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5 15:59:3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行政创新的具体方法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前言:从新世纪开始,国家就要求政府进行改变,进行“新型政府”的建设工作,以此达到“服务”的真正要求,由此更好地对经济、文化等发展予以推进,以对我国的发展予以力量,但是想要做好“新型政府”建设各环节工作,必须注意到行政管理这个方面,只有对行政管理整体的体制予以改变,做到创新,才能够真正建设“新型政府”各环节工作,国家和相应人员要仔细思考。
一、概念叙述
“新型政府”就是可以真正对他人服务的政府,包括人民、社会以及经济、文化等等,主要就是强调政府的负责人和工作人员,在进行工作的时候,以“人民”为正确方向而进行,按照相应的法律、规定等,做好执法整体工作,并且需要对所有人和事负责,愿意担负所有的责任,所以各个城市的政府都必须进行改进,以达到“新型政府”的真正要求,而这是想要达到社会主义的真正要求必须进行的工作。
二、“新型政府”要求行政管理整体体制进行创新
虽然“新型政府”这个词开始出现的时间还比较短,但是在马克思相应理论之中,就已经对注重人民进行了记录,但是在中国建国刚开始的时候,整体都是非常落后的,当时的情况,必须先从“经济”着手,那么现在我国的经济已经有了大程度提升,人们对于政府予以的服务已经有了较高要求,这就必须做好“新型政府”的建设工作。但是必须对行政管理整体体制进行改变并且进行创新,而这也是必须进行的工作:一是我国本身是社会主义的国家,并且正在发展之中,人民本身是国家的“主人”,所以必须做好分配环节工作,而且在分配的时候,必须“公平”,而行政管理整体工作,正是对此予以保证的环节,所以必须先进行改变,二是政府各环节工作在进行的过程中,一定会有一些问题或者是欠缺,所以必须不断进行改变,对于行政管理整体环节来说,在管理的内容方面会出现欠缺,因为新情况一直在出现,而在管理的方法上,需要进行创新,这样才能够提升效率,三是国家整体的发展之中,必进行行政管理相应环节工作,以此对文化、社会、人类等等发展予以“规范”,让它们“合作”,一同发展,所以行政管理整体体制必须不断进行改变,以此才能够达到现在的真正情况。
三、对行政管理整体体制进行创新以建立“新型政府”的方法思考
明确“新型政府”的基本内容和必须对行政管理整体体制进行创新的内容之后,国家和每一个省、城市的政府负责人必须进行仔细思考,设置完备的方法,以做好实际创新环节工作,这就要从下面几个方面来思考:
(一)对工作环节予以改进,做到良好服务
那么想要对行政管理整体体制予以创新,必须先对各环节工作进行改进,以此走到可以良好服务,并向优秀服务的方向发展。第一,政府需要对自己的责任先进行改变,注意到自己应该“主动”去解决人们的各类问题或者是予以推进,负责人和工作人员要对自己的思想进行一个改变,必须注意到“服务”的真正内容和需要遵循的准则;第二,重新设置各个工作环节,包括环节的数量和工作人员,对于环节的数量来说,需要重新安排,使得环节的数量变得“最少”,比如同一个事项的各个环节,完全可以安排成一个大环节,做好这个工作之后,对工作人员进行安排,按照工作的量来选择工作人员的数量,使得每个环节工作都可以较好的效率。另外,政府还必须不断把握新的情况,包括人们的“新要求”,以此对整体工作予以完备。
(二)完备相应规定以推进政府对理念进行提升
“新型政府”强调做好“服务”工作,那么在对行政管理整体体制予以改进以做到创新的时候,需要对各类别规定进行新的考量。一方面,国家需要先完备相应的法律和规定,对行政管理整体工作的内容进行明确,为政府对其进行创新予以正确的方向,然后各地区的政府,负责必须对相应规定进行思考,在行政管理相应规定之中,将原有的内容先进行整合,将“落后”的内容删掉,将新的内容加入进去,然后对行政管理整体工作的内容进行规定,并且将所有规定进行法律层面改进,以提升法律层面的效率,推进行政管理各个工作人员可以良好进行工作。另一方面,在这个基础之上,可以用相应规定推进政府、负责人员、普通工作人员等都对自己的理念进行一个提升,这个内容在上文已经提到,每一个工作人员,无论是否是领导,都必须考量到“服务”的真正要求,以此才能够推进“新型政府”整体建设工作可以平稳进行。这里需要强调一点,对行政管理相应规定予以完备的时候,必须对此也进行管理工作。
(三)对行政管理环节工作人员、部门等进行重新安排
上文中已经提到,需要对行政管理各环节工作和人员进行重新安排,那么做好这个环节之外,需要对工作人员、部门进行再次地重新安排,以对工作的效率、效果等给予大程度提升。一方面,对于工作人员来说,人数方面进行一次安排之后,还必须考量他们的能力和品格,所以在考试的时候,在卷子之中,要着重于“新型政府”各方面的内容,考量考试人员是否可以有“正确”的理解,而在面试的时候,必须让他们表达对“新型政府”和行政管理的想法,全部通过之后,开始真正工作,需要不断对其予以培训,以让他们把握“新型政府”的真正内容;另一方面,对行政管理各环节工作的部门进行重新安排,将工作内容非常少、工作内容已经没有作用等类别的部门删掉,比如计划部门等,对于其中的工作人员,依照他们的真正能力,安排到其他的机构或者是部门之中,同时对新情况和人们的新要求予以研究,以此可以设定新的部门,比如网络管理部门、信息处理部门等等,以此真正地对行政管理的效果予以提升。
一、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
1.重要性
新时期、新形势下,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职工思想政治素质,增强凝聚力、促进企业和谐发展有着极其中哟啊的意义和作用。
思想政治工作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用科学发展观统揽发展全局的内在要求。在新形势下,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对于企业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加快企业发展有重要作用,有利于企业的工作高效、有序地开展。同时,思想政治建设有利于提高职工思想政治素质,增强认同感和凝聚力,有利于提高职工的思政素质,更好地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矛盾,找出问题所在,确定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和具体方法,增加解决问题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增强团结、调动积极性和凝聚力。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有利于统一思想,使职工齐心协力共谋发展,实现企业和谐发展
2.创新的必要性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更是一个企业管理的关键所在。服从各服务于企业管理创新工作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进入主渠道,掌握主动,唱好主旋律,打好主动仗的关键。思想政治工作虽然不像抓经营、抓效益那样可在短期内收到显著成效或轰动效应,但对每个人的行动都起着根本指导作用,并在潜移默化中发挥着动力作用,同样,在企业管理创新工作中起着保障作用。当前,创新已成为各行业、各领域的共识,作为实现企业统一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内容的思想政治工作也必须进行创新。
二、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措施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发展,各种思想、观念、文化互相融合碰撞,思想政治工作在理念、导向、方式、方法上面临着严峻考验和挑战。传统的说教式的思想政治工作已很难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面对新形势、新问题,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与时俱进,我们必须从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与形式上不断创新,以适应新形式、新局面、新环境的要求。
1.树立与时俱进的新观念
创新是人们对事物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拓展和升华。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目的在于探索新知、推动发展,其前提是必须有正确的思想方法、科学的求实态度和变革求新的勇气和与时俱进的理念。因此,必须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政治工作新观念。要树立创新意识,要看到目前的思想政治工作思路、观念、方法落后的现状。跳出传统的圈子,打破封闭的格局,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其次,要树立市场经济意识,主动研究市场经济,适应市场经济,服务市场经济,引导市场经济。应根据市场经济的特点研究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方法,开辟出一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路子。第三,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意识,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而人的工作是要靠人去做的。因而一定要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和有效性。既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还要做到保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
2.运行机制要创新
新形势下,要对思想政运行机制进行创新,使之更好地服务与企业的管理。
一方面,要考核管理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形成所有管理人员都要进行思想政治工作工作格局。思想政治工作与行政手段互相结合。消除单纯用行政手段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因为单纯强调行政手段虽然一时见时效,但是却存在着后劲不足,缺乏长久效应。思想工作和行政手段二者必须有机地结合起来,要把思想政治工作纳入企业管理,在研究、安排、检查、总结工作时,同时研究、安排、检查、总结思想政治工作,把定性变为定量,实行量化考核,并定期检查落实。同时,还要建立思想政治工作预警分析制度。做到对职工的思想早发现、早预防、早解决、把化解矛盾做在矛盾激化之前。确保思想政治工作信息渠道畅通,加强信息沟通和反馈及各部门之间协调配合。思想政治工作者也要深入职工群众调查研究,不断提高自身理论和能力,运用科学理论和方法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3.加强政工干部队伍建设
政工干部的建设关系思想政治工作的落实情况,领导干部要自觉抓、主动抓。每个领导干部都要把抓好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决不能把这项工作视为份外事,更不能当成“额外负担”或不重要的任务。要积极创造条件,给政工干部相对集中的学习和掌握做思想政治工作本领的机会。同时,还要注重提高政工干部的整体素质,加强学习,在实践中不断锻炼自己。要经常组织政工干部进学习,扩大知识面,更好地应对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
4.创新企业文化、改进工作方法
文化创新是文化事业发展的动力。要继承和发扬一切优秀的文化传统,同时,要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发挥各自优势,进行文化创新。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的新路子,增强宣传思想工作的感染力、说服力和号召力。要继续搞好以“讲文明、树新风”为主要内容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创建文明建设等活动,努力使广大群众在参与中受到教育,得到提高。还要积极开展学习先进活动,注意总结和宣传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先进典型,激励作用辐射到社会生活和各个领域的不同群众,在全社会形成崇尚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风气。同时,还要大力发展文化活动,广泛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群众性文化体育娱乐活动,通过文化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三、总结
新时期,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要进一步总结经验,不断探索实现思想政治工作创新。要勇于实践,不断开创思想政治工作新的局面,在内容上、方法上和机制上不断创新,只有这样,企业才会健康发展,不断壮大。才能确保我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中有强有力的思想政治保证,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
关键词:金融危机行政管理改革走向
王维安教授认为:金融危机是内部矛盾激化或外部冲击引起的金融体系动荡和混乱,在短期内迅速恶化金融指标并对实际经济产生不利影响,从而使管理当局处于紧张状态。从1979年日本进出口银行在北京设立代表处开始,我国一直在积极的参与金融全球化,至今金融开放的格局已基本形成,我国已深深融入了金融全球化之中。所以这次的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也很大。本文主要针对金融危机背景下的行政管理改革走向进行探讨,总结如下。
一、建立全国统一战线
面对金融危机的冲击,我们要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就必须培育和发展社会中介组织,完善社会的自治组织结构,培养社会的自治与自律能力,建立政府与社会相互依赖、相互协作的互动关系,建立全国统一战线。充分发挥第三部门(包括国际组织、志愿者组织以及各种社会组织体)在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是向善治目标转变的必经途径。因为:第三部门的生产和活动主要是公益性,即为公共利益服务。出于改善我国行政管理之目的,我们要加强对新公共管理的研究,特别是用比较的方法归纳总结共同的优势、经验、教训,取它之长,补己之短:在实践中依据金融危机下中国的特殊国情,从实际出发,有选择地借鉴和吸收。
二、真正实现民主管理
公民参与管理是行政改革的一项基本原则。公民不仅是各种公共服务的“消费者”,更是公共服务的监督者,必须在参与管理中实现自己的权利与价值。此外,从管理心理学的角度看,公民和低层公务员作为最直接、最了解公共需要、受金融危机影响最直接的群体,通过吸收他们参加决策过程与管理过程,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可以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我们的公共行政改革应该考虑到强调包括专家、学者以及民众在内的各界的参与,发挥他们的积极性,逐步实现管理的民主化。要大力发展和支持政务公开制度建设等行政民主化的实践,逐步健全人民参与管理、监督公共行政的系统配套制度。
三、政府内部管理效率要提高
3.1加强行政管理机构改革
金融危机对我国的经济负面影响不置可否,为了应对金融危机,我们应该转变政府职能,沿着转变政府职能的方向继续探索下去,以职能需要来设置、裁撤、增删政府机构。首先,要合理界定政府各部门职能,科学地设置机构,优化人员结构,将一些职能相近的机构合并,减少过多地政府部门,以解决政府职能交叉重复、效率低下、多头管理的问题,提高行政效率。其次,要着力减少行政层级,发展扁平化的组织结构,以最新管理技术及信息技术(如电子政务)改进管理手段,提高管理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再次,在机构设置上必须体现各级政府的功能特别。地方政府要根据其管理职能进行机构设置,没有必要与中央或上级机关严格对口,以免造成机构闲置、浪费资源的后果。最后,在调整职能、重设机构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组织立法,以保证机构的设立、变更、撤销和行政级别调整,都必须履行规范的法律程序,实现政府机构设置、职能、编制和工作程序的法定化。-
3.2政府绩效管理要深化
政府绩效管理是借鉴“新公共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西方各国在此领域已积累了较多的经验。我国在政府绩效管理评估工作上才起步,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更需要不断完善。首先,实现政府绩效评估制度化、法制化。制度和法律是实行政府绩效评估的根本保障。当前我国政府绩效评估缺乏严格、统一的规则,可先考虑制定一个统一的绩效评估准则。在准则中对政府绩效评估的评估事项、指标体系、评价标准、评估程序和具体方法与工具做出规定,在此基础上以法律形式将绩效评估制度化、法律化。这样可避免评估在实践中被折衷而失去其本质特征,出现有形无实的现象。其次,建立起科学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这是建立政府绩效评估制的关键一步。借鉴“新公共管理”的经验,实行以结果为导向的目标绩效管理:评估的操作方法不能太复杂,以免执行起来过于繁琐;将内部评估与外部评估相结合,促进评估主体的多元化,评估结果与奖惩挂钩。再次。将绩效评估与管理工作相结合,充分利用绩效评估工具来改进政府管理。如控制预算、改进政府工作等等。
3.3政府人力资源管理要继续推进
“人力资源管理”是借鉴了工商企业的管理术语,对政府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是对公务员的管理。根据“新公共管理”改革的内容,我们应借鉴工商企业的人力管理方法,加强对公务员的管理。首先,必须增强政府公务员的“服务”意识。“新公共管理”改革要求政府官员增强服务意识和公共责任感,树立“顾客”观念,将自己的工作看作是对公民的服务,公民就是“顾客”,提倡顾客导向、政府提供回应,满足公众(顾客)的要求和愿望,提高服务质量,改善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其次,要严格贯彻《公务员法》,不断完善公务员的招聘、晋升、薪资、考核及培训制度,探讨新的、可行的激励方法。完善公共部门绩效管理制度,明确岗位职责与绩效标准。借鉴企业管理经验,引进职业生涯计划,将绩效考核与公务员的晋升、薪资及培训环节联系起来;改革培训体系,展开培训需求调查,不断更新培训内容,以达到通过培训切实提高公务员技能与素质的目的:改革和完善公务员的薪酬制度,建立奖惩制度。将精神方面的奖惩制度与物质方面的奖惩制度相结合,借鉴工商管理实践经验,应适当加强对公务员的物质激励。
四、结语
金融危机影响下我国的行政管理改革要结合我国国情,敢于创新,提出符合我国国情的改革措施,从而保证我国行政管理改革健康、稳步地前进。
中图分类号:D0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5194(2011)02-0059-05
从社会科学史来看,社会科学中的量化研究在与定性研究的对垒争论中逐步获得成熟与进步,已经成为一种常规的研究方法,并在社会科学界占据长期的优势主导学术地位。与其他社会科学一样,在西方公共行政学研究中,公共行政学者对于方法论的争论也是围绕社会科学中两大基本研究方法――量化研究和定性研究――来展开的。同样,实证主义的量化研究也在公共行政学领域一度占据着主导地位。在我国,行政学研究始终存在一个“软肋”,那就是行政学研究方法论建设的严重滞后,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量化研究的极其薄弱。研究方法的成熟度是衡量一门学科成熟度的主要标志之一。因此,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公共行政学要获得进一步发展,要走向成熟,实现科学化,每一位行政学者就必须思考与回答如下重要问题:量化研究作为公共行政学的一种重要研究方法,它在公共行政学研究中是怎样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公共行政学量化研究究竟有何重要价值?其使用范围与局限性何在?如何结合公共行政学自身的特点,在公共行政学研究中给量化研究以适当的位置,发挥其应有的功能,从而推动公共行政学的进一步发展?本文试图就上述问题展开探讨。
一、公共行政学量化研究的产生与发展
实证主义的量化研究传统是与公共行政学的产生与发展一脉相承的。在公共行政领域,公共行政科学化、技术化的理念最早是威尔逊在1887年提出来的,这种意图在他的“行政学之研究”一文中一目了然:“首先,政府能够适当地和成功地进行什么工作;其次,政府怎样才能以尽可能高的效率及在费用或能源方面用尽可能少的成本完成这些适当的工作。”这种理性的研究方法把公共行政定位于一种实现目标的工具,注重对公共行政的科学性、规范性的实证主义研究,这种定位为后来的公共行政学者们所继承,马克斯・韦伯、古德诺、威洛比、古利克、西蒙等都秉承这一思想。马克斯・韦伯通过他的理想官僚制模型的建构,解决了威尔逊思想付诸实施的技术性问题。古德诺在其代表作《政治与行政》中,率先系统阐述了政治与行政分离理论,认为政治是表示国家意志的领域,行政是实现国家意志的方法和技术。威洛比在《公共行政原则》的序言中强调,“公共行政与任何科学相类似,具有某些普遍适用的基本原理。”古利克和厄威克在《行政科学论文集》中相信科学应该提供普适性原则来指导行政行为,更强调应将公共行政发展为一套科学理论。可以说,技术理性在传统公共行政学那里得到了极大的张扬,而对技术理性的极端推崇,进而发展成为对实证主义的量化研究方法和解释性研究模式的偏好,可以说是主流社会科学的正统观点。西蒙也同马克斯・韦伯一样将价值与事实进行了区分,试图建立一个价值中立的一般行政学,行政学研究更加醉心于运用科学技术的手段对错综复杂的公共行政活动作微观上的“数量确定”和精确描述,试图使公共行政学成为一门与政治分离的、以管理技术和工艺为主的科学。20世纪70年代的公共政策学派与公共选择学派都深受行为主义行政学的影响,都有明显的实证取向。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兴起的新公共管理是对泰勒主义的继承和发展,它表明了传统形态的公共行政理论正在普遍化为一般管理哲学的理论倾向。纵观西方公共行政在1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就其方法论而言,实证主义的量化研究范式仍然是占主导地位的,至今仍对公共行政学研究产生重大的影响。
对于中国来说,公共行政学毕竟是一件舶来品。我国公共行政学的现代化进程也是从外求于西方公共行政学理论开始的,因此,西方公共行政实证主义的量化研究同样也深深影响着中国公共行政学的发展进程。我国行政学研究方法讨论始于1997年,至2001年8月《中国行政管理》杂志开辟“公共行政学研究方法论”专栏,关于方法论的讨论达到一个小高峰,只可惜此专栏只延续了半年。在沉寂将近三年之久后的2004年11月13日至14日,中国行政管理学会、上海行政学院和上海行政管理学会在上海行政学院联合举行了全国“公共行政管理方法论创新”研讨会,但是,研讨会结束后并未在全国行政学界引发更深入的讨论。目前,《公共行政评论》杂志也开辟了关于公共行政研究方法的专栏。自2007年起,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全国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主办的全国公共管理与政策研究方法暑期研讨班,已经连续举办了四届,其目的在于培训学者运用科学的研究工具推动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的学科发展。近年来,我国行政学者薄贵利、张成福、马骏、郭晓聪、董建新等人也对我国公共行政学研究方法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反思,指出了公共行政学方法论上的“结构性失衡”、研究方法的单一性、基于数据的定量分析十分薄弱等问题。这些研究方法上的问题直接制约了我国公共行政学向科学化、精确化的方向发展,也削弱了公共行政学对行政现实问题的解释力与包容性。公共行政学者只有紧密结合中国行政改革与发展的实践,树立科学精神,充分重视实证主义方法论的训练,用科学的研究工具进行研究,才能推动公共行政学以及行政实践的发展。
二、公共行政学量化研究的重要价值
实证性研究作为社会科学的一种研究范式,倡导将自然科学实证的精神贯彻于社会现象研究之中,主张从经验入手,采用程序化、操作化和定量分析的手段,使社会现象的研究达到精细化和准确化的水平。没有量化研究,公共行政学很可能只停留在印象主义的臆想和未经证实的见解这样一种水平上,因此,量化研究对于促进公共行政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 量化研究有助于精确描述行政现象
公共行政学研究,不能只是限于对公共行政本质的一般性分析,更重要的是要认识和把握行政的规律性,为行政改革与发展实践服务。运用量化分析方法给出数量界限规定,就是明确界定影响行政因素的数量关系,把握行量的变化规律,使行政理论具有可操作性。这是量化分析方法大显身手的领域。对行政现象作出精确的描述,是行政现象研 究起码的任务和要求,也是人们对行政现象有具体了解的表现。任何人要对行政现象进行深入解释和有效预测,首先都必须对行政现象作出精确的描述。量化研究有助于精确描述行政现象,这主要是因为:其一,量化研究以其量化的方式,通过使用科学的测度指标和分析方法,能对通过社会调查获得的资料进行数量化的处理,进而具体揭示行政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差异和数量关系,实现对行政现象的精确描述;其二,量化研究以数学为主要研究手段和分析方法,通过清晰、准确的数学语言和严谨、缜密的数理逻辑,能把行政现象的存在状态与发展变化陈述得更为清晰、更显简洁、更加精确;其三,量化研究以其特有的规范性特点而适于采用电子计算机做数据处理,而电子计算机处理数据更有其精心设计的严格程序和可加控制的计算精度,所以,一旦借助电子计算机来处理数据,更能实现对行政现象的精确描述。
(二) 量化研究有助于获得新的行政信息
行政现象量化研究的核心是对行政现象进行统计分析。人们通过对行政现象调查所获取的有关行政现象的数据资料的统计,不仅可以使零散的行政信息系统化,而且还可从中获得某些更有价值的新的行政信息。首先,通过统计,可以获得某些新的数值化的行政信息。统计不仅能将数值化的行政现象资料进一步升华,而且能将某些非数值化的行政现象调查资料转化为数值化的行政信息,从而使非数值化的行政现象调查资料反映出更为深刻的道理。其次,通过统计,可以获得某些新的宏观性的行政信息。借用统计学方法,人们可以对有关行政现象调查样本情况的微观信息进行综合加工,从而获得层次更高的具有重要指导作用的宏观性行政信息。再次,通过统计,可以获得某些有关行政现象的未来性行政信息。统计可以使人们建立有关行政现象存在与发展的数学模型。借助于这些模型,人们能够推知行政现象的变化趋势和未来状态,获得有关行政现象的未来性行政信息,然后根据过去的和现在的行政信息资料,找出其中的规律,再运用科学理论和科学方法,探索行政发展的趋势,并作出估计和判断,从而更能有效地实施行政预测与行政控制。
(三) 量化研究有助于深化质的分析与完善其他研究方法
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行政现象也是如此。运用量化分析方法深化质的分析,就是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考察所分析对象的量的规定及由量到质的转化,从而加深对质的认识。公共行政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行政改革与发展。对行政改革与发展的分析,当然需要定性分析,但行政改革与发展同样具有质的规定性和量的规定性。例如,行政发展的规律包括行政发展目的和达到目的的手段,那么,行政发展的目标是什么,如何确定公众需要的满足程度,行政发展目的和手段是一种怎样的关系,等等,就都需要运用量化分析法,得出确切的答案。这样一种求解,不仅有助于我们比较精确地衡量行政发展的实现程度,深刻认识行政发展的本质,而且为我们自觉运用行政规律提供了现实依据。量化分析方法不仅对深化质的研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在改进和完善其他行政学研究方法方面起着独特的作用。我们知道,随着公共行政学研究的拓展,公共行政学研究方法也在不断完善,如定性分析、规范分析、静态分析、动态分析、均衡分析等,它们都从不同的角度,在不同程度上推动了公共行政学研究,促进了公共行政学理论的创新。但只要对这些方法略加考察,就不难发现,这些方法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都依托于数量分析,是以数量分析为手段,以确定性的量度为基准而加以运用的。因此,量化分析方法已成为运用其他研究方法不可缺少的工具,或者说,量化分析方法已成为“工具的工具”。
(四) 量化研究有助于提高公共行政研究水平
人们对行政现象的认识,是随着科学方法的不断进步而不断扩展和深化的。在过去,人们对于包含行政现象在内的社会现象,只能采用极为简单的定性方法来进行观察与思考,只能作出一些定性的结论,而且其中往往带有个人主观臆断的成分,由于受到研究方法及相关知识的限制,既不可能对行政现象的存在状态与发展变化作出精确描述,更不可能对行政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作出量化分析。近现代以来,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学研究领域出现了大量的新的研究方法,这些研究方法使科学研究进一步走向科学,量化研究就是其中最为重要的研究方法之一。量化研究方法的出现,不仅增强了人们对行政现象研究的量化意识,而且增强了人们对于数量关系的控制能力,使人们对行政现象的认识由浅入深,由粗到精,由片面走向全面,由微观走向宏观,极大地开阔了人们行政观察与思考的范围,增加了人们行政认知与解释的能力,提高了人们的行政研究水平。
三、公共行政学量化研究的局限性与适用范围
量化研究虽然对于推动公共行政学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在对行政现象的研究中,它并不是全能的,不能解决所有问题。第一,行政现象定量研究不能测量行政现象深层次的具体细节的内容,对不能量化的行政现象更是无能为力;第二,行政现象定量研究只能反映行政现象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而不能揭示行政现象的本质特征和本质联系;第三,行政现象定量研究的主要数学基础是统计学,而不是微积分,很难反映行政现象存在的真实全貌和行政现象发展的持续过程;第四,行政现象定量研究一般只适用于行政现象宏观层次的研究,而对个体的研究往往作用不大;第五,行政现象定量研究的实施运作比较艰难,其研究结论存在信度与效度问题。总之,公共行政学量化研究在适用范围上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它不能独自包揽有关行政现象的全部课题,不能独自解决行政现象研究的全部问题,也不能独自得出行政现象研究的最终结果。
结合量化研究方法的特点,我们认为,公共行政学量化研究主要适用于下述研究领域:(1)适合于宏观层面研究。即比较适合于公共政策、行政规划和行政预测发展方面的研究,适合在宏观层面上对行政现象进行大规模的调查和趋势性的特征预测,通过行政现象的平均情况和抽样总体的代表性,以求发现问题或提出解决问题的新视角。(2)适合于对行政现象进行数量化的因果分析和相关分析,发现趋势性的因果规律和相关规律。例如,研究行政经费投入与GDP之间的数量关系、行政专业结构与经济结构的相关性分析等。(3)适合于行政改革、行政绩效评估、描述和预测性研究。通过观察、实验、测量,将数据加以分析和归纳,发现和推断具有代表性的、可推广的特征和模型。(4)能够证实或证伪已形成的理论假设,并不断地修改或完善已有的理论假设。比如,行政心理学领域的许多理论就是通过验证或证伪方法发展起来的。
公共行政学量化研究中,信度和效度是关系到量化研究结论的准确性和普遍意义的关键性要素,而无论是观察、实验、测量、数据统计,还是用图标和模型说明问题,其设计和研究难度都比较大,对研究 者有很高的技术要求。因此,研究者除了需要具有严谨规范的求实精神、较强的演绎归纳分析能力外,还需要对研究问题能够给予合理假设,需要具有一套完备的操作技术,包括抽样方法、资料收集方法(如问卷法、实验法)、数字统计方法(如描述性统计、推断性统计)等。
四、提升公共行政学量化研究的质量
不同的研究方法有其自身的研究价值,没有任何单一的研究和知识发展途径能够持续适用于公共行政的本质及其所处的更大社会环境所需要的广阔研究范围。鉴于量化研究的局限性与运用范围,我们所强调的运用量化研究,是根据公共行政学自身的特点,在公共行政学研究中给定量分析方法以适当的位置,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因此,公共行政学在运用量化研究时,需要把握以下几个基本方面:
(一) 公共行政学的量化研究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当代行政发展观的思想基础,对公共行政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方法论是在特定理念指引下的具有内在逻辑统一性的理论体系,它指导着人们如何认识事物和获取知识,它不是具体的方法,而是制定和使用具体方法的元方法。科学发展观就是指导我们认识中国现实和推动中国发展的科学方法论。我国公共行政研究对于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最根本的是要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运用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科学态度、创造精神和科学方法,着眼于我国社会转型期新的行政发展实践和发展要求,在全面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体系的前提下,探讨其对于我国行政发展的方法论意义。西方公共行政发展的理论与实践表明,公共行政理论创新和方法论是处于互动关系状态的,从制度主义、行为主义到新制度主义,这些都是在方法论意义上提出的,从而指导了西方公共行政的发展与进步。因此,只有不断创新公共行政的方法论才能实现公共行政理论的创新,从而指导行政发展实践。如果没有系统的、发展的观点,把行政现象作为一个孤立的静止的不变的对象进行研究,那么不论运用什么具体研究方法,都不可能正确认识行政现象的本质联系和运动规律,都必然在行政理论上走人死胡同。毫无疑问,运用定量分析方法,也只有以科学发展观这一根本方法为前提,才能进行正确的分析和计量,得出正确的结论。
(二) 公共行政学量化研究要服务于行政现实问题
公共行政学研究中的定量分析所需要的各种量,来源于客观行政现实。只有经过大量的调查、统计、计算,从现实行政实践中提取真实的研究资料,才能为定量分析的正确性提供基本保证。在某种意义上,公共行政研究主要包括对两个方面的关注:问题与方法。一般来说,问题决定方法,方法服务于问题。因此,公共行政学者在进行量化研究的同时,要以问题研究为导向,形成问题研究的意识,在公共行政领域加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自觉性和敏感性。实际上,当前我国的社会变革和政府改革与创新,为公共行政的理论研究者和实务工作者提出了许多亟待回答的问题,如:如何平衡政府与市场的作用,实现政府职能的优化;如何处理政府与公民的关系,实现民主行政;如何优化公共治理体系;如何提升政府能力;如何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如何实现依法行政,实现法治政府;如何确保责任的实现;如何确保执行力和公信力,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需要公共行政学研究者予以充分的关注和回应,也需要以理论上的创新作指导。因此,公共行政学研究者要从中国现实的行政场域出发选好研究课题,找准研究的突破口,即选择的研究课题应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重大学术价值,这是公共行政学科知识得以增长、理论得以创新的必然要求。与此同时,在研究课题的方法选择上,应注重实证研究与量化分析、统计分析等。
(三) 公共行政学量化研究要与质性研究进行有机结合
公共行政是一门操作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虽然“学术界并不能评价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孰优孰劣的问题”,但是“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方法同属社会科学获取真知的手段,两者不可偏废。”在公共行政领域中,不可能没有“价值研究”,它需要用一种整体的、定性的、思辨的研究方法。另外,公共行政是一种具体的实践活动,它有一定的活动程度和规模,具有鲜明的“量”的特征,“定量”能使我们更科学地“定性”,因此定量研究又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公共行政研究领域中,将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两者互为补充,相得益彰,无疑会提升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可信性,从而完成理论研究的艰巨任务。通过国内社会科学三十年来的发展实践可以看出,把参与观察、深度访谈、史料中获得的数据尽可能量化、数字化进而统计分析,以弥补质性研究的主观性弊端,同时,也尽可能在以问卷调查为主的量化研究中增加研究者深度访谈和实地观察的实践,以避免过度数据化的刻板并弥补量化研究过度形式化而对社会现象解释力度削弱的弊端,正是包括公共行政学在内的社会科学领域研究方法选择和具体使用的主流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