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经济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07-05 15:59:4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集体经济的重要性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集体经济的重要性

篇1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30-0050-01

对于我国农村改革以及发展目标来说,我国需要不断的发展,并且在科学发展观有效的落实下,有效的对社会主义新农村进行建设,除了将家庭联产承包作为基本的经营体制外,还应当加大农村集体经济的力度,从而推动农村集体经济主体同市场经济实现衔接的目的,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基于此,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集体经济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性进行研究,并提出合理化建议,供以借鉴。

一、集体经济的重要性

集体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重大的作用。在今后推进新农村建设、实现共同富裕的进程中集体经济也一定会发挥更大的作用。集体经济的发展,集体经济实力的强与弱,关系到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成效,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群众福利的提高,也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集体经济的发展,对加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具有重要作用。没有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为农户提供服务等职能,农业生产服务体系就会就丧失了有效的载体。在当前农村公共服务严重缺失的情况下,集体经济的发展能够扩大农业公共积累,为农业生产提前、产中和产后服务。有利于发展多种经营,使农业生产向深度和广度进军,提高农业效率,进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振兴。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优化工业布局和城镇布局,加速城乡一体化建设。

发展集体经济可以改善农民在市场交易中的弱势地位。在农村集体经济力量薄弱的地方,农民分散经营的规模小,集约化程度低,生产经营信息不灵通,在市场交易中处于被动和弱势地位。集体经济的发展可以为农民提供就业机会,推动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增加农民收入。集体经济组织的存在和发展对我国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业发展、农村振兴、农民富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有重大意义。

新农村建设最根本的就是发展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之路。中国农村能够真正带领农民集体致富的,还是要靠集体经济组织,典型如江苏的华西村,河南的。集体经济发展好的,农村就建设得好。目前我国经济处于转型时期,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对新农村建设的探索和农村公共事业的发展,都是一种强大的支撑,并且在农村转型与发展中也将发挥重要作用。

二、加快集体经济的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途径

从当前农村的实际状况出发,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应当努力解决好如下几个问题:

1、明_以家庭联产承包为基础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性质

家庭联产承包制,不仅仅只是注重单干,也不是作为个体经济,而是将这种形式逐渐引入到集体经济中,进而成为集体经济的一种责任制方式,一种双层经营的体制模式。对于这种双层经营体制来说,在进行统分结合的模式以及内容上都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能够包含诸多生产力,有着较强的适应性。

目前农业经济再生产在某些地区处于停顿状态,集体服务和支持流于形式,农业生产和收益受到影响,这是引发农村地区各种问题的一个重要根源。因此,必须重视集体经济的建设,努力完善各种制度,切实保护和使用好各种集体资源,加强集体经济实力,提高其活力,才能树立和巩固其参与市场经济的市场主体地位,充分发挥集体经济的优势,进一步赢得农民的认可和信任,完成其重大的历史使命。

2、重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增强集体经济造血功能,构建农村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

依据相关法律制度加大对村级集体资产管理的力度,建立完善的村级财务运作以及相应的制度。主动探索以及农业发展机制,在遵循家庭承包经营、落实好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同时,积极将农业用地引入到规模经营中。

各级有关部门及其政策都需要主动调动集体经济的不断进步,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营造出良好的氛围。而集体经济主要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存在密切的联系,国家出台的有关政策应当给予大力支持,在技术支持、人员培训等有关方面不断鼓励各种集体经济的发展,推动集体经济朝着未来的方向发展,能够起到自我发展的能力。与此同时,相关部门应当慢慢加大对基础设备、教育等方面的投入力度。

3、发展集体经济要重视制度建设

将产权落实作为重点举措推动集体经济的不断发展,发展不同形式的集体经济。加大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的力度,从而最大程度为集体资产的增值空间提供保障,无论是在财力还是在物力方面都应当提高集体经济的作用。建立完善的组织制度以及科学管理约束体系。不仅仅在经营的时候只是在村庄,还应当慢慢的发展到不同层次的经济组织中。不仅仅如此,为了进一步保护相关的合法权益,避免集体资产的过度损失,相关部门还应当从法律的角度上对集体经济引起必要的重视。

4、改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状况

集体经济所具有的优势能够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出社会主义制度所存在的作用。在集体经济发展速度的地区,集体经济有着雄厚的力量,农民群众不管是物质还是精神方面都有着较高的程度,同时也作为新农村面貌的呈现方式。而对于集体经济力量薄弱的地区来说,出现儿童辍学的情况较为频繁,社会没有良好的治安,严重的可能会存在封建迷信活动以及相关的赌博风气盛行。

5、壮大集体经济力量,需要提高农业生产的物质技术装备水平

相关部门应当始终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发展集体经济,促使农业规模经营、产业化等有关方面能够发挥出重要的作用。大力支持不同种类的合作社、行业协会等有关队伍,将农业生产水平以及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加以提升。加大农村集体经济建设的力度,能够打破以往的格局,为农民朋友在社会中的地位创造有利条件。

三、结语

通过以上内容的论述,可以得知:对于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来说,是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所在。这样就要求相关部门需要对主动的调动不同因素来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并提高农村集体经济水平,加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力度。而农村集体经济的落实情况有着不同的出发点,这样就促使各个地区的新农村建设应当满足当地的相关要求,最终实现人与社会、自然和谐共处的目的,从而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做出重要的贡献。

参考文献

篇2

一、经济伦理的定义及表现形式。

随着经济的发展,世界各国对经济伦理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国内外学者对经济伦理的学科性质和定义形成了以下几种观点:(1)经济伦理学是关于经济制度伦理和经济行为伦理的学说。(2)经济伦理学是经济活动中的伦理精神、气质和看法的理论化形态,或者是从道德角度对经济活动的根本看法。(3)经济伦理学是研究社会经济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以及直接产生于人们经济生活和经济行为中的道德观念的科学。(4)经济伦理学是研究对经济行为的合理性的价值论证的科学。(5)经济伦理学是研究人们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完善人生和协调各种利益关系的基本规律以及明确善恶价值取向及其应不应该行为规定的学问。(6)经济伦理学是一门经济实践的道德科学,它以研究经济与伦理的关系、经济活动中的伦理道德的形成、发展规律以及经济行为的伦理正当性等问题为对象。(7)经济伦理是人们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经济生活中产生的道德观念、道德规范以及对社会经济行为的价值判断和道德评价。这些观点基本上反映了国内外理论界的研究成果和认识现状。

任何学术的讨论都不应该离开现实的生活,经济伦理和经济行为是密不可分的。从经济学的角度研究伦理问题,那么经济伦理指的是规范经济学对经济制度和平等、效率等经济范畴以及个人消费等经济行为的价值判断问题,从伦理学的角度研究经济活动和经济行为,经济伦理指的是经济活动、经济行为的道德前提和背景条件,人们之间经济利益关系的应该与不应该问题,它也涉及经济制度、经济秩序的合理性,经济主体的伦理关系性状以及经济范畴的价值判断。

二、经济伦理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过程中,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也随之共同发展,相伴产生了不同的利益群体。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伦理已成为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和市场经济发展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经济伦理一旦形成就会对人们的经济活动产生作用,为人们从事各种经济活动提供基本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1.经济伦理是协调经济关系的重要手段。经济伦理对经济活动和经济行为的这种调节和协调作用,表现为用伦理规则调节和协调经济行为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即为经济发展提供一系列的伦理道德原则。从而调整人们的经济关系,维护社会经济活动的正常秩序,并促使人们的经济行为朝着有利于社会进步的方向发展。道德基础是经济伦理体系的基石,是经济伦理的第一层次。职业道德、经济信用即为这一层次的内容所在。

2.经济伦理是获取经济利益的重要保证。从“经济人”的角度看,其经济活动的目的只是获“利”,而不是讲“义”。但在全面竞争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人们的物质生活有了保障,导致市场经济上确实存在着一只无形之手,这只手不管“经济人”的主观动机如何,它都会把种经济行为调整为符合伦理道德的行为,达到有效、合理地配置资源的目的。以经济活动中的交易行为为例,有交易活动就必然需要交易费用,交易费用是处理人与人之间的交易关系所需要的成本。交易费用的增加或减少与经济伦理道德有很大关系。一个缺乏伦理道德规范的社会,将引发大量的交易成本,在没有伦理道德约束的条件下,交易成本是很高的,比如,定金和鉴定费等;而有了经济活动的道德规范,则可大量节约交易成本。当经济伦理引入经济活动中并要求交易双方都遵循道德规范时,就会产生一种彼此信任的关系,它意味着双方提供的关于商品、服务、工作效益的信息是真实和可靠的,双方对于合约的执行是严格的,因而经济风险相对就少,那么为此付出的交易费用自然就会降低,才会以较低成本实现自己利益上的最大化。

3.经济伦理是一种经济资源,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一些明智的企业家之所以对经济伦理给予特别重视。从根本上说,就是因为经济伦理可以带来效益,能够促进企业的经营与发展。

经济伦理在主体经济活动中的价值和作用表现在多个层次和方面,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和考察。如果从经济活动的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来作简要概括,可以认为:在宏观社会层面,经济伦理是一种社会资本;在中观企业层面,经济伦理是一种无形资产;在微观个人层面,经济伦理是一种人力资源。经济伦理作为经济活动中的一种行为规范和价值精神,是一种特殊的经济资源。它通过优化经济主体的素质,激发生产经营者的能动性,协调经济活动中的人际关系,营造经济发展的优良环境,促成资源的优化配置与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推进社会经济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转贴于  4.经济伦理是社会经济制度的精神要素,是一种社会资源。这种资源在我国传统文化中集中反映在儒家思想及其他诸子百家的思想上,对市场经济伦理的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中包含:(1)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完备的法律体系构成现代社会秩序的框架。因此,守法是道德基础,是公民的基本素质。

(2)市场经济关系以等价交换为基础,反映在权利与义务对等的法律关系上。所以,一切包含等价交换关系的行为都是合乎道德的,并有利于激发社会成员的积极性。

5.经济伦理在经济活动中主要发挥作用的是其对象——人。人是创造一切经济价值的主体,通过激发人们的伦理意识、协调人们之间的伦理关系,改善社会的伦理状态,使主体的能力得到更为充分、更加有效的发挥,去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在此经济伦理研究的既不是生产关系,也不是道德问题,而是研究人们(或经济主体)经济行为与伦理道德的内在联系。同时在范围上,包括人类社会再生产各环节的行为规范。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今天,改革开放为经济伦理注入了新的内容,它要求人们从观念上扫除阻碍经济发展的旧经济伦理,使人们伦理观念与经济发展同步进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三、建立伦理约束的必要性。

1.伦理约束对市场的经济建立具有重要作用。市场经济逐步完善,经济一体化日益突显,而市场经济首先是一种竞争经济,竞争的前提是需要社会形成一种公平、公正的经营氛围。将来企业间的竞争越来越体现为全方位的竞争,现在和未来的竞争已不仅仅局限于资源、技术、产品、营销、人才等基础层面,更多的体现在管理、道德、文化的竞争上。伦理,作为管理的一种新趋势,对于规范市场经济行为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规范市场经济又是由法制和伦理两种手段完成的。因此市场经济又被称作“法制经济”和“伦理经济”。所谓法制经济是指要依靠立法与执法来维持正常的市场秩序,运用法律来约束社会成员的行为;而伦理经济,是依靠信誉、人格、良知来建立相互交往的关系,保证人们的行为不仅合法,而且合情合理。

2.伦理约束的建立对企业管理的重要作用。伦理观念在管理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完全缘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它同样面临着一系列伦理问题。其中,诚信和道德是经济伦理最重要的内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保持经济伦理天平的平衡,需要从他律与自律两个角度考虑。在他律方面,经营者一定要有法律与制度的约束。目前,在企业管理中,相应的法制建设需要跟上经济发展的过程,尽快地健全与完善,使不讲伦理的人没有可乘之机。但是任何法律制度都会有不足之处。这就需要人们借助自律的形式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在自律方面,诚信和道德问题的实质在于文化。企业的诚信和道德要借助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企业经营中,不能取信于人,就会万事无成。以诚信为本的道就是商道,就是伦理的最基本要求。企业制定自己的发展战略,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最终获得竞争优势,无不得益于这种商道。这种道的核心在于人。企业的管理者要取信于自己的员工,取信于自己的顾客;同时也要指导员工取信于外部利益群体。就是说企业的管理者要将诚信和道德作为自己的管理价值观,用以指导企业的管理实践,彻底明确管理在于得人。

篇3

柔韧素质是指跨关节的肌肉、肌腱、韧带等软组织的伸展能力及弹性。也即关节活动幅度和范围的大小。柔韧素质分为一般柔韧素质和专项柔韧素质两种。“一般柔韧素质”是指适于一般身体、技术、战术等训练所需要的柔韧素质。由于各项运动或各个运动都对人体主要关节部位活动范围有不同程度的要求,所以时常将有机体中最主要关节的活动能力视为一般柔韧素质。“专门柔韧素质”是指专项运动所需的特殊柔韧素质。专门柔韧素质是掌握和提高专项运动技术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之一。影响柔韧素质的因素包括:关节类型和结构、关节周围的肌肉、不同年龄和性别的运动员、体温与肌肉温度、一天中不同的时间段、肌肉力量健康状况以及疲劳与情绪状况等因素。少儿儿童的关节面角度较大、软骨厚、关节内外韧带较松弛是柔韧性练习的好时机,体操运动员的柔韧素质不仅要从小抓,还要与运动水平一起逐步提高、发展。

2、柔韧素质在体操运动中的重要性

在体操动作日益发展的过程中,在要进一步发展的时候,柔韧素质与动作感觉和肌肉力量有同等的重要意义,它的好坏在技术的发挥、掌握、质量上都有着不小的影响。以下几点是柔韧素质在运动中发挥的作用与关系。

2.1 柔韧素质有助于灵活性的提高

体操运动员最主要的特点是灵巧,而每个运动员的灵巧程度则取决于他的柔韧素质。在良好的柔韧素质的训练成果中,可以达到相当高水平,而关节灵活性较差的就不具备达到高水平的条件。简单的说就是,柔韧素质好做动作的伸展速度也就灵活。可见柔韧素质与灵活性有密切的联系,它有赖于良好的柔韧素质才能得以实现,否则是思维灵活而动作笨拙。

2.2柔韧素质和扩展幅度、姿态优美的关系

幅度大的美和姿态的美是需要足够的柔韧素质提供必要的条件。柔韧素质好扩展幅度和姿态美感就能充分的展现,动作扣分就少。在体操的评分规则里,扣分标准最多、最严的就是动作的扩展幅度和动作的优美程度。用女子体操最简单的一个燕式平衡来举例:两腿开度不足160°扣0.3分,开度不足110°未完成扣分值,未挺胸立背扣0.2分。动作有幅度没有美感,有美感没有幅度,都不是完美的动作。而两者都取决于柔韧素质。

2.3柔韧素质和稳定性及准确性

我们以手倒立这个简单而基础的动作来说,如果没有关节柔韧素质就会使整个动作不稳定。这是因为肩关节是确保大多数动作准确完整的重要部位,这个关节的周围结构的伸展性、协调性的活动范围大小直接影响到动作的稳定程度和准确性。所以,柔韧素质差是经常产生动作不准确的原因之一,它会妨碍动作技术的正确掌握。而较好的柔韧素质对完成动作的稳定性和准确性起决定性的作用,所以体操运动员必需具有高度的全身关节柔韧素质,在某些动作中需要特殊的身体柔韧素质来保持正确姿势和动作的准确性。

2.4柔韧素质能节省体能的无谓消耗

柔韧素质优越者在运动中阻力减少,动力加大,就象发动机上最好的剂一样,爆发出澎湃的动力。所以节省体能需要必要的柔韧素质,同样幅度质量的动作消耗的体能与柔韧素质好坏成反比。所以提高了柔韧素质即可节省更多的体能。

篇4

中图分类号:B82-0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对于环境这一概念,在这里做一简单的阐述。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环境问题是每个国家普遍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在最近几年,这个问题在我国日渐突出,由于我国存在的特殊国情,我国产生环境问题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基于我国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和特殊性,在我国出现了多种对环境进行监测的手段,环境监测是指以环境作为监测的对象,利用化学的、物理的、生物的等等多种技术手段,对影响环境的污染物质及其有关的各种组成部分进行定性、定量的系统全面的分析,从而探索研究影响环境质量好坏变化的规律,进而调整环境质量,逐步解决环境问题,环境监测在监测污染物的同时,在科学技术发展的情况下,已开始扩展为对生物生态变化的大范围全方位的监测。环境监测的特点有涉及面广、专业性强、成本高。同时它又是环境保护的基础,它的准确全面与否会关系到人类生存环境的好坏,因此在环境保护法中也规定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必须建立规范的监测制度,以保证‌环境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在各项环境保护法的大力实施下,环境监测工作也日渐加强发展起来。

一、当前社会环境污染的特点

1、环境污染范围广,影响严重

首先,环境污染的源头来自于生产生活中,是形式多样、种类繁多、性质各异的。产生的污染物通常也是经过转化富集等多种化学反应后形成的,第二,与一般的损害不同,环境污染所造成的损害并非是一次性的单方行为,而是通过一系列的链条反应经过复杂的过程产生的损害结果。比如,日本在1956年发生的环境污染事件“水俣病”,就是由于一家氮肥场将含汞的废水直接排入河中,河中的鱼吃了含汞的食物,而当地的居民又吃了含汞的鱼最终导致事故的发生,可以说,整个事件单一的某个环节都不会带来水俣病,而经过这一复杂的变化过程导致了这场环境污染事件。

2、可持续的损害是环境污染的又一特色

环境中有害污染物的浓度一般不高,基本上是在百万分之几,有一些甚至是在万亿分之几的水平,这样低浓度的污染物在短时间内不会造成大的危害,而经过长时间的积累,积少成多最终造成环境污染,酿成惨重的后果,生活环境中的污染物浓度相对于生产环境中污染物浓度很低,但人类经常生活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作用的时间很长,做用面很广,这样在人体中慢慢积累了污染物形成了低剂量、长时间的慢性中毒。

3、环境污染损害的潜伏性

由于环境本身具有消化人类废弃物能力,所以环境损害会存在一定时间的潜伏期,但这种自净能力是有一定的限度的,如果污染物的排放量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环境对不能消耗掉的污染物没有净化能力时,这些污染物就会慢慢的积累起来,最终导致损害的发生。

4、污染物的种类繁多,作用效果复杂

环境污染通常是多种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同种类的环境污染物可能同时进入到人的体内,它们在人体内相互作用,产生了多种有害物质,形成了复杂的污染后果,同时,每种不同的污染物可以相互叠加形成更大的污染。

二、环境监测的任务

环境监测的任务是对环境样品中的污染物进行鉴定、辨别以及测试,研究环境质量的性质,组成和结构在一定时间内的变化,那么,环境监测的最基本的目的是及时,全面,准确地掌握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的程度,趋势。

1、环境监测的特点

环境监测具有连续性和综合性的特点,首先对连续性进行分析,连续性是由于环境污染具有时空性的特性,必须坚持长期不间断的测定,才能从数据中找到其变化的规律,对其发展趋势进行预测,那么,预测采用的数据越多,所得到结果将越准确,对于监测点一定要进行科学性的选择,一旦选中科学的监测点就要长期进行监测,其次是综合性,综合性是指监测的对象是空气、气体,土壤,固体废弃物等所有客体的综合性分析。

2、环境监测所产生的作用

(1)环境监测对城市环境规划的作用

经济与环境是事物的两个方面,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应注意保护环境,使经济与环境协调统一,在我国将环境保护做为一项基本国策,强调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建设实行同规划、同实施、同发展,同设计、同施工、同投产的三同步政策。

(2)环境监测对污染物总量减排和环境

随着污染整治工作的不断推进,环境监测工作也得到不断发展,其主要作用有:首先对污染企业进行不定时抽检,提高了企业对污染物的治理,使排放的污染物达到规定的标准,其次是对排污企业进行监督性的监测,能够全面及时的了解企业的排污情况,为对企业污染物的治理提供了科学准确的技术依据。第三是对违法的排污企业进行暗查,通过暗查,对于不正常使用污染物处理设施的、超标排污企业进行处罚,对于治理后的污染物效果不好的企业,可以采取关停的措施。

三、影响环境监测质量的因素

1、采样质量因素的影响

影响采样质量的因素包括有:采样点的布设、采样的深度与厚度、采样的时间等。在实际操作中,因为受到周边环境、天气情况等因素影响无法按照理论上的要求布设采样点,这种情况下,采样点选择的不规范、不准确,使所测取的数据准确性不够,也就不能够真实反应情况。

2、仪器设备因素的影响

仪器设备的影响主要有两点。其一,仪器本身的性能,包括灵敏度和分辨力等。其二,仪器使用者对仪器使用的正确性以及在使用过程中对仪器的校准和维护等。

3、分析方法对环境监测质量的影响

分析方法有很多种,监测人员应选择国家确定的标准方法或者是与之相适应的方法,但是任何一种分析方法都会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缺陷,比如在适用范围或者是干扰物等方面的差别,由于监测人员本身存在的技术水平缺陷和经济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存在选取错误的现象。另外,所使用的分析方法本身也具有不完善的缺点,也会导致监测结果不够准确。

四、环境监测工作所采取的措施

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工作的关键的基础性工作,它的准确与否会直接影响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和进行。所以根据目前我国环境污染的特点,环境监测系统也应不断改进,应根据我国现行的环境保护采取措施,应能够保证求真务实、与时俱进。采取的具体措施有:第一,对环境监测进行法律建设,具体理解为对监测活动制定法规,确保每项工作都按照法律去执行,用法律来指引监测活动的顺利进行。同时,划分监测部门的等级,明确工作职责,使每项工作都能够有序的进行。第二,是监测工作硬件设施的建立和改进,具体理解为推进监测活动所使用现代化的仪器,使环境监测能够更加准确,同时,要正确合理规划仪器的使用,保证监测活动的正常进行。

五、结束语

生活质量的高低永远离不开环境的影响,环境是与人类生存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因此,做为环境保护工作中的基础性环境监测工作也越来越重要,我们应不断加强环境监测手段,通过采取多种多样的环境监测措施,有效的提高和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从而使社会经济能够平稳有序的发展,创造出经济发展与环境协调统一的新局面。

篇5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epening and strengthening of the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important i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work.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problems of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in China,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problems, for reference.

Key words: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existing problems; the analysis on importance

中图分类号:X8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环境监测是随着环境污染的形成而产生,并随着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而发展的。作为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环境监测既是环境管理的重要手段,也是环境决策的重要依据。

一、当前环境污染的特点

1.1环境污染涉及面广,影响深远

首先,由于环境污染的污染源来自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各个领域。诸多的污染源产生的污染物质种类繁多,性质各异,并且这些污染物常常是经过转化、代谢,富集等各种反应后,才导致污染损害。其次,与般民事违法行为所造成损害不同,污染环境行为造成他人损害的过程非常复杂。比如,1956年日本发生的“水俣病”,是因当地的一家氮肥厂将含汞的废水排入河中,使汞富集于鱼体之内,当地居民吃了这种鱼而致病。应该说在这个系列环节中,单一的某个环节并不会致"水俣病" ,但经过这一完整的过程,最后导致了“水俣病”这一损害后果。

1.2环境污染损害具有持续性

环境中化学污染物相对浓度一般都很低,大多数在百万分之几,少数在十亿分之几,有的甚至在万亿分之几的水平。因为浓度低,短时间内看不出危害,可是长年累月,“积少成多”,有的是终身受害,可酿成严重后果。生活环境中的污染因子浓度通常比生产环境中浓度低的多,但由于人群长期生活在这种环境下,因此作用面广,机体内累积剂量大,累积损伤大,表现为低剂量、长时间的慢性中毒。

1.3污染物的种类繁多,作用机制复杂

环境污染通常是多因子联合作用,健康效应表现综合性环境中有害因子有很多种类,它们可能同时进入人体,多种污染物同时存在,各种污染物各有不同的毒害作用,产生相互作用,这些因子的联合作用将使人体产生的效应更加复杂。可以是局部刺激致毒、也可以是全身作用;有的是特异性作用,有的是非特异性作用;而且污染物与污染物之间可以起协同叠加作用。

1.4环境污染损害具潜伏性

环境损害一般具有很长的潜伏期,这是因为环境本身具有消化人类废弃物的机制,但环境的这种自净能力是有限的,如果某种污染物的排放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环境所不能消化掉的那部分污染物就会慢慢地蓄积起来,最终导致损害的发生。

二、环境监测的任务

环境监测的主要任务是对环境样品中的污染物的组成进行鉴定和测试,并研究在一定历史时期和一定空间内的环境质量的性质、组成和结构。基本目的是全面、及时、准确地掌握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的水平、效应及趋势。

1.环境监测的特点

环境监测就其对象、手段、时间和空间的多变性、污染组分的复杂性等,其特点可分为:

(一)环境监测的连续性

由于环境污染具有时空性等特点,只有坚持长期测定,才能从大量的数据中提示其变化规律,预测其变化趋势,数据越多,预测的准确度就越高。如监测点位的选择一定要有科学性,而且一旦监测点位的代表性得到确认,就必须长期坚持监测。

(二)环境监测的综合性

监测对象包括空气、气体、土壤、固体废物、生物等客体,只有对这些客体进行综合分析,才能确切描述环境质量状况。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处理、综合分析时,需涉及该地区的自然和社会各方面情况,因此,必须综合考虑才能正确阐明数据的内涵。

2.环境监测的作用

(一)环境监测在城市环境规划中的作用

在社会化生产过程中,经济与环境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即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是统一的。党和国家将环境保护工作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强调经济建设与环境建设要实行“三同步”即: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行“三同时”,即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

(二)环境监测在污染物总量减排和环境执法中的作用

随着污染整治工作的不断推进,环境监测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为污染物部量减排和环境执法提供了科学依据。

1)对重点污染企业进行不定时抽检,促进企业治理污染,实现达标排放。

2)对排污企业进行监督性监测。通过对排污企业的督查性监测,全面及时掌握了企业的排污情况,为工业企业污染整治提供了技术支撑。

3)对违法排污企业进行暗查。根据暗查监测结果,对不正常使用污染治理设施、超标排污的企业处以罚款;对重点污染挂牌督查的高能耗、高污染的违法排污企业,报政府停产治理;对治理效果不佳的企业,建议关停。

(三)环境监测在社会商品中的作用

社会商品是在整个社会中流通和使用的。产品质量的好坏,不仅从适用、美观、耐用方面去衡量,还从它对人和环境所产生的影响来衡量。如机动车排放有害废气指标,冰箱等家用电器的噪声指标等都要进行测定。尤其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工合成化学品越来越多,作为环境监测工作人员,更要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

(四)环境监测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科学技术的进步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而有一些科学研究又往往以环境监测为论据。如自然资源考察中的环境背景值调查、环境监测和环境容量研究中的污染源调查等等。做好这些方面的环境监测,将对推动科学研究、发展经济有着重大意义。

三、影响环境监测质量的主要因素

(一)采样质量

样品采集过程中采样点的布设、采样的深度与厚度、样品的储存方法、气象条件和采样的时间等因素都会影响采样质量。实际操作过程中常常会因为周边环境、地理位置、天气状况等因素的影响无法按照理论上的要求布点,只能因地制宜地选取其他点位来代替。在这种点位布设不规范、具有一定程度随着性的情况下所采集的样品,测得的数据显然不能反映真实情况。

(二)仪器设备性能的影响

篇6

    (一)银行登记咨询系统不完善、个人联合信用系统还是空白

    目前,伊春银行登记咨询系统还不完善,其数据库来的数据信息单薄,信息更新缓慢,不能为贷款提供准确详实的企业信息。对跨行跨地区、异地贷款的企业信息还未收进银行登信贷记咨询系统,就为企业逃贷、骗贷以可乘之机。比如,有的企业名义上进行改制,实质上是将有效资产剥离,将债务留给原公司,而把有效资产和资金划给新公司,这样原来的公司老债务未还,新公司又到银行申请贷款,继续骗贷、套贷。伊春的个人联合信用系统还是空白,这就使得银行对于其个人贷款客户不能准确了解,从而增加了贷款风险。

    (二)信用评价标准不一

    伊春各金融中介机构的评价标准不一,不同的中介机构对同一家企业的信用评级都不尽相同。此外由于行政管理的条块分割,使得各金融中介机构的管理也条块分割,各金融机构之间不承认其他机构的信用评级结果,有的还把评级结果当成商业机密,不能形成行业资源共享,为企业逃贷、骗贷以可乘之机。

    二、改善伊春地区征信问题的建议

    (一)政府官员准确定位、国企管理人员转变观念

    首先政府官员在征信体系的建设中要准确定位。由于市场发育不完善和社会信用环境不理想,不能单纯依靠市场力量推动,还需要政府在征信体系建设中起主导作用。但是政府的作用在法律体系建立前期是推动和规范,在后期主要是服务和监督,政府绝不能直接介入商业化操作。同时,政府在前期的推动和规范中,要把握主导的程度。比如在上海地区从信用公司的建立至强制信息披露直至征信业的发展都是人民银行主导,这就难免会影响到市场效率和公平。而与此相比浙江政府在角色定位上更准确些:政府搭建信息平台,而对信用信息加工则不介入;其次,国企管理人员要转变观念。要以企业管理者的身份树立企业责任感和诚信意识,不能再抱有对政府的依赖思想,市场经济体制下,要求企业有和其他企业竞争并实现效益的竞争意识,这就要求企业实行权责明确的现代企业制度。

    (二)建立征信法律法规体系

    征信法律法规应该包括对信用信息的采集、保存、加工和产品出售等规范,同时在信息流通、交换、访问权限的设定、负面信息保存年限等方面也要做出详细规定;同时对消费者隐私保护和征信管理从业的服务范围以及方式都应该规范,比如在规范征信管理从业方面,应该体现在信用资料的公开、收集与使用等方面。

    (三)完善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建立个人联合信用系统

篇7

“意识”一词指与物质相对立的活动的结果,如知识、思想、观念等等。那么旅游意识可以理解为对旅游的认识,具体就是对旅游的意义、目的及各种旅游活动的观念和认识,主要包括开发意识、消费意识、经营意识、形象意识等内容。旅游的主体应为旅游者、参与旅游过程的东道主居民、旅游企业服务人员等人员。那么旅游主体的意识都可视为旅游意识主体。在旅游业的现实发展中,旅游主体还应包括对旅游业起主导作用的地方政府,因为往往一个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和当地政府是否重视有直接关系。因此本文所称旅游意识指地方政府、旅游者、与旅游相关的东道主居民和旅游企业人员对旅游的意识。

一、旅游主体旅游意识的重要性

1.政府部门旅游意识的提升对当地旅游行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从旅游意识主体关系图中可以看到,在整个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政府部门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政府部门不仅起着对整个行业的引导作用,还有能力为发展这个行业做出实际的举措。无论是对旅游企业政策的倾斜和优惠,还是对居民的舆论引导,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当地居民旅游意识的提升能扩大内需,带动本区经济发展。旅游消费具有综合消费、可重复消费、可持续消费等特征,对扩大内部消费需求具有直接拉动作用。提升当地居民的旅游意识、鼓励居民旅游,能带动区内经济发展,提升当地居民旅游意识对提升居民生活质量也有很大作用。旅游业不仅是重要的经济产业,同时也是建设小康社会、提升生活质量的民生产业。发展当地旅游,提升当地居民旅游意识,使旅游休闲意识深入人心,有利于国民的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3.东道主居民旅游意识的提升会带来当地旅游服务质量的提高。对旅游目的地东道主居民旅游意识的培育能提高当地旅游服务接待质量。当地东道主居民的旅游意识提升后,对发展当地旅游的意义有着更深刻的影响,有助于居民增强旅游目的地意识,能更好地向外来游客展示风土人情、文化特征和生态环境等丰富多彩的旅游产品及其文化内涵,继而能提高当地旅游服务接待质量。这些意识上的转变可使旅游的服务质量更上一个台阶。

4.企业旅游意识提升能壮大企业实力并相应地影响当地的旅游业发展。作为企业,其旅游意识除了体现在自身的经营意识和对游客服务意识上,更体现在企业对其在旅游业中所承担的社会责任的清醒认识上。一个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上做得越好,对其本身的发展也越有利,旅游业发展实践表明,在某一区域范围内,企业强,则旅游业兴;企业弱,则旅游业衰。旅游业是服务行业,企业所提供的产品需要游客的切身体验和口碑相传,企业的旅游意识提升,可以壮大企业实力,提升服务质量,营造良好旅游环境,为当地旅游业带来积极的影响。

二、提升旅游意识的途径

1.以政府部门为主体进行引导、推动及宣传。政府部门会对旅游相关主体、旅游业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政府部门对旅游意识的引导和推动的前提是政府本身的旅游意识要非常到位,在政策、产业规划、管理中承担起应有的职责。旅游意识会随着社会舆论导向的培育而发展起来。政府部门可以借助媒体力量营造气氛,也可以利用教育手段培育这样的意识。

2.旅游行业的创新对旅游者的吸引。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领域和消费方式正在转型,在原有的消费空间饱和之时,新的消费空间也正在形成之中。在基本生活的消费要求得到满足后,许多人已经把消费目标转向文化、精神消费领域,旅游市场也正处于这一转变趋势中。而大众的消费观念一方面取决于其自身,而另一方面又要受外界的刺激和影响,外界的潮流和流行对大众的吸引会起一个很大的作用。作为旅游企业必须不断推陈出新,创造新消费点,创造流行,让游客永远对旅游有新的期待。

3.旅游者旅游活动行为层次的提高。作为旅游主体之一的旅游者,旅游动机不一,对旅游的认识和体验到的旅游感受各不一样。当旅游的内涵被旅游者越多地体验到和感受到,旅游者对旅游的认知、行为、态度将会提升。旅游者的旅游活动行为可以分三个层次:基本层次游览观光,提高层次娱乐、购物,专门层次休养、疗养、会议、宗教朝拜等。虽然不同层次的旅游行为可以并存,但总体来说较高层次的旅游行为出现在较低层次活动行为之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游客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旅游出游机会增多,旅游者低层次旅游体验得到满足后,自然就会转向高层次的旅游体验。从单一的观光到对知识的获取,从获得外部满足感到个人自我实现的转变,这些转变使得旅游者对旅游的认识更深刻,旅游意识也会随之提高。

参考文献:

[1]谢彦君,陈才,谢中田.旅游学概论[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篇8

公平正义是人类社会共同追求的目标。合作经济组织倡导的自愿、平等、民主和团结的价值观与这一目标紧密契合。合作经济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力量。

《国际合作社联盟章程》规定,“合作社是人们为满足自身共同的经济、社会及文化方面的需求和愿望,通过一个共同拥有、民主管理的企业,自愿联合组成的一个自治组织”。这里的“自身”、“自愿”和“自治”体现出来的是“自主”、“自助”和“自立”;“共同”、“ 联合”和“民主”体现出来的是“一致”、“团结”和“公平”。其所依托的载体是“企业”。这个企业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是:自愿联合起来的人们“共同拥有”并实行“民主管理”。其中的“共同拥有”是指“社员均摊合作社资本”,且“至少有一部分资产是合作社共有资产”,从而真正实现“成员经济参与”;“民主管理”是指“社员拥有平等的投票权(即一人一票)”。

很显然,合作经济组织这种“劳动者是所有者、所有者也是劳动者”的特点,可以将整体和个人的利益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在这里,“劳动”和“资本”谁也不控制谁,它们共同担当着“联系”的纽带,进而有效克服世界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社会排斥”和“边缘化”问题。正如国际合作社联盟前主席罗伯托・罗德里格斯所说:“合作式的企业是解决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社会排斥现象的方案之一。面对只追求利润而不顾社会利益的大公司,当个人孤立于社会时,他在经济上是微不足道的,但当他们联合起来投入他们自己的组织――合作社后,他们就会变得强大起来。”因此,“21世纪,合作社是地方政府捍卫民主最有力的助手和伙伴”。毋庸置疑,“民主”得到了捍卫,“公平”和“正义”也就得到了维护。

1996年、2004年、2012年的国际合作社日主题分别是:“合作社企业:促进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合作社合乎公平的全球化:为所有人创造机会”、“合作社让世界更美好”。这里的“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为所有人创造机会”的目的就是追求“合乎公平的全球化”、“让世界更美好”。此乃合作社一以贯之的理想和追求。19世纪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穆勒在评价合作社制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时指出,“通过合作原则,我们也许将能变革社会。在变革后的社会中,个人的自由和独立将同集体生产在道德、智力和节约等方面的优势结合在一起,而且用不着采用暴力和掠夺方法,甚至也不突然打乱现存习惯和期望,就会结束社会分为勤劳者和懒惰者的状态,就会消除所有社会差别”,并且憧憬到这“将是实现社会正义的最简便途径”。应当说,穆勒当年的这些设想,在今天的中国乃至世界一些国家的合作社里已经变成了现实。

二、弱势群体实现自身价值的平台

合作社是市场经济发展伴生出来的一种经济组织形式。马克思说,市场经济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就是说,在市场经济当中,人的独立性必须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这里的“物”,是指由一般等价物的“货币”转化而成的“资本”。可见,在这种情况下,人的独立性是以对货币、 资本的依赖性为基础的。当一个人没有或不能挣到足够的货币、资本时,他的独立性就要打折扣,甚至沦为社会弱势群体而被“边缘化”。为抵御大资本的盘剥,摆脱经济困境,打破贫穷循环,处于弱势地位的人们自然而然地走向了联合。通过开展合作、开办合作社谋求自身利益,实现自身价值,提高自我保护的能力,这是产生合作式企业的经济动因。

无数事实表明,合作经济组织正在成为促进弱势群体体面劳动和体面生活的重要平台。2000年、2005年、2010年、2011年国际合作社日的主题告诉我们,弱势群体中的“小人物”所创办的合作社正在成为经济大舞台中的有生力量。这4个国际合作社日的主题分别是:“合作社与促进就业”、“微观金融是我们的事业!合作走出贫困!”、“合作社提升妇女地位”、“青年,合作社的未来”。这几个国际合作社日的主题集中到一点就是,合作社在促进就业、提供收入、解决贫困、提升弱势群体地位中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

就业是摆在世界各国政府面前的最大的民生问题。其解决的主要途径有四:一是政府开发就业岗位;二是大企业吸纳劳动力就业;三是劳动者自主创业;四是有就业愿望、势单力薄的人群创办合作社或公司。任何政府的能力都是有限的,不可能对就业问题实行全面包保;大企业的技术、工艺不断提高,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对劳动者的挑剔筛选要求越来越高;劳动者自主创业往往受到资金、技术、市场及身体素质的制约,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而共同出资、互相合作,通过开办合作社共同经营某项业务来解决就业问题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合作社与促进就业”,不仅是敦促,更重要的在于其实践意义。

在通过合作社促进就业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女性已经认识到,无论是对于实现自己的创业梦想,获取所需的产品和服务,抑或参与具有道德价值和原则的活动并从中获得创收的机会,合作社都是具有吸引力的选择。合作经济组织通过推行性别平等、改变制度偏见等政策使妇女实现自立、自重、自强的做法善莫大焉,值得借鉴、值得推广。

另外,青年人的充分就业、成功创业和在岗乐业,直接关乎国家和社会的稳定。近年来,一些国家通过合作社给年轻人提供了实现他们现实需求和战略需求的机会,提高了年轻人的专业就业经验和创业能力水平,为使青年成为合作社的未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在经济危机中仍有强大的生命力

回顾世界合作社100多年来的发展历史可以发现,合作社的创建往往出现在经济社会发生剧烈变化的时期,如19世纪中叶的工业革命引起了社会经济的巨大波动,在此期间,合作社却有了较快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经济困难时期,许多国家中各类合作社大量涌现,为世界经济恢复做出了显著贡献。那么,为什么在经济社会发生剧烈变化的时期合作社会有快速的发展呢?我们可以从2009年“通过合作社企业推动全球复苏”和2013年“合作企业在危机时期依然强劲”两个国际合作社日主题中找到答案。就是说,合作企业注重价值观和自力更生精神的鲜明特点,使其在艰难岁月里也能够繁荣昌盛,证明自己有着百折不挠顽强生命力的业态模式。这种“顽强生命力”表现为其具有良好的可持续性和适应性,概况起来有以下三点。

一是分享价值,追求可持续发展。合作社通过将人的需求置于其核心地位来应对所面临的可持续发展危机并提供一个“分享价值”的独特形态。很简单,合作社是集体追求可持续发展。在时势变得更加困难的情况下,全体劳动者被视为对合作社福祉至关重要,而不只是顶层几个人。今天,我们所面临的全球性危机来源于将财务回报置于人的需求之上的企业模式,其要害在于它谋求私有化收益而忽略了社会化亏损的问题。这是短期收益估值超过更长期生存能力的典型例证。事实证明,所有制模式的多样性有助于一个整体上更稳定的金融业。金融合作社在危机中的表现便是如此。

二是彰显功能,助推经济复苏。在全球经济陷入困境之际,世界各地的政府和民间社会认识到合作社的有效性,“通过合作社企业推动全球经济复苏”,突出了合作企业的价值。合作社可以增强脆弱群体的适应性。它们有助于建立对小农户较为均衡的市场,使小企业主能够获得金融服务。它们可以创造就业机会并改善工作条件。合作社在危机时期的另一个好处就是它的社会影响。当经济收缩和压力使政府减少社会福利的时候,合作社往往提供宝贵的救生索。总而言之,合作社促进社会资本的方式是其他企业不具备的。

三是规避风险,实现经济稳定增长。合作经济模式的基础是自助和互惠。这种“自助和互惠”是规避风险的一大法宝。它可以使其成员在“寒潮”到来时抱团取暖,避免冻馁所造成的“肌体”损伤。此外,合作社还深深植根于人民和社区,接“地气”充分,又是经济的“末梢神经”,经济危机情况下,它仍可实现稳定增长。当然,我们也不应该忽视合作社在维护环保、保持生态平衡、提供价格较低的食品等方面的好处。这对于人们提振战胜危机、化危为机的信心和能力至关重要。

四、发展合作经济大有可为

我们从1995年“百年国际合作社联盟和国际合作未来百年”、2001年“第三个千禧年中的合作社优势”、2003年“合作社实现发展!合作社对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做出的贡献”等国际合作社日的主题中,可以十分明了地看出合作经济组织的地位、作用、优势和贡献。联合国将2012年定为“国际合作社年”,以突出合作社在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特别是对减少贫困、创造就业和社会融合的影响,意义更为重大。

篇9

自3月份起个税起征点提高,带来居民收入较快增长,但由于工资性收入增长缓慢、财产性收入持续下降等原因,在当前物价高位运行的情况下,一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名义增长仅为10%,是2005年以来的最低点;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仅为3.8%,为2000年以来同期的最低。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全国的排名低于上海和浙江,首次由第二下滑到第三。物价上涨幅度,使居民实际可支配收入大幅缩水。同时,不同群体收入增长出现分化,一季度20%的低收入群体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4.3%,比1-2月下降2.1个百分点;20%高收入群体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比1-2月提高5个百分点,高低收入比达5.12∶1。考虑物价上涨因素,低收入群体收入名义增长持续低于物价涨幅,更低于低收入层物价指数涨幅,实际收入呈现加速下降趋势。预计二季度物价涨幅继续保持高位运行,将使实际收入已经下降的低收入群体更加雪上加霜。因此,一方面继续加大生活必需品的保障性供给,灵活调度国家保障型储备,稳定市场预期,平抑物价;另一方面,继续增加低收入人群的保障性补贴,积极创造就业,规范用工工资,确保居民工资性收入的稳步增长显得尤为迫切,也是提高低收入群体生活水平和承受物价上涨能力的长久之计。

企业经济运行面临环境更趋复杂

在外部需求减弱、国内政策环境趋紧以及劳动合同法实施等因素的影响下,企业运行面临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一方面,世界经济体增速放缓并继续呈现下行趋势,使外部需求明显减弱,一季度北京市工业出货值增长同比回落30个百分点以上;另一方面,成本不断加大,持续多年的廉价劳动力和资金成本正在逐步弱化。表现在,一是企业资金成本加大。国家实行一系列从紧货币政策,包括信贷规模控制、贷款利息高位,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民营企业获得银行贷款难;而自去年10月以来的股市震荡,不仅使企业投资收益大幅下降,也加大了企业上市融资的难度。二是能源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加大生产企业能源原材料成本;国家加工工业和一般日用品的出厂价格达到近十几年最高涨幅加速价格传导,带来生产经营成本的扩大。三是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最低工资和社会保障标准的提高以及生活成本提高共同助推劳动力成本继续加大。另外,人民币持续升值、出口退税政策调整等也增加了出口企业的成本。持续的生产价格倒挂以及生产成本的持续增加,带来持续的利润挤压,企业发展前景堪忧。不断加大技术创新投入,提高劳动生产率,才有助于企业消化不断上升成本,才是企业生存长久之道。当前应在注重基础设施投资的同时,积极引导产业投资,加大技术改造投资力度,增强企业发展后劲,促进经济持续发展。

房地产业重新洗牌,企业面临严峻道德考验

在国家连续出台政策对房地产业拿地、囤地、贷款等方面带来紧缩影响下,部分中小房地产企业继续生存面临危机,“拿地难,找钱难”让中小房地产业感受到了切肤之痛。在国家宏观调控下,融资瓶颈将会加速地产行业整合,房地产行业集中度会进一步提高。与此同时,房地产开发商和施工方都面临着严峻的道德风险考验,一方面,钢材、柴油等原材料以及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另一方面,房地产资金状况持续紧张,房地产销售市场不景气。是否会出现偷工减料、用残次品充数等影响建设质量的现象,值得关注。特别是改善民生的保障性住房的建设质量,应引起高度关注,建设管理部门应加强监管,加大检查评估,确保建设质量。

篇10

中图分类号:C9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92(2010)05-0031-06

Construction of the Environmental Factor System of Survival

Entrepreneurship: Based on Chinese Circumstances

YAO Mei-fang, ZHANG Lan, GE Jing, HUANG Jin-rui

(School of Management,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22, China)

Abstract:Entrepreneurial environment is one of the key questions in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 field. This article studied the entrepreneurial environment as a system, in which different environmental factors have different effect on entrepreneurship. As for the entrepreneurial environment system, to improve its system function and optimize its structure, we should design it systematically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 the main influencing factors. By inquiring entrepreneurs, this article has ranked the entrepreneurial environment factors of opportunity entrepreneurship and survival entrepreneurship separately by their importance, and contrasted them. In the end, this article has constructed the environmental factor system of survival entrepreneurship according to Chinese circumstances by applying TN method.

Key words:survival entrepreneurship; opportunity entrepreneurship; entrepreneurial environment; TN method

1 引言

Peters和Waterman[1]的研究表明创业者在创业时更多关注的是他们所处的环境。支撑性区域创业环境的存在能够使更多的创业者产生[2]。有关创业环境的研究也逐渐在创业研究领域中显现出来[3],目前已经成为创业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国外学者对创业环境构成要素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Bruno和Tyebjee[4]提出了12个创业环境构成要素。Porter[5]从特定行业的角度提出了创业环境的5个构成要素,包括进入壁垒、现有竞争者的竞争状态、替代产品的威胁、购买者的还价能力和供应商的还价能力。Gartner[6]归纳总结了Bruno、Tyebjee和Porter等学者的观点,提出了创业环境的22个构成要素。详见表1所示。

同时,还有学者对创业环境构成要素作了更加系统的归纳,其中Gnyawali 和 Fogel[7]认为创业环境包括创业服务环境、政策环境、融资环境和文化环境等。Grundstén[8]把创业环境构成要素分为感性环境要素和理性环境要素,其中感性环境要素包括社会的认可、社会的规范和标准以及创业楷模的示范等;理性环境要素包括融资的可期望度、商业机会的可获性以及五类资源(技术、资金、人才、社会资本、市场的接近)的可用性。同时GEM报告对创业环境构成要素有一个较明确的界定,其概念模型认为创业环境包含九个要素,即金融支持、政府政策、政府项目支持、教育与培训、研究开发转移、商业和专业基础设施、进入壁垒、有形基础设施、文化与社会规范。

另外,相关学者还对区域创业环境构成要素进行了具体研究,如Saxenian[9]通过对硅谷地区移民创业者的研究,探讨了当地的创业环境构成要素,主要包含以地区网络为基础的工业体系、密集的社会网络、开放的人才市场、地区的社会文化氛围等。Macke和Markley[10]从社会氛围、公共基础建设以及政府支持三个方面研究了区域创业环境构成要素,其中社会氛围主要指人们对创业的态度和认知、创业文化及当地的生活水平等;公共基础建设主要指土地、道路交通、中介服务等,政府支持主要指网络建设、创业培训和教育、融资服务等。Baten[11]从不同区域工资水平、个人财富、政策、产业聚集程度和区域专业化程度等几个方面研究了区域创业环境构成要素。

通过阅读相关文献,我们发现目前有关创业环境要素构成的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1)大部分研究没有从创业过程本身出发去研究成功创业需要什么样的创业环境。创业环境研究应着力关注创业者“需求”与环境“供给”间的相互关系,即回答创业者需要什么;环境如何满足创业者需求,以激励和增强创业的愿望,从而促进创业活动。(2)对国家或地区创业环境和条件的描述,往往只关注创业环境的某一方面,不能说明各种环境要素间的相互关系。从这两个问题出发,本文拟从创业活动的核心要素出发,尝试构建一个生存型创业环境要素体系,改善创业环境如何满足生存型创业者需求、如何激发生存型创业等问题。

2 研究方法和样本

2.1 样本基本情况及研究方法

我们对吉林省的创业者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问卷调研,共发放调查问卷210份,回收样本197份,回收率93.8%,经过初步筛选,认定回收的有效问卷为144份。

在抽样调查中,本文将创业者的创业行为根据如下问题分为机会型创业和生存型创业两种类型:“您以前或正在从事的创业活动,是因为您看到了机会?还是仅仅是为了生存必须?”。可能的回答包括:开始创业是因为偶然碰到机会;开始创业是因为它是必须的;二者皆有。回答“二者皆有”的从样品中除掉。因为这些回答已从样品中剔除,所以本文的测试是基于选择的。

经过选择判断,我们进行样本筛选和类型划分的统计,其中有55份问卷的创业类型不在我们研究的范畴之内,剩下89份被我们成功地划分成本文所研究的两种创业类型,即生存型创业和机会型创业。

2.2 调查问卷

本研究的调查问卷是在前人已有研究基础上制定的,分析框架几乎涵盖了所有创业环境要素指标(九大类,41项指标),参与问卷调查的创业者分别对以下两大项进行打分:

(1)在企业创建过程中创业环境的影响因素(41项指标)对创业的重要程度;

(2)创业者目前的满意程度。

其中,创业环境的影响因素对创业的重要程度打分标准为:1非常小,2不大,3比较大,4很大,5非常大。创业者目前满意程度的打分标准为:1非常不满意,2有点满意,3比较满意,4很满意,5非常满意。

3 研究结果与讨论

3.1 九大类指标对两种创业类型的影响程度差异

我们对被调查的九大类创业环境要素指标对机会型创业和生存型创业影响的重要程度分别进行了统计计算。从统计结果来看,除创业培训及项目推介、信息化环境和中介机构以外,其他六大类指标(包括金融支持环境、政府支持环境、政策支持环境、人才支持环境、企业经营环境、文化环境)对创业影响的重要程度对生存型创业者来说其得分都要高于机会型创业者,且分值差距较大。这说明,生存型创业与机会型创业相比,其更依赖于创业环境,生存型创业者更看中创业环境的好与坏。

在九大类指标中,“政府支持环境”一项对两种创业类型影响程度都比较大,同时差距也是最大的。该结果反映出生存型创业者在环境需求上与机会型创业者相比,更希望获得来自相关政府部门的支持,因为他们本身就是弱势群体。

“人才支持环境”是另一项对生存型创业较机会型创业影响差异较大的创业环境因素。这说明,由于自身的原因,生存型创业可能较机会型创业更难在当地获取所需人才。

在“中介机构”这一指标上,不同类型的创业者有较为一致的认识,并且分值都处于最低,表明该指标对两种创业类型影响都不大。这可能和我国的国情有关,因为中介机构(咨询机构,评级、评估机构,认证机构、产权交易机构)在我国运行体制还不是很健全。另外,也有可能和我们所取得的创业企业样本有关。

而其他几项创业环境因素对两种创业类型的影响程度差异均不显著,在此我们就不做详细论述了。

3.2 对创业影响程度较大的单项指标序列

从本研究的结果可以看出,若分别从单个要素来分析,41个创业环境影响因素对创业影响的重要程度各不相同。在此,我们分别选取了对两种不同创业类型影响相对较大的10种要素,并进行了单项排序。由于篇幅的原因,在此我们暂不列出单项排序表。

从对创业影响程度较大的单项指标序列来看,无论是生存型创业还是机会型创业,金融支持环境对他们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亲戚朋友和政府的金融支持,这可能与我国所处的发展中国家的国情有很大关系。此外,文化环境对于这两种创业类型的影响也很大,其中创业精神要素和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要素在生存型创业和机会型创业中分别列在第三位和第四位,这可能是因为不同的文化环境对创业者自身的特性会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到创业。

从单个创业类型来看,对生存型创业来说,人才支持环境中的根据企业需要获取所需人才情况要素和企业经营环境中的信用制度完善程度和产权制度完善程度要素均会对创业产生较大影响。这可能是由于高素质的企业人才会对企业的成长起重要作用,该类人才在资源获取、机会发现、市场开拓等方面的才能对生存型创业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而完善的信用制度和产权制度等构成企业经营环境的要素会使企业在成长过程中少走弯路。此外,信息化环境下的高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信息化要素,政府支持环境下的防疫要素和电业局要素以及人才支持环境下的各类型人才市场完善程度及运行效率等要素分列第7~10位。对于机会型创业来说,信息化环境要素对其影响很大,在信息化环境下的金融领域信息化和高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信息化两要素分别排在第三位和第五位。这点比较容易理解,因为对机会型创业企业来说,机会的获取至关重要,而良好的信息环境是获取创业机会的最佳路径。排在后五位的分别是政府支持环境中的与企业创业有关的政策法规的执行情况要素,人才支持环境中的企业需要获取所需人才情况要素,企业经营环境中的保障稳定经营的社会治安环境要素和产权制度完善程度要素以及人才支持环境中的人才规模要素。

4 基于TN法的生存型创业环境要素体系构建

TN法是一种从系统诊断、系统优化到系统评价的集成化方法体系。在此,我们运用专家调查法来确定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我们选取的调查对象为吉林大学创业研究中心的专职教师和博士生,共发放30份问卷,回收27份,回收率为90%。我们的评价标准为统计计算各专家对任意两个要素之间影响关系的评价情况,若有50%以上的专家认为二者之间存在影响关系,则我们认为此二者之间具有直接影响;若专家赞成比例低于50%,则认为此二者之间没有直接影响关系。我们据此构造出生存型创业环境要素系统的直接影响矩阵,如表2所示,如果某因素Fi与因素Fj有直接影响,则相应的第i行第j列元素为1,如果没有直接影响关系,相应的元素为0。

再根据表2,利用TN法计算生存型创业环境重要影响因素指标对创业的影响程度,也就是运用Matlab 7.0所计算出的综合影响矩阵,结果如表3所示。其中从生存型创业环境系统的重要程度可以看出金融支持环境中的政府因素(F2)对生存型创业的影响最大,其对应的中心度为2.7866。另外,生存型创业环境中的要素指标――根据企业需要获取所需人才情况(F4);创业精神(F3);各类型人才市场完善程度及运行效率(F10)也是生存型创业环境系统中的重要因素,其对应的中心度分别为:1.4885,1.3191和1.2139。通过原因度的计算结果,生存型创业环境系统的原因要素为亲戚朋友(F1)、政府(F2)、创业精神(F3)、防疫(F8)、电业局(F9),这些指标对生存型创业的影响较大,其中创业精神(F3)和亲戚朋友(F1)等环境要素的影响程度最大,分别为0.4413和0.4243;从受影响的角度来看,在创业时受影响的因素有:根据企业需要获取所需人才情况(F4);信用制度完善程度(F5);产权制度完善程度(F6);高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信息化(F7);各类型人才市场完善程度及运行效率(F10),其中受影响程度最大的因素为高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信息化(F7);产权制度完善程度(F6),对应的原因度为-0.326和-0.3163。

5 结论与对策

5.1 本研究的结论

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识到,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出路在于充分就业。而实现充分就业的最有效途径是促进科学创业。因此,同就业一样,创业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热点议题。创业环境对创业的影响是深远的,创业环境的优化是一个系统工程,目前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日益受到各国和地区的重视,随之而来的创业环境的研究也逐步深入而系统。

本文把生存型创业环境看作是一个系统,在创业环境系统中的不同的环境要素对创业的影响也是不同的。对于生存型创业环境系统来说,要提高创业环境的系统功能,优化其结构,必须根据系统中主要影响因素的特性进行系统设计。本文通过对创业者的调查,对生存型创业环境要素的重要程度进行了单项排序,并尝试运用TN法结合中国实际构建了生存型的创业环境要素体系。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研究创业环境要素对生存型创业活动的积极影响,挖掘创业环境要素对生存型创业活动的重要程度,在实践上可以为我国生存型创业者以及政府部门制定创业政策提供参考,同时该问题的研究对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城市下岗人员再就业问题、弱势群体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小康社会及和谐社会目标的全面实现,更具现实意义。

5.2 基于本研究结论的对策建议

(1)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增加创业企业资金来源

金融支持环境中亲戚朋友要素是导致创业成功开展的重要因素,而政府因素对生存型创业的影响程度最大。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现有的生存型创业企业的资金主要来源于私人权益资本,而政府虽对生存型创业影响程度很大,但并不是生存型创业的主要原因要素,故应加强政府金融支持力度。

我们认为政府部门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支持生存型创业企业的成长。如可以逐步建立创业企业信贷担保体系,建立多种形式的信贷担保机构,开辟多渠道筹集担保资金,增加筹资范围;根据我国创业企业的特点,在农村信用社、城市信用社及城市商业银行等区域性商业银行内设立相应的部门,做好对创业企业的贷款,适当提高对创业企业贷款的比例,以满足创业者合理的信贷需求;建立创业企业发展基金,资金来源主要是中央财政和向社会发行债券,进行企业化管理;发展直接融资,组建专门为创业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工业投资公司,以直接持股和发放长期贷款方式向创业企业投资;适当运用税收优惠、贴息等手段鼓励向创业企业投资,支持其技术改造,帮助其完成产业升级[12]。

(2)完善人才市场,提高人才市场运行效率

人才市场环境反映人才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程度,是衡量人才创业环境的重要因素。人才市场在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与其他要素市场的联系日趋紧密。为了完善人才市场,提高人才市场的运行效率,有关部门应采取相应措施提高人才流动指数,促进人才有序竞争,激活人才资源活力;人才市场在招聘过程中应本着公开、公平的原则;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增加人才中介机构的数量,提升人才服务水平,加大人才流动的自主性和开放性。

人才引进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人才创业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政府应大量引进高层次紧缺人才,组织人才招聘会。因为政府引进高层次紧缺人才从某种程度上有利于人才的专业化配置,充分发挥人才创业的专业优势;组织人才招聘会是政府招才引智的重要途径。此外,还应提高行政机构的办事效率以及执法部门的执法水平[13]。

(3)营造创业文化环境,激发创业者创业动力

首先需要人们思想的解放、观念的更新。陈旧的不利于创业创新的观念,严重阻碍着人们的创业行为。因而,在文化环境建设中,应大力弘扬创业文化,宣传创业光荣,树创业典型。历史名人、当代典范都可成为创业者敬仰与学习的楷模。

另外,应制定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政策、法规,鼓励创业。削弱那种认为稳定的工作比充满风险的创业更可取的传统文化影响,向人们灌输勇于创业、敢于冒险的价值观念,帮助创业者树立正确的创业观,在社会上通过多种形式营造出创业光荣的风气。总之,要为创新创业大造舆论,改变陈旧观念,创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舆论环境,提升创业者的创业精神,激发创业动力[14]。

(4)加强信息投资,拓宽创业信息渠道

信息闭塞既是观念落后的重要原因,又是创业行为的现实障碍,同时也不利于创业者发现创业机会,提高综合素质,获取所需人才。由于信息短缺,市场情况不明,许多人将工商活动视为畏途,即使大胆行动,也难逃失败厄运。所以,社会、政府、创业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一方面应该加强通讯投资和经济信息加工与传播体系建设,采用先进的网络技术、电信技术,改善信息条件,使有志创业者通过信息体系不仅能学到知识,还能获得很多有益的信息,发现创业机会;另一方面,相关部门要大力培养创业者及相关人才高效、快速地获取信息的能力。创业者及相关人才应掌握网络技术,并学会对信息的筛选。

(5)重塑产权制度,优化企业经营环境

在企业经营环境中,产权制度的完善程度受创业的影响很大。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创业企业在创立初期并没有明确界定产权关系,故随着创业的进行,产权制度很难完善。这可能直接影响到企业的股份制改造,极大地制约创业企业的发展。

我们认为应按照“谁投资、谁所有和鼓励改革、支持创业”的原则客观公正地重新设计产权结构,要着眼于企业未来而不是过去,不是存量而是增量。界定产权不仅是对过去企业发展的贡献进行分割,而是要把产权结构设计与企业发展战略和企业管理体制结合起来。界定产权目的在于为创业企业未来发展建立坚实的法律基础。因此,要与产权界定工作相结合,推动大型创业企业实行公司制改造,建立规范化的股权结构、法人治理结构和内部管理制度;鼓励中小型创业企业积极探索新的企业组织形式,逐步向现代企业制度过渡。同时要进一步落实创业企业自,尊重创业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和法人财产权,赋予企业经营者经营决策的自、企业财产的调配权、企业用人的选择权和企业内部分配的调控权[15]。

参 考 文 献:

[1]Peters T, Waterman R. In search of excellence[M].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1982.

[2]Cooper P A. The palo alto experience[J]. Industrial Research, 1970, 12(5): 58-61.

[3]Shapero A, Sokol L. The social dimensions of entrepreneurship[A]. In Kent C A, Sexton D L, Vesper K H, eds. Encylclopedia of Entrepreneurship[C].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1982. 72-90.

[4]Bruno A V, Tyebjee T T. The environment for entrepreneurship[A]. In Kent C A, Sexton D L, Vesper K H, eds. Encyclopedia of Entrepreneurship[C].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1982. 288-307.

[5]Porter M E. Competitive strategy: techniques for analyzing industries and competitors[M]. New York: Free Press, 1980.

[6]Gartner W B. 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describing the phenomenon of new venture creation[J].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85, 10(4): 696-709.

[7]Gnyawali D R, Fogel D S. Environments for entrepreneurship development: key dimensions and research implications[J].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1994, 18(4): 43-62.

[8]Grundstén H.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s and the entrepreneurial environment[D]. Helsink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04. 1-162.

[9]Saxenian A. From brain drain to brain circulation: transnational communities and regional upgrading in India and China[J]. Studies in Comparative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2005, 40(2): 35-61.

[10]Macke D, Markley D. Entrepreneurship and rural America[J]. Rural Research Report, 2006, 17(4): 1-6.

[11]Baten J. Creating firms for a new century: determinants of firm creation around 1900[J]. European Review of Economic History, 2003, 7(3): 301-329.

[12]曾敏军,张雪平,左宗,等.对建立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体系的探讨[J].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学报,2000,(3):28-30.

篇11

中图分类号:TL374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如何做好新形势下建筑焊工培训工作,为建筑焊工培训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安全保障,是建筑焊工培训面临的迫在眉睫、必须解决的头等课题。

二、加强焊工培训,提高安全意识

由于历史及社会发展的原因,今天的焊工队伍正从传统的师傅带徒弟的“传帮带”形式转变为社会传授形式,焊工的工作技能大多不再由师傅手把手传授,而是由企业或培训机构集中培训。作为一名有志从事焊接作业的焊工,在参加工作前就能得到规范系统的培训至关重要,在培训过程中得到名师指点更是一笔终身受用的财富。每一位初学者都渴望有名师指点。所谓“名师”,不但要熟悉本工种的实际工作经验和安全理论知识,更要有一技之长,对工作尽职尽责,还要具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善于总结和分析的能力,并能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学员,除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培训制度外,且应采取灵活、务实的方法使受训者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关键的技术和安全知识。教师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一名焊工的成长,所以高水平的教师应能跟上时展的步伐,跟上焊接技术发展的趋势,立足本地,放眼全国。这样,教师不但需通过正规的培训,而且需经常学习先进技术,掌握现代技术,并通过自己不断总结,发扬光大。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成为一名技术硬、水平高的合格教师,也只有这样才能“名师出高徒”。因此必须首先要提高教师的技能及安全理论水平。

一个焊工实际工作能力往往是衡量一个焊工技能水平的标准,从而忽略了焊接安全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其实,焊接理论和安全知识是一个焊工的基础和必备知识,学好焊接理论和安全知识,就是打好工作基础。在实际工作中,理论知识可以为焊工指明方向,使其少走弯路,更快掌握焊接技能。焊接安全知识可以帮助焊工避免在工作中产生事故隐患,确保安全生产,还能发现问题、分析原因、解决问题,同时也能规范焊工的操作行为。由于部分焊工文化水平偏低,理论知识较为薄弱,因此必须加强培训工作。

制定系统的学习计划,并严格按计划实施。健全培训制度,培养学员良好的学习态度,提高学员学习技能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教会学员正确的操作方法和步骤,激发学员“学技术、懂安全”的工作态度。对学员每天模拟练习的工件逐一进行检查、分析、讲解,严格按照培训质保体系要求,从练习数量、熟练程度、考试情况等各个环节把好关。

三、焊工培训的重要性

现代社会中几乎所有的建筑工地,在建筑施工工程中都不同程度地依赖着焊接技术。记得以前在上学的时候,老师组织让我们学习安装收音机,里面的一个个小的不起眼的器件就是用焊接技术的完成的。如果焊接不当,会影响其性能,例如音质、开关等,这就需要重新焊接,所以焊接技术非常的重要。

美国和德国发达国家都曾组织过一些焊接专家共同讨论21世纪焊接的作用和发展方向。

焊接(到2020年)仍将是建筑施工企业的重要施工技术,目前还没有其它方法能够比焊接更为广泛地应用于金属的连接,并对所焊的产品增加更大的附加值。

焊接技术将被认为是改善施工成本、质量和可靠性的重要技术手段,而且对提高建筑公司的市场竞争力有着重要贡献。

焊接质量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尤其是保证建筑产品质量的关键一环。决定焊接质量优劣的主要因素,取决于焊工操作技能的高低、工艺水平应用如何和是否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而提高焊工这方面素质的唯一途径,就是按国家的统一标准进行较全面的培训。因此,焊工技能培训考核,就成为提高焊接质量的有效措施,越来越受到多方面的重视。

焊接技术已经渗透到建筑行业的各个领域,直接影响到施工的质量、可靠性以及施工的成本、效率。焊接技术包括电焊、切割、涂敷。焊接不应再是一种“工艺”,它将逐步集成到施工的全寿命过程中去,从设计、施工到维修的各个阶段。

四、培训程序及步骤

(一)培训前的准备工作

1、培训主管、技能培训师,应深入施工单位、施工工地与现场焊接主管了解焊工整体情况,包括思想意识、技能水平、差距大小、问题所在,了解焊工从事的具体工作、施工图纸、工艺规范,以及焊工所干产品的实际焊缝状况,并根据了解情况和培训要求,制订«整体培训计划»做到有的放矢。

2、培训主管应深入单位技术部门,获取培训项目的«工艺评定报告»即«WPS»,并根据«WPS»制订详细的«操作技能指导书»,包括试件准备、焊接参数、焊层焊道、焊接方向、焊条焊枪角度、焊接速度、层间温度、焊件连接方式等,切实做到培训为了生产,为了效益;生产和效益统一,做到双赢,培训部门培训质量提高,焊工操作技能提高,施工产品质量提高,成本下降,使客户满意。

(二)、基础培训

为了使焊工(学员)对焊接理论知识、焊接安全知识、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对焊接职业道德、焊接思想意识有一定提高,对焊接国际标准有所掌握,必须进行基础培训。

1、对学员进行思想意识和职业道德教育,贯彻精细制造思想,培养良好职业道德,培养团队精神,厂兴我荣,厂衰我耻,让学员明白和理解焊工的责任,明白每一道焊缝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员工的利益,自觉地承担责任,把焊接与自己利益、企业利益相联系,并在工作中切实做到。只有这样,才能使焊工的思想意识与培训用意能有机的统一,培训才能成功,才能事半功倍。

2、根据整体培训计划,理论教师应对学员进行«焊接工艺»,«金属材料»,«焊接安全与卫生»的选择性授课,应突出重点知识,常用知识的讲授不求太多,只求实用,使学员能用所学知识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明白了焊接理论,才能自觉的主动的进行训练,才能找到缺陷所在,并克服、改进存在的问题,才能提高焊接技能。

3、对学员进行«国际标准»知识的培训讲授,能使学员区分«国际标准»«国家标准»的相异之处,在工作中能用«国际标准»检验焊接缺陷,指导焊接实践。

(三)、操作技能培训

操作技能的培训是国际焊工培训的重点,培训主管应直接领导培训教师分项分人进行培训,并从以下几点着手。

1、技能培训教师应根据整体培训计划,有专人专项负责,发挥每位教师的所长,分别担任焊条电弧焊、二氧化碳焊、氩弧焊和角焊工、板焊工、管焊工培训教师,并根据摸底考试分组进行,制订不同的培训计划、方法、时间,优秀者可提前结束培训,差者可延续培训时间,使每位学员获得收益。

2、培训中教师要严格要求,整体授课,分组演示,演示与讲解同步,使每位学员能看见教师的演示,掌握焊接操作的方法、技能、技巧,真正取得焊接职业技能操作资格。

(四)、培训考核,培训结束对每位学员进行理论和技能考核。特别是技能考核时全过程的监督和记录,这也是质量管理体系的中心内容。

篇12

关键词 财政绩效管理 政府执行力 重要途径

现代国家有效运行的重要条件之一,就是国家的财政公共资金得到最有效的使用。为保证公共资金的公共利用,需要从两个端口扼制公共资金的不当使用:一是以公权公用的制度设计保证公共资金的公共使用,并最大限度地保障这种公共使用的绩效;二是有效防止甚至杜绝公权私用导致的公共资金的私人化滥用,将公共资金用于谋私性的用途。

一、财政绩效管理与提高政府执行力的关系

根据绩效理论要求,财政绩效管理是对财政资金实施事前绩效预算、事中过程管理、事后绩效问责的过程,建立绩效实现制度,预算单位是使用财政资金的主要承担主体,是我国政府实现财政资金自我约束的管理机制。目前,我国各区域的财政存在重分配与轻管理、重收入与轻支出的问题,许多精力、时间都用在争取项目上,而不重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果。财政环境处于一种人为分配资金,而不是一种制度分配资金的状况,某些部门单位使用财政资金时,使资金使用绩效明显下降,未能合理支配公共财政资源,不能有效为人民服务,导致政府执行力普遍不高。

财政绩效管理以财政部门、预算单位作为管理、作为对象,财政部门承担分配资金的职责,预算单位承担使用资金的职责,强调用钱单位以工作绩效进而决定财政资金使用绩效。财政绩效管理,则是通过管理方法,建立起一种用钱单位自负责任,并自我承诺的管理制度,从而更好落实政府的各项财政政策,提高政府的执行力。可以说,财政绩效管理是为约束和提高相关部门的财政资金预算,从而合理科学、公平、公正分配国家财政资金。

二、我国政府执行力较弱的原因

首先,部门的权力过大,出现责任缺位问题。由于计划经济体制原因,遗留的部门分权导致了部门权力过大,部门重视申请财政资金扩大的规模,以获取更多资金与利益,达到行使权力欲望,缺乏责任感,进而逃避责任。

其次,财政分配权力下放较为过分。我国的“中央与地方分税制度”实施以来,使地方自主性得到充分调动、发挥,同时也由于财政资金的过分下放,使得上下级政府部门容易出现各种利益矛盾,出现许多诸如转移和截留资金、重复建设的问题,对政府执行力造成严重影响。

第三,执行主体的财政绩效观念缺乏。项目方案的执行人员,是否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对执行力具有最为直接的影响。部门申报预算时,通常是先获取资金,再想怎么使用资金。在申请之前,没有具体的工作计划、资金使用效果等全盘方案,摸着石头过河。往往出现专款没有专用,没有达到预期使用效果,甚至出现许多公款私用的问题,极大损害了政府形象。

第四,缺乏财政绩效的问责机制。财政绩效管理的改革进程中,建立相应的问责机制不可或缺。现阶段,我国尚未建立一个完善的问责机制,缺乏事后责任追究机制,导致政府执行部门逃避责任,无法自我约束,出现了许多扭曲、中断、错误、延缓执行的问题,严重降低了政府财政资金执行力。

第五,财政预算缺乏公开、合理、科学性。公共财政预算一直是国家重要研究热点,从多年实践表明,我国政府预算的合理性、公开度、科学性均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财政绩效管理是提高政府执行力的重要途径

1、对部门权力进行适度限制,实现责任归位。

利用财政绩效管理机制,转变传统按需分配,向绩效分配转变,对部门权力进行适度限制,实现机制分配资金,使预算部门成为承担责任的主体。相关部门在申报预算过程中,必须满足预算目标明确,方案科学合理,论证充分,申请资金的同时作出自我承诺,重视做事方案科学合理,强调做事科学性和目的性,实现责任归位,有效提高政府财政执行力。

2、适度下放财政资金分配权力。

加快财政管理制度的改革,清晰事权同财权关系,以事权划分为基础,强化农业、就业和教育等与国计民生相关的资金分配力度,提高制定方案主动性、积极性,降低执行阻力。通过财政资金分配,达到“少花钱、多办事”的目的,建立正向激励制度,重视财政绩效管理,提高部门的办事效率与执行力。合理确定考核评价方式方法,坚持定性考评与定量考评、内部考评与外部考评、传统考评方法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确实适度下方财政资金的分配权力,建立合理、科学的考核机制。

3、强化执行主体的财政绩效意识。

有效提高财政资金使用主体的整体素质,树立正确的绩效观。财政绩效管理时,执行主体只有提升财政绩效意识,纠正执行不到位、责任心不强等缺陷,进而提高政府公信力,全面提升公务员的整体素质,打造一支作风优良、政治坚定与清正廉洁的执行队伍。同时,建立科学的财政绩效问责机制。通过高要求、高标准的执行财政任务,按照责任追究原则,科学制定并严格执行绩效问责制度,赏罚分明,公开透明考核资金使用效果,使政府公信力、执行力得到切实提高。

4、提升财政预算的合理性与科学性。

针对政府部门而言,绩效预算能够全面反映政府施政绩效,客观反映政府对社会公众的服务水平,财政预算实现合理性、科学性,使预算清单细化,使政府财政预算建立阳光预算工程,利用绩效预算改进财政绩效,进而提高政府的执行力。切实加大专项绩效管理力度,协调有关部门对涉及重大公共政策、政府投资项目、财政资金和各类专项工作开展绩效考评。需要强调的是,政府绩效管理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各部门要强化领导责任、部门协调和督查指导,确保试点工作取得重要进展,为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提供制度和作风保障。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财政绩效管理中,存在部门的权力过大,出现责任缺位问题、财政分配权力下放较为过分、执行主体的财政绩效观念缺乏、缺乏财政绩效的问责机制、财政预算缺乏公开、合理、科学等问题,要求政府对部门权力进行适度限制,实现责任归位,适度下放财政分配权力,强化执行主体的财政绩效意识,建立科学的财政绩效问责机制,提升财政预算的合理性与科学性,进而提高政府的执行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