,在喷射压力作用下,迫使土粒与喷嘴移动,与浆液搅拌混合后形成固结体。
3、置换作用
高压射流在切割土体的同时,把一部分切割下的土体排出灌浆孔,土粒排出后所剩下的体积由灌入的水泥补充进去.
4、充填渗透固结作用
高压浆液充填冲开的和原有土体空隙,析水固结,还可渗入一定厚度的砂层而形成固结体。如在大砾石中,喷射流因砾石的体大量重,不能将其切割和使其重新排列,喷射流只能通过空隙,使空隙被浆液充填.又由于喷射压力可使浆液向四周挤压,其加固的机理类似渗透灌浆.
5、压密作用
高压喷射流在切割破坏土体的过程中,在破坏带边缘政治家剩余压力,这种压力对土层可产生一定的压密作用,使高喷桩边缘部分的抗压强度高于中心部分。
三施工工艺、技术要求及各项参数指标的选用
(一)施工工艺
根据试验目的、任务、结合场地的实际情况,单桩成桩采用如下工艺进行施工:
施工选用设备:HT―150B旋喷钻机二台、BWT30/So高压注浆泵一台套,1. 0m3制浆机一套。
材料选用德宏州盈江县.芒桑水泥厂生产的32.5MPa普通硅酸盐水泥,水泥进场时,对水泥性能进行了试验,保证使用材料的合格。
(二)技术要求
1、旋喷前要检查高压设备和管路系统,注浆管及喷内不得有任何杂物。注浆要接头的密封圈必须良好。
2、旋喷机移至孔位时,孔位偏差不得大于50mm,保证天车、立轴和孔位三点一线,并在施工中,随时对孔位、立轴、钻机水平进行校正,以保证钻孔垂直度,使成孔后的偏斜率不大于1.5%.
3、一般钻孔、成孔与插管两道工序合二为一,即钻孔完毕,插管作业即完成。若遇较大块石及卵石时,采用钻机带钻具下套管成孔后。再换上喷头及喷射管插入预定孔深,并起拔套管,插管过程中为防止泥砂堵塞喷嘴,采用边钻边插管的方法。
4、选用搅拌机的性能和搅拌能力保证浆液拌制均匀,与浆液类型和需浆量相适应。水泥浆自制备至用完不能超过1R。
5、储浆桶满足连续供给高喷泵浆液的需要,灌浆过程中,严格进行二级浆液过滤,防止喷嘴在喷射作业堵塞。
6、喷射灌浆完毕后,将注浆―管提至地面,对整个注浆系统进行清洗.并用清水在地面喷射,以便把泵体、管内的浆液全面排出,清洗压力为10MPa.
7、移动钻机至新的孔位上,并人工回填因浆液析水后而在顶部出现的凹陷,深度一般为0.15~4.25m。
8、喷射过程中,值班记录人员,要进行详细的钻孔参数,喷射作业参数的记录。
(三)各项参数指标的选用
按照试验要求,根据梁河县大盈江的实际情况及拟定工程区的地层,结合以往护岸高压喷射灌浆的经验,试验时按以下参数进行搭配实施:
1、泵压:25-30MPa;.
2、泵量:50~60L/min;
3、喷射转速:15--,20r/rain;
4、喷嘴直径:φ2.2mm、φ2.0mm;
5、提升速度:10―15cm/min;
6、水灰比:1:25:1、1:1;
四、检验情况
(一)围井开挖情况
在围井形成两天,凝结体终凝后,对1#、2#围井进行开挖。结果:两个围井旋喷桩均连接成墙,可以正常开挖,进行直观分析。见开挖效果照片1、
1#围井上部卵砾石含量较多(图五,照片1),成桩良好,孔距850mm、750mm均塔接,且搭接厚度均在400mm以上。
2#围井见图6照片2,成桩良好,孔距850mm、750mm均塔接,且塔接厚度均在400mm以上。
两个开挖围井,通过现场锤击试,桩体凝结体强度较高,可满足设计凝结体强度的要求。
(二)试验过程参数控制与成桩桩的关系比较
各桩喷射参数与开挖情况检查见表一(4。1、4-2、4-3、4-4)。
1#围井(表4-l、4-2),凝结体强度高―较高,成桩直径在950~1050mm之间。
2#围井(表4-3、4-4),凝结体强度高―较高,成桩直径在950-1100mm,之间。
(三)检查孔取芯试验
围井开挖结束后,分别在1#围井取样三组,2#围井取样四组,样品组号为1-1-1、1-1-12、1-1-8,2-1-3;2-1-9、-2-1-11、2-1-14。取样过程中采用金钢石钻具进行施工,钻速均匀,岩芯完整,样品强度直观较高。钻孔中返水正常,并在孔内进行注水试验,水量无消耗,说明旋喷凝结体胶结密实,防渗效果好。
样品送往省水电设研究院进行室内强度试验,受切割试样的限制,卵石层的样品无法切块,且强度高于砂层、粗砂层、砂砾层,故对所取样品进行分类试验,且样品以中、低强度试样为为。即:
砂砾及粗砂样品:1-1-8、1-1-12、2-1-9、2-1-3
粉细砂样品:2-1-11 、2-1-14
淤泥质土样品:1-1-1
其试验成果强度指标见下表:(表二)
由上表可见,在试验区的主要地层砾砂、粗砂、粉细砂及卵石层中,主要强度指标均远大于设计要求值,即单轴抗压强度大于11.0Mpa,抗剪断强度(f)大于0.63。
五、施工孔间距,各项参数的确定
通过上一章表明,试验中的两个围井,其孔间距850mm、750mm的成桩,之间的搭接均良好,开挖检查表明,桩之间的搭接厚度均大于400mm,其单桩直径平均为950~1000mm之间,对设计提出的成桩直径不低于900mm的要求,完全可以满足,且由此验证桩间距为900mm的合理性,建议在生产性高压喷射灌浆过程中选用桩间距900mm。其强度指标推荐为:单轴抗压强度不小于11.0MPa,抗剪断强度(f)不小于0.63。
高喷作业参数确定如下:
1、泵压:26-30MPa;
2、泵量:50--60L/min;
3、喷射转速:15-20r/rain;
4、喷嘴直径:φ2.2mm;
5、提升速度:10-15cm/min;
6、水灰比:1:25:1。
材料选用盈江甚芒桑水泥厂生产的32.5Mpa普通硅酸盐水泥,完全可以满足要求。
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一)由于高压喷射灌浆方法用于河流治理工程还很少,施工中,对各种喷射作业参数控制尤为重要,要不断进行经验积累。
(二)在遇有块石、漂石的地层中成孔,工效低,应采取相应措施。
(三)由于该方法中高压泵的动力是90KW的调速电动机,对于电力紧张的地方,受到一定限制,建议对高压泵的动力作一定的改进,使之适应性更广。
(四) 目前,正在大盈江梁河段河流治理工程中大力推广高压喷射灌浆方法,有待于在实践中,积累经验,进一步优化。
七、几点体会
鉴于本次试验对其结果的检查验证,主要以开挖围井作直观上的检查及钻孔取样作物理力勃试验进行评价,从效果看是成功的,说明单管高压喷射灌浆方法,用于梁河县大盈江河流治理工程,是可行、适宜的。
试验是一面探索、一面进行,原始数据的准确尤为重要,在设计人员、施工人员的共同努力和密切配合下,使本次试验得以圆满成功,并印证了高压喷射灌浆方法在诃流治理工程的应用,效果是好的。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面对河流治理中出现的水利工程对生态系统的某些负面影响问题,欧洲的工程界对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理念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认识到河流治理不但要符合工程设计原理,也要符合自然原理。特别随着现代生态学的发展,他们进一步认识到河流治理工程还要符合生态学的原理,也就是说把河流湖泊当作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待,不能把河流系统从自然生态系统中割裂开来进行人工化设计。在欧洲陆续有一批河流生态治理工程获得成功,同时相应出现了一些河流治理生态工程理论和技术。这些理论、经验和技术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1欧洲的河流生态工程实践
河流生态工程是从欧洲对山区溪流生态治理开始的。早在19世纪中期欧洲工业蓬勃发展,阿尔卑斯山区成为中欧的工业基地。由于开矿山、修公路、建电站,大规模砍伐森林,破坏植被,造成山洪、泥石流、雪崩等频繁发生,引起了地区各国的关注,1846~1884年间制定了森林法及水资源利用法。为了与山洪和山地灾害斗争,兴建了大规模的河流整治工程。经过近百年的治理,大批工程设施发挥了作用,对山洪和山地灾害有所遏制。但是随着水利工程的兴建,伴随出现了许多负面效应。特别是随着大量移民迁入,山区旅游事业激增,这些负面效应愈显突出。主要是传统水利工程兴建后,生物的种类和数量都明显下降,生物多样性降低,人居环境质量有所恶化。社会舆论要求保护阿尔卑斯山区,呼吁回归自然。这使传统的河流治理工程设计理念受到挑战。工程师开始反思,认为传统的设计方法主要侧重考虑利用水土资源,防止自然灾害,但是忽视了工程与河流生态系统和谐的问题,忽视了河流本身具备的自净功能,也忽视了河流是多种动植物的栖息地,是大量生物的物种库这些重要事实。另外,从资源开发角度看,山区溪流地区还有登山、滑雪、休闲等功能,保护生态系统也是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需要。
中图分类号:K82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工程概况
驮烈河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项目区位于田阳县那满镇新立村,地理位置东经106°48′~106°52′,北纬23°37′~23°40′,距离田阳县城16km,距离那满镇3km。流域区范围土地总面积657. 30hm`, 经实地调查,流域区水土流失面积为322. 40 hm2,主要水力侵蚀为主,土壤侵蚀可分为轻度侵蚀、中度侵蚀、强度侵蚀、极强度四个等级,主要分布于裸土、非生产用地、迹地和裸岩中,土壤侵蚀模数平均1175t/km2・a,其中轻度侵蚀面积为hm2,占流失面积的12. 22%;中度侵蚀面积为191. 40 hm2,占流失面积的59. 37%;强度侵蚀面积为56. 70 hm2,占流失面积的17. 59%;极强度侵蚀面积为34. 90 hm2,占总流失的10. 83%。
2 水土流失状况
根据实地调查,流域内水土流失面积为322. 40 hm2,主要水力侵蚀为主,土壤侵蚀可分为轻度侵蚀、中度侵蚀、强度侵蚀、极强度四个等级,主要分布于裸土、非生产用地、迹地和裸岩中,土壤侵蚀模数平均1175t/km2・a,其中轻度侵蚀面积为hm2,占流失面积的12. 22%;中度侵蚀面积为191. 40 hm2,占流失面积的59. 37%;强度侵蚀面积为56. 70 hm2,占流失面积的17. 59%;极强度侵蚀面积为34. 90 hm2,占总流失的10. 83%。
3 工程建设目标
3.1水土流失治理目标
根据驮烈河小流域的特点,项目区水土流失面积5.39km2,本流域适宜治理的水土流失面积为5.10km2,占流失面积的94.6%。各项治理措施符合质量标准,年减少泥沙流失量3.34万吨以上,年增加蓄水量8.30万m3以上。
3.2建设规模
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关于开展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作的通知》(发改农经[2010]655号)的精神,结合驮烈河小流域项目区的实际情况,本工程的建设规模为:新立村沙屯河段河道岸坡整治1.0km;新立村沙屯人工湿地建设;新立村沙屯河段拦河陂坝改造。
4 工程措施设计
4.1河道岸坡整治设计
1、 护岸断面设计
根据驮烈河河流河岸地形、地质情况,结合驮烈河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总体规划,河段护岸均采用格宾生态护岸、挡墙型式。河岸采用的典型断面护岸型式如下图所示。
2、格宾挡墙
格宾(Gabion)是由特殊防腐处理的低碳钢丝经机器编织成的六边形双绞合钢丝网,在工厂做成符合工程要求的网箱结构,其具有更优于EN10223~标准中所述网箱的力学性能。在施工现场用石料填充格宾,用于建造如挡墙、河道固脚以及堤堰等结构,其结构具有柔性、透水性及整体性等特点。填充石料要求:坚硬、不易风化、不易水解 、不易碎的卵石或者块石。格宾填充石料粒径以100~300mm为宜;为了保障面墙的平整度,靠面板30cm范围内按照干砌石标准进行施工。为了加快绿化效果,宜在格宾面墙台阶上覆盖土层撒草籽,或者布置营养土工包种植适宜的植被,或者通过插枝(根系延伸到回填土)等方式进行绿化。
4.2人工湿地工程设计
一、工艺原理
人工湿地系统是一种生态系统系统建有一系列水平高差由高到低的植物池,池内填有特殊的填料,在填料上种植特定的湿地植物,当污水在重力的作用下依次通过植物池,污染物质和营养物质被植物系统吸收或分解,使水质得到净化,填料由三部分组成,第一层采用石砾,第二层采用细砾和沙粒,第三层采用粗粒、石块,即适宜湿地植物的生长,又有一定的孔隙。污水中的有机物在填料中被吸附凝集并在土壤中微生物的作用下得到降解;同时污水中的氮磷钾等作为植物生长说需要的营养物质被湿地植物根系吸收利用。经过土壤和土壤中的微生物的吸附降解作用,以及填料的渗滤作用和植物的吸收作用,最终使进入湿地系统的污水得到有效净化。
二、工艺流程及工艺特点
1、工艺流程
人工湿地系统主要由三部分组成:
(1)收集和预处理系统。由进水管网、格栅和沉淀池等组成。
(2)配水和集水系统。由配水井、配水槽、配水管网、布水管、集水管、集水井组成。
(3)植物池。由于进水浓度不高,只需采用单级植物池便可达到较好处理效果,污水经过滤池反复被过滤、吸收、分解。
人工湿地系统工艺流程见下图:
2、工艺特点:
人工湿地技术与传统污水处理工艺相比,具有以下显著特点:
处理规模根据需要可大可小,污水水源可就地收集,就地处理和就地利用。
取材方便,便于施工,处理构筑物处理设备极少。
由于植物池内种植的是湿地植物,如果选择合适的植物品种可以环境改善地面景观。运行管理方便,只需要工人进行简单操作和维护管理,定时收割植物。与相同规模的传统工艺比,人员可减少80%以上。
由于人工湿地工艺无需曝气投加药剂和回流污泥,也没有剩余污泥产生,因而可大大节省运行费用,通常只需一些管理费用,用于湿地植物管理。
处理效果好,处理后的污水可作为饮用水水源进入饮用水水源水库。
4.3岸坡绿化设计
本项目绿化包括护岸的草皮护坡及岸坡竹子、乔木种植。
在格宾护岸挡墙表面喷洒草、土混合料,以达到格宾挡墙的绿化,在护岸卵石路面以上高程的两侧岸坡种植草皮,进行绿化,护岸两边115.00m~116.20m高程平台种植竹子及乔木进行绿化,同时乔木株距间种植草皮。绿化后的河道达到美观、自然。护岸草皮种植总面积为3402m2。绿化护岸规模总长1.0km,单行种植,总种植株数为495株。
5 结语
(1)此工程项目于2011年10月15日开始进场施工,至2011年12月30日完工并通过投入使用验收。项目区经过连续的综合治理,水土资源得到合理利用,蓄水、保土能力增强,
(2)格宾挡墙是一种新型的护坡结构,由于河流中泥沙的沉积,格宾挡墙石块间隙已基本被泥沙覆盖,仅两、三个月的时间就自然的生长出草和其他灌木,绿化效果显著,河道岸坡也逐渐恢复了生态平衡。实践证明,格宾挡墙技术在小流域综合治理中的应用,对于缓解小流域生态环境恶化、有效遏制水土流失具有重大的意义和良好的推广使用价值。
(3)人工湿地内植物生长茂盛,可以作美化环境用,对污水的处理效果好,处理后的污水可作为饮用水水源进入饮用水水源水库。人工湿地技术较传统污水处理工艺生态效果好,净化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X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4(b)-0108-02
1 工程概况及编制依据
小洪河下游洼地位于小洪河上蔡县境的杨岗河口至新蔡县境的小洪河、汝河汇合口处班台村,沿小洪河区间长度96 km,其间大小支流30条,流域面积2328 km2。本次治理选择流域面积较大,洪涝灾害严重的支流,共有杨岗河、南马肠河、茅河、荆河、小清河、戚桥港、丁港、龙口大港和柳条港9条支流,分布于上蔡、汝南、平舆、新蔡四个县境小洪河两岸,流域呈西北东南向带状,宽40 km,长130 km,流域面积1935 km2,20世纪60~80年代已初步治理,共开挖河道长276 km,筑堤段长186 km,修建桥、涵闸建筑物316座,为当地防洪除涝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小洪河下游洼地地势低洼,约40%流域地面低于小洪河防洪水位,80%排涝涵闸结构简陋、年久老化或孔径过小,部分堤防残缺标准低,外河洪水倒灌现象频繁,因洪致涝灾害严重;部分桥梁标准低,大面积缩窄河道断面形成河道输水瓶颈;河道长期未得到治理淤积严重,除涝能力低。涝水滞留时间长,据1950―2003年54年统计资料分析,该区洪涝灾害平均1.4年一次,下游段秋季作物绝收每2年一次,多年平均损失3600万元。洪涝灾害是该区贫困的主要原因,对该洼地进行治理是非常必要的。
2000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将小洪河治理列入《河南省水利建设“十五”计划》重点建设项目,2002年10月,省厅水利设计院完成《小洪河近期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规划除涝标准为3年一遇,防洪标准为10年一遇。2003年小洪河桂李~班台段开工建设,截止目前,河道土方工程已完成50%,为小洪河下游洼地治理提供了基础条件。
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于2003年10月编制了《淮河流域防洪规划报告》,同年11月编制了《加快治淮工程建设规划》(2003―2007年),都强调要加强淮河流域重点洼地治理的力度,提高防洪除涝标准,并单独作为加快治淮工程建设新增三项中的一项。省水利厅以豫水计[2003]176号向水利部和淮委发文,要求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开展淮河流域重点洼地治理工程。为加快淮河流域重点洼地治理工程的建设进程,提高防洪除涝标准,编制《小洪河下游洼地治理工程外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2 建设缘由
小洪河下游上蔡、汝南、平舆、新蔡四县是我省洪涝灾害多发地区,根据1950~2003年54年的历年灾害统计,有38年遭受洪涝灾害,累计受灾面积3209.4万亩,多年平均成灾面积59万亩,平均不到两年发生一次,此次治理范围内多年平均成灾面积16万亩,受灾人口11万人,损失粮食1500万kg,直接经济损失2000万元。
2003年小洪河流域普降暴雨,上游来水长期占据河道,本地涝水持续一周不能排出,新蔡、平舆沿河近50万亩农田一片,平均淹没水深1.5 m,近60万亩庄稼颗粒无收,损失粮食2.4亿kg,直接经济损失4.9亿元。
小洪河下游支流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光热资源充足,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有市内“粮仓”和省内“油库”之称,且人口居住稠密,人力资源丰富。但小洪河下游过流能力低,排水受到限制,支流河道堤防及建筑物老化,本地涝水不能及时排出,上游洪水长期滞流本区域,该区犹如“洪水招待所”,洪涝灾害频繁,使得该区农业生产低而不稳,自然地理资源优势不能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且近年来小洪河水污染严重,洪水挟带着污水,漫溢于下游洼地,给当地环境带来不利影响,严重影响当地群众的生产发展和生活水平。该区土地肥沃,光热充足,自然资源优势明显,本应是美丽富饶地区,由于多年来长期洪涝灾害,上蔡、平舆、新蔡三个县至今仍属国家级贫困县。贫困导致该区大量民工外出打工,部分农民靠卖血来贴衬生活,造成多种疾病的发生和传染,其中上蔡、新蔡为爱滋病高发区,上蔡县文楼村艾滋病发病率之高世界睹目。因此要改变本区的贫困状况,必须有效控制该区的洪涝灾害,彻底进行洼地治理。
3 水文与地质
3.1 水文气象
本流域属半湿润到半干旱过渡气候,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影响较大。流域上游伏牛山区是主要暴雨中心。本区降雨量年际差异很大,年内分配不均,年最大降雨量为最小降雨量的5倍。多年平均降水量约960 mm,汛期雨量较为集中,7~9月降雨量占全年的60%,且又集中在两三场暴雨之中,强度大,范围广。
3.2 工程地质
小洪河下游洼地工程治理段地层主要为轻粉质壤土、中粉质壤土及重粉质壤土,土质较均一。岩层产状水平,水平方向强度分布均匀,层位稳定,不均匀沉陷性小,承载力一般为120~150 kPa,压缩系数一般为0.2~0.35 MPa-1,由此可定为该区工程地质条件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