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5 15:59:2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前言:2017年1月18日,中国政府网对外公布,国务院《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 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创新体制机制,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管理、提供专业化服务等,为职业院校推广混合所有制模式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职业院校实施混合所有制政策背景
2014年,是中国职业教育史上的一个重要纪元,一个新的里程碑。重大的转机始于2月。2月26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把发展职业教育定性为“促进转方式、调结构和民生改善的战略举措”,要“以改革的思路办好职业教育”。
其实我们对“混合所有制”并不陌生。《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 号)提出: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实现校企深度融合。这符合职业教育发展的一般规律,也是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先进经验。
“纯粹的公办,活不起来;纯粹的民办,大不起来。我国职业教育近年来发展快速,成绩显著,然而由于受计划经济模式影响,政府往往包办学校的方方面面,存在体制僵化、办学封闭、活力不足、缺乏特色的弊端。作为一种跨界教育,职业教育一头连着学校,一头连着产业,因此,要办好职业教育,必须走出封闭的围墙,与行业、企业、产业合作,充分调动社会要素。
让我们来看看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规定……
引导支持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积极支持各类办学主体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形式举办民办职业教育;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允许以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办学并享有相应权利。探索公办和社会力量举办的职业院校相互委托管理和购买服务的机制。社会力量举办的职业院校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推动公办和民办职业教育共同发展。
――摘自2014年2月28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作出的决定
创新民办职业院校办学模式,积极支持各类办学主体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举办民办职业教育;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允许以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办学并享有相应权利。
――摘自2014年5月2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
创新民办职业院校办学模式。支持发展一批品牌化、连锁化和中高职衔接的民办职业教育集团。积极支持各类办学主体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举办民办教育,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开展社会力量参与公办职业院校改革,建立混合所有制院校试点,允许社会力量通过购买、承租、委托管理等方式改造办学活力不足的公办职业院校。鼓励民间资本与公办优质教育资源嫁接合作,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扩大优质职业教育资源。鼓励企业和公办职业院校合作,举办混合所有制性质的二级学院。允许社会力量以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办学并享有相应权力,探索在民办职业院校实行职工持股。鼓励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在职业院校建设股份合作制的工作室。
――摘自 2014年6月16日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人社部等六部门印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
全国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路径探索
1.公立民办型 以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为代表。该学院2000年开办,资金由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全额拨款,苏州市教育局、苏州市劳动局为合作方,属公立性质。经过2001年、2003年的两次改制,成榛旌纤有制的办学体制。目前学院股东由六方组成:上海翔宇教育集团(40%)、苏州光华集团(40%)、苏州沸点教育咨询管理有限公司(9%)、学院管理团队(9%)、苏州市教育局(1%)、苏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1%),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
2.公有民营型 以齐齐哈尔职业技术学院为代表。该学院的前身是齐齐哈尔第一机床厂职工大学,1993年,机床厂教育处曹永安接受委托管理齐齐哈尔第一机床厂职工大学。第一次在这所民办高校中,拥有了国有资产存量和全民身份的教职工。也由此开启了中国民办学校与地方政府“政校合作”的先河。2001年,黑龙江省政府批准成立齐齐哈尔职业技术学院。2011年4月,教育部批准齐齐哈尔职业学院升格更名为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学院属本科层次的普通高校,隶属齐齐哈尔市人民政府。
3.民办公助型 以南通紫琅职业技术学院为代表。南通理工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建立的一所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其前身是紫琅职业技术学院,建于2000年6月,是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创建、教育部备案的一所全日制民办普通高等职业院校;2012年6月开始由江苏江海科教开发有限公司与江苏省教育厅直属教育发展投资中心共同举办;2013年4月获得民办事业单位法人证书,成为江苏省第一所民办事业单位法人高校;2013年年底,学院成为全国非营利性民办高校联盟26个发起单位之一。2014年5月升格为应用型普通本科高校。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7)10-0035-05
2014年,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前作出批示,要求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由此职业教育体制机制改革被提上重要议事日程。“混合所有制”作为经济学专用术语被首次引入职业教育领域,并写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由此引起了理论界和学术界的热议。“混合所有制”被引入职业教育领域的原因是在现有办学体制情况下,作为公办职业院校,其产权属性单一,属于国家所有,政府是职业教育唯一的投资方和利益相关方,学校本身没有办学自,进而导致其办学活力相对较弱。而作为民办职业院校,虽然其办学活力相对较强,但其投资主体更多地考虑经济利益,而忽视其办学质量,进而也会导致职业教育治理能力较低。由此,“混合所有制”就成为一种能够较好解决上述矛盾的体制,在公办职业院校内部引入其他形式的所有权,在民办职业院校引入国有资源等要素,实现职业教育办学主体多元化,使不同利益相关方相互制衡,这样既能保证职业教育质量,又能提升职业院校的办学活力。基于此,本文从现代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办学的本质属性、形态样态及其治理架构等方面进行探索,拟为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供相应的理论支撑和行动依据。
一、职业教育办学体制的瓶颈
(一)校企合作办学机制的形成受到阻碍
现有办学体制下,政府作为唯一投资方和利益相关者,推进校企联合办学的力度不够,统筹协调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缺位,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的政策法规缺失,进而使得校企合作办学机制难以形成。行业协会作为行业企业的代表,是独立于政府和市场以外的主体,能较为准确地了解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同时也是职业资格标准的主要制定者和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制定的参与者,对职业教育发展的影响重大[1]。但在现有办学体制下,行业协会支撑校企合作办学的权威性不够,政府越俎代庖,导致行业协会形同虚设,行业标准也无法发挥作用。企业作为职业院校毕业生的主要接纳单位和人才红利受益者,最该积极参与职业教育,但现实却是其参与校企合作办学的积极性不高,究其原因是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主体地位和利益诉求不能体现,企业与学校追求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不能有机对接,企业合作意识淡薄,岗位准入标准模糊,企业价值链缺少高级技能人才培养环节,导致其品牌观念、质量观念淡薄。作为校企合作的另一个重要主体,职业院校参与校企合作办学的自身能力欠缺,很难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二)抑制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办学
现有办学体制下,政府部门不仅对职业院校的资产经营活动有严格的规定,还对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招生就业、经费划拨、学费标准等都有明确的制度加以限定,进而导致职业院校鲜有办学自,更不用谈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办学[2]。近年来,虽然各级政府已经意识到此问题,也采取了相应措施或出台了相关规定来吸引社会资本参与职业教育,但整体而言效果甚微,目前职业院校办学主要还是依靠政府投入,尽管出现了一些社会资本参与职业教育办学,但还是没有实质性的进展。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社会力量在参与职业教育之前,会充分考虑其盈利模式及投资回报率等经济性指标是否达成。职业教育是一个长线投资的领域,短期无法彰显效益,这无疑极大阻碍了社会资本参与职业教育的广度和深度。
(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需求无法满足
现有的职业教育办学体制对职业院校的固定资产等有严格的管理规定,职业院校的固定资产无法盘活,不能参与资a经营活动,导致职业院校管理者进取精神缺失,进而使得职业院校的办学活力受到抑制。现有的办学体制虽然能保证固定资产不流失,但却无法盘活现有的固定资产,从而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能让国家的投资实现增值,并且还可能存在无形资产无法发挥作用的现象。长期以往,职业院校就会一方面因为有固定的政府投入而缺乏创业精神和进取精神,另一方面政府投入的资产也因职业院校的积极性低下导致自我造血功能减弱,最终导致可持续发展能力丧失。
二、现代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办学的本质属性
所谓本质属性就是指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特征。现代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办学属于一个较为新鲜的事物,具备有别于其他事物的自身属性。概括起来,现代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办学具有如下几方面本质属性。
(一)民办属性
现代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办学其最本质的属性就是“混合”,即有不同主体参与职业教育办学,使职业教育产权结构多元化。多元化产权主体使得职业院校要按照民办机制来运行,且国家引入混合所有制的最终目的就是激发职业院校办学活力,改革原有的运行机制。当前,社会资本参与的混合所有制职业教育办学过程中一般采用董事会或理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即职业院校的重大决策权归董事会,而校长只是董事会重大决策的执行者,负责职业院校的日常管理工作。另外,根据三权分立原则,混合所有制办学过程中还会设置监事会,主要负责对董事会和校长进行监控,以此来保证混合所有制职业教育办学工作的高效运行,最终实现投资者和各利益相关方的权益[3]。为此,职业教育投资者和各利益相关方就必须首先能正视、接受改革,并能采取措施激发各利益相关方的热情,提升其混合所有制办学的参与度,其中较好的经济利益是根本。除此以外,要想让混合所有制办学正常运行,政府要学会放权,不能事无巨细,政府部门此时的作用就是政策的引导和各利益相关方困难的排解者。只有体现民办属性,才能更好地调动混合所有制各主体的积极性,挖掘其潜力,实现多方共赢。
(二)经济属性
现代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办学依附于职业院校,无论是依附于公办职业院校还是民办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都是一种组织结构。从法律角度看,公办职业院校属于事业单位法人,民办职业院校属于企业法人,而根据目前相关法律的规定,介于其中的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属于民办非企业法人,同样也是为社会大众提供服务的一种组织类型,其经济属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混合所有制办学的资金来源于投资者的投资,既包括部分国有资本,也包括其他类型的资本投入,譬如民营资本、外资资本等。混合所有制办学不是民营企业或者外资企业捐资办学,所以归根到底出资者是想通过投资举办职业教育而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其次,混合所有制办学主体追求的目标具有双重性,既要追求一定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希望投入的资金能在较短时间内就能回收,即混合所有制办学主体追求的目标兼具效益和效率双重性[4]。因此,从本质上讲,混合所有制办学应当属于民办性质,其资金来源非国家财政拨款。鉴于此,国家就应当既要充分考虑出资者的投资回报,同时又不能忘却教育的公益性质。那混合所有制办学如何实现经济性呢?要求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办学面向市场需求,培养适合企业需求的人才;需要建立合理的治理结构,有效解决委托问题;政府需要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明细产权结构和权益分配,引导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办学实现健康发展。
(三)公益属性
根据上述经济属性的分析,混合所有制办学既具有经济属性,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教育性,要体现出教育的公益作用[5]。与以往传统的公办、民办职业院校相比,混合所有制办学由于自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导致其具有较强的特殊性。那混合所有制办学的公益属性如何体现呢?第一,混合所有制办学以培养教育社会需要的人才为根本任务。无论混合所有制程度如何,即使是两个极端公办职业院校和民办职业院校,都是以培养国家、企业需要的人为主要任务。第二,混合所有制办学的目标更加明确,要按照行业企业的要求进行人才培养,使得被培训者具备相应的职业技能。在具体办学实践中,需要从师资、教育内容及实训基地等方面来保证其公益属性,以上三方面如果有一方面或几方面缺失,就会导致混合所有制办学的公益属性难以体现。
三、现代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办学的形态和样态
以是否切实涉及产权混合为区分点,现代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办学的形态和样态大致分为三大类形态。
(一)涉及实质性产权划分的混合所有制办学
现代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办学如果涉及实质性产权划分,则就会有两个以上(含两个)涉及不同所有制性质的主体进行教育投资,他们或者以资金、实物等形式投资,或者以技术、品牌等无形资产投资,投资各方按照投资额度的大小进行权力分配,进而参与学校决策、管理及其他事务。由此,经过参阅文献、走访调研发现,涉及实质性产权划分的现代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办学形式主要有:一是个人与企事业单位共同举办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投资各方根据投资多少确定股权,进而决定享受的权利大小,这种形式产权很清晰,能够达到风险与利益均沾,进而能够充分调动各主体的积极性,但也存在功利、短视等缺陷。二是公办院校与社会力量共同举办独立学院。这种形式目前较为普遍,投资主体根据投资大小约定权利分配方案,组建治理结构,并能够借鉴原有公办院校的管理经验,因此目前整体效果较好。三是政府、国企等国有资本与其他民办资本合作举办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以上涉及产权划分的三种类型混合所有制职院校整体运行效果较为理想,也体现了其较强的生命力。
(二)不涉及产权划分的混合所有制办学
现代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办学如果不涉及实质性产权划分,严格意义上不能称之为混合所有制,充其量表现为各教育主体进行生产要素优化重组或者不涉及产权变更的经营管理权受让。其主要表现形式有:一是各投资方建立公私伙伴合作关系,共建图书馆、体育馆、实训室等教学场所,此时主要表现为政府积极性较高,且不以盈利为目的;二是不同所有制职业院校间的相互委托管理。即某些办学能力较为欠缺的职业院校为了转变现状,将自身管理实务的权力以委托的形式让具有较强经营能力的专业机构经营,从而使得双方均能获利的一种方式。以上两种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因为不涉及产权划分,投资主体之间没有严格的约束关系,也不存在经济属性,反而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公益属性,进而导致办学主体各方的积极性不高,办学效果有待提升。
(三)产权划分处于半产权状态的混合所有制办学
除了以上涉及产权划分和不涉及产权划分的办学模式,还存在另外一种处于半产权状态的混合所有制办学形态。这种半产权形态虽然不涉及产权交割,但存在着利益的分配。其主要表现形式有:一是公办职业院校引入企业资本共建二级学院。如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引入华飞航空集团1000万元资本,双方共建二级学院华飞航空学院。这种合作模式不涉及产权的变更,但同时也会带来其他矛盾,不符合企业经济性特征,除非企业向社会做公益活动;二是中方办学机构与境外机构进行合作办学。这种办学形态下有两种模式,一般情况下中方投资者以资金入股,外方投资者以技术、管理、品牌等参股,双方组建联合管委会对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进行管理,这种合作模式虽然表面上有法律规定,不能以经济利益为追求目标,但实际上,双方还是以利益关系为纽带,存在一定程度的利益输送问题,一旦其中一方,尤其是外方,没有经济利益或者其他利益可图时,这种合作模式维持的时间就会较短。
四、现代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办学治理架构搭建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要求,职业院校要制定章程和制度,完善治理Y构,不断提升治理水平。在对混合所有制办学的治理过程中,涉及面很广,除了管理主体、客体、目标等,还包括要有一个完善的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这样才能确保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的高效运行。具体而言就是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在办学目标的指引下,通过治理结构的构建和治理机制的制定,作用于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治理客体,进而产生相应的治理效果,实现混合所有制办学的目标。
(一)现代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办学治理的整体框架
根据联合国全球治理委员会对治理这一名词的界定,现代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办学治理主要涵盖外部治理和内部治理两个方面,外部治理主要是指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与政府、行业企业、社会等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则或者机理机制,内部治理主要是指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运行过程中不同主体在产权分割和利益分配上的相关规则和机制,无论是外部治理还是内部治理,都是以办学质量的提升为目标,主要针对治理结构、管理机制等进行运作,进而产生效益的治理过程[6]。据此,本文构建了适合现代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办学治理的整体框架,见图1。
图1 现代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办学治理整体框架
(二)现代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办学治理结构
1.现代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办学股权分配
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办学若想取得理想的效果,就必须要有合理的权益分配机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的投资主体呈现多元化,如何调动多元主体的积极性和办学热情,就需要对办学收益进行股权分配,形成合理的股权分配机制。根据上文分析发现,目前我国混合所有制办学过程中股权的分配主要包括三种形态,一是国有资本在股权分配中占主体地位,二是非国有资本在股权分配中占主体地位,三是国有资本与非国有资本在股权分配中处于均衡状态[7]。根据上述三种形态,也决定了相应的控股比例,进而导致不同的决策权、管理权等的划分,因此,现代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办学的股权分配是其治理工作的基础和前提,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
2.现代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办学治理结构
根据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的经济属性,现代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办学依附于职业院校,无论是依附于公办职业院校还是民办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都是一种组织结构。从法律角度看,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属于民办非企业法人,同样也是为社会大众提供服务的一种组织类型。既然是一种组织结构,就可以参照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构建出能够体现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实现现代企业经济效益的治理结构。鉴于此,本文借鉴企业管理的知识,构建了涵盖股东大会、董事会(理事会)、监事会、总经理(校长)及中层机构在内的现代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办学治理结构[8],见图2。其中,股东大会由全体股东组成,主要负责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重大决策的制定;监事会受聘于股东大会,负责对董事会(理事会)进行监督,行使监管、督促等权力;董事会(理事会)与股东大会间属于委托关系,主要负责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办学目标、战略方针、总经理(校长)选聘等,需要向股东大会负责;总经理(校长)受聘于董事会(理事会),双方以契约的形式确定权责关系,总经理(校长)需对董事会(理事会)负责,并根据董事会(理事会)决议行使相关权力,可列席董事会(理事会),总经理(校长)有权选聘中层职能部门负责人;中层机构是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的执行机构,需对总经理(校长)负责,具体执行总经理(校长)的决议,确保职业院校办学目标的实现;基层执行机构是在总经理(校长)层构建的整体组织结构指导下,由中层职能机构提出基层组织设置方案,报总经理(校长)层批准后所形成的基层组织,负责具体执行总经理(校长)层的相关决策,基层组织机构的执行效果直接影响组织目标的实现。
(三)现代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办学治理机制构建
现代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办学若想有效实现法人治理结构,就必须要有完善的配套治理机制。所谓配套治理机制就是指能够保证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各主客体间有效作用的制度和规则。具体而言,配套治理机制包括绩效评价机制、人员选聘与激励机制、质量监控机制等。
一是绩效评价机制。混合所有制治理结构的优劣主要以绩效评价为准,因此就需要建立董事会(理事会)对总经理(校长)的绩效评价机制,绩效评价机制的构建既要兼顾经济效益,同时又要兼顾社会效益,这样才能切实体现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的属性特征[9]。
二是人员选聘与激励机制。这里的人员选聘和激励主要针对总经理(校长)和中层职能部门。在人员选聘时,要能够体现任职标准和动态调整理念,就是说在选聘时要以标准为依据,制定具体目标任务,如果在规定期限内无法完成,则就可以实行淘汰制;除此以外,不能光要求完成任务、达到目标,还要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切实调动总经理(校长)和中层职能部门的积极性,挖掘其潜能,从而帮助组织实现预定目标。
三是质量监控与信息披露机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办学主体本身是多元的,如果没有切实可行的质量监控机制,办学质量就无法保证。因此,需要构建一个多元多维的监督机制,邀第三方监督机构协助进行监控,进而确保办学质量的螺旋式上升。另外,要构建能够展现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运行、收入、支出等信息公开机制,从而有助于各办学主体间相互监督,最终有助于学校创造良好的绩效。
四是自主运行机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的形成就是基于公办职业院校办学活力不足、民办职业院校办学质量不高等原因而产生的,因此对于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的办学自要予以确保,这样才能切实激发各个办学主体的办学热情,要在教学管理、教师选聘、职称晋升等方面给予一定的自。
总之,职业教育实行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在体制上属于重大创新举措,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国家从顶层设计、细节实施、制度制定等方面进行不断完善。
参 考 文 献
[1][2]劳赐铭. 发展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的利益、冲突和问题[J]. 中国高教研究,2016(8):101-105.
[3]雷世平. 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的本质属性及其衍生特征[J]. 职教论坛,2016(22):21-25.
[4][6]徐桂庭. 关于职业学校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1):166-171.
[5]董圣足. 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治理模式新探――以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 江苏教育,2015(48):26-30.
[7]吻. 高职院校的治理:股东会、董事会与校长[J]. 高校教育管理,2012(4):31-37.
[8]王义宁. 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法人治理结构的比较[J]. 高校探索,2014(1):53-57.
[9]孙卫平,董仁忠. 构建现代高职院校制度的理论基础探析[J]. 职业技术教育,2012(4):15-19.
The Essential Attributes, Pattern and Governance Structure of the Mixed Ownership in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Yu Lin, Cui Jinggui
近年来高职酒店管理及相关不少专业生源匮乏、专业教学落后于行业发展、毕业生就业困难与市场对职业技术人才供不应求的矛盾日益扩大,以往一般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主要是在毕业生就业方面有所成效,但生源本身的匮乏造成企业可选择数量较小,加之订单培养学生就业岗位选择面小,就业后辞职率高。以酒店管理专业为例,有数据显示其订单毕业生工作半年辞职率达到55%以上。面对此种状况,企业出于资本运行周期和产出能效之间的考虑也不愿在学校教学培养和实训设备上的投入也急剧减少,而转向与劳务外包公司的合作。长此以往造成很多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规模和力度逐年萎缩,所有校企双方都急待改变思维,探索更多更新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而此时市场出现第三方企业更为主动地深入地投入到与职业院校合作中,成为校企合作中的新生力量。特别要说明的是文章中的“酒店管理专业”不仅指狭义的为酒店培养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还包括为“移动的酒店”海上邮轮,以及高铁、航空公司培养高级服务和管理人员诸多专业方向的更为广义的酒店管理;这里的“第三方企业”也并非传统意义上介于学校和合作企业之外的第三方,而是指为某些特定行业提供劳务派遣、劳务外包、职业培训等人力资源开发和输出的正规且信誉佳的公司,相对于直接用人单位称之为第三方企业。将高职酒店管理与第三方企业校企合作和传统校企合作对比研究,发现其具有以下实践和理论意义:
一、有效解决目前校企合作突出矛盾的路径
目前我们的校企合作存在直接用人单位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不高,且合作多只限在有直接能效产出的方面如毕业生的就业接收、项目研究成果接收等,而对于目前职业教育招生宣传困难、实训场地设备落后等前期瓶颈问题却极少参与,但正是这些问题使得毕业生数量少且质量得不到明显的提高即后期产出效能受限,企业参与积极性更低,导致校企合作的可持续发展性越来越低。而第三方企业承接了该行业中许多知名企业的劳务外包业务,形成庞大的职业人才需求库,同时他们与多家开设有对口专业的职业院校合作,形成丰富的职业人才供应链,当庞大的人才需求库与丰富供应链相相衔接即产生经济学的规模效应,且匹配度越高其收益越大,从而形成利益驱动,使第三方企业主动且积极地参与到学校招生宣传、学生专业教学、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学生管理和毕业生实习、应聘、就业全方位各个方面,并愿意为其提供或投资建设核心实训场地以保证教学质量。
二、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体制机制的参考
我国职业教育未来面临向混合所有制发展,随着第三方企业在职业教育参与度越来越高也有可能以独立院系甚至股份制的形式参与进来,从而完成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也是为了职业教育向混合所有制发展的一种过渡形式,其管理运行机制也对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等体制机制的设定和研究具有参考意义。
三、西方先进校企合作理念本土化的需要
多年来我们对于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进行应用和实践的深度上总是难以推动,该课题对于加强对校企合作模式的进一步研究和完善,充分调动企业参与到职业教育事业中,有利于实现学校与企业资源的共享与利用,有着不少现实意义,同时也为探索出适合我国目前国情的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将西方校企合作理念本土化提供更为丰富的经验和理论。当然作为第三方企业投入教育教学主要动力——经济利益,他既可以驱动第三方企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有可能使其提出与教育教学规律相矛盾的要求或是学院的某些管理制度与企业利益有冲突。如何杜绝此种情况的出现,校方如何把控好人才培养的原则和方向,又同时兼顾到第三方企业的合理合法利益,是目前正在与第三方企业合作的职业学校面临的棘手的问题。因此对于研究建立一个科学合理并的合作机制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尤为必要。
参考文献:
[1]兰小云.行业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
[2]吴菊汇.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3.
[3]邱致裕.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2.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应用型、技术型人才上发挥了巨大作用。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民办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办学模式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产教融合是民办高职院校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民办高职院校教育的特色。民办高职院校在经过十几年的快速发展后,如何实现产教的深度融合,调整现代职业教育服务方式,是当前民办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更好地应对当前形势,民办高职院校应基于既有的办学经验,通过合理的途径持续深化产教融合,这符合职业教育发展规律,也是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先进经验。
一、民办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内涵
1.定义
产是产业,教是教育。何为产教融合?从现阶段职业教育的产教融合实践来看,其实指的是学校与专业教学相关的技术服务、生产、科研的协作。但是从理论角度看,关于产教融合的定义至今没有定论。随着职业教育的兴起,产教融合的办学模式越来越受到重视,更多的专家学者投入到了产教融合定义研究中,在不久的将来可以从理论层面给予定义。
2.内涵
从目前公开发表的文献看,最早提出产教融合这一概念的职业学校是江苏无锡市技工学校。根据该校发表的相关文献,产教融合的提出旨在探索教育与生产实习结合的产品,提高学生的实习质量。在这里,产教融合的内涵很狭窄,把产教融合局限在了提高学生实习质量的范畴之内,显然不足以体现出产教融合的全部意义。但是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这一内涵一直被沿用。直至2011年,我国教育部的《关于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的意见》中提出了“促进产教深度合作”这一基本要求,更多职业院校加大了产教融合研究与实践力度,使得产教融合的内涵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产教融合,不仅仅是“产”与“教”在提高学生实习质量上的浅层合作,更涉及了联合办学、促进行业企业发展的深度合作。所以从这一点看,产教融合是职业院校为提高办学质量、人才培养质量,与行业企业展开的深度合作,而这种深度合作包括学校与企业的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专业与产业的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涵盖范围极为广阔。
二、民办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实现途径
职业教育不属于义务教育领域,是重要的生产业,为行业企业培养了大量的生产、服务、管理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民办职业院校作为职业教育的实施者,肩负着培养这类人才的使命。为了完成这一使命,提高自身与其他高校之间的竞争力,民办高职院校实行产教融合办学模式,促进了职业教育健康发展,提高了教师业务水平,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力与创造力,为学生创造了更多的攻读结合、勤工俭学的条件。随着高等教育逐渐大众化,民办职业院校面对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迫切需要加快教学改革,深化产教融合,这就需要探索产教深度融合的实现途径。对此,基于民办高职院校产教深度融合的需求,提出了以下实现路径。
1.加快实施集团化办学,促进人才培养链与产业链之间的融合
集团化办学是民办高职院校的办学制度之一,是实现产教深度融合的重要途径。所谓的集团化,说的是民k高职院校的办学主体由高职院校、企业、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共同组成,形成一个职业教育集团。在集团化办学制度下,先要成立合理的职教集团治理结构,集团理事长由各办学主体轮流担任,充分发挥骨干成员的积极性。然后,积极开发网络课程、虚拟仿真教学资源,形成一个良好的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全力提高教学质量。采用集团化办学制度,使服务企业与服务育人并重,能有效地促进教育链与产业链之间的深度融合,使校企双方达到共赢或多赢的局面。
2.积极探索股份制、混合所有制办学,调动相关机构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中提出要积极探索股份制、混合所有制学校,加强校企之间的深度融合。在这一文件精神下,民办职业院校应积极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办学,充分调动行业企业、科研、生产等机构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发挥企业在校企联合办学中的重要作用,以实现产教深度融合。如何实现股份制、混合所有制办学,可以组建股份制的科技园,也可以成立混合所有制的培训中心、混合所有制的生产性实训基地。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其他的途径,还需要民办高职院校积极的探索。
3.校企双方共建实训平台,保证教学设备与生产设备更新同步
对于民办高职院校而言,实训基地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基本保证。通过校企双方共建实训基地,可以保证教学设备与生产设备更新同步,使民办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建设步伐跟上企业。在过去,民办高职院校建立了许多校级实训基地,确实改善了学生的实训条件,但是实训基地的实力、技术水平依然远远落后于企业的实训基地,致使人才培养滞后,满足不了用人单位的用人要求。对此,应走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的道路,实现产教深度融合。在校企共建实训基地下,把先进的技术设备引进学校,用于教学,与企业生产设备保持同步更新。同时,双方借助实训平台可以共同开发技术设备、申请专利,不仅用于教学也可以用于生产,真正实现产教融合。
4.采用现代学徒制,充分发挥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积极作用
现代学徒制,是校企合作下的一种人才培养的新方式,利于推动产教融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此,民办高职院校应积极探索现代学徒制的实现途径,采用各种方式吸引企业参与,以达到培养优秀人才的目的。在现代学徒制实施过程中可以成立学徒制基地,学生、企业员工都可以在基地进行系统的学习与实训,实现校企双方协同育人,以强化产教融合。
5.校企共同开发技术服务平台,使教学内容与技术发展同步
校企双方共同开发建设技术服务平台,实现教学内容与技术发展同步,同时为产业链的下游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实现校企双方共赢或多赢,能进一步加深产教融合。在这一平台上,企业为学校提供生产设备,并与学校教师组建技术研发团队,开发新技术、新设备,为教育、生产提供服务。
三、结语
产教融合是民办职业院校的办学模式和主要特色,是彰显职业教育作用的重要方式。在职业教育改革的新时期,民办高职院校应通过集团化、股份制、混合所有制办学,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技术服务平台以及现代学徒制等方式深化校企双方的合作,实现产教深度融合。
参考文献:
[1]宋扬.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思考[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6):5-7.
[2]张夏雨.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体制机制探析[J].职教通讯,2015(8):26-28.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4C-0004-02
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深化校企协同育人,充分发挥企业的重要主体作用。完善职业教育行业指导体系,提升行业指导能力。推进专业教学紧贴技术进步和生产实际,有效开展实践性教学”。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努力探索寻求校企合作发展的道路,但是在实践中,发现企业积极性还没有调动起来。为此,校企合作不能停留在让政策扶持、企业支撑的发展道路,应坚决避免专业建设中学校“一头热”而企业参与热情不高的“挂牌式”合作形式的尴尬局面。本文试以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交通土建专业群为例,提出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三条路径。
一、依托交通背景,立通事业,发展交通土建专业群
(一)依托交通背景,把可持续发展落实到行动。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实行广西教育厅及广西交通厅的“两厅协管”机制,在公平、公开、公正享有教育厅资源前提下,依托交通背景下的优势,大力发展交通土建专业群。如何加强企业服务意识,合理设置高职院校的专业布局,是评估一个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构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主要从两方面展开,一是职业院校要“落地生根”,对接地方交通企事业单位,谋求地方交通行业事企业的认可的专业发展方向;二是学校主动出击,探索校办企业,利用土地及人员优势吸引企业“参与”创办校企公司。其中,“对接”要求职业院校主动为专业谋求生存空间,得到行业认可,招聘自己的毕业生;“参与”则是发挥协同创新理念,以自己“场地、人才、设备”优势,以开放的态度与企业合作,建立校办企业,为师资培训、人才培养、技术更新、实训基地服务,加强交通专业群的内涵建设。
(二)立通事业,加强协同作战,实现企业经济效益。依托“2015年广西高职示范特色专业及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获得1000f的实训基地建设财政支持资金。学院把该项目列入学校党委工作会议的讨论议题,明确作为学院“十三五重大项目”,成立项目建设的保障机制体制,集全院智力、财力支持完成。经过系部与学院各部门多次沟通,借此机会向行业表明学校对交通土建群建设的决心,向广西交通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及广西路桥总公司等行业企业发出邀约,共同参与广西交通事业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设,实现对外窗口的“蝴蝶效应”,促进学校对外合作深度,促进企业参与的积极性,推动校企合作的“双赢”模式的发展。
(三)发展交通土建专业群,集中优势资源,打造全国名牌效应。校企深度合作,应在教育的各个阶段发挥自己的长处,将交通土建专业打造建成特色鲜明、区内领先、国内具有影响力的优秀专业。为了完成建设目标,达到建设效果,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路桥教研室全体教师多次走访企业,围绕1000万财政资金作项目规划及建设方案进行深入而全面专业剖析。两个月内教师代表团与企业专家团开了大大小小十余次会议,从最初的校方提出的“原则”(60%进行基础建设,40%完善软件建设)到全部1000万投入到基础建设中,后期追加500万元完善整个专业群的仿真实训基地建设,再到全面实训基地选址,提出“建设地标,以专业建设带动校园文化建设”的理念,把实训基地放在教学楼与学生宿舍楼中间的黄金地带,同时确立了一次性完成专业群实训基地建设目标,学校额外追加700万余元。这就向行业发出一个信号,全力支持打造品牌效应,1700万余元的全力支持,以促进“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
搭建“基础实训平台―强化实训平台―生产性实训”三级能力训练平台,既满足理论教学、仿真实训、工程实体的实验、检测等教学活动需求,又实现规划建设项目与校园建筑和谐统一。在发挥校内通行功能的同时,作为校园景观和地标性建筑之一,美化校园景观,达到以专业建设带动校园文化的作用,最终达到集教学、实践、专业技术研发、培训、服务社会于一体的路桥专业校园工场。
二、整合资源,坚持以校企合作带动专业群发展
(一)积极探索新型校企合作。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初步提出“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允许以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教学并享有相应权利”;2016年教育部发文《关于征集职业院校股份制、混合所有制改革典型案例》,鼓励全国职业院校积极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实践。
股份制的核心是股东按股分红的一种经济组织形式;而混合所有制经济是从资产的组织运营方式角度提出的,简单来说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建立在股份制的优化及对现代错综复杂的资源更合理配置、整合的协同合作。校办企业是促进行业生产技术发展、帮助企业推进技术升级、加大地方经济服务能力的责任与义务的新力量。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成立教育发展集团,开展混合所有制公司(企业)的发展探索道路。积极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对设备、人员、政府、企业、高校的资源进行整合。高度配合政府的政策,充分调动企业的参与力度,高效使用校外优良设备,以高校为基地,集中各个方面的高端技术人才,达到校企共赢目标,效应政府号召,完成国家及区域科技、生产的优化布局,是地方高校的义务,也是科技人才的社会价值体现。创新校办企业是产教融合背景下,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的校企合作的改革,努力致力于提高新型企业的活力与创新。第一,可以解决企业用地紧张、学校设备更新速度不满足现代职业技术要求的双方“刚需”;第二,能够实现校企间的设备、人员、技术的协同创新功能;第三,可以促进行业的技术更新速度,更好地配合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及优化的战略目标;第四,校办企业对于提高师资队伍的业务水平、提升企业的科研能力、稳定壮大研发团队、弥补教育基金的不足也作出显著贡献。
(二)协同创新合作形式,务实完成专业群建设目标。随着政府参与及政策支持力度加大,通过“政府、企业、学校、人才”的深度协同,校办企业的蓬勃发展不单是高职院校利用自身优势获得发展的契机,获得社会影响力的有效途径,在荣誉的背后更应该看到提学校办企业对行业的生产效率及行业竞争力的提高是高校促进行业生产技术发展、帮助企业推进产业升级速度、加大服务地方经济能力的责任与义务。
现代职业教育要求学生不单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而是适应企业升级后要求达到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首先要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同时要熟练本专业操作技能应用,综合培养学生的生产、经营、管理的能力;而要达到这个目标,兴办校办企业,实行深度“产教融合”必不可少。深度“产教融合”兴办职业教育,使得院校与企业深度融合,让企业用工标准与人才培养目标挂钩,专业发展与行业发展挂钩,教育事业与企业升级挂钩。这样实习单位才会乐于接受学生实习,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三、推进校企深度合作,促进专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一)深度校企合作以学生受益为准则。校办企业是“产教融合”的重要依托,用企业的用工标准去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用企业的观点去评价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是实现培养企业用工标准优秀人才的重要教学环节。教室和实习基地是理论联系实践的重要环节,校内设备完善后,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就是学生能力提升的场所,那是从学生到员工适应期的第一步,是技术与技能转换为生产力的潜化过程;搞好校办企业,是把教育目的和社会效益有机结合的有效途径,把企业生产、运营、管理当作必要的教学环节,学生就能获得真正的实践锻炼,把学生当作员工进行综合能力培养。用企业的用工标准去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用企业的观点去评价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学校才能培养企业用工标准人才,让学生长期收益。
(二)产教深度融合,让师资队伍业务能力及专业素质得到提升,实现自我增值。校办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总结起来就是实行教学、实习、生产、科研、经营、管理六位一体,使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在具体运行机制下,专业教师不能参与企业的管理,但是可以参与到具体项目的运作,及时更新自己的专业眼界,提高专业素质。教师的“企业员工”的身份可以协调教学、实习及生产的关系,而企业员工也可以作为“兼职教师”的身份从事项目建设的同时参与教学,校企一体的师资队伍远比到外面聘请“兼职教师”有利于学生,更有利于学校管理。学校教师与企业员工的双重身份保障了教师队伍的专业素养,同时保障了企业员工具备“教师职业道德”,既能加强教学需要的专业师资,又能充实企业人才储备;既把前沿技术和市场信息及时传入课堂,弥补教材的不足,又能把生产问题反馈于课堂,调整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借助校办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有利于企业的人才储备,有利于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提高教师专业素养,掌握行业前沿技术,优化专业设置及发展。
综上所述,产教深度融合,有利于开拓校企合作的多样形式,加强与行业的联系,是推进理实一体化教学、增加校外实训基地、把控实训质量、培养优秀人才的需要,是跟踪行业前沿技术,提高行业地位,提高行业认同感与地位,有利于学生,有利于教师,有利于专业建设,有利于学校树立品牌的大事。应以企业对专业人员的用工缺口为人才培养规模,以企业升级后的产业布局调整做专业设置,以满足于企业用工标准致力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应加强校企深度及广度上的合作,提高企业服务意识,务实执行“企业获近利、学生得远利、学校求发展”的政策指导,努力寻求企业的协同发展,实现共赢,促进学校及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蔡广聪.CIPP评价模型下高职院校专业产业化服务研究[J].广西教育,2014(4)
[2]孔婉茹.高校校办企业发展中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
[3]蔡广聪.“611”技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广西教育,2014(8)
[4]袁柠,蔡广聪.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探索[J].广西教育,2015(5)
摘要:“混合制民办院校”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一种新型办学模式,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混合制民办院校”的类型、特点、优
>> 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制度比较优势初探 浅谈地方党报的可持续发展优势 鄱阳湖区域体育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及优势 浅议民办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双赢范式与企业竞争优势构建机制研究 独立学院转设为民办本科院校后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高等院校中外合作办学存在的问题及可持续发展路径 高职院校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研究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低成本与差异化优势融合研究 可持续发展、人的可持续发展与职业院校学生可持续发展 论资源优势型上市公司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理念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作用与优势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优势与效益 基于比较优势的江西稀土产业可持续发展分析 民办高职院校实施“混合所有制”的探索与思考 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破解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 民办幼儿园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民办高校教研室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浅谈民办院校艺术设计教师专业技能的可持续发展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8]康永久,吴开华.多元办学体制的现实问题及其应对[J].红旗文稿,2003,(16).
[9]陕西省人民政府.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支持和规范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意见[R].(陕政发[2011]78号).
[10]张鄂.贴近就业市场的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3).
举办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班推进“三棋”进校园
本刊讯 最近,我区举办了2016年全区象棋、围棋、国际象棋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班,共有来自区内各小学、各级棋类项目协会和俱乐部,以及依法注册的培训机构的象棋、围棋、国际象棋教师或教练员100多人参加。培训中,专家就三种棋类的基本规则、实战技术、基础教程解析以及教练员(指导员)日常礼仪、棋类文化教育对青少年智力开发教育的帮助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讲解,进一步提升了我区棋类项目教师、教练员(指导员)的指导水平。
(桂文)
举办首届中等职业学校
文化课教师教学技能大赛
本刊讯 近日,我区首届中等职业学校文化课教师教学技能大赛在广西师范学院举行,全区共有150名教师参赛。此次比赛分为语文、数学、英语、德育(含心理健康、哲学与人生、职业道德与法律、职业生涯规划、经济政治与社会)、体育、公共艺术(含音乐、书法、摄影)等6个学科组,比赛内容包括独立教学设计、说课、模拟上课和板书等,采用现场操作方式进行,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增强参赛教师的课堂实操能力。 (桂文)
广西首届青少年
科技运动会火热开幕
本刊讯 日前,广西首届青少年科技运动会在南宁火热开幕,来自全区14个市的2 000多名选手参加本次运动会,同时还特邀北京、广州、湛江等地62名选手前来竞技。本届运动会设有水火箭比高、气弓箭打靶、铁丝陀螺等9个项目,每个项目的前30%获奖选手将获得参加“首届兴华国际青少年科技运动会”的决赛资格。 (桂文)
日前,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印发《中小学(幼儿园)安全工作专项督导暂行办法》,提出中小学(幼儿园)安全工作专项督导由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负责组织实施,主要检查各地各校开展学校安全工作方面的情况,包括组织管理、制度建设、预警防范、教育演练、重点治理、事故处理等6个方面。
两部门要求严把中小学校和幼儿园食堂食品经营许可准入关
近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校和幼儿园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严把中小学校和幼儿园食堂食品经营许可准入关。《通知》指出,各地要加强食品采购、清洗消毒、冷藏冷冻和食品留样等环节的审查力度,对食堂经营场所进行现场核查合格后,方可发放食品经营许可证,对无证供餐的中小学校和幼儿园,要立即督促其申请办证。
国家开展校园欺凌
专项治理行动
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日前印发《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要求各地各中小学校针对发生在学生之间,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伤害的校园欺凌行为进行专项治理。据悉,此次专项治理覆盖全国中小学校(含中职学校),各地各校要按照“学校自查、县级普查、市级复查、省级抽查”的程序,对专项治理第一阶段专题教育情况、规章制度完善情况、加强预防工作情况、校园欺凌事件发生和处理情况等,进行全面自查、督查和总结,形成报告并逐级上报。
近日,青海省教育厅发出通知,鼓励省内各地各校积极增设舞蹈、戏剧、戏曲等课程,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增加体育课时。青海省教育管理部门提出,对不按课程标准和教材要求上课、擅自更改教学内容、上课不按要求着装的体育教师,按教学事故进行严肃处理;对削减、挤占体育和艺术课时的学校校长,由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进行约谈并责令整改。
山东省青岛市试点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改革
日前,山东省青岛市印发《在全市各中等职业学校、技工院校和市属高等职业学院中实施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项目的通知》,明确规定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允许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境内外非公有资本等与职业院校双向进入、相互融合,试点学校可从项目收益中提取奖励性绩效,对在编在岗职工进行奖励。
陕西省西安市60万名学生
进行研学旅行
为了提升学生综合素质,陕西省西安市从2013年起开展学生研学旅行活动,先后有1 000余所学校的60万余名学生参与,至2016年秋季学期实现了全市中小学全覆盖。据悉,研学旅行包括红色革命遗迹体验,历史名胜、自然和野外活动体验,航天航空基地、现代农业体验,传统艺术创作及工艺制作体验等18项内容,小学四、五、六年级研学旅行时间为1―3天,初中一、二年级为1―4天,高中一、二年级为1―5天。
近日,英国教育部公布了小学3―6年级学生考试成绩,这是英国政府于2014年正式实施新国家课程和评价标准后首次公布考试结果。结果显示,在3―6年级学段的小学生中,有74%的学生书写能力达标,有72%的学生语法、标点应用和拼写能力达标,有70%的学生数学能力达标,有66%的学生阅读能力达标,有53%的学生阅读、写作和数学三科成绩均达标。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20-0064-04
我国校企合作起步相对较晚,但发展速度较快。2008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确认为“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中等职业学校基本的教学制度”。目前,全国已建职教集团约700个,覆盖100多个行业部门、近2万家企业、700多个科研机构和50%以上的中职校、90%以上的高职校。虽然,校企合作总体发展速度较快,但校企合作的层次较低、质量不高,甚至出现“学校热、企业冷”的不良现象,已成为制约职业院校助推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
一、我国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动力不足的表现
不少企业认为校企合作收益甚微,最后也就没有了原来的那份热情和投入。据调查,沈阳市93.1%的职业学校建立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制度;66.7%的职业学校与行业、企业及相关专家组成学校咨询委员会。但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普遍较低:参与学校培养方案设计和制订的企业只占50.6%,提供实训设备的仅占39.1%[1]。职业教育的特点在于通过实践训练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单纯在学校学习而不进入企业实践锻炼的学生,难以有效满足企业实用人才的需求。据麦可思报告显示,2012届受雇全职工作的高职高专毕业生中,工作与专业相关度为62%;其中,轻纺食品大类和电子信息大类相关度最低,仅为52%。“学非所用”的现实背后,另一种尴尬也随之凸显――毕业生“就业能力不足”[2]。校企合作制度为何成为学校一头热的单边行动?深入挖掘制约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内在根源是解决当前我国校企合作问题的前提和关键。
二、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动力不足的原因分析
经济人假设认为,人是有理性的且总在追求自身效用的最大化,即总是倾向于选择能给自己带来更大经济利益的机会。经济学中的经济人既包括社会人,也包括企业、行业等社会组织。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作为经济人的企业也会为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而权衡自己的利弊得失,表现为对自己参与校企合作的成本与收益进行对比分析。如果收益大于成本,企业则具有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否则,便缺乏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力和激情。
(一)合作机制不健全:企业难以获得紧缺人才
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主要的资源。拥有大量的技术和技能型人才,是提高企业竞争力、推动产业优化升级的核心驱动力。针对人才短缺的社会现实,通过校企合作满足人才需求是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直接目的,但由于我国校企合作机制不健全,企业难以从校企合作中获得紧缺人才。一是企业参与学校专业课程设置的权限相对较少,难以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开设满足企业、产业发展需求的专业和课程,从而难以为企业培养大量急需的技术和技能型人才。二是企业缺乏参与学校管理的权限,难以用企业标准对学生的学习和实践过程进行监督、评价与考量,导致不少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和基本素养难以满足企业需求。三是企业缺乏优先录用权,即便通过校企合作能够培养出优秀人才,但无法确保该人才就一定能签约到企业,为其他企业培养人才的现象屡见不鲜。正如企业人士所言,“通过校企合作虽然培养了不少人才,但毕业后,一些好的学生另谋他就。尽管是专门培养,但输入的人才离企业的实际需求仍有一定距离,需要花大力气,花投入做培训,才能上手”[3]。可见,企业虽然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参与校企合作,最终却难以获得紧缺人才。在成本和收益不成正比的情况下,具有理性经济人特性的企业便不会持之以恒地参与校企合作。
(二)激励机制不健全:企业的责权利不对等
目标设置理论认为,目标是人们行为的最终目的,是人们预先规定的、合乎自己需要的“诱因”,是激励人们有形的、可以测量的成功标准。其中,目标的清晰程度以及实现目标的难易程度是决定人们能否为实现目标而积极努力的两个重要因素。对企业来说,利润是生命线,最大限度“盈利”其参与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目的,当然也是为了盈利。只有当企业从校企合作中获得大于投入的收益时,才具有长期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否则便缺乏激情和动力。
在当前的校企合作中,国家规定的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义务较多,而给予企业的权利则相对较少。这便造成企业缺乏从校企合作中获得收益的制度保障,从而增加了盈利目标实现的难度和模糊程度,致使企业看不到目标实现的希望。如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虽然也制定了《关于接受职业院校学生实习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但这只是一项引导性政策措施,并无强制性。一些地方政府只是把校企合作停留在口头上,对企业并没有给予补贴或税收方面的优惠措施。由此可见,我国校企合作的激励机制不健全,导致企业无法从中获得更多收益,参与校企合作的责权利明显不对等,从而制约了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主动性。
(三)约束机制不健全:难以规避企业的机会主义倾向
约束机制是指为规范组织成员行为,便于组织有序运转,充分发挥其作用而经法定程序制定和颁布执行的具有规范性要求、标准的规章制度和手段的总称。如国家的法律法规、行业标准、组织内部的规章制度,以及各种形式的监督等。德国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比较成功的原因,不仅因为企业能从中获得一定的“回报”、有利可图,而且国家制定了严格的法律法规,使企业认识到必须参与校企合作,否则会受到严厉的惩罚[4]。而我国在校企合作机制和激励机制都不健全的情况下,约束机制也相对滞后。表现为企业即使不参与校企合作也不会受到相关规章制度的惩罚,从而导致企业缺乏参与校企合作的压力,以致难以规避企业的机会主义倾向。
三、提高企业参与校企合作主动性的对策与建议
作为具有经济人特性的企业,既然是有理性的,那么在校企合作过程中首先要建立一个互利共赢的长效合作机制,在满足学校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基础上确保企业人才需求和盈利目标的实现,以有效调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同时还要建立一个有效的约束机制,规避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机会主义等不良倾向。
(一)建立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确保企业人才需求
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首要目的是为企业发展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支撑,解决专业技术技能人才短缺问题。让企业参与学校的专业课程设置、教育教学管理、专业技术技能人才的考核与认证,特别是享有优先录用权,是确保校企之间人才供需无缝对接的前提。如德国在法律上赋予行业协会足够的职业教育管理权限,具有包括企业在内的培训资格认定、技能考试等话语权。企业全程参与职业教育教学并具有人力资源使用的优先权[5]。瑞士则引入“参与式管理”制度,让利益相关各方都积极参与到与职教相关的决策过程中来。澳大利亚最主要的特点是行业在制定全国培训政策、培训重点和职业技术资格过程中扮演关键的、核心的角色,确保所培养的人才能真正满足行业发展的需要。无论在德国、瑞士还是澳大利亚,校企合作制度能够解决企业的人才短缺问题,因而企业具有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依据国际校企合作先进经验,提高企业参与职业院校办学与管理的权利,确保预期目标顺利达成,是提高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积极性的前提。2014年2月26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提出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允许以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办学并享有相应权利。针对当前校企合作不畅的现实,建立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确保企业以合理合法身份参与职业院校的办学与管理,是提高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有效选择。一方面,企业可以利用自身的管理权利参与职业院校的专业课程设置,确保专业人才供给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另一方面,企业可以利用自身的管理权和受益权,预先培养并优先录用优秀人才,确保能最大限度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再一方面,企业作为与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荣辱与共的利益共同体,为学生的实习实训提供设施设备和场地、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也是为企业自身培养后备人才。
(二)完善校企合作法:确保企业责权利对等
目标设置理论指出,目标的清晰程度和实现目标的难易程度是决定人们能否为实现目标而努力的两个重要因素。在国外,法律明确规定了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享有责权利对等的权益,因而国外企业具有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德国的《职业教育法》、《职业教育促进法》规定企业可以按照给予学校的资金投入比例来分享教育和研究成果;接受学生实习的企业,可享受免交部分国税、财政补贴以及专项资金支持等优惠政策。加拿大实行带薪实习教育税额抵扣的项目,接收带薪实习学生的企业每个工作学期课享受25%~30%的抵税比例。这无疑对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解决当前我国校企合作法不健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权益不明确且难以实现的问题,需要做好以下五项工作。一是完善《职业教育法》和《企业所得税法》,明确规定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享有财税、土地、金融等相关优惠政策,使企业能切实看到具体享有哪些权利。目标清晰便于企业将预期收益与前期投入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做出效用最大化选择。二是提高法律政策的执行力度,在有法可依的基础上确保执法必严。要求政府机关和相关单位,严格按照相关法律落实赋予企业的相关权益。建立行政问责制,追究不落实相关权益或政策的相关责任人的责任。最大限度降低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目标实现的难度,以提高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激情和动力。三是借鉴中高职示范校建设项目,启动校企合作试点计划。根据校企合作规模、合作深度设置百万乃至千万元的校企合作专项资金,用于奖励校企合作成效显著、具有一定示范效应试点,以此带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主动性。四是将企业参与校企合作作为必须履行的义务纳入职业教育法。在我国经济处于提质增效升级的关键时期,能否为经济发展提供足量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是决定国家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能否切实提高的关键。从国家长远发展的战略角度看,参与校企合作、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也应当是每一个企业所必须履行的义务。五是建构一个校企合作监督管理机构,负责日常管理工作。虽然每个企业都有参加校企合作的义务,但并非每个企业都有机会参与。必须通过校企合作监督管理机构进行评估和遴选,如同征兵工作的体检,择优录用。同时定期对校企合作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形成定期评审、考核和验收机制。采取一定措施对考核不合格、不认真履行义务的企业进行惩罚,以规范企业行为、规避机会主义风险。最终确保企业在激励和约束双重规范下,积极有效地参与校企合作,切实培养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为经济提质增效升级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助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王晨,迟洪江.校企合作仍是“一头热”[N].中国青年报,2010-09-18(3).
[2]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就业观、教育观、用人观都该转了[N].光明日报,2013-06-14(6).
[3]王姿.突破校企合作难题 游戏培训从双输到双赢,,2011.4.6.
[4]本刊编辑部.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中的课题与问题――访华东师范大学职成教研究所所长石伟平教授[J].教育发展研究,2008(9):53-59.
[5]黄雨田.高职制造业校企合作实践困境与应对[J].教育教学论坛,2012(S1):220-222.
Underpowered Cause and Countermeasures of Enterprises Participating in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YANG Gong-an1, ZHAO Ying-hua2
(1.Tianj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nd Education, Tianjin 300222;
一、我国职业教育办学经费现状
近几年来,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迅猛发展, 其办学经费严重不足的现象日益突出。大多数地方高职院校的经费都不能满足学校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学校的各项办学成本都大幅度上升, 办学经费不足所引起的教育公平欠缺也呈现出来,使学校不堪重负,长此以往将影响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
1、政府财政拨款不足,且在地区和高校间分布不均
高职院校的财政拨款主要依赖当地政府和主管单位,地方财政随地方经济发展不同,差异较大;各地政府对高职教育重视程度不同,也造成了对高职教育财政资金投入的地域性分布不均;在财政拨款上很大比例的资金重点用来支持本科院校,尤其是高水平大学建设,而实际上高等职业教育要强调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对实验实习场所的建设有较高要求,经费投入需求甚至更大。
2、办学经费严重不足对教育质量产生了不良影响
高等职业院校财政拨款的严重不足,致使教学条件严重跟不上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为了使学校能正常运转,大多数高等职业院校不得不依靠增加学费收入来解决办学经费问题。于是,一些学校不顾办学条件,盲目扩大办学规模,以规模效益来弥补经费不足的闲境。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硬件建设和师资跟不上,教育教学质量必然要受到影响。从2014年到2015年,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生均校舍建筑面积减少10.3%,生均图书减少9.5%,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减少5.3%,分别比同期本科院校的相应指标要低7.9、10.3个和9.0个百分点。特别是教学仪器设备的更新更慢,难以满足科技发展对教育的要求,以至于学生实践能力差,不能适应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及产业调整带来的劳动力需求变化的需要。因此,毕业生的质量受到较大的影响。
3、办学经费的不足导致优秀教师流失
高等职业院校教师的待遇不高,导致高等职业院校优秀教师的流失现象较为普遍。有相当多的45岁以下的学术带头人,晋升教授后不久便跳槽到本科院校。年轻的教师博士毕业后,也有许多南地市高等职业院校跳槽到省会城市的省级高等职业院校或本科院校。优秀教师的流失,以及教师队伍的不稳定,无疑要给教育教学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直接影响到教育质量。
4、办学经费严重不足导致专业结构不合理
由于工科类的高级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在物质、技术等方面耗资甚多,师资标准要求较高,即办学成本较高,一些学校相继开设社科类专业,导致整个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严重不合理。其结果是文科类毕业生就业难。而企业中高级技术型人才(高级技工)十分紧缺,这说明一些工科类专业的招生严重不足。一些高等职业院校见某些工科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十分走俏,也盲目开设该专业。由于办学条件达不到要求,所培养的人才也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其结果还是不能解决企业高级技工紧缺的问题。
二、德国职业教育经费筹集多元化分析
相比较我国职业教育经费现状,德国职业教育经费筹集则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德国的职业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其复杂性表现在有教育部门、劳动部门、企业、行业协会、社会团体和个人等多种办学机构, 涉及工业、农业、手工业和服务业等多种行业,有企业主、雇员、培训人员、教师和适龄青年等多种参与者。在众多的职业教育办学机构中,政府(联邦和州)及企业是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经费的主要承担者。德国实施的职业教育主要是双元制职业教育, 其基本特点是整个职业教育培训过程是在企业和职业学校两条线上同时进行。企业侧重实践培训, 向学徒传授实用知识和职业技能;职业学校注重理论教学,向学生传授专业理论和普通文化知识,以企业实践培训为主。双元制是德国职业教育的主要形式,其经费来源于两个渠道:企业及跨企业职业培训的费用大部分由企业承担;职业学校的费用则由国家及各级政府负担。
三、 对我国职业教育经费多元化的启示
1、加大政府投入,争取更多财政支持。通过切实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积极争取地方政府的最大支持,一方面是积极争取政府增加经费投入,另一方面是争取政府在政策的支持与倾斜,减少支出,比如贷款贴息、税费减免等。
2、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我国职业院校可以借鉴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进一步推进校企合作。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是通过定单培养、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等不同形式的校企合作,实现双方的“互赢”。学校可以根据企业的需求,培养符合企业发展需要的人才,这样的人才更有针对性,更能适应企业的需求,可以实现就业的零距离。找准企业与学校的利益共同点,探索校企合作的持续发展机制,拓宽校企合作的渠道,寻求一种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深层次的合作关系,建立学校和企业之间长期稳定的合作制度,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以使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道路越走越宽广。
3、吸引社会力量投入。省级政府层面应制订吸引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法律法规及操作细则,明确社会办量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优惠政策,鼓励个人、团体等社会力量以不同形式参与职业教育,实现职业院校经费来源的多元化和投资主体多元化,以保证高职教育经费的充足。应运用行之有效的优惠政策和市场激励机制,吸引社会力量投入职业教育。
4、拓宽经费来源渠道。职业院校经费来源主要为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与学杂费等事业收入,企业、行业等其他主体投入相当有限。政府应引导企业通过合资、独资、合作等不同形式参与职业教育,探索发展混合所有制、股份制等多种形式的职业院校,并允许企业获得相应的权利。同时,应促进社会资本直接向职业院校提供资助。比如,可以设立企业家、企业基金等方式,省税务主管部门应积极推进企业在税前向社会公益团体捐赠。
参考文献:
[1]菲利普・葛洛曼(德).国际视野下的职业教育师资培养
[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3)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P]中国统
计出版社,2007年第178页
[3]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高[2006]16号
一、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一)总体要求。深入贯彻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省十次党代会和十届三次全会精神,加快吉林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实现职教兴省、职教惠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把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统筹发展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坚持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并举,推动公办与民办职业教育共同发展。以服务发展为宗旨,同步规划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推进人力资源开发与技术进步,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以促进就业为导向,推进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紧密对接、与终身学习紧密对接,提高劳动者特别是青年的就业创业能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统筹发挥好政府和市场的作用,引导支持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激发办学活力。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突出办学特色,强化校企协同育人。加强中等与高等职业教育衔接,推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沟通,为学生多样化选择和多路径成才搭建“立交桥”。
(二)主要目标。到2020年,形成结构布局合理、服务转型升级、促进充分就业、办学特点鲜明、体制机制富有活力的吉林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全省职业教育综合发展水平进入全国前列。职业教育在校生规模总量从34万人增至65万人左右,高中阶段教育职普比例大体相当,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占高等教育的60%左右。中职学校整合至150所左右,专科高职院校增加至25所左右,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型整体及部分转型的比例达到70%左右。职业院校全部达到国家办学标准。建设30所示范性职业院校,其中10所职业院校办成全国同类院校中的名校。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5%以上。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开展全民技能素质培训,使有就业愿望和培训需求的劳动者至少得到一次职业培训。政府推动、市场引导、社会参与的体制机制基本形成,职业教育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社会人才观念显著改善,支持和参与职业教育的氛围更加浓厚,职业教育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方面贡献力大幅度提升。
二、优化布局结构,加快体系建设
(三)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强化中等职业教育在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中的基础作用,大力培养中级技术技能人才。改善办学条件、建立升学通道、提高教育质量,增强中职学校对生源的吸引力。按照职普比例大体相当要求,统筹高中阶段教育招生。完善资助政策,支持中职学校招收往届初中毕业生、未升学高中毕业生、退役士兵、青年农民等群体。制定全省中职学校设置标准,实行省级合格评估和限制注册制度。与我省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相适应,通过撤销、兼并、划转、托管等方式,将全省中职学校整合至150所左右。每个中心城市办好若干所中职学校,每个县(市)办好1所县级职教中心(职业学校),形成中心城市、县域学校合理分布、均衡发展的格局。到2020年,中职学校在校生达到25万人左右。
(四)加快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发挥高等职业教育在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中的引领作用和在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中的推动作用,大力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鼓励高职院校依托品牌专业开展联合办学,扩大招生规模。支持具备条件的行业企业整合教育与培训资源举办高职院校。各地要引导社会力量积极举办或参与举办专科高职教育。有条件的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可在学前教育、护理、健康服务、社区服务等领域联合举办五年一贯制高职。到2020年,专科高职教育在校生达到15万人。通过推动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积极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长春、吉林两地实现优质职业院校集群发展,其它市(州)至少办好1所特色鲜明的高职院校。原则上中职学校不升格为专科高职院校,专科高职院校不升格为或并入本科院校,形成定位清晰、科学合理的职业教育层次结构。
(五)推动普通本科院校转型发展。通过扩大办学自、调整招生计划、增列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加大投入等倾斜政策,引导普通本科院校和专业向应用技术型转变。通过转型试点,示范引导,支持20所左右普通本科院校整体和部分高校的分院(专业)向应用技术类型转型。独立学院转设为独立设置高等学校时,鼓励其定位为应用技术型高校。建立全省高校分类管理体系,形成分类设置、评价、指导、拨款机制。到2020年,应用技术型高校在校生达到25万人以上。
(六)优化专业结构。统筹规划中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围绕我省大力发展支柱产业、优势特色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加快发展民营经济,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需求,重点支持建设新能源汽车、生物化工、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先进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现代农业以及文化创意与设计、民间工艺、民族文化传承等领域的专业,打造20个国内一流的品牌(特色)专业。依托行业企业制定专业建设标准,实行多方参与的省、市、校三级专业评估制度。完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建立以品牌(特色)专业为核心、不同教育层次相衔接、与全省产业结构相匹配的职业院校专业体系。
(七)大力开展职业培训。实施全民技能素质培训,面向全体劳动者开展多种形式的就业技能、岗位提升和创业能力培训。企业对新录用职工要组织岗前技能培训,对在岗职工每三年至少组织一次岗位技能提升培训。行业部门和组织要不断完善行业主要岗位技能人才标准,组织本系统人员培训,开发职业培训包,开展行业技能大赛。支持整合后的职业院校取得培训资质、在符合条件的职业院校设立职业技能鉴定所(站);组织中高等职业院校与街道、社区合作开展灵活多样的社区公益性培训;引导普通本科院校与职业院校等建立就业创业教育协作体,对在校大学生和离校未就业大学毕业生开展就业技能和创业能力培训。职业院校在校培训人员(折合数)占学历在校生的比例逐步达到30%。充分发挥各类社会培训机构作用,满足社会多元培训需求。鼓励各类培训主体开发具有吉林特色的培训品牌,发展职业培训产业。
三、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办学活力
(八)引导支持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创新民办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积极支持各类办学主体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举办民办职业教育;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允许以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办学并享有相应权利。鼓励行业企业与职业院校以股份制形式举办实习实训基地和研发中心等。开展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办学试点。在中职布局结构调整、扩大高职办学资源、推动普通本科转型发展和提高职业培训能力中,吸引社会资本积极参与。鼓励民办职业院校开展非营利性办学试点。探索公办和社会力量举办的职业院校相互委托管理和购买服务的机制。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教学过程,共同开发课程和教材等教育资源。社会力量举办的职业院校与公办职业院校具有同等法律地位,依法享受相关教育、财税、土地、金融等政策。健全政府补贴、购买服务、助学贷款、基金奖励、捐资激励等制度,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管理和评价。
(九)促进企业参与。把校企合作作为基本办学制度,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成立全省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统筹推进校企合作。落实促进校企合作办学的有关法规和激励政策,鼓励行业企业举办或参与举办职业教育,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企业因接受职业院校实习生所实际发生的与取得收入有关的、合理的支出,按现行税收法律规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对举办职业院校或接受职业院校师生实践实习的企业,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给予支持。对职业院校自办、以服务学生实习实训为主要目的的企业或经营活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税收等优惠。企业开展职业教育的情况纳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
(十)加强行业指导。通过授权委托、购买服务等方式,把适宜行业组织承担的职责交给行业组织,给予政策支持并强化服务监督。根据我省重点产业发展特点,建立行业协会、企业、院校以及行业部门共同参与的20个全省性行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行业人力资源有关信息,指导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交流教育教学改革经验,组织教学质量评估。支持行业组织发挥桥梁作用,引导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共建实习实训基地、技术研发中心、技能大师工作室等平台,成为我省技术技能传承和创新的重要载体。
(十一)深化集团化办学。落实院校、行业企业、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等共同组建职业教育集团的支持政策,发挥职业教育集团在促进教育链和产业链有机融合中的重要作用。鼓励龙头企业牵头组建职业教育集团,发展支撑地方产业的园区化职业教育集团。开展多元投资主体共建、以产权为纽带的职业教育集团改革试点。鼓励发展中高职多层次衔接、产学研多主体联合的职业教育集团。重点支持办好10个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健全联席会、董事会、理事会等集团化办学治理结构和决策机制。
(十二)完善现代职业学校制度。高职院校根据核定办学规模自主制定招生方案、调节招生比例、设置专业,在编制结构标准及机构设置限额内自主设置内设机构,按照有关规定公开招聘、自主选用硕士以上教师和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或取得省级技能大赛一等奖以上的高技能人才,特殊紧缺的高技能人才可走“绿色通道”,自主评聘专业技术(技能)职务。扩大中职学校在专业设置和调整、人事管理、教师评聘、收入分配等方面的自。职业院校依法制定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章程和制度,完善治理结构,提高治理能力。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要建立董事会、监事会制度。坚持和完善中职学校校长负责制、公办高职院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实行企业经营管理和技术人员与学校领导、骨干教师相互兼职(任职)制度。完善职业院校内部绩效考核分配机制。
(十三) 强化职业院校的技术技能积累作用。落实多方参与政策,推动政府、学校、企业联动,促进技术技能的积累与创新。支持示范性职业院校和转型高校与行业企业共建30个以上技术工艺和产品开发中心,每年在职业院校组织开展100个以上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等应用开发项目。职业院校教师和学生拥有知识产权的技术开发、产品设计等成果,可依据法律和有关政策规定在企业作价入股。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资专业化水平
(十四)统筹师资建设规划。制定全省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整体规划,到2020年,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占专业教师的比例达到60%以上。制定职业院校教职工编制标准,完善体现职业院校特点的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办法。中职学校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指标单列,设置正高级教师职务(职称)。通过扩大招聘企业在职人员,增加职业院校高层次技术技能人员任教比重。通过实施招收具有一定生产实践经验的人员、职业院校毕业生培养职教师资项目和职业教育师范生免费教育项目,加强职业院校特别是面向农村职业教育和紧缺专业的师资定向培养。加强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建设,改善办学条件,创新教育模式,提高培养培训质量。
(十五)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制定职业院校和转型高校教师专业建设标准,完善全省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认定制度,建设适应现代职业教育要求的专业化教师队伍。现有中青年专业教师要通过参加生产实践、专业培训、技能竞赛等途径,提高实践操作能力,获取“双师型”教师应具备的职业资格或技术等级证书。实行新录用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一年后上岗任教制度。职业院校可聘请有企业实践经验的在职人员或退休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数量不超过教职工编制总数的20%,所需费用从高职院校在新增生均拨款中统筹解决,中职学校由财政另行核拨。专业教师每两年到企业实践的时间累计达到2个月以上。对转岗教师实施“专业嫁接”培训。在专科高职院校、转型本科院校及专业设立“长白山技能名师”岗,每年聘请70人左右以专职或客座形式任教。各地可根据需要,在中职学校设立“技能导师工作室”,聘请能工巧匠、技术能手等带徒传艺。
(十六)提高教师素质。定期开展教书育人楷模评选活动。建立社区、行业企业、学校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师德师风评价制度。每年遴选50名专业教学领军人才、30个优秀教学团队。依托职业教育集团、行业组织、院校教育创新协作体开展科研和教研活动,每年支持开展10项针对我省实际的职业教育重大理论、实践与政策等问题的研究,支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重点实验项目,全面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加强教师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教师评聘考核的重要依据。
五、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十七)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就业创业能力和继续学习能力。推进校企一体化培养模式,实现课程内容和教学过程与岗位要求和生产过程紧密衔接。加大实习实训在教学中的比重,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规范的实践教学课时占总课时比例逐步提高,到2020年分别达到70%和50%左右。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现场教学等教学方法。大力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实行“双证书”制度,职业院校毕业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应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从2014年起,在加工制造和现代服务等专业领域,选择10所以上院校(企业)开展校企联合招生(招工)、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建立专业教学质量标准,定期开展多方参与的质量考核评价。从2014年起,在中职学校和专科高职院校中开展建立学校、企业、社区和家庭共同参与的学生成长记录与评价制度试点,并逐步推广。
(十八)完善技术技能人才成长通道。从2014年开始,开展中高等职业院校3+2、3+3、3+4等学制贯通试点,逐步扩大专科高职院校招收中职学校毕业生、转型本科高校招收中职学校和专科高职院校毕业生的比例,到2020年分别达到20%和30%左右。重点支持转型本科高校发展专业研究生教育。建立中高职协调发展的教学管理和质量评价制度。完善高等职业教育单独招生、“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考试、综合评价招生和技能拔尖人才免试升学等办法。将工(农)学交替、现代学徒制、远程教育等学习方式纳入职业教育政策支持范围,建立以学分银行为基础的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推进学习成果互认衔接。深化“千名首席技师”打造计划,采取“以赛代评”等方式选拔高技能人才。普通教育学校要为在校生和未升学毕业生提供职业辅导教育。
(十九)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搞好规划,引导社会力量,加快推进各类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各地要支持职业院校办好实习实训基地,并搞好统筹,整合资源,多元筹资,建设一批公共实习实训基地。职业院校要通过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引企入校等方式,共建兼具生产、教学和研发功能的实习实训基地。支持职业教育集团建立以产业为纽带的实习实训基地。通过政策引导、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优质职业院校与企业共建20个覆盖专业大类的省级示范性实习实训基地。鼓励具备资质的职业教育实习实训基地,在完成教学培训任务的基础上,面向社会提供服务。发挥“吉林省首席技师工作室”带徒传艺、技能攻关的基地功能。
(二十)提高信息化水平。到2015年底,建立职业教育信息化管理系统,建成全省数字化资源库和公共服务平台,完成职业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鼓励职业院校开发应用与专业课程配套的虚拟仿真实训系统、在线课程,探索网络教学模式,开展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实时互动的远程教学建设,到2020年覆盖所有专业。推进开放大学和数字化学习港建设,服务全体劳动者接受终身职业教育。支持办好国家职业教育文献与数据中心和数字化职业教育博物馆。
(二十一)加强合作与交流。完善城乡统筹、以市带县、以县带乡、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协调发展机制。支持城乡职业院校通过专业共建、师资互派、资源共享等多种方式开展合作办学。支持开展跨区域合作办学。2015年起,每年组织50名校长和教师到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和地区进修、培训。支持中外职业院校合作办学,对接和引进国际先进专业标准和课程体系,吸引国(境)外优质职业院校到省内办学,鼓励有条件的职业院校到国(境)外办学。积极承担国家职业教育东中西部对口支援项目。
六、完善保障措施,推进现代职业教育发展
(二十二)加强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完善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省有关部门要有效运用规划、政策、财税等手段,加强对职业教育发展的统筹协调和分类指导。市县两级政府要强化责任,结合本地实际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探索解决职业教育发展的难点问题。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减少部门职责交叉和分散。教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发展改革、财政部门以及行业部门根据各自职责分别负责有关工作,共同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充分发挥职业教育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的作用,形成工作合力。
(二十三)健全政府投入机制。各级政府逐步提高财政性教育经费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费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30%。各市(州)、县(市、区)要足额落实应负担的免学费和助学金所需经费。从2014年起,制定中职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各地公办中职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原则上不低于3000元(含免学费补助),并随财力增长逐步提高,省财政根据各地落实情况进行奖补。2015年公办专科高职院校生均拨款达到1.2万元以上,2017年与本科院校实行统一标准。对省属本科高校实行差异化拨款,鼓励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转型,增加的省级职业教育发展专项资金重点用于加强教师专业化队伍建设,改善实习实训设备条件,促进农村和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加快发展等。各地政府要加大经费统筹力度,发挥企业职工教育培训经费以及就业经费、扶贫和移民安置资金等各类资金在职业培训中的作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建立职业教育经费绩效评价制度、审计监督公告制度、预决算公开制度。
(二十四)完善政策激励资助体系。鼓励社会力量捐资、出资兴办职业教育,符合规定条件的,其捐赠按照现行税收法律规定在税前扣除。落实财政贴息贷款等政策,健全民办职业院校融资机制。企业要依法履行职工教育培训和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的责任,一般企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5%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除国家另有规定外,企业发生的职工教育经费支出,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2.5%的部分,准予扣除;超过部分,准予在以后的纳税年度结转扣除。企业提取的教育培训经费,用于一线职工比例不低于60%。对不按规定提取和使用教育培训经费并拒不改正的企业,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收取企业应当承担的职业教育经费,统筹用于本地区职业教育。探索利用国(境)外资金发展职业教育。建立职业院校助学金覆盖面和补助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加大对农林地矿油核等专业学生助学力度。完善面向农民、农村转移劳动力、在职职工、失业人员、残疾人、退役士兵等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的资助补贴政策,推行以直补个人为主的支付办法。加强资助资金管理,严查学籍造假,确保资助资金有效使用。
【正文】
目前,“现代学徒制”已经全面实施,“企业新型学徒制”正逐步推开,这两份文件分别以学校和企业为主导,它们的先后实施进一步促进了校企有机结合,深化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1 现代学徒制与新型学徒制比较
1.1相同点
现代学徒制和新型学徒制两者都以“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校企联合培养”为主要内容,学生拥有双重身份,既是学校学生也是企业工人;两者人才培养模式都强调校企一体化的方式进行人才培养;双师教学是开展学徒制工作的重点,两者都提出通过紧密校企合作,实行双师教学,由学校老师和企业共同承担,企业承担学徒的岗位技能训练,学校承担系统的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注重加强对学徒制的教学管理,实行弹性学制或学分制,完善质量考核和评价制度,确保学生的基本权益。
2.2不同点
(1)制定政策出发点、视角不同
从现代学徒制和新型学徒制方案的指导思想、目标、实施意义可以发现,两者的出发点和视角存在不同。现代学徒制是由教育部下发给各省、市教育厅、教委、教育局,从教育的视角来开展工作,重在育人,期望通过工作完善职业教育育人机制,创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新型学徒制是由人社部和财政部联合下发给各省市社会保障厅(局)、财政厅(局),从人力资源的视角来开展工作,重在企业人才培养,旨在完善政策措施和培训服务体系,为企业培养后备技能人才。
(2)涉及的利益相关主体不同
首先是培养对象不同,现代学徒制主要针对职校具有企业员工身份的学生,新型学徒制主要针对企业新招用人员和新转岗人员。其次是培养责任主体不同,现代学徒制主张学校和企业双主体育人,新型学徒制学徒培养的主要职责由企业承担。第三是参与主体不同,现代学徒制强调在政府层面发挥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协调作用,坚持企业和学校共同合作,而现代学徒制主张在政府层面由人社部、财政部制定政策进行学徒制引导,充分发挥企业为主体作用,鼓励院校积极参与。
(3)政策关注点不同
现代学徒制的政策关注点主要是通过对现代学徒制企业和职业院校进行财政资助或者政府购买建立奖励机制,调动企业和职业院校积极性,注重保障学生基本权益,积极推进“双证融通”。新型学徒制政策的关注点在于健全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投入机制和建立完善的补贴政策,充分调动企业和学徒的积极性。相比较而言,新型学徒制制定了比较清晰的投入政策和补贴政策,在实践中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操作性,能够很好地调动企业的积极性。
2 通过对本地区及青岛等周边地区的调研:“企业新型学徒制”将成职业院校主要模式
2.1推动品牌专业(群)建设
青岛市实施职业院校专业建设“计划”,支持现代海洋、人工智能等5~6个专业(群)建设中国特色高水平骨干专业群。建立健全专业动态设置与调控、评估排名与公示、“负面清单”及退出机制。到2025年,全市所有职业院校均建成1~2个省、市品牌(骨干)专业(群),在中职学校、高职院校各建设20个左右省品牌专业(群)。
2.2将建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
落实产教融合型企业“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的组合式激励政策。鼓励职业院校联合行业企业申请国家专利和国家教学成果奖。鼓励企业和职业院校共建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国家创新实验室和科研成果孵化基地。青岛市到2025年,培育30个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3~5个全国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联盟),争取1~2所高职院校、10所左右中职学校及部分职教集团、企业参与国家职业教育“十百千”产教融合。
2.3推广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经验
编制学徒专业目录,建立学徒专业教学标准。到2025年,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成为青岛市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全市高职院校至少要与150家以上企业、中职学校至少要与80家以上企业建成综合性实践基地。
2.4全面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制定深化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意见。推行技能教学“普测+抽测”制度。推广“互联网+职业教育”模式,加大数字化教学平台、虚拟仿真实训教学环境建设。
2.5建设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
打造一批名师团队。制定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职业能力建设标准。青岛市到2025年,选拔培养100名青年技能名师,认定一批专业(学科)骨干带头人。争创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30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给予每个工作室相应的资金支持。在大型企业中建设师资培训基地,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培训基地建设。每年支持30名教师开展海外高端培训。
3 对当前开展学徒制工作的启示
虽然从具体实施方案上看,现代学徒制和新型学徒制差异较大,其中新型学徒制方案对学徒制培养对象、主体、目标、方式、政策等方面作了更为详细规定,比现代学徒制工作的操作性强,且更有计划性。但从学徒制内涵上看,二者有着较大的联系,如果仅从职业院校层面开展现代学徒制或者仅从企业层面开展新型学徒制都存在较大困难,需要职业院校和企业紧密合作。
3.1建立多部门合作机制,统筹协调落实“现代学徒制”、推进“企业新型学徒制”工作
开展学徒制工作,需要运用多方之力,建立一个跨部门的工作领导小组,包括教育部门、人社部门、财政部门等,共同制定实施办法。工作领导小组应该承担以下职责:健全开展现代学徒制相关的政策,为工作提供政策保障;完善工作的投入机制和补贴政策,为工作提供经费支持;发挥组织协调作用,统筹利用各方资源;做好对企业、职业院校、学员的监督和管理,严把质量关;做好学徒制的宣传和引导工作等。
3.2深化“校企合作”,把握“企业新型学徒制”工作的关键
目前无锡市共有高等职业技术学院10所、五年制高职校和中等专业学校20所、技工院校14所,在校生达21万人,职业教育整体发展走在全省、全国的前列,为无锡市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在采访中,江苏省无锡市教育局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处处长高群详细介绍了无锡市职业教育特色,并就无锡市职业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内涵建设、财政支持、与社会的互动等方面的问题做了详细解答。
问:资源优化整合是近年来无锡市职业教育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请问有哪些重要举措?
答:无锡市坚持把职业教育作为全市教育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通过推进职业教育资源整合,做大做强一批中等职业学校。2006年,无锡启动全市中等职业教育资源整合工作,打破隶属关系和学校类型界限,以重点职业学校为核心,考虑同科、同类、同愿等因素,采用合并、划转等方式,对职业中学、技工院校、中专的资源进行了整合和重组,扩大重点职业学校办学规模,对于规模较小、办学条件较差的公办职业学校,原则上不予保留。
首先是减少数量、扩大规模。通过整合,无锡市区公办中等职业学校由37所整合为17所,校均办学规模达到5000人左右,实现了规模办学、集约办学、特色办学。2013年,全市技工院校归口教育部门管理。除此之外,进一步完善全市中等、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机制,建立市与在锡高校联席会议制度,成立全市职业院校建设与专业设置评议专家委员会,协调解决职业院校在发展目标、专业设置等方面的问题。
其次是优化职业教育资源配置。按照“开放、共享、国际化”的原则,瞄准国际一流水平,高起点规划建设无锡职教园。园区规划面积46平方公里,规划居民10万人、学生10万人,总人口20万人。目标是建设成为集教育、科研、实训和高新技术产业孵化于一体的职业教育改革开放实验区、产学研结合实验区和高技能人才造就地,集教育、文化、旅游、生态、人居、产业于一体的职业教育新城和国内一流、具有国际水准的综合性职业教育园区。
自2005年起,无锡市已累计投入70多亿元,职教园区建成范围达6平方公里,现已入驻中高职院校9所,师生8万余人。同时,建成具有先进水平的无锡市公共实训基地,亚太经合组织技能开发促进中心落户其中。目前,园区每年为无锡市乃至长三角地区培养1万多名毕业生和3万名实习生,实现了集聚效应。
问:无锡市职业教育是如何深入开展内涵建设专项工程、全面提高职业院校办学水平的?
答:在职教资源整合基本完成的情况下,无锡市将职业教育工作重心转移到内涵建设方面。无锡市积极参加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项目试点,探索构建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纵向衔接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从课程、专业、师资、技能等核心环节入手,组织实施职业教育内涵建设专项工程。对职业教育内涵建设专项工程实行全覆盖政策,全市范围内中等职业学校、高等职业院校、技工学校、民办学校均可参与申报评选。
加强专业技能教学,建立了全覆盖、规范化的技能竞赛体系,每年举办全市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并组织参加国家级、省级技能大赛,在2014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得20块金牌、1块银牌和4块铜牌,在2015年全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比赛中获得57块金牌、111块银牌和114块铜牌,位居全省前列。
加强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建立国家、省、市、校四级师资培训网络,开展职业院校教师赴全市服务外包企业(园区)锻炼实践活动,选派400多名骨干教师赴新加坡、德国、英国培训。目前,全市中职学校专业课教师“双师型”比例达75%,兼职教师占专业课教师的30%。
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出台《无锡市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年)》。推进职业学校信息化“三通两平台”(宽带网络校校通、数字资源班班通、学习空间人人通和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教育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半数以上的职业院校建成了数字化校园,数字化课程资源达到800G以上。每年举办全市职业学校信息化教学比赛,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规范使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管理信息系统,职业学校学籍管理、师资管理、专业管理、设施设备管理统一纳入系统平台。
问:职业教育改革的“大手笔”离不开财力的保障,无锡市财政是如何保障职业教育发展的?
答:无锡市职业教育发展离不开国家和地方财政的大力支持,地方政府积极筹措资金,建立职业学校经费保障机制,突出重点领域,统筹发展各级各类职业教育。
2007―2009年,无锡市财政每年安排专项经费650万元,支持职业院校课程、专业、师资“三项建设”;2010-2012年,每年安排专项经费800万元,支持职业教育专业、课程、师资、技能“四项提升工程”;2013―2015年,每年安排专项经费800万元,支持全市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工程;2012―2015年,每年还安排1000万元专项引导资金,用于推进国家“开展地方政府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综合改革试点”和“江苏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建设,加快构建高水平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
同时,无锡市还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健全中等职业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有关要求,从2011年春季起,生均财政拨款2800元。全市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正式学籍一、二、三年级在校学生按照每生每年2200元的标准免除学费;对符合国家标准的民办中等职业学校的一、二、三年级学生,按照同类型同专业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学费标准免除学费;对符合条件的中职学校困难学生,按照每生每年2000元的标准发放助学金。
此外,为了推动落实企业依法履行职工教育培训的责任,从2005年起,全市企业职工教育培训,政府统筹其中的0.5%部分用于发展职业教育。仅2014年,无锡市区共统筹企业职工教育培训经费1.8亿元,全额用于高技能人才培养和职业院校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问:一个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除了政府部门的投入外,社会力量的参与也是非常重要的,在这方面无锡有哪些经验?
答:为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无锡市出台了《关于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出资捐资办学的意见》,通过政府补贴、购买服务、助学贷款、基金奖励、捐资激励等措施,支持独资、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举办职业教育。民办职业院校与公办职业院校具有同等地位,依法享受教育、财税、土地、金融等相关优惠政策。目前,无锡市共有民办高职院校3所、民办中等职业学校1所、民办技工院校7所,并集政府、高校、科研机构、行业、企业、社区等各方面资源,推进建设混合所有制本科层次应用技术高等教育机构。
围绕全市确定的物联网、新能源与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生物、微电子、新材料与新型显示、软件与服务外包、工业设计与文化创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纺织服装、特色冶金、精细化工等传统优势支柱产业,无锡市全面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并加强相关专业和课程建设,实现“育人链”与“生产链”的无缝对接,使全市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目前,由无锡市政府授牌的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实训定点企业已经达到100家。
为着力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建设,无锡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职业教育集团建设的工作意见》。围绕服务全市骨干产业,组建物联网、服务外包、商贸物流、数控、旅游、微电子、建设、艺术设计、汽车、焊接等10个市级职教集团。职教集团由牵头学校负责人和企业(或行业组织)负责人担任双理事长,以专业和产业为纽带,以行业和企业为依托,以校企合作为重点,实施现代学徒制、订单培养等项目,实现了校企一体化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