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风险防控范文

时间:2023-07-05 15:59:2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金融风险防控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金融风险防控

篇1

ITFIN,是金融行业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所具有的特征与传统金融相对比,比较特殊。所具有的功能范围比较广泛,具体表现为成本低、效率高、覆盖面广,同时具有显著的发展趋势。但是,因为ITFIN在一定程度上传承了互联网的特征,所以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因为在管理领域所呈现的功能强度相对较弱,导致在实际应用和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风险隐患。因此,金融行业在发展ITFIN的过程中,需要针对其中所具有的风险类型进行明确,并利用先进的战略手段对具体的风险进行有效控制,从而促进该新型的金融模式在全新的市场环境中实现稳定的发展。

一、互联网金融发展概述

ITFIN,是一种全新的金融模式,在当前的互联网时代下具有极强的适应性,是时代创新的重要金融产物。具体指在互联网的支撑下的,实现融通、支付、投资等各类与金融有关的各项业务开展与实施。在拓展金融业务范围和服务规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就目前来讲,ITFIN体系所包含的金融模型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众筹。这是依托于互联网信息分享渠道广的特性,将各种导渠道的资金进行集中整合。(2)P2P网贷。即在互联网的支撑下,以第三方平台为载体,实现资金的借贷。(3)第三方支付。是一种应用范围比较广的ITFIN模式,在服务范围和功能体现方面具有较强的综合性。(4)大数据金融。具体指电商企业在互联网的支撑下对海量数据进行资源整合,并在基础上开展相应的金融服务。除了以上几种比较典型的ITFIN模式之外,还包括金融门户、数字货币等其他模型。可见,ITFIN系统中所蕴含的模型分类有多广泛。在实践应用的过程中,ITFIN该系统在海量数据生成、信息智能检索以及高速处理等方面,所具有的功能优势十分突出。但是,与之相对应地,ITFIN在实践应用的过程中也会出现一定的风险隐患,对此,金融行业整体需要加强思想重视。

二、互联网金融存在的风险分析

(一)互联网风险。众所周知,互联网虽然在信息存储、传递方面具有显著的技术优势,但是因为其系统环境的开放性,并且在信息资源方面具有较强的共享特征,导致其内部环境存在着一定的风险隐患,具体表现为信息的泄露、丢失等。而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受互联网平台的内部结构稳定性、防护系统安全性等方面影响显著。在网络平台进行资金交易的过程中,需要以协议交易信息和细则为前提。也就是说,在正式交易之前,双方需要就交易内容、资金数额以及具体的交易方式进行对接,从而保证交易活动顺利进行,维护双方的资金利益。而上述信息都是十分重要的金融信息,如果在对接的过程中出现信息泄露等不良风险,就会严重威胁双方的资金安全。尤其是在当前的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以支付宝、微信为载体的支付方法受到广泛的应用。在这样的金融环境下,衍生出了很多种犯罪的方式和技术手段。一些犯罪分子利用特殊的手段对交易信息进行盗取,利用病毒技术黑入用户资金账号,盗取资金。除此之外,ITFIN在互联网方面所具有的风险隐患还有很多。比如说,负面的评价,以及网络的不合理传播等,都可能给ITFIN环境造成的一定的威胁。因此,金融行业需要针对上述风险加强思想认知,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合理规避。(二)金融风险。在ITFIN运行和发展的过程中,金融风险也是比较常见的风险类型,也是导致ITFIN受到发展制约的重要因素。通常情况下,金融风险的具体类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资金流动风险。因为对此风险类型缺乏正确的思想认知,在进行资金交易以及ITFIN系统正式运行之前,未能就资金流动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全面分析。同时,也未能针对相关的风险完善相关的预防机制,是导致风险波及范围增加的主要原因。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手段进行干预,则可能导致金融平台内部资金流动受到制约,甚至增加资金链断裂等其他风险隐患发生。其次,信用风险也比较常见。ITFIN是建立在良好征信指标的前提下开展的金融交易与借贷,双方需要严格履行合同细则,具有一定的契约性。但是,如果进行金融交易的过程中,双方中的任意一方如果在诚信方面出现问题,未能严格遵守契约精神履行相关的职责,就会导致金融风险发生。尤其是对一些金融模式来讲,以P2P为例,在进行网络借贷金融服务的过程中,相关企业无法对借贷人群的真实经济情况以及诚信情况进行全面、准确的的评估,那么在开展金融服务与合作的过程中很可能会增加烂账、坏账等不良风险。(三)其他风险。ITFIN在实际落实的过程中还会受其他因素影响而出现一定的风险。比如,系统内部的技术结构和功能是否完善,以及工作人员的操作是否规范等,都可能给金融环境造成一定影响。因此,针对当前ITFIN在实践运行和发展中存在的各类风险,相关单位和行业整体必须要加强思想重视,并通过制定相关的体制,提出相关的解决措施进行有效干预。

三、互联网金融的风险防控措施分析

(一)完善互联网金融管理体系。针对ITFIN系统稳定运行实际需求,顺利贯彻风险防控目标,相关企业需要就管理体系进行完善,从而构建优质、稳定的运行环境,最大限度地控制风险的发生。首先,加强风险管控的思想重视,意识到风险对ITFIN发展造成的不利威胁,并在思想上端正认知态度。作为管理者需要在思想上进行明确,并将正确的防控思想有效地传递给基层工作人员队伍,从而保证上下防控思想准确、一致,推动各项防控工作稳定开展。其次,在明确思想导向之后,企业需要针对ITFIN运行环境,构建完善性的管理体系。对工作人员的具体职能范围进行明确,并针对常见的风险,就具体的系统操作流程进行规范,比如ITFIN系统运行过程中的具体操作步骤,信息的登陆、备份以及交易环境的安全性检测等,从而保证工作人员严格按照规范性的工作流程,开展相应的作业工序。同时,企业需要就工作机制进行完善处理,落实责任体制。将风险防控职能落实到个人,覆盖到ITFIN系统运行的每个环节当中,从而保证ITFIN在实际运行的过程中,能够拥有一定的人才储备进行管理干预,从而保证金融环境安全、稳定。(二)加强信息技术和基础技术研发。在积极发展ITFIN的过程中,相关企业需要做好基层建筑的建设工作,对相关的技术工艺进行优化和创新,从而保证金融系统内部结构的稳定性,同时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拓展功能覆盖范围,不断对功能要素进行丰富和创新,从而全面提高ITFIN在金融行业领域的市场影响力。首先,加大资金投入,引入先进的科技技术。对ITFIN市场进行综合分析,从国外国家引入功能先进的技术体系。并结合企业内部实际发展需求,对原有的金融体系进行结构重构,并引入先进的软硬件设施,对系统功能进行优化处理,从而全面提高金融系统在市场环境中的适应性。其次,加强先进技术的研发与创新。制定一定的技术研发项目,合理配置资金,并引进高素质的技术人员,为积极开展ITFIN系统创新与技术研发提供良好的支撑平台。在研发的过程中要结合市场整体发展趋势,以及企业自身的发展定位,并且要根据具体的模型类型对技术研发方向以及具体的技术目标进行明确,从而保证各项创新工作高效、有序地进行。同时,加强安全防护等基础技术体系建设。针对ITFIN中存在的风险类型进行合理划分,并利用专业的技术手段对具体的风险进行防控。例如,针对ITFIN中存在的网络风险制定完善性的系统维护体系,做好网络环境的自动化监控,从而保证ITFIN系统能够正常运转。此外,在技术研发的过程中,企业需要做好充分的测试工作,从安全、效能等多个层面进行系统测试,避免技术体系存在漏洞而造成金融环境存在威胁。(三)加快构建互联网征信体系。征信是影响ITFIN环境安全的重要指标,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ITFIN的发展进程。因此,相关单位需要从征信层面出发构建完善性的考核体系,从而保证在进行网络金融交易的过程中,对交易双方的征信记录进行全面考核,以此为依据决定交易操作是否进行,并对具体的交易数额进行有效控制。首先,利用大数据技术中的海量数据存储功能,对现代用户的征信信息进行收集,并构建征信资源中心进行统一管理。之后,在征信资源的基础上构建完善性的考核系统,对征信信息检索、评估等功能模块进行优化处理。如此一来,在具体实施ITFIN交易的过程中,能够先进行有效的征信评估。以P2P为例,在实施网贷服务的过程中,需要针对借贷人在日常生活中所呈现的征信数据情况进行综合统计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借贷申请进行考核,并控制好借贷数额。(四)加强互联网金融人才队伍建设。在ITFIN风险防控工作深入开展的过程中,相关企业需要从人才队伍建设层面进行全面优化,并加强建设工作执行力度,加强素质型人才储备,进一步规范系统操作的具体流程,构建安全、稳定的运行环境。在人才招聘的过程中,需要针对ITFIN系统运行在安全保障方面所提出的基本要求,就具体的工作职能进行明确,包括对系统平台进行规范操作,做好交易环境安全监测,加强金融信息备份与安全管理等,并围绕若干方面对应聘人员进行综合考察,以保证所引进的人员队伍与岗位实际需求之间更加契合。同时,相关企业需要针对ITFIN的具体运行需求,高度重视人员的素质培训工作深入开展。结合当前工作人员在实践操作中存在的问题,或者可能遇到的风险隐患进行全面分析,并以此为依据制定完善性的优化措施,进一步规范工作人员的操作表现。此外,企业需要针对工作人员的信息技术专业知识储备和信息素养进行重点考核,定期向其渗透信息安全等方面的知识、技能,培养工作人员形成良好的风险预估意识,并督促工作人员在信息化系统操作的过程中,规范自身的操作行为。(五)完善立法监督金融市场环境。在ITFIN实际发展的过程中,国家以及相关部门需要加强政策干预,从立法层面进行战略引导,针对风险防控具体需求就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完善,从而为ITFIN系统的规范运行提供良好的战略导向。首先,国家需要根据金融宏观调控战略要求,制定完善性的立法。如提出《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等。同时,基层政府需要针对当地在ITFIN落实中存在的具体风险现象,就具体的法规体制进行细化和完善,从而为当地的金融企业提供有力的参考依据。

依前所述,在以互联网为支撑的全新金融市场环境中,加强ITFIN风险的分析与防控十分关键。金融行业需要明确具体的风险类型,并分别从管理体系、技术层面、征信体系、人才队伍建设以及市场环境监督等多个层面,开展相应的战略干预措施,对ITFIN市场环境进行全面的监督,实施系统性的管理,从而保证所构建的金融市场环境更加安全、稳定。

参考文献:

[1]李琳.互联网金融及其风险防控研究[J].黑龙江科学,2018,9(19):148-149.

[2]潘牧云.互联网金融及其风险防控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8(18):305.

[3]侯向东.互联网金融风险防控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8(15):293.

篇2

一、金融风险的基本内涵及防范思路分析

(一)金融风险的基本内容

我们通常所说的“金融风险”,包括很多方面的内容,通常拥有三个层面上的意思。首先,金融风险指的是人们面对未来所具有的不确定性。之前,《人类行为的经济学分析》当中曾经提出,行为总是以消除对今后的担忧为根本目的。其中,今后的担忧便是指不确定性,也是引起人们焦虑的根本因素并且想要防范的。从广义上来讲,金融风险一般指的就是这种不确定性。其次,金融风险指的是人们知道其可能性分布的一种特殊性。微观主体可以更为有效地防止和处理金融风险,即为此特殊性。人们对于此类事情的出现早就拥有了充分认识,然而对具体情况仍旧没有充分的掌握和了解,因此便出现了这种特殊的不确定性。此类风险能够被判断、量化评估及进行市场操作。再次,金融风险指的就是金融损失。风险事件出现,其损失是一定的,然而损失的分担情况却是无法确定的。从宏观角度出发,人们在说到金融风险时,往往会更多地谈及此类金融风险。资产拥有者的损失早已是一种过去的事实,然而市场的承担体制尚未明确,从而造成了债务人的损失分配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这属于体制设计不恰当导致的金融风险。

(二)金融风险的防控思路剖析

1.对未知的领域,我们通常只能够发扬企业家的探险精神,进行持续有效的探究。然而,对那些并不是完全不确定的领域,尤其是对此类领域的认知未被完全公开和掌握的基础上,拥有宽广的市场交易空间。进行交换的为对相同领域风险的不同评估和相同风险的不同主观评价,进而实现知识的传播以及风险承担的合理性。那些固定化的收益及损失,仅仅是对于目前的情况来说的,由于市场评估具有延续性,只要企业不宣布破产,微观主体便能够实时决定承担风险或者转移风险。

2.在资产所有者的不确定性消失的前提下,或者转变为明确的收益或损失时,对于负债人来讲,其不确定性没有消失,仍旧会出现确定收益及损失的分配问题。在资产可能带来的收益或者损失分配不明确、不统一的时候,将造成额外不确定性因素的引入,从而扭曲市场行为,并引发道德危机。这是由于人为设计的体系不适当所造成的,对整个社会来讲不会带来利润,而仅仅是收入的一种再分配形式。

此外,从宏观方面考虑,一般会设计两种可能导致风险损失分担经济合理性的体系。首先是自我承担体制。微观主体最后只是凭借资本及留存收益来承担可能出现的损失,若此损失超出其资本或留存收益,就会造成收益及损失承担主体不匹配的现象。其次,政府安全网体系。为了保障金融安全及社会秩序,政府承担了一些额外的金融风险,尤其是具有隐性担保及刚性兑付等制度设计,令金融收益及损失的承担主体不统一。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金融风险预防的重点就是收益和损失一致的体制的设立,同时减少分配机制不明确造成的不确定性及行为扭曲。

二、新常态下金融风险防控需要遵守的原则

(一)更加合理地承受风险

我国对金融安全的理解一般较为静态、狭义。实际上,静态的金融安全并不存在,一切金融安全均实现于经济循环过程中,即在一种“破”与“立”的有序转变中实现的。充满活力的金融机制,更应当借助承担从未发生过的风险来激发。损失可以为市场主体传达之前被忽略的信息。市场的优化配置功效,也经由风险的出现及清除过程得以实现。取得风险收益的前提基础即为承担资产方风险。在此前提下,才应控制承担超出自身资本及留存收益的金融风险,改正不合理的损失分配体制。由此可见,风险防御的重点绝非消除部分风险来追求一个确定的世界,而是构建一套完整、系统的风险判别、计量及承担体制。要想发挥企业家冒险精神的作用,还应当对失误决策和市场波动风险具有一定的承受能力。

(二)将市场主体作为风险控制的核心,限制政府责任

市场主体和政府两者拥有各自的运行逻辑。一方面,市场是由权责利统一的独立主体参与双向交易的过程。所以说,将市场主体作为金融风险的防范核心,除了能够充分吸收分散市场主体在各领域的知识外,还能够通过各市场主体对风险的不同评价,在经济体内科学地分布风险。而政府所参与的市场活动,其权责利并不统一。若政府过多、过早地干预风险,很可能导致市场的扭曲以及收益、损失的不合理分配,甚至引发道德危机。特别是政府隐性担保造成的市场偏差,可能导致资产泡沫的出现。所以,微观主体在发生偿付危机的时候,必须遵循市场出清准则,并且提早退出市场。在市场失灵并且微观主体发生流动性危机的前提下,才有必要借助政府帮助,总体上依旧应当进一步限制政府的责任权限。

(三)提高透明度,防止系统性风险的出现

新常态背景下,政府必须要承担比平时更多的责任。而政府所承担风险的能力,根本来源是社会资本带来的强制力,分为财政、行政及货币。对上述能力的评估不像市场主体那样容易量化、直观,同时较小的变动不影响其整体的风险承担能力。所以,政府通常更加依赖对风险的吸收。就算是欧美发达国家也无法完全避免。如若质疑政府承担风险的水平,将会逐渐由局部风险演变成系统性风险。所以说,必须不断提高透明度,并及时释放局部风险,目的是为了防止造成更为严重的系统性风险。

(四)先处置后追责,合理分配损失

因为损失在过去出现,风险事故的发生一般是由多方责任形成的,如果完全划分清楚责任再进行处理,容易延误新体制的确立,使得信息的不确定性、不透明程度更高,从而引起市场的信任危机。所以,应当先保留追责权力,先处置损失。在处置环节中,因不能明确责任导致的损失,可以依照经验由各责任方根据合理的比例提供处置基金,然后进行清算和追责。

三、新常态下金融风险防控的相关对策分析

(一)尽快实现金融的转型升级

首先,更加科学合理地划分财政和金融职能。这一点主体表现为对地方融资平台转型进程的推动,构建地方政府新型投融资体系。与此同时,进一步剥离地方融资平台的融资功能,把地方融资平台转变为一般性的企业。另外,更明确地划分投资项目的公益性,同时明确财政支持及市场融资的区别。构建滚动计划作为基本的动态调整规范,继续强化投融资项目的评估工作,完善投资问责体制等。此外,加快政策性银行的单独立法,进一步明确政策性银行的目标和职能等内容。可以借助持续投资、风险偿付以及再行担保等手段,构建起政府性的融资担保机制,减少对商业性金融机构政策方针的直接下达。其次,重新构建我国的金融监督体系,设立更加开放的金融系统。我国依旧以机构监管为主,因此,为满足金融市场发展的需求,必须及时转变监管理念,探索更多的监管模式和途径。至于监管结构,应当加快对目前监管体系的转变,更好地调整央行和监管、中央和地方监管机构间的职能划分。此外,便是健全金融基础设施。一方面不断健全征信系统,并且适当扩展征信系统的使用范畴,增强对征信数据的再加工能力,提升征信系统的安全性、灵活性。另一方面就是可以尝试构筑中小企业财务报告中心,由企业提供唯一的会计报表,以供工商、银行和征信机构共同使用。

(二)构建资产泡沫的应对体制

第一,由以往的资产泡沫鉴别转为对节点的控制、体制的健全。在人们达成共识的时候,资产泡沫也已经进入到了疯狂期。此时,可供使用的调控工具不足,很可能造成最佳调控时机的贻误,陷入更加被动的状况。事实上,资产泡沫的疯狂期也是慢慢形成的,也是拥有一定的调控空间的。资产泡沫的应对措施,需要从对资产泡沫的鉴别和收拾残局,变成对经济运行逻辑的感知,加快市场运行体系的健全,削弱资产泡沫带来的不利影响。

第二,合理限制资产泡沫当中的放大机制。由于资产泡沫和焦虑、贪婪等情绪密切相关,投资人常常会丧失理智,造成严重的损失,最终依靠政府救助。所以,应当适度地调控资产市场中的放大机制。这主要包括:对保证金制度的严格管控、投资人合理性的审查等。 另外,就是降低政府的隐性担保及刚性兑付。以往的资产泡沫背后,通常都存在政府的参与,像泛滥的流动性,政府过早、过多地参与加速了泡沫的形成,政府为投资行为提供各种担保等。所以,对于经济增长,政府应进行更加合理的预期,防止设置不切实际的经济增长目标;构建社会稳定体制,防止“太大不能倒”。除此之外,就是货币政策应充分考虑资产市场的实际需求,依照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在此基础上实行适宜的货币政策。

参考文献:

篇3

(1)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银行的网络金融服务无法满足客户的要求所产生的风险,这一风险严重阻碍着网络金融业务的发展。众所周知,银行的网络金融业务乃是基于传统的柜台业务基础之上发展而来,因此传统银行业务发展的影响因素———信用风险,也对网络金融业务的开展有着直接的影响。因为网络金融业务所提供的是虚拟的金融服务,这种服务也是建立在信用的基础之上,因此信用风险对网络金融业务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反映信用风险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不良贷款,不良贷款指的是借款方有很大可能无法按照原贷款协议按期偿还贷款本息所形成的借款,不良贷款的存在较为严重的阻碍着银行业务的发展,也对银行开展网络金融业务有着重大的影响。银监会提供的数据显示,商行的不良贷款率对银行的总资产和总负债均有着显著影响,因此信用风险同银行的资产、负债存量均有明显的相关性。信用的建设是一个极为缓慢的过程,而且一旦发生信用的违约和倒退,将对银行开展业务产生巨大的影响。各银行均有并执行严格的信用制度,并直接影响着网络金融业务的发展。

(2)操作风险。

网络金融业务方面的操作风险主要存在于以下方面:人员、系统、程序及突发事件;由于银行职员的操作错误或者客户的疏忽,可能引起银行网络账户的错误或混乱,进而使银行同客户的信息沟通出现问题,一旦使银行无法进行正常的金融交易,将很有可能给银行和客户带来经济损失。同时,存在缺陷的风险管理系统也将无法良好地力助银行规避网络风险,存有缺陷的系统流程设计将会影响银行网络业务的日常进行,给银行带来潜在的系统风险。有时候,流程缺乏合理性和规范性,将使网络金融业务产生不必要的繁琐步骤,也将降低银行的工作效率。同时,如果发生一些突发的意外事件,如果银行没有事前制定良好的应急方案或应急方案准备的不够仔细充分,也将不能及时化解这些风险,这将使银行遭受到严重的损失。网络经常具有放大银行操作风险的倾向,国内外已经有不少因微小操作失误所引起巨大经济损失的例子;对于网络金融业务而言,如果无法合理规避操作风险,将可能带来非常严重的损失。

(3)法律风险。

新兴的网络金融业务所面临的法律风险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第一是相应法律文件的缺失问题;目前我国还缺乏配套的对网络金融业务进行专门监管的法律法规,网络金融业务适用的法律法规主要是对原有的金融、商务等法律条文进行引申、修订所产生的法规,这并不适应于网络金融业务的发展;另外。关于电子交易合同的法律目前还处于空白阶段,加上全国的网络银行还远未达到统一性,这造成了跨行业服务质量低下。第二是关于此方面法律适用的较大不确定性。在现阶段,一旦发生网络金融交易的损失,其责任的划分归属仍然存有十分大的争议,同时适用何何种法律也尚无明确的规定,这导致了今年来很多网络金融犯罪事件的频繁发生,这毫无疑问会对网络金融业务的发展带来严重阻碍。法律方面的风险无法解决,出现损失和纠纷无法合理适当处理的话,就无法从根本上确保网络金融交易业务的安全环境,也将对网络金融业务的发展带来阻碍。

2、技术类型风险

(1)平台风险。

网络金融业务的发展有赖于先进的交易平台系统,技术及平台的不当选择也很可能给银行带来比较大的风险。一方面,如果网络交易所支持的技术滞后,将很可能会使银行错失良好的交易机会,并且耗费银行的大量资源,给银行带来效率上的损失;另一方面,技术及平台如果与客户的软件版本不兼容甚至发生冲突,将导致信息的传输发生滞后甚至无法传输,在信息化时代这种事情是不能令人容忍的。

(2)安全风险。

安全风险是网络金融业务所面临的一大问题。网络金融业务所面临的安全风险主要有以下几大方面:第一是源头方面,即银行端;银行可能由于风险管理机制的漏洞,存在严重的安全方面的漏洞,并且可能没有相应的处理机制;第二则是用户方面,很多用户在进行网络银行交易时,风险防范意识不高,不及时对杀毒、防毒软件进行更新,容易导致个人信息被盗取;第三方面是第三方平台,即网络传输平台;客户在输入银行秘钥或口令并通过网络传输时,在传输过程中便有可能被黑客通过各种非法手段将其截取,使用户无法正常登录或者出现网络连接超时的情况;黑客便可利用截取到的信息,进行犯罪活动,使银行和用户蒙受损失。

二、银行网络金融风险管控的分析及防范思考

1、及时完善、规范个人银行信用体系

在我国,各级金融机构基本都开展了网上金融交易业务;因此,要完善信用体系的建设,首先要建立一个标准规范的个人征信体系,对个人信用的评价标准作出一致规定。鉴于网络金融交易是建立在虚拟的平台之上,交易双方的交易基础很大程度上是双方的信用,因此信用对金融交易实质进展的关键性因素。国内应当建立全国范围的个人信用体系,使个人的信息及信用情况及时反映在征信体系之内,并且实现银行间的数据共享;同时还应有意识提高全民的信用意识,以期提高全民的信用水平。建立个人征信体系的工作需要跨行之间的合作,并且需要线上线下的同步进行;这种基础性工作可以使银行实现长久的健康性发展,显著降低网络金融交易面临的风险水平。

2、加强银行对内部风险的管理能力

网络金融业务的发展同现代科技紧密相关,因此对人才层次有着比较高的要求。银行的很大一部分人才,不仅要对经济、金融方面的业务十分精通,也要擅长于网络科技与技术。因此,银行在未来进行人才招聘培养时,应当做到以下两大方面:第一,在引进新人才方面,要着重选择具有现代知识素养的高水平金融管理人才,同时也要适度引进国外的高级技术人才,同时注意培养国内人才到外国学习交流先进经验和技术;第二,要注重对老员工的培训工作,提高他们关于网络金融业务的业务和能力,及时加快他们的知识更新速度。只有专业化的人才队伍还不够,银行还必须要制定针对网络金融业务的风险管理制度,并对其中的风险行为和管控举措进行明确和细化,同时还要注意风险同收益的均衡关系;银行应当在保持适度风险的前提下尽量增加自身的收益。一套合理的风险管控制度应当是使银行的风险水平同盈利性保持适当的平衡。但是,随着资金流动性的变化、管理系统的操作性等因素影响,银行的风险管理系统也要及时进行改进和变化。

3、建设、健全配套的法律体系

配套法律制度的滞后是影响网络金融业务发展的重要掣肘因素。我国关于网络金融风险的法律文件《网上银行业务管理暂行办法》目前仍然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需要结合我国的网络金融业务环境来尽快制定相关法律。在制定法律时,可以适当借鉴成熟的西方国家的相关法律规定,对国内同国外金融环境所表现出的共性,在此借鉴国外的有关法律防范措施,结合国内的环境制定出符合我国特定法律环境的法律制度。另一方面,应当注重区分传统银行和网络金融业务违规违法行为的不同,不得随意交叉滥用法律,在对违法犯罪行为制裁时要注意法律适用的针对性。

4、加大对网络金融业务安全方面的投入

安全问题一直是影响网络金融业务的重要问题。虽然目前我国银行已采取多种安全防范措施来应对网络金融业务风险问题,但网络金融业务风险还一直存在。首先,应当注重客户个人信息的保密问题;从银行的角度来说,银行应建立并加强网银账户的管理机制,对于交易金额异常或巨大的交易及时引起重视,并及时与客户取得联系。客户在开展网络金融业务时,也要保持高度的谨慎,同时银行应当提醒客户注意保护个人信息。客户在开展业务时,一般是通过浏览器进入相关的网络金融服务页面,因此用户最好将常用的银行网站等信息放于浏览器的固定位置,这样可以起到防止假冒页面窃取用户个人信息的发生。个人在开展业务时,也要注意下载相应的安全控件,并及时下载最新的漏洞补丁和最新的安全程序。此外,银行的开发部门也要及时的对产品进行创新,以及时应对黑客的攻击及自身产品的漏洞。同时,由于新开发产品的上市时间不长,认知度相对较低,不容易成为黑客的攻击对象,这样也可以降低网络金融交易的安全风险。不过,在进行新产品的开发及上线推行时,要切记加强做好安全防范的测试工作;必须待通过全部的测试工作,才可以上线运营,以免给客户造成意外的损失。

篇4

一、金融风险的定义及其表现形式

所谓金融风险,是指金融资产预期价值或收益发生损失的可能性。一方面,我们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这种可能性,因为金融本身就是成本与收益在一定时间内的流动,往往先涉及到成本,后涉及收益,由于风险的不可避免,收益往往难以确定。另一方面,这种风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预期,从而能够通过某种方式予以减轻或规避。

金融风险按其表现形式可以划分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和法律风险等。近几年,随着科技的进步,金融创新层出不穷,银行业务日益多元化、复杂化和国际化,随之而来的金融风险日益突出。去年以来,美国、欧州乃至整个世界,都处于金融风浪之中。据报道,具有百年历史的美国前五大投资银行目前已有三家不复存在,另有多家名列世界五百强的银行、保险公司破产或被兼并;在风波冲击下,香港一家银行机构日前还出现了挤兑现象。这次金融危机影响深远,教训深刻,究其原因,危机的产生正是由于对金融风险的认识不够、制度缺陷、风险管理失控所造成的。这对正处于改革发展期的我国银行业风险管理工作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当前__*面临的主要金融风险

作为一家金融机构,__*与其他商业银行面临的金融风险具有一致性,同时,__*独有的职能作用决定了其所面临的金融风险还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具体来说,__*面临的金融风险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政策风险。国家在“三农”领域赋予了__*特殊的政策性职能,这个职能的履行情况关系到__*的前途命运,对__*构成了潜在的政策风险。

2、操作风险。操作风险包括业务风险和业务系统风险两种。是指在办理日常业务过程中因工作失误、违规操作、业务操作系统不完善等因素所形成的风险。操作风险是任何一家银行都必须面对的风险,只有采取健全制度、完善业务处理流程、强化监督考核等多种手段,才能有效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3、法律风险。法律风险是指在金融交易中,因合同不健全、法律解释的差异以及交易对象是否具备正当的法律行为能力等法律方面的因素所形成的风险。目前,我行的一些营业机构在进行业务合同签约时缺少法律顾问审核,容易形成一定的法律风险。

4、声誉风险。由于公众和新闻机构对__*的经营管理模式缺乏了解,在一些突发事件发生后,如出现粮食企业挤占挪用等案件后,媒体的报道普遍不够客观,给__*带来了一定的声誉风险。

三、防范和化解__*面临的金融风险的几点建议

古人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站在全局的高度,清醒地认识__*潜在的各类金融风险,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化解和控制,不仅是__*实现更好更快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我行向现代银行转轨的必由之路。

防范和化解__*金融风险,首先要在指导思想上把握好三个基本点:

一是要具有前瞻性。前瞻性是防控金融风险的基础,而前瞻性的基础是包容,只有包容才能进步。与其他银行相比,仅有14年历史的__*无论是在制度体系、人员素质和文化积淀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只有认真学习同行的先进经验,接受和包容他行的先进理念和做法,站在别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更远。目前,随着商业性贷款的增加,各项新业务给我行带来的金融风险也在不同程度的增加,因此,我们在认识和防范金融风险时,必须均衡考虑我行业务发展与实际工作情况,全面汲取他行有益经验,以前瞻性的视野制定业务发展策略、更新风险防控制度和措施,有效规避可能发生的风险。

二是要增强主动性。主动性是防控金融风险的关键。俗话说:最好的防御是进攻。防控金融风险不能总是在风险发生之后再提出应对措施, 而应该积极主动地分析判断可能出现的金融风险,通过主动地识别和评估与银行有关的风险,收集、筛选可能存在潜在风险的数据,并进行相应的调查,了解并掌握政策和程序存在的缺陷,并及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这样才能减轻或者避免我们将要面临的风险。

三是要提高针对性。针对性是提高风险防控效率的有效途径。过程决定结果,不同的金融风险表现形式和化解路径都有所区别,我们必须根据__*的经营特点,有针对性地完善管理机制、用人机制、风险防控机制和考核机制,并建立起与之配套的工作流程,努力夯实防范金融风险的制度基础。

基于上述想法,主要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1、在认真履行政策性职能的基础上,有效化解风险。一是严格履行政策性职能。__*作为政策性银行,首要任务就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执行国家农业政策和区域发展政策,在三农领域发挥政策性金融的导向作用,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为根本目标,这是__*的立身之基和发展之源。政策性职能履行不到位,我行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性。因此,在现阶段严格执行国家粮食政策,确保收购资金封闭运行是__*防范政策风险的最核心最重要的一点,决不能有丝毫的动摇。二是要根据国家经济政策和宏观形势变化,对我行业务领域内不同行业的景气度、产品经营周期、市场环境等因素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和评估,在此基础上定期信贷资金投放指引,明确我行一定时期内重点支持行业、非重点支持行业、一般支持行业等,正确引导我行信贷资金投放,从战略的高度防范金融风险。三是要根据区域性经济特点和产业布局情况,对信贷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商业性贷款要向社会信用好、经济发展潜力大的地区和效益好的行业流动。在同一区域内,我行支持的企业要力争避免经营内容雷同,切实防止一哄而上导致的重复建设和同业竞争,努力提高我行信贷资产质量。

2、努力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有效识别、评估、监测和管理风险。一是要进一步完善风险管理的组织架构,努力把管理决策转化成一个科学严密的风险管理流程。任何一件事情都有流程,都可以分为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