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管理的核心范文

时间:2023-07-05 15:59:3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资产管理的核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资产管理的核心

篇1

一、引言

医院的财务管理工作是其进行医疗以及服务工作的重要前提,也是医院所有事项综合管理的核心和关键点。而资产管理是医院财务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它关乎着我国医院的财务状况,对我国的GDP情况以及国民生活质量、健康状况、患者就医情况都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由此可见,在新的制度下,医院财务新准则的知识是医院所有会计相关工作者都需要努力学习和掌握的,它可以为我国医院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良好的会计环境保障。

二、新会计准则对医院资产方面的影响

在颁布了新会计准则之后,我国在2012年又颁布了专门面向我国医院的新医院财务准则。医院的新财务准则是我国医院会计领域实施财务管理完善和改革的起始点,医院新准则的颁布对我国医院财务的深入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也对我国医院整体管理的质量水平、内部控制以及风险管理等进行了更科学的规范,同时提高了我国医院的综合发展质量,以及医院财务的透明度和准确度。使得我国医院财务越来越面向了全球化,越来越与全球会计准则趋同,获得飞速的发展。与我国2012年之前的旧医院财务准则相对比,新的医院财务准则有了一些新的特征,对我国医院的资产管理有了一定的影响。作者将这些影响总结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固定资产的确认标准得到一定的补充和规范

医院的新财务制度从制度上扩大了固定资产的确认标准,一般设备的价格上浮到1000元,专用设备的价格升到1500元,通过标准上的制度变化来确立固定资产的标准。按照原制度要求,将固定资产低于500元,专用设备低于800元,都直接划分到仓库储备物资上,而固定资产的确认标准得到进一步提高后,一方面方便固定资产的管理,不再计算单位价值过低、数量较多的固定资产,另一方面还能节约医院在管理上的经济负担。

(二)无形资产的核算属性更加具体

医院的新财务制度引进了许多现代化设备硬件和软件,都是一种无形财富,需要经过经济上的衡量确认其价值。以前,医院并没有这样的核算体系,更无明确的相关规定,滋生了很多问题。而明确应用软件的核算属性后,能方便资产的统计和汇总,对整个医院的资产有一个系统化的管理体系。

(三)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要保证其真实价值

医院的新财务制度明确了固定资产的基本属性,并合理地通过有效使用的年限来折旧固定资产。实际上,为了方便更快地了解资产的分配和效益问题,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是比较有效的资源结算。因为固定资产有一定的使用寿命,通过行之有效的方式进行计提折旧,就能从系统上保证资产的核算,通过分摊制度来确认固定资产的真实价格。

三、完善新制度下的医院资产管理策略建议

(一)做好资产在新旧制度转变的衔接工作

2012年,医院的新财务制度得到广泛的推广。在进行新旧衔接程序上,制度上的管理不能一拖再拖,特别上繁复的资产清查,必须做好预测准备工作。医院的新财务制度为了保证全方面了解内部的资产情况,需要大规模地清算固定资产,不过这需要保证对医院所有的固定资产有一个数量上的了解。同时,新财务制度具有很大的管理优势,不仅将固定资产的体制进行详细的划分,还提升了医院的管理核算水平,要求不再使用范围内的固定资产也应该制表管理。

(二)完善医院资产的管理信息系统

医院的新财务制度会有利于固定资产管理上的管理,其核算方面也会随之变化,所以作为工具的固定资产信息系统软件,更必须与时俱进地进行转变。比如,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时新出现的业务内容,原有的系统软件并没有这一方面的信息库,因此必须从多方面来进行设置,确保核算结果的精准性。同时,系统软件还得有一定的鉴别能力,正确衡量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医院的新财务制度是一个新事物,必须从多方面来解决这些不稳定因素,这就需要构建我国医院的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并将系统进行更新和完善。

(三)科学合理地定量各科室的消耗性支出

诚然,我国的医疗系统的后勤物资管理十分复杂,不仅内容条目众多,而且还必须有明确的预决算。因此,需要制定明确的各科室消耗性支出,保证对医院的物资情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从内容上来说,必须对消耗性支出有一个系统化的评估体系,加强对科室人员的管理,同时在医院建立全面的综合绩效管理体系;另一方面,消耗性支出是一个时间跨度较大的概念,还得结合近年的消耗指标情况进行分析,确认是否有消耗增长的情形,最终得到全面的评估结果。

四、结束语

本文基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背景环境,结合2012年新的医院财务准则与会计准则,将新医院财务准则的颁布对我国医院的资产管理有何影响进行了系统的分析。通过对医院会计新准则影响的剖析与调研,最后对如何完善新制度下我国医院资产管理提出策略建议,旨在提升我国医院在新财务制度下的资产管理质量。

参考文献:

[1]吴世飞,于润吉. 《医院会计制度》和《医院财务制度》修订情况的评价与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 2011(02)

篇2

银行做为一个整体而言,无论是表内的发放贷款还是表外的理财资产管理形式都是信贷管理文化的产物,实质上是被动投资和被动负债的范畴。银行以后要转型,实际上就是从信贷管理文化向所谓的资产管理型文化去转变,所以我想可能资产管理计划推出来,我们不是试点行,我们只是旁观从第三方的角度看,可能是文化转型的一个过程,或者说是一个转型的开端。目前银行的理财之所以是预期收益率,是一个刚性兑付的东西,完全就来源于自己的的贷款管理思路,属于信贷文化。马云前段时间还在炒作银行概念,现在已经不提这个事了。银行目前的一个主要优势就体现在负债成本比较低,资产有相应定价,银行是有利差的,所以这个情况下银行牌照可以获得垄断性的收益。在未来的三年到五年,存款的概念会弱化,资金的概念会强化,价高者通吃,谁能够持续提供风险可控的高收益,谁就能够拿到匹配资产的资金。在这个逻辑下,谁有创造、获得和管理资产的能力,谁就能够获得超额收益,这是一个资产推动负债的过程。现在确实马云已经不提银行的事了,在大数据背景下,他向银行或者其他管理机构卖数据就可以了,他有创造资产的能力,他把资产卖给银行就可以了,没有必要花大力气自己去建银行,阿里小贷的资产证券化,说到底就是“拿资金”的概念,如此而已。所以我们把银行主要盈利的逻辑看明白了,把信贷文化看明白了,其实自营贷款也好,表外理财也好,它其实就是银行的信贷文化,从表内向表外去转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在这种文化下,体现在表内的信贷和体现在表外的理财是一个硬币的两面,硬币本身叫信贷管理文化,体现在表内贷款,我敢去投,我敢放贷款,硬币的反面叫理财,我敢去发理财,去投这笔资产,我就认为它是风险可控的,我就敢给你这个预期收益,这可能是静态的思维。动态思维,到了明年或者后年,经济的发展不再支持时,此假设可能不成立,之前认为风险可控可能不再可控,这个时候等于表内的信贷出问题了,表外的理财也没法兑付了,同时体现在硬币的两面。这个情况下我们理解银行不转型,还是做信贷管理文化的话,那资产管理计划只是背面理财一种异化或者新的表现形式,实际上跟以前所谓的理财是没有根本性差别的。

但是如果从发展的角度上来讲,从存款推动的被动负债式的信贷文化发展为主动投资式和负债挂钩的资产管理文化,那资产管理计划就有意义。我们这些年也看到一些主动负债的资产管理形式存在,比如通用汽车金融,其本身是没有吸收存款的资格的,天然就没有被动负债的概念,但其平均放贷利率能够到15%,坏账率可以控制在1%,实际上从这个角度来讲,真实的资产收益能到14%,其就可以融资,就可以通过同业拆借、发行金融债券、发行ABS(资产支撑证券化)等形式主动负债。所以我们说主动管理文化的话,无论理财计划还是资产管理计划,说到底还是来源于管理人对资产定价的能力,本身这个能力是一种创造财富的能力,创造财富就是铸币,铸的就是上面反复所讲的硬币。只要这个创造财富的资产管理能力随着利率市场化建立起来了,这个铸币的过程就是一个执行的结果,资产管理计划就是硬币一体两面的表现形式而已。最后银行的发展也就是一个市场对资产管理能力筛选,达到优胜劣汰的结果。

(作者单位:晋城银行)

篇3

中图分类号:F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3-256-02

财政部规定新的医院会计制度自2012年1月1日在全国范围内施行。这一重要举措对于进一步规范公立医院的会计核算、全面提升公立医院的成本、绩效和财会管理水平、促进医院科学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就固定资产核算来说,新的医院会计制度引用了企业会计制度的核算方法,对原有的准则进行了大幅改革和完善,增加了累计折旧、固定资产清理等科目和业务处理方法。笔者就新制度下如何做好固定资产的核算和管理,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固定资产在医院资产中的重要性

近年来,医疗卫生单位规模不断扩大,各医院固定资产有扩张趋势,固定资产总量快速增长。据统计目前三级医院的资产中70%以上是固定资产{1},以笔者所在的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为例,下表是我院近5年来固定资产与总资产情况。

如上表所示,固定资产有逐年向上攀升的走势,2011年固定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已经达到67%。因此,管理好固定资产,准确对固定资产进行会计核算显得尤为重要。

二、新医院会计制度下固定资产核算的探讨

(一)新制度提高了固定资产的确认标准,但对大批同类物资的价值和数量没有明确界定

原会计制度规定固定资产是指一般设备单位价值在500元以上,专用设备单位价值在800元以上,单位价值虽未达到规定的标准,但是耐用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类物资(一般单位价值在300元以上),也应作为固定资产管理。核算范围过宽,加大了固定资产核算工作量。新制度本着重要性原则对固定资产规定的标准有所提高:单位价值在1000元及以上(其中:专业设备单位价值在1500元及以上),单位价值虽未达到规定标准,但耐用时间在1年以上(不含1年)的大批同类物资,应作为固定资产管理。

笔者认为,大批同类物资没有明确规定价值标准和数量,各单位理解不一致,也容易导致核算口径不一致。由于新制度固定资产价值标准的提高,原账中低于现标准的固定资产将有一部分按照新制度转为低值易耗品核算。转账时,应对原账中“固定资产”科目的余额进行分析:对于达不到新制度中固定资产确认标准的,应当将相应余额转入新账中“库存物资”科目;对于已领用出库的,还应将其成本一次性摊销,同时做好相关实物资产的登记管理工作,在新账中,借记“事业基金”科目,贷记“库存物资”科目{2}。

(二)新制度增加了累计折旧科目,提高了固定资产核算的准确性

原医院会计制度规定固定资产不提折旧,只是每月按固定资产的一定比例提取修购基金,会计报表反映不出固定资产的新旧程度。新制度基本上借鉴了企业核算固定资产的方法,增加了累计折旧科目和提取折旧方法的多样性,并且制定了医院固定资产折旧年限表,使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逐渐损耗的那部分价值,得以反映。从根本上解决了现行会计核算的缺陷,可以真实、准确地反映固定资产价值,在用、报废状况等情况,完善了固定资产核算和监督。

三、新会计制度下对固定资产管理的探讨

(一)借助计算机网络对资产进行精细化管理

在施行新会计制度时,如何准确提取医院固定资产的累计折旧,医院固定资产品种多,数量大,价格也相差悬殊,人工难以全面、准确、完整地进行统计管理,必须借助计算机进行精细化管理。首先,对全部固定资产进行分类,可以按照国标码进行分类,也可以按照固定资产折旧年限表来分大类,搞清楚每种资产的折旧年限,已使用年限,尚可用年限;新制度还规定,要按每项资产的资金来源来进行会计核算,增设了“待冲基金”科目,这就要求我们要详细登记每项资产的资金来源,分清自有资金、财政资金、科研资金等资金购买的设备所形成的累计折旧;新制度还进行了细化,把医院所有成本分为四大类:临床服务类科室、医疗技术类科室、医疗辅助类科室、行政后勤类科室,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固定资产管理时要确保科室建档准确,科室的分类准确。

以我院为例,我们采用了东华软件来进行固定资产管理,运用计算机的网络管理,实现各科室数据共享,极大地方便了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和计提折旧的准确性。计算机台账可随时准确反映全院固定资产的各项管理情况:原值、净值、已提折旧、购置时间、使用科室、已使用、尚可使用年限、资金来源、设备维修状况等;还可以实现网上申报固定资产报废,科室提出要求,鉴定工程师进行鉴定,网上审核签名,减少了纸质报表的传递。一方面脱离了固定资产手工操作、管理混乱的状况,简化了劳动;另一方面使医院的管理者对医院的固定资产分布、使用状况一目了然,既方便了核算和管理,又为管理决策提供有效依据,大大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避免了资源的浪费。运用条形码技术进行单件管理,简化了资产清查工作,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此系统结合条形码技术,赋予每件资产一张唯一的条码资产标签,从资产购入开始到退出的整个生命周期,针对资产实物进行全程跟踪管理。在资产清查时,只需手持条码识别器对资产上的条码阅读,条码信息自动存储在条形码识别器中,将条码识别器与计算机相连接,迅速地获得资产的实际情况,通过组合查询立即发现资产短缺、溢余等变化情况。图书种类多、数量大,且全部集中于一个部门,相对其它资产分散于全院各个部门,它的管理、清查难度更大。此条形码技术应用于图书资料后,将给图书的管理、清查带来更为明显的便利。

(二)成立专门的机构管理固定资产

长期以来,医院固定资产多部门管理,医院固定资产普遍存在多头购置的现象,有设备部门购进的、总务部门购进的、还有科研教学部门购进的,各自为政,缺乏集中、统一管理机构,给管理增加了难度。成立国有资产管理中心,资产管理中心对资产的各个环节进行监控。资产管理中心的监控包括:购置前的可行性论证、招标及采购过程的监督、入库、保管、使用、报废全过程的管理。对大型设备使用的效益进行追踪分析,将分析的结果及时反馈或公示。建立定期的资产核对制度,做到账账相符、账实相符,保证资产的完整。

(三)将固定资产管理纳入科室考核的内容

将资产管理情况纳入科室综合目标考核体系,制定资产考核细则,定期考核,以促进使用部门对资产管理的主动性,形成资产管理部门考核科室执行情况、科室对自己资产负责的分级管理体制。

(四)建立固定资产定期盘点制度

根据《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规定,“事业单位对所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要定期清查,做到家底清楚,账账相符,账卡相符,账实相符,防止资产流失”。因此应采取定期(至少每年一次)全面清查与不定期抽查相结合的办法,及时掌握资产盘盈、盘亏情况,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并按规定程序及时进行账务处理。

总之,在新的会计制度下,固定资产的核算和管理更加规范和完善。作为财务人员,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医院的资产管理,更好地服务于医院卫生事业的蓬勃发展。

注释:

{1}徐筱红,蒋永乔.对医院固定资产计提减值准备的设想[J].卫生经济研究,2007.24(6).56

篇4

中图分类号:F4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4)02-0071-01

固定资产是指医院持有的预计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单位价值在规定标准以上、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有形资产。单位价值虽未达到规定标准,但预计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类物资,应作为固定资产管理。

一、固定资产的范围

医院固定资产包括房屋及建筑物、专用设备、一般设备和其他固定资产。对于应用软件,如果其构成相关硬件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应当将该软件价值包括在所属硬件价值中,一并作为固定资产进行核算;如果其不构成相关硬件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应当将该软件作为无形资产核算,医院的图书应当参照固定资产进行管理,不计提折旧。

二、固定资产的日常会计核算

医院应当设置“固定资产登记簿”和“固定资产卡片”,按固定资产类别、使用部门和每项固定资产设置明细账,进行明细核算。一是医院应当在固定资产明细账中登记每项固定资产原价中财政补助资金、科教项目资金、其他资金的金额及其所占的比例。二是出租、出借或作为担保的固定资产,应设置备查簿进行登记。三是经营租入的固定资产,应当另设辅助簿进行登记,不在本科目核算。

(一)固定资产的取得时的账务处理

1.外购的固定资产,其成本包括实际支付的买价、相关税费以及使固定资产达到交付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可直接归属于该项资产的运输费、装卸费、安装费和专业人员服务费等。以一笔款项购入多项没有单独标价的固定资产,按照各项固定资产同类或类似资产市场价格的比例对总成本进行分配,分别确定各项固定资产的入账成本。购入不需要安装的固定资产,直接记入“固定资产”科目;购入需要安装的固定资产及发生安装费用,记入“在建工程”科目,安装完毕交付使用时,转入固定资产科目。使用财政补助、科教项目资金购入固定资产的,按构成固定资产成本的支出金额,借记“固定资产”科目或“在建工程”科目,贷记“待冲基金”科目;同时,借记“财政项目补助支出”、“科教项目支出”科目,贷记“财政补助收入”、“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银行存款”等科目。

2.自行建造的固定资产,其成本包括该项资产完工交付使用前所发生的全部必要支出。工程完工交付使用时,按自行建造过程中发生的实际支出,由“在建工程”科目转入“固定资产”科目。

3.在原有固定资产基础上进行改建、扩建、大型修缮后的固定资产,其成本按照原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固定资产”科目账面余额减去“累计折旧”科目账面余额后的净值)加上改建、扩建、修缮发生的支出,减去改建、扩建、修缮过程中的变价收入,再扣除固定资产拆除部分的账面价值后的金额确定。

4.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其成本按照租赁协议或者合同确定的价款、运输费、途中保险费、安装调试费等确定,按照确定的成本,记入“固定资产”科目。

5.无偿调入或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其成本比照同类或类似资产的市场价格或有关凭据注明的金额加上相关税费确定。按确定的成本,记入“固定资产”科目或“在建工程”科目。

(二)按月提取固定资产折旧

按照财政补助、科教项目资金形成的金额部分,借记“待冲基金”科目,按照应提折旧额中的其余金额部分,借记“医疗业务成本”、“管理费用”等科目,按照应计提的折旧额,贷记“累计折旧”科目

(三)与固定资产有关的更新改造等后续支出

1.为增加固定资产的使用效能或延长其使用寿命而发生的改建、扩建或大型修缮等后续支出,应当计入固定资产账面价值,通过“在建工程”科目核算。

2.为了维护固定资产的正常使用而发生的修理费等后续支出,应当计入当期费用,借记“医疗业务成本”、“管理费用”等科目。

(四)固定资产的处置

1.出售、报废、毁损的固定资产,按照所处置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减去该资产对应的尚未冲减完毕的待冲基金余额后的金额,借记“固定资产清理”科目,按照已提取的折旧,借记“累计折旧”科目,按照相关待冲基金余额,借记“待冲基金”科目,按照固定资产的账面余额,贷记本科目。

2.以固定资产对外投资,按照评估价加上发生的相关税费作为投资成本,借记“长期投资——股权投资”科目,按照投出固定资产已提的折旧,借记“累计折旧”科目,按发生的相关税费,贷记“银行存款”、“应交税费”等科目,按投出固定资产的账面余额,贷记本科目,按其差额,贷记“其他收入”科目或借记“其他支出”科目。

篇5

IT变革的成功关键,必须始终立足于管理理念、管理工具与信息技术,凝聚并运用专业人士的实践经验,方能实现企业管理与IT的有效结合及成功应用。

管理体系与IT系统

企业的IT规划需要在行业管理经验和IT管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它需要与企业发展战略和发展能力相匹配。对于企业来说,管理的提升都需要围绕着管理体系和IT系统这两个要点进行。首先,要建立和完善企业管理体系。其次,要通过IT规划和实施,协助管理体系落地执行,将管理提升到下一个待完善边界后,再进行管理体系提升。

企业IT应用架构

IT系统要围绕企业战略实现管理提升,需要合理规划和理解其IT应用架构。配图是赛普爱德软件基于房地产企业的组织管理金字塔的企业IT应用架构。

整个架构从管理支持、业务支持、预算计的划和战略决策支持四个层面,分别解决企业运行中的各层管理需求,逐级完善企业IT支持系统。通过这个架构,能够给企业带来以下价值。

第一,能有效、彻底地贯彻公司的管理思想,规范公司的工作流程,保证公司高效、有序地运作。

第二,能协助公司方便快速地部署新公司,复制项目,建立企业架构,设立岗位。

第三,能及时了解和掌握公司的合同及付款执行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快速采取措施,有效地控制成本。

第四,能及时反映公司的所有工作状况,特别是房地产项目从土地取得、规划设计、报建、施工、销售等全过程管理的各项工作的进展情况,保证公司正常运作。

第五,能充分利用公司沉淀的知识及已开发房地产项目积累的各种关键数据和指标,提高新公司、新项目的投资决策效率和准确性、科学性。

篇6

[中图分类号] G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3-0148-02

近年来,行政事业单位管理水平和经济活动的规范性总体上得到不断提升。但是,部分单位仍存在管理制度设计不完善,实际执行不到位,监督无力等问题。为了进一步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水平,规范内部控制,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财政部于2012年11月29日制定印发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并明确从2014年起行政事业单位将实施内部控制管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的颁布对行政事业单位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堵塞漏洞、消除隐患,防范行政事业单位的重大经济活动风险,防止国家财政收入和国有资产的流失都具有重要意义。高校作为事业单位拥有大量国有资产,校内资产如何配置、如何有效管理,是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重要课题。

高校资产配置管理,要达到的目标是通过一定的管理和运行机制,把人力资源、财力资源和物力资源有效地配置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使某一单位或组织在完成教学、科研、办公任务的同时,也使有限的教育资源投入获得较好的教育产出。

一、用统筹兼顾的方法指导高校资产的配置和使用管理

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高校资产管理工作者要坚持自觉地运用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的利益,这样才能把各方面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出来,更好地促进学校资源合理配置,实现学校整体的协调发展。

第一,在学校资源配置的理念上,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决定了必须从学校全局出发,统筹好学校资源配置上宏观层面与微观层面、整体效益与局部效益的关系,照顾好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不同群体的利益要求,把握各方利益的结合点,挖掘学校人、财、物、信息等资源重组整合的潜力,推动校内资源相互协调、共享共用,使各个方面的利益和发展要求得到兼顾,最终提高学校资源配置的整体效能。

第二,在学校资源配置的方式上,必须抓住重点,统筹处理重点配置任务与非重点配置任务的关系,非重点任务要服从于服务于重点任务,同时完成重点任务要有利于非重点任务的解决。在实际的资源配置过程中,要统筹好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中心工作和其他工作的关系,既要抓住中心环节,围绕学校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重点专业服务,又要兼顾其他方面的需求,特别是对制约学校全局发展的瓶颈因素,要切实加以解决,避免出现制约学校全局发展的“短板”。同时要重视资源配置过程中组织管理队伍自身各个要素之间的有机配合,平衡协调,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推进校内资源配置工作的有效开展。

第三,在学校资源配置的时效性上,应该统筹学校当前与长远的关系,立足校情,适度超前。在校内资源配置过程中,既要考虑学校现在发展的需要,又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既能实现学校阶段性目标,又有利于学校长远的发展。尽力避免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必须在立足校情、适度超前的前提下,优化校内各种资源的配置,使各种资源实现良性互动,持续发展。

第四,在学校资源配置的职能上,应该统筹兼顾好决策、执行、评估三个环节的关系。校内资源配置前,在决策环节要坚持民主科学、周密论证的原则;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在执行环节要坚持顺畅高效的原则;资源配置完成后,在评估环节要坚持有力有效的原则。这样才能根据不同的工作环节和工作职能确立工作重点,通过评估结果为以后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使三者环环相扣,起到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作用,从而提高学校资源配置决策的科学性,增强学校资源配置职能的有效性。

二、用信息化手段提升高校资产配置和使用管理水平

在高校的固定资产中,房屋、土地、大型仪器设备占很大比例,管理更复杂,难度更大。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发高校资源管理系统,对高校资产实施信息化管理,不仅能为资产的合理配置、科学管理提供大量翔实、准确的基础数据信息,而且通过资源管理系统平台可以再造资产管理工作流程,对高校资产实行可控的动态化管理,从而大幅度提升高校资产配置和使用管理水平。

第一,通过资源管理系统平台,实现对高校各类资产基础数据及工作管理流程的系统可视性。针对高校资产管理中的计划申请审批、政府招标采购、仪器设备管理、公房管理四个主要方面,资源管理系统将各类资产数据管理与工作流程有机结合起来,将各类资源的基本情况、三维图像以及资产管理的每个管理环节都清晰地体现在系统平台中,为资产管理者提供可视化的平台界面。

第二,创建高效、清晰的各类资产管理办公平台,实现对各类资产管理流程的可控性。高校的各类资产,如采购的申请、审批,公房配置的申请、审批、大型仪器设备的开放共享等工作流程统一由这个平台实现。系统利用网络优势,实现在不同地点对各类资源的计划审批、配置申请等进行及时、高效的申请和回复,使大家能够在统一的平台上进行协同工作,实现在高校内部不同部门、办公地点对学校各类资产的协同管理控制以及对高校各类资产使用状况的掌控。

第三,对高校资源进行全面、快捷的查询以及生成丰富、实用的报表,实现资产使用管理的高效性。高校管理者可以通过资源管理系统平台,随时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查询高校各类资产的原始数据,各学院、部门的占用量、使用状况、维护状况以及其他基础数据,真实并及时地为资产的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提供参考依据。同时,资源管理系统还能生成资产管理者需要的各类报表,以提高工作效率和准确反馈工作动向,从而为高校内部资产的规划、配置决策提供参考。

三、积极探索高校资产有偿使用的管理理念

当前我国高校正在进行新一轮的管理体制改革,树立高校资产有偿使用的管理理念,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与教育发展规律相符合,已成为高校新时展的潮流。我国高校资产的内部管理长期以来形成了实物无偿分配、条块分割的局面,各部门追求资产占用的最大化和永久化,这种资产配置模式不利于校内资源的合理流动,也不利于资产的保值增值和整体效益水平的提高。探索高校资产的有偿使用制度,可以先分步试行,逐步推进。有偿使用的范围可以先在高校的部分公用房如科研性用房、经营性用房,以及具备开放共享条件的专用设备、大型仪器设备,无形资产如校名、校徽等领域推广。

推广高校资产有偿使用制度在20世纪90年代就早已有之。1997年清华大学首开公用房有偿使用的先河,实行公用房有偿使用制并收到了不错的效果。此后,陆续有高校借鉴清华大学的成功经验,建立起适合本校的公用房有偿使用体系。然而推行校内资源的有偿使用制度并非易事,人们已经形成了校内资源无偿供给、无偿使用的固有观念。对于部分公用房和经营资产来说,高校资产无偿使用的弊端体现在以下两方面:首先,学校房产资源一次性无偿分配给使用部门,使用部门观念上认为分配给谁,谁就有了永久性的支配权、收益权,学校如果要调整公用房的配置难度会非常大,这在客观上阻碍了房产资源的有效流动。其次,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高校的经营性房产逐渐增多,由于管理机制没有变革,这种经营性的房产被拥有使用权的部门无偿占用,造成了很大的浪费,影响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建立适合高校自身特点的有偿使用管理体系对高校内部整体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管理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学校公用房的有偿使用范围可以先从经营性用房和部分公用房的新建房源入手,实施有偿使用。再逐步扩展到学院、各部门单位按照定额配置、超定额有偿使用的原则实施有偿使用,同时对于使用效率高,公用房单位面积上产出的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高的学院和部门可以给予奖励。对于专用设备、大型仪器设备可以根据使用的机时数等指标制定具体的收费标准。对于无形资产的有偿使用,可以根据用途的性质和带来的效益来制定合理收费标准。

资产有偿使用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收费,而是为了资源的合理配置和良性循环,发挥其最大作用。通过宣传使大家树立一种有偿使用的意识,使大家认识到学校的资产有其自身的价值,同时也具有增值的作用,通过市场运作,可以创造收益,为高校提供一定的建设和发展基金。

[ 参 考 文 献 ]

[1] 马玉昆.谈高校固定资产的配置和管理[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2,(6).

篇7

高等学校拥有的固定资产,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学校规模及其办学水平。是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重心。新公布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中,在固定资产的会计处理方面作了不少调整。针对新会计制度的变化,本文提出了一些管理措施,以便更好地为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奠定基础。

一、会计制度变化给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带来的影晌

1、会计制度变化给高校筹融资工作带来的影响。在旧制度中,固定资产以原值在资产负债表中列示,而新制度要求固定资产以原值减累计折旧后的净值列示。这造成累计折旧的数额大小将直接影响到学校资产的总额,进而影响到筹资的重要数据――资产负债率。很多高校的资产将会因累计折旧的计提而大大减少,一些有巨额贷款的高校将面临着贷款到期而因资产负债率过高而无法续贷的局面。

2、会计制度变化对固定资产采购及管理的影响。在旧制度下,高校购入固定资产时直接列入学校当年支出。无需考虑经济回报。这导致部分高校盲目扩大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以及对固定资产的拥有量。在对固定资产进行配置时,也主要考虑学校的拥有而没考虑其购买目的。这造成急需购置的资产设备没能及时购进,而大量购进的资产由于没用而闲置浪费。另外。由于学校重复购买。不考虑资源共享,给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带来了许多弊端。还有一些核算方式也造成了资产管理混乱。比如:对出借的固定资产不进行备查,租入的固定资产不办理登记。无偿调入和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不进行入账等。采用修正的权责发生制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能正确反映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的应计损耗。确定固定资产的净值。在一定程度上能为固定资产保值增值提供客观评价依据,同时为预计固定资产的残值和转让价值提供参考。该种会计核算方法符合会计核算的配比原则要求,也符合会计核算的真实性原则。可以使高校及时报废已经使用过期的固定资产,回收资金,提高资金循环效益。

3、从实务上既理清了会计和预算的关系,又兼顾了财务管理和预算管理的双重需要。确立了“双目标、双系统”的改革模式,平行设置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科目,分别满足财政部门预算管理和单位财务管理的双重需要。既提供绩效评价需要的权责发生制的财务信息,又提供预算管理需要的预算收支信息。这一模式解决了长期困扰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的难题,也与“政府会计双重目标、双重基础”的改革建议一致。

4、高校新会计制度中借款费用资本化,将影响贷款购置或建造固定资产的价值。目前银行贷款成为高校筹资的主要渠道,在旧制度下,一是按现行的收付实现制。利息支出在支付时直接列作当期事业支出,不进行项目具体化;二是高校的基建会计核算独立于学校财务会计核算之外,基建用款由学校财务拨付到基建处,由基建会计核算其建造成本,待项目竣工决算后再移交学校使用,学校再按实际成本相应增加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而借款利息是由学校财务会计来承担。这使得借款费用无法进行资本化,使基建项目核算不准确。影响固定资产价值,导致学校账面资产减少。采用新制度后,利用贷款购置或建造的固定资产入账时账面价值要包括支付的贷款利息。在有关资产购建期间发生的借款利息,应作为资本性支出计入成本,有关资产交付使用后发生的借款利息,不再计入工程成本而计人当期费用。基建会计纳入大账,规范了固定资产会计核算,可以确保固定资产价值保全。

5、高校新会计制度更能真实反映固定资产在建工程的价值,为高校固定资产维修和更新改造提供可靠的资金来源。现行《高等学校财务制度》规定,高校修购基金按事业收人和经营收人的一定比例提取,在修缮费和设备购置费巾各列支50%,固定资产变价收入和固定资产残值收入等按有关规定转入。用于固定资产的维修和购置。此外,修购基金不仅用于固定资产购置。还用于大型修缮支出,这减少了固定资产更新资金。现行《高等学校财务制度》关于修购基金的规定存在以下弊端:首先,与高校办学自的扩大相背离。高校如果仅靠事业收入和经营收入来提取形成的修购基金,显然无法满足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的要求。其次,与高校实行的收付实现制原则相违背,而与权责发生制原则相一致,这与《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相矛盾。第三,该规定虚增了高校当年的修缮费和设备购置费,使当年事业支出不真实。第四,因修购基金数额较小。只能部分解决固定资产的损耗和补偿。大部分超支得在事业支出中列支。引入在建工程等科目。专门核算高校固定资产改扩建及更新改造。随时监督资金来源及使用情况,可以提高资金利用率。

6、充分考虑高校实际情况。将在建工程与基建工程分开设置科目。企业会计是将基建工程纳入在建工程。作为在建工程的二级明细科目,这是根据企业的特性决定的。高校是非盈利性组织。不存在利润分配。其会计目标是为信息使用者提供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高校会计把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分开核算,这结合了高校特征。由于近年来高校大规模扩建、异地建设新校区方兴未艾。高校基本建设投资渠道多样化,出现了许多问题。比如:不经过充分的可行性论证,就盲目上马项目;不切实际地提高建筑标准,造成固定资产重复建设和闲置;财务管理制度滞后,无视偿还能力与筹资成本;由于贷款容易,就盲目贷款,造成贷款结构不合理、资金使用效率低下。甚至到期不能偿债等诸多财务风险;项目建设中概算超计划、预算超概算、决算超预算的“三超”现象普遍。因此。基建工程独立设置科目进行核算。可以加强高校基建财务管理,保证基本建设工程的顺利进行。

三、对完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中固定资产核算与管理的建议

1、加强固定资产购买和使用的预算编制工作。强调使用的目的性、共享性、实用性。严格按照预算编制程序进行购买。逐步建立起一套科学的校内预算编报、批准、执行、考核的工作制度和流程。建立高效、功能齐备的财务信息管理系统。

2、制定统一的固定资产分类及使用明细表。《征求意见稿》规定:“高等学校应当根据固定资产定义。结合本单位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合于本单位的固定资产目录、分类方法。”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固定资产管理系统都采用教育部高教司的《高等学校固定资产分类编码手册》中规定的16类(房屋及构筑物、土地及植物、仪器仪表、机电设备、电子设备、印刷机械、卫生医疗器械、文体设备、标本模型、文物及陈列品、图书、工具量具和器皿、家具、行政办公设备、被服装具、牲畜)进行管理,但这个手册是2000年制定并颁布实施的,对目前很多新仪器设备的出现已无法分类,只能笼统归入其他类,不利于固定资产管理。因此,制定新的分类表势在必行。

3、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折旧年限的选择。《征求意见稿》规定:“高等学校一般应当采用年限平均法按月计提固定资产折旧。”高校不同于企业,计提折旧只是为了核算成本提供数据,由于固定资产种类繁多。数量庞大,为了减少不必要的工作量。没有必要按月计提,可否尝试按年计提。另外,由于对折旧年限没有硬性的规定,折旧年限的确定能否参照企业的会计制度,或请专业评估公司进行评估。

4、固定资产区分用途是否有必要。高校中,如图书、一般设备等某些固定资产很多时候无法明确是属于教学、科研部门,还是行政管理、后勤部门。既然无利润核算,区分用途是否太过复杂;既然核算基础是统一的,为了简化程序,能否合并计提折旧。

篇8

伴随着我国财政收入的持续增加,对教育事业的投入也逐渐增加。学校翻新、添加教学设备、异地建新校舍等,固定资产规模的范围逐步扩大,这些都需要学校对固定资产的管理更加细致。但是,以目前的管理制度来看,整体还不够规范,不能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等要求来运作,使得学校资产的安全体系不够完善、账目不清、资产流失现象严重,因而不能更好的适应教育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一、建立健全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建立完善而科学的资产管理制度,能有效的提高学校对固有资产的管理,同时也是管理的基本保证、学校运行民主管理和依法治校的关键组成部分。此外,也是保证合理有效使用固有资产的主要前提条件,也是保证其能够发挥使用效益的关键。学校要根据财政部门的《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办法》以及相关制度,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拟定与固定资产的管理制度相关体制,而且还要确保其制度能够有效实施。

1.建立固定资产的采购制度

资产采购部门一定要严格按照财政部门所审批的年初部门的预算进行资产采购,没有经过审批的固定资产通常不能进行采购,要是真的急于使用,一定要获得相关部门的批准。被收录到政府采购范围内的固定资产采购,一定要经过政府采购中心的审批之后再进行采购,没有被收录到政府采购范围的固定资产,学校应该组织相关单位,用竞标的方式进行采购,以此来节省采购费用以及防止腐败现象发生。

2.加强固定资产的验收保管制度

学校获得固定资产的方式日新月异,如自购、自建、自制和接受捐赠等。这些资产都要统一由资产的管理人员、保管人员、采购人员以及使用等人员验收,分清楚各自的责任,坚决杜绝以次充好和质量达不到标准要求的产品进入学校,严格把手质量关。

3.严格执行固定资产的清查及报损制度

固定资产的报损、处理,要严格按照规定章程进行审批。要定期完成对固定资产的核对与清查工作,明确惩处措施,依照资产管理的需求,定期进行财产清查工作。学校财务的明细分账和总类分账要每个月核对一次,将学校财产管理部门存放的实物与财务室的明细分账最少每学期进行一次核对,做到帐证、账账、账实相符。

4.建立相应的奖罚制度,奖优罚劣

设备的使用,需要保管人员进行监督和考核,并和岗位职责联系在一起。对固定资产管理、使用得当的人员进行奖励,对没有责任心、工作懈怠、管理不善从而导致流失和损失的人员给予处罚。

二、加强核算工作,建立网络平台

1.确定工作范围,确定标准准则

按照固定资产的定义,并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分别对各个科室的财产进行分类管理,按照规定的管理政策执行。管理人员要明确方向,将工作职责落实到个人,使得资产能够得到有效的增值。

2.设置明细科目,做好分类登记

按照学校固定资产的现实状况,同时结合上级行政部门对报表编制的要求,根据固定资产的属性进行分类整理,具体可以分成以下几种:第一种是建筑物和房屋;第二种是专门设备;第三种是一般设备;第四种是陈列品和文物;第五种是图书;第六种是其他固定资产。

3.根据资产来源,计算好单价

为了准确地反映出学校固定资产的实际占用额和变动情况,就一定要对固定资产依照一定标准进行价格统计。而在学校的固定资产核算中,依照重置完全价值、原始价值和折余价值这几种,来对学校的固定资产进行计价。其中,计价标准有以下几种:第一,采购的固定资产要按照实际的支付情况进行记账;第二,自行建立的固有资产,要按照实际发生的支出进行记账;第三,在现有固定资产的基础上进行固定资产的改建。

4.建立账册制度,合理运用网络兼管

1.财会部门:要设立“固定资产”总账制度,将明细账进行分类核算,依照固定资产的类别来核算明细,设计固定资产登记本、固定资产卡片,可以明确反映出各个类别下面的每一项固定资产的产品名、型号、规格、单价、数量、金额等。

2.财产保管部门:设置登记固定资产登记簿、固定资产卡片,要确保和财会部门的入账口径相一致。

3.使用部门:设置固定资产的领用及发出登记表。对资产的流动进行详细记录,在每学期期末进行核对,并且定期进行清查、盘点,确保账账、账实、账卡相符。

三、加强对固定资产的监管

1.学校要设立对固定资产进行监督的领导管理小组,直接由校长担任组长,具体的工作则由财会室进行组织和实施。学校的财产管理部门通常分成三个归口部门:总务处、教务处、图书馆。校财务室要经常对这三个归口部门进行固定资产检查,确保能够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这就要求财产管理部门要随时掌握资产的流动状态,及时核对,确保财产安全完整。

2.上级教育部门应该要加大对学校固定资产的管理力度,在每年的暑假进行一次资产管理抽查,将抽点放在固定资产的记录情况上,看是否可以做到帐物相符、账账相符。

结语:

学校的固定资产管理作为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管理人员转变观念、建章立制,应用计算机技术来加强核算效率,通过学校自身和上级教育部门的双重努力,对学校固定资产做到多维、实时的监管,这样才能真正的管理好学校的固定资产,真正体现其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吕玉梅.对固定资产会计核算的几点思考[J].皖西学院学报,2006,12(03).

篇9

建立新型的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是开展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研究的目标之一,是提高这部分资产使用效率的重要环节,对于巩固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改革成果,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法治政府要求的后勤保障制度,提高这一部分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创新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1.行政单位国有资产实行分级集中管理

构建政府资产管理新体制,首要前提就是要实行权属集中统一管理。按照政府资产管理安全完整、节约有效的原则,权属集中统一管理有利于明确资产管理各方的责权利关系,从根本上解决资产管理中的缺位、虚位和越位的问题;有利于资产的优化配置,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和效益;有利于资产的规范化管理和运营。

具体管理模式:①行政单位国有资产实行分级所有和分级管理。实行分税制改革后,中央政府资产和地方政府资产分别来源于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分级所有和分级管理有助于划清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责、权、利关系,强化资产的管理目标和管理责任。②行政单位国有资产实行集中统一管理。由政府资产管理部门统一管理本级政府(含党委、政府、人大、政协、检察院、法院和社会团体)资产的产权,系统或部门只拥有占有使用权(这是由于各部门资产均主要来源于本级财政)。这样可较好地克服现行的“所有者空位、虚位和占有使用部门的越位,形式上是国家所有,占有者实际所有”的体制弊端。

2.行政单位国有资产实行分类集中管理

国有资产中,非经营性资产、经营性资产和资源性资产,具有不同的特性,其管理目标、管理方式以及管理手段不尽相同。经营性资产以营利目标为重,非经营性资产以社会公共管理目标为重,资源型资产以社会经济持续性协调发展为重。同时,仅从非经营性资产方面,又分为单纯保障政府行政管理的相关资产,以及分布在科、教、文、卫、城市基础建设等领域内的社会公益性资产。这两类资产,又有着不同特点,特别是分布在各个领域的公益性资产,由于行业的不同,其政策趋向、管理特点和发展目标均有不同,因此,政府资产实行分类管理是很有必要的,专职由政府资产主管部门对保障政府运行的相关资产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即对这部分资产的管理,在权属统一的基础上,建立资产预算制度和对潜在的准经营性资产实行授权(委托)经营制度,并依法规范资产的配置、处置和收益行为。

二、构建新的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框架

为提高这一部分资产的使用效率,提高资产保障效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新的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1.与财政协同,资产和预算部门分立

新的体制要以培育完善、独立的资产产权人利益和资产使用人利益为着力点。通过立法设立独立的资产产权人和资产使用人,并确立其为市场关系中的主体。资产产权人对一切使用其资产的行为和主体收取使用费,并用于资产的更新、改造和维护,是市场关系中的卖方。资产使用人代表众多的资产使用单位,以一个统一的部门出现,实施后勤保障,处理一切的行政事务,也就是后勤管理部门,负责从财政取得资金,并同产权代表人协商资产使用价格,结算使用费。这实际上是强化和完善了现有的行政机关后勤管理部门的职能,彻底改变现有后勤管理分散的局面。建立了这两类主体,也就彻底告别了传统的财政资金无偿使用的时代,行政成本的观念从此将深入行政活动过程本身,市场机制的引入,将大大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2.保障性资产管理部门和经营性资产管理部门相互独立、相互依托

因行政单位资产还肩负着保障服务功能,而后勤保障具有即时、必需的特征,为此,在将后勤保障性资产引入市场机制的同时,还是要保留一小部分保障性资产,用于为特殊的重要人员、部门和事件服务,这是部分资产需要保密或不便于进入市场购买时必不可少的保留。这部分资产也需要进行核算,与模拟市场价格进行比较,不断提高使用效率。保障性资产只能来源于财政资金,不允许来源于经营性资产管理部门的划拨,两者之间保持彼此的独立性。经营性资产管理部门则要根据行政单位的保障标准,做好与资产使用部门的费用结算,同时也要做好闲置资产的经营变现工作。

3.产权营运部门要建立完整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建立具有现代企业制度的产权营运部门是资产管理的具体实现形式。资产管理部门在盘活资产存量、实现资产变现、加速资产更新等具体目标的要求下,按照现代企业制度,不断探索行政单位国有资产营运管理的有效实现形式。比较科学的方法是采取国有控股的形式,引进不同所有制的资本,实现资本主体多元化,不断完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在进行资产营运过程中,应尽量采取国有控股公司的形式,实行稳健的经营策略,高度重视可能出现的风险。

三、探索行政单位国有资产主管部门机构设置的有效路径

加强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建立新型的保障性资产管理体制,其授权主管部门机构设置是关键,是重要的组织保障。

总之,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是一项新的探索性工程,是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加以解决的重要环节,建立独立的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系是历史的必然。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规范,必将进一步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规范,促进整个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篇10

源,而忽视了企业内部的资源管理,最终难以形成技术创新。本文以社会资本理论和基于资 源的理论为基础,通过对我国 226

家企业的调研数据分析,发现企业的技术资源管理对外部 社会资本和产品创新之间有显著的、完全中介效应,即外部社会资本只有在企业具备技术资

源管理能力的情况下才能够实现产品创新。因此,我国企业在制定自主创新战略的过程中,

要注重外部社会资本和内部技术资源管理能力的共同发展,形成企业自身的技术竞争优势。 关键词:技术资源管理,外部社会资本,产品创新

中图分类号:F062.4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改革开放 20 年以来,中国企业多将战略重点放在利用外部社会资本获取知识和资源上,

而忽视了企业内部技术资源的管理,导致企业缺乏对外部联系中获取的知识进行有效管理和

应用的能力,难以形成自主创新。随着中国企业掌握的技术越来越先进,企业无法通过外部

社会资本获得更加先进的技术,或外部技术渠道限制了企业的技术引进。因此,通过外部社

会资本获取知识将越来越困难。企业必须把通过外部社会资本获取的现有知识进行有效的管

理和利用,以形成自身的创新能力[1]。这就使得研究技术资源管理在外部社会资本和产品创 新之间的中介效应有了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2 研究假设及其理论依据

2.1 外部社会资本与产品创新

社会资本理论最初用于团体内隐含的关系资源研究[2]。这一理论被逐渐广泛应用于企业

内和企业间的研究[3]。社会资本理论认为,企业与其他企业或个人的联系是获取外部环境中

关键资源的重要方法[4]。从分类上来看,社会资本理论将社会资本分为外部社会资本和内部 社会资本[3],本文主要研究企业间的外部社会资本。

企业的外部社会资本通过与其它企业的联系扩展了企业的边界[5]。以前的研究多强调要

防止企业技术边界的扩展所带来的技术溢出[6],但现在的研究证明企业间有效的技术转移对

产品创新非常重要[7-8]。具体来说,不同的外部社会资本会不同程度地影响产品创新的产出。 我们认为,外部社会资本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与供应商和客户的联系。为了与引入市场的新技术始终保持同步,许多企业开始

将供应网络视为创新和新思想的来源[9]。很多组织间学习的研究强调了与主要供应商进行知

识共享的重要性[10]。另外一些研究则认为客户是企业创新过程中知识的重要来源[11]。因此,

供应商-客户关系是促进企业产品创新中知识和资源获取的重要渠道。

*本课题得到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No. 20060698031)、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

划”(No.NCET-05-0847)及西安交通大学“985 工程”二期(No.07200701)的资助。

(2)与竞争者的联系。竞争者拥有与企业最相近的知识,竞争者之间的知识流动可以

缩短研发周期,使企业快速获取及应用知识,从而有效提高企业绩效。Walker 等证明了生

物技术企业的战略联盟网络可以提高专利申请率[12]。Stuart 也发现半导体产业中基于技术的

联盟可以促进创新成功率,联盟的效果取决于合作伙伴的特征[13]。

(3)与咨询机构的联系。咨询机构可以为具体项目提供技术知识或者为企业的产品创

新提供建议;在咨询过程中企业与咨询机构逐渐建立起的信任关系可以减少企业的监督成

本。因此与咨询机构的联系可以使企业获得信息和知识,并且可以降低合作的成本。

(4)与高校的联系。高校是科学知识的重要来源。高校的研究项目多为基础性研究,

可以为企业提供其他技术来源所不能获取的基础性知识[14]。企业与高校的合作对企业长期

的创新绩效有非常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因此,发展与高校的联系可以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和 产品创新。

基于对以上几种外部社会资本的分析,我们提出以下的假设:

假设 1 企业与外部社会资本的联系越紧密,企业的产品创新活动越活跃。

2.2 技术资源管理与产品创新

基于资源的理论认为企业可以通过开发和使用核心资源和能力来建立竞争优势[15]。大

量资源理论的研究表明,资源和企业绩效之间有显著的相关关系。不同的资源会对企业绩效

有不同的影响[16],企业特定的资源和能力有利于企业保持其竞争优势[17]。但是,随着对资

源理论研究的深入,大量的研究指出仅仅占有资源或者对资源进行随意地使用并不能为企业

带来竞争优势[18],因此产生了资源管理的概念。资源管理是指企业为了获得竞争优势,还

必须将资源有效地加以整合和分配[19-20]。并且这一整合和分配的过程还可以防止竞争者的模 仿并有利于开发对关键资源的有效替代品。

在资源管理的概念下,Sirmon,Hitt 和 Ireland 在 2007 年提出了资源构建和资源应用的

概念[21]。他们认为资源管理是企业获取内、外部资源并加以有效利用的能力。我们将这一

概念应用到技术资源管理。以前的研究发现,创新型企业倾向于选择将资源应用于发展、获

取和使用新技术,这些技术有利于提高企业的过程创新和产品创新[22]。一些实证研究的结

果同样强调了企业技术选择对创新成功的重要性[23]。因此,我们提出假设 2。

假设 2 企业技术资源管理水平越高,企业产品创新活动越活跃。

2.3 外部社会资本与技术资源管理

基于资源的观点认为企业内部有价值的、难以模仿的资源,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

[15]。而社会资本理论认为,企业外部的社会资本(包括与供应商、顾客、高校等的联系)

也是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将这两个理论结合来看,企业在寻求创造价值的资源和能力

的时候,应该拓展企业的边界,充分利用外部的社会资源。同时,企业外部的关系本身也可

以被视为一项难以模仿和不可替代的资源,有助于企业对内部资源进行补充和有效管理。因

此,企业外部的关系是企业获取价值创造型资源的重要渠道,也是企业提升技术管理能力的 重要渠道,因此,

假设 3 企业与外部社会资本的联系越紧密,企业的技术资源管理水平越高。

2.4 技术资源管理的中介作用

一个企业的外部联系为企业带来了从外部环境获取关键资源的途径。这些资源包括信

息、资本、商品、服务等,它们都有助于提高企业的创新。由于企业间的关系具有异质性和

路径依赖[24],因此很难被竞争者模仿。同时,由于技术资源在企业内部由各部门协同合作

而产生,也具有异质性,相对不可模仿或替代。通过对这两个不可模仿和替代资源的有效利

用,企业可以成功地进行技术创新。但是,外部社会资本不可能直接形成产品创新,它必须

通过企业内部有效的管理和应用而形成创新。并且,对技术资源的集成和创新有利于提高竞

争者模仿的难度,能够帮助企业开发出重要资源的替代品,提高企业创新水平。因此,我们 提出假设 4。

假设 4 技术资源管理在外部社会资本和产品创新间起中介作用。

H4

H2+

H3+

技术资源管理

外部社会资本

H1+

产品创新

图 1 概念模型图

3 样本数据收集及变量的测量方法

3.1 数据收集和研究设计

本次被调查的企业所处行业较广,涵盖新兴的电子行业、传统制造业、能源行业以及化

工行业,调研城市大部分处于经济技术较为发达的省、市、地区,例如北京、上海、惠州、

西安等。企业的规模分布情况如下:特大型企业20家,大企业47家,中等企业74家,小企业

85家(规模区分标准参考国家产业部标准)。在展开全面调研之前,我们选取西安高新开发

区的3家企业进行预调研,这些调研的结果从最终的调研问卷中剔除,根据这3份调研问卷反 馈的结果对问卷进行了修改和完善。

问卷的收集采用三种形式,主要形式为上门访问,指导被调查者进行问卷的填写并及时

回收;同时,我们也走访了部分企业,将问卷交付被调查者,经其填写后在规定时间内寄回;

而且,我们通过发送E-mail的方式,对全国几个大城市的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整个调研过

程共发出问卷350份,截止2004年8月15日共回收问卷226份,反馈率为64.6%。被调研者主

要是企业的CEO或者其指定的其他企业高层管理人员,Gaedeke 和Tooltelian认为高层管理者

的回应达到20%就是可以接受的,据此而论,问卷的回收率达到了较高的水平[25]。

3.2 因变量

我们从产品创新的新颖性角度提出了测量产品创新的3个题项:“近五年来,贵企业全新

产品创新的数量/渐进性产品创新的数量/创新的新颖性与同行业竞争者相比”。问卷采用7点

Likert量表,1为“远远低于竞争者”,7为“远远高于竞争者”。

3.3 自变量

(1)外部社会资本。根据 Nahapiet 和 Ghoshal 对外部社会资本的定义[3],我们采用 7

点 Likert 量表度量了企业与供应商/客户/竞争者/机构/高校联系的紧密程度(1=没有联 系,7=联系非常密切)。

(2)技术资源管理。根据 Sirmon,Hitt 和 Ireland 对资源管理的定义[21],我们测量了“企

业对 Know-How,引进的先进设备,引进的专门人才,现有的人力资源和技术设备的开发利 用程度”(1=没有开发利用,7=充分开发利用)。

3.4 控制变量

(1)企业规模。企业规模无疑会影响企业创新[26]。大企业拥有更多的资源来促进企业

的创新,同时他们也更易于从外部获取企业运作和创新所需的资源。本文采用员工人数的对 数来衡量企业规模指标。

(2)行业竞争状况。竞争状况是可能影响创新的另外一个变量[27],为了度量竞争状况, 我们使用了 5 点 Likert

量表(1=“完全竞争”,5=“垄断”)。

(3)技术发展阶段。从技术生命周期理论来看,企业会根据产品所处的不同发展阶段

来制定相应的技术创新战略[28]。本文将技术发展阶段划分为投入阶段、成长阶段、成熟稳 定阶段以及衰退阶段。

3.5 分析方法

根据分布线性回归及温忠麟推荐的中介效应的分步检验程序[29],我们检验的步骤为:

1)模型0的估计模型只包含控制变量,作为其他包含自变量模型的参照模型。

2)分别用外部社会资本和企业技术资源管理对产品创新进行回归分析,检验假设1和假 设2是否成立。

3)将外部社会资本和企业技术资源管理共同对产品创新进行回归分析,检验回归方程 中回归系数的显著性,判别企业技术资源管理的中介效应是否存在(即假设 3

和假设 4), 同时采用 Sobel 检验判别是中介效应的显著性。

4 假设检验结果

4.1信度与效度检验

本文的数据分析采用 SPSS15.0 和 AMOS4.0 软件。如表 1 所示,所有变量都显示出良

好的信度和效度。聚合效度用于测度变量的同一性,它可以用因子载荷加以判别。外部社会 资本、技术资源管理和产品创新的因子载荷都远远高于

0.60,所以这三个因子都通过了聚合 效度的检验。

表 1 信度和效度

指标

Cronbach Alpha

标准因子载荷 变量提取

产品创新

0.8822

.80941

1. 全新产品创新的数量

.908

2. 渐进的产品创新的数量

.924

3. 产品创新的新颖性

.865

技术资源管理

0.9238

0.76699

1.Know-How

.844

2. 引进的先进设备

.866

3.引进的专门人才

.897

4.人力资源

.886

5.技术设备与设施

.886

外部社会资本

0.870

.67216

1.与竞争者的联系

.845

2.与供应商的联系

.896

3.与顾客的联系

.902

4.与中介机构的联系

.804

5.与高校的联系

.621

我们用 AMOS 4.0 进行了确定性因子分析,以检验变量的结构效度。结果显示模型具有

良好的结构效度(χ2=105.267, χ2/df =1.726, P

[CFI]= .978, 近似标准误[RMSEA]= .057)。 由于我们的问卷多是由各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独立填写,为了防止产生共同方法偏差和单

个被调查人偏差,我们在调研和数据统计过程中分别采取了过程补救措施和统计补救措施。

过程补救措施包括减少题项的模糊性、将测量外部社会资本和产品创新的题项分别置于问卷

的不同部分、从其他的信息来源获取控制变量的数据等。统计补救措施包括统计数据的对数 化处理、二手资料的获取、现场调查,并进行了 Harman

的单因子分析[30]。因子分析的结果 显示,每个因子可解释的方差都不超过 20%,所有因子的载荷都高于 0.43。这一结果表明

数据不存在共同方法偏差和单一被调查人偏差。

4.2 均值、方差和相关系数

表 2 为数据的平均值、标准差和测量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从表中可以看出,外部社会

资本和技术资源管理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表明技术资源管理可以促进外部社会资本的形 成,反之亦然。

表 2 均值、方差和相关性

均值

方差

1

2

3

4

5

6

1.产品创新

2.184

0.792

1

2.技术资源管理

3.953

1.739

.424**

1

3.外部社会资本

2.982

1.951

.282**

.418**

1

4.企业规模

4.892

2.588

.131*

.213**

.122

1

5.行业竞争程度

3.628

0.920

.108

-.024

.093

.034

1

6.技术发展阶段

2.314

0.796

.100

.084

.079

.102

-.022

1

** 相关关系在 0.01 的水平上显著 (2-tailed).

* 相关关系在 0.05 的水平上显著 (2-tailed).

4.3 假设验证

为了更清楚地检验外部社会资本、技术资源管理对产品创新的影响,我们在模型0中只

包含控制变量,在以后的模型中将自变量加入。从表3的模型回归结果来看,模型1中外部社 会资本与产品创新间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

0.01),因此假设1成立。模型2中,企业技术 资源管理与产品创新的正相关关系也非常显著(p

业外部社会资本与技术资源管理显著正相关(p

在模型1中,外部社会资本与产品创新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在模型4中,外部社会资

本与产品创新的相关关系变得不显著,但产品创新与技术资源管理则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 系(p

0.01)。与温忠麟(2004)的中介变量检验步骤相比较表明,企业技术资源管理在外

部社会资本和产品创新之间起到了完全的中介作用。然后我们又做了Sobel检验。Sobel检验

的优势在于它可以检测自变量之间的间接效应,而不影响它们对因变量的效果。在Sobel检

验中,技术资源管理的中介效果也很明显(b = .000629, t = 265.27, p < 0.01),再次验证了假

设4中对技术资源管理中介效应的假设。

表 3 回归模型的结果:技术资源管理在外部社会资本与产品创新之间的中介效应 变量

模型0

模型 1

模型 2

模型 3a

模型 4

企业规模

.119 (.020)*

行业竞争程度

.105 (.057)

技术发展阶段

.091 (.066)

.090 (.020)

.082 (.055)

.072

(.064)

.163** (.041)

-.066 (.114)

.034

(.132)

.032 (.019)

.118 (.052)*

.065

(.060)

.030 (.019)

.106 (.052)

.060

(.060)

外部社会资本

.258 (.026)**

技术资源管理

.402** (.054)

.415 (.028)**

.109 (.027)

.370**

(.031)

R2

.036

.101

.207

.199

.209

∆R2

.065

.106

.163

.173

a:该模型的因变量为企业技术资源管理

** 相关关系在 0.01 的水平上显著 (2-tailed)

* 相关关系在0.05的水平上显著 (2-tailed)

5 结论与讨论

本文采用实证的方法,检验了技术资源管理在外部社会资本和产品创新间的中介关系。 得出了以下一些有意义的结论:

(1)企业内部难以模仿的资源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但以前的研究多认为 占有了这样的资源就能够获得良好的企业绩效。Sirmon,Hitt 和

Ireland[21] 2007 年提出了资 源管理的概念,首次打开了资源理论的黑箱,强调只有将静态资源进行动态管理,才能够使

企业内有价值的资源充分发挥作用。本文在资源管理概念的基础上,具体研究了技术资源管 理对企业创新的正向影响作用。

(2)企业的外部社会资本只有通过内部的技术资源管理才能够提高企业的创新。从基

于资源的观点来看,企业的外部社会资本可以有效地补充内部资源的不足。本文的实证结果

表明,外部社会资本能够更好地实现企业的竞争优势,是提高企业创新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途

径。同时,企业的技术资源管理有利于企业有效地吸收和应用外部的知识为己所用。这也是 本文对现有的社会资本、资源管理、产品创新的相关文献的理论贡献之一。

以上的结论也为我国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有实践指导价值。改革开放 20 年的经验表

明,单纯依靠外部资本获取知识很难获得创新成果,企业只有将外部资源与内部技术管理相

结合,才能保持长期的技术领先地位。我国企业在制定自主创新战略的过程中,要注重外部

知识资源获取和内部技术管理的同时发展,对外部的资源进行进一步地管理和应用,形成企 业自身的优势技术,才能建立长期的技术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杨鹏鹏,谢恩,创造企业竞争优势:内部资源,外部网络及其整合,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2: 68-75

[2]Jacobs J. 1965. 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 Cities. Penguin:

New York.

[3]Nahapiet J, Ghoshal S. 1998. Social capital, intellectual capital and

the organizational advantag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3: 242–266.

[4]Pfeffer J, Salancik G. 1978. The External Control of Organizations: A

Resource Dependence Perspective. Harper & Row: New York.

[5]Geletkanycz, Marta A.; Hambrick, Donald C. 1997.The External Ties of Top

Executives: Implications for

Strategic Choice and Performance.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Vol. 42

Issue 4, 654-681

[6]Allen, T. 1977. Managing the flow of technology. Cambridge, MA: MIT

Press.

[7]Tsai, W. 2001. ‘Knowledge transfer in intraorganizational networks:

effect of network position and absorptive capacity on business innovation

and performanc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44, 996–1004.

[8]姚小涛,席酉民,社会网络理论及其在企业研究中的应用,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9: 22-27

[9]Quinn, J.B., 2000. Outsourcing innovation: The new engine of

growth.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41, 4:

13–28.

[10]Dyer, Jeffrey H.; Nobeoka, Kentaro. 2000. Creating and managing a

high-performance knowledge-sharing network: the toyota case.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Vol. 21 Issue 3, p345

[11]Helper, Susan. 1991. How Much Has Really Changed between U.S.

Automakers and Their Suppliers?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Vol. 32 Issue 4, p15-28

[12]Walker G, Kogut B, Shan W. 1997. Social capital, structural holes and

the formation of an industry network.

Organization Science 8: 109–125.

[13]Stuart, T. 2000. Interorganizational alliances and the performance of

firms: A study of growth and innovation rates in a hightechnology industry.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1: 791–811.

[14]Cohen WM, Levinthal DA. 1990. Absorptive capacity: a new perspective on

learning and innovation.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35: 128–152.

[15]Barney, J. B. 1991. Firm resources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

Journal of Management, 17: 99–120.

[16]Miller, D. 1996. A preliminary typology of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Synthesizing the literature. Journal of

Management, 22: 485–505.

[17]Brush, T.H. & Artz, K.W. 1999. Toward a contingent resource-based

theory: The impact of information asymmetry on the value of capabilities in

veterinary medicine.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 223–250.

[18]Penrose E. 1959. The Theory of the Growth of the Firm. Wiley: New York.

[19]Hitt, M.A., Ireland, R.D., Camp, S.M., & Sexton, D.L. 2001. Strategic

entrepreneurship: Entrepreneurial strategies for wealth creation.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2(special issue), 479–491.

[20]赵永斌,弋亚群,企业闲置知识与技术创新的关系探讨,科学学研究,2007.2: 173-177

[21]Sirmon, D. G., Hitt, M. A. and Ireland, R. D. 2007. Managing firm

resources in dynamic environments to

Create Value: Looking Inside the Black Box,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Vol. 32, No. 1, 273–292.

[22]Han, Jin K., Kim, Namwoon and Kim, Hong-Bumm 2001. Entry Barriers: A

Dull-, One-, or Two-Edged

Sword for Incumbents? Unraveling the Paradox from a Contingency

Perspective. Journal of Marketing

65(1):1–14.

[23]Han, Jin K., Kim, Namwoon and Srivastava, Rajendra K. 1998. Market

Orientation and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Is Innovation a Missing Link? Journal of Marketing

62(4):30–45.

[24]Gulati, R. and M. Gargiulo, 1999. ‘Where do interorganizational

networks come from?’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04(5), pp. 1439–1493.

[25]Gaedeke, R. M., and Tootelian, D. H, 1976. The fortune 500

list—an endangered species for academic research.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Vol: 4: 283-288.

[26]Ettlie, J.E. and Rubenstein, A.H. 1987. Firm size and product

innovation. 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 4, 89–108.

[27]Aghion, Philippe; Griffith, Rachel; Howitt, Peter. 2006. Vertical

Integration and Competition.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 96 Issue 2, p97-102

[28]Chandler, G. N. and Hanks, S. H. 1994. ‘Market attractiveness,

resource-based capabilities, venture strategies and venture performance’.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9, 4, 331–47

[29]温忠麟,张雷,侯杰泰,刘红云,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及其应用,心理学报,2004, 36(5), 614-620

[30]Harman, H. H. 1967. Modern factor analysi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The Mediating Effect of Technological Resource

Management between Social Capital and Product

Innovation

Xu Kai,Gao Shanxing

School of Management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Xi’an(710049)

Abstract

Social Capital is regarded as vital factor to improving product innovation

in most research. Chinese

firms pay more attention on social capital and acquire external resources

from all kinds of channels. However, many firms ignore to improve

technological resource management. Based on social capital and

resource-based theory, by using the survey data in 226

corporations, we demonstrate that technological resource management

has significant mediating effect between social capital and product

innovation. Therefore, Chinese firms must improve technological

resource management while acquiring social capital in order to create

firms’ core competence.

Keywords:Technological Resource Management;Social Capital;Product

Innovation

篇11

事业会计制度中规定:固定资产是指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单位价值在规定标准以上,并能保持其实物形态的各种建筑物、设备、器材等物资资产。这些资产正是高等学校进行教学、科研等工作的必要条件,也是其生存和发展的物资基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为解决校舍紧张等问题,许多高校纷纷利用银行贷款投资建设新校区,高校所拥有的固定资产大幅度增加。除此之外,多种来源共同服务于高校教学科研活动的固定资产,具有形态多样、种类繁多、数量大、价值高的特点,并且投资越来越庞大。但同时也出现了资产监管制度不完善、管理不规范、资产使用效率低、资产价值失真、会计核算不当等问题。因此,笔者认为,现阶段应切实加强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改善会计核算方式,提高高校资产管理水平。对促进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确保国有资产的增值保值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认识不足、观念落后、固定资产管理意识淡薄,管理过程缺乏有机协调

由于我国高校大部分是公办性质,属于事业单位管理体制。高校的固定资产主要通过国家财政投资建设而成,长期以来高校无偿地使用固定资产,不计提固定资产折旧,也不需要进行成本核算,对固定资产管理和教育成本核算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其次,由于高等教育考核指标主要为教学、科研方面,不少高校领导忙于学校的教学、科研工作,而忽视了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导致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机制不健全、管理手段落后、管理工作缺乏科学性,从而造成高校普遍存在着“重钱轻物、重购轻管、公物私用、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的情况。认为只要完成了教学计划、科研任务就行,基本不关注固定资产的效益性。或因不愿承担风险而过多地囿于教学、科研,忽视了固定资产的经济使用效益,使得部分固定资产出现闲置现象。同时,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在学校职能部门,而固定资产购建以各学院、部门为主,“谁购建,谁拥有;谁拥有,谁使用”的现状形成了固定资产管理与使用相分离。在这种管理体制下,由于资产管理与资产使用部门间的责任不明确,未能有效共享资源,管理效率低下,以致管理不到位,重复投资情况明显,造成资源浪费,甚至成为腐败的根源。

(二)管理制度不完善,固定资产流失严重

在我国,国有资产流失现象在高校中同样存在。特别是随着近几年高校扩招,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使得这一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高校固定资产主要用于教学、科研及为教学、科研相配套服务。在购入时,直接列入学校当年支出,无需考虑经济回报,不象企业那样通过计提折旧的方式进行补偿。这种固定资产的管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一些高校为扩大规模,盲目地扩大对固定资产投资。在固定资产配置时,也只想到拥有,而没考虑如何更好地使用。结果造成:一方面,急需购置必要的资产设备;另一方面,出现大量的资产闲置,给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带来了许多弊端。由于固定资产管理体制没有理顺,管理制度不完善和执行监督不力,高校固定资产流失状况令人堪忧。首先,是随意改变用途。部分拥有固定资产使用权的二级单位私自对外出租、出借学校的房屋、设备、仪器等进行经营活动,所得利益归部门所有,谋取小集体利益,但其耗损维修费用却由学校承担,造成学校资产流失。其次,对非经营性资产转为经营性资产缺乏管理。某些部门对转为经营性资产的固定资产不按有关规定进行评估检查,对出租、出借、转让的固定资产不按规定办理资产出租、出借、转让手续,甚至也不收取使用费用,使得固定资产被经营单位无偿占有和使用。高校资产投入得不到合理的补偿,造成国有资产流失,资产的安全性、完整性得不到保证。

(三)管理机构不健全、职责不清、管理不到位

目前,大部分高校对固定资产管理实行的是以“账物分管”为原则的分类归口管理模式。如后勤管理部门管理房屋、建筑物;图书馆管理图书杂志;设备处管理设备仪器;财务处负责固定资产价值核算。而各职能部门又分别归不同学校领导分管,学校的固定资产管理缺乏一个统一领导、统一管理、权力集中的综合监督协调部门。造成固定资产实物流动与财务核算相脱节,职能管理部门与各教学、科研等占有使用部门相分离的状态。这种条块分割的管理模式,最终导致高校固定资产普遍存着“帐实不符、家底不清、资源浪费、资产流失”等问题。虽然,有些高校设立了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但也形同虚设,多数依附财务部门帐务基础上的管理,并不能实施帐物核实的对应管理。

(四)国家的投入体制存在问题

国家大包大揽的投入体制,助长了高校对固定资产管理上出现“重投入、轻管理”的现象。在制定增添仪器设备计划时,更是缺乏一系列规范化的管理制度,对于大型仪器设备购置缺乏专家论证制度、购前论证关;对于实行项目化管理的资产,没有严格按照项目的申请、项目的可行性论证、项目的审核、项目的评估、项目的审批、项目的执行、项目的后期检查评价等程序来操作。而更为严重的是固定资产投入后,缺乏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固定资产保值增值的评价、检查、考核机制。

(五)会计核算不合理,不能真实反映固定资产的价值

《高等学校财务制度》明确规定,固定资产是指一般设备单位价值在500元以上,专用设备单位价值在800元以上,使用期限在一年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而在实际操作中,固定资产的界定不明确,管理不规范。由于种种原因,造成固定资产名称不清,价值限额模糊,将部分单价不足的也列为固定资产,或者应列入固定资产的却没入固定资产账,使得财务管理与实物管理脱节。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仍采用收付实现制会计核算方法,反映在固定资产核算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合理的地方,造成高校财务报表中普遍存在着虚增资产、成本核算不真、资产更新资金不足等问题。根据高校会计制度规定,固定资产只核算原值,不计提折旧。高校固定资产的财务核算仅设置“固定资产”、“固定基金”两个对应的会计科目核算固定资产的增减变动,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除了清理报废外,入账后数据一直不变。由于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只反映历史成本,使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相背离,并使资产负债表中的固定资产账面余额不能反映其客观情况,从而导致虚增净资产。这种会计核算方法既违背了会计核算的配比原则,也违背了会计核算的真实性原则。

二、加强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对策措施

(一)树立正确思想,提高对固定资产管理意识

加强固定资产管理首先必须树立正确思想,提高资产管理意识。强化管理不仅能消除混乱,保证效益,且更能创造效益。因此必须增强管理的责任感和主动性,从领导到使用者、管理者都必须意识到管理好固定资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其次,要严格实施管理制度。实行校领导全面负责,分管领导主要负责,管理者和使用者直接负责,将责任落实到具体部门和有关个人,明确相关责任人的责任范围,强化管理意识。只有管理意识提高了,才能管好用好固定资产,使其保值、增值,发挥其最大的经济使用效益。

(二)完善健全管理体制,防止高校固定资产流失

规范、科学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是提高固定资产管理水平的制度保障。

首先,各高校应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管理模式,建立具有权威性、独立性的国有资产管理机构,代表学校监管各级各类资产。财务部门负责对固定资产的价值核算,设置数量、金额总账,进行总量控制,掌握固定资产总值,实行财务监督,并进行价值管理与控制;设备、房产、图书馆等资产管理部门负责对教学仪器设备、房产及建筑物、行政设备、图书等实物和价值进行归口管理;实物的具体使用部门应建立资产管理台账,依账放置,准确反映资产去向,保证资产的安全和完整。各级管理部门明确责任、相互制约。同时,利用计算机按照管理要求建立资产数据库,全面、完整地记录学校各类固定资产的管理信息,利用校园网实现网络化管理,准确、及时地反映固定资产的增减、调配等变动情况,使各部门之间实现信息共享,有利于财务核算部门、归口管理部门、使用者之间的协调与沟通。建立 “统一口径、归口管理、分级负责、责任到人”管理体制,提高管理质量,并为学校高层管理者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对仪器设备,尤其是大型精密贵重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益和经济效果要加以考核,避免闲置、重复购置,提高资产的利用率;对于报废、损毁的仪器设备,要建立严格的报废制度,对仪器设备的自然寿命、技术寿命和经济寿命三者综合评定,杜绝固定资产的浪费现象,减少固定资产的损失。

其次,建立定期的清理盘点和资产核销制度。固定资产盘点是固定资产实物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学校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严格的、可操作的实物盘点制度,及时掌握资产损盈情况,并按规定程序进行账务处理;对报废、调出、依法转让的固定资产要严格履行审核程序,如实地进行固定资产核销的账务处理,准确反映固定资产实际情况,真正做到固定资产的家底清、账实相符。同时,对造成固定资产损失的有关责任人根据损失情况进行责任追究。

(三)进一步完善和改进会计核算方法,充分发挥财会部门在固定资产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一是引入权责发生制原则。固定资产作为高校重要的物资资源,必然要求财务对其从形成到使用耗费再到报废的全过程进行合理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因此,建议在其会计核算中引入权责发生制。

二是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事业单位同企业一样,其固定资产投入使用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不管使用与否,使用程度如何,都会发生各种损耗,资产价值也会随之减少。为了如实反映这种价值减少的情况,就要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这样既可以建立符合高校内部资金循环和价值补偿机制,又能达到其资产价值管理和实物形态管理的统一。而且,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国家投资体制的不断完善,以及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作为发展市场经济重要手段的一种产业,客观上也要计算投入与产出的比例,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对高校就具有现实意义。计算折旧可以根据固定资产的种类和性能,考虑有形损耗和无形损耗,从而选择不同的核算方法。

三是突出财会部门的地位,充分发挥其在固定资产管理中的重要作用。财会部门应参与固定资产全过程的管理,做好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工作,把好固定资产管理的资金筹集、运用关口,确保学校固定资产的安全、完整,保值增值。为高校的决策者们在财务管理上提供决策支持。

三、固定资产会计核算账务处理上的建设性更新设想

根据2006《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以下简称“新准则”)明确规定:固定资产应当按照历史成本进行初始计量。由此可知,在对固定资产进行初始计量时,所采用的基本计量属性为历史成本,介入其他计量属性为辅助的方式。

高校固定资产大多以发票上标明的金额为主要依据转入固定资产价值入帐。有时对隶属于设备由于分解开票的配件而作为材料支出,此举并不能反映整套设备与仪器的全貌。漏记固定资产成本,甚至有化整为零的情况。这些处理方式对资产核算都是不合理的,不能真实地记录固定资产的真正入帐价值,也并非是历史成本的完全反映。除此之外,笔者建议参照企业核算方式增加以下核算科目:“固定资产折旧”、“固定基金减值准备”。在固定资产下设立二级明细科目:(1)房产,(2)设备仪器,(3)交通工具,(4)低值易耗品等。针对房产可对应设立:“房产增值准备”、“固定基金增值准备”。等等科目,类似企业化管理核算,能使资产负债表反映得更真实。现将列举新增科目的帐务处理如下:

各类固定资产:设备仪器、交通工具、房产、低值易耗品等都可参照企业会计核算采取月计提折旧模式,分录如下:

借:固定基金减值准备xxxxx

贷:固定资产折旧——房产xxxx

——仪器设备xxxx

——交通工具xxxx

——低值易耗品xxxx

低值易耗品,主要针对一些家具及课桌椅板凳的管理核算,笔者认为不应列入固定资产科目更为合理,而作为低值易耗品类似固定资产管理更为合适。因为其数量之多,单价并不高,易破损,管理困难,需要不断修理与补充替换。因此在会计核算上可以采取2—5年之间的无殘值摊销方式。分录如下:

借:固定基金减值准备xxxxx

贷:低值易耗品摊销准备xxxx

经过这样革新以后,在编制会计报表时,在资产负债表中列示固定资产及固定基金均应为备抵后的净值列示,为了使报表使用者能准确了解单位资产变动情况,应在报表附注中表明各项增减固定基金的成因及影响程度。这样处理结果将会使报表使用者得到真实的资产情况,也能更贴切遵循会计准则及会计制度相关规定。同时也可以帮助及时了解固定资产的真实使用情况及成新程度,更好地促使各部门管理好固定资产。

参考文献:

[1]国家教委财务司.学校国有资产管理法规汇编.1997.

[2]财政部.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令第36号,2006-06-07.

[3]叶可辉等.高校仪器设备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06,(3).

[4]刘明远,汪芸.新时期加强和改革高校设备管理.实验室科学,2006,(4).

[5]吴涛涛.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现状与对策[j].事业财会,2004,(1).

[6]徐朝宏.高校固定资产价值管理与实物管理探析[j].会计之友,2006,(2).

篇12

旧的《医院会计制度》是1998年颁布实施的,在当时对于规范医院会计核算,为我国医院固定资产管理提供了较好的制度指导。然而旧的《医院会计制度》在实际工作中存在许多不足,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已经不能准确揭示医院财务运行和运营状况,尤其是医院固定资产的核算上,有待于完美和加强。随着我国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入,医院要融入将来的市场经济中,强调加强成本核算,进行绩效挂钩,实施年终绩效考评,打破吃大锅饭的平均主义现象,对《医院会计制度》进行了修改,借鉴了企业管理的经验,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对医院固定资产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如何做好固定资产的核算与管理,已经成为医院财务管理的当务之急,本文就此问题进行一些阐述。

一、医院旧的固定资产核算方式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固定资产标准制定太低:旧的《医院会计制度》规定的固定资产为:一般设备单位价值在500元以上,专用设备单位价值在800元以上。目前来看已经明显偏低,从而使固定资产核算范围过大,数据统计不准确。

(二)医院的固定资产不像企业一样实行折旧,用了多年的固定资产核算时与原始的价值一致,无法体现固定资产的真实价值。医院会计没有设立固定资产折旧科目,造成以原始价值计价的固定资产不能反映其净值,使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失真,无形中增加了单位资产的总额,造成单位财产账面价值和实际价值不相符,虚增了资产。

(三)修购基金每月按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不能如实反映固定资产的损耗程度。资产负债表只反映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的原始价值,虚增了资产和净资产,使医院会计报表失真。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不能真实地体现医疗成本,影响成本核算的准确性。

二、新会计制度下的固定资产

(一)提高了固定资产的核算标准。新会计制度规定固定资产是指单位价值在1000元以上(其中:专业设备单位价值在1500元以上),使用期限超过一年,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资形态的资产。即使单位价值未能达到规定标准,但是耐用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类物资,作为固定资产管理。新会计制度将固定资产单位价值标准提高了。

(二)实行固定资产折旧。新的《医院会计制度》规定的固定资产在预计使用的年限内,采用年限平均法或工作量法进行折旧。按照相关政策要求,当月增加的固定资产当月不提折旧,下月开始计提;当月减少的固定资产当月提折旧,下个月开始不计提。同时提前报废的固定资产不需要再提折旧,真实反映医院固定资产的实际情况。

三、完善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的一些建议

(一)基建会计并入医院统一核算。新会计制度规定基建会计并入医院统一账套核算,这样更有利于医院会计全盘核算和监督,从而可以更加真实地体现资产总额。基建账目并入“大账”,使实际工程成本能够真实、完整地反映。在建工程达到交付使用时,应当按照规定办理工程竣工财务结算资产交付使用。

(二)实行“三账一卡”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医院财务部门应该建立“固定资产”总账和一级明细账,资产管理部门建立二级明细账,使用部门建立固定资产卡片账。同时每年财务部门会同资产管理部门、使用部门定期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固定资产清查盘点,年度终了前进行一次全面的清查盘点,做到账账、账实相符,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三)严格执行固定资产报废制度。应该严格按照新会计制度规定各类固定资产使用报废年限、固定资产报废申报程序和手续,核算固定资产价值增加或减少以及清理后净损益情况,严格按照规定的申报审批程序办理,没有审核批准的固定资产不能调整其账务,并严肃追究固定资产流失责任,加强固定资产处理环节的核算和监督。财政部门批复备案前的资产盘盈可以按照财务制度的有关规定入账,财政部门批复备案前的资产损失,单位不得自行进行账务处理,待财政部门批复备案后进行账务处理。

(四)加强对购置大型设备的科学论证。医院购置大型设备要组织有关部门的专家进行可行性研究,分析投资回报率及其资源分布的合理性,强化对大型设备使用的维护和管理,加强对大型设备的效益分析,从而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固定资产应该按照取得和构建时的实际成本入账,发生的固定资产借款利息和有关费用以及外币借款的汇兑差额在办理竣工结算之前发生的记入固定资产成本。

(五)引入固定资产电子信息化管理,以便及时登记和掌握固定资产的增减变动、库存等,避免重复购买,从而合理调配资产,避免浪费。促进医院科学管理,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保证医院各项绩效任务的顺利完成。

(六)按照《医院会计制度》,足额提取固定资产折旧。认真执行新的《医院会计制度》,做到不多提,不少提,不漏提,不重提,按时足额提取固定资产折旧,杜绝一切虚假成本的行为,保证会计报表的真实性。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