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6 09:30:5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风险及保险管理专业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一、大型实业集团保险业务存在的问题
大型实业集团资产规模庞大,内部管理层级多而繁杂,下属公司数量众多,在保险业务管理方面常存在问题。
(一)保险管理制度体系不够健全,管理分散现象普遍
保险管理在整个企业管理体系中的重要性遭到忽视。在制度层面,部分大型实业集团没有制定集团统一的保险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内部保险管理工作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尤其是下属公司保险业务缺乏统一、规范的保险制度对其约束管理,均由下属公司结合当地情况自主决定,管理比较分散。
(二)保险管理组织体系有待完善,业务专业性不高
部分大型实业集团专门负责保险管理的力量相对薄弱,如仅设立个别兼职保险管理岗位,保险管理模式和管理人员无法满足管控要求。在保险管理组织、制度、投保、索赔等方面缺乏有效监督管理,索赔能力较弱,存在出险后无法定责的安全隐患。保险管理人员多为财务人员兼职,在投资资产风险分析、保单审核、经济性评价、定损定责、索赔管理等方面缺乏专业性,面对保险公司变化多样的保单设计和产品组合,缺乏识别能力和判断能力。
(三)保险腐败事件频发
对保险行业相关价值链条研究后发现,由于保险市场竞争激烈,各家保险公司业务差异化程度较低,针对不同区域、不同资产的保费费率制定标准差别较大,行业并无严格统一的保费厘定标准。因此,大型实业集团在保险行业实际操作过程中,人情保单、关系保单以及利益交换保单等现象并不鲜见,易滋生道德风险甚至经济犯罪行为,保险腐败事件频发。
二、设立内部保险经纪公司的效用分析
大型实业集团设立保险经纪公司,有助于提高风险管理能力,提高保险议价能力,提升经济效益,培养专业保险管理人才。
(一)专业保险安排有利于提高风险管控能力
大型实业集团通过保险经纪公司对保险业务进行专业安排,有助提升大型实业集团整体风险管控能力:一是专业人员较全面地掌握保险理论,具备专业的保险技能;二是作为内部保险经纪公司,对实业集团内部风险特点更加熟悉,能够进行风险查勘、风险识别,发现所面临的风险点并提出风险管理建议;三是能够用科学的方法,识别与衡量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频率与损失的幅度;四是能够专业地理解保险公司的各种复杂的保险条款,从中做出正确的选择。通过这些专业技能,保险经纪公司可以安排保险公司与大型实业集团实现“总对总”的保险服务模式,量身定做,切实开展各项配套的服务,以专业的保险安排、索赔和风险管理服务,提高集团风险管控的能力。
(二)有助于整合内部保险资源,提高整体议价能力
随着大型实业集团的不断发展壮大,业务将遍布全国或全球,这些项目的保险投保及理赔服务将受项目所在地的政治、经济、法律以及保险公司等的限制,保险费率、条款、服务标准等各不相同,若没有专业机构来处理保险相关事宜,各工程建设和生产单位必须花费较大的精力来处理保险的相关事宜。
根据规模经济原理,保险经纪公司通过整合大型实业集团内部的保险资源,代表集团统一协调投保形式,统一集中评选保险人,有利于获得谈判优势及优惠的承保条件,可以争取到包括责任范围、费率水平、免赔额、付费方式、赔款支付方式、防灾防损以及风险管理服务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优惠条件。如2009年中电投集团收购贵州金元集团之后,通过中电投保险经纪公司整体规划,为其节约了大量的保费。
(三)将部分支付给保险公司的费用转化为集团内部收益
保险经纪公司的收入一般分为三个主要渠道:一是直接保险的佣金收入。对于大部分险种,佣金率基本上不超过毛保费收入的15%,运输险等个别险种可以达到20%甚至更高。二是再保佣金收入。由于大型实业集团投保金额大,很多时候需要通过再保和共保的方式安排保险。经纪公司可以通过帮助安排再保,向再保险公司收取佣金,个案个议,但佣金率一般维持在再保保费的5%。三是保险咨询收入。该项业务费用率没有严格规定,在新成立的保险经纪公司的业务收入中占比很小,但是在发达国家,经纪公司咨询服务类的收入占比50%以上。作为咨询机构,保险经纪公司主要经营成本为人工费用和各项管理费用,若业务量饱满,公司创利效率较高。
(四)有助于培养专业人才,提升大型实业集团外部形象
大型实业集团成立保险经纪公司后,可以充分利用该平台培养、锻炼自己的保险人才队伍,应对不同环境、不同模式的保险业务发展需要,为大型实业集团实现战略发展保驾护航。同时,大型实业集团通过成立保险经纪公司统一管理保险业务,将保险业务完全标准化、阳光化、透明化,有助于侧面提升集团外部形象。
参考文献:
近年来,随着我国铁路建设规模不断扩大,施工企业承担着越来越多的铁路工程施工任务,铁路工程项目管理水平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工程保险伴随着工程项目的发展,在铁路工程建设领域得到相当程度的普及,并已成为铁路工程承包合同的必备条款。然而,由于施工企业工程保险管理专业人员的匮乏,施工企业和项目部工程保险基础工作和日常管理还十分薄弱,如何加强工程保险管理工作,实现合理转移风险、追求更高的风险管理目标,已经成为企业亟待解决的重要研究课题。
1 加强项目工程保险管理的必要性。
铁路工程施工项目多处于复杂的自然环境之中,往往经过高山峡谷、跨越大江大河、穿越戈壁沙漠和岩溶发育等特殊地区,加之铁路工程项目施工周期漫长、规模宏大,建设的复杂程度超过以往任何时期,施工期间施工单位需投入大量的机械设备和人员,长期处于不安全的环境之中,一旦发生各类自然灾害和意外事件,将会给员工带来严重的人身伤害,给企业造成巨额的经济损失。为应对风险、降低风险因素给企业带来的损失,选择工程保险已成为大多数施工企业转移风险的重要手段。但在工程保险管理工作中,许多施工企业和项目部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和不足,如保险管理工作还未得到领导足够的重视,工程保险投保方案制订不科学、不完善,保险日常管理工作不规范,索赔工作体系不健全,索赔工作开展不及时,索赔质量和效益不高。因而努力提高工程保险管理水平,加强管理工作,真正发挥保险的补偿功能和作用,提高索赔效益,为项目保驾护航,促进项目顺利进行和健康实施,达到预期的风险管控目标就显得尤为重要。
2 工程保险的全过程管理。
2. 1 选择保险顾问协助处理保险业务。
工程保险是高度专业和交叉的工作,涉及金融、法律、财经领域以及工程技术和预算等专业知识,工程保险管理包括项目风险识别和分析、保险方案制订、保险公司的选择、保险合同谈判签署、出险后的理赔等一系列工作。对于多数项目管理者而言,保险专业知识储备不足、认识不够全面,同时施工企业大多缺乏专业的保险人才和专门的保险管理业务部门,在和保险公司的业务往来中,企业可以说处于专业知识、经验和信息完全不对等的被动状态,依靠自身力量实现保险管理工作目标还不现实。因此企业需要引进专业保险顾问处理相应的保险业务,利用他们对工程风险管理和保险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从业经验,协助企业和项目进行项目风险和意外事件的判断和分析,结合项目的实际和工程施工合同约定,确定风险的应对处理手段和措施,拟定工程保险组合方案,代表承包商选择实力雄厚、费用合理、服务优良、信誉良好的保险公司承担保险业务,为企业争取最理想的保险条件和最优惠的保费,并提供理赔等后续服务。
2. 2 制定科学合理保险方案。
科学合理的保险方案是进行招标工作、开展保险工作的基础。保险方案的制定是以合理的保险费投入获取最大程度和最有利的保障为前提。施工企业和项目部应组织项目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会同保险顾问,在全面审核施工图纸的基础上,认真组织现场踏勘,详细了解沿线的施工条件、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地质情况,全面收集所在区域的气象、水文资料,在此基础上认真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并优化施工方案,编制机械设备和劳动力的投入计划,合理布置施工总平面图。在此基础上,项目部应召开专题会议,组织各方面的专家,分析所收集的资料和技术文件,研究讨论项目所面临的可能自然灾害和各种意外事件,对项目进行科学、合理、充分的风险分析评估,并制定工程保险投保方案。
一般而言,工程保险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即工程一切险( 包括物质损失部分和第三者责任险) 、雇主责任险、人身意外伤害险、机动车辆险等。对工程一切险,可根据分析所确定的风险程度确定投保范围; 对于雇主责任险,项目部应与公司人力资源部门充分沟通,了解现行国家《工伤保险条例》政策,根据本工程特点、工人雇佣方式及统计的危险工种比例等数据来确定是否购买和购买范围,如果本项目内有较多的高危岗位,如桥梁、隧道工程比例大,从事水上、高空、地下作业人员较多,则应考虑投保雇主责任险,对所雇用的劳务分包企业同样要求其投保雇主责任险,防止出险后劳务分包企业无力进行赔偿,连带影响项目实施;企业投入的大量施工用机具、设备和机械装置,可以根据需要购买机械设备险,如架桥机、隧道内的施工机械等。有条件的项目还可以通过扩展雇主责任险或购买团体意外险,加强工人遭受意外后的保障,减轻企业的责任承担。
如某项目在确定施工组织设计后,经过认真分析制订了项目投保方案,对风险高的单项工程进行了投保,如路基、桥梁涵洞、隧道工程等; 对风险较低的工程则不予投保,如现场箱梁的预制、轨道及站后工程等,这样既节省了保费的支出,同时风险较大的工程项目也获得了可靠的保障。
2. 3 保险公司的选择。
目前国内有很多保险公司都开展了工程保险业务,可供选择的保险公司较多,竞争较为激烈,这就为施工企业择优选择承保企业提供了较好的条件,施工企业和项目部可通过公开和邀请招标的方式择优选择保险公司。通过招标方式选择保险公司通常需进行资格预审,资格预审从保险公司的资质、展业领域、地域、承保能力、承包经验和业绩等因素进行选择,通过资格预审选择有实力、有经验和服务水平与项目规模相适应的保险公司进入下一阶段的投标,避免某些实力较弱、规模较小的公司对招标工作的干扰。
国内相关主管部门及行业协会尚没有制定完全成熟和统一的规范性招投标办法和招标文件范本,这就对企业通过招标选择保险公司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通过招标选择保险公司需要集中企业经济技术方面的专家以及保险顾问,事先编制一套高质量的工程保险招标文件,在招标文件中详细介绍项目情况,给潜在投标人提供可供参考的资料,设置好保险费率或保险费报价项目,合理设置免赔额( 率) ,以供投标人在同一个水平上自由报价,充分竞争; 同时在设置保险责任条款上特别是扩展责任条款和特别约定条款时,要针对本项目的特点进行优化组合,争取最大限度的保障利益; 招标文件中应允许保险公司提出合理化的风险管理建议供招标方参考和借鉴,招标人同时也可以通过投标人提交的合理化建议来考察投标人的技术、管理能力和经验; 对服务承诺和服务方案则重点从拟投入的管理、技术力量、理赔工作制度、防灾防损工作制度以及保险支持、业务咨询培训工作等内容进行要求。
对保险公司递交的投标文件,应组织工程技术和保险方面的专家对投标文件进行认真评审,按照事先拟定并公开的评标办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评定,即保险费率或保险费报价、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指标、保险责任条款( 包括主保险条款、扩展责任条款、特别约定) 、风险评估及风险管理的合理化建议、服务承诺和服务方案、优惠条件等,从而选择有实力的保险企业来承保。
2. 4 保险日常管理。
2. 4. 1 内部管理机构的设置及专门人员的配备。
风险和意外的突发性和不确定性决定了项目部应将保险管理工作纳入项目日常管理工作中。项目部应强化项目管理班子风险意识,企业在设置项目管理机构时,在项目领导层应指定一名副职领导分管工程保险工作,负责保险管理和索赔管理; 项目部在设置项目管理部门时,应将保险管理工作纳入某一个部门的工作职责之内,配置必要的办公设施设备,设置专门的风险管理工程师岗位,指定专人负责工程保险的日常管理工作,负责培训工作、组织宣讲保险专业知识和索赔工作的具体开展。分管领导负责指导执行部门工作,组织进行保险合同交底,协调索赔时各部门的职责和分工,督促相关部门按照合同条款履行合同义务,督促保险人履约。
2. 4. 2 工程保险管理制度的建立。
项目部可就工程保险管理制订相应的管理办法,将工程保险管理纳入标准化、制度化管理的轨道。其内容一般包括项目部、各部门、现场各工点的管理责任分工,管理机构设置和人员的编制和配置,理赔体系的建立,保险索赔报告制度,激励约束制度,对失职者的责任追究制度等内容,规范工程保险管理工作。
2. 4. 3 保险索赔工作。
保险索赔是工程保险管理的重要环节,是消除或补偿损失损害的关键性工作,其工作质量直接关系索赔利益。一旦发生可能引起保险责任项下索赔的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时,项目应该按照工程保险管理办法和事先制定的预案启动快速反应机制,各工点负责人应在出险后第一时间向上逐级进行口头和书面报告,保护现场并进行必要的抢险施救,防止损失进一步扩大并将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同时收集包括照片、影像等第一手资料和实物证据。项目部风险管理工程师接到工点汇报后立即通知保险人,并以书面报告提供事故发生的经过、原因和损失程度,按保险人的要求提供索赔所需的有关资料,包括: 图片、影像资料、处理方案、现场监理工程师签字确认的物质损失、索赔金额及预算等。
在索赔阶段,项目部应组织相关部门人员,认真编制索赔报告,收集索赔资料,实事求是进行索赔金额的计算,确保获取自己合法的索赔回报。项目部还可与保险公司协商共同聘请保险公估机构,由保险公估机构公平公正处理索赔事项。
2. 5 重视风险管理和保险专业人才的培养和使用。
近年来铁路工程标段投资规模一般都达几十亿元,施工总承包已是铁路建设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客观要求,承包商在施工中所面临的风险也就越来越大。企业必须高度重视风险管理制度的建立和推广,高度重视风险管理和保险专业人才培养和使用,培养一批具备保险、金融、法律和技术、工程造价理论与实务的人才队伍,才能使企业风险管理工作真正服务于企业发展,达到预期的风险管理目标,才能使企业在大的风险面经受住考验。
3 结语。
随着我国铁路建设市场不断完善和风险分担机制的建立,风险管理和工程保险管理将会得到越来越多的施工企业重视,将会不断提高施工企业项目管理水平、抵抗风险的能力和项目经济效益,促进企业健康快速发展。
广东省的地理结构是台风、洪水、暴雨、雷电、冰灾等自然灾害频发省份,区域内各电网企业都具有资产庞大、技术复杂等特点,财产保险管理上的主要特点要求建立索偿机制。
1.1.1电网财产具有规模大、风险大的特点以广东电网公司为例,近年来每年的财产保险金额在3500亿元左右,范围覆盖其辖下的19个地市级供电局、51个县级子公司及6家中心机构,年保险费支出约2.4亿元;电力设施基本露天生产运行,年发生报案财产保险案件超过5000宗,年获取的保险赔款约1.7亿元。
1.1.2电网财产保险管理具有涉及面广的特点电网企业的财产保险标的包括其除土地以外的所有固定资产、部分流动资产及特定供电责任;保险标的遍布省内辖下各市、区、县供电局地区的供电区域;财产保险管理对内涉及财务、运行、技术、工程等部门及保险协调人(是集团内部设立的专业管理机构,负责管理、监督、协调集团所辖各单位的财产保险工作),对外涉及保险人、公估公司、赔偿责任第三方、供电责任险引起的公众、团体及政府机构等。
1.1.3财产保险险种及责任结合电网运行风险的特点电网企业的财产保险险种主要有电网财产一切险、电网机器设备损坏险和供电责任险,保险人就保险标的因特定自然灾害、意外事故、机器设备损坏以及事故伤及第三者造成的损失进行补偿保障,此外,基于电网安全运行规则要求,增加了预防、抢险、复电措施费用及设备“污闪”、导线“舞动”损失等二十几条额外保障条款。
1.2基于改善电网企业财产保险管理的要求
电网企业的财产保险是经济和技术的跨专业管理,目前这两个专业领域尚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这与各单位的财产保险管理制度建设及索偿过程存在问题现象有极大关系。
1.2.1财产保险管理制度建设状况
(1)部分单位系统性建立了财产保险管理制度,能在保险协调人的索偿流程指引基础上进行细化,有比较完整的出险报案索偿流程,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地实施。例如在发生大面积灾害或重大机损案件时,根据制度要求,由单位分管领导组织,协调各部门通力合作。这些单位通常报案较多,得到的补偿较为合理,对保险人、公估公司、保险协调人的依赖性较小,能独立快速完成索偿资料收集工作,年结案率较高。
(2)部分单位虽建立了财产保险管理制度,但未系统化形成机制,各相关职能部门的分工不够清晰,未对保险协调人的索偿流程指引进行细化,未形成完整的出险报案索偿流程。这些单位通常报案较多,但对保险人、公估公司、保险协调人的依赖性较大,索偿资料的收集较为缓慢,年结案率较低。
(3)部分单位未建立财产保险管理制度,索偿意识较差,保险责任混淆不清,认为保险管理只是财务的工作,生产技术管理及运行责任部门没有参与到保险管理中去,财产受损后缺乏行之有效的沟通机制。这些单位通常报案较少,甚至放弃一些小案件的索偿,在厘清保险责任上较为依赖保险协调人和保险人,在收集索偿资料上较为依赖公估公司。
1.2.2索偿过程存在主要问题现象
(1)出险后未能及时报案,影响保险人立案查勘。
(2)未能及时提供索偿资料,拖延结案时间。
(3)提供的索偿资料不符合要求,影响索偿结果。
(4)对保障条款的理解不充分,丧失索偿权利,或与保险人产生分歧。
2电网企业财产保险建立索偿机制的目的、原则及框架
结合电网企业的财产保险管理情况,明确财产保险索偿机制的目的、原则及建立基本框架,实现企业内生产运行管理和财务管理的有机结合。
2.1索偿机制建立的目的
结合电网企业的财产保险管理目的、特点及索偿过程中存在问题现象,其建立索偿机制的目的是:在财产保险索偿业务上明确职责、规范流程、表单落地,以提高财产保险报案积极性,确保索偿效果的准确和真实,有效转移资产风险及协助保障电网安全运行。
2.2索偿机制建立的原则
2.2.1遵循保险四大原则
(1)保险利益原则:指投保人或者被保险人对保险标的具有的法律上承认的利益。它体现了投保人或被保险人与保险标的之间经济上的利害关系。
(2)最大诚信原则:是指保险双方在签订和履行保险合同时,必须以最大的诚意,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互不欺骗与隐瞒,恪守合同的认定与承诺,否则保险合同无效。
(3)近因原则:是指判断风险事故与保险标的损害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确定保险赔偿或给付责任的一项基本原则。近因是指在风险和损害之间,导致损害发生的最直接、最有效、起决定作用的原因,而不是指时间上或空间上最近的原因。
(4)损失补偿原则:是指当保险标的发生保险责任范围内的损失时,通过保险赔偿,使被保险人财产恢复到受灾前的经济原状,但不能因损失而获得额外收益。损失补偿以实际损失、保险金额、保险利益孰低者为限。这四大原则在保险利益关系、保险双方合作基础、保险责任判定依据、补偿限度上作了最基本的界定,是一切保险事务应当遵循的原则,也应当作为电网企业建立财产保险索偿机制的法律基础。
2.2.2优先保障电网安全运行原则区别于其他行业,电网企业的财产是电力生产运行和电力供应的载体,具有承担社会责任属性,其保险索偿机制应突出优先保障电网安全运行的功能,在事故查勘上须以保障抢修、复电为前提,并衔接好由此导致保险人对受损财产查勘定损工作滞后的问题。
2.2.3统一与实际相结合原则电网企业基于其资产、技术特点,财产保险采取统一管理模式,建立专业机构作为保险协调人,负责管理、监督、协调集团所辖各单位的财产保险工作。保险协调人应统一制定财产保险管理规程、索偿指引等,各单位结合实际据以细化制定本单位的相关制度流程,各单位的索偿机制也应体现保险协调人的作用关系,充分利用系统内保险管理资源。
2.2.4强化跨部门协作关系原则电网企业的资产管理涉及多个层面,财务部门是资产价值管理部门,生技部门是资产实物管理部门,输、配、变、供电所等生产运行部门是资产的使用部门,具体到财产保险管理,财务部门是归口管理部门,并由其负责向保险人进行索偿,但与索偿相关的报案、预防、勘查、事故原因分析、抢修及其原始资料收集等工作是由相应的安监、生技、运行、工程等部门完成,索偿机制需要在流程、责任上强化跨部门协作关系,体现一个以技术为基础,经济为表现的管理体系。
2.3索偿机制的基本框架
索偿机制的基本框架包括统一管理制度流程及各单位的制度流程两个方面:
(1)统一管理制度流程主要内容①财产保险统一管理规程;②财产保险统一管理索偿工作指引;③大面积灾害财产保险应急预案;④财产保险勘查、理算委托公估公司的管理办法。
(2)各单位制度流程主要内容①各单位财产保险管理办法;②各单位财产保险索偿工作指引;③各单位大面积灾害财产保险应急预案。
3建立电网企业财产保险索偿机制的方法及基本要求
借鉴广东电网公司财产保险的统一管理模式,其索偿机制的建立应包括两个层面:①财产保险统一管理制度流程的建立,这一部分主要由保险协调人完成;②各单位的财产保险制度流程建立,这一部分由各单位依据统一管理制度流程结合实际细化而成。
3.1统一管理方面制度流程
3.1.1财产保险统一管理规程财产保险统一管理规程(以下简称“统一管理规程”)主要是界定电网母公司、保险协调人、各单位在财产保险统一管理中的职责关系,规范基本工作流程,其要点如下:
(1)电网企业的财产保险实施统一管理模式,即采取统一选取保险人、统一保险合同条款、统一投保方式、统一理赔方式,将所辖各单位财产保险业务进行统一规范管理,并由电网公司全权委托保险协调人负责管理、监督、协调公司所属各单位的财产保险工作。
(2)保险协调人,亦是电网企业财产保险内部管理、咨询机构,受托组织财产保险方案及管理制度流程的制定、落实,培养建设财产保险管理队伍,监督、协调各单位、保险人、公估公司在财产保险事务中履行职责。
(3)各单位落实经电网公司批准的财产保险方案,接受保险协调人的业务指导和协助,结合实际建立财产保险管理制度流程,加强索偿机制建设。
(4)统一管理规程明确保险协调人在财产保险管理、监督、协调工作上的具体内容及职责。
(5)统一管理规程分别按投(续)保、出险、查勘定损、索偿、保险资金流转明确基本规范流程。
3.1.2财产保险统一管理索偿工作指引财产保险统一管理索偿工作指引以及据其形成的各单位索偿工作指引是整个财产保险索偿机制的关键部分,主要包括出险报告、查勘定损、收集索赔资料、提出索赔及保险结案五个阶段的工作流程,如图1所示。
(1)出险报告一旦发生保险责任范围内的保险事故,被保险人应在出险后24h内通知服务本区域的保险人。如果灾害事故直接影响电力生产营运,被保险人可以在保险人未到现场查勘的情况下,按照有关电力规程先行组织抢修,但应该进行现场拍照,同时尽可能保留修复现场以供查勘。
(2)查勘定损保险人在收到出险通知后,根据保险服务承诺,若损失金额超过20万元的,保险人负责组织有被保险人参与现场的查勘及定损,若损失金额低于20万元,则可以由被保险人在保险人的指导下自行查勘核实损失,根据出险案情的需要可聘请公估公司参与现场查勘及定损,但必须征得保险协调人的同意。同时,被保险人应按照以下流程做好工作:①应立即组织各部门进行抢险救灾、复产送电工作,尽可能降低损失和避免损失的进一步扩大;②应当立即组织输、变电部、配电部及各供电所对线路及设备进行巡视(巡线),查找事故点;③根据保险合同规定,对于因抗灾抢险需要快速抢修完毕导致保险人未能及时进行现场查勘的受损保险标的,被保险人应做好记录和拍照工作,并尽量保存好受损财产,以备查验;④须对事故点进行拍照或录像。拍照要求有杆塔号或设备台号,照片要能反映损失全貌及损失程度,并填写好查勘记录表;⑤生技或安监部门应当对查找出的事故点及损失状况制定修复方案,安排抢修和临时恢复,所有抢修恢复的施工记录应由上述所有部门完成;⑥生技部门负责会同设备运行管理部门共同核实保险财产的损失情况,根据实际对原始查勘资料进行汇总分析,确定索偿方案;⑦财务部门应牵头及时将损失情况通知保险人,并组织相关部门收集好有关的损失清单和运行记录,尽可能准确地统计出保险标的初步损失情况,报送投资公司和保险人,做好财产保险索偿定损工作。图2、图3、图4为查勘与定损阶段主要工作表单。
(3)收集索偿资料财产一切险、机器损坏险基本索偿资料:①出险通知书;②索赔申请书;③损失清单、修复方案;④领料单、工程预算书或结算书、发票;⑤固定资产卡片;⑥损失现场照片;⑦相关证明文件:属暴风雨等自然灾害的,应有当地气象部门的证明;属火灾事故的,应有当地消防部门的证明;属机器设备损坏事故的,应有相关的事故分析报告;属盗窃责任的应有当地公安部门的报警回执;雷电灾害造成保险标的受损的,应有气象证明或由电力部门雷电定位系统的记录为证明。如果被保险人无法提供有关部门出具的以上证明文件,应提交法律认可的政府职能部门出具可证明以上事件的材料;⑧保险人认为必要的资料。供电责任险基本索偿资料:①出险通知书;②索赔申请书;③事故证明书:属暴风雨等自然灾害的,应有当地气象部门的证明;属火灾事故,应有当地消防部门的证明;属机器设备损坏事故,应有相关的事故分析报告;属盗窃责任的应有当地公安部门的证明;雷电灾害造成保险标的受损的,应有气象证明或由电力部门雷电定位系统的记录为证明;因责任事故导致第三者伤残的,需提供第三者病历、用药清单、医生诊断证明、住院证明、发票;残疾的需提供伤残鉴定报告;因责任事故导致第三者死亡的,需提供死亡证明或户口注销证明或火葬证明、法院判决书或调解协议书。如果被保险人无法提供有关部门出具的以上证明文件,应提交法律认可的政府职能部门出具可证明以上事件的材料;④损失清单;⑤裁决书或调解协议、赔偿协议;⑥由保险人认可的县级以上(含县级)医疗机构出具的医疗证明;⑦保险人认为必要的资料。
(4)提出索偿保险事故发生后,被保险人请求保险人赔偿时,应当向保险人提供所能确认保险事故的性质、原因、损失程度等有关的证明文件和资料;保险人认为证明文件和资料不完整的,应当及时通知被保险人予以补充,然后按电力行业有关规定、取费标准对出险单位提供的索赔资料(包括索赔原则、依据、计算过程等)进行审核,初步确定损失金额,同时保险人应及时解释和说明事故赔偿、理赔定损的原则、依据、计算过程等有关问题;如有异议,应通过友好协商解决。
(5)保险结案保险人及时核对索赔资料,双方协商确定赔偿金额后,被保险人签署《赔款确认书》送达保险人和保险协调人;当双方对赔款金额不能达成一致时,由保险协调人负责组织协调,经协商达成一致后,保险人按规定将赔款汇至保险协调人,经复核后再由保险协调人汇至被保险人。按财产一切险、机器损坏险、盗窃险和供电责任险列示其索偿工作流程指引,其中,盗窃险虽属财产一切险,但因其索偿处理上的特殊性,单独列示。
3.1.3大面积灾害财产保险应急预案大面积灾害财产保险应急预案(以下简称应急预案)是在索偿基本工作指引的基础上,为应对台风、洪水、重大机损险等所制订的应急预案,旨在高效、及时完成各类大面积灾害理赔案件的处理和电网设备的抢修恢复工作,其要点如下:
(1)应急预案主要以成立协调小组、现场查勘小组协作应对大面积灾害为形式,这两类小组由保险人、被保险人、保险协调人、公估公司共同参与。
(2)应急预案规定了各方在当中的职责。
(3)应急预案提出了各方在灾害事故前的准备工作要点,旨在加强防损抗灾、紧急待命处理灾后理赔事务。
(4)应急预案提出了灾害事故后的工作要点,规范各方在查勘定损阶段的职责、程序,以尽快共同确认损失情况、收集索偿资料。
(5)应急预案提出了实事求是、公平公正、友好协商等理赔处理原则。
(6)应急预案进一步明确大面积灾害理赔处理实施细则,就报损索偿资料的要求、现场勘查安排及方法、损失的核定及理算、理算结果的沟通及确认作出详细要求。
3.1.4财产保险勘查、理算委托公估公司管理办法财产保险勘查、理算委托公估公司管理办法是为规范财产保险公估管理工作,正当、合理、有效使用公估公司介入赔案处理,保障被保险人和保险人的合法权益,经保险当事人各方洽商同意所制定的管理办法,其要点如下:
(1)约定何种情况下实施委托公估公司介入赔案处理。
(2)规定公估公司的准入条件。
(3)规定委托公估公司的基本程序。
(4)明确公估工作的范围、任务和要求。
3.2各单位制度流程
各单位财产保险管理制度流程主要包括财产保险管理办法、财产保险索偿工作指引、大面积灾害财产保险应急预案,均可依据财产保险统一管理制度流程结合实际制定,并强调以下两点加以细化:
0引言
当前,我国工程总承包企业逐渐从粗放型的基础工程施工模式转变为适应国际工程建设市场需求的EPC总承包模式。在EPC模式下,总承包商成为项目的风险责任主体,需要承担严苛的受托责任。购买工程保险是工程建设过程中转移未知风险的重要途径之一,其优势在于能够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优的保障。总承包商“一揽子保险”计划(ContractorControlledInsurancePro-gram,CCIP)具有优化保障范围、争取优惠保障费率、充分保证总承包商经济利益的特点。基于此,本文针对孟加拉国变电站工程EPC项目工程一切险和海运险保险方案,总结和归纳国际工程项目保险管理执行策略,可为其他国际工程项目保险管理提供有益参考。
1项目主要保险方案构建
1.1项目简介与保险构成概况
孟加拉国变电站工程EPC项目建设工期24个月,项目内容为新建、改造、更新22个变电站。孟加拉国相关保险法规定,公营项目的工程保险必须由孟加拉国的国有财险公司(SadharanBimaCorpo-ration,SBC)承保。在项目建设期间,总承包商购买的“一揽子保险”计划(CCIP)构成见表1。
1.2保险合同内容
基于项目自身特点设计保险方案,参考FID-IC银皮书保险条款,确保总承包商获得必要和充分的保障。下面以该项目购买的工程一切险和海运险的保险合同为例,分析和研究保险合同的具体内容。1.2.1保险期限。FIDIC银皮书合同条款18.2提出,保险期限涵盖项目建设全过程。该项目总承包合同约定工期为业主方开立全额信用证之日起24个月,总合同缺陷通知期为颁发工程接受证书起12个月。根据工程保险投保的无缝衔接原则,做好工期延期预案,并在保险期限条款进行约定。孟加拉国变电站工程EPC项目工程一切险和运输险的保险期限见表2。工程一切险在开立信用证后生效,之后24个月保险自动覆盖,调试期间和维保期间的一切险生效须由总承包商提前书面通知SBC,在保险人和投保人双方在场的见证下生效。运输险期限扩展至在第一目的地卸货后30天内,可避免因总承包商未及时开箱无法发现设备损坏而造成的损失。值得注意的是,如在第一目的地卸货后再一次转运,如从仓库本地运输至项目现场或从项目现场运至另一项目现场发生的事故,不视为保险事故,即使在第一目的地卸货后30天内。1.2.2保险金额、免赔额和赔偿额的确定。FIDIC合同条件中没有给出保险金额和免赔额的具体规定。在实践中,保险金额通常是总合同金额或施工设备全部重置费用的110%。免赔额一般采用总赔偿限额百分比和单次事故损失数额相结合的方式,以高者为准。人身伤害部分设置免赔额无效。遵循投保经济原则,孟加拉国变电站工程EPC项目在保险金额、免赔额、赔偿额条款设计上明确了具体应对措施,见表3。在向保险公司递交投保资料时,应附上设备的分项价格,以便出险后公估人认定损失。如果仅提供设备总价格,出险后,公估人将要求总承包商提供市场最新报价作为证明材料以认定损失。1.2.3保险费用的确定。SBC保险费用的议价空间较小,相比国内保险市场无费率优势。保险费用=保险金额×保险费率×(1+15%),其中,15%为保险费用的增值税,由总承包商承担。了解到当地保险监管机构多次上调保险税费,该项目总承包商采用趸交保险税费的方式实现及时锁定保险税费,避免了增加税费支出的风险。1.2.4特别条款的确定。(1)考虑到项目提前开工的可能性,增加开立信用证之前3个月免费的保险期限。(2)重点考虑工程延期的可能性,增加免费期限延展条款。(3)为避免交叉责任造成混乱,要求SBC放弃代位求偿权。总体而言,孟加拉国变电站工程EPC项目的工程保险方案在宽泛的保障范围内全面考虑了工程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
2三个阶段的保险管理执行策略
2.1投保前———事先预防
(1)重视保险市场专项调研。以该项目为例,孟加拉国的工程保险法包含一些限定性规定。如果对工程所在国的法律和保险市场认识不足,将给项目执行带来较大困难。(2)认真选择保险经纪公司。保险经纪公司凭借自身的专业技能和市场影响力,能够消除信息不对称的隐患,协助总承包商拟订投保方案,以获取较低的保险费率和较低的免赔额。同时,可以为保险期限延长、海运险保险凭证提交、保险理赔处置等工作提供便利。保险经纪公司的服务费一般为总承包商支付的保险费用的5%。(3)投标报价预留足额保险预算,避免报价损失,将保险融入成本和费用进行整体考虑。例如,投标过程中,国内保险公司报价没有参考意义,孟加拉国的工程一切险保险费率高于国内保险公司报价的3倍以上。(4)重视保险结构的设计。根据项目性质特点,系统地识别、分析风险,建立风险清单,对保险结构进行优化,形成符合法律规范、总承包合同要求并满足项目风险转移的保险方案。(5)探索和尝试新的保险方案。通过对项目采购和物流计划的预评估,发现货物设备品种繁多。为了满足项目进度,大部分设备预计实行多批次发货。为了避免发生漏保差错并简化投保手续,总承包商未采用国内通行的单次保险合同(InsurancePolicy)的形式,而采用了与保险公司签订预约保险合同(OpenPolicy)的形式,支付保费后保险公司即自动承担被保险人的货物风险责任。每次发货,总承包商需要提交正式提单扫描件、商业发票、装箱单开立保险凭证,用于信用证议付交单。根据可保利益原则,物流服务公司与国内保险公司具有长期合作关系,在低保费的前提下能够做到0免赔额。考虑到理赔效率及0免赔额,总承包商要求物流服务商以自己的名义单独投保海运险,列明总承包商为共同受益人,以弥补SBC海运险免赔额高、理赔效率低的缺陷。(6)培养保险管理人员的理赔和索赔意识。例如,根据仓库安保条件投保仓库盗抢险时,考虑到仓库选址地势高,在水火综合险中剥离水淹的可能性,仅购买了火灾险,节约了保险成本。
2.2投保后———事中控制
(1)重视保险合同管理。保险期限不能存在风险敞口,必须及时续保和延长保险期限,确保工程在建期间项目均能获得全面的保单保障。在期限扩展申请实践中,因业主方认为提供工期推迟书面材料涉及工期索赔风险,获取该书面材料困难较大。经过与SBC及业主方沟通,将提供工期推迟的书面材料改为仅就延长保险期限确认邮件的方式作为期限扩展的证明。(2)保险管理正式纳入工程合同管理范围。重视保险合同的交底和培训;相关管理人员需要清晰了解事故出险后的各个环节和要素。(3)做好保险意识宣贯。树立科学的风险控制态度,强化安全意识,加强安保、提高防火防损技能;加强出险后的应对方法的相关培训,提升索赔意识;熟悉和掌握理赔流程和索赔点。同时,利用保险经纪公司的专业知识弥补总承包商保险资源不足的短板,避免丧失索赔机会。
2.3出险后———事后弥补
(1)积极收集理赔所需材料,提升赔付率。证明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是国际工程保险理赔的重点和难点。例如,该项目的变压器到达孟加拉国吉大港后,清关期间发生变压器油和阀门铜管被偷事件,造成变压器油泄露。出险后,总承包商及时整理事故照片和视频,获取报警记录证明,同时收集费用票据,向公估人出具有信服力的支撑材料,最终将变压器油的货值以及现场费用、运输运费全部计入货损,予以赔付。(2)强化经验总结,提升保险管理能力。持续开展保险管理归纳和评价工作,及时总结索赔经验并形成书面材料,以提升项目保险管理能力。
社会保险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一个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社会保险的客观基础,是劳动领域中存在的风险。作为劳动者个人,具有生、老、病、死等不可抗拒的天然风险,作为企业劳动者,具有失业、工伤等难以预料的偶发风险。现代社会通过社会保险形成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将个人风险转由社会共担,从而达到保障社会个体工作生存基本条件的要求。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人力资源作为重要生产力的作用日益明显,企业为了提升员工工作效率、工作主动性,必须采取更为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手段。社会保险作为保障职工福利的重要内容,代表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整体水平,如何发挥社会保险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已成为现代企业必须研究的重要课题。
1社会保险在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分析
1.1加强员工激励,体现职工价值
在现代企业,企业员工已不再是企业的外在雇佣力,而是企业发展的主体,必须造就员工内心的主人翁观念,创造企荣我荣,企损我辱的企业文化氛围。这就要求企业必须重视职工的福利,将员工的切身利益放在首位。加强社会保险管理工作有助于提高员工工作热情,消除员工不满情绪,解除员工后顾之忧从而让其更加专注于工作,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所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首先是加强社会保险管理,树立社会保险是企业发展生命线的思想,严格执行国家社会保险制度,切实维护职工权益。
1.2促进企业生产力提升,提高全员利用效率
企业生产力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全员职工的总体合力,社会保险维护的是职工全员的福利,体现的是职工的切身利益,给企业职工心理带来了安全感。同时企业效益又是职工福利的来源,通过社会保险的载体可以提升职工对企业的忠诚度,降低员工消极怠工的几率。所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应该在企业发展条件许可的范围内进行员工社会保险缴纳基数的调整,从而激发员工的生产积极性,加强企业凝聚力,实现企业生产效率的提升。
1.3维护职工队伍稳定,促进企业可持续性发展
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有一支稳定的职工队伍,但现代社会流动性大,员工跳槽频繁,管理和约束难度大。社会保险是一相延续员工终身利益的大型保险工程。职工要获得最大受益必须有为企业持续服务的工作经历作为保障,同时也以企业为员工缴纳的社会保险基数作为依据。因此,跳槽频繁的员工往往造成社会保险的严重损失,这对职工退休后养老保险影响较大。因此如果企业具有良好社会保险执行记录,将大大降低职工跳槽无序流动的可能性,保持职工队伍的相对稳定,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1.4借力社会保障,减轻企业人力资源意外负担
社会保险的特点是其保险性质的社会特性,资金来源社会统筹,个人、企业、国家按比例分担。由于任何企业都不能保证本企业不因意外事故或原因引起额外的赔偿和损失,这些损失往往成为企业难以承受之重。社会保险恰恰提供了一个缓冲器,它从生老病死各个方面对企业职工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保障,其他许多本应该由企业直接支付的项目也转为保险支付,很大程度地减轻了企业的直接经济负担,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具有一定的可控性和持续性。
2目前企业社会保险存在问题的思考
2.1人员素质参次不齐,管理水平偏低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虽然有社会保险管理这一内容,但相关人员素质参次不齐,缺乏一批训练有素、具有较强工作能力的专业化管理队伍,造成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整体水平不高。
2.2缺乏人本主义观念,对社会保险重视不够
我国企业在价值取向上存在一定偏差,过多考虑眼前利益而忽视了对长远利益的考量,缺少全面分析意识,在管理中缺乏人本主义观念,轻视社会保险的作用,工作中难免疲于应付,缺乏做好社会保险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3管理质量不高,缺乏有效的发展方案的制定和规划
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结构必须包括社会保险制度和计划方案,最大限度地提高管理质量,为企业职工提供更为可靠的生活保障。但目前我国企业社会保险意识不强,管理力度弱,人员不到位,对社会保险的长期发展缺乏总体方案和规划,人力资源管理呈现出极不完善的状态。
3加强社会保险管理,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3.1加强人才建设,建立专业化管理人才队伍
做好企业社会保险管理工作首先要有一支专业化管理队伍,目前首要任务是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在人才建设上,必须强调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和社会保险管理知识的有机结合,必须重视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与实践经验的有机结合。只有管理人员到位了,工作才能开展到位。
3.2树立社会保险是企业生命线的人力资源管理意识
在企业内部加强社会保险意义及作用的宣传,让企业从领导到员工每个人都认识到社会保险的重大意义,认识到社会保险就是企业的生命线,员工的生存线,没有社会保险的健康发展和推进,就没有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这样才能让社会保险管理在企业内部得到积极响应和配合,全面推进社会保险事业。
3.3制定企业社会保险发展规划,总体推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关键词:医疗保险管理;业务流程优化;信息化管理;道德风险
医疗社会保险是劳动者因患病暂时丧失劳动能力时从中获得的必要的物质帮助,解决劳动者因患病而造成的经济困难,使其能维持基本生活,并达到促进康复的保险制度[1]。这个制度在某种意义上关系到一个国家和民族成败兴衰,保证社会生产顺利进行的问题。
社会医疗保险(以下简称医疗保险)制度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社会生产、调节收入差别和体现社会公平以及维护社会安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标志[2]。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一项重要工作,改革的成效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稳定。本文通过对我国油田企业内部调查,发现在企业职工对医疗保险管理普遍不满,满意度较低,甚至出现了消极怠工,医疗社会保障部的绩效考核成绩明显下降,医疗保险管理成本显著上升,职工利用油田医疗卡兑现的情况普遍发生。
本文通过采用个体访谈、工作观察以及翻阅相关资料的方法对我国油田业的医疗保险管理进行了调查。笔者对油田员工进行了医疗保险管理满意度调查,本次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146份,有效问卷为137份,经过对问卷的汇总统计分析,可以看出有将近75.91%的职工对医疗保险政策不了解甚至是完全不了解,对于办事程序是否方便方面也仅有2.92%的职工认为非常方便。在问卷中涉及到的关于工作人员的热情友好程度、解释清晰程度及按规章办事的程度职工的满意度都很高分别达到了58.4%、73.73%、89.06%。在问卷中也可以得到职工对医疗社会保障部的办事效率仅有10.22%的职工非常满意,但是工作人员对政策流程的解释对职工十分有帮助,其帮助率高达85.41%。问卷中对于医疗保障部地办事指南是否明确这一问题,职工存在着不同的看法,认为指南明确的54.75%仅比认为不明确的高出9.5%。然而在关于补充医疗保险是否公平这一项中85.4%职工的认为不公平。
通过上述分析,笔者认为存在以下几点原因:①信息不对称,职工对医疗保险管理的满意度偏低原因之一是其对新的医疗保险管理办法的实施存在过多的疑问。职工对于原有的医疗保险制度及管理办法本就不熟悉,新的医疗保险管理办法出台后,产生了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往往只是医疗社会保障部下发通知,而职工去盲目的执行,并不明白其中的原因,职工失去对医疗保险管理的监督权力,引起了职工的普遍不满。②有失公平,我国油田业补充医疗保险建立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职工的福利,解决职工家属看病难的局面。它采用内部医疗卡的形式,公司在年初会向卡里存入一定金额的补充医疗保险金,职工在定点医院可以采用内部医疗卡直接进行刷卡消费,超出部分则由个人支付。但是,这也出现了问题,各公司、作业区、机关处室对于补充医疗保险金的计算方式各不相同,同级别的不同单位的员工存在着差异,这中情况使员工产生了不良情绪,违反了员工福利的内部相对公平性的原则。③管理过程繁琐,职工医疗保险报销要经过七个步骤方可完成,其过程太过繁琐,不仅增加了直接上级领导的工作量而且延长了报销的时间,其中形成了严重的内耗。④ 医疗保险信息化管理薄弱,医疗社会保障部地日常业务主要包括:参保人员管理、参保人员的账户建立及结转、参保人员账户的转移及结算、参保人员的账户使用、参保人员的账户余额年终记息和参保人员账户决算。⑤存在道德风险。道德风险一般指一种无形的人为损害或危险。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定点医疗机构受利益驱动,乱开大处方、人情方,甚至乱检查;另一方面是,职工利用补充医疗保险金套现。
针对于上述出现的问题,再次提出几点可行性的建议:①注重信息的交流,职工的满意度下降原因之一是对新的医疗保险管理办法不了解,所以笔者的观点是在控制成本的前提下,积极主动的向广大职工宣传讲解新的管理办法实施规定。②统一标准,注重内部公平,根据级别的不同计算补充医疗保险金。这样既减轻了补充医疗保险金计算时的繁琐和不便统一管理的麻烦,又可以建立一个相对公平的福利环境,减轻职工消极怠工的情绪。③理顺业务流程。本文根据流程优化的4A模型[3]图所示,对我国油田业医疗保险报销的流程进行分析,进行业务流程优化。
流程评估:该流程使医疗保险报销业务的完成效率大打折扣,不仅增加了直接上司的工作量,降低了其投放到其他重要工作中的精力,而且报销的时间延长增加了时间成本,也很可能形成业务堆积。
流程分析:形成该种情况主要是由于医疗费用的报销要通过直接上司审核签字这一环节引起的,属于设计流程过程上的冗余,可以将其去除。
流程改进:根据流程评估和分析的结果,笔者将原有的业务流程作了修改,如下图所示。
我国油田医疗保险报销流程优化示意图
流程实施预期效果:如此优化医疗保险报销流程的目的一是减轻职工直接领导的工作负担,提高其工作效率,二是缩短医疗保险报销的时间,同时预防业务堆积现象的出现,降低管理成本。④抓主要矛盾,完善信息化管理。医疗保险信息化管理薄弱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员工对计算机操作应用知识的严重缺乏,这也就是我们要抓的主要矛盾。⑤加强监督管理。目前,我国油田业的医疗保险管理同全社会医疗保险管理一样也存在着道德风险的问题,这也是造成医疗保险管理成本上升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以我国的国情来看,想要完全消除道德风险是不可能的,我们只能通过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尽量减小道德风险进而达到降低管理成本的目的。如建立有效地监督机制等。
加强医疗保险管理,只有“医、患、保”三方形成协商共管,良性互动的“双赢”监督管理运行机制,才能使冀东油田医疗保险工作真正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才能不断提高医疗保险管理服务能力和水平,促进冀东油田医疗保险工作健康快速持续发展。
本文当中提到的完善企业医疗保险信息化管理的有关问题,仅限于企业内部的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应用与完善,并没有实现与地区信息系统的对接,这是其目前仍然存在的问题。医疗保险管理是一个公认的世界性难题,各国都在为能寻找出一条出路而奋斗。本文针对我国油田医疗保险管理的实施情况进行分析探讨,是本人通过所学理论及思考总结出来的一点体会。由于能力和水平的有限,以及自身所处位置的关系,难免不够全面,分析也不够深入。笔者今后将继续学习,为医疗保险的管理事业做出贡献。(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
参考文献
大型企业集团具有下属企业多、资产规模大、经营范围宽、地域跨度大、发展速度快等特点,要将大型企业集团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的财产损失及人员风险进行有效转移,确保集团稳健发展,需要审视传统分散投保模式的弊端,并整合集团资源构建适合本集团的商业保险统一集中管理机制。
一、大型企业集团分散投保的弊端
分散投保是指未经集团顶层设计和统筹管理,由集团下属企业按其自身意愿自行投保的保险安排模式。集团分散投保的主要特征是保险安排分散化、碎片化。分散投保虽然可以发挥集团下属企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但分散投保存在着以下诸多弊端:
(一)保费成本难以控制
集团下属企业分散投保将难以形成统一的保费规模优势,特别是地域分布较广的企业集团,更难以对下属企业所在地的保险公司形成有足够吸引力的保费规模,保险公司也就难以提供优惠的保险费率。而且单个企业对保险公司的议价能力不足,保险公司很难就保险费率进行让步。此外,如果下属企业在免赔额、附加条款方面设计不科学,例如设计过低的免赔额、在保障范围上贪大求全也将导致保费成本增加。
(二)管理成本难以控制
分散投保模式下,集团各下属企业均需单独进行市场询价或招标,集团整体交易环节增多,这无疑将导致集团整体保险安排费用的增加。此外,如果下属企业在保险安排时未能进行合理的统筹安排,可能会导致保险管理成本的增加。其中典型的表现形式是,企业为平衡各方利益就不同险种选择不同承保公司,这不仅增加了企业的额外工作,而且企业需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与不同的保险公司进行沟通,导致管理成本进一步增加。
(三)风险可能无法得到有效转移
保险公司作为盈利性企业,其本身具有逐利性,在保费规模缺乏足够吸引力的情况下,保险公司可能会对企业的高风险业务直接拒绝承保或承保时要求企业承担较高的免赔额以及附加限制性条件,这将导致企业面临的风险无法得到有效转移。此外,商业保险作为特殊的金融产品,企业如果缺乏专业的保险人才和知识,可能会导致企业面临的风险得不到充分的保障,例如企业一旦对风险评估、投保险种、可保资产、保险金额、免赔额等重要事项进行了错误的选择,企业在发生赔案时可能得不到充分的赔偿。
(四)不利于企业获得更多的增值服务
目前我国保险市场竞争激烈,保险公司不断推出增值服务以吸引和留住客户,其中某些增值服务是企业普遍可以享受得到的,如小额赔案快速处理服务、全国网上通赔服务等。但价值含量更高的增值服务,如财产险中的防雷及电气安全检测服务、机动车辆保险中的自费药赔偿服务、团体人身险中的免费健康体检服务等等,则只针对VIP客户。而要成为保险公司的VIP客户,较大的保费规模是必要条件。在分散投保模式下因无法形成保费规模优势,保险公司也就难以为企业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
(五)不利于集团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
全面风险管理的核心本质是建立统一风险管理体系、强化全员风险意识、综合运用风险管理技术进行风险规避和转移,使资产保值增值。在分散投保模式下,集团下属各企业在风险评估、保险安排和风险管理技术的选择和应用上自由选择,在此情况下,集团将难以构建统一的风险管理体系和实施全面风险管理。例如,某大型控股集团在商业保险统一集中管理前,其下属企业在固定资产的保险安排上,有的投保财产一切险,有的投保财产综合险,保障水平参差不齐。此外,有的足额投保,有的明显不足额投保,使企业固定资产出现巨大的风险敞口。实践证明,分散投保不利于集团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
二、大型企业集团商业保险统一集中管理的价值体现
大型企业集团商业保险统一集中管理是指将集团下属企业商业保险统一由集团总部进行统一设计、统一采购、统一管理的保险安排模式。相对于分散投保,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有利于成本控制
商业保险统一集中管理可以有效形成规模优势,提高对保险公司的议价能力,保险公司为争夺大型保费客户也倾向于进行价格竞争。此外,以此模式采购保险往往只需通过一次询价或招标就能完成,交易环节大幅减少,不仅有效降低了集团管理成本,保险公司也因节省了展业成本而更乐于为企业提供优惠的保险费率。总部位于广州的某大型国企实施保险统一集中管理后保费成本下降了37.12%,充分印证了统一集中管理有利于企业管控保险成本。
(二)有利于提升企业保险保障水平
通过统一集中管理形成的保费规模优势,保险公司可以给予企业更宽的保险保障范围,如放宽核保条件、增加扩展条款,降低免赔额等,有利于企业进一步提升保险保障水平。例如,某纸业集团实施统一集中管理后,其固定资产保险方案增加了包括地震、灭火费用在内的50条附加条款,极大的扩宽了保险保障范围。
(三)有利于集团各企业享受更优质的保险服务
大型企业集团保险统一集中管理后,保险公司往往将整个集团及下属企业设为VIP客户并提供更多的保险增值服务。如某通信企业实施商业保险统一集中管理后,其承保公司为该企业建立“总对总”服务机制、设立专项服务小组、开通理赔绿色通道、提供防灾防损检查、免费医疗体检等服务,极大的提升了该企业的保险服务体验。
(四)有利于提高保险采购透明度
统一集中管理后,集团下属各企业的保险采购将集中于集团总部,如果集团采取公开询价或招标,能最大程度提高保险采购透明度,防止不正当交易行为发生,维护企业良好形象。
(五)有利于提升全面风险管理水平
通过统一集中管理,大型企业集团可以建立起统一的保险管理制度、统一的风险管理体系、统一的应急管理机制,可有效避免下属企业重保、漏保、错保、脱保、事故应急处理混乱等现象的发生。此外,集团还可以持续性的对下属企业的理赔情况、安全隐患整改工作进行动态掌控,有助于集团连续、全面地掌握经营管理中的风险信息,以便迅速有效采取措施防范和化解风险。
三、大型企业集团商业保险统一集中管理的工作重点
(一)统一协调集团内企业工作
由于集团商业保险统一集中管理需要下属企业配合,为此应统一协调集团下属企业工作。具体而言,可成立由集团总部较高层级管理人员领衔的工作小组,负责统筹管理具体工作。此外,开全集团工作会议,充分了解下属企业对商业保险统一集中管理的意见和建议,唯有全集团对商业保险统一集中管理的意义、要求和步骤达成共识,才能有效推进工作进展。
(二)全面分析企业可保风险
为避免盲目投保,集团应安排专人对集团下属企业资产、人员、保险保障、风险管理等情况进行摸底调查,并对企业面临的风险进行全面分析,划分可保风险和不可保风险。此外,应对可保风险进行分层分析,将可保风险划分为损失发生可能性大但损失金额小的风险、损失发生可能性中等但损失金额较大的风险、损失发生可能性低但损失金额极大的风险,以此作为投保的依据和出发点。值得注意的是,在进行可保风险分层分析时,应尽量避免得不偿失的盲目性“逆选择”,即出于控制成本的目的而在主观上简单的判定风险的损失可能性和损失金额,此种做法将导致不足额投保现象的发生,给企业带来巨大的风险敞口。合理的做法应是根据企业历年的损失情况、风险损失承受能力进行综合判断。
(三)以行业为基础设计保险方案
统一集中管理并不意味着保险方案的绝对统一,大型企业集团行业跨度大、企业多、风险各异,若在保险方案设计时“一刀切”,对集团内所有企业采用相同的保险方案,必将出现险种局部适用、保障不充分或过大等问题。因此,大型企业集团在制定保险方案时,应以行业分类为基础制定保险方案,即“一行业一方案”,唯此,设计出来的保险方案才能确实切实符合企业风险转移需要。此外,在实施“一行业一方案”时,应在保险险种、附加条款、保险费率、免赔额、保险期限等方面实现统一化,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统一集中管理工作效率和风险管理成效。
(四)建立健全保险招标体系
保险招标在降低保险安排成本、加快保险安排速度、解决保险信息不对称问题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可以说保险招标工作的效果直接影响到商业保险统一集中管理的成效。大型企业集团在设计保险招标体系时应重点考虑以下因素:一是价格因素,如果企业注重成本控制,可适当提高商务标的分值比重。但不能单纯的强调“价低者得”,即不能单纯的以最低价来选择保险公司,因为最低的报价既可能来自于实力雄厚的保险公司,也可能来自于经常拖赔、惜赔、服务质量恶劣的保险公司。二是保险公司的实力,这可从注册资本金、偿付能力、保费收入、市场地位、承保业绩、理赔业绩等方面进行考察。三是保险公司的服务,可重点考察保险公司对保险方案的响应程度、服务人员专业素质、理赔承诺、增值服务等。值得注意的是,我国保险市场发展及竞争状况变化极快,因此企业需定期对保险招标体系进行审视和修订,以确保保险招标体系符合实际情况。
(五)适时采用共保模式
共保是指由多家保险公司组成“共保体”,共同承保投保人投保的险种,并按约定份额分享保费及履行义务。共保模式在大型项目、高风险项目和新险种项目上较为常见。相对于独家承保,共保使承保风险得以在多家保险公司进行分摊,减轻保险公司赔付压力,降低保险公司拖赔、惜赔的可能性。大型企业集团如需采用共保模式,可从各投标保险公司中择优选择部分保险公司组成共保体,但要注重首席承保人的选择和共保成员数量及承保份额的控制,以保证共保成员之间合作通畅。
(六)明确保险双方权责义务
为避免争议以及确保保险双方合作顺畅,在招标结束后集团总部应与承保公司签订“总对总”合作协议以明确双方权责义务。诸多实际案例已证明,只单纯签发保单的大型保险项目往往易在理赔和服务等方面发生争议并严重影响保险双方的合作关系。一份合理有效的“总对总”合作协议应秉持“权利义务对等原则”并系统性的涵盖保险方案、“总对总”工作机制、服务成员、出单流程、理赔机制、服务承诺、争议处理机制、违约责任等关键事项。
(七)妥善处理新旧保险衔接关系
统一集中管理后将形成新的保险方案,企业面临着原保险方案与现行保险方案之间的衔接问题,若处理不当企业将面临保险脱节的风险。合理的做法是与统一集中管理后的承保公司提前进行书面约定,明确约定企业原保险方案到期后自动纳入现行保险方案,以此确保新旧保险无缝衔接。此外,在保费缴纳问题上,集团应根据财务管理制度明确规定是由集团统一缴纳保费还是由企业按保费比例缴纳保费,以避免引起争议。
(八)妥善分配保险管理权限
统一集中管理并不意味着所有保险事务都归集于集团总部进行管理,相反应赋予下属企业适当的保险管理权限。具体而言,集团应将索赔处理权赋予下属企业,集团总部集中掌控保险方案设计、保险招标运作、管理制度制定等方面的权限。这是因为企业在赔案处理上比集团总部更直接、更具有针对性且效率更高。
(九)制定商业保险统一管理制度
为使商业保险统一集中管理实现规范管理和高效运作,集团应制定统一管理制度,明确商业保险统一集中管理的目标、要求、范围、职责分工、违规处理等事项。例如,广州某集团制定商业保险统一管理制度后,该集团无一家下属企业出现擅自投保、随意扩大或缩小保险范围、改动保险条件和保险公司等情况,极大的促进了该集团商业保险统一集中管理目标的达成。
(十)引入保险经纪公司进行专业化管理
由于商业保险统一集中管理专业性强、技术要求高,因此大型企业集团可聘请保险经纪公司进行专业化管理。保险经纪公司在法律上代表投保人、被保险人的利益,是投保人、被保险人在处理保险事务方面的专业顾问。保险经纪公司介入后,可在保险方案设计、保险招标、协助投保、索赔及风险管理等各方面提供专业的保险服务,可促进集团商业保险统一集中管理良性发展。目前我国许多大型企业集团,如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维达国际控股有限公司、红云红河烟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均聘请了保险经纪人,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十一)建立工作评价及矫正机制
为保证商业保险统一集中管理有效运行,集团应建立工作评价及矫正机制。具体而言,集团应定期组织总部管理人员、下属企业、保险公司、保险经纪公司全面分析和评价保险保障对象偏差、责任范围偏差、费率偏差、服务效果偏差和管理制度偏差,并及时采取措施予以矫正,以确保统一集中管理工作可以更加有效运行。
参考文献:
[1]孙蓉,兰虹.保险原理与实务[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1.1加强社会保险工作能够促进公平
电力企业的社会保险工作是社会保障的重要基础工作,也是电力企业人力资源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保险工作是考量人力资源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企业是否重视员工利益的一个衡量标准,因此,加强社会保险工作能够有效促进电力企业各项工作的有效开展,能够促进企业的和谐发展,能够均衡员工的权利和义务,保障员工能够享受到企业发展的红利,让员工体味到公平感。加强社会保险工作,能够增强企业凝聚力,能够保障所有员工的利益,让他们在工作岗位兢兢业业,为企业奉献。
1.2有利于形成完善的企业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体系是由多种层次、多种形式的保障方式构建起来的社会风险防护网,这个网能够有效地为个人抵御风险,保障正常的社会生活。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基本生活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对风险也有了更多的认识,社会保险最为企业为员工构筑的最基本的风险防护网,地位显得尤为重要。而且由于电力企业属于国有大型企业,情况不一样,改革的进程也有区别,实际情况复杂,尤其是国企改革有着巨大基数的企业离退休人员,面临着很多实际和现实问题,这就要求电力企业能够以加强社会保险工作为切入点,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形成电力企业社会保证体系,形成多维度、多层次的社会保证体系。
1.3电力企业完善的社会保险制度能够减轻企业负担
电力企业作为国有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之前,有企业承担员工的退休养老金,随着改革的深入,当前大部分的企业都为员工购买社会保险,这项工作能够减轻企业负担,让电力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能够轻装上阵,减少费用支出,同时由于改革前离退休人员的管理工作由电力企业自己负担,存在着较大的管理和维护成本,随着社会保险的普及和完善,离退休人员的管理工作内容减少,负担减轻,使国有企业脱离了繁重的社会事务工作,能够有效地激发企业的市场活力,增强电力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1.4完善的社会保险制度是现代电力企业的必要条件
产权清晰、权责分明、科学管理是现代企业的重要体现,国企改革的目标就是为了建立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现代企业。而社会保险制度是国家为企业和员工构建的一项风险防范的基础性工作,电力企业要达到改革目标,就必须按照国家相关管理规定,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险制度,从上至下,高度重视社会保险工作,重视社会保险费用的缴纳工作,真正解决员工的后顾之忧和企业的发展之困,形成完善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2电力企业社会保险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电力企业的社保制度改革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由于改革过程中,部分企业认识不到位,企业涉及的利益主体情况复杂,制度不完善,执行不够彻底,配套制度不完善,存在着诸多问题。
2.1电力企业情况复杂,制度不完善
社会保险是一种独立于事业单位的保障体系,经过几十年的摸索和发展,制定了一系列的使用和管理制度,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所有的国有企业都为员工购买了社会保险,形成了基本的社会保险管理制度。但是从国家层面来说,尽管出台了一些政策,但大部分电力企业都没有结合国家政策制定详细的实施细则,企业缺乏制度支持,电力企业也没有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也没有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科学管理规划、资金使用和分配计划等。对于社会保险工作的执行,也一直是由人力资源部门管理,尚未引起高度重视,从而产生一些问题,影响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对企业发展极为不利。在改革过程中,一部分人担心个人利益受到损失,对社会保险制度有抵触情绪,从而使得社会保险工作不能有效执行,带来一定的负面效果。
2.2社保工作宣传不到位,相关人员认识不清
社会保险工作是对国家、企业和个人三方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作,但在现实中往往是国家政策好,企业和个人对政策不理解,认识不到位。企业的管理人员老观念、老思想严重,不重视社会保险工作,不积极执行国家相关的管理政策。传统的观念上,部分员工受“养儿防老”思想影响,觉得缴纳社会保险费用不能起到作用,从而顾虑重重。同时,由于国家社会保险管理方面存在一些漏洞,导致某些工作人员私自违规挪用社保资金,导致社保中心的社会公信力下降,员工对社会保险工作持严重怀疑态度。很多员工甚至认为自己身体好,不需要社会保险……这些错误的观念使得社会保险工作的开展难度加大。
2.3资金短缺,缺乏专业的社保管理人员
社会保险工作是一项社会保障制度,一方面是要有完善的管理,另外一方面要有相应的配套管理措施和投入。对于企业来说,除了要定期缴纳一定的社会保障资金外,还要有专门负责社会保险工作的专业管理人员。大部分的电力企业都尚未设置专门的社会保险管理人员,都是由财务或者人事部门代为管理,因此,社会保险的很多宣传工作,职能部门不能够起到有效作用,实现预期目标,社保的很多作用不能得到发挥。
3完善电力企业社会保险管理工作的对策
3.1重视社会保险管理的宣传工作
社会保险制度尽管是由国家立法强制执行的让员工老有所养、生有所保、病有所医、伤有所疗、失有所得的基本制度,但是必须通过媒体、企业刊物加大宣传,让企业和员工能够充分认识到社会保险的重要性,电力企业的负责人能够真正重视社会保险工作,加强对社会保险工作的管理。首先,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制定长期的社会保险宣传方案,通过通俗易懂的内容体现社会保险的重要性,让员工理解和重视社会保险。其次,利用现代化的手段和工作,如官网、微博、微信、QQ群等手段交流社保知识,收集员工的真实意见和建议,及时解答他们的问题,消除疑虑,确保社会保险工作得到有效地推行。
3.2通过人才和手段的结合提升社会保险的管理水平
现代社会的任何一项工作都离不开人才和技术的配合,社会保险工作也不例外,电力企业通过建立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和利用现代管理技术,能够有效提升社会保险管理水平。
3.2.1人才队伍建设方面
首先,要设置合理的社会保险管理岗位。社会保险工作是一项专业性比较强的工作,电力企业必须结合国家政策、企业特点来制定一系列政策,包括社会保险的缴纳,社会保险待遇的落实,根据这些情况设置相应的工作岗位,保证社会保险信息系统的运行以及保障资金的有效合理利用。其次,要严格岗位工作人员的选拨和任用。对于社会保险工作岗位的工作人员,一定要具有专业的管理知识,如人力资源知识、经济学、会计学、社会保证和计算机应用等等知识,同时还要了解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社会保险运营模式等,除此之外,还必须具有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再次,重视社会保险工作人员的额培训和学习工作。电力企业要为社会保险管理工作人员提供一定的学习和培训机会,让他们能够就企业的情况与行业内进行深入的交流,发现并解决企业社会保险工作出现的一些问题,并对可能存在的风险为企业发展建言献策。
3.2.2现代技术方面
通过现代企业管理软件,提高社会保险工作的办事效率,创新管理方式,及时沟通工作出现的新情况,及早发现和处理社会保险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3.3结合电力企业实际,健全社会保险体系
国家规定,企业必须为员工缴纳相应的社会保险费用,为职工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工伤保险等和住房公积金,这是员工的一项基本权利。因此,企业必须为员工购买社会保险,除此之外,电力企业结合员工的个人情况、工作岗位情况并结合企业发展实际,为员工购买商业保险、企业年金、补充医疗保险等等,建立一个多层次的完善的保险体系。既能够保障员工的基本生活,又能够为员工创造较好的生活提供保障,真正地解除员工的后顾之忧,全心全意为企业奉献。
3.4多渠道监督,全面提升社会保险工作
电力企业的社会保险工作一定程度上来说是一项民心工程,它关系到企业的发展、员工的切身利益,从电力企业的领导到基层员工都必须高度重视。国家相关的社保、劳动管理部门,通过邮箱、电话等举报通道,接受群众监督,及时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把相关问题反映到负责的部门,并对解决的问题及时答复。对于电力企业来说,就要能够接受员工的监督,接受员工的意见和建议,对社会保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员工要发挥自己的主人翁精神,将社保工作中的想法和意见积极反映到相关负责部门。
3.5制定科学合理的保障体系,并加强创新管理
电力企业在完善以社会保险为核心的社会保障工作中,要不断学习借鉴其他行业的成功经验,并结合自身特点,从电力企业职工的实际出发,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保障体系。如员工的社保资金费用比例,缴费来源等。同时,电力企业要敢于创新,通过多种渠道收集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建议,采用一些先进的管理方式,运用到社会保险管理工作中来。
摘 要:社会保险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一个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保障职工福利的重要内容,越来越受到铁路企业的重视和关注。近年来,铁路企业社会保险管理工作在不断完善,对劳动者利益的保护也在不断深入,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在分析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对加强铁路企业社会保险管理工作的一些建议,以期达到增强企业凝聚力,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加强;铁路企业;社保管理;工作
中图分类号:F270;F2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4)10-0085-02
无论一个企业从事什么样的经营活动,无论它的规模大与小,无论它处于什么样的营运环境,都需要一支稳定的合格的员工队伍。员工与企业所拥有的物质和财务资源一样包含价值,而且这种价值最为可贵。员工是企业最重要的资产,能够给企业带来价值增值。但是在工作和生活中,由于种种原因,员工会遭遇不幸,会使自身和家庭受到影响或陷入困境。为解除后顾之忧,增强承受风险的能力,他们越来越看重企业为自己提供的社会保障。铁路企业也充分认识到社会保险的重要性和员工的需求。近年来,不断完善企业社保管理,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以此来稳定员工队伍,增强归属感,从而激励员工更加努力工作,为企业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
一、铁路企业社保管理现状
1.设立了健全的社会保险体系,但是管理不完善。大部分铁路企业都为自已的员工缴纳五险一金,设立有社保处或社保中心等管理部门,部分险种还有自己的经办中心,配备有专兼职管理人员。效益好的企业还设有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和企业年金,为本企业全体在册人员参保。但是有些企业只有最基本的管理制度,没有实施细则和考核措施,导致部分单位存在不及时缴纳社保基金的情况。也有漏交和少交现象。有些基层单位多险种合并由一人管理,或者兼职兼岗来管理,这些人员往往岗位不固定,又缺乏必要的社会保险管理专业知识,工作任务繁多,管理不细致,基础工作不扎实。从而导致企业社会保险管理水平不高、社会保险作用发挥不明显。
2.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基础薄弱。社会保险档案在社会保险各项工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参保职工今后享受社会保险待遇时的有效依据,直接关系到参保职工的切身利益。可是对社会保险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前期的管理中考虑不周,没有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制度,对档案管理的内容、格式、标准、年限及交接均没有明确规定,只是通过实践摸索,不断总结积累,边做边改,造成档案材料管理良莠不齐,流于形式,基本由管理者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决定。这给职工查询和了解自己社会保险缴费、变更、待遇支付信息带来极大的不便,引起部分职工思想上有情绪,影响铁路的安全生产,完全不适应铁路社会保险事业日益发展的需要。
3.社保政策宣传渠道少。社保政策均通过企业内部文件形式公布,文件的传阅范围很小。又由于铁路企业点多线长,班制繁多,居住分散,工作流动性大,所以不具备集中学习文件的条件,有些重要的文件,会采取记名传达的方式,但是铁路企业上班时间有严格的工作规范,下班时间要求你回家休息,班组多利用班前会议传达文件,时间有限,匆匆而过,职工多半记不住,没印象,好政策用不上。
二、加强铁路社保管理的几项措施
1.重视社会保险管理工作,建立健全管理体制。积极争取各级领导对社会保险管理工作的重视与支持,加大对社会保险管理工作的投入,本着对职工负责、对企业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态度,建立健全管理体制和工作规范。设立独立的社会保险管理机构和经办中心,配备专职工作人员,制定完整的社会保险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规范,要求各单位严格遵守社会保险法律义务,按规定及时足额为职工缴纳各种社会保险基金。管好用好职工的“养老钱”、“救命钱”,使他们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失有所保,伤有所疗,保证劳动者在年老、失业、工伤、患病时的基本生活没有太大的影响,同时也降低企业自身的风险。
2.加强社保系统队伍建设,提高业务经办能力。社保工作具有很强的政策性和专业性,事关每个职工的切身利益。如职工买房,子女就学等均需社保证明,养老、医疗、工伤、生育直接享受待遇。应配备一支全面掌握社保管理知识,具有良好的专业工作经验,精通信息化管理手段,实施人性化服务管理的高素质专业人员。每年定期加强业务知识培训和学习,逐步更新知识,对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进行研究和探讨,及时发现并解决好问题,做到爱心献职工、热心讲政策,关心在细处,服务有诚心。
3.重视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工作。根据铁路社会保险工作的特点和管理机制,制定适合铁路职工社会保险档案管理特点的业务规范和管理办法。特别是社会保险档案的归档范围、保管期限的划分和整理要详细规定,严格统一。由于社会保险档案的价值特征是以凭证价值,维护个人权益为主,其保管期限宜划分为永久、长期和短期。积极探索社会保险档案管理信息化,实现电子档案管理。于每年年底将本年度参保单位、参保个人、缴费、支付、变更、清算等业务数据文件,刻录到光盘上,形成本年度电子档案,进行归档。职工调转及主管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工作的人员变更时,应借鉴职工人事档案管理办法,进行职工个人社会保险档案的登记转递工作,单位社会保险档案的移交工作。彻底改变社会保险档案资料遗失,管理无序状态。
4.高度重视社会保险法规的宣传工作。采取多种职工喜闻乐见的形式,如宣传画、宣传栏、标语、横幅、扑克牌、社保知识小册子、知识讲座等,将社会保险的重点内容转化成职工易于接受,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宣传。让职工明白自己可能享有的权利和申报方式,引导职工熟知自己的社会保险权益,提高职工的参与度、认同度。也可通过年轻人喜欢的各种媒介,局域网,每年向员工公布本单位全年各项社会保险费的缴纳情况,举报、投诉电话,接受工会组织和员工的监督,员工可以查询到自己的社保缴费、个人帐户、待遇享受等情况,发现与实际情况不符的,可及时举报、投诉,企业社保管理部门或经办中心要及时复核处理并告知处理结果。增强企业社会保险管理工作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M] (2010年10月28日).
0引言
据统计,现今民营医院占医院总数的比值已超过56%,因此,医疗保险管理对我国民营医院财务管理越来越重要,民营医院也必须随着医疗保险制度的实施,不断调整自身的财务管理观念与管理模式,从而促进医疗事业的发展,保障人民群众得到有效医治。
1医疗保险管理对民营医院财务管理的影响
作为医改产物,医疗保险管理已经成为联系民营医院与医疗保险经办机构的重要枢纽。改善民营医院财务管理中的医疗保险管理,不仅需要科学合理地配置财会人员,同时还应当结合民营医院管理体制的改革、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等需求,打破单一从民营医院内部财务实施医疗保险管理的局限性。为了规范医疗保险的使用合理性,当前社保局已采用多种方式控制医疗保险的支出。因此,民营医院既要保障医疗保险患者的医疗需求,也要控制其医疗费用,同时还要避免由于医疗保险拒付而引起的扣款损失。民营医院医疗保险管理的核心是制定匹配民营医院自身发展的医疗保险管理规定。民营医院的财务部门需要加强财务管理与审核,做好医疗保险的财务对账,并依据医疗保险费用种类的垫付方式变化对报表、发票、入账科目进行及时更新,确保账目完整清楚,进而提升财务管理的效率[2]。然而,由于医疗保险政策不断调整,因此医疗保险管理人员必须做到及时了解医疗保险政策,而且医疗保险管理最好纳入民营医院的财务管理体系中,甚而直接参与民营医院的经营决策制定。
2财务管理在民营医院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2.1有利于民营医院控制成本
民营医院的财务管理影响因素包括医疗保险制度、医疗资源开发、医联体建设、医院专业发展、新技术项目开展等。然而,决定民营医院收益的关键在于成本,因此财务管理需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方式控制成本,确保民营医院在稳定运营前提下尽可能降低成本,从而有效提高民营医院的收入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此外,民营医院的经营风险还可以通过财务管理控制成本得到有效降低,进而保障医院的平稳发展。
2.2优化民营医院的资金管理及配置
民营医院的资金管理与配置极为重要,资金运用是否合理也是经营和发展民营医院的关键。民营医院加强财务管理能够显著提高其资金管理水平与质量。根据医院各方面需求,财务管理人员应优化配置医院资金,确保资金用在刀刃上,在有限的资金条件下努力改善民营医院的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2.3提升民营医院的管理效益财务管理拥有管理及监督的双重功能,良好的财务管理可以保障民营医院的平稳运营,确保民营医院的经济效益稳中有升,综合改善资金管理效率,从而督促民营医院调整其管理及经营策略,并最终提升民营医院的经济管理效益[3]。
3新医改形式下民营医院医疗保险财务管理不足之处
3.1医疗保险管理仍未落实
民营医院的医疗保险管理工作应该贯穿门诊、住院费用的管控、药品使用、耗材管理、医务人员医疗服务行为规范等方方面面,医疗保险管理是从医疗保险角度开展以上管理工作,是职能的必然要求,若不允许医疗保险开展以上管理工作,无异于架空民营医院的医疗保险管理。此外,目前医疗保险管理人员参与民营医院每周例会和医疗质量管理的还很少,直接参与医院的奖金分配、医用耗材采购、药品采购、医院相关招标采购等重要决策的更是有限,这也反映出民营医院医疗保险管理在决策层中的较低位置,医疗保险管理未落到实处。
3.2缺乏有效的医疗保险及财务管理办法
不少民营医院没有足够重视医疗保险财务管理的重要性,未能正确把握医疗保险的政策来优化医疗保险的财务管理办法,同时缺乏有效的跟踪监管。根据相关规定,民营医院应结合实际情况严格审查医疗保险的财务管理,但是很多民营医院都没有深入剖析财务管理的盈亏及预算,也缺少对医疗保险财务工作的管理性思考,这极大影响了医疗保险的财务管理质量,无法发挥医疗保险财务管理在保障基本医疗、提高效率、节约成本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3.3缺乏健全的人员结构
随着医疗保险覆盖面的扩大,参保人数逐渐增加,财务人员工作量也与日俱增,巨大的工作量使得不少人员无法兼顾财务管理的质量和效率,从而导致医疗保险财务管理的失误和漏洞。此外,由于缺乏健全的人员结构,财务工作难以得到有效控制与管理,很多人员通常仅仅是简单计算医疗保险财务,并不了解财务管理的根本职责,更没有将财务知识应用到医疗保险财务管理工作中,造成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从而严重影响了医疗保险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民营医院的未来发展。
3.4医疗保险管理与财务管理融合度低
医疗保险管理与财务管理紧密相关,都是为了保障医院的资金安全和经济效益[4]。在当今全民医疗保险时代,民营医院的医疗保险管理与财务管理仍存在诸多问题。首先是管理理念落后的问题,虽然不少民营医院已经实现了全面化改革,但其管理理念并未转变,依然采取传统管理措施与制度,医疗保险管理与财务管理的水平低;其次,民营医院财务对回款项目的性质、医疗保险的种类、匹配情况等了解不足,无法对收费日报表及汇总表进行及时审核,导致财务入账数据与医疗保险申报数据脱节。
4提升民营医院医疗保险和财务管理水平的措施
4.1医疗保险管理参与民营医院经营管理
社保局对每一类医疗保险的超标补偿力度不同,结算原则也不同。民营医院应根据医院自身发展需求和实际情况,采取合适的医疗保险管理办法。优秀的医疗保险管理办法应当既不会因为财务管控约束了民营医院业务的发展,也不会因为医疗保险超标而导致民营医院的巨大损失,同时通过合理运用医疗保险政策还能使医院获得社保局的现金奖励,提高民营医院的经济收入。
4.2提高医疗保险与财务管理效率
民营医院需要结合医院发展实际,正确把握国家医疗保险政策方针,不断优化和完善自身医疗保险财务管理制度,规范医疗保险财务工作,建立合理的医疗保险管理体系,确保医疗保险管理与财务管理相向而行。同时,应实时监控医疗保险的财务工作,建立科学的医疗保险财务分析指标体系,及时发现并处理违法违规行为,确保医院资金的透明运行,最终保障民营医院的平稳运行和人民的基本医疗需求。此外,为了避免医疗保险拒付状况的发生,民营医院可以将医疗保险拒付款纳入其常规绩效管理体系中,对于社保局拒付款项则按照责任归属反馈至具体责任人。
4.3提升医疗保险与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
医疗保险和财务管理人员的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对医院收费项目的理解缺乏准确把握、对医疗保险政策缺乏准确把握、专业能力不足等。这些问题直接影响民营医院的医疗保险及财务管理质量。民营医院必须加强对医疗保险与财务管理人员的职能培养,不仅要提高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和应对能力,还要不断提升其基本财务知识与技能。此外,通过合理划分管理人员的任务并持续优化调整管理人员的工作结构,可以有效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从而保障医疗保险和财务管理人员在自己工作岗位上发挥有效作用。
4.4提高医疗保险与财务管理的密合度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企业补充医疗保险是我国多层次医疗保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形式有:(1)商业医疗保险机构举办;(2)社会医疗保险机构经办;(3)大集团、大企业自办。下面就一些企业自办的补充医疗保险在运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一、企业补充医疗保险的制度建设
根据国发〔1998〕44号文件精神,企业出台了《建立企业补充医疗保险的指导意见》,各基层单位根据指导意见,建立本单位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实施细则。主要内容包括补充医疗保险实施对象、基金筹集及管理、补充医疗保险支付项目、补充医疗保险待遇、报销流程等。由于各单位的历史情况、人员结构、经济效益、属地政策等因素不同,其实施细则各有不同。
二、企业补充医疗保险运行中的主要问题
(一)医疗保障水平、支出结构不均衡,统筹能力不强。
基金的筹集以各单位上年度职工工资总额为标准提取,使用范围涵盖本单位在职和退休、退职人员。随着社会进入老龄化,医疗消费水平也日渐提高,尤其是退休职工人数较多的基层单位,补充医疗保险待遇多向老职工倾斜,用于退休职工的医疗费用报销资金占总支出的70%以上,影响了在职职工的医疗消费需求,各单位的支出结构存在不均衡,进而影响保障水平。
(二)补充医疗保险保障标准不统一,影响员工稳定和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由于各基层单位的历史情况、人员结构、经济效益、属地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造成员工的补充医疗保障标准不统一,保障水平高低不一,在企业内部形成员工之间的攀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职工队伍的和谐稳定,也影响企业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与有序流动。
(三)企业制定的补充医疗保险指导意见的医疗保障水平略显不足。
从各基层单位按照企业总部的补充医疗保险指导意见制定的实施细则实际运作来看,参保职工住院医疗费自付部份的报销比例不高,例如“发生的超过基本医疗保险住院起付线以上,最高支付限额以下的医疗费用,扣除按基本医疗保险及各种附加保险的规定报销部分,其自付部份在职职工由企业补充医疗保险金报销5O%-70%”,个人会负担自付部份的30%以上。同时,指导意见中缺乏单独针对癌症等重大疾病的保障项目。由此,企业补充医疗保险不能完全弥补基本医疗保险从企业自建自管到属地化管理带来的医疗保障水平降低的需要,出现了基金支出不足与医疗保障不到位的矛盾。
(四)补充医疗保险基金逐年累计结余挂帐风险。
各基层单位为确保补充医疗保险基金合理使用,以保障职工重大疾病时的支付能力,每年补充医疗保险基金计提数的使用上均有结余,有的单位累计结余多达几百万,这部分结余逐年累计进入下一年基金,在财务挂帐。对于一个大型企业集团而言,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基金余额可达几千万元。随着财务管理的进一步规范,长期挂在帐上且逐年累计增加的这部分基金存在一定的风险。
(五)工作人员不专业,管理水平不足,服务质效不高。
由于全部在职、退休职工都可以享受门诊医疗费用报销,各基层单位即使一年一次或一年两次集中报销门诊费用,工作量也相当大。同时,企业补充医疗保险支付的项目必须符合基本医疗用药目录、诊疗项目和医疗服务设施项目内发生的医疗费用,一般来说,企业的保险工作人员不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对职工的相关问题不能有效解答,对票据的审核可能不到位,也就不能更好的服务员工,补充医疗保险管理职工审核中难免会出现不符合规定的报销项目。这些都将给企业带来一定的风险。
三、企业补充医疗保险管理对策思考
(一)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制度办法标准化。
在企业内制定和执行统一的制度和办法,突出补充医疗保险的保障功能定位,做到各基层单位职工享受的医疗保障水平基本平衡,弱化职工的攀比心理,营造企业和谐稳定氛围,一定程度上也利于职工的合理流动,统一的政策和标准也有利于企业总部管理规范和各单位执行高效、服务到位。
(二)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基金管理集约化。
加强企业补充医疗保险队伍建设,引进和建立集中统一的信息处理平台,做到企业集中管理和统筹使用补充医疗保险基金。各基层单位定期计提和上缴资金企业总部,总部根据统一政策集中审核拨付大额医疗保险费用,通过对资金集中管控、信息集中处理,切实增强企业全局范围内统筹调剂能力和在线监控能力,降低财务和政策风险,形成补充医疗保险的基金集约化管理模式。
(三)企业补充医疗保险报销业务专业化。
引进专业机构,搭建补充医疗保险小额医疗费用报销支付的集中审核报销专业化平台,让员工享受规范、高效的专业服务。企业总部社保机构集中力量抓制度、抓管理、管资金,降低管理成本,规避财务风险。
中国交通运输部、上海市有关部门领导,部分中外重要客户代表,合作伙伴、行业协会代表、海事院校代表、律师代表以及集团内各兄弟单位代表等共计300余人应邀参加了成立大会暨战略客户签约仪式。中远海运自保公司董事长王大雄主持成立大会及战略客户签约仪式。
万敏在致辞中表示,作为集团航运金融战略板块的第一张真正意义上的金融牌照,中远海运自保公司的成立标志着中远海运集团在布局“6+1”产业集群的横向和纵深化改革更具成效。这是集团战略蓝图中极为重要的金融战略布局,对助力集团打造以航运、综合物流及相关金融服务为支柱,多产业集群、全球领先的综合性物流供应链服务集团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中远海运自保公司作为上海市第一家自保公司,也是国内第一家航运自保公司,对上海市乃至全国航运业和保险业都具有深远影响。自保公司作为中远海运集团的保险管理平台、风险管理工具和成本管理中心,将充分利用和整合集团内保险资源,为集团风险管理能力与水平的升级提供保障,为国家的战略安全和资产安全保驾护航,为国家“一带一路”和“海洋强国”战略保驾护航。
张林在致辞中对中远海运集团及中远海运自保公司表示祝贺。表示航运企业是“一带一路”和“走出去”国家战略的重要参与者和执行者,在实现战略效能大目标的同时,一定要注重国家战略安全和人员安全、资产安全、环境安全,强化安全生产的风险识别,采取有效措施防控风险,自保公司是中远海运集团的风险管理工具,对中远海运的运营风险管理能够起到极其重要的保障作用,相信自保公司做为我国航运业和保险业紧密衔接的新生事物,必将具备旺盛的生命力和发展前景,必将为中远海运集团风险管理水平的专业化、运营管理能力精细化和业务发展能力的链条化保驾护航,为我国航运业和保险业新形态的探索和推广积累更积极丰富的经验,更将为“一带一路”和“走出去”国家战略的执行提供更加有益的风险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