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5 15:59:1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科学教育的内涵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1.科学价值观
它是指对科学的基本信念和价值取向。如相信自然规律的客观性,自然界是可以认识的,科学理论具有相对性,但科学不是万能的等。这是一切科学工作的基础。科学理论的价值取向:一方面是积极有益的,认为科学可以为人类带来福音,促进社会发展、经济繁荣、人类健康等;另一方面是消极和不利的,即科学在为人类带来益处的同时也会对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社会生活造成负面影响。
2.科学精神
它是指从事科学活动所应具备的基本精神,是贯穿并深藏于科学活动之中的内驱力和灵魂。主要包括:
(1)求真、求实、客观精神
主张客观真理,即认识到真理是可重复的,可检验的;主张实事求是,亦即认识要从“实事”而不是从“虚事”出发,找出事物发展的规律;科学的本质并不是证实真理,而是不断发现以前真理的错误,不断更新真理。
(2)合理怀疑和批判精神、创新精神
怀疑是科学和信仰的根本区别,信仰中不能包容怀疑,如果产生怀疑,信仰就开始动摇了。科学不能排除怀疑,排除了怀疑,科学就接近信仰了。创新是科学的生命,没有创新就没有科学,没有创新,科学将停滞不前。
(3)民主、平等、自由合作精神
科学是社会有组织的群体活动。因此,团队精神、民主作风、合作意识、百家争鸣等都是科学精神的组成部分。
(4)人文精神
人文体现的是关怀,是求善。科学和人文是相辅相成的,没有人文的科学,将科学作为绝对权威来推崇,会导致科学发展与人类精神相对立。而没有科学的人文是盲目的、愚昧的。
3.科学态度
它是通过对科学知识的正确理解和科学发展的整体把握而形成的科学信念与科学习惯。它要求面对实际问题,能够遵循事物本身的脉络,实事求是。主要包括:严谨踏实、勤奋努力、热情自信、善于合作、有高度责任感、对自然和科学有极高的兴趣。不断求知、探索、宽宏大度、谦恭能达、执著、锲而不舍、超功利精神等。
4.科学知识
它是指人们通过科学活动认识世界所得的成果。事物不断发展和变化的特点,决定了人的认识的多元性,因而科学知识呈现出动态的特点,它既不能穷尽,也不是永恒不变的,具有局限性。包括名称、术语、符号、事实(其中含科学、技术、社会及其相互关系的知识)、概念、原理、定律、理论等知识,还包括技能,其中动手做事情的技能为动作技能,应用概念、原理、定律、理论等处理外界事物的技能为智慧技能。
5.科学方法
它是指人们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总结出来的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是人们揭示客观世界奥秘、获得新知识、探索真理的工具。科学方法包括三个层次:首先是哲学层次的方法,如唯物辩证法;其次是一般的科学探究方法,是指从各门具体学科的特殊方法中概括出来的共同方法,包括积累经验材料的方法,如观察方法、实验方法、调查方法、测量方法等,还包括进行理性思维的方法,如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类比、模型方法、数学方法、黑箱方法等;第三个层次是学科特殊的方法,如化学中的电解法、生物中的显微观察法、物理中的光谱分析法等。
6.科学实践能力
它是在科学实践活动中获得的能力。包括基本的科学探究能力,具体表现在:科学地确定可研究的问题的能力;确定科学的观察所需要的论据的能力;得出或评价结论的能力;传播(交流)有效的结论的能力;论证对科学概念的理解的能力。还包括对社会及日常生活问题所作出各种解释的能力和相关决策的能力,收集、处理、分析、判断、利用信息的能力等。
上述科学教育的几方面内容是相互交叉、渗透、相互依赖、相辅相成的:科学价值观、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是内驱力;科学知识是其他方面的基础和载体;科学方法是帮助学生有效获得知识和能力的工具;科学实践能力则是综合运用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来解决问题的才能和力量,其他方面的提高有助于增强实践能力,而实践能力的增强也会加速其他方面的提高。
二、目前在科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应采取的对策
新课程改革已历时多年,对科学教育内涵的认识已有提高,并且不断地在提高、加深。特别是通过开设研究性课程,极大地推动了科学教育全面开展,充分认识到科学教育的一个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但在实际科学教育教学领域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1.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目前学生认为校外社会活动是培养其能力的主要场所,校内课堂教学活动起的作用是很小的。而教师高估了课堂教学对学生能力培养的作用。在我们的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还是习惯于以理论知识的讲解为主,这种教学方式对教师来说既简单、经济,又能满足应试教育的需要,可以说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下,它是一种很实用的教学方式。大部分教师在理想和现实中挣扎,作为教师的神圣职责,既要对学生的长远发展负责,又要找出一种简单经济的方法应付各种考试,以获得一个好的教学成绩。要想改变这种现状,一方面要有一个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另一方面要有完善的实验室设备、足够多的教学课时、小班制等条件,以满足教师进行灵活的、多样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式。同时经过对教师的培训,让教师具备先进的教学理念,并通过先进的教学方式实现自己的教学理念。
2.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这个观点只有大约三分之一的学生认同,这有教材编排的问题,也有教师的问题,应引起教师的重视。要想在科学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主要应提高教师的知识和思想水平,教师应在教学中注意渗透实事求是的精神。科学理论本身就是在不断创新中发展起来的,在学习科学理论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教师多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设计一些实际情景,让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科学精神会让学生受益终生。
3.正确认识科学、技术、社会三者间的关系
要改变这种状态,教师要有机会接触学校外面的世界,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给教师提供这样的机会。面对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在科学教学中必须重视科学教育的培养。这需要教育体制的不断完善和政府加大对教育的投入,需要提高教师的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需要给教师接触社会生活及科技生产的机会。
4.科学教育不仅仅是理科教师的任务
1.指导思想科学化概述
就“科学”内涵而言,并不局限于知识体系的某个层面,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更不能局限于学科建设的某一方面,而要以科学的态度和精神灵活运用相关的科学知识、方法,有效解决存在的问题。在此过程中,必须实现指导思想的科学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但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发展,这就需要党正确解读,准确把握方针、路线等。
2.注重“以人为本”,营造良好的思想道德氛围
在知识经济时代下,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理念,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为指明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方向做好铺垫。在此过程中,要综合分析当下我国经济社会的实际情况,合理划分实现人全面发展的目标,注重从细节中培育人的修养,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体系,要把尊重、关爱等内容融入相关的目标体系中,不断丰富目标体系内容,以量求质,为营造良好的思想道德氛围做好铺垫,社会大众也能正确认识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内涵等。
二、基本理论的科学化
1.基本理论科学化概述
如果相关的理论可以说服人,便能得到大众的认可,但理论必须彻底。对于科学化的理论体系来说,总会根据一些概念,构建相关的原理,进而,使构建的科学理论系统具有其说服力、解释力。由于思想政治教育要素存在分歧,需要凝练重要的概念,优化基本原理工作,促进学科建设。科学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必须具备鲜明的层次性,要有不同的对象、内容、要求。
2.借助“中国梦”理论研究,推动技工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
从某种角度来说,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源于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与发展,并指导、推动实践工作。就“中国梦”而言,其包含丰富的内涵、历史的经验总结,还包含时展的时间要求。为此,需要借助“中国梦”理论研究,各技工院校要注重“中国梦”的学术研究,多鼓励教师参与市级、省级等和“中国梦”相关的课题申请中,立项校级课题,动态关注学术前沿发展,利用科研促进教学发展。此外,还要把“中国梦”理论研究融入技工院校学生生活中,解决他们关心的社会热点、难点等问题,利用他们可以理解的语言,可以接受的社会实践形式传递给他们,推动技工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
三、实施方法的科学化
1.实施方法科学化概述
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中,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不利于把理论成果向实践方面转化,影响相关理论的推广应用,不能更好地展现自身价值。就思想政治教育史来说,革命导师创立了不同类型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其科学性有着深远的意义。在新时代下,这些方法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的关键方法,必须结合当下发展情况,优化利用这些方法,更好地指导实践。
2012年11月17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中原经济区规划(2012-2020)》,这是继中原经济区写入国家十二五规划、国家出台指导意见之后的又一重大成果,标志着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的“三步走”工作部署全面完成,标志着中原经济区建设进入了整体推进、全面实施的阶段。中原经济区作为中部地区的区域经济优势进一步凸显,这也为区域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挑战与发展机遇。
一、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的科学发展内涵阐释
(一)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内涵
科学发展离不开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中心环节离不开教育和科技,没有高精端的现代化科学技术,经济发展就形成一句空话。研究型大学、学术型大学是形成创新人才的基础和摇篮,只有不断的提高这些学校的办学实力、办学水平,才能不断的为国家输送大量的高端创新人才,从而推动科技的发展。同时,职业学院、民间办学等各种形式的办学又为国家输送各式各样的专门人才。
1. 高等教育与区域教育结构的协调发展
高等教育的发展应在基础教育发展的基础上才会有更好的发展,没有基础教育的健康、稳序发展,就不会有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教育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从上到下的过程,国家对教育的投入应统筹兼顾,要使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在一个良好的轨道上运行。
2. 高等教育结构内部之间的协调发展
要注意高等职业教育、综合研究型大学、普通本、专科之间的协调发展。不同区域之间,可能对学校的要求也不尽相同,比如在人口劳动力都很丰富的河南要积极发展职业教育,为国家培养职业技术人才,这是当前国家职业人才的一个缺口,各地用工荒就说明了这一点。如北京作为政治、文化中心,应加大对研究型大学、学术型大学的建设,争创一批世界一流大学,也应加大西部地区的人才培养力度。
(二)经济的科学发展内涵
经济的科学发展是指落后国家摆脱贫困,最终实现现代化的过程。是经济问题增长和经济结构、社会结构、人口结构、政治结构等之间的协调和优化。经济的科学发展不是简单的经济增长,也不能等同于经济增长。经济增长仅仅指一国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包括产品和劳务的产出(Output)的增长。经济的科学发展则意味着随着产出的增长而出现经济、社会和政治结构的变化。这些变化包括投入结构、产出结构、产业比重、分配状况、消费模式、社会福利、文教卫生、群众参与等等在内的变化。经济增长的概念较狭小,偏重于数量的统计,而经济发展的内涵较广,既包括数量又包含质量。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必要条件,但不等于经济发展,它不是经济发展的充分条件。早期将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混淆,许多发展中国家在实践中单独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却出现“有增长而无发展”的结局。一般而言,没有经济增长就不可能有经济发展,但有了经济增长也不一定有经济发展。如果由于制度上的原因,产出增长的结果是两极分化,富者愈富,贫者愈贫,产出有快速的增长,但产出中相当大的一部分无益于国计民生,而是国民经济的虚耗;为了片面追求快速的产出增长,不顾及广大民众的福利,不考虑付出的社会代价,就不是经济的科学发展。
二、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关系
区域经济发展为高等教育提供了强大的经济支持和资金作为后盾,高等教育培训人才又哺于区域经济发展,两者是一对相互依存的互补关系,只有两者的同时发展才能起到一个合力,促进区域各种产业及文化的科学、合理、稳续、健康发展。
(一)经济学视角的二者关系分析
经济增长为教育科学发展提供物质基础。教育一定程度上是指通过人力投资的基本形式,按计划培养和训练劳动能力的活动。从这个角度看,教育的投资和经营可以看作是一个产业的一种投入产出过程。从负担的主体角度看,教育成本可以分为社会成本和个人成本两部分。教育科学发展,在根本上是要保证长期和持续的教育投入,但这必须以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为前提。
经济增长对教育发展具有制约和导向作用。经济发展的水平决定着教育的规模、内容、组织形式、教学方式和教育手段,还决定着劳动力的素质和教育培养人才的素质。从根本上说,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最终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经济发展水平既决定着教育投资的需要量,也决定着教育投资的供给量。这必然要求各级各类教育的规模和发展速度与经济建设的规模和发展速度相适应,在数量上相协调。
高等教育的发展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统筹兼顾。在高等教育的资源配置上,要考虑到区域之间的差距,在新的历史时期,为了实现全国的经济发展,就要发展全国的高等教育,不能局限于一个地区,或仅仅几个地区的高等教育,在发展好东部、沿海高等教育的同时,也应积极发展中、西部地区的高等教育,各个地区经济结构发展状况不尽相同,因此应根据当地具体情况合理高速教育结构,从而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
区域经济的发展也应兼顾当地高等教育的发展状况,在经济得以发展的基础上应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力度。一个学校的发展最重要的还是投入问题。只有高校各个部门的建设、学科发展、专业建设等都需要资金支持,只有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才能换来各类人才的回报社会。
(二)教育学视角的二者关系分析
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经济发展为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教育经费和基本教(下转第282页)(上接第280页)育支出等。同时,又会要求高等教育培养经济发展所需要的科研、技术等方面的人才。高等教育通过各类高校为经济发展培养大量人才,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稳定了经济秩序的运行;但另一方面,如果高等教育办学、学科设置等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反而会阻碍经济的发展。
1. 经济对高等教育的决定作用
其一,经济发展是教育发展的前提和基础。高等教育的学科建设、师资培养、图书购买,以及各项软硬件设施的建设都需要资金基础和物质前提,从一定意义上讲,一个学校的发展离不开经济基础作为前提条件,教育投入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先决条件。
其二,经济的发展程度又决定着高等教育的发展程度和发展规模。一个国家的经济越发达,对教育的投入也就越多,教育的投入首先是义务教育,其次是高等中等教育的各项其它教育。因此,在国家经济实力落后的前提下是没有精力去投入教育的,可想而知,如果一个国家的基础教育都很难稳定,那么这个国家的高等教育就无从谈起。就一所高校而言,如果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就很难进行学科建设,校园建设等学校发展建设,学校的规模也就无从谈起。
其三,经济的发展程度决定着教育的结构和体系。在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教育的体系和结构就不够完善,且教育结构单一。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教育就无法形成初等、中等、高等教育纵向教育系统和教育主管部门与各高校之间的横向系统等相对完善的教育体系。
2. 高等教育对经济的推动作用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高等教育在社会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通过高等教育可以转化为科学技术,并应用于生产,从而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在科学研究,技术更新,新经济增长点的培育等方面,高等教育对经济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首先,高等教育对经济具有直接或间接的推动作用。当今社会在“产学研”一体的情况下,如何使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如何使高等教育服务于生产是高等教育研究的主要问题。“产学研”结合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学生学习、企业生产、高新技术的研发结合起来,高等教育在新技术的研发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等教育通过对大学生的培养、教育,为企业社会培养了一大批人才,这些人才在生产过程中,由于其接受的教育程度和技术熟练程度的区别,对企业带来的效益也就与一般工人与所差别。
其次,随着高等教育在众化的程度一步步提高,人们对教育的投资在家庭收入中所占比例也越来越大,教育投资也必然拉动经济的快速增长,从长远来看,家庭对教育的投资也为国家输送了大批人才,这些人才回报社会,又反过来拉动经济增长。
参考文献:
[1]叶茂林.教育发展与经济增长[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2]王善迈.教育投入与产出研究[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3]张振助.高等教育与区域互动发展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54.
职业技术教育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新兴学科。随着当今国家和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广泛关注,职业技术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已经逐渐为人们所接受,在解释职业教育现象、影响职业教育的实践中发挥着积极作用。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如何进一步发展、成熟,成为职业教育学研究者们思考与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关于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建设的成果也相继出现。但目前关于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建设的众多研究成果,多停留在理论层面的论述,针对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建设的实践研究却是凤毛麟角。本文从学科的本质和构成要素人手,结合天津市重点学科“职业技术教育学”多年来学科建设的经验,以期为本学科寻找一条科学发展之路。
一、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建设之内涵
何谓学科?对于“学科”一词,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会有不同的界定,较有代表性的定义主要从有下几个角度:一是从学科与科学知识的关系角度将学科定义为“按照学问的性质而划分的门类”①;二是从学科与教学的关系角度,认为“学科是教学的一种组织形态”②;三是从学科与知识以及教育的联系角度,认为“学科(discipline)”是“A branch of knowledge,typically one studied in higher education”(知识,特别是高等教育中学习的知识的一个分支)③;四是从学科的根本特征角度理解,“学科是主体为了教育或发展需要,通过自身认知结构与客体结构(包括原结构和次级结构)的互动而形成的一种具有一定知识范畴的逻辑体系”④;五是从学科形成的条件来理解,认为“学科应具备其理论体系和专门方法的形成;有关科学家群体的出现;有关研究机构和教学单位以及学术团队的建立并开展有效的活动;有关专著和出版物的问世等条件”。在上述认识的基础上,我们认为,职业教育学科是指在独特领域、项目和平台上对研究对象、研究范式、研究体系和研究学派的构建。实践上主要指学科分类、科研项目和学术平台的整合;理论上主要指其学科性质、研究对象、研究范式、理论体系和研究学派的集合。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