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发展研究范文

时间:2023-07-06 09:30:3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水利发展研究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水利发展研究

篇1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

主办单位:水利部发展研究中心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671-1408

国内刊号:11-4655/TV

邮发代号:2-784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2001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中科双效期刊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篇2

一、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业、工业及轻工业均得到很大发展,经济实力得到显著提高。相应的我国的水利水电事业也得到不断的发展,防洪等大坝工程的建设技术接近于国际的先进水平。当前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虽为我国经济发挥巨大的促进作用,改善了人类的生存、生活、工作条件,但隐藏在成就背后诸多问题也是不容忽略的。如对大气、对水质、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等,保持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两者的协调发展,才能有效地解决水利工程带来的诸多问题。

二、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

1.水利工程建设对地质的影响

在新型水利工程的过程中,如果施工单位技术不够硬,修建水利工程以后没有进行恰当的处理,就可能存在工程质量问题,该地区就有可能出现塌岸和地震等地质灾害。如果水体的压力过大,就会早知地壳应力急剧增加,对于比较大型的水利工程,由于出水量比较大,地壳的应力会更加大,从而可能会出发地震灾害,在水库蓄水以后,水库周围的环境的土地环境也会受到一定的污染。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第一,在修建水利工程以后,会造成水库周围的环境浸没化。土壤中的通气状况会下降,空气也会减少,土壤中的微生物也就随着减少,从而导致土壤营养成分过少,直接影响到了农作物的生长。第二,水库周围的土壤还有可能出现沼泽化。随着水库水位的升高,水库周边的水位也会随着升高,当水库中的水溢出来以后,侵湿周围的土壤,使得土壤中植物的根系衰败。第三,会造成周围土壤出现盐碱化。当水库中的水位上升之后,就会渗透到土壤中,从而导致地下水水位上升,在蒸发的过程中,地表水中的盐分主要集中在土壤上面,就会造成土壤盐碱化。

2.水利工程建设对河流生态环境的影响

水利工程建设会后影响到天然河流的水温,进而影响到河流的生态环境。首先,从水质上来说,水利工程建设直接影响到了水汽界面交互的速度、污染物的扩散能力,使得污染物的沉降作用不断增加,水体中重金属的沉降速度也会随之加快,水质中的重金属严重超标,进而影响到了水质的自净能力。其次,从水温上来说,在水利工程建设以后,水库因其的面积大、水体宽以及水流缓慢的特点,在受到太阳光的辐射以后,水温会逐渐的升高。当水库蓄满水以后,陆地对阳光的反射率大于水库水面对阳光的反射率,使得水库的水温不断的增高,影响河流下流鱼类的产卵,最终影响到渔业的发展。最后,水利工程建设还会影响到自然天气。在大型水利工程中,水库的面积是相当大的,会加大水汽的蒸发量,使得该地的原始气候得以改变,产生暴雨等天气,进而诱发各类泥石流灾害。

3.水利工程建设对人类身体健康造成影响

在水利工程修建好以后,当水库蓄满水以后,就会溢出来,从而浸湿周围的土地,土地变得湿润以后,就会使得蚊虫不断增加,繁衍出各种细菌和病菌,这些病菌通过蚊虫会传染到人,从而造成周围的人出现伤寒、细菌性疾病。另外,水利工程建设好以后,会减慢水流速度,容易使得钉螺等有害水生物繁衍到水库,造成更多的环境问题。

三、实现水利工程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

1.建立生态环境影响评估制度

在水利工程建设施工之前,对水利工程周边的环境进行调查和检测,并对水利工程建设中和在水利工程建设以后有可能破坏生态环境的问题进行综合的分析和评估,在完成评估以后,还要根据实际的情况拟定相应的防治措施。实行生态环境影响评估,就是要实现水利工程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以及经济建设的结合。对于生态环境影响评估的内容,主要包含三个方面,即水利、生态环境以及经济。通过对生态环境影响进行评估,并结合水利建设和经济建设的预算评估,对水利工程建设中又可能出现的生态问题进行分析,并制定起科学合理的方法措施应对。在进行综合的评估以后,就可以有效的解决水利工程建设选址问题,避免水利工程因为布局结构不合理对周围的生态环境造成重大的负面影响。

2.做好水利工程施工阶段的环境保护

要做好树立工程施工阶段的环境,首先,在水利工程施工承包的合同里,就要限制水利工程施工现场的污染物,把施工中各种污染物的排放控制在允许的范围内;其次,还要加强对施工阶段环境保护的监督和管理,对施工阶段的大气、噪音以及水质进行检测,如果有不合格的情况,就要及时的制止,对于污染物排放不达标准的,也要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污染物排放达标以后再让施工单位继续施工;再次,在施工人员施工的过中,还要做好卫生防疫工作,建立卫生防疫机构,防止疫病产生和传播。最后,在工程建设中,还要加强对周围环境的保护,在建设好以后,还要对破坏的植被进行修复。

3.实施生态补偿措施

在水利工程建设以后,要做好生态补偿措施,以“谁破坏、谁来修”为原则。当前,在水利工程建设中,对当地的经济、生态都会造成重大的影响,如果在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以后,单纯的依靠当地力量是很难维持生态发展平衡的。因此,实施生态补偿措施,可以有效的缓解水利工程建设给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实现水利工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总结

综上所述,水利工程建设在促进经济发展给人类带来巨大经济利益的同时,也严重的影响到了生态环境,给生态环境造成诸多的负面影响,不利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因此,要实现水利工程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就要做好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促进水利工程建设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廖远志,廖鸿志.荷兰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探讨[J].水利水电快报,2011,(16):7-9,18.

[2] 孙西振.关于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J].现代经济信息,2014,(16):384.

篇3

中图分类号:F523 文献标识码:A

1 水利建设

农田水利建设是指为了发展农业生产而建设的水利事业。它主要是通过水利工程技术的措施,改变不利于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为农业生产减少损失,为农业高产服务。主要是通过兴修农田水利设施,主要包括灌溉、排水、除涝等防治自然灾害,保证农业的高产稳产。

2 山区农田水利的发展困境

山区水利存在的问题,人们的思想认识存在不足,忽视水利的建设。归结起来就是人们的侥幸心理,认为有些事情就是天注定的,缺乏一定的科学知识;缺少带头人,人们的积极性不高,不知道水利建设的重要性;山区强壮劳动力都外出打工,留下的主要是老年人和儿童。对于水利设施的建设在他们看来无关紧要;投入的资金不足,财政的支持力度不够;后期维护存在问题,由于农民自身收入就不高,难以满足维修所需要的资金,农民不愿意支付费用。

3 干旱区农田水利的发展困境

干旱区农田水利发展的主要困境是水的存储问题。要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把节水潜力作为实现农田灌溉节水的重要方式。选择高效型的作物,提高单位水资源的利用率。大力发展低耗水、经济价值高的农产品,还有管水领导意识,提高领导能力,密切联系群众;加大节水宣传力度。在我国,干旱地区农田水利的发展的困境就是水利设施建设不健全,有的地方就是无法建设水利设施。

4 南方地区农田水利的发展困境

南方地区是我国的湿润地区,这几年来旱涝灾害频发,而南方地区是我国重要的产区,面对这样的情况,南方目前农田水利的发展困境主要是:土地分散,不能统一的进行大规模的水利设施的建设;灌溉系统,发生涝灾时水的存储和旱灾时水的发放。所以说水利发展仍然面临着很大的困境。

5 农田水利建设发展的措施

5.1 建立多元化模式,加大资金的投入建设

要构建多元化的模式,国家、各省、市、农民紧密联系在一起,国家财政支持,地方部分支持,积极引诱更多的企业参与水利的建设,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完善相应的法规和鼓励机制。比如,一些大型的水利工程国家负担,对于小的工程农民负担。要多方面集资金,充足的资金是保证。由于政府的资金不足以支持,所以必须多渠道的积累资金。建立相应的鼓励机制和政策法规来认真的贯彻落实“谁投资、谁建设、谁管理、谁受益”的政策原则。努力的达到企业利益最大化,农民利益最大化,激励农民建设。要建立政府引导、农民为主体、社会各方积极参与的多元化格局,以此来保证水利设施的健康稳定的发展。

5.2 认真规划农田水利设施建设

要进行创新,虽然存在天灾,但是有些也是人为因素,所以要实行问责制,要严格落实政府责任,要保证地方政府的重视力度。要重视和农民的合作,不断强化地方各级领导考察和监督。明确各方面所承担的重要责任。地方应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切实把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重点转向农村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要做到主要领导负总责,部门领导抓具体的事务,积极引导规划的编制工作把任务落实每个农村、每个人。

5.3 以农为本

要始终以农为本,保证农民的利益。听取农民的意见,真实了解人民的心愿,保证农民的积极性。调动农民的组织力度,给农民最大的优惠,降低农民的风险。以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为基础,加快高标准高质量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高标准农田水利建设的根本措施和主要内容,以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为基准,建设高标准农田为最终目标,是解决山区农业发展和农村发展的非常重要举措。围绕农业不断增产、农民不断增收、农村不断发展建设水利工程。

5.4 加强农民学习和人才的培养

要组织农民学习,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建设高素质的水利服务队伍,充分了解我国的气候,然后再这个大背景下了解我国水利实施建设的必要性。不断深化农村水利设施改革,农村水利改革向多领域扩展、向深层次推进,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系统性更加明显。按照适应各地方水利工程建设的要求,着力构建制度十分完善、监管有力度、市场比较规范的水利工程建设机制。培养农业水利建设的专业人才,培养他们解决农民的实际问题,建设完善的水利设施。

5.5 大力普及节水灌溉设施

在建设农田水利设施的同时注意节约水资源也是必要的,将节水灌溉设施利用到农田水利建设工程当中,积极使用节水灌溉技术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同样也在节约水利建设成本。

未来我国的农田水利设施将初步形成较为完善的农田水利体系,国家将提出更加有利的政策、制度保障。水利建设的投资将不断增加,未来将把农业与工业化、城镇化相推进。

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是必须要面对的问题,也是国家十分重视的问题。始终要把农业、农村、农民作为一切根本的出发点。必须调动起一切积极的因素,带动起可以带动起来的力量。把农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不断提高我国农业的产量,增加农民的收入。

参考文献

[1] 李伟花.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研究[J].商品与质量:理论研究,2010(09).

[2] 钟玉秀,陈奇,刘宝勤.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发展的困境与出路[J].水利发展研究,2008(08).

篇4

水是人类生产和生活必不可少的宝贵资源,但其天然分布状况,不完全符合人类的需求,随着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人类开始主动地控制和调配自然界的地表水和地下水,为除害兴利而修建水利工程,以便控制水流,防治洪涝灾害,并进行水量调节,满足人民生活和生产对水资源的需要。

 

1、传统水利工程引发的环境问题

 

近30年来,水利工程的生态影响问题受到广泛的关注,其主要原因是传统水利工程引发了一系列的生态和环境问题:

 

(1)自然河流的连续性遭到破坏。河流上建设的大坝切断了河流廊道的横向联系,造成自然河流的非连续化。大坝将河流拦腰斩断,改变了河流的自然状态,阻断了鱼类的洄游路线,淹没了河流原始地貌,引水式电站还造成坝后脱水段,河流的生境被严重地破坏;堤防和防洪工程的建设将河流与其密切相关的漫滩、泡沼、湿地的横向和纵向联系切断,导致它们形态和功能的改变。自然河流纵向和纵向连续性的改变和破坏,导致河流生态环境的改变和恶化,引起河流生态系统的退化。

 

水利工程的建设还迫使大量受影响地区的居民迁移,如果处理不当,不仅引发社会为题,也增加了迁入地区的生态保护的压力,出现新的环境问题。

 

(2)跨流域调水,给生态系统造成重大损害,甚至产生灾难性的后果。由于跨流域调水打破了河流水系的自然格局,可能出现超量调水、超量用水的情况,对调水河流水文情势和水生态环境带来改变;同时长距离输水的人工河流沿途土壤盐渍化、沼泽化问题,也可能出现,以及受水区引发水生态问题,在以往的跨流域调水工程中均不同程度地得到一些失败的教训。

 

2、生态水利工程的基本理念、内涵和研究内容

 

水利工程引发的生态问题,迫使人们对传统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和运行管理进行反思,促进了水利工程和生态工程的结合,从而提出了生态水利工程的概念。

 

2.1 生态水利工程的基本理念

 

2.1.1 尊重自然的理念

 

自然河流形成的河流地貌和形态是河流长期发展与演化的结果,也是河流与周边环境相互作用,逐渐形成的平衡状态。河流地貌与河流形态的外在稳定,保证了河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因此,生态水利工程秉承尊重自然的理念,在规划设计和建设中尽量保持河流地貌和形态的自然状态,2O世纪80年代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进行的河流回归自然的改造,以及“亲近自然河流”的提法、“多自然河川计划”,就是基于这样的理念,拆除以前在河床上人工铺设的硬质材料,在保证防洪的前提下,修建生态河堤,恢复河岸边植物群落与河畔林,重塑河流生态环境,使受损的河流生态得以修复。

 

2.1.2 人类与生态共享水资源的理念

 

水不仅是人类生产生活不可或缺的自然资源,也是维护生态系统健康、保障生态平衡必不可少的生态要素。水是生物生存的重要条件,是生物体的主要组成部分。人类和动植物的依存关系不言而喻,要维持人类的生存,就要维护好地球上生物的生存,立与生物共享水资源、与生态共享水资源的理念,在满足人类用水需求的同时,也要保证维护生态健康用水量。

 

2.1.3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1987年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研究报告中提出了“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概念,是人类在总结自身发展历程之后,提出的新的发展模式,就足在保持自然资源的质量和可提供的服务前提下,保护和加强环境系统的生产和更新能力,使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水资源是人类生存环境最重要的基本要素,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必须遵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其内涵包括保护水资源的承载能力,优化水资源配置和强化水资源管理。即水资源的开发不能超过水资源自身的承载能力,就是指水资源总量不因时间的推移而减少、水质和水环境保持良好状态情况下的水资源开发;有限的水资源在工农业生产用水、生活用水和生态用水之间实现最佳分配,使水资源本身、生产结构布局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之间的互动和协调,最终达到一种大体上的平衡;建立一套高效科学的水资源管理模式,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体制上的保障。

 

2.1.4 依靠自然恢复能力的理念

 

生态工程所涉及的生态系统和自然界自我设计与自我完善的概念主要是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与反馈机制,也就是使生态系统具有适应各种环境变化,并进行自我修复的能力,以此保’汪生态系统功能发生最低程度的变化。生态水利工程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生态工程,和传统的水利设计相比,生态水利工程设计是一种“指导性”的设计,或者说是辅设计,设计师必须放弃控制自然的动机,要依靠生态系统自设计、自组织功能,辅以适当的人工干预,由自然界选择合适的物种,形成合理的结构,从而完成设计和实现设计。

 

2.2 生态水利工程的内涵及其研究内容

 

生态水利是把人和水体置于整个生态系统中,研究人和自然对水利的共同需求,从生态的角度出发进行水利工程建设,建立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利用的水利体系,从而达到可持续发展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的目的。生态水利工程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

 

(1)水循环与生态系统:利用水文学和生态学的原理研究流域生态系统;分析水文情势变化与生态系统演变之问的内在规律;确定水环境条件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模拟水资源与生态系统各要素之间的相关关系。

 

(2)生态水利规划与设计:研究流域生态系统对人类干扰的最大承载力,结合生态环境建设,提出符合生态安全的水利建设规划与设计方案。生态水利规划涉及水资源、环境、生态和水利等多个学科,在规划过程中,强调运用各学科的综合知识,实现水资源的持久利用。

 

(3)水利工程的生态效应:在研究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管理、经营和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基础上,提出水利工程建设产生的累积生态学效应的评估和预测方法、指标体系。建立生态系统修复和重建的技术和工程方案。生态水利强调以预防和保护为目标,采用工程和非工程相结合的措施,恢复已退化的流域生态系统。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