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创新的具体方法范文

时间:2023-07-05 15:59:3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行政创新的具体方法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行政创新的具体方法

篇1

前言:从新世纪开始,国家就要求政府进行改变,进行“新型政府”的建设工作,以此达到“服务”的真正要求,由此更好地对经济、文化等发展予以推进,以对我国的发展予以力量,但是想要做好“新型政府”建设各环节工作,必须注意到行政管理这个方面,只有对行政管理整体的体制予以改变,做到创新,才能够真正建设“新型政府”各环节工作,国家和相应人员要仔细思考。

一、概念叙述

“新型政府”就是可以真正对他人服务的政府,包括人民、社会以及经济、文化等等,主要就是强调政府的负责人和工作人员,在进行工作的时候,以“人民”为正确方向而进行,按照相应的法律、规定等,做好执法整体工作,并且需要对所有人和事负责,愿意担负所有的责任,所以各个城市的政府都必须进行改进,以达到“新型政府”的真正要求,而这是想要达到社会主义的真正要求必须进行的工作。

二、“新型政府”要求行政管理整体体制进行创新

虽然“新型政府”这个词开始出现的时间还比较短,但是在马克思相应理论之中,就已经对注重人民进行了记录,但是在中国建国刚开始的时候,整体都是非常落后的,当时的情况,必须先从“经济”着手,那么现在我国的经济已经有了大程度提升,人们对于政府予以的服务已经有了较高要求,这就必须做好“新型政府”的建设工作。但是必须对行政管理整体体制进行改变并且进行创新,而这也是必须进行的工作:一是我国本身是社会主义的国家,并且正在发展之中,人民本身是国家的“主人”,所以必须做好分配环节工作,而且在分配的时候,必须“公平”,而行政管理整体工作,正是对此予以保证的环节,所以必须先进行改变,二是政府各环节工作在进行的过程中,一定会有一些问题或者是欠缺,所以必须不断进行改变,对于行政管理整体环节来说,在管理的内容方面会出现欠缺,因为新情况一直在出现,而在管理的方法上,需要进行创新,这样才能够提升效率,三是国家整体的发展之中,必进行行政管理相应环节工作,以此对文化、社会、人类等等发展予以“规范”,让它们“合作”,一同发展,所以行政管理整体体制必须不断进行改变,以此才能够达到现在的真正情况。

三、对行政管理整体体制进行创新以建立“新型政府”的方法思考

明确“新型政府”的基本内容和必须对行政管理整体体制进行创新的内容之后,国家和每一个省、城市的政府负责人必须进行仔细思考,设置完备的方法,以做好实际创新环节工作,这就要从下面几个方面来思考:

(一)对工作环节予以改进,做到良好服务

那么想要对行政管理整体体制予以创新,必须先对各环节工作进行改进,以此走到可以良好服务,并向优秀服务的方向发展。第一,政府需要对自己的责任先进行改变,注意到自己应该“主动”去解决人们的各类问题或者是予以推进,负责人和工作人员要对自己的思想进行一个改变,必须注意到“服务”的真正内容和需要遵循的准则;第二,重新设置各个工作环节,包括环节的数量和工作人员,对于环节的数量来说,需要重新安排,使得环节的数量变得“最少”,比如同一个事项的各个环节,完全可以安排成一个大环节,做好这个工作之后,对工作人员进行安排,按照工作的量来选择工作人员的数量,使得每个环节工作都可以较好的效率。另外,政府还必须不断把握新的情况,包括人们的“新要求”,以此对整体工作予以完备。

(二)完备相应规定以推进政府对理念进行提升

“新型政府”强调做好“服务”工作,那么在对行政管理整体体制予以改进以做到创新的时候,需要对各类别规定进行新的考量。一方面,国家需要先完备相应的法律和规定,对行政管理整体工作的内容进行明确,为政府对其进行创新予以正确的方向,然后各地区的政府,负责必须对相应规定进行思考,在行政管理相应规定之中,将原有的内容先进行整合,将“落后”的内容删掉,将新的内容加入进去,然后对行政管理整体工作的内容进行规定,并且将所有规定进行法律层面改进,以提升法律层面的效率,推进行政管理各个工作人员可以良好进行工作。另一方面,在这个基础之上,可以用相应规定推进政府、负责人员、普通工作人员等都对自己的理念进行一个提升,这个内容在上文已经提到,每一个工作人员,无论是否是领导,都必须考量到“服务”的真正要求,以此才能够推进“新型政府”整体建设工作可以平稳进行。这里需要强调一点,对行政管理相应规定予以完备的时候,必须对此也进行管理工作。

(三)对行政管理环节工作人员、部门等进行重新安排

上文中已经提到,需要对行政管理各环节工作和人员进行重新安排,那么做好这个环节之外,需要对工作人员、部门进行再次地重新安排,以对工作的效率、效果等给予大程度提升。一方面,对于工作人员来说,人数方面进行一次安排之后,还必须考量他们的能力和品格,所以在考试的时候,在卷子之中,要着重于“新型政府”各方面的内容,考量考试人员是否可以有“正确”的理解,而在面试的时候,必须让他们表达对“新型政府”和行政管理的想法,全部通过之后,开始真正工作,需要不断对其予以培训,以让他们把握“新型政府”的真正内容;另一方面,对行政管理各环节工作的部门进行重新安排,将工作内容非常少、工作内容已经没有作用等类别的部门删掉,比如计划部门等,对于其中的工作人员,依照他们的真正能力,安排到其他的机构或者是部门之中,同时对新情况和人们的新要求予以研究,以此可以设定新的部门,比如网络管理部门、信息处理部门等等,以此真正地对行政管理的效果予以提升。

篇2

一、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

1.重要性

新时期、新形势下,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职工思想政治素质,增强凝聚力、促进企业和谐发展有着极其中哟啊的意义和作用。

思想政治工作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用科学发展观统揽发展全局的内在要求。在新形势下,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对于企业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加快企业发展有重要作用,有利于企业的工作高效、有序地开展。同时,思想政治建设有利于提高职工思想政治素质,增强认同感和凝聚力,有利于提高职工的思政素质,更好地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矛盾,找出问题所在,确定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和具体方法,增加解决问题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增强团结、调动积极性和凝聚力。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有利于统一思想,使职工齐心协力共谋发展,实现企业和谐发展

2.创新的必要性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更是一个企业管理的关键所在。服从各服务于企业管理创新工作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进入主渠道,掌握主动,唱好主旋律,打好主动仗的关键。思想政治工作虽然不像抓经营、抓效益那样可在短期内收到显著成效或轰动效应,但对每个人的行动都起着根本指导作用,并在潜移默化中发挥着动力作用,同样,在企业管理创新工作中起着保障作用。当前,创新已成为各行业、各领域的共识,作为实现企业统一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内容的思想政治工作也必须进行创新。

二、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措施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发展,各种思想、观念、文化互相融合碰撞,思想政治工作在理念、导向、方式、方法上面临着严峻考验和挑战。传统的说教式的思想政治工作已很难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面对新形势、新问题,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与时俱进,我们必须从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与形式上不断创新,以适应新形式、新局面、新环境的要求。

1.树立与时俱进的新观念

创新是人们对事物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拓展和升华。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目的在于探索新知、推动发展,其前提是必须有正确的思想方法、科学的求实态度和变革求新的勇气和与时俱进的理念。因此,必须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政治工作新观念。要树立创新意识,要看到目前的思想政治工作思路、观念、方法落后的现状。跳出传统的圈子,打破封闭的格局,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其次,要树立市场经济意识,主动研究市场经济,适应市场经济,服务市场经济,引导市场经济。应根据市场经济的特点研究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方法,开辟出一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路子。第三,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意识,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而人的工作是要靠人去做的。因而一定要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和有效性。既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还要做到保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

2.运行机制要创新

新形势下,要对思想政运行机制进行创新,使之更好地服务与企业的管理。

一方面,要考核管理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形成所有管理人员都要进行思想政治工作工作格局。思想政治工作与行政手段互相结合。消除单纯用行政手段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因为单纯强调行政手段虽然一时见时效,但是却存在着后劲不足,缺乏长久效应。思想工作和行政手段二者必须有机地结合起来,要把思想政治工作纳入企业管理,在研究、安排、检查、总结工作时,同时研究、安排、检查、总结思想政治工作,把定性变为定量,实行量化考核,并定期检查落实。同时,还要建立思想政治工作预警分析制度。做到对职工的思想早发现、早预防、早解决、把化解矛盾做在矛盾激化之前。确保思想政治工作信息渠道畅通,加强信息沟通和反馈及各部门之间协调配合。思想政治工作者也要深入职工群众调查研究,不断提高自身理论和能力,运用科学理论和方法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3.加强政工干部队伍建设

政工干部的建设关系思想政治工作的落实情况,领导干部要自觉抓、主动抓。每个领导干部都要把抓好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决不能把这项工作视为份外事,更不能当成“额外负担”或不重要的任务。要积极创造条件,给政工干部相对集中的学习和掌握做思想政治工作本领的机会。同时,还要注重提高政工干部的整体素质,加强学习,在实践中不断锻炼自己。要经常组织政工干部进学习,扩大知识面,更好地应对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

4.创新企业文化、改进工作方法

文化创新是文化事业发展的动力。要继承和发扬一切优秀的文化传统,同时,要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发挥各自优势,进行文化创新。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的新路子,增强宣传思想工作的感染力、说服力和号召力。要继续搞好以“讲文明、树新风”为主要内容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创建文明建设等活动,努力使广大群众在参与中受到教育,得到提高。还要积极开展学习先进活动,注意总结和宣传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先进典型,激励作用辐射到社会生活和各个领域的不同群众,在全社会形成崇尚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风气。同时,还要大力发展文化活动,广泛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群众性文化体育娱乐活动,通过文化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三、总结

新时期,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要进一步总结经验,不断探索实现思想政治工作创新。要勇于实践,不断开创思想政治工作新的局面,在内容上、方法上和机制上不断创新,只有这样,企业才会健康发展,不断壮大。才能确保我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中有强有力的思想政治保证,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

篇3

关键词:金融危机行政管理改革走向

王维安教授认为:金融危机是内部矛盾激化或外部冲击引起的金融体系动荡和混乱,在短期内迅速恶化金融指标并对实际经济产生不利影响,从而使管理当局处于紧张状态。从1979年日本进出口银行在北京设立代表处开始,我国一直在积极的参与金融全球化,至今金融开放的格局已基本形成,我国已深深融入了金融全球化之中。所以这次的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也很大。本文主要针对金融危机背景下的行政管理改革走向进行探讨,总结如下。

一、建立全国统一战线

面对金融危机的冲击,我们要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就必须培育和发展社会中介组织,完善社会的自治组织结构,培养社会的自治与自律能力,建立政府与社会相互依赖、相互协作的互动关系,建立全国统一战线。充分发挥第三部门(包括国际组织、志愿者组织以及各种社会组织体)在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是向善治目标转变的必经途径。因为:第三部门的生产和活动主要是公益性,即为公共利益服务。出于改善我国行政管理之目的,我们要加强对新公共管理的研究,特别是用比较的方法归纳总结共同的优势、经验、教训,取它之长,补己之短:在实践中依据金融危机下中国的特殊国情,从实际出发,有选择地借鉴和吸收。

二、真正实现民主管理

公民参与管理是行政改革的一项基本原则。公民不仅是各种公共服务的“消费者”,更是公共服务的监督者,必须在参与管理中实现自己的权利与价值。此外,从管理心理学的角度看,公民和低层公务员作为最直接、最了解公共需要、受金融危机影响最直接的群体,通过吸收他们参加决策过程与管理过程,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可以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我们的公共行政改革应该考虑到强调包括专家、学者以及民众在内的各界的参与,发挥他们的积极性,逐步实现管理的民主化。要大力发展和支持政务公开制度建设等行政民主化的实践,逐步健全人民参与管理、监督公共行政的系统配套制度。

三、政府内部管理效率要提高

3.1加强行政管理机构改革

金融危机对我国的经济负面影响不置可否,为了应对金融危机,我们应该转变政府职能,沿着转变政府职能的方向继续探索下去,以职能需要来设置、裁撤、增删政府机构。首先,要合理界定政府各部门职能,科学地设置机构,优化人员结构,将一些职能相近的机构合并,减少过多地政府部门,以解决政府职能交叉重复、效率低下、多头管理的问题,提高行政效率。其次,要着力减少行政层级,发展扁平化的组织结构,以最新管理技术及信息技术(如电子政务)改进管理手段,提高管理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再次,在机构设置上必须体现各级政府的功能特别。地方政府要根据其管理职能进行机构设置,没有必要与中央或上级机关严格对口,以免造成机构闲置、浪费资源的后果。最后,在调整职能、重设机构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组织立法,以保证机构的设立、变更、撤销和行政级别调整,都必须履行规范的法律程序,实现政府机构设置、职能、编制和工作程序的法定化。-

3.2政府绩效管理要深化

政府绩效管理是借鉴“新公共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西方各国在此领域已积累了较多的经验。我国在政府绩效管理评估工作上才起步,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更需要不断完善。首先,实现政府绩效评估制度化、法制化。制度和法律是实行政府绩效评估的根本保障。当前我国政府绩效评估缺乏严格、统一的规则,可先考虑制定一个统一的绩效评估准则。在准则中对政府绩效评估的评估事项、指标体系、评价标准、评估程序和具体方法与工具做出规定,在此基础上以法律形式将绩效评估制度化、法律化。这样可避免评估在实践中被折衷而失去其本质特征,出现有形无实的现象。其次,建立起科学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这是建立政府绩效评估制的关键一步。借鉴“新公共管理”的经验,实行以结果为导向的目标绩效管理:评估的操作方法不能太复杂,以免执行起来过于繁琐;将内部评估与外部评估相结合,促进评估主体的多元化,评估结果与奖惩挂钩。再次。将绩效评估与管理工作相结合,充分利用绩效评估工具来改进政府管理。如控制预算、改进政府工作等等。

3.3政府人力资源管理要继续推进

“人力资源管理”是借鉴了工商企业的管理术语,对政府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是对公务员的管理。根据“新公共管理”改革的内容,我们应借鉴工商企业的人力管理方法,加强对公务员的管理。首先,必须增强政府公务员的“服务”意识。“新公共管理”改革要求政府官员增强服务意识和公共责任感,树立“顾客”观念,将自己的工作看作是对公民的服务,公民就是“顾客”,提倡顾客导向、政府提供回应,满足公众(顾客)的要求和愿望,提高服务质量,改善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其次,要严格贯彻《公务员法》,不断完善公务员的招聘、晋升、薪资、考核及培训制度,探讨新的、可行的激励方法。完善公共部门绩效管理制度,明确岗位职责与绩效标准。借鉴企业管理经验,引进职业生涯计划,将绩效考核与公务员的晋升、薪资及培训环节联系起来;改革培训体系,展开培训需求调查,不断更新培训内容,以达到通过培训切实提高公务员技能与素质的目的:改革和完善公务员的薪酬制度,建立奖惩制度。将精神方面的奖惩制度与物质方面的奖惩制度相结合,借鉴工商管理实践经验,应适当加强对公务员的物质激励。

四、结语

金融危机影响下我国的行政管理改革要结合我国国情,敢于创新,提出符合我国国情的改革措施,从而保证我国行政管理改革健康、稳步地前进。

篇4

中图分类号:D0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5194(2011)02-0059-05

从社会科学史来看,社会科学中的量化研究在与定性研究的对垒争论中逐步获得成熟与进步,已经成为一种常规的研究方法,并在社会科学界占据长期的优势主导学术地位。与其他社会科学一样,在西方公共行政学研究中,公共行政学者对于方法论的争论也是围绕社会科学中两大基本研究方法――量化研究和定性研究――来展开的。同样,实证主义的量化研究也在公共行政学领域一度占据着主导地位。在我国,行政学研究始终存在一个“软肋”,那就是行政学研究方法论建设的严重滞后,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量化研究的极其薄弱。研究方法的成熟度是衡量一门学科成熟度的主要标志之一。因此,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公共行政学要获得进一步发展,要走向成熟,实现科学化,每一位行政学者就必须思考与回答如下重要问题:量化研究作为公共行政学的一种重要研究方法,它在公共行政学研究中是怎样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公共行政学量化研究究竟有何重要价值?其使用范围与局限性何在?如何结合公共行政学自身的特点,在公共行政学研究中给量化研究以适当的位置,发挥其应有的功能,从而推动公共行政学的进一步发展?本文试图就上述问题展开探讨。

一、公共行政学量化研究的产生与发展

实证主义的量化研究传统是与公共行政学的产生与发展一脉相承的。在公共行政领域,公共行政科学化、技术化的理念最早是威尔逊在1887年提出来的,这种意图在他的“行政学之研究”一文中一目了然:“首先,政府能够适当地和成功地进行什么工作;其次,政府怎样才能以尽可能高的效率及在费用或能源方面用尽可能少的成本完成这些适当的工作。”这种理性的研究方法把公共行政定位于一种实现目标的工具,注重对公共行政的科学性、规范性的实证主义研究,这种定位为后来的公共行政学者们所继承,马克斯・韦伯、古德诺、威洛比、古利克、西蒙等都秉承这一思想。马克斯・韦伯通过他的理想官僚制模型的建构,解决了威尔逊思想付诸实施的技术性问题。古德诺在其代表作《政治与行政》中,率先系统阐述了政治与行政分离理论,认为政治是表示国家意志的领域,行政是实现国家意志的方法和技术。威洛比在《公共行政原则》的序言中强调,“公共行政与任何科学相类似,具有某些普遍适用的基本原理。”古利克和厄威克在《行政科学论文集》中相信科学应该提供普适性原则来指导行政行为,更强调应将公共行政发展为一套科学理论。可以说,技术理性在传统公共行政学那里得到了极大的张扬,而对技术理性的极端推崇,进而发展成为对实证主义的量化研究方法和解释性研究模式的偏好,可以说是主流社会科学的正统观点。西蒙也同马克斯・韦伯一样将价值与事实进行了区分,试图建立一个价值中立的一般行政学,行政学研究更加醉心于运用科学技术的手段对错综复杂的公共行政活动作微观上的“数量确定”和精确描述,试图使公共行政学成为一门与政治分离的、以管理技术和工艺为主的科学。20世纪70年代的公共政策学派与公共选择学派都深受行为主义行政学的影响,都有明显的实证取向。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兴起的新公共管理是对泰勒主义的继承和发展,它表明了传统形态的公共行政理论正在普遍化为一般管理哲学的理论倾向。纵观西方公共行政在1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就其方法论而言,实证主义的量化研究范式仍然是占主导地位的,至今仍对公共行政学研究产生重大的影响。

对于中国来说,公共行政学毕竟是一件舶来品。我国公共行政学的现代化进程也是从外求于西方公共行政学理论开始的,因此,西方公共行政实证主义的量化研究同样也深深影响着中国公共行政学的发展进程。我国行政学研究方法讨论始于1997年,至2001年8月《中国行政管理》杂志开辟“公共行政学研究方法论”专栏,关于方法论的讨论达到一个小高峰,只可惜此专栏只延续了半年。在沉寂将近三年之久后的2004年11月13日至14日,中国行政管理学会、上海行政学院和上海行政管理学会在上海行政学院联合举行了全国“公共行政管理方法论创新”研讨会,但是,研讨会结束后并未在全国行政学界引发更深入的讨论。目前,《公共行政评论》杂志也开辟了关于公共行政研究方法的专栏。自2007年起,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全国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主办的全国公共管理与政策研究方法暑期研讨班,已经连续举办了四届,其目的在于培训学者运用科学的研究工具推动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的学科发展。近年来,我国行政学者薄贵利、张成福、马骏、郭晓聪、董建新等人也对我国公共行政学研究方法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反思,指出了公共行政学方法论上的“结构性失衡”、研究方法的单一性、基于数据的定量分析十分薄弱等问题。这些研究方法上的问题直接制约了我国公共行政学向科学化、精确化的方向发展,也削弱了公共行政学对行政现实问题的解释力与包容性。公共行政学者只有紧密结合中国行政改革与发展的实践,树立科学精神,充分重视实证主义方法论的训练,用科学的研究工具进行研究,才能推动公共行政学以及行政实践的发展。

二、公共行政学量化研究的重要价值

实证性研究作为社会科学的一种研究范式,倡导将自然科学实证的精神贯彻于社会现象研究之中,主张从经验入手,采用程序化、操作化和定量分析的手段,使社会现象的研究达到精细化和准确化的水平。没有量化研究,公共行政学很可能只停留在印象主义的臆想和未经证实的见解这样一种水平上,因此,量化研究对于促进公共行政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 量化研究有助于精确描述行政现象

公共行政学研究,不能只是限于对公共行政本质的一般性分析,更重要的是要认识和把握行政的规律性,为行政改革与发展实践服务。运用量化分析方法给出数量界限规定,就是明确界定影响行政因素的数量关系,把握行量的变化规律,使行政理论具有可操作性。这是量化分析方法大显身手的领域。对行政现象作出精确的描述,是行政现象研 究起码的任务和要求,也是人们对行政现象有具体了解的表现。任何人要对行政现象进行深入解释和有效预测,首先都必须对行政现象作出精确的描述。量化研究有助于精确描述行政现象,这主要是因为:其一,量化研究以其量化的方式,通过使用科学的测度指标和分析方法,能对通过社会调查获得的资料进行数量化的处理,进而具体揭示行政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差异和数量关系,实现对行政现象的精确描述;其二,量化研究以数学为主要研究手段和分析方法,通过清晰、准确的数学语言和严谨、缜密的数理逻辑,能把行政现象的存在状态与发展变化陈述得更为清晰、更显简洁、更加精确;其三,量化研究以其特有的规范性特点而适于采用电子计算机做数据处理,而电子计算机处理数据更有其精心设计的严格程序和可加控制的计算精度,所以,一旦借助电子计算机来处理数据,更能实现对行政现象的精确描述。

(二) 量化研究有助于获得新的行政信息

行政现象量化研究的核心是对行政现象进行统计分析。人们通过对行政现象调查所获取的有关行政现象的数据资料的统计,不仅可以使零散的行政信息系统化,而且还可从中获得某些更有价值的新的行政信息。首先,通过统计,可以获得某些新的数值化的行政信息。统计不仅能将数值化的行政现象资料进一步升华,而且能将某些非数值化的行政现象调查资料转化为数值化的行政信息,从而使非数值化的行政现象调查资料反映出更为深刻的道理。其次,通过统计,可以获得某些新的宏观性的行政信息。借用统计学方法,人们可以对有关行政现象调查样本情况的微观信息进行综合加工,从而获得层次更高的具有重要指导作用的宏观性行政信息。再次,通过统计,可以获得某些有关行政现象的未来性行政信息。统计可以使人们建立有关行政现象存在与发展的数学模型。借助于这些模型,人们能够推知行政现象的变化趋势和未来状态,获得有关行政现象的未来性行政信息,然后根据过去的和现在的行政信息资料,找出其中的规律,再运用科学理论和科学方法,探索行政发展的趋势,并作出估计和判断,从而更能有效地实施行政预测与行政控制。

(三) 量化研究有助于深化质的分析与完善其他研究方法

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行政现象也是如此。运用量化分析方法深化质的分析,就是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考察所分析对象的量的规定及由量到质的转化,从而加深对质的认识。公共行政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行政改革与发展。对行政改革与发展的分析,当然需要定性分析,但行政改革与发展同样具有质的规定性和量的规定性。例如,行政发展的规律包括行政发展目的和达到目的的手段,那么,行政发展的目标是什么,如何确定公众需要的满足程度,行政发展目的和手段是一种怎样的关系,等等,就都需要运用量化分析法,得出确切的答案。这样一种求解,不仅有助于我们比较精确地衡量行政发展的实现程度,深刻认识行政发展的本质,而且为我们自觉运用行政规律提供了现实依据。量化分析方法不仅对深化质的研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在改进和完善其他行政学研究方法方面起着独特的作用。我们知道,随着公共行政学研究的拓展,公共行政学研究方法也在不断完善,如定性分析、规范分析、静态分析、动态分析、均衡分析等,它们都从不同的角度,在不同程度上推动了公共行政学研究,促进了公共行政学理论的创新。但只要对这些方法略加考察,就不难发现,这些方法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都依托于数量分析,是以数量分析为手段,以确定性的量度为基准而加以运用的。因此,量化分析方法已成为运用其他研究方法不可缺少的工具,或者说,量化分析方法已成为“工具的工具”。

(四) 量化研究有助于提高公共行政研究水平

人们对行政现象的认识,是随着科学方法的不断进步而不断扩展和深化的。在过去,人们对于包含行政现象在内的社会现象,只能采用极为简单的定性方法来进行观察与思考,只能作出一些定性的结论,而且其中往往带有个人主观臆断的成分,由于受到研究方法及相关知识的限制,既不可能对行政现象的存在状态与发展变化作出精确描述,更不可能对行政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作出量化分析。近现代以来,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学研究领域出现了大量的新的研究方法,这些研究方法使科学研究进一步走向科学,量化研究就是其中最为重要的研究方法之一。量化研究方法的出现,不仅增强了人们对行政现象研究的量化意识,而且增强了人们对于数量关系的控制能力,使人们对行政现象的认识由浅入深,由粗到精,由片面走向全面,由微观走向宏观,极大地开阔了人们行政观察与思考的范围,增加了人们行政认知与解释的能力,提高了人们的行政研究水平。

三、公共行政学量化研究的局限性与适用范围

量化研究虽然对于推动公共行政学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在对行政现象的研究中,它并不是全能的,不能解决所有问题。第一,行政现象定量研究不能测量行政现象深层次的具体细节的内容,对不能量化的行政现象更是无能为力;第二,行政现象定量研究只能反映行政现象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而不能揭示行政现象的本质特征和本质联系;第三,行政现象定量研究的主要数学基础是统计学,而不是微积分,很难反映行政现象存在的真实全貌和行政现象发展的持续过程;第四,行政现象定量研究一般只适用于行政现象宏观层次的研究,而对个体的研究往往作用不大;第五,行政现象定量研究的实施运作比较艰难,其研究结论存在信度与效度问题。总之,公共行政学量化研究在适用范围上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它不能独自包揽有关行政现象的全部课题,不能独自解决行政现象研究的全部问题,也不能独自得出行政现象研究的最终结果。

结合量化研究方法的特点,我们认为,公共行政学量化研究主要适用于下述研究领域:(1)适合于宏观层面研究。即比较适合于公共政策、行政规划和行政预测发展方面的研究,适合在宏观层面上对行政现象进行大规模的调查和趋势性的特征预测,通过行政现象的平均情况和抽样总体的代表性,以求发现问题或提出解决问题的新视角。(2)适合于对行政现象进行数量化的因果分析和相关分析,发现趋势性的因果规律和相关规律。例如,研究行政经费投入与GDP之间的数量关系、行政专业结构与经济结构的相关性分析等。(3)适合于行政改革、行政绩效评估、描述和预测性研究。通过观察、实验、测量,将数据加以分析和归纳,发现和推断具有代表性的、可推广的特征和模型。(4)能够证实或证伪已形成的理论假设,并不断地修改或完善已有的理论假设。比如,行政心理学领域的许多理论就是通过验证或证伪方法发展起来的。

公共行政学量化研究中,信度和效度是关系到量化研究结论的准确性和普遍意义的关键性要素,而无论是观察、实验、测量、数据统计,还是用图标和模型说明问题,其设计和研究难度都比较大,对研究 者有很高的技术要求。因此,研究者除了需要具有严谨规范的求实精神、较强的演绎归纳分析能力外,还需要对研究问题能够给予合理假设,需要具有一套完备的操作技术,包括抽样方法、资料收集方法(如问卷法、实验法)、数字统计方法(如描述性统计、推断性统计)等。

四、提升公共行政学量化研究的质量

不同的研究方法有其自身的研究价值,没有任何单一的研究和知识发展途径能够持续适用于公共行政的本质及其所处的更大社会环境所需要的广阔研究范围。鉴于量化研究的局限性与运用范围,我们所强调的运用量化研究,是根据公共行政学自身的特点,在公共行政学研究中给定量分析方法以适当的位置,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因此,公共行政学在运用量化研究时,需要把握以下几个基本方面:

(一) 公共行政学的量化研究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当代行政发展观的思想基础,对公共行政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方法论是在特定理念指引下的具有内在逻辑统一性的理论体系,它指导着人们如何认识事物和获取知识,它不是具体的方法,而是制定和使用具体方法的元方法。科学发展观就是指导我们认识中国现实和推动中国发展的科学方法论。我国公共行政研究对于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最根本的是要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运用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科学态度、创造精神和科学方法,着眼于我国社会转型期新的行政发展实践和发展要求,在全面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体系的前提下,探讨其对于我国行政发展的方法论意义。西方公共行政发展的理论与实践表明,公共行政理论创新和方法论是处于互动关系状态的,从制度主义、行为主义到新制度主义,这些都是在方法论意义上提出的,从而指导了西方公共行政的发展与进步。因此,只有不断创新公共行政的方法论才能实现公共行政理论的创新,从而指导行政发展实践。如果没有系统的、发展的观点,把行政现象作为一个孤立的静止的不变的对象进行研究,那么不论运用什么具体研究方法,都不可能正确认识行政现象的本质联系和运动规律,都必然在行政理论上走人死胡同。毫无疑问,运用定量分析方法,也只有以科学发展观这一根本方法为前提,才能进行正确的分析和计量,得出正确的结论。

(二) 公共行政学量化研究要服务于行政现实问题

公共行政学研究中的定量分析所需要的各种量,来源于客观行政现实。只有经过大量的调查、统计、计算,从现实行政实践中提取真实的研究资料,才能为定量分析的正确性提供基本保证。在某种意义上,公共行政研究主要包括对两个方面的关注:问题与方法。一般来说,问题决定方法,方法服务于问题。因此,公共行政学者在进行量化研究的同时,要以问题研究为导向,形成问题研究的意识,在公共行政领域加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自觉性和敏感性。实际上,当前我国的社会变革和政府改革与创新,为公共行政的理论研究者和实务工作者提出了许多亟待回答的问题,如:如何平衡政府与市场的作用,实现政府职能的优化;如何处理政府与公民的关系,实现民主行政;如何优化公共治理体系;如何提升政府能力;如何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如何实现依法行政,实现法治政府;如何确保责任的实现;如何确保执行力和公信力,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需要公共行政学研究者予以充分的关注和回应,也需要以理论上的创新作指导。因此,公共行政学研究者要从中国现实的行政场域出发选好研究课题,找准研究的突破口,即选择的研究课题应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重大学术价值,这是公共行政学科知识得以增长、理论得以创新的必然要求。与此同时,在研究课题的方法选择上,应注重实证研究与量化分析、统计分析等。

(三) 公共行政学量化研究要与质性研究进行有机结合

公共行政是一门操作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虽然“学术界并不能评价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孰优孰劣的问题”,但是“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方法同属社会科学获取真知的手段,两者不可偏废。”在公共行政领域中,不可能没有“价值研究”,它需要用一种整体的、定性的、思辨的研究方法。另外,公共行政是一种具体的实践活动,它有一定的活动程度和规模,具有鲜明的“量”的特征,“定量”能使我们更科学地“定性”,因此定量研究又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公共行政研究领域中,将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两者互为补充,相得益彰,无疑会提升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可信性,从而完成理论研究的艰巨任务。通过国内社会科学三十年来的发展实践可以看出,把参与观察、深度访谈、史料中获得的数据尽可能量化、数字化进而统计分析,以弥补质性研究的主观性弊端,同时,也尽可能在以问卷调查为主的量化研究中增加研究者深度访谈和实地观察的实践,以避免过度数据化的刻板并弥补量化研究过度形式化而对社会现象解释力度削弱的弊端,正是包括公共行政学在内的社会科学领域研究方法选择和具体使用的主流趋势。

篇5

一是创新理念谋划工作。机构编制工作任务重,头绪多,人手紧。我们将全面激发改革管理的生机和活力,用创新的思路、创新的举措、创新的方法来破解工作中的难题和掣肘。树立“一盘棋”思想,善于运用辩证的思维,处理好行政体制改革与全面深化改革、严控机构编制总量与保障重点工作需要的关系,最大限度发挥机构编制资源的使用效率,坚决做到精简、统一、效能。当前,机构编制工作已逐渐从幕后走向台前,直接面对具体的矛盾问题,直接服务于经济发展,我们将坚持开门搞改革强管理,积极借鉴各地区的好做法、好经验,不断扩大社会参与度。

二是规范管理机构编制。进一步提高机构编制管理规范化、标准化和精细化水平,更加科学合理的配置机构编制资源。建立完善机构编制动态调整机制,按照“控制总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有增有减”的要求,在确保财政供养人员“零增长”的同时,处理好严格控制和满足事业需要的关系,把有限的机构编制资源向基层、向亟需加强的领域倾斜,不断提高机构编制资源配置效益。找准新时期机构编制工作的定位,当好参谋、出好主意,不断创新机构编制工作,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方法和路径。

三是提升部门服务形象。一是建章立制,加强内部管理。进一步完善工作规则,强化“每位同志都是最后一道关口”的意识,把目标任务分解到部门、落实到岗位、量化到个人,激发出人人有分工、处处有任务、“全办齐上阵”的干事创业热情,以责任制促落实,以责任制保成效,形成规范有序高效、执行有力的日常管理机制。二是主动服务,提升部门形象。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主动把机构编制融入大局中去思考、去定位、去谋划,设身处地为基层、为部门、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坚持“服务上门、送政策到家”的工作作风,并使之成为工作常态和工作自觉,积极认真沟通、耐心宣传政策、细致沟通解释,引导单位积极转变观念,优化编制使用,提高工作效率。

二、构建“一盘棋”格局,形成“一张网”制度

(一)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自觉把机构编制工作放在全局中去思考和谋划。重新修订《县机构编制委员会议事规则》,凡涉及机构设置、加挂牌子、职能划转、编制调整、人员调整、拟定公务员考录和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申报计划事宜,全部提交编委会研究,任何部门都不得擅自审批机构编制和绕过编制部门请示机构编制问题。编委领导对编委会的召开高度重视,每年平均召开编委会6次,编委会的议事决策职能进一步凸显。构建形成了领导有力、分工明确、协调配合的全县机构编制工作“一盘棋”格局,真正建立起了编委主任一支笔审批、编委一家行文、编制部门一家承办的“三个一”审批制度,实现职能配置科学化、机构设置最优化、编制配备精简化。

(二)建立完善编办、组织、人社、财政“四位一体”协调配合约束机制,从根本上控制了人员的“进口”,提升了进人用人的规范化、科学化水平。

一是坚持空编使用申请制度,严把人员入口关。实行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使用空编申请制度。坚持“凡进必考”原则,党政群机关公务员(参公人员)考录、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必须先由编制部门逐级申报编制使用计划;

各单位出现空编需调整人员,先由编制部门对其是否空编进行把关,由编委统一研究后,再由组织、人社部门选调人员。通过加强空编使用管理,进一步规范了进人程序,杜绝超编进人。

二是完善人员编制与财政预算联合管控制度,严把财政供养关。不断完善人员调整审批制度、人员工资传送审批制度,促使机构编制与财政预算挂钩的制度和措施得到落实。每年年底财政局编制下年度经费预算,先由编办对各单位在职人数及离退休人数进行审定,加盖核定章,财政部门见到经编制部门审定后的工资预算表,才予编制下年度人员工资预算。这一做法已作为一项长效机制固定下来。通过人员编制与财政预算联合管控,实现了编制与人员供养一体化,堵塞了各环节上容易产生的漏洞,进一步控制财政供养人数,节约了行政成本。

三是规范程序严格职数管理,严把科级干部配备关。出台《县干部选拔任用职数预审办法》,明确党政群机关、参公单位、事业单位科级干部的选拔任用,均需进行职数预审。县委在动议干部时,由组织部门向机构编制部门提出职数预审要求,机构编制部门进行职数、编制的预先审核,组织部门根据编制部门的审核意见选任干部。通过职数预审前置,进一步规范程序环节,有效杜绝了超职数配备干部现象的发生。

(三)活化存量编制资源,内部挖潜统筹优化。

篇6

王维安教授认为:金融危机是内部矛盾激化或外部冲击引起的金融体系动荡和混乱,在短期内迅速恶化金融指标并对实际经济产生不利影响,从而使管理当局处于紧张状态。从1979年日本进出口银行在北京设立代表处开始,我国一直在积极的参与金融全球化,至今金融开放的格局已基本形成,我国已深深融入了金融全球化之中。所以这次的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也很大。本文主要针对金融危机背景下的行政管理改革走向进行探讨,总结如下。

一、建立全国统一战线

面对金融危机的冲击,我们要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就必须培育和发展社会中介组织,完善社会的自治组织结构,培养社会的自治与自律能力,建立政府与社会相互依赖、相互协作的互动关系,建立全国统一战线。充分发挥第三部门(包括国际组织、志愿者组织以及各种社会组织体)在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是向善治目标转变的必经途径。因为:第三部门的生产和活动主要是公益性,即为公共利益服务。出于改善我国行政管理之目的,我们要加强对新公共管理的研究,特别是用比较的方法归纳总结共同的优势、经验、教训,取它之长,补己之短:在实践中依据金融危机下中国的特殊国情,从实际出发,有选择地借鉴和吸收。

二、真正实现民主管理

公民参与管理是行政改革的一项基本原则。公民不仅是各种公共服务的“消费者”,更是公共服务的监督者,必须在参与管理中实现自己的权利与价值。此外,从管理心理学的角度看,公民和低层公务员作为最直接、最了解公共需要、受金融危机影响最直接的群体,通过吸收他们参加决策过程与管理过程,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可以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我们的公共行政改革应该考虑到强调包括专家、学者以及民众在内的各界的参与,发挥他们的积极性,逐步实现管理的民主化。要大力发展和支持政务公开制度建设等行政民主化的实践,逐步健全人民参与管理、监督公共行政的系统配套制度。

三、政府内部管理效率要提高

3.1加强行政管理机构改革

金融危机对我国的经济负面影响不置可否,为了应对金融危机,我们应该转变政府职能,沿着转变政府职能的方向继续探索下去,以职能需要来设置、裁撤、增删政府机构。首先,要合理界定政府各部门职能,科学地设置机构,优化人员结构,将一些职能相近的机构合并,减少过多地政府部门,以解决政府职能交叉重复、效率低下、多头管理的问题,提高行政效率。其次,要着力减少行政层级,发展扁平化的组织结构,以最新管理技术及信息技术(如电子政务)改进管理手段,提高管理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再次,在机构设置上必须体现各级政府的功能特别。地方政府要根据其管理职能进行机构设置,没有必要与中央或上级机关严格对口,以免造成机构闲置、浪费资源的后果。最后,在调整职能、重设机构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组织立法,以保证机构的设立、变更、撤销和行政级别调整,都必须履行规范的法律程序,实现政府机构设置、职能、编制和工作程序的法定化。

3.2政府绩效管理要深化

政府绩效管理是借鉴“新公共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西方各国在此领域已积累了较多的经验。我国在政府绩效管理评估工作上才起步,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更需要不断完善。首先,实现政府绩效评估制度化、法制化。制度和法律是实行政府绩效评估的根本保障。当前我国政府绩效评估缺乏严格、统一的规则,可先考虑制定一个统一的绩效评估准则。在准则中对政府绩效评估的评估事项、指标体系、评价标准、评估程序和具体方法与工具做出规定,在此基础上以法律形式将绩效评估制度化、法律化。这样可避免评估在实践中被折衷而失去其本质特征,出现有形无实的现象。其次,建立起科学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这是建立政府绩效评估制的关键一步。借鉴“新公共管理”的经验,实行以结果为导向的目标绩效管理:评估的操作方法不能太复杂,以免执行起来过于繁琐;将内部评估与外部评估相结合,促进评估主体的多元化,评估结果与奖惩挂钩。再次。将绩效评估与管理工作相结合,充分利用绩效评估工具来改进政府管理。如控制预算、改进政府工作等等。

3.3政府人力资源管理要继续推进

“人力资源管理”是借鉴了工商企业的管理术语,对政府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是对公务员的管理。根据“新公共管理”改革的内容,我们应借鉴工商企业的人力管理方法,加强对公务员的管理。首先,必须增强政府公务员的“服务”意识。“新公共管理”改革要求政府官员增强服务意识和公共责任感,树立“顾客”观念,将自己的工作看作是对公民的服务,公民就是“顾客”,提倡顾客导向、政府提供回应,满足公众(顾客)的要求和愿望,提高服务质量,改善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其次,要严格贯彻《公务员法》,不断完善公务员的招聘、晋升、薪资、考核及培训制度,探讨新的、可行的激励方法。完善公共部门绩效管理制度,明确岗位职责与绩效标准。借鉴企业管理经验,引进职业生涯计划,将绩效考核与公务员的晋升、薪资及培训环节联系起来;改革培训体系,展开培训需求调查,不断更新培训内容,以达到通过培训切实提高公务员技能与素质的目的:改革和完善公务员的薪酬制度,建立奖惩制度。将精神方面的奖惩制度与物质方面的奖惩制度相结合,借鉴工商管理实践经验,应适当加强对公务员的物质激励。

四、结语

金融危机影响下我国的行政管理改革要结合我国国情,敢于创新,提出符合我国国情的改革措施,从而保证我国行政管理改革健康、稳步地前进。

篇7

王维安教授认为:金融危机是内部矛盾激化或外部冲击引起的金融体系动荡和混乱,在短期内迅速恶化金融指标并对实际经济产生不利影响,从而使管理当局处于紧张状态。从1979年日本进出口银行在北京设立代表处开始,我国一直在积极的参与金融全球化,至今金融开放的格局已基本形成,我国已深深融入了金融全球化之中。所以这次的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也很大。本文主要针对金融危机背景下的行政管理改革走向进行探讨,总结如下。

一、建立全国统一战线

面对金融危机的冲击,我们要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就必须培育和发展社会中介组织,完善社会的自治组织结构,培养社会的自治与自律能力,建立政府与社会相互依赖、相互协作的互动关系,建立全国统一战线。充分发挥第三部门(包括国际组织、志愿者组织以及各种社会组织体)在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是向善治目标转变的必经途径。因为:第三部门的生产和活动主要是公益性,即为公共利益服务。出于改善我国行政管理之目的,我们要加强对新公共管理的研究,特别是用比较的方法归纳总结共同的优势、经验、教训,取它之长,补己之短:在实践中依据金融危机下中国的特殊国情,从实际出发,有选择地借鉴和吸收。

二、真正实现民主管理

公民参与管理是行政改革的一项基本原则。公民不仅是各种公共服务的“消费者”,更是公共服务的监督者,必须在参与管理中实现自己的权利与价值。此外,从管理心理学的角度看,公民和低层公务员作为最直接、最了解公共需要、受金融危机影响最直接的群体,通过吸收他们参加决策过程与管理过程,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可以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我们的公共行政改革应该考虑到强调包括专家、学者以及民众在内的各界的参与,发挥他们的积极性,逐步实现管理的民主化。要大力发展和支持政务公开制度建设等行政民主化的实践,逐步健全人民参与管理、监督公共行政的系统配套制度。

三、政府内部管理效率要提高

3.1加强行政管理机构改革

金融危机对我国的经济负面影响不置可否,为了应对金融危机,我们应该转变政府职能,沿着转变政府职能的方向继续探索下去,以职能需要来设置、裁撤、增删政府机构。首先,要合理界定政府各部门职能,科学地设置机构,优化人员结构,将一些职能相近的机构合并,减少过多地政府部门,以解决政府职能交叉重复、效率低下、多头管理的问题,提高行政效率。其次,要着力减少行政层级,发展扁平化的组织结构,以最新管理技术及信息技术(如电子政务)改进管理手段,提高管理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再次,在机构设置上必须体现各级政府的功能特别。地方政府要根据其管理职能进行机构设置,没有必要与中央或上级机关严格对口,以免造成机构闲置、浪费资源的后果。最后,在调整职能、重设机构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组织立法,以保证机构的设立、变更、撤销和行政级别调整,都必须履行规范的法律程序,实现政府机构设置、职能、编制和工作程序的法定化。

3.2政府绩效管理要深化

政府绩效管理是借鉴“新公共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西方各国在此领域已积累了较多的经验。我国在政府绩效管理评估工作上才起步,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更需要不断完善。首先,实现政府绩效评估制度化、法制化。制度和法律是实行政府绩效评估的根本保障。当前我国政府绩效评估缺乏严格、统一的规则,可先考虑制定一个统一的绩效评估准则。在准则中对政府绩效评估的评估事项、指标体系、评价标准、评估程序和具体方法与工具做出规定,在此基础上以法律形式将绩效评估制度化、法律化。这样可避免评估在实践中被折衷而失去其本质特征,出现有形无实的现象。其次,建立起科学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这是建立政府绩效评估制的关键一步。借鉴“新公共管理”的经验,实行以结果为导向的目标绩效管理:评估的操作方法不能太复杂,以免执行起来过于繁琐;将内部评估与外部评估相结合,促进评估主体的多元化,评估结果与奖惩挂钩。再次。将绩效评估与管理工作相结合,充分利用绩效评估工具来改进政府管理。如控制预算、改进政府工作等等。

3.3政府人力资源管理要继续推进

“人力资源管理”是借鉴了工商企业的管理术语,对政府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是对公务员的管理。根据“新公共管理”改革的内容,我们应借鉴工商企业的人力管理方法,加强对公务员的管理。首先,必须增强政府公务员的“服务”意识。“新公共管理”改革要求政府官员增强服务意识和公共责任感,树立“顾客”观念,将自己的工作看作是对公民的服务,公民就是“顾客”,提倡顾客导向、政府提供回应,满足公众(顾客)的要求和愿望,提高服务质量,改善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其次,要严格贯彻《公务员法》,不断完善公务员的招聘、晋升、薪资、考核及培训制度,探讨新的、可行的激励方法。完善公共部门绩效管理制度,明确岗位职责与绩效标准。借鉴企业管理经验,引进职业生涯计划,将绩效考核与公务员的晋升、薪资及培训环节联系起来;改革培训体系,展开培训需求调查,不断更新培训内容,以达到通过培训切实提高公务员技能与素质的目的:改革和完善公务员的薪酬制度,建立奖惩制度。将精神方面的奖惩制度与物质方面的奖惩制度相结合,借鉴工商管理实践经验,应适当加强对公务员的物质激励。

四、结语

金融危机影响下我国的行政管理改革要结合我国国情,敢于创新,提出符合我国国情的改革措施,从而保证我国行政管理改革健康、稳步地前进。

篇8

(二)实践教学是行政管理学课程的性质所要求的行政管理学是公共管理学科的核心基础课程,在公共管理学科体系中具有明显的基础和导向作用,也是法学、新闻学、档案学、财政学等与公共组织密切相关专业本科生的选修课。作为一门研究政府对社会进行有效管理规律的科学,行政管理学的原则、原理有很强的理论性。同时,作为系统总结了国家行政管理的科学方法的学科,又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行政管理学“贵在有用”。作为一门科学性与艺术性有机结合的实用性很强的学科,行政管理学在要求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原理及方法等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必须重视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行政管理学这一鲜明的特征决定了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把理论讲授和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强实践教学,这是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能力的关键所在。

(三)实践教学是解决目前行政管理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培养新形势下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的需要持续多年的,导致了我国人才培养的断裂,因此,随着高考的恢复,我国各方面的高等人才的培养急需首先补上理论匮乏这一课。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研究行政管理学理论,开设行政管理学课程。行政管理学在研究和教学方法上以政治学作为价值取向,采用传统的研究型、学术型教学方法。这种研究方法满足了当时一个新的理论和课程最初建立和发展的需要。但是,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我国社会的迅速发展,尤其是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社会对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由传统的研究型、学术型向应用型、操作型人才转变。据此,国家在20世纪90年代的学科调整中把行政管理从原来隶属于政治学一级学科转到了隶属于公共管理学,突出了行政管理学学科的管理性,即实践性。从学科的调整可见我国对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变化。那么,作为行政管理学科最基础的课程《行政管理学》的研究和教学也必须随之发生变化,突出其实践性。但是长期以来,高校行政管理学教学的软肋就是实践教学环节非常薄弱,严重影响了行政管理学课应有的教学效果,也是导致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具体方法

本科教育培养目标、行政管理学的课程特点以及目前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决定了在行政管理学的教学方法上必须进行优化和改革,其中首先必须坚持的一个根本原则就是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和优化实践教学,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

(一)课堂实践课堂实践教学活动是指以课堂为教学场所,在课堂讲授的基础上,为了深化和巩固学生的认知而开展的教学实践活动。课堂实践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从而深化学生对教师所传授的理论知识的掌握。课堂实践教学包括以下几种方式:

1.案例分析法。这一方法是20世纪初哈佛大学创造的,即围绕一定的教学目的,把实际中真实的情景加以典型化处理,形成案例,通过学生的独立研究和相互讨论的方式,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方法。行政管理学的实用性特别强,它的重点不在抽象的推理,而在指导解决现实的社会公共问题,以及这种解决方法在其他相关情形下的推广。这一特性决定了案例分析在行政管理学教学工作中有普遍的应用价值。

2“.角色模拟”教学法。这一方法在于在课堂上人为地营造某种行政管理情景,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行政管理角色,从事相应的具体工作。通过这一方法,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直观地去感受、领悟所涉及的问题,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行政管理工作的基本技巧,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及人际关系处理能力。这一方法比较适用于涉及大量常规细节和现象、需进行较为复杂的综合方法技能训练的场合。行政司法、行政执法、公文处理、会议管理、机关物产材管理等内容非常适合运用这种方法。

3.课堂讨论。这种方法是在教师讲授基础知识后,为加深学生对所讲授内容的理解,在教师的组织与指导下,学生通过充分准备,师生围绕一个主题,发表意见,展开讨论。通过讨论,既可以达到形成共识、的目的,也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其创造性学习的兴趣和能力。例如,在教学中针对“西方公共行政理论历史沿革及其启示”“我国大部制改革的困境与对策”“行政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的路径“”深化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基本路径”“西方行政改革对我国的启示”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问题,就应该运用讨论的方法。

4.换位教学法。对于一些简单的章节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学的方式备课,然后在课堂上师生身份互换,老师随机点名,让个别同学以老师的身份给大家讲解,其他同学随时提问,老师最后作点评。这样,通过备课、讲课,学生把所学习的内容学懂、学透,提高了其自学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和组织能力。

5.任务驱动法。任务驱动法就是教师通过让学生在完成提出的某一“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和技能并提高综合素质的方法。任务驱动法包括以下三个环节: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布置教学任务、学生独立完成任务、教师进行成绩评定。“任务驱动”作为一种学习方法,它使教师由“主角”转变为“配角,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实现了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向主动地寻求知识的转变。这一方法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提高了他们解决实际困难的能力。

(二)课外实践课外实践是指学生在课堂之外、在学校的范围内进行的实践活动。这类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充分利用学生课下的业余时间,使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扩展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提高其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1.指导性自学。这一方法是通过教师给学生布置课外作业的方式,让学生自学来理解和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一种方法。自学的内容大体包括两方面:一是布置学生阅读与行政管理学相关的课外书籍,包括经典著作、重要文献、高质量的专业论文等,其目的是扩大和加深学生对所学的教材内容的理解。二是教材中的一些非重点、非难点的章节,学生通过自己阅读就能理解的内容。如行政管理学当中的“行政决策”这一章,关于行政决策的定义、程序、类型以及行政决策的地位和作用等问题,在管理学等课程中基本的东西都学过,因此,这部分内容完全可以布置学生自学,教师没有必要花大力气来讲,只是提示学生在把握的过程中注意决策同行政决策的区别就可以了。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行政决策体制以及我国行政决策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的教授上。自学不仅达到了扩大和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把握,更主要的是在自学的过程中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和思考的习惯。

2.科学研究法。科研是高校的重要职能之一,这种职能不单纯是要求教师从事科研工作,而且要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因此,引导学生参加科研活动是高等教育的特征之一。为了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该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参与适当的科研工作。如以教学中的疑点、难点问题为突破口,布置学生撰写小论文,选拔基础好的具有刻苦钻研精神的优秀学生参加教师的课题研究或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团体等,让学生有足够的空间充分发挥和展示个人的才华。

3.模拟实验。在校内建立行政管理模拟实验室,模拟各种行政管理场景和运作,使学生身临其境地处于某种管理角色中,从而增进学生对管理知识和方法的认知,培养综合管理能力。

(三)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指学生走出校门进入到真实的社会中去,实现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通过社会实践印证和加深学生的理论认知,把学到的理论向实践转化,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社会调查。针对行政管理要解决的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利用节假日、寒暑假开展专题调研,在调查中深入生活、了解社会,如行政管理学“行政组织“这一章,可以布置“我国省直管县改革———以绥中为例“”辽宁省大部制改革的困境及对策”等。人事制度这一章可以布置“辽宁政府雇员制”“辽宁公务员考试制度研究”等。在调研过程中,学生通过设计调查问卷、发袋徇卷、撰写调查报告等,锻炼学生的交际沟通、撰写调查报告的能力。

2.参观教学法。为了使行政管理学抽象的理论知识感性化,使学生获得新知识的同时巩固验证已学知识,可以组织学生到政府等部门去实地参观。参观法资源鲜活、生动,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教学空间被极大地拓展,教学同社会生活紧密相联。参观访问作为课堂教学的直观印证,对学生的情感、思想和行为的影响非常明显。参观一般由校外实践教师指导和讲解,要求学生围绕参观内容收集有关资料,整理参观笔记,撰写参观报告。

3.实习。顾名思义,实习就是在实践中学习,把学到的理论知识拿到实际工作中去应用,以锻炼工作能力。对于应用性极强的行政管理学这一课程而言,实习具有一切课堂教学所不能替代的特殊功用。为了保证实习的实效,最好应在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进行。

三、问题思考

课堂实践、课外实践和社会实践等多种方法和形式表明了《行政管理学》课程的实践教学方法非常多,五花八门,各具特色,为行政管理学的实践教学提供了丰厚的理论基础。但是这只是从应然的角度来讲的,而在实际上,教学方法作为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和措施,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实践性教学方法的采用必须从实际出发。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行政管理学的实践教学尚属探索阶段,加强实践性教学必须解决好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合理地运用实践教学的具体方法,构建比较合适的实践教学方法体系实践教学方法丰富多彩,并不是说在每个学校的教学实践中对每种方法都要采用,也不是某个教学内容都可以随意采用某种教学方法。实际上,每种具体的实践教学方法都有其特定的教学目的和要求,我们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合理地运用各种具体的实践教学方法。在多种教学方法中,从达到教学目标的角度来看,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最基本的基础实践手段,其目的是加深学生对行政管理学基本理论和知识的理解,如实验、参观、自学;二是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到的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中层实践手段,如情景模拟、案例分析、讨论法等;三是为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而设置的高层综合实践手段,如项目驱动、科学研究法、调研、实习等。因此,应加深对各种具体的实践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探讨,合理地对各种方法进行组合,构建比较合适的实践教学方法体系。

(二)系统地规划和安排实践教学体系教学方法作为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和方式,与教学计划、教学内容、考核方法等要素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有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就应该有与之相配套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考核方法。从总体上看,教学方法有理论讲授和实践教学两大类。作为两类不同的教学方法,其在教学计划、教学内容以及考核方法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区别。在长期的行政管理学的教学实践中,由于更多地采用的是理论讲授法,因此,在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内容以及考核等方面具备了许多经验,理论讲授比较规范和系统。而实践教学虽然随着教学改革的进行其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但是由于多种原因,至今还没有单独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内容以及考核方法,从而使得实践教学难以落到实处或者变形走样。因此,加强实践性教学,必须首先对其进行系统地安排和规划。如调整和完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增加与实践性手段相适应的内容;明确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在总学时中的比例,改变实践学时随意性的情况;将实践教学内容纳入到考试制度中,建立和完善独立的实践教学考核办法,从而使实践教学得以贯彻落实。

(三)建立和完善一系列保障机制教师队伍是教学质量提升的根本保障。实践性教学方法运用的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实践能力,但是,由于多种原因,在目前从事行政管理学课的教师队伍中,大部分教师是直接从学校到学校,博士毕业后直接进入到了高校从事教学工作,这种情况不仅是在行政管理学科比较常见,在其他学科也司空见惯。实践教学经验的缺乏严重地影响着实践教学方法的使用,从而成为提高行政管理学课程教学质量的一个瓶颈。因此,加强实践性教学必须在教师队伍的建设上下功夫。如有计划地让从事该课的教师到行政部门挂职锻炼、吸引优秀的行政领导干部加盟等。实践教学方法的成本比理论教学要高得多,一定的物质条件是实践教学方法运用的前提,无论是实验设备的配置、实践基地的建立和使用,还是调查、参观以及实习方法的使用都需要必备的资金物材的支撑,没有这些条件,实践教学无法开展。但是,从目前高校的实际情况来看,这部分投入还有很大差距,部分学校甚至是空白。因此,加强实践教学,学校必须在教学的硬件环境上下功夫。

篇9

现代政府应该是工作效率高,清正廉明、全心全意为大众服务,努力提高我国国际地位。加强政府的行政执行力建设,提高政府的行政效能,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而行政改革和效能建设的推动者就是政府的人力资源,人力资源素质的提高对于建设效能政府的意义重大,也是行政体制改革的根本出发点。

一、效能政府建设的必要性及培训对建设效能政府的意义

(一)效能政府建设的必要性

1、政府自身改革和发展的客观要求。提高政府效能一直是政府建设和改革的重点,在新形势下政府效能更加成为政府不容忽视和必须面对的问题。政府效能涉及政府工作的方方面面,政府的社会职能增加,社会责任增大对于政府自身的要求也不断提高。政府效能低下必然会带来不必要的内耗,政府就不能很好的完成社会职责,对于政府的对外形象和我国政治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2、加快行政体制改革的形势要求。建设效能政府是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题中之义、重中之重。十七大报告指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主要是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健全政府职责体系,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推行电子政务,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规范行政行为,加强行政执法部门建设,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运行的干预;规范垂直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关系;加大机构整合力度,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精简和规范各类议事协调机构及其办事机构,减少行政层次,降低行政成本,着力解决机构重叠、职责交叉、政出多门问题。”这一系列改革的实质都是对于效能政府的客观要求,是提高政府效能的措施和方法。

(二)培训对于建设效能政府的意义

培训是人力资源素质提高的有效途径,效能政府建设的关键主要是人,人员素质的提高是建设效能政府的前提和基础。在政府的人员队伍建设中培训是必不可少的,也是突破政府效能瓶颈的主要因素。正确、适当的发挥培训的作用,运用高效、实用的培训方法将成为政府效能提高的强大推动力。确定切合实际的培训内容、选择适宜的培训方法、确保所培训的内容用于工作、确定可行的培训方案,都为建设效能政府提供了有效途径。

二、培训方法在政府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一)实践法

实践法是通过让公务员在实际的工作环境中亲身操作、体验,掌握工作中所需的知识、技能的培训方法,此方法在政府培训中应用较为普遍。这种方法将培训内容和工作实际直接结合,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是公务员培训的有效手段。

实践法的主要优点:一是经济,受训者边干边学,一般无需特别准备教室等培训设施;二是实用、有效,受训者通过实干来学习,使培训内容和受训者将要从事的工作紧密结合,而且受训者在“干”的过程中,能迅速得到关于他们工作行为的反馈和评价。实践法具体包括如下方法:

1、工作指导法。这种方法是由一位有经验的直接主管人员在工作岗位上对受训者进行培训。这主要适用于刚刚工作的新成员,为使其更好的工作,一般由技术知识和实践经验比较丰富、行为道德较好的主管人员进行指导。这种方法针对性强、指导具体,效果也较好。

2、职务轮换。职务轮换是有计划的按照大体确定的期限,让员工或管理人员轮换担任若干种不同工作的方法,从而达到考察公务员的适应性和开发公务员多种能力的目的。职务轮换是通过横向的交换,使管理人员或普通公务员从事另一岗位工作。使他们在逐步学会多种工作技能的同时,也增强其对工作间、部门间相互依赖关系的认识,并开拓对组织活动更广阔的视野。

3、特别任务法。通过为某些受训者分派特别任务对其进行培训,此方法常用于管理培训。如行动学习,是让受训者将全部时间用于分析、解决其他部门而非本部门问题的一种课题研究法。受训者4-5人组成一个小组,定期开会,就研究进展和结果进行讨论。这种方法为受训者提供了解决实际问题的真实经验,可提高他们分析、解决问题以及制定计划的能力。

(二)模拟法

模拟法是以工作中的实际情况为基础,将实际工作中可利用的资源、约束条件和工作过程模型化,公务员在假定的工作情况中参与活动。学习从事特定工作的行为和技能,提高其处理问题的能力。模拟法的具体方法如下:

1、案例分析法。以现实问题为对象,以事实和数据为依据,把实际中的真实情景加以典型化处理,使培训者有机会对相应的情况进行独立研究和相互讨论、实践,以提高培训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或实例)教学,通常有三个目的:作为讲课的补充,用以说明政府管理中的某个概念、原则和基本原理的具体应用;作为受训者讨论和分析的练习,用以培养和发展受训者的能力和技巧;作为对管理人员的能力进行测试的方法。

2、角色模拟法。为培训者提供真实的情景,让某一受训者扮演某些特定的角色,在模拟真实的环境中表演,再让其他培训者对其表演的情况进行评价。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培训者换位思考问题,体验各类人物的心理感受,能够训练受训者的自我控制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3、游戏法。由两个或更多的受训者在一定规则的约束下,相互竞争达到一定目标的培训方法,是一种高度结构化的活动方式。由于游戏本身的趣味性,这种培训方法能激发受训者的学习兴趣,使人员在不知不觉中学习、巩固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开拓思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游戏法是员工培训中常用的一种辅助训练方法,常用的游戏如“沙漠遇险”、“海上沉船”、“红黑游戏”等。

三、对于建设效能政府中人力资源培训的建议

(一)灵活、合理运用培训方法

根据培训目的、培训对象、人员素质等综合因素,灵活、合理地运用培训方法。一项培训可以将多种培训方法相结合,全方位、多角度地运用培训方法,既可以消除培训的枯燥感,也可以使培训达到更好的实际效果。

1、在岗培训。让一个人通过实际做某项工作来学会某些技能,提高工作能力。主要方法有教练或实习法,是基层操作人员培训常用的方法,也可设立助理职务可用于培养未来的高层管理人员。还有工作轮换和特别任务法都适用于在岗培训。在运用这些方法中要注意实施培训的人应当接受严格的训练,掌握必需的培训资料;对被选做培训教师的人进行有关指导方法的全面培训。

2、新公务员的培训。新公务员的培训主要侧重导向活动。对刚被聘入政府、对内外情况生疏的新公务员指引方向,使之对新的工作环境、条件、人员关系、应尽职责、工作内容、规章制度、组织的期望有所了解,使其尽快而顺利地安下心来,融合到政府机构中来投身到工作中去,进入职位角色。从长远来看,导向活动有利于培养公务员的组织归属感。其目的是为了减少新员工的焦虑与困惑;确立恰当的工作期望;培养积极的工作态度、价值观;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

3、管理人员的培训。培训的目的是学习或补充新的管理知识和先进的管理方法;树立正确的态度与观念,以利于更好地领导、管理下级;提高管理人员在决策、用人、沟通、创新等方面的能力。总而言之,通过传递信息、改变态度、更新知识,达到提高管理能力的目的。根据管理人员的培训目的和管理人员的工作特点,可以综合运用模拟法和游戏法等方法,注重实际管理能力的培养。

(二)培训变被动为主动

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服务于人的发展理念。与被动式培训相对应,主动式培训最根本的价值观就是以人为本。人既是培训的过程,也是培训的目标,最终都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换言之,人是主动式培训的核心要素,培训根据工作中人的需要而设立,是为了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而不是传统的以事为中心,为了完成某项任务而进行的突击式、速成式的“培训”,基于政府战略目标下受训者的合理要求和兴趣而进行。与以往的培训机制最大的区别在于,主动式培训是基于受训者在政府战略目标下合理范围内的自愿和兴趣。培训内容根据相关主体的主动协商合作而设置。培训目的在于提高受训者的能力,促进人和组织的协同发展。

(三)建立有效的人员培训模式

1、从单一的技能培训转向全方位培训。在传统的培训中,培训内容一般是针对一项具体的工作中所需的技能和知识而进行的。而在现在乃至未来的培训中,不仅要求公务员掌握其工作中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还要求掌握沟通技巧、团队工作技巧等诸多方面的技巧,甚至包括技术技能、领导艺术、人员管理、战略计划等各方面的知识。

2、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培训评价体系。做到公平、公正地去评价是培训改革的基础,可以提高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评价的目的在于检查培训效果、培训目标实现的程度,以便于改进培训工作,提高培训质量,鞭策公务员积极努力地学习。采用的评价形式是多方面的,不但要考核理论知识,还要考核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四)建设学习型政府

落实中央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要求,政府要不失时机的构建学习型政府,全面提升政府员工的整体素质,努力营造公务员成长的良好工作环境和学习环境。要使每个公务员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要不断强化公务员的学习欲望,灌输“求知犹如求生”的思想;要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方法比内容更重要;要提高公务员非认识性学习的能力,提倡无意识性学习。只要能坚持下去,我们的政府就一定能充满生机和活力,一个学习型的人才队伍就一定能形成,那么政府效能的提高也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效能政府的建设关乎政府社会责任的完成,关乎人民利益的实现,甚至关乎我国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和发展。除了体制的因素外,公务员的素质和能力成为政府提高效能的关键和瓶颈。对已有公务员和新入选的公务员进行多方位、有效的培训是提高政府人员素质的可行、有效的途径。只有一个积极、健全的政府人员培训体系,才能成为建设效能政府的后盾,不断培养出更多符合政府和社会需要的公务员人才,充实公务员队伍,提高公务员队伍的整体素质,那么建设效能型政府的一大关键性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参考文献:

篇10

现代政府应该是工作效率高,清正廉明、全心全意为大众服务,努力提高我国国际地位。加强政府的行政执行力建设,提高政府的行政效能,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而行政改革和效能建设的推动者就是政府的人力资源,人力资源素质的提高对于建设效能政府的意义重大,也是行政体制改革的根本出发点。

一、效能政府建设的必要性及培训对建设效能政府的意义

(一)效能政府建设的必要性

1、政府自身改革和发展的客观要求。提高政府效能一直是政府建设和改革的重点,在新形势下政府效能更加成为政府不容忽视和必须面对的问题。政府效能涉及政府工作的方方面面,政府的社会职能增加,社会责任增大对于政府自身的要求也不断提高。政府效能低下必然会带来不必要的内耗,政府就不能很好的完成社会职责,对于政府的对外形象和我国政治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2、加快行政体制改革的形势要求。建设效能政府是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题中之义、重中之重。十七大报告指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主要是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健全政府职责体系,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推行电子政务,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规范行政行为,加强行政执法部门建设,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运行的干预;规范垂直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关系;加大机构整合力度,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精简和规范各类议事协调机构及其办事机构,减少行政层次,降低行政成本,着力解决机构重叠、职责交叉、政出多门问题。”这一系列改革的实质都是对于效能政府的客观要求,是提高政府效能的措施和方法。

(二)培训对于建设效能政府的意义

培训是人力资源素质提高的有效途径,效能政府建设的关键主要是人,人员素质的提高是建设效能政府的前提和基础。在政府的人员队伍建设中培训是必不可少的,也是突破政府效能瓶颈的主要因素。正确、适当的发挥培训的作用,运用高效、实用的培训方法将成为政府效能提高的强大推动力。确定切合实际的培训内容、选择适宜的培训方法、确保所培训的内容用于工作、确定可行的培训方案,都为建设效能政府提供了有效途径。

二、培训方法在政府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一)实践法

实践法是通过让公务员在实际的工作环境中亲身操作、体验,掌握工作中所需的知识、技能的培训方法,此方法在政府培训中应用较为普遍。这种方法将培训内容和工作实际直接结合,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是公务员培训的有效手段。

实践法的主要优点:一是经济,受训者边干边学,一般无需特别准备教室等培训设施;二是实用、有效,受训者通过实干来学习,使培训内容和受训者将要从事的工作紧密结合,而且受训者在“干”的过程中,能迅速得到关于他们工作行为的反馈和评价。实践法具体包括如下方法:

1、工作指导法。这种方法是由一位有经验的直接主管人员在工作岗位上对受训者进行培训。这主要适用于刚刚工作的新成员,为使其更好的工作,一般由技术知识和实践经验比较丰富、行为道德较好的主管人员进行指导。这种方法针对性强、指导具体,效果也较好。

2、职务轮换。职务轮换是有计划的按照大体确定的期限,让员工或管理人员轮换担任若干种不同工作的方法,从而达到考察公务员的适应性和开发公务员多种能力的目的。职务轮换是通过横向的交换,使管理人员或普通公务员从事另一岗位工作。使他们在逐步学会多种工作技能的同时,也增强其对工作间、部门间相互依赖关系的认识,并开拓对组织活动更广阔的视野。

3、特别任务法。通过为某些受训者分派特别任务对其进行培训,此方法常用于管理培训。如行动学习,是让受训者将全部时间用于分析、解决其他部门而非本部门问题的一种课题研究法。受训者4-5人组成一个小组,定期开会,就研究进展和结果进行讨论。这种方法为受训者提供了解决实际问题的真实经验,可提高他们分析、解决问题以及制定计划的能力。

(二)模拟法

模拟法是以工作中的实际情况为基础,将实际工作中可利用的资源、约束条件和工作过程模型化,公务员在假定的工作情况中参与活动。学习从事特定工作的行为和技能,提高其处理问题的能力。模拟法的具体方法如下:

1、案例分析法。以现实问题为对象,以事实和数据为依据,把实际中的真实情景加以典型化处理,使培训者有机会对相应的情况进行独立研究和相互讨论、实践,以提高培训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或实例)教学,通常有三个目的:作为讲课的补充,用以说明政府管理中的某个概念、原则和基本原理的具体应用;作为受训者讨论和分析的练习,用以培养和发展受训者的能力和技巧;作为对管理人员的能力进行测试的方法。

2、角色模拟法。为培训者提供真实的情景,让某一受训者扮演某些特定的角色,在模拟真实的环境中表演,再让其他培训者对其表演的情况进行评价。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培训者换位思考问题,体验各类人物的心理感受,能够训练受训者的自我控制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3、游戏法。由两个或更多的受训者在一定规则的约束下,相互竞争达到一定目标的培训方法,是一种高度结构化的活动方式。由于游戏本身的趣味性,这种培训方法能激发受训者的学习兴趣,使人员在不知不觉中学习、巩固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开拓思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游戏法是员工培训中常用的一种辅助训练方法,常用的游戏如“沙漠遇险”、“海上沉船”、“红黑游戏”等。

三、对于建设效能政府中人力资源培训的建议

(一)灵活、合理运用培训方法

根据培训目的、培训对象、人员素质等综合因素,灵活、合理地运用培训方法。一项培训可以将多种培训方法相结合,全方位、多角度地运用培训方法,既可以消除培训的枯燥感,也可以使培训达到更好的实际效果。

1、在岗培训。让一个人通过实际做某项工作来学会某些技能,提高工作能力。主要方法有教练或实习法,是基层操作人员培训常用的方法,也可设立助理职务可用于培养未来的高层管理人员。还有工作轮换和特别任务法都适用于在岗培训。在运用这些方法中要注意实施培训的人应当接受严格的训练,掌握必需的培训资料;对被选做培训教师的人进行有关指导方法的全面培训。

2、新公务员的培训。新公务员的培训主要侧重导向活动。对刚被聘入政府、对内外情况生疏的新公务员指引方向,使之对新的工作环境、条件、人员关系、应尽职责、工作内容、规章制度、组织的期望有所了解,使其尽快而顺利地安下心来,融合到政府机构中来投身到工作中去,进入职位角色。从长远来看,导向活动有利于培养公务员的组织归属感。其目的是为了减少新员工的焦虑与困惑;确立恰当的工作期望;培养积极的工作态度、价值观;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

3、管理人员的培训。培训的目的是学习或补充新的管理知识和先进的管理方法;树立正确的态度与观念,以利于更好地领导、管理下级;提高管理人员在决策、用人、沟通、创新等方面的能力。总而言之,通过传递信息、改变态度、更新知识,达到提高管理能力的目的。根据管理人员的培训目的和管理人员的工作特点,可以综合运用模拟法和游戏法等方法,注重实际管理能力的培养。

(二)培训变被动为主动

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服务于人的发展理念。与被动式培训相对应,主动式培训最根本的价值观就是以人为本。人既是培训的过程,也是培训的目标,最终都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换言之,人是主动式培训的核心要素,培训根据工作中人的需要而设立,是为了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而不是传统的以事为中心,为了完成某项任务而进行的突击式、速成式的“培训”,基于政府战略目标下受训者的合理要求和兴趣而进行。与以往的培训机制最大的区别在于,主动式培训是基于受训者在政府战略目标下合理范围内的自愿和兴趣。培训内容根据相关主体的主动协商合作而设置。培训目的在于提高受训者的能力,促进人和组织的协同发展。

(三)建立有效的人员培训模式

1、从单一的技能培训转向全方位培训。在传统的培训中,培训内容一般是针对一项具体的工作中所需的技能和知识而进行的。而在现在乃至未来的培训中,不仅要求公务员掌握其工作中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还要求掌握沟通技巧、团队工作技巧等诸多方面的技巧,甚至包括技术技能、领导艺术、人员管理、战略计划等各方面的知识。

2、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培训评价体系。做到公平、公正地去评价是培训改革的基础,可以提高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评价的目的在于检查培训效果、培训目标实现的程度,以便于改进培训工作,提高培训质量,鞭策公务员积极努力地学习。采用的评价形式是多方面的,不但要考核理论知识,还要考核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四)建设学习型政府

落实中央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要求,政府要不失时机的构建学习型政府,全面提升政府员工的整体素质,努力营造公务员成长的良好工作环境和学习环境。要使每个公务员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要不断强化公务员的学习欲望,灌输“求知犹如求生”的思想;要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方法比内容更重要;要提高公务员非认识性学习的能力,提倡无意识性学习。只要能坚持下去,我们的政府就一定能充满生机和活力,一个学习型的人才队伍就一定能形成,那么政府效能的提高也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效能政府的建设关乎政府社会责任的完成,关乎人民利益的实现,甚至关乎我国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和发展。除了体制的因素外,公务员的素质和能力成为政府提高效能的关键和瓶颈。对已有公务员和新入选的公务员进行多方位、有效的培训是提高政府人员素质的可行、有效的途径。只有一个积极、健全的政府人员培训体系,才能成为建设效能政府的后盾,不断培养出更多符合政府和社会需要的公务员人才,充实公务员队伍,提高公务员队伍的整体素质,那么建设效能型政府的一大关键性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参考文献:

篇11

对于事业单位而言,思想政治工作是事业单位日常工作的重要内容。新时期事业单位迎来了深层次的改革,在这一形势下,要想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质量,就要对思想政治工作方法进行全面创新,不但要积极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理念,还要在思想政治工作的具体方法和工作机制上进行全面创新,实现思想政治工作水平的全面提升,为事业单位思想政治工作提供有力支持,确保事业单位思想政治工作能够取得实效。为此,我们应对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创新引起足够的重视,并积极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创新,满足事业单位思想政治工作需要。

一、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理念要坚持以人为本

思想政治工作在实际开展过程中,其工作理念应坚持以人为本。这一提法不但符合思想政治工作实际,同时也是确保思想政治工作整体质量的重要做法。基于这一认识,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理念应坚持以人为本,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思想政治工作要对以人为本的理念有正确认识。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对象是单位员工,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不但体现出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本质,同时表明了思想政治工作应围绕员工这一基本对象来开展。因此,只有对以人为本的理念有正确认识,才能保证思想政治工作取得实效。

(二)思想政治工作要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不但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同时也是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效果的重要手段。基于这一认识,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是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全面深入开展的重要手段。

(三)思想政治工作应及时调整工作思路。从当前思想政治工作出发,在工作思路和工作理念上应及时调整,以适应以人为本的需求,使思想政治工作能够契合单位工作实际,达到更好的为事业单位员工服务的目的。

二、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工作方法要与时俱进

结合事业单位思想政治工作开展实际,工作方法上的创新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主渠道作用。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要重视发挥、挖掘新媒体的作用,充分利用新闻媒体、网络技术、信息渠道,广泛开展思想政治宣教工作,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建设事业单位门户网站、开通党建思想政治工作手机报、建立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公众微信号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新媒体方法。

(二)善于组织集中性的宣教战役。注重切合关键时间节点、重大事件、重要工作或迎合上级组织统一部署开展的大型思想政治主题宣教活动如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有的放矢地组织开展集中性的宣教战役,通过典型事例和先进人物宣传引导等方式,向职工灌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健康积极的生活趣味,营造浓厚氛围,提升思想政治工作实效。

(三)重视发挥文化的社会教育功能。结合当前事业单位思想政治工作实际,要想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我们就要对思想政治工作的社会教育功能有全新的认识,不但要将思想政治工作与事业单位的文化建设结合在一起,还要积极发挥文化建设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使思想政治工作能够在实效性上有较大提高,满足事业单位思想政治工作需要。

三、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应从工作机制上进行全面创新

在事业单位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创新过程中,工作机制的创新是关键内容,要想保证工作机制创新取得积极效果,我们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创新要着力做好构建领导与检查机制。事业单位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应建立完善的领导检查制度,领导应定期下基层检查指导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情况,并鼓励员工和中层干部为思想政治工作献计献策。

(二)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创新要着力做好构建动力与激励机制和预警与防范机制。从事业单位工作实际来看,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对提高员工基本素质,提升员工职业道德水平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为此,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我们应认清思想政治工作的本质,应将思想政治工作与构建动力与激励机制和预警与防范机制结合在一起考虑。

(三)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创新要着力做好构建各类信用与群众参与机制和构建疏导与养成机制。考虑到思想政治工作是事业单位群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思想政治工作中,重视信用教育和构建群众参与机制及疏导与养成机制是十分重要的,对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四)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创新要着力做好构建学习与培训机制。思想政治工作和其他工作一样,要想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水平,就要充分认识到学习与培训机制的重要性,不但要将思想政治工作于学习和培训机制相结合,还要积极开展学习与培训机制的构建,保证思想政治工作取得实效。

四、结语

综上所述,新时期事业单位思想政治工作要想实现工作方法的全面创新,就要从工作理念、工作具体方法和工作机制等几个方面进行创新,使思想政治工作既能够得到全面有效开展,又能够取得实效,满足事业单位工作需要。

参考文献

[1] 崔晓晖. 论加强我国公务员的职业道德建设[J]. 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13,04.

[2] 陈永耀,朱爱国. 新形势下如何做好离退休干部的思想政治工作[J]. 资治文摘(管理版),2014,03.

[3] 仪健翎,黄一兵. 事业单位思想政治工作现状及创新途径[J]. 湘潮(下半月),2013,06.

篇12

作者简介:邴春霞(1978-),女,山东青岛人,青岛市城阳区服务业发展局经济师,研究方向:经济管理。

中图分类号:F20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08.77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08-171-02

一、服务领域公共体系的历史沿革

(一)服务领域公共体系发展状况

服务领域公共体系与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紧密的联系,从服务领域公共体系改革的历史看,从最初的零散式管理逐步向一站式服务管理模式转变,对适应新时代公共服务体系改革和创新方向具有重要作用。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服务领域各项改革也在不断推进。服务领域公共体系改革有其自身的规律,积极稳妥地推进政策创新,实现服务领域的全方位发展。在公共体系创新过程中需要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采取有效机制,形成改革与发展的基本规律,积极稳妥的推进各项事业的不断发展。

(二)市场环境下的服务领域历史改革

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服务领域经历了发展的黄金期,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重要的任务是对传统体制进行改革,保证其不断进行体制创新,积极稳妥地推进公共体系模式的转变,在现有管理模式推进下,新的公共体系改革和目标实现需要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进行。服务领域公共体系创新过程中,需要改变以往不适应公共体系的问题,从形式和内容等方面推进各项工作不断前进。

服务领域公共体系改革过程中需要转变管理模式,把其服务领域行业管理逐步转向到依靠科技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推进行业发展的方向上来。从服务领域历史发展方向看,需要积极推进市场化改革,从行业管理、市场运行规范化角度积极稳妥的推进各项事业不断发展,因此当前要从管理、观念、体制方面加强工作,服务领域公共体系还存在很多不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元素,还有计划经济的色彩,因此需要逐步改变这种状况,全面实现观念转变,逐步摆脱传统管理手段的束缚,不断改革与发展服务领域生产力,保证其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服务领域公共体系改革过程中需要构建完善的交通管理体系,促使服务领域在新的历史背景下不断适应行业发展的需要,从根本上解决公共体系创新力不足的问题。

(三)服务领域公共体系阶段化创新

服务领域历史发展过程中需要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采取不同的改革措施,积极稳妥的推进模式和机制创新,促使经济体制改革能够符合不同时期服务领域事业发展的具体要求。当前阶段需要明确服务领域公共体系的具体内容,从服务领域交通公共体系改革的组成部分出发,积极稳妥的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实现公共体系和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目标。从服务领域机构改革出发,建立符合服务领域发展客观要求和特色的基本制度,积极稳妥的推进各项事业不断前进。

在新的历史时期,服务领域管理内容主要集中在如下几个方面,对服务领域公共体系的现状进行分析,从而能够对具体内容进行评价。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服务领域公共体系需要坚持改革的基本方向,按照历史发展的规律对各项任务进行优化,提升服务领域管理水平。在新的历史时期服务领域公共体系需要坚持相应的原则,积极稳妥的推进各项任务不断推进,在培育和完善服务领域体制改革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公共体系和机制需要进一步创新,积极推进服务领域公共体系改革步入一个新的阶段。在体制和机制创新目标实施过程中需要推进各项事业得到科学化发展。服务领域公共体系模式下需要促进全区域经济发展,保证服务领域管理各项工作按照改革的基本方向开展工作,从现代化发展角度看,服务领域管理机制需要不断完善,积极推动服务领域的基础领域网建设,让服务领域步入一个新的阶段,进而稳妥地推进各项事业不断发展。

二、我国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策略

(一)公共服务体系发展策略

从公共服务理论发展角度看,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国外公共服务专家就提出了新公共服务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代表公共服务发展的一种趋势。新公共服务理论对公共服务改进和反思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公共服务发展趋势指明了方向。我国的著名公共服务研究学者孟永革在《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一书中明确提出现代社会公共政策是各种利益之间博弈的结果,此书在2004年出版之后得到强烈反响,激起人们对公共服务的基本思考。在各种利益和观点之间形成一个利益混合体。因此,政府需要通过管制和命令在指导各项公众活动得到顺利开展。在此过程中需要政府和社会形成一种合力,保证各项工作得到协同发展,对社会问题各种解决方案进行调研,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政府的作用可以更好的帮助公民表达和实现一些公共利益,对公共服务管理水平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从我国公共服务政策研究角度看,已经不再是传统的通过命令和管制模式指导公众活动。而是在具体工作实施过程中形成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政府应该成为推动社会服务向重要方向发展的积极参与者,政府的作用需要帮助更多的公众实现他们的共同利益,通过控制和驾驭社会发展方向,积极推动公共服务工作不断前进,因此我国公共服务平台逐步搭建,对推动社会各项事业不断发展营造良好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当前我国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需要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政策制定过程中去,让其政策得到全面有效的实施,全面提升政策的利用价值,积极稳妥的实现各项事业不断前进。从我国公共服务当前的作用看,需要把公共服务和私营、非盈利组织结合在一起,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面临的各项问题提供解决方案。

(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基本功能的实现

当前,新公共服务模式和体系建设过程中需要发挥综合治理和公共行政的基本作用,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民主公民权和公共利益,积极稳妥的推进各项事业得到科学化发展。我国的新公共服务理论要求其能够在市场化模式下推进各项工作。在治理模式创新过程中需要处理好各个主体之间的关系,建立多元主体的合作伙伴关系,推进新公共服务平台化建设。

从我国新公共服务理论研究角度看,新公共服务理论是对新公共管理的一场扬弃。其在试图承认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基础上改进各项公共管理实践,把其主要价值引入到新公共服务体系中,把公共服务理论与民主价值、公共利益结合在一起,建立完善的社会发展和公共管理机制,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当前在新公共服务理论的引导下,我国的各项公共体系改革正在推进,包括交通、卫生、教育、环保等工作都在进行全面的改革,不断优化综合公共体系,实现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服务领域公共体系在发挥公共服务方面一直存在很多的弊端,但是需要在公共管理的基础上进行优化,全面完善服务领域制度和机制,积极稳妥的推进公共服务模式不断创新,实现社会事业不断发展。通过制度建设树立公共服务的创新精神,积极稳妥的推进公共服务体制改革,全面提升公共服务的整体效率,为服务模式具体化实施创造良好的制度。政府需要成立公共组织,公共组织在履行职能的过程中需要坚持“顾客导向”、“顾客满意”的基本理念,一方面需要组织实施好公共服务基本事务,另一方面需要全面提升公共服务质量。逐步完善自我服务和管理模式,实现公共管理责任人负责的基本原则,逐步推行公共管理工作专业化。公共部门需要在管理工作落实过程中转变观念,改变以往注重工作过程和投入向注重结果和产出的转变,建立公共服务绩效评估机制,逐步明确公共机构应该完成的基本任务,对公共服务目标进行多方位思考,把提高服务质量作为一项长期性工作来做,同时也是工作绩效考核的重要条件。从总体情况看,新公共服务理念具有丰富的内容,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按照市场化和企业化管理,全面提升公共服务管理水平。

(三)公共服务体系创新策略

积极稳妥的推进公共服务体制创新,公共服务设施需要优化发展,才能促进整个社会的科学发展。公共服务的提供和生产需要社会和市场力量来共同承担。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比如说在制定政策、建立适当的激励机制、监督各类合同的执行方面发挥关键作用,积极引导实现公共利益和目标服务。提升公共服务综合化水平。各个部门需要管理的方法和理念逐步引导到公共部门。对管理需要有公共、服务、相通性的认识,西方国家在行政改革过程中非常重视公共服务的组织,对公共服务部门的服务模式进行评估,通过绩效评估、目标管理、质量管理等方面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全面提升公共服务管理水平。

三、总结

公共服务发展过程中需要放松严格的行政规则,建立具有使命感的公共组织,形成新公共服务管理模式,公共服务制度建设是服务理念提升的重要措施,通过制度建设让树立公共服务的创新精神,积极稳妥的推进公共服务体制改革,全面提升公共服务的整体效率,为服务模式具体化实施创造良好的制度。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