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风险防控范文

时间:2023-07-05 15:59:2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金融风险防控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金融风险防控

篇1

ITFIN,是金融行业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所具有的特征与传统金融相对比,比较特殊。所具有的功能范围比较广泛,具体表现为成本低、效率高、覆盖面广,同时具有显著的发展趋势。但是,因为ITFIN在一定程度上传承了互联网的特征,所以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因为在管理领域所呈现的功能强度相对较弱,导致在实际应用和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风险隐患。因此,金融行业在发展ITFIN的过程中,需要针对其中所具有的风险类型进行明确,并利用先进的战略手段对具体的风险进行有效控制,从而促进该新型的金融模式在全新的市场环境中实现稳定的发展。

一、互联网金融发展概述

ITFIN,是一种全新的金融模式,在当前的互联网时代下具有极强的适应性,是时代创新的重要金融产物。具体指在互联网的支撑下的,实现融通、支付、投资等各类与金融有关的各项业务开展与实施。在拓展金融业务范围和服务规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就目前来讲,ITFIN体系所包含的金融模型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众筹。这是依托于互联网信息分享渠道广的特性,将各种导渠道的资金进行集中整合。(2)P2P网贷。即在互联网的支撑下,以第三方平台为载体,实现资金的借贷。(3)第三方支付。是一种应用范围比较广的ITFIN模式,在服务范围和功能体现方面具有较强的综合性。(4)大数据金融。具体指电商企业在互联网的支撑下对海量数据进行资源整合,并在基础上开展相应的金融服务。除了以上几种比较典型的ITFIN模式之外,还包括金融门户、数字货币等其他模型。可见,ITFIN系统中所蕴含的模型分类有多广泛。在实践应用的过程中,ITFIN该系统在海量数据生成、信息智能检索以及高速处理等方面,所具有的功能优势十分突出。但是,与之相对应地,ITFIN在实践应用的过程中也会出现一定的风险隐患,对此,金融行业整体需要加强思想重视。

二、互联网金融存在的风险分析

(一)互联网风险。众所周知,互联网虽然在信息存储、传递方面具有显著的技术优势,但是因为其系统环境的开放性,并且在信息资源方面具有较强的共享特征,导致其内部环境存在着一定的风险隐患,具体表现为信息的泄露、丢失等。而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受互联网平台的内部结构稳定性、防护系统安全性等方面影响显著。在网络平台进行资金交易的过程中,需要以协议交易信息和细则为前提。也就是说,在正式交易之前,双方需要就交易内容、资金数额以及具体的交易方式进行对接,从而保证交易活动顺利进行,维护双方的资金利益。而上述信息都是十分重要的金融信息,如果在对接的过程中出现信息泄露等不良风险,就会严重威胁双方的资金安全。尤其是在当前的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以支付宝、微信为载体的支付方法受到广泛的应用。在这样的金融环境下,衍生出了很多种犯罪的方式和技术手段。一些犯罪分子利用特殊的手段对交易信息进行盗取,利用病毒技术黑入用户资金账号,盗取资金。除此之外,ITFIN在互联网方面所具有的风险隐患还有很多。比如说,负面的评价,以及网络的不合理传播等,都可能给ITFIN环境造成的一定的威胁。因此,金融行业需要针对上述风险加强思想认知,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合理规避。(二)金融风险。在ITFIN运行和发展的过程中,金融风险也是比较常见的风险类型,也是导致ITFIN受到发展制约的重要因素。通常情况下,金融风险的具体类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资金流动风险。因为对此风险类型缺乏正确的思想认知,在进行资金交易以及ITFIN系统正式运行之前,未能就资金流动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全面分析。同时,也未能针对相关的风险完善相关的预防机制,是导致风险波及范围增加的主要原因。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手段进行干预,则可能导致金融平台内部资金流动受到制约,甚至增加资金链断裂等其他风险隐患发生。其次,信用风险也比较常见。ITFIN是建立在良好征信指标的前提下开展的金融交易与借贷,双方需要严格履行合同细则,具有一定的契约性。但是,如果进行金融交易的过程中,双方中的任意一方如果在诚信方面出现问题,未能严格遵守契约精神履行相关的职责,就会导致金融风险发生。尤其是对一些金融模式来讲,以P2P为例,在进行网络借贷金融服务的过程中,相关企业无法对借贷人群的真实经济情况以及诚信情况进行全面、准确的的评估,那么在开展金融服务与合作的过程中很可能会增加烂账、坏账等不良风险。(三)其他风险。ITFIN在实际落实的过程中还会受其他因素影响而出现一定的风险。比如,系统内部的技术结构和功能是否完善,以及工作人员的操作是否规范等,都可能给金融环境造成一定影响。因此,针对当前ITFIN在实践运行和发展中存在的各类风险,相关单位和行业整体必须要加强思想重视,并通过制定相关的体制,提出相关的解决措施进行有效干预。

三、互联网金融的风险防控措施分析

(一)完善互联网金融管理体系。针对ITFIN系统稳定运行实际需求,顺利贯彻风险防控目标,相关企业需要就管理体系进行完善,从而构建优质、稳定的运行环境,最大限度地控制风险的发生。首先,加强风险管控的思想重视,意识到风险对ITFIN发展造成的不利威胁,并在思想上端正认知态度。作为管理者需要在思想上进行明确,并将正确的防控思想有效地传递给基层工作人员队伍,从而保证上下防控思想准确、一致,推动各项防控工作稳定开展。其次,在明确思想导向之后,企业需要针对ITFIN运行环境,构建完善性的管理体系。对工作人员的具体职能范围进行明确,并针对常见的风险,就具体的系统操作流程进行规范,比如ITFIN系统运行过程中的具体操作步骤,信息的登陆、备份以及交易环境的安全性检测等,从而保证工作人员严格按照规范性的工作流程,开展相应的作业工序。同时,企业需要就工作机制进行完善处理,落实责任体制。将风险防控职能落实到个人,覆盖到ITFIN系统运行的每个环节当中,从而保证ITFIN在实际运行的过程中,能够拥有一定的人才储备进行管理干预,从而保证金融环境安全、稳定。(二)加强信息技术和基础技术研发。在积极发展ITFIN的过程中,相关企业需要做好基层建筑的建设工作,对相关的技术工艺进行优化和创新,从而保证金融系统内部结构的稳定性,同时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拓展功能覆盖范围,不断对功能要素进行丰富和创新,从而全面提高ITFIN在金融行业领域的市场影响力。首先,加大资金投入,引入先进的科技技术。对ITFIN市场进行综合分析,从国外国家引入功能先进的技术体系。并结合企业内部实际发展需求,对原有的金融体系进行结构重构,并引入先进的软硬件设施,对系统功能进行优化处理,从而全面提高金融系统在市场环境中的适应性。其次,加强先进技术的研发与创新。制定一定的技术研发项目,合理配置资金,并引进高素质的技术人员,为积极开展ITFIN系统创新与技术研发提供良好的支撑平台。在研发的过程中要结合市场整体发展趋势,以及企业自身的发展定位,并且要根据具体的模型类型对技术研发方向以及具体的技术目标进行明确,从而保证各项创新工作高效、有序地进行。同时,加强安全防护等基础技术体系建设。针对ITFIN中存在的风险类型进行合理划分,并利用专业的技术手段对具体的风险进行防控。例如,针对ITFIN中存在的网络风险制定完善性的系统维护体系,做好网络环境的自动化监控,从而保证ITFIN系统能够正常运转。此外,在技术研发的过程中,企业需要做好充分的测试工作,从安全、效能等多个层面进行系统测试,避免技术体系存在漏洞而造成金融环境存在威胁。(三)加快构建互联网征信体系。征信是影响ITFIN环境安全的重要指标,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ITFIN的发展进程。因此,相关单位需要从征信层面出发构建完善性的考核体系,从而保证在进行网络金融交易的过程中,对交易双方的征信记录进行全面考核,以此为依据决定交易操作是否进行,并对具体的交易数额进行有效控制。首先,利用大数据技术中的海量数据存储功能,对现代用户的征信信息进行收集,并构建征信资源中心进行统一管理。之后,在征信资源的基础上构建完善性的考核系统,对征信信息检索、评估等功能模块进行优化处理。如此一来,在具体实施ITFIN交易的过程中,能够先进行有效的征信评估。以P2P为例,在实施网贷服务的过程中,需要针对借贷人在日常生活中所呈现的征信数据情况进行综合统计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借贷申请进行考核,并控制好借贷数额。(四)加强互联网金融人才队伍建设。在ITFIN风险防控工作深入开展的过程中,相关企业需要从人才队伍建设层面进行全面优化,并加强建设工作执行力度,加强素质型人才储备,进一步规范系统操作的具体流程,构建安全、稳定的运行环境。在人才招聘的过程中,需要针对ITFIN系统运行在安全保障方面所提出的基本要求,就具体的工作职能进行明确,包括对系统平台进行规范操作,做好交易环境安全监测,加强金融信息备份与安全管理等,并围绕若干方面对应聘人员进行综合考察,以保证所引进的人员队伍与岗位实际需求之间更加契合。同时,相关企业需要针对ITFIN的具体运行需求,高度重视人员的素质培训工作深入开展。结合当前工作人员在实践操作中存在的问题,或者可能遇到的风险隐患进行全面分析,并以此为依据制定完善性的优化措施,进一步规范工作人员的操作表现。此外,企业需要针对工作人员的信息技术专业知识储备和信息素养进行重点考核,定期向其渗透信息安全等方面的知识、技能,培养工作人员形成良好的风险预估意识,并督促工作人员在信息化系统操作的过程中,规范自身的操作行为。(五)完善立法监督金融市场环境。在ITFIN实际发展的过程中,国家以及相关部门需要加强政策干预,从立法层面进行战略引导,针对风险防控具体需求就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完善,从而为ITFIN系统的规范运行提供良好的战略导向。首先,国家需要根据金融宏观调控战略要求,制定完善性的立法。如提出《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等。同时,基层政府需要针对当地在ITFIN落实中存在的具体风险现象,就具体的法规体制进行细化和完善,从而为当地的金融企业提供有力的参考依据。

依前所述,在以互联网为支撑的全新金融市场环境中,加强ITFIN风险的分析与防控十分关键。金融行业需要明确具体的风险类型,并分别从管理体系、技术层面、征信体系、人才队伍建设以及市场环境监督等多个层面,开展相应的战略干预措施,对ITFIN市场环境进行全面的监督,实施系统性的管理,从而保证所构建的金融市场环境更加安全、稳定。

参考文献:

[1]李琳.互联网金融及其风险防控研究[J].黑龙江科学,2018,9(19):148-149.

[2]潘牧云.互联网金融及其风险防控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8(18):305.

[3]侯向东.互联网金融风险防控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8(15):293.

篇2

一、金融风险的基本内涵及防范思路分析

(一)金融风险的基本内容

我们通常所说的“金融风险”,包括很多方面的内容,通常拥有三个层面上的意思。首先,金融风险指的是人们面对未来所具有的不确定性。之前,《人类行为的经济学分析》当中曾经提出,行为总是以消除对今后的担忧为根本目的。其中,今后的担忧便是指不确定性,也是引起人们焦虑的根本因素并且想要防范的。从广义上来讲,金融风险一般指的就是这种不确定性。其次,金融风险指的是人们知道其可能性分布的一种特殊性。微观主体可以更为有效地防止和处理金融风险,即为此特殊性。人们对于此类事情的出现早就拥有了充分认识,然而对具体情况仍旧没有充分的掌握和了解,因此便出现了这种特殊的不确定性。此类风险能够被判断、量化评估及进行市场操作。再次,金融风险指的就是金融损失。风险事件出现,其损失是一定的,然而损失的分担情况却是无法确定的。从宏观角度出发,人们在说到金融风险时,往往会更多地谈及此类金融风险。资产拥有者的损失早已是一种过去的事实,然而市场的承担体制尚未明确,从而造成了债务人的损失分配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这属于体制设计不恰当导致的金融风险。

(二)金融风险的防控思路剖析

1.对未知的领域,我们通常只能够发扬企业家的探险精神,进行持续有效的探究。然而,对那些并不是完全不确定的领域,尤其是对此类领域的认知未被完全公开和掌握的基础上,拥有宽广的市场交易空间。进行交换的为对相同领域风险的不同评估和相同风险的不同主观评价,进而实现知识的传播以及风险承担的合理性。那些固定化的收益及损失,仅仅是对于目前的情况来说的,由于市场评估具有延续性,只要企业不宣布破产,微观主体便能够实时决定承担风险或者转移风险。

2.在资产所有者的不确定性消失的前提下,或者转变为明确的收益或损失时,对于负债人来讲,其不确定性没有消失,仍旧会出现确定收益及损失的分配问题。在资产可能带来的收益或者损失分配不明确、不统一的时候,将造成额外不确定性因素的引入,从而扭曲市场行为,并引发道德危机。这是由于人为设计的体系不适当所造成的,对整个社会来讲不会带来利润,而仅仅是收入的一种再分配形式。

此外,从宏观方面考虑,一般会设计两种可能导致风险损失分担经济合理性的体系。首先是自我承担体制。微观主体最后只是凭借资本及留存收益来承担可能出现的损失,若此损失超出其资本或留存收益,就会造成收益及损失承担主体不匹配的现象。其次,政府安全网体系。为了保障金融安全及社会秩序,政府承担了一些额外的金融风险,尤其是具有隐性担保及刚性兑付等制度设计,令金融收益及损失的承担主体不统一。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金融风险预防的重点就是收益和损失一致的体制的设立,同时减少分配机制不明确造成的不确定性及行为扭曲。

二、新常态下金融风险防控需要遵守的原则

(一)更加合理地承受风险

我国对金融安全的理解一般较为静态、狭义。实际上,静态的金融安全并不存在,一切金融安全均实现于经济循环过程中,即在一种“破”与“立”的有序转变中实现的。充满活力的金融机制,更应当借助承担从未发生过的风险来激发。损失可以为市场主体传达之前被忽略的信息。市场的优化配置功效,也经由风险的出现及清除过程得以实现。取得风险收益的前提基础即为承担资产方风险。在此前提下,才应控制承担超出自身资本及留存收益的金融风险,改正不合理的损失分配体制。由此可见,风险防御的重点绝非消除部分风险来追求一个确定的世界,而是构建一套完整、系统的风险判别、计量及承担体制。要想发挥企业家冒险精神的作用,还应当对失误决策和市场波动风险具有一定的承受能力。

(二)将市场主体作为风险控制的核心,限制政府责任

市场主体和政府两者拥有各自的运行逻辑。一方面,市场是由权责利统一的独立主体参与双向交易的过程。所以说,将市场主体作为金融风险的防范核心,除了能够充分吸收分散市场主体在各领域的知识外,还能够通过各市场主体对风险的不同评价,在经济体内科学地分布风险。而政府所参与的市场活动,其权责利并不统一。若政府过多、过早地干预风险,很可能导致市场的扭曲以及收益、损失的不合理分配,甚至引发道德危机。特别是政府隐性担保造成的市场偏差,可能导致资产泡沫的出现。所以,微观主体在发生偿付危机的时候,必须遵循市场出清准则,并且提早退出市场。在市场失灵并且微观主体发生流动性危机的前提下,才有必要借助政府帮助,总体上依旧应当进一步限制政府的责任权限。

(三)提高透明度,防止系统性风险的出现

新常态背景下,政府必须要承担比平时更多的责任。而政府所承担风险的能力,根本来源是社会资本带来的强制力,分为财政、行政及货币。对上述能力的评估不像市场主体那样容易量化、直观,同时较小的变动不影响其整体的风险承担能力。所以,政府通常更加依赖对风险的吸收。就算是欧美发达国家也无法完全避免。如若质疑政府承担风险的水平,将会逐渐由局部风险演变成系统性风险。所以说,必须不断提高透明度,并及时释放局部风险,目的是为了防止造成更为严重的系统性风险。

(四)先处置后追责,合理分配损失

因为损失在过去出现,风险事故的发生一般是由多方责任形成的,如果完全划分清楚责任再进行处理,容易延误新体制的确立,使得信息的不确定性、不透明程度更高,从而引起市场的信任危机。所以,应当先保留追责权力,先处置损失。在处置环节中,因不能明确责任导致的损失,可以依照经验由各责任方根据合理的比例提供处置基金,然后进行清算和追责。

三、新常态下金融风险防控的相关对策分析

(一)尽快实现金融的转型升级

首先,更加科学合理地划分财政和金融职能。这一点主体表现为对地方融资平台转型进程的推动,构建地方政府新型投融资体系。与此同时,进一步剥离地方融资平台的融资功能,把地方融资平台转变为一般性的企业。另外,更明确地划分投资项目的公益性,同时明确财政支持及市场融资的区别。构建滚动计划作为基本的动态调整规范,继续强化投融资项目的评估工作,完善投资问责体制等。此外,加快政策性银行的单独立法,进一步明确政策性银行的目标和职能等内容。可以借助持续投资、风险偿付以及再行担保等手段,构建起政府性的融资担保机制,减少对商业性金融机构政策方针的直接下达。其次,重新构建我国的金融监督体系,设立更加开放的金融系统。我国依旧以机构监管为主,因此,为满足金融市场发展的需求,必须及时转变监管理念,探索更多的监管模式和途径。至于监管结构,应当加快对目前监管体系的转变,更好地调整央行和监管、中央和地方监管机构间的职能划分。此外,便是健全金融基础设施。一方面不断健全征信系统,并且适当扩展征信系统的使用范畴,增强对征信数据的再加工能力,提升征信系统的安全性、灵活性。另一方面就是可以尝试构筑中小企业财务报告中心,由企业提供唯一的会计报表,以供工商、银行和征信机构共同使用。

(二)构建资产泡沫的应对体制

第一,由以往的资产泡沫鉴别转为对节点的控制、体制的健全。在人们达成共识的时候,资产泡沫也已经进入到了疯狂期。此时,可供使用的调控工具不足,很可能造成最佳调控时机的贻误,陷入更加被动的状况。事实上,资产泡沫的疯狂期也是慢慢形成的,也是拥有一定的调控空间的。资产泡沫的应对措施,需要从对资产泡沫的鉴别和收拾残局,变成对经济运行逻辑的感知,加快市场运行体系的健全,削弱资产泡沫带来的不利影响。

第二,合理限制资产泡沫当中的放大机制。由于资产泡沫和焦虑、贪婪等情绪密切相关,投资人常常会丧失理智,造成严重的损失,最终依靠政府救助。所以,应当适度地调控资产市场中的放大机制。这主要包括:对保证金制度的严格管控、投资人合理性的审查等。 另外,就是降低政府的隐性担保及刚性兑付。以往的资产泡沫背后,通常都存在政府的参与,像泛滥的流动性,政府过早、过多地参与加速了泡沫的形成,政府为投资行为提供各种担保等。所以,对于经济增长,政府应进行更加合理的预期,防止设置不切实际的经济增长目标;构建社会稳定体制,防止“太大不能倒”。除此之外,就是货币政策应充分考虑资产市场的实际需求,依照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在此基础上实行适宜的货币政策。

参考文献:

篇3

(1)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银行的网络金融服务无法满足客户的要求所产生的风险,这一风险严重阻碍着网络金融业务的发展。众所周知,银行的网络金融业务乃是基于传统的柜台业务基础之上发展而来,因此传统银行业务发展的影响因素———信用风险,也对网络金融业务的开展有着直接的影响。因为网络金融业务所提供的是虚拟的金融服务,这种服务也是建立在信用的基础之上,因此信用风险对网络金融业务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反映信用风险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不良贷款,不良贷款指的是借款方有很大可能无法按照原贷款协议按期偿还贷款本息所形成的借款,不良贷款的存在较为严重的阻碍着银行业务的发展,也对银行开展网络金融业务有着重大的影响。银监会提供的数据显示,商行的不良贷款率对银行的总资产和总负债均有着显著影响,因此信用风险同银行的资产、负债存量均有明显的相关性。信用的建设是一个极为缓慢的过程,而且一旦发生信用的违约和倒退,将对银行开展业务产生巨大的影响。各银行均有并执行严格的信用制度,并直接影响着网络金融业务的发展。

(2)操作风险。

网络金融业务方面的操作风险主要存在于以下方面:人员、系统、程序及突发事件;由于银行职员的操作错误或者客户的疏忽,可能引起银行网络账户的错误或混乱,进而使银行同客户的信息沟通出现问题,一旦使银行无法进行正常的金融交易,将很有可能给银行和客户带来经济损失。同时,存在缺陷的风险管理系统也将无法良好地力助银行规避网络风险,存有缺陷的系统流程设计将会影响银行网络业务的日常进行,给银行带来潜在的系统风险。有时候,流程缺乏合理性和规范性,将使网络金融业务产生不必要的繁琐步骤,也将降低银行的工作效率。同时,如果发生一些突发的意外事件,如果银行没有事前制定良好的应急方案或应急方案准备的不够仔细充分,也将不能及时化解这些风险,这将使银行遭受到严重的损失。网络经常具有放大银行操作风险的倾向,国内外已经有不少因微小操作失误所引起巨大经济损失的例子;对于网络金融业务而言,如果无法合理规避操作风险,将可能带来非常严重的损失。

(3)法律风险。

新兴的网络金融业务所面临的法律风险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第一是相应法律文件的缺失问题;目前我国还缺乏配套的对网络金融业务进行专门监管的法律法规,网络金融业务适用的法律法规主要是对原有的金融、商务等法律条文进行引申、修订所产生的法规,这并不适应于网络金融业务的发展;另外。关于电子交易合同的法律目前还处于空白阶段,加上全国的网络银行还远未达到统一性,这造成了跨行业服务质量低下。第二是关于此方面法律适用的较大不确定性。在现阶段,一旦发生网络金融交易的损失,其责任的划分归属仍然存有十分大的争议,同时适用何何种法律也尚无明确的规定,这导致了今年来很多网络金融犯罪事件的频繁发生,这毫无疑问会对网络金融业务的发展带来严重阻碍。法律方面的风险无法解决,出现损失和纠纷无法合理适当处理的话,就无法从根本上确保网络金融交易业务的安全环境,也将对网络金融业务的发展带来阻碍。

2、技术类型风险

(1)平台风险。

网络金融业务的发展有赖于先进的交易平台系统,技术及平台的不当选择也很可能给银行带来比较大的风险。一方面,如果网络交易所支持的技术滞后,将很可能会使银行错失良好的交易机会,并且耗费银行的大量资源,给银行带来效率上的损失;另一方面,技术及平台如果与客户的软件版本不兼容甚至发生冲突,将导致信息的传输发生滞后甚至无法传输,在信息化时代这种事情是不能令人容忍的。

(2)安全风险。

安全风险是网络金融业务所面临的一大问题。网络金融业务所面临的安全风险主要有以下几大方面:第一是源头方面,即银行端;银行可能由于风险管理机制的漏洞,存在严重的安全方面的漏洞,并且可能没有相应的处理机制;第二则是用户方面,很多用户在进行网络银行交易时,风险防范意识不高,不及时对杀毒、防毒软件进行更新,容易导致个人信息被盗取;第三方面是第三方平台,即网络传输平台;客户在输入银行秘钥或口令并通过网络传输时,在传输过程中便有可能被黑客通过各种非法手段将其截取,使用户无法正常登录或者出现网络连接超时的情况;黑客便可利用截取到的信息,进行犯罪活动,使银行和用户蒙受损失。

二、银行网络金融风险管控的分析及防范思考

1、及时完善、规范个人银行信用体系

在我国,各级金融机构基本都开展了网上金融交易业务;因此,要完善信用体系的建设,首先要建立一个标准规范的个人征信体系,对个人信用的评价标准作出一致规定。鉴于网络金融交易是建立在虚拟的平台之上,交易双方的交易基础很大程度上是双方的信用,因此信用对金融交易实质进展的关键性因素。国内应当建立全国范围的个人信用体系,使个人的信息及信用情况及时反映在征信体系之内,并且实现银行间的数据共享;同时还应有意识提高全民的信用意识,以期提高全民的信用水平。建立个人征信体系的工作需要跨行之间的合作,并且需要线上线下的同步进行;这种基础性工作可以使银行实现长久的健康性发展,显著降低网络金融交易面临的风险水平。

2、加强银行对内部风险的管理能力

网络金融业务的发展同现代科技紧密相关,因此对人才层次有着比较高的要求。银行的很大一部分人才,不仅要对经济、金融方面的业务十分精通,也要擅长于网络科技与技术。因此,银行在未来进行人才招聘培养时,应当做到以下两大方面:第一,在引进新人才方面,要着重选择具有现代知识素养的高水平金融管理人才,同时也要适度引进国外的高级技术人才,同时注意培养国内人才到外国学习交流先进经验和技术;第二,要注重对老员工的培训工作,提高他们关于网络金融业务的业务和能力,及时加快他们的知识更新速度。只有专业化的人才队伍还不够,银行还必须要制定针对网络金融业务的风险管理制度,并对其中的风险行为和管控举措进行明确和细化,同时还要注意风险同收益的均衡关系;银行应当在保持适度风险的前提下尽量增加自身的收益。一套合理的风险管控制度应当是使银行的风险水平同盈利性保持适当的平衡。但是,随着资金流动性的变化、管理系统的操作性等因素影响,银行的风险管理系统也要及时进行改进和变化。

3、建设、健全配套的法律体系

配套法律制度的滞后是影响网络金融业务发展的重要掣肘因素。我国关于网络金融风险的法律文件《网上银行业务管理暂行办法》目前仍然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需要结合我国的网络金融业务环境来尽快制定相关法律。在制定法律时,可以适当借鉴成熟的西方国家的相关法律规定,对国内同国外金融环境所表现出的共性,在此借鉴国外的有关法律防范措施,结合国内的环境制定出符合我国特定法律环境的法律制度。另一方面,应当注重区分传统银行和网络金融业务违规违法行为的不同,不得随意交叉滥用法律,在对违法犯罪行为制裁时要注意法律适用的针对性。

4、加大对网络金融业务安全方面的投入

安全问题一直是影响网络金融业务的重要问题。虽然目前我国银行已采取多种安全防范措施来应对网络金融业务风险问题,但网络金融业务风险还一直存在。首先,应当注重客户个人信息的保密问题;从银行的角度来说,银行应建立并加强网银账户的管理机制,对于交易金额异常或巨大的交易及时引起重视,并及时与客户取得联系。客户在开展网络金融业务时,也要保持高度的谨慎,同时银行应当提醒客户注意保护个人信息。客户在开展业务时,一般是通过浏览器进入相关的网络金融服务页面,因此用户最好将常用的银行网站等信息放于浏览器的固定位置,这样可以起到防止假冒页面窃取用户个人信息的发生。个人在开展业务时,也要注意下载相应的安全控件,并及时下载最新的漏洞补丁和最新的安全程序。此外,银行的开发部门也要及时的对产品进行创新,以及时应对黑客的攻击及自身产品的漏洞。同时,由于新开发产品的上市时间不长,认知度相对较低,不容易成为黑客的攻击对象,这样也可以降低网络金融交易的安全风险。不过,在进行新产品的开发及上线推行时,要切记加强做好安全防范的测试工作;必须待通过全部的测试工作,才可以上线运营,以免给客户造成意外的损失。

篇4

一、金融风险的定义及其表现形式

所谓金融风险,是指金融资产预期价值或收益发生损失的可能性。一方面,我们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这种可能性,因为金融本身就是成本与收益在一定时间内的流动,往往先涉及到成本,后涉及收益,由于风险的不可避免,收益往往难以确定。另一方面,这种风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预期,从而能够通过某种方式予以减轻或规避。

金融风险按其表现形式可以划分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和法律风险等。近几年,随着科技的进步,金融创新层出不穷,银行业务日益多元化、复杂化和国际化,随之而来的金融风险日益突出。去年以来,美国、欧州乃至整个世界,都处于金融风浪之中。据报道,具有百年历史的美国前五大投资银行目前已有三家不复存在,另有多家名列世界五百强的银行、保险公司破产或被兼并;在风波冲击下,香港一家银行机构日前还出现了挤兑现象。这次金融危机影响深远,教训深刻,究其原因,危机的产生正是由于对金融风险的认识不够、制度缺陷、风险管理失控所造成的。这对正处于改革发展期的我国银行业风险管理工作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当前__*面临的主要金融风险

作为一家金融机构,__*与其他商业银行面临的金融风险具有一致性,同时,__*独有的职能作用决定了其所面临的金融风险还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具体来说,__*面临的金融风险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政策风险。国家在“三农”领域赋予了__*特殊的政策性职能,这个职能的履行情况关系到__*的前途命运,对__*构成了潜在的政策风险。

2、操作风险。操作风险包括业务风险和业务系统风险两种。是指在办理日常业务过程中因工作失误、违规操作、业务操作系统不完善等因素所形成的风险。操作风险是任何一家银行都必须面对的风险,只有采取健全制度、完善业务处理流程、强化监督考核等多种手段,才能有效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3、法律风险。法律风险是指在金融交易中,因合同不健全、法律解释的差异以及交易对象是否具备正当的法律行为能力等法律方面的因素所形成的风险。目前,我行的一些营业机构在进行业务合同签约时缺少法律顾问审核,容易形成一定的法律风险。

4、声誉风险。由于公众和新闻机构对__*的经营管理模式缺乏了解,在一些突发事件发生后,如出现粮食企业挤占挪用等案件后,媒体的报道普遍不够客观,给__*带来了一定的声誉风险。

三、防范和化解__*面临的金融风险的几点建议

古人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站在全局的高度,清醒地认识__*潜在的各类金融风险,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化解和控制,不仅是__*实现更好更快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我行向现代银行转轨的必由之路。

防范和化解__*金融风险,首先要在指导思想上把握好三个基本点:

一是要具有前瞻性。前瞻性是防控金融风险的基础,而前瞻性的基础是包容,只有包容才能进步。与其他银行相比,仅有14年历史的__*无论是在制度体系、人员素质和文化积淀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只有认真学习同行的先进经验,接受和包容他行的先进理念和做法,站在别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更远。目前,随着商业性贷款的增加,各项新业务给我行带来的金融风险也在不同程度的增加,因此,我们在认识和防范金融风险时,必须均衡考虑我行业务发展与实际工作情况,全面汲取他行有益经验,以前瞻性的视野制定业务发展策略、更新风险防控制度和措施,有效规避可能发生的风险。

二是要增强主动性。主动性是防控金融风险的关键。俗话说:最好的防御是进攻。防控金融风险不能总是在风险发生之后再提出应对措施, 而应该积极主动地分析判断可能出现的金融风险,通过主动地识别和评估与银行有关的风险,收集、筛选可能存在潜在风险的数据,并进行相应的调查,了解并掌握政策和程序存在的缺陷,并及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这样才能减轻或者避免我们将要面临的风险。

三是要提高针对性。针对性是提高风险防控效率的有效途径。过程决定结果,不同的金融风险表现形式和化解路径都有所区别,我们必须根据__*的经营特点,有针对性地完善管理机制、用人机制、风险防控机制和考核机制,并建立起与之配套的工作流程,努力夯实防范金融风险的制度基础。

基于上述想法,主要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1、在认真履行政策性职能的基础上,有效化解风险。一是严格履行政策性职能。__*作为政策性银行,首要任务就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执行国家农业政策和区域发展政策,在三农领域发挥政策性金融的导向作用,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为根本目标,这是__*的立身之基和发展之源。政策性职能履行不到位,我行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性。因此,在现阶段严格执行国家粮食政策,确保收购资金封闭运行是__*防范政策风险的最核心最重要的一点,决不能有丝毫的动摇。二是要根据国家经济政策和宏观形势变化,对我行业务领域内不同行业的景气度、产品经营周期、市场环境等因素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和评估,在此基础上定期信贷资金投放指引,明确我行一定时期内重点支持行业、非重点支持行业、一般支持行业等,正确引导我行信贷资金投放,从战略的高度防范金融风险。三是要根据区域性经济特点和产业布局情况,对信贷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商业性贷款要向社会信用好、经济发展潜力大的地区和效益好的行业流动。在同一区域内,我行支持的企业要力争避免经营内容雷同,切实防止一哄而上导致的重复建设和同业竞争,努力提高我行信贷资产质量。

2、努力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有效识别、评估、监测和管理风险。一是要进一步完善风险管理的组织架构,努力把管理决策转化成一个科学严密的风险管理流程。任何一件事情都有流程,都可以分为

篇5

金融创新(FinancialInnovation)理论是在创新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之后,西方经济学界在这一理论框架上进行了补充和延伸。严格意义的金融创新是指金融工具的创新,而广义的金融创新是指金融机构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创造新的金融市场、金融商品、金融制度、金融机构、金融工具、金融手段及金融调节方式等。

金融创新与银行角色转变

过去银行业务一向偏于静态与稳定,但受到金融创新的影响,新的金融投资和风险管理策略陆续开发,金融机构也跟着调整其运营模式,不仅借由发行或投资新种金融商品创造收入,也利用新种金融商品从事风险管理。在上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以前,金融中介机构主要是银行,而银行所从事的业务种类也非常有限,除了经营存款、贷款、汇兑等传统业务外,很少经营其它金融业务,非银行金融中介机构一直很少。

60年代末,国际资本流动速度的加快对布雷顿森林体系所规定的固定汇率制提出了挑战,各国政府对外汇市场实行资本控制。这一阶段银行的金融创新目的在于逃避各国的金融控制和资本监管,主要有欧洲货币、欧洲债券、平行贷款等。在欧洲货币市场建立后,金融创新活动层出不穷,其结果是加强了经济体对金融体系的深化,在原有的金融体系专业分工的基础上,加速了非银行金融中介机构的设置,如保险公司、养老基金、住宅金融机构、财务公司、信用合作社和互助基金等。

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各国开始逐渐放松管制,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这一阶段市场创新活动主要有浮动利率票据、中期票据、可转让存单、货币远期交易、浮动利率债券、货币市场存款账户等,其目的在于防范汇率风险和利率风险。80年代,能源市场供应过剩、债务危机等使得转移信用风险、改善银行信贷质量、降低筹资成本成为当务之急。这一阶段的主要创新活动有票据发行便利、零息票债券、互换、期权、期货、远期利率、协议等。进入90年代,随着世界经济区域化和一体化趋势,各国金融管制大大放松,金融机构为增强资产之流动性,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融资证券化和资产证券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随着金融衍生商品的不断发展,金融机构的角色从以往单纯的间接金融转变为商品的发行者、商、管理发行者、信托者、增强信用或流动性者、至证券化资产的投资者。例如投资银行等各种各样的非银行金融中介机构在金融创新的过程中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它们从事着资本市场的业务,包括证券的发行、承销与交易,提供企业并购与资产重组、基金管理以及为企业投资融资进行咨询、顾问等业务,显然的,为直接融资提供金融服务的正是这些非银行的金融中介。

因此,商业银行不仅继续是货币市场、间接融资的主体,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中的作用也在加强,这也使得银行金融中介和非银行金融中介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商业银行正在不断地改变以往的经营模式,它们一改由原来只经营传统的存、汇、贷、放,变成经营几乎无所不包的金融百货公司。

对创新业务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无论是从金融创新的诱因还是从金融创新的应用来看,最直接的体现是在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即西方所指的表外业务上。中间业务是指商业银行除传统的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以外,不直接承担或形成债权债务,不动用或极少动用自身资产,为社会提供的各类金融服务并收取手续费的业务。银行在办理这类业务时既不是债务人也不是债权人,而是处于受委托的地位,以中间人的身份进行各项业务活动,它既满足了经济社会对商业银行的需求,又能吸引更多顾客,增加商业银行的利润。

从事金融商品创新会为金融机构带来更多的利润,但也让金融机构在承销和交易过程中承担了巨大的风险,因此金融机构在从事此些业务时必须了解这些业务的风险,并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由于金融衍生商品的构成相当复杂,创新或复制后金融商品的风险可能与原产品不一样,不仅受标的资产的报酬率和风险所决定,同一金融商品对发行者和使用者的风险也不同,并且也依这些商品如何被使用而有所分别。

随着各国对市场利率、外汇管制的放松,企业为了转移或消除价格风险、信用风险及摆脱政府的金融管制,金融机构创造了种类繁多的新金融工具进行表外融资,金融创新活动愈演愈烈。以目前的金融创新活动而言,主要集中在资产证券化和新型衍生性金融商品开发上。

资产证券化是指将缺乏流动性、但能够产生稳定的未来现金收入的资产,通过结构性重组,转变成为资本市场可销售和流通的金融产品的过程。它是近30年来全球范围内被广泛应用的有效融资和投资工具,是衍生证券技术和金融工程技术相结合的产物。资产证券化的好处除了增加发行金融机构流动性外,最大的好处即是将证券化之资产的风险加以分割,移转给愿意承担风险的其它投资者。

在金融市场上,有些金融资产是缺乏流动性的,如零售汽车贷款、信用卡应收账款和住宅贷款等,而有的金融资产是富有流动性的,如证券,投资者可以随时在证券市场上把证券卖出去。对于银行来说,为了提高资金的效率,有必要将没有流动性的资产转变为具有流动性的证券,资产担保证券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它是以贷款在未来产生的现金流作为担保发行的证券,通过资产担保证券,银行将难以流动的资产转变为可以流动的证券。

创新业务的有效监管

金融监管与金融创新之间的关系常常是互为因果的。经济学家凯恩(Kane)认为,严格的管制会促使金融机构通过创新金融产品来规避监管,而金融创新又进一步促使监管部门通过制定新的法规来将新产品纳入监管范围,于是又有新一轮的创新。据此也可以认为,管制和创新会形成一个相互推动的过程,严格的金融管制实际上是金融创新的一种动力。

国际清算银行下之巴塞尔银行监督委员会在1988年7月提出巴塞尔资本协议(BaselCapitalAccord),该资本协议之目的在确保各国银行持有相同水准的适足资本,创造公平竞争环境,提升以金融机构偿债能力为主轴的风险监理标准,进而强化国际金融市场之健全与稳定。自此巴赛尔资本协议的优点广泛地被认可,成为全球金融业界公认的准则。

惟近几年来,随着金融环境瞬息万变,金融国际化与自由化使得金融业务区隔日渐模糊,在金融创新、科技进步与全球竞争力提升下,银行除传统存放款业务外,也积极开发包括衍生性金融商品在内之各项新种业务,以增加收益来源,但伴随而来经营风险的管理也就日益重要。有鉴于此,巴塞尔银行监督委员会在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征求意见稿、广征十国集团及开发中国家之各方意见、并进行银行量化影响评估后,于2004年6月定稿“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作为旧版的修正。

与旧版相比较,新资本协议除旧版的信用风险及市场风险外,增加了操作风险之资本计提,即支柱一之最低资本需求,定义银行资本对风险性资产最低比率仍维持在8%的原则外,将银行所承受的风险有系统的分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及操作风险,并允许银行使用本身发展之风险评估模型或使用外部信用评等机构所提供的评等方式。此外,旧资本协议仅承认少数具有高可信度及可辨识等特色之担保品与保证,而新资本协议为鼓励银行妥适运用信用风险冲销技术以降低信用风险应计提资本,将承认更广泛之冲销技术,包括担保品、保证、净额结算、信用衍生性商品等,另从事资产证券化业务以降低风险性资产,也能达到降低信用风险之目的。

支柱二是监理审查程序要求监理机关对银行资本分配技术与是否符合相关标准进行量化及非量化评估。作为支柱三的市场约束要求银行披露其资本比率计算适用范围、资本内容、风险评估与信息管理、资本适足比率等四类信息,透过市场纪律来督促银行稳健经营。通过信息披露的方式提高金融机构的透明度,不但有助于准确评价金融机构的稳健程度和控制系统风险,而且能够使风险管理较好的金融机构可以享受较低的筹资成本和较高的授信额度,从而有助于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同时旧资本协议之适用对象为银行业,而新资本协议延伸至金融集团之控股公司。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是大幅提升银行监理机能的动力,旨在鼓励银行改善风险管理系统,而非仅遵守一个狭义的最低资本比率要求。然而,新协定的复杂性、对银行资本水平的影响与将监理审查程序及市场纪律机能纳入基本架构,对监理机关与银行都将是一大挑战。概括而言,新版资本协议是银行提升经营策略的契机,透过正确的衡量与管理风险,塑造出一套健全的公司治理制度,如此银行将易获得市场认同、有利股价提高、信用评等升级,并使银行除现有以资产报酬率及股东权益报酬率衡量整体财务绩效外,尚可衡量各项业务的风险调整报酬率,将使绩效评估及资本配置更合理化,新资本协议对银行的运营应会产生重大的附加价值。

参考文献:

1.巴曙松。金融监管框架的演变趋势与商业银行的发展空间[J].当代财金,2004(1)

2.郭子润。金融创新的金融监管制度分析[J].商业研究,2003(4)

3.李兴智。论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动因及途径[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3(2)

4.邹功达。全球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发展及其启示[J].国际金融研究,2002(10)

篇6

一、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

20世纪末,信息技术开始逐渐向中国的金融业渗透,为传统的金融业务互联网化提供了有利条件。但由于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基础薄弱,目前基本模式仅仅是互联网属性和金融属性的简单相加,而非将两者特点深入融合,这样的叠加模式难以抵抗突发风险,其发展不具有持续稳定性。另外,管理者的单方面决策及组织结构对互联网金融产品、服务的设计影响较大,大数据技术在平台运营和制定决策方面的优势并没有得到很好体现。过去几年,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主要为互联网技术对传统金融业经营方式及效率的优化,目前逐渐转移至“互联网+金融机构”模式,在未来应关注互联网金融与产业的紧密联合,形成电商、汽车金融等新的“互联网+”模式。近年来P2P、第三方支付、众筹等新兴互联网金融形式逐渐为消费者所熟知,但随着互联网金融平台上消费者数量增加,资金规模也不断扩大,如果出现问题,会引起金融系统风险。另外,由于相关技术不够成熟,犯罪分子很容易利用平台漏洞盗取客户资金及私人信息,特别是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使企业掌握了客户的大量信息,一旦泄露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监管方面,互联网金融机构的属性不适用于目前已有的法律法规,因此缺少相应措施对互联网金融业务进行规范,使企业为自身利益进入法律灰色地带成为可能,为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埋下隐患。

二、互联网金融主要形式的风险分析

(一)P2P

1、目标设定。P2P作为个人对个人的互联网直接融资模式,主要服务于个人和小企业,由于P2P贷款对象来源于陌生商家或个人客户,互联网金融公司难以及时便捷的获取贷款人信用本质的信息,因此其目标为掌握贷款者信用信息及项目信息,维护债权人的权益。

2、风险识别及评估。P2P存在的主要风险如下:信用风险,借贷平台利用网络优势所获取的客户所在区域及特性不同,个性的多样化使管理者无法用一套风险措施覆盖所有客户;流动性风险,权益凭证无法流通,仅能在该平台内部流转,无法及时变现可能会造成债权人的财务损失;市场风险,市场利率的降低会导致贷款者提前还款从而影响放款人的收益;法律风险,作为新兴的借款和投资方式,目前仍然缺少相关法律制度的约束。

(二)众筹

1、目标设定。众筹区别于传统融资渠道的优势在于,具有创意的商业方案能够通过众筹得到运作资金并投入生产,因此其目标为保证项目的可行性,获取既定投资基金并偿还。

2、风险识别及评估。众筹存在主要风险如下:非法集资风险,众筹融资平台项目一般未经有关部门批准,且筹资对象为未经审核的社会公众;欺诈风险,众筹项目管理者发起项目的目的可能为骗取筹集资金,通过虚构项目、设计融资方案等方法使项目更具真实性,再宣布项目失败骗取资金;平台运行风险,众筹融资平台可能出现系统中断或崩溃等技术问题,平台方运作过程中的担保或付息违约问题以及平台倒闭。洗钱风险,项目管理者、出资者及平台建立者都可能通过该筹资平台清洗非法所得。

(三)第三方支付

1、目标设定。除了广泛普及的互联网支付,第三方支付还覆盖线上线下和移动互联网,成为综合支付工具,积累了大量资金及客户采购、支付、结算的完整信息,其目标为利用低成本为客户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

2、风险识别及评估。第三方支付存在的主要风险如下:洗钱风险,互联网支付机构提供了建立匿名账户的资金划转平台,从而掩饰了资金来源,为洗钱的暗箱操纵提供了温床;操作风险,传统的银行转账模式仅依靠银行接口及金融专网,第三方支付模式下,客户交易信息传输及支付处理需要通过互联网,带来系统中断和失败的可能;信息安全风险,智能手机的大规模使用及数据收集的简易性使用户隐私信息容易泄露;金融冲击风险,行业危机和经济波动会影响客户交易情况,从而影响支付机构的生存,加速金融机构的经营恶化。

(四)货币基金

1、目标设定。作为聚集闲散资金、投资目标风险较小的货币市场工具,由于具有储蓄特征,能够保证本金安全,普及范围较广,因此需要具有良好的信用度,其目标是保证客户的投资收益。

2、风险识别及评估。货币基金存在的主要风险为流动性风险。以余额宝为主流的货币基金将大部分资金配置于协议期较长的银行协议存款,由于过度倚重该存款,会导致资金集中度较高,不利于风险的分散,按日向客户发放收益的形式和较长的协议周期组合更容易引发流动性挤兑风险。货币基金的流动性保障来源于利率管制的套利获利及银行协议存款的政策优惠,如果考虑到两者的竞争关系,一旦这些红利消失,收益将无法持续稳定。

三、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应对

(一)制定互联网金融法律政策。由于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在法律法规制度方面几乎空白。政府应该对原有的法律加以改进,同时积极参与制定新的适用政策。将互联网金融准入制度放宽能够激发中小企业活力,促进金融模式的创新,从而给该产业发展带来正面影响,但政策过于宽松可能会导致某些业态向非法集资等方向演变,因此政策制定时需要把握好度,拟定合适的标准。

(二)加强政府部门及相关机构的监管力度。国内监管方式可以参考相对成熟的其他国家。英国设立了金融行为监管局(FCA)对支付服务、消费信贷业务进行监管;美国的支付机构监管具有监管机构多,监管准入制度严,监管内容细致明确的特点;欧盟在依赖既有法律进行监督的同时,实行审慎监管战略,审查企业信息技术本身及其发展。中国的互联网金融监管方应纳入第三方审查机构,该机构人员应对企业数据的合法性、准确性、分析合理性及算法安全性进行审核,使其达到政府规定的安全标准。同时政府设立准入制度,按特定程序考核后授予执业资格。市场监管则应实现自动化,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提高效率和监管力度。

(三)健全互联网金融企业风控体系。规模较大的互联网金融企业通常利用自有平台的客户数据进行分析,建立封闭系统的信用评级和风控模型。规模较小的企业由于资金和技术的限制,无法自己挖掘贷款客户的数据,可以通过征信机构获得重复借贷查询、不良用户信息查询、信用等级查询等多样化服务。企业应避免传统银行事后问责、处理危机的落后机制,形成事先调查、事中控制的风控流程,对于大企业而言,更应该充分利用大数据更新频率高、数据样本大、信息类型丰富的特点,建立高效的信用评估模型和实时追踪系统,保障资金的安全性。

(四)加强民众互联网隐私安全意识。政府方面,成立互联网金融消费者保护机构,引导民众利用该机构处理金融纠纷,其次利用各种媒体渠道向投资者对相关知识进行普及,投资平台方面,应明确向各种声明其投资可能存在的风险性,包括收益的不确定性等。消费者在利用P2P、众筹等平台进行投资时,也应利用各种保密安全工具和手段注意保护自己的信息,谨防在未经验证的平台上输入身份证号、密码等涉及个人隐私的信息,从而给不法分子盗取资料的可乘之机。

参考文献:

[1] 何飞,张兵.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大数据驱动与模式衍变[J].财经科学,2016,06:12-22.

篇7

防控金融风险事关改革成败

《中国经济周刊》:从最近几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内容看,风险防范一直受到高度重视。2012年指出“要高度重视财政金融领域存在的风险隐患”;2013年部署“着力防控债务风险,要把控制和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作为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2014年强调“要高度关注风险发生发展趋势”;2015年部署的几大重点任务之一,也包括防范化解金融风险;2016年强调“要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您认为,中央为什么一直强调金融风险呢?

连平:中央一直以来都重视经济运行中的风险防范工作。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更加强调金融风险的政策思路,这与当前国际形势的演变以及国内金融业态不断丰富、金融创新不断增加的趋势是十分契合的。

由于与生俱来的杠杆特征和外部性,金融一旦爆发严重风险事件,其影响力较广,破坏力较强。当前国内正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国际国内又面临着复杂的环境和诸多不确定性,更加重视防控金融风险事关改革成败,尤为重要。

《中国经济周刊》:请您从国际和国内两个方面具体分析一下。

连平:在国际方面,欧洲经济格局正在重构,“黑天鹅湖”似在呈现;日本刺激政策效果极为有限且处于低速增长;主要的国际风险和不确定性来自美国。

当前美国经济复苏态势明显,美国利率已步入加息轨道。从经济指标来看,美国经济增速在2016年三季度已突破3%,失业率也降到9年以来的新低4.6%,加之未来一年里特朗普就职后可能在减税及基建投资方面实施刺激计划,美国经济活跃度可能会进一步提高。美联储针对美国国内经济复苏的态度和货币政策收紧的步调,都会影响美国加息外部冲击的大小。美国政策调整对于我国的冲击又主要体现在汇率、利率预期、流动性等方面。当然特朗普对华实施限制性贸易政策也会造成负面影响,但这并不属于金融风险范畴。

在国内方面,尽管部分宏观经济指标显示出一些企稳迹象,但M1增量构成结构中企业活期存款占比并不高,国内货币供给发生新变化中都可发现当期国内市场资金交易性、预防性和投机性偏好特征依然较强。民间投资增速处于低位和企稳回升缓慢,似可印证短期内资金回归“实体”积极性不高。

加之国内正处于全面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时期,“去产能”“去库存”任务艰巨。非金融企业和政府“去杠杆”虽已取得一些成效,但过去一段时间国内楼市和债市活跃,使得金融部门表外业务创新较快,居民部门杠杆率抬升。考虑到我国现在经济开放程度逐年提高,国内经济还承受着资本流出压力,种种困难下任何一个环节发生风险都可能成为南美亚马逊河流域的那只蝴蝶,带来系统性风险隐患。

“排雷”才能保障金融体系平稳健康运行

《中国经济周刊》:那我们该如何准确地理解中央“下决心处置一批风险点”呢?感觉语气很重、决心很大。

连平:“处置一批风险点”较“要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更加具体,是防控金融风险要求实施的具体体现。

随着现代金融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金融主体因资金关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形成复杂的金融体系。这与过去相对孤立、简单的金融体系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风险传染性较过去明显增强、破坏力度显著加大。次贷危机以及欧债危机都是现代金融危机的典型缩影。针对现代金融外部性和传染性较强的特征,必须要抓住重要风险点和环节进行防控,对一些存在重大隐患的风险点进行排除。形象比喻的话,就是“排雷”。只有及时将威胁安全的地雷起掉,才能保障金融体系平稳健康运行。

《中国经济周刊》:您认为当前哪些领域存在亟须处置的风险点?

连平:国内当前需重点防控的风险领域分别为债市、股市、汇市。债市和股市作为国内资本市场主要的投融资渠道。两者和汇市的风险传染和对经济的影响机制有一定的差异。债市和股市的风险大多来自于部分投资机构、投资人激进地配置高杠杆可能带来价格大幅波动的市场风险。加之近年来国内市场羊群效应较强,股市、债市大幅波动的市场冲击力在增大。因此控制二级市场合理的杠杆率就是防控资本市场风险主要途径。当然债券还存在到期不能偿还的信用风险。

而汇市的影响机制主要由外汇价格变化进而对贸易和资本流动乃至于国内投资产生冲击。目前国际不确定因素较多和国内经济运行面临诸多困难相叠加,人民币阶段性贬值程度较大会导致其他金融资产价格的波动和投资信心的减弱。当前及未来的一段时间维持汇率在一个相对安全合理的区间波动也是风险防控的重点任务。

需要处置的风险点和隐患也大多在风险防控的重点领域,主要是一些可能对市场造成极大负面影响的行为。比如利用“举牌”搞利益输送、虚假贸易隐匿资金外逃、中介服务机构违背职业操守等违法违规行为等等。

当前资产泡沫主要体现在部分城市房地产价格较高

《中国经济周刊》:资产泡沫一直是个热点话题,此次会议也提出“着力防控资产泡沫”,您认为当前哪些领域存在资产泡沫现象?

连平:股市经历几轮调整,市场杠杆和泡沫已经大幅回归。而前一段时期借了利率下行东风的债市,近期也出现了幅度较大的向下调整,以至于一些非银金融机构出现资金紧张局面。在货币政策保持稳健中性的格局下,债市缓慢进入向下调整去杠杆的轨道。

相比之下,部分城市主要是一二线城市的房地产价格较高,似乎是当前资产价格泡沫的主要表现。前期一些热点城市已经推出了房地产市场调控措施,近期市场成交量也出现比较明显的萎缩。

未来防止楼市泡沫化尤应注重三个方面:一是在热点城市落实扩大供地的计划,以缓解存量土地出清周期过低的状况,引导预期合理回归;同时对土地出让方式进行改革和探索,完善土拍机制,以减少高价地块出现。二是在差异化、精准化的分城市分区域施策的前提下,各地应增强政策相机抉择、双向调控的敏感度,避免市场大起大落。三是分批推进落地房产税和实现租赁等分层次的住房供应体系。

篇8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我国的金融行业正在逐渐的发展成熟,金融化企业信息的发展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特别是在我国的移动行业以及社交网络与网络中的搜索引擎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金融行业的发展不仅对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具有重要的影响,同时也冲击了传统的金融机构。在这样的经济发展背景下,我们对于金融行业的信息化以及互联网两个方面涉及的法律进行不断的健全与不断的完善。通过相关法律的管理效率对金融行业进行管理与约束,并且对金融行业中信息化的特征的影响进行详细的研究与分析,全面的讲解在金融信息化建设对于银行防控的作用。

一、对金融信息化与风险的全面认识

在我国经济发展中金融行业并不是一个新兴的企业,其运行的时间也比较长,并且在金融方面还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是我国经济发展中重要的一部分,也是经济的核心部门,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柱。对金融行业进行及时的改革是对传统的经济发展进行的一次重要革新,也是顺应现在国际经济发展趋势的一个重要措施。从现在的经济形势上看,在各种经济研究领域很多的学者没有对经济金融信息形成一个比较统一的观点。但是比较顺应现在经济发展的,受到很多人支持的是观点是信息化金融主要是利用现在信息化技术逐渐的对金融业务进行研究与创新,使其逐渐的实现网络化、信息化与电子化。并且与此同时金融行业还利用现在信息化的经济发展形式,逐渐的进行大量数据的分析,这样可以为金融行业提供比较科学的管理数据,逐渐的促进金融行业经济利益的提升与质量的增强,从而促进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转变。从金融行业信息化逐渐发展为止我国经济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在这三个阶段过程中金融信息化发生了很多的变化,并且为我国经济市场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充实的指导与依据。

二、金融信息下的风险预控现状

(一)信息化认识不够充足

在现在的经济发展下对于我国的信息化认识不够充分,还存在很多的不足。金融信息化的发展在建设的过程中对其的思想也非常的重要,在进行金融行业的运行与认识时一定要能够全面的掌握现在的金融风险控制,并且对金融风险存在的特点等进行详细的了解,还需要从思想上提高对于这方面的认识。在现在这样信息化的条件下,与传统的金融方面的风险相比较,金融风险具有很多的差异,所以在进行金融风险预控时一定要针对当前的实际资金运转情况以及其中存在的风险相互进行综合性的考虑,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将金融经济的效益提升到最大化,将风险降低到最小化。逐渐的实现现在金融行业中信息化管理的效率。

(二)金融防范风险中存在很多的问题

在进行金融行业信息化管理的同时,一定要根据实际的金融资金运转的情况进行风险的预控。我国现在的金融行业在处于建设的期间,其中还有很多方面发展的不够成熟,还存在很多的不足与漏洞,其中有很多的问题严重的影响了金融行业的发展与进步,并且加大了其中存在的风险。若是不对这些问题进行及时的处理,则会导致金融行业发展更加的缓慢,内部控制不够完善,不能及时的控制其中的风险,不能充分的发挥金融的作用。

(三)金融信息化建设中对于金融组织管理存在的问题

在现在这样的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关于金融信息安全的问题一直是金融行业中的重中之重,信息安全方面需要借助我国的计算机技术进行有效的管理。在进行管理的同时还需要掌握熟练的计算机技术,对于其中的组织管理需要进行详细的的分析与掌握,现在的信息管理技术不够健全,不管是在管理机制方面还是在制度方面都存在很多的问题需要解决。

三、企业如何防范金融风险

金融信息化的建设是适应现在的经济发展以及社会进步下重要的决策之一,也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信息化建设能够很好的促进金融经济对于各种信息数据的掌握与评估,以及对于现在经济发展下金融行业运转状态的分析,并且信息化建设对于金融管理来讲是其调节经济发展以及信息掌握重要的手段与重要的载体,也是不断加强信息化建设平台以及金融管理工作的重要支柱与动力。在以后的发展工作中,对于金融的发展需要通过多种形式不断的实现信息的收集,利用科学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分析实现金融行业的发展。

(一)加强对于金融信息化建设的认识,强化风险管理的掌握程度

在进行金融经济信息化管理的同时一定要注意现在的信息化发展的现状以及对于其最基本的认识与掌握,并且还需要不断的进行风险管理细化。金融行业中风险意识的加强与充分认识可以很好的促进现在的金融行业的发展与进步,全面的降低金融行业的风险,提高金融行业效益提升。

(二)完善金融中信息化控制的法律环境,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

在进行信息化建设管理的同时需要我们不断的完善信息化管理的法律基础与管理机制,全面的保障信息化建设能够更好的,更加全面的进行发展。建立比较完善的信息化的管理机制能够很好的对信息化发展与建设做出正确的指导与规范,并且为金融行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依据。

(三)完善金融风险管理将其渗入到管理业务中,促进企业金融的发展

对于现在的金融经济的发展来讲,其在我国的经济中非常的重要,所以在进行信息化管理风险预控发展的同时一定要重视对于金融业务管理,熟悉金融业务的发展,将信息化风险预控不断的渗入到经济经营业务中,这样才能很好的促进企业金融行业的发展。

(四)建立比较健全的金融风险信息管理保障体系

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对于金融风险方面的管理还存在一些不足,在国外的经济金融管理中已经建立比较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进行金融风险的管理控制,我国可以向其借鉴一些管理方式或是风险控制经验,以及在金融风险控制中应当遵守的一些标准。结合自身的国情进行经济金融方面的风险防控以及管理,并且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信息安全方面的管理设计,其中信息管理安全非常的重要,一定要建立比较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进行风险的控制管理。

例如在前几年我国的中航油事件中,从最初的获利到后来逐渐的资金短缺,一开始其中就存在着巨大的隐患,在资金方面中石油选择的是风险比较大的做空期权,并且在风险方面意识比较薄弱,没有及时的采取措施,来积极的应对对冲交易导致风险被无限的扩大,最后被逼仓。所以在进行风险防范方面一定要掌握好防控技巧,不断的提升自身对于风险防控的技能与意识。

四、结束语

金融行业中的信息化发展是一种动态的发展形式,也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重要的动力,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很好的促进经济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从现在发展的情况来讲,对于金融行业中信息化发展还需要很多完善的地方,需要我们从多方面的角度进行信息化金融经济的建设。将信息化管理逐渐的发展成熟不仅能够促进我国金融经济的发展,还能很好的促进我国经济的建设与进步。

参考文献

[1]许迎春.金融信息化及其风险防控研究[J].天津科技,2015,02:53-54.

篇9

关键词:

金融会计;风险防范;控制

一、金融会计风险的表现形式

(一)会计信息失真风险会计核算是会计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其所发挥的作用是真实、可靠地反映出资金的运用情况,银行机构的运作、经营状况如何都能通过会计信息体现出来,如果核算方法不正确、不符合金融业的业务处理要求,则都有可能会产生会计风险。有些银行在利益驱使下,有时候会故意采用违规操作、任意调整收支科目、会计信息资料作假等手段来掩盖真实的业务经营状况,使得会计信息失真,从而导致外界对银行经营状况出现误读。

(二)会计监督风险会计监督的目的是督促会计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及高效性,是会计工作的重要职能。会计监督职能弱化,主要表现在一些会计人员会出现操作不规范而导致会计信息发生差错;会计岗位的设置缺乏应有的互相制衡的作用;缺乏系统完善的规章制度、缺乏权力牵制监督机制。在这种内控弱化情况下,有些银行出于利益驱使,出现超规定限额发放贷款、会计科目不规范、对发放的贷款记在内部往来科目上,将一些资金进行账外放贷,没有放在账内核算,也即是相当于私设小金库,甚至有些银行机构拆借操作违反规定。

(三)会计结算风险金融行业的结算管理工作复杂性很强,而且规范机制不完善,很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凭证、结算渠道等手段和方式对资金进行套取、侵吞、挪用,这就产生了结算风险,结算风险一旦发生,涉及到的金额巨大,损害和影响极大,是危害金融体系的主要会计风险。处理结算票据是银行会计的一项主要工作内容,结算票据种类有现金资产、凭证、有价单证等等,若在结算过程中发生差错就会给金融企业带来资产损失。伪造假汇票、信用卡恶意透支、贪污盗窃、索贿受贿等案件的发生往往都会牵涉到会计结算业务,如果会计部门放松结算管制,就容易被犯罪分子有机可趁,加大了会计结算风险。

二、金融会计风险的防控策略

(一)建立适应新形势的金融会计体系金融会计防范体系的构建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在构建过程中要运用系统理论和方法,风险防范系统的建立要具备整体性、关联性和动态性特点,以确保金融会计风险的防范控制得以高效的实现。首先,梳理基础会计各方面的工作流程和规范,严格控制核算环节,对整个会计工作实行统一集中管理,分级授予不同会计岗位人员相应的权力,约束会计行为,杜绝伪造会计数据,从而确保会计信息的质量。其次,要规范会计管理体制,这样可以有效控制一些银行机构搞账外经营,降低风险发生率,统一会计核算体制,化解金融会计风险。

(二)构建金融会计风险监督保障体系有效的会计风险监督是要实现对财会管理全过程的监督,全面做好事前、事中、事后全面管理。事前监督,就是分析评估潜在的金融会计风险,并根据风险大小建立风险预警指标体系;事中监督,就是对银行会计状况实施动态监控机制,对各项金融风险进行预警监控,一旦发现有潜在风险就会发出反馈信号。事后监督,就是要对会计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账簿和各种财务报表进行检查分析,若发现有存在不符点,则要进一步深入分析,找出原因,并加以纠正,从而避免金融会计风险的发生。

(三)完善内控机制首先,要建立起独立的会计核算体制。在银行内部采用统一的信息化财务处理手段,对财务实行集中核算,资产负债表等数据由系统生成汇总上报,至于其他的报表则由财会人员依据客观事实进行独立编制,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借口干涉财会人员的工作,不得唆使财会人员弄虚作假作假账,以保障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性,有效防止会计失真现象。其次,重点加强对容易出现风险的环节的控制,会计岗位的设置要体现权力相互制衡的原则,建立内部财会工作规范制度,从内部做好管理控制工作,对相关的风险点建立风险预警系统,对可能发生的财务风险进行全面监测和预警。

(四)强化会计责任风险意识不管是银行的高管还是基层会计工作人员都要形成由上而下的统一认识,强化会计责任风险意识。作为管理人员要对会计信息质量和会计人员的职业素养保持关注,在会计岗位的设置和人员配置上要合理、科学,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牵制的机制;作为基层会计人员,要充分认识到会计工作中存在的风险,要依照金融会计法规、企业会计准则及其他相关的法规法则要求进行会计处理,规范自己的行为,不得利用职位之便违反财经法规谋取私利,与此同时,还要不但学习新知识,以确保自己的会计业务能力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求。

三、结束语

我国经济形式日益多元化,处于经济核心地位的金融行业在众多因素的影响下存在着多种多样的风险,有信贷风险、支付风险这些传统的风险形式,同时也有金融会计风险,而且是金融风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会对金融机构的稳健运行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要充分认识到金融会计风险问题,并采取有效的策略进行防范和控制。

参考文献:

篇10

中图分类号:F233 文献标识码:A

1金融企业的现状

随着金融体制改革,资本市场的不断深化,我国金融体系步入正轨,金融业在支持经济增长、服务个人和企业的金融需求上发挥巨大作用。但其潜在的系统金融风险也在不断积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金融业存在较多不足,直接融资比例过低,资金缺口大;商业银行的创新能力受到一定的约束,金融产品单一,金融市场仍欠发达,银行业占有较大地位,而证券保险业的发展不足难以适应多元化经济主体的投资需求;银行体系中的不良资产率仍然较高;盈利能力偏弱,其利润中80%来源于存贷款利率只差;政府为解决银行业的金融危机承担了高额的成本。

2金融企业财务风险的特点

由于金融企业在国民经济中起着信用中介的作用,所以其财务风险与一般工商企业的财务风险有较大的不同,具有特殊性:

(1)风险具有扩张性。金融企业作为融资中介,实质上是由多边信用共同建立起来的信用网络,任何一个链条断裂,都可能酿成较大的财务风险,甚至引发金融危机。

(2)风险具有隐蔽性。金融企业在日常业务的核算中,风险的不确定性、复杂性及风险控制人员技术不足都将导致对风险的认识不足,从而风险被掩盖。

(3)风险具有多变性。由于金融企业是流转资金和货币的特殊企业,所以容易受到国家宏观经济形势、政府的经济政策以及客户行为的多重影响。

3金融企业财务风险的防控措施

要提出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首先要了解金融企业财务风险的防控特点。金融企业客户种类繁杂,因此要将不同性质的企业及不同业务的企业纳入其风险控制的范畴,实行全面风险控制;金融企业业务的特殊性决定其每一个环节与每一个过程都必须实行全程风险控制;金融企业的风险控制,每个人做每一笔业务时都必须考虑风险因素,实行全员的风险控制。

3.1加强对政策和环境的解读,提高应变能力

在整个银行内部上到董事会成员下到一般管理层,都要主动了解宏观经济的走势以及外部环境的变化,并对宏观环境进行客观的分析研究,以此为依据调整财务风险的控制方法和管理方针,确保财务风险管理系统有效运行,从而提高银行对宏观环境变化的适应与应变能力,降低因外部环境带来的财务风险。例如:关注哪些行业是国家限制发展的,并对其贷款严格控制,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银行的财务风险。

3.2构建风险防范机制,完善风险管理制度

成立风险控制部门,并且不断加强其职能建设,积极开展风险控制的文化建设,强化全员风险防范意识和内控执行力,并在会计,审计等部门配备高素质的务专业人才,健全财务风险管理规章制度,适时的调整财务风险的管理政策和办法,防范和化解财务风险,实现金融企业持续经营和价值最大化。

3.3提高资本充足率,改善资本结构

在资本结构中,核心资本应占主导位置,保持较强的资本实力,以免影响银行的收益能力,同时也要合理安排负债结构,合理调整各种负债的期限结构,保证银行的流动性维持在适当的水平下,并在实际工作中,将资金配置到低风险、高回报的业务上,从而保持业务规模与资本规模相适应,增强抵抗风险的能力。

3.4完善会计工作,提高会计质量

会计对银行财务风险的分析、度量和防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应该加强对会计工作的了解和认识,了解银行会计工作的重要性,并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建立健全符合银行发展要求的内部财会制度。例如:完善信贷资产质量分类和考核办法、降低不良资产比、改进对银行业务收入的确认和坏账的计提办法等,以更好地防范财务风险。

3.5提高银行人员的素质,增强风险意识

加强对员工岗前、岗中的全方位培训,提高员工素质,经常对员工进行案例培训,提高对违规.违章的认识,定期对员工进行培训,学习新的知识和新的技能,并建立起责任明确内部激励约束机制,将员工执行制度的情况与奖金和职务挂钩,同时也严把用人关,倡导任人唯贤,德才兼备,同时增强其风险意识,使其能够识别和判定风险。

3.6构建风险监督体系,实施权责分离

实行较为严格的监督制约机制,建立双人、双责的监督,建立权责分离的相关记录,以明确业务处理权限和应该承担的责任,一般性业务,要进行复核,重要的业务,要实施授权,禁止一个人独立的处理业务的全部过程,同时在总行和各个支行的领导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进行定期的轮岗,使得银行每笔业务,每个人都处在监督之中。

在分析财务风险的时候,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对症下药的制定风险控制的措施,才能有效规避风险,实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

作者简介:张才志(1965-),四川达州人,攀枝花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公司理财。

参考文献

[1] 谭晓红.企业财务风险分析与防范[J].中国集体经济,2012(22):158-159.

篇11

我国的金融环境在WTO之后与世界进行接轨之后,金融的体制改革则不断处于深化之中,我国的金融会计行业的风险系数也逐渐的多样化并且扩大化了起来。在开放的金融环境之中,如何来防范与控制金融会计的风险正成为现代金融业的管理之中的非常重要的内容。

一、金融会计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

关于金融会计的风险问题,我认为主要表现在,会计核算之中的风险、会计制度之中的风险、会计人员操作的风险、会计监督过程中的风险,最后则是支付结算风险等几个方面。

1、对于会计的核算之中的风险。金融业务的运作与会计的核算之间的关联是非常密切的,每一笔金融业务都需要进行会计核算。若是发生金融风险,都会与会计的核算过程相联系起来。具体表现在,在空白凭证的管理之上表现较为混乱;领发、使用以及保管的环节中会存在一些问题,账面与实际不符或是控制较为不严格等问题;联行“印、押、证”都没有做到严格的执行“三分管三分用”的制度;在科目的使用之上会存在着一些滥用的会计科目,账务的处理也较为混乱,错账的冲正等一些重要的会计事项都未经会计的主管审批,这样的一系列问题;会计的岗位设置不能够比较严格的执行“相互牵制、相互制衡”的原则,在核算的过程之中,存在着非常不合理的兼岗以及“一手清”的这类现象。这些核算制度执行不够严格以及核算的过程之中也会出现一些不规范的问题,对于金融会计来说,这些现象都会存在威胁和一些风险的隐患。

2、会计制度存在风险。当前,还有部分的会计核算标准、规定会与现实的工作情况出现相互不适应的情况。如在国内的巨额贷款之中,呆账的积出现难返的情况,金融行业的风险会高度的集中。目前国有银行的贷款已经出现比较多的呆账,并且是居高不下,那么按年末贷款的余额比例来提取呆账准备金,对于银行的贷款所受到的损失来说,这样的不长基本是杯水车薪的。在欧美、日韩等国出现的银行倒闭的事实就充分说明了一点,不良的贷款若不及时进行处理,后患无穷。

3、对于会计人员的风险。会计的人员是会计活动之中的主体,会计人员由于自身的业务素质都不高或是责任心不会很强,在执行会计制度的这个过程中会发生人为的偏差以及违规操作的问题,使金融机构的资金财产遭受人为的损失也有很多的可能。

4、对于会计的监督风险。会计的工作当中另一项比较重要的职能就是实施会计的风险监督。在我国目前金融业环境之下,会计的监督职能已经显现出了相对软弱。如商业银行在WTO转轨之后,效益成本的观念已经得到普遍的增强,但也会出现了一些在金融机构运营的过程中之只求存款的规模,不讲究信贷的管理,这样的做法放松会计的风险监督职能。

5、支付结算的风险。经济活动日益频繁,支付的数量也呈现出急速上升的趋势,把票据作为主要的支付手段,结算的业务也是为金融会计带来了比较多的风险,作为票据的当事人,有大可能是有对票据知识缺乏了解的,或者是使用票据的行为做不到规范从而引发了一些支付结算的风险。也有可以能遇到使用高科技手段的风险,票据犯罪日益增多,同时也给金融机构带来很大的风险。

二、金融会计风险产生的原因

1、我国的市场经济环境的影响。在我国的市场化经济环境所进行的不断升级之中,原有的市场经济体制已经暴露出难以弥补的缺陷,由于金融机构账面的投资回报率吸引了比较多的社会资源的加入,但是在市场的准入标准还不够健全的条件限制下,我国社会的平均利润率还没有达到统一的标准,各个地方政府都有自己的地方保护主义政策,各地的金融机构还有剧增的趋势,违规经营等问题出现的频次会高,银行会计的风险也会逐渐的增大。

2、会计的监督不给力。会计的监督工作实际上是会计对于企业的经济活动过程中所引起的资金运动,对于该资金运动所进行的控制,一般这些监督能够保障企业的各项经济行为、业务和财务的收支能够得到合理与合法。

3、我国的金融管理的模式还未做到完善。在宏观的管理来看,市场的规则做不到公平的竞争,缺乏一系列相应的管理制度与措施;在微观的管理情况来看,内部的控制制度还未健全,金融的监管不够严格。从会计岗位的设置来看,岗位之间还缺乏相应的制约,违规的操作现象较为严重。

三、避免会计风险的对策

1、要全面完善我国的金融企业会计的规章建设工作。在我国的金融会计基础相对薄弱的阶段,要注意完善会计的法规体系,并以此来降低金融会计的风险,通过对于会计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不断的进行研究和探讨,来补充和完善我国的金融会计法规,使它最大可能的能够适应我国的金融环境的变化,减少金融会计风险。研究和完善金融会计的法规体系,制定与现有的《会计法》所配套的法律法规,促进现有的《会计法》与相关法律的衔接,提高会计的法规、准则以及制度的实用性和预见性,来降低因为会计的理论和法规的因素而形成的会计风险。使得会计的从业人员的执业行为可以有章可循,减少会计的从业人员的执业行为能够有主观性,预防人为地造成金融会计的风险。

2、要建立和健全金融机构内部会计的控制机制。首先,要更新会计的内控观念。内部的控制设计可以从防止会计人员的差错为主,逐渐转变成以金融风险的防范作为出发点,要树立全局的观念,把内部的控制系统逐渐建设成为项目制度和措施,能够有机的联结整体。其次,要树立财务人员的信息安全观念,密切关注信息的变化之后所出现的实质内容的变化,这是对内部的控制有效与否最重要的表现。再次,构建出内控的体系。一个较为完整的内部会计的控制制度体系会包含管理层和操作层两个方面。通过相互制约的职能岗位,具体的实施金融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

3、必须完善会计的监督机制。会计的监督职能其实是对会计的基本职能,内部和外部的监督。内部的监督主要通过建立和健全金融企业内部的控制制来减少内部的金融会计风险。建立较为严格的会计的惩罚机制,可以采取新闻的曝光的形式、重新确定信用的等级等措施,加大对于违法、违规的企业处罚的力度,充分发挥会计惩罚的机制威慑力,遏制会计信息的失真,有效地降低金融会计的风险。要做到重要的经济事项的决策以及执行都建立相互的监督、相互制约的程序,明确对于会计的资料能够定期的进行内部审计程序,形成一系列的内部控制方法以及措施,并给予规范化和系统化以及制度化,让内部的监督制度可以真正的落到实处。

4、要培养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市场经济的体制正处于不断的进行自我完善之中,财会专业的知识也正处于不断的更新与变化中。要全面的提升企业财务人员综合的素质,企业的领导需要转变管理的观念,在人才的引进上要重视对于财务管理人员的选拔,还要对企业现有的财务人员进行教育成本的投入,通过不断的学习来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技能、提高他们计算机的操作和运用能力,提高他们的财务的分析能力,通过各种学习让他们能够为企业主及时的提供决策信息以及帮助企业主防范财务风险。

参考文献

篇12

2007年以来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一系列金融风险事件给中国的金融企业敲响了警钟,我们要吸取其他国家发展中的经验和教训用于更好地发展我国的金融市场,更好的进行金融改革。从美国金融危机中我们清楚地看到金融危机的发生不是一国孤立的事情,而是许多国内外的综合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现在,我国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金融市场正在开放,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力量。毋庸置疑,中国经济出现问题等于世界经济出现问题。所以,我们应站在对全人类负责的高度上研究和实施防范金融危机的问题,通过加强国际间金融合作与协调来加强对外部金融冲击的抵御能力。由于金融风险不可能被消灭,因此如何防范和化解风险、实现风险和收益的最佳的平衡点,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课题。

一、金融危机爆发的背景及成因

2007年次贷危机爆发的根源是美国银行业向次级贷款人发放了大量住房抵押贷款,次级抵押贷款被证券化后流向二级市场,在投资银行的包装下,诞生了一批新的金融衍生产品,其购买者遍布全球。美国货币政策环境的不断变化以及房地产市场价格泡沫破灭导致了次贷危机的爆发,在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脱节的过程中,信用衍生产品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这次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中,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旗下两只对冲基金崩盘,房利美和房地美被美国联邦政府宣布接管、雷曼宣布申请破产保护、美林证券被美国银行收购、多家信用衍生产品市场的主要参与者纷纷遭遇滑铁卢,危机引发了全球金融市场的剧烈震荡。

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利率波动引发的市场风险是金融危机爆发的导火索

美联储在2001年至2004年期间高举降息大旗,使联邦基金利率降到了近46年来的最低点1%,宽松的货币政策造成了房价在此期间大幅上扬,而从2004年6月起,为抑制通货膨胀,美联储开始加息步伐,两年内连续17次上调利率,导致大部分次级抵押贷款借款者的还款压力不断上升,而美国房地产价格却在持续下降,大量借款者面临着即便出售房屋也无法还清本息的困境,最终只能选择违约,危机不可避免的爆发。

(二)金融衍生产品的过度创新为危机的爆发埋下了伏笔

上世纪90年代以来,资产证券化以及无数新的衍生金融工具在金融机构中的广泛应用。过分发展的金融衍生产品创新是导致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严重脱节的主要原因;美国的一些银行利用金融市场迅速扩张贷款的规模,这些银行把放出的贷款进行分类归集并打包出售给一些非银行类金融机构,这些机构再将这些贷款在资本市场上抵押发行债券。通过这样一系列行为,银行不但摆脱了对储蓄存款的绝对依赖,而且将贷款移除资产负债表表从而转移了风险。当资本市场的流动性出现严重问题的时候,往往出现多米诺骨牌效应的连锁反应,它的高危害性,正是这种金融工具的滥用和高风险业务模式的体现。

(三)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等多种风险相互作用直接导致了金融危机的爆发

美国投资银行利率的高杠杆商业模式隐藏了巨大的风险。现有的信用评级机制都是通过对历史数据的评估进而预测将来客户的表现以做出信用评价,由于房价低于贷款数这种情况在历史中从未发生,这就造成了信用评级机构在对违约风险评价时的缺陷。信用风险也就是违约风险被大幅度的低估,最终酿成了危机的爆发。美国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市场就是承担了过高的信用风险导致不良贷款违约损失大幅上升,贷款收益显著下降,从而增加了流动性风险。同时当系统性风险发生时,市场中所有的实体经济的信用风险一般均会上升,原有的信用衍生产品的价格会随之下跌,加之信用衍生产品均在场外市场交易,产品自身的流动性不高,此时如果发生交易对手违约或信用评级下降等信用风险,将导致信用衍生产品的市场价格急剧下降,从而降低产品的流动性,使得产品的流动性溢价提高,使产品价格进一步下跌,造成恶性循环,2008年9月雷曼兄弟的破产就推倒了次贷危机的第一张多米诺骨牌,次贷危机的爆发,使得信用衍生产品饱受争议。

二、目前中国金融企业的风险现状

金融危机已经过去,但一系列重大的金融风险事件深刻揭示了风险和收益的关系,作为中国的金融企业更应该认真的反思,从中吸取教训,提高认识。在经营管理活动中应该主动承担风险,遵循风险和收益相平衡的原则,进行科学的业绩评估,并以此产生良好的激励约束机制,合理的促进优势业务的发展。下面笔者就逐一加以阐述:

(一)信用风险是我国金融企业面临的最主要风险,而且信用风险极易引发的流动性风险和系统性风险,造成严重的后果

在我国,贷款业务在大多数金融企业中仍占有较大的比重,由于人员素质、信息获取渠道等诸多因素,我国的经济运行虽然整体向好,但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诸多不确定性因素,从宏观和微观层面的研判上,不可避免的存在贷款投向选择失误、贷款集中度过高、对借款人的资信评价不够准确,或者保证人故意违约、抵押物不足值等问题,加之贷款管理制度和流程方面存在的缺陷,导致信用风险不可避免,结果是借款人不能及时归还贷款本金和利息而形成不良贷款,部分不良贷款甚至无法收回而形成损失。同时信用风险不仅存在于传统的贷款、债券投资等表内业务中,还同样存在信用担保、贷款承诺及衍生产品交易等表外业务中,因为衍生产品的名义价值通常十分巨大,因此潜在的风险损失不容忽视。

(二)流动性风险无时不在,是多种风险长期积聚恶化作用的结果,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深刻警示金融企业随时面临着流动性风险,比如: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和经济金融大环境及金融竞争加剧的影响,金融企业的存款有可能出现大幅波动,在资产规模持续快速扩张情况下,造成存贷比例较高,就有可能引起短期流动性不足,出现一定的流动性风险,诱发局部性支付危机,甚至出现挤兑、股价暴跌、破产倒闭等情形。如果出现流动性危机的金融机构在整体经济环境中举足轻重,将不可避免的引发系统性风险,危及我国乃至全球的经济利益与金融安全。虽然流动性风险通常被认为是金融企业破产的直接原因,但实质上,流动性风险是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和声誉风险长期积聚、恶化的综合作用结果,如果这些与流动性密切相关的风险不能及时得到有效控制,最终将以流动性危机的形式爆发出来;

(三)操作风险时刻存在于金融企业运行的过程中,人员因素、内部流程、系统缺陷和外部重大事件是诱发的重要原因

金融企业的日常业务主要包括储蓄、信贷、结算、会计、资金交易等,近年来,中国一直在大力推进金融体制改革,从体制和机制上建立了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在法人治理、内控机制建设、员工队伍建设、开拓市场、风险控制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虽然建立的业务流程涵盖了几乎所有的业务,也制定了相应的控制风险管理措施。但随着自身及外界环境的变化、内部治理结构失效、决策失误以及操作人员不能严格执行制度等原因,导致操作风险不可避免。操作风险同样可能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从而对资金流动性产生严重影响,比如2008年初,法国兴业银行因为未授权交易而在金融衍生产品市场损失惨重,是继英国巴林银行之后,又一家因金融衍生产品交易而遭受重创的国际大型银行。

(四)金融创新对传统信贷业务的冲击,增加了风险防控的复杂性,特别是面临的市场风险变得更为复杂和日益突出

在当前金融体制改革的大趋势下,金融企业经营的重点已经由传统的贷款业务转型更为多元化的业务组合方式,比如资金拆借市场、债券交易市场、外汇交易市场、黄金交易市场和票据交易市场的建立和发展等,促使金融企业的经营行为和方式发生了重大的转变,从而使风险状况增加了更多的不确定因素,对防范和化解市场风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市场风险表现出的主要是利率风险,在利率管制时期,各家金融企业只能根据央行制定的利率,被动地根据经营状况进行局部调整,因而随时面临着利率政策风险。随着央行逐步放松利率管制,利率风险由政策性风险向市场风险转变。目前,利差收入仍在金融企业特别是中小金融企业经营收入中占主导地位,因此,利率逐步放开会使金融企业的获利能力和财务状况受到一定影响。

三、对策

针对以上各种风险,结合中国的国情和笔者所在地市的农村商业银行谈谈风险和创新的关系,以及防范和化解金融企业风险的措施。同时呼吁通过加强银行监管和市场约束机制来达到防范风险的目的。主要对策如下:

(一)正确运用金融产品创新

在我国,金融企业产品同质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注重金融产品的创新,以不断满足客户多元化的投资需求为中心,使自己的金融产品领先于其他金融企业。我国的金融创新还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欧美国家那些行之有效的金融创新产品可能并不完全适应于我国的国情,还需要我们加以探索和改进,不能追求过于复杂的金融技术,因此,这意味着作为金融企业首先要打好创新的基础,比如:以优质资产作为衍生产品的标的推出新产品,就可以从源头控制可能产生的风险。如果对金融衍生产品的风险不加以研究,对产品的使用不加以控制,就会带来风险。

(二)加强金融监管,是防范金融风险的重要保障

监管层的责任也是巨大的,现有的监管手段,如反映资本充足性的资产负债比率、预测贷款组合潜在损失的措施、基于日常风险值计算的交易帐户风险管理措施等已不再完全适用于衍生产品与日俱增的金融市场,监管层不仅要紧跟金融产品创新的步伐,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创新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还要保护创新者的积极性,鼓励与支持创新,而不是一出问题就采取遏制、废止的方式。外部监管同样十分重要,应通过加强监管和行业自律采取严格限制高风险业务的方式加以规避;应健全同业自律机制,加强银行业协会在行业保护、行业协调与行业监管、行业合作与交流中的作用,维护同业竞争秩序,保护同业成员利益;金融监管部门应当密切监控机构风险,及时向市场提示风险。加强金融监管,增进信息共享,交易双方应进行更充分的信息披露;

(三)创新思路,创新风险管理手段

1.风险分散。即通过多样化的投资来分散和降低风险的策略,“不要将所有的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的古老投资格言形象的说明了这一方法,例如:针对经济危机引发的系统性风险,在实现多样化授信后,通过资产组合管理或银团贷款的方式,使自己的授信对象多样化,从而分散和降低风险。

2.风险对冲。即通过投资和购买收益波动负相关的资产和衍生产品来冲销潜在损失的策略;针对衍生品市场的利率波动产生的市场风险非常有效;金融衍生产品一方面可以用来对冲市场风险,另一方面也会因高杠杆利率而造成新的市场风险,衍生产品对市场风险的放大作用通常是导致巨额金融风险损失的主要原因。

3.风险规避。可以简单的理解为:不做业务,不承担风险,在现代金融企业的管理实践中,应首先将所有的业务面临的风险进行量化,然后根据董事会所确定的风险战略和风险偏好确定各项资本的配置,分别确定不同的授信额度,比如:对于那些不愿意承担风险的业务,设立非常有限的风险容忍度,从而降低风险,甚至完全退出该业务领域;针对衍生金融产品可以通过转变交易方式,实现场内交易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通过提供标准化的指数类的交易产品、保证金要求、多边清算、信息披露等手段,来消除交易对手风险,促进信用衍生产品市场的发展;

(四)推行金融企业全面风险管理

金融企业应从宏观层次和微观层次主动管理潜在风险,为提高收益制定相关策略,将各种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水平”,最终实现风险――收益的合理平衡,风险的管理水平体现了金融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