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调查设计范文

时间:2023-07-06 09:30:3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博物馆调查设计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博物馆调查设计

篇1

中图分类号:K87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142(2013)05-0013-10

2012年3月,我们以“构建什刹海地区大博物馆的思考”为题申报了北京市社科联主办的“首都社科专家进基层”项目,4月获得批准。随后组建了项目组并多次与什刹海街道办事处进行沟通座谈,在办事处的大力协助下,到10月底已经完成了全部前期调研工作。

本次调研针对什刹海地区的商铺、居民和游客发放了三种问卷,即:“什刹海地区文化创意开发问卷调查表”、“什刹海地区文化资源当地居民深度访谈调查”、“‘我眼中的什刹海’游客调查问卷”,其中,商家问卷22份,居民深度访谈问卷30份,游客问卷107份。均为现场填写回收,有效率达100%。在对问卷结果统计梳理和对当地居民、商家深度访谈内容整理的基础上,本课题组撰写如下调研报告。

本报告分为四部分:什刹海地区保护与开发现状;什刹海地区居民居住现状;什刹海地区保护与开发中的瓶颈;开放式博物馆的构建与问题解决方案。

一、什刹海地区保护与开发现状

什刹海地区现有的酒吧街、创意文化产品等模式的形成是在2003年非典期间。这一年,清华大学工艺美术学院完成了对荷花市场酒吧街的规划,从此,这条长度约800米的小街,成为什刹海地区的亮点之一。到2012年,这一地区的经营已近十年。在对酒吧街物业公司经理的访谈中,我们发现,酒吧街现在出现了经营后劲不足;非正规的小酒吧泛滥,干扰酒吧街的正常经营;酒吧担心对社区居民的干扰无法进一步扩大经营等问题。在课题组发放给商铺的抽样问卷调查中,治理交通与取缔酒吧间的不正当竞争,是商铺反映最为突出的问题,其中也有部分商铺谈到了应该把什刹海地区全部变为商业空间,减少当地居民居住的想法(参见图一)。

与此同时,在对居民的访谈中,我们发现,所有的居民都谈到了商业经营对人居环境的干扰。酒吧都营业到后半夜,扰民是客观的现实。居民的反映,体现了社区居民对自我居住环境的合理要求。在访谈中,我们还发现,居民在反映商业经营对社区环境干扰的同时,还担心大批游客的到来对自身利益的侵害。被问及是否愿意开放自宅让游客参观时,大多数人的回答是否定的。显然,社区居民这一群体,还没有成为什刹海地区开发与保护中的有影响力的力量。而居民与商家的矛盾,正是什刹海地区保护开发中最大的症结之所在。(参见图二)

而在居民与商家之外,游客作为第三方,他们长期在这里的活动且人数不定,他们的倾向性同样对什刹海地区的发展方向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我们的调查主要针对外地游客和本地游客两个群体展开,发现他们的目标和需求存在着很大的差别。比如,恭王府门前旅游团游客多为外地游客,在对他们的调查中发现,王府和名人故居是这类游客在什刹海地区的首选,而且他们对什刹海历史文化的了解大都停留在导游的解说层面(参见图三);而在什刹海周围随意游览的游客多为北京本地游客,在对他们的调查中发现,划船、散步、泡吧、逛街的人数占了很大比例,他们是出于对什刹海环境和文化的热爱,才来到这里享受生活的(参见图四)。可见,游客这一群体有保护什刹海历史文脉和安居环境的愿望,但不拒绝商业的介入,特别是北京当地的游客,他们对什刹海的需要是长期的,也是多样的,来什刹海品尝北京小吃和泡吧是他们的休闲方式之一。

根据以上对问卷的陈述,什刹海地区的空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 商业空间――商铺主――公共空间+私人空间;

2 居住空间――居民――私人空间;

3 两种空间以外的空间――游客――公共空间。

商铺通常包含了供客人使用的公共空间和后厨、库房等私人空间。而居民的住所则是私人空间。在这两种空间之外的空间,则是由游客和他人共同占有的公共空间。在三种空间的转换中,游客试图进入居民的私人空间满足探索四合院的欲望,而商铺也希望把居民的私人空间变为可供客人使用的公共空间。因此,什刹海问题的实质就在于,私人空间和公共空间的相互转换过程中出现了问题。公共空间的过度膨胀,干扰了私人空间内的活动。而私人空间作为一个个独立的个体,没有找到与公共空间相互平衡的策略。我们课题的探讨,就是在这一层面上展开的。

二、什刹海地区居民居住现状

本次针对当地居民的访谈,对象主要选择在什刹海地区居住时间较长的居民。这些老住户大多在这里居住了四五十年,对这片水域有强烈的归属感,他们不仅见证了什刹海地区的过去,更对这片区域的现在和未来充满感情。

(一)居民居住环境差,人居住房面积小

在对什刹海地区居民的调查中,发现当地居民的居住环境绝大多数为平房、杂院,家庭月收入参差不齐、生活水平相对较低。而且人均居住面积较小,很多住户一家四世同堂,也只有三十平米左右,其中还有一多半是自建房。例如白米斜街的张之洞故居内就住了六户居民,从建筑面积看,原房屋应有一个较大的院子,现在院子基本没有,布满了自建房。严格的说不是房,是自建的窝棚。在没有建筑的地方,则堆满了煤气罐、水桶等杂物。还有居民在本来已经很局促的院子里搭了鸽子屋,已经难以看出故居原有的格局。①居民对目前居住环境中存在的问题,多数人的感觉是基础设施差和生活水准低,认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增加住房面积、加强居住卫生和改善生活设施。尽管生活条件并不理想,但绝大多数答题人仍愿意在此居住,他们喜欢平房四合院的主要理由是生活方便。他们居住在老城区的感觉不但是故土难离,更有自豪感。

在什刹海的整体区域环境方面,当地居民认为什刹海的水域本身是这一地区最大的特色,但应该是安静的,儒雅的,而不是现在过度地喧闹和商业化。很多老住户反映,什刹海直到1949年以后,都具有郊区般的自然风光。最有名的不是商铺,而是文人,这里的定位就应该是文人雅集休息的场所。商业的发展是必然的,但终归是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之后的事情,应该在商住关系的平衡中有所侧重,在发展商业的方式中有所规范。以胡同游为例,很多居民反对的不是胡同游览本身,而是三轮车在胡同里的横冲直撞。而谈及将居民家庭开发为商业或公益性质的活态博物馆,30人中有20人以上持反对意见,主要原因如下:房子太小,有客人来了太乱,房屋产权不明晰,害怕一户的开放引起其他几家的是非;觉得参观者会干扰正常的生活,并且不愿意将自己的家底展示给别人看。因此,没有人认为旅游开发给他们带来了方便,酒吧噪音扰民的情况,是所有受访者都提到的问题。

由此,我们探讨过关于旧城区改造的问题,由于该地区人口密度大,被调查者大都认同将来肯定会有部分居民迁出。但从各种小型座谈会和入户采访了解的情况看,居民们更希望将在居民区的单位用房腾出改为民居。当问及一座四合院内居住几家合适时,比较多的回答是愿意三到四家合住。值得注意的是,赞成家族聚居的人并不多。虽然大多数人希望一户一院,但经座谈了解,被调查者理解的一户一院,其实是很小的院落,甚至是将大四合院分隔成一些较小的院落分别居住。北京旧城区的街道格局基本是元代奠定的,当问及对胡同的宽度的看法时,只有极少数答题者认为合适,约三分之一的人认为尚可,半数以上的答题者嫌胡同太窄。在问卷中还专门就利用四合院开展胡同游及开辟老北京民居博物馆等问题进行调查。有近半数答题者认为,在居民自愿的基础上将四合院对游人开放是可行的,但自愿选择将自家典型院落辟为博物馆的居民很少。

(二)交通状况恶劣,胡同游对居民生活造成干扰

在交通状况和生活基础设施方面,居民表示正常状态下交通状况较好,对出行比较满意,但是在高峰期,尤其是工作时间结束后和周末,这里的交通状况简直苦不堪言。所谓“苦不堪言”的根源,便是酒吧街和周围小酒吧的兴起。特别是2003年非典后,酒吧街开业,小酒吧不断涌现,这种经营模式延伸为半夜营业,噪音、人员杂乱和卫生状况差对居民的正常生活造成极大困扰。期间很多酒吧经营者也给过居民高额的房租,但很多人因各种个人因素拒绝搬走,于是,居民与酒吧的不和谐关系至今悬而未决。此外,胡同游也引起了当地居民的质疑,老北京的小胡同普遍较窄,尤其是在老胡同里居民有一些私搭的建筑,使得胡同更加拥挤,人力车横冲直撞,频繁发生居民与人力车的冲突。很多老居民要求全部清除商铺,修改胡同游的线路。

据原住居民介绍,什刹海地区现代商业发展是从1949年以前的晓市开始的,直到前,晓市依然兴旺。主要是卖杂货,也有小玩具――毛猴、泥鸡、纸龙――就是我们现在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零杂,小吃,古玩居多。很多人都提到,什刹海被当成商业中心,是近二十年的事情。现在的商业活动比以前丰富了很多,除了新潮的酒吧之外,一些传统民俗手工艺品也被摆上柜台。几乎所有访谈者都表示喜欢老北京的老物件儿,但是,绝大多数传统手艺已经失传,或面临后继无人的尴尬。此外,针对现在商家经营的问题,有很多老居民表示,什刹海地区以九门小吃为首的传统小吃和民俗变了味道。大多做法粗糙,水分太大。他们的存在和兴旺,误导了游客。但问到当地居民为何不自己经营传统小吃时,有的表示不会,但更多原因,居民认为太过复杂,不愿谈及。

由以上对居民居住条件和居住区开发意愿调查可以看出,在历史文化街区与旅游景区重合的社区,当居民本身已经成为风景的一部分,如何处理好居住与商用的关系,是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中必须注意的问题。

三、什刹海地区保护与开发中的瓶颈

在前两部分谈到的什刹海地区空间置换中出现的公共空间对私人空间的侵扰,本质上是由以下两个原因造成的。

(一)置换过程中对原地区历史文脉的保护力度不够

文脉,是这一地区的历史的实体承载物。在文脉保存完好的地区,可以从建筑文脉中考察这一地区的历史沿革,从原住民这一鲜活的文脉中了解到这一地区的民俗变迁,社会动荡。但是,在城市面貌发生极大变化的今天,对于城市文脉的展示则是往往通过地志与历史类博物馆来完成的。在博物馆的通史陈列中表现这一地区的历史文脉,自然有其完整、扎实的优点,但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博物馆的通史陈列,实际是把反映这一地区文脉的文物和文献从其存在的原环境中剥离出来,重新陈列在经过策展人整合过的空间中,而这种空间的规划中,在国内,很少有城市居民――文脉的鲜活的继承人的参与。这种做法,从某种程度上讲,又割裂了这一地区的历史文脉。也正因为如此,历史文化街区,这一对文脉整体保护的方法,成为地志性博物馆的重要补充。

在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中,我们认为可以借鉴艺术设计学的置换――重构理论。所谓置换――重构是指某一位置上形与形或物与物的更改或变换,在艺术创作中常通过改变原有艺术作品存在的环境,达到创造新的艺术形式或改变原有艺术形式功能的作用。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中,空间置换与再利用应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方法之一。在具体操作中,主要是对原有的建筑空间进行改造,转作商业或博物馆之用。这一做法,实际从民国时期已经开始。民国时期,北京地区的博物馆大多由古建改造而成。但是,文脉不仅仅存在于建筑中,实体空间因为人的存在才有了意义,而能够完好地延续与继承建筑文脉的,只有人。什刹海地区作为北京市内保存相对完好的历史文化街区,其原住民在一次次的旧城改造的浪潮后不断地边缘化,对自己居住的社区也渐渐陌生。在课题组对什刹海居民的访谈中,很多居民谈到,是2003年酒吧的出现改变了什刹海幽静的风貌,而对这种由于经济作用造成的改变,他们从来就是不情愿的。

而这一地区建筑文脉的保护,同样是不容乐观的。在空间置换过程中,将四合院变为酒吧是在政府主导下许多商家的选择,而四合院作为北京传统的民居,是以院落形式存在的,不太适合酒吧对单体空间的需要,因此,在什刹海前海社区,经常能见到酒吧的装修方式就是将四合院的内部结构全部拆毁,仅保存其外立面,作为吸引游客的招牌。而开业于2003年的酒吧街,均是新建的仿古建筑,运用了部分清代王府建筑的元素,而有意无意地忽略了这一地区从元代以来的发展历程。

(二)置换后导致了社区面貌的同质化

在对什刹海游客的调查中,我们发现,特色小吃和创意手工艺品也是游客消费的首选(参见图五)。

但是,在课题组深入什刹海街区进行调查时,会发现酒吧已经成为什刹海商铺经营的首选。这种选择,一方面由于2003年以来政府主导的推动,另一方面也是商家之间相互模仿的结果。不仅是什刹海、南锣鼓巷,五道营……甚至远到丽江、平遥,把历史文化街区的老宅子改造成酒吧,似乎是商铺的集体无意识。但实际情况是,因为忽视了文脉,必然导致在文化历史街区的空间置换时一窝蜂地由经济利益做导向。而经济利益的标尺,必然导致这些历史文化街区的相互模仿,最终导致了置换思维的定势。而这种定势又蔓延到这些社区未来的设计者――艺术院校的学生中,在很多艺术系学生的毕业设计中,以非文物的老旧建筑的空间改造为主题,把传统院落改造成咖啡厅是首先的选择。关于社区面貌同质化的过程,可用下图表示:

自2003年酒吧街开业以来,什刹海社区经过了近十年的发展,在取得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好评的同时,以上两大问题也始终没有解决。在此,有必要对什刹海的历史文脉和建筑形式进行重新梳理,提出新的、多样化的置换方案,一方面避免商家的同质化竞争,另一方面,调动社区居民对社区改造的参与,只有原住民,才是一个地区文脉婉转延续的生命之所在。课题组成员在调研与深入思考的基础上,对解决以上问题提出以下初步设想。四、开放式博物馆的构建与问题解决方案

开放式博物馆这一概念源于西方20世纪70年代的新博物馆运动,英文名为eco-museum,在引人中国时,多被译为“生态博物馆”,其实践多见于对民族地区和乡镇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如民族语言、服饰和手工技艺等,在城市中的应用在国内尚不多见。

在什刹海地区的调研过程中,我们认为,在成熟的城市社区中构建开放式博物馆,其实质是对社区现有空间和居民用博物馆化的方法进行梳理和整合,最终实现保护社区文脉,提升社区品质的目的。在此基础上,可考虑建立什刹海文化创意产业联合体,将酒吧、旅游景点、四合院都纳合体下的经营个体。从而达到规范产业方向,提升什刹海社区文化单元的总体面貌。

(一)什刹海地区的三种文脉

从元代以来,什刹海地区的发展脉络大致是这样:元代,作为城市的水域中心,什刹海主要功能在于漕运,发挥着码头港口的作用,是城市对外的交通枢纽;明代,什刹海失去港口的作用,开始呈现出一片清幽的景象。也就是在明代,什刹海周围出现寺庙,也成为文人墨客怀古抒情的好去处;清代,什刹海周围王府林立。据统计,有清一代,在什刹海地区共出现过12座王府;民国以后,辅仁大学占用了原恭王府的院落作为校舍,随着文化教育的兴起,什刹海地区成为文化名人的居所;而在建国后的一段时间,很多文化名人定居北京后,什刹海地区仍是他们居住的首选。有资料显示,什刹海地区原有名人故居27处,现存24处,大多集中在晚清民国时期,且保存情况较好。

根据以上梳理,可以看出什刹海地区共有三种文脉线索,即:元代以来形成的水域文化与口岸商业文化脉络;明代形成的宗教文化与文人士大夫文化,什刹海正是得名于此时;民国的名人故居可以看做是这一条文脉的延续;清代以来形成的王府文化脉络。而把这些脉络有机地统合在一起的就是这里大大小小,现存建筑年代应该不早于清代的四合院。而直到今天,胡同四合院,仍然是什刹海的魅力之一,也是什刹海旅游最大的卖点。

(二)通过空间置换,打造什刹海的三种文化街区

在对什刹海历史文脉梳理的基础上和对胡同四合院现状的了解,我们认为,可以把不同的历史文脉具体化到不同的街区,用主题化的街区来引导不同街区的整体保护和开发,通过对现有空间功能的再一次置换,在解决商业竞争同质化的同时,避免了外来商户对当地原住民的再一次干扰和侵占。具体的置换方法是:根据三条文脉,把什刹海划分为有代表性的三种类型的街区,即,一是以烟袋斜街为代表的元代以来的商业文化街区,其范围大概包括烟袋斜街及其东部的旧鼓楼大街一线,可向北延伸到北二环;二是以名人故居和纪念馆为特色的后海和西海地区,可延伸到新街口一线,这一地区集中体现了什刹海的士文化应该是什刹海的闹中取静之处;三是以王府文化为代表的前海和金丝套地区,这一地区也是2003年以来形成的酒吧街之所在,可以看作什刹海面对游客最初形象。

对三种街区,可设置不同的空间置换模式。在本课题组对商铺的统计和调研中发现,商铺主普遍认为烟袋斜街的开发与经营模式是最为成功的。从对烟袋斜街的探访看来,这一街区的经营主业在于传统手工艺品,但从现状来看,传统手工艺的精微之处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大多手工艺品仍有提升的空间。而且,这种经营方式,从目前来看,还没有辐射到鼓楼大街一线,与烟袋斜街一墙之隔的地安门商场,主要的经营类型仍是日用百货类,烟袋斜街以点带面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完全的发挥。从居民调查来看,鼓楼大街一线的居民基本搬进了单元楼,商铺扰民的现象在这一地区并不严重,这也是烟袋斜街商业街开发比较有利的因素。

在主要体现名人故居和士文化的后海和西海地区,也是什刹海四合院比较集中的地区,这一地区应该避免酒吧的介入,而成为游客的探幽访古之处,也应该是什刹海地区内最适合原住民生活的社区。在很多游客的眼中,“什刹海=老北京民俗产品(特色小吃+手工艺品)+酒吧”,但正是游客的这种理解和前文所说的相对单一的置换模式,破坏了原住民的生活,让一个本来充满各种可能性的社区变成了一张“酒吧街”单薄的文化名片。因此对后海和西海地区的酒吧应与荷花市场酒吧街的酒吧进行合并和重组,取缔经营不善,连续经营时间不足一年,经营权转让过快的小酒吧,把后海与西海地区还原成为原住民生活区。而如同珍珠般散落其中的名人故居和纪念馆,则提升了这一社区的品质。

在王府和酒吧同样集中的前海和金丝套地区,应该是什刹海地区旅游开发最为成熟的地区,在课题组的居民访谈中,也是原住民意见最为集中的地区。在这一地区,商家与居民之间的矛盾极为突出,酒吧扰民是不争的事实,虽然酒吧尽力回避这一矛盾,尽量避免与音乐有关的大型活动,但仍然无法解决二者之间的矛盾。那么,在这一酒吧经营和旅游开发最为集中的地区,空间置换可以适度的向商业经营倾斜。具体做法是,可适度引导居民将房屋租赁给酒吧或商铺进行经营,但酒吧和商铺不应破坏四合院的建筑结构,具体经营项目可在政府的引导下进行。

(三)构建开放式博物馆,重组什刹海历史文化资源

在参照历史文脉,多样化置换的前提下,进行什刹海地区开放式博物馆的构建。我们认为,在历史文化街区进行的开放式博物馆构建,实际是用博物馆化的方式对什刹海地区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重新整合和规范,尊重从元代以来形成的城市规划遗产,提升北京城市中心区的整体形象。开放式博物馆,不需要宏大的地标建筑,其展品更多的是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是博物馆平民化的标志,也应该成为商业、居民、文化三者共同搭建的社区平台。什刹海地区开放式博物馆构建的具体方法如下(参见图六):

在代表商业文化的烟袋斜街一线,在利用现有的什刹海地区博物馆(即广福观)的基础上,在此经营的各商铺应增加对所出售手工艺品的历史和制作流程的展示。对什刹海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也可集中于这一地区。这样做一方面提升烟袋斜街的经营水平,另一方面也可以切实改善非遗传承人的生活状况。而当地居民的文化传承,本身又是开放式博物馆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示方式不必统一,可结合不同的空间方式由商家自行调配。

在反映原住民生活与故居文化的后海和西海一带,开放式博物馆应给外来者带来走进四合院的体验。这四合院,可以是名人故居,也可以是活态的百姓生活。这种走进,应该在尊重居民意愿的基础上,由政府进行引导,但不应给原住民带来过多的干扰,四合院开放数量也不应过多,在开放过程中,要允许原住民按照本来的意愿营造院内空间。开放程度要由原住民决定,这体现了历史文化街区空间置换中对原住民所形成的社区文脉的尊重。

在前海和金丝套地区,应该用开放式博物馆的理念对2003年以后形成的酒吧文化进行重新的整合和提升。什刹海酒吧与北京其他酒吧区的不同之处在于,这是城市中唯一一处临水的酒吧区,它的特色就在水文化。那么,这一地区的酒吧应该彰显这一特色,在酒吧装饰上应采用什刹海老照片的元素,用不同时期的照片和什刹海地区的手绘图营造出什刹海地区桨声灯影的幻觉,凸显什刹海地区的历史文脉。

在对现有文化资源进行整合的基础上,我们认为,还应在什刹海文化特色的背景下,再建立一些独立的博物馆,从而进一步提升和强化什刹海地区文化内涵。具体拟建立博物馆如下。

1 烟袋斜街一线

(1)北京传统玩具博物馆

作为北京市内非物质文化遗产集中的地区,什刹海地区汇聚了核桃、毛猴、泥鸡、面人、鬃人等一批亟待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现今已不多见的北京传统玩具。建立北京传统玩具博物馆,体现了对什刹海原住民文化的尊重,提高了什刹海社区的凝聚力,体现了什刹海社区的品质的提升。

可行性与经营规划:什刹海地区作为北京老城区,现有不少手工艺人居住此地,他们普遍技艺精湛,生活贫困。在与街道领导座谈时,曾用“十个艺人九个穷”来形容他们的现状。另一方面,北京的旅游市场,对传统手工艺品和传统玩具有着大量的需求,但传统手工玩具的制作成本高,制作周期长,因此市场上充斥着大量打着北京传统玩具旗号的仿制品,给老北京传统玩具带来了负面影响。通过玩具博物馆的建立和运营,可以整合什刹海地区的传统文化资源,在博物馆的带动下,可建立传统玩具DIY工坊,请游客在手工艺人的指导下制作玩具。

在经营上,这一博物馆可面向什刹海地区内非物质遗产继承人招商。一方面解决了艺人的生计问题,另一方面,游客参与制作的过程,玩具从礼品、纪念品也转化成为游客北京生活的记忆。同时减少了仿制品的存在空间。手工艺人的工作由制作变为准备经过加工的原材料,减少了工作流程和时间,也为老北京玩具进一步走向市场提供了可能。

(2)北京雕漆艺术馆

雕漆,又称剔红,是北京地区传统手工艺之一,与湖南湘绣、江西景德镇瓷器一样,被称为“中国工艺美术三长”。多年来,漆雕以其独特的工艺,精致华美不失庄重的造型受到海内外艺术爱好者的青睐。

可行性与经营规划:作为北京独有的手工艺产品,漆雕产品长期存在着仿制品较多,产品档次偏低等问题。而且,在工艺收藏大热的今天,雕漆作品始终没有进入收藏家的法眼,很大程度是对这一产品的认知度低,对工艺本身的推广不够和为了降低成本而简化工艺流程造成的。在什刹海地区建成漆雕艺术馆,有助于梳理漆雕工艺的全过程,在留住手艺的基础上,把展示与收藏相结合,借助于什刹海地区的旅游人群和高端会所资源,把面向观众的展示与小范围的品鉴会相结合,建立博物馆会员制度,通过此博物馆覆盖全北京的雕漆工作室与产品资源,整合和提升漆雕行业的市场竞争力,从而提升什刹海开放式博物馆的档次。

(3)北京京绣艺术馆

京绣又称宫绣,是以北京为中心的刺绣产品的总称。明清时期开始兴盛,多用于宫廷装饰、服饰,用料讲究、技术精湛、格调风雅,民间高档的宫绣大都与皇宫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京绣属手工刺绣,所以在今天机绣发达的时候,为区别于机绣又名“手绣”。京绣在解放后,逐渐形成了自己鲜明的艺术特点与风格,其选料精当贵重,针工巧妙得体,色彩绚丽豪华,格调高雅。

经营规划:现在烟袋斜街,已有多家挂名的京绣绣品或服装店,但没有形成品牌效应,也没有统一的经营规划。通过博物馆的形式,对什刹海地区现有的京绣产品进行整合,凸显什刹海在京绣品牌化过程中的作用。虽然在百工坊有京绣的工作室,但百工坊的客流量无法与什刹海相比,所以,什刹海地区应该是京绣等一批北京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扬光大,走向世界之处。

(4)什刹海历史博物馆

什刹海历史博物馆作为全方位展示什刹海地区历史文化的方志性博物馆,提示了什刹海地区的历史文脉,与高大全的城市博物馆相区别,什刹海地方性的博物馆的特色在于,展示什刹海原生态的历史与文化。在这里,初到北京的游客理解了这片城市之肺真正的内涵。什刹海历史文化博物馆应该是什刹海博物馆群之首,规定了什刹海博物馆群的内涵和外延,以及对这一地区历史文化统一的表达方式。

经营规划:什刹海历史博物馆的经营,应该是什刹海文化开发的龙头。什刹海的文化产品,应建立在对这片区域理解的基础上。而什刹海历史博物馆,应该是理解与开发的结合点。

(5)萧军故居

萧军故居位于鸦儿胡同6号,是一座西式的二层小楼。建国后直至去世,萧军一直在此地居住。现在房屋的东墙已经坍塌。从现有情况看,应对故居进行维修,维修后可采用招标经营的方式,把故居陈列与商业用途相结合,在不改变故居空间结构的前提下,对故居进行开发。

2 后海和西海一线

(1)北京民居博物馆

什刹海的后海与西海一线,是什刹海民居保存最为完善的地区。如何使参观者对四合院这一民居形式留下整体印象?民居博物馆以模型、图片、建筑构件等方式,对北京四合院的样式,种类做了梳理和解读。梳理了什刹海的文脉,集中体现了什刹海市民文化的特色。同时可把设计师对四合院改造的方案在此博物馆中进行展示,并在展厅中标明什刹海可以开发的民宿。把博物馆参观与民居体验合为一体。

可行性与重要性:北京地区的四合院民居形式,作为北京地区最具地方特色的文化遗产,什刹海地区近些年的变化是巨大的。很多老屋的改造与消失,成为不可弥补的损失。通过博物馆这一形式,对什刹海地区的四合院资源进行重新梳理,从而与以展示皇家建筑为主的北京建筑博物馆交相辉映,对北京地区的古代建筑史进行完整的把握。把这样一个博物馆设在什刹海,什刹海社区就取得了北京民居研究的制高点,这也与它在贯通东西的平安大道边上的位置是相一致的。

经营规划:把模型建造过程的现场展示与四合院模型的销售整合起来,可加入亲子互动体验活动。可邀请当地居民担任讲解员,把参观博物馆与走进四合院结合起来。同时,在博物馆内可出售北京市内现存老建筑旅游地图,从四合院博物馆前往其他老建筑的路线一一标注,这样,把北京市内的老建筑连为一体,北京民居博物馆起到了全部覆盖与整合的作用。

(2)什刹海地区名人故居联盟

什刹海地区作为北京地区名人故居的集中地,可在此处设立名人故居联盟,从而形成对北京市名人故居的辐射效应。

经营规划:可利用名人故居的效应,整合北京市的名人故居资源,进行名人故居巡回展,让展览走向中小学校,走向社区,把名人故居这一品牌的效益最大化。同时出版《北京地区名人故居手绘地图》、出版《什刹海畔的名人故居小丛书》。

(3)辅仁大学校园

辅仁大学原为涛贝勒府,现仍被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使用。也正因为被大学使用,所以始终没有遭到大的破坏。把校园纳人博物馆的网络,可在校内举办辅仁大学校史展览,安排学生成为博物馆的志愿者,同时开发校内老建筑的明信片等文化产品。

3 前海和金丝套一线

(1)张之洞故居陈列馆

针对位于白米斜街1号的张之洞故居,前文已经描述了现有状况。可在故居内建立陈列厅,在不改变现有居民居住环境的前提下,对故居采取半开放的形式,在居民室内悬挂有关张之洞生平陈列的老照片,允许游客参观。相关展陈维护由居民进行,政府可按月付给居民维护费用。

(2)观复博物馆什刹海分馆

可行性与必要性:观复博物馆现已在酒吧街的入口处开办了观复博物馆纪念品店,他的入驻,暗示了什刹海酒吧文化的一次转型和提升。而如能将此店的销售与对观复博物馆的整体展示相结合,设立观复博物馆什刹海分馆,将会使什刹海酒吧与观复博物馆得到双赢。

经营规划:以展示促进纪念品的销售。马未都作为收藏界的个人品牌,在什刹海设立观复分馆,使更多的人有机会对观复有一个近距离地了解和体会,而也会改变一些对酒吧街的固有印象。

(3)什刹海酒吧文化博物馆

可行性与必要性:酒吧与酒吧街,是什刹海的一张文化名片。但如何对酒吧文化进行规范和疏导,如何定位什刹海酒吧在北京各酒吧区内的位置,如何展示酒吧这一舶来品在北京的生根发展,什刹海酒吧文化博物馆必然起到提升什刹海酒文化的品质,规避酒吧经营中的不良倾向,进而起到提升什刹海社区品质的作用。

经营规划:酒吧文化博物馆实际起到什刹海酒吧联盟的作用。什刹海酒吧文化博物馆将实行会员制,把面向游客的常规展示与面向会员的小范围活动相结合,一方面引导游客走入什刹海酒吧,了解什刹海酒吧的魅力。另一方面,利用会员的活动和参与,及时调整什刹海地区各酒吧的经营,通过对什刹海酒吧的梳理和整合,为什刹海酒吧街带来更多的客流,同时提升什刹海酒吧街的整体形象。

以上各博物馆均利用现有空间,在展示的同时,不影响居民的正常生活,不干扰商家的正常经营。

(4)书会与老照片工作室

可行性与必要性:晚清民国以来反映北京城市生活变迁的老照片一直是历史研究者和海峡两岸藏家追捧的对象。什刹海作为北京人文社区的代表,老居民、老房子和老照片构建了什刹海的传统形象。在调研中了解,社区居民手中藏有数量可观的老照片,但居民出于种种原因,往往不愿参与将照片交予博物馆进行展示。建立老照片工作室,把博物馆建在了居民家中,同时由工作室负责照片的冲洗、复制和保护工作,在什刹海地区建立老照片产业链,居民的利益得到了保证,影像资料电子化后,可在工作室永久保存,避免了信息资源的丢失。而老照片产业链的形成,又为以老照片为基础的各项创意产品提供了支持。同时,可把与什刹海有关的新书活动在此处举行,并在此处建立什刹海地面景观节点。用老照片纪念馆联系过去与未来,名人与市井。

篇2

博物馆是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实物的场所,是人类社会进步和自然变迁的一种见证。博物馆的文物收藏、教育、科学研究三大传统功能对传承文明、教育大众、推动科学研究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变革,在三大传统功能之外,越来越多的博物馆也开始逐步培训其旅游的功能。随着全国范围内博物馆免费政策的实施,博物馆旅游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的同时,也迎来了高速增长的发展时期。

本文以德阳市的广汉三星堆博物馆为例,通过实地走访、深度访谈和问卷发放的方式,对其旅游发展现状进行了调查,并试图通过本研究,对德阳市的博物馆旅游发展提出有价值的建议。

一、三星堆博物馆简介

三星堆博物馆位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星堆遗址的东北角,地处历史文化名城四川省广汉市城西鸭子河畔,南距省会成都约40公里,是我国一座现代化的专题性遗址博物馆。博物馆于1992年8月奠基,1997年10月建成开放,馆区占地530亩,展馆面积11000平方米。博物馆融文物收藏保护、陈列展示、学术研究、社会教育等职能于一体,集中收藏和展示三星堆遗址内出土的极富古蜀地方特色的珍贵文物。近年来,三星堆博物馆先后被评为“全国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和 AAAA 级旅游景区,成功发行了“三星堆邮票”和“三星堆金银纪念币”。2012年,三星堆博物馆接待游客70.4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175.3万元,极大的带动了广汉市旅游业的发展。在四川省旅游发展十二五总体规划”中,三星堆被列为全省重点建设发展的十大精品旅游区之一,而《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四川旅游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也将旅游列入全省经济发展支柱产业,这为三星堆古遗址文化旅游区的发展提供了绝好的战略发展机遇,也为加快该区域的旅游基础服务设施建设、推动区域综合开发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

二、三星堆博物馆调查及分析

课题组采用实地考察、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方式,对三星堆博物馆的总收入、接待人数、客源市场、游客文化水平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得到了以下结论。

(一)三星堆博物馆总体经营状况

由表1、图1、图2可知,从2009年到2012年,三星堆博物馆的旅游总收入和旅游总人次总体上呈现出稳步增长的状态。其中2009年、2010年增长幅度较大,旅游总收入增长率分别为22.7%、25.3%,旅游总人次增长率分别为38.2%、61.7%;2011年出现负增长,旅游总收入增长率为-1.95%,旅游总人次增长率为-1.3%;截止到2012年,旅游发展势头有所回升,增长率均超过15%。

(二)三星堆博物馆的游客特征分析

1、省内客源比重较大,市场集中程度较高。

通过课题组对三星堆博物馆游客人数的抽样分析发现,在2012年,本省客源占总游客的比重为56.73%。前5位客源市场分别为四川、广东、上海、北京、重庆,其游客人数占游览博物馆游客总数的81.53%。同时外省客源主要分布在西南、华北、华东和东南沿海经济比较发达的长三角地区等省。

2、游客年龄分布较广,教育水平较高

课题组通过调研发现,到三星堆博物馆参观旅游的游客以15—25、35—45、55—65这三个年龄段为主,比例占游客总人数比例的88.75%,这些游客是三星堆博物馆旅游参观的主体。15—25、35—45这两个年龄段的游客对于增长知识、教育子女有着很大的需求,而55—65这一年龄段的游客则对文物鉴赏有着浓厚的兴趣。这其中游客受教育的水平普遍较高,有55.78%的游客具有本科及本科以上的学历。

3、游客获取信息的来源较窄

课题组通过实地访问发现,来三星堆博物馆旅游的游客多是受到他人推荐才得以知晓博物馆“值得一看”,这部分游客占到游客总数的48.93%,其余有33.75%是通过广告、新闻媒体推荐、网络推荐等方式选择到三星堆博物馆旅游的,通过旅行社推荐来旅游的游客不到2.35%。这就表明了三星堆博物馆的宣传促销力度不大,营销的措施也有限。

4、游客参观动机单一

课题组研究发现到三星堆博物馆参观的游客主要是因为对历史文化游兴趣,其目的多是为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增长自己的见识,以此为动机的游客占到了总人数的59.72%,另外也有35.83%的游客已是多次参观博物馆,再次前来的目的是陪同家人和亲友一起参观,只有1.59%的游客来博物馆的目的是使用博物馆的设施和休闲空间。

(三)三星堆博物馆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1、游客认知存在偏差

三星堆博物馆是三星堆遗址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三星堆遗址旅游区是及博物馆游览、园林游览、休闲观光于一体的综合旅游区。课题组在调查的过程中发现,许多游客只在遗址区的园林游玩,真正进入博物馆参观的游客却寥寥无几。许多游客对于博物馆有一种敬畏的认知,认为如果进入博物馆却没有导游讲解或是没有专业知识的储备,就不会真正了解展览文物的主题与内涵。也有一些游客认为参观博物馆是一种文化性很强的旅游行为,相对于花钱买了门票浏览完后心中的不明不白,在遗址区的园林中休闲放松更显自在休闲。

2、博物馆旅游促销力度不够

三星堆博物馆所展的文物曾十余次出国展览,并激发了国内外数百专家的研究热忱,参观者均惊为“天人”,这都说明三星堆博物馆是深具旅游发展潜力的。但是课题组在调查中却发现到游览三星堆博物馆的大多为本省游客,其知晓三星堆的渠道也多为朋友推荐或介绍,鲜有自发前往游览的游客,而在广汉市的各大宾馆、车站这种游客聚集的地方也基本上看不到免费供游客取阅的宣传小册子。也就是说,这个持续了两千多年的在业界评价很高的古蜀文明遗产并没有发挥出其真正的影响力,因此,加强三星堆博物馆旅游的宣传促销工作是当务之急。

3、展馆面积不足、展示形式单一

三星堆遗址出土的文物不仅量大而且制作工艺,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科研价值。但是课题组通过调查发现,由于现在博物馆的展馆面积为4000M2,相对于同类的金沙博物馆的7588 M2的展馆,其基本的陈列需要远远不能满足,这就是博物馆不得不将大量的珍贵文物长期深藏于库,不得同游客见面,造成了极大的文物资源浪费。同时课题组也发现,三星堆博物馆的藏品展示主要以静态展示为主,与之所匹配的文字解说也不够详细,并极少使用数字虚拟技术技术模拟展示,这样许多游客再游览完后多少会产生“懵懂”的感觉,这也是三星堆博物馆游客重复游览率不高的原因之一。

三、三星堆博物馆旅游的发展对策

三星堆遗址旅游作为德阳市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在德阳旅游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区域经济、文化和教育等方面有着长远的影响。课题组通过调研,认为三星堆博物馆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措施,来促进三星堆博物馆旅游的发展,从而带动区域整体旅游产业的发展:

(一)研究游客心理,设计经典旅游产品

游览三星堆博物馆的游客,许多都具有文物赏鉴、增长知识和教育子女这样的需求,纯粹以休闲、娱乐为目的的博物馆旅游并未为广大游客所熟悉和接受,因此,研究游客心理并针对不同的游客设计不同旅游产品就显得尤为重要。三星堆博物馆可以在博物馆游览与遗址区内的观光景点的路线方面进行设计和搭配。在博物馆旅游参观和在遗址区休闲观光是动静的结合方式,在线路的设计上,要吸引游客在参观游览了遗址区(博物馆)后能有兴趣继续到博物馆(遗址区)进行浏览参观,使游客在放松心情亲近自然的同时又能得到精神的享受和知识的增长。

(二)树立品牌意识,加强博物馆的宣传

三星堆博物馆展品丰富,类型多样,具有非常高的旅游开发价值。三星堆博物馆需制定综合的市场营销战略,和成熟的营销团队合作,通过开展主题活动、举办主题节庆等方式来创造属于自己的品牌;完善宣传影片、广告、书籍等宣传资料,并加强同电视、报纸、杂志、网络等各种知名媒体的合作,来提升和扩大自身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开辟传统和新兴的销售渠道,推出针对不同客源市场和不同消费需求的旅游产品;有计划的开展招商引资活动,采取各种方式吸引民间资金,组织主题民间节庆活动和宣传活动,打造具有特色的青铜文化优秀项目。

(三)加强创新力度,丰富展览方式

三星堆博物馆可以通过创新展览的表现手法、突出个性化和多样化的方式来改变现有的“隔着玻璃看,耳听旁人讲”的传统平面、静态的展览方式。应跟随现代博物馆展示方式的新变化,重视高新科技在陈列手段中的运用,应用现代的声、光、电等手法和信息多媒体等技术,丰富展览的方式。并缩短展品、藏品的展示周期,多开展丰富多样的主题展览,保持展览陈列的灵活性和新鲜感。同时还可以提高展览的互动性,通过情景模拟、观众参与等多种形式,是展览陈列剧情化、场景化、立体化,以提高游客的参观激情,以达到游客多次参观的目的。

四、结语

在西方,博物馆旅游是民众常选择的一种休闲方式,但在我国博物馆旅游却仅处在起步状态,但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的休闲需求和精神文化需求也在飞速的增长,这就给三星堆博物馆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广大的空间和绝好的机会。所以三星堆博物馆要以三星堆古蜀文化为核心,以三星堆形象为品牌,以三星堆遗址为依托,将三星堆文化的研究成果转化为旅游资源,在让游客在赞赏三星堆古蜀文明的神奇的同时也将三星堆古蜀文化的影响力传播更远。

参考文献

[1] 戴昕,陆林,杨兴柱,王娟. 国外博物馆旅游研究进展及启示[J]. 旅游学刊,2007(3):84.

[2] 余健. 博物馆文物馆藏环境调查研究——以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为例[J]. 科技资讯,2010(30)186-187.

[3] 窦引娣. 中国博物馆旅游发展现状与构想[J]. 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08(5) :65 -68.

篇3

关键词:

博物馆;文化创意文化创意近年来成为不断升温的一个热门词汇,全国各大博物馆纷纷走上打造本馆文创特色产品之路。今年6月湖北省博物馆承办的《让文物活起来——全国文博单位文化创意产品联展》,吸引了全国44家文博单位共500多种文创产品参展,彰显了当前博物馆界对文创产品开发的重视程度。

尽管我国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势头良好,但因处于初级阶段,当前绝大多数博物馆文化产品开发仍存在一些不足。如全国文博单位文化创意产品联展,在琳琅满目的文创产品中,印有文物标识性纹饰的冰箱贴、钥匙扣、马克杯、笔记本、书签等占绝大多数,设计思路大多平淡无奇。国内博物馆商店由于产品种类单一,设计缺乏新意,常常是观众“过而不入”的参观盲区。笔者结合部分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现状,认为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存在如下几个问题:

第一,经费紧张,经验缺乏,政策不完善。如今,博物馆大多是免费开放,经费来源主要依赖国家财政拨款,每年的经费一般只够维持日常运营,开发文创产品明显资金匮乏。在日常运营中,博物馆与市场接触机会较少,导致缺乏文创产品营销经验。

第二,博物馆特色不明显,产品缺乏博物馆特色。如有些产品只是把书画作品或者文物的图案直接印制在丝巾、抱枕、T恤、文具用品、茶具等物品上;有些产品只是对文物实体进行了模拟复制;有些产品与旅游纪念品十分相似,缺乏实用性和好的创意。

第三,品种雷同,缺乏新鲜感。有些博物馆的文创产品跟风严重,严重雷同,如耳机、调味罐、U盘、纸扇、香炉、书签、雨伞、杯子等相似产品屡见不鲜,缺乏创造力和想象力。

如何让观众参观完博物馆之后,再购买一两件有纪念意义的商品,把博物馆文化带回家,已成为当代博物馆的共识。笔者认为文创产品的开发应把握住以下几个关键点:一是博物馆文创产品要以消费者的利益为出发点;二是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发文创产品,不要盲目追求数量;三是要组建一个富有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博物馆文创产品创意团队,提高产品质量和内涵;四是注重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建立一支专业基础扎实、市场嗅觉敏锐、擅长经营管理的综合型人才队伍;五是在产业链条上要注重完整性,遵循互利共赢的原则选择合作企业。

第一,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进行宏观体制改革。为促进文创产业产业化、规模化的持续快速发展,国家需出台更加明确的宏观政策及详细的法律条文,具体包含出资问题、人才培养问题、利润分配问题、企业合作问题、税收减免问题等。

第二,建立有效的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模式,缩短周期,提高效率。文创产品的开发是一项冗长、繁杂的工作,必须按照一定的流程来开展工作。成功开发出新产品的关键是缩短开发周期,建立有效的开发模式,这样不仅能节省新产品开发的时间成本,还能节省资金成本。

第三,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前期,要进行全面、缜密的调查研究,制定文创产品开发任务。博物馆只有通过真实、全面的调查研究,才能制定正确的产品开发计划,提高开发的成功率,避免产品在开发过程中由于各种客观因素而半途而废,或者产品开发出来却不被市场认可。

第四,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要加强沟通,获得更全面的信息,做出详细有效的调查报告。这不仅需要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人员搜集大量市场信息,还需要博物馆各职能部门的紧密配合。可组织一个项目小组,及时为开发设计人员和决策者提供相关参考数据和信息。

篇4

在当前博物馆发展的新形势下,博物馆与文化产业建立良性互动机制将成为推动博物馆发展的助推力。2015年3月20日正式实施的《博物馆条例》中鼓励博物馆挖掘藏品内涵,与文化创意、旅游等产业相结合,开发衍生产品,增强博物馆发展能力。基于此考虑,本研究以金沙遗址博物馆为案例,透过消费者对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的认知与偏好观察、思考当前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经营现状。同时,亦尝试为博物馆依据消费者偏好对现有产品进行调整与开发,进而推动博物馆与文化产业有效结合提供数据支持。

一、研究路径:认知、偏好与消费行为

消费者决策一直是经济学研究领域关注的焦点,经济学视角下的早期消费研究中集中探讨购买行为,并一度视消费的主体――消费者为“经济人”,即消费决策是购买者理性选择后的结果,消费者在偏好、产品及其价格等既定前提下,根据收入决定所需购买的商品并实现效用最大化。自20世纪50年代,学者在不满足于“效用理论”在解释复杂消费行为存在的局限性的同时,也致力于探索新的研究范式。一方面认为消费行为不仅限于购买行为及购后反应,也是个体或集体性选择、购买、使用或处理产品、服务、理念或体验以满足需求和欲望。另一方面,指出消费者受环境影响(文化、社会阶层、家庭和境遇);个体差异及影响力(消费者资源、动机和参与度、知识、态度与个性、价值和生活方式);心理学(资讯处理、态度和行为变化)等一系列因素影响且是具有差异性的消费主体。可见消费是一系列复杂行为,影响消费者决策的因素亦十分多元。

1969年,霍华德与谢思在消费者决策模式基础上提出“购买者行为理论”,强调将影响消费者抉择的社会、心理和行销要素相整合。该模式从投入因素(如产品的质量、价格、特征、家庭、社会阶层等)、外在因素(文化、个性、阶层等)、内在因素(动机、需求、预期等)以及产出因素(认识反应、情感反应和行为反应)四个变量考察消费者行为。恩格尔等学者则提出“消费者决策模式”,认为消费行为是由资讯投入、资讯处理、决策过程、决策变量四个过程,以及需求认知、资讯搜寻、方案评估、购买与购后结果五个阶段构成的行为过程。两种模式均强调资讯获取与处理在消费决策中的重要作用,并且关注环境、心理和认知对消费行为的影响。

在消费行为中,偏好是消费者感知商品或服务,建立并维系品牌与消费者关系的体现,并且是探究需求与供应之间内在关联的重要途径。偏好是消费者心中对于产品的主观判断,消费者依据产品自身特色,使用经验以及外界刺激形成自我回馈经验并形成一套价值判断体系。米瑞拉-克里斯蒂娜认为偏好表达了消费者对产品、服务或交易形式的情感契合度,它能够被商品的物质属性,如形状、大小、颜色、包装等;商品的附属要素,如标签、名称、使用说明等;以及能够拥有及使用特定商品的相关规定所激发。消费者偏好评估多被用于产品开发与调整,检验产品于购买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及进行利益规模的评估。基于此,本文从消费者偏好角度对金沙遗址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经营情况进行评估,建立认知、偏好与消费行为的内在关联。

二、研究设计与方法论

本研究以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展开。其中,通过非参与观察与文献研究了解金沙遗址博物馆商店内部产品结构与经营现状,参观者在商店内部停留时间。围绕博物馆开发的文化创意产品认知、消费体验等信息进行调查问卷的设计,同时对该馆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人员及主管人员进行深度访谈,对部分参观者就购买动机、产品认知进行半结构式访谈。

金沙遗址博物馆建立之初便设有纪念品商店,位于博物馆负一层,装修风格秉承博物馆的古蜀文化之风。该博物馆文创产品均由金沙遗址博物馆纪念品公司设计、生产,迄今已自主开发160余种,联合开发2000余种工艺品。产品设计与开发均围绕古蜀文化从馆藏文物中提取设计元素,例如太阳神鸟系列产品(包括首饰、茶具、摆饰、家装饰品等)、漆器、金沙乌木、古蜀陶器、大金面具摆件、金沙小夜灯、铜小立人系列饰品和海贝系列饰品等。其中,金沙小夜灯、铜立小人系列设计元素提取自金沙遗址出土的铜人形器、四节玉琮、铜牛首、石虎、喇叭形金器、铜鸟等图案。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