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的基本知识范文

时间:2023-07-05 15:59:2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会计的基本知识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会计的基本知识

篇1

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过程中,广大会计人员爱岗敬业、恪尽职守、廉洁奉公、坚持原则,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在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无容置疑,我国会计职业道德建设也存在一些和缺陷,主要表现在:

1、会计造假。一些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意识薄弱,不能够遵守职业规范,不能坚持原则,直接或间接参与伪造、变造、篡改、隐匿、毁损会计资料,编造虚假会计帐簿、会计报表等,对外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和经济指标,严重了政府的决策,扰乱了社会正常经济秩序。

2、违法乱纪,谋取私利。某些会计人员抵挡不住金钱诱惑,采取收入不记帐、虚报冒领、伪造、变造支出单据等违法行为,侵吞国家和集体财产,或利用职务之便利,贪污、挪用公款,以权谋私,侵害国家和集体利益。

3、违背执业准则,弄虚作假。少数会计师事务所的会计人员,不严格遵守独立、客观、公正的职业道德准则,对明知有重大错误和舞弊的会计报表出具不恰当的审计报告,欺骗广大投资者。

造成以上表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上的,又有客观上的。主观上,会计人员道德素质偏低,一些会计人员缺乏必要的会计职业道德知识,道德意识非常薄弱,对遵守职业道德没有清醒的认识或者是没有足够的重视,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受利益驱动,面对金钱,经不住诱惑,在河边占久了,就失足了;客观上,一是受社会风气的影响。在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社会上出现了弄虚作假、哄骗欺诈、偷税漏税、以权谋私等一些违背诚信的不良现象,使部分会计人员心理失衡,也参与到弄虚作假的行列中。二是受执业环境的影响。我国会计职业道德的规范不完善,对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缺乏具体的惩治措施,而对坚持原则,严格遵守职业道德的会计人员也缺乏必要的法律保障和救济制度,使一些会计人员迫于单位领导胁迫,参与会计造假。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会计职业道德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存在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因此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仍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二、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必要性。

1、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是解决会计造假和会计信息失真的需要。会计造假有自身的因素,也有社会因素,有原因也有经济原因,虽然解决会计造假不能仅仅靠会计个人力量。但是会计造假主要发生在会计工作中,主要是会计行为,在解决会计造假中,会计人员必然是主要力量。只要会计人员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坚持原则,严守职业道德,就能遏止会计造假和信息失真现象,因此在目前会计造假和信息失真严重的情况下,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具有重意义。

2、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是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素质的重要措施。

一个高素质的会计人员应具备“德、能、勤、绩、公、廉、俭”等七个方面的素质。会计人员有足够的专业技术水平、扎实的功底和执业的基本知识固然很重要,但由于会计工作的特殊性,会计还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会计职业道德是会计管理工作好坏的关健。因此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才是最重要的,会计人员具备了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才能真正做到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坚持准则、廉洁奉公、实是求是、客观公正、作风严谨、艰苦朴素、大公无私,而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是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素质的重要措施。

3、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是树立会计行业良好形象的需要。

由于受市场条件下物质利益的驱动、以及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少数会计人员弄虚作假,贪污腐化、大吃大喝、铺张浪费,严重损害了会计形象,降低了社会对会计的信任,会计行业的遇到很大困难。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迫在眉睫,会计人员只有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会计行业才会有良好的工作环境,社会对会计行业的看法才能改变,会计的形象才会改善,会计的地位才能提高,因此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是会计行业良好发展的根本。

三、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措施

1、加强会计职业道德

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关健在教育。开展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是培养会计人员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坚定的职业信念、规范的职业行为不可缺少的环节。会计教育不能仅限于传授业务技能与知识,更重要的是要灌输道德标准和敬业精神,不仅要加强对在校学生的教育,更要重视对在职会计的职业道德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把职业道德教育融进每一名会计人员内心,增强每名会计人员履行职责和道德义务的自觉性,树立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实事求是、坚持原则、恪尽职守、清正廉洁的道德品质。

2、会计人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

会计人员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是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关健,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主要靠会计人员自身努力。一个会计人员道德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身道德修养的程度,会计人员要通过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改造、自我提高,把职业道德原则转化为自已的职业道德品质,形成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在会计职业活动中,客观公正、精心理财,扎扎实实做好会计工作,不断用职业道德来规范自已的会计行为,实现职业理想。

3、净化会计行为环境

篇2

一、知识经济的发展

知识经济,最早是于1990年由联合国研究机构提出的。1996年国际经济合作组织(OECD)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报告所述,知识经济是对智力资源和知识的占有、配置、生产和消费为基本要素的经济。知识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与其他的经济形态相比,知识经济具有许多新的特征:

(一)知识资本化

知识经济时代起主导作用的资本不再是农业社会的土地和工业社会的银行借贷资本,而主要是知识资本,知识作为生产投入越来越重要。

(二)知识价值日益凸现

知识经济时代的产品中最有代表性和竞争力的是智力产品,知识价值在企业生产产品的总价值中所占比重不断上升,高附加值已经成为衡量商品和服务有效性的重要原则。

(三)可持续发展成为主流

知识经济通过高科技合理、综合、高效地利用现有资源,同时开发利用其他的自然资源,使知识密集型产业成为取得社会物质财富的主要形式,实现和推动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资产无形化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产权的地位提高到空前的高度,无形资产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

(五)生产方式松散化

知识经济时代,由于信息传输流畅,大工厂式的批量生产将解体,取而代之的是分散于各作业点的小组式的生产,甚至出现“无实体公司”,即通过网络联系起来一起工作,业务完成后解散。

二、知识经济对会计基本假设的影响

(一)会计主体假设面临的影响

会计主体假设指会计所反映和控制的是一个特定企业的经营活动,而不包括企业的投资人或其他企业的经营活动。强调会计为之服务的特定单位或组织,从空间上界定了会计活动的范围。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竞争的日趋激烈,会计主体假设的外延越来越难以界定。跨国公司的出现,使得企业的空间不断地扩展和延伸。由此产生的合并会计报表业务,将各子公司的财务报表与母公司的财务报表相合并,实质上是对不同会计主体的会计信息进行调整、归集与合并,体现母公司这一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从某种程度上拓展了原有的会计主体理论。此外,虚拟企业也对会计主体假设提出了质疑。作为传统会计主体的一般企业是一个有形实体,而网络经济的主体――网络公司则是一个“虚拟企业”,即某些企业为了实现稀缺资源的有效配置,根据业务需要在网络之中结成企业串,借助互联网,随时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不断变化组合。虚拟企业分合灵活,变幻不定,传统的会计主体在这种条件下已失去了意义,这就给如何正确、客观地反映其资产负债及财务状况带来了新的问题。

(二)持续经营假设面临的影响

持续经营是假设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能永远地进行下去,即在可预见的将来,企业不会倒闭。这虽然是一假设,但基本符合人们的思维习惯,也有利于企业组织会计核算工作。随着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出现了大量“虚拟企业”,或企业出于战略考虑而终止、兼并、改组其某些分部的新现象,持续经营这一概念也因此而受到了挑战,给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带来了新的问题。

(三)会计分期假设面临的挑战

会计分期假设是对持续经营假设的补充。为了及时总结企业的经营情况,人为地将企业连续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相等的较短时间段落,据以结算账目,编制财务报告。网络技术的发展,使会计信息的实时提供成为可能。一项交易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每一时点的报告使会计分期的时间间隔趋向于无穷小,变“历史信息”为“即时信息”,许多人就对会计分期假设的必要性产生了怀疑,认为现行的会计分期假设已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随时利用会计信息及时做出决策的需要。

(四)货币计量假设面临的挑战

货币计量是指企业在会计核算中要以货币为统一的、主要的计量单位,记录和反映企业生产经营过程和经营成果。此会计核算前提规定了会计核算的内容,即会计主要核算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能用货币计量的那一部分,而非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部。然而,随着会计信息使用者需求的不断提高,人们要求企业提高披露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企业不仅披露能够以货币计量的信息,还要披露其他不能用货币计量的信息,特别是人力资源、企业发展动力、创新能力及综合竞争力等对投资人决策非常重要的信息。若单纯用货币计量,这些都只能排除在财务报表、甚至财务报告之外。因此,必须改进计量手段,扩大财务报告的信息容量,增加非货币化的信息,为使用者提供完整、全面的会计信息。

三、财务会计基本假设的重新思考

(一)对会计主体假设的重新思考

经济环境的巨大变迁导致虚拟主体和现实主体并存,由于不易观察和区分虚拟主体的主体边界,这就给确认、计量和报告带来新的问题。但是,这种主体外延的改变似乎谈不上对会计主体假设的冲击。首先,会计主体的外延本身就具有可变性。会计只是计量和报告特定主体经营与财务活动的结果,而非企业业主的活动。确定会计主体的基本形式是根据经济单位在实质上对它的经济活动和行政控制管理所负的责任来界定的而不是单纯看经济单位的法律形式。随着企业并购、分立的行为,这一经济主体的外延就具有可变性。其次,主体假设的主要作用是把企业同它的所有者在经济上和财务上严格地分开。有了主体假设,企业向市场传递的财务信息才能严格以该主体为边界,既不涉及其他主体的财产和产权,也不涉及所有者个人的财产和产权。因此虚拟企业仅仅改变了会计主体的形式,并未改变会计主体的实质。再次,虚拟企业的出现,并未给会计主体假设带来实质上的冲击。虚拟企业的业务可以看成是企业众多业务中的一笔,它所引出的问题应该是如何对这些业务进行准确地确认、计量,而非对会计主体假设造成冲击。

(二)对持续经营假设的重新思考

持续经营假设显然不适用于“虚拟企业”这一临时性的组织,然而持续经营假设并不会因此而退出历史舞台,但也不会再独霸天下。未来可能的模式是,对于传统型的企业组织,持续经营假设将继续发挥作用,毕竟这一假设反映了同企业主体有关的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共同愿望,但对于一些临时性的组织,由于持续经营假设的明显不适用,可选择企业面临解散假设。企业面临解散假设即假设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在可预见的将来面临终止,在此假设下,企业应实时提供会计报告,定期向外界提供会计信息。

(三)对会计分期假设的重新思考

由于虚拟企业不能持续经营,会计分期也就因此失去了存在的基础,而且在一个本来就比较短的经营期内再人为地划分成许多个相等的时间间隔意义不大。面对新的经济环境,应把会计分期假设纳入持续经营假设。在信息技术日益强大的今天和未来,计算机及网络技术能随时从相关的数据库中自动搜集并抽取有关的数据,生成与决策相关的财务报告,为管理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支持,这就使得会计分期的时间间隔可以不断缩短,变“历史信息”为“即时信息”,使管理人员及投资者可以随时了解企业“现在”的情况,而不是几个月前过时的情况。只要企业在进行持续不断的经营,每一时点或时段生成的财务报告就可连续不断地反映出企业经营过程的全貌。但这并不等于报表使用者已不再需要现行财务报告体系,因为无论是谁,作任何决策都需要总结性的信息资料。会计期间仍将继续存在,未来的报告将允许实时报告和定期报告两种方式。会计期间的分期基础也将依企业形势和决策需要而有所发展,不再拘泥于年度、月份等。

(四)对货币计量假设的重新思考

尽管知识的发展对货币计量假设提出了挑战,但并未对其产生本质上的影响。未来社会即便实现了全部网上交易,也仍需要一个“等价物”,把不同质的东西转化为同质的东西,便于人们计量、衡量与比较。电子货币被用于网络交易中,成为交易的媒介。电子货币具有交易快、成本低等诸多优点,它将有可能成为未来各企业记账的统一计量手段,使网上所有的交易活动都可以采用这种货币单位。因此货币计量假设受到了一定的挑战,但仍应坚持以货币计量为主,同时补充非货币计量假设。

篇3

从内因来看,会计信息失真是由于“经济人”的存在以及内部人的控制;作为“经济人”的经理层在利益的驱动下,会利用自己的权力唆使会计人员弄虚作假;作为“经济人”的会计人员在经理层的控制下,要么遵纪守法不干弄虚作假的事,要么在利益的驱动下按经理层的意愿从事,从而导致了会计信息的失真。从外因来看,会计信息失真的诱因是外部约束机制的软化。虽然从会计信息的产生源(企业)到使用者(企业相关利益主体)之间,一般都经过了会计信息的甄别阶段(注册会计师审计),但由于没有一个主导机构来加以强制性约束,再加之利益的驱动,审计“虚审”、与被审计单位共谋的现象屡见不鲜。

由此可见,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本出路在于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改的“会计自主制”为“会计委托制”,消除对会计的内部人控制;二是建立有效的外部约束机制,强化外部相关利益主体的约束。

二、会计委托制的框架设

(一)依据

会计从实质上看是一种管理手段,为管理提供及时而有效的经济信息。对于企业会计人员而言,其基本职责是按国家相关法规的规定,客观、公正、及时地记录和提供会计信息。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则以会计信息作为主要的信息源,结合其他相关信息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诊断、、策划、决策和控制,以此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会计信息既然是一种公共产品,并有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作为准绳,这就为会计委托制的实行提供了前提。

(二)运行程序与职能

会计委托制是以实施会计委托的企业和受托的会计公司为主体,以财政监管部门为关键,以相关利益主体、审计机构和司法机构为保障的会计信息生成体系和质量监控体系。其运行程序和主要职能如下:

1.企业向其监事会提出需要的会计岗位和会计人员的申请,并向会计公司交付一定的委托费用(企业的出纳岗位和财务管理岗位可由企业自行聘用);企业监事会与会计公司签订委托协议,会计公司按照企业的申请向企业提供合格的会计核算人员,对会计核算人员的德、能、勤、绩进行考核并承担责任,对会计信息在相关范围内的保密承担责任,并接受来自财政监管部门和司法部门的监督管理。

2.受托会计人员必须遵守国家颁布的财务会计制度和企业内部的财务会计制度,保守会计秘密,及时、、客观地进行会计业务核算和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依据《会计法》行使职权。受托会计人员的薪金由会计公司支付,企业和会计公司不能阻碍会计人员依法行使职权和干预其业务活动。对严格遵守法规的会计人员,会计公司不得无理解雇,在合同期内企业亦不得无故辞退,否则会计人员有权向司法机关提起诉讼。

3.会计信息的利益主体包括直接利益主体和间接利益主体。直接利益主体主要指出资者(股东)、债权人和企业管理者等;间接利益主体主要指相关中介机构、学术机构及其他会计信息使用者等。无论是直接利益主体还是间接利益主体,在其所获得的相关会计信息的使用中,均有权对不明确的会计信息提出质疑,如果发现不真实的会计信息,均有权向审计机构、司法机构或财政监管部门报告,要求相关机构进行查证和处理。

4.为企业服务的审计机构(即主审机构)承担完全审计责任,司法机构对会计信息失真严重、重大的事件行使司法权力和承担司法鉴定责任。主审机构和司法机构对事件的审计和鉴定处理结果应报送财政监管部门。

5.其他审计机构和会计公司有权收集、分析主审机构和会计公司所服务的企业的会计信息,对主审机构和会计公司行使外部监督权,如果发现会计信息失真,有权向财政监管部门报告。

6.财政监管部门主要是财政部门中的会计管理机构,它负责对会计人员的考核和会计从业资格证的颁发,负责对会计公司的考核和服务资格证、资质证书的颁发。对会计信息失真事件,应委托相关机构进行调查和鉴定,对情况属实的,应根据问题的原因和严重程度,分别对会计人员和会计公司进行处理。对会计人员可以给予警告、记过、吊销会计从业资格证等不同级次的处理;对会计公司可给予公开警示、降低资质等级、吊销服务资格证等不同级次的处理。对于处理结果,应在相关媒体上公告。直接利益主体、间接利益主体、相关机构对于所反映问题的处理结果有异议的,可向上级财政监管部门或司法机构提起申诉。

三、委托制不同于会计委派制,它有利于从制度上保障会计信息质量

会计自主制,是指根据制度规定和管理需要,自行设置会计岗位和聘用会计人员。就此我们可以看出,会计委托制不同于会计自主制。

会计委派制是由政府会计主管部门向企业派遣会计人员。在现行体制下,这种制度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它不利于政府转换职能,实现政企分开。笔者认为会计委派制仅适用于预算拨款的行政和事业单位,而不适用于企业。因为对于国家预算拨款单位,政府完全有权派人去监督拨款的使用,现在的会计集中核算实际上是会计委派制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会计委托制不同于会计委派制,主要在于:

篇4

2、会计监督职能,又称会计控制职能,是指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核算的同时,对特定主体和相关会计核算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合理性进行审查。

篇5

一、面对低碳经济的选择

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以哥本哈根国际会议为标志,开始了从高碳排放的工业文明向低碳消耗的生态文明的革命性转型。这是一次被喻为“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的会议。绿色发展成为中国和世界各国共同的选择。

低碳经济、绿色发展带来全球的产业、能源、技术、贸易等政策的重大调整,我国与时俱进,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核心,以发展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为导向,以巩固能源安全、保护环境的完整性、创造就业机会、发展创新技术、提高国家竞争优势为重点,积极推进符合低碳经济发展方向的各种重大变革。

(一)加快构建和形成发展低碳经济的国家战略框架、社会行动体系和规划体系

面对日益严峻的能源和环境约束,为避免经济建设和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在其生命周期内的锁定效应,我国把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纳入国家发展战略视野,在产业结构调整、区域布局、技术进步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为向低碳经济转型创造条件,使中国在国家层面、企业层面、社会层面和公众层面上,实现经济活动低碳化――低碳活动企业化――低碳技术创新化――低碳模式制度化――低碳参与公众化――低碳体制社会化――低碳合作国际化――低碳文明生态化。

(二)构建“低碳产业试点区”,探寻发展低碳经济的具体途径

低碳产业可以在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能耗高、污染重的行业先行试点,选择作为中国探索低碳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

(三)加强金融对低碳经济的支持

碳金融是金融体系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机制创新。要把碳金融发展纳入到国家气候变化、减灾和可持续发展政策框架,使碳金融成为节能减排的主要政策工具。

(四)要积极鼓励低碳友好型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与应用

未来,谁掌握了先进的低碳技术,谁就拥有了核心竞争力。国家高度重视低碳技术的战略意义,确定重点研究技术领域,集优势全力争取率先突破低碳技术,就是要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形势。

(五)建立发展低碳经济的法制保障机制

中国已出台《清洁生产促进法》、《促进循环经济法》,要制定《低碳经济法》,抓紧制定《可再生能源法》与《节约能源法》(已修订)配套规范性文件,要适时开展一些环境和资源领域法律的修改工作,支持企业走发展低碳经济的道路,为中国特色的经济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提供可靠的保障。

(六)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气候变化

中国要积极参与国际气候体制谈判和低碳规则制定,为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通过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的新机制,引进、消化、吸收先进适用的低碳技术;参与制定行业能效与碳强度的国际标准、标杆;使中国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低碳技术、设备和产品达到国际先进乃至领先水平。

从以上论述中可以很深刻地感受到,低碳经济“牵一发而动全身”,中国能否在未来几十年里走到世界发展的前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应对低碳经济发展调整的能力。中国走低碳经济的道路,建立与低碳发展相适应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和鼓励低碳发展的国际国内政策、法律体系和市场机制,最终实现由“高碳”时代到“低碳”时代的跨越,真正实现中国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二、关于会计本质的认识

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历史中的任何一次变革都会引发会计的变革。“会计主要是适应一定时期的商业需要而发展的,并与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M・查特菲尔德《会计思想史》)低碳经济对会计理论的冲击是全方位的,包括会计思想、会计目标、会计管理体制、会计技术方法和会计政策规范。我国对会计本质认识主要有四种:

第一,会计信息系统论:即旨在提高企业和各单位活动的经济效益,加强经济管理而建立的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

第二,会计管理活动论:即会计的本质是一种管理活动。

第三,控制活动论:即会计是人类为实现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所进行的一项基本活动,因而现代会计的本质是一个全面控制系统,通过对包括财务信息在内的经济信息的优化与利用,以期对既定目标的控制和最终目标的实现。

第四,信息整合系统论和价值增值管理论:即在上述三种会计本质认识的基础上,考虑知识经济条件下最有价值的资源――知识资源和人力资源的计量以及对虚拟经济、衍生金融工具、网络企业、电子货币等新鲜事物的涵盖形成知识经济条件下对会计本质的认识,信息整合系统论和价值增值管理论。

三、低碳经济对会计本质认识的提升

低碳经济是世界和中国必然的选择。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必将带来会计工作的变革,并且提升对会计本质的认识。通过本文关于低碳经济的选择和关于会计本质的认识两个部分的论述,可知关于会计本质的四种认识是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每一次转变而转变的。对于低碳经济而言,笔者认为会计的本质是促进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会计行为所决定的信息、管理、控制、整合、价值增值等活动,必须围绕“和谐发展”来立论。具体到低碳经济,应加快构建和形成发展低碳经济的国家战略框架、社会行动体系和规划体系;探寻发展低碳经济的具体途径;加强金融对低碳经济的支持;积极鼓励技术创新,鼓励低碳友好型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与应用;建立发展低碳经济的法制保障机制;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气候变化。以上国家行为都会对会计工作产生重大影响,提升对会计本质的认识,并清醒地以会计本质的“和谐发展论”来具体指导国家、企业、地区、行业的会计行为,为促进低碳经济条件下中国的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四、会计本质“和谐发展论”的思考

随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开展,山西省委、省政府结合自身实际,提出安全发展、转型发展、和谐发展的发展理念,尤其是2009年大力开展煤炭资源整合工作,给国有煤炭企业带来机遇,也带来挑战,使我们对会计本质“和谐发展论”的思考进一步深入。结合汾西矿业的实际,集团公司提出“全力推进企业和谐经济建设,我们讲企业和谐经济建设不是为了赶时髦,追时尚,而是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选择。企业经济的发展要使各个利益相关者、各个社会人感到舒适与和谐,要使企业的实物流、现金流、信息流体系流畅运行,激发动力,循环使用,现阶段我们要重点做好产销结构合理,投入产出优化,利润分配兼顾,资金收支平衡四个方面的工作,以确保经济指数的良性互动和经营程序的有序运作,以加快和谐经济建设进程。”笔者认为,这是基于对会计本质“和谐发展论”所提出的新型经营理念。煤炭资源整合兼并重组以后,集团公司由原来四家国有企业多元持股的公司一变而为国有、民营混合所有制的企业,如何在企业规模做大的基础上,协调企业与股东、政府、社区、供应商、客户、员工六大关系,促进企业产销结构合理,投入产出优化,利益分配兼顾,资金收支平衡,建立“企业和谐经济”的建设模式,对建立企业新的会计思想、会计目标、会计管理体制、会计技术方法和会计政策规范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必须在以往基础上按照会计本质“和谐发展论”的内在要求,进一步理清会计思想,确定会计工作目标,理顺会计管理体制,研究会计技术方法,出台企业内部新的会计规则,把一切会计行为建立在低碳经济、和谐发展的思路上来,从而降低企业财务成本,为企业快速、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篇6

作者简介:盛锦春(1969-),男,湖南汉寿人,常德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刘莉(1973-),女,湖南常德人,常德职业技术学院,讲师。(湖南 常德 415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省级课题“基于职业能力本位的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改革实践研究”(项目批准号:XJK011CZJ061)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2-0156-02

2000 年1 月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明确了高职教育“职业性和应用型”的人才培养特征,指出要改革考试方式,除笔试外,还可以采取口试、答辩、现场测试、操作等多种考试形式,着重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试是课程教学整个过程必不可少的一环,对高职教育来说,基于专业培养目标的需要,考核的重要作用在于通过考核这种手段检验教学效果,获取反馈信息,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和技能的全面提高。

一、目前高职会计专业课程考核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教学考核,大多一直沿用传统的考核模式,这种考核模式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考核内容上,脱离会计、审计、理财、纳税申报等实际,忽视对实践技能的考核,缺乏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完美结合,这是不符合高职教育规律的。传统教育在课程教学上过分强调基本知识与理论的教学,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过分强调会计知识结构与理论体系,在实施会计课程考核时很自然地注重对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考核。教学目标注重会计理论知识的系统化,考核的内容自然也就体现出教学目标对知识认知的要求。这促使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死记硬背上,远谈不上对所学知识创新运用或举一反三。由于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就业岗位的实际需要脱节,极大地挫伤了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二,在考核形式上,大多数会计课程考试形式比较单一:笔试多,答辩口试少;闭卷多,开卷少。课程考核绝大多数以笔试为主,期终统一通过一份试卷来进行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这种考核形式是不全面的,由于受考核时间空间的限制,忽略了财会职业环境的氛围,无法反映出学生是否掌握、是否熟练的真实状况,并不能起到全面真实有效反馈教学信息的作用。成绩评定采用一次测试定成绩的终结式考核的多,数次形成式考核综合评价的少。忽视成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的结合,即“一考定乾坤”。笔试中以客观题为主的闭卷考试成为考试的主要形式,这种考核方式容易操作,但缺乏对技能的考核,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真实水平,也容易导致学生作弊,对学生的诚信教育是个考验。

第三,在考核功能上,拨高了其选拔功能,未能发挥其反馈和激励功能。但现实中似乎教师和学生双方都在为最终的分数而“教”和“学”,偏离了课程教学目标,背离了高职教育以“能力为本位”的本质,考核过程往往是在课程整个教学过程结束后才进行考核,考核的结果纯粹只能起到给学生学习成绩排排名,决定学生是否要补考的作用。这种考核模式更多地体现出选拔和终结性评价的功能,是一种应试教育下的产物,考核所具有的反馈、激励功能就无法体现出来。

第四,在考核主体上,还不具开放性、多元化特点,考核标准的制订与实施脱离社会职业岗位实际需求,不符合会计职业岗位的从业要求。课程考核基本上是由授课教师自拟考试试卷,学生答卷,授课教师评卷。如财会课程,内控制度比较健全的企业,制单、出纳、稽核、记账、主管等岗位,既相互牵制又密切合作,是一个团队。而在考核中,忽视学生团队与学生个人的参与,缺乏对学生团队合作及协调能力的考核,基本上都是由课任教师单独进行,行业专家更是缺席参与考评,这违背了高职教育的开放性要求。这种状况下,教师成了课程考核的操控者,体现的是专任教师对学生的考核要求而不是职业课程对学生的考核要求。

二、职业能力为本位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考核变革思路

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考核变革内容,主要包括考试内容、考试形式、成绩功能、考试主体以及综合评分等几个方面的改革。

1.在考核内容上加大实践技能考核

注重实践能力、动手能力的考核,对于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例如“财务会计”课程,通过引入仿真原始凭证,考核学生对原始凭证的识别判断能力,审核、确认、记量后填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以及编制报表等实务操作,要求严格按《会计基础工作规范》操作。而不单单只是对发生的经济业务,给出一段文字描述,要求编制会计分录。如“财务软件操作实务”课程,平时可通过布置一个个项目或小任务来进行考核,还可进行综合考核。

按照现代高职教育理念,课程的考核应注重对学生职业实践能力的考核,而不仅仅是对知识的了解、理解和掌握程度的考核,这才是根本性的变革方向。

2.考核形式多样化

改笔试方式为机考方式。在电脑里可以模拟一个会计主体在一个月会计核算的全过程,教师通过E-Learning电子教学系统软件可以监视学生机的屏幕,随时了解学生学习后的反馈信息,及时控制教学进度。如果配置了某些会计教学软件,一般具有计算机自动评分功能,不仅仅在理论题上的实现自动评分,还可实现实操题的分步自动评分。这样,无论是形成式考核,还是期末终结性考核,都可最大程度地减轻了教师评卷工作量。

尝试采取教考分离,建立题库,将笔试挪到微机室中进行,既可以同时进行多门课程的考核,又可以让不同的学生抽取不同的试卷,从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作弊的概率,减轻了任课教师的负担。更重要的是还可通过采用小任务型的考核方式,实现由传统的期末一次性考试变为多次阶段性考核的模式。

测试学生知识的综合掌握和综合应用能力,可以采取大作业(课程设计)方式。如财务管理、财务报表分析等课程的考试,可以采取课程设计这种大型作业的考核方式。任课教师事先布置本课程设计的要求,下发精简的案例素材或由学生网上找相关教学资源,通过训练完成,如:筹资项目分析报告、投资可行性分析报告、财务分析报告等;再通过上台答辩来确定学生的最终成绩。这种考核,能提高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同时也能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

教职成[2011]12号文件中明确指出,高职教育推行学历文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相结合制度,使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能力相衔接,以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证书来检验学生专业技能训练的成效。相关实践课程可以要求学生选择参加其中一种职业资格认证,替代课程终结性评价,对于可以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课程,如基础会计、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和会计电算化;参加理财规划师职业资格认证的课程,如财务管理,实行以“证”代“考”,考证成绩就可以作为课程考试的成绩。

3.充分发挥考核的其他相关功能

从教育本质视角看,考试不是最终目的,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方法和手段,其功能在于选拨、诊断、反馈和激励。为了做好高职会计专业课程考核这一环节的工作,以充分发挥课程考核的功能,可以设计一些具有强烈激励作用的考核方法或手段。

通过形成式评价考核,随时检测学生学习的不足及症结所在。这样的信息提供给教师后,教师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学生得到改进,从而实时发挥出考核的反馈和诊断功能。

4.采用开放式的多元化评价模式

可以采取学生组建小组,以团体成员的名义出具成果报告。例如,“财务报表分析”课程就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家中小板上市公司,利用财经网络搜索该公司的财务资料,计算各种财务比率,结合当时的宏观微观经济环境、法律法规变化,按照杜邦综合法等方法进行财务报表分析,最后撰写针对该公司的财务分析报告。考核评价以老师评价为主,小组评价和学生自评为辅。

可以定期组织会计技能竞赛。这种技能竞赛能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操作能力、团体协作能力,对于在竞赛中获奖的学生,在确定其相关会计课程的综合评定成绩时,可以赋予以一定的加分奖励。比赛内容可以包括点钞、翻打传票、用友财务软件ERP-U872操作等会计职业岗位所要求的核心项目。

加强校企考评相结合。鉴于会计资料保密性的特点,每个单位接受实习学生,一般也只有一两个之多,况且即使接受了,也不一定会让他们接触单位的会计资料。长期以来,我国高职会计专业课程的考核是在学校这个圈子内部进行的,象牙塔内的教学内容和学习方式与实际的会计职业实践及需要还有相当大的差距。高职院校可采取与企业财务人员、会计师事务所、记账机构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实习基地,让学生身临其境动手实操。学院派专任教师定期巡回指导,随时掌握、督促、指导学生顶岗实践的情况。同时,聘请企业财会专家担任顶岗学生的实践指导老师,并最终由他们给出实习成绩,这些举措可使学生学习的的目的性更强,学习的东西也更为社会用人单位所接受。

5.科学恰当地综合评分

一要加大课程实验、实践环节所占成绩的比例;二要突出平时形成式考核(包括测验、作业、实验报告、课堂提问、学习表现等)所占成绩的比重;按“平时成绩+实践成绩+期末成绩”来综合评定成绩。

三、结束语

课程考核既是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元素,也是对教学活动效果测量和质量管理的工具。它与教学活动相互依存,协调发展。进行基于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高职会计课程考核模式变更可以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能积极地适应会计职业岗位的要求,更好地实现与会计行业工作的无缝链接,并且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詹文君.基于能力本位的职业院校考试改革[J].职业教育研究,

2007,(5).

[2]祝立英.课程考试方式改革实践探索[J].教学与管理,2006,(10).

[3]徐赟,王鹏.高职院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的探讨[J].科技信息,2012,(11).

[4]罗娟丽,陈敏娇,解晓慧,等.以能力为本位的高职刑事技术课程考核模式构建[J].当代职业教育,2012,(10).

篇7

施工成本费用是指建筑施工企业以施工项目作为成本核算对象,在施工过程中发生全部生产费用的总和,包括所消耗的主辅材料、构配件、周转材料的摊销费或租赁费、施工机械的摊消费或租赁费、支付给生产工人的工资、奖金,以及为组织和管理工程施工生产所发生的全部费用支出。施工成本内部会计控制,就是在完成一个施工项目过程中,对所发生的成本支出,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预测、计划、控制、核算、考核、分析等,进行科学管理的工作,对生产经营所消耗的物质资源和费用开支,及时纠正将要发生和已经发生的偏差,把各项生产费用控制在计划成本的范围之内,保证成本目标的实现。在市场经济下,面临激烈的竞争,施工企业成本费用的内部会计控制显得必不可少。

一、施工企业成本费用内部会计控制的特点与原则

1、施工企业成本费用内部会计控制的特点

施工企业所从事的生产过程和产品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成本管理与其它行业的不同,有以下主要特点: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具有动态和复杂性的管理过程、具有可预测性但又有可变性、经济责任的明确性。比如如果经济责任不以合同的形式明确,便会造成合同双方对工程项目最终成本管理结果的责任不明确,造成经济责任难以区分,奖惩办法难于实施,所以目标责任成本的明确性是推行成本管理的关键。

2、施工企业成本费用内部会计控制的原则

(1)成本最低化原则:施工成本内部会计控制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成本管理的各种手段,促进不断降低施工成本,以达到可能实现最低的目标成本的要求。(2)全面成本内部会计控制原则:全面成本管理是全企业、全员和全过程的管理。成本的全员控制包括各部门、各单位的责任网络和班组经济核算等等,应防止成本内部会计控制人人有责,人人不管。(3)目标管理原则:包括目标的设定和分解,目标的责任到位和执行,检查目标的执行结果,评价目标和修正目标,形成目标管理的计划、实施、检查、处理循环,即PDCA循环。

二、加强施工企业成本费用内部会计控制的措施

1、施工准备阶段的成本费用内部会计控制

施工准备阶段成本内部会计控制是指根据图纸和有关技术资料,对施工方法、施工顺序,作业组织形式、机械设备选型、技术组织措施等进行认真的研究分析,制定科学先进、经济合理的施工方案。根据企业下达的成本目标,以分部分项目工程实物工程为基础,联系劳动定额、材料消耗定额和技术组织措施的节约计划,在优化施工方案的指导下,编制明细而具体的成本计划,并按照部门、施工队和班组的分工进行分解,作为部门、施工队和班组的责任成本落实下去,为今后的成本内部会计控制做好准备。根据项目建设时间的长短和参加建设人数的多少,编制间接费用预算,并对上述预算进行明细分解。

2、施工阶段的成本费用内部会计控制

首先项目部根据预算定额编制出包括工、料、机消耗量及价格在内的总目标和责任成本计划,并层层分解至项目部、施工队、班组三级管理层次,各级负责人为其责任成本的负责人,形成一个责、权、利相结合的责任成本内部会计控制体系。其次要制定健全的原始记录制度,原始记录是反映施工和管理活动的原始资料,是进行成本预测、成本内部会计控制、消耗分析和施工索赔的重要依据,是施工成本内部会计控制最基础的工作。所以必须为原始记录提供健全可行的技术保障制度和管理制度。记录人员要与合同、技术、施工、劳资和设备等部门充分协调,认真制定科学易行、讲究实效的原始记录技术保障制度,使原始资料既能达到施工成本内部会计控制的要求,又能满足其他各方的管理需要。还要搞好施工现场签证管理,施工变更、索赔对成本内部会计控制至关重要。所谓现场签证,即为现场施工过程中由于工程量变更、图纸变更、技术变更、材料代用变更、合同条件变更、施工自然条件和外部安全条件(战争、枪击等)的变更等引起的费用变化,这些变化均需要报业主签证。

3、竣工验收的成本费用内部会计控制

在此阶段中,施工企业要对项目竣工验收阶段精心安排,缩短竣工时间;对验收中甲方提出的意见,应根据设计要求和合同内容认真处理,涉及设计费用,应请甲方签证,列人工程结算;工程保修期间,应由项目经理,责成保修责任者提出保修计划,作为控制保修费用的依据。

总之,施工企业的成本费用内部会计控制是一个过程、责任与全员参与管理,不仅需要完善的成本内部会计控制体系、独特的成本内部会计控制策略,更需要采用全面的动态成本内部会计控制,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提高。

参考文献:

[1]中国公路学会.中国公路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113-114

[2]陈代华.施工企业成本控制新论[J].中国总会计师,2006(3):68-69

[3]乔恒鑫.施工成本控制方略[J].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6,24(3):96-97

篇8

一、高职会计教师应该具有引领良好职业道德的素质

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书育人,对于教师职业来说,“授业”固然重要,但“传道”更为重要。教师教人求知、求真,教师不应该仅仅教书,他的责任更应该是教人做人。为学与做人相比,做人始终更重要。所以,教师的最大职责是教导学生如何做人。尤其是会计这一行业,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从业道德素质,教师首先要具有良好的师德,以在教育和教学中引领和影响学生。

当前社会,所发生的企业会计造假的违法行为往往大多数都是会计从业人员施行的,究其原因,主要是企业的会计从业人员的收入,包括其工资和福利待遇都是与其所在企业或单位的经济效益直接联系到一起的;为了追求个人的经济利益,会计从业人员对利用会计进行的造假行为往往禁受不住诱惑,甚至还会出现主动协助进行会计造假的行为。另外,有一些会计造假行为是会计从业人员在公司领导的强令指使下进行的。

因此,如何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得不到提高,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往往就会顶不住公司上层的压力,挡不住金钱和利益的诱惑,进而出现了会计造假的行为。无论有什么理由,虚假的会计信息都是是由会计从业人员手中产生的,这个责任是无法推脱的。要想不代人受过,就必需具有良好的会计职业操守,做到诚实守信,坚持会计准则,依法进行理财,依法开展核算,依法进行监督,完好、真实地向社会提供会计信息,恪尽职守,尽职尽责。会计行业作为现代市场经济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直接关系到国家相关政策的贯彻和执行。因此,会计从业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

二、高职会计专业教师应具备的教学能力

作为会计专业教师,必需具备的一种素质就是会计教学能力。会计专业教师应该具备的教学能力素质主要包括:一是能够精准解读会计教材,并能在对教材进行认真细致学习和研究的基础上,灵活的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将其传授给学生;二是研讨和讨论会计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衔接与应用关系,做到灵活运用,融会贯通。

首先,会计教育一个重要并不能忽视的问题就是会计诚信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因此会计专业教师应该把会计诚信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理念贯穿于整个会计教学过程中。做到对每一个教学单元内容进行精心设计,根据会计学生的身心特征来讲授会计专业知识,可在恰当的环节开展会计专业综合素质尤其是会计诚信和职业道德素质方面的教学内容。依据会计专业人才培育方案,组织会计专业教师讨论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合理安排学生在掌握一定会计专业知识后进行企业实践,并且在日常的课堂教学过程,开展丰富的和有创造性的教学活动,也是一名高职会计专业教师应该具备的教学才能。

其次,会计专业教师应该重视培育学生的会计应用才能。因此会计专业教师必行通过对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的了解和研讨,对教学对象进行细致的剖析,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轻松愉快的掌握会计专业知识,成为技能应用型的现代会计人才。

三、高职会计专业教师应具备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高职院校要培育的合格会计人才,必须要求会计教师掌握相应的会计理论。现代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强调他们的应用才能,要求学生毕业就能独立上岗,这就要求会计教师应该把日常的会计教学活动与企业会计实践充分结合起来,做到让学生在学到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能能够灵活运用到实践中去。

为了更好的开展课堂会计实践教学活动,会计专业教师除了应该掌握比较高水平的会计理论知识,更应该通过长期不懈的会计实践提高自身的会计实践能力,做到具有双师资历,即会计师和教师,作为会计师能够准确处理会计实践的问题,作为教师能够把会计实践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实践技能为理论教学服务。双师型的会计专业教师能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穿插设计一些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训课题,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会计理论知识的同时,获得更多的参与会计实践的机会。

因此,高职会计专业教师在注重理论知识进修的同时,也应该注重实践技能的锻炼。会计专业教师可以通过业余或者寒暑假时间到企业单位或记账公司进行企业实践,建立学校与企业的横向联络,在不断积累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能锻炼会计实践操作技能,积累更充足的处置会计账务和进行财务管理的经验,进一步提升会计教师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四 、高职会计专业教师应具备自学专业知识的能力

篇9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社会各行各业对会计人才的衡量标准和价值观念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而应用型本科会计教育的实践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养成,以及职业判断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关系到能否向社会输送零距离对接的应用型会计人才。因此,应用型本科会计学专业开展高质量的实践教学活动,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提高会计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性

1.提高会计实践教学质量,是实现应用型本科会计教育目标的关键。1990年9月美国的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在其1号公告《会计教育目标》中指出:“会计教育的目的不在于训练学生毕业时即成为一个专业人员,而在于培养他们未来成为一个专业人员应有的素质。”由此可见,美国会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综合能力。在我国,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重心转向学生实际技能的培养已成为会计本科教育的目标。我国教育部2007年在其的1号文《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中强调:“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特别要加强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等重要环节”。教育部所做出的这些举措,充分说明高校实践教学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实际技能的重要性。显然,通过实践环节的教学,千方百计提高会计实践教学的质量,是实现应用型本科会计教育目标的关键。

2.提高会计实践教学质量,有利于更多地培养应用型本科学生的职业素质,向社会输送高质量的应用型会计人才。目前社会上一些用人单位普遍认为会计本科毕业生还不是高校的“产成品”,尚需到企业进行“再加工”,才能派上用场。这就是说高等应用型本科院校,如不重视和提高会计实践教学的质量,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就不能向社会输送他们所需要的应用型会计人才。因此,高度重视应用型本科会计实践教学环节,推进实验内容和实验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拓宽学生校外实践的渠道,才能使会计实践教学真正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尽快适应工作岗位。这样,应用型本科的会计实践教学才真正实现了与社会的零距离对接。因此,会计实践教学落到实处,有利于更多地培养应用型本科学生的职业素质,向社会输送高质量的应用型会计人才。

3.提高会计实践教学质量,有利于促进应用型本科会计学专业办学规模的扩大,推动会计类专业人才的发展。会计实践教学质量的高低,可以反映高校会计教育水平的高低。许多单位在会计人才市场招聘会计人员时,最看重的是应聘者是否具有实践经历与经验,是否具有较强的操作能力。因此,加强实践环节的会计教学,培养操作能力强的应用型本科会计人才,可以满足市场对会计人才的需要,永葆应用型本科会计学专业旺盛的生命力。

二、会计实践教学质量的现状及成因

篇10

投资款100万元存入A公司存款户、10万元购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假设A公司的设备及经营场所全部为经营租入,不考虑相关税费。除股权投资外,未发生甲公司、乙公司、A公司之间的内部交易。当日A公司资产负债表如下:(表略)1.乙对A长期股权投资后续计量采用权益法:①2011年12月31日A公司结账:2011年营业收入120万元,营业成本及期间费用100万元,利润20万元。A公司2011年经营活动的资金运动轨迹:一方面,旧的资产成为费用:银行存款100万元材料、人工、期间费用100万元存货及期间费用100万元营业成本及期间费用100万元;另一方面,新的资产来自于收入:营业收入120万元银行存款120万元,形成利润未分配利润20万元,对应净资产增加20万元,以财务报表表示如下:(表略)被投资企业:A公司实现利润20万元,引起A公司股东权益(未分配利润+)=净资产(银行存款+)增加20万元;投资企业:乙对A的长期股权投资即30%A公司股东权益(净资产)增值30%×20=6万元,追加投资,来源于对A公司投资赚取的收益。因此,A公司2011年实现利润时,乙公司:“借:长期股权投资—A公司(损益调整)6万元;贷:投资收益6万元”。②接上例,A公司提取盈余公积2万元,会计处理为:“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2万元;贷:盈余公积2万元”。被投资企业:A公司提取盈余公积2万元,A公司股东权益=净资产不变,投资企业:乙对A的长期股权投资即30%A公司股东权益(净资产)不变。因此,A公司提取盈余公积时,乙公司不做账。③接上例,A公司宣告分配现金股利10万元,会计处理为:“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10万元;贷:应付股利10万元”。被投资企业:A公司分配现金股利10万元,引起A公司股东权益(未分配利润-)=净资产(应付股利+)减少10万元;投资企业:乙对A的长期股权投资即30%A公司股东权益(净资产)减值30%×10=3万元,去向:以应收股利收回追加投资。因此,A公司宣告分配现金股利时,乙公司:“借:应收股利3万元;贷:长期股权投资—A公司(损益调整)3万元”。④接上例,A公司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期末公允价值高于账面价值5万元,会计处理为:“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5万元;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5万元”。被投资企业:A公司损益之外的其他股东权益增加5万元,引起A公司股东权益(资本公积+)=净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增加5万元;投资企业:乙对A的长期股权投资即30%A公司股东权益(净资产)增值30%×5=1.5万元,来源于对A公司投资的未实现持有资产利得。

因此,A公司损益之外的其他股东权益变动时,乙公司:“借:长期股权投资—A公司(其他权益变动)1.5万元;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1.5万元。”长期股权投资—A公司(成本)借方余额:33万元;长期股权投资—A公司(损益调整)借方余额:6-3=3万元;长期股权投资—A公司(其他权益变动)借方余额:1.5万元;长期股权投资—A公司借方余额:37.5万元=30%A公司股东权益(净资产):30%×125。⑤接上例,2012年1月1日A公司以银行存款支付现金股利10万元,剩余110万元货币全部投入经营。2012年12月31日A公司结账:2012年营业收入80万元,营业成本及期间费用110万元,亏损30万元,未分配。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期末公允价值为15万元。A公司2012年经营活动的资金运动轨迹:一方面,旧的资产成为费用:银行存款110万元材料、人工、期间费用110万元存货及期间费用110万元营业成本及期间费用110万元;另一方面,新的资产来自于收入:营业收入80万元银行存款80万元,形成亏损未分配利润减少30万元,对应净资产减少30万元,被投资企业:A公司发生亏损30万元,引起A公司股东权益(未分配利润-)=净资产(银行存款-)减少30万元;投资企业:乙对A的长期股权投资即30%A公司股东权益(净资产)减值30%×30=9万元,去向:对A公司投资损失。因此,2011年A公司发生亏损时,乙公司:“借:投资收益9万元;贷:长期股权投资—A公司(损益调整)9万元。”2012年12月31日:长期股权投资—A公司(成本)借方余额:33万元;长期股权投资—A公司(损益调整)借方余额:3-9=-6万元;长期股权投资—A公司(其他权益变动)借方余额:1.5万元;长期股权投资—A公司借方余额:28.5万元=30%A公司股东权益(净资产):30%×95。2.甲对A长期股权投资后续计量:甲公司个别财务报表采用成本法,即按投资成本计价,2002/12/31,“长期股权投资—A公司”借方余额为66万元。甲A集团合并财务报表调整为权益法,2002/12/31,“长期股权投资—A公司”调整后的借方余额=66+60%×(20-10+5-30)=57万元=60%×95。3.丙对A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成本法,2002/12/31余额为11万元,但丙公司仍会关注其所持A公司股权的真实价值,即丙在A公司权益的价值9.5万元(10%×95)。上述案例综述如下:A公司初始净资产110万元归属于甲股东权益60%、乙股东权益30%、丙股东权益10%,分别形成甲、乙、丙对A公司的股权投资66万元、44万元、11万元。经过两年的经营,A公司实现利润扣除分配现金股利结转为已实现留存收益(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增加及相应的净资产增加10万元(20-10),分别是甲、乙、丙对A公司股权投资收益及股权投资增值6万元、3万元、1万元;A公司未实现持有资产利得(资本公积)及相应的净资产增加5万元,分别是甲、乙、丙对A公司股权投资的未实现持有资产利得(资本公积)及股权投资增值3万元、1.5万元、0.5万元;A公司发生亏损结转为已实现留存收益减少及相应的净资产减少30万元,分别是甲、乙、丙对A公司股权投资损失及股权投资减值18万元、9万元、3万元。至2002/12/31,A公司净资产(股东权益)95万元,分别是甲、乙、丙对A公司的股权投资57万元、28.5万元、9.5万元。由此可见,被投资企业提升公司股票价值(各投资企业所持股权投资价值)、增加股东财务的途径:一是实现利润,结转至资产负债表已实现留存收益的增加;二是直接计入资产负债表“资本公积”项目的未实现持有资产利得的增加,二者均导致公司净资产增加。反之,发生亏损即减少已实现留存收益,或发生未实现持有资产损失即减少资本公积,均导致公司净资产减少,则降低公司股票价值。

给予学生的只是知识或技能。而基于交易或事项本质的教学方法在于引导学生追根溯源、探求本质,给学生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上述案例分析,可使学生从总体上把握被投资企业经营活动的资金运动脉络,及其与投资企业所持有被投资企业股权投资的关联关系。它教学生学会分析“是什么、怎么做、经济后果”。长期股权投资是什么?是拥有被投资企业的权益份额;怎么做?按拥有被投资企业的权益份额计价;经济后果?被投资企业经营活动导致的股东权益(净资产)变动决定投资企业股权投资价值及投资效益,这样,才能从源头上回答权益法的“为什么这样做?”,避免“就是这样做”的教学误区,是一种“讲道理”的教学方法。

作者:杨海蓉 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篇11

在实务工作期间,根据管理层的要求,笔者曾参与了企业每日成本报告制度的设计和实施过程,现将该制度的相关情况及实践认识总结如下。

一、情况简介

1.企业基本情况

该企业是一家以聚脂切片(一种石油提炼产品)为主要原材料而生产涤纶短纤维的国有纺织企业。涤纶短纤维的生产包括两道工序:前纺车间和后纺车间。前纺车间经过投料、干燥、融化、拉伸、落桶等工序将聚脂切片加工成半成品:后纺车间经过集束、牵引、切断、打包等工序将前纺半成品加工成产成品一涤纶短纤维。在生产过程中,还需要专用油剂和三甘醇等两种主要的辅助材料。另外,企业还有一个主要的辅助生产车间:动力车间一为涤纶短纤维的生产提供蒸汽。

企业的设计生产能力是年产涤纶短纤维1.5万吨。自 1988年投产以来,企业的主要生产指标是:年均产量1.12 万吨涤纶短纤维,月均产量1000吨(每年要有15~20天的设备检修期);产品比价(涤纶短纤维价格减剿旨切片价格) 在1800元/吨左右徘徊;产品加工费1630元/吨涤纶短纤维;主要原材料一聚脂切片单耗1.023吨/吨涤纶短纤维,占产品生产成本的80%左右;动力车间蒸汽生产成本100 元/吨。

每日成本报告制度实施前,企业主要依靠生产经验和月度财务成本资料进行现场成本管理和月度成本控制,会计部门游离于企业成本控制之外。

2.改进成本管理的动因

同行业规模相同(设计年生产能力1.5万吨)的一家沿海外资企业的涤纶短纤维年产量是2.25万吨,产品加工费 1050元/吨,主要原材料一聚脂切片的单耗是1.010吨/吨涤纶短纤维;同城的一家蒸汽供应公司的蒸汽价格是60 元/吨。受市场竞争压力及当时邯钢成本管理经验的影响,企业管理层迫切需要一种科学、有效的成本管理办法。

二、每日成本报告的设计和实施

1.每日成本报告的设计

(1)确立原则。考虑到管理层和一线员工的实际情况,我们确立了以下原则:①可理解性原则,即成本信息易于被全体员工所理解;②渐进性原则,即每日成本报告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完善和提高要与企业管理水平、管理条件相适应,在促进职工成本意识,企业管理水平提高的基础上逐步改进;⑧目标一致性原则,即企业各单位的具体目标与企业的总目标保持一致,每日成本报告项目与企业财务成本报告项目尽量一致:④可控性原则,即各责任单位只对其责权范围内的成本负责:⑤协调性原则,即每日成本报告制度要与企业其他管理制度协调一致。

(2)确定报告类别。根据“不同的目标决定不同的成本”的理论,按成本控制程序,我们将每日成本报告可分为每日成本计划表、每日成本核算表、每日成本分析和评价表;根据满足企业层级管理的需要,我们将每日成本报告可分为管理层次的每日成本报告和作业层次的每日成本报告。

(3)确定每日成本报告项目和内容。出于成本效益上的考虑,管理层次的报告项目和内容与一般的财务成本报告基本相同,主要包括:主要原材料一聚脂切片(代码A)、辅助原材料(代码B)、燃料和动力(代码C,)、包装物(代码 D)、工资、福利及各项补贴(代码E)、生产资金占用费(代码 F)和设备折旧费、销售费用、企业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等指标并用相应的代码表示。

作业层次的日成本报告项目和内容以管理层次的报告为基础,以可控制责任为限,对管理层次的总体指标逐步分解,如,我们用A来表示主要原材料一聚脂切片;B:代表专用油剂:B2代表三甘醇;B,代表其他材料(同理,我们对C、 D、E、F等都作了进一步的分类)。

值得注意的是,编制每日成本报告的目标是向企业各级人员提供经营管理有用信息,同时每日成本控制又是企业年度、月度成本预算的具体化和阶段化。因此,每日成本报告不仅应反映企业各责任单位的当日成本状况,至少还应汇总反映当日累计成本状况。

(4)建立适应每日成本报告系统的组织机构。在如何推行日成本报告制度上,基于成本—效益原则,我们选择了“单轨制”,即把每闩成本控制系统与企业原有财务会计系统融汇在一起。为此,我们对原会计部门负责成本、费用核算的会计人员、各车间会计员、统计员、库管员及其他相关部门的业务员(兼职成本控制员)进行了重新整合,成立了总会计师领导下的成本管理组,并以提供及时的成本信息为主要目标对相关人员的职责进行了重新分工。

(5)完善基础计量设施。为准确核算责任单位产品成本,我们对相关部门的水表、电表、蒸汽计量表、磅秤等计量设备进行了相关检验、修理和添置。

(6)拟订适当的原材料考核价格和产品内部转移价格。如我们将聚脂切片定价为7000元/吨,蒸汽价格为95 元/吨,涤纶短纤维加工费为1550元/吨。

在设计该制度的过程中,我们还注意到;每日产品成本与年度、月度产品成本相比,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核算期间短。因此,成本的分析和评价时间也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在每日成本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我们还应进行定期(如每月5日、15日、25日)或不定期的成本分析和评价,以找出成本控击0的缺点和不足,总结成本降低经验,促进经营目标实现。

2.每日成本报告的实施

(1)初始阶段(1997年3~5月)。在提供日成本信息的起始阶段,我们的目标是让企业全体员工了解成本项目的内涵、认识和关注自己的行为后果。让我们感到意外的是:①成本组的原非会计部门人员(如统计员、库管员等) 很快熟悉了财务成本报告项目的内涵,并对相关人员做出了有用解释,实施中还对作业层次的每日成本报告提出了更具针对性的意见。②作业层次的相关人员从每日成本报告中也筛选出了对他们决策有用的成本信息。第一个月产量上升为1150吨,产品加工费下降为:1550元/吨(比前几年平均成本下降80元/吨),主要原材料一聚脂切片的单耗下降为1.016吨/吨涤纶短纤维,使单位产品成本下降 49元,辅助车间的蒸汽成本下降为82元/吨。其他材料和能源均也有明显的下降。⑧后两个月的产量上升到1230 吨/月,单位产品加工成本下降至1505元/吨,聚脂切片的单耗下降为1.014元/吨。

(2)考核、奖惩阶段。在此阶段,我们制定了在各责任单位完成基本成本指标(如涤纶短纤维的单位加工成本为 1530元/吨)时,员工可获得原基本工资,超额完成部分按 50%提成作为职工奖金等的考核奖惩制度。这一制度在提高全体员工降低产品成本积极性的同时,增加了企业产品产量。据年终统计,月均产品产量上升为1260吨,主要原材料的单耗下降为1.013吨/吨涤纶短纤维,加工费下降为:12802/吨。

如果从时间序列上看,①初期产品月产量逐渐上升 (从1150吨/月上升至1380吨/月),其后,产品产量逐步下降,最终产品产量维持在1270吨/月;②在产品产量上升的同时,产品合格率从95%下降至85%,以后稳定在92%左右。聚脂切片的单耗下降到1.009吨/吨涤纶短纤维后,稳定为 1.013吨/吨涤纶短纤维;⑧产量和效率的提高对企业的资金和技术水平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资金和技术的“瓶颈” 导致企业的生产经常发生中断。④在以后几年的时间里,在坚持每日成本报告制度的基础上,企业适当加大了在技术改造上的投入和其他管理制度的建设,产品加工费基本维持在1200元/吨左右。

在分析影响企业效益进一步提高的制约因素时,除受资金限制外,我们还发现:①单一的成本考核标准使一线员工忽视了生产工程中的技术标准,从而导致产品质量下降。因此,我们适时修订了相关考核标准;②高效率的生产需要高水平的技术支持。因专门人才的流失,生产技术的改进和提高,管理科学化、规范化难以在短期内实现;⑧ 受前苏联版劳动价值论的影响,企业员工,特别是一线员工认为:成本降低额是一线员工努力的结果,理应归他们所有,至少这部分的控制权应由他们来支配。当企业剩余的控制权和剩余分配比例不能让人满意时,受其他经济组织形式分配方式的影响,理性的企业员工选择了降低生产努力度。

(3)制度的终止。2000年以后,由于国际原油价格持续上涨,聚脂切片价格也持续走高,涤纶短纤维的市场价格并没有相应的提高,产品比价持续下降(基本上是在 1000元/吨),加之产品单一和多元化投资的失败,企业一直处于停产和半停产状态。目前,该企业正处于破产清算阶段。每日成本报告制度也失去了存在的土壤。

三、对每日成本报告制度的认识

篇12

中图分类号:[F235.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4-0-01

目前,从全球愈演欲烈金融危机中不难看出:当今时代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不断发展,会计国际化亦是世界会计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结果。如何化解世界金融危机给企业带来的负面影响?如何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发挥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核心作用?如何执行好新的企业会计制度,更好地为企业经营管理服务等都为我们每位会计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挑战。因此,企业会计人员有必要更加认清当前企业会计所面临的形势与任务。企业会计的中心任务就是要求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在对经济活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大力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围绕提高经济效益这个中心,当前企业会计所面临的主要任务是:

一、真实、准确、完整、及时的记录和反映各项经济业务

运用各种现代管理方法搞好经济核算,不断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真实、准确、完整、及时这是会计核算的最基本要求。勿需多言,真实就是要求会计在对企业持续经营中的收支情况进行真实详尽无遗的记录和反映。然而,从近些年企业反映的会计信息质量来看,会计信息真实诚信确实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考验。一些企业或个人从局部利益出发公然制造虚假财务信息,从前些年大家熟知的蓝田股份、银广夏、大庆联谊等一大批支持时,具有信息和交易成本低的优势。中小金融机构与中小企业的共同发展两者能够相互促进、相辅相成。政策支持体系的完善。从制度角度着眼,中国中小企业融资体系的构建与完善并不仅仅在于出台一些旨在促进中小企业融资的政策,而需要以市场化为基本原则导向,对中国金融体系的许多传统领域进行深刻变革,构建一个有利的外部环境,即政策支撑体系。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到近年万里大造林、蚁蛎神非法集资等一系列的财务造假都已达到了骇人听闻的程度。企业财务造假既干扰国家正常的经济秩序,又使广大投资者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也使一些造假者为此付出了沉痛的代价。因此说会计诚信是会计的生命,离开了真实的会计核算,也就从根本上失去了会计核算的意义。准确除了要做到各项财务指标计算无误,账证相符、账账相符、账表相符以外更重要的是要准确的反映当前企业的资产状况。它就要求企业必须在国家统一会计制度所允许的范围内选择适合企业自身实际情况的政策,并对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采用相同的会计政策进行处理,如企业存货原价的结转、固定资产折旧、应收款项坏账准备金的计提、企业兼并或重组中商誉价值的确定等会计核算中企业财务人员要在把握谨慎性原则的基础上,还必须把握实质重于形式等原则。完整就是要求企业要全面完整的反映企业的资产状况,不能人为的造成资产不实情况的发生。如:该计提的费用不计提、该摊销的费用不摊销、该入账的不入账等。这些事项的发生不仅造成会计资料的不及时完整,而切也违反了《会计法》的相关规定。及时就是要求企业按照企业持续经营的顺序及时地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不得提前或滞后。

真实准确完整及时的记录和反映各项经济业务,不仅是会计核算的基本要求,更是国家制定宏观经济政策.企业搞好经营管理制定经营战略防范化解各种经营风险的需要。然而,当前企业的财务信息质量着实令人堪忧,据辽宁省财政厅2008年省直企业大连财务决算会议通报:2008年辽宁省财政厅对其所属省直企业资产状况抽查了264家,其中资产不实为177家,占抽查总数的67%,资产不实金额竟达5亿元.资产不实的严重情况已严重影响了国家对国有资产运营的监督和管理,因此,加强会计核算,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不能不说是当前会计的主要任务之一。

二、认真贯彻国家会计法律法规规章和制度,敢于同违反国家财经政策的行为作斗争

企业的经营活动和财务收支都必须遵守和符合国家的有关政策、法令和制度。由于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势必都要直接或间接的从财务反映出来,因此会计部门和会计人员要对每一项收入、支出和费用都要进行合法性、合理性、有效性加以监督,对重大的经营事项更应做好事前、事中、事后的检查监督,会计要为生产经营服务,同时又要对生产经营过程进行监督,服务与监督是对立的统一,正确地做好监督工作是为了更好地为生产经营服务,促进生产经营的发展,要实现为生产经营服务的目的,财务人员必须对会计反映和监督认真负责,对生产经营中的合理要求要给予大力的支持,对违反国家财经政策、法令和制度的行为,必须坚决抵制,拒绝执行。所有企业财务人员必须牢固树立“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原则、不作假账”的职业道德理。

三、深入分析与考核企业财务成本计划的执行情况

不断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促进企业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当前为尽快摆脱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企业更需要讲究生财聚财用财之道,节约使用资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果,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更大的效用。众所周知:财务职能是反映和监督,但反映不是消极的反映,通过详尽的财务分析,财务对生产经营会产生能动的作用。比如:一个企业生产成本较计划上升,是原材料消耗多了,还是企业劳动生产率降低了,是成本开支大了,还是经营管理中出现了其他漏洞。所有这些都可以从会计核算资料中找出原因,采取措施加以解决。加强企业成本管理是企业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一个企业管理的好坏,经济效益的高低,都会直接或间接的从成本上反映出来,通过对成本的策划、预测、计划、组织、核算、分析和控制等,可以促进企业从上到下.纵横交错的全面成本管理,切实降低成本,提高管理水平以及企业经济效益。

四、保护企业资产安全完整并使其保值增值

管好用好企业所拥有的资产,使其完整无损是企业会计的又一项重要任务。企业的资产是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企业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物资基础,管好用好企业的各项财产物资,不仅是保证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需要,而切更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因此管好用好企业资产无疑是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中之重。要管好企业的资产,就必须明确保管使用财产物资的经济责任,定期督促检查和分析各项财产物资的保管和使用情况,对所有货币资金的收支、财产物资的进出、转移、领用,都要加以审核并及时填制有关凭证、登记有关账簿并定期进行盘点,要做到账账相符、账证相符、账物相符、账款相符、账表相符,做到资金、物资家底一清二楚。对于浪费、毁坏、丢失和贪污盗窃行为到及时报请有关管理部门进行处理。在保护企业财产安全完整的同时,会计人员还应为资产的增值起到应有的作用,一个企业会计如果只知记账、算账和报账,而不去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那他就不是一个称职合格的会计。

五、积极预测和参与经济活动,为企业经营和管理献计献策

经过三十余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经从计划经济、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转换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发展,国际经济贸易和国际经济往来日益扩大,跨国筹资与投资日益频繁,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国际经济交往更是日益增多,特别是当前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更使企业经济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企业要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提高经济效益。

六、学好用好会计、税收及其他相关经济法律,正确处理国家和企业的利益关系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客观上为我们企业会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会计工作同样必须与时俱进。因此,会计人员必须不断地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会计工作素质,这样才能不断地适应企业会计工作发展的需要。

七、结语

企业会计的任务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企业所要承担的责任和所要实现的目标,它是基于人们对客观的会计职能的认识,对会计职能的具体化。由于会计任务不仅体现了会计的职能,而且还反映了人的主观意志和要求,带有主观能动性质,因此在不同的社会经济制度下,在不同的经济时期,企业会计的任务必然是不尽相同的。

参考文献:

[1]邵一鸣.高职财会类专业双“双证制”教育的研究与实践[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3):56-57.

[2]阙勇平.高职财会专业实训教学改革设想[J].现代商贸工业,2011(03):215-216.

[3]任少波.ERP视角下的高职财会类专业会计电算化教育实践探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04):346-347.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