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规则意识范文

时间:2023-07-06 09:30:4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如何提高规则意识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如何提高规则意识

篇1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规则意识,是指发自内心的、以规则为自己行动准绳的意识。”初中阶段是一个人人格形成的重要阶段,其行为呈现出复杂性,多样性,多变性,对初中生进行规则意识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搞好对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首先,学校对学生规则意识培养忌空洞,必须通过具体的内容支撑。关于中学生的规则很多,大家熟知的有《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这些都是规则,还有各校制定的学校管理条例。但是,任何规则意识的培养都要用一个个具体的事情去承载。比如每天的卫生,是每一位值周的同学必须去做的,如果按时做好,就是遵守规则,如果不按时参加,就是破坏规则,实际上也是缺乏规则意识的表现,“没有主体间性,就无法形成‘规则意识’”那么,对其教育和督促其按时参加扫地都是培养他们规则意识,如果不扫地就会受到处罚,比如操行扣分,承担工作量差不多的劳动,对其进行批评等,这是对不遵守规则的反面强化。通过扫地这一小小的事情,就培养了学生遵守规则的意识。

其次,学校对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忌无序。学校工作的有序性和周期性决定了规则意识培养的有序性和周期性,由于学校工作以学期,学年,界为周期,决定了学校规则意识培养的有序性,周期性。规则意识的培养也随着学校各方面的工作推进而呈现出阶段性,具体说来,在开学之初,一般在开学典礼上,就要将学校的规章制度进行详细的学习,让学生明白哪些是要求学生做到的,哪些是明令禁止的,如果做了要受到处罚,以我校为例:每期开学,我校德育处都组织学生学习《甘洛县海棠中学校违纪学生处分条例》,和《甘洛县海棠中学礼仪常规》,分别从正面和反面强调学校要求禁止的行为和强调学生应该如何做的问题,同时对上期学生在规则遵守上的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通过学习,既要让学生心中有数,又要对学生起到警醒的作用,培养了学生的规则意识。在学期中间抓住各种具体的活动对学生进行规则意识的培养,同时对学生中不遵守规则的行为进行教育,及时处理学生违反规则的行为。在期末要对本期规则意识的培养情况进行总结,对学生的情况了然于心,既要看到工作中成功的地方,更要看到不足之处,在总结中提高学校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的能力。“规则意识不仅仅是一个对规则之内容的了解的问题,也不仅仅是懂得‘遵守规则’意味着什么的问题,而是把规则当作自己行动的理由和动机的问题”比如,排队打饭是每一个学生必须遵守的规则,我校的伙食团较小,于是,每天值周教师都要到食堂去督促学生排队就餐,开始时总有一些高年级的学生插队,不遵守规则,由于有老师的管理,插队的一律排到最后,通过不断的纠治,学生都能遵守排队的规则,培养了学生的规则意识。排队成了学生行动的理由和动机。

篇2

角色游戏是学前儿童以模仿或想象,通过扮演角色,创造性地反映周围现实生活的一种游戏。如何让幼儿想玩、会玩、在玩中学习、在玩中体验乐趣,在玩中学到有意义的本领,这些都需要教师的正确指导和有效教学。陶行知先生指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陶先生的这一观点,充分说明了教师有效教学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现代化的发展,经济改革的深入,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和提高,孩子又都是独生子女,因此他们从一出生就受到家人的极大关注与宠爱。在幼儿游戏时遇到一点点的困难就无法进行游戏,孩子总爱和老师“打小报告”。说明孩子在活动中缺乏持久性。接下来我来谈谈经过这一学期观察与教师们的探讨来说说幼儿们在角色游戏中持久性的表现及对其问题的有效教学方法。

一、无规则意识,“乱”玩角色游戏。

这类孩子的头脑中没有建立起规则意识,他们不知道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行为多源于情绪或兴趣冲动,游戏开始时,分配好任务,有的幼儿却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游荡”在游戏中,一会玩玩这个,一会玩玩那个,当我问他是做什么职务的时候,他却不知道。

二、规则意识淡薄,表现为随意更换游戏内容。

这类孩子头脑中没有建立起规则意识,或是规则意识淡薄,游戏时会受某些因素的影响“穿梭”于各个游戏中。因此在角色游戏中经常会见到这样的孩子:“小银行”里的老板做做游戏,趁没人来,就开始玩起了积木,有人来银行取钱时就弄得手足无措,使游戏秩序混乱。

三、有一定的规则意识,对游戏兴趣不能长时间保持。

幼儿阶段行为的持久性和自制力都处于发展初期,不可能像成人一样控制言行,持续坚持做某件事情,所以他们虽然“懂道理”,“知道”某些要求,却不能做到。如在角色游戏中经常会看到,“银行”的人员在没人来取钱的时候在一边打闹起来。孩子们虽然知道如何开展游戏,知道游戏中应该遵守哪些规则,也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但是一旦游戏没玩头了就开始注意力不集中,做别的事情,不能坚持到最后。

我们都知道游戏是孩子最主要的活动,也是孩子最大的兴趣,应该如何使他们一直保持活动的兴趣,一直专心地投入游戏中呢?因此如何提高幼儿活动的持久性,让幼儿建立起良好的规则意识,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我经过观察,对此进行思考并大胆尝试了以下一些有效教学的策略:

1.让孩子自己制定规则,理解并体验规则,提高活动持久性。

陶行知认为“学生学了知识必须要运用,在运用中能检验知识的真伪,在用中增长才干”。而游戏中的规则则是“学生学得知识,把规则渗透到游戏中就是对知识的运用了”。参与制定规则不但更有利于孩子对规则的认识与理解,而且提高了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增强了主人翁的意识,有助于孩子的遵守与执行,更有利于孩子持久保持活动的兴趣。如:夏天来了,可以卖一些好吃的冷饮,还可以搞一些特价活动等。通过让孩子亲身制定规则这样一个有效教学手段,充分提升孩子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让他们在遵守自己制定的规则的过程中大大维持了活动的持久性,并在理解和体验的基础上不断增强了孩子们的规则意识。

2.抓住幼儿的兴趣,及时更换材料与投放。

陶行知认为在教学中“设法引起学生的兴味,是很要紧的”,“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体,所以‘学'和‘乐'是不可分离的”。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材料是游戏的前提和基础,有了必备的材料,才能引发幼儿游戏的兴趣和愿望。但游戏材料的投放并不是一次性能完成的工作,教师要在幼儿游戏中,认真观察和指导,并针对游戏情节的发展对材料做适当增加或调整,以保证幼儿长时间的游戏兴趣和活动。归根结底就是这一步骤,通过观察了解,教师知道了什么是幼儿所需求的,随之把游戏材料投放进去,使游戏更具趣味性。

3.教师适时介入,以保证幼儿游戏的持久性。

教师是指导者,观察者,又是幼儿的游戏伙伴。当幼儿游戏遇到困难以至于活动无法进行下去时,这时老师的一个适时介入就能促使游戏继续开展,使得游戏的情节获得拓展,最关键也隐性地支持和引导了幼儿的活动能最大限度地进行下去。教师可以以游戏玩伴顾客身份直接进入游戏,或以旁观者的身份用语言暗示提醒。适时介入大大地影响了孩子们活动的积极性,使得孩子不会因为一时间想不出解决的策略而放弃游戏。所以一个简单的提醒或暗示就保证了孩子长时间活动的兴趣,在顺利开展游戏的同时也体会到了只有在持久活动中才能够享受其中的乐趣。

4.及时做好评价工作,让孩子了解不坚持活动会带来的后果。

评价是游戏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至关重要的一项工作。通过一次有目的的评价,不仅能让幼儿发现游戏中遇到的问题,更能让幼儿了解只有在游戏活动中不断地“绞尽脑汁”才能使游戏继续下去。因此,一些中途放弃过但想发言的孩子就产生了失落感,觉得自己的游戏没有其他小朋友的游戏好玩。教师可以在幼儿玩游戏的过程观察幼儿的行为活动,并设计出有趣的评价环节。

通过长时间的观察、分析、实践与运用以上有效教学方法,我班幼儿角色游戏的持久性大大增强了。我切身体会到只要教师细心观察,从细微之处寻找问题,通过观察、实践、来解决难题。从发现问题到探究解决方法再到实施操作,让我体会到了当今幼儿的现状,有效教学的可用之处,以及实施有效教学的必要性。在今后教学过程中我将不断发现问题并以同样的方式高效率地解决问题。

篇3

中图分类号:G47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2)05-0043-02

当今我国经济已进入市场经济阶段,但是我国学校教育所培养的人才素质落后于市场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本文仅就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谈谈基础教育应该如何适应市场经济的挑战。

一、基础教育要重视培养人才的规则意识

制度作为市场经济活动的“游戏规则”,一方面规定参与人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另一方面它构成了人们在政治、社会或经济方面发生交换的激励结构,特别是经济的激励结构。从事市场交易,首先要了解该交易的规则,才能够避免不必要的交易费用。因此,任何制度的设计过程,首先应尊重和回应不同社会公众集团的利益需求,取得社会公众的制度信任,促进自觉遵守规则行为,减少制度执行成本。再次,规则意识还表现为社会成员自觉遵守规则成为一种行为习惯,这种习惯经过长时期的沉淀而成为人们潜意识的一部分,根深蒂固,也就会形成“人人按照规则办事”的社会。对照现实,我们这个社会的成员缺乏规则意识、随意违反规则的机会主义行为比比皆是,这显然对我国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以适应市场经济”提出了挑战。

二、基础教育要重视培养人才的民主、平等意识

市场经济不仅是一种资源配置的经济形式,而且是一种社会组织形式。这种社会组织形式是建立在“等价交换”的价值关系基础之上的,它提倡所有市场主体在从事交易时地位平等,公平竞争,在市场中不允许有超越经济的特权,也就是说不能因权力、地位和职务的差异而形成等级差别。一切市场参与者都以平等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身份进入市场。因此,市场经济社会对学校教育的人才培养提出新挑战,需要学校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民主平等意识。

三、基础教育要重视培养人才的独立、自主意识

市场经济既为个人追求自己的利益提供了条件,也使人的个性和独立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促进了个人自由和个人利益的实现,强烈地激发了人们的主体意识,强化了个人的独立自主精神,给个体发展和多样性的选择以广阔的空间。所以,自主经营、平等竞争、公平交易、开放流通,这些市场经济运行的原则和内在要求破除了“官本位”和封闭保守的“平均主义”旧观念,摧毁了人身依附关系,需要学校教育从小就帮助学生树立起独立、自主的自由精神。

四、基础教育要重视培养人才的自由竞争意识

竞争性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不同的经济主体间按照“等价交换”原则和价值规律互相联系和运作,权益与风险自担。通过竞争机制实现优胜劣汰,推陈出新,从而不断提高总体经济效益。在市场经济体系内,经济主体以赢利为目标,追求利润最大化。作为一种机制,它允许每个个体自由选择职业和自己的角色,承认并且保护每个人的正当权益,鼓励个体为争取自身更大的利益去努力工作。这样,每一个企业和个体都把发展自己视为目的,把对方看作是满足自己的手段。如何培养学生的平等竞争意识,需要我们的学校教育作出积极的应答。

五、基础教育要重视培养人才的科学思维与人文精神

市场经济波诡浪谲,充满风险。市场经济是一柄双刃剑,用好可以利国利民,用不好就会伤害自己。如何正确地看待市场经济的风浪,迎接这种风浪的考验.不能按照习惯性的思路去考虑新的问题,而应进一步转换脑筋,学会和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参与市场经济主体的思维应是充满理性的、开放的科学思维。科学思维的理性精髓就是的辩证思维。唯此,我们才能对市场经济规律有正确的了解和掌握。同时,针对当前市场经济的竞争导致“人文精神滑坡”现象,引起人们普遍忧虑人文生态,希冀重构“人文精神”。尽管人们的意见不尽一致,但对目前社会上“人文精神滑坡”的现象却形成了共识:在大力发展经济,提高物质文明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特别是要充分发挥我国文化传统中的积极因素,培养国民的的人文精神、合作意识,这方面,学校教育责无旁贷。

篇4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随着中职校扩招,学校的门槛越来越低,中职生的综合素质也日益下降,他们虽然年龄和普通高中生相似,但其心理发展状况却不尽相同,特别是在学习生活中的自律性与高中生相差甚远,这使得学校教育与管理的难度加大,影响着中职学校培养目标的实现。

一 中职生的思想行为状况分析

首先,读中职校是许多中职生走投无路的选择,自卑、厌学等心理严重影响着中职生的学习,加上中职生渴望了解社会,由于他们涉世不深,社会经验不足,思想尚不成熟,识别是非能力不强,因而很容易受到不良思想和行为的影响。其次,中职学生精力旺盛,对事物的感受比较敏锐,易动感情而难于自控、自律,他们的思想情感具有冲动性。由于他们缺乏社会经验,遇事急躁而不沉着,思想方法比较简单,看问题比较片面,因此,自律力和识别能力有待提高。具体表现为:

1、行为意识差,以自我为中心,以个人意志为出发点,不考虑行为后果,追求自我满足,有的甚至把个人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表现形式有:损坏公物、破坏环境、扰乱秩序、打架、抽烟酗酒、以及赌博、比吃穿、拉帮结派等。

2、自由懒散、纪律性差。中职学生特别强调自由、随便,淡化时间观念,无视校纪校规。表现形式为:迟到、早退、旷课,生活习惯不好,不讲究公共卫生,随便乱扔等。

3、礼仪交往方面不注重塑造自身形象,不懂得基本的礼仪常识,不会使用礼貌用语。表现形式为:不尊敬师长,不尊重他人等。二、自律能力培养的具体对策

1.培养学生学会自律,可以提他们的自我认识、自我反省的意识。

自律是人格修养的一个重要方面。作为当代中职生如何以一定的标准和行为规范严格要求自己、约束自己是值得他们思考和学习的重要一课。由于中职生的特殊经历决定了他们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内心世界里,渴望得到大家的尊重,但又比较自卑,他们身上缺乏自强不息的精神,对周围注视他们的目光充满了戒备。而且,有相当部分学习基础较差,纪律放散,缺乏自律。学会自律能够使我们的学生学会做人,避免社会不良风气对他们的影响。因此,帮助学生发展自我意识,提高自我认识、自我反省的能力。

2.培养学生学会自律,可以使他们真正明白社会规则、行为规范的重要意义。

自律并不仅仅意味着遵守纪律,它还包含着更多的含义。行为规范对学生具有较强的约束力。但中职生很多对行为规范守则视而不见,如进校园须配戴校牌,很多学生屡教不改,甚至有抵触情绪。他们做事往往从自己的利益和感受出发,在某种意义上还带有“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的倾向。要使他们理解社会规则、行为规范的重要性,是一种很理性的教育。在这个教育过程中也应充分利用德育课丰富的教育素材和德育的特殊教育功能,应用尽可能的形象、生动活泼的方法,使学生能够在理智和情感上接受这些道理。养成尊规守纪的习惯。

例如,本学期我校开展行为规范整治行动,由学工处、专职班主任、学生专干组成的行为规范整治督查小组,对学生不文明,不规范行为进行整治,并将行为规范的要求打印成手册发到每个学生手中,对重点章节进行考试,列入操行分,其中就有规定如果有学生连续两个学期操行分不及格者则不予毕业,这使学生认识到遵守规则、规范行为的重要性。通过一段时间的整治,学生自律能力有所加强,学风校风都有了明显的改变。

3.树立榜样,引导中职生学会自律。

要使学生达到自律,树立榜样,加强他们情感上的认同十分重要。作为中职生适当开展学习榜样人物的活动,特别是传诵身边的耳闻目睹的公众人物的事迹故事,让他们从中体会自律的重要意义,体会自律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让他们知道一棵树可能成长为参天大树,一个人可煊赫辉煌;一棵树还可能就是一棵树,一个人还可能就是一个人。羡慕别人的时候不要忽视那双羡慕你的眼睛,自己做得最好。只要自律自强,人人都有立足之地。

例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自尊、自强、自律”的主题班会,让学生通过讨论那些榜样人物的事例,结合自己的实践,得出取得成功的关键是严格要求自己。自觉认识学会自律的重要性。

4.帮助中职生学会自律,避免急于求成。

篇5

安全,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需要,保护幼儿的生命安全是幼儿园工作的首要任务。笔者认为,在教学实践中创设良好的游戏情景,可以提升幼儿对安全规则的执行力,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游戏: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是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通过模仿和想象,反映周围现实生活的一种独特的社会活动。

(二)游戏情境:是指在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的、能激发幼儿积极参与的游戏环境。

(三)安全规则:为了避免人的身心健康免受外界因素影响,而规定的、供大家遵守的制度和章程。

(四)幼儿对规则的执行力:充分尊重满足幼儿规则意识发展的需要,通过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把幼儿对于规则的理解固化为内心的需要并落实到行动中,提高幼儿的自我约束能力,为幼儿终身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游戏情境下提升幼儿安全规则执行力的教学策略

(一)以游戏情景为载体,培养幼儿执行安全规则的意识

幼儿的思维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心理学的研究认为,在人类的思维方式当中,最先出现的、也是最初级的思维叫直接动作思维,要想达到良好的安全教育效果,必须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思维发展特点,运用多种多样、生动活泼的教育形式和方法,而游戏是教师开展安全教育最常用的、最有效的手段,是幼儿园安全教育的最重要途径。随着每个安全规则内容的不同,教师可根据教学的需要有选择地、创造性地创设游戏情景,不断地优化整体设计的每一个方案,有效帮助幼儿建立安全规则意识。

(二)创设各种游戏情景,帮助幼儿提升对安全规则的执行力

1.创设游戏情景,利用角色游戏培养幼儿自护自救能力。在安全规则学习中,幼儿自护自救能力培养是教育的重点,但单一学习规则并不能让幼儿真正理解掌握,教师可在角色游戏中融入安全规则教育,不但能让幼儿在轻松自如的氛围中学习安全规则,还能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比如小班“认识红绿灯”的角色游戏中,首先创设过马路的游戏情景,让幼儿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进入游戏中,有的扮演“警察叔叔”,有的扮演“小司机”,还有的扮演行人。当红灯亮起,“警察叔叔”的标准指挥手势伴随着哨声,“小司机”和“行人”按交通规则各行其道,当“小司机”和“行人”在斑马线附近相遇时,“小司机”还会礼让“行人”,道路交通井然有序。幼儿在游戏中通过教师的指导学会了认识红、黄、绿三种交通指示灯,了解基本的交通规则。在游戏情景中通过角色扮演懂得了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并学会了如何遵守交通规则。

2.创设体育游戏情境,帮助幼儿掌握正确的安全技能。为了让幼儿熟练掌握部分安全技能,教可以结合幼儿的兴趣,有计划地创设一系列的体育游戏,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幼儿进行逃生和疏散训练,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如中班教师可结合安全疏散演练过程中个别幼儿逃生疏散动作协调能力较差、姿势不正确的现象,设计一系列体育游戏来帮助他们。如“学军游戏――匍匐爬过封锁线”、“小鸭争冠军――鸭子走游戏”等等,不但培养了幼儿运动兴趣,同时也锻炼了幼儿逃生疏散中需要的快速爬、低头走等肢体动作,使幼儿学会了对自己有帮助的安全技能。

3.巧妙设计结构游戏,提升幼儿在实践中运用安全规则的能力。幼儿结构游戏是幼儿通过各种不同结构材料动手造型的活动,构造物体或建筑物,实现对周围现实生活的反映。在教学中教师们可结合结构游戏,创设交通安全环境,让幼儿在游戏中获得直观交通安全知识。在交通安全规则对于大班幼儿来说只是一条一条的规定,但教师们可结合安全规则开展的结构游戏“大马路”、“我会开汽车”、“我是小交警”等,把安全规则通过孩子手里的材料印刻到幼儿的思维里。游戏中幼儿首先运用材料搭建马路,有汽车道、人行道、人行横道线、红绿灯标志。游戏刚开始,幼儿开汽车是无规则意识的,小汽车不是撞到行人,就是相互碰撞。讲评时,教师通过和幼儿就“交通规则”展开激烈的讨论,通过教师引导幼儿慢慢地认识规则,意识到规则的重要性,了解了如何开汽车,怎样过马路。再次游戏,小司机便自觉地在汽车道上开车,遇到行人和人行横道线慢行;行人也会看红绿灯标志。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教学中,以安全教育内容为切入点,以创设游戏情景为立足点,立足实际,对提升幼儿对安全规则的执行力具有重要价值,有利于幼儿健康、快乐的成长。

篇6

1 跨文化交际意识及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近年来,对外交往日益频繁,许多语言教师对跨文化交际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研究这些跨文化交际中的故障问题,

对于英语教学确实有着重大的实际意义。这是因为英语教学不仅是传授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培养他们应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仅仅学会一门外语的语音、语法规则和掌握一定量的词汇并不意味着学会了这门外语能顺利地进行交际。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的双方若不能进入同一文化背景之中,就容易产生不解或误解,从而使交际失败。正如托马斯(Thomas)指出:“语法错误从表层上就能看出,受话者很容易发现这种错误。这种错误一旦发现,受话者便会认为说话者缺乏足够的语言知识,因此可以谅解。语用失误却不会被象语法失误一样看待。如果一个能说一口流利外语的人出现语用失误, 他很可能会被认为缺乏礼貌或不友好。他在交际中的失误便不会被归咎于语言能力的缺乏,而会被归咎于他的粗鲁或敌意。”

“跨文化交际”的英语名称是“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它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由于不同的民族所处的生态、物质、社会及宗教等环境不同,因而各自的语言环境产生了不同的语言习惯、社会文化、风土人情等等诸语境因素。不同文化背景造成人们说话方式或习惯不尽相同。因此,在交流中,人们总喜欢用自己的说话方式来解释对方的话语,这就可能对对方的话语做出不准确的推论,从而产生冲突和障碍。这就要求广大英语教师要把跨文化教育列入英语教学一个重要环节。

2 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文化错误

目前,经济文化的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具有扎实的专业功底并能直接与讲英语的外国专家、投资者和管理人员等进行交际的大学毕业生。有些毕业生即使会说一些,也往往会在对外交往中使用不得体,犯上了“文化错误”。

北外语系的博导胡文仲(1994)调查指出,中国学生常犯的与语言有关的文化错误有四类:1)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看是不适当的。如路遇外国人时,开始谈话却用“Excuse me, Where are you from?”;拒绝外国朋友的提议时却用“I’ll think it over.”等等。2)在文化习俗上不可接受。如邀请外国朋友参加社交活动时不邀请其配偶,用沉默来回答外国老师的提问,在表达感激之情时要千恩万谢地说上许多许多等等。3)不同价值体系的冲突。如与外国朋友久别重逢时说“You’ve got no change at all.”未经允许翻看外籍老师的影集等等。4)过于简单化或过于笼统化。如认为所有的美国人都爱吃麦当劳,所有的英国人都寡言少语等等。通过这项调查,胡文仲认为文化错误比语言错误更严重,因为它容易造成外国人与中国人之间感情上的不愉快。因此,如何地道而得体地运用语言不但与如何正确地使用语言同等重要,而且也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

3 跨文化英语教学中出现的弊端

现代毕业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之所以比较薄弱,部分原因是对语言运用能力、对目的语文化教学和学习的重要性没有充分的认识。从教学角度看,大多数的大专院校没给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开设英语文化类的课程,即使英语专业的学生,开设了英语文化课,也涉及面不广或没得到足够重视;教学中使用的大部分教材资料只重视语言形式而忽视了这种语言形式的意义,忽视语言在实际场合及语境中的运用;课堂上,大多数教师只重视语言形式的正确性,很少会涉及到如何得体地运用语言形式,英语文化知识的介绍更是少之又少,即使涉及到也是随心所欲,缺乏系统性;测试中更是没有涉及到语用能力及文化知识。从学生的角度看,非英语专业学生过于依赖英语教师,缺乏学习的自主性和目的性,只是学习基本的语言规则,不学习语用知识,更谈不上运用语用知识了,这样便认识不到语言和文化知识的密切关系了,因而也不能在正式的外交场合用得体地道的英语进行交际了。 转贴于

4 如何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

外语教学中,语言文化传授的必要性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因为交际能力的培养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掌握语言规则和语言使用规则,即语言能力和语用能力。这里的语言能力指的是语音、词汇和语法几部分,即英语中的听、说、读、写、译五项基本技能。这里的语言使用规则指的就是所用语言是否得体的文化因素方面的规则。文化和语言有着密切的联系,一定的语言文化背景知识有助于促进语言应用能力的提高。教学大纲对语言能力的三要素(语音、语法和词汇)的教学已经有了相当完善的体系,然而对于跨文化教学应该包含哪些要素还没有明确的体系。下面就从教和学的视角及认知来谈谈如何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

4.1 要从价值观取向的视角来认知汉英两种文化。中国自古以来都是崇尚天人合一的观念,即整体观念比较强,集体重于个体。而西方则更重视个体,讲究个性,讲究独立奋斗。

4.2 在课堂教学上,教师和学校可以从多个方面来建构一种合理的跨文化教学体系,比如说,课堂教学毕竟是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重要阵地,因此最为重要的还是要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能力;把文化列为教学目标与内容,制定出分阶段目标,这样目标明确,教师也便于操作;加强文化背景知识介绍,让学生学习语言的同时从多个视角了解其文化;利用直观电教手段体验异国文化,教师可以多方面地寻找资料利用多媒体让学生不仅了解西方文化更可以通过实际的语境(context)学会如何进行这种语言的社会运用;注重文化差异,加强文化对比,提高文化意识,做好知识文化介绍,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教师自修及教材、试题的再研究。要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也是对教师的一种较高的要求和革命,教师必须花较多的时间来搜集合适的资料。而且在教学时还得根据情况对教材进行适当删减,在对学生进行考核成绩时还需将语言文化的考核考虑进去。

5 结语

语言和文化是个统一体,语言的社会功能之一是传播文化,且文化因素成为跨文化交际中的主要障碍之一。在英语教学中不能只单纯注意语言教学,而必须加强语言的文化导入,重视语言文化差异及对语言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在实际中正确运用语言。因此,我们应当在教学中自觉、系统、更好地完善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并正确处理和摆正文化知识和其他训练项目的关系,在教学的各个阶段和层次上利用各种方法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从而提高其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 胡文仲.文化与交际.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2] 潘晓慧.试析跨文化交际能力.外语学刊,1996(2).

[3] 王勇.在语言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国外外语教学,1998(4).

篇7

1跨文化交际意识及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近年来,对外交往日益频繁,许多语言教师对跨文化交际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研究这些跨文化交际中的故障问题。

对于英语教学确实有着重大的实际意义。这是因为英语教学不仅是传授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培养他们应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仅仅学会一门外语的语音、语法规则和掌握一定量的词汇并不意味着学会了这门外语能顺利地进行交际。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的双方若不能进入同一文化背景之中,就容易产生不解或误解,从而使交际失败。正如托马斯(Thomas)指出:“语法错误从表层上就能看出,受话者很容易发现这种错误。这种错误一旦发现,受话者便会认为说话者缺乏足够的语言知识,因此可以谅解。语用失误却不会被象语法失误一样看待。如果一个能说一口流利外语的人出现语用失误,他很可能会被认为缺乏礼貌或不友好。他在交际中的失误便不会被归咎于语言能力的缺乏,而会被归咎于他的粗鲁或敌意。”

“跨文化交际”的英语名称是“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或“cross-culturalcommunication”。它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由于不同的民族所处的生态、物质、社会及宗教等环境不同,因而各自的语言环境产生了不同的语言习惯、社会文化、风土人情等等诸语境因素。不同文化背景造成人们说话方式或习惯不尽相同。因此,在交流中,人们总喜欢用自己的说话方式来解释对方的话语,这就可能对对方的话语做出不准确的推论,从而产生冲突和障碍。这就要求广大英语教师要把跨文化教育列入英语教学一个重要环节。

2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文化错误

目前,经济文化的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具有扎实的专业功底并能直接与讲英语的外国专家、投资者和管理人员等进行交际的大学毕业生。有些毕业生即使会说一些,也往往会在对外交往中使用不得体,犯上了“文化错误”。

北外语系的博导胡文仲(1994)调查指出,中国学生常犯的与语言有关的文化错误有四类:1)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看是不适当的。如路遇外国人时,开始谈话却用“Excuseme,Whereareyoufrom?”;拒绝外国朋友的提议时却用“I’llthinkitover.”等等。2)在文化习俗上不可接受。如邀请外国朋友参加社交活动时不邀请其配偶,用沉默来回答外国老师的提问,在表达感激之情时要千恩万谢地说上许多许多等等。3)不同价值体系的冲突。如与外国朋友久别重逢时说“You’vegotnochangeatall.”未经允许翻看外籍老师的影集等等。4)过于简单化或过于笼统化。如认为所有的美国人都爱吃麦当劳,所有的英国人都寡言少语等等。通过这项调查,胡文仲认为文化错误比语言错误更严重,因为它容易造成外国人与中国人之间感情上的不愉快。因此,如何地道而得体地运用语言不但与如何正确地使用语言同等重要,而且也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

3跨文化英语教学中出现的弊端

现代毕业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之所以比较薄弱,部分原因是对语言运用能力、对目的语文化教学和学习的重要性没有充分的认识。从教学角度看,大多数的大专院校没给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开设英语文化类的课程,即使英语专业的学生,开设了英语文化课,也涉及面不广或没得到足够重视;教学中使用的大部分教材资料只重视语言形式而忽视了这种语言形式的意义,忽视语言在实际场合及语境中的运用;课堂上,大多数教师只重视语言形式的正确性,很少会涉及到如何得体地运用语言形式,英语文化知识的介绍更是少之又少,即使涉及到也是随心所欲,缺乏系统性;测试中更是没有涉及到语用能力及文化知识。从学生的角度看,非英语专业学生过于依赖英语教师,缺乏学习的自主性和目的性,只是学习基本的语言规则,不学习语用知识,更谈不上运用语用知识了,这样便认识不到语言和文化知识的密切关系了,因而也不能在正式的外交场合用得体地道的英语进行交际了。

4如何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

外语教学中,语言文化传授的必要性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因为交际能力的培养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掌握语言规则和语言使用规则,即语言能力和语用能力。这里的语言能力指的是语音、词汇和语法几部分,即英语中的听、说、读、写、译五项基本技能。这里的语言使用规则指的就是所用语言是否得体的文化因素方面的规则。文化和语言有着密切的联系,一定的语言文化背景知识有助于促进语言应用能力的提高。教学大纲对语言能力的三要素(语音、语法和词汇)的教学已经有了相当完善的体系,然而对于跨文化教学应该包含哪些要素还没有明确的体系。下面就从教和学的视角及认知来谈谈如何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

4.1要从价值观取向的视角来认知汉英两种文化。中国自古以来都是崇尚天人合一的观念,即整体观念比较强,集体重于个体。而西方则更重视个体,讲究个性,讲究独立奋斗。

4.2在课堂教学上,教师和学校可以从多个方面来建构一种合理的跨文化教学体系,比如说,课堂教学毕竟是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重要阵地,因此最为重要的还是要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能力;把文化列为教学目标与内容,制定出分阶段目标,这样目标明确,教师也便于操作;加强文化背景知识介绍,让学生学习语言的同时从多个视角了解其文化;利用直观电教手段体验异国文化,教师可以多方面地寻找资料利用多媒体让学生不仅了解西方文化更可以通过实际的语境(context)学会如何进行这种语言的社会运用;注重文化差异,加强文化对比,提高文化意识,做好知识文化介绍,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教师自修及教材、试题的再研究。要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也是对教师的一种较高的要求和革命,教师必须花较多的时间来搜集合适的资料。而且在教学时还得根据情况对教材进行适当删减,在对学生进行考核成绩时还需将语言文化的考核考虑进去。

5结语

语言和文化是个统一体,语言的社会功能之一是传播文化,且文化因素成为跨文化交际中的主要障碍之一。在英语教学中不能只单纯注意语言教学,而必须加强语言的文化导入,重视语言文化差异及对语言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在实际中正确运用语言。因此,我们应当在教学中自觉、系统、更好地完善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并正确处理和摆正文化知识和其他训练项目的关系,在教学的各个阶段和层次上利用各种方法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从而提高其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胡文仲.文化与交际.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2]潘晓慧.试析跨文化交际能力.外语学刊,1996(2).

[3]王勇.在语言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国外外语教学,1998(4).

篇8

在体育游戏教学过程中,首先要讲清游戏的规则,在体育游戏中,体育游戏的竞赛性和对抗性较多,通过规则把活动者组织起来,要求他们遵守纪律,并履行一定的职责,要严格遵守规则,要求学生有高度的责任感和认真的态度,从而增强学生对自己行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体育游戏就是在一定规则的约束下,通过身体运动方式进行的一种娱乐活动,参与者遵守规则,游戏才能顺畅进行,才能体现一种公平和谐,教者正是通过游戏规则的约束来培养学生守纪意识的。

二、利用体育游戏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

体育游戏大多数是集体游戏,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合作与集体教育内容,对培养学生良好习惯起着重要的作用,

如:在集体游戏“拉网捕鱼”“贴烧饼”等游戏教学过程中,学生就能体会到合作的快乐,学生通过互帮互助、互相配合,共同完成一些规定的动作,得到与人合作的成果,这对养成学生集体荣誉感、培养集体主义精神有显著的作用。

三、利用游戏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在体育游戏教学中,教者经常进行分组竞赛游戏,体育游戏的教学内容选择与运用也表现了竞争性,在规则的要求下,通过学生自我或群体的身体锻炼过程来达到教学目的,表现了相当的刺激性和竞争性,通过引导,进一步把游戏内容引申到现实生活,使学生在群体中积极参与竞

争,体育游戏教育强化了学生的时间观念,使学生个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的竞争意识增强。

四、利用游戏培养学生的宽容意识

当今世界竞争与合作并存,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挑战与机遇并存,在游戏规则许可之下,进行竞争是必然的,体育游戏能体现这一现代气息。教者在运用时,注重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如:“篮球三国演义”“三门球”游戏教学,就体现了竞争与合作,有时本方帮助对方取得胜利,本方失败之余,尊重对手的睿智,在失败的同时,总结得失,再争取胜利,学生长期在这种失败与挫折的教育下,逐渐懂得如何面对对手,如何面对挫折,在分析自己和对手的同时,能宽容队友,逐渐培养起宽容意识。

五、利用游戏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篇9

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课文《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的灾难》时,要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的意识;学习《期行》(七年级上册)时,教育学生懂得明礼诚信;学习《背影》《永久的悔》教育学生尊老爱幼等,这些都是极好的教育题材。

二、在综合实践中模拟,形成规则意识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可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因此,开展综合性学习自然也为学生创设规则意识提供了氛围。教学中,要积极缩短教学与生活的距离,将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起来,主动拓展教学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得到情感的体验,从而巧妙地渗透品德教育、规则意识教育、法制教育。 比如,八年上册第五单元综合性学习《环境小课题研究》,结合当前进行的环境综合治理,让学生走出去,亲身体验环境保护。当然,从安全教育的角度,就要遵守一些规则,这些规则,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制定,让学生在讨论、筛选、确定、执行规则中自己教育自己,达成一致性。也就是说让学生在实践中认识什么叫规则,体验规则的重要,比如,外出活动期间的行车安全规则等。同时,在实际的活动中,学生明白了如何进行垃圾分类、在公共场所如何保持文明举止等。

篇10

 

1 跨文化交际意识及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近年来,对外交往日益频繁,许多语言教师对跨文化交际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研究这些跨文化交际中的故障问题, 

对于英语教学确实有着重大的实际意义。这是因为英语教学不仅是传授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培养他们应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仅仅学会一门外语的语音、语法规则和掌握一定量的词汇并不意味着学会了这门外语能顺利地进行交际。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的双方若不能进入同一文化背景之中,就容易产生不解或误解,从而使交际失败。正如托马斯(Thomas)指出:“语法错误从表层上就能看出,受话者很容易发现这种错误。这种错误一旦发现,受话者便会认为说话者缺乏足够的语言知识,因此可以谅解。语用失误却不会被象语法失误一样看待。如果一个能说一口流利外语的人出现语用失误, 他很可能会被认为缺乏礼貌或不友好。他在交际中的失误便不会被归咎于语言能力的缺乏,而会被归咎于他的粗鲁或敌意。” 

“跨文化交际”的英语名称是“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它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由于不同的民族所处的生态、物质、社会及宗教等环境不同,因而各自的语言环境产生了不同的语言习惯、社会文化、风土人情等等诸语境因素。不同文化背景造成人们说话方式或习惯不尽相同。因此,在交流中,人们总喜欢用自己的说话方式来解释对方的话语,这就可能对对方的话语做出不准确的推论,从而产生冲突和障碍。这就要求广大英语教师要把跨文化教育列入英语教学一个重要环节。 

 

2 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文化错误 

 

目前,经济文化的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具有扎实的专业功底并能直接与讲英语的外国专家、投资者和管理人员等进行交际的大学毕业生。有些毕业生即使会说一些,也往往会在对外交往中使用不得体,犯上了“文化错误”。 

北外语系的博导胡文仲(1994)调查指出,中国学生常犯的与语言有关的文化错误有四类:1)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看是不适当的。如路遇外国人时,开始谈话却用“Excuse me, Where are you from?”;拒绝外国朋友的提议时却用“I’ll think it over.”等等。2)在文化习俗上不可接受。如邀请外国朋友参加社交活动时不邀请其配偶,用沉默来回答外国老师的提问,在表达感激之情时要千恩万谢地说上许多许多等等。3)不同价值体系的冲突。如与外国朋友久别重逢时说“You’ve got no change at all.”未经允许翻看外籍老师的影集等等。4)过于简单化或过于笼统化。如认为所有的美国人都爱吃麦当劳,所有的英国人都寡言少语等等。通过这项调查,胡文仲认为文化错误比语言错误更严重,因为它容易造成外国人与中国人之间感情上的不愉快。因此,如何地道而得体地运用语言不但与如何正确地使用语言同等重要,而且也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 

 

3 跨文化英语教学中出现的弊端 

 

现代毕业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之所以比较薄弱,部分原因是对语言运用能力、对目的语文化教学和学习的重要性没有充分的认识。从教学角度看,大多数的大专院校没给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开设英语文化类的课程,即使英语专业的学生,开设了英语文化课,也涉及面不广或没得到足够重视;教学中使用的大部分教材资料只重视语言形式而忽视了这种语言形式的意义,忽视语言在实际场合及语境中的运用;课堂上,大多数教师只重视语言形式的正确性,很少会涉及到如何得体地运用语言形式,英语文化知识的介绍更是少之又少,即使涉及到也是随心所欲,缺乏系统性;测试中更是没有涉及到语用能力及文化知识。从学生的角度看,非英语专业学生过于依赖英语教师,缺乏学习的自主性和目的性,只是学习基本的语言规则,不学习语用知识,更谈不上运用语用知识了,这样便认识不到语言和文化知识的密切关系了,因而也不能在正式的外交场合用得体地道的英语进行交际了。

4 如何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 

 

外语教学中,语言文化传授的必要性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因为交际能力的培养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掌握语言规则和语言使用规则,即语言能力和语用能力。这里的语言能力指的是语音、词汇和语法几部分,即英语中的听、说、读、写、译五项基本技能。这里的语言使用规则指的就是所用语言是否得体的文化因素方面的规则。文化和语言有着密切的联系,一定的语言文化背景知识有助于促进语言应用能力的提高。教学大纲对语言能力的三要素(语音、语法和词汇)的教学已经有了相当完善的体系,然而对于跨文化教学应该包含哪些要素还没有明确的体系。下面就从教和学的视角及认知来谈谈如何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 

4.1 要从价值观取向的视角来认知汉英两种文化。中国自古以来都是崇尚天人合一的观念,即整体观念比较强,集体重于个体。而西方则更重视个体,讲究个性,讲究独立奋斗。 

4.2 在课堂教学上,教师和学校可以从多个方面来建构一种合理的跨文化教学体系,比如说,课堂教学毕竟是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重要阵地,因此最为重要的还是要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能力;把文化列为教学目标与内容,制定出分阶段目标,这样目标明确,教师也便于操作;加强文化背景知识介绍,让学生学习语言的同时从多个视角了解其文化;利用直观电教手段体验异国文化,教师可以多方面地寻找资料利用多媒体让学生不仅了解西方文化更可以通过实际的语境(context)学会如何进行这种语言的社会运用;注重文化差异,加强文化对比,提高文化意识,做好知识文化介绍,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教师自修及教材、试题的再研究。要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也是对教师的一种较高的要求和革命,教师必须花较多的时间来搜集合适的资料。而且在教学时还得根据情况对教材进行适当删减,在对学生进行考核成绩时还需将语言文化的考核考虑进去。 

 

篇11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4-289-01

我们人类在认识世界,理解世界的时候,个体的人是有知识局限性的。这就必然需要发挥群体的力量来应对世界。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实际上就是一种充分利用群体力量的缩影。在小学数学合作学习中,毕竟小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教育的参与。但是,我们又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研究,针对小学数学小组合作能力培养,提出自己的看法,为广大教师提供一个参考。

一、.教师制定好合理的规则

任何事情,要想顺利地展开,都离不开一定的规则。没有规则就会失去对事情的可控性。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组织合作学习亦如此,也需要规则。比如如果我们在合作学习中,在发言程序中,由于成绩好的学生反应快一些,一下子就会把所思考的问题和盘托出了,而成绩一般的学生基本没有思考的余地,只能被动地接受了成绩好的学生意见。这不利于整体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反而会让成绩差的学生滋生出依赖思想,不利于学生的学习。这就牵扯到一个规则问题,如何为小组制定出规则,让小学生在规则内,有序地进行自主学习?我制定的规则是:在讨论前,小组内成员必须独立思考一段时间,把自己的观点笔录出大纲。随后由小组长指定发言代表,其代表的意见,应该是小组通过讨论出的最后发言的观点,这样就避免了成绩好的学生反应快抢答所有问题,而成绩一般的学生基本没有思考的余地,只能被动地接受了成绩好的学生意见,反而会让成绩差的学生滋生出依赖思想,不利于所有都得到发展的目标的达成。

二、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的组织能力尤为重要。合作学习毕竟是集合群体力量的一种形式。在这种集合过程中,没有组织力量的介入,就不能够集合学生的学习力量。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呢?教师在具体操作中,首先应该指导各组如何进行组内分工,如何进行组内归纳意见,以及如何教学组内评价。为了提高小组组者的组织能力,可以定期对他们进行培训,对于不合格的组织者及时更换。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和培养,从而提高各合作学习小组的合作学习效率,也为学生以后立足于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三、培养学生表达能力

学生通过学习,会有一定的收获,有了收获必然会有表达的欲望。但是如果不给予学生表达的平台,学生的的表达能力就会被抑制。在合作学习中,需要让每一个学生尽量表达他们的想法,相互间进行交流。作为教师,应该把握住班级中学习成绩比较弱的学生,以及不善于表达的比较内向的学生,对他们给予更多关注,有意识地对他们的表达进行示范指导。为了建立学生表达的平台,训练他们的表达能力,在全班汇报时,尽可能让更多的学生来表达他们的观点,让别人听懂所表达的意思。逐步让学生达到敢说、会说,且在表达中学会倾听,学会思考,学会判断。在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学会讨论和交流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讨论交流尤为重要,它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比如在小组中,每个人在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之后,往往会出现意见不统一的情况。为了达成统一的意见,这时候就需要各个组员进行讨论和交流,形成共识。教师在指导中,一定要按照一定的步骤和方法进行,以达到不同程度的学生得到讨论和交流的锻炼。在他们意见不一致时,要求有不同意见的组员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其他成员积极地听取意见,并积极地深入思考形成自己的补充或者更正意见。最后达到意见的共识。只有通过这样的讨论和交流,真正的让学生的思维品质、分析能力、决断能力得以提高。

五、让学生学会倾听

在小组合作交流中,让学生不仅要敢说、会说,还要让学生学会倾听。那么,在合作学习中,如何指导学生进行倾听呢?在形式上,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听取别人的意见时候,做到尊重别人,在别人发言时不乱插嘴,不打断别人的表达,做到虚心、认真听取他人意见。在内容上,其一,学会倾听就是要听懂别人的意见,听清别人的表达的要点,做到会收集有用的信息和关键的信息。其二,在倾听中,学生要进行必要的思考,可以是反思型的思考,也可以是批判型的思考。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的批判力、反思力、判断力得以提高。

篇12

“交往是人类的必然伴侣。”人的一生中大部分时间是在与别人的交流中度过的。所以说,交往是人的需要也是社会对人的需要。只有善于合作的人,才能赢得发展。

幼儿时期是人的各种合作素质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对幼儿进行合作训练的最佳时期。而今的孩子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缺少与兄弟姐妹及其他小朋友一起生活的经验,很少体验到合作行为带来的愉悦和成功感。有些教师虽然意识到幼儿合作的重要性,但对合作的含义了解不够,对幼儿的指导也显欠缺。幼儿既缺乏合作的意识,又缺乏合作的能力。当游戏过程中发生矛盾时,幼儿常以告状或攻击来解决;遇到困难时,往往求助于老师而不知从同伴那里寻求帮助;同伴遇到困难时也没有意识去协助解决。由此可见,从小培养幼儿的合作交往意识与能力十分必要,那么如何培养幼儿的合作交往意识与能力呢?

一、为幼儿创造合作的机会

在日常生活中,幼儿一同游戏、学习的机会是很多的,如一起拼图、搭积木、作画、看图书、跳皮筋、玩娃娃家等。需要有意识地为幼儿创造、提供与同伴合作学习和游戏的机会,引发合作行为的产生。如在幼儿户外活动中,碰到幼儿换衣服脱不下来只会找老师或者干脆大哭时,让能力强的幼儿去“帮忙”;语言教学活动让幼儿与其他小朋友结伴讲述、续编故事、情境表演、分组朗诵比赛等;特别是在建构游戏、角色游戏中,我让幼儿在共同商量、友好合作、互相配合的基础上进行游戏;在日常活动中,常让幼儿共搬玩具筐、共抬桌子、互系扣子、互叠被子,还有大带小等交往活动,为幼儿提供大量的学习与实践合作的机会,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去尝试合作。

二、教会幼儿合作的方法

3-6岁的幼儿可能不会在需要合作的情景中自发地表现出合作行为,也可能不知如何去合作。这就需要教师教给幼儿合作的方法,指导幼儿怎样进行合作。比如,搭积木或玩商店游戏前,我先让幼儿一起商量,分配角色,然后分工合作;当他们遇到矛盾时,引导他们协商解决;当玩具或游戏材料不够用时,启发他们相互谦让、轮流或共同使用;当同伴遇到困难时,鼓励他们主动用动作、语言去帮助;当自己遇到困难而无法解决时,主动找小朋友协助等等。同时我还教给幼儿一些十分必要的交往技巧,如教幼儿如何倾听别人的说话,如何向别人展示自己的观点,如何向别人道谢和道歉,如何向别人提出请求,如何统一当前的意见等。教会幼儿解决好合作中遇到的小纠纷,只要没有危险,就应大胆放手让幼儿自己去处理矛盾与冲突,适当的争吵可以帮助幼儿学会如何坚持自己的意见和接纳别人的意见,并最终达到协调的目的。

三、让幼儿体验合作的快乐

游戏是培养幼儿合作交往能力最有效的活动,在游戏中幼儿可逐步摆脱家庭中的“自我中心”角色。充分挖掘游戏自身的优势因素,多途径培养幼儿的合作行为。幼儿之间的合作常常会带来积极愉快的结果:活动成功,事情完成,增进友谊。这对幼儿巩固、强化合作行为,进而产生更多的合作行为是极为重要的。但这种积极效果幼儿自己通常不能明显感觉到,因此,每当我看到幼儿能与同伴一同友好配合地玩耍、相互协商或给予帮助时,总是及时引导幼儿感受合作的成果,体验合作的愉快。我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激发幼儿合作的内在动机,会使合作行为更加稳定、自觉化。

四、及时对幼儿鼓励和引导

在活动中,我注意观察幼儿的行为表现,捕捉孩子的闪光点。当幼儿做出合作行为,能较好地与同伴合作学习或游戏时,及时地给予肯定、鼓励。如 “你们俩配合真好”老师赞许的目光、肯定的语言、微笑的面容,以及轻抚孩子的肩膀、对孩子亲切地点头、翘起大拇指等,都能使幼儿受到极大的鼓励,因而进一步强化合作的动机,愿意更多地、自觉地做出合作行为。而对不太会合作或缺乏合作意识的幼儿,给予适时的引导与指导。如:“你要和他商量着玩啊!”;“你们都想当将军,没人当士兵,玩不成了,怎么办?”,在教师积极的鼓励和适宜的引导下,幼儿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会逐步而有效地得到培养。

五、家园同步教育

(一)引导幼儿家长积极参与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

幼儿园教师可通过家长开放日、家长会等形式,向家长宣传培养幼儿交往能力的重要性。

(二)指导幼儿家长从以下五个方面培养幼儿合作交往技能

1.克服幼儿“以我为中心”的心理特点。如:经常有意识地让孩子把好吃的东西分给家人或客人;有小朋友到家里玩时引导幼儿主动把好玩的玩具拿出来与大家一起玩;给幼儿买新玩具时可提醒幼儿主动邀请小伙伴一起玩,让孩子经常体验到共同分享的快乐。

2.克服攻击与打架的习性。幼儿共同游戏时,常发生打架的现象。有些家长怕孩子吃亏,就向幼儿灌输“跟别人抢”的意识,这样的教育结果只能使孩子今后凡遇到矛盾时,只会粗暴地大打出手。

3.用规则游戏引导幼儿的规则意识。成人和孩子交往的过程中,孩子经常不能遵守游戏规则,成人与孩子游戏时也要注意按规则进行,让孩子养成规则意识从而减少合作交往中的冲突。

4.鼓励幼儿尽可能多地与同伴交往。家长应多鼓励孩子走出家门,到户外与同伴交往,尽可能多地给孩子创造与同伴交往的机会。

5.刺激正确行为,强化幼儿良好的交往技能、合作。当幼儿表现出良好的交往技能和合作时,家长可运用抚摸、拥抱、奖励等形式,对幼儿进行关注和表扬。

总之,合作是幼儿未来发展、适应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素质。 能与人交往并能很好地与他人合作交往的人永远是快乐的人,不能与人合作交往则显得孤独和不幸。孩子并非生来就知道如何适应社会生活,教师要帮孩子学习如何与人接触交往,逐渐掌握符合社会要求的行为方式,并能初步根据社会规范调节自己的行为,发展交往能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