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探究的过程范文

时间:2023-07-05 15:59:3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生物探究的过程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生物探究的过程

篇1

中图分类号:G617 文献标识码:A

生物课程作为一门与实践紧密联系的课程,因此就需要学生通过实验来完成一些知识的学习,这样学生获取的知识才是直观的。但是目前初中生物实验条件往往有限,并不能保证学生对每个生物实验进行实践,尤其是在一些探究性的实验中,需要进行大量的实验探究,而学生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这就需要通过视频来对生物实验进行模拟,让学生通过视频来对生物现象有直观的观察。因此,教师就需要提升自身的课件制作能力,通过视频来吸引学生参与到实验探究中,增强对生物知识的理解。

1内容容量要适中

在微视频制作中,教师要选取一些合适的内容。主要是选取一些观赏性强、能够增强学生兴趣的内容。尤其是通过实验来获得现象的内容更应该通过制作视频来进行显示。但是目前许多教师往往不对微视频制作的内容进行筛选,如果什么内容都通过视频来进行展示,这样不仅浪费了教师大量的视频制作时间,学生对视频也不感兴趣,这种机械化的微视频制作模式显然是不可取的。

比如在进行人教版初中生物“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这部分内容的学习的时候,绿色植物是生物圈水循环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生物圈的水循环过程往往比较缓慢,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观察十分有限,因此教师就可以通过微视频的制作让学生观察绿色植物在生物圈水循环中储水和供水的过程,了解水是如何在植物和生物圈中进行循环的,然后再对一些生物现象进行解释的时候,学生就能够结合微视频来进行理解,对知识的印象会更加深刻。

2课件制作要恰当

教师在进行微视频制作的时候,需要优化课件的制作过程,只有高质量的课件才能够为实验探究的过程提供依据。课件制作一定要简洁明了,学生看到课件的时候有一目了然的感觉。比如教师通过PPT来制作课件的时候,选择的背景不能过于花哨鲜艳,否则学生的注意力就在PPT背景上,分散注意力,同时会造成学生视觉疲劳。在PPT背景中还需要避免相关文字的出现,这都需要教师提前来做好改进。教师要对微视频中的每一部分内容都进行合理的规划,这样上课时才能把握好节奏,保证课堂教学有条不紊地进行。

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初中生物“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这部分内容的时候,从植物吸收光、通过叶绿体产生生化反应、产生淀粉这个过程需要学生掌握,但是如果单纯通过文字来学习的话,学生在学习之后依旧会迷茫。此时教师就需要重点在微视频中将能量转化、物质转化的过程进行展现,让学生抓住重点来进行学习,增强对这部分知识点的理解。

3语言表达要流畅

教师在对微视频中呈现的内容进行讲解的时候,需要咬字清晰,这主要是因为微视频在进行呈现的时候,只有内容和声音,学生主要是通过教师的声音来进行学习的。因此就需要教师注重自己的表达能力的提升,运用合适的音高,在讲解之前也需要准备好演讲稿,对演讲稿中的每一个字都有正确的发音,避免读错字和发音不标准现象的出现。教师在正式录制之前还需要念几遍演讲稿,对讲课的节奏进行把握,对一些简单的知识点讲解就需要加快语速,而对于一些较难的知识点就需要适当放慢语速。而讲解中,教师还需要保持一种亲切感,让学生能有一种一对一教学的感觉,而不是机械的教学过程,教师要利用动听的声音将学生引入到微视频的学习中。

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初中生物“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在进行视频制作的时候,会给学生介绍糖类、淀粉以及蛋白质等营养物质,同时对这些食物的营养物质进行介绍。教师在视频制作过程中就需要对卡路里、能量、消耗以及食物在人体中代谢的过程准确表达,尤其是在对营养物质的转化与转移的过程进行表达的时候,教师就需要放慢讲解的速度,让学生观看动画,然后结合文字来进行学习,这样学习效率就会提升。

4录制、后期处理

在微视频录制过程难免会出现一些错误和意外,因此就需要对视频进行剪辑,将一些精华的内容选取出来,这样就能够提升微视频的连贯性。而教师在录制微视频的时候,也需要尽量在安静的环境中,避免杂音出现在视频中。教师在进行微视频录制的时候,可以选用Camtasia Stuido录屏软件,该软件具有录屏、视频剪辑与编辑以及视频菜单制作等功能,还可以将视频进行压缩,将视频导成各种格式。而在后期处理中,需要对视频的气氛进行渲染,还需要加入一些字幕,最后保存成MP4格式,这样学生就可以在电脑上进行自由学习。

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初中生物“种子的发芽”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在视频中不仅会将种子如何发芽、在发芽过程中产生哪些化学变化展示出来,同时还会将真实种子发芽的成长视频放在微视频中。而教师在对豆芽的发芽过程进行录制的时候,难免就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温度水分不合适造成种子难以发芽等,因此教师就需要在众多种子发芽的视频中选择一个最佳的视频放在微视频中,这样学生就能对种子发芽的过程有完整的理解,避免一些干扰因素对学生观察过程的影响。

5结论

综上所述,将微视频引入到初中课堂教学中,丰富了课堂的教学内容,学生可以在短时间内学到大量的知识,实现生物课堂的“短、快、精”的教学,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微视频制作能力,发挥其最大优势。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高中物理;学困生;转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4-232-01

物理是高中阶段的常设科目之一,也是现阶段文理依旧分科的前提下,理科生必学、文科生选修的科目。作为一门问题解决型学科,高中物理对于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判断推理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因此,大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遇到障碍,尤其是一些感性思维较强和理性思维欠缺的学生,物理往往会成为其学习过程中的“瘸腿”科目。学生花费时间和精力大,但学习效果却不甚明显,进而导致学生期待受挫,学习积极性大大降低,学困生大量出现。

在我看来,学困生的出现是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知识接受和理解能力存在着客观的差异,这就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呈现出不同的学习效果。而作为教师,尤其是高中教师来说,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找到学困生出现的原因,发现其在学习过程中的障碍和问题,并结合自身教学经验提出具体的解决办法,从而最大限度的缩小班级学生之间的学习水平差距。作为一名物理教师,下文中我将主要以物理这门学科的教学为基本着力点,具体分析一下学困生出现的原因,并提出几点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学困生出现的原因剖析

通常情况下,作为教师的我们主要将学困生定义为智力水平正常,也没有感官障碍,但学习成绩明显低于其他同年级学生,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的学生。在我看来,学困生出现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包括思维导向方面、情感方面、习惯方面等等。所以,此部分中,我将主要对学困生出现的原因的问题进行具体的举例和剖析,从而为找到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做好准备。

1、理性思维欠缺

我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的思维导向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一部分学生的先天因素决定其感性思维较丰富而理性思维欠缺。感性思维占主导的学生擅长主观性的想象,对于纯文字性的内容较为敏感,情感层次性强,因此在语文、历史等文学性学科的学习方面学习效果显著。理性思维占主导的学生则倾向于逻辑推理和抽象性思维,在学习过程中习惯于对具体问题进行观察、数据收集以及分析,因此比较擅长和数字、图形等打交道。而高中物理是一门典型的问题解决型学科,理论知识学习过程中需要学生依照公式、定理等对相关问题进行推理和运算;实验课程中需要学生按照步骤进行实验操作。

2、惰性心理

不少学困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惰性,调查研究表明,惰性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行为心理,具体表现为自制力较差、行动不按照心理目标的预期展开,既定的目标总是拖延甚至是完不成等。在大多数学生看来,接受教育是一个较为枯燥的过程,而高中生还处于身心成长阶段,尤其是心理方面还不是完全的成熟,所以在学习过程中更容易因受打击而退缩,进而找借口逃避。物理学习的难度性会催生学生惰性心里的产生,从而在物理学习过程中少用功,甚至是不用功。

3、学习习惯不正确

作为教师,我在日常教学研究中发现大部分学困生普遍存在着学习习惯不正确的问题。对于高中生来说,面对着高考这样一种带有淘汰性质的人才选拔方式,大部分学生都能够明白努力地重要性。通常情况下,大部分学困生较之一般学生付出的努力更多,但由于学习习惯的不正确导致很多实践和精力白白浪费掉。例如,对于理性学科来说,保证一定的习题练习量是提高成绩的基础,但很多学困生在做题的过程中存在盲目性,只追求量的累积,忽视了质的选择,所以付出和收获不成正比。

二、学困生的转化措施

既然学困生群体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那么作为教师,我们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能够做的就是最大限度的减少学困生的数量,并且在细心观察学生的基础上,找到问题所在,并且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对症下药,找到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针对上文中提出的三点关于学困生的普遍性问题,此部分中我讲逐条对应,从思维、态度、习惯等三个方面提出具体的解决措施。

1、帮助学生塑造理性思维

对于理性思维欠缺的学困生来说,教师要从基础知识方面入手帮助学生一步步塑造起理性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以基础知识教学为主。例如在备课过程中同一个知识点尽量准备难度较小的题目为例题,这样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够通过最简单、最基础的题目教给学生问题的思考角度和解题方法。这样不仅不会耽搁全体学生的学习进度还能够最大限度的照顾学困生的学习进度,从而保证班级全体学生能够上一堂知识高吸收的物理课。

2、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篇3

中学生学习物理的过程与物理学家探索物理世界的过程在认识上应该是相似的,中学物理学习中的探究活动是引导学生获取物理知识、进行类科学研究探索,培养科学探索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探究活动中,根据已知的一些物理现象,进行猜想与假设,然后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这本身是科学探究的内容和要求。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 事实上,在物理学史上很多伟大的发明和发现都是源于猜想。在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之后,“电能生磁,磁应该也能生电吧?”法拉第就是在这样的猜想下,经过整整十年的实验,最终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物理天才霍金的时空观让人感觉玄妙无比,令人不能不惊叹他的想象能力。物理学发展至今日,还有许多的猜想有待人们去证实,相信在今后的日子里,会有更多的猜想不断的衍生,发展。进行课程改革,就是要大胆摒弃传统教学中不利于学生发展的老套套,跳出框框,打造全新的物理教学模式。 物理教学的一个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使他们形成一定的物理思想。假如物理教学过程中回避了直觉、猜想、假设,实际上就是剥夺了学生创造的机会,他们自己的想法和主张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他们的想象力没有了驰骋的空间。教师应该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让学生知道,物理科学不仅仅是观察现象,理解公式,还可以根据现象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提出自己的观点,从而能够通过想象看到事物的本质,最后推导出物理规律。

二、鼓励学生大胆猜想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往往是被动的,接受式的进行学习,学生除了认真听讲还是认真听讲,根本不能体现学生的主动学习,他们的好奇心受到了压制,他们想象的空间受到挤压。 在这样的情况下,一开始时,学生往往不敢猜,一方面由于他们习惯了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另一方面他们怕自己说错了,受到老师的指责,或同学的嘲笑。这时就需要教师的鼓励和引导,不管他们的猜测是否准确合理,教师都要持肯定的态度。培养他们的猜想要从最容易的入手。比如在学习串联电路中电流的关系时,猜想串联电路中点的电流有什么关系这是比较容易的,又比如在演示自制温度计时,盛水玻璃瓶放入热水中时,不妨先让学生猜猜,细玻璃管中的水柱会怎样变化,尽管学生大多数都能猜到,但不能因为容易就忽视猜想的这一环节。要知道根据已有的经验作出合理的猜想,这是科学探究中最具创造性的一环。只有从细微之处有意识地养成学生积极思维,积极猜想的习惯,才能逐步使他们形成良好的物理学习方法。

培养具有开拓精神和主体意识的创新人才,是时代赋予教育的神圣使命。主体性教育思想认为,教学质量的提高必须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为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上教师的作用是当好学生学习的“导演”和助手,而不是充当“指挥官”,做到以“导”为“教”,要采取多种形式“导”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如,在教学中可根据教学内容设立学生喜闻乐见的问题,激发学生自主地去查阅资料(读课文),实验探索(做实验),讨论分析,以小组为单位协同分析、研究、解决问题,在多维互动中使学生的学识、能力、人格得以全面自主的发展,教师的作用是适时给学生进行点拔归纳,释疑解难,激励和评价。

篇4

一、离合词的概述

“离合词”这一术语最早是由陆志韦于1957年在《汉语的构词法》中正式提出来的,并沿用至今。

现代汉语中的“离合词”,是涉及到词汇和语法两个方面的一种特殊现象。在以前的语法书上,都把现在所提的“离合动词”放在十大结构中的“述宾结构”叙述。关于离合词的界定,则一直存在较大的分歧 ,就是目前也还有不同看法,有的认为是词,有的认为是词组,有的认为既是词又是词组,有的认为是动宾式的粘连短语,还有的认为是“语词”。其实,“离合词”或“离合动词”的提法亦可,我们可以简单地理解为离合词“合用时是词,离用时是短语”。

一般认为凡是中间可以插入一个独立的语言成分(诸如:得、不、了、着、过、结果补语、趋向动词、量词等)都算作离合词。如“洗澡”的”洗“后面可以加上“了、着、过”变成“洗了澡、洗着澡、洗过澡”,也可以加上结果补语、趋向动词变成“洗好了澡、洗起澡来了”,“澡”的前面也可以加上名词、数量词变成“洗凉水澡、晚上洗一个澡”,因此“洗澡”是一个离合词。而“从事、企图”等中间不能加入任何成分,故不是离合词。

二、离合词偏误的源起

对我们从小学习汉语的人来说,离合词不管是属于词汇现象还是属于语法现象,我们都能理解,习以为常,认为理所当然,但对于学汉语的外国人来说,他们会随时与自己的母语进行对比学习。他们会问,“洗澡”为什么还能说成“洗着澡”,“洗一个澡”,“洗好了澡”,“洗起澡来了”,“洗凉水澡”,而“从事”为什么不能说成“从着事”,“从一个事”,“从好了事”,“从起事来了”呢?笔者曾经在教学的过程中就被一位日本学生这样问到过,有幸当时了解离合词的一点知识,比较地解答了那位学生的疑惑。

三、离合词偏误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影响

笔者了解了目前对外汉语教学离合词的研究现状,觉得这方面的论文还比较缺乏,所以很有必要结合教学实践弄清这方面的理论知识,用于指导对外汉语教学,提高对外汉语教学的效果。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离合词一般会有它的扩展形式,一般有经验的老师会讲清楚,但是也会漏掉一部分内容,学生在碰到离合词的扩展形式的时候会有意回避。这当然会给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带来一定的障碍和影响。另外,离合词作为汉语所特有的一种语言现象,在意义上符合词的特点,在结构上又符合短语的特点,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始终是留学生掌握的难点。

希望通过本文的探究分析可以提高对外汉语离合词的教学效果,提高留学生的汉语学习效果,使学生在日常的交际中不是去回避而是正确流利地使用离合词。

四、出现离合词偏误的主客观原因

究竟留学生出现这类偏误有哪些原因呢?通过这篇文章我想进一步探究一下。

(一)主观原因

1、学习者知识的错误类推和过度泛化

学习者在没有完全掌握目的语的情况下,将已学的目的语知识用类推的方式自认为正确、不恰当地套用到新的语言知识上。还有母语的负迁移,学生受到母语的语言知识的束缚,对目的语产生抵触情绪。泛化式偏误大多是学习者学了一些目的语之后,但还没有完全理解其中的语言知识,然后再学习新知识时以偏概全,而发生的想当然的错误。

2、学习者的学习策略

例如留学生在遇到没有把握的词汇或语法形式时,通常使用回避、简化的策略。这通常与留学生的文化背景和性格等因素有关。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个性和学习表现。有些留学生的性格比较内向,回答问题时害怕出错,所以就避免那些不确定的内容及形式,用自己比较肯定的方式来表达,相对应有一些性格外向,态度积极,场依存性比较强的学生他们不怕出错,勇于尝试一些新的表达方法,虽然当下偏误比较严重,但当得到纠正以后,就很容易且很快接受和掌握新知识,如果这样,性格偏内向的学生掌握复杂的新语法项,由于个人问题,学习新知识的速率就会降低。

(二)客观原因

1、民族文化差异。在学习离合词的时候学生偏误较多,因为每个离合词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处在不同的语法结构当中,对句中的其它成分要求不同,归纳一下,学生出现偏误的根本原因其实在于离合词本身的复杂性,不过离合词的复杂性本身和我们汉语语言文化的复杂性是离不开的。

2、教学方面的原因。离合词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率比较高,对外汉语教师在利用现有成果知道教学时,往往力不从心。教学中存在好多问题,比如:解释得不透彻、练习得不到位,学生对离合词的学习只停留在表面,只能死记教材中的一些扩展形式。

另外,老师对离合词的认识和研究不够充分,甚或有错误的认识,这样一来,肯定误导了学生。譬如,有的老师会错误地认为离合词不能带宾语,这就是片面的认识。赵金铭先生早已指出,部分离合词可以直接带宾语,将动作的对象表达出来。如“劳驾您。”“留神小偷。”等。这对对外汉语教师来说其实也挺难的,因本体知识研究的成果不够充分或很难尽快转化到第二语言的教学实践中去。好多教师很少能做到系统讲解离合词的扩展形式,即不能根据教学的整体进度在合适的时候把某个离合词所具备的所有扩展形式系统介绍给留学生,不能使学生对汉语的这个难点有个整体认识。

五、对教学的启示和对策

(一)加强理论研究

对外汉语教学只有在先进和系统理论的指导下才能有良好的发展和提高。目前我们对离合词的研究确实是不足的,而这个不足最重要的不是关注的学者不足,发表的论文不足,或者是研究的角度不够全面,而最重要的不足是虽然大家都各抒己见,但却没有很具说服力的答案,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教学上遇到的问题。

所以我们就应该从这个薄弱的环节入手,做好离合词的定性和定量问题。

1、离合词的定性。周上之学者提出了离合词是字组的新颖说法,我觉得很有借鉴意义。比如说“洗一个热水澡”,“洗澡”这个双字组,在“洗”和“澡”分开后,总体的意义没有改变,还有字组分开后,单字仍然具有独立运用的能力。这样我们似乎不必再深陷离合词是词还是语的争论中了,还是比较有说服力的。

2、离合词的定量。离合词的鉴定与离合词数量的确定密切相关。赵金铭先生也对现代汉语中的离合词做了量化研究,根据他的统计,仅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离合词就有2500多条,并且数量还在上升,这些对我们从整体上研究离合词提供了很好的基础。

(二)改进教学实践

1、对教材编写的建议

(1)生词标注。一般教材在离合词标注方面都没有什么特殊的标记,所以首先要对课文中的生词注释做改进,要让学生产生“这些词是特殊词”的印象,教学才能有可能顺利进行下去。在这方面已有学者提出了一些构想,比如刘春梅《通过教材编写改善对外汉语的离合词教学》中提到除对离合词进行整体标注外,还可对成分中的自由语素单独标注。

(2)扩展练习。比如将一般动词的重叠式和离合词的重叠式作比较,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体会离合词的特点。比如“休息”可以说“休息休息”,而“洗澡”只能说“洗洗澡”。除了重叠形式的练习外,教材还可增加替换、填空、改错等相关联系。尤其是动宾离合词数量大,扩展形式与很多语法项目相联系,并与很多动宾短语的扩展形式一模一样,所以在课后练习中要有意识地与有关动宾短语的扩展联系相结合。这样虽然不能保证学生很好地掌握离合词,但一定会使学生慢慢形成语感,减少偏误。

2、对教学实践的建议

(1)在总体设计方面。应该制定一个符合第二语言学习者特点的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在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结合语言点教学,分别排列离合词的不同扩展形式,再通过循环反复,使学生能牢固地掌握离合词的用法。应从外国留学生习得第二语言的角度出发,根据实际需要和使用频度来安排语法教学模式,因地制宜和因时制宜地将离合词的语法点依照难易程度、常用与否重新排列组合。

(2)在课堂教学方面。一方面就是要将离合词扩展形式与其语用价值相结合。比如留学生会很容易说出“我不能报名”,而不说“我报不了名”,改用情态动词来表达自己想表达的意思。所以我们对外汉语教师就要有意将离合词的扩展形式与离合词的语用价值结合起来进行教学,要让学生理解用情态动词和离合词扩展形式表达的意思不一样,语气和效果也是有差别的。这一点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很重要。

另一方面就是从心理学角度考虑,根据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记忆与遗忘现象实验研究的创始人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规律,启示我们,在第二语言教学中对已识记的材料应赶在遗忘以前迅速地、及时地进行巩固、复习、重现和运用,并且要经常复习。所以对留学生很容易出现离合词偏误的教学更应该做到不断重复和巩固。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时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已学的语法点合理地展开离合词的扩展形式,见一个讲一个,不断重复展开,虽然稍微凌乱,但却避免了集中讲解给学生造成过大的记忆负担,另外还能在不断重复和巩固的过程中逐渐纠正偏误。

总之,笔者想通过这篇文章阐述一下本人对离合词教学和研究的一点认识,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能与从事对外汉语教学或研究的同行们交流和沟通一下,旨在促进对外汉语教学实践和提高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研究水平。笔者也期待更多的专家与学者致力于对外汉语教学实践和理论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李珠,姜丽萍.怎样教外国人汉语[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8

[2] 陈昌来.对外汉语教学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3] 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 刘.对外汉语教学引论[M].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0

[5] 陆志韦.汉语的构词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7

[6] 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社,1979

[7] 孟国.对外汉语十个语法难点的偏误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8] 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1-35

[9] 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51-70

[10] 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19-35

[11] 李泉.对外汉语教学理论思考[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12] 杨庆蕙.现代汉语离合词用法词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13] 林美淑.对韩汉语教学离合词研究[D].山东大学博士论文,2005

[14] 李红印.泰国学生汉语学习的语音偏误[J].世界汉语教学,1995(2)

[15] 于歌.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离合词教学[J].现代语文,2009(5)

[16] 周上之.离合词是不是词?[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1(4)

[17] 段业辉.论离合词[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4(2)

[18] 刘江涛.离合词特点再认识[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4)

篇5

五年制高职是与初级中学对接的教育层级,初中毕业生经过五年的高职院校学习,掌握与专业对应的知识技能并获得大专学历,成长为具有较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我们认为,对五年制高职学生来说,对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程度的了解、理解、欣赏、接受,并能够在此基础上践行传统文化的某些思想和价值观,是“高素质”的应有之义,也是五年制高职学生的培养目标之一。五年制高职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怎样的认知特点?如何对五年制高职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本文将对这两个问题尝试做出回答。

一、认知现状分析

刚刚进入五年制高等职业院校学习的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具有以下特点。

1.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主要局限于古代文学。

进入五年制高职院校学习的学生,是经过九年义务阶段教育的初中毕业生,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基本上等同于中国古代文学,但对传统文化的范畴没有经过认真的思考、认识和判断。古代文学当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东西就通过中国古代文学承载的,但远远不止这些,中国传统文化还包括中国宗教文化、中国书法、中国绘画、中国建筑文化、中国政治文化、中医药文化、中国管理文化、中国茶文化等,学生在加强古代文学学习的基础上,要挖掘其在文化方面的深厚含义,也要加强对文化的其他方面的学习,进而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个全面的把握和认知。

2.重视技能培训,忽视文化学习。

五年制高职学生多数是抱着学技术技能的目的踏入高职院校学习的,他们认为文化课程只不过是用以陪衬专业课的“绿叶”,无关紧要,实际上,包括语文、英语等在内的文化基础课对于一个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成长是不可或缺的,这些课程可以提供专业课难以达成的人文滋养,使五年制高职学生成为认识全面、理性健全而又情感丰富的人。

3.对传统文化没有形成“自觉意识”。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目前主要是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处境有忧患意识,能够主动有意识地采取措施加以拯救。对五年制高职学生来说,这种“自觉意识”是指能够意识到所教所学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能够用传统文化的思想和价值观分析处理一些现实现象和事件,也愿意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思想。五年制高职学生在这方面还远远不够。

二、传承路径

如何在五年制高职学生中进行传统文化的教学和渗透?我们以为,必须从学校建设及教育教学的各个层面着手,才能培养出具有传统文化自觉的五年制高职学生。

1.校园建设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特色。

学校是学生每天生活的主要场域,校园建设中,要注意亭台楼阁的布局,桥廊路石的规划,花木草竹的栽植,尤其要重视的是,对这种做法所承载的中国传统文化意蕴,要通过文字的方式加以体现,使得学生目视耳闻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比较容易地感知和领受。比如,学校在建设文化墙时,可以将“礼”、“义"、“廉”、“耻”、“孝”、“悌”、“忠”、“义”等镌刻于墙上,并辅之以文字介绍,扮靓校园的同时,达到进行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目的。

2.学科教学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知识。

学科教学无疑是五年制高职院校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渗透的主阵地。在所有学科中,语文学科当仁不让地是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承载者,特别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必须纠正单纯进行文学知识传授和文艺欣赏的偏差,在进行文学知识传授的同时,语文学科也要注重文化意识的涵育,这实际上就是不仅要重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而且要充分重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他学科的重要作用也不容忽视,比如,在英语学科的教学中,可以通过中西文化对比,达到强化中国传统文化认知的目的;在专业教学中,也可以通过对中国相关技术史的介绍,让学生领略中国科技文化的进步和发展,等等。

3.德育过程融合中国传统文化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对于和谐世界的建立有助推作用,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魂”与“根”,它包括天人合一、经世致用、仁者爱人等思想。在五年制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中,应该想方设法地融入这些思想,比如可以选择相关内容作为班会活动主题,也可以在班级演讲竞赛、读书竞赛等活动中明确此类内容,使学生耳濡目染,以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熟悉程度。

4.日常活动突出中国传统文化理念。

篇6

进入21世纪以来,社会经济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外出旅游、住宿、到酒店用餐的人数逐年递增,外国游客到中国旅游的人数也在不断攀升。在这样的发展势头下,我国的酒店数量水涨船高,在中职学校中开设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也就成了大势所趋。但据市场研究显示,我国一些较为大型的、档次较高的酒店对相关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的综合素质、专业技能、职业水平都有很高的要求,仅仅掌握理论知识,实践能力不强的人员无法在酒店中发挥积极作用,中职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率逐年降低。造成此类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教学的落后性和不科学性,教育缺乏职业化的指导,毕业生很难适应酒店对管理者的职业技能要求。对此,我们要改变过去的单一教学模式,建立实训基地,拓宽实践渠道,为学生提供实训的平台,从而更好地提升他们的职业技能,在酒店管理中发挥他们的优势,以适应市场竞争的严峻态势。

一、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中职学校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职业技能培训的重要作用

第一,有助于满足职业定位的需要。现如今,市场经济蓬勃发展,市场是社会运行的主体,是教育的本位参考因素。中职学校的教学要以市场为导向,以学生的就业为目标,培养具备完善道德素养和综合技能的专业人才。酒店行业需要的是职业能力素质过硬的学生,因此积极开展职业培训,加强技术指导才是满足市场需求的根本,是符合市场运行规律的保障。

第二,有助于改变以往的“本本主义”,完善教学内容。所谓的“本本主义”就是指以课本为主,只知道沿袭课本教学,按照书本知识开展授课的教学方法。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单一枯燥,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内容也不够完善。加强对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培训,有助于提高中职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教学形式,完善教学内容,切实满足社会的需要。

第三,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提升酒店的整体竞争力。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我国酒店行业的竞争异常激烈,中职院校之间也存在着竞争。培养综合素质高的学生是占领教学前沿阵地、提高酒店管理水平的关键。具备良好职业技能的学生不仅能够满足市场的用人标准,还能适应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新态势,帮助企业完善管理和服务,从而使企业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二、中职学校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职业技能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学生对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存在认识态度的偏差。传统理念认为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就等同于服务员,学生不用掌握扎实的知识,也无须进行培训。其实,酒店管理人员掌管着整个企业的运行,属于中高层管理人才,他们在学习中一定要认清自己的位置,端正学习态度,在充实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加强管理组织能力,不能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进行学习。

其次,达不到酒店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劳动力素质较低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创新发展和劳动就业的关键。中职学校培养出的酒店服务与管理人才大多只掌握书本上的死知识,实践能力不强,职业技术不高,动手操作能力差,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缺乏处理问题的技巧,沟通能力也不强,根本无法满足市场和酒店的专业要求。

再次,中职学校对学生未来的发展目标定位不准确。学校是教学的主导者,是培养社会人才的摇篮,教学越合理、越完善,就越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越能满足市场和酒店行业的用人标准。但是目前一些中职院校不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职业技术培训不到位,素质教育落实不科学,再加上师资力量和实训设备的限制,导致人才的培养目标不规范,与市场需求背道而驰。

最后,教学过程中还忽视了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资格证书的考试认证。不同于学历和文凭,职业证书是对学生专业技术能力的考核认证,与学生的职业能力水平密切相关。但是一些中职院校却忽视了职业技能考试的认证,学生无法获得相关证明,无法体现自己的价值,导致企业不愿意录用这样的毕业生,也就无法提高学校的就业率。

三、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中职学校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培训

在上述内容中,我们已经清晰直观地了解了我国中职院校在开展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职业技能培训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且了解了加强培训对学生发展、市场需求以及学校教学的重要作用。为了有效解决这些弊端,发挥培训的积极作用,我们一定要找到有效的对策完善培训,培养高素质的综合人才。

(一)积极调研市场,开展校企合作

市场是中职学校学生毕业的导向,是教育教学的基础参考内容。中职院校的教师一定要准确调研市场,明确大型酒店的用人标准,根据市场需求完善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专业化培训。与此同时,学校和教师要加强校企合作,多与酒店企业进行联系,定期派遣学生到企业开展教学见习,从岗位实际需求出发,建立科学的教学体系,真正实现校企合作,力求培养出专业技能过硬、综合素质高的优秀毕业生。

(二)有针对性地开展中职学校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

中职学校是面向市场培养专业技术型人才的摇篮,具有较强职业技术能力的学生不仅仅具备某一方面的能力,只有全面发展且在某一领域具有较强职业素养的学生才能更好地适应市场用人的需求。因此,我国的中职院校要根据实际,按照不同的酒店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具体而言,我国酒店分为商务型酒店、度假型酒店等等,服务和管理人员又包括营销人员、前厅服务人员、餐饮服务人员、客房服务人员、康乐服务人员等等。这就要求学校在教学中要提高职业培训的针对性,明确学生的毕业就业取向,根据学生的专业方向细化教学课程和内容,将学生分班、分组进行模块教学,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服务技能、沟通技巧、应变能力、职业素养及语言表达水平,从而更好地发挥职业技能培训的积极作用。

(三)利用多种方式开展教学,培养职业技能过硬的学生

过去的中职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的教学模式较为单一,学生的综合能力很难得到提高,也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此,教师要采用丰富多样的方法实施授课,在调动学生学习热情的同时提高他们的职业技术水平。例如,某中职教师在酒店服务与管理教学中将学生进行分组,采用小组授课的方式开展教学,让他们扮演酒店的客人和管理服务人员,进行真实的场景模拟,并给服务者提出难题,通过模拟场景教学锻炼学生的应变能力和职业技巧,从而培养出具备较高素养的学生,满足市场用人需求。

(四)提高中职院校教师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

教师是教育教学的主导者,他们的教学水平、综合素质、道德水准对学生开展积极有效的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中职院校一定要严格考核教师的综合素质,严格挑选具备教师上岗资格、掌握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知识、拥有较强教学技巧及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进入学校进行专业课和实训课的教学。学校还要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并存的发展战略,定期组织骨干教师和年轻教师到企业进行市场调研和技能培训,及时了解酒店行业的最新市场需求和动态,提高教师自身的技能水平和处理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教师在企业培训期间,可将对客服务过程中遇到的有代表性的事件整理成教学案例,以充实教学内容。在教师“走出去”的同时,学校可根据课程需求,聘请企业专家担任客座教师,还可定期邀请企业专家到校给学生进行专题讲座,真正实现学校与企业合作办学、教学与实践相融合。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职业技能水平是衡量我国中职学校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毕业生综合素养的重要指标。在现代化建设逐步完善的大背景下,酒店对服务与管理人才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学校一定要根据市场实际,结合企业定位,完善教学,加强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职业技术培训的科学性,积极开展现代化教育,从而为学生实现顺利就业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张莉.中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问题及对策[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篇7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5-0227-01

传统高中生物教学的弊端很明显,教师多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甚至连一些实验课,也被习题训练所代替。课堂之上,师生之间缺乏有效的互动。这种模式下,课堂沉闷,缺乏生机;而学生的个性被严重扼杀,学生越来越缺乏创造力。学生最后都被培养成了应试机器,很难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生物课程是中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而且生物学是实践性较强的科目,需要开展与之相适应的探究学习活动来适用新课改发展的需要。生物探究活动不仅可以提高中学生对于生物的学习热情,而且在不断地生物探究中逐渐培养起探究的意识。本文从中学生生物探究活动存在的问题入手,就如何正确的开展中学生物探究活动提供相应的对策,以便于针对中学生的实际情况探索出行之有效的生物教学方法,提高生物教学的学习效率。

一、现阶段中学生物教学存在的问题

1.生物教材与实际教学存在差异

教材在教学过程中意义重大,对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教材是基于教师教学内容的理想化状态,和现实的教学内容存在一定的差距。因为现实的教学环境、教学设备等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教材在使用时并不能完全适用当地的教学氛围。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生物教学的过程中要结合中学生的实际情况使用教材。对于日常开展的生物探究教学活动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味按照教材的内容照搬,背离实际的教学现状。而是应该根据当地中学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学习能力制定生物探究活动的实际教学内容,在分析生物教学的实际进度以后再开展生物探究教学活动。除此之外,生物探究活动的教学主体是中学生,因此教材的教授需要结合中学生现阶段的心理、感情、知识水平等,有针对性的制定生物探究活动的内容,更加符合中学生生物教学的实际情况。

2.生物教学时间的分散性

在中学教学中,每周只有少数的几节被安排学习生物,相对来说教学时间比较短暂且零散。但是一般的生物探究活动的完成都是需要一定时间的,这是因为探究过程包含的内容非常繁杂。比如对同一个探究对象要经历一个连续的观察和总结的过程,最好能保证时间上的连贯统一。所以生物探究活动还是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选择在学校进行,但是可以采取适当的方法来将解决教学时间分散的现象。例如教师可以在教师的一角设置生物园地,引导学生参与生物园地的管理,学生通过不断的生物园地进行观察、管理的过程中,会逐步改善生物探究教学实践分散的问题,并且会在学生中形成一种良好的生物探究的氛围。

3.生物探究活动的前期准备不够

要想保证生物探究活动顺利开展,就必须在之前将所有的材料、设备等准备妥当,这是关乎着探究活动成功与否的关键。教师作为探究活动的引导者,应该按照生物探究活动的研究对象准备好材料、设备,以便学生可以得到预期的实验目标。值得注意的是,探究活动中应用的材料是可以灵活选择的,只有具备与所研究对象相似生物特征的对象都可以加以应用。例如在进行探究植物表皮组织细胞时,可以用材料上指定的洋葱表皮,也可以选择校园的绿化植物表皮做为实验材料,同样可以达到实验的效果。

4.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不高

由于受到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影响, 生物教学的课堂一般都是教师为主体, 多采用灌注式教学方法, 中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对生物知识自主学习的能力。 加之中学生物作为毕业考试的一部分, 因此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只是教授大概要义, 而忽视了学生对生物教学内容精神的培养。 这些做法都会使学生逐渐丧失自主学习生物的意识, 更谈不上对生物探究的创新性探究。

二、中学生物探究活动教学的具体策略

1.引用互动式的教学方法

新课改的大环境下, 中学的生物教学也必须引进互动式教学以打破传统的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增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学习交流。 所谓的互动式教学是引导学生自主的参与到生物教学的学习当中去, 而教师只是扮演引领者和指导者的角色。在生物探究活动中, 互动式教学可以有效改善学生与教师之间沟通不及时等问题, 充分尊重学生学生的主体地位。 例如在进行生物探究活动时, 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 根据生物探究活动的目标引导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做实验得出各小组的结果,然后各小组之间进行交流, 最后教师进行交流结果的汇总。 作为结果, 学生可以在自主探究的活动中, 增强对生物学习的积极性, 同时也加强了与教师之间的互动, 使生物教学质量得以提高。

2.加大生物探究活动的投入

由于学校各方面的条件的限制,在生物探究活动的设施设备等方面存在很多的欠缺。 为改善这一状况,学校应该加大对生物探究活动的经费投入,无论生物设备的采购,还是生物材料的准备上,都要采用现代的生物科研成果加以完善,以更好地进行生物探究活动。

3.运用互联网信息资源

篇8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5-237-01

初中生物探究式教学模式是探究式教学模式与初中生物教学实践的有机结合,它不仅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突破与发展、对教学模式理论的丰富,而且是初中生物探究式教学实践的重要指导。更为重要的是,这一模式在运用于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也会随着实践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化而得到完善和发展,从而进一步促进教学理论的发展。

一、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早在20世纪初期杜威就主张,让学生积极地动手“做”科学,而不是被动地“读”科学。过去的大纲和教材,由于实验含量先天性不足,使得学生在认识上的感知过程明显欠缺。针对现代素质教育的要求,充分体现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的内涵特点,新教材增强了探究性实验功能,从根本上为学生设置了在探究过程中深入理解知识的条件,如探究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探究抗生素对细菌的抑制效果、影响酶活性的条件等一系列的探究性实验。为此,教师应首先指导学生学习实验原理,明确做探究的意义,指导学生学会探究方法,指导他们从自身实践中得出答案的正确途径,从而实现由感性到理性进行认知,体验和理解知识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探究性实验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指导探究性实验中,既遵循教材的逻辑性,又不拘泥于一般实验的具体形式。

二、创建自主探索的初中生物教学环境

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初中生物探究式教学需要一些特定的环境,包括弹性的时间、灵活的空间、民主的教学氛围、丰富的地域文化以及开放的教育管理体制等。其中,创设和谐民主的、适合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的生物教学氛围最为重要。生物教学氛围的创建要使学生的发言权、建议权得到尊重,让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做,敢于展现自我,敢于进行非逻辑的异想天开和发散性的举一反三。教师要相信学生的发展潜力,敢于放手让学生独立进行各种探究活动。对学生既要多鼓励表扬,充分肯定并赞赏学生的探究成果,又要容许学生出错。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偏差,教师不能横加指责,强令修正,应指导学生冷静分析、反思、总结,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以“误”养“正”,完成探究式教学任务。在初中生物探究式教学环境的设计上,教师首先要理解学生是如何学习生物的,从而由此营造一个宽松、民主、和谐、互动的生物教学环境。在初中生物探究式教学中,学生的思维和意志是自由的,这时的学习任务是其自身学习生物的需求产生的,学生的主体性会得到充分发挥。

三、精心组织并指导初中生物探究

教师在开展探究教学时,要善于根据学生能力水平,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扶”与“放”的关系,逐步让学生学会独立探究学习。具体而言,初中生物教师在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指导。首先,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思维方式对问题进行分析、解释和假设。面对问题情境,教师可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生物知识和经验对问题进行分析,猜测可能造成这种现象或结果的原因,初步提出自己的假设。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常用的有直觉思维、想象思维、发散思维和批判思维。其次,指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各种探究技能和方法。问题提出后,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查阅教材、报刊或其它信息源,对问题进行深入的了解与分析,提出假设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灵活运用观察、实验、调查、测量、比较等方法去验证他们的假设。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培养学生收集、筛选、组织和使用各种信息的技能,而学生运用各种研究方法对假设从多方面进行验证,如果结论证实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那么学生的认知就会趋于平衡;反之,则产生新的认知冲突,学生就不得不提出新的假设或修改自己的论证过程,直到得出正确的结论。最后,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必要的资源帮助,这些资源包括信息资源、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等。

四、构建初中生物探究性学习评价体系

促进学生主动探索的激励评价机制是初中生物探究式教学模式的重要内容。要使探究式教学活动得以有效开展、学生潜能得以全面激发,评价机制必须是开放、多元性的。与传统教学中只重视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方式不同,初中生物探究式教学对评价的要求较高,如它要求评价每一名学生理解了哪些生物概念,哪些还模糊不清或不知道,能否灵活地运用生物知识解决问题;是否能提出生物相关问题,是否能设计并实施探究计划,是否能分析处理所收集的证据,是否能判断证据是支持还是反对自己提出的假设等。但要弄清楚这一切,单靠终结性评价是难以奏效的。初中生物探究式教学模式在重视并改进终结性评价的同时,更重视形成性评价,如学生每天的笔记、撰写的实验报告、绘制的实验图表、制作的实验模型以及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针对某个问题所做出的解释等。通过这些可以了解学生对相关生物知识的理解深度和广度以及进行科学推理的能力。重视学生对自己学习过程的评价是探究教学评价的另一个特点。学生不断地对自己的探究学习进行评价,如检查采用的方法是否合适、解释是否合理、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如何等,可以提高学习的效率,利于学习目标的达成。因此,在探究式教学中,应采用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学生的自主评价相结合的开放性、多元性评价形式。

参考文献:

[1] 钟凤权.对初中生物学实施探究式教学的思考 [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5.(1).

篇9

高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是新课改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课改的更高要求。生物实验作为重要的课堂教学形式,贯穿于高中生物课程的整个过程,其中生物探究性实验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而且是教育学生领悟科学研究方法、体验科学过程、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手段。在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与时俱进的价值观,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探究性实验教学现状

学生分组实验是高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核心,把整个探究过程从课堂上的纸上谈兵变为走进实验室脚踏实地的操作演练,目前还没有找到系统的更加完善的有效途径。有的只是一些零碎的教学组织、实验改进、实验设计和个案研究等,教师带领学生真正实施的很少。学生分组实验由于受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学校的保障条件和资金支持、学生的素质以及教师的责任心、业务能力和探究性实验的驾驭能力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在许多学校形同虚设,对于探究性实验教学来说,更是困难重重,教学工作量大、耗时长、效率低,不少教师重结果而轻过程。

二、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程序

按照本校科研课题的研究,依据探究性实验教学基本要求,建立了比较科学完善的教学程序: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2)作出假设,预期结果;(3)设计实验,确认变量;(4)分工合作,团队探究;(5)实验操作,搜集数据;(6)分析结果,得出结论;(7)表达交流,探究评价;(8)拓展实验,延伸探究。

三、生物学科的科学素养

生物科学素养体现的是学生在生物学领域的基本素质,包括知识的储备、实验技能、科学态度、钻研精神、创新意识、实践能力、情感和价值观等内容。我认为,高中生的生物学素养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1.理解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及在现代生物科技领域的运用;

2.能够理解并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生物学现象;

3.具有生物实验操作技能、探究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具有一定的比较、分析、判断、推理等批判性逻辑思维能力;

5.具有正确的情感和价值观、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刻苦钻研的勤勉敬业精神等。

总之,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任重而道远。

篇10

高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能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增加学生的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效率。探究性实验需要学生积极地参与进去,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同时能体现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实验不具备确定性,需要学生切实的实验,才能得出结论,这就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思考能力,有利于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探究性实验具有相对的灵活性,有利于学生形成发散性思维和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

一、目前高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生物教学中的实验教学越来越受到关注,并且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在新课改的激励下,高中生物的探究性实验教学被广泛地开展,尽管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依然存在着问题,这些问题制约着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发展和作用。

1.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师不能分清生物实验是探究性实验还是验证性实验。由于教师缺乏专业的培训,对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没有清晰的认识,只是盲目地跟风,造成在生物教学中,教师不能分清什么是探究性实验,什么是验证性实验,以至于使教学目标模糊、不明确。

2.教师在实践教学中,组织能力差,不能对教师和学生的活动做科学的设计,对探究性实验的组织不到位,不能使实验合理顺利地进行,进而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3.学生的操作技能差,不能有效地运用探究性实验的设备,使实验效果大打折扣。由于学生缺乏探究性实验的训练,以前的实验大多是教师做,学生看,突然让学生自主地实验,学生在操作中,由于不熟练,会出现多次的失误或错误,影响到正常的实验效果。

二、新课改下推进高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措施

1.实现由教师演示性实验向探究性实验的转变,增加学生的动手能力,锻炼学生的思维活动。演示实验性教学始终是教师处于主动地位,学生没有主动地参与进去,不能够得到相应的实验效果,探究性实验教学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实验中去,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提高了学生的热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能够充分地锻炼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在亲身体会中掌握知识,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2.组织学生多开展生物探究性实验和课外探究性活动。教师在生物教学过程中,不能仅限于课堂教学,应该扩大教学的途径。生物是一门自然的学科,因此要多接触自然环境,所以教师应该带领学生走出教室,面向自然。通过学生的调查、访问、分析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课本知识。

3.提高教师探究性教学的能力,加强教师探究性实验专业知识的培训。教师在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中起着导向作用,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开展和管理能否取得成效,主要靠教师的组织和策划能力,因此,要加大对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的组织能力和对探究性实验的把握。

4.设计新颖、符合时展的实验题目,通过探究性实验,锻炼学生的能力,深化学生的知识,关键是抓住学生的心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新颖可行的实验探究内容,可以激发学生实验的兴趣,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到实验中去,学生只有在实验中成为主体,才能通过实践来发现和探索新东西,真正领悟和体验到探究性实验的乐趣,不仅学到了知识,还愉悦了身心。

高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是教育发展面向新时代的一种改革,不仅适应了社会的发展,还为培养新时代的人才打下了基础,探究性实验教学思想充分肯定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导地位,帮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实验中去,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余亚蕾.高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设计思路[J].中学时代, 2012.

篇11

初中阶段是学生长身体、长知识、长智慧的时期,也是其道德品质与世界观逐步形成的时期,他们面临着生理与心理上的急剧变化,加之紧张的学习,很容易产生心理上的不适应。由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大部分具有积极向上的进取心,这与他们的求知欲、自尊心和好胜心强是分不开的,但他们思考问题不周密,往往以浓厚的感彩去看待周围的人和事,因而有时片面坚持己见,所以学生进行生物探究性学习存在诸多的困难。

二、学生进行生物探究性学习面临的困难调查结果与分析

为了调查清楚学生进行生物探究性学习面临的困难,我结合学校教学的实际情况,自编调查问卷,从学校七、八年级共24个班中随机选取250人进行调查。此次

调查发放问卷250份,回收有效问卷234份,调查结果如下表。

1.学生在生物探究性学习中面临的困难调查统计结果

2.学生进行生物探究性学习面临的困难调查结果分析

根据调查统计的结果,对学生在生物探究性学习各个环节中的困难进行分析。

(1)提出问题

首先,学生最大的困难是不知道什么样的问题是“好”问题 (27.8%);其次,由于学生生物知识的缺乏,使其难以提出问题(24. 2%);第三,学生认为自己平时不太注意观察自然、生活中的现象,因而难以发现问题(23.8%);第四,学生认为自己缺少锻炼的机会,需要探究的问题一般是由老师提出来的(20. 3%);第五,学生对提问题不感兴趣(3.9%)。

(2)猜想与假设

首先,学生最大的困难是总出现一些错误的猜想和假设(29.2%),认为自己思考的时间很少,平时都是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猜想和假设(28.7%);其次,学生认为生物知识的缺乏使其难以作出猜想和假设(24.7%);第三,学生不清楚猜想和假设的作用(10.3%);第四,学生对猜想与假设不感兴趣(7.1%)。

(3)制定探究计划和设计实验

首先,最大的困难是学生认为如果小组成员能充分讨论,可以做得更好(27.8%),自己制定的计划很乱、没有条理性(20.4%);其次,学生认为自己缺乏锻炼的机会,制定探究计划和设计实验的过程一般由老师讲解(16.5%),自己设计的实验得不出所需要的结论(11 .3%);第三,学生对实验目的不清楚(8.9%),认为教师留给自己设计实验的时间太少,没有足够的时间思考(9.3%);第四,学生对制定探究计划和设计实验不感兴趣 (5.8%)。

(4)实施计划与收集数据

首先,最大困难是学生收集到的数据不完整(28.6%);其次,学生觉得实验时间太短、太仓促(16.9%),往往对整个实验的目的和过程不清楚(10.8%),做实验时手忙脚乱(11.2%);第三,学生对实验设备的作用不太清楚,实验操作不熟练(9.4%),没有记录数据的好方法和缺乏收集数据的经验(8.7%);第四,学生对实施计划与收集数据不感兴趣(5.7%)。

(5)分析论证与得出结论

首先,最大的困难是学生感觉自己理解了,但总不能很好地概括出来(40.3%);其次,学生面对收集到的数据,难以找出数据之间的关系(18.3%),或对生物规律知道一点,但总结的不全面或有差错(18.2%);第三,学生认为小组讨论不充分(7.8%)和由于生物知识的缺乏难以得出规律(11.8%);第四,学生对分析论证与得出结论不感兴趣(3.6%)。

(6)评价

首先,最大的困难是学生不知从哪些方面进行评价(35.4%),在探究完成后没想到过要评价(33.3%);其次,学生认为自己的探究过程找不出毛病(13.5%),认为教师没有给予足够的时间思考、讨论(10.2%);第三,学生对如何评价整个探究性学习过程没有兴趣(7.6%)。

(7)交流与表达

首先,最大的困难是学生难以完整地将自己所进行的探究过程表达出来(29.1%),感觉自己理解了,但总是不能很好地用书面表达出来(27.7%);其次,学生觉得向别人汇报自己的探究性学习情况觉得难为情(18.3%),不喜欢发表自己的意见(13.0%);第三,与其他同学交流时不喜欢对别人的错误进行纠正(6.5%),或对交流与表达不感兴趣(5.4%)。

三、学生进行生物探究性学习面临困难的对策

根据上述对学生进行生物探究性学习面临的困难调查结果分析,知道学生在生物探究性学习各环节中所面临的最大困难与问题是什么,为我们在教学中采取何种对策来帮助学生进行生物探究性学习提供依据。具体对策如下:

1.帮助学生界定“好”的问题

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提出对学生有意义的、有针对性的问题,因为这样的问题能够丰富学生的探究活动,但提出的问题不能是深不可测的,必须是学生通过观察和从可靠的渠道获得的科学知识能够解决的问题。如学生常问“为什么”的问题,其中有些问题太大,教师可以将其转变为“怎么样”的问题,这种改变使探究的问题更集中、更深入,更加接近科学,从而把学生导向科学探究,经历真实的探究过程。

2.指导学生如何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进行猜想和假设

能否提出较好的假设,这是成功的学习者与不成功的学习者之间的重要差别。学习者特别是新的学习者,往往难以针对收集到的信息形成正确的猜想和假设,这时教师应设法为学生的假设提供支持。如实验前帮助学生形成多个假设,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猜想,这样学生就可以有效地利用实验结果同时排除若干个假设,而不是逐个地检验、排除。

3.应有充分的时间讨论,完善探究计划与实验设计

教学中经常会发生这样的情况:许多学生当听见教师一说开展某活动或实验时,就恨不得马上动手操作,但心中一点谱也没有,更不用说有完善的探究计划与实验设计了。所以,这时候教师一定要先稳定学生的情绪,让他们制定出相应的探究计划和实验设计,并在小组中讨论通过。我认为,这是探究活动中把学习的权力交给学生的最重要一环。

4.在实施计划与实验过程中要督促学生做全面和详尽的记录

只有在实施计划与实验过程中做全面和详尽的记录,才能完整地收集数据。在学生的实践活动过程中,小组成员可同时进行记录,以避免数据的丢失。

5.引导学生面对实践的结果时要注意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联系起来

引导学生在实践的基础上,根据相关逻辑关系和推理,找到事件的因果关系和其他解释,强调解释和观点

必须与实验或观察得来的实证材料相一致,将自然或实验观察的结果与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形成超越已有知识和当前观察结果的新的理解。如学生可以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及调查的结果,分析食物与健康的关系。

6.帮助学生对实践过程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

在课堂教学评价环节中,教师可提示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实验的结果能否证明所得出的结论?这结论是否足以回答提出的相关问题?在得出的结论中有没有明显的偏见和缺点……此外,还可以让学生通过比较各自的研究结果,或把研究的结果与教师或教材提出的结果相比较,来评价各种可能的结论。

7.安排一定的探究报告与生物小论文的作业,培养学生表达与交流的能力

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适当布置一些撰写探究报告与小论文的作业,及时指出其中的优、缺点,并注意在课堂中加以引导,慢慢地增强学生表达与交流的能力。

8.帮助学生获得有关的知识信息

知识上的缺乏可能会使学生不知如何提出问题与作出假设,或者不能理解、解释实验数据,不能更好地进行探究性学习。所以,给学生提供一些与生物探究性学习相关的知识信息是对探究性学习的一种支持策略,这是已被研究证实了的结论。此外,知识上的支持并不一定要直接提供相关的知识,也可以利用一定的线索、情境等来激活学习者头脑中己有的相关知识。

9.利用教学训练帮助学生进行变量控制

变量控制技能是实验设计的关键环节。如何提高学生的变量控制能力,教学训练是重要的途径。如教师向学生说明如何进行变量控制的规则,并用好实验设计的例子来加以说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变量控制能力。训练之后,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练习及交流反馈中的变量控制规则上,可以更好地提高训练的效果。

篇12

一、引言

21世纪,科技飞速发展,面对新的时代,教育最重要的目标是为学生的终生发展负责,最大的任务是如何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人才。而高中生物教材中的实验大多为验证性实验,学生先被告之结论,再由教师手把手教如何进行实验操作,学生成了完成实验的机器,完全没有思考和创新的过程,扼杀了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重结果,轻过程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所以,对高中生物实验教学进行重新设计,变原来的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进行探究,积极主动学习,并得出结论,从而获得知识。本文浅谈了高中生物探究性试验教学,以供同行参考与借鉴。

二、高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概述

1.高中生物探究性实验的特点

高中生物开设探究性实验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科学探究的过程。高中生物探究性实验的特点包括:(1)自主性。探究性实验需要学生自己设计并完成实验,就要求学生熟悉教材内容,并能运用实验设计的原则方法和原理设计出合理的实验方案,并会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原理、解释实验原理、得出实验结果。这样,才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创造的潜能,也能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符合现代主体性教育理论的要求。(2)探究性。探究性实验不同于验证性实验,这使得实验中出现什么现象,学生不能直接从课本中找到答案,只能通过细心的观察和思考得出。正因为其过程和结果的不确定,对于开拓学生视野,养成求异思维品质,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十分有效的。(3)灵活性。探究性实验对于所探究的问题,可以提出不同的假设;可以有不同的探究方法;可以有不同的材料用具;只要能够解决问题就行。对于一些硬件设施较差的学校来说,他们可以采用简便的方法和现成的材料进行探究性实验,甚至可以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结合课程教学,取消或增加一些探究性实验,从而,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开展。

2.高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的难点

(1)实验设计难。由于学生以前没有这样的经验,同时受学生年龄的限制,他们的思维往往有较大的局限性,因而,学生难以完成一个比较完整合理的实验设计方案。

(2)实验完成难。由于以往认识的偏差和条件的限制,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不够,而且学生对实验仪器的认识和控制能力较差,因此,学生独立完成实验较难。

(3)实验分析难。限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独自分析实验结果、探索和思维获取结论。学生独自分析实验结果、得出正确结论比较困难,特别是对实验中某些条件的忽视或控制不好而造成的实验结果的偏差,难以得出合理的解释。

三、高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方法

1.加强验证性实验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了解实验仪器用品的性能和使用方法,有利于他们进行探究性实验的设计和实施。

2.教给学生进行实验设计的思路和方法:(1)确定课题;(2)提出假设;(3)设计实验方案;(4)预期结果;(5)观察和记录;(6)实验分析;(7)得出结论;(8)修改实验方案;(9)重复实验。以上各环节不一定每个实验都需要。

3.组织兴趣小组活动,培养学生骨干,把他们分散开并与其他同学合理搭配分组,以点带面,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

4.及时督促、检查学生按照实验设计方案进行操作与观察,认真做好实验结果的记录,不但要记载符合预期的现象,还要记载与预期相矛盾的现象,以便于对结果进行如实的分析。

5.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总结交流;教给学生认真分析实验结果的方法;引导学生利用事实进行科学的推理,得出相应结论,完成实验报告。

6.使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到创造的快乐,对学生出现的新思想、新方法、新举措,教师要及时给予评价、指导和鼓励,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因。

7.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他们的群体意识、团结协作精神。

四、高中生物探究性实验课的教学环节

科学探究通常包括通过实验来探究、通过调查来探究等不同形式。生物学实验教学在生物学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教师应积极提供机会,让学生亲自尝试和实验进行探究,并将其内容要求尽可能多地渗透到各主题内容的教学活动中去。以探究为本的生物学实验教学与一般意义上的探究是有区别的,也与科学家从事的科学探究有着明显的不同。中学生物学探究性实验是基于中学生物学实验前提下的,由教师给予学生指导的科学探究活动。在科学上,实验的结果、结论或许早就有了,但为什么还要组织学生去探究呢?因为要教会学生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考察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表现,思维表现,学习能力表现等。探究性实验一般以小组合作开展,提倡“以问题为中心,自主探索,小组交流,重在发展”,它要求学生既要对所研究的课题开展学习活动,同时又要对实验过程开展学习活动。

高中生物探究性实验课的教学过程结构归纳为以下六个环节。

(1)背景下提出问题(2)假设(3)设计实验(包括实验A、B、C)(4)实施实验(包括实验A、B、C)(5)结论(6)表达交流。

以上六个环节可以解释如下:

(1)教师提供背景材料或学生从日常生活、生产实践或学习中发现与生物学相关的问题,并以书面或口头表述这些问题,描述已知科学知识与所发现问题的冲突所在。

(2)应用已掌握的知识,引导学生对问题的答案提出可能的设想,估计假设的可检验性。

(3)制定探究计划,提出实验步骤,列出所需要的实验材料与用具,选择控制变量,设计对照实验。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