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6 09:30:4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实证研究的具体方法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当前,随着社会市场经济和国有企业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使得企业职工的思想观念潜移默化的发生改变,思想政治工作担任着更为艰巨的任务。由于国有企业里全部是知识分子,职工有着较高的文化层次,较强的参与意识,这在一定程度上给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新时期下,国有企业增强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满足企业改革的实际需求,为社会良好的服务,这已经成为了现代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急需要解决的问题。
1.新时期下,国有企业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与深远意义
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除了是适应不断改革发展的企业实际需求外,同时还是新时期下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艰巨任务。在推动党的建设,确保党对企业的政治领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方面发挥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1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内在要求
当前,加强新时期下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不再仅仅是实现国有企业朝着社会主义方向迈进的需求,还是国有企业改革与目标实现以及维护社会稳定的关键性举措。尤其在当前时期下,国有企业不断改革与发展过程中对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员有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我们应切实的将思想政治工作和满足企业员工的物质利益密切的联系在一起,将解决员工的实际困境作为工作的核心,从而确保思想政治工作在经济建设领域中具有的前沿指挥部作用以及保证企业稳定改革的战斗堡垒作用全面的发挥。可见,不断加强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稳定性以及实效性,已经成为了国有企业构建现代企业制度,不断深入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具体途径。
1.2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有效保证了企业“四有”人才队伍的建设
企业要想良好的生存与发展下去,就必须具备一批综合素质高的人才队伍,要全面激发企业全员的工作积极性与创造性。将职工综合素质、工作积极性、创造性的提升纳入到新时期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总目标与任务中,以培养全员积极进取的精神,积极把握机遇,形成一个面向市场抓管理以及运用先进技术发展的良好意识,只有这样,国有企业高素质人才队伍的建设与发展才会拥有一定的思想基础与政治保证。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得国有企业面临着与国内乃至国际上同行业的激烈竞争,并且竞争的主要内容就是人才。所以,国有企业应充分运用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以及先进的方法来培养一批政治素质、业务素质、身体素质高的人才队伍。
1.3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能激发职工积极性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应始终以实际情况为出发点,以人为本,全面处理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针对全员思想动态应定期做相应的分析,时刻注意着职工们所在意的热点、难点以及疑点问题,并提供有效的措施予以解决,切实维护好企业所有员工的正当权益,全面激发职工工作积极性,从而让思想政治工作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有效性、快速性运行,真正树立起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此外,国有企业还可借助思想政治工作这一良好的平台,做好“凝聚力工程”,以此提高职工对国有企业的向心力与归属感,将企业文化全面渗透到全员工作中。所以,国有企业应积极构建完善高效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长效机制,激发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树立团结一致的精神,为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努力创造出丰富的物质与精神文明。
2.增强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方法
2.1转变思想,提高意识
倘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不具备实效性,那么,就必须从思想政治工作人员身上寻找导致这种情况发生的原因。现阶段,社会中存在着一种不良的倾向,即在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衡量时通常只看其具体组织学习了几次,听了几次报告,一共开展了多少活动,完全忽视了最后的效果。由于存在这种只注重形式忽略实效性的行为,致使部分国有企业所开展的思想政治工作只见其声势而未见其效果。开展这样的活动难以获得职工的认可。所以,我们必须清楚的认识到这方面的错误教训,积极构建实效性的观念。把实效性贯彻落实到思想政治工作全程中,全面有效的发展。
2.2始终坚持以人为本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想做到以人为本,就必须对职工加以了解,尊重职工,关心职工,激励职工,唯有如此,才能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中构建起以人为本的思想。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做到精细,对职工实际需求与思想观念的变化及时的了解与掌握,不仅要加强职业道德,还必须具备较高的责任感。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始终以职工的正当利益为出发点,关心职工的冷暖,想职工之所想,急职工之所急,,办职工之所需。另外,企业还应充分体现出“情”与“活”。所谓体现“情”主要是对职工予以尊重、关心和理解,时刻散发着“人情味”,积极营造具有民主、和谐、宽松的良好氛围;所谓体现“活”主要是及时了解员工的思想动态,灵活的进行思想政治工作。
2.3紧跟社会发展步伐,加强创新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发展中一项不可少的环节就是创新,而且,只有在不断的创新和改进过程中,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才会真正的得到增强。观念创新是基础,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树立起新的理念,也就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将员工情绪当做第一信号,要将员工愿望当做第一需求,将员工意愿当做决定取舍的第一因素,将员工满意度、接受度、喜欢度当做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标准。比如,2003年在全国举办的“树组工干部新形象”学教活动中,对所有的组工干部有了新的要求。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员,应拥有“公正廉洁,内外兼修”的良好形象,同时,还必须具备“服务”的观念,以企业发展为中心,良好的服务于企业,在服务的过程中得到企业各层面的理解、支持。并且,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应时刻保持着平和的心态,以为员工提供服务。同时,应制定新的思路、新的观念进一步扩展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服务领域与服务对象。只要是企业与职工实际所需的,都必须全部归列到思想政治工作“服务”的视野与内容中。内容创新是核心,由于思想政治工作在经济工作以及其他工作中占有特殊地位和发挥着重要作用,直接决定了其内容的丰富多样性,所以,要求我们要紧跟社会发展步伐,充分掌握思想状况,严抓实际存在的突出问题,把诸多的富有时代气息的内容纳入到思想政治工作中,不断提升文化、科技以及管理这几方面的水平;方法创新是支撑,不仅要充分采用诸多的传统载体(如电化教育等),还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借助先进的网络平台办公;不仅要参照管理、心理以及人文学科的理论及方法,还应通过社会文化展览等思想文化阵地,促进企业文化的全面发挥,要切实让职工在寓教于乐中陶冶情操,心灵得到美的净化。并且,还应大力宣传身边的先进典型事例,始终走正确的舆论导向,以不断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力与感染力。
3.增强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要注意的问题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主要是在一定的企业环境中而开展的,而企业环境是推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良好生存与发展的前提。比如,若将思想政治工作比作是一场“表演”,那么,社会环境就好比是“表演”的舞台。企业环境的不同,对思想政治工作提出的要求也就不同,产生的影响也各异。要想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紧跟社会的形势发展变化,积极进行科学发展观的教育,及时掌握与分析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严抓企业战略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新课题,树立起基于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以及制定相应的工作方式,从而确保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环境两者间能够协调并进。
经济建设是国有企业的中心,所以,思想政治工作应以经济建设为基础,为企业的经济建设提供良好的服务以及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持,加快企业经济建设持续良好的发展。需要注意的是,思想政治工作不仅不可凌驾于经济建设之上,也不可游离于经济建设之外,倘若在经济建设外进行思想政治工作,那么,思想政治工作将变成“门外汉”。所以,要求企业党政领导干部应积极配合,清楚的认识到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改革发展中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只有找准了思想政治工作的位置,其才会有更大的空间,才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是现代社会发展中的实际需求,是现代国有企业发展的需求。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应注意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及时了解思想政治工作产生作用具有间接性、隐蔽性与需各方的团结协作;另一方面,避免有思想教育单向化、处理具体问题简单化的情况。增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前提就是树立起正确的实效性意识,条件是准确掌握职工思想动态,重点是坚持以人为本,企业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则是保证。
4.结论
综上所述可知,实效性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工作过程中必须努力增强实效性,树立新观念、新思想,加快推动企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玉峰.对新时期石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经济师, 2009(03).
[2]王桂荣.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改革研究[J].才智,2011年11期.
[3]赵怀兴.论国企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以适应国企改革要求为视角[J].科学咨询(决策管理),2010年04期.
[4]张希中,刘芙兰,杜建云.关于加强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几点思考[J].中外企业家,2011年10期.
[5]梁健.“以人为本”视野下的国企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0年.
[6]刘志强.市场经济背景下的企业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一、会计理论研究方法的思想基础
会计理论研究方法的思想基础是从事会计理论研究所应持有的基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考察和研究事物所应持有的一些基本观点。其主要内容包括:
(一)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存在的事实,以事实为根据,用联系的、发展的和对立统一的观点来观察、研究一切事物和发展史,强调对具体进行具体,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
(二)现代信息管理论,包括“老三论”(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和“新三论”(协同论、耗散结构论、突变论)。在会计理论研究中,它主张要注意以下六大观点:(1)整体性观点,即会计及会计理论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整体,从本质上讲,整体不是各部分的简单相加,而是大于各部分之和,整个系统有不同于它的组成要素的性质、功能和运动性。因而在研究会计理论时,必须从会计整体出发,全面思考,注意会计整体的集合性,考虑如何从提高集体功能的角度去提高和协调各要素的功能。(2)相关性观点,即会计系统、各组成要素和会计环境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在进行会计理论研究时,必须从这些关系出发,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3)结构性观点,即会计系统各要素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是有一定方式和秩序的,它形成了有序的结构。(4)层次性观点,即会计系统和会计理论是由处于不同层次的各个子系统组成的。(5)动态性观点,即会计系统和会计理论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受到一定会计环境的影响,并随会计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从而不断发展和完善。(6)目的性观点,即系统及各个子系统都有其各自的运行目标,这一目标决定了该系统应有哪些要素组成,各要素又是如何相互作用的。
(三)逻辑实证主义,它认为一切关于事实的知识都是以经验的确实材料为依据,即凡是与事实有关的知识领域,都要以确实的实际材料为依据,具有可证实性,它是实证研究法产生的思想基础。
(四)证伪主义,它认为在有限的、确实的事实上得出的命题可能是不正确的,只要能举出一个反例,就可以证伪某一全称命题。
二、会计理论研究中思维加工的形式和方法
总体来说,思维加工过程可以有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过程,称为归纳法;另一种是由一般到特殊的思维过程,称为演绎法。
归纳法是从个别事物和现象中概括出一般原理、结论的推理形式和思维方法。这种方法的重点在于通过对大量事项进行观察、计量、分析,然后科学地加以,并从中概括出符合一般规律的结论。其基本思路是:首先观察生活中某一方面所反映出来的客观现象;其次,通过对大量客观现象的分类、归总、分析,最终揭示其规律;最后通过进一步归纳将一般性规律上升到普遍规律,形成理论,并用这一理论来研究、解释、指导某一方面的实际活动。运用归纳法之所以能够从个别中取得一般性的科学结论,是因为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个别包含着一般,通过个别可以认识一般。归纳法的优点是它可以不受预定模式的束缚,研究者可以自由地进行他认为适当的任何观察;缺点是研究者很可能会受被观察对象和范围的限制,得出以偏概全的结论,使归纳和概括的结论不够准确。
演绎法是从已有的科学结论、原理和定律出发,推知另一个新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思维方法。演绎法之所以成立是因为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一类事物共有的属性,其中每一个别事物必须具有。所以,从一般必然推知个别。演绎法重点要求其前提必须正确,推理要严密。只要前提是经过实证的科学事实,前提和结论之间具有可靠的逻辑关系,那么,所得的结论就一定是正确有效的。演绎法的优点是可以保持概念之间的内在关系,从而使理论构建更具有逻辑严密性;缺点是它的推导结论取决于前提命题的正确性,如果前提命题错误,则整个理论结构都将是错误的。
归纳法是古典学派偏重采用的,其风格是:会计实践会计惯例会计原则会计规则会计实践,所以,也有人将这一模式看作是归纳法的一般形式,我认为这是错误的。归纳法是一种思维方法,是一种考虑的思路,它可以普遍用于各种问题的具体研究中,这一认识明显地缩小了归纳法的含义。同样的道理,演绎法是规范会计学派偏重采用的方法。其理论研究风格是:会计目标或会计假设会计原则具体程序,也有人将它作为了演绎法的一般形式,这一认识同样缩小了演绎法的真实含义。还有人将归纳法和演绎法看作是规范理论研究所采用的方法,而将其与实证研究法相对应,我认为这也是错误的。归纳法和演绎法作为一种思维方法,在实证研究中也被广泛加以运用。实证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过程是根据研究课题,寻找相关理论提出假设或命题,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演绎法的思维过程(即由一般推知个别,由一般性的理论推导出符合逻辑的命题或假设);而其另一个重要过程是搜集数据资料并进行研究以检验假设或命题,这一过程实际上是归纳法的思维过程(即由个别推知一般,由大量的观察数据通过一定的方法得出一般性的结论),只不过在这一过程中实证研究法大量采用统计学和数学方法进行了科学的归纳,但这并不会改变这一思维方法运用的性质。所以,归纳法和演绎法作为思维方法,可以广泛的用于各种具体方法中,在会计理论研究方法体系中应处于比实证研究法和规范研究法更高的层次。
三、会计理论研究的一般适用方法
会计理论研究的一般方法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规范研究法,它是根据一定的价值观念或理论对经济行为人的行为结果及产生这一结果的制度或政策进行评判,回答经济行为人的行为应该是什么的分析方法。另一类是实证研究法,它是通过观察、分析、试验,来研究观察到的现象,解释经济行为人的行为是什么,怎么样,寻找其发生的原因,并以此进行预测,而不对其行为结果进行评价的分析方法。由此可见,二者主要区别在于:前者关注事物应该如何进行,而后者关注事物是如何进行的;前者采用价值判断的方法,而后者采取价值中立的立场;前者注重对现存事物进行规范,而后者注重对现存事物进行解释。
根据价值判断的依据不同,规范研究法又可分为伦法、经济学法、学法、法、税务法等。伦理学法要求以处理会计信息和编制财务报表应遵循的道德标准作为建立会计原则和理论体系的依据,其具体包括公正、真实、合理、不偏不倚等。经济学法强调会计政策的选择既要反映经济现实,又要考虑经济后果,它侧重于研究会计技术方法对宏观经济指标变动的控制能力和,要求以宏观经济为目标作为财务会计概念和财务会计实务的依据。社会学法把公正性概念扩展到社会福利方面,强调财务会计技术和方法的社会效益,强调会计信息要反映对社会的责任和影响。法律法、税务法将会计判断或确认建立在法律法规、税务法规的基础上。这些方法都从不同的侧面对会计理论和实务进行了评价,试图得出什么是良好的会计理论和实务。
实证研究法的目的在于解释所观察到的会计现象,并寻找这些会计现象发生的原因。其研究对象包括:(1)是什么原因使企业采用某一会计程序和方法而不采用其他,选择不同会计程序方法的成本和效益各是多少;(2)企业所呈报的财务报表对股票价格的影响是什么;(3)企业对新颁布的会计准则的反应,为什么某一新会计准则会出台,为什么要取消某一会计准则,制定会计准则的效益和成本是多少,某些会计准则在实际实行时可能产生的影响如何。其研究程序一般是:确立研究课题寻找相关理论提出假设和命题使假设和命题可操作化设计研究方案搜集数据资料分析数据以检验假设和命题分析研究。实证研究建立在大量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的基础之上,并在研究过程中力图排除价值判断,用经验事实对假说进行检验。从经验事实中引出结论,因而其结论较为客观。同时,实证研究广泛采用跨学科的方法,特别是数理统计方法的运用,使其研究结论相对较为准确。但实证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它并不适用于所有的会计命题,只有那些可证伪的命题才能成为实证研究的对象;其次,实证研究在课题确立、相关理论支持、假设提出、数据采集、分析测试等一系列过程中,容易掺人研究者个人的主观判断,难以作出真正的价值中立;再次,实证研究的结论比较零散,难以全面概括、升华,且存在一定误差。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3月12日
一、引言
科学发展的历史已经证明,不同学科能否运用正确而科学的研究方法对其成果的科学价值尤为重要。可以说,一门学科是否具有比较系统的研究方法与完整的学术研究规范并得到较好的运用,也是其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
科学研究活动的正常开展还要受到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影响,任何一门科学的形成都离不开研究方法,甚至可以说,科学的发展就是依靠方法的发展。方法的枯竭是科学的停滞,方法的繁荣则会促使科学的发展。一门学科的成立决定于其研究方法,一门学科的发展也是决定于其研究方法。既然会计学是人类社会科学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则研究方法便会对其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会计科学研究方法也可以作为整个会计科学体系中的一个专门问题来进行研究。
二、会计理论的涵义
从实践到理论,再用理论来指导实践的认识论同样适用于会计领域。会计尽管是因为它的实用性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但它是建立在理论体系或概念框架的基础之上的,也就是说,会计实务的形成及发展有其思想体系依据。它们为会计特定方法的出现奠定了合理基础。
自从产生会计理论这一概念之后,各种学派就对这一概念各抒己见,众说纷纭,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
(一)美国会计学会(AAA)在1966年发表的《基本会计理论说明书》中对会计理论的解释基本上是引用上述定义,并认为会计理论研究是为了达到四个目的:(1)确定会计的范围,以便于对会计提出概念,并有可能发展会计理论;(2)建立会计准则来判断、评价会计信息;(3)指明会计实务中有可能改进的一些方面;(4)为会计研究人员寻求扩大会计应用范围以及由于社会发展的需要扩展会计学科的范围,提供一个有用的框架。
(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从20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开始研究财务会计的概念框架,并指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是由互相关联的目标和基本概念所组成的逻辑一致的体系,这些目标和基本概念可用来引导首尾一贯的准则,并对财务报告的性质、作用和局限性作出规定。
(三)根据《韦氏新国际词典》,理论是一套紧密相连的假定性的、概念性的和实用性的原理的整体,构成了对所要探索领域的可供参考的一般框架。理论是一种知识体系,它能说明所研究对象的现象产生和发展,并应深入对象的本质,探求其内在的规律性。会计理论也应如此。作为有关会计领域的知识体系,会计理论既反映会计实务的本质和特征,揭示会计信息系统运行的发展规律,又是由会计的特定概念和方法程序所构成的逻辑体系。
三、会计研究方法体系的结构问题
会计理论研究方法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在这个体系中,各种方法不是互相孤立、互不相关和互相割裂的,而是互相联系、互相依赖,为完成共同会计目标而组成的有机整体。关于会计研究方法体系的结构问题,学界的观点主要有二层次结构、三层次结构和四层次结构三类观点。
(一)二层次结构。林志毅(1994)将会计研究方法分为哲学方法论和具体研究方法两个层次,他认为哲学方法是一切研究的最高指导思想,并进一步将具体研究方法按其适用范围分为一般方法和特殊方法;就会计理论研究的现状而言,尚未形成专属于该领域的特殊方法,目前所采用的具体研究方法均为一般方法。
(二)三层次结构。学者们一般均将会计研究方法体系分为三个层次,但在三个层次的具体构成上存在较大争论。张昌仁提出会计研究方法体系划分为非逻辑方法(包括资料法、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等)、逻辑方法(包括描述法、规范法、实证法、决策法等)和验证方法(包括行为法、实证法、评估法),并指出非逻辑方法是该体系的基础方法,这类方法运用的质量直接影响着逻辑方法。逻辑方法是该体系的中心环节,它根据非逻辑方法提供的资料和验证方法反馈的信息,构建会计理论。验证方法是该体系的最后环节,它针对逻辑方法提出的会计理论加以检验、修正。王华(1996)认为会计理论研究方法由其所依存的方法论所构成。具体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唯物辩证法、历史唯物观和认识论――方法论;第二层次,系统理论――亚方法论;第三层次,会计理论研究的基本方法,具体包括比较分类法、分析综合法、归纳法、演绎法、实证法等。
(三)四层次结构。吴祥云、裘宗舜、艾建明认为:第一层次为方法论;第二层次为系统理论;第三层次为会计理论研究的一般方法(逻辑方法和历史方法);第四层次为会计理论研究的具体方法(包括描述性方法、规范性方法、伦理法、社会学法、经济学法、事项法、实证方法等)。李(1999)将会计理论研究方法体系表述为:第一层次是会计理论研究方法的思想基础;第二层次是会计理论研究的一般适用方法(包括归纳法、演绎法、实证法等);第三层次是构建会计理论体系的角度和手段(包括伦理学方法、经济学方法、数学、统计等);第四层次是适用于会计理论研究的具体方法(目前在理论上尚是空白)。
四、规范会计研究方法
(一)规范会计理论。规范会计研究理论,就是试图从会计实务的规则来概括会计的理论概念,并试图用这些理论概念引导出“良好的”会计实务。这种理论着重于说明会计“应当是什么”。规范会计理论并不完全满意于现有的会计惯例和做法,而是要从逻辑性方面概括或指明怎样才算是良好的会计实务。
(二)规范会计研究方法涉及的具体方法
1、归纳法。归纳法亦称归纳推理,是一种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的逻辑方法。也就是说,归纳法要通过观察和研究具体事务或现象,从而得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客观规律,这种研究方法对于各种不同门类的科学研究均有普遍的实用价值。
归纳法的优点是,可以不受预定的模式所束缚,并把理论概括或结论建立在大量现象的基础上。但是,归纳法也有一定的缺陷,即由于个别人的观察对象与范围有限,每个企业或经济组织的情况不同,有关的内在联系或数据关系也可能不同,从而使归纳概括的结论难免以偏概全。
2、演绎法。演绎法是从一定的基本概念出发,推导出研究对象的逻辑性结构;或者说,在会计上,演绎法应以有关会计目标、假设或其他概念为前提,推导出能指导会计实务的原则、准则及相应的会计方法程序。
归纳法和演绎法的不同点:(1)归纳法建立在假设的基础上,而演绎法建立在前提的基础上;(2)归纳法主要是探究“是什么”,而演绎法主要研究“应该是什么”;(3)演绎法有主观的倾向,而归纳法则较中立;(4)演绎法研究对象较宏观,而归纳法研究对象较具体,较微观。
3、伦理法。伦理法又称道德法,它是提出一些要求财务报告或会计信息应符合的道德标准,作为建立会计原则、准则或理论体系的依据。这些道德标准主要包括公允、真实、合理、不偏不倚等。例如,美国会计学家斯科特在1941年的论著《会计原则的基础》中就提出:确定会计实务的基础涉及社会组织赖以建立的原则,因此他采用一些社会伦理标准作为构建会计理论的依据。
4、社会学法。用社会学法构建会计理论,强调会计信息要能反映企业经营活动对社会的影响,或企业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这一研究方法是把“公允性”的概念扩展到“社会福利”方面,并强调会计技术和方法的社会效应。
根据社会学法,对现有会计原则、准则和程序的评价,都要依据它们所规定的财务报告对社会各个集团利益的影响。这一确定方法还包含一种期望:会计数据要有助于“社会福利决策”。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它假定已经存在一种“既定的社会价值”,可以用来作为建立会计理论的标准。
5、经济学法。经济学法侧重于不同的会计技术方法对宏观经济指标变动的控制能力的影响。社会学法强调反映“社会福利”,伦理学法强调“公允”、“真实”和“无偏见”地对社会所有集团提供会计信息,经济学法讲求总体的经济影响和后果。
五、实证会计研究方法
(一)实证会计理论。实证会计研究的方法也称实证法。根据《韦氏新国际辞典》的解释,实用主义是各种概念的含义要从它们的结果中去寻找,思想的职能在于作为行动的指南,而真理要明显地根据信念的实际后果去验证。实证法作为构建会计理论的一种方法,就是要根据实际效用或实在的因果关系来选择会计概念、原则、准则和各种程序。如果这些概念、程序有助于实现管理当局的经营目的,则它们是有用的,否则就是不可取的。
关于在会计理论研究中引进实证法,美国会计学家詹森在1976年发表的《关于会计研究和会计管制现状的反映》一文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他认为,发展实证会计理论将能解释:(1)已存在的会计现实或“为什么会计是这样”;(2)为什么会计人员从事这样的工作;(3)这些现象在资源利用方面产生什么效果。
目前,实证法的主要发展是,根据关于不同企业和经济资源配置所提示的财务信息进行成本效益分析,以便解释或预测管理当局对会计准则或特定会计程序方法的选择。在研究方法上,实证法要求先提出一定的假设,然后应用实际证据来验证或驳斥,只有实际存在的才被认为是合理的。
(二)实证法的基本程序。实证会计研究的基本程序如图1所示。(图1)用实证法开展会计研究,最关键的问题有:(1)对实务变化和制度背景的关注与述评;(2)对文献的关注和分析;(3)假设的提出;(4)变量的选择;(5)模型的构造和统计方法。下面做一介绍:
1、对实务变化和制度背景的关注与分析。要开展会计理论研究,首先必须关注会计实务和制度背景的变化。一个不关心实务和政策变化的人,是很难找到有价值的题目进行研究的。关注会计实务的变化比较好理解,但对制度背景的分析很多人就比较生疏。
2、对文献的关注和评述。文献评述对会计理论研究有着重要的作用。文献评述还可以帮助人们发现仍值得研究的话题。有的是从不同的已有研究成果的矛盾中发现比如方法论上的、观点上的话题,也可能是从已有的研究中推出新的话题。所研究的话题既要有理论或现实意义,还要能够引人入胜、有趣,能够组织成新的、有趣的故事。
3、研究假设的提出。在实证法中,非常重视研究假设的提出。在提出研究假设之前,一定要认真想一想什么才是值得研究的问题,什么样的问题比较值得研究,什么问题的研究价值较大。研究的问题选定之后,还需要建立待检验的假设。首先需要说明的是,规范研究中的“假定”和实证研究中的“假设”是不一样的。规范研究中的“假定”,是对所研究问题设定的基础条件,即在研究开始之前,根据人们的某种共识或前人的权威论断,研究者对问题存在的主客观环境作出一些限制性约定;实证研究中的“假设”,是对所研究问题的研究结果的预期,需要通过假设检验,用证据判断其真伪――可证伪的假设。
4、变量的选择。变量在实证法中非常重要,对于变量,我们首先可以将其分为定量的变量和定性的变量。定量的变量又有两种:(1)计量型变量,如财务指标、财务比率等;(2)计数型变量,如股票交易量、企业家数等。同样,定性的变量也包括两种:(1)有序变量,如风险从小到大排列;(2)虚拟变量,即名义变量,观察值只有两个时称二分变量。
5、模型的构造和统计方法。在实证法中,有的模型很复杂,有的比较简单。同样,统计方法也多种多样,有统计分析方法,也有统计检验方法。在统计检验方法中,有方差分析、线性回归分析、聚类分析、判别分析、因子分析、实验方法和敏感性检验等。
六、关于会计研究方法运用的选择与取舍问题
会计研究方法的选择直接关系到会计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和精确性,由于会计研究方法选择的不同,即使对同一问题进行考察,也会得出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会计研究结论,可见,正确选择会计研究方法具有极大的重要性。
(一)关于会计研究方法的选择标准。根据周忠惠、张立和娄全等人的观点,会计研究方法的选择要充分考虑研究主体、研究客体和研究环境各方面的因素,具体选择标准应该包括研究的目的和需要、研究对象的本质及其规律、研究者本人的思维水平和兴趣偏好以及研究的客观条件四个方面。黄海玉认为,会计研究方法的选择并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指在特定时期进行特定问题研究时,也即在会计理论发展的特定阶段,选择某一种方法为主、其他有关方法为辅的一种研究方法组合,去解决特定问题。
(二)关于规范研究方法与实证研究方法的选择。由于规范研究方法和实证研究方法各有其优缺点,因此许多学者都意识到应该充分利用两者的优势,丰富和发展我国的会计理论研究。王学军和王沛英(2001)指出规范会计研究和实证会计研究优势互补,是会计研究向前发展不可或缺的“两个车轮”。徐晔(1998)认为,两大会计理论研究方法应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而不应有所偏废,实证会计是规范会计的基础和前提,而规范会计是实证会计的目的和归宿。
既然规范研究方法和实证研究方法应该结合使用,那么应该如何结合,其中哪一种研究方法应该占主导地位呢?
1、在会计理论发展的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在会计理论体系相对稳定的阶段,应主要运用规范研究方法(收敛性思维)继续进行研究,通过辅命题克服理论的困难,使理论作为规范较好地发挥作用;当会计理论发展进入显著变动阶段后,需主要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发散性思维),持批判的态度从会计实践、现象的经验分析中创造出新的会计理论。
2、在研究对象的不同阶段选择不同的研究方法。劳秦汉(2002)多遵循“实践――认识――实践”的思路,认为对同一对象进行会计理论研究的过程中,首先应尽可能排除价值判断,侧重于实证研究,客观地揭示会计现象层面的规律;其次应在此基础上,以指导会计准则的制定为目的,通过理性的价值判断构建规范会计理论;最后再进一步实证检验,通过理性的价值判断构建规范会计理论。
(三)关于规范研究法与实证研究法的结合:规范-实证(实践)研究法。涉及到规范研究方法与实证研究方法的选择时,从没有哪一位学者提到绝对只用某一种方法而抛弃另一种方法,只不过在某一特定研究对象或某一特定研究阶段应采用某种方法为主、辅用另一种方法。这说明规范研究方法和实证研究方法的结合是我国会计研究方法发展的主要方向。陈海声(1997)、杜兴强(1997、1998、1999)和杜景来(2001)认为可以把会计研究的整个过程归纳为“会计理论――会计实践――新的会计理论――……”这样一个循环过程,这样规范-实证(实践)会计研究方法的基本模式是会计理论研究者根据已有的知识,对会计实践和理论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说,并通过对假说的实践检验、修正,逐渐使假说变为新的会计理论。在这种模式的指导下,规范-实证(实践)研究方法的具体研究程序为:根据自身已有会计实务和知识,判断自身研究能力;设定目的,确立课题;建立概念和理论框架,提出假说;思维模拟检验;社会实践检验(设计方案、手机数据资料、数据分析、数据检验、评价假说);假说向理论转化,演绎出规范理论。
主要参考文献:
[1]何玉柱.欧美企业风险管理的机构化与启示.管理前沿,2006.3.
的发展和理论的创新需要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否则就会迷失方向,科学的发展也就无从谈起。列宁说过:“如果不先解决一般的,就去解决个别问题,那末,随时随地都必然会不自觉地‘碰上’这些一般的问题”。这也就是在会计理论的研究过程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哲学是关于界、人类和思维最一般规律的科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因而也是科学研究方法的方法论。它主要包括唯物论、辩证法和发展观。
(一)辩证唯物论
1.会计的物质观。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辩证唯物论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物质是世界的本源,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大脑的机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会计作为一项复杂的社会活动,其实践的对象即资金及其流转是物质的价值;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输出的会计信息的本源是客观存在的。正如马克思所说的:“簿记的方法改变不了簿记所记事物的实际联系”。如果会计信息不能如实描述资金及其流转情况,那么,虚幻的假象不仅给社会带来危害,而且使会计失去了真实存在的理论基石。
2.会计的运动观。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没有不运动的物质,也没有脱离物质的运动。的整个生产经营活动,实质上就是资金的流转过程。会计作为一种技术,反映的是企业的资金营运状态和经营成果,也就是对运动中的资金进行描述,所以会计核算要坚持运动观。物质的运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相对静止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恩格斯说过:“运动应从它的反面即从静止找到它的量度”。否认相对静止,就会抹煞事物的界限和质的区别,也就无法正确认识事物,更谈不上对事物进行量度。因此,会计还必须树立相对静止观。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如实反映资金所处的状况,即财务状况。
3.会计的时空观。时间和空间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物质脱离时间和空间是不可能存在的。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空间是指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伸张性。会计的几个假设就是建立在物质的时空观念上的。持续经营假设和会计分期假设是在时间观念的基础上提出的,会计主体假设是在空间观念上确立的。通过这几个基本假设,确定企业进行会计核算的时空范围,会计这门学科才得以产生和发展。
(二)唯物辩证法
1.会计的对立统一观。对立统一即矛盾,是指一切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存在或发生的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关系。会计的发展史实质上是会计中内在的矛盾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发展史。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揭示,要在同一中把握对立,在对立中把握同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提供了正确认识事物的方法;矛盾发展的不平衡规律指导我们如何进行矛盾,既要“一分为二”地分析事物,又要分清主次,并把这两者综合起来。只有在完整地理解对立统一规律并用之于会计实践时,才能对会计有正确的认识方法和研究方法,才能领悟出诸如语言、技术以及会计并无阶级性的结论。
2.会计的质量互变观。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另一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量是事物发展和存在的数量的规定性,二者统一在度的范围内。如果突破度的范围,量变就会引起质变,事物的本质规定性就会发生变化。会计是一个以提供会计信息为主要目的的信息系统。如果会计突破度的范围,不再提供会计信息,那么会计就失去了本来面貌。如果提供的会计信息超过其度的范围,不能如实反映业务的,不能为决策提供依据,那么会计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因此,在会计实践中,必须把握量度,树立起会计的质量互变观。
3.会计的否定之否定观。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联系和发展的环节,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继承和克服,即继承了旧事物的合理内核,摒弃了旧事物中不合理的内容,这就是事物的创新。这种否定之否定的观点,完整地体现在会计理论的发展史上,具体表现为:古代会计理论被否定,产生了创新的意大利式会计;意大利式会计理论被否定,出现了创新的英国会计;英国式会计理论被否定,形成了创新的美国式会计。,美国式会计理论也正面临着被否定的挑战。因此,在会计研究过程中,要树立起否定之否定的观念,敢于对存在及权威挑战,才能不断创新。
(三)历史唯物论
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一般发展规律的科学。而会计是一定社会经济的产物,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利益,因而它也遵循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规律。如果我们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考察,便不难发现:会计的产生和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是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某种会计是特定经济政治环境的产物,没有脱离环境而孤立存在的会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依然是推动会计发展的基本力量。
二、第二层次——系统理论,即亚哲学
所谓系统,就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诸要素,围绕特定目的所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广义的系统理论包括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论和突变论。即指“新三论和老三论”。它们是新兴的横断科学,使人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体现哲学的基本精神,它们是哲学的具体化、模型化。关于广义的系统理论,简单地介绍如下:
1.系统论。系统论是由L.V.贝塔朗菲创立的一门科学,这是狭义的系统论。它认为系统必须是由若干要素(至少两个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是“相互作用的诸要素的综合体”,其整体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现实的系统都是开放系统,系统功能的表现过程也就是它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它把研究对象视为一个整体,解释了哲学的物质观,即客观存在的、独立于人们意识之外的物质组成的世界。
2.信息论。信息论是由美国数学家申农创立的一门数理统计方法来研究信息处理和信息传递的科学。它研究存在于通讯和控制系统中的信息传递的共同规律,以及如何提高各信息传输系统的有效性和可靠性。这门通讯理论现在已发展成为一种广义信息论。它被广泛理解为所有运用或移植信息论观点来研究各种问题的理论,阐明了一切物质是一个不断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开放系统。
3.控制论。控制论是由美国数学家N.维纳创立的一门关于动物和机器中的控制和通讯的科学。实际上,它是自动控制、技术、无线电通讯、医学、数理逻辑、技术、统计力学等多种学科相互渗透的产物,是涉及和应用面非常广泛的一门有关控制问题的系统理论,如果说申农主要是从信息的发送端来研究信息,那么,维纳则着重从接受端如何利用信息来加以研究。
4.耗散结构理论。这是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非平衡系统理论之一。该理论是由比利时生家I.普利高津最先提出的科学假说。它研究的是一个系统由混沌向有序化转化的机理、条件和规律。该理论认为,一个远离平衡状态的开放系统,是不断地在和外界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的。当这种交换达到一临界值时,就有可能从原来的无序状态转变为一种稳定的有序状态,它充分诠释了哲学的运动观,以及质量互变规律。
5.协同论。协同论是由原联邦德国科学家H.哈肯创立的。它是研究和比较不同领域中多元系统元素间合作效用的理论。它认为不同系统间存在着从无序走向有序、从不稳定走向稳定的目的相似的特征。人们可从横向上研究不同事物的共同规律,并运用已知领域的成果探索未知领域的奥秘,从而解决处于“黑箱”状态的难题。
6.突变论。突变论是在拓扑学、奇点理论和微分方程定性理论基础上,由比利时数学家R.托姆提出的一种理论。这种理论通过描述系统在外界点的状态来研究自然界各种形态、结构和社会经济活动的非连续性的突然变化现象,从而向人们提供了事物在外部条件作用下发生突变时,如何促使事物向良好预期转化的思考方法。这是哲学突变观点的具体解释。
与上述系统理论观点密切相关的是这些观点指导下的系统理论的方法。所谓系统理论的方法,是指按照客观事物的系统性,把人们所要研究的对象放在系统环境中加以研究的科学方法。即从系统理论的观点出发,综合精确地考究研究对象,以达到整体功能最优或问题能得到最佳处理的科学方法,包括功能模拟法、信息方法、反馈方法、模型化方法、最优化方法等一系列方法。
系统理论及其指导下的方法是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具体化和说明,为理论研究补充了更具体、更深化的方法基础,使理论研究的视野更广阔,整体性更强,立足点更坚实。会计作为一个人造的信息系统,具有一般系统的特点和功能,因而也可利用系统理论及其方法来创建会计理论并指导具体的会计实践。
三、第三层次——会计理论研究的一般方法
(一)逻辑方法
逻辑方法是指以有关的理论成果为依据,对具体研究对象的各方面进行逻辑分析,从而寻求其规律性的一种方法,包括形式逻辑方法和辩证逻辑方法。另外,由于数学是运用数字、文字、模型等进行推理的一门逻辑科学,数学方法实质上是逻辑方法的具体运用和说明;从广义上来讲,逻辑方法包括了数学方法。
1.形式逻辑。形式逻辑是研究思维的形式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是“关于思维过程本身的规律的学说”。思维形式是指概念、判断、推理等进行思维的具体方法。逻辑规律是指在思维形式中起作用的规律,诸如同一律、矛盾律、充足理由律等。形式逻辑作为一门思维科学,既有认识的作用,又有表达和论证思想的作用。思维形式的运用是否准确,关键要看它是否符合思维形式的逻辑规律。人们只有在遵循了形式逻辑基本规律和概念的要求后,才有可能进行正确的思维活动,更好地认识客观事物。
2.辩证逻辑。辩证逻辑本质上是哲学的逻辑,是哲学的逻辑职能,它比形式逻辑“包含着更广的世界观的萌芽”。辩证逻辑作为现实世界辩证运动的反映,作为认识史的,研究的是思维形式如何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内部矛盾、联系和转化等问题,“是对世界的认识的历史的总计、总和、结论”。因而,在整个认识和思维过程中,不但要运用形式逻辑,更需要运用“一分为二”、“合二为一”的观点去分析综合事物。辩证逻辑的主要规律有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理性思维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在发展中具有阶段性。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导言》中将其概括为“两条路”。“在第一条道路上,完整的表象蒸发为抽象的规定;在第二条道路上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行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简言之,就是:“具体抽象”-抽象的规定。“抽象具体”-具体的再现。前一个具体是具体的客观事物的具体,后一个“具体”是理性认识的结论,是对客观事物的理性认识的描绘。马克思的这段话也是对整整三大卷《资本论》最简洁的、最高度的哲学概括。
在这“两条道路”上是运用“范畴”作为“理论”的结点不断展现的,这些范畴差不多都是成双成对的,而且有鲜明的阶段性。诸如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归纳与演绎、抽象与具体等。
(二)历史方法
历史方法就是通过研究某一事物的历史发展过程。在占有大量历史资料的前提下,概括出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并将其延伸到具体研究对象中的一种方法。采用历史方法研究会计理论,就要联系会计理论的来龙去脉,明确它在会计发展史中的地位,从而得出合乎规律的结论。我国会计界对会计的起源和发展的研究,对会计本质及其基本职能的认识较多地采用了历史方法。
“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是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马克思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22页)。这些话是恩格斯用来阐明《资本论》理论体系的。对于理论来说,也应该是完全适用的。当然,理论同历史毕竟不是一样的,理论体系必须摆脱历史形式,正确地采用逻辑形式。要避免历史进程中迂回曲折的甚至反复的现象,也要摒弃历史进程的随机的偶然性,作为理论体系中的概念、范畴,应该是同级、同阶段的事物或现象中的完全成熟的并具有代表性的典型的反映。
四、第四层次——会计理论的具体
会计理论研究的具体方法一般包括描述性方法、规范性方法和实证方法,现分别阐述如下:
(一)描述性方法
所谓描述性方法,是指运用归纳方法对许多个别事物进行,找出这些事物的共性,并概括出普遍性结论的一种推理方法。具体到会计研究中,描述性方法主要于两种情况:第一,在广泛调查研究占有实际资料的基础上,对各会计主体经常发生的会计现象及其相互关系加以概括和,从会计实务中归纳出会计理论;第二,广泛收集已有的会计资料,并就某个具体的认识进行概括和总结,对已有会计理论进行归纳,得到新的会计理论。
20世纪50年代以前,世界各国的会计界主要采用描述性方法进行会计理论研究。利特尔顿和齐默尔曼认为会计理论主要是从会计实务中总结出来的。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所属的会计原则委员会(APB)的第4号公告“名词公报”也采用了这种方法,即通过对事物进行罗列的方法,概括和归纳出结论,从而形成了会计的概念结构。
采用描述性方法得出的会计理论,称为描述性会计理论。由于描述性会计理论主要是从会计实务中提炼出来的,研究者容易受到“存在的就是合理的”等主观因素的,因而,描述性会计理论主要是为解释现行会计实务服务的,难以得到突破性的发展。
(二)规范性方法
所谓规范性方法,是指利用演绎方法,由普遍性原则推导出个别结论的一种推理方法。会计研究中的规范性方法是指那种从目的和假设出发,从中导出为实际应用提供依据的合理原理和原则。
规范性方法不受现实事物的影响,强调“应该是什么”,因而会计理论研究者常常从特定的价值判断基础出发,力求从逻辑高度概括出最优的会计实务是什么,进而指导会计实务,实现会计实务的规范化,其现实目的就是为制订会计准则(制度)服务的。
采用规范性方法形成的会计理论称为规范性会计理论。规范性会计理论产生的背景是:不同的会计方法和程序存在着巨大的差别,使得会计报表缺乏可比性。因此,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会计学家极力推崇规范性会计理论,以提高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但是,规范性会计理论存在着致命的缺陷是:虽然经过演绎推理得到的会计理论具有很强的逻辑性,但是,如果研究者依据的假设或前提是错误的,那么其结论也必将是错误的。因此,规范性理论有时难以令人信服,也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发展,而且在完成了归纳或演绎之后,一般不对研究成果进行系统的验证。
(三)实证方法
所谓实证方法,是指与描述性方法、规范性方法相区别的,通过观察或实验取得数据,并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测试而形成结论的一种研究方法。会计研究中的实证方法主要用于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对某一特定会计理论的验证;第二,对存有分歧的不同观点、方法和理论的验证;第三,理论创新。
实证方法受西方实证主义的影响,立足于客观存在的事实,强调会计“是什么”的观点,因而实证会计理论研究者主张,要象那样,以观察到的事实资料和感性认识为依据,来构建真正科学的会计理论体系。
采用实证方法得出的会计理论称为实证会计理论,由于会计实证研究中收集的数据资料局限在过去发生的事实上,因此注定了实证会计理论只能从现实的角度出发,解释和预测会计实务,验证已有的会计理论,而不能对会计实务起规范指导作用。但是,会计实证研究的前景是美好的。实证会计理论一旦形成,可以累积起来,有可能形成科学完整的会计理论体系。
1986年美国罗切斯特大学罗斯。L.瓦茨(Ross.L.Watts)和杰罗尔德。L.齐默尔曼(Jerold L.Zimerman)出版《实证会计理论》,此书的中文版译者黄世忠教授写道:“书中将实证会计理论的最重要学术贡献归纳为两个方面:(1)研究了会计数据的潜力,检验了会计信息(主要是盈利信息)与股票价格的相关性,雄辩地证明了充分披露的会计信息是推动资本市场有效运转的要素之一;(2)提出并检验了分红假设、契约假设和规模假设,解释了会计数据在制定和执行报酬计划、债务契约中的作用,以及由此引发的各种会计政策选择行为。例如:当实行以盈利为基础的分红计划或者它的负债率比较高,则它可能选用可增加当期收益的会计政策,以增加经理人员的报酬,降低违反债务契约的风险;又如,企业的规模越大,它就越有可能选用可减少当期收益的会计政策,以降低成本。为此,该书用了三分之二的篇幅详尽介绍了有代表性的实证研究在这两个领域所取得的进展和成果”。
实证会计理论是以经验研究和实证研究为基础,以数理统计模型为工具,以“提出假设-设计模型-收集数据-解释结果”为模式,借以解释和预测会计现象的会计理论。
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会计学的研究方法是规范研究的方法,以后从弗里德曼的“实证学”移植过来实证研究方法。至20世纪80年代及以后,美国经济学界会计学界出现了一种风气,在重要学术刊物上,只发表实证研究的文章。认为只有实证经济学才是真正的科学,只有实证分析才是经济学中唯一的可以被使用的方法。陈岱孙先生认为这种偏见是有害的。他曾指出:“实证经济论著否定价值判断。但是,否定并不等于它不存在。数学模型分析了各种变量之间的关系,得到一个结果。但这结果是否符合实际,完全与社会判断无关吗?当然不是”。既然任何实证分析都离不开它所设定的社会经济前提条件,也都不可能把研究成果置于社会经济环境之外,可见社会价值判断是始终无法回避的现实。经济学说史可以证明:规范分析与辩证分析相结合是经济学的一贯原则。古代、中世纪、古典学派斯密、李嘉图都有自己的价值判断,19世纪后期,庞巴维克著的《资本实证论》正式提出“实证论”这个字眼,但书中还是采取逻辑分析而没有采取数学分析。20世纪30年代以后,随着数量经济学的发展,实证分析才得到发展,但规范分析也在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价值判断,对生态经济的研究,对福利制度的分析,都有长足的进步。要使经济学成为“致用之学”,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必须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