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5 15:59:3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金融经济研究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我国经济的重要支柱是金融行业,由通货膨胀引起的金融问题对金融行业产生巨大的压力。充分认清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为解决通货膨胀带来的问题提供了帮助。下面就浅要分析了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
1. 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
1.1货币供给因素
中国通货膨胀产生的重要原因是国家货币供给太多,过多的货币并没有均匀的分散到各个行业,而是流入某些特殊行业,使这些行业的物价水平提高,带动收入水平提高,又带动了投资水平的提高,使这些行业所需物的价格升高。近几年来,银行对外贷款和国家外汇储备增长迅速,增加了金融市场上货币的流通量。货币流通量过大时,开始转入房地产行业,使房地产市价升高。股市发展壮大时,货币又流入股市,加大了股市泡沫。如此造成了通货膨胀的发生。
1.2资源紧缺拉升需求
众所周知,我国人口基数大,资源人均占有量少,在资源发生供小于求的情况时,造成产品的价格上涨。这一点在自然资源产品上表现的尤为突出。产品价格上涨可以反映出产品的原材料成本上涨,初级产品和中级产品价格上涨导致了成品最终价格的上涨。企业对于产品原材料成本上涨采取的策略是提高产品的销售价格,消费者就间接的成为原材料成本上涨的买单者。由此可见通货膨胀可由资源紧缺或产品成本改变引起。
1.3受国际环境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积极发展经济,对于外部国际市场的依赖远远高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多项对外金融指标过高。我国和欧盟贸易额并列世界第一,表面我国在经济上高度的对外依赖性。这种依赖性导致我国受贸易国经济影响越来越大,越来越敏感,贸易国一旦发生通货膨胀也会牵连到我国经济金融秩序。汇改后,人民币对外升值速度加快,人民币升值会导致通货紧缩现象,但国际上的热钱对人民币升值预期较大,大量涌入中国,还有贸易顺差都对国内金融市场带来了较大的波动性。在此环境下美元进行主动性贬值,国际上美元标记物价格大大提高,比如原油、金属和粮食等。 2. 通胀时采取的策略
2.1加强宏观调控
固定资产投资过高导致GDP处于高位增长。避免我国金融市场过热发展的首要任务要靠国际的宏观调控,减低固定资产投资发展速度。近几年我国陆续出台了针对性调控的措施,比如加强土地管理、清查投资项目、控制信贷增长速度等。再取得了相应的政策效果同时还应进一步加强落实力度。要归结经济和法律手段,加大对耗能高产业的结构调整,升高市场标准,在出口上严格坚持两高一资原则不动摇。不能放松对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力度,研究资源环境相关保护法规。充分调动资源在金融市场上的分配,鼓励促进企业进行产业优化调整活动。
2.2防止资产泡沫
目前我国供过于求问题十分突出,流动性泛滥严重。国际收支上国家间顺差现场持续增加、货币创造量变大,导致流动性还会升高。资料表明,流动性过大导致过量的资金流入短期内高回报的金融市场,引起产品价格升高,加大了经济泡沫,严重时还会导致金融危机的发生。比如这几年发生的热钱流入房地产行业,带动了房价的升高,热钱流入股市,加大了股市的资产泡沫。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全球金融风险加大,国际游资在寻找新的投资途径时会首先考虑中国金融市场,中国人民币的升值又加大了对国际游资的吸引力。对此要加大资本管理力度,防止国际游资大量涌入,加大反洗钱工作力度,严格防范银行信贷存在的安全隐患,防止资产泡沫不断的扩大。
2.3减少市场货币量
采用货币紧缩的财政政策来减少市场上货币的流通量,使供过于求的市场压力降低,进而减低通货膨胀压力。对于市场上过多的货币量,央行要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存贷款基准率,目的是缩紧银根。存款准备金率的上调可以让银行的可贷资金减少,使人们的投资行为减少。单一调高存款准备金率、存贷款基准率,对CPI指数影响不大,加息政策对股市影响不大。在加息的同时公开市场操作,加强对外汇的监管,保证汇率水平在一定的范围内波动。为了防止国际游资大量的涌入中国经济市场,对经济市场造成恶劣的影响,还要做的加大短期投资的管理和外债的管理,鼓励境外集团使用国内资金,扶持国内机构对境外的金融投资。
2.4信息制度公开化
阻止通胀预期最好的办法是公开现在控制通胀的实际效果。央行进行宏观调控时注意人们的就业情况,要根据已有的资金储蓄流向情况预测通胀趋势。政府在处理通胀问题时要公开操作的透明度、政策的透明度,让公众产生反通胀政策产生良好效果的信心。
2.5完善住房系统
住房需要是每个公民的基本需求,房价问题是很重要的民生问题,房地产价格的上升导致了水泥、钢筋、建材等相应原材料产品价格的上升,引起消费指数上升。通过对房地产的宏观调控,建造保障公民基本需求的安居工程,改造县镇乡村危房工程,使公民的住房资金、土地政策按照法律条文落实到位。
关键词:
金融体系;实体经济;关系;互相作用
金融体系对经济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其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金融体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市场资金流动的趋势与方向,其中还包含了社会经济具体运行规律。实体经济则能够体现出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也能够体现出金融体系的运行状态。通过对两者进行分析,采取有效的调控和管理措施,不仅能够使两者保持协调的发展状态,还能够有效规避两者在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风险,以免发生阻碍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情况。下面笔者就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进行阐述。
一、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的基本概念
1.金融体系的概念。对金融体系的概念进行阐述应从以下两个角度进行:首先,宏观角度。金融是一个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重要模式,该模式在不同国家都是不相同的,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的出现主要是因为不同国家在发展速度和水平上所存在的差异[1]。有些国家内部的金融体系是由该国家金融市场具体发展情况决定的,而有的国家则是通过宏观调控所决定的。其次,整体角度。基于该角度能够将金融体系视为一个国家的体系,体现出该国家经济的整体发展情况。也可以将其视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大体框架,一些交易平台、市场资产等共同组成了该国家的金融体系,如果企业想要在市场竞争中得到生存,就需要充分了解市场环境中所存在的各种不稳定因素为,综合考虑全局情况。
2.实体经济的概念。在实体经济的概念当中包括了物质产品的生产、销售等内容,从宏观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其涉及的范围较广、领域较多,是人类发展的重要基础。而从经济特点方面来讲,经济实体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了相应的生产资料,在改善人们生活上发挥了重要作用[2]。实体经济还能够保障人类经济的发展,促使人类能够保持正常的生产与消费,人们通过实体经济能够达到人们所需要的物质基础与精神层面的消费。
二、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两者之间的作用
金融体系要想能够得到发展,需要以实体经济为其发展的基础,两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在我国当前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企业为了能够获得在市场竞争当中的优势,提高竞争力,企业会将很多金融资本投进了虚拟领域中,这种投资行为会在很大程度上造成金融危机的产生,从而严重影响了实体经济与金融体系的发展。在实体经济下,人们所进行的相关活动都拥有固定地点,所进行交易的商品也都是实体物品,不仅具有良好的稳定性,还便于控制,所以对推动金融体系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相比较,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所谓虚拟经济主要是指股权、债券等产品。这些产品不能够切实被人所看见,且没有固定的交易场所,因此此类产品在交易过程中将会存在很大的风险,但是如果交易成功所得到的回报相对实体经济也更高。此外,金融体系还能够对实体经济产生促进的作用。
三、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
1.实体经济对金融体系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实体经济所产生的促进作用是较为明显的,例如在东北,自从改革开放以后,因为没有采取有效的政策用以扶持东北工业,使其虽然身处改革浪潮,但是却逐渐走向衰落,最终导致东北工业的发展十分落后,金融体系也因此受到了严重的影响[4]。根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经济越落后的地区,该地区的金融业发展速度也越缓慢,无法为该地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而近年来,我国政府开始重视对东北工业的振兴,并制定很多相应的规划、策略与目标,使东北工业得到了一些复苏,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东北地区人们的就业问题。由于对东北工业的支持,东北金融业也随之出现了较大的提升。基于国家的角度来讲,实体经济是能够充分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但从现阶段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情况来看,其还有待提高。在实体经济发展过程中,我国政府应发挥其自身的主导作用,加大对实体经济发展领域的支持力度,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制度和物质等方面的保障。基于企业发展的角度来讲,企业切勿在虚拟领域当中投入过多资本,应树立正确投资理念,避免企业由于投资理念发生错误而给企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2.金融体系能够使实体经济更加繁荣。目前,我国在发展实体经济方面上还需要大量的资本,而金融业是含有资本最多、资本规模最大的行业,应当给予实体经济一定的支持。如果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缺乏资本,那么可以向金融机构进行借贷,如此一来不仅能够帮助企业度过难关,还能够为金融机构创造出更多的财富,从而达到双赢的目标。所以,金融机构应当对市场进行深入的调查和了解,找到存在市场当中资金均衡指标,并确定资金的具体价格,从而优化配置相应的资金,最大程度发挥资金本身的价值。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但是同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较还存在较大的差距,资本市场也是较为落后的,存在很多问题。而且,我国资本市场一直以来开放程度都较低,很多工具都不无法进行有效连接。尤其是在对中小型企业资金支持方面,更是不够到位,出现了脱节的现象。一般情况,大企业在信誉与效益方面相对中小企业都更高,金融机构也更愿意把金融资本投入到这些大企业当中。这种情况的出现非常不利于小企业的发展。因此,急需解决上述问题。
四、协调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之间关系的有效途径
在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上,应探索出以下两种途径:首先,调动实体经济要素,推动金融体系发展。通过上文对两者的分析,两者所能够达到最理想的状态就是两者和谐共同发展,这便需要借助政府部门的力量,通过利用科学的手段充分发挥实体经济作用,使其保持积极的发展方向,从而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只有实体经济得到了良好的发展,拥有正确的发展方向,才有利于金融体系的发展。现阶段,我国实体经济发生了重大转变,人们在金融上的需求也有所增加。基于这种背景,为金融体系的改革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其次,尽快完成金融体系的改革。为了能够充分发挥金融体系的作用,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应当尽快完成对其的改革。我国政府应当制定相关的改革措施,明确其改革的方向,将不利于金融体系发展的各项因素剔除出去,由此才能够最大程度使两者和谐发展,充分发挥两者本身的作用,使我国经济的发展也能够上升到新的发展阶段。
五、结语
综上所述,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两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都能够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国近些年开始提高对该方面研究的重视程度。针对当下实体经济的具体情况,应当发挥我国政府在其中的主导作用,只有我国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才能够使两者的发展变得和谐与稳定。只有使两者保持这种发展状态,才能充分发挥两者作用,避免金融风险的出现,从而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露琪.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关系初探[J].经营管理者,2015,10(34):79.
[2]王睿琪.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关系的反思分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6,01(01):12+119.
[3]詹小琴.金融与实体经济发展关系的理论探讨[J].商,2016,01(03):170.
[4]杜伟.关于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关系的思考[J].现代国企研究,2016,04(08):49.
(一)江苏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
江苏历来重视实体经济发展,各级政府近年来不断改善和健全政府服务,引导金融机构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协调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切实减轻实体经济负担,进一步放开市场准入,拓宽投资空间,为实体经济成长壮大创造良好的综合环境,增强实体经济的吸引力,让人们对做实业有信心,开创了以开放促改革、以开放促发展的经济发展格局。
1.实体经济发展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经济发展水平稳步提升,从近五年的三次产业增加值数据可以看出产业规模和结构的变化。
江苏省近五年的三次产业增加值逐年上升。结构上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呈现持续下降的态势;第二产业略有下降,基本稳定在50%-60%;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上升,从2007年的37.4%上升至2011年的41.5%。三次产业增加值逐年上升,第三产业增加值上升的速度最快,说明江苏省产业结构转型过程中产业结构在优化。
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苏南、苏中和苏北地区总产值逐年上升,其中苏南加快转型升级,苏中崛起明显提速,苏北发展内生动力增强,苏中、苏北大部分经济指标增幅继续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1.2%。
2011年,江苏省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38377.8亿元,同比增长26.4%;服务业增加值20686.6亿元,同比增长11%;战略性新兴产业全年销售收入达26090.3亿元,同比增长26.4%。江苏省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加速发展提升了江苏产业的综合竞争力,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方面,其势头强劲、比重提升,2011年实现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32145.4亿元,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份额达66.1%。
2.虚拟经济支持实体经济情况
江苏省虚拟经济的发展,尤其是金融业的发展,对实体经济规模的壮大起到显著推动作用。
江苏省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期末余额逐年增加,2011年存款和贷款的期末余额均为为2007年2.16倍,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支持。
从货币信贷的结构看,2011年,全省本外币制造业贷款累计增加2680.03亿元,比上年多增593.68亿元,位居当年各行业贷款增量首位,占全部新增贷款(不含票据融资)的44.85%,较上年大幅提高20.24个百分点。区域结构更趋协调。2011年沿海三市本外币贷款余额较年初增长16.89%,高于全省平均增幅2.9个百分点。苏北五市本外币贷款余额较年初增长19.25%,高于全省平均增幅5.26个百分点。2011年,人民银行南京分行与省委组织部等九部门共同实施“民生金融创业惠民工程”,推动民生金融取得突破进展。2011年末,全省中小企业贷款余额24442.9亿元,比年初增长3444.38亿元,占全部新增企业贷款的87.64%,同比提高12.28个百分点。中小企业信贷户数新增1.2万户,其中95%以上是小企业。涉农贷款比年初增长20.2%,超过全部贷款增速6.3个百分点。全年新增保障房开发贷款234.47亿元,占新增住房开发贷款的61.74%。全省扶贫小额贷款、小额担保贷款、青年信用示范户贷款、大学生村官贷款累计发放额均创历史同期新高。
从金融服务品种上看,商业银行对开放型经济服务的业务种类和服务领域不断扩展,从最初的储蓄、贷款单一的业务品种扩展到包含信托理财、融资租赁、项目融资、并购重组、股权私募、银团组建、资金托管、资产证券化等商业银行领域的一系列金融业务,初步满足了实体经济企业多样化的金融需求。在“债务融资工具余额双速计划”的带动下,包含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品种的银行间市场直接债务融资工具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同时通过缩短授信审批时间、减少信贷审批环节,有效提高金融支持效率。保险公司针对科技企业和农业企业特点,创新科技金融和农业保险品种,对科技企业关键设备、科技企业关键技术人员等提供全面的保险,有效提高了实体经济部门的抗风险能力。证券业则着力构建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拓宽实体经济部门的投融资渠道,大力完善新兴产业企业上市创业板、中小企业板及主板市场的培育体系,努力为符合条件的实体经济企业上市打造绿色通道。
江苏省金融机构坚决贯彻国家宏观政策,承担部分社会经济转轨成本,有力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通过每年举办融资洽谈会等活动,及时建立了省、市、县三级“重点企业联系服务制度”,加强银企的对接与融合;通过成立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努力改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通过出台《关于支持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快江苏科技金融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搞好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十项措施》等文件,明确信贷资金投放的重点和方向;通过权限差别化配置、适当调整贷款条件等手段,加强政策配套的针对性;充分运用剥离、核销等国家政策,减轻实体经济企业负担,使江苏省实体经济始终保持着持续健康的发展态势。
(二)江苏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发展存在问题及原因
1.制约性因素
江苏实体经济的快速发展,为银行业实现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良好的平台。近年来,抵御国际金融风暴、保证实体经济的良性发展,对金融支持提出了新的要求,实体经济及虚拟经济的发展还存在以下制约性因素:
(1)实体经济发展还存在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钢贸、光伏等行业和领域的信贷风险已经有所显现,实体经济运行风险有可能通过银行体系进一步放大。从已经暴露的风险事件看,风险诱因呈现多元化的趋势,由生产经营以外资金运作,如民间借贷、期货交易等引发的风险增多,风险防控的难度加大。
(2)金融业缺少支持江苏实体经济发展的总体战略规划。目前江苏省虽然出台了“十二五”发展规划和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纲要等,但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相关实施细则和配套措施尚待进一步完善,金融业也未能根据相关经济政策制订出支持地方经济转型升级的总体战略规划和各单位具体实施方案。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协调配合不够。江苏省金融机构在执行信贷政策时,往往不能与当地实体经济发展特点、产业结构调整有机融合。江苏省股票流通市值占GDP的比例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对实体经济进程中需要大力发展的相关产业资金倾斜不足,支持力度有待提升。
(3)金融创新和服务不能满足经济转型升级的要求。银行业在金融产品、流程改造、组织架构、风险管理等方面创新尚显不足,不能全面满足实体经济发展对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创新的多样化需求。尚没有建立完备的征信体系,信用担保机构规模偏小,资信评估机构水平有待提高,会计、律师、资产评估等各类事务所有待进一步规范,亟需健全多方位、多层次的诚信法规体系。
(4)金融业服务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金融业在为实体经济部门提供服务时,存在客户需求响应慢、授信评审流程长、业务办理手续繁琐和内部信息交流反馈不及时的问题。能为企业提供的产品体系不够丰富,市场约束机制还不够完善。
2.复杂原因
(1)地方政府为了政绩而以GDP为导向,人为干预商业银行信贷投向,导致了实体经济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另外,政府或者为了使体制内企业能够获得更多的净利润,或者为体制内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创造条件,往往给予体制内企业较强的垄断权力,这也降低了整个社会的福利。体制内企业对政府和银行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它们一方面在各自的行业或者地区中具有较高的垄断,另一方面享受着巨额的低息贷款。结果不论是企业还是银行,都存在着道德风险。生产创新行业中充斥着大量这样的低效企业,而这些低效企业往往更偏向于资本密集投资,整个社会陷入到了一个高投资、低产出的经济格局,社会的进步更多地是靠着巨额的集中投资来拉动的,导致实体经济创新行为的停滞。
(2)商业银行出于信贷资金安全和盈利性考虑,存在较为严重的“垒大户”现象。自1998年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以来,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代表的银行业将绝大部分资金投向大型企业和国家重点工程项目,基层银行可以发放的贷款规模很小,以中小企业为服务对象的县级行的贷款权限被上收。同时,由于中小企业不具备良好的历史业绩和银行所认可的担保抵押品,银行无法通过有效的途径获得中小企业的信用信息,在资信评级中中小企业往往无法获得较高的资信等级。银行为了保证贷款资金的安全性,即使手中有大量的资金也不愿意提供给中小企业,“惜贷”问题严重。资本市场同样设置了较高的门槛,绝大部分中小企业被拒于证券市场之外,难以对实体经济发展形成有效的金融支撑。
(3)当前我国仍然没有实现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存贷利差较大,依靠传统的存贷业务就可以获得高额的收益,缺乏创新的动力。这就导致一些创新型企业无法从金融市场获得资金,只能转而求助于民间借贷市场。而民间借贷市场缺乏有效监管,利率虚高,使企业背上了沉重的利息负担,一旦经营过程中出现困难而导致现金流断裂,就会出现破产倒闭事件,引致地方金融风险事件的爆发。
二、当前加强支持实体经济、引导虚拟经济
和抑制泡沫经济的政策建议
虚拟经济产生于实体经济,实体经济决定虚拟经济,虚拟经济的过度膨胀必然引发泡沫经济。江苏省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快速协调发展的同时,对存在问题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在国家层面进行金融体制改革的背景下,一方面实体经济的发展应紧扣生产与生活的市场需求发展实业,特别是要着力发展有比较优势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正确选择主导产业,优化产业结构,着力提升实体经济本身的发展质量和水平。当前应加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其重点在于加强金融支持中小微企业、“三农”发展、科技创新与创业等。还应注重金融支持扩大消费和改善民生,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另一方面,注重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协调发展,引导虚拟经济,使虚拟经济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其发展规模应与实体经济发展情况相匹配。推进科学的金融创新,维持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抑制泡沫经济,理顺虚拟经济的运行规则、监管方式,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以更好地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实现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协调发展。
(一)金融支持民营中小微企业、三农等重点领域
1.加大信贷支持力度
深化江苏地方金融机构改革,鼓励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在符合条件的前提下设立小企业信贷专营机构,支持金融租赁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开展业务,创新发展面向小微企业的金融产品与服务。推进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股份制改造,支持农村商品流通及城镇化发展,探索建立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努力降低融资成本,在核定信贷规模和担保额度上予以倾斜。
2.拓展企业融资渠道
鼓励金融机构探索中小微企业抵押融资方式。支持对发展前景好的企业和项目,发行中长期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券。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在境外直接融资。发挥投融资平台的作用,发展专业贷款担保公司。推动民间资本设立包括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等的投资发展基金。证券期货监管系统要增强资本市场服务能力,加强对初创的、新兴业态的、新商业模式企业的服务,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小企业改制上市开辟“绿色通道”。
3.为县域引进更多金融机构
建立完善的农村金融机构体系,是发挥金融支持“三农”的基础。为此,要继续为县域引进更多的金融机构,发挥更大能量。对在苏南设立县域机构的外资银行,为其正常经营提供政策支持。发挥苏南农商行所设异地县域支行的优势,以苏南母行为龙头,发挥对苏中和苏北支行的带动作用。调动大型商业银行在县域设立机构的积极性,鼓励大型商业银行在县域增设网点。鼓励设立村镇银行等微型金融机构,在规范运营、防范风险的基础上,发挥村镇银行的渗透作用。
(二)金融支持产业转型升级
1.突出重点,积极支持外向型实体经济企业转型升级
优先支持机电产品等江苏省重点商品以及出口潜力大的高新技术产品,重点支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的改造项目,支持企业调整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开发出口新品种和促进出口产品升级换代。优先安排成套设备进口所需的流动资金,适当增加外汇贷款,优先支持名牌产品出口,优先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开办业务,帮助企业规避汇率风险,降低汇兑成本。积极支持并有效引导外资投向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先进装备制造业等高科技行业,鼓励外资投向现代服务业、节能环保、民生产业。
2.多措并举,支持服务业提速发展
积极响应全省“服务业提速计划”,优先支持南京、苏州、无锡三个国家级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和100家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着力打造“基地城市+示范园区+重点项目”的“三位一体”金融服务新模式,确保服务业融资比重不断提升。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在苏南、苏中地区,重点支持服务外包、文化传媒、现代物流、科技研发等现代服务业,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国际服务业分工合作;在苏北地区,重点做好生产业及商贸、旅游、交通、餐饮等传统服务业的金融支持,促进二、三产业互动发展。
3.构建多层次的金融服务体系,促进传统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共同发展
配合全省“传统产业升级计划”,积极参与纺织服装、冶金、轻工、建材行业等传统产业“百项千亿”技改工程和自主创新“双百工程”,启动全省金融支持“百千万工程”,根据我省建设百亿、千亿、万亿级装备、电子、石化等特色产业集群规划,同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帮助传统产业进行转型和升级,推动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等主导产业向高端发展,提高产业层次和核心竞争力。加大保理、保函、福费廷等贸易融资工具和买方信贷的业务创新,丰富人民币外汇衍生产品,积极参与推动债券、股权、信托等直接融资,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度参与相关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学研联盟和产业发展基金建设。
(三)抑制泡沫经济
1.进一步加强金融监管
虚拟经济具有较强的不稳定性,通过有效监管,强制交易者遵从规则,减少和杜绝违约,降低交易费用,改善交易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促成交易的稳定性,及时了解和掌握虚拟资本流动状况,建立和完善金融风险预警系统,便于采取及时有效的宏观调控手段。
2.审慎对待金融市场的开放
在国际经济一体化背景下,金融市场开放是必须的过程。在对内开放方面,一是要解决好利率市场化问题,使银行基准利率尽快与市场实际利率接轨;二是要解决好国内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的问题,逐步破除种种限制;三是要逐步规范、引导民间借贷,使之合规、合法,纳入金融监管的范围。在对外开放方面,一是建立完善金融监管体系,加强三大监管主体的自身建设;二是要建立完善金融业的法律法规体系,保障金融业的安全稳定;三是要完善竞争机制,提高竞争能力,包括应对外资进入的竞争以及走出去的竞争。
3.发展物联网和新能源产业,降低泡沫经济的发生
通过发展物联网等新兴产业,较好规避各项风险,降低过度的泡沫经济。利用目前国内外相对较好的资源能源条件加速完成重化工工业化任务,在资源环境绩效的前提下,选择重点行业如清洁煤发电和煤炭多联产等,提高这些行业在节能减排、低碳技术与产品方面的国际竞争力。江苏可积极关注以下传统产业:清洁煤发电、建筑节能、机电节能和照明节能在内的工业节能;新能源产业包括风能、太阳能、核能、智能电网、储能电池以及新能源汽车等。
(四)引导虚拟经济,推进科学的金融创新
1.金融组织体系创新
实现银行产权主体的多元化,完善金融法人治理结构,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发展股份制商业银行,大力支持中小金融机构特别是民营金融机构的发展,规范和完善民间信用;积极发展保险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鼓励证券公司兼并和资产重组。特别要注意防范金融发展中的无序竞争与过度竞争行为。
2.金融衍生工具创新及金融科技创新
衍生市场是吸引国际资金、防范金融市场空心化的重要保证。随着金融全球化的深入和我国对外依存度的提高,江苏省内企业也需要大量金融衍生产品用于保值和规避风险,要充分运用金融工程技术,尽快开发金融衍生工具参与衍生品交易,通过综合化发展以增强金融市场竞争力。
将金融科技导入管理领域,大力实施金融科技创新战略,实现金融业务的电子化、信息化、网络化,建立金融网络安全系统,建立健全现代化的支付清算系统,加快金融科技向全方位金融服务领域的渗透,在金融技术上实现与国际金融业的全面对接。
2008年下半年以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华尔街金融风暴,快速席卷整个国际金融市场,演变成全球性金融危机。接着对我国经济造成了重大的冲击和影响。因此,2008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把扩大内需作为保增长的根本途径,把“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推动又好又快发展”作为2009年的工作重点。
(二)“储蓄—投资—经济增长”的转换机制不畅通
就我国的具体情况而言,“储蓄—投资—经济增长”的转换机制不畅通,其原因大致如下:首先,中国储蓄——投资转换率低;其次,中国的投资率过高;再次,中国的投资效率低下。
(三)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即以内需促增长
根据西方经济学基本理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架马车”是消费、投资和出口。具体到我国目前的现状而言,以内需促进增长很有必要:首先,金融危机下出口的受阻;其次,“高储蓄—高资本—高投资—高增长”模式的不可持续。
1.“消费-增长”模式的理论基础
笔者以凯恩斯消费函数进行说明,首先,看该函数的三个假设:第一,关于边际消费倾向的假设,即人们每多获得的一元收入,会用于消费的比例或数量。其值在0到1之间,即随着收入的增加,人们的消费会增加,但是消费的增加肯定比收入的增加少。第二,消费对于收入的比率,即平均消费倾向,是随着收入的上升而下降的。第三,决定储蓄的决定力量是收入而不是利率。利率在影响储蓄方面的作用不大。
其次,在三个假设的基础上,凯恩斯消费函数常写成:C=a+bY。其中,C是消费,Y是可支配收入,a为自生消费,是一个大于0的常数,代表即使当时没有收入也会进行的消费,b称为边际消费倾向,其数值在0到1之间。)
2.以内需促增长的现实必要
在人民银行近一次居民储蓄调查结果中,列前几位的储蓄动机分别是:教育费(19.8%)、养老(13.6%)、买(建)房或装修(12.9%)、防病、失业或意外(l1.1%)、购买大件耐用消费品(10%),而为了“取得利息”的比例却不到5%。
2、结语
综上所述,在中国当前面临金融危机的严峻现实和经济增长必须转型的困境下,我国必须采取各种措施,抓住机遇,走出当前的困境,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保罗·萨缪尔森等.西方经济学[M].萧琛主,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随着国家发展战略重心北移和新经济增长点不断涌现,京津冀地区逐渐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第三极”。京津冀区域金融发展日益受到各界高度重视,但京津冀地区由于受传统经济体制、观念等因素的影响,经济联系与合作不够紧密;行政壁垒还没有打破,市场分割现象严重;金融资源的跨区流动存在很大障碍,降低了资金配置效率,也不利于区域内金融业整体竞争力的提升。如何加快京津冀区域金融发展步伐,已成为京津冀地区所面临的重大机遇和挑战。
一、京津冀区域金融发展成就
(一)区域金融市场组织体系较为完善。京津冀经济圈已经形成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地方商业银行以及外资银行并存的银行体系;以全国性证券、信托公司,地方证券、信托公司并存,各类证券中介机构为补充,共同发展的证券、信托组织体系;国有保险公司、多家股份制保险公司和专业保险中介机构分工协作、共同发展的保险组织体系。
北京作为首都,其发展经济金融的集聚优势无以替代。金融主要监管机构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总部均设在北京;北京聚集了全国50%~60%的金融资产,是全国性的金融管理和信息中心。天津具有突出的区位和开放优势,经过不懈地努力,截至2004年,天津已有地方性政策性银行2家、国有商业银行4家、股份制银行11家、外资银行19家,还具有一批优秀的信托公司、证券和基金公司、保险公司等。相比而言,河北虽然金融机构设置和集中度均较为逊色,但同一区域经济系统中,各省市之间经济金融发展拉开了梯次,符合我国非均衡发展的现实,也有利于实现资源的优势互补。
(二)区域金融市场发展迅速,外部环境明显改善。目前,京津冀区域金融已经形成货币市场、证券市场、保险市场、期货市场、外汇市场和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共同发展的格局。种类比较齐全,市场层次不断细化,运作日益规范。2004年京津冀区域全年保费收入359.88亿元,京津两地证券市场各类证券成交额20,089.74亿元,其中股票成交额8,669.29亿元,债券成交额810.31亿元,基金成交额95.54亿元。
近年来,建设金融生态环境的倡议受到京津冀各省市的高度重视。2008年5月北京市委、市政府正式下发《关于促进首都金融业发展的意见》,首次明确提出将北京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中心城市。2005年5月天津市提出加快聚集各类金融机构,全面提升面向区域金融发展的金融服务功能。2006年8月河北省政府也出台《关于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指导意见》,以求建立长效机制,确保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任务的落实。
(三)金融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高。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2005年完成的《中国城市金融生态和环境评价》报告,首次对全国291个地级以上城市的金融资产质量进行综合分析和排序,并对其中50个大中城市区域经济、金融、司法、制度以及社会文化等若干方面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对城市的金融生态环境进行了排名。该报告提出了城市金融生态环境评价的九大解释性指标,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影响金融资产质量的金融生态环境的主要界定因素。根据该报告,全国金融生态环境可分为五个等级,其中北京、天津两市和河北省的金融资产质量均有提高,北京、天津处于二级城市位置,特别是天津市金融资产质量变化尤为明显。
二、京津冀区域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近年来,京津冀金融业在各自行政区内有较大发展,并为当地经济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由于政治地位、城市化水平以及经济发展程度不同,三个行政区金融业呈不平衡发展态势。
(一)京津冀区域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
1、京津冀地区银行、证券、保险业发展存在较大差异。由于北京所具有的总部优势,使得国内外许多金融机构纷纷在京设立经营机构,有效地促进了北京金融业的发展。相比之下,天津、河北由于缺乏有力的政策支持,经济发展水平不及北京,使其金融业发展较为滞后,在银行、证券、保险三大金融行业中差距明显。由表1可以看出,北京无论是在银行业资产总额、银行业服务密度,还是在股票市场、债券市场融资额以及保险业发展的各个方面均处于领先地位。天津各指标次于北京,而河北处于最末。由此看出,京津冀在银行、证券、保险三大金融行业中的发展不均衡,存在明显差异。(表1)
2、京津冀地区资金使用效率低,资金配置不合理。近年来,京津冀地区金融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年上升,金融业已逐渐成为支柱行业。2003~2006年金融业对京津冀区域经济的贡献率为2.77%,分别占全部要素的6.03%。但是,京津冀地区资金使用效率低,配置不合理,经济与金融发展不协调。从地区金融机构的信贷期限结构来看,中长期贷款占银行贷款总额比重超过一半以上;从地区金融机构的信贷产业投向来看,天津和河北无论是在信贷支持力度上,还是在产业分布上均存在很大的差距。京津冀地区因为各自为战和地域方面的原因,导致三地相互间争资源、争项目、争投资等现象严重。因此,京津冀地区只有加强联合,优势互补,优化区域内的信贷资金配置,形成合理分工和最优化的产业链,才能推动区域金融均衡发展。
3、京津冀地区存贷款比例、增速不均衡。由表2可以看出,北京无论存贷款总量,还是人均存贷款量均位居第一,各项存贷款年均余额远远高于天津、河北地区。从贷存比例和贷款增速看,天津最高、最快,贷款年均增长20%,分别快于北京、河北2个和10个百分点。区域金融发展不平衡,必然使金融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不平衡。2006年北京、天津、河北金融业增加值依次是974.6亿元、186.87亿元和279.72亿元,占相应生产总值的比重依次为12.4%、4.3%和2.4%。河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低于北京和天津10个和1.9个百分点。(表2)
(二)原因分析
1、行政壁垒。金融系统的构造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各类金融机构的比例、相互间的协调关系、在企业经营行为上的介入程度,以及在发生纠纷时的解决机制等,都需要政府部门达成一致意向。长期以来,各地政府部门在行政上各自为政,由此形成的行政壁垒是最难攻破的。破除行政壁垒、确定政府职责、理顺沟通途径是金融区域化的前提。
2、利益壁垒。任何一个融合过程都会让某些人和组织的利益受损,比如在京银行可以跨地域发放贷款时,津冀本地银行就会感到有压力,虽然这些新增贷款对当地的经济是有利而无害的,但利益相关者也依然会尽力抵制外来竞争。这些地方保护主义是金融区域化的宿敌,要打破这一利益壁垒,最有效的方法是完善仲裁机制,保持行政沟通。
3、制度壁垒。金融机构在跨地域经营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地方土政策,这些政策并不针对外地金融机构,不属于地方保护主义,但形式各异的地方规定会极大地影响效率,导致整个金融系统输血不畅。不同的风险原则、不同的信用评估方式、不同的经营准入等皆属此例。这些制度的地区差异必须通过协商来解决,以达成共识。
4、信息壁垒。金融业是严重依赖信息的行业。各地、各行业的存贷款信息,企业和个人的信用信息,风险预警信息,行业发展信息等都对银行、证券、保险、信托机构的经营举足轻重。然而,现实是这些重要信息在各地区各行业还不健全,各地的相关机构也不乐于共享真实的经济数据,各种抵制压力无处不在。构造一个准确翔实的信息库,建立一个快速通畅的信息通报机制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5、人才壁垒。金融行业是一个以人才为基础的专业性很强的行业,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实现人才的自由流动,户口、福利、养老、子女教育等都是制约人力资源转移的现实问题。实现经济区域化的基本前提就是社会保障体系的区域化,解决劳动者在择业过程中的后顾之忧,从而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三、促进京津冀区域金融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转变政府金融管理方式,构建区域金融协调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加强管理层面的合作是加快金融一体化的内在要求,而如何从京津冀整体利益出发,摒弃不合时宜的金融管理模式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从目前情况来看,京津冀银行业管理层之间已经有许多互动交流,但是尚未制定形成金融合作框架。京津冀三个独立行政区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对区域金融合作仍然存在矛盾心理。解决问题的关键,主要是能否建立起有效的利益共享机制,理顺管理关系。首先,在金融政策建立方面,应从区域金融发展战略出发,制定有利于区域金融发展的政策,比如设立专门的区域性政策金融机构;其次,建立集权与分权相统一的区域金融体制,充分发挥北京作为决策中心、信息中心的优势,天津应当努力利用自身特色,做到与北京金融体系的优势互补;再次,构建区域性金融市场。要立足消除区域分割,发挥各区域集合优势,走经济协作一体化道路,利用相对统一的金融市场体系增强竞争活力,发展规模经济;最后,通过区域金融发展,实现区域经济合理布局和产业调整,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
(二)尽快建立区域信用体系。改善区域金融生态环境,要健全地区社会信用基础。一是要积极推进本地区金融法律健全,完善市场经济条件下规范交易主体债权债务关系的法律体系,在立法上充分体现保护债权人利益的原则,特别是在企业合并、分立、中止等过程中,要突出和强化银行权益,切实保证债权人权利;二是建立健全区域内多种信用评级体系,区域内各级有关部门要充分整合、利用信息资源,建立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社会化服务的信用评级机构,制定出统一的信用体系、规范标准和查询系统,提高区域内信用数据的开放共享程度;三是各方联合,加快区域信用体系和信用环境建设,重点探索建立覆盖全区、资源共享、信息完备、使用便捷的个人征信系统和企业信用系统。
(三)加大风险监测与外部监管。为共同防范和化解区域性金融风险,可考虑建立区域金融风险监管系统。该系统由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机构、区域经济综合部门、地方政府以及金融机构自身组成。人民银行要加强对金融风险的日常监测与评估,落实跨部门金融稳定协调机制,增强工作预见性,及时提示金融领域存在的潜在风险。监管部门要认真履行监管职能,加强对金融企业的指导、监督,督促加强内部控制,依法审慎经营。各经济综合部门应公开更多的宏观信息和产业信息,加大对产业、财政、税收、土地、环保等政策的指导力度,引导金融机构正确把握宏观经济和产业发展趋势,防止信贷资金投向重复建设项目或不符合政策规定的项目,降低金融机构决策的政策性风险。
(四)加快区域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金融信息化战略,对推进京津冀地区金融一体化至关重要。京津冀金融机构要想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必须加快自身的技术更新和网络化、信息化建设。外汇市场业务是京津冀参与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的重要一环,而外汇市场业务在很大程度上要靠网络和电子技术才能连接运作。未来京津冀地区金融服务体系的发展对信息技术和电子网络技术会有更高的要求,因此各类金融机构要不断加大对电子网络技术的投入,扩大容量,并做好各种软硬件的兼容协调工作。促进信息技术发展,这不仅利于降低金融机构的运营成本,提高外汇交易的效率,还便利了信息采集和集成化应用。
综上所述,京津冀区域金融发展取得了一定成就,其市场组织体系较为完善,外部环境明显改善,金融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高。但由于存在行政、利益、制度、信息和人才等诸多壁垒,使得京津冀地区银行、证券和保险业发展存在较大差异,地区资金使用效率低,资金配置不合理,地区存贷款比例、增速不均衡。为了促进京津冀区域金融快速发展,政府应转变金融管理方式,构建区域金融协调和利益分配机制,建立区域信用体系,加快区域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加强风险监管,营造良好的区域金融外部环境,促进地区经济繁荣发展。
(作者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董经纬,冯文丽.论京津冀区域金融创新模式与发展战略[J].经济理论研究,2008.10.
[2]安虎森,彭桂娥.区域金融一体化战略研究以京津冀为例[J].天津社会科学,2008.6.
[3]卢卫,石森昌.2005-2006年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R].2006.3.
[4]卢卫,石森昌.京津冀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构想[J].经济时报,2006.8.4.
[5]李海平,蒋欢.地方政府与区域金融发展问题探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8.1.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4-0004-02
引言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这与金融部门的支持密不可分,金融部门与经济之间具有很强的联系,如何通过金融部门促进经济增长以及如何规避金融因素造成的经济波动已经成为了一个热点问题。
20世纪以来,美国大萧条以及亚洲金融危机的出现,使得学术界对金融因素对经济波动的作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世界经济发展历程看,金融危机的出现对经济造成了极大的影响,无论是1933年美国经济大萧条还是亚洲金融危机,都让我们认识到了金融因素能够对经济产生深远影响。现如今的周期理论已经不得不重新审视金融市场因素对经济的影响,金融经济周期理论是近年经济周期理论发展的新阶段,该理论将金融中介部门纳入DSGE模型框架中,在整体经济框架下对金融因素进行研究。金融经济周期理论能够为“十三五”期间政策制定提供理论依据,以规避金融危机的出现。
一、金融经济周期理论的基础:金融加速器理论
金融加速器理论以资产负债表渠道为基础,金融因素为切入点,研究了如何通过冲击影响经济运行,为周期理论的新发展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主流的观点通常将其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以企业的现金流渠道为切入点。未预期的利率上升会使经济总产出和企业的现金流减少,从而使企业对外部融资份额的需求增加,这会使成本增加并且促使外部融资出现溢价现象,从而使企业下期投资、产出、收入和现金流减少。第二类是以抵押品价值与资产价格渠道为切入点。资本品的需求会被未预期的货币紧缩减少,这种货币紧缩也会使资产价格降低,企业用于贷款的抵押品价值也会减少,资产价格会随着预期现金流和企业净值的减少而进一步减少。金融加速器之所以会出现是因为信息不对称等问题会将冲击部分问题放大,进而对经济造成影响。
外部融资溢价是其核心概念,借贷者之间的委托问题会受外部融资成本的影响,从而变得更高。在信贷市场需求不改变的情况下,借款人的资产净值与外部融资溢价之间呈反方向变动。而资产净值由很多因素决定,其中利润、资产价格等是很重要的因素,且这些因素与经济呈正方向变化,这会使外部融资溢价与经济周期呈反方向变化,由此带来企业投资、生产等方面的波动。因此,资产价格下跌可能会使企业资金负债情况变得不理想,使企业信用降低,向银行借贷出现危机。信贷市场具有不完备性,而这种不完备性会使冲击变大,这是金融加速器理论的根本内涵。
二、金融经济周期理论的研究现状
金融经济周期理论一般来说是将信贷约束纳入模型中,通过信贷约束来研究冲击是如何造成经济波动的。国外学者Bernanke和Gertler(1989)将一个信贷约束方程纳入到模型之中,以说明金融市场有放大功能,即金融加速器原理。Goodfriend和McCallum(2007)研究中,发现将银行中介和货币纳入到增长模型中能够更好地解释金融变量。总的来说,这些研究的主要贡献是把金融部门引入到框架中,将信贷约束机制看作是内生的。
将金融部门纳入到框架之中是该理论的里程碑,之后的研究百花齐放,而金融冲击无疑是其中一个焦点。金融冲击是指由金融部门自身内生出的波动性,可能很小的冲击,但却可能使经济出现剧烈的波动。Jermann和Quadrini(2012)的研究为我国金融危机后周期理论的发展指明了新的道路,他们将银行部门纳入模型中,在周期框架中集中纳入了银行、流动性和货币政策等问题,考察了金融冲击对经济造成的影响。结果发现,金融冲击能够改变企业的借贷能力,进而对总产出造成影响。
国内学者吕朝凤和黄梅波(2011),从流动性约束或借贷约束角度研究中国的经济波动,结果表明,它们是解释中国经济波动特征的一个重要传导机制。张伟进、方振瑞(2013)将金融冲击和金融摩擦全部纳入DSGE模型中,利用1997―2012年的季度数据,发现金融冲击不仅是投资波动的最重要因素,在解释总产出方面,贡献也较大。而王国静和田国强(2014)将金融冲击纳入DSGE模型中,发现金融冲击通过放大作用可以对经济波动造成很强的影响,可以很大程度地解释经济波动现象。霍强和蒋冠(2014)在金融摩擦的背景下,探讨了利率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发现了利率与经济增长之间呈负相关。而周炎和陈昆亭(2016)在DSGE模型框架下纳入金融经济周期,以此来分析供给侧冲击与金融冲击对经济波动的影响,结果发现,对该现象解释力最强的是供给侧冲击而非金融冲击。
三、金融经济周期理论的研究空间
第一,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信贷市场在国际中越来越重要,在开放经济下研究金融因素对经济的影响变得十分重要。而在开放条件下,关于适合中国经济情况的模型方面研究并不多,应该引起重视。
第二,2007年次贷危机过后,金融机构的摩擦问题逐渐浮出水面,总的来说,该理论鲜有考虑由其他因素引起的金融摩擦导致的经济波动,如垄断因素、税收因素等,而这些都将是今后需重点研究的方向。
第三,金融部门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因素,如存贷款总额等于金融冲击等引起经济波动的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方面的研究并不多,如何在这二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使得既能促进经济增长,同时又能避免经济波动所导致的经济危机等负面现象,还需要我们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四、对我国的启示及政策建议
2015年,随着股市泡沫破裂,中国经济增速有所放缓,金融部门的支持无疑对经济增长能起到促进作用,研究金融因素所导致的经济波动现象对于“十三五”阶段我国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2016年7月8日,召开了经济形势座谈会,各方代表均肯定了金融市场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金融如何改革以及怎样防范金融风险,已经成为必须要尽快解决的问题。
制定政策时不仅要考虑存贷款总额等因素促进了经济增长,而且也要考虑金融因素能够放大冲击,进而使经济出现波动这一现象。利率市场化之后,银行告别了通过利差躺着赚钱的时代,同质化的服务使得银行间竞争加剧,对金融部门的监管应该更加严格。金融因素之所以能够影响经济波动,其中一个根本原因是由于融资过于依赖银行,而银行信贷又受到政府部门的管理,而我国中小企业数量较多,由于“融资难”问题的存在,受金融因素影响的程度远大于大型企业。如果能够使融资渠道增加,则可以减缓外部融资溢价的影响,进而可以有效避免金融因素对经济波动造成的影响。因此,我们应鼓励扩大直接融资比例,中小企业才能够更容易生存下去,从而使经济向好的方向发展。
最后,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一定要慎用,尤其是金融危机后,企业无法立刻熨平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影响,扩大生产的可能性并不高,此时增发货币可能会引起资产泡沫,对经济的危害程度更深。
参考文献:
[1] Bernanke,Ben,Mark Gertler.“Agency Costs,Net Worth,and Business Fluctuation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9,(1):14-31.
[2] Bernanke,Ben,Mark Gertler,Simon Gilchrist.“The Financial Accelerator in a Quantitative Business Cycle Frame work”,in Taylor,J.B.and M.Woodford,Handbook of Macroeconomics,Volume1C,chapter 21,Amsterdam:Elsevier Science,1999.
[3] Jermann,Urban,Vincenzo Quadrini.“Macroeconomic Effects of Financial Shock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12,(1):71-238.
[4] 陈晓光,张宇麟.信贷约束、政府消费与中国实际经济周期[J].经济研究,2010,(12):48-58.
关键词:先行指数;经济周期波动;动态因子模型
中图分类号:F224;C813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3-12-05
作者简介:王金明(1975-),男,吉林辽源人,吉林大学数量经济研究中心副教授,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经济周期波动监测与预警。
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项目,项目编号: 2013T60310;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2YJC790184;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项目编号:13JJD790011。当代景气分析理论认为经济波动是通过一系列经济活动的传递和扩散,按照各个经济指标与宏观经济整体波动的时差关系,可以将经济指标分为先行、一致和滞后变量组,并通过合适的方法将多个变量合成景气指数,以刻画经济波动的特征。美国全国经济研究局(NBER)在20世纪60年代末开发了先行、一致和滞后合成指数,其中一致合成指数(Coincident Composite Index)由多个反映当前经济运行的一致指标计算得到。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对经济景气问题进行研究,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国家信息中心等国家机构已经在逐月其计算的景气指数结果。但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很多经济变量之间的关联已经发生了改变,本文试图在先行指标的选取方法上进行探讨。
一、先行指标的时变领先特征和指标选取
先行指标(Leading Indicator,以下简写为LI)领先于经济景气波动,如果指标选取得当,通过观察先行指标的变动可以提前判断宏观经济波动的方向,从而提前采取相机抉择的经济政策,预留出政策发挥效应的时间,以便经济政策能够起到熨平经济波动的作用,保证国民经济平稳运行。
通常先行指标是根据经济指标与基准指标(Reference Index, 以下简称为RI)的关联性来选取,如通过计算样本区间中备选指标的各阶滞后与基准指标的时差相关系数、Kullback-Leibler信息量等方法进行选择。但是,我国进行景气研究的各个部门和不同学者采用的经济指标并不相同,表1中列出了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国家信息中心和中科院预测科学研究中心选择的先行指标。表1 不同机构所使用的先行指标体系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国家信息中心中经指数中国科学院预测科学研究中心1.货币供应量(M2)1.货币供应量(M2)1.工业产品销售率2.工业产品产销率2.商品房本年施工面积2.粗钢产量3.新开工项目3.固定资产投资本年施工项目计划投资额3.国家财政支出(不含债务还本)4.消费者预期指数4.美国ECRI领先指数同比增速4.生产资料价格总指数(逆转)5.房地产开发投资领先指数*5.上交所A股成交额5.沿海主要港口货物吞吐量6.物流指数*6.长短期债券平均到期收益率之差*7.利率差*8.恒生中国内地流通指数*数据来源:《中国宏观经济景气监测指数体系研究》;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网站:.cn;国家信息中心中经网网站:。表中标注*的变量没有公开数据,本文不予考察。
总第445期王金明:我国经济波动预警:基于国际金融危机的研究••••商 业 研 究2014/05各个机构所选指标存在差异的原因之一是所考察的样本区间不相同,而经济指标之间的相关性随着时间推移是不断变化的,对于处在结构调整时期的我国经济而言更是如此。本文将考察备选指标随时间的推移,在滚动区间上与基准指标相关关系的动态变化,备选指标如果在滚动区间中表现出显著、持续、稳定的领先性,则这样的指标作为先行指标是最优的,据此计算的先行指数对经济景气动向预先发出的警报就更加可信。
(一)滚动时差相关系数
在样本区间{1,…,T}上给定滚动时窗长度n,在t时刻(t从n到T变化)的滚动相关系数定义为从t-n+1时刻到t时刻包含n个样本的区间上的相关系数,即:
rt=∑ti=t-n+1(RIi-RIt)(LIi-LIt)∑ti=t-n+1(RIi-RIt)2•∑ti=t-n+1(LIi-LIt)2(1)
其中,RIt=1n∑ti=t-n+1RIi,LIt=1n∑ti=t-n+1LIi,t=n,n+1,…,T
式(1)计算的滚动相关系数反映的是同期相关系数的时变性,由于先行指数是领先于经济景气的,考虑到这一特点,将式(1)修改为:
rjt=∑ti=t-n+1(RIi-1n∑ti=t-n+1RIi)(LIi-j-1n∑ti=t-n+1LIi-j)∑ti=t-n+1(RIi-1n∑ti=t-n+1RIi)2•∑ti=t-n+1(LIi-j-1n∑ti=t-n+1LIi-j)2(2)
在式(2)中,rjt是每个样本区间中基准指标与先行指标滞后j期的时差相关系数,本文计算到滞后12期的时差相关系数,其中绝对值最大者记为rj*t,j*是对应的最优滞后阶数。
(二)经济指标先行特征的时变性
通过计算表1中部分先行指标与工业增加值增速①之间的关联,目的在于考察先行指标的时变领先特征。本文采用数据的样本区间为2000年1月至2013年10月,数据来自于中经网月度统计数据库。为了细致刻画先行特征随时间的变化,将滚动时窗n设定为尽可能小的数值,根据经济周期理论对于周期长度的认识,基钦周期被视为最短的经济周期类型,其平均长度为40个月左右。因此,设定滚动时窗n为40。例如,随滚动区间的推移,货币供应量(M2)增速与工业增加值增速最大时差相关系数rj*t序列和相应的最优滞后阶数j*t序列计算结果如图1和图2所示(时间轴的刻度代表滚动区间的终止时点)。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相关系数有所下降,通过图1发现M2增速与工业增加值增速的相关性在滚动区间中持续为正。但近期逐渐增加至0.8以上,相关性很强。图2表明货币供给的最优领先时期经历了显著的变化,主要体现为先行期逐渐拉长。在景气分析中,与基准指标波动较为同步的指标被看做一致指标,货币供给以往先行期较短,故一直被视为一致指标,但近些年货币供给表现出领先于工业增加值的先行特征。然而这种变化说明国际金融危机前我国的经济波动并非货币驱动,房地产投资过热、汽车消费增加和出口扩张等需求冲击拉动经济高速增长;经济过热也伴随着虚拟经济膨胀,货币供给出现了与实体经济的同步波动。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与其他国家都采取了扩张性货币政策,拉动实体经济复苏。因此,这阶段表现出货币供给的先行性特征。图1滚动最大交叉相关系数 rj*t(n=40)图2最优滞后阶数j*t序列(n=40)
表2 入选先行指标的领先特征(样本区间:2009年1月至2013年10月)指标名称时差相关系数的均值
(标准差)先行期的均值
(标准差)先行期的众数
及占比L1:货币供应量(M2)0.70(0.16)6.12(1.88)6(20/58)L2:固定资产投资本年施工项目计划投资额0.61(0.31)7.10(2.82)7(18/58)L3:新开工项目0.37(0.18)7.07(2.47)6(18/58)
表3先行指标的ADF检验指标检验方程设定截距趋势滞后阶数ADF 检验统计量临界值(1% 水平) L1无无5-5.02-2.59ΔL2无无3-3.49-2.59ΔL3无无3-3.92-2.59注:滞后阶数结合Schwarz信息准则和检验方程中滞后项的系数显著性综合确定。
(三)先行指标的选取
相关系数反映的是一段时期中经济指标与基准指标的相关程度,如果能找到随着时间推移一直保持较好先行特征的指标是最理想的。然而对于表1中的部分指标逐一计算rj*t序列,并记录下j*t,结果发现与货币供应量(M2)增速类似,这些指标都没有表现出持续、稳定的先行性特征,几乎所有的指标都以国际金融危机为转折点,相关性出现显著变化。所以,国际金融危机前后我国经济变量之间的关联性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样的事实提醒人们基于较长的样本区间考察经济指标的相关性,进而选择先行指标的做法是不合适的。因为如果样本期间较长,有可能会出现这样的情形:与基准指标的时差相关系数在整个样本区间中较大的指标入选指标体系,但可能近期的相关性已经很小;有些指标在近期与基准指标相关性很高,但却由于在较长时期中没有表现出与基准指标的高相关性而没有入选,这样选择的先行指标对于当前经济波动方向的判断就很可能出现较大的偏差。因此,本文着重考察在近期中先行指标与基准指标相关关系的动态变化。
通过观察备选指标与基准指标的时变相关系数图,发现在2009年以后多数的相关系数图趋于稳定。本文考察2009年1月至2013年10月的样本区间,对于先行指标的选择主要考察以下几个方面:(1)计算rj*t序列的平均值和标准差,剔除相关系数小或相关系数波动过大的指标;(2)考虑先行期序列j*t的平均值及其标准差,剔除先行期过短(应大于3)或者先行期序列波动过大者;(3)结合先行期序列j*t的众数及其占比,并对比先行期均值与众数的大小是否接近,进一步考察领先特征的稳定性,最终确定的先行指标列在表2中。
例如货币供应量(M2)的时差相关系数均值为07、标准差为016;先行期的均值是612,与众数6相近,且在58个滚动样本区间中出现了20次,可以认为货币供应量M2显著领先于基准指标6个月,且先行期比较稳定。表1中的其他指标没有入选的原因不尽相同,如粗钢产量、沿海主要港口货物吞吐量、ECRI领先指数同比增速、国家财政支出等先行期都在3以内,并不能作为先行指标;其他指标由于相关系数小、相关系数或先行期波动过大等原因而予以剔除。入选的三个指标相关系数都显著非0,且平均先行期与众数相近,领先于基准指标的时期为6至7个月。
三、基于动态因子模型构建先行指数
(一)模型形式和数据处理
因子分析方法可以获得一组经济指标的共同波动成份,Stock和Watson(1989)考虑了共同成分和剩余的特殊成分存在自相关性特征,通过动态因子模型计算共同成分,动态因子模型的形式为:
Δyit=γi(L)Δct+uiti=1,2,…,m(3)
φ(L)Δct=εt(4)
ψi(L)uit=υit(5)
其中m为经济指标的个数,γi(L)、φ(L)、ψi(L)分别为pi,q,ri阶滞后算子多项式。模型中式(3)是因子分析模型的形式,Δyit代表第i个先行经济指标Yit的差分减去均值序列,它由共同成分的差分Δct的当期和滞后期的线性组合与特殊成分uit构成,这里的ct就是反映先行指标共同成分的先行指数。式(4)和式(5)分别刻画了共同成分和特殊成分的自相关特征,εt和υit彼此独立且服从正态分布。式(3)-(5)构成的模型经过适当地定义,可以表示成状态空间形式,并利用Kalman滤波通过可观测变量yit估计状态变量ct。由于动态因子模型要求指标是平稳的,对本文选择的指标进行差分并标准化,ADF检验表明各个序列都是平稳的。
(二)模型估计结果
反复试验各个滞后阶数,本文的动态因子模型采用的滞后算子形式分别为:
φ(L)=1-φ1L-φ2L2,ψi(L)=1-ψi1L-ψi2L2,γ1(L)=γ11,γi(L)=γi2L, i=2,3。
参数估计值和对应的标准误列于表4,先行指标的共同成分ct如图3所示(数据经过标准化处理,并调整均值使得2009年1月等于100)。估计结果说明所选择的三个先行指标具有共同成份,合成了先行指数。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人们担心经济增速过度下滑、担心出现通货紧缩,国家出台了扩张性经济政策,货币供给增速增加,新开工项目和施工计划投资额上升等。图3表明这些先行指标的增加在其共同成分即先行指数的运行轨迹中也表现出来,2009年先行指数一直表现为较高的数值,预示着经济景气的扩张。2010年我国经济高速增长,GDP增长超过10%。但是,随之而来的是通货膨胀预期的上升和资产市场泡沫的加剧,这表明如此快速的增长,经济资源是难以支撑的。
表4模型参数估计结果参数估计值标准误φ11.860.03φ2-0.960.03γ110.200.09ψ111.830.08ψ12-0.910.08γ220.320.04ψ211.500.04ψ22-0.970.04γ320.140.09ψ311.700.09ψ32-0.810.09对数似然值 105.94
从2009年末开始,货币政策开始转向,央行密集出台紧缩货币政策来抑制通胀。从2010年1月至2011年8月,央行共12次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新开工项目在2010年出现绝对水平的下降,先行指数反映出了这些先行指标的迅速下降。由于通货膨胀持续上升,各项经济政策一直偏紧,先行指数持续在低位徘徊,预示着我国经济景气的大幅下滑,2012年GDP增速降至77%。随着我国通货膨胀下降,为了拉动经济增长,经济政策开始逐渐宽松,各项先行指标从而先行指数在近期都出现小幅回升,预示着经济景气也很可能在未来保持平稳中轻微上升的局面。
图3利用动态因子模型计算出的先行指数ct
(三)先行指数预警功能分析
为了说明先行指数预警功能,将先行指数转化为季度数据,分析其与我国季度GDP增速序列的相关性。先行指数在本文考察的样本区间中领先GDP四个季度时相关系数为063,如果按照基钦短周期的样本长度考察滚动区间中的情形,发现先行指数最优先行期为3个季度。我国GDP增速在2010年1季度达到周期峰值,然后持续下降,2012年开始进入平稳波动状态;先行指数在2009年3季度提前达到峰值、2011年后停止下滑并平稳运行至今,均领先于GDP序列。因此,通过本文的指标选择方法计算出来的先行指数具有预警指示器的特性,而且具有较为稳定的领先特征。
由于先行指标对未来经济波动走势具有预报作用,Camba-Mendez等(2001)提出了自动先行指标(Automatic Leading Indicators, ALI)模型,从先行指标组中提取共同因子对欧洲国家的GDP进行预测,Banerjee和Marcellino(2006)选择了最优的先行指标并用各个因素的组合预测美国的产出增长。Qin等(2008)发现ALI模型在短期预测方面优于其他模型,而在长期预测方面没有显现出优势。借鉴ALI模型的思想,本文用先行指数作为解释变量,构建模型对GDP进行短期预测(模型形式略去,备索)。经检验系数显著非0,回归模型的残差序列无序列相关和异方差性且平稳,基于模型预测GDP增速将稳中有升(图4阴影区域虚线)。
图4GDP增速(实线)与基于先行指数
的预测值(虚线)四、结论
先行指数领先于经济景气波动,通过观察先行指数的变动可以提前判断经济景气未来走势。但是,先行指数的预警功能取决于先行指标的领先特征。由于我国经济结构不断变化,尤其是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经济变量之间的关联出现了动态变化。基于滚动时差相关系数方法,本文考察了不同机构所选择的先行指标随时间推移,在滚动区间上与基准指标相关关系的动态变化,基于对每个指标特性的细致考察,结合滚动相关系数数值及其稳定性、最优滞后阶数及稳定性等信息,选择了货币供应量(M2)、新开工项目和固定资产投资本年施工项目计划投资作为先行指标,并利用动态因子模型计算出其共同成分作为先行指数,通过与GDP增速的直观比较和滚动相关系数的计算,发现这些指标所合成的指数具有稳定的预警功能。但是,由于仅仅基于我国几个先行指数的主要机构采用的先行指标进行研究,本文最终只选择了三个先行指标。由于宏观经济层面众多,经济指标数量庞大,通过本文的方法细致筛选先行性稳定的指标需要做大量工作。本文旨在提供一种改进方法,供相关机构参考,以增强经济政策的前瞻性,保证我国经济平稳健康地发展。
注释:
①在我国景气分析研究中通常使用工业增加值作为基准指标。由于我国大多数经济指标在绝对量上是增长的,只是增长速度波动较大。因此,我国大多数研究部门和政府机构都研究增长率周期波动。本文中指标均为同比增长率序列,并且经过X12程序剔除了季节性因素和不规则因素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毕大川,刘树成.经济周期与预警系统(第1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
[2]陈磊,李颖,邵明振.经济周期态势与通货膨胀成因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1(8):147-161.
[3]董文泉.经济周期波动的分析与预测方法(第1版)[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8.
[4]董文泉.我国经济循环的测定、分析和预测――经济循环的存在和测定[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7(3):1-8.
[5]郭国峰,郑召锋.中国宏观经济先行指数和一致指数应用效果检验与改进[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0(10):131-144.
[6]郑京平.中国宏观经济景气监测指数体系研究(第1版)[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7]朱军,王长胜.经济景气分析预警系统的理论方法(第1版)[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3.
[8]Banerjee A., Marcellino M., Are There Any Reliable Leading Indicators for US Inflation and GDP Growth?[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recasting, 2006(1):137-151.
[9]Burns, A. F. and W. C. Mitchell. Measuring Business Cycles[M].New York:NBER, 1946.
[10]Camba-Mendez, G., Kapetanios, G., Smith, R.J. and Weale, M.R. An Automatic Leading Indicator of Economic Activity:Forecasting GDP Growth for European Countries[J].Econometrics Journal, 2001(1):S56-S90.
[11]Diebold, F. X., G. D. Rudebusch., Measuring Business Cycles:A Modern Perspective[J].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1996(1):67-77.
[12]Jinming Wang, Tiemei Gao, Robert McNown., Measuring Chinese Business Cycles with Dynamic Factor Models[J].Journal of Asian Economics, 2009(2):89-97.
[13]Qin, D., Cagas, M. A., Ducanes G., Magtibay-Ramos, N. and Quising, P. Automatic Leading Indicators Versus Macroeconometric Structural Models:A Comparison of Inflation and GDP Growth Forecasting[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recasting, 2008(3):399-413.
[14]Stock, J. H., M. W. Watson., New Indexes of Coincident and Leading Economic Indicators[A], In:NBER Macroeconomics Annual[M].ed. Blanchard, O. and S. Fischer. Cambridge:MIT Press, 1989:351-394.
Early Warning of the Business Cycles based on th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risis
WANG Jin-ming
我国是世界上的农业大国,农村人口众多,且农业作为支持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重视其金融改革,建立健全科学的金融改革体系,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1]。但在改革过程中,农村经济发展中出现“金融弱化”等问题,在市场经济调节的前提下,很多金融机构不愿意涉足农村等经济落后地区,其只愿意在农村地区“吸储,而不愿意向农村地区放贷,因此,资金大多流向经济效益高的发达区域。但我国政府逐渐意识到农村金融改革的重要性,并提出鼓励农村地区积极探索改革,加快农村地区金融制度的创新等政策,以期深化农村地区金融改革。
一、农村金融体系的概况
农村金融体系由很多农村金融机构组合而成的一个为农村、农业发展通融资金的有机整体,分为合作金融、商业金融和政策金融[2],其中合作金融是指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人们因共同利益而自愿参股,在资金上互相帮助、互相融通的一种特殊资金融通方式;商业金融主要是指商业性质的银行对农业地区发放贷款,如地区商业银行等;政策金融是指在贯彻政府经济政策的前提下,不以商业性的标准为原则,而以国家的信用为根本,在农业的相关领域进行资金融通,保护、支持农业的生产,提升农村地区人民收入,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一)农村金融体系的基本状况及发展态势
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主要以改革开放为界限,在改革开放以前,农村金融体系主要分为以下两个发展阶段:一是以后,在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同时,也对农村金融机构进行彻底改造,形成新的农村金融体系,到1951年,成立“中国农业银行”,且第一次提出要“帮助农民、深入农村、发展生产、解决困难”的方针[3];二是1953年成立农村信用社,与农村供销合作、农业互助合作一起称之为农村合作化的3种形式[4]。在1979年改革开放以后,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首先1979年—1993年,形成农村信用社的主体地位;其次1994年—1996年,开始构建农村金融体系新框架[5];最后1997年—至今,形成多元化的农村金融市场组织,目前农村金融体系由正规和非正规两种金融机构组成,其中正规的金融机构有非银行类和银行类两种;非正规金融机构有农村合作基金会、民间私人借贷组织等,农村金融体系的主体包括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农商银行),该三大金融机构形成了现在农村政策金融、商业金融和合作金融分工的农村金融格局。结合农村金融体系发展趋势可以发现,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逐渐增多,但仍旧以政府金融为主,其他金融机构在农村区域的发展前景仍然不乐观,必须加大对相关金融机构的支持力度,繁荣农村地区金融机构。
(二)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存在的农村金融问题是需求得不到满足,存在金融抑制现象,且农村地区金融的市场特征需求群体呈现出多元化趋势,表现在以下两方面,首先金融需求群体广泛,有小微企业、农户、有农村个体户等最主要的金融服务是短期经营性贷款需求及少部分的资金结算需求[6]。但由于该群体满足贷款新要求的信用担保能力有限,对其投放的风险保障程度较低,形成了被金融机构边缘化的群体特征,如我国某农业大省,其全省的农村信用社存款数量仅仅占到全部金融机构存款总额的35%左右,但是其“支农贷款”却占到全部金融机构贷款总额的90%以上,从数据可知,农村大部分资金支持都依靠单一的农村信用社,这很难满足该省农民、农村、农业对金融的需求;其次,对金融服务的要求多元化。由于我国存在地区发展不平衡现象,即城乡差距、地域差距等,除了存贷款这最基本的金融服务需求外,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还需要一些理财、信息、管理等相关服务的需求。因此这就体现了金融工具的多元化,目前,我国农村金融工具太过单一[7],只能体现存贷款业务,金融创新工具基本无法进入到农村市场。
二、市场经济视阈下进行农村金融改革的原因
由于农村金融机构所处客观经济环境和自然条件的差异,经济落后地区的金融市场在发展过程中受到制约的因素及程度远远超过发达地区,以致出现发展缓慢、停滞不前的现象。但是,在当前国有商业银行、保险行业、理财机构逐步向落后的农村地区靠拢的情况下,大大丰富了金融市场,因此,必须立足于市场经济视角,深入进行农村金融改革,协调国民经济发展[8]。
(一)农村金融体系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对于农村金融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先应深入分析其出现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首先经济原因,农村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相较于城市更低,其生活来源较少,部分落后地区完全依靠土地、山林,因此农民增收困难,很多农村金融机构无法融资或者融到优质资金,阻碍了农村信用社等机构的基本功能;其次政策原因,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对农村金融体系的支持力度不一样[9],支持“三农”发展的效果不明显;三是农村地区的金融监管制度不完善,使得部分非正规金融机构成为农村金融体系的主力军,但该类机构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较低,在很大程度上阻碍着国家金融政策的实施。
(二)影响农村金融发展的具体因素
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大,具有一定特殊性,提高了农村金融机构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不仅需要面临政策风险、市场变化风险,也要面对不定期的自然风险,因农业的生产周期较长,在其生长过程中,任何形式的自然灾害,如病虫害、洪涝灾害、干旱等,都有可能让农业生产完全覆没。此外,农产品上市期间,同一种农产品会在同一时间大量涌入市场,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价格的波动,即使有农产品的期货市场,但也只能规避某一时间段的风险,而且个体农户无法参与到规避过程。影响农村金融发展的因素还有土地产权,产权是以法律法规为基础,通过经济所有制表现出归属的一种形式,主要包括使用权、支配权、占有权、收益权和所有权[10],目前,我国农村的土地实行土地集体所有制,农民只拥有土地的经营权,而没有处置权和所有权,无法对土地进行买卖,因此,农民需要到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借贷时,不能提供法定的相关抵押品,且集体也没有权利帮助农民进行抵押。
三、市场经济视阈下进行农村金融改革的途径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和改革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快,农村地区金融业务逐渐增多,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应首先明确农村金融体系改革的方向及思路,政府应制定相关的政策,规范农村金融市场,基于市场经济视角,建立公平的竞争平台,坚持从农民最基本利益出发,积极为农民谋福利,深化农村金融改革。
(一)营造良好金融环境,创新农村金融制度
针对农村经济状况,应适当创新农村金融制度。首先,对农村现有土地制度进行创新,将流转权、用益权和担保权赋予承包土地,但也要处理好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之间的关系。地方政府可以颁发土地使用权证、集体的土地证,对农民居住的房子赋予抵押权、担保权等金融功能,拓宽农民财产收入途径。政府可以成立专门的平台,用于土地流转和农村房地产交易,设置科学的交易双方准入门槛,防止土地流转的非农趋势,保障农村用地的合理性,并确保农村房屋建筑的资本属性;其次,营造良好的金融环境,政府应积极宣传农村金融新体系,改变农民对金融的“狭隘”看法,使得农民深入了解金融产品,并主动获取金融机构的帮助。此外,金融机构也必须建立起完整的内部管理体系,立足于区域实际发展情况,更好地服务于“三农”。
(二)增加财政支持力度,做好相关惠农工作
政府在农村金融机构改革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基于市场经济视角,必须增加财政对农村金融体系的支持力度,做好相关惠农工作,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开展:第一方面,科学设置农村金融服务网点,完善农村地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配备齐全的金融设备,提高农村地区金融服务水平。与农业其他建设相同,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量大,且维护成本、投资成本较高,大部分商业性银行不愿意承担甚至无法承担这些领域的投资,因此,政府机构必须发挥宏观调控职能,改善农村地区金融支付的硬件环境;第二方面,增加农村地区的资本供给,政策金融应根据国家农业政策,加大对农村等落后地区资金的注入力度,结合地区农业发展优势,重点扶持综合农业,转变农村地区经济结构,促使农村地区经济往产业化方向发展,通过发行中央银行的再贷款,保障农村地区资金的充足供给。
(三)立足农村金融市场,创新农村金融产品
农民群众对金融产品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农村金融机构,如农商银行等,应增加服务手法,结合农村客户意见,推出价格合理、种类丰富、适合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产品,开办个人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减少金融活动中的工作环节,提高金融服务效率和质量,不断挖掘潜在优质客户,并准确定位农村金融机构,必须注重其社会责任,帮助低收入家庭和创业家庭,坚持服务于“三农”,在发展农村经济的前提下,制定灵活的贷款制度,不仅满足农户对生产经营资金需求,也保障贷款的利息收益。此外,也应健全农村贷款制度,完善农村信用体系,稳定农村金融市场,加强农村金融监管,政府可以设置专门的再担保制度,进一步保护农村金融机构,防止出现农民无家可归、无地等情况,采用财税手段,给予适当的政策支持,鼓励商业银行积极投入农村金融建设。在科学技术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可以引入现代化金融监管产品,动态监测农村金融市场的变化,做好相关风险的防范,确保农村地区金融市场的稳定。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新农村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在提升农民群众生活水平的同时,也对其金融机构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政府重视“三农”问题的时代背景下,农村等经济落后地区必须抓住这一机遇,建立健全具有地域特色的农村金融体系,基于全面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深化我国农村金融机构改革,形成一个平等竞争、广泛覆盖、功能互补、定位合理的农村金融平台。政府也应加大对农村金融改革的重视程度,适当增加财政支持力度,根据农民的实际需求,推出创新的农村金融产品,完善相关的农村贷款和存款制度,建立农村信用体系,辅之以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政策,稳定农村金融市场,加强对农村地区的金融监管,提升农村地区经济水平,缩小城乡差距,将更多资金引入农村地区,支持农村的经济建设。
参考文献
[1]高保中,赵学增.经济学和中国新常态下的改革与发展——全国第九届经济学发展与创新论坛综述[J].经济研究,2015,v.50;No.57912:173-177.
[2]张希平.中巴经济走廊框架下建立物流贸易通道问题研究——以喀什为枢纽中心的中巴物流贸易通道[J].金融发展评论,2015,No.7010:99-105.
[3]郑高强,尚晓,李扬俊.乌鲁木齐建设西北区域金融中心探讨——基于分阶段建设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的思考[J].金融发展评论,2015,No.7010:89-98.
[4]杨帆,宋鹏飞.低碳生物技术创新与应用的法律激励机制研究——以珠三角地区为例[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v.1404:17-23+31.
[5].互联网金融发展与商业银行网点管理转型研究——以邮储银行管理模式研究为例[J].经济研究参考,2015,No.268351:52-54.
[6]李春肖,李芸,张弛.农业保险供给市场主体发展潜力研究——基于保险公司经营业绩和投资业绩的比较[J].广东农业科学,2015,v.4223:194-199.
[7]李婧,朱承亮,郑世林.不良贷款约束下的农村信用社绩效——来自陕西省8市86个县(区)的证据[J].中国农村经济,2015,No.37111:63-76.
[8]覃振锋.引领长线资本投资建设广西文化产业园区发展对策——新常态下广西文化产业发展新突破研究系列论文之五[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5,No.16906:47-50.
蓝色经济,也就是海洋经济,它在发展进程中与陆地经济具有很多相似之处,都需要金融行业的支持,金融资本和金融资源在海洋经济领域的参与能够对整个经济带的发展形成强有力的支持。因此,必须重视金融行业对蓝色经济的重要支持。
一、金融排斥理论概述
金融排斥概念是一个新型的学科,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到目前为止,其定义仍然没有得到广泛的确认。通常是指社会上的经济个体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缺陷,加上政策环境的影响,导致其难以进入金融领域,也就无法获得金融业的支持。这个理论的开端是沿着地理的方向进行探讨,之后的学者对其进行的研究看法不一,观点多种多样。但是我国的学术领域对此进行的研究相对较晚,2007年,一位专家在对英国进行研究之后提出针对这个方面的诸多问题的对策,提出了金融排斥在我国的具体体现就是我国金融领域在提供好服务上不够灵敏。我国另外的两名学者在2008年在对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金融市场出现供需矛盾的状况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和研究,在这个过程中应用了金融排斥理论。虽然我国已经开始了对金融排斥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研究的范围大多都集中在城市和乡村领域,造成研究过于集中的情况,致使其他领域的研究较少,出现了研究失衡的局面,尤其是在海洋经济方面,相关的研究更是很少引起人们的关注。
二、蓝色经济领域金融排斥实例分析
我国沿海某省,依托靠近海洋的地理优势,大力发展当地经济,丰富的海洋资源为当地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源支持。该省在2010年在海洋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取得重要成绩,了全国第一个蓝色经济规划。虽然曲取得了这些成就,但是依然存在问题,海洋经济在金融方面投入的力度缺乏,这一点可以从全省的海洋经济为了筹集发展资金,但却很少得到金融领域的支持看出来。这些年,该省为了发展而发展了多种资金筹集互动,比如银行贷款、发行证券,也会利用外国公司的资金实现自身的发展,经过努力虽然使得其获得金融领域的资金支持额度以20%左右的速度增长,但是总体规模仍然不足以满足海洋经济发展的现状,金融排斥现象难以避免,对海洋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
三、金融对蓝色经济的排斥分析
(1)条件排斥。这个方面的排斥是指金融领域在提供金融服务的过程会附加一些条件,但是对于被排斥方来说是不合理的。如果将其应用在海洋领域,就是海洋部门在向金融机构申请资金支持的时候,金融机构的附加条件就是提供抵押。虽然银行等机构要求抵押无可厚非,但是这对于海洋机构来说就不太符合其现实情况,因为海洋行业受其自身特点限制,而导致其没有很多的资源可以作为抵押。在海洋行业中,动产的比重较高,一般都是船只等,因为其经常出海,会遭遇自然风险,因此金融机构不会愿意以其作为抵押品。
(2)评估排斥。金融机构为了确保所投入的资金能够取得回报、避免承担不必要的风险,会在提供贷款之前对贷款方进行全方位的还贷能力评测,这就导致一些行业无法靠近金融行业。其实,海洋行业存在很多弱势因素,比如当重大海洋自然灾害发生之后,海洋产业就会受到损失。此外,海洋行业还会面临较多的汇率风险,当这种状况发生之后,虽然海洋行业已经做了很好的套期保值活动,但是汇率波动仍然会对其造成较为严重的影响。
(3)价格排斥。当某些产品的价格过高就会影响企业的购买,没有购买能力就会被排斥出市场。海洋事业的需要的筹资成本和金融风险,因此金融机构在提供资金的时候自然会在价格上提高标准。比如农村信用社,其贷款率长期处于较高的状态,甚至超过了一些民间借贷形式,交易的双方都需要付出较大的代价,就会导致海洋事业被排斥出主流金融领域,转而向民间机构进行借贷。
四、相关对策
(1)政府发挥引导作用。政府在地方经济中处于主导地位,在财政发面向海洋事业进行推进,建立对金融行业的引导机制,促使其减少对海洋事业的排斥,将原本由金融机构承担的费用转由政府财政进行支付,这样就使得金融机构对海洋事业对支持力度加大。
(2)实行税收优惠政策。税收是经济调节的有力杠杠,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海洋事业中,为了解决金融机构投资不足的问题,可以从税收方面入手,实行税收减免政策,将其与金融领域对海洋事业的支持的比重进行联系,让新增的贷款项目能够投入到蓝色经济领域当中,使得资金流向向着海洋方面倾斜。如此就可以确保海洋经济能够迅速的发展。
(3)使产业政策和金融形成良性互动。地方政府应该加强发展环境建设。在海洋事业中,企业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所以应该区别对待。对于那些资金基础较为薄弱的产业政府应该给予一定的补助,在这个过程中,对于行业中的领头地位的企业也是重点帮助对象,确保其能够带动整个行业的发展。
经济发展是一个国家富强的根本保证,当时间推移到新世纪,海洋战略已经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可以说海洋经济是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解决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金融领域必须给予一定的支持。本文对金融排斥理论进行概述,对蓝色经济领域金融排斥实例进行分析,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参考文献:
一、前言
金融发展理论表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密切相关,而金融发展实际上就是金融结构的变化。一个发达的金融系统可以减少信息和交易成本,分担和管理风险,这对于储蓄、投资决策和经济增长是至关重要的。而不同的金融体系结构、金融工具体系、金融市场体系和金融机构体系等,对于信息、交易成本和风险的影响是不同的。因此,研究金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必须从金融体系入手。对金融体系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其内涵至今国内外学者也没有达成共识。理论界有较大影响的观点主要有二:一是以雷蒙德·W·戈德史密斯(Raymond。W。Goldsmith)在1969年提出了金融体系的概念,他认为金融体系是一国现存的金融工具和金融体系之和,金融发展的实质是金融体系的变化,研究金融发展就是研究金融体系的变化过程和趋势。在他那本《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一书中,他认为金融体系的结构特征主要表现为这样一些特征:金融资产的总量和实物资产之间的比例关系,这种关系被称为金融相关率;各经济部门的金融资产与负责总量及其在不同种类的金融工具上的分布;金融体系和非金融经济部门所持有的的金融资产和负责之间的关系;各种不同金融机构的金融资产和负责的比例关系,以及这些资产和负责所采取的金融工具的形式等等。二是近年来学术界流行的所谓“两分法”,即着眼于一国企业的外源融资——通过金融市场或金融中介融资角度划分的不同国家的金融体系,即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以德国、法国、日本为代表)和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以美国、英国为代表)。逐渐引入和传播,中国经济学者也开始研究金融与经济之间的关系。在理论上主要以雷蒙德·W·戈德史密斯的金融体系观为依据,可分为两大类:一类只是定性化研究中国的金融机制与体系;另一类则主要从金融资产的角度定量地研究和分析中国的金融结构特征。中国学者对金融体系的理解和解释更是众说纷纭。如王维安(2000)从西方金融发展理论出发,得出衡量一国金融体系的六大指标。李量(2001)把反映一定时期各种金融工具、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的形式、内容、相对规模和比例理解为一国的金融结构,并指出一定的金融结构反映一定的金融功能及效率,也反映了一个经济的金融体系的特征。王广谦(2002)则以金融资产体系为切入点,采用分层次的结构比率分析法来考察中国金融体系的现状与变化。李健(2003)从多角度对金融体系进行了研究,认为金融体系是指构成金融总体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分布、存在、相对规模、相互关系与配合的状态,并认为金融体系由构成金融各业的产业结构、金融市场结构、融资结构、金融资产结构、金融开放结构等组成。
二、金融结构特征
根据世界各国关于金融结构的分析,把金融结构分为市场主导型和银行主导型,我国现在是银行主导模式。这主要由于我国的市场证券化程度不高,多数企业不能直接从资本市场上融资。
1. 从金融机构的资产和负责结构来看:银行主导型相对于市场主导型的第一个基本特是:在全部金融机构中,银行的资产负责所占的比重非常大;而在市场导向结构中,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份额要大得多。第二个特征是:对于前者,贷款是金融机构的最主要的金融资产。
2. 从金融工具的规模和结构来看:银行主导型和市场主导型的差别在银行贷款规模,股票市值和发行结构,债券市值和发行结构等几个方面。
3. 从居民的金融资产结构方面来看:银行主导型和市场主导型的差别在于:对于前者,居民资产组合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现金和存款;后者对股票和其他股权,债券占有很高的比重。
4. 从非金融公司的融资结构和股权结构来看;市场主导型和银行主导型的差别在于:第一,前者的股权类证券的比例较后者为高。第二,在债券类证券中,前者的公开流通债券同银行借款大致差不多,而后者的银行借款要远远多于公开发行的债券。
三、实证分析
林毅夫(2009)认为,金融体系是金融体系内部各种不同的金融制度安排的比例和相对构成。金融体系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考察,从金融活动是否需要通过金融中介,可以考察金融市场与金融中介的比例构成;从金融交易的期限长短,可以将金融体系分为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从金融活动是否受到政府金融监管部门的监管,可以分为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就银行本身,可以分为银行业竞争程度和不同规模的银行分布。白钦先(2003)认为金融体系是金融相关要素的组成、相互关系及其量的比例,并提出金融倾斜的概念。考察金融体系的表现形态可以从多方面进行如产业结构、金融市场结构、融资结构、金融资产结构、金融开放结构等。在经济增长和金融体系关系方面:易宪容,黄少军(2004)从银行观,市场观,法制观,功能观阐述了不同金融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喻平(2005)从金融创新与经济增长关系出发,探讨金融总量对经济增长的动态演进过程。
作为经济系统乃至社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金融系统的结构问题属于广义的制度设计的范畴,而制度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已经被新制度经济学反复强调过了。如诺思(1991,第17页)所说:“政治和经济组织的结构决定着一个经济的实绩及知识和技术存量的增长速度。”在新制度经济学那里,产权制度的重要性来自于交易成本,无所不在的交易成本使得各种要素禁赋的所有者无法进行帕雷托有效的交易。因此,产权—要素票赋的实际控制权和占有权的安排就成了降低交易成本、进而促进经济增长的一个决定性要素。关于产权理论的一个新的研究方向是Hart和Moore(1988)开创的不完备合约理论,其中主要分析了在不完备合约情况下,对要素票赋的剩余控制权安排是如何影响交易各方实施关系专有性投资的。在这里,交易成本依然是合约之所以不完备的前提。
通过1994到2008年的GDP总值Y和存贷款余额F的数据,作出下图:
很明显,90年代以来,我经济增长和金融发展都非常迅速,并且在经济增长的同时,金融也在发 展。
除了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的相关关系之外,不同学者对我国区域金融发展的差异和收敛性进行了研究。研究得出的结论也存在很大争议。张杰(1994)认为,与经济发展的进程相似,我国金融成长的进程应符合威廉姆森“倒U”曲线过程。他在对我国金融组织体系的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了我国金融组织体系的发展取向。研究发现,我国的金融组织体系在空间上的分布十分均齐,从而使金融失去空间成长的区间。由于一国金融成长的水平并不取决于金融组织体系和金融机构的简单扩张,而应该取决于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以及与之相对应的资本形成水平,因此,我国区域金融组织结构必须从“互挤”向“互补”转换。该转换的完成则需要通过解除现存的条块分割金融体系,构建新的区域结合型金融组织框架,形成若干个金融中心和金融“发展极”,打破金融资源流动的地区壁垒,弥合区域间金融市场的割裂状态,从而促使金融资源空间流动和配置机制的形成,引导总体资源配置结构的优化。
金融体系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关键在于两者之间并非是一一对应的关系。金融体系的存在是由于在现实经济生活当中存在信意搜寻成本和交易成本。金融体系的差异与一个国家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有着密切的关系‘哪一种金融体系更有优势,从经济学理论来看,银行在解决委托关系方面的确要比资本市场有优势,而资本市场在促进新技术的产业化方面又有其独特的作用。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互补的关系。有效率的金融体系是一个充分竞争的体系,这种体系的存在无疑是以资本市场为依托的,而不是建立在关联银行业务基础之上的。
四、结束语
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可以发现,现有的文献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金融发展差异以及金融资金的流动性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且得到了一系列重要且有益的结论。但是,现有的文献大多数单就我国金融体制和金融发展而论我国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而将我国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纳入我国转型经济的特殊背景中,研究该转型经济背景对我国区域金融发展的增长绩效产生影响的文献却十分有限。我国是一个转型经济国家,转型经济的特殊背景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因此,在未来,研究转型背景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影响显得十分必要。
参考文献:
[1]高冉.金融结构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基于VAR模型的分析[J]. 中国证券期货.2010.12.102~103.
[2]肖云.北省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J].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 2009年第2期.43~49.
[3]张静.我国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研究述评. 商业时代(原名《商业经济研究》).2008年12期.103~104.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3)02-0071-03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3.02.17
一、引言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一直是近年来众多学者关注的重点,目前国内外研究主要以国别研究为主,主要探讨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就国内研究来看,大多将全国分为东中西三个区域,并作对比分析,提出建议措施[1-2]。由于我国各个区域的经济金融发展具有较大的差异性,不同区域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之间有其特殊的内在关系。在当前形势下,研究西部地区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对于促进区域金融与区域实体经济间的协调发展,引导地方政府正确看待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间的关系,而不是脱离实体经济需要盲目要政策,有极其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区域经济金融发展水平考察:面板数据模型
(一)数据说明
本文研究数据来源于中国金融年鉴、中经统计数据库以及六省市相应年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本文用金融机构的信贷额与GDP的比值(LnloansGDP)衡量银行业的发展水平,用股票市场市价总值与GDP的比值(LnstockGDP)衡量股票市场的发展水平,用保费收入与GDP的比值(LnInsuranceGDP)衡量保险市场的发展水平。人均GDP(LnGDPper)用来衡量经济发展水平,作为解释变量。引入出口与GDP比值作为其它解释变量。人均GDP、贷款、保费收入三项指标数据序列均为1997—2011年15年数据,股票市值为2005—2011年7年数据。
(二)六省市经济金融发展指标数据的描述性说明
陕西、重庆、四川、云南、贵州、广西六省市经济金融发展指标统计情况见表1。
从表1各指标数据看,六省市中,陕西省人均GDP平均增速位列第一,其次是重庆市,云南省最低。银行业发展水平从高到低依次为重庆、贵州、陕西、云南、四川、广西。直接融资方面,单从股票市场来看,贵州省发展得最好,其次是四川、云南、重庆、陕西和广西。由于直接融资没有考虑债券融资,故各省市直接融资发展水平可能存在一定偏差。保险市场发展依次排序为四川、云南、陕西、广西、贵州、重庆。
另外,从各指标相关系数看(见表2),六省市保费收入与人均GDP相关系数较高,贷款和股票市值与人均GDP相关系数较低,各系数值分别为为0.54、0.06、0.02。
的自然对数建立回归方程。解释变量包括人均GDP的自然对数值和人均GDP自然对数值的平方项,LnExpGDPit为引入的其他解释变量,即地区i在t期的出口额/GDP*100的自然对数。?着it为地区i在第t时期的随机误差项,模型(1)是人均GDP的指数形式的回归方程。
2.模型估计结果
(1)银行信贷规模
根据模型回归系数显著性P值,三个解释变量均不显著。
(2)股票市值
另外,回归系数显著性P值说明三个解释变量均不显著。
(3)保费收入
回归系数显著性P值,表明两个解释变量在10%内显著。
三、结论和政策建议
(一)结论
由以上模型估计结果可知,西部六省市经济发展指标对银行信贷和股票市场发展解释度较低,对保险市场发展的解释度较高。
首先,对于银行信贷而言,六省市在1997—2011年15年间人均GDP年均增速保持在13%以上,但经济发展对信贷市场发展解释度并不显著,说明随着各地区经济快速发展,信贷渠道对金融资源配置进而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在不断弱化,经济的高速持续增长对金融资源多元化配置提出了更高要求,非信贷渠道的资金配置作用不断加强。近年来,银行理财渠道、直接债务融资、私募股权基金、金融租赁业务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对银行信贷的替代作用逐步上升。
其次,对于直接融资而言,经济发展对股票市场发展解释度较低。究其原因,一方面,受数据可得性影响,本文只收集到2005—2011年5年间股票市值数据,并以此代替直接融资市场发展,数据序列样本偏少,会造成模型回归结果出现偏差。另一方面,代表直接融资市场发展指标,严格来讲应包括股票和债券融资余额,但由于当前各省市股票、债券融资余额数据缺乏有效统计,使得指标选择客观上存在一定缺陷,这可能是造成模型变量解释度低的重要原因。近年来,随着金融市场快速发展,尤其直接债务融资规模迅速扩大,市场创新步伐明显加快,对助推地方经济发展作用日益凸显,直接债务融资在国民经济融资结构中比重逐年提高。
再次,对保险市场发展而言,保险业的发展和居民收入密切相关,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不断提高,居民的保险需求日益上升,这从保费收入与人均GDP二者之间高相关性得到映证,模型回归结果也进一步证实经济发展对保险市场发展具有较高解释作用。
(二)政策建议
以重庆为例,重庆作为西部地区金融资源集聚地,区域金融中心地位日益显现,金融产业快速壮大,金融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逐年提高,已成为重庆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对拉动全市经济发展的作用日益突出。
1.发展思路
围绕中央对重庆建设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的战略定位,坚持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在服务实体经济过程中发展壮大,坚持改革重组、创新和开放的工作方针,着力推动银行、证券、保险金融创新,发展中小型非银行金融机构,建设金融要素市场体系,打造内陆金融结算中心,改善金融生态环境,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和辐射力,提高金融创新能力和扩大对外开放,加快建成以产业发展和投融资活动为基础的结算型区域性金融中心框架系,提高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能力。
2.政策措施
(1)健全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提高金融机构聚集度。积极引进和大力发展银行、证券、期货、保险等各类金融机构,保持机构数量和类型在中西部领先地位。支持银行、证券、期货、保险等各类金融机构在渝设立分支机构以及区域性总部、业务管理总部等总部性机构。支持法律、会计、评估等中介服务机构健康快速发展,不断提高专业水准和服务水平。
(2)发展新型融资体系,丰富金融资源配置渠道。积极引导设立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和产业投资基金。通过政府参股、合作等政策引导,吸引国内外股权投资基金落户重庆,形成股权投资基金产业集群,提高金融资产的利用效率和整体活力。加快培育具有较强担保能力的融资性担保机构,建立扶优限劣的良性发展机制,逐步形成运行高效的融资性担保体系。推进小额贷款公司行业稳健发展,加强规范管理,扶持重点小额贷款公司做大做强,建立健全小额贷款公司退出机制。支持信托公司、金融(融资)租赁公司、汽车金融公司健康运行,争取新设立消费金融公司及一批企业财务公司。鼓励发展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机构,尽快实现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全覆盖。
(3)拓展融资渠道,强化资金融通能力。推动银行优化经营策略与经营模式,实现差异化竞争与特色化发展,更有效地利用和配置信贷资源。盘活存量, 结合经济转型升级,加大对“两高一剩”等行业的不合规贷款客户、劣质贷款客户的退出力度。用好增量,保障重点领域资金供给,继续加大国家产业政策支持的重点项目、以信息产业为支柱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低碳经济等领域的资金支持,充分发挥资本市场作用,推进直接融资。加大企业上市培育工作力度,培育上市资源的功能,积极推动优质企业改制上市。鼓励上市公司开展并购重组和再融资。加快落实企业直接债务融资专项扶持政策和风险补偿措施,支持企业利用企业债、公司债、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区域集优债、定向票据等各类债券融资,鼓励多渠道的非银行融资。
(4)加强重点领域金融服务,提升金融支撑能力。加强对民生的金融服务,支持就业创业。支持微型企业发展,全面落实微型企业贷款及担保扶持政策,推广创业贷款产品,健全金融机构服务微型企业的考核和评价机制。切实发挥小额担保贷款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的作用,扩大实施范围。
作为经济学研究的重要课题,金融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备受国内外学者关注。金融发展理论认为金融通过人力资本积累和加快技术创新促进了经济增长。然而,金融危机频繁爆发的事实表明金融体系内部存在不稳定性,这种不稳定性源于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监控三方面的脆弱性,风险积聚现象日益严重,严重抑制了经济的良性增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首次公布的《中国金融体系稳定评估报告》中显示,中国的金融体系总体稳健,但脆弱性在逐渐增加。
一、文献回顾
国内外关于金融脆弱性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的典型文献较少,主要集中于对金融脆弱性成因机理的研究。
(1)早期金融脆弱性研究。开金融脆弱性研究之先河者马克思从货币自身的脆弱性出发来研究金融体系的脆弱性。马克思认为,货币自生成之日起就具备了固有的脆弱性。无论是价格围绕商品价值的上下波动、单位货币购买商品和服务的购买力还是其支付手段职能非正常的执行使得债务循环失去可持续性,其脆弱性都将滋长。随后其又结合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蜕变,以资本的社会化进程为依托,提出了银行体系内在脆弱性假说。延续马克思对货币脆弱性的初始分析,约翰.梅纳德.凯恩斯认为货币的脆弱性根源于人们持币动机过强导致货币供给不足,需求乏力。艾文.费雪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在经济周期视角下独辟蹊径,认为金融脆弱性由过度负债的债务累积,导致通货紧缩引起的,而这根本上源于经济基础的恶化。
早期理论过分重视经济周期对金融脆弱性的作用,后来的研究开始注重外力或内在偶然事件的一时激化下危机的生成机制。
(2)金融脆弱性理论的形成与系统性发展。二战后至1970s,资本主义经济普遍“滞胀”及开放经济下的金融自由化、国际化进程,使得危机逐渐广泛化和复杂化,金融危机发生的根源,在新形势下更加倚重金融制度内在脆弱的特性。查理斯.金德尔伯格以经济长波理论为基础,论述信贷市场脆弱性的形成和发展路径。戴蒙德和戴维格提出了著名的D-D模型,认为银行体系稳定性源于对银行的高度信心,而银行体系脆弱性的原因是存款人不确定的流动性要求,以及银行资产流动性不足,并指出均衡多重性的现实存在。Bandt和Hartmann认为银行系统高资产负债率高强化了资产负债结构不匹配、各机构于银行间市场交易体系和支付结算系统中的相互关联性,金融产品的期限结构错配引起资产价格的波动这三大原因导致银行部门的脆弱性大大高于一般工商企业。Wipawin Promboon建立包含银行银行、公司、国际上的道德风险的一般均衡模型,从国际资本自银行部门向实体经济部门的流动和道德风险两个角度进行脆弱性研究。
(3)国内研究综述。从社会科学的角度研究金融脆弱性是学术研究的主流趋势,一些学者用自然科学捕捉金融脆弱性的规律,也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果。南旭光、罗慧英通过对金融能量的耗散和金融熵变的分析,阐释了金融脆弱性,指出金融脆弱性是由金融熵增所致。通过对金融熵增的因素分析,指出降低脆弱性的有效途径是发挥金融系统的自组织功能,以及从系统外部环境引入负金融熵流。作为将热力学中能量和熵的理论引入金融体系的开创者,金融熵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新兴经济体更易发生金融脆弱的原因。李艳杰、王建琼、李忠玉阐述了金融市场的脆弱性源于产品非物质性、同质性、交易虚拟化的特征,并金融危机以金融风险引起的市场动荡为诱因,回调过程的力度与方向决定了危机是否发生。李正辉用系统论的观点分析了金融系统脆弱性的基本特性,在其形成机理和基本特性的基础上,借鉴信息熵理论,收集多个脆弱性事件的熵值构建函数度量系统不确定性,对金融系统的脆弱性演化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陆家骝,陆婷建立了金融机制协调失败和不完全市场冲击的多重均衡模型,前者表明挤兑行为实质是系统内协调机制失败,而后者则衡量外在不确定性三种情况对金融系统均衡价值的影响。
(4)研究启示。总结与文章有关的的金融脆弱性研究,存在如下问题和特点:以凡勃伦、费雪的金融脆弱性外在成因论为代表,认为经济基本面的恶化引发和加剧了金融脆弱性,重视经济周期对金融脆弱性的影响;杰克林和巴特查亚等人认为经济滑坡是引发挤兑的根本原因。M阿格利塔(阐述了金融脆弱性由微观主体向宏观经济的传递关系。刘卫江对中国银行脆弱性的研究表明,宏观经济变量与银行体系脆弱性有较强的相关性。已有研究对与金融脆弱性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以定性为主、定量研究缺乏;研究对象限于金融脆弱性的表象,或研究领域局限于某一领域内部,均难以对二者的关系作出科学、准确的描述与判断;研究未对金融脆弱性对经济影响的国别间相互影响和传递机制进行探索,难以反映经济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趋势下,金融脆弱性对经济增长的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由此可见,对金融脆弱性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定量测算尤为迫切。
二、金融脆弱性综合指数指标体系的构建
(1)金融脆弱性体系。针对金融脆弱性体系内容繁杂的事实,在研究中采用了多层分级指标体系设计,及结构性层次设计原则。金融脆弱性是金融结构非均衡而导致的金融体系功能异常的状态,根据这一内涵界定,本文从宏观经济、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监控四个系统入手,逐层建立金融脆弱性综合指数指标体系。如图1所示,宏观经济的脆弱性主要体现在GDP、投资和贸易三个方面。一国的金融市场发展水平可概括为资本市场活跃程度和外汇市场发展水平。金融机构可简单概括为银行系统和非银行金融机构,本文在考虑金融脆弱性时以银行系统为主。通过国家宏观调控手段,合理运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以及法律的辅助功能,实现对金融体系的监管。
(2)指标与方法。本文用“金融脆弱性综合指数”将用来表征金融脆弱性的指标联系在一起。该指数既可以反应我国金融体系的发展状况,又可以通过它进行自身与他国的比较和借鉴,便于研究与经济增长的动态关系。
三、金融脆弱性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分析
五、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文利用因子分析,构建金融脆弱性综合指数,运用直观分析、平稳性检验、回归分析,研究我国金融脆弱性与经济增长关系,通过以下结论及政策建议,反思危机教训、纠正金融监管弊端,缓和金融脆弱性,促进我国经济长期稳定、较快、均衡增长。
继续深化重点领域金融改革进程。我国金融业正处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现行的金融管理体制和改革后的金融机构并未经历一个完整经济周期的考验,发达经济体暴露的问题很可能会在未来遇到。当前, 应扎实研究有关国家金融改革方案的成果,积极借鉴国际金融监管改革的有益经验, 认真查找我国金融体系面临的风险和问题,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为金融业长期稳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利率市场化改革我国金融改革的重点之一。无论是人民币国际化力量的推动还是现实中金融消费需求的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要性日渐彰显。经过近十多年的努力,复杂的利率市场化进程已经逐渐推进到银行利率特别是存款利率的市场化问题,进一步扩大贷款利率浮动范围并实现贷款的自主定价,逐步推动存款利率市场化并实现自由浮动是下一阶段利率市场化的主要内容。
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也是金融改革的重点议题。人民币资本项目开放是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重要目标,也是最难实现的。在资本账户开放过程及实现以后,如何保持金融市场稳定运行,是各国货币市场化普遍面临的考验。而目前由于人民币汇率和利率市场化改革滞后、金融体系功能不完善、金融法制环境亟待完善、金融监管水平亟待提高的限制。人民币资本账户开放应坚持“主动性、渐进性和可控性”原则,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推进。首先,围绕人民币国际化与资本项目开放,加快相关金融法律法规建设和监管体制的完善配套。其次,着眼于经济的内外均衡,完善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机制,实现利率政策和汇率政策的良性互动。第三,加强对资本流动监测,保持与国内资本市场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规模控制和动态调整权力。
构建逆周期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国际金融危机的教训表明, 不能只关注单个金融机构或单个行业的风险,而要从宏观和整体的角度出发防范系统性风险。部分国家和地区的监管改革法案正是以防范系统性风险为目标, 通过建立和完善宏观审慎管理体制和机制,加强系统性风险管理, 切实维护金融稳定。我国“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构建逆周期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冶, 这是在深刻分析国际金融危机教训、深入总结国内实践经验、准确把握金融管理制度改革方向基础上作出的重大部署。当前, 我国要按照“十二五”规划的要求, 抓紧建立和完善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 研究制定政策措施, 不断创新工具和手段, 作为防范系统性风险的重要制度安排。
适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目前,我国宏观经济继续放缓,物价涨幅也呈下行趋势,总体上保持了良好的运行趋势。以往在投资中增速最高的基础建设投资增速负增长及与住行有关的消费疲软,成为经济增速下行的主因。物价方面,尽管蔬菜、成品油等消费品价格年初以来出现反弹,物价涨幅总体仍处于平稳回落过程,加之国际原油价格自2月创下新高后回落,这些因素均意味着短期内的通胀风险不大。
未来我国经济宜保持灵活宽松的经济政策。由于经济需求继续回落,通货膨胀反弹的短期压力不大,宏观政策预调微调的空间和必要性已经显现。要根据形势变化尽快出台预调微调措施,同时做好政策准备,留有相应的政策空间。坚定不移地扩大消费需求,保持适度的投资规模,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确保国家重大在建项目资金需求。针对当前实体经济融资条件仍然偏紧的现状,继续实施稳健货币政策,实施适度进行预调微调,促进货币信贷合理增长。2012年我国财政赤字比去年有显著扩大的特征,这对总需求也产生扩张性影响。
积极参与危机应对的国际合作。利用各种国际合作平台,与国际组织、国外中央银行开展新形势磋商和对策研究。积极参加G20金融市场、世界经济峰会、达沃斯经济论坛等国际会议,研究提出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危机应对和促进经济复苏的政策建议,并且在理所能及的范围内参与国际金融危机的应对合作。
诞生于金融危机背景下的金砖国家合作机制,其初衷是抱团取暖以及在国际舞台上共同发声,而这些很大程度上集中于财政金融领域。日后,应强化合作机制由财金领域向国家安全、外交等领域延伸,以及探索在能源、粮食安全、环境保护、气候变化以及联合国千年目标等领域合作,并就重大地区和全球安全问题协调立场,共同应对。在五国的多边框架内淡化和解决双边矛盾,成为未来五国合作的重要方向,也有助于我国经济金融体系矛盾的解决,助力经济增长。
参考文献:
[1]Bandt O.D. & Hartmann P. Systemic risk: a survey. Working paper of European Central Bank,2000.
[2]Wipawin Promboon (2010). Capital flows, institutions, and financial fragility, IMF working paper series,2010.
[3]黄金老.论金融脆弱性[J].金融研究,2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