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6 09:30:4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实证研究的具体方法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当前,随着社会市场经济和国有企业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使得企业职工的思想观念潜移默化的发生改变,思想政治工作担任着更为艰巨的任务。由于国有企业里全部是知识分子,职工有着较高的文化层次,较强的参与意识,这在一定程度上给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新时期下,国有企业增强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满足企业改革的实际需求,为社会良好的服务,这已经成为了现代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急需要解决的问题。
1.新时期下,国有企业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与深远意义
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除了是适应不断改革发展的企业实际需求外,同时还是新时期下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艰巨任务。在推动党的建设,确保党对企业的政治领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方面发挥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1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内在要求
当前,加强新时期下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不再仅仅是实现国有企业朝着社会主义方向迈进的需求,还是国有企业改革与目标实现以及维护社会稳定的关键性举措。尤其在当前时期下,国有企业不断改革与发展过程中对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员有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我们应切实的将思想政治工作和满足企业员工的物质利益密切的联系在一起,将解决员工的实际困境作为工作的核心,从而确保思想政治工作在经济建设领域中具有的前沿指挥部作用以及保证企业稳定改革的战斗堡垒作用全面的发挥。可见,不断加强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稳定性以及实效性,已经成为了国有企业构建现代企业制度,不断深入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具体途径。
1.2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有效保证了企业“四有”人才队伍的建设
企业要想良好的生存与发展下去,就必须具备一批综合素质高的人才队伍,要全面激发企业全员的工作积极性与创造性。将职工综合素质、工作积极性、创造性的提升纳入到新时期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总目标与任务中,以培养全员积极进取的精神,积极把握机遇,形成一个面向市场抓管理以及运用先进技术发展的良好意识,只有这样,国有企业高素质人才队伍的建设与发展才会拥有一定的思想基础与政治保证。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得国有企业面临着与国内乃至国际上同行业的激烈竞争,并且竞争的主要内容就是人才。所以,国有企业应充分运用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以及先进的方法来培养一批政治素质、业务素质、身体素质高的人才队伍。
1.3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能激发职工积极性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应始终以实际情况为出发点,以人为本,全面处理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针对全员思想动态应定期做相应的分析,时刻注意着职工们所在意的热点、难点以及疑点问题,并提供有效的措施予以解决,切实维护好企业所有员工的正当权益,全面激发职工工作积极性,从而让思想政治工作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有效性、快速性运行,真正树立起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此外,国有企业还可借助思想政治工作这一良好的平台,做好“凝聚力工程”,以此提高职工对国有企业的向心力与归属感,将企业文化全面渗透到全员工作中。所以,国有企业应积极构建完善高效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长效机制,激发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树立团结一致的精神,为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努力创造出丰富的物质与精神文明。
2.增强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方法
2.1转变思想,提高意识
倘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不具备实效性,那么,就必须从思想政治工作人员身上寻找导致这种情况发生的原因。现阶段,社会中存在着一种不良的倾向,即在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衡量时通常只看其具体组织学习了几次,听了几次报告,一共开展了多少活动,完全忽视了最后的效果。由于存在这种只注重形式忽略实效性的行为,致使部分国有企业所开展的思想政治工作只见其声势而未见其效果。开展这样的活动难以获得职工的认可。所以,我们必须清楚的认识到这方面的错误教训,积极构建实效性的观念。把实效性贯彻落实到思想政治工作全程中,全面有效的发展。
2.2始终坚持以人为本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想做到以人为本,就必须对职工加以了解,尊重职工,关心职工,激励职工,唯有如此,才能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中构建起以人为本的思想。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做到精细,对职工实际需求与思想观念的变化及时的了解与掌握,不仅要加强职业道德,还必须具备较高的责任感。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始终以职工的正当利益为出发点,关心职工的冷暖,想职工之所想,急职工之所急,,办职工之所需。另外,企业还应充分体现出“情”与“活”。所谓体现“情”主要是对职工予以尊重、关心和理解,时刻散发着“人情味”,积极营造具有民主、和谐、宽松的良好氛围;所谓体现“活”主要是及时了解员工的思想动态,灵活的进行思想政治工作。
2.3紧跟社会发展步伐,加强创新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发展中一项不可少的环节就是创新,而且,只有在不断的创新和改进过程中,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才会真正的得到增强。观念创新是基础,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树立起新的理念,也就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将员工情绪当做第一信号,要将员工愿望当做第一需求,将员工意愿当做决定取舍的第一因素,将员工满意度、接受度、喜欢度当做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标准。比如,2003年在全国举办的“树组工干部新形象”学教活动中,对所有的组工干部有了新的要求。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员,应拥有“公正廉洁,内外兼修”的良好形象,同时,还必须具备“服务”的观念,以企业发展为中心,良好的服务于企业,在服务的过程中得到企业各层面的理解、支持。并且,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应时刻保持着平和的心态,以为员工提供服务。同时,应制定新的思路、新的观念进一步扩展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服务领域与服务对象。只要是企业与职工实际所需的,都必须全部归列到思想政治工作“服务”的视野与内容中。内容创新是核心,由于思想政治工作在经济工作以及其他工作中占有特殊地位和发挥着重要作用,直接决定了其内容的丰富多样性,所以,要求我们要紧跟社会发展步伐,充分掌握思想状况,严抓实际存在的突出问题,把诸多的富有时代气息的内容纳入到思想政治工作中,不断提升文化、科技以及管理这几方面的水平;方法创新是支撑,不仅要充分采用诸多的传统载体(如电化教育等),还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借助先进的网络平台办公;不仅要参照管理、心理以及人文学科的理论及方法,还应通过社会文化展览等思想文化阵地,促进企业文化的全面发挥,要切实让职工在寓教于乐中陶冶情操,心灵得到美的净化。并且,还应大力宣传身边的先进典型事例,始终走正确的舆论导向,以不断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力与感染力。
3.增强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要注意的问题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主要是在一定的企业环境中而开展的,而企业环境是推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良好生存与发展的前提。比如,若将思想政治工作比作是一场“表演”,那么,社会环境就好比是“表演”的舞台。企业环境的不同,对思想政治工作提出的要求也就不同,产生的影响也各异。要想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紧跟社会的形势发展变化,积极进行科学发展观的教育,及时掌握与分析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严抓企业战略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新课题,树立起基于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以及制定相应的工作方式,从而确保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环境两者间能够协调并进。
经济建设是国有企业的中心,所以,思想政治工作应以经济建设为基础,为企业的经济建设提供良好的服务以及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持,加快企业经济建设持续良好的发展。需要注意的是,思想政治工作不仅不可凌驾于经济建设之上,也不可游离于经济建设之外,倘若在经济建设外进行思想政治工作,那么,思想政治工作将变成“门外汉”。所以,要求企业党政领导干部应积极配合,清楚的认识到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改革发展中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只有找准了思想政治工作的位置,其才会有更大的空间,才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是现代社会发展中的实际需求,是现代国有企业发展的需求。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应注意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及时了解思想政治工作产生作用具有间接性、隐蔽性与需各方的团结协作;另一方面,避免有思想教育单向化、处理具体问题简单化的情况。增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前提就是树立起正确的实效性意识,条件是准确掌握职工思想动态,重点是坚持以人为本,企业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则是保证。
4.结论
综上所述可知,实效性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工作过程中必须努力增强实效性,树立新观念、新思想,加快推动企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玉峰.对新时期石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经济师, 2009(03).
[2]王桂荣.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改革研究[J].才智,2011年11期.
[3]赵怀兴.论国企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以适应国企改革要求为视角[J].科学咨询(决策管理),2010年04期.
[4]张希中,刘芙兰,杜建云.关于加强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几点思考[J].中外企业家,2011年10期.
[5]梁健.“以人为本”视野下的国企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0年.
[6]刘志强.市场经济背景下的企业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一、会计理论研究方法的思想基础
会计理论研究方法的思想基础是从事会计理论研究所应持有的基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考察和研究事物所应持有的一些基本观点。其主要内容包括:
(一)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存在的事实,以事实为根据,用联系的、发展的和对立统一的观点来观察、研究一切事物和发展史,强调对具体进行具体,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
(二)现代信息管理论,包括“老三论”(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和“新三论”(协同论、耗散结构论、突变论)。在会计理论研究中,它主张要注意以下六大观点:(1)整体性观点,即会计及会计理论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整体,从本质上讲,整体不是各部分的简单相加,而是大于各部分之和,整个系统有不同于它的组成要素的性质、功能和运动性。因而在研究会计理论时,必须从会计整体出发,全面思考,注意会计整体的集合性,考虑如何从提高集体功能的角度去提高和协调各要素的功能。(2)相关性观点,即会计系统、各组成要素和会计环境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在进行会计理论研究时,必须从这些关系出发,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3)结构性观点,即会计系统各要素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是有一定方式和秩序的,它形成了有序的结构。(4)层次性观点,即会计系统和会计理论是由处于不同层次的各个子系统组成的。(5)动态性观点,即会计系统和会计理论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受到一定会计环境的影响,并随会计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从而不断发展和完善。(6)目的性观点,即系统及各个子系统都有其各自的运行目标,这一目标决定了该系统应有哪些要素组成,各要素又是如何相互作用的。
(三)逻辑实证主义,它认为一切关于事实的知识都是以经验的确实材料为依据,即凡是与事实有关的知识领域,都要以确实的实际材料为依据,具有可证实性,它是实证研究法产生的思想基础。
(四)证伪主义,它认为在有限的、确实的事实上得出的命题可能是不正确的,只要能举出一个反例,就可以证伪某一全称命题。
二、会计理论研究中思维加工的形式和方法
总体来说,思维加工过程可以有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过程,称为归纳法;另一种是由一般到特殊的思维过程,称为演绎法。
归纳法是从个别事物和现象中概括出一般原理、结论的推理形式和思维方法。这种方法的重点在于通过对大量事项进行观察、计量、分析,然后科学地加以,并从中概括出符合一般规律的结论。其基本思路是:首先观察生活中某一方面所反映出来的客观现象;其次,通过对大量客观现象的分类、归总、分析,最终揭示其规律;最后通过进一步归纳将一般性规律上升到普遍规律,形成理论,并用这一理论来研究、解释、指导某一方面的实际活动。运用归纳法之所以能够从个别中取得一般性的科学结论,是因为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个别包含着一般,通过个别可以认识一般。归纳法的优点是它可以不受预定模式的束缚,研究者可以自由地进行他认为适当的任何观察;缺点是研究者很可能会受被观察对象和范围的限制,得出以偏概全的结论,使归纳和概括的结论不够准确。
演绎法是从已有的科学结论、原理和定律出发,推知另一个新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思维方法。演绎法之所以成立是因为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一类事物共有的属性,其中每一个别事物必须具有。所以,从一般必然推知个别。演绎法重点要求其前提必须正确,推理要严密。只要前提是经过实证的科学事实,前提和结论之间具有可靠的逻辑关系,那么,所得的结论就一定是正确有效的。演绎法的优点是可以保持概念之间的内在关系,从而使理论构建更具有逻辑严密性;缺点是它的推导结论取决于前提命题的正确性,如果前提命题错误,则整个理论结构都将是错误的。
归纳法是古典学派偏重采用的,其风格是:会计实践会计惯例会计原则会计规则会计实践,所以,也有人将这一模式看作是归纳法的一般形式,我认为这是错误的。归纳法是一种思维方法,是一种考虑的思路,它可以普遍用于各种问题的具体研究中,这一认识明显地缩小了归纳法的含义。同样的道理,演绎法是规范会计学派偏重采用的方法。其理论研究风格是:会计目标或会计假设会计原则具体程序,也有人将它作为了演绎法的一般形式,这一认识同样缩小了演绎法的真实含义。还有人将归纳法和演绎法看作是规范理论研究所采用的方法,而将其与实证研究法相对应,我认为这也是错误的。归纳法和演绎法作为一种思维方法,在实证研究中也被广泛加以运用。实证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过程是根据研究课题,寻找相关理论提出假设或命题,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演绎法的思维过程(即由一般推知个别,由一般性的理论推导出符合逻辑的命题或假设);而其另一个重要过程是搜集数据资料并进行研究以检验假设或命题,这一过程实际上是归纳法的思维过程(即由个别推知一般,由大量的观察数据通过一定的方法得出一般性的结论),只不过在这一过程中实证研究法大量采用统计学和数学方法进行了科学的归纳,但这并不会改变这一思维方法运用的性质。所以,归纳法和演绎法作为思维方法,可以广泛的用于各种具体方法中,在会计理论研究方法体系中应处于比实证研究法和规范研究法更高的层次。
三、会计理论研究的一般适用方法
会计理论研究的一般方法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规范研究法,它是根据一定的价值观念或理论对经济行为人的行为结果及产生这一结果的制度或政策进行评判,回答经济行为人的行为应该是什么的分析方法。另一类是实证研究法,它是通过观察、分析、试验,来研究观察到的现象,解释经济行为人的行为是什么,怎么样,寻找其发生的原因,并以此进行预测,而不对其行为结果进行评价的分析方法。由此可见,二者主要区别在于:前者关注事物应该如何进行,而后者关注事物是如何进行的;前者采用价值判断的方法,而后者采取价值中立的立场;前者注重对现存事物进行规范,而后者注重对现存事物进行解释。
根据价值判断的依据不同,规范研究法又可分为伦法、经济学法、学法、法、税务法等。伦理学法要求以处理会计信息和编制财务报表应遵循的道德标准作为建立会计原则和理论体系的依据,其具体包括公正、真实、合理、不偏不倚等。经济学法强调会计政策的选择既要反映经济现实,又要考虑经济后果,它侧重于研究会计技术方法对宏观经济指标变动的控制能力和,要求以宏观经济为目标作为财务会计概念和财务会计实务的依据。社会学法把公正性概念扩展到社会福利方面,强调财务会计技术和方法的社会效益,强调会计信息要反映对社会的责任和影响。法律法、税务法将会计判断或确认建立在法律法规、税务法规的基础上。这些方法都从不同的侧面对会计理论和实务进行了评价,试图得出什么是良好的会计理论和实务。
实证研究法的目的在于解释所观察到的会计现象,并寻找这些会计现象发生的原因。其研究对象包括:(1)是什么原因使企业采用某一会计程序和方法而不采用其他,选择不同会计程序方法的成本和效益各是多少;(2)企业所呈报的财务报表对股票价格的影响是什么;(3)企业对新颁布的会计准则的反应,为什么某一新会计准则会出台,为什么要取消某一会计准则,制定会计准则的效益和成本是多少,某些会计准则在实际实行时可能产生的影响如何。其研究程序一般是:确立研究课题寻找相关理论提出假设和命题使假设和命题可操作化设计研究方案搜集数据资料分析数据以检验假设和命题分析研究。实证研究建立在大量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的基础之上,并在研究过程中力图排除价值判断,用经验事实对假说进行检验。从经验事实中引出结论,因而其结论较为客观。同时,实证研究广泛采用跨学科的方法,特别是数理统计方法的运用,使其研究结论相对较为准确。但实证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它并不适用于所有的会计命题,只有那些可证伪的命题才能成为实证研究的对象;其次,实证研究在课题确立、相关理论支持、假设提出、数据采集、分析测试等一系列过程中,容易掺人研究者个人的主观判断,难以作出真正的价值中立;再次,实证研究的结论比较零散,难以全面概括、升华,且存在一定误差。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3月12日
一、引言
科学发展的历史已经证明,不同学科能否运用正确而科学的研究方法对其成果的科学价值尤为重要。可以说,一门学科是否具有比较系统的研究方法与完整的学术研究规范并得到较好的运用,也是其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
科学研究活动的正常开展还要受到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影响,任何一门科学的形成都离不开研究方法,甚至可以说,科学的发展就是依靠方法的发展。方法的枯竭是科学的停滞,方法的繁荣则会促使科学的发展。一门学科的成立决定于其研究方法,一门学科的发展也是决定于其研究方法。既然会计学是人类社会科学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则研究方法便会对其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会计科学研究方法也可以作为整个会计科学体系中的一个专门问题来进行研究。
二、会计理论的涵义
从实践到理论,再用理论来指导实践的认识论同样适用于会计领域。会计尽管是因为它的实用性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但它是建立在理论体系或概念框架的基础之上的,也就是说,会计实务的形成及发展有其思想体系依据。它们为会计特定方法的出现奠定了合理基础。
自从产生会计理论这一概念之后,各种学派就对这一概念各抒己见,众说纷纭,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
(一)美国会计学会(AAA)在1966年发表的《基本会计理论说明书》中对会计理论的解释基本上是引用上述定义,并认为会计理论研究是为了达到四个目的:(1)确定会计的范围,以便于对会计提出概念,并有可能发展会计理论;(2)建立会计准则来判断、评价会计信息;(3)指明会计实务中有可能改进的一些方面;(4)为会计研究人员寻求扩大会计应用范围以及由于社会发展的需要扩展会计学科的范围,提供一个有用的框架。
(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从20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开始研究财务会计的概念框架,并指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是由互相关联的目标和基本概念所组成的逻辑一致的体系,这些目标和基本概念可用来引导首尾一贯的准则,并对财务报告的性质、作用和局限性作出规定。
(三)根据《韦氏新国际词典》,理论是一套紧密相连的假定性的、概念性的和实用性的原理的整体,构成了对所要探索领域的可供参考的一般框架。理论是一种知识体系,它能说明所研究对象的现象产生和发展,并应深入对象的本质,探求其内在的规律性。会计理论也应如此。作为有关会计领域的知识体系,会计理论既反映会计实务的本质和特征,揭示会计信息系统运行的发展规律,又是由会计的特定概念和方法程序所构成的逻辑体系。
三、会计研究方法体系的结构问题
会计理论研究方法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在这个体系中,各种方法不是互相孤立、互不相关和互相割裂的,而是互相联系、互相依赖,为完成共同会计目标而组成的有机整体。关于会计研究方法体系的结构问题,学界的观点主要有二层次结构、三层次结构和四层次结构三类观点。
(一)二层次结构。林志毅(1994)将会计研究方法分为哲学方法论和具体研究方法两个层次,他认为哲学方法是一切研究的最高指导思想,并进一步将具体研究方法按其适用范围分为一般方法和特殊方法;就会计理论研究的现状而言,尚未形成专属于该领域的特殊方法,目前所采用的具体研究方法均为一般方法。
(二)三层次结构。学者们一般均将会计研究方法体系分为三个层次,但在三个层次的具体构成上存在较大争论。张昌仁提出会计研究方法体系划分为非逻辑方法(包括资料法、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等)、逻辑方法(包括描述法、规范法、实证法、决策法等)和验证方法(包括行为法、实证法、评估法),并指出非逻辑方法是该体系的基础方法,这类方法运用的质量直接影响着逻辑方法。逻辑方法是该体系的中心环节,它根据非逻辑方法提供的资料和验证方法反馈的信息,构建会计理论。验证方法是该体系的最后环节,它针对逻辑方法提出的会计理论加以检验、修正。王华(1996)认为会计理论研究方法由其所依存的方法论所构成。具体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唯物辩证法、历史唯物观和认识论――方法论;第二层次,系统理论――亚方法论;第三层次,会计理论研究的基本方法,具体包括比较分类法、分析综合法、归纳法、演绎法、实证法等。
(三)四层次结构。吴祥云、裘宗舜、艾建明认为:第一层次为方法论;第二层次为系统理论;第三层次为会计理论研究的一般方法(逻辑方法和历史方法);第四层次为会计理论研究的具体方法(包括描述性方法、规范性方法、伦理法、社会学法、经济学法、事项法、实证方法等)。李(1999)将会计理论研究方法体系表述为:第一层次是会计理论研究方法的思想基础;第二层次是会计理论研究的一般适用方法(包括归纳法、演绎法、实证法等);第三层次是构建会计理论体系的角度和手段(包括伦理学方法、经济学方法、数学、统计等);第四层次是适用于会计理论研究的具体方法(目前在理论上尚是空白)。
四、规范会计研究方法
(一)规范会计理论。规范会计研究理论,就是试图从会计实务的规则来概括会计的理论概念,并试图用这些理论概念引导出“良好的”会计实务。这种理论着重于说明会计“应当是什么”。规范会计理论并不完全满意于现有的会计惯例和做法,而是要从逻辑性方面概括或指明怎样才算是良好的会计实务。
(二)规范会计研究方法涉及的具体方法
1、归纳法。归纳法亦称归纳推理,是一种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的逻辑方法。也就是说,归纳法要通过观察和研究具体事务或现象,从而得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客观规律,这种研究方法对于各种不同门类的科学研究均有普遍的实用价值。
归纳法的优点是,可以不受预定的模式所束缚,并把理论概括或结论建立在大量现象的基础上。但是,归纳法也有一定的缺陷,即由于个别人的观察对象与范围有限,每个企业或经济组织的情况不同,有关的内在联系或数据关系也可能不同,从而使归纳概括的结论难免以偏概全。
2、演绎法。演绎法是从一定的基本概念出发,推导出研究对象的逻辑性结构;或者说,在会计上,演绎法应以有关会计目标、假设或其他概念为前提,推导出能指导会计实务的原则、准则及相应的会计方法程序。
归纳法和演绎法的不同点:(1)归纳法建立在假设的基础上,而演绎法建立在前提的基础上;(2)归纳法主要是探究“是什么”,而演绎法主要研究“应该是什么”;(3)演绎法有主观的倾向,而归纳法则较中立;(4)演绎法研究对象较宏观,而归纳法研究对象较具体,较微观。
3、伦理法。伦理法又称道德法,它是提出一些要求财务报告或会计信息应符合的道德标准,作为建立会计原则、准则或理论体系的依据。这些道德标准主要包括公允、真实、合理、不偏不倚等。例如,美国会计学家斯科特在1941年的论著《会计原则的基础》中就提出:确定会计实务的基础涉及社会组织赖以建立的原则,因此他采用一些社会伦理标准作为构建会计理论的依据。
4、社会学法。用社会学法构建会计理论,强调会计信息要能反映企业经营活动对社会的影响,或企业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这一研究方法是把“公允性”的概念扩展到“社会福利”方面,并强调会计技术和方法的社会效应。
根据社会学法,对现有会计原则、准则和程序的评价,都要依据它们所规定的财务报告对社会各个集团利益的影响。这一确定方法还包含一种期望:会计数据要有助于“社会福利决策”。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它假定已经存在一种“既定的社会价值”,可以用来作为建立会计理论的标准。
5、经济学法。经济学法侧重于不同的会计技术方法对宏观经济指标变动的控制能力的影响。社会学法强调反映“社会福利”,伦理学法强调“公允”、“真实”和“无偏见”地对社会所有集团提供会计信息,经济学法讲求总体的经济影响和后果。
五、实证会计研究方法
(一)实证会计理论。实证会计研究的方法也称实证法。根据《韦氏新国际辞典》的解释,实用主义是各种概念的含义要从它们的结果中去寻找,思想的职能在于作为行动的指南,而真理要明显地根据信念的实际后果去验证。实证法作为构建会计理论的一种方法,就是要根据实际效用或实在的因果关系来选择会计概念、原则、准则和各种程序。如果这些概念、程序有助于实现管理当局的经营目的,则它们是有用的,否则就是不可取的。
关于在会计理论研究中引进实证法,美国会计学家詹森在1976年发表的《关于会计研究和会计管制现状的反映》一文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他认为,发展实证会计理论将能解释:(1)已存在的会计现实或“为什么会计是这样”;(2)为什么会计人员从事这样的工作;(3)这些现象在资源利用方面产生什么效果。
目前,实证法的主要发展是,根据关于不同企业和经济资源配置所提示的财务信息进行成本效益分析,以便解释或预测管理当局对会计准则或特定会计程序方法的选择。在研究方法上,实证法要求先提出一定的假设,然后应用实际证据来验证或驳斥,只有实际存在的才被认为是合理的。
(二)实证法的基本程序。实证会计研究的基本程序如图1所示。(图1)用实证法开展会计研究,最关键的问题有:(1)对实务变化和制度背景的关注与述评;(2)对文献的关注和分析;(3)假设的提出;(4)变量的选择;(5)模型的构造和统计方法。下面做一介绍:
1、对实务变化和制度背景的关注与分析。要开展会计理论研究,首先必须关注会计实务和制度背景的变化。一个不关心实务和政策变化的人,是很难找到有价值的题目进行研究的。关注会计实务的变化比较好理解,但对制度背景的分析很多人就比较生疏。
2、对文献的关注和评述。文献评述对会计理论研究有着重要的作用。文献评述还可以帮助人们发现仍值得研究的话题。有的是从不同的已有研究成果的矛盾中发现比如方法论上的、观点上的话题,也可能是从已有的研究中推出新的话题。所研究的话题既要有理论或现实意义,还要能够引人入胜、有趣,能够组织成新的、有趣的故事。
3、研究假设的提出。在实证法中,非常重视研究假设的提出。在提出研究假设之前,一定要认真想一想什么才是值得研究的问题,什么样的问题比较值得研究,什么问题的研究价值较大。研究的问题选定之后,还需要建立待检验的假设。首先需要说明的是,规范研究中的“假定”和实证研究中的“假设”是不一样的。规范研究中的“假定”,是对所研究问题设定的基础条件,即在研究开始之前,根据人们的某种共识或前人的权威论断,研究者对问题存在的主客观环境作出一些限制性约定;实证研究中的“假设”,是对所研究问题的研究结果的预期,需要通过假设检验,用证据判断其真伪――可证伪的假设。
4、变量的选择。变量在实证法中非常重要,对于变量,我们首先可以将其分为定量的变量和定性的变量。定量的变量又有两种:(1)计量型变量,如财务指标、财务比率等;(2)计数型变量,如股票交易量、企业家数等。同样,定性的变量也包括两种:(1)有序变量,如风险从小到大排列;(2)虚拟变量,即名义变量,观察值只有两个时称二分变量。
5、模型的构造和统计方法。在实证法中,有的模型很复杂,有的比较简单。同样,统计方法也多种多样,有统计分析方法,也有统计检验方法。在统计检验方法中,有方差分析、线性回归分析、聚类分析、判别分析、因子分析、实验方法和敏感性检验等。
六、关于会计研究方法运用的选择与取舍问题
会计研究方法的选择直接关系到会计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和精确性,由于会计研究方法选择的不同,即使对同一问题进行考察,也会得出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会计研究结论,可见,正确选择会计研究方法具有极大的重要性。
(一)关于会计研究方法的选择标准。根据周忠惠、张立和娄全等人的观点,会计研究方法的选择要充分考虑研究主体、研究客体和研究环境各方面的因素,具体选择标准应该包括研究的目的和需要、研究对象的本质及其规律、研究者本人的思维水平和兴趣偏好以及研究的客观条件四个方面。黄海玉认为,会计研究方法的选择并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指在特定时期进行特定问题研究时,也即在会计理论发展的特定阶段,选择某一种方法为主、其他有关方法为辅的一种研究方法组合,去解决特定问题。
(二)关于规范研究方法与实证研究方法的选择。由于规范研究方法和实证研究方法各有其优缺点,因此许多学者都意识到应该充分利用两者的优势,丰富和发展我国的会计理论研究。王学军和王沛英(2001)指出规范会计研究和实证会计研究优势互补,是会计研究向前发展不可或缺的“两个车轮”。徐晔(1998)认为,两大会计理论研究方法应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而不应有所偏废,实证会计是规范会计的基础和前提,而规范会计是实证会计的目的和归宿。
既然规范研究方法和实证研究方法应该结合使用,那么应该如何结合,其中哪一种研究方法应该占主导地位呢?
1、在会计理论发展的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在会计理论体系相对稳定的阶段,应主要运用规范研究方法(收敛性思维)继续进行研究,通过辅命题克服理论的困难,使理论作为规范较好地发挥作用;当会计理论发展进入显著变动阶段后,需主要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发散性思维),持批判的态度从会计实践、现象的经验分析中创造出新的会计理论。
2、在研究对象的不同阶段选择不同的研究方法。劳秦汉(2002)多遵循“实践――认识――实践”的思路,认为对同一对象进行会计理论研究的过程中,首先应尽可能排除价值判断,侧重于实证研究,客观地揭示会计现象层面的规律;其次应在此基础上,以指导会计准则的制定为目的,通过理性的价值判断构建规范会计理论;最后再进一步实证检验,通过理性的价值判断构建规范会计理论。
(三)关于规范研究法与实证研究法的结合:规范-实证(实践)研究法。涉及到规范研究方法与实证研究方法的选择时,从没有哪一位学者提到绝对只用某一种方法而抛弃另一种方法,只不过在某一特定研究对象或某一特定研究阶段应采用某种方法为主、辅用另一种方法。这说明规范研究方法和实证研究方法的结合是我国会计研究方法发展的主要方向。陈海声(1997)、杜兴强(1997、1998、1999)和杜景来(2001)认为可以把会计研究的整个过程归纳为“会计理论――会计实践――新的会计理论――……”这样一个循环过程,这样规范-实证(实践)会计研究方法的基本模式是会计理论研究者根据已有的知识,对会计实践和理论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说,并通过对假说的实践检验、修正,逐渐使假说变为新的会计理论。在这种模式的指导下,规范-实证(实践)研究方法的具体研究程序为:根据自身已有会计实务和知识,判断自身研究能力;设定目的,确立课题;建立概念和理论框架,提出假说;思维模拟检验;社会实践检验(设计方案、手机数据资料、数据分析、数据检验、评价假说);假说向理论转化,演绎出规范理论。
主要参考文献:
[1]何玉柱.欧美企业风险管理的机构化与启示.管理前沿,2006.3.
的发展和理论的创新需要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否则就会迷失方向,科学的发展也就无从谈起。列宁说过:“如果不先解决一般的,就去解决个别问题,那末,随时随地都必然会不自觉地‘碰上’这些一般的问题”。这也就是在会计理论的研究过程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哲学是关于界、人类和思维最一般规律的科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因而也是科学研究方法的方法论。它主要包括唯物论、辩证法和发展观。
(一)辩证唯物论
1.会计的物质观。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辩证唯物论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物质是世界的本源,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大脑的机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会计作为一项复杂的社会活动,其实践的对象即资金及其流转是物质的价值;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输出的会计信息的本源是客观存在的。正如马克思所说的:“簿记的方法改变不了簿记所记事物的实际联系”。如果会计信息不能如实描述资金及其流转情况,那么,虚幻的假象不仅给社会带来危害,而且使会计失去了真实存在的理论基石。
2.会计的运动观。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没有不运动的物质,也没有脱离物质的运动。的整个生产经营活动,实质上就是资金的流转过程。会计作为一种技术,反映的是企业的资金营运状态和经营成果,也就是对运动中的资金进行描述,所以会计核算要坚持运动观。物质的运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相对静止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恩格斯说过:“运动应从它的反面即从静止找到它的量度”。否认相对静止,就会抹煞事物的界限和质的区别,也就无法正确认识事物,更谈不上对事物进行量度。因此,会计还必须树立相对静止观。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如实反映资金所处的状况,即财务状况。
3.会计的时空观。时间和空间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物质脱离时间和空间是不可能存在的。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空间是指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伸张性。会计的几个假设就是建立在物质的时空观念上的。持续经营假设和会计分期假设是在时间观念的基础上提出的,会计主体假设是在空间观念上确立的。通过这几个基本假设,确定企业进行会计核算的时空范围,会计这门学科才得以产生和发展。
(二)唯物辩证法
1.会计的对立统一观。对立统一即矛盾,是指一切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存在或发生的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关系。会计的发展史实质上是会计中内在的矛盾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发展史。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揭示,要在同一中把握对立,在对立中把握同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提供了正确认识事物的方法;矛盾发展的不平衡规律指导我们如何进行矛盾,既要“一分为二”地分析事物,又要分清主次,并把这两者综合起来。只有在完整地理解对立统一规律并用之于会计实践时,才能对会计有正确的认识方法和研究方法,才能领悟出诸如语言、技术以及会计并无阶级性的结论。
2.会计的质量互变观。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另一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量是事物发展和存在的数量的规定性,二者统一在度的范围内。如果突破度的范围,量变就会引起质变,事物的本质规定性就会发生变化。会计是一个以提供会计信息为主要目的的信息系统。如果会计突破度的范围,不再提供会计信息,那么会计就失去了本来面貌。如果提供的会计信息超过其度的范围,不能如实反映业务的,不能为决策提供依据,那么会计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因此,在会计实践中,必须把握量度,树立起会计的质量互变观。
3.会计的否定之否定观。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联系和发展的环节,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继承和克服,即继承了旧事物的合理内核,摒弃了旧事物中不合理的内容,这就是事物的创新。这种否定之否定的观点,完整地体现在会计理论的发展史上,具体表现为:古代会计理论被否定,产生了创新的意大利式会计;意大利式会计理论被否定,出现了创新的英国会计;英国式会计理论被否定,形成了创新的美国式会计。,美国式会计理论也正面临着被否定的挑战。因此,在会计研究过程中,要树立起否定之否定的观念,敢于对存在及权威挑战,才能不断创新。
(三)历史唯物论
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一般发展规律的科学。而会计是一定社会经济的产物,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利益,因而它也遵循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规律。如果我们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考察,便不难发现:会计的产生和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是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某种会计是特定经济政治环境的产物,没有脱离环境而孤立存在的会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依然是推动会计发展的基本力量。
二、第二层次——系统理论,即亚哲学
所谓系统,就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诸要素,围绕特定目的所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广义的系统理论包括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论和突变论。即指“新三论和老三论”。它们是新兴的横断科学,使人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体现哲学的基本精神,它们是哲学的具体化、模型化。关于广义的系统理论,简单地介绍如下:
1.系统论。系统论是由L.V.贝塔朗菲创立的一门科学,这是狭义的系统论。它认为系统必须是由若干要素(至少两个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是“相互作用的诸要素的综合体”,其整体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现实的系统都是开放系统,系统功能的表现过程也就是它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它把研究对象视为一个整体,解释了哲学的物质观,即客观存在的、独立于人们意识之外的物质组成的世界。
2.信息论。信息论是由美国数学家申农创立的一门数理统计方法来研究信息处理和信息传递的科学。它研究存在于通讯和控制系统中的信息传递的共同规律,以及如何提高各信息传输系统的有效性和可靠性。这门通讯理论现在已发展成为一种广义信息论。它被广泛理解为所有运用或移植信息论观点来研究各种问题的理论,阐明了一切物质是一个不断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开放系统。
3.控制论。控制论是由美国数学家N.维纳创立的一门关于动物和机器中的控制和通讯的科学。实际上,它是自动控制、技术、无线电通讯、医学、数理逻辑、技术、统计力学等多种学科相互渗透的产物,是涉及和应用面非常广泛的一门有关控制问题的系统理论,如果说申农主要是从信息的发送端来研究信息,那么,维纳则着重从接受端如何利用信息来加以研究。
4.耗散结构理论。这是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非平衡系统理论之一。该理论是由比利时生家I.普利高津最先提出的科学假说。它研究的是一个系统由混沌向有序化转化的机理、条件和规律。该理论认为,一个远离平衡状态的开放系统,是不断地在和外界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的。当这种交换达到一临界值时,就有可能从原来的无序状态转变为一种稳定的有序状态,它充分诠释了哲学的运动观,以及质量互变规律。
5.协同论。协同论是由原联邦德国科学家H.哈肯创立的。它是研究和比较不同领域中多元系统元素间合作效用的理论。它认为不同系统间存在着从无序走向有序、从不稳定走向稳定的目的相似的特征。人们可从横向上研究不同事物的共同规律,并运用已知领域的成果探索未知领域的奥秘,从而解决处于“黑箱”状态的难题。
6.突变论。突变论是在拓扑学、奇点理论和微分方程定性理论基础上,由比利时数学家R.托姆提出的一种理论。这种理论通过描述系统在外界点的状态来研究自然界各种形态、结构和社会经济活动的非连续性的突然变化现象,从而向人们提供了事物在外部条件作用下发生突变时,如何促使事物向良好预期转化的思考方法。这是哲学突变观点的具体解释。
与上述系统理论观点密切相关的是这些观点指导下的系统理论的方法。所谓系统理论的方法,是指按照客观事物的系统性,把人们所要研究的对象放在系统环境中加以研究的科学方法。即从系统理论的观点出发,综合精确地考究研究对象,以达到整体功能最优或问题能得到最佳处理的科学方法,包括功能模拟法、信息方法、反馈方法、模型化方法、最优化方法等一系列方法。
系统理论及其指导下的方法是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具体化和说明,为理论研究补充了更具体、更深化的方法基础,使理论研究的视野更广阔,整体性更强,立足点更坚实。会计作为一个人造的信息系统,具有一般系统的特点和功能,因而也可利用系统理论及其方法来创建会计理论并指导具体的会计实践。
三、第三层次——会计理论研究的一般方法
(一)逻辑方法
逻辑方法是指以有关的理论成果为依据,对具体研究对象的各方面进行逻辑分析,从而寻求其规律性的一种方法,包括形式逻辑方法和辩证逻辑方法。另外,由于数学是运用数字、文字、模型等进行推理的一门逻辑科学,数学方法实质上是逻辑方法的具体运用和说明;从广义上来讲,逻辑方法包括了数学方法。
1.形式逻辑。形式逻辑是研究思维的形式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是“关于思维过程本身的规律的学说”。思维形式是指概念、判断、推理等进行思维的具体方法。逻辑规律是指在思维形式中起作用的规律,诸如同一律、矛盾律、充足理由律等。形式逻辑作为一门思维科学,既有认识的作用,又有表达和论证思想的作用。思维形式的运用是否准确,关键要看它是否符合思维形式的逻辑规律。人们只有在遵循了形式逻辑基本规律和概念的要求后,才有可能进行正确的思维活动,更好地认识客观事物。
2.辩证逻辑。辩证逻辑本质上是哲学的逻辑,是哲学的逻辑职能,它比形式逻辑“包含着更广的世界观的萌芽”。辩证逻辑作为现实世界辩证运动的反映,作为认识史的,研究的是思维形式如何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内部矛盾、联系和转化等问题,“是对世界的认识的历史的总计、总和、结论”。因而,在整个认识和思维过程中,不但要运用形式逻辑,更需要运用“一分为二”、“合二为一”的观点去分析综合事物。辩证逻辑的主要规律有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理性思维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在发展中具有阶段性。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导言》中将其概括为“两条路”。“在第一条道路上,完整的表象蒸发为抽象的规定;在第二条道路上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行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简言之,就是:“具体抽象”-抽象的规定。“抽象具体”-具体的再现。前一个具体是具体的客观事物的具体,后一个“具体”是理性认识的结论,是对客观事物的理性认识的描绘。马克思的这段话也是对整整三大卷《资本论》最简洁的、最高度的哲学概括。
在这“两条道路”上是运用“范畴”作为“理论”的结点不断展现的,这些范畴差不多都是成双成对的,而且有鲜明的阶段性。诸如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归纳与演绎、抽象与具体等。
(二)历史方法
历史方法就是通过研究某一事物的历史发展过程。在占有大量历史资料的前提下,概括出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并将其延伸到具体研究对象中的一种方法。采用历史方法研究会计理论,就要联系会计理论的来龙去脉,明确它在会计发展史中的地位,从而得出合乎规律的结论。我国会计界对会计的起源和发展的研究,对会计本质及其基本职能的认识较多地采用了历史方法。
“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是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马克思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22页)。这些话是恩格斯用来阐明《资本论》理论体系的。对于理论来说,也应该是完全适用的。当然,理论同历史毕竟不是一样的,理论体系必须摆脱历史形式,正确地采用逻辑形式。要避免历史进程中迂回曲折的甚至反复的现象,也要摒弃历史进程的随机的偶然性,作为理论体系中的概念、范畴,应该是同级、同阶段的事物或现象中的完全成熟的并具有代表性的典型的反映。
四、第四层次——会计理论的具体
会计理论研究的具体方法一般包括描述性方法、规范性方法和实证方法,现分别阐述如下:
(一)描述性方法
所谓描述性方法,是指运用归纳方法对许多个别事物进行,找出这些事物的共性,并概括出普遍性结论的一种推理方法。具体到会计研究中,描述性方法主要于两种情况:第一,在广泛调查研究占有实际资料的基础上,对各会计主体经常发生的会计现象及其相互关系加以概括和,从会计实务中归纳出会计理论;第二,广泛收集已有的会计资料,并就某个具体的认识进行概括和总结,对已有会计理论进行归纳,得到新的会计理论。
20世纪50年代以前,世界各国的会计界主要采用描述性方法进行会计理论研究。利特尔顿和齐默尔曼认为会计理论主要是从会计实务中总结出来的。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所属的会计原则委员会(APB)的第4号公告“名词公报”也采用了这种方法,即通过对事物进行罗列的方法,概括和归纳出结论,从而形成了会计的概念结构。
采用描述性方法得出的会计理论,称为描述性会计理论。由于描述性会计理论主要是从会计实务中提炼出来的,研究者容易受到“存在的就是合理的”等主观因素的,因而,描述性会计理论主要是为解释现行会计实务服务的,难以得到突破性的发展。
(二)规范性方法
所谓规范性方法,是指利用演绎方法,由普遍性原则推导出个别结论的一种推理方法。会计研究中的规范性方法是指那种从目的和假设出发,从中导出为实际应用提供依据的合理原理和原则。
规范性方法不受现实事物的影响,强调“应该是什么”,因而会计理论研究者常常从特定的价值判断基础出发,力求从逻辑高度概括出最优的会计实务是什么,进而指导会计实务,实现会计实务的规范化,其现实目的就是为制订会计准则(制度)服务的。
采用规范性方法形成的会计理论称为规范性会计理论。规范性会计理论产生的背景是:不同的会计方法和程序存在着巨大的差别,使得会计报表缺乏可比性。因此,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会计学家极力推崇规范性会计理论,以提高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但是,规范性会计理论存在着致命的缺陷是:虽然经过演绎推理得到的会计理论具有很强的逻辑性,但是,如果研究者依据的假设或前提是错误的,那么其结论也必将是错误的。因此,规范性理论有时难以令人信服,也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发展,而且在完成了归纳或演绎之后,一般不对研究成果进行系统的验证。
(三)实证方法
所谓实证方法,是指与描述性方法、规范性方法相区别的,通过观察或实验取得数据,并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测试而形成结论的一种研究方法。会计研究中的实证方法主要用于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对某一特定会计理论的验证;第二,对存有分歧的不同观点、方法和理论的验证;第三,理论创新。
实证方法受西方实证主义的影响,立足于客观存在的事实,强调会计“是什么”的观点,因而实证会计理论研究者主张,要象那样,以观察到的事实资料和感性认识为依据,来构建真正科学的会计理论体系。
采用实证方法得出的会计理论称为实证会计理论,由于会计实证研究中收集的数据资料局限在过去发生的事实上,因此注定了实证会计理论只能从现实的角度出发,解释和预测会计实务,验证已有的会计理论,而不能对会计实务起规范指导作用。但是,会计实证研究的前景是美好的。实证会计理论一旦形成,可以累积起来,有可能形成科学完整的会计理论体系。
1986年美国罗切斯特大学罗斯。L.瓦茨(Ross.L.Watts)和杰罗尔德。L.齐默尔曼(Jerold L.Zimerman)出版《实证会计理论》,此书的中文版译者黄世忠教授写道:“书中将实证会计理论的最重要学术贡献归纳为两个方面:(1)研究了会计数据的潜力,检验了会计信息(主要是盈利信息)与股票价格的相关性,雄辩地证明了充分披露的会计信息是推动资本市场有效运转的要素之一;(2)提出并检验了分红假设、契约假设和规模假设,解释了会计数据在制定和执行报酬计划、债务契约中的作用,以及由此引发的各种会计政策选择行为。例如:当实行以盈利为基础的分红计划或者它的负债率比较高,则它可能选用可增加当期收益的会计政策,以增加经理人员的报酬,降低违反债务契约的风险;又如,企业的规模越大,它就越有可能选用可减少当期收益的会计政策,以降低成本。为此,该书用了三分之二的篇幅详尽介绍了有代表性的实证研究在这两个领域所取得的进展和成果”。
实证会计理论是以经验研究和实证研究为基础,以数理统计模型为工具,以“提出假设-设计模型-收集数据-解释结果”为模式,借以解释和预测会计现象的会计理论。
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会计学的研究方法是规范研究的方法,以后从弗里德曼的“实证学”移植过来实证研究方法。至20世纪80年代及以后,美国经济学界会计学界出现了一种风气,在重要学术刊物上,只发表实证研究的文章。认为只有实证经济学才是真正的科学,只有实证分析才是经济学中唯一的可以被使用的方法。陈岱孙先生认为这种偏见是有害的。他曾指出:“实证经济论著否定价值判断。但是,否定并不等于它不存在。数学模型分析了各种变量之间的关系,得到一个结果。但这结果是否符合实际,完全与社会判断无关吗?当然不是”。既然任何实证分析都离不开它所设定的社会经济前提条件,也都不可能把研究成果置于社会经济环境之外,可见社会价值判断是始终无法回避的现实。经济学说史可以证明:规范分析与辩证分析相结合是经济学的一贯原则。古代、中世纪、古典学派斯密、李嘉图都有自己的价值判断,19世纪后期,庞巴维克著的《资本实证论》正式提出“实证论”这个字眼,但书中还是采取逻辑分析而没有采取数学分析。20世纪30年代以后,随着数量经济学的发展,实证分析才得到发展,但规范分析也在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价值判断,对生态经济的研究,对福利制度的分析,都有长足的进步。要使经济学成为“致用之学”,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必须结合。
按照学界的一般理解,实证研究是指研究者亲自观察收集资料,为提出理论假说或检验理论假说而展开的研究,包括观察法、谈话法、测验法、个案法等方法。从国外经验看,民法学也可以采用这些方法开展实证研究。在各种实证方法中,我国民法学界应当重视计量方法的应用。除个案研究外,实证研究中通过对研究对象的观察、实验和调查会产生大量数据,必须对这些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探寻各个影响变量之间复杂的因果联系。此即所谓的计量法学方法。实际上,法律现象的量化和数学在法学领域的运用长期以来备受争议,一些学者不惜以各种理由来捍卫法学的模糊性,甚至只要一提到“量化”、“科学性”,就认为已经牺牲了法的价值。究其原因,首先在于这些学者往往从法是价值、规范或者事实的某一个方面来认识法律现象,没有从价值、规范和事实的统一体的角度去认识法,特别是将法仅仅视为主观的价值或者人定的规范,必然得出不可量化的结论。其次是夸大了包括法律现象在内的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的区别,未能认识到它们的一致性。虽然包括法律现象在内的社会现象可重复性不强,因果关系过于复杂,但不能因此放弃对法律现象的量化研究。法律现象同时具有“质”和“量”的属性。法律现象虽然主要以“质”的规定性呈现在人们面前,因而定性分析成为法学研究的主要方法,可是法律现象同样具有“量”的规定性,并且表现在诸多方面,比如签约率、股权交易量、交通事故发生率及其原因等。所以,法律现象的可度量性是不能否认的,法学不能放弃对法律现象中“量”的规律的探求而将此领域让给其他学科。研究法律现象的“量”的规律必须使用定量方法。民法研究中计量方法的运用大体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民事立法的科学性研究、民事法律实施效果评价、民事法律对经济社会的影响研究、民法学的知识图谱分析。
从法律的制定来看,科学制定法律规则不仅需要借鉴、比较他国的立法经验,更重要的是要扎根于实际国情。这里的国情既包括当前的生产力发展程度,也包括当前的意识形态,甚至还要预测下一时期的社会发展状况,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法规则的科学合理性和相对稳定性,而科学的预测需要引入计量方法才能实现。民事立法的科学性研究就是在民事立法阶段对法学现象中各个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整理分析,弄清影响民事法律变迁的各个因素,进而运用实证的研究方法对各个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尤其是民事法律中直接体现数量关系的法规则,需要用计量方法进行实证研究,包括法律规则制定的基础、具体数量的确定等。又如,在公平与效率之间如何权衡取舍,立法机关往往不能给出明确的说明。一个可能的路径是选用公平和效率为变量,运用统计数据,建立计量模型,找出与变量相关的各个因素之间的数量关系,选用合理的效用函数,进而极大化效用函数转化为一般的数理问题。这样才能使解决方案既在理论上科学合理又在实际中切实可行。
法律包括民事法律的效力包括形式效力与实质效力。形式效力固然可以采用传统法学研究方法进行判断,法律制度的实质效力则不然。法律制度的实质效力就是对实际运行中的法律的实际效果进行科学评价。法律承担着特定的社会功能,因而需要研究法律的实际运行效果,评价法律制度的优劣,考察客观效果与立法意图之间的吻合程度,立法以及司法所产生的客观效果是否符合“应然”状态的价值要求以及民事法律的社会反响和民众的认可接受程度如何等等。民事法律在影响社会的过程中充满着双向互动,有效的民事法律需要根据其运作的实际效果不断调整自己。任何一部法律的出台都可能会牺牲部分人的利益,必须放在转型期的中国这个大环境下来加以考察,必须放在社会现实中来检验,只有这样才能对法律效果有正确的评价。单纯地依靠传统的法学方法(包括规范分析、逻辑分析、价值分析等方法)只会导致“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局面,只有应用计量方法,结合具体数据,给出科学的实证分析,得出相关结论才能令人信服。民事法律对经济社会的影响研究,是运用计量法学的研究方法,以民事法律为变量,定量分析民事法律对经济发展、社会变迁的影响,揭示民事法律和经济、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近年来法金融学的兴起就是很好的例证。Djankov等人用司法质量和合同执行效率、市场进入管制等来研究法律规则对经济、社会的影响;Micco和Pages等人发现法律对雇佣的保护降低了劳动力的流动性;特别是以LLSV组合为代表的法金融学者利用各个样本国家的数据实证分析法律对投资者保护、所有权以及公司治理的影响等,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此外,民法学的知识图谱分析亦非常必要。可以对民事法律的变迁进行计量史学分析,通过对文献的搜集整理和对比研究,分析中国民事法学的发展历程,分析中国法学研究的影响因素,甚至分析中国社会意识形态的变迁。比如,分析中国婚姻法30年来的变迁路径,分析影响婚姻法学者进行法学研究的主客观因素,甚至从宏观维度分析经济、社会进步与现代婚姻立法的互动等等;或者通过词频定量分析中国法学研究的热点问题,甚至对中国民事法律进行知识图谱分析。目前计量方法在法学研究中的运用,大体分为假设检验、回归分析和干预分析三大类,研究者常常根据其所掌握的数据情况结合运用这些具体方法,如R.Grosse、M.M.Frank和UNCTAD等同时使用假设检验和回归分析,C.J.Hardlock等不仅利用假设检验和回归分析,而且在回归分析中还同时借助线性模型和非线性的Logit模型,J.W.Salacuse和N.P.Sullivan横截面数据分析和综列数据分析两者并举,P.S.McCarthy和S.Sridharan等人将ARIMA过程引入回归模型之中,分别用移动平均(MA)过程和自回归移动平均(ARMA)过程表示回归残差,S.Sridharan等人更是回归分析、干预分析和结构时间序列分析三者兼用(参见张晓斌:《法律实施效果的定量评价方法》,《法商研究》2006年第2期)。运用计量方法在英美法系国家法学、经济学、社会学界已经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当前,囿于我国法学界知识结构的集体单一,法学学者缺乏严格的自然科学训练,基本没有掌握数学研究工具,导致深入的、专业性较强的法学实证研究无法展开,既有的实证研究成果深度不够、观察比较简单,让法学学者觉得不是法学研究,而经济学学者和社会学学者觉得肤浅。但是,不能因为当前民法学的实证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还不够成熟就加以全盘否认,应该看到民法实证研究特别是计量研究对中国民法学研究的深远意义。每一次方法上的转变都会对社会科学的发展带来深刻影响,计量方法也将给我国传统民法学带来新的冲击。
[中图分类号] F272.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13- 0056- 02
随着企业经营环境的日益复杂,企业间的竞争也日益加剧,此时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逐渐凸显,关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学术研究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一般而言,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可以区分为方法论、研究方式和具体方法3个层次。本文针对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方法的3个层次展开简要分析。
1 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不同视角
经济学对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侧重于制度设计。当前从经济学的视角研究人力资源管理主要可以分为两类:以人力资源管理为研究对象的经济学分支,如劳动经济学;借助经济学方法和工具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某一专门问题进行研究,如美国斯坦福大学商学院拉泽尔教授等提出的人力资源管理经济学,主要关注于报酬与激励等相关研究,其中提出了许多理论假说,如职业生涯激励理论、锦标赛理论等。
心理学对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主要是利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组织中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如我们比较熟悉的组织行为学课程主要就是从组织、群体和个人等不同的层次和角度研究如何科学地选拔、激励和培训员工,使员工的心理和行为实现组织化。心理学中的层次需求理论、ERG理论、成就需要理论、双因素理论、公平理论、期望理论、环境造人假设、场理论等, 成为后人进一步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理论基础。
人力资源管理是管理学在人的方面的研究,其中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基本管理职能贯穿于员工招聘、培训、绩效考核等工作的始终。鉴于人力资源是企业的第一资源,如何有效地对人力资源进行管理成为企业管理中的核心问题。管理学领域的学者开始逐渐关注如何有效培养和开发企业人力资源的相关研究。
人口学主要研究人口的社会流动性和地域分布,这对企业的招聘选拔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社会学则是主要指导企业如何在跨文化的背景下进行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
2 人力资源管理的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
在规范研究方面,很多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描述了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现状等相关问题,这些研究虽然对于完善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是多是从单一的视角研究人力资源管理,缺乏对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整体全面的宏观把握。此外,关于人力资源管理的规范研究多是定性描述,并没有提供精确的数量依据,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科学性和指导意义。
在实证研究方面,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研究首先源自心理学界的实证观点。比如, 在选拔领域,心理学者对评价中心技术( AC) 非常重视,但并不是从国外引进之后就直接用于企业( 组织) 的人员选拔,而是先做实证的研究;还有我们熟悉的MBO、KPI和BSC等绩效管理技术都是源自心理学的实证研究。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其他领域,如培训与开发、薪酬与激励领域,心理学者们都在逐步开展实证性研究,这势必可以不断弥补原有的局限于管理学视角的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先天不足,促进中国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发展。
3 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具体方法
3.1 个量研究与总量研究相结合
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方法很好地结合了个量研究与总量研究。其中涉及个量分析方法即微观分析的方法主要包括:需求分析方法、边际分析方法、供给分析方法、均衡分析方法等;而总量分析方法即宏观分析的方法主要包括:总需求分析方法、总供给分析方法、宏观经济均衡分析方法、经济增长分析方法等。
3.2 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互补充
早期的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主要侧重于定性研究。常用的定性分析方法,包括归纳分析法、演绎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结构分析法等分析方法。当前国内许多关于人力资源管理的综述研究多采用定性研究。
随着中国加入WTO和管理科学化要求的提高,定量研究越来越受到人力资源管理学者的青睐。常用的定量分析方法包括:回归分析、数理分析、计量分析、投入产出分析等方法。在定量分析方法中,描述统计、因素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法在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中的使用最为广泛,并有逐年增长的态势。当前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运用定量分析方法把握员工构成的合理程度、管理水平和管理力度 ,以及研究员工的工作时间利用状况、劳动生产率和薪酬管理等方面的问题。此外,对劳动安全、劳动争议仲裁、员工社会保障、安全生产情况、女工劳动保护措施的制定和实施情况等方面的定量分析与管理也在逐渐增加。
3.3 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案例研究法、调查统计法和实验研究法
魏光兴 等(2008)指出,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现已经形成了案例研究法、调查统计法和实验研究法3种研究方法。案例研究法是指从实地观察其他企业总结一般原理,并使用该原理指导其他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调查统计法是指通过问卷或访谈方式获得数据资料,运用数理统计分析归纳出其中的原理,再用于指导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践,调查统计法以数理统计理论为基础,得到的研究结论具有相当高的理论说服力,调查统计方法是当前学者使用较为广泛的研究方法。
当前有学者强调实验研究法在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中的重要性,指出实验研究具有可重复性,因此实验得到的结论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和指导意义。人力资源管理学科须采取以问题为导向,由假设检验、建模分析、实验验证、对策建议等构成的体现科学命题的研究方法,而实验方法正是这样一种保证人力资源管理学科规范性和科学性的基础性研究方法。但是当前我国几乎没有人力资源管理的实验研究,魏光兴 等(2008)提出我国可以通过学习国外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实验方法,加强研究方法、研究手段和研究工具的创新等手段来丰富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实验研究。
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复杂性决定了人力资源管理研究应该是多学科化的, 方法应该是多元化的,我们从历史、文化、社会、心理等角度,综合组织内外的多种错综复杂因素,采纳经济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 融会贯通,然后应用于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之中。只有采取科学的研究方法,结合我国具体的人文、经济情况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才能得到切实能够指导我国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理论和操作技术。
主要参考文献
会计理论研究方法是我们(认识主体)把握会计这一事件(认识客体)的途径、手段、工具和方式的总和,所要解决的是“怎么办才能正确认识会计”这个问题。会计理论研究方法有着丰富的内涵与外延(包括认识的途径、手段、工具和方式的总和)。
会计研究方法对会计理论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1.会计研究方法是进行会计理论研究的前提。从一定意义上讲,会计研究工作中最为重要的事情在于选择恰当的研究方法。也就是说,研究人员在进行会计研究之前,明确并正确地选择对所研究的问题采用的研究方法,是进行会计理论研究的必要的前提条件。
2.会计研究方法是会计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会计和其它学科一样,不仅是知识和学说的总和,而且还包括认识过程的研究方法。这意味着会计理论研究方法的研究成果不仅可以直接丰富和发展我国会计理论内容,同时,它还有助于人们从方法论的高度,统一研究者对一些重要理论问题的认识,有助于多出成果和快出成果。
3.正确运用会计研究方法是提高会计理论研究水平的保证。会计研究方法可以视为完成会计研究任务的重要手段,会计研究方法的多样性为会计研究工作者提供了广泛的选择性,会计研究方法运用恰当,不仅可以圆满地实现会计研究目标,而且可以提高会计理论研究水平。
会计理论研究方法有如下特征:
1.开放性。研究方法的开放性表现在会计理论研究中对不同学科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进行合理的借鉴与吸收。首先,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成果是会计理论研究方法的重要源泉,如运筹学、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其次,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成果也是会计理论研究方法的重要来源。会计理论研究方法体系与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系统存在着一种密切的关系,并有着某种程度的重叠或交叉,这些理论的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方法经常可以使会计理论的研究直接受益。
2.系统性。一方面,从作为元素的研究方法看,各种方法本身就是一个系统,都由目的、对象、知识、工具、程序等一系列要素组成,这些要素的差异及不同的组合形成了具有不同功能的研究方法;而各种方法又都处于更大的层次联系之中,作为更大系统的一个组成要素存在。另一方面,从整个会计理论研究方法体系看,它是一个大系统,由各个具有不同功能的方法按一定层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共同完成其系统目标,从而体现了系统高度的有序性、层次性和整体性。会计理论研究方法体系的系统性要求我们要以辩证的、普遍联系的观点来看待方法体系中的组成要素。
3.目的性。任何一种方法都是有其目的的,没有目的性就无所谓方法。会计理论研究方法体系作为一个人造系统,目的性是其必备特征,它是服从和服务于一定的会计理论研究目的。由于会计理论的内容非常丰富,其具体目的也是多种多样的,但总的说来,人们从事会计理论研究是在于提高人类对会计实践的认识能力,改善会计理论研究活动的效率和成果,从而促进会计理论的发展,并间接地为会计实践服务,即达到解释、指导、预测之目的。
二、会计理论研究方法的具体层次
第一层次:方法论。
这一层次可以理解为阎达五教授提出的“方法的理论”。哲学是科学中的科学,理论中的理论。把哲学方法论作为会计理论研究方法体系的最高层次,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有什么样的哲学基础,便形成什么样的会计理论。规范会计理论以辩证唯物主义作为方法论,认为客观世界存在一个“必然”王国,体现了会计发展的规律与必然性,我们可以认识它、寻找它,利用它推动会计理论和实务的发展。而实证会计理论的方法论更多的是西方哲学流派的实用主义和逻辑实证主义,认为理论研究的目的不是去探求会计“应当是什么”,而是去解释和预测会计“是什么”。
第二层次:基本方法。
基本方法就是从事会计理论研究所采用的主要方法。包括:(1)归纳法,是通过对大量事物或现象的观察,从中概括出一般原理或结论的研究方法。(2)演绎法,是从一些会计基本命题出发,推导出研究对象的逻辑性结论的研究方法。即从已有的科学结论、原理和定律出发,推知另一新事物的有关结论。(3)历史法,是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在占有大量历史资料的基础上,通过考察与研究会计理论与实践活动的历史发展进程,概括和总结出会计发展的规律性,并将其延伸到现时研究对象中的一种研究方法。(4)系统法,是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协同论、突变论、耗散结构论等系统科学研究方法的总称。它是将研究对象置于系统之中,从系统与要素、要素与要素、系统与环境等角度出发,对研究对象进行定量化、模型化和择优化研究。(5)数学法,是指运用数学所提供的概念、理论和方法对研究对象进行定量的分析、描述、推导和计算,以便从量的关系上认识事物发展变化规律的研究方法。(6)实证法,是根据实际效用或实在的因果关系来选择会计概念、原则、准则和各种程序。(7)实验法,是由研究者根据研究问题的本质内容设计实验,控制某些环境因素的变化,使得实验环境比现实相对简单,通过对可重复的实验现象进行观察,从中发现规律的研究方法。(8)比较法,是将某一会计理论问题的不同对象进行对比分析,鉴别共性和个性、优点的缺点,从而探索会计理论的共同规律或特殊性。(9)移植法,是引用其他学科的方法和理论来研究会计理论的一种方法。
第三层次:具体方法。
具体方法是基本方法的具体化。例如,归纳法可以细分为简单枚举归纳法、直觉归纳法、“穆勒五法”(即契合法、差异法、契合差异并用法、剩余法和共变法)等;演绎法可以分为会计假设演绎法和会计目标演绎法;比较法可以分为横向比较法和纵向比较法;等等。需要说明的是,方法和程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程序是方法的操作步骤。将具体研究程序纳入方法体系不甚恰当。
三、会计理论研究方法的具体选择
1.实证法不应是我国会计研究的主流。许多人认为,规范研究落后了,中国会计研究应当迅速借鉴西方会计理论界的做法,加强实证研究。笔者认为,方法本身并无优劣之分,只有适不适合的区别,抛开我国特定环境,抽象地讨论方法的高下毫无意义。分析我国的具体情况,实证研究法不应是我国现阶级会计研究的主流方法。这是因为:首先,实证会计研究的外在环境仍不完善。通过前文对归纳法、演绎法和实证法产生背景的介绍,可以发现,会计研究方法呈现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展的一条清晰脉络:20世纪60年代以前,归纳法是主流;20世纪60至80年代,演绎法是主流;20世纪80年代以后,实证法占据了主流。这其中环境特别是社会经济环境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研究方法不可能超越环境的影响而单独演进。西方实证会计的发展与其经过百余年发展后较为完善的资本市场密切相关。我国资本市场的建立只有10余年的时间,上市公司至今还只有1000多家,特别是有关资本市场的法规建设正在逐步完善,许多法规本身还处在不断变化之中,资本市场中包装上市、会计作假等案件时有发生,相当一部分投资者缺乏理性,市场融资功能不足,缺乏足够的资源配置引导能力等等。这就使以资本市场为内容的会计理论研究缺乏良好的外在经济、法律环境。其次,缺乏实证会计研究的充分土壤。实证会计研究方法从一开始就运用于资本市场研究,因为资本市场中会计信息与股票价格的关系、会计政策选择问题等的可证伪性为实证研究的可证伪主义提供了市场。现在美国会计理论研究许多方面都在尝试运用实证研究方法,但对资本市场有关问题的研究仍占较大比重。而我国资本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受功能发挥于非市场经济因素限制、高波动性和投机性、机构投资者参与不足、难以形成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等制约,使得关于我国资本市场的数据库还没有形成一个较为权威的版本,许多研究者在进行研究时只能自行收集。在这种情况下开展“实证研究”,一方面使研究者本身花费大量时间用于资料收集这一研究最基础的工作;另一方面由于资本市场中存在着信息失真的问题,也难以保证研究资料特别是数据本身的准确性,进而影响这些研究结论的验证质量。再次,缺乏实证研究的理论基础。实证会计研究往往运用大量的经济学和财务学理论作为依据。在瓦茨和齐默尔曼1986年出版的《实证会计理论》一书中,就已经介绍了有效资本市场假说、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管制经济学、契约理论等。这其中有效资本市场是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套利定价模型、期权价值模型的基本假设条件。而有效资本市场存在的三个必要条件是:市场主体充分公平竞争,资金借贷无限制性及投资者合理预期。而这些条件都不是正处在市场经济初级阶段的我国所具备的。因此,建立在这些严格假设之上的经济学和财务学理论,以及依据于此的实证会计研究成果有多大的实际指导意义值得探讨。
2.演绎法仍应当是我国目前会计研究方法的主流。一方面,我国经济发展状况决定了演绎法仍应当是我国目前会计研究的主流。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现阶段的会计理论研究也必须服务于这个大趋势,逐步建立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和方法体系。我国会计理论研究起步较晚,有许多基础性理论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实务中不同企业采用的会计方法和程序不尽相同,会计报表的可比性较差,这与美国20世纪50~60年代的情况较为相似。而演绎法在建设基本理论和缩小实务差异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即使是西方会计界极力推崇实证会计研究方法的今天,美国会计学会三大会刊中仍有许多文章是运用规范法进行会计理论问题研究的,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会计师杂志》的许多文章仍然运用规范研究法。毋庸置疑,演绎法对会计基础理论和会计应用理论建设仍然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另一方面,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中心任务决定了演绎法仍应当是我国目前会计研究的主要方法。近阶段,我国会计理论研究将主要围绕会计准则建设等内容展开,在会计准则建设的理论研究中,无论是概念框架的研究,还是具体准则若干问题的研究,都要以抽象的基本理论为基础进行必要的演绎推理。
3.构建以演绎法为主的会计方法体系。演绎法和实证法各有特色,虽然我们应以演绎法为主,但这并不意味着偏废其他研究方法。理想的选择是将各种研究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构建以演绎法为主、实证法为辅的会计方法体系,这就既保证了会计理论的逻辑相关性和紧密性,又为会计理论的真实性和精确性提供检验依据,作到优势互补,共同为我国的会计改革服务。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我国法制的健全,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运用实证研究法的市场环境在不断完善,实证法将得到更广泛的运用。
参考文献:
方法,在古希腊语中,即“通向正确的道路”之意。所谓方法论就是指解决本学科问题的基本立场、基本路线及方式、方法。在社会科学中,方法论尤为重要。“只有当一种理论懂得了个性和理性是社会的产物,才能使他们的问题得到解释,使他们的生存得到理解”。①每门学科都有自己的研究方法即方法论,学科的性质决定了学科的研究方法,而学科的对象即领域决定了学科的性质,同时方法论也是为本学科的目的服务的,例如法学方法论,是指对法律研究方法的研究,法律研究包括法学理论的研究和法律操作的研究,而后者又包括:法律解释、法律推理、法律思维方法。所以法学方法可以归结为三种:1)价值评判方法2)逻辑分析方法3)社会实证研究方法。
犯罪学通常认为是一门“研究犯罪现象、犯罪原因及犯罪预防的科学”。所以犯罪学也有它的研究方法。以下简要论述:
一 犯罪学的基本问题
无法否认,我们的社会正面临着又一个新的犯罪高峰期,这也是社会转型期的阵痛表现之一。所以犯罪学的研究也尤为重要。犯罪学作为一个学科,尽管与其他学科有着相互交叉,但它也有本学科的方法论。“犯罪学的研究方法或方法论,是指借以揭示所研究的犯罪现象的规律、形式及内容的各种方法方式的总和。”②每门学科的方法论都与学科内容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犯罪学方法论是内在地包括与犯罪学理论体系之中的,而不是游离的,超然于犯罪学理论体系之外的。下面简要介绍一下犯罪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1、研究目的:
基于犯罪活动③的增加,人们首先用实证方法对犯罪活动加以研究,犯罪学研究的基本目的是预防和控制犯罪。我国多数学者认为,犯罪学研究的目的在于揭示犯罪产生、发展变化及其消亡的客观规律,进而寻求减少预防及至消灭犯罪的道路。④
2、思维进路:也可叫研究路径,是社会科学研究的一种思维方法。
通常认为,犯罪现象、犯罪原因、犯罪对策是犯罪学研究的对象。其中犯罪现象是指一定时空中表征、状述和反映犯罪原因并被犯罪原因所决定,进而为预防犯罪提供依据的有关犯罪和犯罪人的非刑法条文形态的诸经验事实的总结。犯罪现象是犯罪原因的结果,是一种表浅、直观的经验事实。而近代犯罪学史基本上就是犯罪原因学说史。近代犯罪学兴起始于对犯罪原因的研究,狭义上的犯罪学即犯罪原因学,即使广义上的犯罪学也以犯罪原因理论为核心部分。同时,罪因理论的基本价值体现在犯罪原因与犯罪对策的关系上。二者的关系常常被比喻为病因与治病的关系。⑤因此,犯罪学的思维进路为:
犯罪现象
犯罪原因
犯罪控制
犯罪预防
1) 犯罪现象 人类的认识活动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最先,人们以一种一般社会人的判断发觉社会中有一种危害行为,这种危害行为危害到社会中的大多数,而且有越来越多的趋势,此时人们是从感性认识出发对这些犯罪行为进行理性的分析。
2) 犯罪原因 在人们对犯罪活动的理性分析之后,人们发现了许多犯罪的共同点即共同的社会原因,犯罪原因的研究具有三个特点:客观性、开放性和综合性。
3) 犯罪控制 在理性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一些方法消除社会中的致罪因素减少犯罪活动的出现。犯罪控制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社会控制方法,“社会控制的目的是使越轨行为者、群体或制度回到规定的轨道上来,使社会系统恢复均衡。”①
4) 犯罪预防 犯罪预防是研究犯罪原因的出发点和归宿。犯罪所要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方针指导下的预防犯罪的组织体系和措施体系及其具体实施等。因此探寻预防犯罪的最佳途径是犯罪学研究的目的和任务所在。
按照菲利的“犯罪饱和理论”,社会发展过程中总会伴有一定的犯罪活动,即犯罪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犯罪活动是不能消灭的。从以上进路达到犯罪学研究的最终目的:达到社会中犯罪活动的最小化。
3、基本立场:
犯罪学对大量存在的犯罪现象,(包括刑法中规定的犯罪行为、一般违法行为和社会越轨行为)的理性分析抽象出关于犯罪人、犯罪原因及其他致罪因素,采取一种甚至几种方法,使社会中的犯罪诱因得以减少,以控制和预防犯罪的发生。
二 犯罪学方法论
1.方法论的内容:
我国学者普遍认为科学是理性的最高体现,运用理性的方法研究即是科学。这是最广泛的科学观。依此,与迷信和宗教相对立的东西都是科学。其标准在于理性的有无。它同时向四种研究方法开放,即经验方法(观察实验),形式化方法(根据逻辑规则进行形式演算的方法),思辩方法(跳出经验世界的,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都是运用这种方法),规范性方法(进行价值评价)。所谓经验的方法,实证的研究其基本的形式包括观察法、实验法、统计分析法、数学模型法、问卷调查法等,其中最基础的方法是:观察法和实验法。思辩方法是一种传统的研究方法,即对现实的客观现象的一种理性分析。
“尽管犯罪学的研究方法非常多元化,但是事实上犯罪社会学继犯罪生物学和犯罪心理学之后成了当代犯罪学的主流。”②“菲利在抨击古典学派的抽象分析方法的同时,大力倡导以观察与经验为基础的实证分析方法,明确地将其理论命名为实证派犯罪学。”我国犯罪学老前辈严景耀先生提出了自己独特的看法。他坚持把对犯罪问题的研究置于相应的文化背景之中,认为社会变迁造成文化冲突和文化失调,而文化失调中最主要的则是法律文化的失调。因此严先生明确指出:“犯罪不是别的,不过是文化的一个侧面,而且因文化的变化而发生异变。”③在我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八届年会上,有学者认为,实证研究在西方犯罪学以及整个社会科学界已经成为一种基本的研究方式,针对中国犯罪学研究在实证方法方面严重匮乏和先天不足的现状,亟需吸收他人之长,充分重视和加强实证研究。也有学者认为,实践中,针对同一个现象的不同的实证研究,往往会得出不同、甚至相互矛盾的研究结果,因此实证研究的开展要以实证研究方法自身的完善和科学化为前提。有的学者以我国现有的基础理论和阐释工具还不能让我们放心大胆直接地去进行实证研究为理由,认为在目前的犯罪学研究中应慎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另一方面,思辩的方法是解决基础理论的方法之一,定性研究毕竟是定量研究的理论和逻辑前提。而我国的学者长期以来惯于思辩式的理论研究,缺少对实证研究的认识,因此,我国犯罪学研究者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积极运用思辩研究。④本人认为应强调实证研究与思辩的结合。我国犯罪学研究首先应当根据犯罪状况进行实证研究,然后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思辩,再用其理论指导实证研究,使实证研究更准确、更科学。犯罪学研究的思辩方法与实证方法的结合,也是中国犯罪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表现形式之一。依据这一套研究方法,中国犯罪学对当代中国的犯罪具体情况和具体的犯罪类型,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并依据对犯罪现象、犯罪原因的深入和系统的研究提出了符合实际的犯罪对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的犯罪学理论和实践。
2.方法论的结构:
1)横向结构:
第一,与刑法方法论比较。
“刑法学以犯罪与刑罚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正确定罪和准确适用刑罚。”①它有一些具体的研究方法:注释研究法(也称分析研究法)、历史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社会学研究法、案例分析法等。②基于两门学科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的不同,犯罪学与刑法学的研究方法也有所不同。
第二,与刑事侦查学方法论比较。
“刑事侦查学史研究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多种方法证实犯罪,查获犯罪人的学问。”③犯罪学的研究与侦查学不同,就个案来讲,侦查学注重对案件的侦破方法,以及如何取证。而犯罪学注重对犯罪原因、致罪因素以及犯罪人和被害人的生理心理调查。
第三,与其他学科方法论比较。
犯罪学与其它边缘学科研究方法也有不同,本文只列举几例。如精神病学、法医学、多属于医学科类,它们主要以临床研究方法。由于犯罪学的研究是从犯罪人的研究开始的,所以犯罪学方法论也有其相似之处。但是临床检查法仅为犯罪学研究的具体方法之一。④
2)纵向结构:
第一,从研究对象划分,犯罪学从宏观角度研究犯罪现象、犯罪原因、犯罪预防和犯罪控制四个基本问题。思维进路已经具体阐述,在此不赘述。
第二,从犯罪学发展轨迹来看,“《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将犯罪学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前科学时期、半科学时期和科学时期,也就是古典阶段、实证阶段和现代阶段。”⑤在古典到实证阶段的研究的过渡中,犯罪学家菲利的贡献最大。“菲利在抨击古典学派的抽象分析方法的同时,大力倡导以观察与经验为基础的实证分析方法,明确地将其理论命名为实证派犯罪学。”⑥ 至于涉及到了犯罪人类学派、犯罪社会学派、犯罪心理学派等不同派别的观点,学者们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的知识,对犯罪原因、犯罪对象、犯罪对策等进行了系统地论述。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在2008年财务工作任务中明确提出了“加强财务理论和实践研究”、“完善学术研究,提高理论创新能力”等要求,对财务工作人员加强理论学习与研究,以财务理论指导财务实践的创新、提高财务工作效率,是一个很好的契机和推动力,对提高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1加强财务理论学习与研究的必要性理论是实践的指导。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任何实践都需要正确的理论指导,否则很可能出现“南辕北辙”的结果,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却导致了实践的无效和混乱。同样,财务理论的学习、研究也是指导财务实践的重要基础,将为财务实践指明正确的方向。大型国有企业的财务实践具有自己的特点,涉及的财务资源巨大,如何利用财务理论指导财务实践,是一个积极的、有现实意义的课题。
2企业财务理论学习与研究的主要内容
2.1财务理论体系的基本观点和方法
财务理论体系的研究旨在揭示财务对象各要素之间的本质规律,解释现实与预测未来。因此,学习、研究财务理论体系,熟悉相关模型,将为更好地运用相关知识解决财务实践中的问题奠定良好的基础。财务理论体系分为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两大部分。基础理论包括财务管理主体、客体、目标、假设、原则、任务和体制机制等理论,还包括财务管理的本质理论、行为理论和职能理论以及财务发展史等。不同的研究者对这些理论有不同的看法。例如,财务管理的本质理论有“资金运动论”、“价值分配论”、“价值运动论”、“本金投入收益论”和“财权流论”等观点;财务管理职能也有“六职能说”、“五职能说”、“四职能说”等观点;财务管理目标有“经济效益最大化”、“利润最大化”、“所有者财富最大化”和“企业价值最大化”等观点。我国大型国有企业在完成企业利润目标的同时需要承担部分社会责任,因而财务管理目标也具有特殊性,必须加强具体财务理论在不同环境下表现形式的相关研究。
应用理论包括应用理论体系和应用方法体系两部分。应用理论体系具体包括:资本结构理论、投资组合理论、股利政策理论、资本资产定价理论、套利定价理论、风险规避理论、利率决定理论、汇率决定理论、市场效率理论(有效市场假说EMH)、成本与信号传递、控制权理论、初次公开发行理论和信息不对称理论等。应用方法体系可分为基本方法和具体方法。基本方法包括如货币时间价值、风险价值、成本效益分析、动态数量分析、经济数学模型法等;具体方法包括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控制、财务分析、财务检查等各个环节的方法,如经济订货批量法、差量分析法、因素分析法、净现值(NPV)分析方法、金融衍生产品估价技术、事件研究方法、公司估价技术和现金持有量模型等技术性方法。
熟悉理论体系和应用方法体系中的各种基本观点、方法,结合金融市场、资本市场和企业实际,可以很好的指导企业的财务实践,并充分利用金融市场和资本市场,为企业的融资、公司治理和价值评估等具体的财务实践服务。
当然,对于不同的财务理论体系划分也有不同的观点,如汤谷良认为西方财务的理论基础划分为7个基本的理论模块;谢志华、汤谷良认为企业财务分为所有者财务、经营者财务(包括董事长总经理理财)和财务经理财务3个层次。熟悉不同的理论体系划分方法可以为提高理论研究与实践的效率提供借鉴。
2.2实证研究的方法
实证研究,是指通过对研究对象的材料进行数理统计、分析,并设计实验,进行量化的、精确的测试并推导出结论的研究过程,一般由以下4个步骤构成:(1)问题的提出。重复出现的经济现象和对于已有研究成果的思考或完善都可以成为问题提出的起点;(2)构建理论模型。包括提出假设、构建模型和导出假说3个环节;(3)进行经验实证。主要是检查理论假说能否经得起经验资料的验证,如果假说被经验资料证明不成立,需要重新构建理论模型;(4)对实证检验结果进行分析、解释,得出结论。
目前发表在《经济研究》、《会计研究》等核心期刊上的论文相当部分采用了实证研究的方法,论文中包含大量的数学符号或计量模型,数学分析可将复杂的经济关系高度抽象,有利于经济概念的精确定义,有利于经济学理论的推理。熊彼特把数学分析工具的改善视为衡量经济学发展的标准;现代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研究成果几乎都离不开经济模型的构建和实证研究方法的应用;现代财务理论基础的相当部分内容运用数学符号或模型予以表述。我国的财务实证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统计软件使用不够广泛,国内学者大多采用实证方法来研究我国上市公司的相关财务理论问题,例如股利信号传递理论、CAPM理论、股市有效性及资本结构等理论在我国资本市场和上市公司的体现方式和有效性。
实证研究方法大量使用数学语言,需要较好的数理统计和计量经济学等数学基础,需要掌握大量的数据作为研究的支撑。企业财务人员将实证研究方法的学习作为财务理论学习与研究的内容是很有必要的,即使数学基础水平暂时无法提高,也应加强数据搜集和统计分析的意识。同时,必须认识经济数据的真实、准确对严谨的财务实证研究的重要性;数学分析必须以财务理论的规范研究为前提,避免陷入就方法而方法的数学模参数讨论之中,从而迷失研究方向。
2.3企业财务管理中的热点问题
结合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的实际,财务理论的学习、研究要关注以下方面内容:①公司财务治理结构的研究。公司财务治理结构是公司治理结构的一个子系统,从属于公司治理结构,关系公司财务决策权、财务执行权和财务监督权的权力划分与配置问题;②企业福利货币化政策对个人所得税税负的影响;企业所得税、消费税、增值税等税收政策转型的研究;③对“十二五”财政支持政策的研究;④社区建设和运行费用的资金投入政策的研究;⑤企业年金、住房补贴等关系职工切身利益的财务政策;⑥内控授权、绩效考评等激励机制研究;⑦与石化行业发展相关的宏观经济金融政策研究。
同时,还应加强特殊财务业务相关理论研究,包括资产重组、可转换债券、资产评估、衍生金融工具等方面中所涉及的财务问题,企业多元投资风险控制方面的财务问题,加强对集团型企业财务管理体制的研究。[]
3财务理论学习与研究应考虑的因素
3.1人的因素
英国经济学家科斯(RonaldH.Coase)、美国经济学家阿尔钦(A.A.Alchian)、德姆塞茨(H.Demsetz)、詹森(M.Jensen)和麦克林(W.Meckling)等都把企业视为“一系列契约的集合”(显性的和隐性的),股东、债权人及其他相关利益者均是契约的组成部分,企业实质上是围绕财务资本和人力资本等关键资源而建立的。因此,财务理论的学习、研究中必须考虑到人的因素。一方面,人具有“经济人”属性,追求经济利益;另一方面,人还具有“社会人”属性,追求安全、尊重、成就和自我实现等,这两种属性都会成为企业资源配置和成本支出的影响因素。人工成本是财务成本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使企业是从人工成本方面考虑,也要求在财务决策时更多地考虑人的因素。例如,很多公司给予员工(甚至关键供应商)股权不是为了筹资,而是为了维护公司长远的生存能力。这些因素,都会影响企业财务目标的实现。
3.2制度因素
亚当·斯密以来的经济学家们以“经济人”假设为前提,在制度不变的前提下研究经济问题。这种只考虑经济因素、忽视制度等非市场因素的研究方法很难解释现实生活中的诸多经济现象。
20世纪30年代诞生的制度经济学派,揭示了制度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无处不在。人的有限理性和人的机会主义倾向使人类行为与制度具有内在的联系,有了制度的作用,土地、劳动、资本和企业家这些生产要素才得以充分地发挥作用。目前影响全世界的金融危机起源于美国的次贷危机,而次贷危机产生的最重要原因就是与对“金融创新”监管不力的制度性因素相关。因此,财务理论的学习、研究可加入制度经济学方面的内容,将其与财务管理研究结合起来;实证研究中,必须体现现实社会中的制度因素以及文化、社会习俗、价值偏好等社会因素。
3.3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因素
企业的财务理论研究必须结合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实际问题。例如,理论研究。企业经理人的问题在我国十分突出,委托人自身也存在不少问题。因此,应重视国有企业的成本控制,做好上市公司业务、人员、资产、机构、财务5方面与母公司的分离,防止母公司通过关联交易转移上市公司资金和利润,禁止募股资金的使用方向随意改变,防止长期不分红或恶意分红现象的发生,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服务。
3.4国际化经营的相关因素
企业的财务理论研究必须与国际化竞争战略相结合。随着国际化经营的开展,外汇风险管理、跨国投资的环境分析、跨国投融资策略和跨国税收管理等财务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国际化经营中的任何决策不当将带给企业巨大影响甚至损失。香港中信泰富公司正是因为签订了不适当的汇率期权合约而严重影响了其财务状况。
跨国公司财务管理起源于20世纪50代,发展于20世纪70年代。涉及国际金融、国际投资、国际会计和国际税收等多学科。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跨国经营中的市场不完全性、风险、货币和资本市场的分割与一体化等特殊因素要求开展国际化经营的企业必须加强与跨国经营相关的财务管理理论研究。中国石化以建设成为国际化能源化工公司为战略目标,以国际勘探、国际工程和联合石化等子公司为载体的国际化业务不断延伸,迫切感受到需要进行跨国资本运作和国际税收等方面国际财务问题的理论研究。
4财务理论学习与研究的主要途径
4.1充分利用企业自身的研究能力
企业是财务理论实践的主体,积极开展财务理论的学习、研究,有利于解决财务管理中的实际问题,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因此,企业必须重点利用自身的财务人员进行理论研究工作,这为财务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提供了最为便利的条件。
目前,各大企业基本设有研究机构,但大多是研究生产中的技术问题和工程建设问题,专门进行财务理论研究的机构几乎没有,而财务管理体制、资金集中管理、会计集中核算、国际税收等方面的理论又都是企业真正需要的,并且很多企业正进行相关方面的业务实践。缺乏适合企业需求的财务理论指导,不利于这些方面工作的规范性,也不利于提高相关工作的效率。
因此,应从企业的层面或更高层面鼓励财务人员进行财务理论方面的研究。首先,必须提高相关人员的科研能力和水平。目前企业具有科研能力、符合研究条件的财务人员不是很多,尤其是长期从事财务实践的人员,大部分没有财务理论研究的经历,只有少数人员通过申请企业内部课题的形式进行过一些相关研究。必须加强对相关人员的科研能力培训,通过参与其他人员的课题组、参加学术会议等多种形式提升其研究能力。其次,必须建立财务理论研究相关的激励机制,调动财务人员参与财务理论研究的积极性;将科研经历作为财务人员职称评审从优的条件,促进财务人员对积极参与理论研究重要性的认识。同时,可从课题经费、科研时间等多个方面为财务理论研究工作提供支持。
4.2加强企业与高校及中介机构的合作
近几十年来,西方财务理论发展迅速的一个很重要原因是“产、学、研”结合紧密。虽然最近的金融危机对美国的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打击很大,但美国投资银行等中介机构拥有大批高素质的专业研究人才、庞大的专业数据库进行大量的财务研究,能够定期地向投资者提供有关投资机会评估、投资风险和报酬、投资对象的信用等级、盈利前景和发展趋势等财务分析报告,这些研究模式是值得重视的。通常,中介机构与高校联系紧密,经常邀请著名的财务学教授、专家担任公司顾问,接受高校学生的实习与合作研究,从而获得更为广泛的信息渠道和更为活跃的研究思路,为专业分析提供更高水平的技术支持。我国高校财务学专业的教师很少具备与中介机构、大型企业合作的条件和动力,使其在理论方面的研究缺乏实践基础,不利于财务理论体系更深入地研究和发展,也不利于提升对企业财务实践的指导作用。因此,企业可以积极主动地开展与高校等研究机构的合作研究,充分发挥其理论研究的能力和作用。
4.3充分利用企业自身的学术平
2企业财务理论学习与研究的主要内容
2.1财务理论体系的基本观点和方法
财务理论体系的研究旨在揭示财务对象各要素之间的本质规律,解释现实与预测未来。因此,学习、研究财务理论体系,熟悉相关模型,将为更好地运用相关知识解决财务实践中的问题奠定良好的基础。财务理论体系分为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两大部分。基础理论包括财务管理主体、客体、目标、假设、原则、任务和体制机制等理论,还包括财务管理的本质理论、行为理论和职能理论以及财务发展史等。不同的研究者对这些理论有不同的看法。例如,财务管理的本质理论有“资金运动论”、“价值分配论”、“价值运动论”、“本金投入收益论”和“财权流论”等观点;财务管理职能也有“六职能说”、“五职能说”、“四职能说”等观点;财务管理目标有“经济效益最大化”、“利润最大化”、“所有者财富最大化”和“企业价值最大化”等观点。我国大型国有企业在完成企业利润目标的同时需要承担部分社会责任,因而财务管理目标也具有特殊性,必须加强具体财务理论在不同环境下表现形式的相关研究。
应用理论包括应用理论体系和应用方法体系两部分。应用理论体系具体包括:资本结构理论、投资组合理论、股利政策理论、资本资产定价理论、套利定价理论、风险规避理论、利率决定理论、汇率决定理论、市场效率理论(有效市场假说EMH)、成本与信号传递、控制权理论、初次公开发行理论和信息不对称理论等。应用方法体系可分为基本方法和具体方法。基本方法包括如货币时间价值、风险价值、成本效益分析、动态数量分析、经济数学模型法等;具体方法包括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控制、财务分析、财务检查等各个环节的方法,如经济订货批量法、差量分析法、因素分析法、净现值(NPV)分析方法、金融衍生产品估价技术、事件研究方法、公司估价技术和现金持有量模型等技术性方法。
熟悉理论体系和应用方法体系中的各种基本观点、方法,结合金融市场、资本市场和企业实际,可以很好的指导企业的财务实践,并充分利用金融市场和资本市场,为企业的融资、公司治理和价值评估等具体的财务实践服务。
当然,对于不同的财务理论体系划分也有不同的观点,如汤谷良认为西方财务的理论基础划分为7个基本的理论模块;谢志华、汤谷良认为企业财务分为所有者财务、经营者财务(包括董事长总经理理财)和财务经理财务3个层次。熟悉不同的理论体系划分方法可以为提高理论研究与实践的效率提供借鉴。
2.2实证研究的方法
实证研究,是指通过对研究对象的材料进行数理统计、分析,并设计实验,进行量化的、精确的测试并推导出结论的研究过程,一般由以下4个步骤构成:(1)问题的提出。重复出现的经济现象和对于已有研究成果的思考或完善都可以成为问题提出的起点;(2)构建理论模型。包括提出假设、构建模型和导出假说3个环节;(3)进行经验实证。主要是检查理论假说能否经得起经验资料的验证,如果假说被经验资料证明不成立,需要重新构建理论模型;(4)对实证检验结果进行分析、解释,得出结论。
目前发表在《经济研究》、《会计研究》等核心期刊上的论文相当部分采用了实证研究的方法,论文中包含大量的数学符号或计量模型,数学分析可将复杂的经济关系高度抽象,有利于经济概念的精确定义,有利于经济学理论的推理。熊彼特把数学分析工具的改善视为衡量经济学发展的标准;现代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研究成果几乎都离不开经济模型的构建和实证研究方法的应用;现代财务理论基础的相当部分内容运用数学符号或模型予以表述。我国的财务实证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统计软件使用不够广泛,国内学者大多采用实证方法来研究我国上市公司的相关财务理论问题,例如股利信号传递理论、CAPM理论、股市有效性及资本结构等理论在我国资本市场和上市公司的体现方式和有效性。
实证研究方法大量使用数学语言,需要较好的数理统计和计量经济学等数学基础,需要掌握大量的数据作为研究的支撑。企业财务人员将实证研究方法的学习作为财务理论学习与研究的内容是很有必要的,即使数学基础水平暂时无法提高,也应加强数据搜集和统计分析的意识。同时,必须认识经济数据的真实、准确对严谨的财务实证研究的重要性;数学分析必须以财务理论的规范研究为前提,避免陷入就方法而方法的数学模型参数讨论之中,从而迷失研究方向。
2.3企业财务管理中的热点问题
结合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的实际,财务理论的学习、研究要关注以下方面内容:①公司财务治理结构的研究。公司财务治理结构是公司治理结构的一个子系统,从属于公司治理结构,关系公司财务决策权、财务执行权和财务监督权的权力划分与配置问题;②企业福利货币化政策对个人所得税税负的影响;企业所得税、消费税、增值税等税收政策转型的研究;③对“十二五”财政支持政策的研究;④社区建设和运行费用的资金投入政策的研究;⑤企业年金、住房补贴等关系职工切身利益的财务政策;⑥内控授权、绩效考评等激励机制研究;⑦与石化行业发展相关的宏观经济金融政策研究。
同时,还应加强特殊财务业务相关理论研究,包括资产重组、可转换债券、资产评估、衍生金融工具等方面中所涉及的财务问题,企业多元投资风险控制方面的财务问题,加强对集团型企业财务管理体制的研究
3财务理论学习与研究应考虑的因素
3.1人的因素
英国经济学家科斯(RonaldH.Coase)、美国经济学家阿尔钦(A.A.Alchian)、德姆塞茨(H.Demsetz)、詹森(M.Jensen)和麦克林(W.Meckling)等都把企业视为“一系列契约的集合”(显性的和隐性的),股东、债权人及其他相关利益者均是契约的组成部分,企业实质上是围绕财务资本和人力资本等关键资源而建立的。因此,财务理论的学习、研究中必须考虑到人的因素。一方面,人具有“经济人”属性,追求经济利益;另一方面,人还具有“社会人”属性,追求安全、尊重、成就和自我实现等,这两种属性都会成为企业资源配置和成本支出的影响因素。人工成本是财务成本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使企业是从人工成本方面考虑,也要求在财务决策时更多地考虑人的因素。例如,很多公司给予员工(甚至关键供应商)股权不是为了筹资,而是为了维护公司长远的生存能力。这些因素,都会影响企业财务目标的实现。
3.2制度因素
亚当·斯密以来的经济学家们以“经济人”假设为前提,在制度不变的前提下研究经济问题。这种只考虑经济因素、忽视制度等非市场因素的研究方法很难解释现实生活中的诸多经济现象。
20世纪30年代诞生的制度经济学派,揭示了制度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无处不在。人的有限理性和人的机会主义倾向使人类行为与制度具有内在的联系,有了制度的作用,土地、劳动、资本和企业家这些生产要素才得以充分地发挥作用。目前影响全世界的金融危机起源于美国的次贷危机,而次贷危机产生的最重要原因就是与对“金融创新”监管不力的制度性因素相关。因此,财务理论的学习、研究可加入制度经济学方面的内容,将其与财务管理研究结合起来;实证研究中,必须体现现实社会中的制度因素以及文化、社会习俗、价值偏好等社会因素。
3.3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因素
企业的财务理论研究必须结合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实际问题。例如,理论研究。企业经理人的问题在我国十分突出,委托人自身也存在不少问题。因此,应重视国有企业的成本控制,做好上市公司业务、人员、资产、机构、财务5方面与母公司的分离,防止母公司通过关联交易转移上市公司资金和利润,禁止募股资金的使用方向随意改变,防止长期不分红或恶意分红现象的发生,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服务。
3.4国际化经营的相关因素
企业的财务理论研究必须与国际化竞争战略相结合。随着国际化经营的开展,外汇风险管理、跨国投资的环境分析、跨国投融资策略和跨国税收管理等财务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国际化经营中的任何决策不当将带给企业巨大影响甚至损失。香港中信泰富公司正是因为签订了不适当的汇率期权合约而严重影响了其财务状况。
跨国公司财务管理起源于20世纪50代,发展于20世纪70年代。涉及国际金融、国际投资、国际会计和国际税收等多学科。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跨国经营中的市场不完全性、风险、货币和资本市场的分割与一体化等特殊因素要求开展国际化经营的企业必须加强与跨国经营相关的财务管理理论研究。中国石化以建设成为国际化能源化工公司为战略目标,以国际勘探、国际工程和联合石化等子公司为载体的国际化业务不断延伸,迫切感受到需要进行跨国资本运作和国际税收等方面国际财务问题的理论研究。
财务理论学习与研究的主要途径
4.1充分利用企业自身的研究能力
企业是财务理论实践的主体,积极开展财务理论的学习、研究,有利于解决财务管理中的实际问题,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因此,企业必须重点利用自身的财务人员进行理论研究工作,这为财务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提供了最为便利的条件。
目前,各大企业基本设有研究机构,但大多是研究生产中的技术问题和工程建设问题,专门进行财务理论研究的机构几乎没有,而财务管理体制、资金集中管理、会计集中核算、国际税收等方面的理论又都是企业真正需要的,并且很多企业正进行相关方面的业务实践。缺乏适合企业需求的财务理论指导,不利于这些方面工作的规范性,也不利于提高相关工作的效率。
因此,应从企业的层面或更高层面鼓励财务人员进行财务理论方面的研究。首先,必须提高相关人员的科研能力和水平。目前企业具有科研能力、符合研究条件的财务人员不是很多,尤其是长期从事财务实践的人员,大部分没有财务理论研究的经历,只有少数人员通过申请企业内部课题的形式进行过一些相关研究。必须加强对相关人员的科研能力培训,通过参与其他人员的课题组、参加学术会议等多种形式提升其研究能力。其次,必须建立财务理论研究相关的激励机制,调动财务人员参与财务理论研究的积极性;将科研经历作为财务人员职称评审从优的条件,促进财务人员对积极参与理论研究重要性的认识。同时,可从课题经费、科研时间等多个方面为财务理论研究工作提供支持。
4.2加强企业与高校及中介机构的合作
近几十年来,西方财务理论发展迅速的一个很重要原因是“产、学、研”结合紧密。虽然最近的金融危机对美国的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打击很大,但美国投资银行等中介机构拥有大批高素质的专业研究人才、庞大的专业数据库进行大量的财务研究,能够定期地向投资者提供有关投资机会评估、投资风险和报酬、投资对象的信用等级、盈利前景和发展趋势等财务分析报告,这些研究模式是值得重视的。通常,中介机构与高校联系紧密,经常邀请着名的财务学教授、专家担任公司顾问,接受高校学生的实习与合作研究,从而获得更为广泛的信息渠道和更为活跃的研究思路,为专业分析提供更高水平的技术支持。我国高校财务学专业的教师很少具备与中介机构、大型企业合作的条件和动力,使其在理论方面的研究缺乏实践基础,不利于财务理论体系更深入地研究和发展,也不利于提升对企业财务实践的指导作用。因此,企业可以积极主动地开展与高校等研究机构的合作研究,充分发挥其理论研究的能力和作用。
4.3充分利用企业自身的学术平台
应充分利用企业已有的学术平台,进一步推广理论学习、研究的成果在企业实际管理中的应用。中国石化会计学会是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各企业进行学术研究的重要平台,要积极通过该学会、中国总会计师协会石油分会等专业学会加强与中国会计学会等学术团体的联系,还可以考虑利用这个平台加强与国外财务会计学术团体的联系。
具有企业、行业特性的科技期刊也是增强理论学习与研究效果的平台,如《石油化工管理干部学院学报》、《中国石化财会》等科技期刊。特别是CNKI等学术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可以为学习、研究者提供宽泛的信息渠道和相关数据,有利于学术观点的充分了解和传播。中国石化内部召开的研讨会议和各种财务专业会议也是加强财务理论研究的极好机会。
[中图分类号]F8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0)49-0181-03
进入21世纪后,国内学者开始运用ADF单位根检验法、Johansen协整检验法与Granger因果检验法,以及误差修正模型和冲击反应模型两种计量模型实证研究中国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而铝作为重要的工业材料,在我国的工业化进程中消费巨大,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原铝消费也大大超过市场预期,随着国家对交通运输和电力等基础设施领域投资的大幅增加,预计未来几年中国的铝消费仍将保持较快增长。本文试图通过对铝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长期均衡关系的研究,对中国期货市场铝的价格发现功能做进一步的实证研究,来检验和分析期货市场在铝的价格形成机制中的作用。
1 实证分析方法
1.1 ADF检验
Dickey和Fuller对DF检验法进行了扩充,形成ADF(Augented Dickey-Fuller Test)检验。该检验法的基本原理是通过n次差分的办法将非平稳序列转化为平稳序列,具体方法是估计回归方程式:
ΔXt=α0+α1t+α2Xt-1+ki=1βt-iΔXt-i+μt(1)
其中,α0为常数项,t为时间趋势项,k为滞后阶数(最优滞后项),μt为残差项。该检验的零假设 H0∶α2=0;备择假设 H1∶α2≠0。如果α2的ADF值大于临界值则拒绝原假设H0,接受H1,说明{Xt}是I(0),即它是平稳序列。否则存在单位根,即它是非平稳序列,需要进一步检验,直至确认它是d阶单整,即I(d)序列。加入k个滞后项是为了使残差项μt为白噪声。
1.2 协整检验
变量序列之间的协整关系是由Engle和Granger首先提出的。其基本思想在于,尽管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变量序列为非平稳序列,但它们的某种线性组合却可能呈现稳定性,则这两个变量之间便存在长期稳定关系即协整关系。这一检验的基本内容是如果序列X1t,X2t ,…,Xkt都是d阶单整,存在一个向量α=(α1 , α2 ,…, αk),使得Zt=αX′t~I(d-b),其中b>0, X′t=(X1t , X2t ,…,Xkt )′,则认为序列X1t , X2t ,…, Xkt 是(d,b)阶协整,记为Xt~CI(d,b),α为协整向量。如果两个变量都是单整变量,只有当它们的单整阶数相同时才可能协整;两个以上变量如果具有不同的单整阶数,有可能经过线性组合构成低阶单整变量。协整的意义在于它揭示了变量之间是否存在一种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满足协整的经济变量之间不能相互分离太远,一次冲击只能使它们短时内偏离均衡位置,在长期中会自动恢复到均衡位置。
1.3 Granger因果检验
Granger(1988)指出:如果变量之间是协整的,那么至少存在一个方向上的Granger原因;在非协整情况下,任何原因的推断将是无效的。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的基本原理是:在做Y对其他变量(包括自身的过去值)的回归时,如果把X的滞后值包括进来能显著地改进对Y的预测,我们就说X是Y的(Granger)原因;类似地定义Y是X的(Granger)原因。为此需要构造无条件限制模型:
Yt=α+mi=1αiΔYt-i+kj=1βjΔXt-j+μt(2)
有条件限制模型:
Yt=α+mi=1αiΔYt-i+μt(3)
其中,μt为白噪声序列,α,β为系数。n为样本量,m,k分别为Yt ,Xt 变量的滞后阶数,令(1)式的残差平方和为ESS1; (2)式的残差平方和为ESS0 。
原假设为H0∶βj=0;备择假设为H1∶βj≠0( j=1,2,…,k)。若原假设成立则:
F=(ESS0-ESS1)/mESS1/(n-k-m-1)~F(m,n-k-m-1),即F的统计量服从第一自由度为m,第二自由度为n-(k+m+1)的F分布。若F检验值大于标准F分布的临界值,则拒绝原假设,说明X的变化是Y变化的原因。
1.4 方差分解
将价格变动的方差进行分解可以进一步分析出铝期货价格和现货价格波动时对方的贡献率,以此评价期货市场在价格发现功能中的作用大小。
2 中国铝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关系实证分析
2.省略al. com)。
2.2 ADF检验
检验期货价格(QP)与现货价格(XP)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首先要进行单位根检验。本文应用软件Eviews6,利用ADF检验法对期货价格和现货价格序列的平稳性进行检验。
由表1可知期货价格(QP)与现货价格(XP)是非平稳的,但其一阶差分都是平稳的,即两序列均为一阶单整I(1)的。
2.3 协整检验
对期货价格(QP)与现货价格(XP)运用EG两步法进行协整关系分析,对回归方程残差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残差序列ADF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由表2可知,残差序列ADF统计量为-24.32,绝对值大于1%临界值-2.56绝对值,说明期货价格(QP)与现货价格(XP)存在长期协整关系。
2.4 Granger因果检验
经过Granger因果检验,铝期现货价格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从检验结果表3可以看出期货价格(QP)是现货价格(XP)的Granger原因,而现货价格(XP)不是期货价格(QP)的Granger原因,即期货价格的变动影响现货价格的变动。
2.5 方差分解
表4给出了铝的方差分解结果,无论对现货价格变动的方差进行分解,还是对期货价格变动的方差进行分解,总方差中来自现货市场的比例远小于来自期货市场的比例。平均来看,在铝市场上,滞后100期时,来自现货市场的方差贡献为2.62%,来自期货市场的方差贡献为97.41%。说明在铝市场价格发现中,期货市场价格起主导作用。
3 结论及建议
对中国铝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了以下几个结论:①铝期货价格序列和现货价格序列是非平稳的,但它们的一阶差分是平稳的;②铝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③从因果检验分析来看,铝期货价格是铝现货价格的Granger原因,期货价格对现货市场价格的引导作用较强。从方差分解结果分析可以看出,目前在铝市场价格发现中,期货市场价格起主导作用。
要进一步发挥我国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一是进一步完善我国期货市场价格形成机制,使我国期货市场能够有效地产生出具有真实性、预期性、连续性和权威性的期货价格信息;二是进一步利用我国期货市场的价格信息,大力传播期货市场的价格信息,大力发挥我国期货市场价格信息对指导我国商品生产、经营与投资的促进作用,提高我国期货市场价格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童宛生,胡俞越,冯中越,等.中国商品期货价格形成理论与实证分析[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
[2]梁朝晖,李树生.中国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功能的不对称性实证研究[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8).
[3]祝合良.中国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功能实证研究[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7(2).
方法的文化缔造了人类思维范式,教育领域中正在发生一场由复杂系统科学带来的教育方法论革命。而今,实证研究是国际教育研究的主流话语和主要方法。但是,我国的教育实证研究明显落后,教育学术期刊发表的实证性研究论文,还不到论文总数的十分之一。为此,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主任袁振国表示,加强和改进教育实证研究,是中国教育研究的当务之急。研究发现,中国教育研究者在SSCI上发文量偏低,实际上与研究方法有很大的关系。熊建辉博士在新近成果《高师院校教育研究国际化进展、学术影响力和趋势――基于WOS数据库2013―2016年的文献计量学研究》发现,我国基础教育国际化研究有着很大的提升空间。为进一步了解高等师范院校学者的学术成长之路,为我国基础教育研究国际化提供经验,特对部分学者进行了系统的访谈,撰写此文。此次访谈的学者包括首都师范大学王晶莹、华东师范大学吴忭、华南师范大学周少娜、华中师范大学龚欣、陕西师范大学杨阳。这些学者在我国高师院校教育研究领域有一定的W术影响力,如熊建辉博士在研究报告中提及的王晶莹博士排名第一,吴忭博士排名第二,周少娜博士排名第五,龚欣博士排名第六,杨阳博士排名第七。他们大多采用的是实证研究的方法,以客观存在的事实作为研究的基础,展开调查,收集和整理数据,准确把握事物的特征和发展方向,为后续研究者做进一步检验提供了依据。
目前我国的教育研究方法主要可分为四大类:思辨研究、量化研究、质性研究和混合研究,每一类大的研究方法中又包含更具体的、可操作的研究方法。思辨研究,指的是研究者主要运用辩证法等哲学方法,通过对事物或现象进行逻辑分析,阐述自己的思想或理论,主要包括理论思辨、历史研究、文献研究、经验总结等具体方法;量化研究,指的是研究者依靠对事物可以量化的部分机器相关关系进行测量、计算和分析,以达到对事物本质的把握,包括统计调查、实验法、二次分析、内容分析等方法;质性研究,指研究者通过和被研究者之间的互动对事物进行深入、细致、长期的体验,然后对事物的质得到一个比较全面的解释性理解,包括叙事研究、案例研究、田野调查等方法;而混合研究则指的是研究者基于实用主义的主张,在研究过程中同时选择量化和质性两种方法。通过对我国教育研究方法的统计与分析发现,我国的教育研究者主要趋向于从事思辨研究,而量化研究、质性研究及混合研究在我国的教育研究领域中涉及较少,仍处于起步阶段。
二、混合研究法:王晶莹的学习环境研究
王晶莹博士主要从事科学教育研究,近年来较关注学习环境的测评,并致力于实证方法开展科技教育政策的国际比较研究。受其专业背景和学术成长经历的影响,王老师在运用混合研究方法从事课程与教学论的微观和中观研究方面取得了颇丰的研究成果。鉴于她在比较教育学博士期间的积淀,她的国内外研究成果在关注本土问题的同时具有国际视野。起初,王老师的研究重点在微观的课堂教学分析,近年来她转向中观层面,利用大数据(如PISA数据)分析学习环境、学生的科学素养等。她发表了多篇高水平的SSCI论文,得到国际同行的高度认可。
在她近期的研究成果A study on the effects of model-based inquiry pedagogy on students’inquiry skills in a virtual physics lab中就采用了混合研究法进行相关的研究。本研究将仿真物理实验运用于高中模型探究教学中,设计了主题引入、真实实验、仿真实验、小组协作、实际应用和模型调整六大学习模块,成功地开发了高中生探究技能的测评工具。与传统物理教学相比,在学生探究技能的培养方面具有较大作用,突出表现在过程性技能、综合性技能、学习态度、交流技能和反思技能方面。该研究成果对于高中生的物理建模能力和探究技能的培养及其测评具有重要的实践应用价值。该研究采用了三角互证研究策略,基于理论建模、研究工具开发和仿真实验平台制作,开展了三个对等组的准实验研究。在研究设计和数据分析部分,均使用了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混合研究法。
三、质性研究法:吴忭的问题解决研究
吴忭博士涉及的研究领域包括教学设计与学习科学、在线学习系统设计与评估、教育应用软件设计、计算机可视化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信息化教师教育、信息化医学教育与医学认知及基于设计的研究和信息系统设计。他围绕学习科学中的问题解决这一主题,研究如何设计在线学习环境用于采集学生学习行为数据,利用学习分析技术分析评价学生的问题解决相关的能力表现。基于吴老师有香港大学的求学经历,受过国际教育研究方法的良好熏陶,并受其交叉学科学术背景的影响,他在运用工程设计的思维方法和软件设计开发技术手段从事教育教学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在《图示化学习工具促进知能发展的学习行为模式分析》一文中,吴老师利用质性研究的方法对图示化学习过程数据进行分析,探究能够促进知能发展的图示化学习行为模式。在这篇文章中,他以医学教育中的临床诊断知识技能培训为例,介绍一种用于问题导向学习(PBL)的在线图示化学习工具,并通过分析学生的图示化学习过程数据,比较学习表现较好和较差的学生在图示化学习行为模式上的差异。在研究结果中,他阐明了学习表现较好的学生具有“概念建构―假设提出―推理论证”三循环的学习行为模式,反映其较强的知识抽象概括能力和面向问题解决过程的、有目的的知识建构能力。并通过对研究结果的分析得出了该图示化学习行为模式具有促进专业知能发展的作用。
四、量化研究法:周少娜的科学推理研究
周少娜博士主要从事学生科学推理能力的研究、职前教师的培养和教育技术研究。近年来关注学生科学推理能力的培养,一方面是为了从不同的维度持续博士阶段未完成的研究,另一方面将从小的问题切入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开展科学推理能力的研究。同时,关注职前教师预估能力,包括对学生学习能力的预估、教学方法效果的预估、学习难度的预估等,利用师范生学习平台,运用实证方法开展职前教师培养的研究。另外,将致力于用实验的方法研究互联网+教学平台。周老师从微观的层面出发,使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对自己熟悉的领域进行了深入的探索。
周老师在文章Assessment of scientific reasoning:The effects of task context,data,and design on student reasoning in control of variables中,利用了实验研究法对科学推理能力中的控制变量维度进行研究。首先提出了“实验设计中如果出现实验结果是否会对学生用控制变量策略来分析整个实验产生影响”这个研究问题,然后开发了两套知识题,一套只包括实验设计,另一套既包括实验测试又包括实验结果。随后,分别对中国和美国学生进行测试。发现中美两国学生在结果上具有相同的倾向,没有实验结果影响的学生用控制变量策略来分析实验设计能力明显高于有实验结果影响的学生。研究还发现,学生在物理环境中表现比在现实生活更好。另外,文章提出了评价学生控制变量发展的不同水平,可用于评价学生控制变量的能力及指导控制变量的教学。
五、量化研究为主,质性研究为辅:龚欣的农村教育研究
龚欣博士主要从事教育经济学和教育财政方向的研究,研究的主要领域为基础教育的经济学和政策分析。近年来较关注基础教育领域的公平问题,并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开展城乡教育均衡问题研究,包括农村教师发展、儿童非认知能力发展和社会干预项目评估。受其专业背景和学术训练过程的影响,龚老师在运用实证研究方法从事农村教育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研究发现。鉴于她在博士期间有国外学习经历,她的国内外研究成果在关注本土研究问题的同时兼顾了国外的研究范式。
龚老师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 Development杂志发表的Gender differences of academic performance in compulsory education in rural Southwestern China一文,是她利用实证研究方法最好体现。她通过收集英国和中国在西南地区学生学业成绩的数据,探讨分析贫困农村地区男女学生之间成绩的差异,验证“西南贫困地区学生的成绩与普通城市地方的小学和初中学生的成绩有很大差异”的研究假设。研究结果表明,两者之前确实是存在差异:基于城市地区的数据研究发现男女生的数学成绩没有太大的差别,而基于农村偏远地区的数据研究则发现初中和小学阶段的女生仍然在数学成绩上明显落后于男生。这恰好为国家东中西以及各省之间教育经费投入不均问题亮起了红灯。
六、质性研究为主,量化研究为辅:杨阳的音乐教育研究
杨阳博士主要从事音乐表演、歌唱教学、教育技术、歌唱嗓音科学、知识转移方面的研究。受其音乐教育学科背景的影响,今后将侧重于用实证研究的方法进行有效学习与知识转移、歌唱心理声学方向的研究。杨老师用混合研究方法细致考量认识论和方法论,通过缜密的建构研究理论框架,审慎的设计与执行研究方法,在音乐教育教学研究中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由于他有在英国伦敦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博士学习经历,使他的研究成果既平衡了本土与国际主流研究的差异,又体现了国际研究的学术规范。
在杨老师2015年发表的《高校通识音乐课程采用MOOC模式的利与弊――以陕西师范大学网络音乐通识课程为例》一文中,首先阐释了MOOC模式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然后针对陕西师范大学教师教育课程平台音乐通识课的教学情况,叙述了MOOC模式的优势与问题。通过研究发现决定教学成效的关键不仅在于教育资源的质量,还涉及教学组织、评估方式、 W习者文化属性三者的适应与匹配。总结了现有 MOOC 类课程存在的问题,即内容设计对象与当前国内学习者间巨大学习特征、文化属性差异导致的学习效果低下。为此还提出了几点建议:第一,建立以“文化”为切入点的 MOOC 资源自主开发理念;第二,借鉴北美高校在线学位课程的在线交互平台管理模式,在拓展受教育对象群体的同时,促进对学生学习成效的有效评估;第三,创新设计在线视听课程模块、丰富在线学习活动类型等。
七、对基础教育研究国际化的政策建议
基础教育作为造就人才和提高国民素质的奠基工程,改善基础教育教师的整体水平是加快基础教育研究国际化进程,提升本土研究水平的首要任务。这除了需要教师自身的努力之外,还需要做出以下几个方面的训练。
首先,开阔教师的国际研究视野,了解国外的研究方法。纵观我国目前的研究方法,发现我国主要以思辨研究为主,实证研究在我国教育界中十分匮乏,然而思辨研究的成果是很难在国外期刊发表文章的。因此,想要基础教育研究国际化必须要跟上当今国际教育研究的潮流,学习国际教育研究的主流话语和主要方法。
其次,处理好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关系,将国际研究与本土研究融合。在教育国际化进程中,保持本土研究和国际教育的一致性对于我国教育研究的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在保持本土研究精髓的同时融入国际研究的方法呢?一方面,在充分理解本土研究优势与不足的基础上,掌握国际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减少文化的冲突;另一方面,要带着比较的眼光审视思辨研究和实证研究的差异,增强开展实证研究的意识。
第三,重视国际语言的学习,增强英文写作能力。英文文献的阅读和积累是撰写国际期刊论文的关键。中青年教师作为国际研究的中坚力量,应该主动担起研究的重任,发挥青年学者有担当的研究精神。因此,除了需要在研究方法上有突破外,还需要训练有素的语言观作为研究的支撑,催化基础教育国际化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