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5 15:59:3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生物探究的过程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图分类号:G617 文献标识码:A
生物课程作为一门与实践紧密联系的课程,因此就需要学生通过实验来完成一些知识的学习,这样学生获取的知识才是直观的。但是目前初中生物实验条件往往有限,并不能保证学生对每个生物实验进行实践,尤其是在一些探究性的实验中,需要进行大量的实验探究,而学生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这就需要通过视频来对生物实验进行模拟,让学生通过视频来对生物现象有直观的观察。因此,教师就需要提升自身的课件制作能力,通过视频来吸引学生参与到实验探究中,增强对生物知识的理解。
1内容容量要适中
在微视频制作中,教师要选取一些合适的内容。主要是选取一些观赏性强、能够增强学生兴趣的内容。尤其是通过实验来获得现象的内容更应该通过制作视频来进行显示。但是目前许多教师往往不对微视频制作的内容进行筛选,如果什么内容都通过视频来进行展示,这样不仅浪费了教师大量的视频制作时间,学生对视频也不感兴趣,这种机械化的微视频制作模式显然是不可取的。
比如在进行人教版初中生物“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这部分内容的学习的时候,绿色植物是生物圈水循环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生物圈的水循环过程往往比较缓慢,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观察十分有限,因此教师就可以通过微视频的制作让学生观察绿色植物在生物圈水循环中储水和供水的过程,了解水是如何在植物和生物圈中进行循环的,然后再对一些生物现象进行解释的时候,学生就能够结合微视频来进行理解,对知识的印象会更加深刻。
2课件制作要恰当
教师在进行微视频制作的时候,需要优化课件的制作过程,只有高质量的课件才能够为实验探究的过程提供依据。课件制作一定要简洁明了,学生看到课件的时候有一目了然的感觉。比如教师通过PPT来制作课件的时候,选择的背景不能过于花哨鲜艳,否则学生的注意力就在PPT背景上,分散注意力,同时会造成学生视觉疲劳。在PPT背景中还需要避免相关文字的出现,这都需要教师提前来做好改进。教师要对微视频中的每一部分内容都进行合理的规划,这样上课时才能把握好节奏,保证课堂教学有条不紊地进行。
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初中生物“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这部分内容的时候,从植物吸收光、通过叶绿体产生生化反应、产生淀粉这个过程需要学生掌握,但是如果单纯通过文字来学习的话,学生在学习之后依旧会迷茫。此时教师就需要重点在微视频中将能量转化、物质转化的过程进行展现,让学生抓住重点来进行学习,增强对这部分知识点的理解。
3语言表达要流畅
教师在对微视频中呈现的内容进行讲解的时候,需要咬字清晰,这主要是因为微视频在进行呈现的时候,只有内容和声音,学生主要是通过教师的声音来进行学习的。因此就需要教师注重自己的表达能力的提升,运用合适的音高,在讲解之前也需要准备好演讲稿,对演讲稿中的每一个字都有正确的发音,避免读错字和发音不标准现象的出现。教师在正式录制之前还需要念几遍演讲稿,对讲课的节奏进行把握,对一些简单的知识点讲解就需要加快语速,而对于一些较难的知识点就需要适当放慢语速。而讲解中,教师还需要保持一种亲切感,让学生能有一种一对一教学的感觉,而不是机械的教学过程,教师要利用动听的声音将学生引入到微视频的学习中。
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初中生物“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在进行视频制作的时候,会给学生介绍糖类、淀粉以及蛋白质等营养物质,同时对这些食物的营养物质进行介绍。教师在视频制作过程中就需要对卡路里、能量、消耗以及食物在人体中代谢的过程准确表达,尤其是在对营养物质的转化与转移的过程进行表达的时候,教师就需要放慢讲解的速度,让学生观看动画,然后结合文字来进行学习,这样学习效率就会提升。
4录制、后期处理
在微视频录制过程难免会出现一些错误和意外,因此就需要对视频进行剪辑,将一些精华的内容选取出来,这样就能够提升微视频的连贯性。而教师在录制微视频的时候,也需要尽量在安静的环境中,避免杂音出现在视频中。教师在进行微视频录制的时候,可以选用Camtasia Stuido录屏软件,该软件具有录屏、视频剪辑与编辑以及视频菜单制作等功能,还可以将视频进行压缩,将视频导成各种格式。而在后期处理中,需要对视频的气氛进行渲染,还需要加入一些字幕,最后保存成MP4格式,这样学生就可以在电脑上进行自由学习。
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初中生物“种子的发芽”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在视频中不仅会将种子如何发芽、在发芽过程中产生哪些化学变化展示出来,同时还会将真实种子发芽的成长视频放在微视频中。而教师在对豆芽的发芽过程进行录制的时候,难免就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温度水分不合适造成种子难以发芽等,因此教师就需要在众多种子发芽的视频中选择一个最佳的视频放在微视频中,这样学生就能对种子发芽的过程有完整的理解,避免一些干扰因素对学生观察过程的影响。
5结论
综上所述,将微视频引入到初中课堂教学中,丰富了课堂的教学内容,学生可以在短时间内学到大量的知识,实现生物课堂的“短、快、精”的教学,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微视频制作能力,发挥其最大优势。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中物理;学困生;转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4-232-01
物理是高中阶段的常设科目之一,也是现阶段文理依旧分科的前提下,理科生必学、文科生选修的科目。作为一门问题解决型学科,高中物理对于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判断推理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因此,大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遇到障碍,尤其是一些感性思维较强和理性思维欠缺的学生,物理往往会成为其学习过程中的“瘸腿”科目。学生花费时间和精力大,但学习效果却不甚明显,进而导致学生期待受挫,学习积极性大大降低,学困生大量出现。
在我看来,学困生的出现是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知识接受和理解能力存在着客观的差异,这就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呈现出不同的学习效果。而作为教师,尤其是高中教师来说,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找到学困生出现的原因,发现其在学习过程中的障碍和问题,并结合自身教学经验提出具体的解决办法,从而最大限度的缩小班级学生之间的学习水平差距。作为一名物理教师,下文中我将主要以物理这门学科的教学为基本着力点,具体分析一下学困生出现的原因,并提出几点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学困生出现的原因剖析
通常情况下,作为教师的我们主要将学困生定义为智力水平正常,也没有感官障碍,但学习成绩明显低于其他同年级学生,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的学生。在我看来,学困生出现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包括思维导向方面、情感方面、习惯方面等等。所以,此部分中,我将主要对学困生出现的原因的问题进行具体的举例和剖析,从而为找到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做好准备。
1、理性思维欠缺
我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的思维导向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一部分学生的先天因素决定其感性思维较丰富而理性思维欠缺。感性思维占主导的学生擅长主观性的想象,对于纯文字性的内容较为敏感,情感层次性强,因此在语文、历史等文学性学科的学习方面学习效果显著。理性思维占主导的学生则倾向于逻辑推理和抽象性思维,在学习过程中习惯于对具体问题进行观察、数据收集以及分析,因此比较擅长和数字、图形等打交道。而高中物理是一门典型的问题解决型学科,理论知识学习过程中需要学生依照公式、定理等对相关问题进行推理和运算;实验课程中需要学生按照步骤进行实验操作。
2、惰性心理
不少学困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惰性,调查研究表明,惰性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行为心理,具体表现为自制力较差、行动不按照心理目标的预期展开,既定的目标总是拖延甚至是完不成等。在大多数学生看来,接受教育是一个较为枯燥的过程,而高中生还处于身心成长阶段,尤其是心理方面还不是完全的成熟,所以在学习过程中更容易因受打击而退缩,进而找借口逃避。物理学习的难度性会催生学生惰性心里的产生,从而在物理学习过程中少用功,甚至是不用功。
3、学习习惯不正确
作为教师,我在日常教学研究中发现大部分学困生普遍存在着学习习惯不正确的问题。对于高中生来说,面对着高考这样一种带有淘汰性质的人才选拔方式,大部分学生都能够明白努力地重要性。通常情况下,大部分学困生较之一般学生付出的努力更多,但由于学习习惯的不正确导致很多实践和精力白白浪费掉。例如,对于理性学科来说,保证一定的习题练习量是提高成绩的基础,但很多学困生在做题的过程中存在盲目性,只追求量的累积,忽视了质的选择,所以付出和收获不成正比。
二、学困生的转化措施
既然学困生群体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那么作为教师,我们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能够做的就是最大限度的减少学困生的数量,并且在细心观察学生的基础上,找到问题所在,并且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对症下药,找到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针对上文中提出的三点关于学困生的普遍性问题,此部分中我讲逐条对应,从思维、态度、习惯等三个方面提出具体的解决措施。
1、帮助学生塑造理性思维
对于理性思维欠缺的学困生来说,教师要从基础知识方面入手帮助学生一步步塑造起理性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以基础知识教学为主。例如在备课过程中同一个知识点尽量准备难度较小的题目为例题,这样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够通过最简单、最基础的题目教给学生问题的思考角度和解题方法。这样不仅不会耽搁全体学生的学习进度还能够最大限度的照顾学困生的学习进度,从而保证班级全体学生能够上一堂知识高吸收的物理课。
2、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中学生学习物理的过程与物理学家探索物理世界的过程在认识上应该是相似的,中学物理学习中的探究活动是引导学生获取物理知识、进行类科学研究探索,培养科学探索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探究活动中,根据已知的一些物理现象,进行猜想与假设,然后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这本身是科学探究的内容和要求。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 事实上,在物理学史上很多伟大的发明和发现都是源于猜想。在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之后,“电能生磁,磁应该也能生电吧?”法拉第就是在这样的猜想下,经过整整十年的实验,最终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物理天才霍金的时空观让人感觉玄妙无比,令人不能不惊叹他的想象能力。物理学发展至今日,还有许多的猜想有待人们去证实,相信在今后的日子里,会有更多的猜想不断的衍生,发展。进行课程改革,就是要大胆摒弃传统教学中不利于学生发展的老套套,跳出框框,打造全新的物理教学模式。 物理教学的一个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使他们形成一定的物理思想。假如物理教学过程中回避了直觉、猜想、假设,实际上就是剥夺了学生创造的机会,他们自己的想法和主张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他们的想象力没有了驰骋的空间。教师应该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让学生知道,物理科学不仅仅是观察现象,理解公式,还可以根据现象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提出自己的观点,从而能够通过想象看到事物的本质,最后推导出物理规律。
二、鼓励学生大胆猜想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往往是被动的,接受式的进行学习,学生除了认真听讲还是认真听讲,根本不能体现学生的主动学习,他们的好奇心受到了压制,他们想象的空间受到挤压。 在这样的情况下,一开始时,学生往往不敢猜,一方面由于他们习惯了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另一方面他们怕自己说错了,受到老师的指责,或同学的嘲笑。这时就需要教师的鼓励和引导,不管他们的猜测是否准确合理,教师都要持肯定的态度。培养他们的猜想要从最容易的入手。比如在学习串联电路中电流的关系时,猜想串联电路中点的电流有什么关系这是比较容易的,又比如在演示自制温度计时,盛水玻璃瓶放入热水中时,不妨先让学生猜猜,细玻璃管中的水柱会怎样变化,尽管学生大多数都能猜到,但不能因为容易就忽视猜想的这一环节。要知道根据已有的经验作出合理的猜想,这是科学探究中最具创造性的一环。只有从细微之处有意识地养成学生积极思维,积极猜想的习惯,才能逐步使他们形成良好的物理学习方法。
培养具有开拓精神和主体意识的创新人才,是时代赋予教育的神圣使命。主体性教育思想认为,教学质量的提高必须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为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上教师的作用是当好学生学习的“导演”和助手,而不是充当“指挥官”,做到以“导”为“教”,要采取多种形式“导”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如,在教学中可根据教学内容设立学生喜闻乐见的问题,激发学生自主地去查阅资料(读课文),实验探索(做实验),讨论分析,以小组为单位协同分析、研究、解决问题,在多维互动中使学生的学识、能力、人格得以全面自主的发展,教师的作用是适时给学生进行点拔归纳,释疑解难,激励和评价。
一、离合词的概述
“离合词”这一术语最早是由陆志韦于1957年在《汉语的构词法》中正式提出来的,并沿用至今。
现代汉语中的“离合词”,是涉及到词汇和语法两个方面的一种特殊现象。在以前的语法书上,都把现在所提的“离合动词”放在十大结构中的“述宾结构”叙述。关于离合词的界定,则一直存在较大的分歧 ,就是目前也还有不同看法,有的认为是词,有的认为是词组,有的认为既是词又是词组,有的认为是动宾式的粘连短语,还有的认为是“语词”。其实,“离合词”或“离合动词”的提法亦可,我们可以简单地理解为离合词“合用时是词,离用时是短语”。
一般认为凡是中间可以插入一个独立的语言成分(诸如:得、不、了、着、过、结果补语、趋向动词、量词等)都算作离合词。如“洗澡”的”洗“后面可以加上“了、着、过”变成“洗了澡、洗着澡、洗过澡”,也可以加上结果补语、趋向动词变成“洗好了澡、洗起澡来了”,“澡”的前面也可以加上名词、数量词变成“洗凉水澡、晚上洗一个澡”,因此“洗澡”是一个离合词。而“从事、企图”等中间不能加入任何成分,故不是离合词。
二、离合词偏误的源起
对我们从小学习汉语的人来说,离合词不管是属于词汇现象还是属于语法现象,我们都能理解,习以为常,认为理所当然,但对于学汉语的外国人来说,他们会随时与自己的母语进行对比学习。他们会问,“洗澡”为什么还能说成“洗着澡”,“洗一个澡”,“洗好了澡”,“洗起澡来了”,“洗凉水澡”,而“从事”为什么不能说成“从着事”,“从一个事”,“从好了事”,“从起事来了”呢?笔者曾经在教学的过程中就被一位日本学生这样问到过,有幸当时了解离合词的一点知识,比较地解答了那位学生的疑惑。
三、离合词偏误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影响
笔者了解了目前对外汉语教学离合词的研究现状,觉得这方面的论文还比较缺乏,所以很有必要结合教学实践弄清这方面的理论知识,用于指导对外汉语教学,提高对外汉语教学的效果。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离合词一般会有它的扩展形式,一般有经验的老师会讲清楚,但是也会漏掉一部分内容,学生在碰到离合词的扩展形式的时候会有意回避。这当然会给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带来一定的障碍和影响。另外,离合词作为汉语所特有的一种语言现象,在意义上符合词的特点,在结构上又符合短语的特点,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始终是留学生掌握的难点。
希望通过本文的探究分析可以提高对外汉语离合词的教学效果,提高留学生的汉语学习效果,使学生在日常的交际中不是去回避而是正确流利地使用离合词。
四、出现离合词偏误的主客观原因
究竟留学生出现这类偏误有哪些原因呢?通过这篇文章我想进一步探究一下。
(一)主观原因
1、学习者知识的错误类推和过度泛化
学习者在没有完全掌握目的语的情况下,将已学的目的语知识用类推的方式自认为正确、不恰当地套用到新的语言知识上。还有母语的负迁移,学生受到母语的语言知识的束缚,对目的语产生抵触情绪。泛化式偏误大多是学习者学了一些目的语之后,但还没有完全理解其中的语言知识,然后再学习新知识时以偏概全,而发生的想当然的错误。
2、学习者的学习策略
例如留学生在遇到没有把握的词汇或语法形式时,通常使用回避、简化的策略。这通常与留学生的文化背景和性格等因素有关。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个性和学习表现。有些留学生的性格比较内向,回答问题时害怕出错,所以就避免那些不确定的内容及形式,用自己比较肯定的方式来表达,相对应有一些性格外向,态度积极,场依存性比较强的学生他们不怕出错,勇于尝试一些新的表达方法,虽然当下偏误比较严重,但当得到纠正以后,就很容易且很快接受和掌握新知识,如果这样,性格偏内向的学生掌握复杂的新语法项,由于个人问题,学习新知识的速率就会降低。
(二)客观原因
1、民族文化差异。在学习离合词的时候学生偏误较多,因为每个离合词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处在不同的语法结构当中,对句中的其它成分要求不同,归纳一下,学生出现偏误的根本原因其实在于离合词本身的复杂性,不过离合词的复杂性本身和我们汉语语言文化的复杂性是离不开的。
2、教学方面的原因。离合词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率比较高,对外汉语教师在利用现有成果知道教学时,往往力不从心。教学中存在好多问题,比如:解释得不透彻、练习得不到位,学生对离合词的学习只停留在表面,只能死记教材中的一些扩展形式。
另外,老师对离合词的认识和研究不够充分,甚或有错误的认识,这样一来,肯定误导了学生。譬如,有的老师会错误地认为离合词不能带宾语,这就是片面的认识。赵金铭先生早已指出,部分离合词可以直接带宾语,将动作的对象表达出来。如“劳驾您。”“留神小偷。”等。这对对外汉语教师来说其实也挺难的,因本体知识研究的成果不够充分或很难尽快转化到第二语言的教学实践中去。好多教师很少能做到系统讲解离合词的扩展形式,即不能根据教学的整体进度在合适的时候把某个离合词所具备的所有扩展形式系统介绍给留学生,不能使学生对汉语的这个难点有个整体认识。
五、对教学的启示和对策
(一)加强理论研究
对外汉语教学只有在先进和系统理论的指导下才能有良好的发展和提高。目前我们对离合词的研究确实是不足的,而这个不足最重要的不是关注的学者不足,发表的论文不足,或者是研究的角度不够全面,而最重要的不足是虽然大家都各抒己见,但却没有很具说服力的答案,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教学上遇到的问题。
所以我们就应该从这个薄弱的环节入手,做好离合词的定性和定量问题。
1、离合词的定性。周上之学者提出了离合词是字组的新颖说法,我觉得很有借鉴意义。比如说“洗一个热水澡”,“洗澡”这个双字组,在“洗”和“澡”分开后,总体的意义没有改变,还有字组分开后,单字仍然具有独立运用的能力。这样我们似乎不必再深陷离合词是词还是语的争论中了,还是比较有说服力的。
2、离合词的定量。离合词的鉴定与离合词数量的确定密切相关。赵金铭先生也对现代汉语中的离合词做了量化研究,根据他的统计,仅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离合词就有2500多条,并且数量还在上升,这些对我们从整体上研究离合词提供了很好的基础。
(二)改进教学实践
1、对教材编写的建议
(1)生词标注。一般教材在离合词标注方面都没有什么特殊的标记,所以首先要对课文中的生词注释做改进,要让学生产生“这些词是特殊词”的印象,教学才能有可能顺利进行下去。在这方面已有学者提出了一些构想,比如刘春梅《通过教材编写改善对外汉语的离合词教学》中提到除对离合词进行整体标注外,还可对成分中的自由语素单独标注。
(2)扩展练习。比如将一般动词的重叠式和离合词的重叠式作比较,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体会离合词的特点。比如“休息”可以说“休息休息”,而“洗澡”只能说“洗洗澡”。除了重叠形式的练习外,教材还可增加替换、填空、改错等相关联系。尤其是动宾离合词数量大,扩展形式与很多语法项目相联系,并与很多动宾短语的扩展形式一模一样,所以在课后练习中要有意识地与有关动宾短语的扩展联系相结合。这样虽然不能保证学生很好地掌握离合词,但一定会使学生慢慢形成语感,减少偏误。
2、对教学实践的建议
(1)在总体设计方面。应该制定一个符合第二语言学习者特点的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在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结合语言点教学,分别排列离合词的不同扩展形式,再通过循环反复,使学生能牢固地掌握离合词的用法。应从外国留学生习得第二语言的角度出发,根据实际需要和使用频度来安排语法教学模式,因地制宜和因时制宜地将离合词的语法点依照难易程度、常用与否重新排列组合。
(2)在课堂教学方面。一方面就是要将离合词扩展形式与其语用价值相结合。比如留学生会很容易说出“我不能报名”,而不说“我报不了名”,改用情态动词来表达自己想表达的意思。所以我们对外汉语教师就要有意将离合词的扩展形式与离合词的语用价值结合起来进行教学,要让学生理解用情态动词和离合词扩展形式表达的意思不一样,语气和效果也是有差别的。这一点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很重要。
另一方面就是从心理学角度考虑,根据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记忆与遗忘现象实验研究的创始人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规律,启示我们,在第二语言教学中对已识记的材料应赶在遗忘以前迅速地、及时地进行巩固、复习、重现和运用,并且要经常复习。所以对留学生很容易出现离合词偏误的教学更应该做到不断重复和巩固。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时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已学的语法点合理地展开离合词的扩展形式,见一个讲一个,不断重复展开,虽然稍微凌乱,但却避免了集中讲解给学生造成过大的记忆负担,另外还能在不断重复和巩固的过程中逐渐纠正偏误。
总之,笔者想通过这篇文章阐述一下本人对离合词教学和研究的一点认识,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能与从事对外汉语教学或研究的同行们交流和沟通一下,旨在促进对外汉语教学实践和提高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研究水平。笔者也期待更多的专家与学者致力于对外汉语教学实践和理论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李珠,姜丽萍.怎样教外国人汉语[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8
[2] 陈昌来.对外汉语教学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3] 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 刘.对外汉语教学引论[M].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0
[5] 陆志韦.汉语的构词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7
[6] 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社,1979
[7] 孟国.对外汉语十个语法难点的偏误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8] 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1-35
[9] 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51-70
[10] 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19-35
[11] 李泉.对外汉语教学理论思考[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12] 杨庆蕙.现代汉语离合词用法词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13] 林美淑.对韩汉语教学离合词研究[D].山东大学博士论文,2005
[14] 李红印.泰国学生汉语学习的语音偏误[J].世界汉语教学,1995(2)
[15] 于歌.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离合词教学[J].现代语文,2009(5)
[16] 周上之.离合词是不是词?[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1(4)
[17] 段业辉.论离合词[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4(2)
[18] 刘江涛.离合词特点再认识[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