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6 09:30:5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操作风险案例分析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纵观近期发生的操作风险案例,覆盖面非常广,涉及的范围全面,几乎涉及银行内部的所有部门,既涉及商业银行传统的资产负债业务,也涉及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既包括发生频率高、但损失相对较低的日常业务流程处理上的小纰漏,也包括发生频率低、但一旦发生就会造成极大损失,甚至危及到银行存亡的自然灾害、大规模舞弊等。这些案件呈现出四大特点:一是刑事犯罪案件频发,内外勾结案件凸现;二是尽管银行案件总数稳中有降,但涉案金额上升;三是大部分案件集中在基层;四是因赌博、炒股、经商等原因诱发的案件比重较大。这些案件的发生,是旧体制的弊端、当前社会矛盾、社会信用环境以及传统的银行文化等多种因素相互交织与作用的结果,也是商业银行自身管理体制不完善、基本制度执行不力、内控制度不落实和对基层机构特别是对机构负责人管控不到位造成的。要遏制当前银行案件高发势头,必须坚持改革和管理并重,要从根本上改变“重业务轻管理,重外延扩张轻内控建设”的局面。
一、 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成因
通过总结这些案例,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影响因素可以概括为:制度因素,内部人员因素,系统因素,有关社会因素。下面分别从这四个方面阐述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成因[1]。
(一)制度因素
主要包括制度不完善、滞后性、执行不力等。目前,各商业银行制度建设正朝规范化和标准化的方向发展,但由于内控制度和各程序设计上存在缺陷,许多制度都执行不力从而流于形式;制度的滞后性使得制度建设跟不上业务创新的需要。诸如银行职工盗用客户资金案、贪污公款案、挪用公款案等。
(二)内部人员因素
包括员工思想道德素质、员工业务能力、越权和行为、关键人员流失等。人是操作风险防范的主体,在操作风险的控制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同时随着我国法律制度的不断健全和完善,银行和内部员工之间的劳资和法律纠纷,员工因意外伤害而要求赔偿的事件也不断出现,增加了操作风险的损失。诸如违规放贷案、假冒客户名义办理贷款案等。
(三)系统因素
包括软硬件设备、操作系统网络等。目前,银行都实现了网络化,系统的评估与升级、系统日常维护、系统安全保护就显得非常重要,一旦出现失误,就会引发操作风险。在业务处理过程中,由于网络故障,可能会出现存款重复入帐、取款未下账等。如果不法分子利用这类故障,将错误款项转移将使银行蒙受损失。诸如存款资金被电话银行盗取案、利用假省份证造假案等。
(四)有关社会因素
主要包括外部欺诈、抢劫、盗窃、黑客攻击以及经济萧条、战争等不可抗力因素。从短期来看,操作风险主要来自内外部欺诈,从银行的实践中可以看出,由于内外部欺诈所产生的损失事件数目占到全部损失事件数目的70%,损失频度和强度均高于其他类型;从长期来看,随着银行业电子化程度不断提高,技术性因素引发的操作风险越来越多。诸如:齐鲁银行金融票据诈骗案等。
二、 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特征
(一)广泛性
这些操作风险案例覆盖面广,涉及的范围全面,操作风险发生可能性遍布银行的所有业务环节,涵盖所有的部门,而且风险内容会随着管理实践的发展和管理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增加。既包括较为传统的存取款业务、贷款业务、支付业务、收单业务、担保业务,也包括新兴的代客理财业务、信用卡业务、票据业务、同业业务,还包括银行外包的相关业务;既包括发生频率高但损失较低的日常业务流程的错误处理上,也包括发生频率低但损失较大、甚至危及到银行存亡的重大事件上。
(二)同步性
纵观这些案例,发现随着商业银行业务的创新,业务的复杂程度上升,在制度、流程、系统和人员上会出现许多新的操作风险因子;随着业务规模扩大,在制度、流程和系统上越是容易出现漏洞,人员越是容易疏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发生与商业银行发展的同步性,虽然具有一定的客观必然性,但商业银行内控机制与人员素质的落后是其频发的症结。
(三)多样性
通过总结这些案例,发现我国金融机构操作风险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内部欺诈风险、外部欺诈风险、客户产品与经营业务风险、执行分割和流程管理风险。
(四)基层性
纵观这些案例,大多数操作风险案例发生在基层单位,支行对总行与分行的相关制度和业务规定执行不力,总行和分行对支行的监督也不够充分,基层员工法律和合规意识不足,有章不循,有法不依,或抱有明显的侥幸心理。
(五)放大性
这些案例在发生的第一时间都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大多数基层支行对操作风险案件的发生封闭消息、封闭舆论,只要有负面东西一律不让报道,说是担心引发金融风险。结果是把小问题酿造成了大问题,把小风险酿造成了大风险。比如齐鲁银行事件,普华永道中天会计师事务所早有预警和提示,结果是人员被换,最终酿成大案。
三、 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防范
(一)防范难点
对于这些防不胜防的操作风险案件,国内银行在监控上确实存在不少的难点[2]:
1、案件防范意识不到位
不论是领导者还是一般员工,对案件防范的意识不到位,片面的认为案件主要是指大案要案,操作上的小问题不是案件,没有考虑到往往是这些小问题才导致了大案件;认为业务发展是主要,案件防范是次要,重发展、轻风险的思想还比较严重。
2、制度执行不到位
再完善的制度落实不到位也只是空谈。有章不循,操作不规范在实际中普遍的存在,过分相信自己,没有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导致了“大错不犯,小错不断”的现象频繁出现,久而久之,造成风险漏洞越来越多、越积越大,为案件的发生埋下了隐患。
3、监督检查不到位
没有监督检查,制度就无法真正的落实到位,而在工作中,不论是专门监督检查部门还是业务部门自身,监督检查常常流于形式,重视纸式材料,忽视现场检查,造成在重要工作环节上不能严格履行制度,规章制度的严肃性和相互制约的作用受到了限制,以致引发了案件。
4、案件防范手段不到位
目前,工作中主要强调硬件手段的防范,而忽视员工对案件防范的关心程度、理解程度、执行程度,忽视员工的思想变化、情绪变化、家庭环境变化,缺乏对案件防范措施的创新性、有效性。
(二)防范措施
针对这些防不胜防的案件,纵然监管部门在监控上存在诸多难点,但还是要坚定不移的防范操作风险,以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使金融机构健康有序的发展。就如何防范操作风险问题,提出如下几项建议[3]:
1、全面加强内部控制建设
内部控制制度是有针对性的管理操作风险的有力工具,有效且能保证严格执行的内部控制制度是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的核心。主要手段:第一,加强内控管理文化建设;第二,建立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和合理的组织架构,从制度上保证内控效率。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和合理的组织架构是商业银行内控制度发挥效率的制度保证; 第三,积极开展内部控制评价,建立独立、权威的内部监督制度,确保内部监管的连续性。
2、建立和完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
这是商业银行防范和控制操作风险的一项基础工作,也是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基本要求。主要手段:第一,梳理商业银行的组织架构;第二,专设操作风险管理部门;第三,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
四、 结束语
综上所述,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可能来源于制度、人员、系统和社会等各个方面,任何方面的缺陷都会诱发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发生。在总结我国当今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特征的基础上,我们要抓住重点,克服难点,加强内控制度的执行力,增强员工守法合规意识,在全行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力争全面控制操作风险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杨天玲.银行操作风险成因及对策研究.金融与保险.2008.(6).
[2]中恒国际租赁有限公司项目部.金融业风险案例汇编.2012.
摘 要:由于《新巴塞尔资本协议》把操作风险纳入到资本充足率的计算之中,使得金融界对它的关注显著提高,并对操作风险的估计提出了迫切要求。本文将人工智能中的案例推理技术应用到操作风险估计,并对操作风险案例的描述与存储组织、匹配案例的检索以及检索结果的调整等关键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案例推理;操作风险;风险估计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6)12-0048-03
一、引言
操作风险最早由COSO~在其1991年的报告中提出,但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这一概念并没有引起金融行业的广泛关注,直到巴林银行和大和证券事件发生后,巴塞尔委员会才对操作风险重视起来。
2004年6月,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正式公布新资本协议,明确提出将操作风险纳入资本监管,操作风险开始与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并重成为商业银行的三大风险。常见的操作风险包括:系统或流程缺陷;交易错误;结算延迟;业务连续性故障;内外部欺诈;信息安全性;完整性和机密性受到侵犯;执行、传递和程序管理失误,实物资产损坏;等等。由于操作风险发生的不确定性,因而对操作风险的估计就成为操作风险管理的难点。本文探索使用案例推理方法,分析过去发生过的操作风险事件特点,比较操作风险案例的异同之处,估计可能的风险后果和寻找合适的对策,以提高金融机构的操作风险控制能力。
二、基于案例的推理方法
当人们面临一个新问题时,往往会利用以前解决问题的经验,对当前类似的情况进行分析、推理,得到解决新问题的方法,从而不必从头做起。将人们这种解决自然问题的心理过程上升到方法学的角度,就是基于案例的推理(Case-based Reasoning,简称CBR)。由于CBR方法同传统的基于规则的推理系统(Rule-based Reason―ing,简称RBR)相比,具有知识获取容易、有记忆功能、健壮性好、更加符合人们的认知心理过程等优点,所以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兴起之后,受到人工智能研究者的高度重视。
CBR方法最早由耶鲁大学的Schank教授在1982年出版的专著《Dynamic Memory:A Theory of Remindingand Learning in Computers and People》中提出,是人工智能领域一项重要的推理方法。20世纪80年代后期国外大量学者对CBR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了系统研究,在通用问题求解、法律案例分析、设备故障诊断、辅助工程设计、辅助计划制定等领域取得实用性成果。国内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出现关于CBR方法在经济管理中应用的研究报道,例如李光等设计的基于案例推理的知识库系统设计,陈东明等设计的基于案例推理的复杂装备故障诊断系统等等。
CBR是一种类比推理方法,其基本思想是在进行新问题求解时,借助以前求解类似问题的经验来进行推理,其主要过程是:新问题的描述一相似案例检索一方案调整一方案评估一案例学习与维护。因此,将CBR方法用于操作风险估计时,首先需要构建操作风险的案例库,通过访问操作风险案例库中过去的同类风险案例而获得当前潜在风险的评估。案例推理方法在解决操作风险估计问题时的一般步骤是:
(1)对新问题进行规范化描述;
(2)以新问题的若干特征为检索查询条件,从案例库中查找以前解决类似问题的案例;
(3)将所选出的最接近案例作为样本形成新问题的解;
(4)分析新旧案例的差异,识别新问题的新情况,修正调整得到的解;
(5)对新案例进行整理,添加到案例库。
案例推理的工作流程如图1所示。
三、案例的描述与存储组织
案例描述与存储组织是CBR的基础支撑技术之一,也是将其应用于操作风险估计的基础。案例描述是对过去已经解决了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案的描述,可以用二元组或三元组表示,或者用语义网络、框架、剧本和动态存贮模型(Dynamic-memory Model)等表示。此外,目前对案例特征的抽取与描述的研究还涉及到采用神经网络技术、面向对象技术等。下面介绍用二元组或三元组的方法来描述案例,后面关于案例索引的讨论也以元组的表示方法为基础。元组的描述方法可以形式化表示如下:
case=或case=
二元组的描述包括两个域:问题域(problem-field)和解决方案域(solution-field),这种形式可以用于简单的操作风险领域的案例描述。
三元组的描述包括三个域:问题域、症状描述域(symptom-field)和解决方案域,这种形式可以用于操作风险诊断领域的案例描述。
问题域用来描述问题的特征信息和上下文信息等,是有关问题特征信息的完整描述。一般把问题域分解为多个属性来描述,可形式化的表示为:
problem-field=,表示问题域可以用n个属性来描述。案例的症状描述域一般为案例问题域的自然语言描述,它的作用是为了人们更好的理解案例问题域的描述信息。
案例的解决方案域为针对案例问题域所描述的问题所采取的解决方法的一种描述。可以形式化的表示为:
solution-field=表示解决方案域可以用n个属性描述。
导致操作风险的偶然因素多,风险形成机制复杂,在操作风险发生不同阶段的表现各异。同时案例是知识表示的一种模式,它将专家的知识与经验用描述案例的数据结构表示出来,它实际就是专家求解问题的一个具体例子。本文采用表1所示的知识结构来描述金融操作风险案例。
采用上述框架结构的描述方法,将所搜集到的金融操作风险案例存放到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数据库中,利用关系数据库的索引技术,可以方便地建立案例索引。
四、匹配案例检索
案例检索就是通过访问操作风险案例库中过去同类问题的解决方案从而获得当前风险问题的解决方案的一种推理方法。操作风险案例检索的结果可以是一个最佳操作风险案例,也可以是一组相似操作风险案例。案例检索的效率和案例的索引结构密切相关,如何准确、快速获得操作风险案例的解决方案是评价基于案例推理系统的一个重要方面。
从索引级别上可以将CBR分为单级和多级索引。单
级索引比较简单,适用于风险案例库中案例不太多的情况,可按问题域某个属性的取值进行索引。
多级索引技术对于操作风险案例库较大的情况很有效,可以提高案例检索的效率。下面介绍采用聚类分析方法来为案例库建立二级索引时的案例组织方法。设整个案例库有N个案例,Casebase=,首先对所有的案例按照上文所介绍的方法进行聚类分析(即把相似的操作风险案例按某种方法先进行归类),得到M类抽象案例Abstract Casebase=,其中M≤N。这M类抽象案例作为第一级索引,每类抽象案例中又含有数个具体案例,A―case i=,S为第i类抽象案例中所含具体案例数量。这些具体案例再按照案例的某项属性的取值进行索引形成第二级索引。抽象案例问题域各个属性的取值可以取它所包含的具体案例的各分量的平均值。
在CBR系统中应用的检索方式主要有三种:最相邻法(Nearest Neighbor Algorithm)、归纳法(Induction)、知识引导法(Knowledge-Guided Indexing)。最相邻法适合于案例特征属性为数值型的情况,定义和计算案例之间的相似度(或匹配度),相似度最大的案例为匹配案例。归纳法,提取案例特征上的差异,并根据这些特征将案例组成一个类似判别网络的层次结构,检索时采用决策树搜索策略,适合于案例特征相互独立或推理结果只是案例中某一特征的情况。知识引导法,采用一套规则进行索引控制,根据已知的知识来决定案例中哪些特征在进行案例检索时是最重要的,并根据这些特征来组织和检索。
考虑到操作风险估计的特殊性,操作风险案例特征属性多数是描述性的字符型字段,可将归纳法和最相邻法相结合,按照SQL查询方式检索出最匹配的案例。首先找出“事件类型”和“受影响阶段”两个字段完全匹配的案例记录,从中再查找“事件性质”匹配的记录,如果没有完全匹配的记录,则把条件放宽继续搜索。再按照“发生时间”最接近原则,从中挑出最匹配的案例记录,其中的“实际后果”字段可以看作是对风险的初步估计。为了加快检索速度,也可以给出多个记录供参考,对“事件类型”、“受影响阶段”、“事件性质”、“发生时间”几个字段建立索引。
五、结果调整
通过操作风险案例检索得到的初步操作风险估计结果,严格意义上说是以往相类似事件导致的风险处理方案。而将要估计的操作风险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程度都发生了变化,因而要根据新的操作风险事件特点与风险案例之间的差异对风险估计的初步结果进行调整。
调整方案有计算机自动调整和专家调整两种方式。如果影响推理结果的那些主要因素是有限的而且是可以测量的,可以采取计算机自动调整。一种简单的调整方法是
其中E为风险估计结果;Ec为通过案例检索得到的初步风险估计结果; 为时间调整系数,由于实际风险事件与案例事件发生时间不同需要考虑的调整系数,例如考虑金融业务多少的季节性因素和趋势性因素的影响; 为地点调整系数,由于风险事件发生地点不同或与之相关的操作流程不同需要考虑的调整系数;0-3为程度调整系数,由于操作风险事件对金融机构影响程度不同需要考虑的调整系数;B为其它因素综合调整系数,综合考虑操作风险事件之间的其它差异而确定的调整系数。由于操作风险发生的不同分布特征,各种影响结果的因素不可能全部收集存储到案例库中,这时便可以采用计算机辅助下的专家人工调整方式,由管理人员分析以往操作风险案例与当前操作风险事件的差别,分别确定调整方法与调整参数,并综合考虑其它环境因素的影响。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22003403
随着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操作风险爆发的频率大幅攀升,而且往往造成巨额损失,巴林银行和大和银行的倒闭事件充分证实了操作风险的危害性以及对其进行管理的重要性。2001年以来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连续三次发表长篇咨询报告,与业界磋商如何建立稳妥的操作风险管理和监管机制。不论是金融从业机构,还是金融监管部门,都前所未有地加大了对操作风险的管理和控制的力度。
1 操作风险定义中的内控因素
巴塞尔委员会根据英国银行家协会(BBA)、国际掉期和衍生品交易协会、风险管理协会以及普华永到咨询公司的意见,将操作风险定义为“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系统或外部事件造成的直接或间接损失的风险”。首先,从定义中可以看出,操作风险与内部操作有直接相关关系。内部操作通常就是银行及其员工的作为或不作为,银行能够也应该能够对其施加影响,也就是强调了内部控制系统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其次,人员和人员失误对操作风险的产生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操作风险主要源于银行日常的经营活动,人为因素在引发操作风险的因素中占有重要的、直接的地位。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规定的7类操作风险中有6类都与人为操作有直接关系。
巴塞尔委员会和反对虚假财务报告组织委员会(COSO)提出了内部控制的“三元目标”:业绩目标、信息目标、合规性目标。我国监管当局确立了“四元目标”,即在三元目标的基础上增加了“风险管理有效性目标”。可见,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以防范和化解风险为出发点,是一个风险管理的动态过程。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同样也强调了人的作用,政策制定主体是董事会,实施主体是高级管理人员,控制主体是员工。
单纯从概念内涵中可以初步得到两者之间的关系:管理的内容相同,都对操作风险进行管理;管理的对象有重叠,都对人员的作为与不作为进行控制;管理的特征相同,都注重过程,而不是单纯的阶段性管理。同样,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管理的重点不同,操作风险管理强调“区别”管理,区分出可忍受的风险、可转移的风险,并对其采用不同的管理手段;内控机制强调机制、制度建设。管理的方式方法不同,操作风险管理主要通过技术手段,而内控机制主要通过银行内部组织构架和制度建设来实现管理的需求。
2 操作风险案例实证
通过案例实证,我们想证明的是内部控制与操作风险高度的相关关系,操作风险的产生大部分是由于银行内部控制机制的不健全造成的。
为了说明,首先将操作风险按照损失事件的类型分类。根据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将操作风险分为以下几类:
分类内容
内部欺诈例如,故意误报头寸、员工偷窃、员工通过自己账户的内部交易
外部欺诈例如,抢劫、伪造、空头支票、计算机黑客的破坏。
营业中断和系统瘫痪例如,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损毁、通讯故障、供电中断。
执行、传递和程序管理例如,数据录入错误、抵押管理失败、不完全的法律文件、非法进入客户账户、非客户的交易对手操作失误和供应商纠纷。
雇佣制度和工作场所安全例如,工人补偿申诉、有组织的工会行动、侵害员工健康和安全条例。
顾客、产品和业务做法例如,信用违约、客户秘密信息的滥用、洗钱、银行账户上不正当交易行为和未经许可产品的销售。
实物资产的损坏例如,恐怖行为、破坏行为、地震、火灾和洪灾。
2.1 国际案例
除了著名的巴林银行倒闭事件以外,还有很多操作风险的案例。
1992年,标准渣打银行被印度政府指控违反印度银行法和指引,包括:投资国债、代公司客户投资、给经纪人融资去投资孟买市场,损失4.4亿美元。
日本大和银行由于在资金交易的前台、后台没有很好的隔离,高级管理层对操作风险缺乏认识等原因,其在长达11年的资金交易中,有3万笔交易没有经过授权,最终在1995年累积爆发,最终的损失达11亿美元。
1995年3月15日,由于内部管理不善、贷款和投资出现严重问题,法国三大银行之一的里昂信贷银行出现了高达500亿法国法郎(约100.6亿美元)的坏账。
1997年,摩根格雷费资产管理公司(德意志银行)一名基金经理违反规定,投资于三大共同基金的非上市证券,造成损失超过6个亿。
2001年由于高级管理人员挪用和贷款欺诈,导致基斯顿第一国民银行倒闭。
2001年纽约共和银行在普林斯顿国际经济公司销售的证券中担任管理人,该公司编制虚假财务报表并且混合客户资金,该行因此支付了6.11亿美元的赔偿金和罚金。
2001年FSB超级银行因在证券化的次级优惠贷款中截留利息,会计报表失真,导致该行倒闭,损失金额4.4亿美元。
20002年美洲银行因为解决与国民银行合并之后的诉讼(诉讼美洲银行隐瞒与D.E.Shaw公司的关系),损失4.9亿美元。
2002年爱尔兰联合银行由于在过去5年内发生非授权交易蒙受近7亿美元的亏损。
2002年J.P.摩根大通因为与安然公司有关的诉讼和监管事宜,已经拨备9亿美元的储备金。
就以上有限的案例分类分析,至少可以说明,国际案例中操作风险主要集中在:执行、传递、程序管理和顾客、产品、业务做法两大块内容中。相对而言,防范内部欺诈和外部欺诈是对内控制度的基础要求,而防范执行、传递、程序管理和顾客、产品、业务做法中的操作风险是对内控制度的高级要求。如果内控制度相对完善,那么欺诈行为出现的频率也会有所降低(当然,这种结论存在着片面和不确定性,不排除其他没有搜集到的案例也存在其他方面的巨额损失)。
2.2 国内案例
除此以外,为了更加强调研究问题的现实意义,缩小研究范围,有必要对我国的操作风险情况做出比较细致的讨论。
通过媒体报道,搜集了部分操作风险损失的典型案例。当然,这是不全面的,因为发生损失的金额大小与报道的频率呈正相关,也就是说,操作风险损失金额越大,报道的概率就越高。但是尽管不全面,由于目前我国操作风险的数据库尚未建立,而且很难搜集,对其分析研究就只能通过媒体报道来完成。
由于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市场经济所需要的制度环境仍不健全,而金融领域的改革相对其他领域滞后,管理经验不足,软硬件设备不够先进,致使操作风险在我国商业银行系统内广泛存在,重要的是由于内部控制机制不完善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发生操作风险的频率,并带来了巨大的损失。搜集的34个案例的时间跨度长达15年(1992年2006年),损失金额少则72万,多则高达74亿。而实际上,就2004年一年期间,仅仅工、农、中、建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发生操作类风险案件高达300多起,涉案金额4亿多元。我国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损失总体数量、总数额、单笔损失额呈快速上升趋势。
对我国操作风险来讲,可暂且忽略雇佣制度和工作场所安全以及实物资产的损坏这两类操作风险损失。根据其他5项将34个操作风险案例进行划分。
2.3 结论
(1)内部控制制度设立的不完善、执行的不严格是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形成的主要原因。由于内部控制制度不严,为各种各样的来自银行内部的违规操作提供了可能。大部分案件当事人都是因为钻内控制度不健全的空子,牟取暴利。特别是,存在大量欺诈案件这个事实提醒了我们“人本思想”的内控体制建设还有待极大的发展和完善。
(2)通过对国际案例和国内案例的比较分析,可以得出结论:欺诈性操作风险的多发表明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机制存在基础性的问题和缺陷。如果内部控制高度健全,操作风险仍然无法完全消除,但发生范围会逐步缩小到主要由自然事故而非人为因素所导致的操作风险上来。也就是说,内控制度越不完善,发生欺诈性操作风险的频率越高,内控制度基础因素相对完善,发生欺诈性操作风险的频率也会随之下降。相比较而言,欺诈行为是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而在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中却较少出现,这说明我国商业银行内控制度建设相对发达国家还很落后,存在基础层面上的缺陷,特别是内控制度中基础文化的树立。
(3)在欺诈风险内部分析中,如果一个内控制度相对健全的商业银行中,由于内部欺诈导致的损失不会大于外部欺诈。在具体分析中,我们发现26个欺诈案件中,内部欺诈数量占35%,外部欺诈数量占19%,内部欺诈导致的损失金额占欺诈案件的达24%,而外部欺诈导致的损失金额只有5%。由此可见,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欺诈导致的损失要大于外部欺诈导致的损失,这又进一步说明了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存在严重的漏洞和缺陷。
(4)从现实案例来看,欺诈是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主要类型,而其中内外勾结的欺诈行为相对比较严重。这类行为一旦发生,一般隐匿时间较长,银行的损失极大。这也说明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内控机制还不很健全,或者说内控制度执行不严格、力度不到位。这些内外勾结的欺诈案例大部分是由于高层管理人员掌握着人力、财力、物力等大权,其危害性要远大于基层操作人员。
(5)除这些欺诈案件之外,其他损失类型也与内控制度的不健全密切相关,只是相关的层面不同而已,欺诈性操作风险与内控制度的基本层面相关,而例如,顾客、产品和业务做法以及执行、传递和程序管理等操作风险与内控制度相对较高层面相关,对它们的防范要求更为严格、更为缜密的内控制度建设。
(6)不仅操作风险所分类型之间不能完全区分,操作风险和信用风险、市场风险之间在某种程度上也不能完全割裂开来。金融机构有时很难清楚地区分客户不能偿还贷款,是由于“正常的”信用风险导致的,还是由于信贷人员本该认真审查而事实上却没有的操作风险造成的。也就是说,在目前的风险测量体系中,有相当一部分所谓的“信用风险”实质上应属于“操作风险”。
3 内控视角的操作风险管理
当然,我们并不能完全将操作风险的形成归结为内控制度的不完善,但至少可以说明后者是前者频繁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管理、防范操作风险主要从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和执行方面入手。这也是各商业银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开展公司治理结构的改革所不可或缺的内容。
(1)观念上,树立商业银行内控制度的基本文化思想,这属于企业文化的一个子集。培养员工,使其具有最基本的防范操作风险的意识,树立防范、管理操作风险的责任观,认为这是作为银行一员所必须的基本原则和责任。提出操作风险管理的宗旨,定期举办培训会议,举行操作风险防范管理的评比活动并施以不同的奖惩措施。
(2)业务上,建立动态的全过程的风险管理线,完善内控制度的过程管理。
风险管理线包括操作风险内部的和外部的管理程序。
操作风险涉及领域非常广泛,业务操作的各个环节都有可能发生操作风险。所以必须建立一个从预防、监控到缓解的动态的、全过程的风险管理线。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内控程序主要是单一程序而不是复合程控,管理压力主要集中于风险管理部门,业务部门没有防范操作风险的意识和动力,而实际上,业务部门是操作风险的“发源地”,需要严加防范。所以,应当在业务一线设立操作风险的预警机制,培养业务人员的操作风险防范意识,确立奖惩机制。具体的法律部门、稽核部门也应当承担操作风险管理的责任。
操作风险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存在重叠或交叉的部分,不能完全将它们割裂开。所以全过程的管理线还要关注三大风险之间的转化,及早在管理部门之间建立交流机制和渠道,防止风险的“真空地带”和迅速转化。
(3)人员上,确立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但激励机制的建立也要考虑操作风险的因素。
除了对业务的风险管理之外,更重要的是对人员的风险管理。从案例分析发现,高层管理人员欺诈导致的损失是操作风险中不可小觑的一部分。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商业银行的董事会、监事会、股东大会三会的治理结构建立仍处于起步阶段,三会不能有效发挥作用已是不争的事实。尤其是监事会,很难起到监督管理的作用,高层管理人员由于没有受到有效的约束,滋生了谋取暴利的动机,导致金融腐败在操作风险上集中暴露。因此,建立对高管层的控制机制,实施有效的激励约束作用是关键之举。当然也不能忽视对基层一线人员的激励。
现有的银行激励制度的设计往往过分看重盈利性指标,忽略了风险指标。在对银行高层管理者进行评价时,没有区分其经营业绩的取得是建立在冒险型策略还是稳健型策略(策略风险是操作风险的一种)的基础之上,也没有相应的对报酬予以调整,那么这就鼓励了银行雇员采取冒险型策略以获取更大利润可能性的动机,使银行面临更大的操作风险,因为风险就是一种损失发生的不确定性,一时的利润可能潜伏着巨大亏损的可能性。所以,必须将操作风险水平纳入报酬激励设计中,这样才能有效控制操作风险。
(4)组织机构上,健全三会一高的内控制度,重塑内审的权威性。在我国,通常执行这一职能的机构是内部审计部门。与国外商业银行不同的是,我国银行的内审部门与一般不是平行设置,并不是直接隶属于监事会,往往对分支机构的稽核监督容易,对总行层面的稽核监督难以开展,其权威性、独立性受到极大程度的制约。因此,从内控角度讲,应尽快健全监事会的作用,提升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将其纳入监事会的独立框架中。
参考文献
[1]樊欣,杨晓光.从媒体报道看我国商业银行业操作风险状.管理评论[J].2003,15(11):4347.
[2]巴曙松.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框架下的操作风险衡量与资本金约束[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3,(2).
[3]罗平.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研究文献及评述[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一、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定义及内容分类
(一)操作风险的定义
银行操作风险的界定较为复杂,银行包括声誉在内所有的资产基本都被覆盖在其中,国内和国外的金融界赋予操作风险的定义也都各有不同。主要包括下面一些观点。(1)操作风险较早的定义就是指除了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以外的风险,这个定义较为模糊,没有针对性,实际意义也不是很大。因为信用风险在不同银行的定义是不同的,这样就将导致对操作风险的划分不同,(2)英国银行家协会指出,操作风险是由于内部程序、人员、系统或外部因素造成的直接或间接损失的风险。(3)美联储对操作风险的定义是由于违规操作、不完善的系统及欺诈造成的非预期性的损失。(4)目前来看,被大多数人认可的操作风险是指因为失灵或不完善的内部程序、人员、系统及外部事件所导致的损失。
(二)操作风险的内容分类
巴塞尔委员会依据银行损失事件的类型对操作风险进行了分类,其主要包括内部欺诈、外部欺诈、就业政策和工作场所安全、客户产品和业务操作、业务中断及系统失败、实体资产损坏、执行与流程管理等。
我国商业银行在结合国内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对操作风险内容也做出了分类,主要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大类。其中,内部因素包括操作失误、违法行为、流程设计不合理、关键人员流失等;外部因素包括外部欺诈、经营环境恶化等。
二、会计操作风险的定义及其主要风险点
(一)会计操作风险的定义
银行业几乎所有经营业务的运营都与会计有关,这使会计操作环节成为被关注的高风险区域。一般来说会计风险可划分为会计管理风险、会计系统风险与会计操作风险。我们在这里要探讨的会计操作风险就是指商业银行柜面业务及后台的会计综合管理中存在的风险。
(二)会计操作的主要风险点
随着业务品种在商业银行的不断增加,会计操作风险也不断地加大,其主要的潜在风险点体现在核算与结算风险、账户风险、授权风险、轮岗风险、金库管理风险、会计信息化风险等方面。
三、商业银行会计操作风险的成因分析
(一)组织结构与机构设置不合理
多年来,商业银行一直在延用一种纵向的、以分行为主的科层式组织架构,这种组织架构的特点是分行主导、分权管理,管理链条过长、信息传递不及时、分行的权力过大,行长负责制更是使各业务岗之间的彼此监督成了一种摆设。在这种环境下,绝对的权力就容易产生腐败的行为。
近年来,我国的会计操作风险案例多发生在基层分支机构,所以对基层营业机构的会计操作风险防范尤为重要。商业银行对此的认识不足,对基层会计操作风险的管理通常由内控合规部门负责。商业银行一般是一级分行以上内审部门来组织实施非现场审计,非现场审计系统也不能完全覆盖基层内审机构,基层分支机构会计操作风险管理职能不完善,总行对分行是不可能进行实时监督的,这就容易引发会计操作风险。
(二)人员的配置水平无法满足会计风险管理的要求
银行的工作多是由人来完成的,银行的制度和流程也是人去设计和执行的。操作风险和人员配置紧密相关,对人员管理不到位就容易产生道德风险和能力风险。在我国,很多的商业银行没有建立起一套科学的人员任用机制,特别是在选拔任用银行管理层方面,既没有对人员综合素质的评估过程,又没有完整的岗前培训,上级对干部使用的考察重能力、轻品德,重外部业务内力、轻内部管理能力,这就造成了潜在的风险。
另外,中小商业银行人员流动性大且储备不足,部分银行的业务增加量远远高于人员增长,造成了会计操作运营人员的缺失。过多银行强调网点柜员的压缩,而压缩却不能与网点的调整同步,人员、岗位矛盾越来越突出。过分强调减员增效,使网点人员不足,一人多岗、不相容职务不分离的情况时有出现,造成人员素质与岗位设置都难以符合风险控制的要求。
(三)会计操作风险的评估手段落后
我国商业银行会计操作风险要加强管理,必须要能够对每个机构会计操作风险水平做出客观的评价,但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会计操作风险的评估手段还比较落后。
首先,我国商业银行可量化的综合评价指标不多,差别化管理难以实施,管理重点不能精确地定位。商业银行评价会计操作风险的体系还不成熟,管理者基本还是凭借主观经验来确定风险管理的重点,其客观性及准确性都较差,机构风险点的变化和管理水平不能及时反映,差别化管理遇到瓶颈。
其次,风险评估工作达不到会计操作风险控制的要求。新业务及金融工具的不断更新换代使会计操作风险不断增加,但内部控制风险评估工作的发展速度却落后于业务的更新,这就难以满足会计操作风险控制的要求,无法准确识别风险点,不能有针对性地警示员工,会计操作风险发生的概率大大增加。
(四)业务发展与风险控制出现矛盾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银行在市场上也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竞争,这就使银行及分支机构极为关注绩效指标、存款贷款等市场指标。部分银行的管理层只重视业务发展,轻视风险控制,对会计操作风险可能给银行带来的危害认识不足,甚至出现了为取得业务发展而干预会计操作的情况。以牺牲原则为代价来获取客户,片面地强调市场业务的发展,必将导致违规操作的发生,业务发展与风险控制失去了平衡点。
存款与贷款的扩张完全以绩效为导向、存款任务指标与绩效奖金挂钩,这容易引发违规操作,导致内部风险控制失控。近年来的很多会计操作风险案例就是由于盲目揽储造成的,部分银行人员为了个人利益,将内部控制流程和制度抛于脑后,给商业银行经营造成的危害极大。
(五)内部审计缺乏有效性
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和监管制度并不缺乏,但这些制度在真正的执行过程中却被变通打破,有效性也就大大地降低了。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缺乏有效性主要体现在缺乏内部审计应该具有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内部审计方法过于偏重事后监督、审计范围不够全面、不重视对高级管理人员的监督等方面。
四、防范商业会计操作风险的对策
(一)完善会计操作风险控制的组织架构
首先,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必须合理,公司的股东大会、监事会、董事会的运作必须保持独立性,务必明确各位置的权力与职责,建立起各个机构相互制衡来管理银行的组织架构,权力、执行、监督、经营等机构要相互分离。银行管理机构要合理的行使各自的权利,保证银行内部各部门及员工各司其责、相互监督。
其次,会计操作风险全程检查体系要在银行内部建立起来。商业银行在进行内部控制体系设计及会计操作风险管理时,应该注意权利相互分离的原则,应建立分层次全程监督系统,对银行的经营活动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的实时监督。
(二)形成内部控制文化,全面提高内控意识
会计操作风险是很难把握的,也确实较为复杂。在银行中要全面普及内控意识,内控文化的宣传对象也不仅仅是银行的管理人员,具体执行操作的银行普通员工也要覆盖到。银行内部员工只有提高自己的内控意识,才能更有助于银行的平稳发展。内控文化的传播目的就是要提升员工的能动性,使银行的运营更加稳健。
首先,银行内部不能仅仅注重银行业务量的增长,也要在内部树立起会计操作风险的内部控制意识。银行的管理层应该从全局把握会计操作风险,将风险始终控制在萌芽状态。
其次,在银行内部要明确会计操作风险的防范不仅仅是银行内审部门的工作,也关系到银行的管理层及银行的各个部门,各部门间应相互合作、彼此监督,共同规避可能发生的会计操作风险。
最后,要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防范会计操作风险的内控文化,银行的管理层要大力对这一文化建设给予支持,提升银行全员的内控意识。
(三)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奠定会计操作风险管理的基础
要在银行内部建立培训机制,全面提高银行员工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品质、职业素养,提高专业知识及综合能力。
首先,要在银行内部大力宣传法制教育及职业道德教育。银行可通过先进事例报告、内控案例分析、内控知识竞赛、行业经验讲座等多种形式来强化会计人员、监察人员的职业道德,使银行员工有正确的价值观,让员工对法律法规与内部制度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
其次,要强化会计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银行内部要有针对性地对各个岗位进行适当、有效的培训,人员上岗必须有相关培训合规证书,切实做到岗前有培训、上岗有证书,改变原来老员工带新员工的教育办法,鼓励学习、鼓励创新。
(四)量化综合评价指标,实行差别化管理
选取一些内控措施重要环节的执行情况、内外部检查出的风险性问题等能反映会计风险控制状况的指标,将这些指标纳入风险评价体系,根据各个指标风险重要程度的不同来分别设定分值,然后根据综合分值对机构的风险防范水平做出全面的评价。对风险不同的机构,可以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将管理精力向管理薄弱的机构倾斜,通过整改汇报、加强培训、跟踪验收等形式,改进其会计操作风险管理状态。
(五)建立银行内控的信息交流与反馈机制
首先,银行内部要实行信息化管理,信息数据均可联网体现,便于内部信息的实时获取,也便于发现问题及时向上级领导反映,从而进行及时的整改。
其次,信息管理员应该将信息进行及时的整理及提炼,形成有价值的信息平台,负责内控的人员获取相关信息后要完成风险分析,及时控制风险并有效减少风险。
(六)充分发挥审计在会计操作风险中的监督作用
要建立起独立的对董事会负责的内部审计部门,使审计职能更充分地发挥;通过网络技术采取非现场稽核手段对业务操作进行监督;重视内部审计的同时也要大力借助外部审计手段;审计部门要对各部分风险防范有一个系统的分析,建立全面风险预警体系及应对风险的预案。
参考文献:
业务运行操作风险表现形式很多,我们从形成风险的直接原因来分类,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人为违章操作形成。表现在操作过程中有章不循,或违反操作流程办理业务形成差错或风险。二是操作流程不严密或制度不健全,在操作过程中随意处理形成风险。三是技术原因形成风险,例如因临柜人员综合素质低,无法识别票据真伪形成风险。四是道德风险。表现在内部人员作案或内外勾结作案,也是业务运行操作风险的黑洞。五是操作失误形成风险。临柜人员每日都要进行业务操作,不停做账务处理、清点现金等大量重复性劳动,工作中的失误也再所难免。
风险形成的深层原因:
(一)管理机制的偏颇导致人员风险意识薄弱
尽管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原因,但通过对大量案例分析显示“十案十违章”,有章不循、违章操作是所有案件中的共同点,根本原因就是经办人员风险意识淡漠,在日常办理业务中没有树立风险防范理念。但这一原因的产生,与我们行的管理体制(特别是奖惩机制)也有较密切的关系。目前,很多业务和产品指标通过上级行层层分解下达到网点直至每一名临柜柜员,而这些业务发展指标完成情况均与柜员绩效工资收入挂钩,并且在收入中所占比重较大,如揽存、销售基金、发卡或推销一笔保险等兑现多少收入,而对工作中无差错事故、无违章、无案件的柜员则没有明确的考核奖励标准或奖励很少,相对于产品奖励来说可谓九牛一毛,以至于某些员工趋利冒险。如揽存开户不审核客户身份证件,办理集体发卡、集体工资业务由他人代签客户名字等,为完成任务受理柜员明知违章仍然受理,形成风险隐患。一些网点负责人或业务主管为了营销业务,放弃了主管职责,或不认真审查凭证,或将授权卡交于经办柜员,使业务主管的授权与监督形同虚设,客观上形成了核算管理和案件防范上的一些漏洞。
(二)人员素质不能适应新业务、新制度的变化。
因新老员工更替及岗位轮换,目前银行内部人员的流动性很强,但还没有建立一套科学、合理、有效的员工培训机制。一是新进员工经过简单培训后就匆匆上岗,并且培训中也是简单介绍银行基本业务及制度,并没有掌握操作要领,使大部分新员工对制度要求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对制度规定的目的和意义更是一知半解,只能是边干边学,因此技术性风险错误或事故难以根除。二是目前业务品种不断增加,业务、电子业务发展迅速,系统也在不断完善和更新。一些业务、电子业务、信用卡业务任务下发或产品开发都在个金部门,基层支行对员工的培训一般由核算部门负责,由于部门分工不同、沟通协调不够,致使对员工的业务培训出现脱节现象,员工的素质和技能跟不上新业务发展变化的节奏。
(三)内控机制不能有效发挥作用
第一,管理人员思想认识存在偏差。一些领导干部不能正确认识业务发展与内控管理的关系,过分强调业务的开拓与发展,往往以实现多少效益作为自己的功绩,而对内控管理和风险防范重视不够。但一个大的事故或案件给银行造成的损失和影响却很可能使支行一年或数年创造的效益毁于一旦。第二,制度建设跟不上业务发展变化。我行各项业务发展较快,特别是电子银行、业务、银行卡等发展迅猛,但管理制度、核算制度建设却没有及时跟上,特别是对新业务在凭证的使用、管理和控制上,没有严密的流程、办法,形成一些风险点;另外,新的制度办法不断推出,旧的制度没有明确废除,造成基层行无所适从。第三,监督检查落实不到位。目前在支行以总会计、核算管理部为监督,以网点负责人、营业经理为操作管理,建立了运行管理的事中控制体系,但有的行配备的营业经理对前台业务不熟悉,在没有经过全面、系统的培训就持卡上岗,因而对特殊业务处理能力受到制约,弱化了事中监督的作用。同时,各职能部门对新业务的检查普遍重视不够,特别是对业务、电子业务的检查频率较低,使一些风险不能及时暴露并得到有效控制。
(四)外部欺诈及内外勾结作案
当前,对于银行来说外部环境比较严峻,利用伪造变造票据、凭证进行诈骗的活动时有发生;伪造证件冒充行政司法机关人员进行查询、冻结、扣划,利用假身份证开户等诈骗行为也屡见不鲜,犯罪分子欺诈花样不断翻新,无孔不入攻击银行薄弱环节。另外,有的员工贪图享受,为利益所驱,内部作案或被社会不法分子诱惑利用,内外勾结作案。去年发生的邯郸农行金库盗窃案就是一起员工为个人利益不惜铤而走险,给银行造成巨大损失的典型性案例。
二、业务运行风险防范措施
(一)以人为本,积极开展风险防范教育
一是防范操作风险应立足于以人为本,加强员工队伍建设。作为管理者一定要加强员工的心理引导,要让员工有平衡的心态,这样才能发挥每一位员工能力和潜力,建立公正、公开、公平的薪酬、晋升等激励办法,为员工创建宽松、和谐的发展环境,培养员工爱岗敬业精神,强化员工的责任心,提升员工对银行的忠诚度和贡献度。二是对员工采取案例分析等方式经常性地开展警示教育,通过警示教育活动
,使员工在思想上对违法违纪的行为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对其所造成的危害有深刻的感触,并逐步巩固员工抵御违法违纪行为的思想防线。三是加强对员工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导和教育,促进员工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杜绝虚荣、贪婪等不良道德观念的诱惑。引导全行员工站在对工行事业负责、对员工自己负责、对家庭幸福负责的高度来认识违规违章的危害性和遵章守纪的重要性,时刻保持自警、自醒和自律,根除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真正把“视制度如生命,纠违章如排雷”的理念贯穿到一切业务经营活动中。 (二)强化内控管理,提高制度执行力
第一,加强内部管理,建立和完善科学的考核机制。建立权责利相结合的绩效评价和考核机制。合理调配临柜人员及营销人员,科学调动员工积极性。强化和落实各级行经营管理责任,推行问责机制,加大责任追究力度,确保各项业务迅速健康发展。第二,加强对人员和岗位分工的管理,健全岗位责任,狠抓重点部位、重点环节,重点网点、重点人员管理,培养员工良好的操作习惯,使其业务操作做到规范化、标准化。第三,提高制度执行力。为防范风险,银行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和措施,要让这些制度措施深入到员工的脑子中,贯彻落实到业务操作中,而不是停留在纸上、墙上,才能有效防范和控制风险。比如制度规定小额低风险业务由一人办理,特殊业务和大额业务双人办理换人复核,在复核过程中就要认真负责,不能流于形式造成风险。第四,业务发展制度先行,要加快针对新业务的制度建设步伐,同时根据业务发展变化改进旧制度,使制度更具有可操作性。
(三)加强业务培训,提高防范能力
一是加强员工的业务理论学习和柜面操作与业务流程的培训,新员工上岗前做好全面培训,各部门相互协调配合,对新业务,新流程改造及时进行学习,通过培训不仅让员工懂得如何正确处理业务,还要明白业务的来龙去脉,掌握业务的风险点。二是加强员工识假、辨假技能的培训。要求柜员熟练掌握票据、凭证标识、暗记等反假技能,利用配备eto票据定位对比器和紫光灯等仪器设备,对可疑现钞、票据进行鉴别,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堵塞业务操作漏洞,杜绝诈骗风险。
(四)优化业务流程,减少风险环节
从近年来国内外商业银行由操作风险引发的案件分析看出,人员因素是操作风险发生的主要因素,具体表现为操作失误、有章不循、服务意识不强、风险意识淡薄等。因而我支行一直将会计人员管理作支行管理工作的重点。严格控制操作风险,做到自我监督、相互监督和部门监督相结合,合规操作,尽量确保万无一失。
1、注重培训工作,使新员工操作风险发生机率大大降低
我支行会计队伍的特点是年轻员工比例大,社会经验和从业经验不足,防控风险的意识稍显薄弱。为此。一方面我们通过师父代徒弟的形式,传授业务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传授业务易发生的风险防范经验;另一方面我们通过案例分析达到警示的目的,来加强员工的风险防范意识。我们将分行会计处下发的风险提示、总分行下发的案例编印成册,组织员工进行深入的分析学习,并引导员工互相交流学习体会,强化员工的是非观念,让新员工明白这样做会产生的后果,以及相对应所带来的损失,以降低新员工发生操作风险的可能性。通过上述方式,保证我们新上岗员工在上岗前就具备了一定的业务技能和风险防范意识,表现在上岗后差错率低,柜员成长快,发生操作风险的机率低。
2、岗位设置与人员能力相匹配,潜在产生操作风险几率低.
一方面我支行从员工的业务能力、职业素养、从业经验几方面综合考量,按照新核心的岗位要求对各个岗位进行人员配置。另一方面我支行积极探索有效的业务培训形式,创新人员素质提升手段,针对新核心下新的操作模式对高柜岗、低柜岗、总会计等不同群体的业务知识和操作技能制定了培训考核,来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目前来看,每个岗位的员工都能比较好的完成本岗位的职责,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自己的作用,降低了自身发生操作风险的可能。
3、坚持不懈抓员工思想建设工作,保持员工队伍相对稳定
员工为本,支行从工作、生活、后勤等方面,积极创造条件,为员工创造好的工作生活条件,保障员工权益,免除员工后顾之忧,使员工可以集中精力把好风险防控关口。同时,经常性观察员工思想动态,帮助员工正确面对精神压力,并通过谈心等方式给予适时的心理上的辅导,真诚的对员工的职业规划给予积极的建议,引导员工以阳光心态面对工作,防止职业倦怠现象出现。经过努力,打造出一支纪律严明、作风过去硬、能征善战的会计队伍。
目前,支行会计队伍相对稳定,员工能够自觉抵制社会上的不良现象,能够自觉抵御外界不良思想侵袭,从根本上消除了会计部位操作风险隐患。
二、推进内控建设,积极构建风险防控长效机制
1、实行不兼容职务分离控制,操作风险低
本行按照新核心的岗位设置要求,确定重要岗位和不相容岗位,强化岗位监督制约机制,落实岗位独立、相互制约的内控要求。本行严禁一人兼任非相容的岗位或独自完成会计全过程的业务操作等。
2、实行分级授权审批控制,操作风险低
落实分行分级授权办法,对所有业务进行梳理,实行分级授权,对于重大的业务和事项实行管理班子集体决策,任何个人不得单独进行决策。
3、突出总会计作用,有效降低了发生操作风险的可能.
我支行注重突出总会计作用,要求总会计实时复核高低柜员的业务,即使发现业务问题,疑问之处问清查明。这种实时而全面的业务监督至少可以在两个方面起到作用,首先对前台柜员形成强烈的被督促感,这能显著加强前台柜员的危机感,从而更加审慎的办理业务;其次,一旦发生业务风险,总会计的及时发现能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有效降低了发生操作风险的可能.
4、实行岗位间相互制约监督,有效控制主管操作风险发生
一方面营业经理和总会计在高风险业务和特殊业务授权办理上相互监督制约;一方面主管行长对营业经理和总会计在高风险业务和特殊业务授权办理上监督控制,很好的抑制了主管自身操作风险的发生.
三、优化内部流程管理,有效降低操作风险
1、完善标准作业流程,有效降低操作风险
近期根据分行近期下发的抵质押品出入库等十三项风险节点,对照本支行的相关业务操作流程,进行了全面了梳理,。对其中一些流程进行了相应的调整的同时,对13项业务的流程进行了进一步规范,提高了作业流程的标准化,更好的降低了了由操作流程所引发的操作风险。
2、落实高风险业务低柜集中处理以及高风险业务前后台分离制度,有效降低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产生于日常的操作与工作流程,当作业体制与外部环境之间出现矛盾时,操作风险产生的频率便会增加。近年来国内银行频繁爆发的临柜业务操作风险,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旧体制下的作业流程与金融市场的日新月异变化之间出现了矛盾,原有的内部控制适用性快速降低,操作风险顺势上升。近期分行下发的高风险业务集中由低柜处理,以及高风业务前后台分离制度,以客户为中心、以流程为视角,导入了风险管理理念,实施临柜业务流程再造,一方面实现了低柜人员对高风险业务的集中的作业,一方面大大减少营业机构临柜业务人员触发风险的机会。所以,我支行根据制度要求,很快转变了支行作业流程,有效提高全行临柜会计操作风险管理能力。
四、加强制度建设,夯实管理基础
不断健全完善管理制度,防范操作风险的发生。一方面提高人员的执行力。铁的制度与铁的执行力相适应,对上级行已有的制度包括行为排查、积分管理、风险例会、岗位交流、强制休假等制度必须不折不扣地抓好执行。另一方面完善工作机制。结合自身实际,不断补充和完善案件防控相关制度和激励约束机制建设,不断完善案件防控工作的考核评价机制,有奖有罚。诸如开展“万笔业务无差错”、“百日无差错”等易实施、易操作、易考核的活动,突出机制的正面激励作用,有效地调动各层面做好案件防控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目前,引发操作风险的问题及对策
1、执行力不足问题
一是简单随意,理解上级政策不全面,执行有关操作规定不认真,甚至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二是机械照搬,说一办一,形式上执行坚决,实际上消极怠工;三是被动应付,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预见性,不推不动;四是笼而统之,工作不具体、不深入、不扎实,浅尝辄止,只讲原则话,不求精细化;五是虎头蛇尾,开始抓得很紧,后期疲疲沓沓,缺乏后劲,不能持之以恒。
对策:在编制“操作流程”过程中,重点针对在执行制度办法中容易出现问题的薄弱环节,把操作流程与各岗位职责有机结合起来,对每项业务、每个环节需要哪些岗位、涉及哪些人员、执行哪些流程、履行哪些职责都作了细致明确的规定,初步实现了操作上有遵循、执行上有责任、管理上有依据。其次,把操作要求细化到流程中。为突出业务操作流程简便易行的实用特色,在设计流程时,对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业务流程进行分别编制和分类管理,同时引入了操作图表。凡是有具体流程的,都有清晰的操作流程图以及所涉及到的各类业务文本,突出了指导性和直观性,使具体操作人员对整体业务流程有更加全面具体的认识和把握,便于各岗位人员学习和执行
2、员工缺乏归属感和责任心
员工由于队伍中80后居多,暴露出的问题是缺乏责任感,关注自己的业务较多,不是站在整个支行的角度考虑问题,环节上容易出现问题。比如交接的过程,只交接了业务本身,没有交代业务的风险环节点,存在潜在的操作风险。
对策:通过设置A、B岗,加强替代岗位的培训和锻炼,加强支行内部的轮岗,使替代B岗柜员能够更好的承担A岗位的工作;另外培养员工的责任心、团队精神,一项业务往往是大家都多关注一点,风险就可避免。一线本身工作节奏快、风险高、对员工综合素质要求高,作为管理者做法讲求方式方法,得到员工的认同,最大限度的听取员工的意见和建议,让员工有归属感。同时,要辅之于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关注员工,关爱员工,关心员工,营造家园氛围,增强他们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3、员工对新业务掌握不熟练
鉴于产品种类和业务范围日趋多元化,员工对新业务掌握不熟练,因而在工作中出现不能准确把握操作风险点的现象。
对策:在这方面,管理者要针对新业务新流程进行扎实有效的培训,采取晨会、风险分析会抽问、抽测、实操等方式,灵活机动地对员工的学习效果进行检验,使新员工真正学有所进,学以致用。
4、应变能力不强,易将操作风险扩大
有的员工遇到操作问题,由于缺乏经验,往往手忙脚乱,这样就容易把操作风险扩大。
对策:定期开展应急演练,熟练掌握突发事件的处理方式和上报流程,遇突发事件要积极沟通能够,即使上报,控制事态的发展,缩小知情面。
5、系统风险上,存在职业倦怠苗头
一是系统需授权业务多,容易产生倦怠;二是新系统客观上,也存在操作风险。
对策:管理者应加强责任心,相互进行监督。同时,通过即使学习下发的风险提示,做业务时加强自身审核判断,逐步适应新系统,降低由系统原因所产生的操纵风险。
6、信息的交流与反馈不够
有关统计表明,在商业银行案件中,多数案件发生在会计领域,基本都涉及柜面业务,给银行、员工、以及客户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声誉损失,因此,柜面业务的操作风险防范对于商业银行稳定运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围绕商业银行柜面操作风险这一内容探讨了其涵义、表现形式、产生原因和防范措施。
一、商业银行柜面操作风险的涵义
关于操作风险的定义,业界有很多说法,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在《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中将操作风险定义为:由于人员、内部程序及系统的不完善或外部事件影响而导致损失的风险。全球风险专业人员协会认为:操作风险是与业务操作相关的风险,包括因业务操作失败形成的操作失败风险和由于外部环境变化形成的操作战略风险。国际清算银行对操作风险的定义是:操作风险是信息系统不完善或内部失控造成损失的风险,它与人员、系统上的失败以及程序和控制不当密切相关。
二、 商业银行柜面操作风险的表现形式
(一)因操作人员在工作中操作失误而引发的操作风险。操作失误主要是指柜员在业务操作过程中由于缺乏责任心、对业务不熟练、基本功及业务知识不过关、工作疏忽遗漏以及偶然的误操作等原因形成失误,这在工作中较为常见,通常表现为录入错误、操作错误、遗漏关键操作步骤等情况,如金额输入错误,客户名称录入错误、业务操作反方向、业务交易代码记错、使用交易错误、入错会计科目等差错,这类风险事件通常有更正的措施,且因为没有主观隐蔽性,通常较容易被事中监督、事后监督发现而及时得以纠正和控制,使风险事件得以制止,损失得以挽回或减轻。
(二)因操作人员主观违规引发的操作风险。主观违规是指操作人员在熟知操作流程及相关制度的情况下,因内外部各种因素,不按规章流程操作,致使风险发生。
(三)因欺诈引发的操作风险。欺诈可分为内部欺诈、外部欺诈、内外勾结等情况,因欺诈引发的操作风险常常会导致较为恶劣的金融案件,无论是工作人员主观作案,还是工作人员在工作之余接触犯罪分子,在威逼或利诱的情形下内外勾结作案,亦或是犯罪分子熟知银行业务和操作程序,利用银行风险漏洞,或利用风险防范意识和经验不足的新员工作案,都会给银行、客户带来巨大损失,严重影响银行、客户的资金安全及银行声誉。
三、商业银行柜面操作风险产生的原因
(一)人员管理失效,造成风险隐患。
(1)人员配备不足,工作压力较大,岗位制约失效。第一,有些商业银行因节省人力成本考虑,往往以最低配置来配备人员,较繁忙的网点柜员工作压力较大,长时间疲劳操作,就容易因疏忽、主观省略、误操作等引起风险事件。第二,人员配备不足难以形成有效地岗位制约,部分网点存在混岗兼职现象,存在较大的风险隐患。
(2)员工培训体系不完善,培训不到位。一是对新柜员培训周期较短,常常以老柜员带新柜员的方式代替系统培训,把老柜员的习惯性做法当作制度来执行,更无法准确地判断业务的风险点,存在风险防范盲区。二是对新业务培训不及时,柜员难以立刻适应新业务,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
(3)人员轮岗频率不合理,容易引发操作风险。一是轮岗流于形式,以带班检查、强制休假或内部调剂等方式代替轮岗,未能发挥轮岗防范风险的实际意义,二是轮岗过于频繁,员工频繁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客户和业务特点,这样不利于管理上的稳定和业务上的发展。
(4)人员激励措施不足。对柜员重惩罚、轻奖励,柜员长期精神压力较大,工作积极性不高,并且容易引起逆反心理,影响工作情绪和工作效率,低级错误屡犯屡错,屡错屡犯,形成恶性循环。
(二)业务流程和管理制度在建设方面存在滞后性,因制度缺陷引发操作风
险。如新产品出现后,业务流程需优化再造,相应的规章制度需要同时跟进,但是商业银行因市场竞争的需要,往往过早地开展业务,而制度建设和柜员培训及考核相对滞后,在衔接期间因柜员未能马上适应新业务容易引发操作风险。
(三)经营管理导向问题引发操作风险。随着商业银行由经营型向创收型转变,很多分支机构过于追求业务量和营销指标的增长,而忽视了“内控优先,审慎经营”的理念,忽视了操作风险的防范。
(四)系统升级与业务发展速度、制度建设的契合度不够,操作系统不稳定,科技设备落后,从而形成操作风险。
(五)执行力不足引发操作风险。一是对规章制度的执行力不足。二是对风险防范的执行力不足,表现在没有将风险防范时时刻刻挂于心中,马虎大意,或心存侥幸。
四、商业银行柜面操作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加强人员管理,树立“内控优先,审慎经营”的经营管理导向。根据业务需要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形成有效的岗位制约,通过提高系统智能化水平等手段减轻前台工作压力;制定合理的轮岗频率,使轮岗既能发挥风险防范的作用,又能够不影响业务发展;增强柜员绩效考核中的激励措施,提高柜员工作的积极性;减少柜面营销任务,使柜员把精力放在认真钻研业务,减少柜面操作风险发生的概率。
(二)完善培训体系,加强员工培训。第一,建立一套新柜员培训制度,包括集中培训、柜面实习、问题反馈等,通过业务知识和业务技能考核后方能上岗。第二,通过各种方式激发柜员学习的积极性,将学习方式由集中灌输向主动学习转变,培训方式由集中培训向业务自学+集中交流转变。第三,加强对新业务知识、新流程和制度的培训学习,使柜员能够在接受新业务之前对相关业务流程和制度了然于心,对业务的重要操作环节和关键风险点非常熟悉。第四,加强风险警示及职业道德培训,通过大量实际案例分析,加强柜员对风险的认识,提高对风险的识别和判断能力;开展警示教育,使柜员认识到合规操作的重要性,形成不能违规、不敢违规、不想违规、不必违规的自我约束机制。
参考文献:
文章编号:1003-4625(2010)12-0103-02 中图分类号:F832.3 文献标识码:A
操作风险一般是指因操作流程不完善、不规范或制度不健全、系统故障、人为过失以及外来因素造成的银行经济损失。会计操作风险是直接表现在银行会计结算业务上的操作风险。接连不断发生的金融案件,绝大多数出现在操作风险上,更多的直接发生在基层行上。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制度执行不到位、财会人员违规操作,内控、管理、防范措施不到位,有章不循、执行不力、监控手段不完善,监控和执行不到位,系统监控建设上还很滞后等等。防范会计操作风险、建立防控会计操作风险的长效机制,在当前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农发行河南省分行针对综合业务系统上线运行后给财会工作带来的操作、管理和核算方式方法的转变,逐步建立了系统运行管理前台监督、突击现场检查和远程视频监控的会计安全监督体系,简称“三位一体”。这对于防控会计操作风险起到了重要作用。那么,如何更好地在基层行运用该体系,充分发挥其作用,从而进一步达到提升防控会计操作风险的能力,笔者结合实际,提出以“三位一体”为核心,采取“三级联防”、“三化建设”、“构建防控会计操作风险文化”等防控措施,建立和加强防控会计操作风险的长效机制。
一、以“三位一体”为核心,实施三级联防,筑起防范会计操作风险的“防火墙”
主要是以“三位一体”为核心,建立县级支行主管行长、会计主管、防风险监督员三级联动监管机制,实施立体式、双联式、联动式防控措施。
一是三级联动。在现有的管理机制基础上,充分发挥县级支行主管行长、会计主管的作用,在会计出纳部确定一名会计出纳人员(可以是会计坐班主任)为防控风险监督员,主管行长向行长负责,定期检查会计工作;会计主管对主管行长负责,具体组织和管理各项会计工作,监督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处理重要会计事项,定期抽要会计业务,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定期向主管行长汇报工作,但不参与具体事项;防控风险监督员对会计主管负责,执行各项会计制度和操作规程,履行所承担职责。形成由低到高层面的防控机制,这样能更加有效防控操作风险。
二是双联式防控。在“三位一体”的体系下,实施三级联动,形成纵横交错的立体式防控网络,实施双重监控。上级行随时可以监控到基层行的行为,基层行可以随时监控自身行为,使管理行的监督责任和操作行的监管责任捆在了一起,实现了上下互动。这样不仅可以有效防范和控制操作风险,而且可以促进内部管理质量和经营效益的提升。
二、应以“三位一体”为核心,大力推进“三化”管理,夯实防范会计操作风险的“根基”
对会计操作风险及业务流程的各个层面、各个环节进行全面风险分析,查找风险点,并针对各个层面、各个环节的风险点整章建制、行为立法,完善涉及资金汇划、重要凭证使用管理、业务核算、票据业务、企业贷款、档案管理等各个环节操作风险防范会计制度、规范和标准,完善会计操作、会计结算管理、风险防范的行内立制。这些“立制”包括健全各岗位、各级人员的岗位责任制、权限范围、操作程序和管理程序,形成一个完备的、到位的、全面的会计操作风险管理的制度体系。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规范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和会计核算与管理的程序和方法,对全部会计操作风险进行事前防范、事中控制和事后监督与纠正的连续动态监管。
一是要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要严格按照会计基本制度,在全面综合考虑各项会计业务的特点的基础上建立具有较强的规范性、实用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的风险控制制度。对新业务、新产品的开发,服务新方式的出台应及时组织建立与其业务相配套的切实可行的制度和操作规程,并要在业务发展的过程中发现薄弱环节,对其进行不断的补充和完善,确保每项业务都有章可循。同时还要提高每个会计人员遵章守纪的自律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以确保各项制度落实到位。对业务流程的不同环节,应由不同人员完成,通过流程使不相容岗位职务分离,达到各岗位之间相互牵制的目的。坚决杜绝任何个人独揽业务全过程现象的发生。
二是合理配置会计岗位人员。建立一套风险评价与监控体系,随时预警,努力把风险控制到最小限度。由于会计业务流程是所有业务的最基础的平台,会计操作风险必定对其他业务产生影响,所以应建立财务会计、风险管理、审计以及其他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对会计操作风险管理的机制,共同把关,综合防控。
三、以“三位一体”为核心,积极构建防控风险文化,营造防范会计操作风险的良好氛围 建设防控会计操作风险文化,就是要通过各种形式形成各类人员直至全行对制度、管理、风险防范的认同感和共同价值观念。
[中图分类号] R-04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3(a)-0136-02
本院是一所综合性二级甲等教学医院,常年批量接受多层次的护理实习生进入临床实习。近年来,随着医改的深入,人们法律观念及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由实习护士引发的护理纠纷日益增加[1]。因此,在带教过程中实施风险管理防范实习护士引起差错事故显得尤为重要,是确保实习过程中护理安全的重要途径[2]。本院通过将风险管理运用于护理临床带教工作中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4月~2010年3月进入本院实习的75名护生作为对照组,男性1名,女性74名,年龄18~22岁,平均(19.4±1.1)岁;4年制本科8名,5年制高职30名,3年制中专37名。2010年4月~2011年3月进入本院实习的78名护生作为观察组,男性2名,女性76名,年龄18~22岁,平均(19.8±0.9)岁;4年制本科10名,5年制高职32名,3年制中专36名。两组护理实习生在性别、年龄、学制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带教模式进行带教,主要对带教要点、难点进行相应的讲解,在实践过程中给予相应的指导,并对疑难问题进行相应的解答。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将风险管理融入临床教学中,具体方法如下:(1)强化风险意识。护生进入临床实习前重点进行护理安全教育,学习医院规章制度、职业道德、《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病历书写规范》等法律法规;定期组织护生开展差错事故案例分析和讨论,提高护生的法律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教育护生严格保守患者的秘密和稳私,严格执行医院的各项护理操作规范和要求,避免与患者发生冲突。(2)选择优秀的带教老师。要求科室按下列标准选取:热爱教学工作,职业素质好,责任心强,专业知识全面、技术过硬,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从事临床护理工作5年以上,具备大专及以上学历、护师及以上职称的护士来担任带教工作;定期组织带教老师参加各种临床教学学习班和专题讲座等,通过学习相关法律和法规及风险管理知识逐步加深带教老师对风险事件的理解,提高带教过程中防范风险的意识;加强带教老师的思想管理,从思想上认识到工作责任心的重要性,避免发生责任风险。(3)落实护理操作风险制度。根据各学校的实纲要求,结合本院实际工作情况,将30多项常见的临床护理操作,根据操作风险指数进行分类,分为高、中、低、零度风险四个等级。观察组的护生进入临床实习后,带教老师必须严格按照风险指数给予护生操作指导。对于高、中风险护理操作,带教老师首先要评估护生是否具备完成该项操作的能力,之后祥细告知操作要点,并指导护生按步骤完成,操作过程中还需要严密观察患者的反应,如出现异常,要求护生立即停止操作;对一些低或零风险的护理操作,可以指导学生多练习并达到熟练的程度。在制订护理操作风险等级制度时,将查对、沟通、保护患者隐私、血源性暴露等风险因素也纳入其中,要求带教老师不断提醒,护生注意防范。(4)规范和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建立临床教学质控组,定期督导临床科室带教过程中各项规章制度执行情况,对带教工作中做得好的给予表扬,不足的及时给予指正;护士长注意加强带教风险监控,不断强化带教老师的风险意识,善于发现问题,对各种违规、差错现象,要及时进行反馈、查处,以防止类似情况发生[3]。建立带教风险事件处理预案,一旦发现风险,立即采用预案,将风险程度降到最低。
1.3 观察指标
实习期末分别对对照组及观察组护生的风险知识、态度及行为进行调查,参照国内外流行的知信行(KAP)问卷,对比两组护生得分情况。统计护理缺陷、投诉事件、血源性暴露发生例数等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分别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护生风险知识、态度和行为得分比较见表1。两组护生实习期间发生的护理缺陷、投诉事件、血源性暴露发生例数情况比较见表2。
3 讨论
护理临床实习是护理教学活动的关键环节,是护理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重要过程,是护生向临床护士转变的过渡阶段,是培养一个合格临床护士的必经之路。本院每年都要接收不同层次的护生进入临床实习,防范护生引起差错事故是护理教学管理的重要内容。有研究表明,71%的学生反映目前学校医疗风险教育内容与临床实际需要脱节[4],这对临床带教进行风险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持续专业的、法律的教育及培训,通过一些发生纠纷的护理风险事件案例分析,强化护理实习生的法制观念和护理安全意识,让临床带教老师及护生明白自己在带教及实习工作中面临的医疗风险,注意自觉规范行为、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和责任意识,有效地降低了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
严格落实护理操作风险制度,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由于临床治疗护理工作繁忙,很多带教老师表示对护生的带教常感心有余而力不足,特别是实习后期对实习生的管理放松了,加上护生自认为已具备一定临床经验,完成一些护理操作不成问题,常在脱离老师视线的情况下大胆工作。据报导,实习后期出现的差错占实差错的93%[5-7]。因此,通过落实护生操作风险等级制度,一方面有利于规范临床老师的带教行为,严格把握“放手不放眼”的原则,指导和督促护生按正确的流程工作,使其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另一方面使临床带教护理操作更为规范,从而有效地规避了风险,利于保证临床护理安全,得到师生的认可。
在实际工作中,大多数护生都认为查对制度是一项非常繁琐的制度,自认为在工作中不会发生看错姓名床号、接错液体的现象;初到临床,风险识别能力弱,对不认真执行护理操作规范、操作欠熟练、忽视患者隐私等产生风险的因素认识不足。因此,带教老师除要向其解释执行制度的意义外,还要重点指导和督促护生在工作中如何正确执行和遵守规章制度以及严守各项操作规程,让护生知道自己所做的每一项操作都有可能对患者造成伤害,每一个步骤都不得省略。只有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才能有效地回避和化解风险。通过不断规范完善各项临床教学管理制度,规范护生行为,护生的风险防范能力明显提高,各种隐患明显减少,做到安全教学,为患者提供满意的服务。
综上所述,带教风险贯穿于带教工作的全程,通过持之以恒地对护理实习生实施风险教育,教学过程中严格执行各项带教管理制度,护生的风险意识明显增强,减少了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提高了临床教学质量,确保临床护理工作安全。
[参考文献]
[1] 姜秋红. 护理职业风险的相关因素分析与管理对策[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12(22):52.
[2] 李素. 护理临床带教中的风险及防范措施[J]. 现代护理,2009,6(28):111-113.
[3] 孟旭颖. 加强护理安全管理有效防范护理纠纷[J]. 护理研究,2007, 21(2):549-550.
[4] 郭春燕,朱晓卓,沈励铭,等. 高职护生医疗风险教育的思考[J]. 卫生职业教育,2008,26(15):93-94.
[5] 刘义兰,王桂兰,任小英,等. 法律法规教育对减少护生实习差错的研究[J]. 中华护理杂志,2002,37(3):171-173.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2-0-01
当前,我国的银行业已经成为了国民经济运作发展中的重要一环。商业银行想要在金融市场中取得更高的成就,就必须放眼未来。即从细节出发,不断增强自身经营成效,降低经营风险。会计柜面操作作为银行经营的最基层面,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商业银行不仅应当清晰认识其对于提高经济效益的作用,而且还必须全面认识柜面会计在日常业务办理中潜在的操作风险。
一、柜面业务操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柜面会计职业素质与业务要求不适应。目前,大部分商业银行将柜面会计作为最基础的岗位。很多柜面会计整体素质偏低,尤其是缺乏专业的财会管理人才。由于自身专业素质(如:财会管理、财会操作技术等)不足,同时缺乏必要的培训和岗位适应期,导致柜面会计常常在业务操作时,由于业务、政策等不熟悉而导致在具有操作中出现技术性差错,严重时可能引起重大经济责任案件。此外,商业银行结合宏观政策与自身发展等情况,需要经常修改内部制度,或是推出新产品。各项业务又涉及到了各项业务类型与不同管理制度中,增加了柜面业务的适应难度。此时很多柜面会计缺乏扎实的基础,难以快速地掌握并熟练操作,也进一步增大柜面业务风险。
(二)柜面操作的相关制度执行力不强。我国商业银行最初发源于国有银行。直至今日其管理制度还未能从国营企业的管理结构中脱离出来。其本质是与市场经济的发展脚步不能完全吻合,管理制度中存在的一些根本性问题始终未能根治。正是由于制度不健全、执行力低下,导致柜面会计的操作容易出现不循章不遵令的情况。其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制度实操性不强。银行内部制度多以部门为单位进行制定,未针对具体业务或具体岗位制定;部分制度制定不具体,难以落实;制度与实际情况存在冲突;制度制定过于理想,人力或财力成本过高;由于缺乏监督,使得柜面会计私下偷奸耍滑,应付了事。譬如,不执行预留印鉴审核操作而直接将支票做一折痕以图省事。
(三)柜面操作的风险防范意识薄弱。柜面会计的道德风险是银行业务操作中的风险之一,容易诱发经济案件[1]。不同的人对于会计职业道德的理解与掌握程度也不同,最后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就会出现巨大的差别。特别是当前,柜面会计在专业学习和上岗工作中都缺乏必要的职业道德教育,不能够充分的认识到会计职业的特性。因此使得他们在操作过程中容易忽略从业准则。同时我国日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以对社会经济分配制度产生了显著影响。利益来源的复杂化,使得柜面操作中容易滋生不正之风。此外由于商业银行内部的监管人员由于专业技能不足,未经过系统、专业的财务知识培训,缺乏专业的财务管理知识与经验,导致其监督职能不能有效履行,这也进一步消极促进了柜面风险的增长。
二、商业银行会计柜面业务操作风险的防控策略
(一)健全会计柜面业务操作的各项制度。商业银行在风险管控中应当重视建立包括柜面操作风险在内的全面化、全程化风险管理流程[2]。将不同类型的客户、不同的业务产品、不同的业务操作都归入整体风险管理体系之中。首先,完善柜面风险防范控制机制。商业银行应当结合自身财会管理及柜面业务操作实际情况,制定相关防范与控制制度。在制定操作规范管理时应当尽量涵盖所有的柜面操作及相关操作,避免出现制度盲区。其次,严格贯彻执行相关防范与控制制度,尤其是需要严格执行财会权限管理制度与岗位制度。在制度执行的过程中,积极确保各项各业务操作都能依法依规开展,并善于发掘管理盲点与误区。通过不断调整、完善柜面管理制度,才能提高制度的适用性与科学性。同时将加强柜面会计的风险责任追究纳入制度之中,对于部分未按照相关规章制度执行而导致发生风险者进行严肃处理。
(二)加强业务培训与人才队伍建设。任何一个行业的发展都必须要有优秀的团队做支撑,这样才有发展的可能。柜面会计作为商业银行经营的重要参与者。商业银行必须要加强柜面会计队伍方面的建设步伐,并且要注重培养发展柜面业务所需要的“通用型”人才、“管理型”人才以及“专家型”人才,从而有效加强柜面业务的凝聚力。商业银行应当开展各种形式的岗位教育培训工作,包括各类实务培训与理论知识培训。尤其是对于刚入职人员必须进行财务管理相关基础知识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培训和电脑操作技能,提高其专业技能,从而最大限度的减少甚至消除操作失误。通过人才引进以及全面系统的业务培训,稳步提高柜面会计人员整体素质,从而逐渐培养一支拥有保险、理财、证券等复合型知识的人才队伍。
(三)提升柜面会计的风险防范意识。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包括柜面会计在内的很多的工作人员都缺乏风险意识。由于对银行信用风险不够了解,认识不够深刻,致使其工作表现跟当前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不能很好地衔接。因此,必须要培养柜面会计风险意识,定期开展风险教育,让风险意识深入到银行的各个工作环节。风险教育应当注重多种形式,努力形成客观公正、敬岗爱业,依法办事的工作氛围。譬如结合柜面会计容易出现的操作不规范与违规行为,开展案例分析;经常组织讨论会,鼓励柜员积极发言,共同查找不足。在开展风险教育时,还要积极引导柜面会计树立出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建设会计职业道德,培养从业人员的规则意识是最主要的方向,这样不但让柜面会计清楚的认识到规则,同时也能够让其形成风险意识与规范习惯的愿望。同时商业银行还应当要求柜面会计积极增强财务风险的防范意识。只有树立风险防范意识,才有利于最大化的发挥财务危机预警体系的功效,才能够确保柜面业务操作合规合法。
长期以来不断完善的会计体系,已经能够提供及时、准确、真实、完整的会计信息。商业银行应当重视柜面业务的操作规范,从队伍建设、思想意识和内控建设多个层面入手,积极规避柜面操作风险。这对于银行防范经营风险和提高经济效益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随着房地产开发企业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热潮兴起,近年来,我国各地在建筑建设工程上的投资力度逐年扩大,建设市场呈现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为了确保工程质量,降低工程造价,以科学合理的资金投入,来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就必需认真做好建筑工程的招投标管理工作。建筑工程招投标行业隐藏着一些经济风险,一些招投标机构采取的不公平的竞争手段,如贿赂、寻租,这给建筑企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招投标工作人员应重视对该项工作的风险识别和风险防范。
1 建筑工程招投标的风险
1.招标机构面临的风险
对于建筑工程招标机构来讲,其面临着外部操作风险和内部管理风险。在外边操作风险方面,主要包括招标人的不法行为潜在的风险,如商务条件、技术能力不具备,而隐瞒客观情况进行的招标业务,这样就给招投标操作带来风险。另外,不同地区、不同行业招投标的市场规则不统一,招投标管理和操作程序上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样也给招投标工作带来风险。对于招投标机构的内部管理风险方面来说,首先,存在着建筑工程招标业务操作风险,如招标业务流程不严谨,技术审核过于粗糙,招标公告时间和报名时间缩短,设置过高的技术要求等,这样就出现了流标现象。其次,存在着建筑工程招投标的财务管理风险,如投标保证金数额比较大,面临着财务风险问题。最后,招标工作中的职业道德风险。招标人员容易受到利益引诱,出现受贿问题,如泄露商业秘密的违法行为,会出现质疑和投诉问题。
2.建筑施工企业的招投标风险分析
建筑承包商在进入某地区市场,进行承揽该项目进行招投标工作要面临以下风险:如信息不对称产生的失真和失误风险、业主买标风险、联合保标风险以及报价失误风险等。对于国际工程项目来说,存在着招投标程序审批与国内接轨的困难,造成的拖延导致招投标工作效率比较低。而国内工程项目的招投标来说,存在着地方保护的问题,涉及到审批环节和手续的繁杂,信息的不畅通的问题。特别是工程项目招投标文件编制的不规范,具有明显的倾向性,具有实力的施工单位很难投标。
2 建筑工程招投标风险的识别
2.1运用专家经验法
通过组建专家小组来进行招投标的风险识别,并对风险进行评价和量化。专家实地考察后,提供建设项目的信息和工程状况,讨论项目招投标风险的因素,如技术、工期、成本,并对此进行风险量化的评价意见。
2.2制作风险来源表
招投标人员将招投标工作风险进行全面罗列,这样就可以涵盖风险发生的频率和损失的程度,如风险来源,发生的时间和次数估计,以及风险的后果程度。这样就能够使工作人员对风险有详细的了解。之后就是对风险进行归类,便于对风险进行管理。
3 加强建筑工程招投标操作的规范和风险防范
3.1加强建筑工程招投标的业务管理
建筑企业要设立招投标工作的监督机制,要建立单独的负责管理部门,加强监管的力度。进行招投标的工作人员要掌握最新的法律法规和相关的政策,加强学习,并且与业主要进行有效沟通,获得业主的认可,才能确保招投标工作的顺利开展。建筑企业要完善招投标的管理制度,通过科学的管理制度来降低和控制风险,建立项目管理目标责任制度和风险防控应急处理方案,建立“招标项目投诉质疑案例分析制度”,相互借鉴防范,以及完善流程的审批程序。
3.2提高建筑企业员工的业务素质
建筑企业要提高员工的综合能力,加强对员工的业务素质的培训和培养,充实员工的技术含量。提高员工的道德风险意识和业务风险意识,加强员工的招标项目操作经验的交流和总结,对员工要进行道德信用监督。同时,建筑企业内部的各部门要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便于招投标项目团队和员工的操作优势,共同对招投标的风险进行分析讨论,从事招投标的工作人员应严格按照招投标的操作流程,加强对工作流程的标准化实施。
3.3提高财务风险管理水平
建筑企业要对投标的保证金进行专人管理,按项目分别列支核算收支,设立投标保证金专户。加强发票和现金管理,标书销售人员必须领用由财务部门开具的专用发票,避免在销售招标文件环节业务人员直接接触现金。与此同时,企业应采取先进的招投标方式,通过网络进行电子招标投标,这样能够为企业招投标工作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通过网络进行的开标、评标,规避了人为风险。
4、结语
通过对建筑工程招投标的风险控制机防范措施进行分析和研究,认为,在建筑工程招投标工作中存在着一定的工作风险,要加大对各类风险的识别和防控。建筑企业要建立健全招投标风险防控体系和制度,要加强在业务流程和财务管理方面的水平,提高建筑工程招投标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增强风险防控意识,运用先进的招投标技术和方法,将建筑工程招投标工作的风险进行有效控制,促使企业的招投标工作进展顺利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敏.浅谈目前市政工程招标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建筑经济.2009.S1.
[2]周永盛.浅析现代建筑工程项目风险管理与控制[J].现代商业.2011.06.
关键词 中小银行 供应链融资 业务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1基于宏观系统风险与行业系统风险的建议
宏观系统风险与行业系统风险是息息相关的,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其整体来看比较宏观。然而中小银行在面对这两种风险时略显渺小,无论是从市场地位还是话语权方面都不能与之媲美。相反大型商业银行的行业包容性较强,地域辐射面积广,影响力也大,比之中小银行其在面对宏观系统风险与行业系统风险时的抗险能力较强。
1.1积极预测宏观经济走向,建立行业信息归集制度
宏观经济的走向不只影响金融行业的发展,它影响着全民经济的发展,积极预测宏观经济走向,未雨绸缪先经济而行,在宏观经济即将繁荣时加大对风险相对较高收益也相对较高的企业的融资力度,在经济即将下滑之际,提高对风险性和收益性相对较低的企业的融资。另外宏观经济走向的预测同样可以看到未来哪些行业属于逆经济周期行业,哪些属于与经济周期同步的行业,从而对于行业的选择有一定的帮助。反之,收集行业信息,把握行业动态也会对总体经济的走向有一定的把握。
1.2分散融资所属行业,达到优劣互补强弱搭配
由于行业之间并不是同强同弱的关系,所以行业的发展状况也是高矮不一的,对于中小银行在选择供应链融资的行业时应该做到把鸡蛋放到不同的篮子中去,也就是通过行业的分散来分散融资风险。大型商业银行由于大客户的数量较多,业务风险较小,其追求收益的稳定性。
2基于供应链协调风险的建议
供应链协调风险来自于供应链中核心企业的协调能力,如果核心企业的协调能力较差,那么协调风险就较高,反之则较低。大型商业银行所掌握的核心企业一般都是行业内的领军企业,其协调能力即对上下游企业的控制能力较强,相反,中小银行在此方面却存在很大劣势。为此,提升核心企业的协调能力是中小银行应对此类风险的主要解决办法。
2.1建立核心企业行业影响力排名制度
供应链融资的灵魂石核心企业,所以一个好的核心企业必然会带来好的供应链和高质量的资产业务,所以在供应链融资的源头――核心企业的选择上要加大力度。建立核心企业排名档案了解各个核心企业在行业内的影响力排名,因为通常情况下影响力与协调能力成正比关系,影响力较高的企业在行业内的话语权也相应较高,其上下游企业的配合意愿也相对较强,所以选择影响力靠前的企业作为核心企业是降低协调风险的第一措施。
2.2建立核心企业协调能力检查制度
核心企业在协调上下游企业或是物流企业时,其协调能力不只在于其自身的影响力也在于其相关的协调意愿。如果核心企业积极协调并设立一些强制供应链上的企业配合的条款,那么一定会提高其协调能力,但是一些核心企业钟情于尽己责为最佳,仅仅是尽到自己应尽的义务和责任而忽视其他利益方,为此建立协调能力检查制度能够以第三方的角色对企业的协调能力进行监督,设定一定的评分标准,达到合格的企业将会获得银行信贷支持的更多优惠,反之亦然。
3基于企业规模、流程信息化和银行具体操作风险的建议
相对于宏观系统风险、行业系统风险以及协调风险而言,企业的规模、业务流程的信息化以及银行具体操作风险都是比较容易控制的。在这里企业规模相对比较被动也很难改变,故只能在初期选择时加以控制。而流程信息化和银行具体操作风险却是中小银行比较容易控制的。大型商业银行由于建立时间较长相应的制度规范健全,其业务标准化建立较为完善,具体操作风险也把控严格,所以在这两方面其优势明显大于中小型商业银行。
3.1建立流程信息化标准
由于供应链融资业务涉及的企业较多包括核心企业、融资企业以及物流企业,因此业务流程中的信息沟通是高效办理业务的重要因素。参与者的增加要求流程的信息化,而信息化标准的建立是银行与企业之间无障碍沟通的有力保障。
3.2建立信贷人员业务办理规范和交流机制
在银行业中最容易控制也最容易发生风险的就是操作风险了,无论是规模大小还是成立时间长短,操作风险是所有银行都不可避免的风险。中小银行由于成立时间较短,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很容易导致此类风险的发生。其次建立信贷人员的交流反馈机制,加强不同笔业务人员之g的交流,互换经验,以杜绝经常性的或是新的操作风险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曹文彬,马翠香.基于供应链金融的应收账款融资博弈分析[J].商业研究, 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