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环境的概念范文

时间:2023-07-06 09:30:4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人工环境的概念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人工环境的概念

篇1

前言:

从总体情况来看,人工环境实验的具体操作模式是利用了制冷、加温以及增加湿度等环境调节手段,来模拟现实环境中所遇见的种种复杂多变的天气状况。在进行具体的实验的过程中,需要借助温湿度计等数据分析设备来为实验项目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其中,人工环境实验室温湿度计时间的控制的过程就是应用实验设备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环。

一、人工环境实验室的基础框架结构以及温湿度计时间控制的目标分析

(一)浅析人工环境实验室的基础框架结构问题

从现实的角度来看,人们在构建人工环境实验室的初衷不尽相同,有的机构是为了设计某项产品,而有的机构则是为了测试或改进某类型产品的性能,因此,实验室的使用效用有所差异。但尽管如此,人工环境实验室的基础框架结构大体类似。通常情况下,人工环境实验室的温度度调控的指标类型大致相同,具体包括有:实验的上限温度、湿度要求以及下限温度等,而且,还对实现风度与温度的稳定性等内容有所要求,这些都是构成人工环境实验室研究的基础框架内容[1]。

(二)人工环境实验室的温湿度计时间控制的目标分析

从基础概念上来看,人工环境实验室的温湿度计是用于测定环境当中的温度及湿度指标的器具,进而利用相关的测定数据来辅以完成产品的生产或物质的储备等项目工作[2]。人工环境实验室当中的温湿度计的主要功用是为了测量企业或机构所设计的目标产品的性能,以及在不同温湿度环境中的适应性。从总体而言,人工环境实验室的温湿度计时间控制的目标主要是为了找出有利于待测产品的最佳适用温湿度环境。

二、人工环境实验室温湿度计设备的时间控制策略研究

(一)人工环境实验室使用的具体步骤分析

在实践的过程中,根据具体的设计要求,进行人工环境实验操作。人工环境实验室在使用的过程中需要按照科学化的操作步骤来实施,首先,需要考量人工环境的风向、风速等因素,还需要结合设计内容来配置制冷机组、加热器等设备,并对各类型设备进行调试操作;其次,根据设计要求,执行好人工环境当中温湿度计的时间控制,如若发现高温区向低温区的跨度时间过长等状况,则需要借助基于热力学理论的温湿度调整、设备技术调试等有效手段来改善环境;最后,将整个实验过程进行总结。此外,从理论上而言,人工环境实验室的监控用温湿度计是需要进行有效计量的,这是保证检测结果准确性的关键措施之一,尤其是对温湿度要求高的检测设备,例如:MS系列,其温湿度不达到仪器规定的要求,则就不能够开展正常的产品检测等具体的实验项目[3]。

(二)针对人工环境实验室温湿度计设备的时间控制问题及其调整措施分析

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了解到,为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人工环境实验室运作的经济性,则需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来予以维护,尤其是要控制好人工环境实验室温湿度计设备的时间,只有这样,才能增强人工环境实验室的实际效能。从具体情况来看,有关人工环境实验室温湿度时间控制管理的有效措施可分为两种类型:其一,在最初构建人工环境实验室的过程中,就避免建造一种温湿度指标跨度较大的模拟实验环境,这便能够有效避免实验室在温湿度跨越的过程中消耗一部分能量,以此来削减人工环境实验室的建造成本,在这种情况下,则可以采取人工环境分区建设的策略来加以改善,即将整个人工环境分为高温实验专区以及低温实验区两个部分;其二,当人工环境实验室的温湿度指标需求过于宽泛时,需要采取个性化的设计方案来有效控制人工环境实验室运行成本,并适度控制好温湿度计的时间标准[4]。实际上,对于人工环境实验室的温湿度设计的要求在高温情况下才更具现实意义,所以,为了改进实验室的使用效能,需要对相应的实验要求进行具体的设计。

结束语:

总而言之,通过对人工环境实验室温湿度计时间的控制的相关内容进行研究,能够更加明确构建人工环境实验室的目的,并根据不同机构的实验需求来调整各项温湿度指标,以此来营造逼真的现实环境,获取相应的数据计量结果,记录好待测对象在具体环境中所发生的变化情况。实际上,人工环境实验室使用的具体步骤较为简易,有关人工环境实验室温湿度计设备的时间控制问题的分析结论与理论研究相契合。通常情况下,我国较大规模的生产制备类型企业在生产某项产品时,往往需要进行人工环境实验研究,借此来改进或预估产品的实际效用。实际上,为了建设高效的人工环境实验室,使其温湿度计的时间控制更具经济性,则可以采取分区建设等策略来执行。

参考文献

[1]李录平,刘胜先,谭海辉,等.气温和空气湿度对桨叶覆冰特性影响的实验研究[J].热能动力工程,2012,05(05):610-614+629-630.

[2]高寿云,何嘉鹏,朱顺兵,等.多功能人工环境实验平台的研发与应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12(12):49-50.

[3]付传清,金贤玉,金南国.人工环境中模拟海洋潮汐作用的试验装置[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04(04):54-56.

篇2

Abstract: the Italian city morphology in general has the following three context feature. First study occurred in architecture and urban design in the subject, building as a bridge to a typology architect and urban designer to enter into the city level. Second study to design as the guidance, "the Italian architect, urban designer from a unique perspective. We will look at the whole city introduced, and the theory of rossi murat.", because the former Italian school in the core status and the latter in methodology. This paper to its own detailing.

Key words: urban morphology, murat. "and, delio rossi

2. 穆拉特尼,基于历史理性的类型学研究

赛维奥•穆拉特尼(Saverio Muratori)是意大利形态类型学研究的集大成者,继承了早期学者如Giovannoni关于城市是一个连续发展的有机体的理论,并将其建立在一个有关历史理性的先验的哲学基础之上。除了哲学的思辨和推理,在方法论上穆拉特尼还兼有结构主义的方法论,故而被誉为意大利的结构主义之父。认为“不能孤立的理解一个建筑或形式的意义,其意义存在于一个复杂的层级结构中,存在于不同的尺度中。只有不断的参照建筑的组分和建筑物所属更高一级的形式系统才能把握建筑的丰富意义……他为认识人工环境建构了一个结构主义的理论框架。

运作的历史(operative history)。穆拉特尼的哲学受到黑格尔哲学和意大利的后唯心主义(post-idealistic philosophy)哲学的影响。其历史理性的概念类似于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和柏拉图的理型,认为存在一种超验的、个人意志之外的理性和逻辑。针对关于现代主义的风格之争,认为艺术品是这个抽象的历史理性、逻辑的再现,个人性在艺术品中并不居于主要地位。这样就辩证的解决了个人的多样性和历史理性的唯一性之间的矛盾,艺术品中的个人性服从于统一的历史理性,前者是后者的多样化表达。在这个先验历史理性哲学基础上,穆拉特尼提出了其唯心主义的城市历史观,所谓的运作的历史(operative history)。历史对于穆拉特尼具有多重的含义,基本要义在于历史的意义不是客观的,而是建构的。历史是一种建造的工程,历史是主体对城市物质环境――各种历史机体、机理的重建;是主体对先验的历史法则的重建。主体重建的历史本身也在超验的历史法则历史理性之内。城市的连续性并不是个人的假设,而是历史理性的体现,同历史理性一样是先验的,无法经验证明也不需要证明。穆拉特尼于是得以将城市的连续性建立在了一个看似无从辩驳的先验哲学基础上,成为一个毋庸置疑的前提。现代主义的历史危机是历史理性法则的运动,主体对该危机的解决将通过历史的重建完成,正如前所述,这个重建本身也是历史理性的体现。简单的理解,即历史理性将加诸于主体的历史重建工程来解决历史的危机,主体的意义正体现在其对历史的重建上。穆拉特尼关于历史的哲学思辨无疑是晦涩的,但对于理解他的类型学研究则是根本性的。

类型学过程(typological process)是对类型在历史长河中的阶段性演变的重建。所谓阶段性的演变涉及到一个相关的概念就是阶段(phase)指类型的发展总是呈现一定的阶段性,一个阶段跨越一定的时期,不同的阶段对应类型的变化。每个阶段都有一定的主导性的类型(leading type)。后一阶段中的类型通过对前任的部分改进和超越得以进化出新阶段的类型。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有两种有关类型的进化发生。在新发展的区域,新的主导性的类型占据主流,对应的产生新的城市机体;在老的历史区域,由于城市旧的机体的物质性抵抗,往往在新的类型和旧的机体中折中。二者的交织,决定可能同时出现两种的新的类型的变体:在建筑内部对构成要素进行革新和突变而不改变总体结构;完全抹去旧的类型而重建。穆拉特尼区分了住宅和特殊功用的建筑。前者的类型较后者要稳定,变化缓慢,不易在不同的文化之间传递。后者源自前者,应对变化较快的社会需求,因而类型的变化相对快速。类型学过程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类型在历史中的进化,是历史理性的具体体现;二是指主体对这个类型进化过程的重建,以在历史的危机阶段通过主体的反思意识重建类型,这同样也是历史理性的体现。

3.罗西,城市建筑学研究

意大利的形态学研究在共性之下更多的呈现了差异性。如果说以穆拉特尼为核心、以罗马为基地的形态类型学研究尚表现出统一的学派特性,则阿尔多•罗西(Aldo Rossi)无疑是游离在在这个主流之外。“罗西在对城市形式的诠释上被认为是独树一帜的” (Marzot,2002)。由于罗西本人行文风格和语言的翻译问题,往往容易形成对其理论的误读。此处并不打算讨论这些问题,而是将注意力集中在罗西城市研究的方法论上。在有限的篇幅内,我们强调将罗西理论和他所运用的方法论置于一定的学术语境内,从整体上把握该理论的结构,方有可能穿越罗西游移不定的行文,捕捉其中闪烁的思想火花。这部分的参考资料主要是罗西的《城市建筑学》。

城市建筑学:针对意大利的战后重建和城市扩张,60年代意大利的学术话语重心发生了变化,城市研究成为中心议题。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出现了关于城市形态的无政府主义,学术讨论话语中充斥着从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其它学科舶来的专业术语和理论。罗西一方面同意城市发展中出现的新规模,一方面并不赞同这种无政府主义立场,《城市建筑学》正是针对前者作出的有力回应。因此,该书的宗旨皆在建立一门自治的城市科学,该科学试图通过类型学和形态学的分析阐明城市动力和城市形态之间的复杂关系。关于城市科学的自治性,罗西有如下表述:“我相信城市科学有其自治性……只有我们将城市作为一个给定的事实,一个建造的工程,作为建筑学;只有面对城市人工环境(urban artifacts)本身,将其作为一系列复杂操作最后的建造结果――而所有这些操作是不能被如建筑史学、社会学或者其他科学所把握的――城市科学的自治性才得以实现”(Rossi, pp.22)。“城市建筑学触及城市这个复杂体的可被实证(verifiable)的部分,为我们研究城市问题提供了一个坚实的位置(concrete position)”(Rossi, pp.29)。

篇3

一、城市风貌特色评价参量

“从‘演出时间’到‘戏剧时间’再到观众的‘感受时间’的过程,就好像参观者从三维空间中读取四维空间信息的过程。”正如,大多数学者所认识到的城市风貌一样,它是一个的多维概念,但是很多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又很难避免以文人骚客的姿态较为主观、片面的去确定某个城市的风貌特色。而本章旨在第二章的研究基础上提出风貌特色的评价参量。

(一)空间环境参量的解读

城市风貌特色形成的影响因素大体可以分为客观和主观两方面内容,其中客观方面包含空间环境(自然环境+人工环境)、时间环境和行为环境;而主观方面包含主体体验(或主体认知)。本文风貌特色的评价参量又与其影响因素是一脉相承的。本文将对各个评价参量进行解读,最终得出风貌特色评价因子。

风貌特色评价首要解读的是空间环境、时间环境、行为环境。空间环境参量一直以来是有关于风貌评价研究中老生常谈的参量之一,而它所包含的自然环境多数属于先天内容,对于城市来说,是与生俱来的风貌特色要素。

(1)自然环境

古代中国就建城选址方面对风水颇为讲究,简而言之就是对自然环境比较重视,并把它视为一种风貌特色的营造基础。

明代南京城(图1)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城与山水紧密结合,相互交融,城墙依山傍水曲折穿行,“襟江抱湖” ——北依天堑长江、玄武湖,西临莫愁湖,南有秦淮河流经,城内河网交错,“虎踞龙盘”——东有紫金山,南抵雨花台,加上小九华山、五台山、清凉山等山脉环抱,自然环境上形成得天独厚的先天优势,使南京成为一座风貌特色鲜明的历史文化名城。

图1 南京古城平面图

明代诗人沈玄诗作:“吴下琴川古有名,放舟落日偶经行。七溪流水皆通海,十里青山半入城。齐女墓荒秋草色,言公家在旧琴声。我来正值中秋夜,一路哦诗看月明。”其中“琴川”就是指古代常熟(图2),诗句的颔联“七溪流水皆通海,十里青山半入城”道出了常熟在自然环境方面极具特色之处——十里虞山的一角穿城而入,城外环抱尚湖、昆承湖。至今,常熟仍保留着这种独特的自然格局,形成极富盛名的风貌特色。

图2 常熟古城平面图

国外一些城市也同样注意到自然环境在城市风貌特色形成中的特殊地位。澳大利亚的首都堪培拉是由美国规划师格里芬规划设计,在设计之初考虑了堪培拉特有的地形地貌,设计者匠心独运利用所有可能的山峦和水面,规划了相互间形成对景的三条轴线,并在相当长的历史过程中保留了最初的城与自然环境的构思,保证了风貌特色的延续。

由此可见,从古至今自然环境的确在城市风貌特色的形成中一直处于较为重要的地位。自然环境无非就是山体、河湖,但是广义的自然环境不仅仅指纯自然或人工痕迹较少的山体、水体、地形地势的大地肌理,还有气象、资源物产、植被等。

详细地剖析自然环境包含的这些因子:水体包含江、河、湖泊、水网等;地形地势包含山体、丘陵、坡地等;植被包含植物种类、种植状况等;气象包含光照、风向、雨水、湿度、温度等;资源物产包含矿产等。自然环境中应用于风貌特色评价的因子,必不可少的是地形地势、水体分布、资源物产三个因子,而其他因子在筛选时可根据具体城市情况进行加减,遵循足够表达该城市风貌特色或对风貌特色影响较大的原则。

关于上述三个基本自然环境评价因子:水体分布、地形地势、资源物产,最后落实的城市载体主要是自然景观格局。

(2)人工环境

人工环境也是影响风貌特色形成的重要因素,体现不同时代、地域民众的创造力。

①组织形态

“民居枕河而筑,小桥流水人家,街巷幽深静谧”这些朴实无华的辞藻常常用来形容江南水乡,其中最具代表的城市要数苏州了,而这种风貌特色的形成主要来自于它“三横四直,水陆双棋盘”的城市道路水系骨架,至今仍给苏州城的风貌带来深远的影响,在此后苏州城市更新建设中,仍然延续这种古城肌理——“一河一路”、“两路夹一河”(图3)的组织方式。相较之下的南京,拥有与自然地势河流紧密结合曲折蜿蜒的路网,却呈现“逶迤带绿水,迢递起朱楼。飞甍夹驰道,垂杨荫御沟。”的风貌景致。由此,人工环境的组织形态给风貌特色的形成同样带来莫大的影响。

图3

②特殊建筑

“坡屋顶,粉墙黛瓦”是江南传统建筑风格,这种建筑风格至今保存较好的已经为数不多,典型的是昆山的周庄,苏州同里、山塘、平江路;“石砖、拱门”常形容海派建筑风格,如上海的石库门、田字坊;“朱门黄墙”可谓是中国佛寺标志性的建筑风格,包括苏州的西园寺、昆山锦溪(图4)。于是,特殊的建筑风格造就不同的风貌特色。

图4

法国巴黎的香舍里榭大街有世界上最漂亮的街道之美誉。由于它严格限制大街上所有外加的附加物都必须是白色的,就连“麦当劳”的标志,标准的红与黄颜色,在这里也变成了白色。于是,在这样一种整体感十分强烈地人工环境的背景映衬下,一位妇女稍加打扮装饰,就十分抢眼——说明人工环境中具有特殊整体色彩也能增加风貌的特色。

古典园林专家陈从周先生认为上海城隍庙的特色是四个“小”——小街、小巷、小店、小商品,这说明尺度也对人工环境是否能成为风貌特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美国纽约 9.11 事件发生之前,世贸中心可以称之为该地区的标识建筑,因为该地标高 411.5 米,在众多摩天大厦中鹤立鸡群;同样,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的双子塔是吉隆坡的标志之一,也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的双子塔,无论是纽约先前的世贸中心还是吉隆坡双峰塔,它们都是在高度上取胜,可见,建筑尺度与高度也是风貌特色形成的关键。

③关键构筑

“可变美学”理论提出:“城市需要一些固定的东西,这是一些周期变化不明显的,能起统一作用的点。依靠这些点人们才能对短暂的东西(如住宅、商店、门面等)进行评判并使之统一,反映出对象恰如其分的循环变化。”把这个理论理解为它是承认城市风貌中有些元素的变化是极其甚微的,是地方特色的一种象征,容易产生有效的城市风貌特色,即风貌符号的有效比。

意大利水城威尼斯享誉中外,而中国水城苏州被称为“中国的威尼斯”,在过去的2010 年上海世博会上,来自两个不同地方的城市被巧妙地安排在同一个场馆,这两个城市都有密集的水网,提到水网自然少不了渡河的关键构筑——桥,虽说两者都是水乡但是桥的形式风格迥然不同,形成各自城市的风貌特色。

城市的雕塑对大多数人来说并不陌生,美国在独立战争胜利后,法国赠送了一座自由女神像作为纪念,耸立在纽约港口(图5),这座雕像因其庞大闻名遐迩;而中国三亚也有相类似的雕像,它是一座三面观音像矗立在南山风景区海湾内,这样的雕塑为城市风貌也增色不少。

当然关键构筑所涉及范围不仅仅只有桥和雕塑,也包括其他城市家具如独特的花坛、路灯、喷水、市政设施等。例如,英国街头公用红皮电话亭、新颖的城市小品等。

④开放空间

开放空间在达到一定的尺寸时可以聚集大量的人群进行各种各样的室外活动,而城市的开放空间主要包含广场、公共绿地两类。

北京是中国的首都、行政中心,每个到过北京的人想必都去过天安门广场,那里缺乏商业感但是到处弥漫着政治气息,广场北面是故宫外城墙,南面是纪念堂,西面是人民大会堂,周边的建筑性质决定天安门广场政治性风貌氛围;广场在国外被誉为城市的“客厅”,意大利圣马可广场(图6)周围有大量的宗教性和市政性建筑,一直是威尼斯的政治、宗教和传统节日的公共活动中心,体现城市特有的风貌。而今出现了很多商业广场,如苏州石路商业广场、无锡崇安寺商业广场,这类广场周围主要是商业性建筑和纪念性建筑,体现本城市的商业风貌。

图6 意大利圣马可广场

公共绿地中公园是最常提及的,如苏州古代私家园林、杭州西溪湿地等,无论古代的瑰宝还是现代的设计品都对城市的风貌特色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

⑤空间功能

现在的城市建设大部分先有规划然后进行开发,而建立起来的新城所含有的文化、历史积淀都不如老城,在城市风貌特色调查问卷中,如图 3-7 的统计显示,撇去通常群体首选的城市旅游景区外,受访的 81 个人为了解他们一无所知的话题城市会做出如下目的地选择:足不出户的 7 个人提议使用网络工具,同时也有个别例外的人挑选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目的地,而这些选项中获得票数最高的是城市文化展览点、其次是繁华的商业网点、再者是城市的公共绿地——这些反映当今人们有依靠城市空间功能来了解陌生城市的心理,人们比较喜欢打听空间功能中的公共场所,如商业网点、文化博览中心、游乐场等。

篇4

中图分类号:S891文献标识码: A

0.引言

生态文明是在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更加发达的人类社会文明状态,其坚持的是健康有序的原则。本文主要就是从我国目前的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出发,提出一些可行性的参考指标体系。

1.城市生态建设的含义

所谓城市城市生态建设就是在城市建设中加入生态以及环境的内容,让人工环境同自然环境相互融合。城市的人工环境建设必须建立在自然环境基础至上,自然环境是人工环境的媒介,人工环境的建设必须在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范围之内,自然环境的良性发展可以反作用于人工环境的建设,两者可以实现整体有效的统一,这也是城市保持健康有序发展的内在要求。城市生态建设主要以人工系统自身的组织结构以及发展规律为前提,坚持实现生态建设在城市空间上的融入为原则,把城市发展的生态,以及经济效益等其他方面的效益进行有效的融合,以期推动城市的健康有序发展。

2.城市生态建设形势与现状

近些年来,城市建设取得迅猛发展,但是在生态建设方面却缺少足够的重视,由此可以看出城市对于生态环境和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逐渐开始显现。但是,人们的现代化生态意识却还没有真正培养起来,人们对大多数破坏生态的行为以及现象很多都是保持容忍,有时直接不管不问。所以在我国进行城市生态建设方面同发达国家相比困难程度非常大。我国当前的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还处于初步发展过程,还没有形成专业的研究机构,对于生态城市建设的理论没有进一步研究,实践经验匮乏,还不够丰富,存在对城市生态城市建设的误解,匮乏对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以及其他方面的深入认识。大多数城市只是单纯的追求类似“森林城市”“生态城市”以及其他内容。尽管这些措施和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生态退化,在环境质量方面有一定程度的改变,但是其整体上同生态城市的内涵还有很大的区别,很难在真正意义上达到建设生态城市的水平[1]。

3.城市生态建设的指标

一般来说,城市生态建设的主要分为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文化建设以及生态制度保障等几个方面。其中,生态经济是环境和经济相融合的基本表现,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

生态环境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外部表现以及物质基础;生态文化利用文化理念制约着社会行为,其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源泉;生态制度是对生态文明建设在法律规章制度上的保证。

4.评价方法及分析

通常对指标评价的方法主要采用归一化处理,根据城市的各项指标参数值,确定指标的高低值,使用归一化方法对指标参数进行无量纲化处理。设定第i个指标的原始值Xl的对应的高值水平为Ki,低值水平为km,那么归一化的指标为Ri,对于不同特点的指标归一化公式为:首先是效益型指标,其次是成本型指标,最后使用AHP原理对不同指标经过构造互相判断矩阵的方法来确定指标权重,具体的矩阵记为:

其中Cij体现评价某项评价目标时,第i个指标的关键性对第j个指标的关键性的比值,通常采取1-9标度法表示Cij的值,Cij的取值从1/9到9分别表示在评价某项目标时,i指标同j指标的重要性从极端不重要到非常重要,同时利用求判断矩阵的最大特点同对应的特点向量得到各指标的相对权重。

5.评价实例

本文从山东济南市的生态城市为实例来进行充分的评价,表一是济南市2008-2013年生态城市指标体系不同指标参数。

表1济南市2008-2013年生态城市指标体系不同指标参数

指标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人均绿地面积(m²/人) 7.1 8.1 8.3 9.1 9.8 10.1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37 39 39.5 40.1 39.1 36.5

城市空气质量(天/年) 278 292 234 210 258 311

环保投资GDP比率(%) 0.03 0.05 0.25 3.17 1.04 2.76

6.评价影响和总结

通过对济南市生态城市进行综合评价,可以分析出济南市的生态城市的具体指标参数,其主要是建立在在科学认识城市生态建设内涵的前提之上,从生态环境,生态经济和生态社会等角度对济南市建设实践进行具体的分析,使用建立的城市生态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对济南市生态建设的现状进行评价与深入研究,从中可以找到济南市生态建设具有的优点和阻碍,为济南市生态建设提供可以充分参考的资料,另外通过评价可以对济南生态建设的不力方面提出城市生态建设的相关的具体对策与方法,这样才可以不断的提高济南市在社会生态以及文明等方面整体的发展和进步[2]。

综上所述,本文从城市生态建设实际的现状入手,根据其生态文明建设的目前阶段特点,进行具体的分析和评价,通过本文的实际研究结果,不但可以为经济发达城市提供生态文明建设的评价方法,同时也可以为我国其地区生态文明指标参数研究提供一些可行性的建议[3]。

参考文献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友情链接
发表咨询 加急咨询 范文咨询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