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的成效范文

时间:2023-07-06 09:30:5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社会实践的成效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社会实践的成效

篇1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以学生的直接经验或体验为基础,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发现并探究性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下面我浅谈一下这方面的认识。

二、培养方法

(一)创造条件,奠定学生实践操作的基础

周围的环境就是最好的实践基地,可以因地制宜。节假日是学生走出校园,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要时间,我们先后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为了确保活动的成效,主要做好以下工作:在暑假开始时,我们给学生布置了假期社会实践活动的作业,包括进行一次社会调查,调查的范围包括家乡的经济、文化建设新成就、当地的环境现状,学生就会明确实践的内容。在班主任亲自主持下,开展为五保户送温暖、慰问烈军属等一些情境活动,这样可以培养孩子们的爱心,使他们懂得爱人民、爱社会、爱祖国是一种崇高的职责。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参与实践的兴趣

著名的生物学家达尔文说过:“我在学校时期形成的性格中,对我后来发生影响的就是:我有强烈的多样的兴趣,深刻了解任何复杂的问题与事物。”如在“保护资源,反对浪费”主题课上,我发现垃圾桶里有学生弃置的两个废本,于是随手拿起,我的举动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我进一步发问:“同学们是否觉得奇怪,老师捡这干什么呢?这可是垃圾呀!”我观察到有的学生似乎洞察我的用意,于是继续说:“但同学们可曾想起这是可回收垃圾,你们知道它有什么用吗?”这么一提醒学生纷纷发言。我是先从学生身边事物引起他们的注意,接着,我并没有做过多的讲解,而是放手让同学们自由地议论,我又问:“除了废纸我们身边还有哪些东西可以重复使用?”以此诱导学生列举其他可回收的垃圾,继而转述日常生活中人们的种种浪费现象,我乘机引导学生分析、整理并归纳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主题“保护资源,反对浪费”。教师利用身边大家熟悉的事物、现象带出问题,继而放手让学生思考和讨论,适当之时点拨引导其向有价值的主体探讨,最后师生共同归纳形成活动主体。

(三)根据情况,教学生实践操作的方法

1.调查法

一般来说,调查报告的内容大体有:标题、导语、概况介绍、资料统计、理性分析、总结和结论或对策、建议,以及所附的材料等。由此形成的调查报告结构,就包括标题、导语、正文、结尾和落款。

2.记录法

要根据实际举办一次服务当地的文、体、卫、慈善等公益活动,并按要求填写好《活动情况记录》。

(四)精心组织实践活动,培养实践能力

1.加强对学生实践活动指导,确保了实践活动的效果

综合实践强调学生通过活动来进行亲历性的实践。我们都清楚学生的自主能力需要一个培养的过程,只有“能做”“会做”才谈得上自主。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需要行之有效的指导。综合实践活动实施中教师指导要适度。综合实践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只是活动的指导者。换句话说,综合实践中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不是“教”出来的,但综合实践活动课却离不开必要的“教”。这后一个“教”就是指导。由于他们年龄还小,无论知识结构方面,还是在认识阅历方面都不够成熟,固然要指导的细些;通过一两年的实践,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这门课程都有所了解了,甚至有的学生颇有心得,实践起来兴致勃勃,教师就尽量放手,让学生积极参与、创造。

2.用心安排,严密组织开展实践活动

(1)制订实践具体活动计划。

(2)充分动员,使每位教师、家长和学生高度重视实践活动,包括:在实践活动前通过给家长的一封信等形式,向家长宣传社会实践的意义和必要性,以便得到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同时通过家长对学生进行活动安全教育;做好带队老师的动员工作,使他们能重视实践活动,明确自己的职责;召开学生动员大会,对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目的、意义和具体要求的教育。

3.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实践

(1)利用学校迎接各项检查,组织学生进行全校性大扫除。

篇2

1.1可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数

通过建设园林城市,将建平的城市、街道、森林、水系等特色资源紧密结合,进一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一座具有“城在林中、林在城中、林水相依、林居相依、人在景中”的森林城市。为居民创造一个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的生活环境,实现经济社会快速、稳定、健康、持久地发展。通过建设园林城市,进一步提高县城生态质量,改善人居条件,优化经济发展。

1.2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标志

大力推进城市生态建设,创建园林城市,让居民生活在有山、水、林、花、草、鸟的优雅地方,可以改变人们的精神风貌。在提高物质生活的同时,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

1.3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建设园林城市,能够给人们提供优雅舒适的生活环境,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才、技术,对招商引资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能够提高城市知名度、美誉度和城市综合竞争力。

1.4是发展生态旅游业的基础条件

建平县是清朝末期建立的一座具有人文历史的新兴城市,是集城、林、山、河四大自然景观于一体的中国北方著名旅游休闲圣地。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生态旅游资源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巨大的发展机遇。建平县地理位置优越。明显的地域优势对充分发挥旅游资源推动本地区经济发展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借助“建设园林城市”平台,发展森林旅游产业,弘扬生态文化,可以发挥林业在绿色经济增长和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2建设园林城市发挥的效益

2.1生态效益

美化环境,改善城市空气质量。随着林地面积的增加,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在扩散和气流运动中遇到森林冠层会被树木枝叶吸收、过滤、阻隔,最终分解。同时,大量栽植乔木树种,可以优化城市内街道遮阴树木的配置,起到了美化环境、减弱噪音、提供负氧离子及萜烯类物质的作用,有效地改善了城市空气质量。涵养水源,调节气候。森林能涵养水源,在水的自然循环中发挥重要作用。降水通过被树冠截留,与林地土壤蓄留,再通过植物吸收与蒸发返回大气,起到调节雨量的作用。到2018年末全县森林覆盖率由43.9%提高到现在的44.6%,林分质量得到较大的提高,水源涵养林将充分发挥其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的作用。增加碳汇,减缓温室效应。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林木在生长过程中不断地利用光能,从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并将碳元素固定在植被或土壤中,降低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减缓温室效应。另外,乔木的枝叶能够遮挡阳光,从而降低城市空气温度。防风固沙,构筑生态屏障。建平县处在三北地区,沙化、沙漠化土地在不断扩大。通过园林城市建设,积极推进三北防护林建设,进一步防止辽西地区受内蒙古科尔沁沙地南侵,构筑抵御蒙古高寒气流东下南移的有效屏障,对保障“环渤海经济圈”的生态环境和“京津唐生态防线”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维护生态平衡,协调发展。通过建设园林城市,植物资源得到了全面的保护,必然会给野生动物创造良好的生存、栖息环境,使植物、野生动物之间相互协调、相互依存,从而有效地保护了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多样性。

2.2社会效益评价

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建设园林城市,使城市得到优化、美化,街道整齐、楼房林立、树木成荫、城区森林绿地布局合理,增加了生态休闲游憩地面积,改善了城乡人居环境。提高社会公众的生态意识。森林城市建设,有利于带动当地水、电、交通等各项基础设施和学校、医院、娱乐场所等服务设施的发展,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从而提高社会公众的生态意识。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建平县建设园林城市的各大工程对种苗的需求量较大,这对当地苗木产业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可以带动木材加工、油料加工、种子加工、种苗、特色经济林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可以为当地居民提供许多直接和间接的就业机会。

篇3

一、政府主导、科学统筹,着力打造精品工程。始终坚持民生优先、统筹城乡、和谐发展,既立足于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更致力于创建安居乐业家园。坚持由政府主导农房建设改造工程,确立了“五好一满意”标准,努力做到户型好、质量好、配套好、环境好、物业管理好,使绝大多数群众满意。一是高标准实施。从规划布局、方案设计,到建设施工、设施配套等都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注重品质、保证工期、强化监管,使工程建设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的检验。大力推广应用太阳能、外墙保温、地源热泵等新能源新技术,全市新建农房外墙保温材料使用率和多层建筑太阳能热水器安装率均达到100%。二是大力度扶持。全市各级财政累计筹资**元用于农房建设改造,减免缓各类费用**元,有效调动了各方面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全方位督导。市委、市政府成立了农房建设与危房改造工作联合推进办公室,将这项工作纳入科学发展综合考核体系,细化量化指标,强化调度督查,有效保证了各项任务全面落实。

篇4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6. 21. 087

[中图分类号] TP3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6)21- 0169- 02

随着科技发展和教育国家化进程,教育信息化已成为了高校教育教学管理的一大发展目标,智慧校园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应运而生。智慧校园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同时智慧城市建设也促进者智慧校园发展。

1 智慧城市的提出

美国加州旧金山1990年召开了以“智慧城市(smart city)、快速系统(fast systems)、全球网络(global works)”为主题的城市竞争力可持续发展会议。美国的国际商用机器公司(简称IBM)为了应对金融危机,于2008年11月提出了“智慧地球”。随着“智慧地球”的落地,“智慧城市”开始发展,2009年IBM公司了《智慧地球赢在中国》计划书,并在中国连续召开了22场智慧城市的讨论会,智慧城市在中国开始建设,目前,智慧双流,智慧上海,智慧深圳已逐渐发展起来。

2 智慧城市的概念和功能

虽然智慧城市提出近十年,至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IMB将智慧城市定义为: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感知、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等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响应。智慧城市的建设犹如一个生态系统,其在信息技术发展的背景下,围绕大数据平台,利用模式识别、云计算、移动计算等信息技术手段,整合信息资源,统筹业务应用系统,从而为政府、个人、企业提供更高效的决策依据。

智慧城市建设的八个方面功能有:智慧建筑系统、智能交通系统、智慧电网系统、城市指挥中心、城市公共安全、城市环境管理、智慧医疗、政府公共服务平台。智慧城市建设主要内容是建设信息基础设施,构建覆盖整个城市的信息共享网络平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推动传统产业的创新变革,推动电子商务的变革;建立多层次电子政务系统,完善公共服务信息网络;建设智慧城市人才队伍,提高全社会的信息化技术能力;开发重点领域的应用系统;整合社会资源,发展智慧城市的技术支撑平台;建设信息化标准和法律法规,有效管理信息资源。

3 智慧校园的概念与表现形式

智慧校园指的是将智能化传感器嵌入或安装到教室、图书挂、餐厅、实验室、会议室、宿舍楼等学习、活动、生活区域的各个地方作为终端设备,对这些终端设备用一定的方式连接,形成“物联网”,利用超级计算机和云计算服务中心将“物联网”和“软件应用平台”整合在一起,实现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服务的信息资源全面数字化,加以科学规范的管理方式对这些信息资源集成处理,工程统一的智能化管理和控制系统。

建立网络科研,根据创新人才培养要求实行教师教学研究积分管理,共享科研类应用软件及其主题科研网站实现资源共享。

建立校园文化板块,利用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随时查询社团活动安排、各类竞赛情况,同时利用查询页面推送信息宣传,提供优秀资源共享。

建立一站式校园生活平台,通过电子钱包、电子饭卡、自主缴费组建一卡通一站式缴费平台,并在移动终端与文化板块相连接,增加洗衣机、运动场馆等的预约模块,形成校园文化建设与生活共促互建。

4 智慧城市建设与智慧校园发展的关系

智慧城市作为数字化城市和智能城市建设后的城市信息化高级形式,是信息化、城镇化、工业化的融合。智慧城市概念提出后,我国先后有南京、北京、上海、重庆、西安、深圳等20多个地区提出建设智慧城市。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是无线通信和物联网的发展,涉及到交通、医疗、政务、商业、教育等各方面领域。智慧城市建设基础在于信息化建设,信息化建设核心在于对信息的有效获取、整合、管理,故必须要有相应的知识体系和人才需求与之相配套。

高校是知识聚集、人才培养、信息科技发展之地,是国家创新发展中知识传播和利用的主要阵地。高校拥有智慧城市建设所需的信息资源、知识资源、人才资源,高校的信息服务也逐渐朝着知识化、创新化、个性化、智慧化的方向发展。“211工程”建立了与部分高校图书馆、重点学科、重点院系联合资源共享的地区高校文献信息服务中心,为高校相对集中、信息资源较为丰富、网络化水平较高的地区配备一批具区域特色的重点文献信息库,专人管理,共同享用,避免了资源重复购置的浪费。智慧城市建设为高校智慧校园建设提供了新思路,表现最突出的就是“智慧图书馆”,其作为智慧校园的建设部分,为智慧校园和智慧城市的建设提供更纯净高校的公共文化环境和信息共享空间。

主要参考文献

篇5

一、问题的提出

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历程,如钟启泉先生所说:“课堂教学应该关注在生长、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对智慧没有挑战性的课堂教学是不具有生成性的;没有生命气息的课堂也不具有生成性。从生命的高度来看,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过程。”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理念。教师须善于捕捉即时出现的有价值、有创见的问题和情境或观点,善于调整和改变预先的教学设计,挖掘学生的潜能,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充分展现学生的个性,从而达成或拓展教学目标。正如华东师大叶澜教授所说:“课堂应是向未知的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这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因此,我们应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用动态的、生成的,而不是静止的、僵化的观点来看待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历史与社会课应是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不断调整,动态发展的过程。它随着教学环境、学习主体、学习方式的变化而变化,根据教师的不同处理而呈现出不同的价值,使课堂呈现出动态变化、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新特点。

在传统的历史与社会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这样的倾向:过分偏重知识、记忆,过分强调学科体系严密性和经典知识,以考查学生的记忆能力为主,学生是被动的,人为地加大了学习难度,历史与社会学科的学习成了枯燥、痛苦的代名词。学生心目中优秀的历史与社会课是:课堂活跃,师生合作好,内容充实吸引人,讨论性强。本文旨在对有效课堂教学实践生成进行探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增强自主学习的动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思想道德素质,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概念的界定

(1)动态生成所谓课堂动态生成资源就是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一定的环境中,围绕多元目标展开合作、对话、探究、交流、碰撞的课堂教学,及时生成的、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和新情况。这里的“新问题、新情况”就是“资源”。动态生成性是对教学过程生动可变性的概括,是对以往强调过程的预设性、计划性、规定性的一个重要补充和修正。真实的教学过程是一个渐进的、多层次和多角度的非线性序列,是师生及多种因素间动态的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

(2)教学预设通俗的讲,教学预设就是教师的教学设计,反映教师的教。它集中体现教师的理念、智慧、机智和经验等要素。什么是预设?“预设”是预测与设计,是课前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清晰理性的超时空的设想与安排,具有弹性和留白。是对课堂教学过程展开之前的预先设计。设计的基础至少有两个:一是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能、情、意);二是课程标准(教师自身对标准的解读和内化)。

三、研究原则

(1)兴趣性原则。兴趣性特征是指课堂教育总是能激发起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兴趣走进课堂,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进一步地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如从初级的兴趣到高级的兴趣,从不稳定的兴趣到稳定的兴趣,从短暂的兴趣到长久的兴趣,直至终身学习探究历史的兴趣。

(2)成功性原则。成功性特征是指历史与社会课堂要创造条件保证每一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有成功的体验,在日常交往中有自尊的体验,从而能建立起积极的自我评价,产生积极的“自我接纳”。

(3)创造性原则。创造性有两个含义:一是指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虽有一定的模式但不可以因循守旧,需要教师根据不同班级和每一堂课的实际情况,在有效教学与合理安排下,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二是教学内容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提高学生的创造性素质。

(4)合作性原则。动态生成的历史与社会课堂应该以学生活动为中心进行同伴间的合作交流。通过合作,学生能够相互学习,齐心协力解决问题,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同时,合作还应包括师生共同优化教学的过程,教师要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和认知水平出发,设计出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意境中提高运用历史与社会的能力。

四、研究的内容与策略

1.充分预设保生成

一堂符合新课程要求的课,应该是课前“精心预设”和课中“动态生成”的辩证统一的课。课前预设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之前,根据教学目标和要求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对教学活动诸因素进行分析和策划的过程,它是上好课的前提和保证。预设是生成的“奠基石”,而生成则是对预设的超越。关注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并不是不要预设,恰恰相反,课堂生成机制的高效发挥正是依赖于教师的精心预设。在实际教学中,总会有一些不期而遇的问题,面对这一现实我们教师只有做好充分的预设,才能“临危不乱”。

(1)吃透教材。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体现,是学习内容的主要载体,也是学生学习的基本材料。但教材是面向全体的,不一定完全适合教师个体的教和学生个体的学。因此,教师在分析教材进行教学预设时,应在深入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本人的教学风格,对教材进行适当改编或重组。例如:在上九年级历史与社会第二单元PRED问题时,教材是按“世界人口――世界资源――世界环境――中国人口――中国资源――中国环境――计划生育――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这么个顺序编排的,这样的编排顺序由于跨度大,学生往往难以从整体上把握顺序。我在教学中打破教材编排顺序,按照“世界人口――中国人口――计划生育;世界资源――中国资源――节约资源;世界环境――中国环境――保护环境”这么个顺序进行重组,这样使得知识条理更加清晰,更有利于学生总体上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

(2)研究学情。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个性特点必然影响着教学活动的展开和推进。因此,我们要了解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有过什么样的生活体验,从而联系教材,设想出易激发学生思维火花的话题和情境,促成课堂的生成。例如:在讲中国环境问题这课时,可以采取以小见大的方式来反映中国存在的环境问题的表现。黄河断流、海河污染、北方沙尘暴这些现象对我们的学生来讲都离得比较远,没有具体生活体验。上课时我可以用农民焚烧秸秆、河道污染、农田大鹏薄膜污染等这些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材料来替代,这样既贴近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预测“可能”。教师应对预案设想得细些,把可能出现的问题估计得充分些,使预设具有强烈的预测性和应变性。例如:讲抗美援朝这一知识,对于战争结果的讨论,学生可能会问“为什么美国没有投降,只是签署停战协定,就说我们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对于这个问题如果老师课前没做主功课的话,估计很多老师会被学生当场难住了。反之老师能准备充分,学生还会对教师产生敬佩之情。

2.营造氛围促生成

动态生成的教学过程是互动的,是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学生与学生的互动,教师可以成为学生式的教师,学生也可以变成教师式的学生。能够生成动态资源的课堂氛围也必然是和谐、宽松的。在这种课堂中,学生可以自由地思考、探究,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学习成为他们生命的自觉需要。教师也更容易把握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使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达到至高点,促成课堂教学资源不断生成。

我们常会碰到这种情况,学生在课堂遇见了一个我们预设之外的问题。一些教师会认为这个问题不适宜回答或者偏离了教学目标,往往会以“这个问题我们下课后再谈”答复。那么,到底有多少个这样的问题在课后被真正地答复了呢?结果可能是微乎其微的。如果每次学生有了创造的火花,有了有价值的生成,而教师给他的则是失望和不能满足的信息,那么学生的主动思维和积极思维就会被磨灭。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采取鼓励、赞赏的态度,对于学生的创造性的提问或者见解,不要随意地加以敷衍,而要真正地关注。如果真的在课堂内没有办法实践的,那就要在课后与学生一起参与解决,不能不了了之。当老师真的做到这些时,会使学生觉得自己提出的问题是有价值的,老师是重视的。这样久而久之,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会不断地被激发,我们的课堂才会有智慧的不断交汇。

例如:在讲三国鼎立原因的时候,课堂上有学生把原因归结为诸葛亮的杰出贡献。“隆中对、出师表、草船借箭、空城计”都被学生搬到了课堂上,如果在这些问题上讨论时间过多,那就偏离了教学目标了。当时我对学生说,既然同学们对诸葛亮这么有兴趣,那下节课我们专门来讨论这个历史人物,同学们先去查询下资料做足功课。第二节课我就让学生专门对诸葛亮这一人物进行了讨论,同时让学生观看了易中天品三国。学生终于明白了历史人物的历史形象、文学形象以及民间形象的区别。既调动了学生探究历史的兴趣,也增长了阅历。

3.有效选用引生成

课堂经过充分的预设和氛围的营造,学生的情绪被调动了起来,这就为动态生成创造了条件。教师应在教学中适时捕捉住这些生成的资源,并通过对这些资源的适度选择和有效利用,促进预设教学目标的高效率完成或新的更高价值的目标的生成。同时,新课程也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抓住课堂中的生成性资源,运用恰当的评价进行引导、挖掘、升华,从而有效地运用生成性资源。

(1)灵活地选择。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有价值高的,也有价值低的。对于积极的、正面的、价值高的生成教师要鼓励运用;对于消极的、负面的、价值低的生成教师要采取机智的方法,让思维归队,回到预设中来,要使生成成为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富有生命力的亮点,而不是导致散乱的盲目活跃。

例如:在讲孝文帝改革的意义时,有的学生讲到了民族通婚的时候用了“民族杂交、杂种”这些词汇。我首先耐心的和同学们讲“我听过袁隆平研制成功了杂交水稻,马和驴能杂交出骡子。“杂交,杂种”这些词汇用在形容我们人身上大家看是否合适?”。学生开始意识到用词不当了,然后我再让学生寻找更贴切的词汇来替代,最终引导学生往民族融合的角度思考。

(2)有效地利用。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会生成许多亮点资源和问题资源。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随时做出教学调整,有效地利用课堂中的生成资源,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能力发展从一个阶段进入到另一个更高的阶段,实现对原有技能的深化、突破和理解,使教学富有灵性,彰显智慧。

例如:一位同学对于“历史上第一位总统的产生”,在课堂上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美国实行总统制后政体仍是共和制?”我就反问道:“为什么实行总统制就不能是共和政体呢?”他回答说:“总统就是国家首领,无所不管,与封建君主没多大差别,所以就不可能是共和制。”显然,他把资本主义国家总统和封建国家的君主混在一起了。我觉得这是一个极好的教学资源,于是就向同学们简要地介绍了资本主义国家的主要政体形式,并把总统和封建君主作了比较。同学们听了恍然大悟。

五、体验与反思

1.懂得尊重历史与社会课堂动态生成的学生差异性

尊重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基础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这种差异确定学习目标,采用适宜的手段和方法,从而保证大多数学生完成学习目标,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

2.善于寻找历史与社会课堂动态生成的最佳结合点

为了上好一节历史与社会课,我尝试用不同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感觉到每种方法都有其独特的魅力,依据各班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尝试预设,找到学生最感兴趣的东西,在预设中寻找、发现各种有效的方式激发学生兴趣,这样的教学才充满活力。

3.注重把握历史与社会课堂动态生成的关系协调性

预设是课前的准备,生成是教学过程,两者互补,是相辅相成的。在上课时,有时按部就班地按照预设来进行,丝毫不变动,这样不利于产生好的生成,使整堂课失去了活力。有时由于在执行教学过程时遇到一点阻力,不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而是马上改变教学内容,使原来的预设成为一张空纸,偏离了教学目标。因而我们的教学预设不应是单维的、封闭的、主观的、静态的固定教案设计,而应该是多维的、灵活的、开放的、动态的弹性教案设计,创设生成预计空间,创设教学情景及应对策略。

参考文献:

[1]陈丽英.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动态系统的分析[J].中国学校历史与社会,2007,(9).

[2]赵超君.预设还是生成[J].中国学校历史与社会,2007,(8).

[3]杨银付.中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J].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篇6

程序化很好,但是否能解决所有问题?

“去年我们在程序化方面做了很多努力,把DSP + Ad Network + DMP确立为有米广告精准营销服务的产品矩阵,以满足不同细分领域的广告主需求。”叶文胜说,“客户投放移动广告其实有非常多的选择,Hero Apps、Ad Network、DSP、BAT平台内部资源等,每种资源都有它的价值。但所有广告主的最终期望,几乎都想获得更高的效果回报。”对不少广告主而言,程序化就是为了实现更好的效果目标而兴起发展的,这也是广告主们选择程序化营销的核心诉求。

现实中,程序化购买广告的投放效果受到多方因素的影响,媒体供给的流量水平则决定了基础的效果水准。伴随着平台采集数据的增长,各家公司在非统一的算法标准下,可能会给同一个真实终端受众带来不同的画像结果。当广告主面对投放参数纷繁复杂的时候,一旦理解不透彻而决策失误,就极易得出咫尺天涯的推广效果。然而要让程序化实现绝对的精准到达,在很多条件下,广告是无法覆盖更充分的大众群体的,这就局限了广告主的品牌声量和市场影响。而这些都是目前程序化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有趣的是,我们看到了另一面,以微博、微信为典型代表的,各类拥有庞大粉丝群体的社媒账号,在做内容营销,而且做得风生水起。”叶文胜谈到,“这种社会化媒体营销走的路线跟程序化是不一样的,但仍有不少广告主选择。所以这引起了我们的思考!”把营销建立在社交媒体的用户账号上,并且以制造优质内容的形式让关注者自发传播,这种方法好像与程序化购买广告所赖以生存的技术对接、算法运用、数据处理“格格不入”,可以说是两个不同的维度。

当这两个不同的营销维度都有客户需求的时候,结合的尝试便会在善于创新的市场孕育而生。“在年初的时候,我们帮客户首发推广了手游《艾尔战记》,利用有米DSPAN进行。达到的效果很好,帮助客户导入了很多优质的游戏玩家。这时候我们就在想,如果能让更多的游戏爱好者看到有关这款游戏的信息后也下载试玩,会不会更好?虽然他们并不一定是这个类型的垂直用户,但通过优化,游戏的潜在用户群体却得到了扩展。”

结合社会化,为什么它是不可或缺的?

“故宫淘宝”“我只过百分之一的生活”“百事六小龄童”等案例在朋友圈的成功,已经证明了社会化营销的威力,然而这片市场目前还有非常大的挖掘空间。不同于程序化营销的注重理性、计算,社会化营销并非触感冰冷,它重视的是感性、内容,让品牌主动融入用户的日常社交使用情景中。

“很多时候,内容就是最好的营销,特别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有米过去一直在积累发展的,可以说都是‘硬广’。虽然广告形式从最早的Banner发展到如今的信息流、视频,用户体验越来越好,植入化感受越来越强。但本质还是一种用户被动收看的营销信息。而社交平台是利用兴趣与熟人传播内容的,你点击图片、点击文章,都是出于自发。因为你喜欢,所以会去关注。因为你对内容有共鸣,所以会去转发。因为你潜意识觉得朋友圈的朋友是可靠的,所以会受到口碑分享的影响。”人格化,是移动端用户的普遍特征,社会化营销之所以能有星火燎原的效果,就是契合了这个特征点。当广告不再被动地推到用户面前,当营销变成一种饶有趣味的内容时,用户便热衷于在他的社交应用里感受大V账号带来的每一条更新。所以社会化营销所带来的自觉关注价值和品牌情感共鸣,是程序化营销无法取代与衡量的。

好的营销,是把目标信息传播给正确的人,所以程序化完成了这个点。但如今消费者每日都在面对各式海量的信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对看到的目标信息起反应,因此需要好的内容或者好的传播者引发更大的关注。公众号、微博大V、QQ空间等这类社交传播渠道,聚集着程序化投放难以区分的复合群体与内容死角。好的内容背书上热门大号,往往能引发潮水般的用户自传播。这就是社会化营销的特殊魅力。如果说程序化占领了计算广告的维度,那么社会化显然就是另一个内容传播的维度了。

“所以有米在2015年中成立了米汇,专注于社会化媒体营销领域。现在,我们希望帮助广告主完成程序化广告与社会化传播的结合,使客户的产品营销不仅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转化,也可以获得大范围的品牌宣传。”叶文胜透露。目前,米汇平台已经涵盖微信公众号与微博认证资源,它与有米广告建立起有米科技在移动营销领域上两个方向的探索与落地。

跨维营销要怎么玩?

“‘跨维’,将重塑移动营销模式。”这是叶文胜在上海移动互联网营销大会演讲中首次提到的。对于程序化与社会化这两个各具特色的营销维度,有米率先走出了整合的道路。

“在通常的移动推广中,广告主要么对指定的媒体投放广告素材,要么把投放委托给程序化平台进行精准定向。而跨维营销则立足于用户日常的不同移动使用情景,定位‘硬’‘软’兼施的立体化整合营销方式。”

跨维,并不单纯指代跨屏、跨平台等移动营销界的技术实现手段,也不是指程序传播与人际传播的叠加,它意含广告投放程序化、内容传播社会化、数据洞察场景化、流量覆盖全球化这几个细分层面的有机融合,构筑起立体的、多维度的营销操作方法:

从跨屏到联屏,从跨App到联App,不囿于单一类型的移动媒体覆盖

协调硬性广告与软性内容的输出分配,寻求投放效益与品牌美誉的最优化

通过多个数据截面综合描绘用户画像,洞察目标人群的真实需求

篇7

1 科学性原则。以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为指导,体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

2 系统性原则。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标体系应系统地反映各个方面的指标,使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多方面反映全面建设小康的进展情况。

3 连续可比性原则。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注意和“总体小康”指标体系和“现代化”指标体系保持衔接:一方面要汲其取精华;另一方面要弥补其不足。同时,指标体系也注意到时间、地点、时期、指标性质和适应范围的可对比性,以便于纵横向比较。

4 重点突出原则。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全面小康”突出以人为本的全面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即“社会―经济一生态”三维复合的协调发展。发展的理想境界是人与自然的协调、和谐发展。

5 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原则。指标体系的建立要考虑实用性原则,便于推广应用。同时指标要易于数据收集、易于量化,具有可评价性和比较性等特点。

6 以选择客观指标和最终成果指标为主的原则。构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作为一种绩效评价体系,应尽可能选择最终成果指标和具有客观性的指标。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

综合国内外小康和现代化的相关研究成果,根据小康社会评价指标体系设置原则,考虑到全国的总体发展水平和各类综合因素,结合的自身特点,我们设计了内蒙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共分为5类48项指标,即经济指标(8项)、社会指标(17项)、人民生活指标(8项)、民主法制指标(6项)和资源环境指标(9项)。(见下表)

二、内蒙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评估

通过对自治区2005年数据的分析,对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进行了测算。测算的权重根据反复征求专家的意见形成。其中,经济发展类权重为23%,社会发展类权重为23%,人民生活类权重为24%,民主法制类权重为15%,资源环境类权重为15%。结果表明,截至2005年,内蒙古全面小康的实现程度达到63%,这表明内蒙古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但距全面小康的要求还有明显差距。

三、内蒙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难点和制约因素分析

(一)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低,经济增长方式粗放

内蒙古生产总值只占全国的2.1%,但消耗的煤炭占全国的4.8%,消耗的电力占全国的2.3%,消耗的水占全国的3.4%,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32.9%。以水资源利用情况看,内蒙古农业灌溉节水利用率仅为35%左右,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为45%,均低于全国近10个百分点。

(二)生态环境压力仍然较大

一是生态环境仍很脆弱。内蒙古沙漠化土地6.3亿亩,占总面积的35.6%,水土流失面积2.8亿庙,占总面积的15.8%。草原、耕地沙化、退化、盐渍化问题突出,草原退化面积达70%,产草量和载畜量下降。二是环境保护面临较大压力,局部大气环境、水环境污染仍较严重。2005年,全区废水排放量56241万吨,与“九五”末期比较,增加21.8%;二氧化硫排放量145.6万吨,比“九五”末期(2000年)增加1.19倍;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7363万吨,比“九五”末期增加2.1倍。三是工业化进程对环境的压力较大。

(三)水资源短缺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

随着经济建设速度的不断加快,水资源供需矛盾正在制约着内蒙古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目前内蒙古水利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工程性缺水与资源性缺水并存,水资源短缺与水资源浪费现象并存,其中工程性缺水尤为突出。据统计,目前,呼和浩特、包头、满洲里、二连浩特等14座城市水资源存在供需矛盾,广大农村牧区有近300万人需要解决饮水问题。

(四)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内蒙古每万人口专业技术人员数在全国排第9位,但每百万人口R&D科学家和工程师却排在全国第22位。万名R&D活动人员科技论文数连续3年居全国末位,获国家级科技成果奖励系数排在全国28位,万名从业人员专利申请量居全国21位。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中科技人员数量极少,只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1.3%。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经济的科技水平还比较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缺乏有力的技术支撑。

篇8

一、充分认识农家书屋发展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作用

农村人口占我国人口大多数,农村人口素质的高低,无疑直接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发展农村图书事业,是提高农村人口素质的客观要求。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精神支撑作用

在当今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文化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在农村,改革开放以后,伴随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的思想政治素质也有很大提高,但不容忽视的是,在一些地方,落后文化和伪科学、腐朽文化和颓废势力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对抗,造成极其恶劣的负面影响。对于这些,如果我们不能有力抵制和消除,就会大大迟缓农村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另一方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人们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坚持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这些都需要先进文化建设来实现。农家书屋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能及时地体现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把优秀图书推向广大农村,推向农村的广大读者,使他们在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不断补充新知识、新营养,用科学的、健康的思想和生活方式去创造、去开拓,就能使农村小康社会建设不断充满生机和活力,从而保证既定目标的实现。

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智力支持作用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的发展,必须与文化的发展相伴随,必须有先进文化的支持。国际的挑战、国内的竞争在农村体现尤为明显。这些挑战和竞争有经济实力方面的,有科技实力方面的,但最根本的是人口素质的挑战和竞争,科技能否兴农,图书作为一种传播信息、传播技术、传播知识的重要工具,在过去发展经济的生产实践中,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在今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生产实践中,图书必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发展农家书屋事业,能根据农村读者的需要,把载有大量国内外先进生产技术、管理经验、先进的科技项目、先进的科学致富信息的科技图书送到农民手中,就能使农民把握国内外市场信息,按市场需求调整种植结构,开辟新的生产门路,增强农畜产品的科技含量,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掌握主动权,稳步增加经济效益,保证小康社会建设的质量和效益。

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教育作用

坚持和弘扬民族精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需要通过各条渠道和各种载体去完成。其中包括新闻媒体和各种宣传阵地,而图书是最好的课堂、最好的基地。发展农村图书事业,充分发挥图书网点作用,通过图书借阅、发行、流通,通过办展览、举办读书书演讲、读书交流等活动,使更多读者读好书、学先进、奔小康的思想文化氛围和拼搏向上的人文环境,加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步伐。

二、农家书屋发展的可行性及发展思路的思考

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发展农家书屋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是农家书屋发展的良好契机。一是经济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增强了农民对精神食粮的要求;二是经济实力增长了可以增加文化投入,而不至于影响生活水平的提高;三是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使更多的农民认识到科技兴农的重要性,抓住这一良好机遇,发展农家书屋势在必行,前景广阔。

1.坚持发展,解决点少、书少、活动少的“三少”问题

图书网点不健全、书少、读书活动不经常开展,是发展农家书屋应着重解决的难点。经过多年努力,农村图书事业有了很大发展,但和农村广大读者的需求有很大差距。有相当数量的乡(镇)村没有建立相应图书网络;有图书室(点)的地方,由于管理不善,也经常处于时有时无的状态;藏书缺门少类、数量有限,有些图书内容陈旧,科学书籍数量更少,农民的渴望得不到满足;图书管理人员,积极性不高,读书活动开展少或基本不开展,读书质量不高,图书质量差。

发展农家书屋关键在领导。各级领导应把农家书屋发展纳入工作规划,加大对图书资金的投入,加强现有图书网点巩固和图书管理,确定专职或兼职图书管理人员,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读书活动,把农家书屋发展起来,兴旺起来。

2.坚持发挥主导作用,解决县(市)图书馆服务质量问题

发展农家书屋,指导农村读书活动的开展,是县(市)级图书馆的重要职责,要充分发挥县(市)级图书馆在发展农村图书事业中的主导作用。调整工作思路,把发展农家书屋作为一项重要工作任务。加大农村工作力度,把工作做到乡(镇),做到村,做到图书网点,抓好典型,推广先进经验,为发展农家书屋献计出力。

3.坚持改革创新,解决多元发展农家书屋事业问题

篇9

    在我国基础教育阶段,课堂教学依然是中小学教育活动的基本构成部分。作为学校教育改革中的一场攻坚战,课堂教学改革能否凸显动态生成的教学过程观,能否彰显学生的生命价值和意义,能否突出学生获取知识的积极主动态度,关系到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小学语文课堂中生成教师教学智慧的研究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

    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促进教师教学智慧发展的前提

    师生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和推广,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构建“平等、和谐、互助”的新型师生关系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新型的师生关系,从学生主体的认识特点出发,教师从三尺讲台走进学生,从传道、授业、解惑的长者身份变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在传统课堂教学中许多原先由教师完成的工作现在可以交给学生来完成,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协助者和促进者;智慧的教师有能力迅速解决课堂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日本学者佐藤学指出:“学习不是授受知识技能的个人活动,而是个体参与知识技能所联结的共同体的实践,是文化共同体的开成与个体成长相辅相成的过程。”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原本就是“学习共同体”,需要彼此共同承担促进双方共同学习、共同成长的责任。师生关系平等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不会是“预设”的活动,而是师生间、生生间的现时演练,这种演练体现出师生间交往互动、共同进步的热情与热诚。教师的教学智慧也即在这演练过程中,得以不断地展示和积淀。

    教学规律的总结积累——促进教师教学智慧发生的基础

    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够随机地机灵处理不可预测的突发状况和偶然事件,这种随机行为实际上就是教师展示出来的教学智慧,教师的教学智慧能化解窘镜,能解决意外难题,保证了课堂教学目标顺利完成。面对意料之外的突发事件,课堂中教师教学智慧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但这并不说明教师教学智慧的生成是随机的、是没有规律可循的。相反,小学语文教师应该记录且细细体会自己所遭遇过的每一次处理不可预知的教学事件的经历,日积月累,教师一定会从中有所收获的,也就是说,小学语文教师平时越注意对教学规律的总结和积累,越能很好地在课堂中体现教学智慧,比如对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规律、教学与发展辩正统一规律的掌握。

    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统一存在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两者相辅相成,离开了智力因素的辅佐,非智力因素就不可能存在,而智力因素的开发,也需要非智力因素的参与。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学与发展是相互促进,教师不仅向学生传授书本知识,同时也须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即知识与技能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比如,教师预先给学生们布置作业,可以说明其很重视对学生们智力因素如创造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启发学生勤于思考、善于观察、就某一论点畅所欲言,说明其有意地对学生们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鼓励大家从实际出发,大胆设计,勇于创新。

    课堂情境的建构——促进教师教学智慧生成的平台

    课堂情境是师生从事课堂教学活动时所必需的教学背景,课堂情境的建构是保证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必不可少的环境,它可以充分表现为师生间教与学的状态、情感与情绪交流的方式,以便师生达成共识。良好融洽的课堂教学情境不仅为师生之间在知识、情感、行为等方面的信息交流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互动活跃的课堂情境意味着和谐的师生关系、积极的学习氛围、融洽的合作学习方式,它是促进小学语文教学顺利进行的场所,也是促进教师教学智慧生成的外部条件,可以有效地激励教师教学智慧的自主发展。

    创设有效的课堂教学情境,需要教师展示其教学智慧,同时,课堂教学情境的建构也有利于教师教学智慧的生成。

    师生共同构筑教学情境,使课堂迭起,师生彼此引领成长。比如,在讲授《狐狸和乌鸦》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安排学生以文中角色朗读课文,引导学生真实地融入于文中情境;接着,教师根据学生们的认知情况和当时的教学状况,倡导大家进行相关的辩论,这说明教师能敏锐地捕捉到有价值的课堂信息,并加之利用,寻找新的顺应课堂教学的契机。教师因材施教、因势利导的构建教学情境,无疑为自身教学智慧的生成筑就了平台。教师从中体会了成就感,收获了幸福感,会激励教师更加富有热情和激情地进行后续的课堂教学活动;这充分彰显了教师的教学智慧,

    有经验的小学语文教师懂得智慧性地教学,他们会积极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适宜的课堂情境中学习,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才会变得活跃,才会灵性地进行学习;而教师也会从中收获启发和教育,其教学智慧的价值追求也自然而然地实现于课堂实践中。

    综上,充满教师教学智慧的小学语文课堂,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让学生“感受过程,习得规律,发展智慧”。也就是说,智慧型的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目标的达成上,重视“层次性”和“生成性”;在教学资源的遴选上,重视“针对性”和“发展性”;在教学策略的运用上,注重“合作性”和“开放性”;在设计教学程序时,要尽可能地处理好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小学语文教师重视对学生传授知识、指导认识,关注课堂教学原则和教学策略的选择,这都是教师教学智慧在语文课堂教学的彰显。

参考文献:

篇10

党的十以来,第一次国内考察到广东讲改革,第二次到河北阜平革命老区看扶贫。国内考察多次看扶贫、重要会议多次谋扶贫、重大活动多次讲扶贫,深刻阐明一系列扶贫开发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把扶贫开发作为关乎党和国家政治方向、根本制度、发展道路、总体布局的大事,提升到了新的战略高度,形成了新阶段扶贫开发战略思想。这些扶贫开发的战略思想,对我们深刻理解扶贫开发在“四个全面”布局中具有重要意义。主要概括为四个方面:

(一)“不能掉队”的思想。2003年1月13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在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难点在欠发达地区,特别是欠发达乡镇。现代化建设不能留盲区死角,实现全面小康一个乡镇也不能掉队。”十以来,又在不同场合分别强调:“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不能丢了农村这一头”“决不能让一个苏区老区掉队”“决不能让困难地区和困难群众掉队”。2015年5月27日,进一步提出,“确保在既定时间节点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这些思想充分说明了我们要建成的小康是不分地域、不分群体、不分层级、不分民族、不使一人一地掉队、如期实现的小康。

(二)“新增长点”的思想。2003年,同志在浙江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上强调:“进一步发挥浙江的山海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推动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努力使海洋经济和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成为我省经济新的增长点。”2005年,同志进一步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思想充分说明了广大欠发达地区通过发挥自我优势,特别是发挥生态优势,实现全面小康是完全可以做到的,不仅不会成为发展的负担,反而会成为新的增长点。

(三)“内生发展”的思想。“发展是甩掉贫困帽子的总办法”。2003年1月20日,同志在浙江“两会”期间指出,在欠发达地区,要倡导自力更生,不等不靠的观念,强化自我发展能力。他在《摆脱贫困》一书中强调,扶贫要先扶志。这个“志”是内生发展的动力之源。2012年12月29~30日,在河北省阜平县考察扶贫工作时指出:“贫困地区发展要靠内生动力,如果凭空救济出一个新村,简单改变村容村貌,内在活力不行,劳动力不能回流,没有经济上的持续来源,这个地方下一步发展还是有问题。一个地方必须有产业,有劳动力,内外结合才能发展。”这一思想充分说明了,欠发达地区不能光靠外力,只有提高自我发展能力、释放发展潜力,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精准扶贫”的思想。2003年1月20日,在浙江“两会”期间,同志参加省人大温州代表团讨论时指出:“贫困地区也有100万元的富裕户,我们的扶贫要扶真贫,要把握贫困动态的变化,讲求针对性,使投入的钱真正让贫困户受益。” 2013年11月3日,在湖南湘西考察时强调:“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三件事要做实:一是发展生产要实事求是,二是要有基本公共保障,三是下一代要接受教育。”2015年6月18日,在贵州考察时进一步强调:“做到扶持对象、项目安排、资金使用、措施到户、因村派人、脱贫成效‘六个精准’”。这一思想充分说明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人人都能享有小康,是人人都能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的小康,必须扶贫到点到家到根,找准穴位,精准施策,让每个困难群众得到帮助、感受温暖。正如在2015年新年致辞中所说的“让农村贫困人口、城市困难群众等所有需要帮助的人们都能生活得到保障、心灵充满温暖。”

高度重视扶贫工作,亲自部署亲自抓,充分体现了他的战略思维、为民情怀、责任担当,我们一定要深刻认识扶贫开发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增强工作责任感。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扶贫开发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十报告提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国家统计局2013年重新修订了全面小康社会的监测指标体系,确定了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活质量、民主法制、文化教育、资源环境六个方面23项指标,其中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标准值为15000元(2010年不变价)。2015年5月,在考察浙江时又对浙江工作提出了“在提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水平上更进一步,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更快一步,继续发挥先行和示范作用”的总要求。对照这些要求,浙江省要建成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在可以量化的最核心指标――农民收入上,应该让全省低收入农户的收入水平达到全面小康的标准、进而达到全国农民收入水平。

事实上,尽管浙江省农民收入长期位居全国第一,低收入农户收入总体处于前列,但对照更高标准情况并不容乐观。根据统计监测结果,2014年全省低收入农户人均纯收入7251元,相当于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的73.3%、全省的40.7%。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入翻一番”的目标,2010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5919元,到2020年要达到11838元。按目前每年15%的增速,到2020年全省低收入农户人均纯收入将达到14000元左右,可以超过全面小康翻番的目标值、也可以达到15000元可支配收入的目标值。同时,2014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9892元,按照目前每年增长11%以上的增速,到2020年可达18502元,如果浙江省的低收入农户收入水平要达到这个标准,年均增速必须保持16.9%。而要保持15%或者16.9%的增速,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是需要通过超常举措、过硬办法才有可能实现。还要看到,我们计算的达到的这些目标值都还只是现价,并没有计算物价指数;如果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指标体系中要求的2010年不变价,则全省低收入农户的收入水平还不能达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准。

这还只是收入这一个指标,生活质量、公共服务等指标建设也还存在较大的压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要达到10.5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浙江全省也只有8.57年,全省低收入农户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到62%;恩格尔系数要降到40以下,2014年全省低收入农户的恩格尔系数为42.7……因此,扶贫开发任务之艰、时间之紧可想而知。

扶贫开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现在距2020年只有四年多时间了,时不我待,要深刻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深刻理解对浙江提出的“在提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水平上更进一步的要求,切实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精准发力,补齐短板,不断提高扶贫开发的层次和水平。

深刻理解和落实省委省政府作出的“统一摘帽”和“消除4600元”两个重大决策,增加26县和低收入农户的认同感、获得感

5月27日,在华东七省市座谈会上强调:要采取有力措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加快欠发达地区发展,积极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采取超常举措,拿出过硬办法,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求,用一套政策组合拳,确保在既定时间节点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6月18日,在部分省区市扶贫攻坚座谈会上进一步强调:要切实落实领导责任,切实做到精准扶贫,切实强化社会合力,切实加强基层组织,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全部脱贫。2015年年初,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对淳安等原26个欠发达县“统一摘帽”和“消除家庭人均纯收入低于4600元贫困现象”两大决策。在刚刚结束的省委十三届七次全会上,省委又进一步提出紧扣“加快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加大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力度,推进城乡相向而行;紧扣“全面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照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路子走下去。省委的这些决策部署,完全吻合提出的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和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的战略要求。

深入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指出,协调发展、绿色发展既是理念又是举措。26县统一摘帽的决策就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论断的新行动,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走向新阶段的具体实践。深入实施这一重大决策,加快推进淳安等26县全面走上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科学跨越的路子。一是坚持功能导向。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加快生态环境问题综合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有利于区域间发挥优势、功能互补、协调发展的格局,建设好美丽浙江,真正实现从原来的经济追赶型向功能互补型发展转变。二是发展生态经济。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积极推进生产方式绿色化,更加注重发展动力转换,不断增强生态经济“造血”功能和内生发展动力,增强特色产业竞争力、小县大城集聚力、创业创新驱动力、生态环境支撑力、公共服务保障力。三是完善支持政策。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完善财政一般性转移支付机制,优化专项转移支付支出结构,健全分类分档及财政奖补机制。今后对26县不再考核GDP及相关指标,大幅提高生态经济、生态保护、民生保障、居民增收的考核权重,通过实绩考核,形成“干得好的奖、增、加,干不好的罚、减、换”格局。总之,要通过26县的摘帽快跑,让26县生态经济成为全省经济的增长点,让26县良好生态环境成为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

深入实施精准扶贫战略,提高低收入农户生活质量。什么是超常举措,什么是过硬办法,什么是政策组合拳?已经为我们出好了题目,我们要想真招、谋实招。

篇11

人们常说,家庭是人来到这个世界之后迈进的“第一所学校”。家庭生活是五彩缤纷的,饮食起居、休闲娱乐、消费与理财等都是家庭生活的内容,以充满情感的家庭生活为着眼点,不断生成有意义的活动主题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生活化的表现。如《水果拼盘》这一主题活动,在开展之前主要考虑到水果是人们都喜爱的一种食物,它不仅能给我们人体补充许多营养,还能给我们补充许多微量元素。同时,它还能通过组合搭配制作出精美的水果拼盘,使人们得到艺术的欣赏,美的享受。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合理地、科学地食用水果,提高对艺术的欣赏能力和创造能力,根据学生的喜好和兴趣,选择了“水果拼盘”这一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把本应在餐桌上的学问引入了课堂。在教学一开始我就以自己制作的水果拼盘引入,迅速刺激学生的视觉神经,引起学生的动手欲望。接着通过课件出示各种各样的水果拼盘图,直观、生动的画面创设情境,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更调动他们在情感和行动上的参与意识,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然后通过课件展示了如何制作水果拼盘,让孩子们掌握基本的刀法和注意事项,随后小组里就利用自己所带的水果设计一个有主题的水果拼盘,并进行制作。而设计水果拼盘是一个有利于学生合作学习的载体,学生发挥每个人的特长,运用多种能力,共同完成一件作品,这时的孩子们俨然成了一件件艺术作品的创作人。不一会儿,学生的“水果拼盘”就百花齐放,果香飘溢。在这样的氛围下让孩子再来介绍他们的作品,个个都是侃侃而谈,让人不由地佩服他们的设计。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无疑是成功的,快乐的,同时也锻炼了他的各种实践能力。

二、 校园,主题生成的第二摇篮

学校是孩子的主阵地,是他人生道路上的一块必经之路,是他生活的基本空间。每个学期我们学校都会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如科技节、读书节、运动会……我们就可以把这些活动作为基点,从中去选取能让学生“心动”的主题,而这个主题越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越好,范围越小越好,让学生在活动没有开始之前便“蠢蠢欲动”,这样才会使课堂活动之外的真正探究因这份心动而更加丰富多彩。如结合学校开展的“跳蚤市场”让孩子把自己想要拿到跳蚤市场上出售的玩具或者书标上价格,想好介绍词,向同学们进行推销,并把挣来的钱捐到学校的“爱心基金”,让活动得以延伸。哪个孩子的家中没有玩具与图书呢?谁又不喜欢玩具与图书呢?学生一听到这个活动课题就比较兴奋。如结合学校的大课间,展开《走进老游戏》主题活动,让孩子去追溯以前的传统游戏,了解老游戏,学会玩老游戏,并创编新游戏。在一系列的活动后,学生的大课间活动更为丰富了。我也发现很多孩子对学校生活中漠不关心的事情或现象都引起了极大地兴趣,那以此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开展起来就更加有声有色了。

三、 社会,主题生成的第三摇篮

篇12

昭通市位于云南省东北部,地处滇、川、黔三省结合部,集革命老区、民族贫困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和自然灾害多发地区为一体。昭通彝良“9·7”地震发生后,昭通基本市情呈现出“三个并存”的特点:一是历史上的繁荣鼎盛与现实中的贫弱落后并存。二是资源的相对富集与开发利用滞后并存。三是加快发展的愿望强烈与思想上的因循守旧并存。

在进一步深化市情认识,集中全市人民集体智慧的基础上,昭通市委提出了今后一段时期的发展思路,即:以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坚持科学发展这一主题,抓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主线,建设“四基地一屏障一走廊”,即努力把我市建设成为中国西部重要的能源产业基地、新型载能产业基地、生物产业基地、产业转移承接基地、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和中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的双向大走廊,成为西部大开发的特色区域和开放度高、辐射力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的新兴增长极,全面提升昭通综合实力,显著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实现富民强市新跨越的战略发展思路。

二、牢固树立“灾难变机遇、重建促发展”的思想。努力推动昭通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9月7日,昭通市彝良县连续发生5.7级、5.6级两次破坏性地震。由于受到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气象灾害的多重叠加影响,加之地震灾区属乌蒙山区、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聚集区,灾区山高谷深,断裂构造复杂,地层结构破碎,地震给灾区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截至9月9日统计,灾害共造成81人死亡,821人受伤,74.4万人受灾,房屋倒塌7138户30600间。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约37.04亿元。当前,抗震救灾工作已取得阶段性成果,转入恢复重建阶段。面对灾难和困难,昭通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云南省的重要指示精神,牢固树立“灾难变机遇、重建促发展”的思想,最广泛地依靠和发动党员、干部、群众,坚定信心,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促进灾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使灾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超过震前水平。截至11月28日,全市民房恢复重建开工28242户,开工率88.9%,完成投资17433万元;民房修复加固开工35307户,开工率97.1%,完成投资1468万元,其中竣工4573户。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特色产业、扶贫开发、城镇建设、防灾减灾、生态环保等七大工程项目也在积极实施。

在抓好抗震救灾工作的同时,昭通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认真学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实事求是地选择符合昭通实际的发展道路。一是必须坚持以投资拉动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逐步过渡到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经济增长方式。二是必须坚持以第二产业带动为主体,逐步过渡到依靠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的增长方式。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和支柱,没有工业的发展,就没有财力的增长,更不可能有消费的增长和基础设施的改善,实现跨越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就无从谈起。因此,就现阶段而言,昭通必须仍然依托资源优势,坚持“工业强市”战略不动摇,着力培育壮大烟草、能源、煤化工、矿治建材等支柱产业,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最终实现由主要依靠二产带动向依靠一、二、三次产协同带动转变。三是坚决改变长期以来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的经济增长方式,坚持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带动经济增长的方式。科技进步和管理创新是经济长足发展最基本的动力和源泉,也是昭通缩短与全国、全省发展差距,实现富民强市跨越发展的智力保障和重要基础。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的发展道路。

三、着眼未来,坚持用党的十精神统领昭通富民强市新跨越同步小康的伟大实践

(一)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是实现跨越发展的根本保障。一是调优一产。着力发展农业优势产业,努力把昭通建设成为云南重要的烟草、马铃薯、蔬菜、苹果、蚕桑、魔芋、核桃等生产基地,力争到2020年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8年翻两番的目标,接近全省平均水平并逐步缩小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二是调强二产。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市”战略,依托资源优势,重点培植烟草、能源、煤化工、矿冶建材、农特产品加工五大产业,大力发展中小工业,到“十二五”末,使工业总产值突破1200亿元,到“十三五”末,突破2500亿元以上,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250亿元以上的目标)。三是调快三产。加快制定扶持第三产业发展的政策,大力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信息产业和面向民生的商贸、房地产、社区服务和文化旅游等服务业;大力培植城乡消费市场,充分挖掘消费潜力,努力提高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促进一、二、三次产业协调发展。

(二)进一步破解发展难题。坚持改革开放,着力破解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问题,是实现跨越发展的关键所在。一是着力破解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充分发挥土地、矿产等资源的资本积聚功能,努力将资源转变为资产,将资产转化为资本,加速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的进程。按照“简政放权”的要求,进一步理顺体制、创新机制、简化程序,尽快建立上下联动、配套衔接、提高效率的体制机制。二是着力解决自我发展能力不足的问题。一方面,进一步加大向上反映昭通困难、寻求各方支持的力度,努力争取各级各部门在资金、项目、审批等方面加大对昭通的倾斜、支持和帮助力度;另一方面,大力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开展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区域经济合作。三是着力解决人口过度膨胀的问题。综合采取人口控制、素质提高和有序转移相结合的方针,下大力气解决好人口过快增长的问题。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