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演变的方法范文

时间:2023-07-05 15:59:1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汉字演变的方法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汉字演变的方法

篇1

【中图分类号】G642

一、汉字结构类型与汉字构形法、汉字基本类型

1.汉字结构类型与汉字构形法

在传统的汉字构形研究中,常常把汉字构形法和汉字结构类型相混淆,其实,构形方法和结构类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构形法是对个体汉字在构形过程中,运用何种构件、数目多少、拼合方式以及构件摆放的位置等等方面的分析和研究;结构类型是按照不同的结构方法对汉字所作的形体结构类型上的分类,其所依据的标准是汉字的结构方式也就是构形方法,通过这种形体结构类别上的分类进一步对构形方法进行整理和完善方面的指导,从而使之更为符合汉字的构形实际。它们之间的联系,可以作这样的概括:在汉字构形方法的研究中,根据某一相同之构形方法而产生之字,是为某一结构类型之实、之成员、之内容;在汉字结构类型的研究中,某一构成方法为划分或确定某一结构类型之根据。通过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出,在汉字构形方法和汉字结构类型这两个方面,汉字构形方法是第一性的,是基础性的,而结构类型是第二性的,是依赖于构形方法而产生的;甚至还可以说,对于构形方法的研究越深刻、越精细,而对于结构类型的研究和划分也就越容易、越科学、越明确。

2.汉字结构类型和汉字基本类型

从传统六书观念上讲,不少学者认为传统六书为汉字形体之六种结构类型,也有认为前四书为结构类型。这种认识,毫无疑问,有其含混处,正是这种含混才带来长达1900余年的关于六书为造字法和体用二分以及其他各种认识的分歧。

二、汉字结构类型的特性

1.汉字结构类型具有演变性

汉字结构类型所具有的演变性,是由汉字自身发展规律所决定的。汉字起源于图画,其带有浓重的图画性痕迹的象形字是文字起源的主要途径;又由于象形字是勾勒个体实物的图形性的文字,故其在形体结构上具有整体性,即文字学意义上的不可分拆性,这就是古代文字学家所称之“文”。汉字是记录汉民族语言的书面符号体系。正是由于其所具有的再生性的演变,才使汉字形体结构显得多姿多态,并进而产生出数以万计的汉字形体,满足着记录汉语和人们交际表达的需要。如果仅以传统六书之中关涉形体结构类型的几书作以描述,这种再生性的演变自其基本者“象形”一法为其始点,在象形符号上附加表示抽象意义的点画则为“指事”,“会意”、“形声”则是两个以上象形符号的组合。而其有序性的演变,由其结构类型之组构部件上看,则是由初期表形字的无定性形体的结构类型,到有定性形体的结构类型;由其结构类型之组构部件数目上看,则是由单体的或单体为主体的形体结构类型,逐渐发展演变为复体为主体的形体结构类型;这种有序性的演变,还表现在由各种结构类型所构成的整个汉字系统,其基本因子是象形之“文”;即使是为汉字主体的合体之字“,而无论其中哪一种类,皆以二文相合为其基本格局”

2.汉字结构类型具有规范性

汉字形体结构类型所具有的规范性,是由汉字始终坚持表意性以形声结构类型为主体而又有着日渐严密的构形系统的性质所决定的。从总体上看,汉字的结构类型具有规范性,即不可随意更改性。这种规范性的决定因素有二,一是组成汉字形体的构件,一是组构汉字形体的方法即构形方法(又称结构模式)。象形字是早期汉字,最初采用绘画的手法,按照物体描绘而成,此从整体上看是为完整的图形,从微观上看,既无点画的姿态,又无笔画的限制。由此可见,其构件也是单字之整体。由于其勾勒具体物形的要求,构件具有图画性(或用线条勾画出的图形),构件的具体形貌又决定造制单字采用独体的结构方法,为此而产生独体的结构类型的汉字;汉字适应记录汉语的需要大量的创制其形体,其创制之法就选择了象形这种独体文作为构字字元,采用二体相合的构形方法而“形声相益,则为之字”(虽有左右相合或上下相合二者为主的不同,但二体相合的本质是相同的),这就产生出或会意或形声的汉字结构类型,其中又以半形半声的所谓意音相合为主流;正是汉字始终维持着这种以意音相合(或形音相合)的基本结构制度,一直没有发生本质上的演变,是汉字结构类型具有规范性的根本原因。

3.汉字的字形结构对称性

着重探讨汉字的字形识别规律与识字教学,还有一个特殊原因:即汉字的字形结构具有对称性特点。对称性是自然界的一种普遍现象,它同样存在于汉字的字形结构之中。从广义的对称而言析,包括了汉字结构上平衡对称和局部对称,如黄、杜等字。据统计,在特别常用的42个汉字中,有11个是属于丽边对称的。高尚仁指出:对称性是最常见的视空知觉的基本现象,这类特征出现在汉字中的例子不胜枚举。汉字的字形包括3个层次:一是基本要素,即组成偏旁部首与独体字的笔画。基本笔画有5种。常见笔画有28种。二是构字部件,即组成合体字的偏旁部首和独体字。常用偏旁有140个,《新华词典》中的偏旁部首有189个,独体字有数百个。三是结构方式,即基本要素和构字部件组成汉字的结构整体及其组成汉字的结构顺序。结构对称性是汉字的字形结构方式之一,具有特殊性。所谓汉字的结构对称特点,主耍是指汉字的字形结构具有几何学上的对称意义,它的构形笔画或几部件以某个线(面)为轴相互折叠后或平移后可以左右或上下重叠(完全重叠或部分重叠),具有冗余信息或重复的视觉信息,因此而区别于其它非结构对称汉字。

参考文献:

[1] 李圃等:古汉字与中国文化源[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5

[2] 刘志基1汉字体态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1

篇2

在小学识字教学中,教师已经总结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识字方法;比如集中识字和分散识字;随文识字和生活识字;自读识字、字典识字与多媒体识字等,约三十余种,这些方法在识字教学中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但这些识字法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表现如下:

1.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汉字的形与义之间的关系。

文字是人类语言的书写符号,是语言的视觉形式,文字将语言的声音信号变为符形信号,记录在一定的载体上,成为记录语言和交流思想的工具。汉民族用于记录语言和思想的符号便是汉字,汉字是现在世界上唯一的还被使用的表义文字。所谓表义文字,就是集文字的音、形、义于一体的特殊的语言符号,或依形生义,或依义生形,形义相互依存,不可分割。教师在教学时本应该或依义探形,或依形探义,让学生通过探究形义的依存关系和形义的演变过程学习汉字,这才符合学习表义文字的特点。但现在的小学识字教学却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汉字形义之间的关系,使识字教学成为单纯记忆符号的教学。

2.一定程度上割裂了学习汉字与学习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

汉字是记录汉民族语言文化的表义文字,是汉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和记录。汉字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现存最古老的汉字是三千年前殷商的甲骨文和稍后的金文,现在的汉字是从甲骨文、金文演变而来的。汉字在形体上逐渐由图形变为笔画,由象形变为象征,由复杂变为简单;在造字原则上从表形、表义到形声。遗憾的是,现在的小学识字教学忽视了这一点,教学只强调汉字的字音和字的现代意义,没有或基本没有探究汉字的本源意义,从而忽视了汉字的形义演变的探究,忽视了汉字的形与义一体以及在不断的演变中发展起来的汉字的自身特点,忽视了汉字本身富含的丰富的民族文化的内涵。

基于上述两点考虑,我们提出了探究形义识字法,旨在打破当前小学识字教学的文化局限,拓展小学识字教学的文化性。

探究形义识字法以“六书”作为汉字的分类依据,它从甲骨文、金文、小篆入手,通过分析汉字最原始的形与义的关系组织识字教学,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和价值性三大特性。

一、科学性

1.尊重文化历史,立足实现三维教学目标。

探究形义识字法从汉字的造字法入手,在探究汉字形义演变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研究汉字、学习汉字,并在学习汉字的过程中尽量把汉字所蕴含的文化因素和中华民族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密切结合起来,体现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如学习“女”字,“女”字的甲骨文写作“”[1],是一个双手被捆绑着跪在地上的女子,这形象地表明了中国最古老的抢婚习俗。在古代,男人把女人的双手捆绑起来,扛回家里,从此,这个女人便成为必须一切服从男人的家庭主妇,这表明了古代女人受男性歧视的历史事实。学生在认识这个汉字的同时,既理解了字形与字义的关系,又习得了传统文化的内容。

2.形象直观,符合儿童认知规律。

探究形义识字法要求我们依据汉字的形与义的相互依存关系指导学生识字,要形象而直观,符合儿童的认识规律。教育学和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对直观形状的认识远比对抽象的符号的认识速度快得多,探究形义识字法的最大优点是可以依据形象直观的实物、图形指导学生识字,这种方法形象直观,能够使学生学而不厌,能够极大地提高识字的效率。如日(),一轮圆圆的太阳和一个圆点的指示符号构成;月(),由一勾弯弯的月亮和两个短横的指示符号构成;山(),是一座由三个山峰构成的山;而“水()”[2]则是流动的波浪。学生在识字中,先从汉字所代表的物的形状入手,认识了物则会写汉字,这不仅减轻了认识教学的负担,而且能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祖先们的超群智慧与中华民族文化的灿烂。

3.形义相依,体现了汉字的演变规律。

探究形义识字法能够指导学生依据汉字的形与义的关系进行识字,符合表义文字的学习规律。表义文字的形与义相互依存,大多数汉字所表达的意义都能基本决定汉字的字形;依据汉字的字形来识别汉字,又能体现汉字形与义相一致的特点。如“本()”[3]字,由木()和其根部的指示符号构成,其本义就是树根;由此而派生出“根本”、“本来”、“以人为本”等常用意义。教学中学生通过观察甲骨文的写法能非常容易地记住简化字的写法,并且在记住字形的同时理解汉字的本义和引申义,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避免同音字的混淆。

4.举一反三,突出了汉字的派生性规律。

学习经验告诉我们,每个人所识得的汉字,并不全部来自于老师的教授,很多都是在学习过程中“举一反三”学会的。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至关重要。探究形义识字法尤其强调字与字之间的关系,它突出了汉字的派生性的规律,这对培养学生的举一反三的能力至关重要。如知道了“足”是人的脚,那么和“足”有关的字的意义就表示“脚”发出的动作或与“脚”发出的动作有关的运动,如跑、跳、踩、踏等。

二、实用性

古代汉语的语音与现代汉语的语音有很大的差别,但语法结构和词汇变化不大。3500年前殷商时代的某些汉字的读音与今天的读音可能不同,但其语义与今天的语义却基本一样。例如,《新华字典》所收词汇的含意,约有一半与两千年前成书的许慎的《说文解字》所收词汇的含意基本相同。这为探究形义识字法的使用奠定了基础,也提供了可能。探究形义识字法的实用性具体表现在如下几点。

1.形象直观,化难为易。

探究形义识字法将由笔划组成的汉字与汉字所代表的实物紧密结合起来,使实物成为识字的辅助手段,使抽象的汉字教学变得直观而具体,使学生对汉字符号的抽象记忆变成了对实物的形象记忆,再通过形象记忆的演变,进一步强化抽象的符号记忆,从而降低了汉字记忆的难度。如木()、禾()、竹()、日()、月()、山()、水()[4]等字,都是典型的象形字,因物赋形,可以通过实物或图画的观察记住这些字的写法。

2.触类旁通,融会贯通。

探究形义识字法依据汉字间的派生关系进行识字,通过独体字的学习促进合体字的学习,通过一个字的学习促进了对一类汉字的掌握。如:与“火”有关的字均是火字旁;与“水”有关的字都是三点水旁;与“眼”有关的字都是目字旁;与“手”有关的字都是提手旁等。探究形义识字法对形声字的教学,最能够体现其融会贯通的特点。如“方”做声旁的字:访、防、仿等,类似的字的韵母都是ang;“口”做形旁的字:吵、吃、喝等,类似的字的意义都与口有关。

小学1-4年级累计认识汉字2500个,其中913个是形声字,这为探究形义识字法的实施提供了最好的土壤。

3.运用媒体,形象鲜活。

发达的多媒体教学技术为探究形义识字法提供了条件,可以运用Flash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形象而直观地将汉字的构成与形义演变的过程演示出来,为汉字的学习提供最便利的条件。这样做,一方面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汉字、探究汉字的兴趣,加深学生对汉字演变过程的了解和对汉字的记忆,另一方面,能使识字教学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

4.与其它识字法穿插使用,提高识字功效。

目前,小学识字教学法已有30余种,这30余种识字教学法各有千秋。所以,有经验的老师在教学实践中并不是单纯地使用一种方法,而是根据所教汉字的需要进行多种教学方法的交替使用。在现在的识字教学过程中,有必要把探究形义识字法引进教学中,尤其是象形字、指示字、会意字的教学,这样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三、价值性

1.文化价值。

汉字作为表义文字,和其他民族所使用的表音文字的最大区别是:自身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因素,每一个汉字都不同程度地反映了汉民族的传统文化。

我们从象形文字的演变来说明这一点。许多汉字的结构都显示了先民们的生活和意识。例如:“驭()”[5],甲骨文形如一个人手拿树枝,抽打在马的身上,向马发出指令,使其前进或后退,向左或向右,让其为人所用,反映了我国古代把马作为役畜来驱使这一现象。“执()”[6],甲骨文形如一个人的双手被带上了枷锁,表示把俘虏或罪犯的手铐起来。“刑()”[7]字,小篆左边是个井,右边是一手执刀,有人执刀守井,目的是防止来井边取水的人因争水而落井;持刀者守护在井旁,人们畏惧,便排队取水,从而建立起了秩序。汉字是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载体之一汉字的字型与字义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探究形义识字法将学生的生活世界与历史文化世界有机统一起来,充分体现了汉字的文化价值,也发挥了识字教学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播作用。

2.应用价值。

探究形义识字法的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师运用该法教授学生识字,学生记得准记得牢,这能帮助学生识别许多容易忘记和容易混淆的汉字,从而减少错别字。另一方面,学生通过该法学习汉字,既能依形识字,又能依义识字。依形识字能够避免汉字字形的混淆;依义识字能够避免汉字的字义混淆,这从根本上解决了出现错别字的三个问题:第一,混淆字形;第二,不理解字义;第三,同音字替代(亦可认为是不理解字义)。如“瓜”和“爪”是一组形近字,“瓜()”[8],是一株藤上结着一个瓜的象形;而“爪()”[9]则是禽类爪之象形。这样,从字的象形义出发引导学生认识这两个汉字,学生就不会混淆这两个汉字。

总之,探究形义识字法是一种科学实用的识字教学法。实践证明,这种识字教学方法不仅能够突破现行的小学识字教学的文化局限,还能够在识字的同时对小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真正体现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性质。

参考文献:

[1]王仲杰.探究形义识字法.线装出版社,2008.4:12.

[2]月,水,同上第42页.

[3]本,木,同上第57页.

[4]禾,竹,草,刑,同上第26,65,23页.

[5]吴浩坤,潘悠.中国甲骨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0:98.

[6]同上.

篇3

汉字是不同于拼音汉字的一套独特的文字体系,不仅体现在字形上,更体现在字理上。从字源上讲,每个汉字都是有来源的,体现了先民观察自然、观察社会、观察人的智慧,反映了他们的思想方法,反映了他们的伟大创造。如“日”字就是从太阳的形状逐渐演变的;“月”字就是从月亮的形状逐渐演变的;“木”字就是从树的形状逐渐演变的;“本”是树的根,“上”是指水平线上的东西,“下”是指水平线下面的东西;“从”是两个人,一跟在一个人的后面;“森”是树木多的意思;“洋”字,左边三点水提示与水有关,右边提示字音;“爸”字,上边提示意思,下边提示声音……如此把这些知识告诉给学生,他们不会认为汉字是一些毫无意义的笔画堆砌,而是很有意思的图画,一笔一画都有一定的道理。由此带来的是他们爱看,爱学,爱想,易理解,易记忆,特别是看汉字演变的图、演变的动画用真人真景拍成的电影效果更佳。当然,由于汉字经过几千年的演变,有不少字不能准确讲出其字理,但已有的知识足以激发他们的兴趣,激起他们的热情,加深他们的理解与记忆。这里有一个如何在教材中体现和教师在教学中教的问题。目前,大多教材和教师都有所体现,但还不够,有很大的教改空问。

2.采用游戏法

游戏,不管对成人还是儿童都是极有吸引力的字眼,将识字教学融入游戏之中,寓教于乐,就能充分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拼字”游戏:每个学生制作一个“田”字格识字卡,既可以用来辨认生字,供同桌互相检查,又可以自制常见的偏旁和独体字的“识字卡”,课间开展“拼字”游戏,以小组为单位,比一比哪个小组拼成的新字最多。“接龙”游戏:给一个同偏旁的“零件”组成三个新字,再组一个三字词语,最后连成一句话,最好能押韵,比如:水,加工,成江,扬子江;水,加胡,成湖,洞庭湖,水,加( ),成( ),( )( )( ),说出江湖海,越说越精彩。这样的练习对学生的记忆、想象等思维能力和浯文综合素养都是一个挑战,趣味性浓,学习识字效果好。

3.创制情境,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在讲授一些结构简单且常见的象形字时,如“日、月、水、山、石、田、土”等。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创设如此情境:上课开始,教师播放轻松愉快的音乐,使学生在“红日圆圆,月牙弯弯,河水清清……”这首欢快的旋律中渐渐舒展身心,集中注意力。然后,教师适当提问,如“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见过太阳、月亮、河水……”、“它们是什么样子的?"等。在学生充分交流描述后,教师可播放一段录像:圆圆的太阳光芒四射,弯弯的月亮像一只金色的小船,飘飘荡荡,小溪流的水哗哗地响着,时不时还跃出一条条活蹦乱跳的小鱼……让学生在欣赏中加深对日、月、水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大胆地展开想象,把课上听到的、看到的,勇敢地说出来。例如围绕“水"这一自然景物,教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大胆联想、想象,或者把它具体到奔涌不息的长江黄河、浩瀚苍茫的大海,让学生感受到动人心魄的力量;或者把它具体到山间潺潺的溪流,汩汩的清泉,体验到水的清纯活泼;还可以转化为瀑布、露珠,让学生领会到水的淋漓酣畅、活泼跳荡的情景。

4.利用会意字结构规律纠正错字、别字区分形近字

篇4

汉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随着历史和汉字的发展演变,汉字不仅记录和语言,也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繁体字在我国历史上使用时间较长,记录了悠久的历史文化,为语言文字研究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而现阶段,我国大陆地区通用的文字是简体汉字。这是由于汉字在使用过程中遵从经济性原则。虽然,简体字大大提高了人们的书写速度,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汉字的发展历史。部分汉字的繁体字很容易看出字义,但是在简体字中,字义来源却无法推测。并且,目前,我国大陆地区的学生对繁体字的认识较少,古代汉语课程进行繁简字教学极为必要。探索古代汉语课程中的繁简字教学不仅能够加强学生对汉字的认识,而且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1、古代汉语课程进行繁简字教学的必要性

1.1有利于了解汉字发展历史

汉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逐步发展。在汉字的使用过程中人们为达到经济目的,汉字简化成为不可改变的历史事实。虽然,简体字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人们的书写,但是有些简体字却掩盖了汉字的真实意义,使繁简字在对照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麻烦和错误。古代汉语课程进行繁简字教学能够使学生了解汉字发展的历史,了解繁体字蕴含的字义及繁简字对照的规则,使学生真正掌握汉字的字义,加强对汉字的认识,完善自身的汉字学知识结构。

1.2有利于加强汉字的影响力

虽然,目前我国绝大多数人是用简体字,并且简体字的发展以成为不容改变的事实。但是繁体字在生活中被广泛运用。很多广告、名胜古迹、艺术作品都使用繁体字进行介绍。同时,由于我国香港、台湾等地区仍在使用繁体字,古代汉语课程开展繁简字教学有利于大陆地区与香港台湾交流,寻找共同的语言和文化根源。另外,受中国文化的影响,日本、韩国、越南等地越来越重视汉字的使用。因此,在古代汉语课程中开展繁简字教学有利于加强汉字的影响力

1.3有利于传承传统文化

繁体字不仅记录了汉语的发展和演变,还蕴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我国重要的经典文献都采用繁体字记录。而我国大多数年轻人不认识繁体字,对繁体字书籍也十分排斥,导致我国经典文献的阅读人数较少。开展繁简字教学能够完善学生的繁简字知识,使学生能够读懂、会写繁体字,减少阅读繁体字书籍的阻力,进而了解我国优秀的文化经典,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2.古代汉语课程中繁简字教学策略

2.1加强对繁简字教学的重视

首先,我国教育部门和高校应加强对繁体字教学的重视,认识到繁体字教学对汉字发展及中华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意义,加大繁体字教学在古代汉语课程中所占比重,积极鼓励古代汉语教师开展繁简字教学,并积极创新教学方法;其次,高校应积极改进教学理念,正确认识到汉字对中华民族的重要性,加快古代汉语课程改革的步伐,积极引进高质量的专业人才担任古代汉语课程教师,为古代汉语课程教学提供人才保障。同时,高校应加强古代汉语教师的专业培训,组织古代汉语教师定期参加培训,完善古代汉语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增强古代汉语教学的专业性。

2.2明确教学重点

在现实生活中,繁体字被大量运用在电影字幕、名胜古迹及文物介绍中。在当今时代,开展繁简字教学变得极为必要。在高校古代汉语课程中开展繁简字教学应积极明确教学重点。由于汉字的发展历史较长,汉字在使用的过程中出现了多种形体,部分汉字存在着大量的异体字。在古代汉语课程繁简字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辨别繁体字和异体字,通过繁体字和异体字的学习,了解汉字使用和演变的规律,加强学生对汉字的了解。同时,教师还应积极引导学生区分繁体字和简体字,尤其对繁体字在简化过程中意义发生转换的汉字进行重点讲解,使学生理解繁体字的字义,提高繁体字学习的效率。

2.3改进教学方法

由于繁体字没有书写规律,只能一个个记忆,学习难度较高。因此,高校古代汉语课程繁简字教学应积极改进教学方法,提高繁简字教学的效率。首先,古代汉语课程教师应将繁简字对照表、繁简字通论及经典文选相结合。在向学生讲解繁简字通论的基础上,让学生对繁简字进行对比,并引导学生阅读分析经典文选,提高学生使用繁体字的能力;其次,古代汉语课程教师应积极采用比较辨析的方法,加强学生对繁体字和简体字的认识。为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对繁体字、异体字、简体字进行辨析,加强对汉字的认识;最后,教师应积极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加强锻炼学生运用繁体字的能力。为此,教师可以从网上下载优秀的繁体字文选,鼓励学生使用繁简字对照的游戏软件,不仅要使学生能够识别繁体字,还要使学生学会写繁体字,增强学生学以致用能力。

小结:

古代汉语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重要的必修课程,不仅能够完善学生的汉字学知识,有利于学生了解汉字的发展历史、加强汉字的影响力,而且有利于传承传统文化。高校古代汉语课程教学加强重视繁简字教学,积极探索繁简字教学的科学方法。为提高繁简字教学质量,高校应积极加强对繁简字教学的重视、明确教学重点、改进教学方法。完善高校古代汉语课程中的繁简字教学不仅能够加强学生对汉字的认识,拓宽汉字的影响力,而且对汉语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篇5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它解决教和学要“达成什么”的问题。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活动就可能成为一堆无序活动的简单连接和叠加,造成学习内容的杂乱和学习质量的低下。教学目标有课程目标、课堂教学目标和教育成才目标几个层次。这里的教学目标指的是处于中间层次的课程目标。不难理解,各高校文字学课程具有主观性,首先在于课程目标定位不同。我院是如何进行课程目标定位的呢?笔者在教学设计时首先想到了如下一些问题:

1.流沙河(四川著名诗人,2013年9月18日在获知《诗经现场》用正体字印刷获读者好评后发表对正体字和简化字的看法,共识网)说:“每一个正体字(繁体字)都可以证明自身的存在,而每一个简体字都无法证明其存在的理由。”

2.从2008年开始,两会期间,从郁钧剑到冯小刚,几乎每年都有政协委员或人大代表提议“恢复繁体字”。

3.关于大陆简化字,台湾网友说:汉字简化后,亲不见,爱无心,产不生,厂空空,面无麦,运无车……繁简字可谓多年来大家最关注的汉字问题,上述关于繁简字的言论,我们也时常耳闻目睹——孰是孰非,如何评论?再比如:

4.有人把汉字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有人称汉字是“世界上最龌龊、最恶劣最混蛋的中世纪的茅坑”,什么才是对汉字的公允评价?

5.两岸四地文字会不会实现“书同文”?

6.汉字作为世界上唯一还在广泛使用的表意文字,会不会像圣书字、楔形文字等古文字一样变成拼音文字?

7.现在通用汉字是7000左右,汉字的数量是越多越好吗?我们应该尽量缩减还是增加汉字数量?为什么?

8.外国学生知道汉字的意义跟形体有关系,在表示兴趣的同时,要求老师讲清楚每一个汉字的理据,这有没有可能?为什么?这些问题,涉及繁简字、汉字发展趋势,以及现代汉字在字量、字形等方面的属性,有的比较宏观,有的相对微观。在笔者看来,它们都是跟汉字尤其是现代汉字有关的最基本的问题,作为中文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通过文字学课程的学习,首先应该能够对这些问题达成正确的认识,做出科学的解释。有了这样的共识,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也就比较明确了。参照新课标的三维目标,笔者把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分解为知识、能力、情感三个方面:

(一)知识层面

1.了解人类文字发展演变及传播的一般规律。

2.认识汉字的性质和特点,现代汉字在形、音、义等方面的属性,明确现代汉字规范化的原则,能正确认识和评价汉字,知道如何评判汉字发展趋势。

3.掌握部分常用现代汉字的形体演变,能举一反三对其他常见汉字做简单溯源分析。以上三个方面,遵循由一般到个别、由现在到过去、循序渐进的原则,既注重在文字学知识的内在关联,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目的在于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从宏观到微观,既见树木又见森林,获得关于汉字和人类文字最必要、最基本的信息。教育学心理学研究表明,有内在关联的信息是有意义的,也是容易识记并长期保存的,从而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树立正确的文字观,具备基本的文字学的理论素养。

(二)能力层面

1.思维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学以致用,用文字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分析解释文字学的一些基本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尤其是比较、分析、概括、推理等抽象思维能力。上述繁简字等较宏观的问题都对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提出了一定要求。

2.自学能力:即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课堂学习和实践,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汉字研究方法,能够利用相关资源进行可持续的自主学习。文字学作为工具课,要解决一些实践性比较强的问题,通过完成具体作业,如:考察指定语料的字频,考察《现代汉语词典》多音字读音是否有简化空间,以及利用相关书籍和网络资源对汉字进行溯源分析等,逐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及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养成自学习惯。

(三)情感层面

培养学生对文字学的兴趣,对文字相关问题保持敏感。笔者认为,理想的文字学课程不仅在于学生记住了多少知识,卷面考了多少分,更在于学生在走出教室和考场后是否仍然对文字有好奇心,仍然有兴趣关注和思考与文字有关的问题。简言之,以上三个方面的目标,分别在于让学生“学会”、“会学”、“爱学”。以笔者近十年高校语言文字类课程的教学经验而言,我们的教学目标无论在教学设计还是教学实践层面,强调最多、落实最好的,还是知识层面的目标。而兴趣和能力尤其是思维能力的培养,在进入“高大上”的大学之后,似乎就不好意思再提及,好像那是小学和中学老师才应该做的事。事实上,对语言文字这样本身就比较枯燥的课程来说,如果不能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任由他们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就笔者查阅的文字学课程改革的论文来看,也普遍存在同样的问题,大家虽然也谈能力的培养转化,但因为专业性质的原因,对文科生在语言文字上的实践能力实际上往往谈得比较含糊;至于兴趣和思维能力培养,则几乎无人提及。实际上,我们稍微留意一下学生课堂回答问题及考试情况,就不难发现:即使到了大学,学生普遍有待提高的还是思维尤其是抽象思维能力。中学多年的应试教育让很多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被动接受现成“标准答案”。近年来网络的普及又使学生每天置身信息的大海,更缺少深入阅读和思考的环境,他们的思维能力也就可想而知了。综上,笔者认为,兴趣和能力培养、学习方法的养成,不仅不可偏废,而且应当在每一门课程乃至每一节课上引起重视。只有如此,我们才做到既授之以鱼,又授之以渔;既教书,又育人。我们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我们培养的学生才能对世界保持好奇,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应对日益复杂多变的世界。

二、教学内容和时间分配

以上述教学目标为导向,我院的文字学课程实际上具有相当的综合性。就内容来说,涉及比较文字学、现代汉字学、和传统汉字学(古文字学)三大块。这是与其它高校文字学课程另一个较大的区别所在:它们要么是单纯的现代汉字学,要么是单纯的古文字学。这就意味着我们的文字学要对涉及的三大板块的内容进行精选、优化。这样才能做到重点突出、难易适中,符合学生接受水平,顺利实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时间分配上,以现代汉字学为主体,计约20课时;比较文字学和古文字学为补充和辅助,各约8课时和4课时。现按授课的时间顺序具体说明如下:

(一)比较文字学

重点介绍:(1)人类文字的起源和发展(2)人类文字的传播(3)人类文字发展的三个阶段(形意文字、意音文字、拼音文字)(4)人类文字发展演变的一般规律等内容。教材方面,因国内比较文字学著作有限,主要参照周有光《世界文字发展史》、《比较文字学初探》及王元鹿《比较文字学》等几本书。

(二)现代汉字学

现代汉字方面的教材目前也比较有限,且内容大同小异。笔者以苏培成《现代汉字学纲要》、杨润陆《现代汉字学》等教材为基础,删减其中过于繁琐、理论性过强、超出学生理解能力以及脱离一般学生日后实际运用的内容,保留:(1)汉字的性质和特点(2)现代汉字在形、音、义、序及字量字频等方面的属性(3)现代汉字在人机和人际界面的应用(4)汉字前途和评价等几部分内容。

(三)传统文字学(古文字学)

这部分旨在对常用汉字进行溯源分析,让学生把握汉字的形义关系,了解汉字构字理据。因为时间有限,加上古代汉语有所涉及,所以仅以专题形式做举例性的介绍,比如,与“人”、“手”、“足”、“食”等有关的汉字的溯源分析。综上,为优化教学内容,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让学生对包括汉字在内的文字尤其是现代汉字有明确系统的认识,我们对各部分做了相应精简、优化:先安排比较文字学的内容,但只要求对人类文字起源发展做全景式了解,不过多涉及细枝末节。这个铺垫对现代汉字的学习必不可少。举例来说,关于繁简之争,如果就汉字论汉字,恐怕再争一百年,还是各执一词难下定论。而如果有了比较文字学的眼光,把汉字放到人类文字的大家庭去考查,联系人类文字纵向和横向发展演变的规律和事实——作为书写工具,人类文字一直在朝着简化的道路前进,世界上目前占绝对优势的拼音文字也是人类文字发展演变的结果——我们对汉字的繁简问题也就豁然开朗,而非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地始终纠缠不清了。同样,有了对人类文字发展演变规律及世界文字现状的基本认识,关于“汉字会不会像楔形文字和圣书字一样变成拼音文字”的前途预测问题,也就找到了思维的起点,不难做出判断了。现代汉字是我们正在运用的汉字,学生最需要相关的知识储备。由于“现代汉字学”普及程度不高,其它课程也较少涉及相关内容,学生这方面的知识其实比较欠缺。因此,我们把“现代汉字学”作为教学的重点,希望学生在了解人类文字一般特点和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对现代汉字相关的宏观和微观问题有基本的认识,并提高运用汉字的能力。“汉语难学,汉字尤难学,几乎已成举世公认之论。”(周健《汉字教学理论与方法》)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汉字对一般外国学生来说是最头疼的事情。我们的任课老师如果能在必要的时候结合汉字的古形体——甲骨文、金文或篆书进行教学,势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汉字的形义关系,改善因结构复杂而造成的难认难记难写的局面,提高学习汉字的兴趣和效率。汉语国际教育作为培养对外汉语教学师资的专业,学生应该具备必要的传统文字学的知识和对汉字溯源分析的能力。基于这样的考虑,承接现代汉字学字形部分关于外部和内部形体结构分析(即构形法和构字法)的内容,笔者在本课程的最后,安排了两周共4课时属于传统文字学的内容。

三、教学方法

为了更好地落实以上述教学目标,完成以上教学内容,在教学方法上,笔者也做了一些尝试:

(一)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通过直观教学,加深学生对相关内容的理解

比如,比较文字学部分在介绍人类文字传播的路线时,播放《五分钟看懂人类文明史》视频,让学生明白文字的起源和传播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活动版图的扩大而进行;再比如介绍书写汉语的特殊文字“女书”时,利用电影有关女书的情节,帮助学生了解女书产生的历史背景,直观感知女书的具体形象;以及通过相关动画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汉字形体演变,等等。

(二)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多样实践,增进研究型学习

现代汉字部分关于现代汉字属性和规范化的内容比较琐碎枯燥,如果由老师一言堂,大包大揽,学生难免兴味索然。所以,笔者在必要讲解的基础上,通过布置需要学生动手动脑乃至需要合作完成的作业,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比如:字频部分,让学生分组考查《汉字英雄》和《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两档汉字节目,选取有代表性的二至三期,记录比较两节目考查用字的字频情况,并将考查情况和结论形成文字在课堂上分组汇报。另外,笔者还结合之前的国学热,让学生从字频或常用字的角度,考查《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是否适合作为今天学前儿童的启蒙读物。再比如,关于多音字的规范,给出诸如“晕”、“薄”、“结”等字,让学生先查字典,根据各自表义情况,判断这些多音有没有简化的必要和可能,并陈述理由。再比如,关于繁体字和简化字这个比较宏观的问题,在学期开始,组织学生交流看法,在学习过人类文字发展演变的一般规律及现代汉字构字法和汉字理据的内容后,再让学生介绍对此问题的认识有无变化,有何变化,为何变化。或组织学生就此问题进行辩论。总之,通过这些针对性强又密切联系实际的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结论转为自主寻求答案,从机械识记知识转为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释复杂抽象问题。

(三)提供资源,示范教学,培养自主学习的方法和习惯

学期最后,老师以小专题的形式结合汉字形体演变对汉字进行溯源分析。比如与“人”有关的一组字:比()、北()、尸()、天()、亦()、夹()、美()…与“手”有关的汉字:又()、友()、寸()、尺()、及()、承()、弄()…这样从简单到复杂,把传统字形有内在关联的常用汉字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在掌握例字形体演变和形义关系的同时,也能够举一反三,用发展和联系的眼光看待汉字,激起对其它汉字溯源分析的兴趣。但由于课堂时间有限,这种分析只能是举例性的而没有办法穷尽,所以,在通过教师示范初步掌握分析方法的基础上,老师给学生提供可利用借鉴的专著:《说文解字注》、裘锡圭《文字学概要》、流沙河《文字侦探》、林西莉《汉字王国》等,以及“汉典”、“ChineseEtymonology”等网络词典和汉字字源网站,让学生根据需要自行查阅、检索,在体验自主学习乐趣的同时逐步习得自学的方法和习惯。

(四)鼓励学生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创新或展示研究成果

鼓励学生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把文字学方面的钻研成果和心得用微信或微博的形式与其他人分享交流,鼓励有兴趣有条件的同学设计适合外国人或中国中小学生学习汉字的APP。以上是我们对近几年文字学课程教学所做的一些梳理和总结,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的反馈来看,他们比较认可这样的教学安排,认为通过本课程能系统获得文字学基础知识,培养对文字学的兴趣,并掌握一定自主学习和研究文字的方法。当然,本课程在趣味性、教学时间分配上还有继续提高和改进的空间,这是我们今后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学质量需要努力的新方向。

作者:张慧芳 龚灵 单位:四川大学锦江学院

参考文献:

[1]周健.汉字教学理论与方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篇6

一堂写字课,不仅要求学生学会一定的汉字书写方法,最主要的还是要让学生逐步学会解读汉字的技巧和方法,嗅探到文字符号中的人文气息,使学生产生浓厚的求知欲,继而爱读汉字、爱写汉字。可以在课堂中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汉字的演变过程,让学生在演变与解析中理解和学习,为书写汉字做好准备。下面是一堂二年级写字课的课前热身片段: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新朋友,他能说会唱,还能给大家演示同一个汉字朋友的不同形态呢,大家想见到他吗?

生:想啊,他是谁呀?

师:请看大屏幕。(出示课件的片头动画,内容为“析”“安”等字的不同形态循环变化的动画,并伴有轻快的背景音乐。)

师:大家看到了什么?

生:好多字都不认识,我只认识“析”字和“安”字!

师:(笑,表示赞许和认同)可是呀,这里真的只有两个字,其他的不过是“析、安”的另一种形态罢了。

生:(惊奇、想一探究竟)

师:播放动画解析“安”字的甲骨文、隶书、楷书三种不同的书写形态,并解释“安”字的演变过程。

通过这样的教学唤醒学生对汉字的兴趣,认识和了解汉字背后的故事,为之后的写字教学奠定基础。

二、欣赏书法名作,追寻汉字的艺术韵味

中国文化史上有不少书法名家,他们把汉字书法演绎得出神入化。对于书法爱好者,这些人留传的作品是一件件瑰宝,对于小学生的写字课堂,这些作品是一座座灯塔,照亮了学生的书写人生。在小学写字课上引入书法名作,引导学生通过对比鉴赏不同的作品风格,帮助学生在心目中形成自己书写的范例,方便学生在今后的书写过程中模仿和创新。

在四年级写字课堂中教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几种不同书体的名家作品图片。有王羲之的《兰亭序》、隶书名作《张迁碑》、楷书名作《玄秘塔碑》等,让学生对几种笔体进行对比,明确书写可以有很多种风格,但是无论哪种风格都必须从楷体书写入手,练好基本功才能求得更长远的进步,引导学生克服急于求成的浮躁心理,踏实下来认真书写。

三、学习书写规矩,体验汉字的构型魅力

汉字书写需要教师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具体来说包括正确的握笔姿态、正确的坐姿、正确的笔画书写顺序、正确到位的笔画形态、正确的间架结构等。同时,还要开辟时间让学生感受汉字构型的规律和形态美。比如,教学“上下结构”汉字书写时,教师选取一组典型的上下结构的汉字作为范例引导观察分析。“晋”“花”“点”“亩”,这些字在构型和结构比例方面各有特点,经过观察,学生明确了要使这些字写得紧凑首先要找准字的竖中线让笔画集中分布在中线两边;另外,可以发现这些字上下两部分并不是完全等比例的,其中“晋”字上下比例为1:1,“花”字上下比例为1:2,“点”字上下比例为3:1,“亩”字上下比例为2:3。最后教师完整地分析一个字的笔画部件分布的情况,写起来避免上大下小、上小下大、比例失调等毛病。

篇7

汉字造字方法与产品造型方法同源

汉字造形中的自然形态透视着物象造型的属性,与我国古代独特的“制器尚象”造型理念同源。“画成其物,随体诘诎”。 随着物体外形的轮廓,用屈曲的线条绘出物体的形状来,是汉字象形造字方法的写照。汉字造形中的象形性源自自然的造型,日本著名设计家杉浦康平先生在《造型的诞生―图像宇宙论》一书中提到:“汉字造形的“象形性”是反映自然的造型,是与指事、会意、形声、等统称六书汉字造字法的基本。”汉字象形造字法实质是取材自然物象形态,反映自然的形态,如: 日写成“”、 月写成“” 、雨写成“” 。 木字的甲骨文造形“”,像上有枝干“”、下有根系“”的一棵树,造字本义指扎根于土地的树,字形上一竖、一撇、一捺、源自树木植根于大地,一竖一撇一捺所形成的三足而立与产品造型中三角定型最稳的造型观一致;会意字“林”,由独体象形字“”组成甲骨文“”像树连树的样子; “森”,甲骨文“”比“林”多一“木”,表示“森”为“大林”。它们都是建立在象形独体字“”的基础上,依据字意组合而成。观其形识其字,看其字懂其义,是汉字像形性造字造形最独特之处,亦是汉字象形会意造形方法中直观识别性和表意性的体现。

产品形态设计从“制器尚象”崇尚自然的审美意识开始。早期的造型意识雏形是建立在对自然物象的利用和模仿自然物象的基础之上,造型的发展和演变经历了对形的感受和认知过程,它与汉字早期模仿自然物象象形性取象造形类似。在原始社会时期诸多的陶器器皿造型中,以模仿各种动物造型最为多见,例如:以猫头鹰为雏形的器皿陶^鼎(图一),整体造型是一只猫头鹰。真正意义的产品造型设计经历了从形的意识、形的认识,形的塑造等演变进化过程,产品造型通常对照自然物象形态去表现、模仿,并在模拟自然形态的基础上结合生活的需要而造型, 如起源于动物的爪子造型的起重机挂钩,屋顶瓦楞形的设计源自模仿动物的鳞甲,木工锯子的造型源自锯齿草形态等等,自然仿生在产品造型设计中无处不在,这也为发展成专门研究产品造型的仿生学科奠定基础。今天的仿生学设计已发展成从生物领域中的综合形态、功能、结构、材料等去“制器尚象”,形成物象形态的仿生、功能的仿生、甚至结构和材料的仿生,仿生设计成为造型概念创新的重要途径和手段。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将“转注”、“假借”以外的六书造字法称为象形、象事、象意、象声,六书者,象形为本,是对造字方法中象形性造物方法的肯定。汉字造字中的“象形仿象”象形性与产品造型中的“制器尚象”仿生设计实质是汉字造形方法与产品造型设计同源的体现。

汉字造形与产品造型理念意本相似

从汉字部件的构成来看, 象形字重在象原物之形,指事会意造字法更注重形与意的统一。指事,“视而可识,察而见意”,看见它就能够辨e,观察它就可以发现它的意思,如纯粹指示性符号表示抽象事物的字:“一、二、三” ,“上”和“下”表示一种抽象方位的概念。 多数指事字在象形字上加提示性符号构成,如“本”即树木的“根”,是在“木”字下边加上符号“-”表示“根”的意思;“刃”,在“刀”字上加一个“”,表示刀“刃”之意。其与产品造型中讲究物如其名,形式依随功能理念一致。清康熙举人段玉裁说: “凡物之盛,皆三其文”,指出汉字造字的过程中,如果要强调某一事物,就用同样的三个字来表达它。这一造字方法在会意造字法中多有体现。如“川”、“水”、是以弯曲的三条线为基础构成;再如以独体字重复组成新字的方法也很常见,如独体字“口”,两个重复的口组成“日”,三个口组成“品”,还有诸如森、品、晶、淼等都是以三次重复同一造型的方式构成,造型大师山浦康平也曾提到“重复三次”的造字造型方法。中国道教中的太极阴阳两性产生自“一"的本源,阴阳相交产生“三”, “三"被代表多数,象征一切的数。太极阴阳,一生二,二生三,三生物“凡物之盛,皆三其文”的哲学理念和造型思想在产品造型中多有体现并运用,现代组合家具,儿童拼装玩具等产品的设计实质是遵循和讲究事物相辅相成,一生二,二生三,三生物,周而复始的造型原理。

早期产品造型强调形式与功能的统一,造型的感受和要素源自现实形态与概念形态的结合。产品外形可以看到和触到的形为现实形态;视觉和触觉不能直接感觉到的形是概念形态.它是一个设计的构想和理念的结合。在中国传统诸多器皿造型设计中一直遵循“非圆即方”或“方圆相济”的造型观点和概念设计形态。各类模仿自然物象的产品造型多为产品造型的现实形态。如产品陶^鼎,作为一件盛物器皿,为了容量最大化利用,整体造型丰满圆匀的外形是为现实形态;为了增加其稳定性,将鹰的尾巴下垂落地,与鹰足形成“三足鼎立”的这种 “方圆相济,天圆地方”的整体印象影响贯穿着中国传统的造型,形成独特的东方造物风格和理念是为概念形态。细观汉字形的演变也是如此,从汉字外形看,汉字笔画平直、文字发展到后期,汉字笔画的繁简也通过少笔粗,多笔细,梳笔粗,密笔细等构形原则刻意在方块形中进行调和以达到黑和白空间的错觉有致,四平八稳的方块造型。可以看出,汉字造形方法与产品造型理念意本同源有着诸多相似。

汉字造形转换为产品造型设计的构想与运用

汉字造形历经由繁至简的演变过程,文字雏形多能显现物象的形态,“笔画形态、偏旁部件、整体字形”透视着独特的笔画空间拓扑关系和造型规律。

从汉字基本笔画来看,汉字笔画讲究:点要精、横要平、竖要直、撇和捺应舒展得当为基本,并按照一定比例组合成汉字部件和汉字形。从二维视角看,将一个产品分解,分解后的产品部件单位为:点、线、面。这里的“点”可以是大小不一的圆形,三角形或方形的点;“线”可以是横平竖直的线推伸出的长方体或几何形;撇和捺可以推伸为产品的弧面或曲面形。从产品设计角度将汉字笔画中的点,横,竖,撇,捺等笔画看作物象的二维平面的截面,将其转化成三维立体造型,很多汉字笔画的衍生所形成的模块,与产品分解后的部件相似,二者都是通过各自部件穿插组合形成产品三维型和汉字二维形,体现二者造型原理诸多相似共通点。在产品设计中若将汉字笔画形结合产品特征加以延伸利用, 其造型在结构和比例上延续汉字笔画特征,组合形成新的产品部件或独立造型,如同汉字部件或独体字可以组成灵活多变的文字产品。例如由汉字笔画部件形演变的组字积木,组合家居产品设计等(如图2)。

图1 陶^鼎 图2 组合家具

从汉字整体字形看,汉字形具有完整性, 缘自汉字 “独体成文,合体成字”的造形艺术。独体字注重物象的形态特征,合体字注重字形部件的结构把握。从三维视角理解:如果把汉字字形看作物象的二维平面,将其转化成三维立体造型,很多汉字具备这样的直接性和独立型。其造型在结构和比例上很自然延续了汉字空间架构的优点,形成出独特的文字造型产品。若同时考虑汉字象形字会意字的结合,将汉字形与意的特征融入到产品的造型设计和产品寓意中去将是很好的产品设计创意手段。利用汉字象形、会意的造字原理,独体象形字凹凸的字形和字意构想设计的作品凹凸椅 (高一强设计,图3),同理依据象形会意的造字原理设计的凹凸积木和鼎字形书架(如图4)。凹凸积木设计通过二字造形进行三维延展,将二字图形“凹”与“凸”二字在正方形中分割成凹凸正负图形,并延伸至三维凹凸积木模块,通过凹凸两个模块的拼合或合二为一,可任意组合成多种汉字字形,魔方六面体,各类几何体模型等,灵活多变。凹凸椅通过两个模块可任意组合成多种坐椅造型,也可组成展示柜、储藏柜等,鼎字形书架设计源自象形字“鼎”,上面的部分像鼎的左右耳及鼎腹,下面像鼎足。今天的家居设计中已有诸多通过汉字部件或独体字特征进行家居产品的设计. 我们可以很明显地辨别出这些文字元素在其中的存在。

图3 图4

可以看出,将二字偏旁,部件,字形结合汉字形与意的寓意转换成三维产品的结构,部件和造型加以设计提升,无论在产品结构,比例还是产品功能语义上是对汉字字形形与意的传承与创新都是值得推敲和探讨的。

结束语

篇8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1A-

0047-0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在识字教学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并逐渐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汉字中形声字居多,在形声字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引导学生掌握识字的方法,提高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在汉字演变中寻根

形声字是在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的基础上形成的,由形旁和声旁组合而成。形旁一般由象形字或会意字充当,我们通常通过形旁表意的功能帮助学生记忆。如在教学“裙子、裤子、衬衫”这一词串时,笔者出示了衣字旁演变的图表:

首先让学生比一比,看一看,从图表中发现了什么。学生从中领会衣字旁的演变过程,知道了衣字旁的字大多都和服饰有关。一个偏旁一幅画,能给学生带来浓厚的学习兴趣。

有些形声字,作声旁的字字形较复杂,为了便于学生记忆,可从声旁的演变过程帮助学生记忆声旁。比如形声字“碑”,要理解、记忆右边的“卑”是个难点。首先看《说文解字》中的解释:

“卑,金文■(古代扇子)■(又,手持),造字本义:手持扇子服侍主人。篆文■略有变形。隶书■将篆文的■(又)简化成■(十)。

教学中,笔者给学生出示了这一段介绍,让学生理解“卑”这个部件就是一个手持扇子服侍主人的奴婢形象。学生在记忆“碑”这个字时,首先想起这个字读bēi,字音随右边的“卑”,石碑与石头有关,所以用石字旁,这样的记忆令学生终生难忘。

二、在造字规律中得法

在教学形声字的过程中,教师可结合汉字的造字规律引领学生在识字过程中掌握方法。如教学“清水、蜻蜓、眼睛、请坐、晴天”这一词串时,笔者先让学生比较“青―清―睛―请―晴”的读音,并说说有什么发现。学生很快发现它们要么读音完全相同,要么声母不同韵母相同,要么声韵母相同声调不同。学生抓住表音部件的特点找到规律,要记忆汉字的读音就简单多了。笔者接着让学生说说如何区别这几个汉字,学生紧紧抓住三点水、虫字旁、目字旁、言字旁和日字旁表意的特点,说出了五个汉字表达的不同意思。

这样的教学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在掌握了形声字造字规律的基础上,笔者引领学生课外阅读遇到“废墟”这个生词时,不认识“墟”字的学生大多都能想到这个字和泥土有关,还能说出读音是“xū”。由此可见,掌握了形声字的造字规律对辅助学生课外阅读、降低识字的难度大有好处。

三、在汉字游戏中提高

篇9

2.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 )系统。

3. 从汉字跟汉语的关系看,汉字是( )文字。

4. 从汉字所记录的对象看,汉字记录的语音单位是( )。

5. 汉字除了有形有音以外,还表一定的意义,它是形音义的结合体。

6. 世界上的文字种类很多,不过从文字体制来看有( )、音节文字、语素文字三种。

7. 1899年在河南安阳附近的小屯村发现了三干多年前殷商时代通行的文字——( ),这种文字也叫甲骨卜辞、龟甲文字、殷墟文字。

8. 汉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字之一,它的历史可追溯到( )年前。距今有三干多年的( ),已经是一种相当成熟的文字了。

9. 由于现行汉字一般是记录汉语的单音节语素的,所以又被称为是( )文字。

10. 汉字对邻国的文字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朝鲜、韩国、越南、日本等国过去都借用过汉字记录自己的( ),至今,( )等国家还在使用汉字。

11. 甲骨文是指( )时代到写在( )上的文字。金文主要指( )时代铸或刻在( )上的文字。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用的标准字体是( )。大篆指春秋战国时代( )国的文字。

12.1988年的《现代汉语通用字表》规定了五种基本笔画,即( )、( )、( )、( )、( )。

13.现行汉字的部件,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分成不同的类型,按照现在能否独立成字划分,可以分为( )和( )两类。

14.《说文解字》把9353个汉字分为( )部,《康熙字典》的部首基本上从( )着眼,并分为( )部,《新华字典》和新《辞海》的部首从( )着眼,定为( )部和( )部,《现代汉语常用字表》又将部首定为( )部。

15.汉字标准化,要求对汉字进行四定,即( )、( )、( )、( )。

16.1988年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国家教育委员会联合公布《现代汉语常用字表》,该表共收( )字,其中常用字( )个,次常用字 ( )个。

17.隶书变古代汉字的曲线形体和小篆曲匀圆线条为方折,变弧形为直线,从而形成了笔画,这种用“点、横、竖、撇、捺”等笔画转与篆书所发生的变化被称为( )。

18.古文字指( )、( )和_( ),从古文字到现代文字之间的过渡文字叫( )。

19.隶变是指_( )。

20.汉字的“六书”,除了象形、指事、会意、形声之外,还有( )和_( )。

21.汉字查检的排序主要有( )、( )和( )三种。

22.汉字整理包括_( )、( )和( )。

23.现代汉字印刷体包括( )、( )、( )和( )、( )五种。

24.汉字简化的原则是( )和( ),并以( )为主。

25.草书分为( )、( )和( )三种。

26.汉字发展的总趋势是( )。

二、选择题

1.下列汉字中,不是合体字的是( )

A、秉

B、串

C、赤

D、重

2.下列关于汉字的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字基本上是一种表意的文字

B、每个汉字都代表了一个语素

C、汉字中一个音节对应两个汉字的只限于儿化音节

D、汉字不实行分词连写

3.下列汉字都是象形字的有( )

A、鱼、灭、羊

B、手、马、立

C、大、甘、耳

D、苗、寒、木

4.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肆业、崇敬、穿插 B.安排、炮制、斟察

C.创伤、喘气、敝开 D.候选、回味、炊烟

5.不属于汉字特点的是( )

A.汉字是半表意半表音文字 B.汉字大体上等于一个音节

C.汉字记录汉语不实行连写 D.汉字是平面型文字

6.下列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汉字字体发展最重要的变化是楷书出现

B.汉字是一种音节文字

C.繁体字也是一种异体字

D.偏旁就是部首

7.从汉字跟汉语的关系来看,汉字是( )。

A.音节文字 B.表音文字 C语素文字 D.音素文字

8.造字法与其他不同的一组是( )。

A.胜、望、佐 B.房、响、何 C.操、境、伙

9.下团四个字中哪一个字不是形声字( )。

A.刻 B制 c.刑

10.下面四组形声字中不是左形有声的是( )。

A猫、躺、跳、弹 B.跑、群、伍、弦

c.桔、阻、灯、柑 D.洗、峰、借、构

11.“邓、欢、戏、劝、对”等字中的“又”是( )

A.声旁 B.形旁

c.既非形旁又非声旁 D.既是声旁又是形旁

12.下列四组简化字中哪一组用的是保留特征或轮廓的简化方法(

A.止、出、马、后 B.惊、灯、库、灶

C.声、飞、夺、齿 D.苹、长、汉、区

13.整理异体字的主要原则是( )。

A从俗 B.从简 c.从俗从简 D.约定仍成

14.“凹”和“凸”两个字的笔画数都是( )

A.5笔 B.6笔 C.7笔 D.8笔

15.下面汉字中( )组属于一形多音多义字(多音多义字)。

A.白、剥、哄、呆 B.行、吓、朴、和

C.露、氮、侯、环 D.划、凿、晃、百

16.汉字字体演变的顺序( )。

A.甲骨文-篆书一隶书-金文-楷书

B.手骨文-金文-隶书-篆书-楷书

C.甲骨文一金文一篆书一隶书一楷书

D.甲骨文一隶书一篆书一金文-楷书

17.“出”、“凹”、“卯”、“臼”、“垂”、“乘”等汉字的笔画数分别是( )。

A.四、五、四、六、八、十一 B.五、五、七、六、八、十

c.四、四、五、六、九、十 D.四、五、五、六、八、十一

三、判断题

1.世界上三种最古老的文字中,只有汉字沿用至今,长期为中华民族服务,汉字的这种悠久历史和长期被使用说明汉字是适应汉语的特点的。( )

2.汉字是记录语素的,而汉语的语素是以单音节为主的,一个汉字一般情况下读出来就是一个音节,所以,汉字可以看作音节文字。( )

3.偏旁一般分形旁(意符)和声旁(音符)两类,会意字没有声旁,因而不能分析出偏旁来。( )

4.能分析出两个以上部件的汉字就是合体字。( )

5.按《简化字总表》“藉口、凭藉、慰藉、狼藉”的“藉”一律简化为“借”。( )

6.偏旁和部件是从不同角度对汉字进行分析的,因而偏旁跟部件并不完全对应。( )

7.“笔画-笔划”、“人才-人材”、都是同音、同义而异形的异体词,因而是汉字定形中应该整理的对象。( )

8.汉字在意义上代表语素,也就是说每一个汉字都记录一个语素。( )

9.汉字的计算机输入中汉字语音识别输入就是汉语拼音输入法。( )

10.形声字和会意字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带表音成分.而后者不带表音成分。( )

四、名词解释

1.文字

2.甲骨文

3.金文

4.篆书

5.楷书

6.草书

7.象形字

8.指事字

9.会意字

10.笔画和笔顺

11.部首和偏旁

12.部件

13.汉字编码

14.隶书

15.形声

16.“四定”

五、简答题

1.为什么说汉字属于表意文字体系?

2.汉字同拼音文字相比有哪些特点?

3.为什么说汉字形体演变的总趋势是简便易写?

4.形声造字法为什么能成为汉字主要的造字方法?

5.怎样正确认识形旁和声旁的作用?

6.汉字的形、音关系是怎样的?

7.为什么说汉字简化是有限度的?

8.举例说明简化字的优劣。

9.汉字适应汉语,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

10.略述汉字的作用。

11.举例说明汉字形音义之间的复杂关系。

12.为什么说汉字字体演变的过程是汉字逐步符号化、简化、规范化和稳定化的过程?

13.举例说明汉字部件分析的原则和作用。

14.什么是隶书?简述“隶变”在汉字发展的价值。

15.什么是形声字?略述形声字的意符、音符的作用和局限。

16.略述现代汉字标准化的意义和基本内容。

17.简述加强社会用字规范化的意义和主要方面。

18.小篆在汉字字体演变过程的地位是什么?

19.现代汉字中为什么形声字占绝大多数?

20.偏旁和部首是一回事吗?

六、分析题

1、指出下列汉字的形旁,并说明形旁与字义的关系。

廊 顾 缺 恭 纸 简 张 膏 窍

2、按不同的造字法将下列汉字进行分类:

丘 五 突 刺 帆 看 亦 文 女 中 志 歌 末 析 甘 相 劓 慕 固 切

壶 颖 采 牧 甜 秉 雹 井 驭 祟

3、写出下列繁体字的简体,并说明简化方法:

聯 孫 飛 廟 鄧 懷 築 滅 醜 爾 乾 軆

4、改正下列成语中的别字:

发扬广大 情不自尽 既往不究 陈词滥调 涣然一新 风声鹤泪 喜笑眼开

飞扬跋扈 川流不息 刻勤刻俭

5、根据下列各字括号内的提示,说出笔画名称

(1)万(第二笔)

(2)义(第一笔)

(3)叉(第一笔)

(4)长(第一笔)

(5)丹(第四笔)

(6)凹(第二笔)

篇10

一、象形字教学——关注形象,渗透文化

象形是指纯粹利用图形来作文字使用,而这些文字又与所代表的东西,在形状上很相像。一般而言,象形文字是最早产生的文字。用文字的线条或笔画,把要表达物体的外形特征,具体地勾画出来。例如甲骨文的“月”字,像弯弯的新月;“鱼”是一尾有鱼头、鱼身、鱼尾的游鱼。

“蒙养之时,识字打先”。如果没有教师的引导,对于孩子而言,他们很难理解到祖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很难感受到汉字文化的丰富内涵,很难体悟到“一字一文化,一字一世界”的境界。老师在这方面要有很强的文化意识。

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的《口耳目》一课是象形字归类识字。文中内容是“口耳目 羊鸟兔 日月火 木禾竹”。12个字按人体器官、动物、天体和物象、植物分成四类。每个字用图文结合的方法展示汉字演变的大致过程,以便学生理解字义,认识字形,初步了解汉字的造字规律。实施“掌握规律,快乐识字”的方法,其教学实录如下:

师:同学们现在不光要仔细看,还要动动脑,猜一猜课件上演示的是哪个字的演变过程?(课件展示“鸟”的演变过程)

生:这个字念“鸟”。

师:你为什么这样肯定?

生:因为刚才图画上出现的是一只小鸟,第二幅图那个象形字画的也是一只鸟,它和第一幅很像,最后还出现了我以前认识的“鸟”字。

师:猜对了没有呢?来,我们一起读一读。(给“鸟”出示拼音)的确是“鸟”字。

师:“鸟”字由撇、横折钩、点、竖折折钩、横五种笔画组成。我们对照图片展开联想,每个笔画像鸟的什么部位?

生:“撇”像鸟头上的羽毛,“横折钩”像鸟的头部,“点”像鸟的眼珠,“竖折折钩”像鸟的身体,“横”像鸟所站的树枝。合在一起就像站在树枝上的一只鸟。

师:讲得太好了。我们再看——(课件出示“兔”由图变字的演变过程)看一看,它怎样读?

生:这个字念“兔”。

师:怎样记住它?

生:“撇,横撇”是兔子的长耳朵,“竖,横折,横”是兔子的头和身子,“撇”是兔子的前腿,“竖弯钩”是兔子长长的后腿,最后的“点”是兔子的短尾巴。一只神灵活现的小兔展现在眼前。

师:嗯,是对比着事物的形状来学习的,真不错!

在其他生字字形学习中,学生也有很多精彩的发言,如:“‘羊’字的上面是羊的两个犄角,三横是羊的五官,一竖是羊的胡须。”;“‘目’外面的‘口’表示眼眶,里面的两横表示眼珠。”;“‘竹’字的上面像竹叶,下面像竹竿。”等等。

象形字最大的特点是形象生动、贴近生活。对于以识字为主要任务的一年级小学生来说,生活就是一个学习象形字的大课堂。在多姿多彩的生活中,随处可见的象形字是学生学习汉字的最佳资源。上述片断紧紧抓住这一特点,通过老师的引导,用课件展示象形字的演变过程,使学生掌握象形字的造字规律,再让学生举一反三,运用这一规律来认识生活中的其他常见的象形字。这样,既教会学生学习汉字的方法,又激发了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上面的课例都是先呈现图、篆字和汉字,粗略地体现了汉字的演化过程,再让学生说说汉字的部件与事物的关系,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汉字文化。这样汉字被学生深深烙在脑海里,同时他们也体会到中国象形字的无穷魅力,激起他们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感情。这种方法还可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使他们有了更深的探究愿望。

二、指事字教学——感悟“指事”,链接文化

篇11

文章编号:978—7—80712—971—4(2012)01—059—02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在汉字起源时,它同古埃及文字、玛雅文字等一起被称作表意文字。几千年来,汉语从比较原始、比较简单的氏族语言发展到比较复杂、比较发达的民族共同语;汉字也由表意字为主的原始文字逐渐演变成以象形符号为基础,以形声字为主体的方块字。虽然汉字的形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在其由文字画脱胎到线条过程中,它的主体性质并没有发生改变,表意性就是汉字最基本的性质。

文字的表意性,指文字的形体结构能够直观的显示一定意义的属性。世界上许多民族都曾经有过所谓的图画文字阶段,就像圣书字、楔形文字,还有苏美尔文字、赫梯文字等。这说明表意性是早期文字的共同属性。但是在漫长的历史淘洗中,许多民族的文字都变成拼音文字,失去了其表意性。汉字系统是否也正在逐渐失去其表意属性,学术界一直存在着许多争论。 一方面,汉字的表意性为语言文字学者充分认识。

费尔迪南·德·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里曾说:“只有两种文字体系:(1)表意体系。(2)‘表音’体系”。高名凯在《普通语言学》中写到:“中国的文字(汉字)……自殷商的甲骨文到现代的方块字为止,都脱不了表意文字的阶段。”

另一方面,曾汉字属表意体系文字的观点虽被普遍接受,但由于形声和假借结构方式的大量存在,现在提出不同看法的学者越来越多。

布龙菲尔德的《语言论》中:“……所谓表意文字,这是一个很容易引起误会的名称。文字的重要特点恰恰就是,字并不是代表实际世界的观念,而是代表写字人的语言的特征:所以不如叫左表词文字或言词文字。”

裘锡圭先生在《文字学概要》一书对文字性质的定性中也曾表明观点:

“近代研究世界文字发展史的学者,起初把汉字、圣书字、楔形文字这种类型的文字称为表意文字。这一类型的文字都包含大量的表音成分,把它们简单的称为表意文字,显然是不妥当的。”

一时间,汉字的性质有了“表词文字”说、“词—音节文字”说、“语素文字”说、“词素文字”说和“语素—音节文字”说等等。这些说法都有它们的合理之处,都从不同角度揭示了汉字的性质和特点。笔者认为以上观点其实都包含了汉字作为表意系统文字的基本特点。下面本文就关于汉字为表意体系文字,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从汉字字形的演变情况来看

《说文解字》叙中如此描述文字的起源:

“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

可见,汉字脱胎于图画,并冲破图画发展成了记录语言的笔画符号系统。由包羲氏作《八卦》、神农氏结绳记事、仓颉初造书契直到甲骨文字的出现,“盖依类象形”,这里的象形,透露出文字与表意的图画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古文字的表意性是不容置疑的。

甲骨文的出现到现今通行楷书的确定,文字发展的轨迹源远流长。汉字形体的演变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一)从商周时代的甲骨文、金文到秦代的小篆

这个历史时期的文字被统称为“古文字”。商周的甲骨文,是我们目前所能见到的、成体系的汉字中,最古老的一种。作为契刻于龟甲兽骨上的“卜辞”,它已经是相当成熟的文字体系。许慎总结的“六书”除转注外,在甲骨文中都已经相当发达。其次,汉字作为方块字的格局早在甲骨文时期就已经基本定型。这些都是甲骨文成熟得很好证明。但是,甲骨文作为早期文字,有很重的象形成分在内。另外,除了象形字之外,会意、指事和形声字也都有很强的绘图性。金文主要是铸刻在铜器上的文字。随着绘图性的逐渐减弱,偏旁意识逐渐增强,由于认识到六国文字不统一造成的不便,秦国便以秦系篆书为基础,统一文字为小篆。小篆线条化、减省化、定型化的特点在文字的发展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古文字演进的过程中,形体随趋于简易,笔画渐趋平直,形体结构渐渐繁复,但高度象形,随体诘诎,表意性很强却是古文字的突出特点。

(二)秦汉的隶书

文字字形的演变都是渐进的不是突变的,在以小篆为“正体”的秦代,已经出现了隶书作为“俗体”辅助书写。在秦隶的基础上,汉隶逐渐成形。小篆到隶书是汉字形体的第一次巨变,笔画的方折使得汉字在逐渐简化的基础上向符号化的发展道路上迈进了一个大步。这样的变化好像使得汉字不能察其形而知其意了。但是,用发展的观点来看,这并没有瓦解汉字的表意性,汉字形义间约定俗成的内涵并没有随着字形的渐变而改变。在字形的演进中,汉字音义的结合也一脉相承。所以汉字的表意性并没有在隶书的出现后就戛然而止。而是随着汉字形体的演进延续着。

(三)魏晋以后的正楷

篇12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1-0206-01

一、依据字理,明字义

在教学“一碧千里”的“碧”时,在课上,我会和学生用童谣的方法,如一个王老头、一个白老头坐在石头上,学生很高兴,学生会写,但不知其义。课堂上看起来热热闹闹,可是学生学得是懵懵懂懂。依据字理,我和学生分析“碧”,从“珀”从“石”,本义是青绿色的玉石。在此基础上,把三个独体字“王”、“白”、“石“做成课件,用动画的形式分别从左右、上下向中间推进,形成合体字,启发学生观察、评价,接着,出示“王”变成偏旁时最后一笔“横”变成“提”,有礼有让,整个字呈现和谐美。这时,出示一碧千里的草原,“碧”跃入其间,实现了音、形、义的统一。最后,用动画的形式呈现“碧”的书写过程,学生随着动画进行书空练习。这样,利用形象直观的动画让学生学会分析字形、掌握构字特点、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二、依据字理,记字形

在小学阶段,学生多笔画,少笔画的现象很突出。在实践中,我发现,依据字理进行教学是一个好办法。学生清楚了字理,掌握了字义,了解这个字本身所蕴含的文化,就能做到准确识记。如“染”学生容易将“九”写成“丸”。这时教师出示多媒体课件,展示古时人们纺织、漂染的画面,学生观察画面,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了解了染的程序。因此,明白了“染”从水,表示在水中浸煮,从木表示草木中提取的颜料,从“九”表示数量多,揭示着染色要经过多次浸、煮,体现了工艺的复杂、劳动的艰辛。依据字理,巧妙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很轻松解决识字的难点。再比如,“醒”的偏旁“酉”,学生很容易写成了“西”。这时,字理可以帮上忙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将汉字的演变的过程变成生动的动画,学生直观地了解到“酉”指古代的酒壶,而这种器具上都刻有漂亮的花纹,教师顺势出示动画,展示古代的各种酒壶,从古朴到有装饰的花纹现在“酉”中间的一横,就代表了美观,体现着人类的进步,告诉学生千万不能忘记这一笔看似不起眼的一小横。这样,有利于学生加深感受,加深字形的印象。还有一些笔画繁多的汉字,如“慈”“幼”等,教师也可以通过字理,借助信息技术手段让学生形象、直观地了解汉字演变的过程,学生透过小小的笔画,不仅达到了很好的识字效果,而且掌握了丰富的知识、感受了祖国灿烂的文化。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