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5 15:59:3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初中学习特点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周灿灿:学习表现及主要学习风格:倾向于活跃型,从平时情况来看,他在小组活动中很积极,只要是自己懂的总是抢着说,常说的是“这个问题,我会”,“看我的”,“让我来”。虽然反应快,由于欠思考,出错率相对偏高。成绩中等略偏上,习题或测试中出错的题目大部分能自己订正出来,在考试中多因粗心或答题要点不全而被扣分。
转化过程及所采取的策略:根据他的实际情况,笔者找他谈了几次话,将他在学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他进行了交流,建议他保持目前积极的学习状态,在发言或答题前思考再全面一些,他本人也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并表示会按笔者的建议去做。
教育效果:经过几次调整,周灿灿的成绩有了一定的进步,到期末成绩基本稳定在中等偏上。
周春梅:学习表现及主要学习风格:典型的偏科,文科学得较好,理科则较差,经常不及格。上课时复习旧知类的问题回答得相当好,但学新课时老师的提问则大部分回答不出。对物理试卷上的探究实验和其他学科探究发现类的问题尤其感到茫无头绪,对试卷中出现的老师未讲过的题目有畏惧心理,遇到这类问题总是空着不做。就这些表现来说,属于感悟型为主的学习风格。平时成绩波动较大,主要看数学物理试卷的难易程度。
转化过程及所采取的策略:根据她的实际情况,笔者建议她平时多记录一些有用的心得体会。继续发扬自己做事实际和仔细的优点,多与同学讨论,多做题,克服对新题型的畏惧心理,理科学习时多去思考某种可能性和事物间的关系。另外与数学和物理老师进行了联系,请他们平时多加关注,着力提高她对这两门功课的兴趣。
教育效果:经过几次调整,特别是专门和她进行了一次关于偏科的危害及克服对理科的畏惧心理的谈话之后,她明显在数学物理上花的时间多了,有不懂的也能主动问同学和老师,遇到新题型也不再是空着不做而是能自己先进行思考分析,实在不会的留着。目前数学和物理的进步相当明显,数学已能考及格,物理则能保持在70分以上了。
二.案例体会
面对这两名同学的改变,我更加认识到学生学习风格的研究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学生的学习风格对学业水平有着非常大的影响。
学习风格的形成和改变不是一朝一夕的,它受性格、家庭、教育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影响。各种学习风格都有其各自的长处与缺点,要扬长避短。每个人也不一定就完全是哪一种学习风格,只是偏重不同罢了,以上两名学生只是众多学生中学习风格比较明显而突出的两人。针对不同学习风格类型的学生,老师要多观察细分析,综合思考,提供因人而异的解决策略。
通过研究我们能够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就我们教师而言,我们可以根据研究结果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使我们的教学活动更具针对性、更有效。也让我们更多地了解到了学生的现状与需要。
除了个体学生之外,对于学生整体来说,要教育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自查互查相结合,发现并力争自主解决自己学习问题上的短板。教师要改变的也不仅是针对学生学习的策略,还有自己的教学策略。
除了解决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各门学科的老师之间的交流沟通也是很重要的一环,既可以全方面地了解学生的情况,对学生进行跟踪调查,又可以形成教育合力,提高效果。
对学生的教育离不开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家长要配合学校,督促孩子制定好短期及长远的目标并加以监督,另外应配合老师针对孩子的不同风格采取相应的教育方法。
学习风格多种多样,以上两例还不包括视觉型、言语型、序列型与综合型等。因此我们的教育和研究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对于学习风格不同的学生来说,在小组活动、课堂学习中的表现是不相同的,让各小组的学生学习风格互补应该比同一风格类型的学生安排在同一小组要更有利于他们的学习,当然,这是本案例分析中未涉及到的也应该是接下来的研究中所应关注的。
(1)目标的特点
在初中阶段的教学中数学起着关键的作用,大部分理科的课程都是在数学基础的前提下进行的。初中数学的教学目标是根据多方面的因素所确定的,包括数学内在的特点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初中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处于初级阶段,需要充实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和对数学学习的热情。根据这些特点直接决定了初中数学教学的目标与任务是:教授学生学习基础知识,传授学生掌握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使学生可以在其他理科学科的学习中灵活运用数学知识,并且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运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做到“学有所成,学有所用”。
(2)内容的特点
学生学习数学课程的全部过程中初中数学起到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内容可以分为图形和几何、函数和代数、综合和实践、统计和概率四方面。一方面这些内容的学习需要小学数学知识作为基础,另一方面它也是高中甚至是大学数学学习的基础。高中的数学知识基本上是根据初中数学知识展开的深化和扩展,所以对于初中数学知识的学习不仅在初中教育体系中有着重要作用,更是在学生学习数学的全部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初中数学教学在内容上的特点决定了初中数学学习的重要性,以及提高对初中数学教学重视的必要性。
(3)对象的特点
教学模式的选择主要是依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初中数学的教学中,教学对象全部是青少年。青少年时期学生的智力快速发育,对事物的认知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具有很强的求知欲和可塑性。他们的精力十分充沛,兴趣爱好也十分广泛。学生的情绪波动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对自己缺乏信心。初中数学课程的学习需要运用抽象思维进行思考,但青少年的抽象思维仍处于发展阶段。教师应该认识到青少年的这些特点,同时根据学生的特点开展科学合理的引导教学,在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和认知能力的同时建立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养成正确的数学思维和模式。
2.初中学生学法的特点
数学的教学往往只注重对于教学的研究,很少有关于学生学习方法的探讨。对于学生学习方法特点的研究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是举足轻重的。学生学习数学的具体方法应分为研读、牢记、善思、勤写。
(1)研读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只是对书本知识的一种死记硬背,对于知识并不理解,导致知识不能灵活运用,学习效果严重受到影响。对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这个特点,教师应重点培养学生研读的技能。根据具体的学习要求,认真阅读教材,深刻理解数学公式的概念和因果关系,把握教材的重点,深入学习难点。研读,就是深究原理的深入阅读。疏通知识的原理和结构关系,归纳总结重点内容,认真把书读懂,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做到研读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牢记
在课堂的学习中,我们必须摒弃“填鸭式”的教学,改善学生在课堂上消化不良的特点。教导学生在研读的基础上,对知识进行梳理、类比,学习联想式的记忆。在理解知识本质属性的同时,学习理解记忆。通过归纳总结学习的知识,学生学会进行系统化的知识记忆。对学生学习数学方法的指导应做到传授方法和转变思想相结合、教法和学法相结合、课上和课下相结合、个别指导和统一指导相结合,建立学习数学知识纵横交错的网络方法,让学生自主进行学习方法的选择。不能死板教条,应该因人而异地选择记忆方法。
(3)善思
数学课程的学习离不开思考,善思则明理,提高了对知识掌握运用的能力。不思则愚钝,简单的背记不能掌握运用知识,不能成为知识真正的主人。引导学生善思应注意以下几点:①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实行启蒙式的教学,培养学生进行主动思考,使学生从多思做起。②根据学习内容的具体情境进行探索式的教学,培养学生追根问底的习惯,引导学生进行深思。③根据问题发展的过程进行分析,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概括、推理的能力,引导学生善思。④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总结归纳,引导学生进行反思。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4)06-078-01
本人总结初中学生在物理学习上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学生进入初中以后,知识面逐渐扩大,求知欲大大增加,学习的兴趣也就大大地扩展了。初中物理教材的内容是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和简单的观察、实验入手来讲述物理学的简单现象和基本规律的,所以,他们不仅对物理课内知识感兴趣,对物理课外读物、科普读物、科技活动等也感兴趣,这就为我们在物理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愿望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是,随着学习进程的发展,初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会不断分化。如果我们物理教师知识渊博,教学方法好,善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就会通过学习取得较好的物理成绩,就会对学习物理保持浓厚的兴趣,产生学好物理的动机并逐步形成理想和志趣。在学习中表现出刻苦、认真、主动、积极。所以有经验的教师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放在初中物理教学的首位。
二、观察和实验
初中学生对观察和实验有极其浓厚的兴趣。一般学生能目不转睛地按教师要求去观察有关的物理现象,他们好奇、好动,对物理实验十分主动积极。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引导他们明确实验和观察的目的、端正态度;教给学生观察和实验的方法,培养技能;指导学生把观察和实验的感性认识和物理概念、规律联系起来,那么,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就不仅能感知物理现象的外部属性,还能抓住物理现象间的联系,进行分析和论证。如果我们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及时提出对学生观察和实验的明确要求并耐心的指导,学生的观察和实验就会停留在猎奇和游戏的水平上,不能形成学生学习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感性认识基础,观察和实验就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即使有很好的仪器设备、也只能造成教学上的浪费。所以我们物理教师对物理教学中的观察和实验必须予以充分的重视。
三、思维能力的发展
初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有两个主要特点,第一是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正在形成和发展,但它必须要以直观表象思维为先决条件。他们在学习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时候,最容易掌握的是那些有直观形象作基础的特征,例如在学习“液体内部压强”时,学生容易接受液体内部存在“下压强”,因为有“液体受到重力作用,层层下压”的直观形象作基础,而对液体内部存在“向上的压强”却不易接受。
初中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概念的掌握、判断推理和理解力的发展上。例如根据固体、液体、气体受热膨胀的物理现象,得出物体热胀冷缩的结论;根据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不变的特征,得出路程和时间成正比的路程公式。根据这个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指导学生。
初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第二个特点是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明显的发展,他们常常不满足于教师的讲解和书本上对物理现象的解释,喜欢独立地去寻求物理现象的原因和规律。这就使初中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逐步得到发展,这是他们增长知识、发挥才干的极其可贵的心理品质,教师要特别珍惜这种品质,鼓励他们大胆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以自己的思维去代替学生的思维,包办代替过多,就会妨碍学生创造性独立思维能力的发展,如果教师放任自流,不去积极地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也不会自发地得到发展。
四、情感和意志
初中学生具有较强的易感性,容易动感情,感情也很容易波动,觉得这个老师好就对这个老师极端热情,觉得那个老师不好就极端冷淡,喜欢这门课程就积极主动学习,觉得那门课没有意思,就不好好学,这种情感外露是很明显的。所以在初中教学中,培养学生对学科的情感、培养师生的情感,都是非常重要的。
初中学生的意志品质(主动性、坚持性、自制力)还很幼稚,学习顺心时,成绩上升;学习上遇到比较难于理解的问题时,只满足于一知半解,结果成绩下降、学习信心动摇。所以在初中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引导学生正确估计自己的力量和锻炼自己的意志。
作者简介:郝卫兵(1968-),男,安徽怀宁人,大学本科,中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探索新课程改革,教法和学法研究.
热学内容是初中物理知R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习物理的基础知识.热现象是生活中的常见的现象,因此这部分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中考复习时要把握热学知识的这一特征,结合中考试题的特点,针对性的进行复习教学,必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中考试题特点
纵观2016年各地中考物理试题,热学部分的内容所占的比例不大,分值在10分左右,主要考查:运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解释生活和自然界中一些热现象;温度计的使用和读数;分子热运动的理解;物质的比热容、燃料的热值的理解;热量的计算等.从考查的方式看,多在填空题和选择题中出现,而热量的计算可能与其他知识点综合出现在计算题当中.各地中考试题均呈现如下特点:
11注重基础知识,考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各地中考试题对热学部分的考查,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考查的内容既是物理课程标准所规定达到的要求,也是学生后续学习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试题简单,利于学生作答.
例1(2016乌鲁木齐)以下说法中,不是分子动理论基本观点的是( )
A分子间存在着引力和斥力
B常见物质是由大量的分子、原子构成
C构成物质的分子在不停地做热运动
D做功和热传递都能改变物体的内能
本题考查了分子动理论的应用,属于基础题,只要掌握了分子动理论的内容就会正确解题.
例2(2016泰安)下列现象中,属于用热传递的方式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A.公园中的石凳被太阳晒热
B.快速弯折铁条,铁条弯折处变热
C.两手互相摩擦时手发热
D.刀具在砂轮上磨得发烫
此题考查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也是最基本的知识点,BCD都是通过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A选项才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改变物体内能的.
例3(2016成都)盛夏时节天气炎热,小莉从冰箱里拿出根冰棒吃了起来,顿时感觉凉爽了.冰棍在熔化过程中要热量;哥哥从冰箱中取出瓶矿泉水,不久后发现,原本干燥的瓶壁上有了许多水珠,这是发生了现象(填一种物态变化名称).
此题考查物态变化过程的名称及其吸、放热情况.水珠的出现是水蒸气液化而形成的,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物态变化过程.
12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将试题融合于学生真实的生活情境之中
热现象是生活中常见物理现象现象,各地中考试题较好地体现物理学科的特点,将试题融合学生真实的生活情境之中,学生感到非常熟悉,真正体会到物理就在身边.
例4(2016阜新)寒冷的冬天,玻璃窗上会起“雾”或结“冰花”,下面关于此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玻璃窗上的“雾”是水蒸气凝华形成
B.玻璃窗上的“冰花”是水蒸气升华形成
C.“雾”出现在玻璃窗的外表面
D.“冰花”结在玻璃窗的内表面
此题的四种现象是学生熟知的现象,引导学生关注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例5(2016呼和浩特)炎炎夏日,考场如火,细心的监考老师轻轻地往教室地面上洒了些水,不一会儿,考生们就有凉爽、舒适的感觉.对于这一现象所蕴含的物理知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利用了水的蒸发、吸收热量B.利用了水的沸腾、吸收热量
C.利用了水的汽化,放出热量 D.利用了水的液化,吸收热量
此题考查蒸发吸热制冷作用,将知识应用于生活,注意联系实际,使学生感到物理知识就在身边.
13关心科技发展,渗透STS教育
各地中考试题设置均关注社会热点,引导学生关心科技,渗透STS教育,较好体现了物理知识的应用价值.
例6(2016厦门)在微观尺度下,科学家拍下了超亮的X射线将液体瞬间打得“灰飞烟灭”的情景,如图1所示.此过程液体吸收X射线的能量,内能,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此题既考查了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让学生领悟到物理知识的神奇.
例7(2016咸宁)长期以来,呼风唤雨一直是神话中“龙王爷”的权力,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开始成功的干预天气,如图所示.在利用飞机播撒“干冰”(固态的CO2)人工增雨的过程中,说法正确的是()
A.飞机在播撒“干冰”过程中相对地面是静止的
B.“干冰”播撒到空气中后会熔化吸收大量热量
C.云层中的水蒸气遇冷后会液化成小水滴或凝华为小冰晶
D.飞机机翼上方空气流速小于下方.所以机翼上方的压强大于机翼下方的压强
此题将“人工降雨”引入考题,让学知道物理知识能改变人类生活,体现了物理知识的应用价值.
14数理结合,将知识的考查寓图象之中
从各地的中考试题来看,热学考题中图象较多,主要包括:熔化(凝固)曲线、沸腾曲线、比热容特性曲线等图像,其中晶体熔化和液体沸腾图象是各地中考试卷中考查的重点.
例8(2016镇江)某同学做冰的熔化实验时,绘制了如图2所示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则根据图象不能()
A.知道冰熔化时的温度B.判断出冰属于晶体
C.求出冰熔化前的质量D.比较冰和水的比热容大小
此题考查晶体物质熔化过程的特点,学生要会根据图象中温度的变化来判断,进而分析得到晶体的状态、熔点等,考查了学生对图象的处理、分析能力.
例9(2016成都)用相同的电加热器分别对质量相等的A和B两种液体(不计热量损失)如图3是A和B的温度S加热时间变化的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的比热容与B的比热容之比为2∶1
B.A的比热容与B的比热容之比为2∶3
C.都加热t时间,B吸收热量比A吸收热量多
D.A和B升高相同的温度,B吸收热量较多
此题要求根据温度随加热时间的变化图象来判断比热容的大小,关键是分析出吸收相同的热量哪种物质温度升高较多,进而根据比热容的含义来比较其大小,同样,分析升高相同的温度比较加热时间的长短来比较吸收热量的多少.考查了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提高热学复习效率的途径
从中考试题的特点可以看出:基础知识仍是考查的重点,应用物态变化、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解释自然界中的现象,根据比热容、热值进行计算等是必考点,能源利用效率问题是中考的的热点.在复习教学中,应把握重点、突破难点、抓住热点,才能提高复习教学的效率.教师可以采取如下途径进行有效复习.
21利用图表总结知识突出重点
利用图表总结知识,可以突出知识主干,重点知识一目了然,便于理解和记忆.如:自然界中的物质一般以三态存在,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可以用图4方式来帮助理解.
温度、热量、内能是热学中三个基本量,在复习时可以利用表1比较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2采用比较复习法突破难点
复习时,将热学中易混概念进行对比,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可提高复习效果.如:在判断物态变化时,将自然界中雾、露、霜的形成进行比较,雾、露是液化过程;霜是凝华过程.将蒸发和沸腾进行比较,蒸发是在液体表面进行的平和汽化现象,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而沸腾是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汽化现象,在一定温度下进行.将分子热运动与机械运动进行比较,由于分子很小,分子热运动肉眼是看不到的,只能借助转换法,通过扩散现象来认识;如果肉眼能看到的运动,一般都是机械运动,包括尘土飞扬、炊烟袅袅.将内能与机械能进行比较,从字面上看,内能和机械能都是动能和势能的总称.但机械能是宏观的,是物体动能和势能的总和;内能是微观的,是物体内部分子动能和势能的总和.一切物体都有内能,但不一定有机械能.将比热容和热值进行比较,比热容和热值都是采用比值法下定义且反映物质特性的物理量.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反映的是物质的吸热能力,大小与物质的种类、状态有关,与质量、体积、温度、吸热放热、形状等无关;热值是燃料的一种特性,反映的是燃料在燃烧时化学能转化成内能的本领大小,只与燃料的种类有关,与燃料的形态、质量、体积、燃烧状况均无关.
23结合社会热点进行针对性训练
初中生的年龄处于11―16岁左右,属于个体发展中的少年期。虽然时间上只有短短的3、4年,但却是一个身心剧烈变化的阶段。一些心理学家把初中阶段称为“危机期”“心理断乳期”,意为此阶段学生从心理上摆脱对成人的依赖,表现出追求独立的倾向。
一、身心发展的整体特征
少年期的主要特征为:身心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从总体发展来看,初中学生身心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身体方面:初中阶段学生身体变化巨大,处于生长发育的第二高峰期。身高、体重增长加速,身体外形趋于成人。性的逐步成熟也标志着初中生在生理方面已经非常接近于成人。所以他们希望支配自己, 较为强烈地关注自我的外貌、成就、地位等,并据此确定行动目标和方式。但与生理成熟相对的是心理发展相对滞后,经常会发现相貌成人化的中学生内心想法却十分幼稚。
思维方面:此阶段,学生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变适应过程中,即皮亚杰提出的具体运算阶段到形式运算阶段的过渡期,逻辑思维由经验型发展为理论型。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创造力飞速发展,能独立进行初步的推理假设,但这种推理尚不完善,严谨性、理论性不足还需大量感性经验做支持,如对空间图形特征的知觉还依赖生活中的大量实例。
内心世界的变化及外在表现:初中生处于由单纯对外部生动形象的世界探究到关注内部精神世界变化的转折时期。初中生的认识能力较之前有了很大的提高,在看问题时往往有自己的独到之处,不再愿意做被动的适应者、服从者、模仿者、执行者,力求成为主动的探索者、发现者、选择者,独立意识明显加强具有明显的“叛逆性”。初中生兴趣广度大大增加,对新奇事物的认识、追求显得格外热情,有了较为长久稳定的兴趣,表现出 “赶时髦”的特点。但是由于阅历浅,经验欠缺,想法脱离实际,因此,他们的认识能力稍显片面,观点新颖却又肤浅。
在情感的表现上:情绪的控制能力显著提高,但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能力还需加强,伴随明显的受诱因引起的冲动,易感情用事,情绪不稳定,波动大,经常有焦虑、憧憬、孤独、苦闷、暴躁的情绪表现。他们渴望得到别人的安慰、理解,以此获得一种精神上的归属与安全感。
二、不同阶段的典型特征
初中阶段学生发展特点如前文阐述,概括为:思维变抽象,身体变成熟,内心思想变丰富,自我感觉变强大,独立意识在觉醒,面子观念在加重,自我感觉良好,有时想法很幼稚。在整体发展特点的背景下,仔细分析不同的年龄群体,身心发展存在明显差异,呈现出阶段化的特点:
初一的学生主要显现出自我角色定位的转变和重新适应环境这两大特点。从熟悉的小学跨入陌生的中学校园,对于学生而言改变的不仅是一个身份,更是各方面的剧变,面临新的挑战。由小学的“老大哥”到初中的“小菜鸟”,学生首先要承受角色的巨大反差。曾经的荣誉、地位都已化为往事,一切需要从头开始,有的人不能面对落差,从此颓废,另一部分人调整心态,通过努力打造属于自己的新天地。对于前一种情况应及时予以心理疏导,避免学生自暴自弃,走向歧途。其次,新的环境既是机遇,又充满危险。初中生涯不比小学,功课从屈指可数到包罗万象。学生的学业压力陡增,竞争日趋白热化,各方面的要求让学生应接不暇,大部分精力用于学习,虽然收获了知识,但是能力未必提高,内心需求不见得满足。更重要的是周遭环境都是新的,班级、同学均陌生,在这里如何获得老师的认可,同学的尊重,克服种种困难,尽快拥有自己的朋友圈,从生活、学习到人际交往适应新变化,成为初一学生最关心的话题。如果解决不好这些问题,那将严重制约学生的发展。班主任主动到学生中,倾听他们的诉求,换位思考,正确恰当地引导,尽量满足其需求,是不少优秀班级管理者的经典方法。最后,由于初一学生普遍带有小学生的羞涩,加上心理成长尚显幼稚,思想还简单,思维不严谨,虽部分表现出独立的倾向,但大部分时间对长辈特别是教师还是存在严重的依赖,表现出言听计从,“乖乖兔”“乖乖虎”的一面;另外,出于对新奇事物的好奇,使他们的本性尚未充分彰显,导致其初中生特征显得不太明显,大部分时间他们表现出一种对所处环境的试探。管理者不要被表象所迷惑,透过蛛丝马迹,发现学生内心世界的发展变化,从而提前做好准备。
与初一时相比,初二的学生特点简直可以用“典型”来形容。所谓“典型”是指几乎所有的初中生特征在此阶段表露无遗。如果说初一学生还残留着某些小学生的特征,那么初二的学生则成长为“真正”的中学生。对自身所处环境的熟悉,促使他们做事更加毫无顾忌,从而使得自身本性彰显无疑。此时,在他们身上体现出如下特征:①身高、体重增长加速,身体外形趋于成人。性的逐步成熟也标志着初中生在生理方面已经非常接近成人。②学生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的适应过程中,处于由单纯对外部生动形象的世界探究到关注内部精神世界变化的转折时期。③情绪的控制能力显著提高,但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能力还需加强,伴随明显的受诱因引起的冲动,易感情用事。在这个被心理学家称为“危机期”的阶段,学生处于“十字路口”,对自己的未来有时显得迷茫困惑,思想行为有着明显的矛盾:独立与依赖,自负与自卑,理智与冲动,理想与现实、生理成熟与心理滞后。他们渴望自立,有时故意表现为叛逆,内心却相当依赖成人,总希望得到大人的认可;有时他们做事与常理显得格格不入,标新立异,但最终还是情愿被主流价值观所接纳;他们自以为是,喜欢自作主张,但做事的结果常显得幼稚可笑,缺乏常识。这一系列的非比寻常,恰恰印证了初二时期的重要。班主任要特别注意开导学生心理,帮助其顺利度过叛逆期。同时,通过点面结合、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原则,关注集体和其中每一位成员的变化,及时发现、解决困难,促进对象健康、稳定、积极地发展,尽量防止两极分化对班级管理造成负面影响。从教育学的角度讲,管理者要采取慎重、科学的方法促进学生的发展,实现帮助其“起飞”的终极目标。
经历了初一的小心谨慎,初二的个性张扬,初三的学生似乎安静、本分了许多。但在这平静之下,却是暗流涌动。如果对初中生心理发展特征打个比方,那就是两头小,中间大。位于两端的初一、初三截然不同:初一新生更像一种蛰伏待机,初三老生则是将激烈的思想行为斗争藏于表面下。首先,学生心智变得更加成熟,更喜欢独自思考,不轻易将内心真实想法示人,有时嘴上说的、做的与心里想的南辕北辙。其次,学生面临升学的压力。人生未来发展的方向是困扰学生的主要难题,每个人都面临人生十字路口的抉择。这种内在的压力使人喘不过气,迫切需要找到倾诉的对象。班主任应与家长沟通,共同做好学生的心理疏通,还学生健康成长的心理环境,防止个别承受力差的孩子走极端。
总之,初中生处于巨大的发展变化中,同时表现出一系列的矛盾性:独立与依赖的矛盾,自负与自卑的矛盾,理智与冲动的矛盾,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生理成熟与心理滞后的矛盾等。这使他们面临巨大的机遇与挑战,成功与失败只在毫厘。教育工作者应当在把握其特征的基础上,做好心理疏导,帮助学生渡过这一非常时期,让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展翅高飞。
【参考文献】
从初中体育教学来看,由于初中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期,其身体特点和心理特点决定了在体育学习过程中的整体效果。基于这一认识,初中体育教师应在开展体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个性特征和整体特点有全面的掌握和了解,并深入分析学生的实际特点,制定具体的教学措施,保证初中体育教学取得积极效果。为此,初中体育教学要想取得积极效果,就要正确分析学生特点,应在主题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和个性教学法中正确分析学生特点,为初中体育教学提供有效手段。
一、初中体育教学应在主题教学法中分析学生特点
主题教学法是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对象的年龄特征,为本教学课或课的某一部分设立一个主题,围绕这个主题开展教学,从而达到实现课的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初中体育教学中主题教学法是重要的教学方法,对提高体育教学成绩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为了保证主题教学法取得积极效果,我们应在主题教学法中对学生特点进行正确分析:首先,在主题教学法中对学生特点进行全面了解,应通过立足体育教学实际,从学生的实际表现入手,正确分析学生特点。其次,将学生特点作为确保主题教学法有效开展的重要因素。主题教学法的开展要以满足学生实际需要为主,学生特点是重要的衡量因素。再次,根据学生特点做好主题教学方案的制定。在制定教学方案过程中,应将学生特点作为重要依据。
二、初中体育教学应在情境教学法中分析学生特点
情境教学法是在体育课教学中,设置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让学生通过“身临其境”,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加快对体育知识、技能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达到课的最佳效果,实现课的预计目标。从初中体育教学实际来看,情境教学法是保证初中体育教学取得积极效果的关键。为了保证初中体育情境教学法取得成功,就要正确分析学生特点,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正确分析学生特点,制定符合实际的情境教学方案,保证情境教学方案的合理性,满足初中体育教学需要。其次,在情境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特点为主要依据,使情境教学能够符合初中教学实际。再次,分析学生在情境教学中的表现,达到分析学生特点的目的,全面提高情境教学质量,满足学生特点。
三、初中体育教学应在个性教学法中分析学生特点
在体育课堂教学活动中根据教学对象的身心特征和教材特点,开展具有启发性、引导性、针对性的教学活动,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关注学生的不同兴趣,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鼓励学生标新立异。从目前初中体育教学中开展的个性教学法来看,个性教学法的制定主要是以学生的特点为基础的。为了保证初中体育教学的个性教学法取得积极效果,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我们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并以此为基础制定教学方案。在这一过程中应加强对学生个性特点的分析和总结。其次,对个性教学法进行研究,正确分析学生特点。从现行的个性教学方案入手,研究学生类型及个性特点。再次,加强与学生的沟通,提高学生特点的分析效果。对学生特点的分析,只有加强与学生本人沟通才能够取得实效。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在初中体育教学过程中正确分析学生特点对制定特色教学方案和提高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为此我们结合初中体育教学方法,从主题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和个性教学法等几个方面入手,切实提高初中体育教学质量,满足初中体育教学需要。
参考文献:
[1]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2]杜萍,张道荣.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理性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5).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7-079-2
在高一教学中,一些在初中学习成绩较好、在中考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因不适应高中数学学习,数学成绩大幅度下降,出现了严重的两极分化,过去的尖子生变为后进生,甚至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失去了信心,“数学难学”是高中学生普遍反映的问题。面对如此状况,做好初高中的衔接工作也就迫在眉睫。
一、初升高影响学生数学学习的主要因素
1.基础知识不扎实。初中教师同样受升学压力的影响,为了挤出更多的时间复习迎考,挤压新课学习时间,删减未列入考试的内容或自认为考试不重要的内容,造成学生知识结构不完整,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如初中对函数和平面几何等内容的新课学习时间不够,学生感到困难,带着这样的阴影,学生到高中碰到函数和立体几何等内容的学习时就感到困难,就会产生畏难情绪。
2.习惯方法未优化。初中教学不太关注对学生学习习惯和方法的指导,忽视对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和渗透,热衷于通过大量的练习模仿来掌握解题方法,建立良好的学习数学习惯,会使自己学习感到有序而轻松。高中数学的良好习惯应是多质疑、勤思考、好动手、重归纳、注意应用。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要把教师所传授的知识翻译成为自己的特殊语言,并永久记忆在自己的脑海中。良好的学习数学习惯包括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和课外拓展等几个方面。
3.心理准备不充分。初中学生通过升学考试跨入高中学习,他们是带着胜利的喜悦,满怀豪情、充满希望进入高中学习,希望在高中数学学习中大显身手,能够取得象初中考试中的高分成绩,另外,由于他们是初中的“优生”,时常得到老师关爱和称赞,是在鲜花和赞扬声中成长起来的,心理上具有自豪感和优越感,进入高中后,拔尖学生相对较集中,数学成绩不再占优势,还面临着激烈的竞争,优越感和自豪感得不到老师及时的呵护,从而自信心丧失,自卑感增强。
4.教学方法反差大。高考的激烈竞争,高考试题命题方向的调整(由过去的以知识立意为主转向以能力立意为主),导致高中数学教学的一些“战略”性调整,教师赶教学进度,提前结束新课,争取复习时间,没有顾及到高一学生的接收水平。另外,高中数学教学重在培养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思维的培养训练,代替了初中的强化知识掌握和解题为主的培养训练,这种定位的不同必然提高了对学生的要求,这是高一新生感到很不适应的一个重要因素。
5.教学内容变化多。随着初中课改的实施,初中教学内容在不断删减,要求在不断地降低。而高中教学内容,现使用的教材新增加了不少内容。数学语言在抽象程度上突变。初、高中的数学语言有着显著的区别。初中的数学主要是以形象、通俗的语言方式进行表达。而高一数学一下子就触及到非常抽象的集合语言、逻辑运算语言、函数语言、图象语言等。思维方法向理性层次跃迁。高一学生产生数学学习障碍的另一个原因是高中数学思维方法与初中阶段大不相同。知识内容的整体数量剧增。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又一个明显的不同是知识内容的“量”上急剧增加了,单位时间内接受知识信息的量与初中相比增加了许多,辅助练习、消化的课时相应地减少了。知识的独立性大。初中知识的系统性是较严谨的,给我们学习带来了很大的方便。因为它便于记忆,又适合于知识的提取和使用。但高中的数学却不同了,它是由几块相对独立的知识拼合而成(如高一有集合,命题、不等式、函数的性质、指数和对数函数、指数和对数方程、三角比、三角函数、数列等),经常是一个知识点刚学得有点入门,马上又有新的知识出现。因此,注意它们内部的小系统和各系统之间的联系成了学习时必须花力气的着力点。
二、做好初高中数学学科教学衔接的策略
1.加强师生沟通,做好心理调适。高一新生入学,作为数学教师要明确地给学生指出:初、高中数学在内容、要求和学习方法上的差异和不同要求,在成绩标准上要降低要求,能保证在70-80分(百分制)就是不错的成绩了。在学习过程中,每一位同学都会或多或少地遇到学习障碍,甚至是严重的挑战,同学们需要具有敢于挑战困难的勇气和持之以恒的决心,高中数学学习更多的是需要同学们开动脑筋,培养思维能力,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要比初中多一些。这在一定程度上比简单机械模仿要辛苦得多。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总结和归纳解题思想和方法,探索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长,在课堂上要努力构建一种宽松、和谐、民主、平等、融洽的“教学场”,让每一个学生敢想、敢言,要特别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思维,无论是对与错都要给予充分肯定和剖析,抓住每一点成绩和进步,给予鼓励和赞扬,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和自强心。
2.重视基础认知,做好平稳过渡。客观地承认现有初中毕业生的基础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放慢教学进度,调适教学策略。根据高一第一章集合与简易逻辑:内容抽象、概念较多、符号语言、图形语言较多等特点,所以要放慢教学进度,适当降低教学要求,尤其是对概念的理解,如在学习了集合的概念和空集的概念后,很多教师就急于让学生辨析、{0}、{}的区别,这就过早地提高了对学生的要求,学生接受起来感到困难。问题设置注意梯度,循序渐进,借用初中的传统作法,加强练习,平稳过渡,如在讲完集合的交和并运算后,教师可以设置问题序列,让学生熟悉集合的交、并运算,并建立运动变化的观点。
3.抓住内容联系,突破教学难点。高一教材中有许多内容都是与初中内容有密切联系的,如果能抓住它们的内在联系,进行对比分析、理解,那么就会让学生学习起来感到轻松、自然,扫除学习障碍,如对函数概念的理解,学生普遍感到困难,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类比初高中两种叙述的含义不够,造成了学生理解上的难度,事实上,在初中定义:“设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与y,如果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的值与它对应,那么就说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中。我们完全可以找出高中函数定义中的“集合A、集合B和对应法则f”。“在一个变化过程中x的每一个值”就构成集合A。“与每一个x唯一对应的y值”就构成函数的值域C。在映射中并没有要求B中的元素都有原象。“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的值与它对应”就是说明存在着一个对应法则f。这样类比,就把初高中两种叙述方式联系起来了,让学生感到高中定义就是从初中定义中过渡过来的,而且更广泛,但其实质没有变,都是刻划一种对应关系。然后再从学生熟悉的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中去找出相同的联系。
一、初中生的心理和思维特点分析
初中是学生身体的各个方面都迅速发育和成熟的阶段,其心理的各个方面虽然也在发展,但相对生理发育速度而言则相对平稳,由此而造成身心的种种矛盾和表现。1.一方面表现出对成熟的强烈追求与感受,他们渴望社会、学校和家长能给于他们成人式的信任和尊重,但他们思想方面仍带有很大的片面性和表面性,还缺乏成人那种深刻而稳定的情绪体验,缺乏承受压力、克服困难的意志,社会经验也十分欠缺。由于初中生心理上的成人感及幼稚性并存,会表现出种种心理冲突与矛盾。2.初中阶段正是“形式运算”,这个阶段的主要思维特点是:在头脑中可以把事物的形式和内容分开,可以离开具体事物,根据假设来进行逻辑推演,能运用形式运算来解决组合、包含、比例、排除、概率等。因此,从七年级以开始,初中生就开始具备了基本的逻辑推理能力。3.初中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探求精神,他们兴趣广泛、思想活跃、敏感,与成人相比较少有保守性,他们喜欢进行丰富的、奇特的幻想,在许多方面都表现出强烈的创造欲望。他们同时又具有很强的自我意识,在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时容易出现偏激。
二、初中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的心理特点分析
由于初中生具有上述心理特点,他们对“空间与图形”的学习处在好奇、好动、探索和积极合作这几个层次之间。
1.学习“空间与图形”的动机分析。由于青少年具有好奇心和探究“空间与图形”的倾向性,并努力通过不断学习取得成功。例如,学习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时,学生动手沿底边的中线对折时,发现两底角重合,两腰重合。就这么简单的对折,引出了学生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探究的强烈动机,同时,他们也打开了几何图形的轴对称性的大门,为进一步探索几何图形的变化奠定了基础。
2.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的兴趣及其分析。中学生对“空间与图形”有强烈的兴趣,丰富的图形世界,平面图形及其位置关系,同时经历展开与折叠、切与截、从不同方向看等活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平面图形与空间几何体之间相互转换等的活动过程。这使他们认为“空间与图形”好玩、“能使人动脑子”、“空间与图形有无穷的奥秘”等。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了几何图形的变化的奇异和形态的优美,引起了他们学习的好奇心;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他们感受到思维方式、方法的巧妙、新奇、别致,促使他们自觉地去掌握它;在把知识加以整理的过程中,他们体验到空间与图形的和谐、统一和简单美。
三、如何开展初中“空间与图形”的学习
1.体现“数学化”的过程,给学生充分探索和交流的机会。强化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突出探索式学习方式,即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与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反思等活动,为改进数学学习方式提供必要的保证。
例1 讨论正方体的侧面展开图有几种形式,并画出图。
这个问题,可以采用小组合作与全班合作学习两种方式进行。
首先,分组,比如4个人一组。分好组后,让组内的每个成员自己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在解决这个问题时,有的会用模型进行实验,有的会在纸上画图研究。然后,由组长将小组内学生的结果收集起来进行讨论。有些学生发现的结果可能会多一些,有些同学会少一些,有些结果可能还是错误的。通过交流、讨论,小组内的成员相互间得到启发、鼓励,错误得以修正。最后,全班进行小组间的汇报、评议、争辩。因为这是一个结果开放性问题,有一定的难度,所以不是所有的小组都能找出所有的结果。通过全班性合作学习,不同的小组又一次展开竞争,使讨论交流达到新的,使每个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最充分的发展,最终找出所有的侧面展开图(如下图),有11种。
从合作交流的那一刻起,反思就每时每刻伴随着学习的全过程,学生的认知正是通过内化与外显的多次交替而逐渐发展、完善的,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形成了主体性,在交流活动中表现着主体性;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又反过来促进思维的发展,去满足学生对知识的不懈追求。
一、初中生学习历史的心理特点
笔者对我校256名初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心理特点进行过调查发现,60%以上的学生表示喜欢上历史课;90%的学生认为教师应该和他们交朋友,在他们答错题时多进行鼓励,而不是讽刺挖苦,伤害他们的自尊;89%的学生要求多上历史活动课和多媒体课;85%以上的学生希望教师上历史课能给他们多讲讲课外的知识,允许他们有不同的观点;90%以上的学生表示喜欢有风度、知识渊博、授课水平高、热情和蔼、关心学生的成长、平等对待学生的教师。通过以上的调查,我们可以发现:大多数初中学生对历史学习抱着积极的态度;由于正处于青春期,他们自尊心较强;他们个性不断成熟,独立性增强,有自我学习的要求,有展示自我的意愿;他们民主意识不断增长,要求教师能平等地对待他们,而且比较关注教师的修养和人格魅力;他们喜欢活动性的、生动有趣的教学;他们有学习上的竞争意识,表现出较强的好胜心。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充分关注初中学生学习历史的这些心理特点,尝试采取多种有效策略来激发他们历史学习兴趣。
二、根据学生心理特点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
学生对历史学习是抱着积极的态度的,如何使其积极的态度变为积极的学习行为呢?有效的做法是根据学生心理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兴趣。初中学生和其他青少年一样,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好奇是思维的先导,能使人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激发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对学生的好奇心进行引发和激励。笔者在教学中就比较注意给学生创设悬念,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理,这样学生上课注意力就会格外集中,求知欲比较旺盛。比如,不少学生爱看一些历史方面的电视连续剧,我在上相关课程时就告诉他们,你们上好这节课就会发现,电视剧里面讲的一些内容和历史事实是有出入的,这样学生上课就格外认真,回家后还会和他们父母讲电视剧的那些情节是虚构的。
2.针对学生独立性不断增强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随着独立性的增强,初中学生的认知活动由经验型向思维型发展,对学习有了更多自己的见解。为此,笔者在教学中要注意尊重学生的独到见解,并鼓励学生勇于质疑。比如一次我在上初三复习课评讲练习时,就有学生提出改错题只要前后通顺就可以了,主语、时间等应该都可以动的观点,我觉得学生言之成理,就接受了他的观点,并给予充分的肯定。事实上这位学生的意见与中考的新精神不谋而合,而学生的意见得到教师的肯定,学习兴趣自然大增。随着学生独立性增强,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也提高了。为此,笔者在课堂上把教材中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难题等,有意识让他们争论,这样既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又强化了他们的学习兴趣。竞争意识增强也是学生独立性提高的表现,笔者就注意在教学中增加竞争的环节,如在历史活动课的教学中让不同小组的同学进行竞赛等,让学生在竞争中激发学习兴趣的同时,达到明理求知的效果。
3.让学生动起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好动是孩子的天性,这一点在现时的学生身上表现尤为突出。针对学生喜欢活动课和多媒体课的特点,笔者在教学中注意让学生动身实践、动手制作。笔者会布置学生在假期进行社会调查,如调查我家姓氏的来源、调查我父母的知青生活 、调查我家的文物等。学生很喜欢上多媒体课,而且也通过电脑课掌握了一些基本技巧,笔者就让学生设计一些课的幻灯片,结果从中还发现了不少好作品。这些做法,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了奇妙的效果。
4.穿插引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在教学活动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我国教育的先知孔子早已指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他强调教学要做到使学生“好之”、“乐之”,也就是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的浓厚与否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学习的能动性。在历史课堂教学中,适当进行“穿插引进”,最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所谓“穿插”,就是或暂时中断教学主线,或靠近教学主线有机地“切”进一些学习内容及片段。所谓“引进”,就是配合教学内容有机地“加”进一些知识内容。总的来讲,一并称为“穿插引进”。课堂上的“穿插引进”可以是作品的背景材料、故事、寓言、笑话、诗歌朗诵、角色扮演、抢答等。“穿插引进”是激发学习兴趣,调动课堂气氛的有效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182-02
一、通过分析小孔成像,初步建立实像的概念
在我们的物理教材《光的传播》一节后有这样一道关于小孔成像的习题:在空的易拉罐的底部中央,用钉子敲个小孔,罩上一层塑料薄膜,这样就制作成了一个针孔照相机。利用它观察窗外的景物,你看见了什么?记下所成像的特点,并试着加以解释。针对这道习题,教师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按小组在课下制作好实验装置,并制造的针孔照相机观察窗外的景物,记录下看到的景物的像的特点。在课上,学生要汇报课下实验情况,并展示实验的结果,通过观察不难发现,观看窗外的景物时,学生只能看到倒立、缩小的实像。然后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验情况适当拓展题目,用点燃的蜡烛代替景物,调整烛焰到小孔之间的距离,让学生观察成像的特点变化,最终总结出像距和物距与成像特点之间的关系,给学生在脑海中初步建立一个实像的概念,为讨论分析凸透镜成像规律打下基础。
二、重视平面镜成像,初步建立虚像概念
平面镜成像知识虽然比较简单,但教师要充分重视平面镜成像教学。因为平面镜成像使学生第一次接触了虚像的概念,只有打好基础才能更好地更深入地学习凸透镜成像规律。有了平面镜成像的知识基础,在进行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时,教师可以将平面镜成像与凸透镜成像进行对比讲解,让学生了解两者的区别,从而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知识结构。无论是小孔成像还是平面镜成像都是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基础,做好这些知识储备,才能更好地学习凸透镜成像。
三、精心设计凸透镜成像课程教案
在设计凸透镜成像的教案时,首先要选对教学方法,物理规律的教学比较适合用探究式的教学方式,但如何让学生顺利地探究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还需要教师全面考虑各个概念的前后联系,精心进行教学设计。选好教学方法后,教师还要考虑课堂实验要采用什么实验器材;如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需要观察到哪些现象;记录哪些实验的数据;怎样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等教学会遇到问题。本节课中,讨论分析数据是的重点和难点,直接让学生自己进行分析,学生很难得出正确的结论,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总结,以便得出正确的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四、深入分析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画光路图,给学生展示凸透镜成像的连续变化规律,学会画不同物距的凸透镜成像的光路图,可以使学生对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掌握的更加牢固。在总结成虚像还是实像时,要让学生自己观察物距连续变化时,像和像距的变化规律,并找出一倍焦距和两倍焦距这两个特殊位置,分析这两个位置的特殊意义。
凸透镜的成像可以从正立或倒立、缩小或放大、虚像或实像三个方面来描述,这些就是凸透镜成像性质,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成像的虚实、像距和物距的关系、像距大小和像大小之间的关系、物距与像大小之间的关系等,引导学生从凸透镜成像的过程出发,总结归纳凸透镜成像的性质和规律,并灵活地运用它们解决具体问题,以便更好地掌握凸透镜成像知识。
将凸透镜成像与小孔成像、平面镜成像比较可以找出它们的异同点。凸透镜成像是光经过折射形成的像,可以分为以下几类:小于一倍焦距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等于一倍焦距时,成平行光不成像;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放大实像;等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等大实像;大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实像。小孔成像证明的是光沿直线传播,成的是倒立的实像。而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像与物大小相等,像到镜面的距离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所以只有凸透镜所成的像为实像时,与小孔成像现象相同。
五、认真解答课堂上学生遇到的问题
凸透镜成像一课中涉及到的实验探究,并且是教学中的难点,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如:学生在做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时,很可能会遇到像不能呈现在光屏上,或不能在光凭中央等问题。此时,教师就要耐心教给学生调节的方法,并强调实验前调节的重要性。在操作技巧方面,教师要给学生做好正确、标准的示范,引导学生正确实验。在探究思考时,要鼓励学生讨论分析实验数据,独立思考,得出结论。
六、适当应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为了便于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师可以适当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通过课件演示凸透镜成像的过程。用鼠标拖动光源,随着光源移动让学生观察凸透镜成像的大小、正倒,还有像距、物距发生的变化,多媒体呈现的动态效果一目了然,可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学生可以将自己的实验结果和演示效果进行对比,并讨论分析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七、及时做好课堂反馈
在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留出一定时间,让学生进行课本知识的巩固并进行问题反馈。教师可以将学生分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进行提问测试,并统计测试结果,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教师通过反馈信息也可以及时了解授课效果的好坏,并针对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必要的巩固和矫正。
总之,对于整个光学部分的教学,教师要注重教学策略,总揽全局,强调把握基本概念和性质,并找准性质、规律之间的联系。让学生集中精力完成实验、分析数据、总结规律,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真正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参考文献:
[1]宋尚雪.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 2011年11期
[2]刘连印. 谈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教学 2012年04期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与语文、数学等一些传统的学科相比,它还是一门刚兴起的不久且逐步发展的新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摸索这一学科的教学规律和方法,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还应结合学生的差异性特点进行教学,才能确保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性。
一、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学生表现出来的差异性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与其它课程相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差异性较大,一般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中对学习目的、态度和兴趣方面表现出来的差异性。虽然他们大都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充满了没热情和渴望,但对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内容而言,他们的学习态度和兴趣都存在较大的差异性。有些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知识,其目的就只在于如何玩好各种游戏、学习网上冲浪的方法和技巧,而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主要是一些基础性的信息技术知识,且需要认真地学习才能扎好根基,此时学生在教学内容的兴趣和态度就能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
二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性格往往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初中信息技术的学习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需要通过实践操作才能真正了解信息技术教学的魅力所在,学生性格的差异性特点从而在信息技术教学课堂上表现出来。比如性格开朗、好动、胆大的学生往往在课堂上表现十分活跃乐于操作、敢于尝试且具有较强的求知欲;但性格孤僻、内向和胆小的学生要么怕弄坏学校的电脑,要么怕在同学面前出丑放弃操作,不敢尝试。
三是由家庭环境不同而表现出来的差异性。因为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学大都采用任务驱动法进行教学,在课后布置了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自愿型任务。由于每个学生所处的家庭环境不同,按照其完成任务的情况就表现出家庭环境存在的差异性。比如,有的学生家庭条件好,家长也很重视这方面的学习,就给学生配置了电脑,有的还要求学生参加有关信息技术方面的培训班、兴趣班。但有些家庭由于经济条件有限或者父母的不重视,特别是在当今应试选拔人才的今天,家长大都只认为学好语文、数学等基础性课程才是最重要,把信息技术教学当成一种可学可不学的学科,没有认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还有的家长现在是“谈网色变”,社会上的种种负面消息,害怕学生接受网上的一些不良信息等都表现出了来自家庭方面的差异性。由此可见,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差异性普遍存在。
二、正视学生差异性的存在开展初中信息技术教学
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各种信息科技的应用及其广泛。例如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其教学效果的直观性和内容的丰富得到了所有师生的青睐。借助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以及生活中各种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初中阶段的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方面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假如教师难以恰到好处地处理上述学生存在的差异性,难以达到因材施教,就极有可能造成学生对初中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的锐减。有时是因为理论性强、操作复杂,导致基础薄的学生难以一时接受而失去了兴趣,有的是因为有些学生心高气傲,学的时候又打退堂鼓,从而丧失学习兴趣等等情况,这些都是当前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面临的重大难题,因而作为教师,不仅需要不断总结教学方法,联系教学内容实际,正视学生差异性的存在,通过因材施教,从而确保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性。
三、关于如何将学生差异性特点与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有效结合的几点建议
一是正视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中对学习动机方面存在的差异性特点。通过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帮助他们明确学习动机,让他们懂得不能把学习兴趣全都放在玩游戏和网上冲浪方面,引导学生积极主动获取知识,强化动手实践能力。
二是正视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中存在对学习态度和兴趣方面的差异性特点。教师应选择灵活、机动地策略进行教学,通过采取任务驱动法,帮组他们端正学习态度;采取不同方式的教学,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是正视学生因家庭环境不同而表现出来的差异性特点,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力度,鼓励同学之间相互帮助,引导学生安全上网、文明上网。
总之,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正视学生的差异性特点。学会因势利导、因材施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确保学生差异性特点与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有效结合。
复习课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复习课教学不应该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学生对知识认知的继续深化和提高。因此,复习课应把复习教学过程组织成学生的再认识过程,从更高的层次、更新的角度进一步掌握、理解已学过的知识和技能,进而提高学生的化学能力。
一、化学复习课的特点
复习课时间短、内容多、容量大、节奏快,因此对教师把握教学内容与学情分析有较高要求。它有以下几个特点:1.重复性。将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再学习,它帮助学生避免原有知识被遗忘,同时又在全面了解的基础上进行重复,提高对知识的认识,从而提高认识的层次:是从低级到高级的螺旋式上升的。2.概括性。化学知识中蕴含着丰富的化学思想方法,它与具体的表层化学知识相比,更加抽象和概括。因此,学生要理解和掌握它,需要有一个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复习时,教师要适当地对化学思想方法的关键点或要素进行概括和揭示,通过对具体解题方法和技巧的复习,上升到对通性通法和一般原理的掌握。3.系统性。化学复习课在重复和概括的基础上要进行梳理,这种梳理工作可以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己进行,使这个系统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以便于储存、提取和应用。4.针对性。一是针对所要复习内容的特点,设计复习的方式方法。二是针对“学情”,根据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状况及遗忘缺漏情况,确定复习的重点和难点,根据学生的智力水平,精心编选富有启发性、典型性的训练题目。5.综合性。在巩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选取综合型的例题,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6.互动性。复习课应突出以学生为主体,要创造机会让每一个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自己去动口、动手、动脑,通过学习活动,使知识得以升华。
二、化学复习课的环节
(一)自主整理
利用学案中的填空、表格、框图等形式引导学生回忆,再翻课本复习知识,整理复习内容,并让学生自主选择一定的角度理顺知识的内在联系。要求教师设计好复习提纲,不能把知识和问题变成简单的填空,要适当地进行综合。在教学中,要检查学生完成学案的质量,便于发现问题,在关键处给予学生适当适时的指导和点拨。
通过自我排查、自我诊断,让学生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结合复习目标进行自主复习,复习和回顾基础知识并且解决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然后进行探究交流。交流前一环节的复习效果,小组内交流自己没能解决的问题,通过生教生、生帮生来解决存在的问题,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合作学习能力。
(二)合作交流
生生之间、小组内一起实施有效的交流讨论,达到加深理解,形成认知结构的目的,并展示知识结构图或知识树。这样,使复习的内容条理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完成“由厚到薄”的学习过程。同时,明晰本部分知识的重点、难点、疑点和关键点,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以达到提升能力的目的。
(三)精讲点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