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镇银行发展中的问题范文

时间:2023-07-05 15:59:4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村镇银行发展中的问题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村镇银行发展中的问题

篇1

设立村镇银行的目的就是为解决农村资金短缺,所以其本职业务就是加大对农业、农民的贷款。农民、村镇企业是贷款的主体,但是农户农业生产和中小企业无法获得稳定的现金流,加之保障体系不健全,农业、村镇企业早已被传统商业银行排除于贷款客户之外。所以村镇银行无疑成为农村资金需求者的救命草,资金需求者纷纷向其寻求贷款。

经营模式不成熟,抵御风险能力弱。村镇银行作为一种新型的金融机构,需要在摸索中不断发展,不仅要在本地招聘一些有人际和经验的人员,而且也需要更多具有专业技能和丰富执业经验的人才。按照《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要求,在人员素质上的要求并不高,但是农村的经济环境与工资水平不利于招到合适的专业人才,而且符合要求的也大多都分布在已有的金融机构中,村镇银行并不能够提出更优越的条件以吸引具有从业经验的人才。经验不足及业务素质不高的从业人员存在着很大的操作风险。

村镇银行信贷支持的主要对象为弱势产业的农业和弱势群体的农民,农业作为高风险低受益的行业,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影响巨大,而目前农业保险覆盖率不高,且手续复杂,一旦发生自然灾害,借款人就可能不按时履行还贷责任。即使有抵押,但由于抵押品大多数是农民住房、宅地或农机等,这些抵押品一般都很难变现,所以村镇银行还要承担不良贷款损失。但是其他业务如银行卡及各种票据业务都没有开展试点,所以其利润来源单一,导致利润与风险不对称。

配套政策有待完善。《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出台以后,中国银监会又陆续了《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村镇银行组建审批工作指引》等六项新型农村银行业金融组织的行政许可及监管细则,但是对农村新型金融组织的财政支持、税收优惠、存贷款定价、金融监管或监测、融资等具体规定还没有出台。

作为新生事物,由于相关配套措施准备不充分,村镇银行在实际业务操作中遇到很多困难,发展受到一定制约。比如因支付及征信系统无法开通,从而影响村镇银行正常经营,不利于村镇银行规避风险;因银联问题自助设备仍未开通、银行卡业务无法办理,减少了村镇银行的服务手段和品种,降低了村镇银行的竞争力;税收、准备金率等政策缺少扶持措施,不利于村镇银行的发展等等。

完善的对策

鉴于村镇银行在吸收当地农民存款存在一定困难,应避免过分依赖单一存款来源作为放贷资金,争取从各种渠道筹集经营所需资金。有以下几个途径:一是加强与当地的农信社、邮政储蓄等金融机构合作。农村信用社以及农村中的国有银行一直以来是农村金融的主力,其存款资金来源比较充裕,村镇银行可与农业银行、农信社、邮政储蓄等金融机构签定协议,以较低的成本获得资金。比如四川仪陇惠民村镇银行就与当地的农信社签署了业务协议,由县联社提供现金供给和贮运,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资金短缺的问题。二是争取早日进入全国银行间拆借市场,以市场化的方式取得较低成本的放贷资金。三是充分利用中央对农村地区的扶持政策,争取多向央行申请支农再贷款。四是尽快在政策允许下发行债券、票据等金融工具融通资金。

把选择目标客户群作为首要问题

明确自身定位,重点营销自己的目标客户群。我国村镇银行的建立是解决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的创新之举,是解决农民贷款难和全面建设新农村的有效途径。因此,我国村镇银行必须明确自己“服务三农”、“农民的银行”的市场定位,支持区域经济发展,履行支农重任,特别是农村地区贫困户和低收入家庭,以及在家从事劳动的人员提供各种金融服务,并从家庭经济实力和贷款者品德两个方面综合来考察,确定放贷目标,稳固自身在农村市场的主导地位和客户基础。

针对不同客户提供个性化的零售服务。发现客户、选准客户、留住客户、开发潜在的客户,对村镇银行零售服务业务市场至关重要。目前,个性化服务要成为村镇银行最重要的竞争优势,通过提供个性化服务,村镇银行能够将客户从大银行中吸引过来。因此,村镇银行零售业务的目标客户应定位在农村优质客户,主要包括信誉好的个体工商户和农民企业家,实行差别服务。对目标客户群体提供“量体裁衣”式的全程金融服务;对大众客户群体,则提供相对个性化的金融产品的“一站式”金融服务。

深入农村群众,与客户形成良好的互动。村镇银行从管理者至一般员工都应该深入农村群众,利用有利的人缘和地缘,充分了解客户各方面情况,只有知己知彼才能为信贷决策提供最有利的支持,从而进行风险的识别和规避。村镇银行的基本体制特征在于村镇银行的“村镇性”,集中表现在它是依托所在的村镇人际关系网络中开展信用中介活动,例如,村镇银行在审批中小企业和家庭客户贷款时,评估的不仅仅只是一堆财务数据,实际上村镇银行的信贷人员还要考虑这些作为邻居的借款人的性格特征、家族历史和家庭构成、日常开销、基本收入情况特征等个性化因素。只有真正融入村镇才能使得村镇银行具备特定的竞争力优势。

逐步完善村镇银行建设,切实强化其竞争力与执行力

村镇银行企业文化的建设。一家公司如果没有自己的企业文化,就像一个人没有灵魂一样。格莱珉银行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就是因为它有自己健康、成熟的企业文化。首先,要明确的提出村镇银行的宗旨:为“三农”服务,是“农民自己的银行”,并要做到身体力行。其次,建立成熟的信贷模式,并使之推广,如:小额度、每周收款、连续放贷的模式。再次,注意对员工和放贷对象的培训,向他们介绍村镇银行的宗旨、服务的对象以及工作的方式,使他们接受自己的理念。最后,应该鼓励员工独立开展工作,积极发挥自身潜质,为银行的发展集思广益。

村镇银行品牌形象的提升。目前,广大农民对村镇银行认识还有个过程。组织存款困难、资金来源不足几乎成为试点阶段村镇银行的通病。农民由于不看好其发展前景而不愿意将钱存入村镇银行,这是我国村镇银行组织存款难的主要原因。据悉,2010年7月成立的甘肃陇南市武都金桥村镇银行开业4个月吸收存款仅1039万元,发放贷款835万元,贷存比高达80%。因此,我国村镇银行必须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管理水平,提升自身形象,获取广大农民的认可。

篇2

关键词 村镇银行 发展 对策研究

一、引言

村镇银行作为新型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主要试点机构,拥有机制灵活、依托现有银行金融机构等优势,自2007年以来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对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的局面起到了很大的改善作用。但同时村镇银行本身也有诸如成本高、成立时间短等弱点,而且面临着来自其他金融机构的威胁,其发展前景不一定十分乐观,村镇银行依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村镇银行发展历程及现状

2007年3月1日,注册资本达200万元的我国首家村镇银行“四川仪陇惠民村镇银行”在四川省南充市仪陇县金城镇挂牌开业。这是我国为解决农村金融供需矛盾所迈出的第一步。5年来,全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规模稳步推进。2010年5月,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鼓励民间资本参与设立村镇银行,村镇银行的发展进入提速期,到2011年底,我国已开业村镇银行达700余家。村镇银行从设立之初起,就以“服务三农、支农支小”作为主要职责,坚持小额、流动、分散的原则,搭建城市资本回流农村、农村资金留在农村的渠道,以激活农村市场,加强、改进农村金融服务,力争在支持县域经济、服务“三农”和中小企业、活跃农村金融市场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从现实情况来看,村镇银行也确实发挥了部分在设立之初就已确定的金融服务功能。但由于其身处农村发展面临着很多制约因素,村镇银行在取得可人成绩的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特定的问题。

三、村镇银行发展存在的困难和挑战

(一)外部政策支持困难。一是村镇银行目前按25%的税率交纳所得税,而信用社却不需交纳所得税。二是村镇银行与农信社都是为“三农”服务,但是目前村镇银行尚没有获得类似支农再贷款等优惠政策的支持。

(二)自身经营管理困难。一是资金筹集渠道单一。(1)吸收存款难。村镇银行设立于农村地区,虽然具有一定的本土优势,但受地域自然条件和开放程度等限制,农民和乡镇企业闲置资金有限,客观上制约了村镇银行存款的增长。同时,村镇银行成立的时间较短,与国有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农村信用社相比,农村居民对村镇银行的认可程度不高,使村镇银行在发展初期的竞争中处于劣势。(2)留住存款难。村镇银行网点少,现代化手段缺乏,缺乏对绝大多数农村居民的吸引力,部分居民将钱存到村镇银行,其初衷主要是为了获得村镇银行的优惠贷款。(3)存款之外的资金来源受限。村镇银行所在地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吸收公众和企业的存款都有限,村镇银行需要寻求存款以外的资金。但由于结算系统不畅,同业拆借难以进行,村镇银行不能发行、买卖金融债券,融资渠道受限。

(三)风险管理面临挑战。(1)村镇银行信贷支持的主要对象决定了风险控制在其经营发展中的重要性,在农业保险体系尚不健全的情况下,如何防控风险无疑是村镇银行所面临的重要课题。(2)农村金融需求旺盛,村镇银行吸收存款又比较难,这种资金供给与需求的不对称性使得村镇银行存贷比过高,容易产生流动性风险,影响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

四、进一步推动村镇银行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建议政府及监管层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实现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一是给予村镇银行一定的支农再贷款支持,以扩大村镇银行的资金实力。在村镇银行成立初期人民银行应执行较低的存款准备金率,降低再贷款条件,将支农再贷款向村镇银行倾斜,在进入征信系统、大小额支付系统等系统时给予优惠政策。二是放松利率管制,允许村镇银行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资金供求状况、债务人可承受能力自主确立贷款利率。三是参照信用社改制期间的政策,对初创阶段的村镇银行减免营业税和所得税,支持其发展壮大。四是出台有关政策,支持村镇银行与农村信用社进行适度的有序竞争,增强村镇银行的活力。

(二)拓宽资金筹集渠道,不断壮大资金实力。一是利用各种媒体和平台向公众宣传设立村镇银行的意义和目的,介绍村镇银行开展的相关业务,正面引导公众充分了解并认可村镇银行。二是设立村镇银行分支机构,扩大服务半径。三是村镇银行员工应深入“三农”的各个触角,及时了解农民、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引导他们将闲置资金存到村镇银行。

(三)正确处理好业务发展与风险防控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一是继续加强内控制度建设。加大制度的执行力度,把制度落实到实处,加强员工的职业道德教育,把防范风险作为拓展业务的前提。二是控制好贷款的投放规模,要与资金实力相匹配,要与贷款管理能力相匹配,严防出现流动性风险。三是不能盲目进行贷款创新,要先试点后铺开,循序渐进,严防贷款风险,实现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

五、结语

村镇银行要尽快结合小法人机构特点,探索建立简洁有效的法人治理模式,健全评价制度和效率评估体系;制定内控建设规划,构建制度流程体系和内部治理、风险控制、责任追究、协调联动、培训教育的长效机制,健全内部考核机制,切实转变以规模为核心的经营理念和激励约束机制,尽快建立以资本金配置效率和经济利润为主要约束的考核机制,按现代金融企业要求转换经济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篇3

截至 2011 年末,江西共有 37 家村镇银行开业和筹建,其中,开业 29 家,筹建 8 家。开业的 29 家中,法人机构 19 家,县级分支机构 10 家。截至 2012 年 2 月末,江西省村镇银行资产总额 60. 43 亿元,其中各项贷款 37. 30 亿元; 不良贷款余额483 万元,不良率为0. 13%。负债总额47. 69 亿元,其中各项存款41. 82 亿元。

2011 年全省村镇银行实现净利润 5333 万元,同比增加 4224 万元,增长 380% 。村镇银行成立以来,呈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发展潜力,增强了农村信贷市场活力。

( 一) 缓解了信贷供需矛盾,促进了农村金融市场发展。

村镇银行为农产品龙头企业、农村个体经营业主提供了信贷服务,缓解了其他金融机构对农村资金的“抽血”问题,缓解了当地的资金需求问题。各家村镇银行开业后,结合当地“三农”实际,简化贷款审批手续,降低贷款门槛,提高贷款审批效率,填补了农村金融服务的空白,一些被忽视的信贷对象重新受到关注,得到扶持,并且发展壮大,一举改变了有的银行机构“项目难找、贷款难放”的片面认识,受到了当地农民、小企业、个体工商户的一致好评,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三农”和小企业的资金饥渴,激活了当地农村金融市场,大大增强了农村金融竞争的充分性。截至 2012 年 2 月末,省内村镇银行各项贷款余额 37. 28 亿元。其中,“三农”贷款余额 25. 66 亿元,占比 68. 83%; 小微企业贷款余额 10. 27 亿元,占比 27. 55%; “三农”与小微企业为贷款投向的主要方面。

村镇银行的设立和发展,打破了现行垄断农村金融市场的局面,给农村金融市场加入了新的载体,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金融机构积极改进服务,强化市场竞争力,改进服务流程等措施的优化。同时也激活了农村金融市场,为农村单一的金融市场注入了活力。

( 二) 优化了信贷资源配置,缓解了农村融资瓶颈。

村镇银行在贷款定价上相当灵活,能根据借款户具体经营能力、诚信度、贷款风险的大小、贷款期限的长短等情况灵活地设置贷款利率,使信贷资源的配置更趋合理。如吉安某村镇银行贷款加权平均利率 8.

24% ,与当地农村信用社相比较低 0. 3 个百分点。又如九江某村镇银行小企业贷款平均利率 9. 5% ,低于当地农信社 2. 5 个百分点。

农村融资的最大瓶颈,就是缺乏有效的抵押担保。村镇银行利用决策机制灵活的特点,率先推出其它银行多年不愿涉足的保证贷款,既及时支持了“三农”的生产,又大幅减少客户办理评估、抵押登记等环节的费用支出,有效缓解了长期困扰“三农”和小企业发展的融资瓶颈。

( 三) 稳定了农村金融市场,增进了民间融资规范。

村镇银行的设立,打击了农村的地下高利贷,降低了民间高利贷而引发的资金风险,稳定了农村金融市场。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引导部分民间资本投资开办村镇银行,纳入规范的金融系统。

二、村镇银行发展中的困境。

( 一) 存款业务难做大。

一是村镇银行成立的时间较短,资本金实力较小,与现有的金融机构相比,公众对其缺乏了解,社会认知度不高,影响了存款业务的顺利开展。二是由于村镇银行冠名中有“村镇”两字,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特别是发起成立时有部分民企参与,公众简单认为村镇银行是“私有”银行,认为公有的安全可靠,而私有的风险大,不太愿意选择村镇银行办理存款业务。加之村镇银行网点单一,结算渠道不畅,村民存取款必须到网点去,不便于客户业务办理,对单位和居民吸引力不足,负债业务发展慢。

( 二) 风险管控难完善。

一是村镇银行自身内控能力欠缺。在职能部门的设置上,没有成立内部审计委员会,也没有设立专职审计人员,稽核监督职能零散在各业务部门,难以形成合力。由于村镇银行现有人力资源紧缺,人员配置上兼岗现象较为严重,对内生性风险的监测存在漏洞,容易出现存贷比例,单一贷款比例等指标过高的现象。二是贷款风险控制难度大。村镇银行的贷款发放形式以信用贷款为主,即使有抵押物作担保,抵押物也较难处理变现,风险可控性差。另外,由于认识上的误区,部分农户认为村镇银行是国家对农民的一种扶助行为,从而引发资金的道德风险。

( 三) 结算渠道难畅通。

人总行、银监会早在 2008 年就联合发文,明确了符合条件的村镇银行可以按照中国人民银行有关规定申请加入大小额支付系统和支票影像交换系统。但由于文件并没有明确什么是“符合条件”,多数村镇银行尚未取得进入全国清算系统的“行号”,不具备开具票据、银行汇兑、发银行卡等基本功能。目前村镇银行跨行支付和异地结算大多采用委托发起银行的方式,以间接参与的形式加入人民银行支付系统,导致支付环节增多、资金结算和周转速度缓慢。因此,不能提供便利快捷的支付方式,不仅制约了相关业务的发展,还导致现有客户逐渐流失。据某村镇银行反映,2012 年 3、4 月间由于结算渠道不畅原因,造成存款流失 1600万元。

( 四) 扶持政策难配套。

一是村镇银行缺乏支持其发展的财政扶持、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不利于其持续、健康的开展各项支农业务,并削弱其预期效应。部分地方政府在引进村镇银行前期均承诺减免一定期限的印花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并给予财政资金存款支持,但实际上也并未完全落实到位。二是设定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未充分考虑村镇银行所处发展阶段。即“村镇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比照当地农村信用社执行”,没有考虑到村镇银行所处发展阶段与当地农村信用社不同。三是缺乏针对村镇银行支农再贷款的专项政策。现行政策在申报条件、执行利率等方面均比照农村信用社再贷款政策。在目前政策扶持不到位的情况下,村镇银行更倾向于将贷款投放到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等“非农”领域,从而容易偏离服务“三农”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宗旨,造成贷款脱农。

( 五) 人才队伍难打造。

《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对村镇银行拟任高管人员任职资格,在学历和金融、经济从业年限等方面都有明确的要求,但对一般工作人员则没有限定,从而导致其员工素质参差不齐,尤其是新招员工短期内难以胜任工作。由于大部分是新员工,大多不具备相关从业经验,培训时间短,金融业务知识及经验较为缺乏,存在临柜人员对业务流程尚未能全面熟练掌握、计财部和市场部统计员对 BI 系统和电子表格制作等统计工作概念不清、信贷调查员不能独当一面有效识别风险,业务技能、专业知识和风险防控能力明显不足。

三、政策建议。

( 一) 打造优良发展环境。

一是地方政府应负责牵头建立信息沟通机制,参照招商引资工作做法,扶上马,还要送一程,协调解决村镇银行营运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同时加强农村信用评价体系建设。二是人民银行要尽早帮助村镇银行接入大小额支付系统、征信管理系统,满足业务工作中对支付结算及信贷征信服务的迫切需要。三是加强村镇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之间合作。鼓励当地金融机构采取间接参与形式,为村镇银行提供结算网络、人员培训及信贷资产管理等支持,同时,村镇银行发起行要积极帮助村镇银行解决上线联网的合理费用支出,使村镇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一样为公众提供快捷的金融服务。

( 二)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一是政府应出台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建立风险补偿机制,减轻村镇银行开办初期的成本压力,鼓励村镇银行服务“三农”和支持新农村建设。二是监管部门可适当放宽刚设立的村镇银行的存贷款比例限制,对其运用资本金向“三农”等特定领域发放贷款实行定量控制。三是人民银行在存款准备金率、利率市场化等方面给予特殊的优惠政策,对欠发达地区的村镇银行区别对待、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制度,给予支农再贷款的支持,放宽对村镇银行融资的限制; 放松存贷款利率管制,允许村镇银行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资金供求状况、债务人可承受能力自主确定贷款利率。

( 三) 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一是监管部门要积极引导和督促村镇银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和银行组织体系,落实一级独立法人管理体制,建立内部控制、资产质量、资产损失准备充足率、风险集中、关联交易等方面的监管指标体系,对村镇银行实施动态监管。二是村镇银行要逐步减少对发起行的过度依赖,按照审慎经营原则,完善各项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建立内部考评机制。三是从实际出发,建立完善资本补充机制,及时调增注册资本金。同时科学设置股本结构,进一步吸收当地经营情况好的中小企业、具有一定资金实力的个人积极参股,并尽量增加企业的股份比例。

( 四) 提高社会公众认知度。

一是村镇银行应主动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其性质、经营方式、服务对象和产品等,加大支农力度,提升服务质量,塑造良好形象,提高社会认知度,赢取广大群众的信任和支持。二是当地政府要积极引导群众了解村镇银行,借助官方信誉,消除公众对村镇银行的疑虑,让群众了解在农村地区设立新型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目的,正面引导群众认可村镇银行。同时在提高认知度的条件下,村镇银行可以吸收大额的协议存款、建立客户存贷款联动制度,对在村镇银行存款的客户可以优先以优惠的利率获得贷款,从而壮大资金实力。

( 五) 督促引导稳健发展。

篇4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7-0144-02

村镇银行就是指为当地农户或企业提供服务的银行机构。区别于银行的分支机构,村镇银行属一级法人机构。目前农村只有三种金融主体,一是信用社,二是只存不贷的邮政储蓄,三是中国农业银行的分支机构。农村的金融市场还处于垄断状态,没有竞争,服务水平就无法提高,农民的贷款需求也无法得到满足。改革的出路,就是引进新的金融机构。随着中国城乡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及城镇居民收入水平持续增长,农民、农业、农村对金融业务的需求与日俱增,作为农村金融体系中最重要的村镇银行,自诞生以来就受到市场极大的关注。按照规划,村镇银行设立的宗旨就是要实现亲农、扶农、帮农、惠农、建“农民银行”,城镇银行被赋予“立足地方、服务村镇”的市场定位。村镇银行的成立正是实现农村金融组织多元化的一种有效途径。村镇银行的成立对于农村金融的改革将会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但由于农村市场存在局限性以及村镇银行的自身缺陷,村镇银行能在多大程度上真正帮助农民还未可估计。

一、中国村镇银行发展的现状

2006年,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会公布了《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在准入资本范围、注册资本限额,投资人资格、业务准入、高级管理人员准入资格、行政审批、公司治理等方面均有所突破。到2006年底,中国放宽对村镇银行的资本准入,支持和引导境内外银行资本、产业资本和民间资本到农村地区设立村镇银行;2007年,四川、青海、甘肃、内蒙古、吉林、湖北等六省(区)开始实施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到2009年末,全国有148家村镇银行开业。其中村镇银行最突出的两项为:一是对所有资社会资本开放。二是对所有金融机构开放。在县(市)设立的村镇银行,其注册资本不得低于人民币300万元;在乡(镇)设立的村镇银行,其注册资本不得低于人民币100万元。截至2009年末已开业的148家村镇银行中,主发起人为政策性银行、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和外资银行的,总共仅有30家,其余80%以上的主发起人为城商行、农商行、农合行、农信社等地方中小金融机构,其中又以城商行为主,传统的大型金融机构对设立村镇银行的积极性不高,截至目前,五大行仅发起设立村镇银行9家。

2012年,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设立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十二条”改革路径中,就有一条提出,“鼓励和支持民间资金参与地方金融机构改革,依法发起设立或参股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组织,符合条件的小额贷款公司可改制为村镇银行。这一政策的出台,极大地调动了各银行的积极性。

二、中国村镇银行发展存在的问题

1.社会认知度低,筹资能力弱。一方面村镇银行成立的时间比较短,基本上还是属于农村金融的新兴领域。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农村信用社相比,许多农民不信任该体系。另一方面村镇银行设立于中国广大的县城,虽然具有一定的本土优势,但受地域自然条件和开放程度等限制,农民一年的收入不多,民和乡镇企业闲置资金有限,客观上制约了村镇银行储蓄存款的增长,加之村镇银行网点少,现代化手段缺乏,缺乏对绝大多数农村居民的吸引力。

2.中国村镇银行未能遵循宗旨,服务三农。根据《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村镇银行是由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出资,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服务三农是村镇银行的根本宗旨。但由于村镇银行是“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的独立的企业法人,各发起人或出资人必然会把实现利润最大化作为自身最大的追求目标;而农民作为弱势群体,农业、农村经济作为风险高、效益低的弱势经济,受自然条件和市场条件的影响巨大。在农业政策性保险严重缺乏的情况下,村镇银行在利益的驱使下很难实现“从一而终”的既定经营理念,它们会逐渐偏离服务三农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办行宗旨。

3.村镇银行筹资困难。首先,从客观原因来看你,村镇银行虽然设立于农村。其一定的本土优势,但由于这些地区受地域自然条件和开放程度等限制,居民收入水平不高,农民和乡镇企业闲置资金有限,客观上制约了村镇银行储蓄存款的增长。其次,从主观原因上看,农村居民对其缺乏了解,与国有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农村信用社相比,农村居民对村镇银行的认可程度大打折扣。再次,村镇银行网点少,覆盖面小,缺乏对绝大多数农村居民的吸引力,部分居民将钱存到村镇银行,其初衷主要是为了获得村镇银行的优惠贷款。

4.村镇银行结算系统孤立,成为网络时代的“信息孤岛”。部分村镇银行至今没有单独的行名行号,无法加入人民银行的大小额实时支付系统,只能进行资金的手工清算,汇划到账速度较慢,不能满足客户快速、便捷的服务要求。并且经常出现一些错误。由于开设的银行少,农民必须到指定网点来,使许多农民感到不便。在农民家庭中,许多人都选择外出打工。他们把在外地挣得辛苦钱汇入农村本地银行时,需要支付高额的手续费。这使得许多农民不愿使用村镇银行的业务。

三、促进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1.坚持宗旨,立足为三农服务。为所在区域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是村镇银行的根本宗旨,扩大农村金融供给,为三农服务是设立村镇银行的初衷,任何时候都不应偏离。为使村镇银行更好地服务三农,并在服务三农的过程中实现自身不断发展壮大的目标,有关部门应给予村镇银行必要的政策支持。一是人民银行应给予村镇银行一定的支农再贷款支持,以扩大村镇银行的资金实力;二是放松利率管制,允许村镇银行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债务人可承受能力自主确立贷款利率;三是对初创阶段的村镇银行减免营业税和所得税,支持其发展壮大;四是加快建立农业政策性保险机构,为村镇银行的资金安全提供切实保障;五是建立必要的风险补偿机制。国家财政部已于2009 年4 月印发了《中央财政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费用补贴资金管理暂行办法》,2010 年9 月印发了《财政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资金管理办法》,对村镇银行涉农贷款制定了相应的补贴和奖励办法。在此基础上,地方政府可以进一步加大对村镇银行涉农贷款的奖励,并在增设村镇银行网点应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对初创阶段的村镇银行在税收政策上给予优惠,对营业税和所得税进行减免,扶持其发展壮大。

2.扩大村镇银行资金的来源。随着村镇银行的发展,其资金来源的匮乏阻碍了银行良好快速的发展。提高村镇银行的信誉度,提高村镇银行的服务质量是吸引存款的有效手段,但由于农村地区本来资金就很匮乏,而且农信社、邮政储蓄等金融机构导致大量农村资金外流,不利于农村地区的发展,因此我们可以考虑从城市到农村,来解决村镇银行的吸存难,方案一是允许村镇银行总行设在地市级城市,但只能吸收存款,不能发放贷款,同时在县域设立若干分支行,既吸收存款又发放贷款。当然村镇银行在城市里面能不能吸收到存款还需要进一步论证;方案二是推动大中型银行设立“村镇银行事业部”,这一思路与银监会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思路一脉相承,即在机构、人员、激励机制上与银行的其他业务分开,能够把三农业务和城市业务适当区分开来,从而方便在内部管理上做出特殊的安排。并且设计合理的金融产品,完善村镇银行金融产品的单一化、不合理化,逐步了解农业、农村、农民的真实需要,把更好的金融产品呈现给广大的农民群众。

3.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诺贝尔奖获得者·尤努斯为解决穷人的生活问题,解决穷人的贷款难问题萌生了创建村镇银行的想法和信念,而且在孟加拉国严峻的外部条件下顽强地生存了下来,并发展成为孟加拉国乃至全世界金融界的骄傲,可见金融机构是可以在农村地区生存并发展的,孟加拉国乡村银行在经营上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贷款对象的准确定位,主要是农村地区的贫困妇女,完整的层级组织结构,其中5个人自愿组成一个借款小组,以6个小组为单位组成一个乡村中心是乡村银行运行的基础,独特的小组担保机制减少了信息不对称,降低了违约概率,另外市场化的利率和宽松的还款期限也是他们成功的重要原因。

其中借款小组和乡村中心是可以在村镇银行进行试验的,一些农村地区,民间金融机构存在一种只在“熟人圈”(通常亲眷除外)私人放贷的现象。在“熟人圈”内,有足够的了解和信任,双方的行为结果是可预期的,而且违约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这样能很好地控制放贷风险。

参考文献:

[1] 农镇银行或将成为新投资热点[EB/OL].金融资讯.

篇5

村镇银行是指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批准,由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出资,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建立村镇银行是为了解决现有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金融服务缺位等问题,更好地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但目前村镇银行发展中仍存在一些制约因素,须引起关注。本文基于海南村镇银行的发展现状,分析其在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促进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一、海南村镇银行发展现状

2010年4月,海南首家村镇银行——文昌国民村镇银行挂牌开业,之后村镇银行这一新兴金融主体陆续进入海南。截至2013年9月末,海南共有9家村镇银行,注册资本2.2亿元,资产总额20.79亿元,负债总额18.46亿元。其中,贷款余额10.69亿元,存款余额11.35亿元。全省村镇银行存贷款总额占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存贷款总额均低于0.3%。不良贷款余额34.04万元,不良贷款率0.03%,贷款质量良好。2013年1-9月累计实现净利润2037.86万元,实现盈利的村镇银行4家,亏损5家。

海南9家村镇银行均由中小金融机构发起,其中7家为外地银行发起。目前全省各村镇银行管理流程基本参照发起行的模式建立起来。相对于其他银行机构,海南村镇银行规模较小,内部组织架构较为简单,人员相对较少,除1家村镇银行有2个网点外,其余均仅有1个网点,主要分布在县城城区。

各村镇银行发展不平衡。从存款市场份额看,存款最多的为海口苏南村镇银行,占全省村镇银行存款总额的82.03%,其他8家村镇银行存款都少于5000万元,其中存款少于1000万元的村镇银行有2家,最少的村镇银行存款仅有539.05万元,存款增长较慢。从贷款市场份额看,海口苏南村镇银行贷款余额7.11亿元,占全省村镇银行贷款余额的66.51%,其他8家村镇银行合计仅有3.58亿元,其中少于5000万元的有5家,最少的村镇银行仅有528.22万元。村镇银行以短期贷款为主,短期贷款余额占77.38%。贷款主要支持小微企业,全省村镇银行成立以来累计发放小微企业贷款86.12亿元,占成立以来累计发放贷款金额的79.69%。贷款投放行业渐趋扩大,分布在农林牧渔业、批发和零售业、个人贷款、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住宅和餐饮业、建筑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制造业等多个行业。

二、存在的问题

(一)资本金实力较小,业务难以有效拓展

截至2013年9月末,全省9家村镇银行中有5家机构注册资本均仅有1000万元,在吸收存款时与其他银行机构相比缺乏令农民信服的资金实力,金融供给能力有限,风险抵御能力较弱。近年来其他省份绝大部分村镇银行注册资本金均在5000万元以上,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村镇银行资本金最高达2亿元。

(二)吸存能力偏弱,发展缺乏稳定的资金来源

村镇银行成立的时间较短,社会各界对其缺乏了解,社会认知度偏低,客户基础相对薄弱,农村地区群众对农信社、农业银行等传统涉农金融机构更为信任,对相对陌生的村镇银行持怀疑和观望的态度,加之信贷业务之外的支付结算等金融服务不及其他银行机构,农民不愿把资金存放在村镇银行。目前,海南村镇银行只有一家存款达到九亿元以上,其余村镇银行存款均少于5000万元,甚至有2家村镇银行存款不足1000万元。吸存能力弱、缺乏稳定的资金来源是当前村镇银行面临的最大难题。

(三)存贷比高位运行,存在流动性风险隐患

截至2013年9月末,海南9家村镇银行有8家机构存贷比超过监管标准,其中有2家村镇银行的存贷比分别高达555.22%和426.91%,分别超过监管标准480.22个百分点和351.91个百分点,流动性风险隐患大。发起行通过同业存放款项方式给村镇银行提供信贷资金支持以及村镇银行自身吸存能力弱是村镇银行存贷比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村镇银行处在贷多存少、资金超负荷运转状态。

(四)“三农”服务力度有待增强

《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第三十九条规定“村镇银行在缴足存款准备金后,其可用资金应全部用于当地农村经济建设。村镇银行发放贷款应首先充分满足县域内农户、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但目前村镇银行存在贷款“脱农化”现象。截至2013年9月末,全省村镇银行农林牧渔业贷款余额仅占27.62%;成立以来累计发放农户贷款金额仅占累计发放贷款金额的8.05%。

(五)业务发展过多依赖主发起行,业务种类和服务方式单一

村镇银行设立的条件之一就是要有一家公司治理良好、内部控制健全有效、财务状况良好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作为主发起行。主发起行在村镇银行的建设、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支持作用。虽然村镇银行属于一级法人机构,但村镇银行在管理和经营上还是较多依赖于主发起行,自主经营权难以有效发挥或缺乏独立经营意识。村镇银行目前主要办理存款、贷款等传统业务,还未开展代销基金债券、代缴水电费、保险等中间业务,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能力不足,盈利模式单一。

三、建议

(一)扩充资金来源渠道,加大存款营销力度

一是通过各类银企对接会、村镇银行股东网站、“送金融知识下乡”活动等渠道,开展多方位宣传,正面引导公众充分了解并认可村镇银行,增强公众向村镇银行存款的信心。二是积极与当地各大商会、行业协会进行交流合作,维护和发掘有价值的客户资源。三是动员股东资金结算和留存,信息渠道广泛的优势,拓展其上下游企业群体。四是合理运用利率杠杆,灵活做好存款利率定价,提高吸存竞争力。

(二)多方式提升自身经营能力,扩大业务范围

一是提高资本实力,扩充村镇银行股权规模,构建多元化的股权结构,努力吸引各类投资者投资入股,提高村镇银行风险抵御能力。二是走特色化、差异化模式,主动加强与政府各部门的联系,了解当地重点发展农业产业的相关政策和规定,把握本地农村经济发展特征和农户金融需求特点,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针对不同需求的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探索并开发相应的金融产品。如在贷款方面,应积极探索开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林权抵押、农机具抵押、农产品订单质押等多种担保形式金融产品,以满足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的合理资金需求。三是扩大业务范围,逐步开展理财产品、银行卡、网上银行等业务,提高中间业务收入。

(三)加大扶持力度,落实优惠政策

一方面,建议地方政府适当向村镇银行提供一些财政性存款、征地拆迁补偿款等存款资源,以增强村镇银行资金实力和提升示范效应。另一方面,加强优惠政策及风险分散补偿配套机制的整体设计,从机构设立、业务经营、利息补贴、税收征缴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健全农业担保和保险体系,降低农户因意外事故和自然灾害而产生的损失,实现风险分担。

(四)加强金融监管,及时提示风险

监管部门应引导村镇银行建立起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健全内控制度和风险管理机制,帮助村镇银行提高风险防范能力。同时,加强对村镇银行的风险监测和监督管理,对村镇银行风险管理、资产质量、资本充足状况、关联交易等方面实施持续、动态监管,及时提示风险。

参考文献

篇6

中图分类号:F30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8-0026-02

一直以来,金融服务制约农村经济的发展,想要更好的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村金融状况迫在眉睫。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同时也是农业大国,但是决策者往往以工业作为经济迅速增长的工具。在这种形势下,我国农业就成为了弱质产业,如果没有金融的支持,我国农业和农村就不能稳健发展。

发展村镇银行正是解决此问题的重大举措。村镇银行是指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批准,由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出资,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为有效解决我国农村地区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等问题,中国银监会于2006年底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按照“低门槛、严监管”原则,积极培育发展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村镇银行相对于传统的农村金融机构具有融资成本低、融资效率高等特点。自从2006年底银监会降低准入政策后,村镇银行的发展已有8年的光景。在这几年中,村镇银行对农村经济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它的诞生不仅为农村单一的金融市场注入了活力,同时还有效地规范了农村非正规的金融市场,解决了农村农业资金短缺等问题。村镇银行成立以后,以其决策链条短、工作效率高、经营机构活的优势服务客户,充盈了农村金融市场,增加了信贷资金供给,同时推动了当地农村信用社的发展,也加快了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可见村镇银行在农村发展中的必要性以及重要性。目前,村镇银行在农村金融市场上的地位稳步上升。首先,村镇银行业务品种创新较多,除吸收公众存款、发放短中长期贷款、结算、贴现等银行金融机构的传统业务外,各地村镇银行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开展相关业务。其次,村镇银行运营效率较高,由于村镇银行层级简单,决策链条短,使得村镇银行提供贷款程序便捷、时间短,这使得村镇银行在金融市场竞争中逐渐建立起坚实的客户基础。最后,村镇银行的设立在增加农村地区金融供给的同时,推动竞争有序的农村金融市场的形成,提高了农村金融市场的整体运行效率。与农村社相比,大部分村镇银行贷款年利率都较低,且借款和还款时间更为自由。较低的贷款利率降低了农户的融资成本,扩大了农户的融资需求,同时有利于农村地区以市场机制为主导的服务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的构建。总之,村镇银行的设立标志着农村金融改革由存量进入到增量的阶段,为克服农村经济体系发展的艰难注入了新的血液,为发展我国农村经济提供了有效的金融支持,是农村金融改革重要的里程碑。

村镇银行虽然是农民自己的银行,具有一定的本土优势,但由于经营环境受地域自然条件、开放程度和居民收入水平等限制,农民和乡镇企业闲置资金有限,客观上制约了村镇银行储蓄存款的增长。由于村镇银行成立的时间较短,农村居民对其缺乏了解,与国有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农村信用社相比,农村居民对村镇银行的认可程度不高。虽然村镇银行具有一定的本土优势,但受地域自然条件和开放程度等限制,居民收入水平不高,农民和乡镇企业闲置资金比较有限,客观上制约了村镇银行储蓄存款的增长,而且村镇银行网点少、现代化手段不足,缺乏对绝大多数农村居民的吸引力。现阶段村镇银行经营的还是传统存贷款业务,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互联网被广泛应用,而村镇银行电子银行功能欠缺、业务系统功能不全,无法满足信贷经营管理和风险控制的需要。有些银行不能进行通存通兑,也不具备办理本票、支票等基本功能,不具备信贷业务流程控制功能。无论从贷款产品、中间业务产品还是银行卡业务产品来看,均过于单一独立,不能满足农民的贷款需求以及日常生产生活需要,从而导致客源流失。村镇银行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当地农户、农业和农村经济,它们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在目前农业保险体系不健全的情况下,村镇银行的信贷资金存在较大风险隐患,特别是无抵押的保证贷款,其潜在风险更大,一旦出现流动性危机,将对其造成声誉毁灭性打击,使其吸收存款将更加困难。各地县级银监办普遍存在人员少、监管任务重的问题,对村镇银行的监管难以到位,难以取得好的效果。相对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农村金融机构,村镇银行内控和安防能力相对薄弱,应对农村市场错综复杂的社会治安形势能力不够。同时,由于受农村的经济发达程度、工资水平等客观因素影响,不利于吸引专业金融人才。从业人员素质不齐、创新意识不强,将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村镇银行创新的可能性,直接制约了村镇银行的创新。自从村镇银行设立以来一直面临人才短缺的状况,由于当前农村金融环境欠佳,生活环境、物质条件不如城市优越,交通不发达,金融资源也不如城市丰富,很多高素质人才会选择远离农村而在城市发展,这也直接导致了村镇银行人力资源的欠缺。与其他金融机构相比,村镇银行的市场竞争实力较弱,在原有的农村金融市场上,较富裕客户是大中型商业银行的稳定客户,大型商业银行在农村金融市场上本来就具有很多优势。中层客户被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占有,农村信用合作社虽然在制度和经营上存在一些缺陷,但是因为其进入农村金融市场时间较长,经营与农村相关的业务经验较为丰富。一些外资金融机构也参加到竞争的队伍当中,相对于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外资银行对设立村镇银行的热情更高。村镇银行在这种环境下拓展业务、抢占市场,势必加剧竞争。

面对这一系列发展中的问题与挑战,我们也应该重点去解决。在市场定位上,应该明确客户群体,重点服务“三农”和中小企业。以加强和改进农村金融服务为己任,增强金融服务功能,扩大服务范围。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媒体和平台向公众介绍建立村镇银行的意义以及相关业务,同时提升服务质量,塑造良好形象,要让公众充分认识并认可,赢取公众的信任以及支持。在贷款方向上,村镇银行应该努力坚持小额、分散的原则,提高贷款覆盖面,防止贷款过度集中,来减少村镇银行的风险,合理分配贷款的去向。并且加强金融监管部门,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和风险管理机制,帮助村镇银行提高风险防范能力。增加村镇银行营业网点,尽快完善银行各项系统,增添多种结算业务,为公众提供更方便更丰富多样的金融业务。对于引进金融专业人才和人员素质问题,可以创建学习型组织,对现有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学习新的金融理论来提高专业知识,并通过开展服务竞赛等活动来增强服务能力。同时,积极引进优秀人才,吸收有经验的优秀员工来提升村镇银行管理水平,也可以到高等院校进行专业招聘补充人员。引导员工勤勉尽职,杜绝道德风险。打造一支业务素质过硬的优秀人才队伍,提高村镇银行的业务水平和经营能力。同样,政府也应该出台有关政策,来支持村镇银行与农村信用社进行适度的有序竞争,增强村镇银行的活力。

篇7

一、导论

可持续发展村镇银行的建立健全和长远发展不仅与我国广大农民群众的经济、生活利益息息相关,也肩负着推动我国宏观农村金融体系改革和进步的重要任务。第一,为农村金融体系的发展添加新鲜元素,标志着我国农村金融改革进入新阶段。第二,有利于农村金融市场良性竞争,将农村金融体系往多元化市场化方向发展。第三,有利于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第四,有利于实现社会和谐,维护农村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二、江苏省村镇银行发展状况分析

(一)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相关理论基础

1.村镇银行概述

村镇银行是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根据现有银行相关法律规范批示,由国内外具体到地方内外金融机构为当地居民或单位企业设立的,为迎合当地居民金融需求和财务现状创办的银行金融机构。村镇银行属于银行分支的范畴,是一级法人金融机构,但是与普通商业银行又存在显著差异。

2.可持续发展相关概念

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含义是指注重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和生态多方面相互协调发展,创造整个社会共同和谐发展的状态。

本文所研究的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自身发展和进步的需求的基础上,注重规划城镇银行长远发展的可实行计划。因此,一方面村镇银行的建立健全和长远发展与我国广大农民群众的经济、生活利益息息相关;另一方面也与我国整体宏观行政决策、经济生活、社会和谐密切相关。

3.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理论

金融深化理论是指紧密联系当下经济形势,制定出改革银行机构的相关对策建议,涵盖适当提高储蓄率,适度放权银行制度管制,统一国内金融机构运行法律法规,抵制恶性通货膨胀,深入推进农村金融改革。金融共生模式认为银行机构与客户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体现了两者相互作用和结合的方式和强度。金融共生体系的因素包含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态等多领域,是共生单元之间信息的流通渠道,也是其能量传递介质。

(二)江苏省村镇银行的发展现状

1.设立情况

从设立时间来看,江苏省村镇银行设立准备比较充分,遵循“先试点再开设”的传统建立观念。在试点营业一年多后,观察发展情况实效后,在积累运营经验和理念的基础上,2010年后江苏省村镇银行建立逐渐扩大。从设立地点来看,江苏省村镇银行设立比较集中。从设立主体来看,江苏省村镇银行设立者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其中包括一般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从产权结构来看,江苏省村镇银行的经营模式呈现多元化。

2.盈利情况

江苏省村镇银行盈利情况总体比较乐观。截至2012年末,江苏省村镇银行资产总额达约400000万元,比年初增加约80000万元,相比2011年同期增长29.54%。其中江苏张家港华信村镇银行的表现十分不错,仅营业不到一年就实现突破负资产实现盈利。这种良好前景表明小规模的农村金融机构只要严格规范经营,也能取得可观的盈利。另外。江苏省村镇银行盈利情况还包括风险控制好于预期,资产质量较高。

3.人员配备

村镇银行一般是村镇银行是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根据现有银行相关法律规范批示,由国内外具体到地方内外金融机构为当地城镇居民或单位企业设立的,为迎合当地居民金融需求和财务现状创办的银行金融机构。其设立性质决定了其职工选拔渠道复杂,人员冗杂难于层层筛选,易导致真正优秀的金融人才反而无法成功竞聘。

(三)江苏省村镇银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股权结构不合理

江苏省村镇银行存在股份结构不合理的缺陷,而规范和建立健全股份结构制度在农村金融中存在重大意义。规范控股便于集中管理银行各类优秀金融人才,提高业务运营的效率,使村镇银行整体向良好的发展前景前进。但是在江苏省村镇银行的现阶段实际经营过程中,为保障主发起银行便于金融机构对风险管理实行掌握权,主发起银行由以前的相对控股制度转变为程度加大的绝对控股。绝对控股具有方便可操作的优点,同时也存在一下诸多缺点。第一,制约了民间资本的融资参与,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民间资本投身农村机构的热情。第二,绝对控股使村镇银行在管理人员、经营体制和业务处理等多方面无法自主决策。第三,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资金充足率等相关银行指数,随之而来的资产质量也会下降。第四,绝对控股不利于建立健全科学的法人治理体系。

2.盈利水平较低

虽然江苏省村镇银行整体发展状况良好,绝大部分村镇银行都进入都运营至盈利,但现阶段仍局限于低盈利水平。截至2012年末,江苏省各村镇银行实现利润3500万元,平均净利润200余万元。试点成立的七家村镇银行经营已趋成熟,盈利较为稳定,净利润总额3200万元,平均净利润额为650万元。从盈利水平的分布来看,净利润在100万元以下的占绝大多数,占比50%,万元以下的占比80%,而净利润超过500万元的只有两家,占比20%。造成江苏省村镇银行低盈利水平的原因有以下几点,包括经营成本较高,营业覆盖面小,业务范围狭窄,吸收存款困难。

3.经营风险较大

经营风险大是江苏省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出现另一个问题。存贷比是衡量金融风险并进行管控的一个重要参数,为了对金融市场的风险进行管理,存贷比应维持在一定范围内,这意味着银行需要一定金额的库存现金进行日常管理和运作周转,若库存现金不够,就会形成恶性支付危机。截至2012年末,江苏省村镇银行平均存贷比例44%,没有超过60%监管标准,但各村镇银行存贷比之间的差距较大。这与农业是弱质产业,具有低利性、信用贷款可控性差,信息严重不对称等因素都有关,因此存贷比的可行性在一定程度上大打折扣。

三、江苏省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ST战略:明晰市场银行定位

ST战略是可持续发展中的进攻型战略,是优势和威胁组合战略,该战略旨在组织利用明晰市场中的银行定位去应对和化解外部环境中的威胁和不利变化,具体建议如下文所述。

我国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首要对策建议是明晰市场银行定位,这是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发展空间。对村镇银行进行准备的市场定位具体是指,明确自身在竞争激励的金融市场上所处的位置,根据客户的金融需求,制定符合实际需求的金融服务。同时把市场宏观需求进行规范化和系统化的划分,明确自身所要加强服务的特定领域。着重打造符合自身定位的金融业务,并做大做强,创造属于自身金融机构定位的企业品牌效应,营造企业内部文化,提高工作效率和财务收益,在变化迅速的金融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精准的市场定位主要包括以下三点,第一,目标定位为着力解决“三农”问题;客户定位为广大金融需求迫切的城镇群众;产权定位为适度集中,在相对控股和绝对控股之间把握好平衡,建立健全股份制度,抵制股份垄断现象。

(二)SO战略:提高村镇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

SO战略是可持续发展中的增长型战略,是优势与机会组合战略,该战略旨在组织提高村镇银行经营管理水平去赢得外部环境中的多种发展机会,具体建议如下文所述。

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第二个对策建议是提高村镇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村镇银行要想取得长远的进步和发展就必须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引入先进科学的管理制度和理念,提高管理效率,加强创新研发,提高机构核心竞争力。首先,机构必须大力发展创新经营理念,创新是第一生产力,创新经营模式有利于快捷高效地处理银行日常业务和善后服务,摆脱僵化老化的传统经营模式带来的低效率的工作状态。其次,村镇银行必须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品牌效益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可以为企业带来意想不到的经济收益。村镇银行应该借助多种宣传平台,强化日常宣传。再者,提高人员素质,现阶段专业金融人才稀缺,因此提高村镇银行的专业技能迫在眉睫。提高人员素质有利于快捷高效地处理日常业务,提高群众满意度,促进机构良性循环。

(三)WO战略:加大政策扶持体系建设

WO战略是可持续发展中的扭转型战略,是机会和劣势组合战略,该战略旨在创造条件,加大政策扶持体系建设,具体建议如下文所述。

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第三个对策建议是加大政策扶持体系的建设,良好高效的政策扶持体系有利于加快村镇银行更好更快地进步和发展。政策扶持体系是多元化的,来源于多个领域,包括中央政府的政策符合、地方政府的政策扶持和民间财政集团的友善扶持。从内容方面又划分为财政扶持和货币扶持。首先,中央政府必须加大行政决策方面对村镇银行的帮扶力度,包括免收无关税费,或给予财政方面的补贴。适当给予村镇银行相关补贴,财务问题上采取一定倾斜政策,普通政策上对村镇银行给予更多的重视和关注,密切关注其发展动向。其次,地方政府需要加大扶持力度。地方政府应该根据当地实际发展状况,遵循积极解决“三农”问题的原则,出台颁布更多具体措施,如税收减免,提高利率,吸引更多投资者在江苏省村镇银行进行融资等各项业务。

(四)WT战略:加大监管体系建设

WT战略是可持续发展中的防御型战略,是劣势和威胁组合战略,该战略旨在减少县域村镇银行的劣势条件,回避外部威胁,具体建议如下文所述。

江苏省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还应包括建立健全监管体系。一个科学合理运行良好的监管体系对于维护金融机构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因此从长远发展眼光看,为推动农村金融改革的深入,促进村镇银行良性发展,建立健全完善的监管体系十分有必要。首先,应该在现有基础上加大监管机构的监督力度。我国现阶段村镇银行的监管体系存在诸多缺陷,银行监管部门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对症下药。引入市场监管,提高监管的效率和加强监管的效果,加强审慎监管,严格督查相关银行指标的落实到位,合理配置监管人员,坚决杜绝人员冗杂和人员工作过度劳累的两类极端现象。

四、结束语

农村金融是农村经济体系的核心,设立村镇银行是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一次大胆尝试和重大突破,标志着我国农村金融改革进入新阶段。建立健可持续发展全村镇银行体系很好地迎合了城镇居民日益增长的经济需求,扩大了城镇现有不规范的经济机构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农村金融的倾斜,符合我国极力解决“三农”问题的政策。一方面,可持续发展村镇银行的建立健全和长远发展与我国广大农民群众的经济、生活利益息息相关;另一方面,村镇银行肩负着推动我国宏观农村金融体系改革和进步的重要任务,因此也与我国整体宏观行政决策、经济生活、社会和谐密切相关。江苏省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成果,对于完善村镇银行、实现健康有序发展具有积极的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建华.约束与深化:我国村镇银行建设研究[J].中州学刊,2012,(3):36.

篇8

金融与经济相互依存、促进和制约,经济繁荣的背后离不开金融的蓬勃发展,金融改革对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推进作用,村镇银行作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一员,以服务“三农”为旨,立足县域经济,地方政府在其发展中应正确扮演好管理、引导、宣传等角色。

一、县域金融与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

1.资金外流明显,信贷投放不足

四川省大竹县具有一定代表性,以该县为例,存、贷款的增量及增幅极不均衡,存款逐年创新高,贷款增长却很缓慢,近5年存款净增77亿元,贷款仅净增23亿元。监管当局对存贷比指标的监管红线为75%,该县2010年末银行业存款138亿元,贷款41亿元,存贷比不足30%。按一般规律及实践经验判断,该县存款资金在当地运用很不充分,同时,银行整体盈利能力和营运水平尚未达到最佳状态。

从存、贷款与GDP关系看,该县贷款总量仅占GDP的四分之一,也说明当地信贷投放严重不足。

2.资金供给不足与资金需求旺盛之间的矛盾

一方面,银行存款资金呈刚性增长态势,可用资金充裕,但事实上整体存贷比却低于30%,如按存贷比监管指标计算,尚有62亿元资金可用于贷款投放,以合理配置经济资源,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在地方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随着改革开放步伐不断加快,新兴产业项目的引进,中小企业和个体经济的活跃,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消费的换档升级,城镇化建设进程的日新月异……无不孕育着县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动能和巨大的资金需求。可见,由于银行业资金运用的巨大空间没有打开,必然导致合法融资渠道对有效资金需求供“血”不足,当正规金融不能较好地满足当地旺盛的资金需求时,极易诱发“高利贷”等危害金融安全的非法活动,一旦泛滥必然会严重扰乱地方经济秩序,影响安定团结。

3.村镇银行资金短缺与同业资金富余之间的矛盾

目前,我国县域本土银行以村镇银行和农村信用社为主,它们是真正的县域金融主力军。仍以大竹县为例,农村信用社存款市场份额23%,位居第二,贷款市场份额达到58%,存贷比近72%,而邮储银行虽然存款市场份额位居第三,其存贷比却仅为4.18%。可见,只有本土银行才能担当起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重任,其他商业银行则将筹集的资金存放上级行统一调度安排,从而造成当地资金严重外流。由此,矛盾显而易见:一方面,村镇银行虽然比较优势明显,但却面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局面。村镇银行是真正意义上的“小银行”,显著优势在于机制灵活、决策高效,能充分借鉴发起银行的各种优势,业务品种丰富、内部控制有效、运作管理规范,没有历史包袱,没有臃肿的机构和人员,监管当局放宽容忍度,实行差异化监管策略,鼓励增资扩股及外设分支机构,国家给予优惠政策等等,都给村镇银行的发展壮大提供了良机,因此完全有能力用够用活政策、用好用足资金,但由于业务尚处于起步阶段,资金筹集困难,业务规模不大,严重制约其资金供给水平,正所谓心有余而力不足;另一方面,其他同业与此相反,虽然资金筹集量很大,但受体制机制、信贷规模控制等因素影响,不敢用、不想用,形成可用资金“富余”、“抽血”不“输血”、多取少予的局面,而农村信用社体制不顺、历史包袱沉重、风险控制水平低下、存贷比接近监管红线等因素决定其未来信贷投放增长空间较小。

二、对策与建议

1.坚定信心,不等不靠,做实村镇银行

村镇银行要从自身实际出发,对发展前景充满信心,并充分利用优势与便利条件,做好服务“三农”这篇大文章,即使暂时规模不够大,但“有为才有位”,重要的是用实际行动让公众和政府目睹其强大与过人之处。一是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主动出击,利用自身比较优势选好支持项目,做好信贷投放和风险控制;二是借助发起银行资源,在内控有效的前提下,尽快开通银行卡和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业务,完善服务功能,丰富业务品种和营销渠道;三是树立品牌意识,科学投放宣传广告,提高公众认知度;四是积极向地方党委政府汇报工作,争取得到最大限度的理解与支持。

2.政府倾力打造帮扶,做大做强村镇银行

一是抓好宣传配合,当前村镇银行普遍面临的难题是公众认知度不高,甚至有人将其与过去农村“三金三乱”相提并论,或者认为是私人银行,存款不保险。因此,地方政府应通过各种会议、各类媒体正面地大力宣传报道村镇银行,树立公众信心,消除群众等待观望情绪,尽可能引导民间闲散资金进入村镇银行。二是地方政府主导,信守招商引资承诺,综合运用行政手段,鼓励地方财税资金和其他专项资金存入村镇银行。同时,要积极引导各企事业单位到村镇银行开户和办理支付结算等业务。三是地方政府应将村镇银行的发展放在比其他商业银行更为重要的位置,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为其提供更多优惠政策或创造便利条件,譬如政府支配资金存放银行的选择、亏损或微利期间房产税的减免优惠等,都应给予村镇银行最大限度的政策倾斜。

3.创新激励机制,改进考核方式

地方政府可通过科学制定考核指标、加大考核力度来激发银行资金对当地信贷需求的兴趣,侧重对存贷比、存贷增量比两项指标进行考核,以此激励各家银行在控制风险并遵从监管政策的前提下,努力提高当地资金运用比例,压缩不必要的“富余”资金,以更好地促进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加大对村镇银行资金筹集的支持力度,做大村镇银行规模,减少资金外流,才能增大县域资金的有效供给,地方经济的稳健、快速发展才能得到保障。历史经验表明,地方政府重视并大力扶持本土银行,就相当于给地方经济插上腾飞的翅膀。

篇9

商业银行创新的源动力是什么?是发展的需要。我认为,这个创新可能是相对的。对于哈尔滨银行来讲,发展中的每一个课题,每一个产品,每一项服务,都孕育着创新。比如在管理架构上,建设24家村镇银行之初,首先就理清架构,发挥子银行独立法人作用的同时,为加强风险管控,成立了村镇银行董事会等;科技系统也一直在完善,建立了与母银行完全隔离的独立系统,包括惩罚系统,这样就能有效地把村镇银行的子银行作用发挥出来,也相应地控制住了风险,尤其是村镇银行的风险向母银行的扩散,或者母银行的风险影响到子银行的发展。再比如,2004年成立第一家分行,开了城商行跨区域经营的先河,本身也是一个创新;2012年初,哈尔滨分行也正式挂牌成立,目前已经形成总行加13家分行的格局、总分支的管理架构,有效地防范了风险。这些工作和其他大银行相比可能都是微不足道的,但作为一家地方性银行来讲,就是创新。从这几年发展情况看,创新一直是我行的灵魂,2010年,我们把“对标找差”作为年度主题,发现我们自身的差距,学习其他银行先进的管理方式及风险控制技术;2011年的主题叫“创新发展年”;2012年命名为“科技管理年”。

当前,很多人都在担心一个问题,即中小银行如何走差异化的道路。这的确是一家银行的重中之重,也是我们一直力求解决的问题。业内越来越多人知道,哈尔滨银行在小企业金融服务方面有“九个独特”:区域下强条线管控模式;“铁三角”服务运营管理模式;“一圈两链”、“一区两会”、“一优两新”的客户定位与营销模式;360度产品服务体系;以“六重”贷前调查技术为代表的小企业信贷风险识别技术;以小企业信用等级评定模型为代表的小企业信贷风险计量技术;以“10+2审贷法”为代表的小企业信贷风险管理技术;以“六维贷后管理法”为代表的小企业信贷风险控制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IT技术。目前我行已经实现了对同业进行小额信贷技术输出,也有人担心因此而产生同质化问题。其实这是我们技术输出首先考虑的问题。我们会根据当地的区域特点和客户特点,进行差异化的设计。与此同时,也会再把区域化的技术吸引过来,为我所用,形成完整的小额信贷体系。

差异化的道路是无穷的,是需要勇气探索的,也是中小银行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国银行业需要一种创新,需要一种软实力,需要一个更加好的创新环境。

(作者系哈尔滨银行副行长)

篇10

一、引言

鉴于我国长期以来农业的弱质性和农村经济的相对落后性,导致大量资本都集中在城市地区和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域,农村金融严重滞后和供需不平衡。2006 年12月22日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布了《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引入了村镇银行并允许设立在农村地区。

二、村镇银行按政策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业务偏离支农初衷。《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明确规定,村镇银行应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但是目前村镇银行涉农业务并不是主体业务。

股权结构问题。以主要国有大银行为例不愿充作发起人而致使村镇银行无法设立的情形并不鲜见;另外一面虽然民间资本由强烈意愿设立而因主发起行制度而无法设立,或者因无法拥有控股权而积极性不高。

治理结构风险和缺乏政策扶持。治理结构缺乏股东强制退出机制和监督机制。《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中过于简化的治理机构设置要求,如可只设董事会,在控股股东一股独大的现实面前,使得其他股东唯控股银行意志马首是瞻。

三、促进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明确市场定位并构建支农与商业银行性质之平衡机制

村镇银行成立的初衷就是服务“三农”,意在改善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的局面。这一目标性要求不仅仅是基于政策需要,更是根据村镇银行的现实条件做出的切合实际的选择。村镇银行资金规模小、现代化服务手段相对落后、辐射范围窄、单笔贷款规模不适宜过大,但其机制灵活、决策链条短、贴近基层,这些先天条件决定了村镇银行适宜在中小客户群中寻找发展空间,不切实际地追逐大客户只能使村镇银行失去固有的优势。定位中低端市场,寻找和培养稳定的客户群体,以小额分散经营方式赢得利润最大化,是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二)丰富资金渠道,加大财政和行政支持

村镇银行在其发展过程中,其吸储能力不佳,备受资金匮乏和公信力较弱的困扰和制约。银行不可能也不应该以股东投资本金来作为资金主要来源,也不可能举债加大成本来扩充资金,也不可能在短期内上市融资。因而要开拓其他的筹资渠道。首先,既然村镇银行具有政策性责任,那就需要国家加大支持力度,适度地对村镇银行进行财政支持,比如给予短期的、缓退式的投资;还有就是可以强制要求贷款者储蓄和投资;增加村镇银行的信誉。

对于村镇银行的信誉,一方面需要大力宣传村镇银行的性质和设立目的,另一方面更要对村镇银行作出切实的信誉保障。比如,村镇银行也应该尽快加入中国人民银行的诚信体系之中;在利率方面村镇银行也应该享有与其政策性责任相对等的优惠,比如可以在存贷款利率方面给予存款利率上浮一定百分比,贷款利率下降一定百分比,其中利率优惠中的一部分由国家给予承担;支持村镇银行开立分支机构扩大影响力和服务半径。

(三)让民营资本真正进入村镇银行

村镇银行的设立是以商业银行的目的设立的并且带有政策性的支农需求。这其实并不矛盾,因为在我们普遍存在非营利性组织以及国有的大型企业效益不高的情况,他们不存在利益驱动性或者利益驱动性不足。民营资本的进入正好弥补了这个缺陷。

民间资本控股的确存在一定的风险性,但现实中民营资本也是非常值得肯定的,现行体制下民营银行虽寥寥可数,但民生银行、浙商银行、平安银行等这些民营银行的业绩,亦再次证明了民营银行可稳健运行。

在2011年的统计中,民营资本总量在村镇银行中已经达到了74%左右,但是问题在于主发起行制度和参股的投资者持股比例不得高于10%的限制导致许多民营资本不敢进入,或者说不愿意入股村镇银行。主发起行制度,在目前来看还是必要的,因而要让民营资本真正进入村镇还需要将后面的持股比例限制去除掉,让民营资本真正地去经营村镇银行实现其效益。

(四)完善治理结构,开展业务创新

村镇银行作为带有政策性设立目的的商业银行,因而其公司治理不同于一般的公司也不用于一般的银行机构。要进一步完善,治理机构的设置要更加健全,不能过于单一而导致一面独大,这样的治理风险极大,要有权利制衡。

设计出针对性强的金融产品。一是丰富贷款产品。要不断探索研究“三农”金融产品的实际需求,以客户为中心,量身订制特色产品,进行产品创新、细分产品,推出符合农村客户需求的多样化金融产品。二是创新经营方式。村镇银行可以尝试与当地政府部门、农村互助会、担保中介机构等部门合作,本着“共同经营,共担风险”的原则,引入资质良好的第三方中介机构,降低信贷风险。

(五)确切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加大扶持力度

村镇银行是为解决农村金融供给不平衡支持农业、农民、农村经济应运而生的,也承担着国家扶持“三农”政策的责任。因而需要本身开始就比较弱小的村镇银行自己完全靠自己的力量去发展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合理的。既然承担着国家支农的方针政策,就应该得到国家相关政策的优惠,并且要切实落实好各项政策,而不是空头支票。在村镇银行的初创期,应该给予更大的扶持力度,以保证其按政策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篇11

(二)有利于农村地区金融市场的优化当前农村地区金融市场较为混乱,为了保障市场的良性竞争以及通过竞争而提升的各金融机构的服务质量,村镇银行加剧了当前的市场竞争程度,保障了市场的良好运作,使得“三农”成为最终的受益对象。我们知道,传统环境之下农村金融市场的垄断者是农村信用社,垄断局面的形成不利于市场优化,因此,村镇银行的建立有利于形成多元化良性竞争的局面。(三)有利于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由于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状况有待改善导致部分民间资本在寻求投资渠道以及贷款资金时可能会选择灰色地带,而村镇银行的建立则可以有效降低此类情况的发生,从而使得贷款渠道合法化。传统的农村金融机构难以满足小额信贷,而村镇银行的经营特点则能够填补这一空白,从而真正帮助到有需要的农民,而其建立起来的科学贷款周期能够更好地满足农民的需求,符合该地的经济发展特点,起到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二、融汇村镇银行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村镇银行缺乏长期盈利机制保障村镇银行作为企业,其根本目的还在于盈利而非单纯的扶贫事业,所以在其发展过程中就需要综合考虑当前的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并遵循市场金融机构的运行规律。而区别于普通性的金融机构,村镇银行还需要对区域经济发展给予更多的帮助,适当的经营利润不但能够维持村镇银行的常规运营,还能够作为资金款项的提供者有效减轻农民的经济负担。但是当前情况下,融汇村镇银行的发展面临的最重要问题在于缺乏长期的盈利保障机制。村镇银行由于有效资金欠缺以及过高的经营成本等问题影响到了其作用的发挥,矛盾点在于村镇银行的宗旨在于为农民服务,但是维持银行正常运行就需要一定的贷款利率,而过高的贷款利率对于农民而言也是难以接受的。即使降低贷款利率,也存在投资风险。

(二)村镇银行经营人才专业素养有待提升专业的经营与管理人才是保障村镇银行高效运转的重要因素,只有具备了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村镇银行才能实现长远的可持续发展。村镇银行不同于其他金融机构,对工作人员的要求更加得高,要求其不但具备基本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还需要能够比较熟悉农村地区的金融发展状况以及民情。但是当前村镇银行的专业人才却极为匮乏,想找到了解襄垣县情况以及从金融会计专业出身的人才较为困难。除此之外,村镇银行的经营有其特殊性,在信贷方面需要对贷款人的实际情况进行实地调研与考察以充分了解,工作人员的缺乏使得这项工作的开展有了一定的难度。综上所述,村镇银行的人员方面不仅面临着数量上的短缺,更重要的是专业素养的提升。

(三)地区政府对村镇银行的扶持力度不够村镇银行的性质决定了在其创建初期需要当地政府的支撑与扶持,而融汇村镇银行所得到的扶持却非常有限,这对于村镇银行的发展而言是一把双刃剑。政府只有真正引导扶持村镇银行,才能够成为银行发展的助力者。综合来看,地区政府对于村镇银行的失当态度主要有以下两种,一是过分干预,二是放任自流,而从村镇银行的长远发展来看,无论是哪一种都是非常不利的。过分干预会极大地影响到村镇银行主观能动性的有效发挥,从而出于政府考虑而将银行的资本投入到一些基础薄弱的资金需求量的企业,增加了银行本身的经营风险。而放任自流则会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村镇银行的宗旨难以实现,并可能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宏观规划存在一定的分歧。对于融汇村镇银行而言,政府在银行中并未有参股,不扶持也主要体现在财政性存款不在银行中开户,与此同时却在信贷资金上干预村镇银行的发展。综上所述,地方政府能否正确扶持村镇银行,对于村镇银行的发展至关重要。

(四)村镇银行的金融风险抵御机制不健全村镇银行金融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建立起完善的风险预警机制,但是当前村镇银行金融风险抵御机制却存在很大的问题。首先是银行的存贷比过高,能够体现出当前村镇银行的融资渠道单一,而农民与村镇企业的贷款需求却居高不下,就造成了存贷比过高,长此以往必然会影响到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其次是村镇银行的经营定位本身就暗藏风险,由于村镇银行的服务对象是农民与村镇企业,服务地区是农村,而农业作为风险较高的产业,受到自然环境与买卖市场的波动关联必然会影响到还款问题。最后则是村镇银行本身的经营理念与技术存在问题,对于客户缺乏准确的风险分析与判断,从而造成银行的经营损失。

三、推进融汇村镇银行金融改革的相关措施

(一)发挥政府积极作用,推动村镇银行的发展政府首先要准确定位自身在村镇银行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既不过分干预也不放任自流,具体的推动措施包括以下几方面:首先是完善村镇银行借贷的相关政策法规。有了完善健全的政策法规作为依据,村镇银行的发展将更加规范。其次是指导村镇银行制定相关配套的惠农政策,在提供一定资金技术支持的前提下还要注重落实存贷优惠政策。由于村镇银行的特殊定位,一般在其成立初期的三到五年之内实行税收减免的优惠政策,而对于村镇银行的日常运营中的贴息贷款、委托贷款、财政存款以及支农再贷款等都给予一定的优惠。三是在政府层面上的支持,因为银监部门对村镇银行的定位是在县域内发展,也就是说村镇银行的信贷资金只能在县域内发放,所以政府要在财政性存款,工资,行业应用等对村镇银行的支持。

(二)健全风险预警机制,提高银行市场竞争力村镇银行进行金融改革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增强银行的抗风险能力,重点风险监管有以下三方面,第一方面是完善风险补偿机制,同时加强风险分担,具体的可行性措施有产业链融资贷款、企业联保贷款、股权质押贷款等方式,在采用这些方式时要根据客户的实际情况来进行选择,确保措施的有效性。第二方面则是加强对客户的等级评定,评定的内容包括客户信用以及客户资产等,通过完善的客户信用档案的建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风险。第三方面则是强化对不良贷款的追究,并实施全过程监控。

(三)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加强银行的内部监督村镇银行来源渠道的拓宽能够提高银行的市场竞争力,在充足资金的前提下实现银行的长远稳定发展。当前,村镇银行筹措资金的渠道包括与农村邮政储蓄以及农村信用社等其他金融机构进行联合,在优惠政策的条件下发放一些金融产品,如票据、债券等。除此之外,还可以加强村镇银行的支行建设,不断提高支行的服务水平以及硬件设施,为客户提供更加优质得到服务。同时,还需要建立起完善的监督体系,保障银行的日常运转。

(四)变革人资管理制度,推动员工队伍的建设人力资源是一个企业发展中最重要的也是最活跃的因素,因此,村镇银行要变革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并不断推动员工队伍的建设,在银行内部形成一个人才引进、人才培养以及人才考核的完善机制,并且根据银行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对灵活的绩效制度,通过相关激励、奖惩制度的建立提高整个员工队伍的水平。与此同时,要加强对员工的职业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员工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除此之外,还要加强对员工的廉政教育,保障村镇银行的廉洁。

篇12

目前,在很多村镇银行的发展过程当中,并没有做好合理、科学的市场定位,而是一味地去追求自身利润的提高,导致了很多村镇贷款出现了非农化、短期化、集中化等一系列问题,在违背了我国成立村镇银行的初衷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村镇银行在经营方面的风险。因此,在进行村镇银行市场定位的研究时,应当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把提升农村金融发展、创造政策绩效作为重要目标,从而保证村镇银行的稳定、长足的经营。

一、我国村镇银行市场定位的理论含义

村镇银行服务的准确定位是为“三农”服务,它是立足于小额、分散的原则上来为县域经济和中小企业等提供相关服务的,并且规定了存贷款的业务不能够超过县域经济区域。村镇银行是经过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在相关法律、法规的批准下,由境内外相关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机构的相关企业法人以及境内自然人联合出资,设立于农村地区的并将为当地农业、农民、农业发展作为服务对象来提供相关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它不同于银行的其他分支机构,属于一级法人机构。

二、我国村镇银行市场定位的问题分析

(一)经营区域。随着社会的发展村镇银行的作用越来越大,属于为金融行业提供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其经营区域的定位和目标市场的选择十分关键。《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中明确指出了村镇银行的在农业、农民和农村范畴内为金融行业提供服务的重要价值。村镇银行的客户目标是“三农”,其根基必须也立足于为“三农”的发展而服务,时刻以服务“三农”为核心,提高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断的提升和壮大自身。村镇银行较大城市的银行具有特定的优势,例如村镇银行中的服务客户跟工作人员之间存在一些业缘、亲缘和血缘关系等,使得村镇银行的业务更好的发挥自己的优势,从而消除道德风险和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二)目标客户群体。村镇银行目标客户定位的好坏决定着未来村镇银行的发展,定位的目的就是了为了选择合适的服务对象,当前时期我国农村金融需求和认知度较低,使得村镇银行的竞争力、规模和服务质量无法与当地大规模的银行经营相比,因此在发展村镇银行的目标客户方面需要避免与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等大规模银行竞争,应将市场细分化,选择适合自身且能够区别于较大规模银行的市场发展路线,并可以将村镇银行的目标客户群定位于人数较多的困难群体和“三农”低端消费群体。例如印度尼西亚和孟加拉等小国家实行的小额信用贷款中,都会设计出符合自身条件的信贷服务和产品,并树立正确的信用意识,创造自己发展空间的同时提升自身在发展中的竞争力,满足不同贫困客户的强烈新信贷需求,实现共赢局面。

(三)主要产品问题。现阶段中,所谓的“产品定位”,指的就是:把满足本地基层民众在金融这一方面上的基本需求作为主要依据,提供给他们最适合的金融服务。而村镇银行在面对这些服务之时,就应该将其所具有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以在最大限度之内提高服务的质量,并对各类金融产品以及服务进行不断的优化以及创新。针对城市中的商业银行,其对业务的开发以及创新是建立在客户之上的,也就是说:客户需要什么类型的金融服务,商业银行就应当为其开发出同种类型的金融服务,比如:汇丰村镇银行,其就依照农村当地市场的基本情况,并通过大量的调查访问,最终设计并开发出了最适用于本地的一种融资产品,然后还在此基础之上,结合其自身所具有的“网络全球化系统”,构建出了“企业+农户”型的“价值链融资模式”,以此来让各种金融服务能够从单一化逐渐转向企业,甚至是农户。目前,该银行有86%的贷款项目,均来自于当地的基层农户以及企业。其中,有60%左右的贷款额是通过“企业+农户”来进行贷发的。可见,要想从本质上降低农村信贷的风险,还应当加强和农业企业进行合作的力度。

三、 村镇银行市场定位问题的原因

1、 商业性与政策性存在冲突。小型企业和贫困农户都具有风险大、资金担保不足等特点,村镇银行出于对自身风险性和盈利性的考虑,必将把大部分资金投向风险更小、抵押担保更安全的中型企业和较为富裕的农户群体。

2、 村镇银行的风险可控制性弱。针对农村中小型企业和贫困农户,缺乏有效抵押担保的情况,目前没有一个有效的解决措施,这就造成了村镇银行风险可控制性弱的主要原因。

3、 村镇银行的吸收存款。村镇银行的发展规模相较一般的商业银行而言,在社会上的知名度不是不高,所以造成人们对村镇银行的认识度不够,多数农户质疑将钱存在村镇银行是否安全。

4、 国家的优惠政策扶持缺失。基于村镇银行的市场定位,还有农村经济收益低和风险高的两大特点,应该受到国家优惠政策的扶持,特别是在财税和金融政策上的帮助。

四、村镇银行正确市场定位的对策

(一)增强扶持政策。村镇银行的涉农贷款比重于当前的财政优惠来讲是有所不同的,所以要对其实行相关的补贴扶持政策、税收减免的政策也要有针对性的进行,比如在贫困地区的村镇银行就可以采取免税扶持政策。也就符合了财税政策中补偿对村镇银行业务进行的成本政策,和其中对村镇银行积极开展涉农业务服务的鼓励政策,对其进行财政金融上的减免补贴;

(二)实行差异政策。为了降低村镇银行的信贷风险、融资成本,以增强村镇银行的资金实力,以及对村镇银行的收益以及回收的效率进行有效的提高,在村镇银行实施差异监管政策是当前最为有效的政策。这是对村镇银行实行的差别存款利率,差别再贷款利率,差别监管以及发行债券等多方面的优惠政策,这有利于我们将央行的支农再贷款政策进行大范围的扩大,增加到村镇银行,进行债券融资业务试点,积极开设村镇银行等中小型金融机构,用来解决村镇银行信贷资金的不足问题。

(三)探索自身发展模式。村镇银行要凭借在农村地区的外部优势,因地制宜,努力创新符合当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实行差异化的经营管理模式,打破传统的经营方式,同其他商业银行进行错位竞争,针对不同的市场、不同的客户来,制定不同的市场战略。

(四)多层次农业信贷风险保障机制的建立。农业保险、农村信贷担保、和农村信用等可以降低或进行分散,然后农村金融供给主体信贷风险的制度或机制就是农业信贷风险保障机制。现在,我国农村在信用担保机构方面表现出的是不健全,农村可用来抵押的物品紧缺,农业保险的发展也相对较为落后,农村信用体系并不完善,这是造成村镇银行服务“三农”积极性不高的首要因素。由此可见,我们应尽快完善担保法对农村担保品的法律规定,提高发展农村征信系统建设及农业政策性保险,将村镇银行涉农信贷的系统性风险降低到最小。

结语

现今我国村镇银行的市场定位问题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我们应该在探索中积极创新,找准自己的定位,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自己的独特优势以及作用,为建设更加美好和谐的社会而努力。(作者单位:重庆交通大学国际学院)

参考文献:

[1]赵潇潇.河北省村镇银行的市场定位问题探析[J].现代企业教育,2014,(10):571-571.

[2]史拓.我国村镇银行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D].河北大学,2013.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