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的理论基础范文

时间:2023-07-04 09:25:1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中医学的理论基础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医学的理论基础

篇1

中医基础理论源于《黄帝内经》, 具有文辞古奥, 内容精深, 注重思辨和实践等特点, 加之传统教学上习惯于以“经”释义, 进行纯理论性的阐释, 致使现今的学生难以即刻接受中医理论中的思维模式和知识结构, 难于激发其专业兴趣和学习主动性, 初学者感到茫然不知所措。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过程中运用任何单一方法都不能让学生很好地理解与掌握中医基础理论。因此, 针对中医基础理论课程不同章节的特点, 采用多元化教学法显得尤为重要。

1 多元化教学法的特色

多元化教学法是基于“学生为中心, 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 以启发式教育和主动性学习为目标, 将讲授、讨论、案例、实验、动漫、视频影像等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 充分发挥各教学法的优势。在教学过程中, 注重传统的教学方法与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结合, 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 更加突出能力、智力的培养, 有效活跃课堂氛围, 加强师生互动, 使学生从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的学习, 教学相长, 有益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2 多元化教学法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过程的实践

2. 1 医林故事、传统文化的导入法 国内外大量的教学实践研究证明, 传统的教育模式仍然在高校教学中占据极重要的地位[1]。多元化教学是秉承传统教育模式的丰富和完善。如中医基础理论“绪论”之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讲授金元时期的刘完素时, 可用故事导入。刘完素以“火热论” 而名著医林, 他理论上的独树一帜, 得益于《素问・至真要大论》中病机十九条的启迪, 十九条病机中论属火的病机约占四分之一, 且刘完素生于北方, 风土刚燥, 素体阳盛, 又处宋金交战, 疫病流行, 用《局方》温燥之品治疗所发热病, 常无疗效, 故此刘完素用药主张寒凉药, 为“寒凉派”代表人。通过故事导入, 让学生深知对中医经典理论的传承和创新。中医理论植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 对于“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之阴阳学说的讲解, 应引入中国的传统文化。可借助《易经》中“阴阳”概念、图形, 帮助学生理解中国古代的朴素哲学观, 让学生意识到传统文化的科学内涵, 中医理论的学习不仅是医学诊疗、防治疾病技术的学习, 更是一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与发扬。

2. 2 中西并重, 实验教学法 中西医学理论体系的构建及其思维方式虽有差异, 但都是以人的生理、病理为研究内容, 因而其知识点也可相互贯通联结[2]。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 使中医学理论与当代前沿科学相沟通, 许多中医学理论的奥秘得以逐步揭示。应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引入一些现代科学实验研究方法和手段, 如“气与津液的关系”, 可通过灌胃麻黄水煎液, 观测小鼠发汗的情况, 与正常对照组耐缺氧的死亡时间的比较理解“津伤耗气”的理论;通过灌胃人参水煎液, 观察补气药对小白鼠凝血时间的影响, 强化对“气能摄血”理论理解[3]。同时培养学生根据中医思维规律, 应用现代科学知识和技术解决中医问题的能力。

2. 3 实验法、病案法与知识拓展法的有机结合 藏象, 源于《素问・六节藏象论》, 是中医学特有的关乎人体生理病理的系统理论, 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体系, 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内容, 故此对此部分内容的讲解应注重多元化教学法的有机结合、合理利用。如讲解“心主血脉”的生理功能, 可通过给大鼠颈静脉插管法, 连接心动图机, 记录Ⅱ导联心电图, 较直观地观察乌头碱对心脏的毒性反应所出现的室早、室速、室颤的实验效果, 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 熟悉炙甘草汤益气补血复脉在抗心率失常中的应用。

如讲授“肝主疏泄, 调节生殖”时, 可以列举案例:一对年轻夫妇结婚3年未孕, 各种检查未发现异常, 吃了很多中西药无效, 心理压力很大。后来领养了一个小孩, 1年后妻子怀孕了。经过解释, 学生自然明白了:原来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压力增加, 情志不畅时, 会出现“肝郁气滞”, 肝不能正常行使疏泄功能, 就会引起女方排卵紊乱、月经不调, 或男方排精障碍, 从而导致不孕。在这里, “肝”是通过调畅情志来调节生殖的。通过分析, 学生很容易把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 这样既激发中医专业学习兴趣, 同时又强化教学效果。

理论与学科前沿接触, 反映最新的学术成果, 使学生真正感悟到古老的中医理论、中医学永恒的魅力。将语言古奥、强于思辨的中医理论知识, 辅之以相关的现代医学知识来阐释, 以讲授“肾主骨生髓”的内容为例, 可引入现代医学研究内容, 西医发现肾与骨在发生学上是同源器官, 皆发生于胚胎外层;西医的肾脏具有分泌促红细胞生成因子的功能, 能刺激骨髓红细胞的生成。可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临床上骨骼、骨质异常、贫血等疾病应该从肾来论治的理论基础, 既拓宽学生视野, 有巩固和加深了对中医学相关知识的理解掌握。

2. 4 仿真情境与动漫视频教学法 仿真情境教学可用于真实, 实验无法实现或者表现不清楚的教学中, 从而达到一种传统教学模式不能达到的效果。在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中, 可以利用现代计算机虚拟技术把舌诊、脉诊、阴虚、阳虚等中医学临床中的抽象症状和体征以形象生动的形式直观地呈现出来。使教学内容变得具体生动[4]。如对于血液循行、经络的走向的讲授, 可进行仿真人体血液循行。如“病因病机”的解读, 其中关于“六致病”、“阴阳失调”可制作动漫或者拍摄录制的形式表达风、寒、暑、湿、燥、火之邪的性质与致病特征;阴阳偏胜偏衰、阴阳互损动态图。七情内伤影响病机的相应临床表现可以从大家熟知的电影、电视剧中获取视频影像素材, 如“喜则气缓”可用“范进中举”的视频;“怒则气上”可选《三国演义-孔明三气周公瑾》的片段来呈现, 能有机地将视听结合起来, 声像并茂, 帮助学生将枯燥乏味、空洞抽象、难以描述和理解的教学内容直观、形象地表达出来, 让学生如身临其境, 弥补了学生缺乏临床感性认识的不足, 加深了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与记忆, 达到理性知识与感性认识高度统一。

2. 5 学生授课体验法与讨论法 “体质”部分内容比较通俗易懂, 适宜学生自主授课方式为主导, 让学生体会“讲台上下”、“学与教”的不同。应用理论知识全体学生来辨别自己的体质类型, 并且共同讨论不同体质的用药宜忌及如何指导养生, 使知识能够当堂吸收, 学以致用。

2. 6 网络课程教学法 可将中医基础理论全部教学课件、部分教学录像及内容丰富的音频资料上传于网络课程, 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途径;同时也将教学大纲、教学方案、习题库、模拟试卷等上传, 方便学生复习、自测。在此网络平台中建立在线网络论坛、公开教师电子信箱, 开展内容丰富的学术讨论, 及时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 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良好环境。

3 小结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根据教材设定、授课内容、教学设备、学生水平等不同, 在《中医基础理论》各章节的教学实践过程中灵活应用相应的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力求“启发有方, 引诱得法”。如何将医林故事、传统文化引入法、案例法、仿真情境与动漫视频教学法、实验法、网络教学法、学生主讲体验法等多元化教学法有机结合、合理运用于课堂教学, 是可持续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效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 使学生完成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切实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利保证。

参考文献

[1] 李玉梅.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法初探. 中医教育, 2007, 26(2):49-51.

[2] 关素洁.多元化教学法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的应用. 卫生职业教育, 2007, 25(5):83.

篇2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各个学院都在进行着必要的改革。在医学院的改革重要内容就是对其基础性的专业理论科目《中医基础理论》的改革。本文主要对这一门科目的改革措施进行了必要的论述和探讨。

1重视绪论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医基础理论》的第一部门内容时绪论部门,这一部门的教学对于接下来内容的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师必须利用各种有效的手段,达到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①教师可以引用经典名故。在讲解《中医基础理论》部门时,教师就可以引入著名医学家的故事,例如华佗、扁鹤等著名人物的故事。这些小故事的引入不仅能够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集中他们的学习注意力的目的。同时,还能够让他们更深地了解这些著名的医学家的道德品行。②引入多媒体教学。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已经成为教学中常见的教学辅助工具。它集成声音、图像等为一体,大大解放了学生的思维,同时也突破了教室讲课的空间限制,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教学方式。并且,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带给学生以不一样的体验,对于勾起学生学习的好奇心这一方面具有很大的帮助。③结合中国医学史。《中医基础理论》中的内容与《中国医学史》这门科目之间有许多的相通之处。这种相同性也决定了在开始学习《中医基础理论》时,应当结合中国医学史。引入这一内容之后,学生能够正确的看到中医发展的过去,现状,从而完成这一基础上的合理发展展望,以培养学生学习中医的信心。而且,相比较于枯燥的理论,历史的内容更加的活泼和引人入胜,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来讲具有重要的作用。

2丰富教学手段,塑造活泼的课堂氛围

科学的教学手段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能够帮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知识的理解,并且还能够达到帮助学生建立良好学习习惯的目的。因此,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的改革当中,应当有意识的丰富教学手段,以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而良好的学习环境。目前,常见的集中有效的教学手段主要有以下几个。①引入案例教学,帮助学生理解晦涩的理论知识。例如,在讲解肝脏功能时,教师就可以以感冒和感冒的症状为案例,为学生讲解肺功能在人的日常生活中的主要作用,同时将涉及到的理论知识:肺主宣肃、开窍于鼻、在体合皮等中医知识讲解出来。又或者,在讲解人的情绪对于身体健康机能的影响时,教师还可以利用一些文学上的典故进行具体的说明。例如,范进中举的典故说明了喜伤心、喜气缓。对于帮助学生消除中医理论枯燥的学习情绪,以及帮助他们尽快理解理论,从而树立学习的信心来讲具有重要的意义。②使用启发式教学。在素质教育改革理念的引导之下,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主体,教师只是扮演者引导者、指导者的身份。因此,在进行《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的改革中,教师必须引入启发式的教学方式,以帮助学生形成一个自主探究形式的主动学习模式。这就需要教师在实际的理论教学中,要善于利用恰当的时机向学生抛出问题,以激发他们潜在的求知欲望。这样的一种形式,能够让学生在发出疑问,提出问题,寻找答案,总结学习,提出新的问题......这样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当中,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还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对于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帮助他们在今后的医学学习上取得更大的进步具有非常大的帮助。另外,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辅助学习为辅的教学方式。③加强中医基础理论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任何一门学科都与人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医更是关系到人的身体健康。也就是说,任意两门学科之间都有着一定的共同特点。所以,教师应当抓住学科之间的相同点,积极引入其他学科的知识,以达到开拓学生视野,增强学生对于中医理论知识理解以及帮助学生对这一知识形成系统的认知的教学目的。

3加强教材建设,促进学生中医思维模式构建

建材是学生理论知识学习的根本依据,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权威指导。因此,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教学改革当中,必须进一步加强对于教材的建设。在建材的建设当中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则需要遵循。首先,要紧跟时代潮流。中医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其重要的经典也多以古文的形式呈现。而对于从出生就是以白话文的形式在学习的大学生来讲,古文虽然保证了教材的权威,却也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严重的甚至会造成学生的排斥情绪。因此,在进行教材的编纂时,应当保证古文的数量,即使有古文的出现,也应当做好必要的注释。其次,教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完成教材的二次编排。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熟悉教材结构,并能够根据自己的专业水平完成更益于学生接受的科学编排。再次,增加传统的知识和文化内容,并尽可能的以学说代替理论,以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加具象的教材。最后,编纂必要的配套教材。这也是帮助学生完成由理论向临床实践过渡的重要方式。所以,医学院的学生必须建立起专业性的中医思维模式。这就要求教师在中医理论知识的讲解之前就能够向学生讲明中医思维模式结构的特别之处。

在素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之下,《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的改革时顺应潮流的必然,也是能够培养出具备更为扎实的中医理论储备人才的方式。而且,对《中医基础理论》进行改革,也是为中医学专业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保持其持久发展动力的重要举措。因此,必须重视《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的改革。在改革中除了要从学生的角度,培养他们学习中医的兴趣之外,还应当从教师的角度出发做好教学手段丰富和教材建设的重要工作。只有这样,《中医基础理论》的教学改革才能够彻底,也才能够达到提升中医理论教学效果,实现其教学木目标的目的[1-3]。

参考文献:

篇3

2“学导式”教学模式的实施方案

“学导式”教学模式的实施方案是多种多样的,如PBL法、案例法、讨论法、演讲法、多媒体法、实验法、临床见习法等等。教学中可根据需要,综合运用这些方法,建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现举例以问题教学法为主,综合案例法、讨论法、演讲法等实施“学导式”教学模式的步骤。2.1教师设计问题教师围绕教学大纲精心设计问题,所设问题要紧密联系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中医理论跟临床实践紧密相连,为了让学生体会理论如何指导临床,问题设置可以来自临床病案。当学习完藏象章节后,可向学生布置如下病案讨论分析:李某,男,40岁,2013年5月20日初诊。主症:咳嗽,痰白,痰粘难咯,疲倦,头晕,食少,腹胀,四肢无力,便溏,恶心欲呕,情绪低落,喜叹气,舌苔白腻,脉缓。自诉1周前感冒后咳嗽输抗生素4天,具体用药不详。问题:①运用藏象理论分析病案所涉及脏腑。②阐释每个症状发生的机制。③试述病变脏腑之间的关系。2.2学生讨论问题让学生根据所学的藏象知识分析讨论病案提问。讨论分组进行,讨论前每组选出主持人和记录员,主持人主持讨论,要求每位学生发言,记录员记录讨论情况。讨论过程中,务必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积极性,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讨论中来扮演“临床医生”的角色,体会临床诊治过程。这样也有利于培养团体意识,发挥团体能量。2.3组织学生发言讨论结束后,每组主持人代表该组发言,本组同学补充,其他同学可以提问、发表意见。老师要仔细聆听学生发言情况,从中了解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2.4讨论老师总结讨论结果,正确的鼓励表扬,不足之处指出,同时给出问题答案。①病变所涉脏腑为肺、脾、胃、肝。②肺失宣降则咳嗽、咯痰;脾虚健运失职则食少,腹胀,气血生化乏源可见疲倦,四肢无力,清阳不升则头晕,下趋大肠则便溏;胃气上逆可见恶心欲呕;肝气郁结则情绪低落,喜叹气。③肺脾共同参与宗气生成和水液代谢,肺虚导致脾虚,脾虚引起肺虚,可造成机体气虚和水湿潴留,出现咳嗽,痰多,食少,便溏,疲倦,四肢无力;脾气以升为健,胃气以降为和,脾升胃降,共同运化水谷完成消化,脾不升则头晕,便溏,胃不降则恶心欲呕;肝主疏泄,促进脾胃运化水谷,肝气郁结,疏泄失职,累及脾胃,则脾失健运,胃失和降,表现为情绪低落,食欲下降,消化不及等。脏腑在生理上的密切联系,决定了病理上的相互影响,运用整体观念,分析病变脏腑之间的关系,体会中医整体思维对临床诊治的指导作用。采用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分析讨论病案,综合了所学知识,提高了解决临床实际问题能力,潜移默化中也锻炼了学生的中医思维。

篇4

         中医学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门学科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浩瀚的文献史料而历数千年不衰。千年来,中医学充分显示了其存在的科学性和价值数,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近年来,我国号召实施课程改革系统工程,而课堂教学改革又是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学基础》作为中医学理论的入门学科,其中的理论内容较深奥,鉴于这门课程涉及到临床、护理等非中医专业的学生,学生们大多数对中医学的认识比较粗浅。因此笔者认为,在中医教学过程中应从以下几方面突出中医理论特色,并不断扩展其内涵,以便于非中医专业学生对中医理论感兴趣,并能较好学习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

         一、调整教学的内容

         1.对教学内容进行分类  对教学内容进行三级分类: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将每章内容分为掌握、理解、了解三个级别。要求掌握的内容,教师要重点全面讲授,并要求学生全面掌握;理解的内容,教师进行简单扼要的介绍,并要求同学们熟悉其中的医学道理;而了解的内容,学生则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自学。整个教学过程要力求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及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

         2.修订了教学大纲及教学方案  根据中西医结合、临床、护理、康复治疗技术等专业的培养方向及目标不同,修订了教学大纲并随之调整了教学内容。同时针对《中医学基础》、《中医学》、《中医护理学》这三门课程中医基础课程的内容之间存在交叉、融合的问题。提出了将这三门中医基础相关课程进行优化整合的新思路,力求通过重新优化整合这三门课程,使这三门课程的联系及分工更为合理,同时有利于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个性的发展。现已完成三门课程的教学大纲的修订工作。

         3.坚持对于集体教学内容的研究  多年来,我们中医教研室一直坚持集体教学研究,尤其是近年学生班次、专业的转变频繁,教材的更新,学术的不断发展,都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集体教学研究显得尤为重要。中医教研室每周集体备课一至二次。坚持学术讨论、相互听课,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建立了各种教学工作制度、教学档案,各项工作按计划进行已经成为习惯。

         二、教学思维的拓展

         近几年,中医学与西医学在学术领域和临床治疗领域的碰撞格外引人注目。

对于二者孰优孰劣的讨论相当的激烈。学生们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除了阐述中医理论知识之外,可适当拓展开来,比较中医西医学在医学理论、疾病诊断和用药治疗中的差异。不回避差异,正视各自的优缺点,科学的对待两者在疾病诊疗中的方式方法。

   三、理论与临床的结合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