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5 15:59:4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工程社会价值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关键词: 社会;价值工程;科学发展
Key words: society;Value Engineering;scientific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0-0001-030
引言
崇拜迷信发展,大力发展的同时,发展的负值也在增长着,严重地损害人类的生存。盲目的发展,已经导致了两次世界大战。然而,人们不是以全球整体长期利益为重,仍然以分化的国家民族个人眼前短期利益为主,这就使发展的副作用根本无法协调而克服。虽然以直接武力抢夺的世界大战表面消失,实际上,世界范围内的人与人、国与国、人与自然之间经济抢夺大战,时时在发生。将发展的危害推后或转嫁。成功与问题同时交织,甚至于某种程度出现的问题恰恰来自于我们的成就,而成就当中又隐藏着许多问题,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某些方面甚至倒退了。或者肉体跑得太快了,灵魂远远落在后面。我们需要审视经济增长的有效性,需要人性的科学的平衡的发展。
1 社会不经济
经济学负外部性理论指出,个人(包括自然人和法人)的经济活动对他人造成了不利影响、使他人或社会受损,而又未将这些影响计入市场交易的成本与价格之中,而造成负外部性的人却没有为此承当成本。这造成收益和成本代价的不对等而必然社会效益的下降。哈丁的“公地悲剧”理论更深入地指出,理性追求最大利益的个体行为最终导致公共利益受损的恶果。科斯从产权角度,以“公地悲剧”阐释交易费用。引起“公地悲剧”的原因是,只收益不担责体制。公共产品的产权不明、非排他性,形成了“人人共有,实际无人所有”的产权所有人缺位,使得人人“搭便车”。而它带来经济的外部性后果,无人承担。利己与利他相背离、个人收益与社会成本相分离,对社会造成损害而最终伤害个人自己。当每一个理性的人都试图扩大自己的利益,施外部性于社会,无限制地扩大社会成本时,其最终结局是全输。“公地悲剧”实质是单个人理性集聚形成社会整体的非理性结果。
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及经济的疯狂发展既造福了人类,也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的苦难,尤其是环境恶化、资源溃乏、生态破坏、全球气候变暖、草原退化、社会失衡等全球性问题,严重地威胁着地球上生命的存在。
中图分类号:F25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给排水工程建设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城市正常生活、生产的生命线工程,是关系到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衡量一个城市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1-3]。
市政给水工程的质量主要由设计质量和施工质量2部分构成,目前更多的是注重工程施工中的质量控制,如采取工程监理、工程评优、材料抽检、隐蔽工程验收等来加以评价和控制.但对设计质量的控制却较少,主要是由设计审查、技术交底等不多的环节来控制,而且两者的质量控制和评价往往是分离或者是分阶段单独进行的,从而难以对一个城市供水工程项目的设计施工总体质量做出综合评价.本文拟把设计和施工2个环节作为一个整体,通过灰色系统理论建立科学的设计施工总体质量评价模型,对供水工程的设计施工总体质量进行定量评价,达到对市政给水工程设计施工总体质量做出综合评价的目的[4-6]。
影响城市供水工程设计施工质量的因素及评价标准
1.1评价指标因素
选择一个适当的灰色聚类分析指标对于合理贴切分类尤为重要。城市供水工程设计施工质量作为一个结构复杂的系统,其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确定因素。这些因素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城市供水工程设计施工的质量,需要在处理时加以考虑,其中主要包括[1-7]:管材选用(A1),管道覆土深度差(A2),压降计算准确性(A3),管道沟槽回填材料(A4),管道地基质量(A5),管道对接质量(A6),施工人员素质(年限>3a比例)(A7)、施工组织设计(A8)、施工监理与验收(A9)。
1.2评价指标分级及标准
将上述影响评价指标因素划分为:Ⅰ级、Ⅱ级、Ⅲ级、Ⅳ级和Ⅴ级。分别代表优秀、良好、合格、较差和不合格具体分级评定标准见表1。
表1评价指标因素分级标准
城市供水工程设计施工质量的灰色评价原理和步骤
灰色聚类是灰色系统理论中建立在灰数的白化函数生成基础上的一种方法,它的实质是充分、合理地利用已知信息来替代未知的、非确知的信息,对灰色系统的本质属性进行分类识别,并给出客观、可靠的量化分析结果。灰色聚类是将聚类对象对于不同的聚类指标拥有的白化数,按几个灰类进行归纳,从而判定该聚类对象属于哪一类[8-9]。灰色聚类分析原理由确定灰数白化函数、标定聚类权和求聚类系数构成。
记,,…,为聚类对象(令,2,…,m,…);,,…,为聚类对象(令,2,…,n,…);Ⅰ,Ⅱ,Ⅲ和Ⅳ…为聚类灰类(=Ⅰ,Ⅱ,Ⅲ,…,Ⅻ,…);为第个聚类对于第个聚类指标所拥有的白化数;为第个聚类指标对于第个灰类的白化函数。则灰色聚类的分析步骤如下[9]:
步骤1:根据给定的构造样本矩阵;
步骤2:确定灰类白化函数,其形式如图1;
步骤3:求聚类权,表示第个指标对于第个灰类的权,其公式为:=;
步骤4:求聚类系数,表示第个聚类对象对于第个灰类的聚类系数,其公式为:=;
步骤5:构造聚类向量=(,,…,);
步骤6:进行聚类,在中挑选最大者判断聚类对象所属灰类。
图1三种常见的白化函数图
应用实例
某市区道路改造工程[7],其中湘江大道白沙路至南湖路路段,长约1 040 m,路幅宽54 m,给水管口径DN 1 200,与南湖路一水厂出厂管线相接,由于分支接驳点多且施工环境复杂,工期短,加上地下埋设各种管线有9条,管线交叉点多,协调组织工作繁重,导致设计施工质量受到较大的影响.该项目选用球墨铸铁管,实际覆土深度为1.2m,实测压降与设计值较为接近,回填土采用砂类土,施工队伍中技术工人以上人员占40%左右,其他参数经专家打分。根据上述步骤1~5,可得聚类向量为:=[0.1316,0.3224,0.2864, 0.0123];有步骤6进行聚类可得:Ⅱ级,即该工程的设计施工整体质量应评价为良好工程,亦与实际现状所进行的调查结果相吻合。
结束语
在运用灰色系统理论――灰色聚类分析方法对城市供水工程设计施工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的过程中,应重点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1>.指标选取的合理性;2>.灰数白化函数确定的正确性;3>.标定聚类权和聚类系数的合理性;4>.模型建立的准确性等,以保证评价结构的可靠性和准确性。要想做到这一点,一方面要通过调查大量的过程实例,全面、系统地了解影响城市供水工程设计施工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加以科学分析、总结,形成聚类指标;另一方面在数据处理时,应合理运用数学工具构造恰当的灰类白化函数,使聚类计算结果更为贴近建筑结构的实际情况。本文仅综合考虑了其中几个主要因素,如果能更加全面系统地考虑其它影响因素,则所得到的聚类结果将更加接近城市供水工程设计施工质量的实际情况。
参考文献
[1] 单宝艳,张军.工程给排水设计风险的模糊层次综合评价[J]. 建筑经济,2007(12):10-22.
[2] 罗水金.浅谈市政给排水设计和规划中常见问题分析[J].四川建材,2007(4):264-166.
[3] 孔军.施工阶段监理工作评价[J].山东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3,18(3):22-26.
[4] 朱穗斌.市政给排水工程施工管理要点分析[J].科技信息,2007(11):103-104.
[5] GB50268~97,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S].
[6] GBJ13~86,室外给水设计规范[S].
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垃圾不仅是影响家庭和社区环境的局部,而且是关系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全球性问题。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目前世界城市人口有30多亿,据估计在一代人的时间内将达55亿,此时的垃圾问题将更加突出。因此,倡导消费者转变消费观念,使人们在日渐增长的消费中认识到,我们不仅要满足这一代人的消费需求和安全健康,还要满足子孙后代的消费需求和安全健康。因此,在消费过程中要注重对垃圾的处置,不造成对环境的污染:在追求生活舒适的同时注重环保、节约资源和能源,提倡“绿色消费”,实现可持续消费。
垃圾和资源的界限是相对的
其次,垃圾与资源的界限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的环境意识的加强,过去是垃圾,现在却变成了资源。从这个意义上说,有的学者提出“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近年来,世界各国纷纷开发垃圾资源化技术,通过直接回收利用、循环利用、综合利用等手段回收垃圾中的有用成分,实现垃圾的减量化和资源化。再生资源成为资源循环的新起点,同时成为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另外,在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利用加工过程中,不但解决了资源短缺问题,同时降低了垃圾排放,正可谓“一举两得”。
改被动处理为主动处理
再次,将被动的垃圾处理变为主动的垃圾处理。以往人们都是在生产和消费的末端对垃圾分类和综合利用,这既浪费了人力、物力,又造成二次污染,应把实现垃圾的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为最终目标,逐步改变堆肥、焚烧、填埋等传统垃圾处理方法,把末端处理变为全程控制。注重从清洁生产的角度实现源头减量和综合利用,减少垃圾产生量。
垃圾产业需要政策和规则
由此,垃圾产业化和垃圾经济学应运而生。垃圾不仅不再是困扰城市发展的包袱,相反是有利于减轻政府负担、减少环境污染、缓减资源短缺、扩大就业、增加收入和减少贫困的手段。当前,环保产业已经成为一个新兴的产业,成为全球新的经济增长点之一,并将带动城市服务业、机械制造业、原材料和农业的发展。中国垃圾处理行业起步晚,虽然通过近年来的发展,中国垃圾处理产业初具规模,垃圾处理市场容量有了显著增加,市场渗透率也有了迅速提高,进入环卫行业的企业数量也在迅猛增加。但是,我国垃圾产业市场尚未成熟,垃圾产业还是高投入低产出、微利薄利或亏损的产业。因此,政府亟需采取措施,调整政策,完善回报途径,规范市场,改变传统的垃圾收费和经营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在倡导清洁节约生产、鼓励循环利用资源、限制源头垃圾产生的基础上,促进垃圾资源的回收利用,使真正需要处理的末端垃圾量下降。同时,既能减轻政府压力,保证投资商利益,又可使居民有一个较好的生活环境。
0.前言
社会工作职业化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其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人们的安居乐业。如何加强社会工作职业化进程已是全体社会成员不容忽视的一项工作,社会工作不仅具有普遍性与共同性,它还具有极强的特殊性以及本土性,这是一项实践意义非常大的活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社会工作有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政府部门加大对社会工作管理上的改革,加快社会工作职业化进程,适应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
1.我国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现状
1.1本土性不强,缺乏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职业化理论
目前国外有关社会工作方面的知识理论已经非常丰富,但是这些知识理论仅仅是以西方国家的社会工作经验为基础总结归纳出来的,尽管被引进到了国内,然而由于未能充分反应我国的社会现实以及优秀文化传统,很难适用于当前我国社会工作的职业化进程。另外受历史因素影响,我国在社会工作知识理论方面的研究起步比较晚,现如今仍然停留在学习和消化西方的社会工作知识及理论上,根本没有深入研究那些不适宜我国社会工作实际发展状况的专业价值、知识以及技巧,更没有使之形成系统的理论,所以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我国社会工作职业化进程。
1.2未从根本上改革政府部门一手包办社会事务的职能
自改革开放到今天,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趋成熟稳定,但是计划经济时代遗留下来的一些国家和单位共同承担社会事务的传统习惯仍然根深蒂固,也就是说在社会事务的管理上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职能一直不成改变,行政管理依旧是我国处理社会工作的最为重要的手段。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我国政府根本不可能放手其开展民办社会的工作,也不可能使得民间社会工作的机构能够享受到更多的公共资源。因为政府和民间社会的工作机构之间未能建立一种相互补充与共同发展的友好合作关系,我国的社会工作职业化进程发展比较缓慢。国外一些社会工作职业化的成功经验表明,要想建立一个完善的社会工作体系仅仅依靠政府与企事业单位的支撑是远远不够的,它还需要发达的民间组织建立网络共享平台为支撑,这样就能促使资源共享。
1.3工作岗位和职业准入资格不明确
社会工作属于专业性非常强的职业,在国外已经有了非常悠久的历史,而且发展非常成熟。然而我国现如今关于社会工作的岗位确定尚且缺乏明确的界定以及广泛的开发,而且极其缺乏相应的社会工作从业标准与职业规范作支撑,因而相对律师和会计师等行业来说,它的专业化水平和职业威望都有待进一步提高。很多学习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就业难,从事社会工作专业的人员得不到一些正式职业门类考试的认可,所以说社会工作职业的定位以及岗位问题没有彻底解决将是阻碍社会发展最大的瓶颈。
2.加强我国社会工作职业化进程的措施
从我国社会工作职业化现状来看,在提高社会工作者专业素养时要结合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国情,采取以下几种措施来促进与完善当前我国的社会工作职业化进程。
2.1充分借助舆论宣传,提升社会的认同度
现如今人们对“社工”这个词语并不特别熟悉,对于社工的认知程度也不高,有的甚至根本不知道这个职业的真正内容以及它的价值所在。很多人将社工和社区居委会工作大妈相提并论,不但误解了这个职业,还视了这个职业实际内容与作用。社会会出现这种偏差,皆因人们对这项职业的宣传力度不够。提升社会对于社会工作专业以及职业本身的认同感。社会工作管理部门要借助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以及动员大会来普及有关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不断加强党政机关与社会组织以及社会大众关于社会工作和社会工作职业本身的认同。当前社会工作属于专业社会工作,与传统意义上所说的社会工作很不一样,它不是具备极大的热情与强烈的意愿便可以胜任,也非所有人都能从事的一项社会工作。现代社会工作专业理念讲究的是“助人自助”,它不仅需要帮助案主解决当前的困难,还要借助这种帮助,使案主可以充分发挥他们自身能力,学会该怎样独立应对相似的困难,并能够正确认识眼前的困难,积极配合社会工作者以便彻底摆脱困境。现如今人们在社会工作中总结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比如“个案管理”,它指正处于多重问题并且急需多重助人者一起介入的案主的统一配合协助完成的过程,是在满足现代社会案主本身需要的复杂性以及社会福利自身供给多样性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如果不是专业人士很难胜任这项复杂工作。这项工作所坚持的价值理念以及伦理准则都是经过长期培训而逐步培养起来的。如果政府能够加强舆论宣传,便可以提升大众对于社会工作本身的认同感。最近几年尽管也有新闻媒体不断的加强社会工作以及社会工作者事迹的宣传,但是在力度与强度上还需提高。普通大众了解这个行业的少之又少。社工个人、组织与机构都要为加大自身的舆论宣传尽一份力,这样才会逐步提法哦社会的认同度。
2.2建立健全职业培训机构
激烈的社会竞争促使相关部门对于个人和单位组织有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样的竞争面前,只有靠实力说话才能赢得自己的市场地位,彰显本身的存在价值。若想真正发挥出社会工作在社会里所起到的作用,就必须历经一个从被社会认识到逐渐被认可的过程,但是这种最终目标的实现紧靠舆论宣传远远不够。所以当务之急便是充分利用各方面的力量为该职业培养出专业素养高的优秀人才,使他们得以凭借自身实力与水平将“社会工作”公信力“充分展示出来,由此可以看出加强人员培训工作非常重要。很多地区都建立了相应的培训机构,但是这些职业培训通常只局限于一些民政系统内部,相对广大社会工作者来说就很难获得职业培训机会,所以目前建立完善的社会工作培训机构促进社会工作职业化至关重要。一旦建立并完善了社会工作职业的培训机构设置,有利于促使从事这项工作的工作者顺利走向岗位,与此同时他们也可以不断接受新观念、新思想,加上日后经常在职场领域不断充电,便可以把握时展脉搏与社会工作职业化本身一起成长,从某种程度就又带动了社会工作职业化进程。
2.3合理开发,科学设置岗位
开发和设置社会工作岗位属于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整体建设工作中最基础的内容。当前我国每年都会培养很多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的人才,然而就业时他们很多都未从事与此有关的工作,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社会上关于社会工作的岗位有限。俗话说学以致用,但是很多社会专业出身的学生却没有机会从事和它相关的职业,这就促使社会工作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很大的限制,极其需要受过专职教育方面的人才来促进它的发展。由此我们可以说社会工作发展尚处于举步维艰的阶段,想要推动它的进一步发展,政府部门一定要提高对开发社会工作岗位的重视,在这方面多下功夫,尽可能的降低政府职能部门负担,这样便可降低政府部门的财政支出。在开发社会工作岗位时,必须深入调查研究,结合我国国情制定相应的政策与法规,不断明确岗位设置领域、岗位职责以及岗位配备要求,逐步推进岗位的设置工作向前发展。要制定合理完善的扶持政策,加对大公益性社会团体以及民办社会服务机构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力度,进一步扩宽社会工作人才充分施展他们才能的空间与舞台。
2.4完善职业资质的准入制度
职业资质准入制度主要指为从事这项职业的社会人员所设置的一道准入门槛,不管谁想从事社会工作,都需要经严格的系统学习以及专业训练,并且顺利通过考试与审核,确保合格后才能获取社会工作的从业资格证书。只有具备这方面证书的人员才可允许从事这方面的工作,如果没有取得相关的资格考试以及执业注册是不允许从事这个行业的。任何一个行业都有它自身的衡量尺度,一旦丧失衡量的标准很难确保从业人员的质量,这样就会影响到该行业长期的发展。建立完善的职业资质准入制度,在诸多想从事这方面的人员中进行严格选择,这样就能安排合适的社会工作人员从事这方面的工作,也就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促进这些职业朝着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下去。
3.结语
总之,现阶段的中国历经二十年的风风雨雨,社会经济得到了全面的恢复与发展,相应的很多行业也都在逐步走向成熟,迈向一个崭新的领域,社会工作者便是其中之一,他们也正在逐步走向新的职业化发展时代。社会工作的职业化进程是一个漫长艰巨的过程,尽管现如今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仍然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其发展也不会一帆风顺,仍然需要广大社会工作者携手并进,共同努力为社会工作行业贡献一份力量。从某种程度上来看社会工作的职业化也是当前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社会工作职业化道路应当充分结合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的特点,在政府部门重视、各项宏观政策的引导下,加大舆论的宣传力度,提升社会工作本身的认同感,建立健全社会工作的职业制度体系,完善职业培训机构的基础性设施以及职业化资质的准入制度,积极引进和采取成功的社会工作经验,带动我国社会工作蓬勃发展下去,这也将迎来我国整个社会工作职业化崭新的局面。
贯彻落实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切实履行工会维权的基本职责,要求各级工会必须牢固树立和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维权观,使工会维权工作符合党的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方略的要求,始终保持中国工运事业发展的正确方向。
为此,我们强化服务发展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努力做到在政治上主动到位,思路上主动谋划,实践上主动作为,做到主动维权。如我们较早提出了建立帮扶困难职工长效工作机制、上级工会代行基层工会维护职能、利用社会化资源服务职工群众等工作思路,进一步打开了维权视野、拓宽了维权渠道。加大立法和政策参与力度,使职工的利益诉求在法律和政策中得到充分体现;加大执法监督和群众监督力度,使违法侵权行为得到有效遏制;加大争议调解和法律援助力度,使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做到依法维权。完善工会代表职工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的工作机制,加强与人大、政府、政协及有关部门的联系沟通,积极参与国家有关劳动法律和政策的研究制定,为工会维权创造良好的法律和政策环境。
善于统筹规划和协调落实,明确科学的工作定位,形成科学的制度体系,运用科学的推进方法,做到科学维权。如充分发挥我市职工法律顾问委员会、工会律师团、职工法律服务志愿者三支队伍的作用,推动区域性、行业性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建设,完善劳动关系预警、疏导机制和劳动争议调处机制,配合党政妥善处理职工,把劳动关系矛盾化解在基层。进一步加强同司法、劳动、民政、和律师协会的合作,联合社会力量,积极帮助职工特别是困难职工参与仲裁、诉讼,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我们将以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维权观的要求,思想认识上,进一步强化共建共享的辩证观点,努力实现劳动关系不同主体之间的协商共谋、机制共建、效益共创、利益共享;工作重点上,以非公企业、改制企业职工和困难职工、农民工为主要维护对象,切实维护广大职工的合法权益;推动落实上,着力创新工会的维权机制,在推动和谐社会建设中充分体现工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群众优势,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广大职工群众的利益。
黑龙江晨报社工会在报社党委的正确领导和上级工会的关心指导下,团结广大员工,紧紧围绕报社的中心工作,认真履行工会职责,推进报社改革和民主建设,维护广大员工合法权益,倡导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工会自身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为报社的改革和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紧紧围绕报社发展大计,积极做好广大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
在报社党支部的领导下,报社工会从群众组织的特点出发,根据报社不同时期的工作重点,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在工会干部和广大员工中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并充分注意了解员工的思想状况,有针对性地做好教育引导工作,努力把广大员工的思想引导到报社改革和发展的大局上来。多年来,报社工会注意抓住各种时机,组织开展了各项既生动活泼,又富有教育意义的群众性活动,使广大员工从中受到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等方面的教育。报社在改革和发展的历程中,遇到了许许多多热点难点问题,由于报社工会在化解矛盾、理顺情绪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从而为报社改革发展创造了良好氛围。
二、充分发挥工会组织作用,促进报社的民主政治建设
报社工会始终围绕报社各个时期的工作中心,积极组织员工参与报社的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使报社员工的主人翁地位得到有效保障,主人翁作用得到较好发挥。因此,近几年来,报社先后几次对采编体制、经营体制、人事制度、分配制度等进行重大改革,每一次改革,工会都参与制定改革方案,每一次改革方案出台前,都提交到各有关系统和部门,充分征求大家的意见。由于得到了广大职工的理解和支持,保障了广大员工的合法权益,各项改革都得以顺利实施,并迅速显现生机和活力。
三、切实维护职工权益,努力为报社职工做好事、办实事
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依法维护广大员工的权益,切实关心职工的生活,努力为职工多办实事、好事,是报社工会的一项重要工作。一是宣传贯彻有关法律、文件,帮助职工增强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二是调查了解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情况和意见、要求,积极向报社党委、职能部门和有关方面反映、呼吁,对反映的问题及时会同有关职能部门协商,促进问题的解决。三是努力保障职工的基本生活条件。我们报社十余年来,职工收入比较稳定,绝大多数职工基本生活能够得到充分保障,但我们并没有因此忽视对职工的关心,对极个别因种种原因导致生活困难的职工,报社工会每年都登记造册,有针对性地开展帮扶工作。每年春节前夕,报社都拿出一定资金,开展“送温暖活动”,对困难职工进行补助;对婚丧嫁娶、生病住院的职工,工会都及时给予关注、看望和慰问。四是协助行政部门办好各项集体福利事业,积极参与制定有关职工集体福利的条例和规定,及时了解职工在生活福利方面的要求。在社工会的积极参与下,报社十分重视职工的各项福利工作,每逢各种节假日,都发放各种福利和慰问品。报社工会每年也从工会经费中拿出绝大部分资金给职工办福利。维护职工利益,关心群众生活,增强了全报社职工的凝聚力和集体主义感,增强了广大职工投身报社改革、支持报社发展的积极性,同时也密切了工会组织和全报社职工的紧密联系。
四、广泛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丰富、活跃职工业余生活
多年来,报社工会从实际出发,积极组织广大员工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由工会负责管理的多功能健身房,每天定时向全社职工开放;每年组织一次职工体育比赛和文体演出活动;每逢社庆、纪念七一等大型节日,都组织全报社员工举办大合唱、联欢会、舞会等。为迎接建国60周年,由工会牵头主办的职工演讲比赛、书画摄影展等活动,都吸引了广大职工的广泛参与。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不仅大大活跃了职工的文化生活,对增强报社的凝聚力,增强广大员工的团队意识也发挥了积极作用。
五、加强工会自身建设,提高工会干部素质
作为舟山有史以来最大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舟山大陆__工程肩负着加快全省海洋经济发展步伐,实现舟山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重大使命。省委、省政府对__工程建设高度重视,在20__年年初,就把__工程中规模最大、最为关键的金塘大桥列入省“五大百亿”工程;20__年,__工程西堠门大桥、金塘大桥又被列入浙江省重点建设A类项目。省、市领导多次到__工程现场调研,并就加快__工程建设进度,尤其是西堠门大桥、金塘大桥推进速度多次作出重要指示。省、市有关部门积极推进__工程,为西堠门大桥、金塘大桥的立项和建设的全面展开给予了悉心指导和支持。
公用事业行业是以城市为主要载体,也就是说以人口聚居为前提,把涉及公共利益及有限的公共资源进行配置并具有自然垄断特点的行业。市政公用事业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是重要的社会公共事业。关系到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市政公用事业主要包括城市供水、供气、供热、公共交通、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城市防洪等行业。从全国看,改革开放二十七年来,我国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距离发达国家平均为75%的城市化水平还有比较大的差距(美国城市化水平为76%、日本78%,新加坡更是消灭了农村,达到了100%。),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和人口集聚造成了对公用事业发展的巨大需求。同样,对于我区,城市人口近年也不断扩大,包括流动人口,城市规划区范围内人口不断增加,各乡镇集镇人口也不断聚集,根据乡镇发展规划,农村还将实施中心村规划建设工作,应该说,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城乡格局将形成以城区为核心的多点人口聚居模式,社会公用事业的需求将进一步扩大。市政公用设施是城市居民生产生活所必需的公用设施,是城市存在、运转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前提。城市市政公用设施的状况,也是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前提。城市市政公用设施的状况直接体现一个城市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水平,直接代表一个城市的形象。市政公用设施进一步完善及安全不仅能够为居民生产生活提供更为舒适的条件,而且能够为城市带来良好的声誉和形象,形成优越的投资环境,提升城市的品位惠及民生。
一、近年来市政公用事业取得的成绩
近年来,紧紧围绕“加快科学发展,建设魅力城市”的目标,坚持把民生工程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优质高效的工程建设和便民惠民的设施管理,努力打造“阳光市政、用心惠民”服务品牌,为加快推进魅力新区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围绕提升城市承载能力,强力推进各项工程建设
近年来,市政工程建设投资额、工程量均逐年增长,通过精心组织、周密安排,狠抓工程质量和进度,一大批改善民生、提升城市形象的重点工程得以顺利推进,城市基础设施逐年改善。2011年以来,承担区办实事2项,分别是城区河道综合治理工程和城区道路积水改造工程;财政投资重点项目51项、其他应急性工程、追加工程25项,总投资达13亿多元,除跨年度工程外,其余工程均于当年完工。过亿元的项目有峄山河、相公山河、豆金河河道综合治理和上海南路建设工程4个。2011年实施了城区峄山河、相公山河河道综合治理工程,坚持综合治理、科学治理、生态治理原则,拉开了我市生态治河的先河,目前已完工。同时对城区大卢河、小辛河等河道进行了清淤、除异味等工程,圆满完成了国家环保检查组对我市的国家环保模范市复核工作。2012年实施并完成了上海南路道路及配套建设工程,如期实现通车,荣获拥军优属先进单位称号。
(二)围绕精细化管理,大力提升城区设施管护水平
一是实行分片包干,定员定责,确保巡查到位,不留死角,并对破损道路和市政设施及时纳入养护整治计划,确保市政设施安全。连续多年城区市政设施维修合格率达到97%,优秀率达到35%,市政设施完好率达到95%以上。北京路道路排水养护工程通过建设部“扁鹊奖”初审。2012年,青岛市排水行业作风建设现场观摩会议在我区召开,会上宣传推进了我区在排水设施养护管理方面的典型做法。二是按照“一路一灯式、一路一景观”原则,完成了城区81条道路节能改造提升工程。同时,加强路灯设施日常巡查与维护,对城区公共部位亮化设施进行了全面维修,确保主要道路的亮灯率保持在99%以上,设施完好率保持在95%以上。LED路灯节能改造工程获得省照明行业最高奖项“金杯奖”,并通过建设部“金杯奖”初审。三是先后实施了导流岛、港湾式车站、公交站亭、路名牌等“城市家具”建设工程,道路辅助设施得到全面提升。其中,结合道路改造增加停车场所12处,建成导流岛33处、港湾式车站28处;先后制作路名牌150个,2011年通过市场化运作模式,建成公交车候车站亭、亮化式路名牌各100个。
(三)围绕保障稳定运营,全面提高服务能力与水平
加强城市供水、供热、燃气、排水、污水处理以及市政设施、城市防汛等监督管理,超前安排各项准备与建设,强化服务观念与意识,确保城市运转平稳,服务能力实现新的提高。全力解决群众供热需求,供热面积达1077万平方米,集中供热率达72%,居青岛各区市前列。创新性出台了《城区居民住宅小区集中供热暂行办法》,从源头上解决新建居民住宅小区入住率低、采暖率达不到规定造成的无法集中供热问题,建立起集中供热工作的长效机制,先后解决了40多个采暖率过低、矛盾突出的居民小区供热问题,这一办法的出台实施,成为北方城市解决这一问题的样板和典范,《新华每日电讯》、新华社《山东参考》等10多家报刊媒体和新华网、中央人民政府网等30多家网络主流媒体相继进行报道和转载,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好评。铺设燃气管网423余公里,天然气日供应量为5.8万立方米,液化石油气年供气量约1.5万吨,城市燃气气化率达100%,管道燃气气化率达55%。城市节水工作扎实推进,成功创建两家省级节水型企业,琅琊台集团公司获得全国酿酒行业节水示范单位称号。实施了中科成污水处理厂三期扩建工程,目前城区3家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能力达19万吨,污水集中处理率达97%。强化完善城市防汛与排洪排涝管理,调整充实了城市防汛指挥部,修订完善了《城市防汛应急预案》,汛前及时完成部分河道清淤整治和积水点改造,加强日常排水管网清淤,全面做好了城区防汛各项工作,成功应对处置了2012年“9·21”特大暴雨等多次强降雨考验,城区安全度汛。
(四)围绕强化行业监管,全方位做好安全生产与管理
及时检查排查市政道路、市政设施及燃气、供热、供水等安全隐患。广泛开展安全知识宣传,先后开展了七次“安全生产月”宣传活动,发放安全手册和“明白纸”等各类宣传材料8万余份,不断增强市民安全意识。组织防汛、燃气、供热、供水等各类应急演练26场次、参练1840人次,进一步提高了实战水平和抢险能力。加大燃气、供热安全检查,加强行业监管,对全区50家燃气企业和3家供热企业进行拉网式安全大检查,下达《限期改正通知书》23份,确保整改措施落到实处。牢固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理念,以解决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和市长公开电话、政务服务热线、民生在线、城建12319热线等群众反映的热点问题为突破口,深入开展了“出门就工作,在位即履职”活动,全力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近年来共办理人大代表建议与政协提案73件,群众来访、来电189个,承办12345热线转办件1600多件,办结率100%,群众满意度不断提高,为维护社会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目前市政公用事业存在的问题
建国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市政公用事业一直是政府垄断经营。从全国范围来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市政公用事业的改革也不断深入,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全方位开放,行业垄断局面已经打破,竞争机制全面引入,多元化投资结构基本形成。可以说,市场经济促进了市政公用事业的持续发展。但目前仍存在不少问题。
(一)政企不分、政事不分
目前,在市政公用事业领域仍然是政企、政事、事企合一的管理体制,公用企业行政化、事业化的现象十分严重。而政府与企业不仅存在行政隶属关系,也是企业资产的所有者和管理者,政府和企业(包括事业)都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这种计划经济遗留的产物还在市政公用事业领域发挥作用。
(二)体制不顺,机制不活
目前市政公用事业领域还没有完全摆脱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政府的管理体制、企业的经营机制还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政企、政事不分导致所有制形式单一,加之垄断经营,企业的经营机制不灵活,外部缺乏竞争压力,内部缺乏激励机制,使得企业不能真正按照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来组织生产经营活动和从事经营管理,而是躺在政府身上吃政府的“大锅饭”,所以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和竞争意识,等、靠、要思想严重,给多少钱办多少事,甚至连企业需要借款也是政府出面协调。这种体制和机制严重束缚了政府和企业的思路和手脚,也阻碍了事业的发展。
(三)管理缺位,低效运转
由于政资不分,政府既是资产所有者又是资产的管理者,企业是在政府的直接领导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企业领导班子的构成及任免,企业内部的人事、生产、营销、财务等管理活动均由政府决定和直接参与,企业缺乏经营自和经营管理权,不能象其他企业那样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公司法、企业法的要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所以,企业的管理层对其内部的管理自然是被动和不到位的。这是市政公用事业行业经营乏力、管理缺位、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的根本原因。另外,现行市政公用事业行业实行的是计时工资,其工资标准是国家制定的,企业不能随意改变,这样企业在分配制度上就没有灵活性和自主性,职工也同样在吃企业的“大锅饭”,这也是造成企业效率低下、人浮于事的重要原因。
(四)投入不足,包袱沉重
由于市政公用事业一直是全民所有制,投资是政府的,盈亏也是政府的。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市政公用事业的需求也不断增加,投入越来越大,政府已经背上沉重的包袱,由于投资不足,资金短缺,致使市政公用事业的发展明显滞后于城市化发展,难以满足经济高速增长、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急剧膨胀所带来的日益增长的巨大需求。加之,市政公用事业行业都是“老国企”,人员多,债务大,设施陈旧,技术落后,道路、管网改造任务重,又缺乏资金和技术的支撑,使得这些市政公用事业企业举步唯艰,生存乏力。
(五)政府定价,经营乏力
许多公用事业的产品价格是由政府定价的,如:自来水、供热、供气、公交等,但由于生产这些产品所需的燃、材料和劳务都是按市场价格购买和提供的,可以说,一头是计划经济,一头是市场经济。这样政府定价是否科学合理不仅关乎企业效益,也关乎政府投入,更关乎居民的生产生活。政府定价的直接依据是企业的生产成本,而这些企业又是垄断经营的,企业成本的高低没有可比性,一个地区市政公用事业行业的社会成本就是一个企业的个别成本。在政府直接管理下,企业没有降低成本的压力和动力,而且还会诱使企业虚报成本来提高定价,从而获得更大的效益。而不是靠加强自身的经营管理、挖潜改造、精打细算来提高效益。
三、加快市政公用事业建设的思路
(一)科学规划,加大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力度
科学的发展观要求有科学的干事业的方法,在市政公用事业的建设上更要本着这一原则,它不仅能完善市政设施的功能,体现城市的品位,更能最大限度地节约资金,因此在市政公用设施的建设上首先要科学的进行规划,分步实施,本着先急后缓的原则,加大工程建设力度,优先考虑涉及民生和社会公众强烈关注的热点项目。
(二)完善制度,增强市政公用事业的管理力度
随着经济的发展,市政公用设施投资的主体也会逐渐多元化,但由于该行业为社会公众提供基本需求服务的这种特殊性,必须要对它加强管理特别是在价格监管、质量监管和安全监管方面,公用事业管理局必须要代表政府进行全方位的监督与管理,以使得公用事业的产品、服务与价格相匹配,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符合人民期望。
(三)未雨绸缪,建立完善的市政公用事业应急预案
市政公用事业包含燃气、自来水、市政设施、污水排放处理、城市防洪等内容,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同时在发生突发事件后有可能会危及广大群众生命安全、生活秩序或生活质量,因此需要建立完善的应急预案,在燃气方面需考虑燃气管网爆裂泄露、燃气供应集中点爆炸内容,在供水方面应考虑主管网暴裂、水源地严重污染内容,污水处理方面应考虑大型重点企业排放泄露,在市政设施方面考虑城市排水不畅导致的城市排涝、污水泛滥等等情况。
(四)关注民生,建立完善的便民服务队伍
市政公用事业直接服务于所有的城市居民,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业已逐渐延伸到了农村居民,是民生的重要体现,除了突发事件,我们遇到的往往是一个又一个老百姓的现实困难,实际上是如何便民的问题,要使老百姓一家一户或部分老百姓遇到的事情快速妥善的予以解决,消除实际障碍或困难,我们需要在现有便民服务团队的基础上整和资源、统一调度、快速反应,以社会效益和老百姓的满意度为第一目标、第一责任完善公用事业服务,显著提升公用事业服务时效和服务水准。
(五)拓宽渠道,扩大市政公用基础设施融资途径
无论是区域供水、污水处理还是市政设施建设都需要投入大量甚至巨额资金,政府财政投入当然义不容辞,但全靠财政投入是满足不了社会公用事业发展的需要以及老百姓的需求的,要在争取银行贷款融资的同时,充分发挥项目建设融资的作用,同时充分考虑项目的可经营性和不可经营性(公益性),实行不同的融资模式,公益性项目的建设资金和还本付息资金应当以财政资金为主,项目主要包括市政道路、桥梁、隧道、绿化、路灯、城市防洪等设施,建设这些项目同样要考虑资金的综合收益,可以将项目同周边土地捆绑运作,增强收益能力,按照“生地变熟地,熟地变热地”的思路与做法,由政府确定国有投资主体进行出资,统一征地,统一建设配套基础设施,统一开发政府功能性建筑和市场化运作条件较好的配套设施(如地下综合弱点管网、地上综合线杆),在土地出让时获取最大收益,获取收益后再投入到公用事业的建设与维护上。对可经营性项目通过联合、股份制、股份合作制进行改组实现国有企业股权多元化,或BOT等方式,还可以吸引民间资本的投资,用共同经营或固定比例回报的方式积聚资金来加快城乡公用事业建设的步伐。
(六)理顺体制,完善城市公用事业综合管理职能
城市的公用事业涉及方方面面,但管理应当归口,我市目前涉及公用事业管理的除公用事业局外,还有交通局、供电公司、水利局,他们也都各自负责一块公用事业管理职能,从科学发展和高效运作的要求来看,这些职能应当进一步归口以理顺城市公共交通、城市客运出租、城市路灯管理、城市防洪等公共事业的统筹发展和协调发展。
(七)统筹兼顾,加大城乡公用事业一体化建设的步伐
总体目标是:基本建立以政府为主导,涉农高校和科研院所为骨干,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大户等为主体的新型农业和农村科技创新体系;产学研合作和农科教结合更加紧密,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显著提高;突破和掌握一批对我省现代农业发展具有明显带动作用的关键技术,推广和应用一批对我省现代农村建设具有明显支撑作用的共性技术和集成技术,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创新人才队伍和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知识型农民。力争到2010年,主要动植物良种及种养技术的覆盖率达到95%以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和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均达到60%以上,农业科技的综合实力和区域创新能力居全国前列。
主要任务是:组织实施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工程和现代农村建设科技推广工程。实施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工程,就是要按照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要求,以增强农业市场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核心,突出农业高新技术、传统技术升级和紧缺资源替代技术三个优先主题,围绕种植业、畜牧业、渔业、林特业和环境资源保护利用五个领域,实施农业生物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工程农业技术、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标准化技术、农业新品种选育五个重大农业科技专项,创建一批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与进步,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快转变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实施现代农村建设科技推广工程,就是要按照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的要求,以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为主线,实行上下联动、部门协作,实施科技富民强县、科技特派员、科技成果转化、星火和农村信息化五类引导性计划,大力推进现代技术对传统农村的改造,为现代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一)着力打造创新主体和创新平台,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科技自主创新。不断深化农业科技体制和农业经营体制改革,大力培育农业科技创新主体。一是进一步提升农业科研院所的科技创新能力。要按照公益类科研院所“一院两制”的改革要求,深化农业科研院所的人员聘用、岗位管理、社会保障、收入分配等各项改革,完善内部管理机制,激发科技人员活力,优化科技资源配置,调整科研专业结构,形成科技创新的特色和优势。二是进一步增强涉农高等院校的科技创新功能。要大力鼓励涉农高等院校调整学科结构、改革教育内容,强化科技创新功能,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更好地服务地方发展。三是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主体。要充分调动各类农业企业参与农业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引导企业增加对农业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开发的投入。要继续深化农业经营体制改革,引导更多的工商企业投资农业,培育更多的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大户,并努力使它们成为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
着力促进优势农业科技资源的集聚和整合,大力建设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切实改变在科技资源投入与配置上存在的部门分割、各自为战、重复配置、利用低效的局面,按照“统筹布局、突出重点,政府主导、多方共建,优化配置、开放共享,制度先行、强化管理”的要求,集聚和整合省内乃至省外国外相关的优势科技资源,构筑科技创新平台,改善科技创新条件,让各类创新主体共享科技资源、共用科技人才、共攻创新项目,形成科技研发、转化和推广一体化的创新体系。这是实施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工程的重大举措。一是确定农业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重点。“十一五”时期,省里将围绕优势农业产业和优势科技领域,集聚和整合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业等各方面科技资源和力量,加大投入力度,重点建设水稻种业、茶产业、竹产业、木材工程、畜牧业、渔业、蔬果产业、饲料产业、园林产业、林业生态工程、农业生物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农业机械与设施农业、数字农业与农村信息化等15个农业科技专业创新平台,为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创造良好条件。二是明确农业科技创新平台的主要任务。建设科技创新平台要坚持“三大方向”、实现“六大功能”。坚持“三大方向”即:第一,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着眼于提高我省农业的市场竞争力;第二,坚持科研与推广应用并重,着眼于促进产学研的紧密结合;第三,坚持以加快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为目标,着眼于支撑高效生态农业发展。实现“六大功能”即:第一,创新活动的载体功能,形成本领域比较完整的科技创新条件及开放共享的服务机制,为各类主体的科技创新活动提供有效载体。第二,创新项目的建议功能,研究提出科技研发攻关的课题和项目建议,为政府决策提供可靠依据,为企业提供科技创新项目的咨询服务。第三,创新项目的研发功能,主动设计和协作开展相关科技创新项目的研发攻关,积极承担地方政府和企业提供的科技项目的研发。第四,创新成果的转化功能,及时组织创新成果的中试和产业化,加快推进成果的转化应用。第五,创新成果的推广功能,及时向企业和农民推广转化成功的成熟技术,实现研发与需求的有机对接和相互促进。第六,创新人才的培养功能,发现、集聚和培养一批创新型科技人才,打造一支创新型科技团队。三是建立农业科技创新平台的运行机制,形成政府支持、各方投资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和开放共享、利益均沾的多形式运营机制,建立产学研合作联盟。建设科技创新平台是一件新生事物,省经有关部六和各承建单位要探索创新,实践总结,提升推广。
(二)不断优化产学研合作和农科教结合机制,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科技转化应用。依托农业科研院所和涉农高等院校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大力鼓励和支持农业科研院所、涉农高等院校作为主要的技术依托,参与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在生产实践中充分发挥它们的科技优势和专业特点,形成新的农科教结合机制。农业科研院所、涉农高等院校作为技术依托,重点要发挥好三个方面的功能:一是加快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尽快形成新的生产力;二是及时解决生产实践中遇到的技术问题,促进农业科研与生产的实时和有效对接;三是加强对基层农技人员和农业专业大户的培训指导,促进知识更新和素质提升。技术依托单位的确定,要与农业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结合起来,一个产业的科技创新平台建在哪里,这一产业的技术依托单位也就定在那里,确保资源整合、力量集中、职责明确、运作高效。
大力推进多元化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按照公益与经营分离的原则,继续推进县乡农林牧渔水利技术推广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农业科技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民营农业科技组织、农村科技示范户等在农业技术推广中产销挂钩的独特优势,特别是在推广特色种养业的新品种、新技术、新标准、新设施、新肥药中的主导作用,支持它们成为新型的农技推广主体。深化基层供销社改革,鼓励基层供销社把销售农资与推广农技结合起来。不断完善和深入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根据县域的产业特点,合理选派科技特派员,并在一乡一员的基础上,以县为单位组建综合团队,为全县提供科技服务。上述基层农技推广服务组织要根据产业的分类,与农业科研院所、涉农高等院校和农业科技创新平台等相应的技术依托单位有机融合起来,开展有效的联合与合作,构筑新的农业技术推广网络和推广体系。
大力实施农业和农村科技成果转化计划。进一步抓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以农产品新品种与质量安全生产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与贮藏保鲜流通技术、农村生态涵养与恢复治理技术、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技术、现代农业装备技术、农业高新技术等为重点,组织实施一批省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培育一批农业企业科技研发中心和农业科技企业,新建一批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推动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结合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大力推广应用适合农村社区特点的各类技术,以村庄科学规划建设、旅游景观设计、垃圾和污水处理、饮水清洁化和沼气、太阳能、风能利用等技术为重点,建设一批科技型示范村。推进农村信息化,深入实施“星火计划”,支持乡镇企业在产品开发、工艺更新、质量品牌、设备改造、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领域的科技进步与创新。
充分发挥农业高科技园区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的示范带动作用。进一步支持省级农业高科技园区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创新平合创建高科技农业孵化器,强化农业高科技成果的组装集成、转化示范和孵化带动,促进农业高科技产业发展和传统农业常规技术升级,努力建成若干个在国内高水平的农业高科技园区,成为农业科技企业的孵化园、农业高科技产业化的基地和辐射源。
(三)加快发展农业高等教育和农村职业教育,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科技人才培养。加快发展农业高等教育。农业高等教育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面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战场,调整学科结构,创新教育体制机制,提高教育针对性和实用性,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充足的、适应各方面需求的人才。浙江大学要发挥农业学科优势,在进一步加强硕士生、博士生高级农业科技人才培养的同时,适当扩大农业类本科生的招生规模,继续为培养我省农业科技人才作贡献。浙江林学院、浙江海洋学院等农业类高等院校要在保持原有教育特色的基础上,整合资源,优化结构,适应需求,提升水平,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我省培养各类农业科技人才的骨干基地。
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围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就业、农户增收的目标,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特别是高度重视发展农业职业教育,让未升入大中专院校的农村学生都能普遍接受职业教育,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撑。一方面,要着眼于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加强创业型农村人才的培养,努力在年轻一代的农民中造就一批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企业家、技术骨干和经营管理者;另一方面,要着眼于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能力,加强适应性技术培训,加快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适应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和流通服务业等产业发展要求的、具有相应专业技能的农业生产经营者、产业工人和营销人员。充分发挥中等职业学校在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中的骨干作用,使更多的二三产业就业者拥有初级职业技术证书、农业生产经营服务人员拥有绿色证书。充分发挥农广校、农函大、乡镇成人学校、远程教育的作用,大力发展农民继续教育和农村社区教育,逐步形成农民终身教育体系。
高度重视农业和农村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坚持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结合创新平台建设和各类科技项目实施,发现、培养和集聚高素质科技创新人才。大力支持农业科技领军人物承担重大农业科技攻关和产业化项目,培养农业科技创新团队。加大引进人才、智力的工作力度,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创新平台和农业科技企业引进国内外高层次农业科技人才,吸引出国留学人员来浙创新创业。培养和挖掘农村乡土科技人才,为一技之长的农民专家发挥作用创造必要的条件。努力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社会环境,形成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
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和服务保障,大力改善农业和农村科技发展环境
切实加强对农业和农村科技工作的组织协调。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加快农业和农村科技创新与进步作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措施,把农业和农村科技工作的实绩列入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督查考核的内容。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局,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结合实际,研究制定本地的农业和农村科技发展规划及政策措施。完善和发挥各级农科教协调领导小组的职能,加强统筹协调,整合部门资源,集中力量支持重大农业科技项目的实施,及时解决重大专项和其他重点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各有关部门要关心支持农业和农村科技工作,围绕党委、政府关于加快农业和农村科技创新与进步的总体部署,结合各自的职责分工,主动配合,积极参与,在规划和实施科技项目、制定配套政策措施、营造良好环境等方面积极发挥作用。要关心和爱护科技人员,努力改善科技人员的创业创新环境,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不断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科技的投入。各级都要认真落实今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的“把农业科研投入放在公共财政支持的优先位置,提高农业科技在国家科技投入中的比重”的要求,不断增加财政对农业和农村科技的投入,切实增强政府投入调动全社会科技资源配置的能力,努力形成多元化、多渠道、高效率的农业和农村科技投入机制。切实改善农业科技发展的融资环境和投资环境,大力引导金融、保险机构为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产业化开展融资、保险服务,积极发展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认真落实有关税收支持政策,切实降低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推广服务的成本。
(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武汉 430077)
(Wuhan Railway Vocational College of Technology,Wuhan 430077,China)
摘要: 本文试从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角度探讨了作为公共空间的图书馆可能给城市发展带来的社会价值,旨在推动图书馆成为提高公民素质和综合国力的助推剂、促进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剂、推动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智力催化剂、带动地区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发酵剂,使人们认识到未来图书馆将给我们生活的城市带来巨大的生机。
Abstract: The social value that library as public space brings for urban development is discussed from political, economic, cultural and social perspective, which is to promote library become the propellant of improving the citizen quality and comprehensive national strength, the lubricant of promoting the building of socialist democracy, the intellectual catalyst of promot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so that we can recognized that the future library will bring great vitality for the city.
关键词: 图书馆 公共空间 城市发展 社会价值
Key words: library;public space;urban development;social value
中图分类号:G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32-0294-02
0引言
2005年7月,美国社会学家欧登伯格(Ray Oldenburg)撰写《绝好的地方》(The Great Good Place)一书提出“第三空间”概念,并将图书馆列为公共空间。其称:“家庭居住空间为第一空间,职场为第二空间,而城市的酒吧、咖啡店、博物馆、图书馆、公园等公共空间为第三空间”。欧登伯格认为,在公共空间里没有职场等级意识,也没有家庭的角色束缚,人们可以自由地释放自我,具有自由、宽松、便利特征,聚集资源和人气的功能。公共空间设计得越合理,城市多样性越丰富,城市活力也越突出。欧登伯格关于图书馆列为公共空间的理念的实现,将给我们生活的城市带来新的生机和巨大的社会价值。
1推动市民终身教育学习,成为提高公民素质和综合国力的助推剂
“终身学习”是打开21世纪的一把钥匙,作为公共空间的图书馆应该成为推动公民终身学习的大课堂。
1.1 图书馆具备成为公民终身学课堂的优势“图书馆的公益性决定了所有社会成员都可以不受年龄、地位、文化程度、学制、专业、环境、时间、空间的限制,自由地来到图书馆参加学习、获取知识、接受教育。“图书馆馆藏的丰富性和服务方式的多样性,使之成为人们接受终身学习的取之不尽的源泉和培养“获取信息能力”的终身课堂;图书馆教育对象的平等性和广泛性,决定了图书馆教育内容的综合性、系统性、学科无限性,能对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不同社会职业背景的用户开展针对性的、全方位的教育;图书馆教育传递信息的时效性,能满足用户对信息快速、高效的需求和利用信息、利用新技术直接为生产、管理、建设服务的需求,实现信息和新技术向生产力的迅速转化;图书馆教育的长远性、持久性,能满足人们告别学校教育后继续学习、深造、接受教育的愿望和追求,给大家提供了一个终身学习、终身接受教育的环境和氛围”。
1.2 终身学习是提高国家综合国力的助推剂随着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越来越成为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人力资源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科技、教育、人才竞争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民族素质竞争。教育对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发展科学技术、培养人才具有基础性作用。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虽然我国教育事业已经取得巨大成就,但还不完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作为公共空间的图书馆在学习型社会的创建中承担着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责任,应当维护和保障公民获取知识的权利,向公民提供普遍均等的信息服务,成为公民终身学习的大课堂。
1.3 图书馆要采取多种形式推动市民终身教育学习图书馆要通过内容丰富、轻松愉悦的阅读活动,倡导全民阅读,培养阅读习惯,引导阅读趋势,提高阅读能力,推动公民终身学习。如通过举办讲座、展览、报告、论坛、研讨等多样化的文化活动,满足人们学习新知识和提高综合素质的要求;通过培训、网上学习等方式,满足人们提高生存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要求;通过提供覆盖数字电视、智能移动终端等新兴媒体的数字图书馆服务,创造图书馆服务与用户空间的有机融合,满足人们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学习要求;与此同时,图书馆要充分利用其聚集资源和人气的功能,创新服务模式,为公众提供优质的文化服务,成为公民学习创新的乐园。
2促进公民平等自由讨论公共事务,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剂
当前,我国政治参与制度不健全。除人大政协等参与渠道达到较高程度以外,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程度化低、配套性差,许多重要的参与渠道都不够通畅。作为公共空间的图书馆应大力彰显“公共性”原则,促进公民平等自由讨论公共事务,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剂。
2.1 图书馆有责任充当社会公众利益服务的“桥梁”德国哲学家哈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书中指出:公共空间是政治权力之外,作为民主政治基本条件的公民自由讨论公共事务、参与政治的活动空间。公共空间的精粹在于一种特定的“公共性”。在公共空间内,公民的交往是以阅读为中介,以交流为中心,以公共事务为话题的公共交往。哈马斯的观点表明,公共性是图书馆社会核心价值的基础性原则。图书馆服务不仅是为公众服务,而是为公共利益、公共价值服务。从这个意义上说,提高图书馆在社会公共事务中的参与度,促进公民自由讨论公共事务,充当社会公众利益服务的“桥梁”,是图书馆责无旁贷的责任。反过来看,如果作为公共空间的图书馆不参与社会全体或大多数成员受益的公共事务,不去体现和代表社会共同意志和公众利益,那么就会造成社会的公共性缺失,而严重的社会的公共性缺失,则是导致整个社会的不和谐程度加剧的重要因素,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形成潜在危害。
2.2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扩大公民理性讨论公共事务,提高公民的话语权公民参与国家公共事务的管理成为走向政治民主化和政治文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公民步入公共领域,参与社会治理,对公共政策施加影响也成为世界各国公共管理发展中的一种很强的走势。因此,把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纳入制度的范畴,可以使公民参与行为更加有理性和有秩序,也使公共政策本身更能体现民意。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扩大公民理性讨论公共事务。扩大公民有序的公共事务参与,既是维护和实现人民当家作利的有效途径,也是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还是维护社会政治稳定的需要,更体现了民主和法治、参与和秩序、发展和稳定的有机结合,对我国在新阶段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2.3 时代呼唤虚拟公共空间走向现实社会目前,公共空间的雏形在虚拟网络出现,从论坛到博客再到邮件群,直至今天的推特和微博。在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上, 网络所营造的公共话语空间所产生的舆论号召力和民智凝聚力, 已经远远超过了任何一种传统媒体,越来越成为公众舆论产生和公民利益表达的主阵地。值得注意的是,虚拟网络公共空间正在推动现实中公共空间的成长。如各种网友聚会比比皆是,他们打破了年龄、职业和地域界限,因为共同的精神认同从虚拟走到现实空间。在虚拟网络呼唤现实公共空间出现的时刻,图书馆要与时俱进,积极培育公共舆论平台和参与平台,通过建立诸如公共学术论坛、民主恳谈会等形式 , 引导公民在公共领域开展建设性批评和提出建设性建议, 拓展公民对公共社会事务的参与空间。
3引领知识服务创新,成为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智力催化剂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作为公共空间的图书馆只有和社会结合为“知识有机体”才能产生最大的社会价值,成为推动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智力催化剂。
3.1 紧密结合区域发展战略,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创新服务目前,国外一些城市为保持地区可持续发展,纷纷推出“知识城市”战略,即通过科技创新,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力。“知识城市”战略的核心是为知识生产、知识交流、知识共享、知识服务以及合作研究等创建良好的知识基础设施。在“知识城市”建设中,英国、意大利等图书馆充分利用其信息资源优势,通过参与企业产品开发等方式参与地区发展建设,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创新服务。如金融危机后,意大利都灵市图书馆为配合城市产业转型战略,制定了适应知识企业成长的信息服务策略;英国伯明翰图书馆提出设立创意商店,开展增值服务,大力发展为企业与商业的服务项目。苏格兰斯特拉斯克莱德大学图书馆推进“商业合作模式”等等。我们应借鉴国外图书馆的经验,在资源整理开发上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创新服务。
3.2 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优势,为建设生态化城市提供知识服务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和利用自然资源,创造优美舒适的居住环境,建设美好的人类绿色家园,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城市发展的主流。但是,我们遗憾的看到,在我国城市发展中,以牺牲资源换取经济增长,造成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比比皆是,“阻止填埋城市湖泊”等民间社团成为呼吁建设生态化城市的主力。究其原因在于人们错误把城市化进程独立于生态系统和自然环境之外去规划,使得我国城市在资源和环境方面付出巨大代价。作为拥有知识信息资源优势的图书馆决不应是旁观者,而应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优势,向政府提供建设生态化城市决策所需要的专业化信息、参考咨询、知识管理、个性化定制等知识服务。此外,图书馆可通过举办环境生态书评及讨论或环境生态专题讲座等活动,提高公民的生态化城市意识;还可主动联络生态工作的团体和机构,了解他们的信息需求,向他们提供文献信息资源和参考咨询等知识服务。
3.3 启迪和支持创新,将图书馆打造为培养城市创新人才的孵化器培育创新型人才是赢得“知识城市”主动权的决定因素。目前,国内外一些城市图书馆紧跟时代脉搏,将图书馆打造为创新型人才的培育基地。如上海交通大学实施的“IC2创新支持计划”,在引入国外流行的“信息共享空间”(IC1)和“创新社区”(IC2)新理念基础上,提出了“启迪创新,鼓励参与,促进交流”的服务新目标。该计划借助上海交大的人才优势和科技力量,将创新理念和创新途径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建成一个支持学术交流、社会交往和创新成长的环境与平台,在资源的深度上进一步创新,充分发挥了“知识加工工厂”的作用。“IC2创新支持计划”启示我们,作为公共空间图书馆要启迪和支持创新,根据读者的个性化需求,构造支持创新专题的学术交流环境,以学科服务为主线开展工作,并提倡与读者的交流互动,鼓励读者参与、支持协同研究,启迪创新思维,将图书馆打造为培养创新人才的孵化器。
4 提升城市活力,成为带动地区文化事业和产业繁荣发展的发酵剂
现代城市的活力有赖于知识的通畅,知识的通畅不仅可以提升城市的活力,还将催生新的服务,成为带动地区文化事业和产业繁荣发展的发酵剂。
4.1 超越传统图书馆的新空间将给城市带来新的活力近几年来,作为公共空间图书馆运动在国外兴起,一些城市正在设计超越传统图书馆的新空间。2005年,美国德克萨斯州将图书馆改建为24小时“信息共享空间”以来,这一新生事物犹如星星之火,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甚至全世界已成燎原之势,成为城市公共空间中最聚人气的场所,极大的提升城市活力。2009年,英国伯明翰提出将图书馆建为“知识经济的发电站”、“全球城市的地区心脏”口号,正在耗资1.93亿法郎建造新图书馆,拟在艺术与创意、市民社会、企业与创新、学习与技能以及信息化五方面进行创新。该馆预计2013年对外开放后有望吸引超过300万游览者,成为该城市知识创造力的中心。
4.2 “文化共同体”的建立将带动地区文化产业升级值得注意的是,法国蓬皮杜文化中心与博物馆、美术馆合作建立“文化共同体”的模式开始还不被理解,而现在已经成为国外图书馆发展的典范。目前,国内佛山等城市提出城市新建公共文化共同体城,即将图书馆、档案馆、科学馆、青少年宫、艺术中心、博物馆规划在同一区域。世界是多元的,作为引领时代前进的文化更应该是多元的。图书馆与其他文化机构合作,必将显著提升图书馆的服务功能。据统计:澳大利亚Kogarah区域图书馆与其他文化机构合作,极大提升了图书馆服务功能,图书外借量大幅度上升。
4.3 图书馆将成为城市发展的一个高效益、高产出的知识服务机构今天人们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畅通,但是大众仍然热衷到电影院看电影,到足球场看比赛,到图书馆看书。“据美国纽约公共图书馆调查,2005年,纽约州各公共图书馆的访问人次为1亿零5百万,而同期访问州内健身场所的人次为1千万,不到前者的十分之一。有趣的是,2009年对深圳市民最常去的公共文化设施调查中,图书馆仍然排在第一位。2004年1月,大英图书馆对外公布了一份题为《衡量我们的价值》(Measuring Our Value)的报告表明,每年大英图书馆产生的经济效益总量为3.63亿英镑,其中3.04亿为直接效益,5900万为间接效益,也就是说,国家对大英图书馆每投入1个英镑,就会对英国经济带来4.4英镑的效益。假设大英图书馆不存在的话,英国每年就会损失2.8亿英镑。”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图书馆将成为城市发展的一个高效益、高产出的知识服务机构,政府加大对图书馆这一公共产品的投入是非常值得的。
参考文献:
[1]吴建中.发挥图书馆作为社会公共空间的价值[EB/OL],.
[4]哈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北京:学术出版社,1999.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局):
最近,一些群众来信反映,当地少数城镇企业尤其是非公有制企业不依法参保缴费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有的企业不按规定办理社会保险登记,故意逃避参保缴费责任;有的企业只为部分职工参保缴费,不及时为新招用的下岗失业人员办理参保缴费手续;有的企业以招用人员劳动合同期限短为由,拒绝为职工参保缴费,甚至随意解雇提出参保缴费合理要求的职工。这些违法行为,不仅影响了城镇新生劳动力就业和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也直接损害了从业人员的合法权益,甚至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各地要从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城镇从业人员依法参加社会保险工作的重要性,要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解决当前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坚决制止少数企业拒绝为职工参保缴费的行为,以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为进一步做好城镇从业人员参加社会保险工作,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认真贯彻落实社会保险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规定。各地要继续深入贯彻落实《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和《失业保险条例》等社会保险法规,进一步规范社会保险登记制度和社会保险费申报、缴纳制度,认真落实《社会保险稽核办法》,建立科学规范的社会保险审查、稽核制度,规范城镇用人单位及其职工依法参加社会保险的行为,做到应参保的用人单位和从业人员都能够依法参保缴费。各省区市每年要组织1-2次专项检查,各地市每季度都要进行工作检查,总结经验,查找问题,制定具体工作措施。
二、加强社会保险登记和社会保险费征缴工作。各地要定期开展对城镇各类企事业单位社会保险登记的检查工作,各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要与同级工商登记、编制管理等部门密切协作,随时掌握本地区各单位情况,对于尚未按规定进行社会保险登记的单位,要限期办理登记手续。要及时了解和掌握城镇各类企事业单位的参保缴费情况,重点检查核实参保企业的实际用工人数、参保缴费人数、单位工资总额等情况。一经发现单位拒绝为职工参保缴费的行为,要责令改正,限期为应参保职工办理参保缴费手续并补缴费用。
三、加强用人单位劳动合同管理工作。要监督检查用人单位严格按照《劳动法》的规定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不论劳动合同期限长短,用人单位都应按规定为职工参保缴费。对用人单位以劳动合同期限短为由拒绝为职工参保缴费的行为,一经发现应严肃处理。用人单位应按照《劳动力市场管理规定》,对招用的人员向劳动保障部门办理就业登记后按规定为其参保缴费。
实现校企结合,是实现高职院校办学目标的必要途径,是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必由之路。目前职业技术学院对校企结合的重要性已经有了明确的认识,然而校企结合的现状还不尽人意,表现为结合力度不够,模式单一。如建工类校企结合,仅局限于学生到建筑企业中去实习、实训,做毕业设计等,校企结合的深度不够。另外现在一般是学生到建筑企业中去,是单向的。对教师而言,跟建筑企业的结合则不是很密切。结合现在我们学院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要求教师参加每年一个月的社会实践活动,就这一校企结合模式作一些探讨:
一、建筑工程高职类院校教师到建筑类企业的兼职――教师社会实践模式之一
现建筑类企业很多,结合我们学院专业情况,教师到土建、市政道路、设计、装饰等单位进行短期兼职比较多,企业需要利用高校丰富的科技人力资源。现建筑工程高职类院校应积极鼓励教师到建筑类企业任技术顾问等形式,既能有效提高教师个人的技术服务水平,又能逐步提高学校的美誉度。如果能在教学中向学生传授一些现代实用技术,以使学生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提高对学习的兴趣,则对提高教学效果的提升也是十分有益的。这种形式对年轻教师比较适用。
二、通过与企业进行横向课题研究开发服务进行社会实践――教师社会实践模式之二
实习、实训是高职院校培养技术应用人才的特色教学活动。这对大都充实到建筑施工企业第一线的建筑高职类院校学生尤其重要,都离不开建筑类企业的支持。这是当前建筑工程类高职院校与企业结合的主要模式。这种模式的校企结合,主动权在企业一方。但对建筑类企业来讲,在保证学生实习安全的情况下还是乐于接受的。原因在于现有建筑类企业需大量高职院校毕业生充实到第一线,借实习的机会,可以培养和观察学生,借以引进人才。故采用这种模式的校企结合方式比较容易做到,对建筑工程高职类院校来讲,实际操作难度也不是很大。
高校教师有科研和为社会服务的职能。教师与建筑企业技术人员有很多的联系和接触。而现在我们学院教师每年都要进行一些横向课题研究,这样我们就有了与企业合作的基础,通过与建筑企业提供技术咨询和设计服务就有了条件,这种形式对有一定实践经验的教师比较适用。
三、建筑类企业与建筑工程高职类院校之间找到一个结合点,使双方互为对方服务――教师社会实践模式之三
建筑工程高职类院校利用自身优势,为建筑类企业员工进行培训,提高素质以及解决建筑类企业生产过程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建筑类企业为建筑工程高职类院校提高学生实习条件,配置带教人员,精心安排实习岗位,让学生在实习期间获得最佳的实习效果等。这种校企结合方式,需要双方认识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做到,也可看作是一种紧密型的结合方式。许多建筑类企业还向建筑工程高职类院校提高专业奖学金,从而使双方关系更加密切。这种形式对有一定资历和经验丰富的教师比较适用。
四、建筑工程高职类院校专业教师到建筑类企业锻炼后获取相应的职业技术资格(建筑工程类职称)―― 教师社会实践模式之四
高等职业教育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职业教育,而高职院校与企业是两个不同的系统。如何使高职院校学生毕业后能直接服务于企业,关键在于学生在高职院校期间接受必要的职业技术培训,而这一过程就需要在教师队伍中充实一定比例的“双师型”教师。
现有高职院校教师大多由普通高校毕业生直接担任,而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的大学生,只有少部分具备与本专业相适应的职业教育资格证。相对建筑工程类毕业生来说,要获取建筑工程类职称和资格证,需要几年的职业经验,而职业经验和职业技能必须要有职业环境。这就要求专业教师深入到建筑类企业中去,从事与专业相关的职业活动,积累职业经验和职业技能,并获得职业资格。
非现金支付工具办理支付业务笔数、金额虽然增长较快,但是通过对现金与非现金支付结算工具使用占比情况分析表明,社会对现金结算的依赖性仍然过高,据对我辖区统计分析,非现金结算业务量占比仅为19%,现金结算占比为81%。非现金交易的领域主要集中在城区,使用者大都是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社会团体、经济、金融服务等单位,用于日常经济往来。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农业经济对现金支付结算工具依赖性强,商业零售、服务行业、个体经营户、城乡居民主要的支付方式为现金结算。制约非现金支付结算工具占比增长的主要因素有:
一、现金管理偏松。开户行对开户单位现金管理制度形同虚设,自1988年国务院颁布《现金管理暂行条例》、人民银行制定《现金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以来,人民银行加强了对现金管理业务的监管,并根据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陆续制定了一些相应措施,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近些年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现金管理出现了放松的现象。主要表现在:
1.现金管理制度太散乱且时效性较差。现金管理方面的制度主要有《现金管理暂行条例》(以下简称‘暂行条例’)、《现金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关于大额现金支付管理的通知》、《关于加强金融机构个人存取款业务管理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大额现金支付管理的通知》等等,由于这些制度规定七零八乱的分散在多个文件中,学习翻阅时要逐个地去查找,太费时费力,给顺利贯彻执行造成了诸多不便。另外就是适应性较差,单就暂行条例来说,其颁布已经有二十年了,这期间国民经济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有些条款早已不适应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
2.开户银行没有积极性。暂行条例第四条“……开户银行依照本条例和中国人民银行的规定,负责现金管理的具体实施,对开户单位收支、使用现金进行监督管理。”、第十七条“开户银行应当加强柜台审查,定期和不定期地对开户单位现金收支情况进行检查,并按规定向当地人民银行报告现金管理情况。”、第十九条“开户银行应当建立健全现金管理制度,配备专职人员,改进工作作风,改善服务设施。现金管理工作所需经费应当在开户银行业务费中解决。”应该说在暂行条例刚实施的几年中,开户行对现金管理工作还比较重视,建立健全了现金管理制度,配备了专职人员,加强了柜台审查,定期和不定期地对开户单位现金收支情况进行了检查,并按规定向当地人民银行报告现金管理情况。但是后来随着开户行业务竞争的逐步加剧,各开户行相继加大了揽存、揽储的力度,为防止本行存款‘搬家’,竞相以提高服务为借口,尽可能地满足开户单位的要求,逐步放松了对开户单位收支、使用现金进行监督管理。据调查了解,我县各开户行原先配备的现金管理专职人员已取消多年,建立的各项现金管理制度也早已名存实亡。现在需按规定向县人民银行备案的大额现金支付资料既不全面也不及时。
3.公款私存,套取现金。由于开户行储蓄业务专柜营业时间比较长,储蓄人员都有揽储任务,储蓄人员经常到各开户单位,由其是存款大户单位,搞揽存活动,开户单位原本就有意逃避现金管理,就这样,二者各取所需,导致不少开户单位以财会人员的名义将单位的现金收入按个人储蓄方式存入银行套取现金,这给开户行、人民银行对现金管理进行监督和稽核增添了难度。
4.监督检查力度太小。暂行条例第四条“各级人民银行应当严格履行金融主管机关的职责,负责对开户银行的现金管理进行监督和稽核。……”人民银行是现金管理的主管机关,但是多年来,由于种种原因,人民银行对现金管理监督和稽核的频度、力度都很小,并且由于检查时间的限制,只能相征性地抽查很少一部分单位进行检查,这就造成开户行、开户单位在执行现金管理规定时存在侥幸心理和麻痹思想。从山东省情况看,自2005年以来,济南分行每年组织辖区内分支机构人员统一行动,集中一个月的时间,对一家国有商业银行包括现金管理业务在内的全面业务进行一次象征性检查,检查虽然也能起到一定作用,但由于检查时间间隔太长,只国有商业银行就要四五年才能轮流检查一次,如果再检查其他金融机构,时间间隔就会更长,这就导致在不少年份中对多数金融机构出现检查真空,大大影响监督和稽核的效果。
5.处罚规定得不到执行,影响了管理的效果。多年来,各地人民银行虽然对现金管理进行了一些监督检查,但很少对违反现金管理规定的行为进行处罚,即使有处罚,也多半是象征性的,缺乏严肃性,更谈不上起到震摄作用,长此以往,开户行、开户单位对现金管理大都报无所谓的态度。
二、消费习惯因素的影响。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传统习惯,使消费者在日常支付活动中更习惯于使用现金进行支付。各地居民长期以来使用现金结算已习惯成自然,这使他们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变对非现金支付工具的认识。
三、储蓄存款转账限制因素。长期以来,国家对居民在金融机构的储蓄存款实行只能存取现金不能办理转账的政策,并且对个人现金存取不加任何限制,使得居民在很多情况下不得不提取现金后再进行支付,这也是造成居民大量使用现金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使用非现金支付工具收费较高。银行卡是居民使用数量最为广泛的一种非现金支付工具,但由于使用银行卡异地存取现金都要支付手续费,并且每年还要向使用者收取年费,因而居民使用银行卡的积极性不是很高,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进一步向广大居民推广使用银行卡的成效。其他非现金支付工具如转账支票、银行承兑汇票、商业汇票等也都不同程度的收取手续费,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使用者对它们的选择。
推广使用非现金支付工具利国利民,为使非现金支付工具尽快在全国得到广泛使用,我们还有许多工作要做。进一步搞好非现金支付工具推广工作的建议:
一、尽快修订完善现金管理制度。既然是暂行条例,暂行了二十年不加修订完善,不管怎么样都说不过去。任何制度只有做到条理、简便,才容易得到较好的贯彻执行,为给相关人员学习及贯彻执行现金管理制度提供最大便利,应以暂行条例为基础,将《现金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关于大额现金支付管理的通知》、《关于加强金融机构个人存取款业务管理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大额现金支付管理的通知》等等现存的所有现金管理制度的合理内容加以合并吸收,修订制定出新的现金管理条例。并且,今后应做到,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及时对现金管理条例进行修订。
另外,还应对储蓄管理条例进行修订,废除居民储蓄存款只能存取现金不能办理转账的内容,鼓励居民办理储蓄存款转账业务,凡办理储蓄转账业务免予收取手续费,加强对个人使用现金情况的管理,对大额现金存取实行按比例收取手续费。
二、加大现金管理检查处罚力度。近年来,随着基层人民银行管理职能的逐步加强,相关人员应及时转变思想观念,切实加强对现金管理工作的监督管理。一是每年定期组织开户行对所有开户单位现金使用情况进行一次全面检查,二是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对存在问题严重的开户单位,进行适当的经济处罚,以维护现金管理制度的严肃性。
三、搞好对现金管理及非现金支付工具的学习宣传。一是组织人民银行、开户行现金管理人员加强对现金管理制度的学习,共同提高认识和管理水平;二是搞好对开户单位及社会公众现金管理政策知识的宣传,使广大群众切实认识到加强现金管理的重要性,并自觉配合现金管理工作,各金融机构网点要充分发挥窗口指导的作用,加强柜面宣传引导,大力宣传现金管理的政策和非现金结算工具的运用,并将各种非现金结算工具的使用范围、特点、操作流程以及注意事项张贴公示,让客户清楚明白,使非现金结算工具真正被社会所接受;三是搞好非现金支付结算工具的宣传,大力推广使用非现金支付结算工具。使用现金结算不安全、不卫生、成本高,积极向广大群众推荐使用安全、快捷、方便的转账结算、信用卡电子支付手段等非现金支付结算工具,大力促进非现金支付工具和支付方式的推广使用。
四、引导个人使用支票。我国支票使用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总体签发量和金额较大,支票在非现金支付工具使用中占较大比重。二是使用主体以企事业单位居多,居民个人签发支票较少。三是用途较为集中,支票主要用于商品交易、劳务供应、清偿债务等商务往来,在个人消费、缴付公用事业单位费用等方面应用较少。
使用支票的便利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用途广泛。对于商品交易、劳务供应、清偿债务、日常消费、缴付公用事业费用等支付,无论金额大小,均可以使用支票。二是携带方便。支票是一种便于携带的纸质凭证,只占用很小的保管空间,非常适合随身携带。三是结算便捷。支付款项时,无论身处何地,无论收款人是谁,只须在支票上记载出票日期、金额、收款人名称等事项,并在指定位置签章,其余的工作全部由银行完成。收款人在收到支票时,可以将支票送交自己的开户银行委托收款,可以直接到付款人开户银行提示付款,也可以根据需将支票转让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