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5 15:59:3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艺术审美的理解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04(2013)05?0205?04
海德格尔从哲学的视角提出了“理解前结构”这一概念,表明人们在解释和感受客观存在时常常会不自觉地受到“预先有的文化习惯”“预先有的概念系统”和“预先有的假设”三方面非理性因素的影响。即“先行具有”“先行见到”和“先行把握”(前有、前见和前设)。在具体的艺术欣赏活动中,所谓“前有”,就是审视对象接受过程中在头脑中被领会和理解了的整体性的存在;所谓“前见”是活动参与者理解某一艺术对象时先行具有的立场、视角或知识背景;由“前有”和“前见”所决定的一种预设存在状态在再次的理解中会上升为“概念”,这种概念框架系统即为“前设”,它引导审美接受主体带着某种预期心理或欣赏目的去进行认知、接受、评论等。伽达默尔在继承海德格尔“理解前结构”的基础上指明人的“前见”与人的认识过程密不可分,“前见”(前理解)就成了人们心灵理解和接受对象时的必要条件。可以说,在审美接受的过程中,视觉和思想意识时刻都遵循海德格尔“理解前结构”的法则。
“理解前结构”与C.G.荣格“集体无意识”在学术范畴上的包涵与被包涵的关系。“集体无意识”学说是荣氏对弗洛伊德无意识理论的发展。作为一位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荣格在临床实践和广泛阅读的基础上相信所有人不仅都有着个人无意识而且同时也都具有集体无意识。在荣格看来,所谓“集体无意识”并非由个人获得而是由遗留所保留下来的普通性精神机能,即有遗传的脑结构所产生的内容。换句话说,集体无意识是指人类自原始社会以来世世代代的普遍性的心理经验的长期积累。由此概念得知,“理解前结构”在某种程度上以“集体无意识”为基础并结合个人的生活经验发展起来。理论上说,“集体无意识”是先天赐给的,而“理解前结构”则是后天习得的。由于历史积淀和民族文化特性的不同使得每个个体先天意识不同,导致人们对文艺作品理解的截然不同,再加之生活实践“理解前结构”的积累的差异,进而出现了“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理解结果。从这个意义上来看,“理解前结构”在艺术审美接受中的作用过程便只是人类“集体无意识”历史长河中极其短暂的某一特定的时间段内的活动。
一、审美接受中的主客体因素
无论是感性艺术审美活动还是理性的科学实验,在活动展开的双向互动中,主客体是活动参与的主要因素,呈现出多变的形式。具体地说,艺术审美接受中的主体就是作为欣赏者的人类,更确切地说是人类有能动意识的大脑思维。客体即是已经生成的被欣赏的艺术品。客观来看,在审美活动的创建过程中,主客体之间似乎就只是一种简单的接受与被接受的关系。其实不然,基于“理解前结构”的概念分析,我们得知:主体(人类大脑思维)通过客体的刺激产生能动性反作用于对客体的理解,这种力量将内心激起的情感投射到作品中,激活艺术品潜在的能量,也就是说,“主体对艺术的审美接受过程赋予了艺术生命的传承”。[1]那么,从这层意义上来看,客体(艺术作品 )并非只是毫无生气的客观物质存在,由于主体筹划活动的参与使其具有了自身独特的地位。艺术作品的生命在互动中彰显,艺术审美价值在接受活动中得到有效的实现。否则,人的“理解前结构”就失去了其毋庸置疑的积极功能,这显然是不符合事实的,而且此时艺术的生命力也会显得十分轻薄。
当然,在非理性化的艺术审美理解过程中,主客体之间的交流呈现双向性,是一种交互式的动态过程,具体表现为,其一:正向方面,主体“理解前结构”在接受客体时的积极作用并实现艺术作品的价值;其二:反向方面,客体对主体“理解前结构”不断地完善、补充和丰富。这一过程依赖于主客体之间的双向性诠释。
二、审美接受过程的非理性化
英国美学家科林伍德认为:“我们所听到的音乐并不是听到的声音,而是由听者的想象力用各种方式加以修补过的那种声音,其他艺术也是如此。”[2]事实上,艺术审美接受和听音乐一脉相承。一般意义下,艺术审美接受活动不同于常规的逻辑思考活动,也有别于严谨的科学实验活动,它有其自身呈偏态的特征。所以,在艺术审美活动的过程中非理性化的情感发泄替代了有意识的逻辑推理,审美接受的过程充斥着天马行空的想象因素和抽象概念。由此可知:审美接受活动是由主体(艺术欣赏者)的自由能动性和客体(艺术作品)的可塑性构成的双向互动的非理性化的过程。而这一理解活动的开展在海德格尔看来,都依赖接受者的“前结构”(Vorverstandnis)。“理解前结构”不自觉参与审美活动的事实使得艺术欣赏变得富有生命意蕴和具创造活力,深化了直观式的“看”与“被看”的简单关系,将之拓展为以诉诸想象力为主的各种心理活动的复杂精神工程。殊不知,在艺术审美接受过程中,我们的大脑不仅要感到客体的存在,还感到它正通往我们的心灵。
格利高里(Gregory)主张:视网膜图像的给定事实上是相当贫乏的,绝大部分则留给思维去完成。[3]这里所说的“留给思维去完成”,主要是留给“理解前结构”的思维去理解完成,利用思维中已知的“前见”概念理论去解释客观给定的视域图像,以达到用积极的思想诉求去寻求审美接受中合理的互动关系。显然,“理解前结构”的介入阐释了艺术审美接受过程中感性的“由我及物”的情感折射。这就是“理解前结构”在起作用,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在接受新事物的时候总免不了要带着预先有的文化习惯、概念系统、假设等。也就是说,我们总会有一定的自我的预先的期待“视界”。它彰显了一个人的内心喜好,时刻传达出这个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因为我们永远不能尽善尽美地理解一件艺术作品,所以“理解前结构”的存在和作用反而能使审视对象走向一个更为开放、自由的领域。从“理解前结构”出发,使审美活动和审美对象具有无尽延伸的意义,也使人的眼睛在审美接受时更能忠实于自己的灵魂。
三、主体接受意识的能动性
艺术审美接受活动中的人类大脑和其他任何时候一样,在接收外界信号时都呈现出一种能动性。“不仅如此,在许多时候主体对客体在审美接受中显露出很强的主观意向性,其集中表现在:超越艺术作品的原意;突破既有艺术作品的局限;引起艺术创作主体的创造观念的改变等。”[1]“理解前结构”的能动性决定了主体的审美期待,反映在审美对象的选择上也千差万别,例如:有的欣赏者爱好意境深邃的古典国画作品;有些人则喜爱激情洋溢的现代油画作品; 当然,还有相当一部分人更偏爱现代艺术的玩世不恭和独树一帜。“海德格尔通过对‘理解前结构’的分析说明,‘理解’绝不是‘洁白无瑕’的对外在事物‘所作的无前提的把握’。”[4]其实,这也就是在说前见的作用以及主体能动性发挥的条件。由此可知,由于每个人的前见的构成不一样,决定了主体参与审美接受活动的动机、目的等有区别,所以在接受程度上也有深浅的差异。
1917年,实验艺术先锋杜尚在独立艺术家协会展览上展出一个小便器实物,称之为《泉》。这件著名的艺术作品其实是杜尚在纽约购买的一只白色小便池,他在其上签名便成了一件艺术作品。当然,这件作品的展出开启了现代艺术的先河,导致了各种各样新颖独特的美术思潮和艺术流派的产生,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对客体强大的能动作用。小便池本是寻常的实用器物,但当他存在于展览馆而非正常视域中的卫生间时,人们便不自觉地给它冠上各种光怪陆离的遐想。因为“欣赏者有权依据个人的主观心灵去解读作品,正像文学家、艺术家有权按照个人的审美理想去表现客观的社会生活一样……一个欣赏者也不能只局限于作为客观对象的艺术品,他必须充分调动自己的整个心灵,……使欣赏活动成为个人的审美活动”。[5]《泉》被抨击、被肯定、被赞赏、或被鄙视,从而在主体脑海中形成一个整合后的意识形态尽可能地去加工、补充和丰富客体的现实形态。诚然,某种程度上《泉》不完全符合传统意义上的艺术标准,就展示在世人面前的这个小便池而言,它摆脱了局限的实用意义而进入到一个更深远的地域,引导了艺术审美接受过程中主体正面性积极的参与和互动。
四、客体价值的实现
根据海德格尔“理解前结构”的哲学概念,在具体的艺术审美接受活动中,作为接受主体的人在参与审美活动时势必带着自己脑海中先行存在的生活体验、审美体验、艺术修养等因素去感受作为接受客体的艺术作品,主体的这种能动性在无意中自然而然地填充了艺术作品中尚存在的艺术空白或者是太过抽象的领域,拓展了审美客体的灵性,使得艺术审美过程更加自由化。艺术客体对主体的充实过程,直接体现了艺术作品的社会意义和审美价值。殊不知,基于“理解前结构”理论的分析,客体的价值唯有通过接受主体与接受客体的双向互动活动的展开才能真正实现。
正是因为“理解前结构”的介入使得艺术审美的接受过程摆脱了一成不变的客观乏味的直白对话。从而进入到一个可以将联想发挥得淋漓尽致的新维度,而这些正是真正伟大艺术存在的根基,同时也是艺术谓之为艺术的主要特征。正是艺术审美中观众的诉求,和艺术品本身展现的大千世界与无穷魅力,才能实现艺术品原本的价值。通过认识到客体价值的实现过程和意义,可知伟大的艺术作品和伟大的文学作品一样,可以对一个人产生影响,作用于一个人的大脑,并潜移默化地改变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
具体来说,如何实现艺术作品(客体)的价值呢?艺术作品并非像汽车一样可载人飞驰,也不像食品一般可供人享用来延续生命。基于艺术作品无现实生活实用性的前提,它的主要功能在于美育和心灵教化。它的核心价值便是审美,所以,实现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就等于实现了客体的整体价值。首先,一张画作必须被欣赏到。康德、席勒等人认为艺术源于游戏,认为艺术和游戏一样被看作主体的行为,而伽达默尔把游戏看作艺术作品本身存在的方式,游戏需要欣赏者的参与。唯有人类的欣赏才有被理解的前提,只有在人的眼神里客体才得以慢慢的展现其艺术魅力。其次,艺术作品需要被理解接受从而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文学作品一样,其审美效用是通过作品和欣赏者即主体与客体“合作”完成的,是主客体之间“直接对话”的结果。在此过程中审美客体需要主体“理解前结构”的参与并引起特殊的心理反应,正如接受美学家伊瑟尔所指出的:“作品的意义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促使读者去寻找作品的意义,从而赋予他参与作品意义构成的权利。”[6] 最后,艺术作品(审美客体)的价值需要深层次的拓展而非仅停留在表面的形式美,客体需要在互动中引起主体的强烈关注乃至情感共鸣。对主体的精神重塑和前见思维补充才能达到美育和心灵教化的功用,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了艺术的本质价值。
五、主客体的双向互动
虽说在审美接受的过程中,主体方是人类大脑,客体方则是客观物质,但在非理性化的审美过程中,主客体因为“前结构”的潜在意识而进行着频繁的双向互动。
其一,一张画作或是一件雕塑完成之后,“它本身并不是一个自足的存在,并不是一个封闭性的系统,而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5]同一件作品在不同的时代会拥有不同的受众,会形成种种不同的理解,引起欣赏者不同的审美享受。这就是所谓的“看人生是因作者而不同,看作品又因读者而不同”。例如:文森特·梵高的画作在他所处的时代可谓遭到世间万人的唾弃和不理解,因为他全新的画风和洋溢在画面里的激情超出了时下人们的审美范围,从而使得他的作品在“理解前结构”积累并不充分的思想中饱受煎熬。反之,大家疑惑的眼神中也折射出对梵高画作的猜忌和想象。所以,梵高作品最终被认可、被敬仰和膜拜自然是情理之中的,恰恰说明画作本身的包容性和开放性。
其二,在伽达默尔的哲学中,“前见”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相反,“前见”是一种敞开的状态,它是在不断地形成和发展的。基于“理解前结构”的分析,“审美接受”不是一种对文本原意的发现和简单重建,而是一种解释主体与接受客体的心灵对话,过去与现在的视域融合。人所具有的“理解前结构”在审美接受过程中处于与审美对象不断交流的状态之中,主体思维基于“理解前结构”而接纳客体,并在这一复杂多元化的审美接受过程中形成一系列新的“前见”概念系统,时刻丰富并充实着主体的审美感受。
其三,艺术作品的理解过程具有反复性。“理解和欣赏具有反复性和持久性,不是一次理解和欣赏……,而是无数个读者从各个侧面、各个角度、各个层次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的一系列欣赏的总和,才能确定其价值,实现其价值。”[5]即便同一个人对同一件艺术作品的感受和领悟永远都是新颖独特的。例如,一个人在第一次欣赏到一件作品时,头脑中的前见与作品的互动必定会产生新的见解来补充此人的“前结构”。而当他若干年之后再次看到这件作品时,原初的“前结构”和“次前见”所构成的意识将一起作为“理解前结构”来重新审视这幅作品。这时,客体作品给此人的情感便有了变化。如此反反复复,主体与客体便在其中互相诠释对方的存在,由此不难理解审美活动的持续性。因为艺术的去实用性,所以使之获得了更恒久的生命力。从此接受了来自无数后人的审视和检验,也正是因为不断的解读,使得某些艺术作品变成了经典。反过来,经典性的艺术作品往往又给人以充分发挥“前结构”的自由。
参考文献:
[1] 高雁. 论审美接受对艺术生命力的影响[J]. 科教文汇, 2006(3): 193?194.
[2] [英]罗宾·乔治·科林伍德. 艺术原理[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5.
[3] [英]格力高里. 眼睛与大脑[M]. 伦敦: 维登菲尔德·尼柯尔森出版社, 1966.
[作者简介]李亮萍(1981-),女,江西信丰人,信丰县第二中学,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中学美术教学。
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实施审美教育,使学生逐步形成审美感受、审美知觉、审美情趣、审美观念等,培养学生观察美、发现美、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那么,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怎样来达到实施美育的目的呢?
一、在高中美术教学中实施美育的两个途径
在高中美术教学实践中,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主要有两个方面的主要途径和重要手段:一个是在观摩欣赏美术作品的过程中进行,另一个是在学生实践“表现美”的过程中进行。两个相互作用,相得益彰。
1.运用对美术作品及自然美、社会生活美的鉴赏达到实施美育的目的。学生通过观摩并结合教师的讲述鉴赏美术作品,即美的构思、美的构图及美的形象、色彩与情调,使学生从中体会审美对象的中心思想与艺术性,让学生通过艺术的、自然的、社会的、生活中的观摩、感知和理解来感悟美。其中有雄伟壮观的高山大河,如信丰县境内的油山、金盆山、桃江河、西江河等;绚丽多姿的旖旎风光,如百里脐橙带、花园早春、谷山积翠,桃水拖蓝等,这一切都孕含着大自然的美丽可爱,教师要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感受大自然,描绘大自然,讴歌大自然,正确地引导学生感受、欣赏、理解大自然的美,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追求,使人与自然和谐美好相处。与此同时,再引导学生去发挥他们在建筑、艺术、哲学、历史、科学、心理等多学科方面积淀下来的美学因素,使学生渐渐地站在美学的高度审视自然与社会之美,从而让学生获得更高层次美学艺术的熏陶。
2.通过学生的美术作品展示及教师对美术作品的讲评来实施审美教育。在学生的作业中通过眼、脑、手协调一致的科学训练,升华审美和知觉,进而发现美的规律,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在具体教学实践中要给予学生心情发挥和调动艺术个性的机会,鼓励他们用自己特有的敏锐视觉进行观察来发现美。用个性化的记忆、思考、分析、想象、感悟在脑海中的意象,尽心尽力发挥学生的艺术感染力和想象力,使自己的情感自然而然地流露在美术创作中,按照美的规律性,塑造美的形象,让学生在发现与创作中,不断获得艺术的享受和美的教育。
二、在高中美术教育中实施美育的三个层次
在繁杂而丰富的美育内容和多变而具体的美的形式中,教师需列出符合学生认识过程的美育序列,即美育过程的三个层次:了解美的知识、掌握美的技能和创造美的形象,使美育实施于高中美术教育的全过程。
1.学习美的知识,就是巩固和发展学生的基础美感,并通过视觉、听觉产生美感心理的认识阶段。它可以促进学生对视觉艺术的认识和初步理解,提高他们对美术学科的浓厚兴趣。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09―0122―01
教师在教学别要注重通过审美活动来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学生对现实世界的感知、鉴赏、创造的能力;营造、提升审美境界,完善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性格,让美洋溢在学生心中。笔者认为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应从以下方面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注重“美”的知识传授和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中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坚持不懈地进行“美”的知识传授和教育,促进学生产生美的理念和思想,逐步形成美的标准。通过对线条、画面、色彩、明暗、大小、长短、形象、空间、质感的认识理解,让学生认识和理解美;通过对造型、设计等的教学,让学生理解美的表现和应用,形成一定的审美情趣;通过欣赏、综合等的教学,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美、评价美、寻找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让学生留心观察,引发他们的审美兴趣
美术是视觉艺术,因此教师要重视从视觉形象教学原理入手,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世界,观察大自然中的一切美好事物。如,教师可用直观的教具、模型、范画、多媒体技术等帮助学生观察美、感知美、表现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开展作品评价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运用比较的方法,让学生通过比较美术作品发现和感受美的存在,进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还要多组织小组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多组织一些评画、评作品活动。在学生完成作业或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教师要组织学生互评作品,搭建同学间、小组间的交流平台,让学生进行广泛的交流。通过教师点评、学生点评、师生讨论、生生讨论、师生互教、生生互教,达到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效果。
四、鼓励审美个性,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鼓励审美个性,即是鼓励学生不仅仅能学会欣赏艺术品,而且能作出自己的审美判断。美学家曾经说过:“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同一审美对象,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心境,不同的经历、学识和情感个性,就会有不同的审美意味和不同的理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能事先就给某一审美材料规定一个统一的评价标准,而应充分地发挥学生的审美感受,鼓励学生用自己独特的视觉感受看艺术作品,使学生的情感与对象产生共鸣,审美的想象力自然会得到自由的发展。如,在欣赏梵高的《向日葵》时,我仅仅介绍了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情况便让学生看画,自己观察作品,并要求学生看画的同时思考下面的问题:画的是什么?怎么画?色彩、用笔有什么特色?哪个地方给你感触最深?然后鼓励每个学生都说出自己的看法。鼓励学生的审美个性,可以启发学生对审美意境理解的多元性、复杂性和深远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五、鉴赏名家作品,提升学生的审美境界
一、歌唱作品中的美学特征
音乐的美从表象到内在,都需要被人们所审视和理解。人们在欣赏音乐歌曲的时候不能只欣赏到音符、节奏、配器等作曲技术上的客观的美,在理解了乐曲的内涵以后,要审视乐曲或者歌曲内部的深层含义,也就是乐曲内在的美感。尤其是歌曲,它比交响乐等纯音乐更为具体,因为歌词的解读,使歌曲更容易被广大听众所了解和理解,进而产生共鸣。因为交响乐是抽象的,只有乐音,人们需要丰富的音乐知识和感性因素才能真正的理解音乐,审视到交响音乐的美的存在。然而,歌曲却不同于交响曲,因为歌词的存在,它比交响曲更为生动、形象和具体。聆听歌曲的人们可以通过音乐元素和歌词的文学元素双重方面来理解和审美歌曲,也就是说歌曲中的音乐和歌词都具有审美的功能。在歌曲当中,动听的旋律能让人产生回忆和想象,优美的歌词更能直接让人感知歌曲所想表达的内涵,省略了想象的部分,直接让人们对歌曲产生共鸣,这也是歌曲较交响乐等纯音乐更容易让听众审视到他们的外在美和内在美的方面。因此,一个不太懂音乐技术的人,也许理解不了纯音乐的内涵,但却能理解歌曲的内涵,对歌曲更容易产生审美的共鸣,也是歌曲雅俗共赏的特点的所在。音乐艺术是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音乐艺术,反之音乐艺术也能影响经济基础,并与社会中的道德、宗教、政治等中间环节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潜移默化。也就是说,音乐艺术等多种因数都会随着社会的变迁而发生改变。人们对音乐艺术,更主要的是歌唱作品的审美感悟和审美理念都会发展变化。例如:武松打虎的故事,在古时候这则故事给人带来的审美观念是英勇。而在当今社会的某些动物保护者的观念中,武松打虎的故事实则伤害了动物,并不是一个得当的选择。还有日本民歌中的小调感觉,给人一种回忆、怀念、思索的遐想,这也是日本歌曲特有的审美特征和审美价值。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人们随着社会中政治、文化、经济的变迁,风土人情的变化,思维也会随着改变,对事物的审美态度和观念也会跟着变化。
二、用赵元任的艺术歌曲《海韵》为例,证明唱歌中的审美特征
赵元任是中国著名的作曲家,他创作了众多优秀的音乐作品,有大型的交响音乐,也有声乐小品。而他创作的音乐作品中,首当推荐的则是他的声乐小品,例如:《也是微云》《教我如何不想他》等。这些声乐小品委婉动人,仿佛美丽的女子一般楚楚动人。歌曲的旋律婉转、柔和,色彩感强,起伏有致,错落有序。由赵元任创作的大部分歌曲节奏舒缓、悠扬,动力感十足,是音乐会等演出场合首选的演唱曲目。《海韵》最初是一首优美的多段联缀的合唱曲目,声部的合理安排,使得这部合唱作品不同于其他的歌唱歌曲那样注重高看和嘹亮,这首合唱歌曲温婉、细腻,曲中歌颂和赞美了貌美年轻的少女希望拥有灿烂的、自由的生活而坚强的付出努力的坚定品格。后经邓丽君演唱,改为了一首独唱歌曲,歌曲本身的细腻柔和,加之邓丽君甜美委婉的歌声,使得这首歌曲更加的新颖独特,完美无瑕。歌曲的词作者是著名的诗人徐志摩,美好的诗词可以用婉约来形容,朗朗上口。配上动听的音乐,使得聆听这首歌曲的人们仿佛置身于美丽的大海边,被海风吹着美丽的头发,憧憬着自己美好的未来。因此,这首歌曲是我认为最具审美意念、审美语境和审美功能的一首艺术歌曲。这首歌曲拥有美丽的诗句,这在歌曲的最初就使歌曲已经具有了最好的审美特征,而后又经作曲家黄自的作曲配上了优美无比的音乐曲调,使这首优美的艺术歌曲更具有了神秘的审美语境,以及强大的审美功能。人们无论是在读歌词,还是在听歌曲,都能感受到歌曲中人物、风景的美妙,甚至能感受到少女纯洁美好的内心。这首歌雅俗共赏,无论是精通音乐的音乐者们,还是对音乐并不深涉的普通人群,都能从歌曲中感受到生活美、生命美、音乐美、文学美、自然美等多种美的元素。这也是这首歌最大的特点之一,也是它具有最好的审美特点的强有力证明。
三、歌曲在演唱的二度创作时所显现出的审美特征
音乐是一种表演艺术①,在表现方式上与非表演艺术很不相同。音乐必须通过表演这个中间环节,才能把艺术作品真实地传达给欣赏者,实现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这就是我们这一段将要讨论的――歌曲的第二度创造的审美特征。第二度创造毫无疑问是音乐(包括歌唱)表演艺术的本质和重点。第二度创造必须尊重第一度创造的作曲内容意图,认真研究乐曲的内涵,在原曲内涵的基础上,加之自己的理解使之更加的丰富多彩。例如:上一段中的歌曲《海韵》,我们要尊重原词曲作者的创作意图,充分理解歌曲诗词和旋律的含义,用歌声首先将词曲作家想要表达的歌曲内涵表达出来。然后,再根据自己对歌曲歌词和旋律的理解,以及自己处理作品的经验,对歌曲作品进行第二度的创造,是这首歌曲更加具有色彩感和聆听价值。再譬如:邓丽君在演唱时,不仅仅尊重了原作的内容含义,将少女的内心、美丽的大海的景色表现了出来,还加之自己的理解和恰当处理,配上优美动听的歌声,更加增强了歌曲中本来将弱的感慨、憧憬和坚定品质的部分,使歌曲在听众聆听的时候更具有了欣赏价值和审美价值。邓丽君在演唱时,肢体语言和表情语言的丰富,也同时更加深入地表现了歌曲的内涵,增加了歌曲的审美语境。综上所述,歌曲本身就具有审美的特性,而歌曲表演当中的第二度创造是将这种原有的审美特性更加完善和进化了,使歌曲拥有了更强劲的审美环境和审美价值,这就是歌曲的第二度创造的审美特征,或者说是特性。表演艺术需要理性艺术和感性艺术相结合,光有理性的艺术,艺术便会成为负担;光有感性的艺术,艺术便失去了基本的框架。理性的艺术和感性的艺术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相互影响,才能形成完美的,具有审美价值、聆听价值、欣赏价值的艺术作品。
四、歌曲在歌唱教学中具有怎样的审美特性
我国的音乐艺术始终在随着社会的变迁而发生着变化。当代中国的艺术从1978年的“去中国性”②,到2008年的“再中国性”,三十年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西方音乐的大量流入,到流行通俗音乐和先锋艺术,再到重视中国的传统音乐,中国的音乐艺术审美价值也随着审美的事物在发生着变化,导致了审美心态也在发展着变化。音乐艺术中必然要有音乐教育,音乐艺术在发生着变化,音乐艺术的教学也跟随发生着诸多的变化。从人们积极踊跃的学习流行歌曲和摇滚音乐,再到学习民族声乐,再到后来学习民通、美民等各种演唱方式,随着我国音乐艺术的流行趋向和审美价值的改变,音乐教育的方向和内容,乃至审美价值也在发生着变化。歌唱教学中既有审美价值的体现。学习民族声乐,老师和学生都能从教学的过程中感悟到我国传统音乐委婉、豪爽、细腻的特点。学习南方的民歌,能感受到南方音乐婉转、柔润、温柔的音乐风格特点,间接地读懂了南方细腻的风土人情。学习北方的民歌,能感受到北方音乐当中高亢、嘹亮、豪放的音乐特点,也间接地体会到了北方人民和山河辽阔、大气、磅礴的音乐特征。学习外国的歌曲,能感受到异域风情的审美体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了老师的授课广泛度。乃至于在音乐课堂中学习一些优秀的流行作品音乐,接触当今社会文化中最贴近生活的部分,感受到社会真正的审美趋向和审美意念。总之,个人的观点认为,无论在普通音乐学校的音乐课中,还是在专业的音乐教学中,都要扩宽学习的范围和内容,学习不同地区、不同内容、不同含义和不同音乐风格的歌唱作品。因为歌唱作品在教学的时候也能丰富学生和教师的审美感觉和审美价值观,宽泛学生和教师的审美意念,多欣赏各种音乐作品,对达到上述的良好目的有很不错的效果。因此,歌曲在歌唱教学中的审美特性和审美价值不可忽略。
五、结语
歌唱是一门深奥的音乐艺术,无论是歌曲《海韵》,还是其他声乐作品,这些歌曲音乐作品其中暗藏的音乐知识和审美特征永远也讨论不完。我们无论在学习歌唱的时侯,还是歌唱表演的时候,都要尽我们最大的努力,将需要做的事情做的尽量完美。学习歌唱的时候要注意感悟和学习歌曲的内涵和音乐价值,在演唱歌曲的时候要注重第二度创造中的恰当、贴切和提高,升华我们的歌唱能力和表演能力,使我们演唱的歌曲在歌曲作品本身就具有的审美特征中更加具有审美的价值和欣赏的价值。
注释:
①张前:《音乐表演艺术论稿》,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页。
②刘悦笛:《当代中国艺术:从“去中国性”到“再中国性”》,《艺术与社会变迁:国际美学年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第48页。
参考文献:
[1]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