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6 09:30:4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权力型无形资产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非标准化债权资产作为金融市场创新产品,已经成为银行理财间接投资发展最快且最具活力的新选择。2013年银监会下发8号文,对非标准债权资产业务进行界定。
非标准化债权资产在2010年以前主要指信贷资产和信托贷款;2010年至2011年期间包括信托资产收益权(投向债权)、票据资产;2012年后,包括北京金融资产交易所等市场交易的债权。在2013年8号文中,又将非标准化债权资产定义进行外延,是指信托贷款、信贷资产、承兑汇票、应收账款、委托债权、各类收益权、信用证、股权融资(带回购条款)等未在银行市场、证券交易所等资本市场交易的债权资产。
二、对非标准化债权资产的规范监管
2013年银监会下发8号文对非标准化债权资产提出“双红线”规模控制、“资金池”禁止操作、信息披露和风险管理等方面的规范监管。
非标准化债权资产“双红线”规模控制。第一,严格要求红线,即有效规避银行规定时点考核红线而进行时点调控,提出红线考核时点为任何时点;第二,从业务增量和业务占比进行双重总量管理控制,要求非标准化债权资产投资余额低于银行上年度总资产4%,低于理财产品余额35%,且以较低者为红线标准。
非标准化债权资产“资金池”禁止操作。银监会8号文明确规定资产管理“单独管理+单独建账+单独核算”三单独原则,要求银行理财产品和投资标的物要对应,强调的是标的物和理财产品之间关系的确定,而非一一对应。其中,单独管理是指独立对理财产品进行投资管理,要求银行在业务操作中保持理财产品的独立性,否定了资金池、资产池多对多业务操作的合法性;单独建账是指单独记录理财产品的投资明细账,逐项明确理财产品的投资资产。从财务角度独立操作产品,并确保财务信息清晰明确,否定资金池业务;单独核算是指单独对理财产品进行账务处理,为每个理财产品单独建账出具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利润表等财务报表,是对单独建账原则的延续发展,利于有效实施监管政策。
强调临时信息和发行信息并重的披露原则。其中,非标准化债权资产发行信息披露包括融资客户、到期收益分配、融资期限、项目名称、交易结构等基本信息,但是在银行理财产品信息中这部分信息披露经常被弱化;非标准化债权资产临时信息是指理财产品在存续期内发生风险变更、风险状况发生实质性变化时,银行基于信息披露的时效性和重要性原则,应在5日内将非标准化债权资产临时信息披露给投资人。
加强非标准化债权资产风险管理。第一,明确提出非标准化债权资产等同自营业务风险控制原则。银行应等同自营贷款的管理流程进行风险控制,加强对非标准化债权资产的尽职调查,并加强对其投资风险审查,实行严格的投后风险管理。第二,严格合作机构的准入和退出机制,8号文规定合作机构进行名单制管理准入制,在开办业务10日前将名单上报监管部门。第三,加强代销业务权利审批,8号文规定非标准化债权资产产品发行或投资均需银行总行审核批准才可代销。
三、银行非标准化债权资产的财务处理规范
初始确认:银行对非标准化债权资产理财业务处理属于表外业务,记账方式由于不同的业务各不相同,如单式记账、复式记账直接登记在表外,或总账核算后于期末进行轧差出表。
存续期核算:第一,非标准化债权资产重估值,由于非标准化债权资产属于表外业务,因此不做重估值核算;第二,理财收益和支出。针对每个非标准化债权资产设置“理财资金投资收益”科目进行核算,符合非标准化债权资产单独核算原则;第三,利息计提和支出。银行按照非标准债权资产合同约定计提并支出利息,各银行之间的财务处理差异较小。
到期兑付:在非标准化债权资产理财到期日,按照合同约定兑付投资本金和收益,财务处理如下:
借:理财资金
贷:银行存款
如果非标准化债权资产发生损失,财务处理如下:
借:理财资金
贷:银行存款
无形资产是企业的巨大财富,它给企业带来丰厚利润的同时,也成为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对无形资产的研究和管理仍处于“初级阶段”,以致出现了不少无形资产大量流失的案例。虽然我国企业对无形资产管理已经日益熟悉,但这之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什么是无形资产,它有哪些特性,如何对其进行管理,如何正确的创立商标以及如何有效的维护等等,都是摆在我们面前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无形资产管理的重要意义
人们通常认为有形的东西才是财富,是却很少意识到,若没有无形资产的功能和作用,有形资产往往会变成空壳。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对无形资产的管理显得越发重要,其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有利于科技成果的转化。我国并不缺乏高科技人才,也比较注重科技资金的投入,科研院所、大专院校每年的发明创造为数不少,但真正能够转化为产品,为国家和企业创造经济效益的并不多。加强对无形资产的管理,提高对科技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的重要性的认识,将有助于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
第二,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水平。现代化管理就是对企业实行全方位的科学管理,包括对人和对物的管理。改革开放后,在与外商合资、合作过程中,经常发生侵权与被侵权的事件,这充分显示了企业在无形资产管理方面的弱化。缺少无形资产管理的企业,其管理方式是不科学的。
第三,有利于提高科技开发水平。无形资产大都是科技含量很高的资产,是人力资源进行创造性劳动的成果。但是,由于缺乏对科技成果的量化制度,使技术人员的复杂劳动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保护,影响了科技开发人员的创造积极性,结果往往造成低水平的开发或重复性劳动。
第四,有利于防止无形资产的流失。在国有企业改制、改造过程中,对有形资产的流失已经受到足够重视,但无形资产流失仍很严重。主要表现在:在企业公司制改造过程中,按账面价值折股,致使从未入账的大量无形资产被排除在股本之外;很多企业投入大量资金研制的新技术、新发明没有及时申请专利,或者是企业技术秘密、管理诀窍保密措施不利而被竞争者取得,从而失去其垄断地位,丧失许多生产产品、转让技术的收益。加强无形资产的管理,建立无形资产保护制度可以防止无形资产的大量流失。
二、无形资产概述
1.无形资产的概念
《国际会计准则第38号——无形资产》(IAS 38)对无形资产的定义是:无形资产指为用于商品或劳务的生产或供应、出租给其他单位,或管理目的而持有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资产。由此可见,无形资产是能够为企业带来高于有形资产一般获益率的利润,而不具备实物形态的财产及相关权利,它是企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了以下的几层含义:①阐明了企业无形资产和有形资产一样,具备获利功能,揭示了无形资产为什么可按一定价值作为产权转让和重组;②指明了无形资产获利能力的特殊性,以便分清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在企业利润创造中的不同作用;③表明了无形资产所得利润等与企业全部利润减去有形资产利润的差数,为准确量化无形资产价值提供依据;④揭示了无形资产是企业的经济资源,是企业财产和相关权利的总和,指出了无形资产的专有性特征;⑤说明了无形资产不是以流动资产形式存在,而是以固定资产形式投入企业运营,其成本也要通过折旧方式收回。
2.无形资产的组成要素
(1) 知识产权
具体包括:①专利权。专利权表现为独占发明创造的一种无形财产权,包括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与工业品外观设计专利三类;②商标权。商标是商品生产者或经营者为了自己销售的商品在市场上同其他商品生产者或经营者的商品相区别而使用的一种可视性标志;③厂商名称。亦称企业名称,它是工厂、公司或商店的特点化标志,是便于人们识别的手段。
(2) 机密信息
具体包括:①技术秘密。技术秘密是指单位生产经营中使用不公开的、未申请专利的知识和技巧,它包括各种设计资料、图纸、数据、技术规范、工艺流程、材料配方技术资料,也包括专家、技术人员和工人等掌握的不成文的知识、技巧和诀窍;②经营秘密。经营秘密是指在营销环节、管理环节严防泄漏不为公众所知的信息或资料,它能为所有人在同行业的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带来超过本行业一般利润水平;③商业秘密:商业秘密由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专门保护,是指不为公众所熟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
(3)特许经营权
特许经营权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由政府授予的特许经营权,另一种是由企业授予的特许经营权。具体包括:①政府授予的特许经营权,即政府授予单位专营某种事业或某种商品的权利,它具有独占性质,而使经营者获得优厚的利益;单位授予的特许经营权,这种特许经营权是近年来西方国家产生的,是指一个单位(特许人)依照双方签订的合同,在一定的期限内授予另一个单位(被特许人)使用其专利权、商标权、商号、技术秘密等权利。
(4)商誉
商誉是西方企业较为典型的无形资产,是指一家企业由于它所处地理位置优越,或由于它信誉卓著,获得了客户的信任,或由于它组织得当、生产经营效率较高,或由于其历史悠久、积累了丰富的从事本行业的经验,或由于其技术先进、掌握了生产的诀窍,或优于其它种种原因营业特别兴旺发达而形成的无形价值。这种无形价值表现为一家企业的获利能力,超过了一般的获利水平。
(5)人力资源
企业人力资源是指企业所拥有的具备一定科学知识、一定的生产经营经验、一定的劳动技术和技能的操作人员、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总和。
3.无形资产的性质
(1)无形性:无形资产无资产实体,即不具有实物形态,但通常又依附于实体。它以知识形态存在于企业之中,不容易使人们直接感觉到它的存在,给人一种“无形”之感。
(2)法律性:一是无形资产要依法申请、注册、接受有关部门的审查;二是无形资产受法律的保护和制约,凡未经专利权人许可实施其专利的,专利权人或利害关系人可以请求专利机关进行处理,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
(3)独占性:无形资产作为一项独享的权益,不同于一般的物权,从其存在角度讲,在一个国家或地区,一项无形资产仅被一个产权人占有,即所说的“独家所有,别无分号”。对于重复开发的无形资产,法律不授予所有权,而且还予以禁止。
(4)公开性:是要求无形资产的所有者要在法律的保护下,将其内部开发、设计的无形资产(技术秘密除外)的名称、技术特征、用途、图片、图案等内容公之于世。
(5)广泛性:是指无形资产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挥着广泛的作用,它既在产品制造过程中发挥作用,又在管理过程中发挥作用,还在商品流通过程中发挥作用。
三、商标权的管理
1.商标权管理的基本内容
商标权管理是对商标这种无形资产资源进行预测、计划、组织、控制、分析和评价,使之发挥最佳效益,得到有效保护,充分实现保值、增值效果的管理活动,其核心在于构建和完善知识产权战略。通常而言,商标权管理主要包括:①商标权占有管理;②商标权经营管理;③商标权投入产出管理;④商标权的资产处置管理;⑤商标权的市场维护管理。
2.我国企业在商标权管理上面临的问题
从我国企业在商标管理方面遭遇的种种境遇来看,还面临着许多问题,如:管理观念淡薄,监管存在疏漏;保护措施不力,导致无形资产流失严重;评估欠规范,难以客观反映其价值;核算存在缺陷,认定和计价有瑕疵等。
3.对我国企业在商标权管理上的建议
第一,重视知识价值增值环节。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并非每个环节都能实现知识价值增值,而主要在于某些特定的价值环节,那些价值创造最大化的环节,就是企业界已获得长期竞争优势的战略环节。企业不可能也没必要抓住价值创造的所有环节,而只需要以自己所拥有的独特的商标权资产上维持其战略环节上的竞争优势。
第二,加强商标权的基础管理工作。这些基础管理工作应该包括:对无形资产进行核算;加强保密工作;及时取得法律保护;恪守信誉等。
第三,营造商标权管理的文化氛围。商标权管理文化是一种可持续的再生价值文化,也是一种知识自由创造、平等分权、个性选择、自我管理以及虚拟的社区文化,它能妥善的处理市场与计划、集权与侵权、自由与平等、生产与分配、能力与需求之间的矛盾。一切不利于或有损于这一目标实现的思想观念、价值和行为规范,都必须及时加以调整。
第四,加强对名牌产品的管理。由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人们越来越青睐于名牌产品,名牌产品在市场竞争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消费者对名牌产品的认同效应越来越明显。谁能创造出名牌产品,谁就能在与同行业产品的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
第五,加强商标权评估管理体系。首先,要建立健全商标权评估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界定主体的责、权、利,规范中介机构和从业人员的职能、标准、范围、规则及职业道德,保障商标权占有者、使用者的各种权益,提高全社会无形资产的效益;其次,要加强商标权评估的组织机构体系的管理。在法律、法规健全的基础上,应尽快实行分层次管理,各地成立由上而下的行业管理协会,审查商标权评估机构的自治、管理水平,进行行业间交流、组织培训等。
四、结论
1993年我国会计制度与国际接轨,在会计科目中出现了无形资产这个科目。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对科目的理解不同,产生了不同的看法。通过对无形资产及无形资产管理的学习和研读,笔者深入了解了无形资产的基本内容,也明晰了我国无形资产管理尤其是商标管理的现状。随着科技和社会的发展,针对产品的一些技术和方案已经日趋完善,而无形资产及其管理却越发彰显出它本身的价值,以及在提升企业竞争力和知名度所表现出的能力。所以,我国的企业家们应该从产品生产上撤出部分注意力转移到无形资产管理上。首先要认清自己企业的优势所在,在此基础上加强无形资产的管理;同时,也要看到自己同世界一流企业的差距,学习揣摩他们的成功经验,在建立健全管理体系之后,还不要忘记经常对其进行维护和宣传。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在世界品牌排名榜上,能够看见更多的中国企业。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手机游戏 版权价值 实物期权
本研究得到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大学科技园文化科技服务集成与版权交易服务应用示范”课题资助(课题编号:2012BAH87F01)
一、什么是手游版权?
手机游戏,简称“手游”,即运行于手机上的游戏软件。按照手游的联网属性,手游分为移动单机手游和移动网络手游。
作品的版权,即著作权,是指作品的著作权人依法享有的人身权和财产权的总称。
1.手机游戏涉及哪些版权?
结合手游的模式和收益来源,涉及到的权利如下:手游以软件的形式存在于各种互联网载体上,用户通过不同渠道下载安装,主要涉及手游的复制权、发行权、信息网络传播权;允许除了中国大陆地区以外的所有地区(包含港澳台)使用和发行手游,获取费和运营分成,涉及到的主要权利有复制权、发行权、翻译权等;利用手游改编成电视剧或电影以及开发其他衍生品,主要涉及到摄制权、改编权等。
综上所述,手游版权,主要涵盖复制权、发行权、信息网络传播权、翻译权、摄制权和改编权。
2.手机游戏盈利模式
一般而言,手游收益方式有三种:出售道具、付费下载、衍生品开发。目前来讲,几乎所有的“免费”手游,都是通过向手游玩家出售手游道具等虚拟用品来实现盈利,并且此种方式所占收益比重非常大;另外,用户通过相关平台,一次性付费下载取得手游安装包,是手游获得收益的另一种方式;除了以上两种方式,利用衍生品开发实现盈利是手游的另外一种商业模式。通常手游衍生品开发是建立在产品知名度足够高、用户数足够庞大的情况下,目前来说我国手游周边衍生品开发还不够完善,在美国、韩国和欧洲,手游衍生品产业规模已是手游本身产业的几倍,随着我国手游产品质量的提升,衍生品是重要的市场。
二、手游版权评估背景及意义
在互联网经济时代,谁能够吸引用户和流量,谁就能创造巨额利润。手机游戏作为吸引用户和流量的手机应用之一,现在已经成为各大互联网巨头争相抢占的市场。2013年我国手游市场规模突破百亿大关,达到112亿元。市场规模扩大的同时,基于巨大的市场潜力和丰厚的利润预期,掀起了一股交易狂潮。然而,手机游戏市场的发展面临两大困难,首先是游戏版权不能够有效定价。研发人员的创新不能够有效实现价值创造,抹杀了研发人员的创新积极性,也阻碍手游版权市场的有效交易;第二,我国版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尽完善,无法对手机游戏版权交易形成有效保护。阻碍手游版权交易市场繁荣发展。
本文利用实物期权的定价方法,从一种全新的角度计算了手游版权的价值。这对手游版权的质押融资、版权买卖、价值实现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理论上,拓展了实物期权的应用范围,丰富了无形资产——版权的价值评估方法;实践中,为手机游戏版权的定价提供了依据,为繁荣手游交易提供了条件。
三、传统评估方法回顾
1.手游版权价值的影响因素
手游版权价值,大体受到成本耗费、制作元素、收益年限、运营渠道和外部环境五个因素的影响。高额投入、豪华制作,对手游的质量有很大影响,较高质量的手游产品未来可能更受消费者青睐;如果收益年限越长,版权的价值自然就会越高;渠道与运营平台是推出手机游戏的平台条件,它是决定手机游戏资产价值的重要外部要素;对手机游戏资产价值评估产生影响的宏观经济环境、媒介技术环境、法律政策环境和市场供求竞争状态,也是应当考虑的外部环境因素。
2.成本法基本思路及适用性分析
成本法评估是从购买者的角度出发,认为没有一个购买者在购买资产时,愿意付出高于资产成本的价格。成本法的运用涉及四个基本要素,即资产的重置成本、资产的有形损耗、资产的功能性陈旧贬值和资产的经济性贬值。由于无形资产不存在有形损耗,所以不考虑资产的有形损失。即:
版权资产的购买者关注的是版权资产能够带来的未来收益,而不是版权资产的成本。手游作品未来收益大小并不由其成本决定,高成本并不代表高收益,低成本的手游作品也完全可以有很好的市场。其次,由于版权作品的形成更多地是依靠人的智慧、创意和活劳动等无法计量的投入,其可见的版权作品开发成本如人工成本、办公成本、设备投入等直接和间接成本,往往不能全面反映其真实的成本水平。手游作品版权价值在一定程度受开发及投入成本影响,但是成本绝对不是手游版权价值的决定因素。
3.市场法基本思路及适用性分析
采用市场法对手游作品版权价值进行评估,有三个前提:首先要有一个公开活跃的手游版权交易市场,并且相关交易数据都是可以获得的;其次,市场上必须要有类似手游版权资产的交易案例可以供评估师参考;最后,可比交易对象和评估对象之间的差别是可以量化调整的。
市场法的基本公式:
其中:P为评估手游作品版权的价值
P1为可比交易案例手游作品版权的交易价格
S1,S2,……Sn为所有的修正系数
然而国内目前尚未存在活跃的手游版权交易市场,交易价格可能会偏离版权的内在价值。其他手游作品版权的交易价格的可比性较小,单纯使用市场法对手游版权价值进行评估并不适用。
4.收益法基本思路及适用性分析
收益法是基于版权资产未来所能带来的收益来评估其价值。公式为:
其中:P为手游作品版权的评估价值
Ri为第i年手游作品带来的净收益
n为手游作品版权的收益年限
r为合适的折现率
手游版权价值来自其能够带给版权拥有者的收入。收益法考虑了版权未来收益能够给所有者带来的未来现金流,因此在版权投资、转让、质押为目的的评估中经常采用此方法。但是收益法评估也有它的不足之处。收益法假定未来的经营环境是稳定的,可以基于历史资料预测未来的现金流量。然而在手游作品中,未来经营可能会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如果未来手游作品在市场上受到广泛认可,可能会衍生出其他类型的版权价值,这是收益法无法考虑的。
综上所述,在三大传统的评估方法中,收益法在现有手游版权价值评估中是应用最为广泛、最为科学的方法,然而收益法无法考虑手游作品的期权特征。为了更好地评估手游版权价值,我们需要进一步探索新的方法。
四、实物期权法在手机游戏版权价值评估中的应用
1、基本思路
实物期权法认为手游作品版权的未来收益主要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传统收益法所确定的未来现金流的现值,即对手游版权的基本应用带来的商业收益现值。传统收益法最大的缺陷在于忽视了管理者和决策者在未来根据客观形势的发展状况做出的调整,即规避风险所带来的收益。由于没有考虑这部分灵活性所带来的收益,而是假设无论未来形势如何都按照一开始的经营决策进行,这当然无法真实反映出作品版权的真实价值。第二部分是对版权商品的合理开发利用带来的超额价值,这一部分价值的获得是基于第一部分的价值的。
综上所述:手游版权价值 = 手游版权应用的价值 + 手游版权的期权价值
其中:
Ri为手游版权应用第i年所带来的利润或净现金流量
r为合适的贴现率
n为手游作品版权的收益年限
手游期权价值可由布莱克—舒尔斯模型(B-S 公式)计算求得。由于投资手游作品版权可以看作为一个看涨期权(如果未来市场形势好则执行期权,不好则放弃执行)。买方期权的计算公式为:
N()表示正态分布下的累计概率。
其中:c为手游作品版权的期权价值
S为期权标的资产的当前价格
X为期权的执行价格
r为年无风险收益率
σ2为期权投资年收益率的标准差
T为期权到期时间长度,一般以年为单位
在实际应用中,手游作品的版权可能在基本使用之外,存在着很多种期权。在确定要考虑的期权时,可以根据两个主要标准:这项期权的价值以及未来执行这项期权的可能性。对于价值很小、未来执行可能性很小的期权我们没有必要考虑其价值。比如,在考虑手游作品版权购买所带来的期权时,如果买方已经确定了未来根据市场形势进行衍生产品开发的战略,那么衍生产品开发权就是需要考虑价值的期权。一般来说,手游作品版权最有价值和最有可能执行的期权就是衍生产品开发权。
2、具体参数确定
在实际进行评估的时候,我们首先要分析出手游版权具有哪些具体的期权。一般来说,手游版权的期权价值主要是衍生产品的开发价值。在评估衍生产品开发价值时,要注意存在哪几种产品。例如,手游作品可以改编成电影、电视剧,也可进行周边产品的开发。我们要分别评估出每一种产品开发项目的期权价值。
(1)S为期权标的资产的当前价格
S的数值可以使用收益法求出。首先我们需要预测出执行这个期权项目之后所带来的现金流量,然后选取合适的折现率进行折现求出现值。此外,在确定S的时候我们要注意一点问题,S是期权项目预期收益的现值,而不是手游作品本身基本应用带来的收益现值。在确定S时,首先我们要考虑在购买手游版权之后大约多少年会执行期权项目,即开发衍生产品。比如我们预期在T年之后决定是否进行期权项目的投资开发,假如该项目是投资手游作品n年期限的改编权。我们要确定在这n年中,改编之后的作品所带来的收益之和(注意这个价值的时点是第T年),然后我们再将P折现到购买手游作品的时点上得到S。
(2)X为期权项目的执行价格
具体到手游版权来说,就是进行期权项目投资的时候所需要的期初投入成本。比如在决定对手游产品进行改编时,发生的所有必要费用,包含改编权买入费用、作品改编费用等费用支出。
(3)σ2为期权项目投资年收益的波动性,就是收益标准差
这个是期权定价模型中比较难确定的参数。我们只能使用过去的历史数据来预测期权项目收益的标准差,并且还涉及到选择与期权项目相类似产品投资的年收益率标准差数据。有关专家要根据类似资产投资收益率的波动性来预测期权项目投资未来收益的波动性。
(4)T为期权执行到期时间长度,一般以年为单位
在具体手游版权价值评估中,T为获得版权的时点距离预期会执行期权项目的时间间隔。例如,在购买手游发行权的时候,预期在5年内决定是否进行衍生产品的开发,T的取值就为5。
(5)r为无风险利率
无风险利率应当选择与期权到期时间T相近年限的,国债利率。例如,期权到期时间为5年,那么应当选择5年期国债利率作为无风险利率。
五、启示
使用合理的评估方法确定手游版权价值对于手游行业发展意义重大。从评估方法上来看:首先,由于版权价值主要来源于给持有人带来的未来经济收益,而并不是取决于其取得成本,因此成本法在一般情况下是不适合用来评估版权价值的;其次,市场法对于市场条件和信息来源的高要求让这种方法的使用受到了很大的制约。所以,使用收益法对手游作品版权价值进行评估是最科学合理的选择。
由于手游作品具有明显的期权特征,本文引入了实物期权评估法,对现有收益法进行补充。本文通过研究得出手游作品可以看作看涨期权,并应用“布莱克-舒尔斯”模型进行实物期权评估,并对参数确定问题进行了讨论。具体参数确定如表1所示。
参考文献:
[1]饶威.浅谈中国手机手游的发展[J].科教文汇,2006,(02):114-115.
[2]王辰越 徐小萍.手游:疯狂投资后现泡沫危机[J].中国经济周刊,2013(30):64-65.
[3]舟渡.国内手游一地鸡毛[J].IT时代周刊,2014(2)31-32.
[4]许红敬.手游市场高成长的背后亟需创新和专注[J].消费电子,2014(3):19-20.
[5]陈艳辉.无形资产评估的新方法探析[J].经济师,2001(12):21-22.
作者简介:
任 杰 1988年7月出生,女,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财务管理博士,主要研究方:为公司财务、企业价值。
信贷资产证券是指将流动性但有未来现金流的信贷产经过重组形成资产池,并以此作为基础发行证券。从广义上讲,信贷资产证券化是指以信贷资产作为基础资产的证券化,所谓的资产证券化,是将能够具有稳定流动现金其中的一部分资产,经整理后建立一个资产池,并将能产生的现金收益作为资产发行的证券。信贷资产证券化,就是以信贷资产作为基础资产。本文对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风险分析,针对存在的风险因素,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1 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风险分析
(1)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贷款人在不能达到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的相关要求,导致商业银行在正常运转过程中产生巨大的损失,此类现象与参与者的各方主体间的关系较为密切,任何一方参与或者任何一方违约都可能导致在交易过程中带来预想不到的风险。此类风险不仅影响这贷款人的自身信誉,同时会为商业银行带来巨大的损失,因此在商业银行信贷的过程中普遍存在信用风险。
(2)法律风险
由于我国正处于信贷资产证券发展时期,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各种问题,以此同时我国相关法律还处在较为薄弱时期。相关的法律条文不明确,部分法律条款存在一定漏洞,导致信贷资产证券化的过程中存在较大风险。商业银行在整合、组改飞速发展的同时,面对信贷资产证券化存在的主体众多,关系错中复杂,有必要建立完整的法律法规来明确相应的关系。
(3)信息风险
在商业信贷过程中,信息风险尤为重要。首先在商业信贷前期贷款人应向相关部分提交相关证件,此证件在审核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信息风险。部分贷款人在提交证件过程中,提交虚假信息,此类现象将严重影响商业信贷的真实性。其次在信贷使用过程中,少数人存在不按时还款现象,不仅影响贷款人的信用记录,通过将严重影响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
2 信贷资产证券化的作用与影响
从资产证券化在美国的发展历史来看,值得借鉴的是:第一,资产证券化帮助美国盘活存量,解决了房地产融资问题。通过资产证券化将长期贷款盘活变现,解决了资金矛盾问题。第二,利率市场化是资产证券化兴起的催化剂,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后,银行的吸储难度增加,资产负债错配问题进一步放大,流动性风险上升,但同时又必须给美国人民提供贷款以解决住房问题。第三,相关信托法律法规的创新完善为资产证券化的大规模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法律法规的演变丰富了资产证券化产品的交易方式和结构,同时新的产品出现又推动了立法的不断完善,促进了产品的快速发展。
3 商业银行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对策
(1)加强法律法规建设。针对我国商业信贷产生的现象,我国将健全相关法律。并将其相关领域的法规也要有所涉及,金融行业的革新,不但有利于信贷资产证券的发展,同时更是一项金融领域的一项重大突破。
(2)加强风险管理体制。信贷资产证券化所涉及的主体比较广泛,在发生的过程中一旦出现相关问题,将对我国金融行业带来巨大的影响,同时我国金融行业将得不到良性的发展。信贷资产证券化在降低商业银行风险的同时,相应的增加了金融市场的风险,由于资产证券属于中长期的融资产品,其风险往往是伴随着市场及政策等因素而发生变化,因此建立完整的风险管理体制尤为重要。
(3)加强信息网络建设。健全的网络系统对于信贷资产证券化至关重要,建立完善的信用评估系统以及查询相关信用等级对于我国金融行业尤为重要。事业单位利用某种措施使企业或者个人对信用评级有种认识,同时应当建立相关的管理部门,制定一个全国行业统一的信用评价标准,并利用科技技术手段对各企业及个人的信用信息进行收集和评定,形成一个完整的查询体系。
(4)加强市场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市场管理体制,由于利率与通货膨胀的发展直接影响着我国信贷资产证券的良性发展,同时信贷资金与信贷价格也对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行业产生一定风险。加强市场的监督体制改革,加大整改力度,完善市场整改体系,有利于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市场健康发展。
(5)规避操作风险。商业信贷是发展过程中操作应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在操作过程中应提高相关人员的综合素质,避免在操作过程中产生人为失误现象,将影响着我国商业信贷的发展。
4 结语
信贷资产证券化作为金融创新的成果,在金融行业形成一道独特市场潮流,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看到了风险失控后的巨大风暴,因此我国在发展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同时也要加强风险的管理措施,确保我国金融行业能更快更稳的发展。本文通过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的信用风险分析、法律风险分析及信息风险分析,进而提出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加强信息网络建设、加强信息网络建设、加强市场管理体制、规避操作风险及规避提前偿付风险,以期为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发展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一)基础资产方面风险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嗵嵘?,房地产成为当下的热门产业,而在资产证券化业务中经常会出现商业银行提前进行偿付的风险,其主要体现为住房抵押贷款过程中银行基础资金的借款人迫于自身经济利益风险对贷款进行提前偿还,从而对资金流造成了极大的波动。首先从商业银行的角度来看,因利率上升而导致对借款追回并在资本市场进行再次投资以减少提前偿还对其利润的影响力度。其次我国相关部门会对基准利率进行时段性的调整,从而使得利率变得极其频繁从而导致提前偿还的现象发生。最后从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来说,对资本市场并没有进行良好的风险管理控制,投资者普遍惧怕资产泡沫的发生从而加速了提前偿还的风险产生。
(二)资产证券化进行过程方面风险
在资产证券化进行过程中,首先从交易结构体系来对风险进行分析。在资产证券化的操作过程中会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我国的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发展较为滞后,因此没有对会计要素进行详尽的说明,从而导致发行人会产生表外融资的风险。从税收方面来说,在资产证券化进行出售之后其所产生的成本不能从销售收入中提前扣除,因此商业银行在进行资产核算过程中会发现某些企业、个人的资产证券化具备极高的成本就会放弃对其进行的操作,并将利润进行转移从而造成风险发生。
二、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风险主要表现形式
(一)信用风险
在进行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过程中,信用风险主要表现为参与主体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履约,使得交易过程中的其他参与主体遭受损失。其中主要包含借款人到期无法偿还本息、中介机构违约等情况。在整个信贷资产证券化的过程中,信用链条主要包含债务人、发起人、第三方,如其中任何一方出现违约行为,都会为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带来信用风险。
1、债务人信用风险
在债务人所造成的信用风险方面,其中一点便是违约风险,其主要含义便是债务人无法在规定时间内偿还本息。债务人造成的违约行为是导致基础资产质量下降的直接原因,并对其他各个参与主体造成重要影响。
另一方面,便是早偿风险,也可以将其称之为提前偿还风险。主要指债务人在还款周期之内将还款额度超出协议范围内,并根据额度的大小将其区分为全部早偿与部分早偿。由于债务人支付本息的不稳定,使得整体资产都会面临波动风险。
2、发起人信用风险
发起人的信用风险主要是发起人即商业银行在信贷资产证券化过程中存在的风险。一方面,商业银行作为贷款的主要发起人,对自身的贷款质量极为了解,而在进行信贷资产信息披露的过程中,由于考虑自身利益,便会隐瞒对自身有利的信息。另一方面,信贷资产证券化可以通过信用提升登记,这个过程中需要投资者由第三方机构出具信用评估报告,但第三方如果不能出具公正客观的信用评估,便会为投资人造成较大的利益损失。
3、第三方信用风险
对于服务商来说,由于服务商自身的经营问题或是其他不可抗拒的因素而导致的无法履行自身的责任,便会造成资产品质下降,现金流也无法充分实现。对于信用增加机构方面来说,其主要利用外部增级的方式对证券化结构进行支撑。如第三方的信用等级不高,便会影响到资产整体的质量。
(二)市场风险
1、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作为对金融产品投资价值进行衡量的重要因素,而对于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来说说,其主要便是将缺乏流动性的资产有效转换为流动性的资产,并可在市场中自由交易。如流动性不足,便会造成证券化的成本增加,并导致该过程失败。
2、利率风险
由于市场中的利率不断波动,便会导致利率风险的出现。由于受到资产作为主要支持的证券化投资人所获得的利益是固定的,但债务人偿还贷款的利率几乎是根据市场利率的波动而变化的,两者存在的利率之间并不会成正比,这也会造成由于不能支付足够金额,导致投资人的本息出现极大风险。
三、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风险管理措施建议
(一)商业银行方面风险管理措施建议
首先从商业银行的角度来说,在发行资产证券化的过程中首先要考虑发行之后所存在的潜在风险并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
1、构建完善社会信用体系
作为基础资产的主要债务人,必须拥有良好的信用,才能降低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所面临的风险。通过构建完善的社会征信体系,为贷款机构提供更加完善、详细的贷款信息,可有效对风险进行方案。依据目前情况来看,我国的征信体系还存在较多缺陷,虽然中国人民银行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并将其进行全国联网,但仍存在较多问题。例如在个人征信系统中,缺乏完善、有效的信息数据,不能利用模型将其构建完善;还比如征信市场无法良好、规范运作等。因此,为了有效管理信贷资产证券化所面临的信用风险,商业银行应联合企业构建完善的社会征信体系,并将信用数据完善。
2、构建完善的信贷资产证券化信息披露制度
在基础资产池中,证券化本息支付的主要支撑来自于自身的现金流。因此,商业银行提升信息披露的准确性、有效性是帮助投资者有效识别风险的重要举措,并对后期的定价、决策做出合理的建议与参考。在市场发展的前期便应做好制度规划、优化工作,才能将信息披露制度进行完善,更加真实、客观、立体地反映出基础资产池的真实情况与面临风险状况,确保投资者的切身利益,有效规避风险。
(二)政府方面风险管理措施建议我国相关监管部门风险管理措施
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快相关法律、政策的颁布与改革进度,构建完整的资产证券化法律体系,比如2006年颁布的《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管理办法》,从而为资产证券化业务的风险管理提供可靠的法律保障。
1、构建由政府主导的信贷资产证券化市场
依据西方国家的资产证券化实践经验来说,在进行证券化的过程中,政府应起到主导作用。尤其在发展初期阶段,只有依靠政府的支持与推动,才能为信贷资产证券化的顺利发展提供保障。为了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可以促进我国的经济持续发展,政府应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并构建完善的法律监管体系,确保信贷资产证券化市场高效、稳定的运行,并吸引各方投资者共同参与。因此,可以让人民银行与银监会协同负责,并对市场的运营状况进行控制与监管。政府部门还应依据我国国情并参考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构信贷资产证券化的相关法律制度,才能促进其健康、持续的发展。另外,由于我国征信体系还较为不健全,中介机构的服务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尤其面对当今金融环境的严峻环境下,只有依靠政府的支持,才能在初期使信贷资产证券化进行稳定发展,并确保市场的运行可靠、安全。
2、构建完善的法律体系,提升金融监管力度
针对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发展现状,部分现行法律与证券化业务之间还存在较大矛盾,因此便要对西方国家进行借鉴,才能构建完善的信贷资产证券化法律体系,并提升其运行质量。
首先,应将现有的资源充分利用,对现行的法律进行补充,并在其中加入必要的制度与规范,构成一部针对性较高的立法,并对信贷资产证券化中的各种法律问题出严格控制,确保信贷资产证券化市场高效、稳定的运作,其次,将《公司法》、《企业债权管理条例》不断完善,确保SPV可以在法律条件下逐渐成为信贷资产债务的主要发行主体,并允许其对发行债券进行收入,并方发起人对基础资产进行购买。
3、构建完善的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
美国经济学家托尔斯・本德最早提出了无形资产的概念,包含三点涵义:没有实物形态、具备超额的活力价值以及持续发挥作用。经济发达国家的人们早已意识到无形资产对于企业经营的重要性。然而,国内外对无形资产尚未形成一个共识,各学者们也没有确切的定义过无形资产。
学者们对无形资产的各有各的见解,主要有以下几种:
1.1 无形固定资产观
艾利克・L・科勒在编著的《会计词典》(1970)中提出,无形资产一般是指没有实体存在的资本资产。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国际会计准则》38号(1998)中对无形资产定义是:无实物形态的但可辨认的非货币性资产,用于商品或劳务的生产或者为其他单位供应或出租、或者以管理为目的而持有。布鲁金斯无形资产研究特别工作组(2004)则把无形资产界定为:无形资产是一种非实体因素,这种因素在生产商品或提供劳务的过程中发挥作用。我国第6号企业会计会计准则(2006)对无形资产的定义为:“无形资产是企业拥有或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
这一观点仅仅阐述了无形资产的外在特质,没有说明无形资产的本质及内涵,也没有阐明无形资产与其他资产的根本区别。
1.2 权力观
巴鲁・列弗在其2003年编写的《无形资产――管理、计量和呈报》(2003)中将无形资产界定为一种对未来收益没有实物形态或非财务性(股票或债券)的要求权。1996年蔡吉祥写了《神奇的财富:无形资产》一文,文中提到无形资产是对无形固定资产的简称,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提供某种权利、特权或优势,没有实物形态、以知识形态存在的固定资产。
权利观点名了无形资产是为生产经营提供服务的,是为企业生产经营提供权利、特权以及优势的一种经济资源。
1.3 超额收益观
娄尔行等学者在1984年撰写的文章《资本主义企业财务会计》,该文将无形资产界定为没有实体的固定资产,它表明企业拥有的特殊权利、有助于企业取得高于平均水平的收益,虽然不具备物质实体,但可能具有重要价值。庄恩岳在《新财务管理方法》(1995)中也提到:无形资产一般代表企业拥有的一种可以获得高于平均水平能力,就是名义资产,把这种无形的资产价值资本化后可以形成可见的资产。汤湘希的《论无形资产范围的界定》(1998)把无形资产描述为:没有实物形态,却能为企业带来收益的法律或契约所赋予的特殊权利、资本化超额收益能力的价值以及有关特殊经济资源的集合。
与上述两种观点相比,超额收益观虽然进一步说明了无形资产的特质和作用,但是这不是无形资产的本质属性,仅仅是无形资产的一个重要特质和作用,这就不易把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进行区分。
1.4 列举观
美国的哈特菲尔德(1927)把无形资产描述为,专利权、版权、秘密制作法和配方、商誉、商标、专营权及其他等类似的资产。
显然,枚举无形资产不能说明无形资产的特点,更不能说明无形资产的本质,这只是用以外延取代内涵的一种描述。
2 无形资产的范围
由于对无形资产的认识的不同,世界各地的学者、国家确定无形资产的范围有很大的不同。
美国学者西德尼・戴维森(1978)认为无形资产包括:专利权、版权、秘密配方、公式、商标权、商号、商誉。美国学者罗伯特・卡普兰(1992)认为无形资产包括:人力资本、信息资本、结构资本。英国学者安妮・布鲁金(1996)认为无形资产包括:市场资产、知识产权资产、人才资产、基础结构资产。我国学者陈佳贵(1998)将无形资产分为知识产权类、契约权利类、关系类、综合类。段新民(2003)则将无形资产分为市场型无形资产、智力成果型无形资产、应用型无形资产、方法型无形资产、基础型无形资产、商誉和其他无形资产。我国6号企业会计准则规定:“无形资产主要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特许权等”,并规定:“企业自创商誉以及内部产生的品牌、报刊名等,不确认为无形资产。”
3 无形资产的价值贡献
对无形资产价值贡献,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
1)核心竞争力观点。这类观点认为无形资产是不是有利于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决定了无形资产是不是对企业有贡献。
2)财务效益观点。汤湘希认为无形资产价值贡献是指企业由于运用无形资产而使得企业的产品成本降低或销售增加。
3)超额盈利观点。傅元略认为,企业超过同行利润率的那部分价值就是无形资产的价值贡献。
4 我国无形资产会计研究现状评价与未来展望
4.1 我国无形资产会计研究现状评价
我国许多学者已经开始了定量的分析研究,薛云奎与王志台(2001)研究了我国股市的无形资产信息披露及其价值相关性,从而创建了无形资产会计信息的盈利相关性及价值相关性模型。王化成、卢闯、李春玲(2005)研究认为无形资产存量与未来业绩存量有着明显的正向关系,当年投入的无形资产将会在2年后对业绩发生正向贡献,而且贡献程度随着时间的流逝呈递增趋势。这就表明投资者对无形资产信息的反映存有滞后性。
4.2 我国无形资产会计未来展望
高科技产业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基石,为了实现国际竞争力和整体国民经济实力的提高,我国就必须依靠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无形资产在高新技术企业的资产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于高新技术性企业无形资产该如何进行科学评估迫在眉睫。
根据现有的研究,我国对无形资产会计的研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展开:第一,从法律、管理和会计等视角来研究无形资产,完善无形资产理论体系,同时促进各学科的相互交融。第二,在现有的理论基础下,研究确定无形资产应该何时确认,如何确认以及如何合理科学有效的计量。第三,高新技术在不断地发展,无形资产的内涵和外延该怎么确定。第四,对于技术含量高而密集的企业,无形资产的该如何计量,相关的会计人员又应该具备哪些素质及技能。第五,无形资产的减值又该如何规范。第六,对无形资产相关问题的实证研究。
【参考文献】
[1]韦霞,《不确定性与无形资产信息披露》,西南财经大学,2008年12月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22-0183-02
1 高等学校无形资产的内涵与特点
高校无形资产是指不具有实物形态而能为高校提供某种权利的资产,包括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非专利技术、商誉以及其他财产权利。高校属于人才、知识密集型的场所,它的无形资产也相对集中,是高校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某种程度上,无形资产发挥的作用超过了有形资产。其特点有:一是无形资产利益主体分散。从无形资产分布状况看,高校无形资产的持有权和使用权既统一又分离。虽然从理论上讲无形资产产权归学校所有,但其运用特点是学校、二级单位、个人分别使用各自的原本学校拥有产权的无形资产,它们都是无形资产的载体。二是无形资产容易流失。从无形资产取得形成的角度讲,高校无形资产主要是自身开发的原创性无形资产,其增值的潜力、价值不可限量,在使用、转让和科技产业投入中权益维护难度较大,容易流失。三是无形资产价值难以计量。高校因其著名教授、学术声誉、人才辈出而著名,高等学校的“校誉”具有重复使用性,其价值不会削弱,具有报酬递增的特性。相对于有形资产,无形资产则难以计量,它的取得、运营和退出与有形资产有着完全不同的形态。
2 目前高校无形资产管理现状
(1)在校誉监管上失控。代表学校特色和实力的校誉,是学校历代师生员工辛勤工作的结晶,是学校的无价之宝,然而有些人却不知珍惜,为饱私欲,竟随意滥用。假借某一高校校名,自称是该高校的办学附属机构,或直接租赁高校办学场所,同时进行虚假的招生广告宣传,严重的败坏了学校的声誉。
(2)缺乏统一的管理机制,无形资产的管理处于无序状态。大多数学校科研成果由科研处管;研究生成果由研究生处(院)管;科研成果的转让或产业化,有的属科研处管,有的属产业办(处)管,甚至有的学校院、系、所、个人都能对外签订技术合同;有的学校虽有国有资产管理办公室(处),实际上只管有形资产,不管无形资产。这样容易造成多头管理、权力分散、各自为政、互相推诿、保护不力的被动局面,导致无形资产流失。
(3)学校缺乏统一的可实际操作的无形资产保护条例及相应的实施细则,以致在实际工作中,无据可依,无章可循,难以掌握标准,容易出现各种可能造成学校无形资产流失的漏洞。
(4)人才流动、人事调动及科技人员跳槽等,带走学校的科技成果,造成学校无形资产的流失。高校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教学、科研基地,在校大学生尤其是硕士、博士研究生是学校科研的生力军,他们参与一些科研项目的研究和实验工作,了解项目的设计,掌握部分项目的研究资料,甚至掌握着项目的关键技术,有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离开学校后,把在学校完成的职务成果带到了新单位,造成学校无形资产的流失。
(5)学校的某些传统管理制度不利于学校无形资产的保护。如在科研成果转让或产业化过程中,传统的管理制度往往忽视科研人员的个人利益,以至于有的科研人员为了一己私利,私下直接把职务成果泄露或交易出去,造成流失。
3 高校无形资产的保护措施
(1)学校要加强对校誉的管理。对于所有利用学校声誉所办的培训班、强化辅导班、补习班及各类公司等应进行集中管理,严格审批,对于一些有损于学校声誉,或不正当的辅导班、公司等应坚决予以取缔。而对一些合规、合法的培训班、辅导班应予以支持和引导,同时还应加强对此类班办学层次和办学效果的测评与监督,对于这些各类班、公司所占用学校的资产实行有偿占用制,这样做,既可以为学校创收,又可以提高学校知名度。同时高校应根据现有条件,不断挖掘潜力,办出自己的特色,创出自己的牌子,不断提高培养人才的质量和科研技术水平,提高社会的认可度。
(2)建立健全统一的无形资产管理体制。针对无形资产管理多头、权力分散、各自为政、管理不严的状况,应逐步建立起一个权力相对集中、组织严密、无形资产管理机构,全面负责学校所有无形资产的日常管理工作,包括有关保护条例、管理制度的制定,科研成果的转让及技术合作、咨询、贸易等各类合同的签订,科研成果归档与管理,研究生、博士生及博士后流动人员研究课题归档管理,专利申请,办理科技产品商标登记,版权登记,以及对在发展科技产业中利用学校无形资产如校名使用权的管理等,做到职能、职责明确,管理严密有序。
(3)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推进依法管理。依据现有法律法规,学校应进一步制定和完善无形资产保护条例及实施细则,明确无形资产的产权主体和产权界限,使学校无形资产的管理有据可依,有章可循,真正落到实处,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堵塞在人才流动、人事调动、人员跳槽、兼职、技术贸易、后勤社会化、校办企业改制、与外单位合资、合作开办企业等过程中可能造成学校无形资产流失的种种漏洞。
(4)开展无形资产评估,建立无形资产账册。管理部门应对学校现有无形资产的开展评估工作,明确现有无形资产的种类和价值,建立无形资产的账册和档案资料,使学校无形资产的价值得到真实反映,这既是正确进行经济核算和学校投资、转让以及实现资产保值增值的需要,也是保护无形资产所有者和经营者权益的需要。同时,无形资产的评估必须做到规范化和科学化,从而有针对性地对无形资产加以保护与管理。
(5)加快学校的科技成果的转化,着重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设立专门的专利支持费用。设立专门的专利支持费用,用于奖励发明创造和专利的申报维护费用,改变专利费用由发明人或课题组承担、专利的申请与放弃由发明人决定的局面。积极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是对知识产权的最好保护,也是知识产权管理的最终目标。
第二,实施有效的激励手段,调动科技研究人员的积极性。根据我国已经颁布的相关法规,制定切实可行的科技成果转化的利益分配办法,从制度上保证作出贡献的科技人员的权益,并在职称评定、科研设岗、经费提成等方面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只有科研人员的利益得到保证,学校的利益才能够实现。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厅(局)、国有资产管理局(办公室)、注册会计师协会、资产评估协会,有关资产评估机构:
为加强对证券业务资产评估的管理,财政部、中国证监会继续对资产评估机构执行证券业务实行许可证管理。
经与中国证监会协商,对已取得证券业务许可证的资产评估机构,其许可证在新的许可证办法实施之前继续有效。鉴于资产评估机构脱钩改制后情况变化较大,请各具有从事证券业务资格的资产评估机构接到本通知后,填写证券评估机构基本情况表、注册资产评估师一览表、证券评估业务情况一览表各一式两份,并于2月28日前上报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和中国证监会会计部。
知识经济是以智能为核心的人力资源的占有及配置,是以科技为主的知识的生产、分配、创新和使用的一种经济。其特点是:知识和经济的一体化,即知识的经济化、产业化和经济的知识化;知识是最基本的生产要素;无形资产为第一要素,投资方向由有形资产转向无形资产;形成以高科技产业为标志的产业化经济。知识经济是相对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的一种富有生命力的新经济形态。其本质体现了知识和技术的无形资产是经济发展的核心。
1知识经济对无形资产概念的影响及改进建议
1.1影响
无形资产:是指特定主体所拥有和控制的、不具有独立实务形态、对生产经营和服务长期发生作用并能带来经济效益的一切经济资源;系无实物形态的,以知识形态存在的长期资产;是指能为企业带来高于有形资产一般收益率的利润而没有实物形态的固定资产;是指无实物形态的、独占的、可转让的、非货币性长期资产;是指不具有实务形态,但能为企业带来效益的法律或契约所赋予的特殊权利及超收益能力的资本化价值和相关经济资源的集合等等。上述定义对无形资产的描述都不够准确完整,很难从本质判断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的区别。因为:
1.1.1“无实物形态”并不是无形资产所特有的
事实上,许多有形资产也是无实务形态的,例如应收帐款、预付帐款、应收票据、长期股权投资、债券投资、递延资产等都不具有被人类感观所识别的实物形态,但他们都不是无形资产。因此“无形实物形态”并不能作为区别其他资产的条件。
1.1.2以“知识形态存在”不足以涵盖全部无形资产
因为无形资产不都是以知识形态存在的,如土地使用权、特许经营权、只是政府授予企业的一种特殊权力,无需付出智力劳动。
1.1.3“无形资产是没有实物形态的固定资产”的提法不科学
因为固定资产除具有长期持有特征外,还具有在使用过程中保持其实物形态不变,其价值相对稳定,且随着固定资产的使用逐渐转移到产品中去,报废时要发生清理费并可回收残余价值。无形资产显然不具备固定资产的所有特征。
1.1.4能否为企业带来超额的收益
这是判断其是否是无形资产的关键,但资产只有被有效使用才能给企业带来收益,否则即使长期持有也不会给持有者带来经济效益,更不用说产生超额收益。
1.1.5能否以货币计量
这是现行会计假设之一,但是在无形资产为主的知识经济时代,有很多的无形资产不仅难以辩认,而且无法度量,且其价值极不稳定,如果还以“能以货币度量”来定义无形资产,将会有许多符合无形资产条件的主要经济资源被排斥在无形资产之外。
1.2改进建议
虽然无形资产目前世界上尚无统一定义,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无形资产的概念也将沿着无形的固定资产———无形的长期资产———非货币性固定资产———非货币性资产———非货币性经济资源等这样的一个轨迹向前发展,不断拓展。无形资产概念包含“权”、“密”、“名”、“誉”四部分,具有无形性、长期性、非货币性、独占性、超额收益性、不确定性和可转让性。所以笔者认为知识经济时代无形资产应概括为:无形资产是为特定主体所独家拥有或控制、无实物形态、使用价值确定的、且在有效使用下能为企业带来不稳定的超额获利能力的非货币性经济资源。它说明了无形资产具有以下特征:
1.2.1垄断性
即任何无形资产都属于特定的主体,为特定主体所拥有或控制,这个特定主体可以是个人、企业、地区、国家或区域经济集团等。
1.2.2无形性
即从外观上看,无形资产没有独立的实物形态,在生产经营中发挥的作用也是无形的,人类无法通过感观识别它,只能从观念上感觉它。
1.2.3使用价值确定性
即任何无形资产都有特定的使用方向和使用价值,只要对其有效使用就能为企业带来收益。
1.2.4价值不稳定性
即无形资产的经济价值极易发生变化,因而为无形资产带来的超额获利能力也是极其不稳定的。
1.2.5非货币性
即无形资产只包括除了货币资金、应收帐款、预付帐款、应收票据、长期股权投资、债券投资、递延资产等以外的无实物形态的资产。
2知识经济下无形资产的成本特征
2.1特征
无形资产计量在理论上应该包括其开发研究、取得和持有期间的全部物况劳动和活劳动的费用支出,但在实际计量操作过程中形成了与有形资产不同的几个特征:无形资产成本的弱配比性;无形资产成本的缺项性;无形资产成本的象征性。
2.2改进建议
更新无形资产的计量基础。我国现行会计制度规定,无形资产计量按依法取得时发生的注册费、律师费等费用作为无形资产的实际成本。这即不能反映无形资产的实际成本,又不能反映无形资产的公允价值,与无形资产在开发过程中所耗资金相比,实在是微不足道,因此无形资产计量基础有待改进。
3知识经济对无形资产确认条件的影响及改进建议
3.1影响
我国会计准则规定无形资产应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企业才能加以确认:一是该资产产生的经济效益很可能流入企业;二是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的计量。企业自创商誉不能确认并计量其无形资产价值。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无形资产原则公告”(草案)认为,只有满足与该资产项目相联系的未来经济利益可能流入企业且已被证实有充足的资源,并能够可靠地计量该资产项目的成本。我国会计准则的规定与之相近。笔者认为据此确定只有外购或接受投资取得商誉等无形资产才可以被确认为无形资产,而自创专利商誉等无形资产的开发研究成本不予确认不妥当,在知识经济下自创商誉等无形资产的开发研究成本也应确认。因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的无形资产层出不穷,如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等等,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类:市场型资产;智力成果型资产;应用型资产;方法型资产;基础型资产;商誉;其他无形资产。这些无形资产价值十分巨大,现有会计准则和制度对它们的确认却缺乏规定,因而不能纳入会计核算范围。
3.2改进建议
完善会计准则真实反映无形资产实质,拓展无形资产的确认范围。我国无形资产主要包括专利权、商标权、土地使用权、非专利技术、著作权、商誉等。《国际会计准则》规定的无形资产包括计算机软件、专利版权、电影、客户名单、抵押服务权、捕捞许可证、进口配额、特许权、客户和供应商关系、客户的信赖、市场份额、和销售权等,其范围明显比我国大。我国传统会计中无形资产只有7至8项,而经济学中涉及的无形资产却有近30项。美国评估公司所涉及的无形资产有20多项。无形资产确认范围过于狭小,使大量的无形资产被排斥在会计核算之外。根据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如不确认新涌现出来的无形资产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偏离权责发生制要求,像商誉等作为反映企业具有较高盈利能力的信息,如不及时提供则不能满足经营者正确报告受托责任的要求,也不能满足与企业有利害关系的各方决策的需要。只有更广泛更客观更准确地确认并计量无形资产,才能满足企业的发展需要,才有利于企业投资者、债权人、企业及政府管理部门等的科学决策。所以我国会计制度应该扩大无形资产的确认范围。
4知识经济对无形资产信息披露的要求、影响及改进建议
在知识经济下无形资产信息应通过资产负债表、损益表以及各种有关的附表及附注等形式披露。
4.1无形资产信息在资产负债表中披露现行的资产负债表,在资产方设置“无形资产”项目,以价值形式反映企业无形资产的总存量。但这只是反映其净值,从中看不出企业对无形资产的投资和在成本费用中所占的份额,不能满足企业管理及外界有关部门、人士对无形资产信息的要求,所以可以通过增设“无形资产摊销”科目并改革现行资产负债表有关无形资产的编制方法来实现。比如以上三种价值分别在报表中列示且其关系如下:无形资产净值=无形资产原始价值-无形资产累计摊销。
4.2无形资产信息在损益表中披露
目前通过损益表来反映无形资产新创造的效益只是间接的,不能从我国目前流行的多步式损益表中直接取得无形资产损益情况。比如对无形资产转让损益只能通过将其转让收入、支出分别汇集到其他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支出科目,通过损益表的其他业务利润项目来反映;对于某些无形资产如专有技术等,因知识经济的高新尖技术急剧变化革新而提前报废冲销其净值时,同时增加营业外支出,通过损益表中营业外支出项目反映;对应分摊的无形资产摊销额,通过损益表中的管理费用项目反映等等。这种间接反映无形资产损益情况的做法,显然不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无形资产经营管理的要求。所以应改革现有损益表,使之能直接反映无形资产损益的情况,或通过设计无形资产收益计算表来进行直接披露。
4.3无形资产信息在有关附表中披露
知识经济是以智能为核心的人力资源的占有及配置,是以科技为主的知识的生产、分配、创新和使用的一种经济。其特点是:知识和经济的一体化,即知识的经济化、产业化和经济的知识化;知识是最基本的生产要素;无形资产为第一要素,投资方向由有形资产转向无形资产;形成以高科技产业为标志的产业化经济。知识经济是相对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的一种富有生命力的新经济形态。其本质体现了知识和技术的无形资产是经济发展的核心。
1知识经济对无形资产概念的影响及改进建议
1.1影响
无形资产:是指特定主体所拥有和控制的、不具有独立实务形态、对生产经营和服务长期发生作用并能带来经济效益的一切经济资源;系无实物形态的,以知识形态存在的长期资产;是指能为企业带来高于有形资产一般收益率的利润而没有实物形态的固定资产;是指无实物形态的、独占的、可转让的、非货币性长期资产;是指不具有实务形态,但能为企业带来效益的法律或契约所赋予的特殊权利及超收益能力的资本化价值和相关经济资源的集合等等。上述定义对无形资产的描述都不够准确完整,很难从本质判断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的区别。因为:
1.1.1“无实物形态”并不是无形资产所特有的
事实上,许多有形资产也是无实务形态的,例如应收帐款、预付帐款、应收票据、长期股权投资、债券投资、递延资产等都不具有被人类感观所识别的实物形态,但他们都不是无形资产。因此“无形实物形态”并不能作为区别其他资产的条件。
1.1.2以“知识形态存在”不足以涵盖全部无形资产
因为无形资产不都是以知识形态存在的,如土地使用权、特许经营权、只是政府授予企业的一种特殊权力,无需付出智力劳动。
1.1.3“无形资产是没有实物形态的固定资产”的提法不科学
因为固定资产除具有长期持有特征外,还具有在使用过程中保持其实物形态不变,其价值相对稳定,且随着固定资产的使用逐渐转移到产品中去,报废时要发生清理费并可回收残余价值。无形资产显然不具备固定资产的所有特征。
1.1.4能否为企业带来超额的收益
这是判断其是否是无形资产的关键,但资产只有被有效使用才能给企业带来收益,否则即使长期持有也不会给持有者带来经济效益,更不用说产生超额收益。
1.1.5能否以货币计量
这是现行会计假设之一,但是在无形资产为主的知识经济时代,有很多的无形资产不仅难以辩认,而且无法度量,且其价值极不稳定,如果还以“能以货币度量”来定义无形资产,将会有许多符合无形资产条件的主要经济资源被排斥在无形资产之外。
1.2改进建议
虽然无形资产目前世界上尚无统一定义,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无形资产的概念也将沿着无形的固定资产———无形的长期资产———非货币性固定资产———非货币性资产———非货币性经济资源等这样的一个轨迹向前发展,不断拓展。无形资产概念包含“权”、“密”、“名”、“誉”四部分,具有无形性、长期性、非货币性、独占性、超额收益性、不确定性和可转让性。所以笔者认为知识经济时代无形资产应概括为:无形资产是为特定主体所独家拥有或控制、无实物形态、使用价值确定的、且在有效使用下能为企业带来不稳定的超额获利能力的非货币性经济资源。它说明了无形资产具有以下特征:
1.2.1垄断性
即任何无形资产都属于特定的主体,为特定主体所拥有或控制,这个特定主体可以是个人、企业、地区、国家或区域经济集团等。
1.2.2无形性
即从外观上看,无形资产没有独立的实物形态,在生产经营中发挥的作用也是无形的,人类无法通过感观识别它,只能从观念上感觉它。
1.2.3使用价值确定性
即任何无形资产都有特定的使用方向和使用价值,只要对其有效使用就能为企业带来收益。
1.2.4价值不稳定性
即无形资产的经济价值极易发生变化,因而为无形资产带来的超额获利能力也是极其不稳定的。
1.2.5非货币性
即无形资产只包括除了货币资金、应收帐款、预付帐款、应收票据、长期股权投资、债券投资、递延资产等以外的无实物形态的资产。
2知识经济下无形资产的成本特征
2.1特征
无形资产计量在理论上应该包括其开发研究、取得和持有期间的全部物况劳动和活劳动的费用支出,但在实际计量操作过程中形成了与有形资产不同的几个特征:无形资产成本的弱配比性;无形资产成本的缺项性;无形资产成本的象征性。
2.2改进建议
更新无形资产的计量基础。我国现行会计制度规定,无形资产计量按依法取得时发生的注册费、律师费等费用作为无形资产的实际成本。这即不能反映无形资产的实际成本,又不能反映无形资产的公允价值,与无形资产在开发过程中所耗资金相比,实在是微不足道,因此无形资产计量基础有待改进。
3知识经济对无形资产确认条件的影响及改进建议
3.1影响
我国会计准则规定无形资产应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企业才能加以确认:一是该资产产生的经济效益很可能流入企业;二是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的计量。企业自创商誉不能确认并计量其无形资产价值。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无形资产原则公告”(草案)认为,只有满足与该资产项目相联系的未来经济利益可能流入企业且已被证实有充足的资源,并能够可靠地计量该资产项目的成本。我国会计准则的规定与之相近。笔者认为据此确定只有外购或接受投资取得商誉等无形资产才可以被确认为无形资产,而自创专利商誉等无形资产的开发研究成本不予确认不妥当,在知识经济下自创商誉等无形资产的开发研究成本也应确认。因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的无形资产层出不穷,如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等等,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类:市场型资产;智力成果型资产;应用型资产;方法型资产;基础型资产;商誉;其他无形资产。这些无形资产价值十分巨大,现有会计准则和制度对它们的确认却缺乏规定,因而不能纳入会计核算范围。
3.2改进建议
完善会计准则真实反映无形资产实质,拓展无形资产的确认范围。我国无形资产主要包括专利权、商标权、土地使用权、非专利技术、著作权、商誉等。《国际会计准则》规定的无形资产包括计算机软件、专利版权、电影、客户名单、抵押服务权、捕捞许可证、进口配额、特许权、客户和供应商关系、客户的信赖、市场份额、和销售权等,其范围明显比我国大。我国传统会计中无形资产只有7至8项,而经济学中涉及的无形资产却有近30项。美国评估公司所涉及的无形资产有20多项。无形资产确认范围过于狭小,使大量的无形资产被排斥在会计核算之外。根据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如不确认新涌现出来的无形资产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偏离权责发生制要求,像商誉等作为反映企业具有较高盈利能力的信息,如不及时提供则不能满足经营者正确报告受托责任的要求,也不能满足与企业有利害关系的各方决策的需要。只有更广泛更客观更准确地确认并计量无形资产,才能满足企业的发展需要,才有利于企业投资者、债权人、企业及政府管理部门等的科学决策。所以我国会计制度应该扩大无形资产的确认范围。
4知识经济对无形资产信息披露的要求、影响及改进建议
在知识经济下无形资产信息应通过资产负债表、损益表以及各种有关的附表及附注等形式披露。
4.1无形资产信息在资产负债表中披露现行的资产负债表,在资产方设置“无形资产”项目,以价值形式反映企业无形资产的总存量。但这只是反映其净值,从中看不出企业对无形资产的投资和在成本费用中所占的份额,不能满足企业管理及外界有关部门、人士对无形资产信息的要求,所以可以通过增设“无形资产摊销”科目并改革现行资产负债表有关无形资产的编制方法来实现。比如以上三种价值分别在报表中列示且其关系如下:无形资产净值=无形资产原始价值-无形资产累计摊销。
4.2无形资产信息在损益表中披露
目前通过损益表来反映无形资产新创造的效益只是间接的,不能从我国目前流行的多步式损益表中直接取得无形资产损益情况。比如对无形资产转让损益只能通过将其转让收入、支出分别汇集到其他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支出科目,通过损益表的其他业务利润项目来反映;对于某些无形资产如专有技术等,因知识经济的高新尖技术急剧变化革新而提前报废冲销其净值时,同时增加营业外支出,通过损益表中营业外支出项目反映;对应分摊的无形资产摊销额,通过损益表中的管理费用项目反映等等。这种间接反映无形资产损益情况的做法,显然不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无形资产经营管理的要求。所以应改革现有损益表,使之能直接反映无形资产损益的情况,或通过设计无形资产收益计算表来进行直接披露。
4.3无形资产信息在有关附表中披露
1.1影响
无形资产:是指特定主体所拥有和控制的、不具有独立实务形态、对生产经营和服务长期发生作用并能带来经济效益的一切经济资源;系无实物形态的,以知识形态存在的长期资产;是指能为企业带来高于有形资产一般收益率的利润而没有实物形态的固定资产;是指无实物形态的、独占的、可转让的、非货币性长期资产;是指不具有实务形态,但能为企业带来效益的法律或契约所赋予的特殊权利及超收益能力的资本化价值和相关经济资源的集合等等。上述定义对无形资产的描述都不够准确完整,很难从本质判断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的区别。因为:
1.1.1“无实物形态”并不是无形资产所特有的
事实上,许多有形资产也是无实务形态的,例如应收帐款、预付帐款、应收票据、长期股权投资、债券投资、递延资产等都不具有被人类感观所识别的实物形态,但他们都不是无形资产。因此“无形实物形态”并不能作为区别其他资产的条件。
1.1.2以“知识形态存在”不足以涵盖全部无形资产
因为无形资产不都是以知识形态存在的,如土地使用权、特许经营权、只是政府授予企业的一种特殊权力,无需付出智力劳动。
1.1.3“无形资产是没有实物形态的固定资产”的提法不科学
因为固定资产除具有长期持有特征外,还具有在使用过程中保持其实物形态不变,其价值相对稳定,且随着固定资产的使用逐渐转移到产品中去,报废时要发生清理费并可回收残余价值。无形资产显然不具备固定资产的所有特征。
1.1.4能否为企业带来超额的收益
这是判断其是否是无形资产的关键,但资产只有被有效使用才能给企业带来收益,否则即使长期持有也不会给持有者带来经济效益,更不用说产生超额收益。
1.1.5能否以货币计量
这是现行会计假设之一,但是在无形资产为主的知识经济时代,有很多的无形资产不仅难以辩认,而且无法度量,且其价值极不稳定,如果还以“能以货币度量”来定义无形资产,将会有许多符合无形资产条件的主要经济资源被排斥在无形资产之外。
1.2改进建议
虽然无形资产目前世界上尚无统一定义,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无形资产的概念也将沿着无形的固定资产———无形的长期资产———非货币性固定资产———非货币性资产———非货币性经济资源等这样的一个轨迹向前发展,不断拓展。无形资产概念包含“权”、“密”、“名”、“誉”四部分,具有无形性、长期性、非货币性、独占性、超额收益性、不确定性和可转让性。所以笔者认为知识经济时代无形资产应概括为:无形资产是为特定主体所独家拥有或控制、无实物形态、使用价值确定的、且在有效使用下能为企业带来不稳定的超额获利能力的非货币性经济资源。它说明了无形资产具有以下特征:
1.2.1垄断性
即任何无形资产都属于特定的主体,为特定主体所拥有或控制,这个特定主体可以是个人、企业、地区、国家或区域经济集团等。
1.2.2无形性
即从外观上看,无形资产没有独立的实物形态,在生产经营中发挥的作用也是无形的,人类无法通过感观识别它,只能从观念上感觉它。1.2.3使用价值确定性
即任何无形资产都有特定的使用方向和使用价值,只要对其有效使用就能为企业带来收益。
1.2.4价值不稳定性
即无形资产的经济价值极易发生变化,因而为无形资产带来的超额获利能力也是极其不稳定的。
1.2.5非货币性
即无形资产只包括除了货币资金、应收帐款、预付帐款、应收票据、长期股权投资、债券投资、递延资产等以外的无实物形态的资产。
2知识经济下无形资产的成本特征
2.1特征
无形资产计量在理论上应该包括其开发研究、取得和持有期间的全部物况劳动和活劳动的费用支出,但在实际计量操作过程中形成了与有形资产不同的几个特征:无形资产成本的弱配比性;无形资产成本的缺项性;无形资产成本的象征性。
2.2改进建议
更新无形资产的计量基础。我国现行会计制度规定,无形资产计量按依法取得时发生的注册费、律师费等费用作为无形资产的实际成本。这即不能反映无形资产的实际成本,又不能反映无形资产的公允价值,与无形资产在开发过程中所耗资金相比,实在是微不足道,因此无形资产计量基础有待改进。
3知识经济对无形资产确认条件的影响及改进建议
3.1影响
我国会计准则规定无形资产应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企业才能加以确认:一是该资产产生的经济效益很可能流入企业;二是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的计量。企业自创商誉不能确认并计量其无形资产价值。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无形资产原则公告”(草案)认为,只有满足与该资产项目相联系的未来经济利益可能流入企业且已被证实有充足的资源,并能够可靠地计量该资产项目的成本。我国会计准则的规定与之相近。笔者认为据此确定只有外购或接受投资取得商誉等无形资产才可以被确认为无形资产,而自创专利商誉等无形资产的开发研究成本不予确认不妥当,在知识经济下自创商誉等无形资产的开发研究成本也应确认。因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的无形资产层出不穷,如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等等,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类:市场型资产;智力成果型资产;应用型资产;方法型资产;基础型资产;商誉;其他无形资产。这些无形资产价值十分巨大,现有会计准则和制度对它们的确认却缺乏规定,因而不能纳入会计核算范围。
3.2改进建议
完善会计准则真实反映无形资产实质,拓展无形资产的确认范围。我国无形资产主要包括专利权、商标权、土地使用权、非专利技术、著作权、商誉等。《国际会计准则》规定的无形资产包括计算机软件、专利版权、电影、客户名单、抵押服务权、捕捞许可证、进口配额、特许权、客户和供应商关系、客户的信赖、市场份额、和销售权等,其范围明显比我国大。我国传统会计中无形资产只有7至8项,而经济学中涉及的无形资产却有近30项。美国评估公司所涉及的无形资产有20多项。无形资产确认范围过于狭小,使大量的无形资产被排斥在会计核算之外。根据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如不确认新涌现出来的无形资产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偏离权责发生制要求,像商誉等作为反映企业具有较高盈利能力的信息,如不及时提供则不能满足经营者正确报告受托责任的要求,也不能满足与企业有利害关系的各方决策的需要。只有更广泛更客观更准确地确认并计量无形资产,才能满足企业的发展需要,才有利于企业投资者、债权人、企业及政府管理部门等的科学决策。所以我国会计制度应该扩大无形资产的确认范围。
4知识经济对无形资产信息披露的要求、影响及改进建议
在知识经济下无形资产信息应通过资产负债表、损益表以及各种有关的附表及附注等形式披露。
4.1无形资产信息在资产负债表中披露现行的资产负债表,在资产方设置“无形资产”项目,以价值形式反映企业无形资产的总存量。但这只是反映其净值,从中看不出企业对无形资产的投资和在成本费用中所占的份额,不能满足企业管理及外界有关部门、人士对无形资产信息的要求,所以可以通过增设“无形资产摊销”科目并改革现行资产负债表有关无形资产的编制方法来实现。比如以上三种价值分别在报表中列示且其关系如下:无形资产净值=无形资产原始价值-无形资产累计摊销。
4.2无形资产信息在损益表中披露
目前通过损益表来反映无形资产新创造的效益只是间接的,不能从我国目前流行的多步式损益表中直接取得无形资产损益情况。比如对无形资产转让损益只能通过将其转让收入、支出分别汇集到其他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支出科目,通过损益表的其他业务利润项目来反映;对于某些无形资产如专有技术等,因知识经济的高新尖技术急剧变化革新而提前报废冲销其净值时,同时增加营业外支出,通过损益表中营业外支出项目反映;对应分摊的无形资产摊销额,通过损益表中的管理费用项目反映等等。这种间接反映无形资产损益情况的做法,显然不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无形资产经营管理的要求。所以应改革现有损益表,使之能直接反映无形资产损益的情况,或通过设计无形资产收益计算表来进行直接披露。
4.3无形资产信息在有关附表中披露
企业资产管理是面向资产密集型企业的信息化,制造业信息化,企业信息化解决方案的总称(简称EAM:Enterprise Asset Management)。显然EAM以提高资产可利用率、降低企业运行维护成本为目标。因而企业资产管理过程中出现的若干问题也值得我们去探讨和研究。
一、目前企业资产管理的现状
在现代企业资产管理过程中,企业资产管理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固定资产的管理,二是无形资产的管理。目前企业资产管理的现状就是对这两个方面,即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管理认识不到位,方法不到位,管理不到位。
(一)企业固定资产
固定资产管理程度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一般来说,对于企业而言,起着重要的作用,其因为固定资产是企业发展的基本保障,是企业从事生产的直接工具,是生产力水平的直接体现,也直接决定企业的生产规模以及生产水平。固定资产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能有效左右企业的发展方向。一些大中型以及私营企业中,固定资产所占的比例很大,要实现企业整体利益,必须加强固定资产安全有效的管理。目前很多企业对固定资产管理缺乏必要的认识,管理手段还比较落后。
(二)无形资产
顾名思义,无形资产是企业所拥有的,但是其不具备实际形体的、能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为企业提供特定经济效益以及权利的资产。因而无形资产具备以下一些性质:无实性、价值不稳定性、长期性以及特定性。实际上在目前企业无形资产的分类中,就其表现形式来看,有技术类无形资产、标识类无形资产、作品类无形资产等,这些资产简单地说,即专利权、商标权、非专利权等。从形式上而言,无形资产作为企业资产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尤其是在知识经济时代,无形资产是保证企业安全稳定发展的武器,是竞争力的体现之一。而目前我们很多公司对无形资产的管理,缺乏应有的重视,缺乏应有的方法,甚至成为管理的盲区。
二、企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企业资产管理制度问题
目前,大多数企业的资产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因而在实际工作中资产管理出现脱节,造成财务部门、物资管理和使用部门之间的制约关系和相互衔接不清楚。如购置资产时会出现财会部门入了账而资产管理部门未入账,而有些物资使用部门在不通知财务部门的情况下擅自报废固定资产,致使财务部门未作相应账户处理和还有些企业各关联单位设备调拨频繁,造成固定资产所有权与使用权时常脱节等现象。这些问题,因没有制定相应完善的,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而成为资产管理中的重要问题。
(二)企业预算管理的问题
企业预算问题是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一个企业在没有企业战略的环境下做预算管理,不可避免地会重视短期行为,忽视长期目标,使短期的预算指标与长期的企业发展战略难以融合适应,各期编制的预算衔接性差,各年度、季度和月份预算的推行无助于企业长期发展目标的实现,这样的预算管理难以取得预算效果。长期以来,很多企业的预算目标与企业经营者的任期考核目标相一致,不可避免地出现经营者在任期内为实现利润而采取一些手段来增加利润的现象等。因而预算管理在资产管理中至关重要。
(三)无形资产管理缺失问题。
目前,主要现象是我国企业无形资产的核算范围过于狭窄,企业对无形资产的拥有程度说明过少。很多企业纳入现行核算体系的无形资产只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技术、著作权和商誉等,而商誉只承认产权变动的商誉,对自创商誉不予确认;而在国外,很多公司的会计报表中所揭示的无形资产范围还包括诸如因特网域名、契约性的客户关系、制造合同等等。其外,很多企业对无形资产的说明过少,很多上市公司只是简要说明了无形资产的所含项目、计价、摊销的方法及减值准备的确认标准,没有给出更详细的信息。非上市公司的说明的就更简单了,完全不符合为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有用和相关信息的要求。因而无形资产管理缺失。
三、加强企业资产管理的对策
(一)完善资产管理制度化、监督体系建设
资产管理首先要有制度保障和在制度保障下的监督体系。企业在资产管理过程中,在具体实际情况下,应不断制定符合企业实际需要的管理制度。管理制度化是保障资产管理正常运行的基本保障,监督体系是保障管理运行的基本策略。监督是一种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评估制度执行质量的过程。企业应做到两个加强:一是加强对企业法人代表的内部控制监督,建立企业重大决策集体审批等制度,以杜绝厂长、经理独断专行,盲目进行固定资产投资等。二是加强对企业部门管理的控制监督,建立部门之间相互牵制的制度,以杜绝部门权力过大或集体。
(二)预算管理的战略性、有效性、可行性
企业应确立“以企业战略为基础”的理念,使日常的预算管理成为实现长期发展战略的基石。企业在实施预算管理之前,应该认真进行市场调研和企业资源分析,明确自己的长期发展目标,从而制定有效性、可行性的预算方案。以此为基础编制各期的预算,使企业各期的预算前后衔接起来,避免预算的盲目性。预算编制要以企业战略为基础,长短期结合。
(三)无形资产的有型管理
企业应在现行企业会计报告的基础上,对无形资产会计信息披露的方式加之改进,用丰富多样的信息披露形式,定量地、定性地披露无形资产会计信息,以充分地、及时地满足用户决策的多种需求。其一,在资产负债表中,除了披露无形资产的投资成本、无形资产的摊销价值和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外,还可以比照现行资产负债表中固定资产信息披露项目还要对企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具有可计量性的无形资产进行分类的定量信息披露。其二,增加反映无形资产动态变化的明细表。明细附表可定为年报或季度报表,主要提供无形资产的类别、种类、来源渠道、增减金额、结余金额、摊销金额等;分别说明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具体情况以及分段处理的不同方法等。这样就可以对于无形资产加强有型化管理了。
参考文献:
[1]叶月红,陈爱国.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金融,2008(7):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