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6 09:30:5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初中课程特点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3-0019-01
初中政治课不仅仅是一门学科的日常教学,也是一种对中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的引导教材,是提高中学生综合素质的最佳途径之一,只要在基础阶段打牢基础,才能在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少走弯路。然而,纵观我们当前的政治教学,大多还是延续了过去的“填鸭式”学习方式,对于枯燥、难以理解的概念都是通过反复记忆的方式加以掌握,教师疲于应付,学生的积极性也收到很大的影响。如何更好的做好初中政治课教学工作,是我们当前要着重解决的问题。
笔者从政治课程的特点入手,提出了回归本源,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从而做好政治课堂的教学工作。
1.创新教育活动要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造的创新精神
包新需要有敢于怀疑、敢于批判的精神,需要有挑战权威、质疑前人定论的勇气。青少年天性好奇和求异,凡事喜欢问个究竟和另辟蹊径,这一特点正符合创新的要求。对此,教师绝对不能压抑,而应该正确引导和积极地鼓励。教师要让学生懂得不唯书、不唯师、不盲从,鼓励学生去怀疑、去超越和创新,去做具有独创精神和创造型的人才。
在教学中,要注意结合政治课教学内容,深挖细研,巧设疑问,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开动脑筋,鼓励其标新立异。设疑启发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关键。思源于疑,有疑问,才有思维,才有创新。所谓设疑启发,就是要求教师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科学地、有针对性地、有梯度地提出疑问,鼓励学生消除心理压力,各抒己见、积极辩论、敢于质疑。 通过设疑启发,才能使学生从原有认识结构中产生矛盾,激发思维欲望,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设疑要针对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设疑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更要注意理论与实际的联系。
2.鼓励学生质疑,在疑问中拓宽思维
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异议是问号。”在初中政治教学改革与创新的过程中,教师一定不能忽略学生质疑所发挥的作用。
现下,多数教师仍在使用“说教式”的教学方式,教师在上面滔滔不绝,学生在下面却昏昏欲睡。要知道,这样无论是对于学生课本知识的学习,还是自身道德的修养都是非常不利的,因为学生根本没听进去,也没学进去。
所以,在进行初中政治教学时,教师一定要充分调动可调动的因素,刺激学生的大脑皮层,激发学生质疑思想,活跃、拓宽学生的学习思维,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3.思想政治课课堂应运用多媒体教学
必须制作高质量的多媒体课件,而制作高质量的多媒体课件,必须在艺术性上下功夫。多媒体课件的艺术性主要体现在屏幕的背景颜色和布局,文字的字体、字型、位置和色彩、图象、动画和录像的艺术质量和制作质量,按钮和提示文字是否同整个课件的风格相一致等方面。
当然这种艺术性的追求绝不是精美图画的组合,绚烂色彩的堆砌,各种声音的合成,多媒体技术的炫耀……因为注重花哨的表面形式只会冲淡主题,误导学生。
成功的课件应当始终将学生牢固地控制在教学内容的深入理解和内涵的进一步展开上。多媒体课件的艺术性有时它的表现形式就是朴实、简练、“此时无声胜有声”。
4.因材施教,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我们传统的考试体制决定了我们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只有通过考试来实现,分数就是说明问题的最佳表达方式。在这种以考试为导向的教育体制下,学生难免陷入死记硬背的漩涡,只要记住了就万事大吉。这种结果不仅制约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违背了素质教育的初衷,尤其是不利于在新课改条件下对学生的素质提高的要求。
所以,我们要切实转变观念,加强自身修养,提高知识储备,加强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学水平。在新课改下,我们可以尝试着对学生按照学习成绩和素质基础,以及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进行分组分类,对于不同类型的学生,要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法,使每个学生都按照自身的发展规律成长,从而让每个学生真正的融入课堂,在快乐的气氛中学习,体验到自己的成长。
【中图分类号】G661 【文章标识码】C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6-0136-01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随着科技的发展、国际竞争的日益激烈化,人才的培养尤其是具有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焦点 创造力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竞争力,同时也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前途。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学科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创造性的主要途径和手段,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主要阵地,没有创造性的学科教学,创造教育研究就失去了依托,学生的创造力发展也就失去了源泉。语文学科作为一门基础性的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在学生创造力培养方面具有独特而不可代替的重要作。
一、语文课程的特点
1、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指语文课程的内容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具有深广的影响,另一方面,还表现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充满人文性的关怀。学生对语文教材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不同的人甚至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对同一材料都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关于语文课程的人文性特点是语文课程标准首次提出并着重强调的。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突出了语文的人文性,体现了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语文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语文课程的实践性,是指语文能力的学习要通过实践的途径来完成, 同时语文教学的听说读写能力本身也是一种实践行为。语文学习的实践活动是开放而富有多样化的,根据进行实践活动的场所,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语文课堂内的实践活动,它包括语文课程上的听、说、读、写实践活动及语文课堂内的其他实践活动;二是语文课外的实践活动。
3、语文课程的生活化语文课程的生活化,是指语文课程内容、语文教学方式贴近学生的生活,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课程根植于社会生活的土壤,是生活世界的有机组成部分。语文课程同外语、数学等学科不同,语文是母语教育,在学生走进学校之前就有了一定的语言基础 我们每天的生活都被母语包围着,生活是不容忽视的重要的语文课程资源,生活中处处都是语文,时时都有学习语文的机会 走近我们生活的世界,欣赏生活中的美景,感受生活的美好。
二、初中语文创造性教学对策的构建
1、改变思想,树立大语文观念语文教学,在很多人甚至是一些教师的眼中,只是简单的教教写字,认认生字,甚至一些学生错误地认为汉语本来就是自己的母语,每个人都会讲,没有什么可以学的。错误的观念会导致错误的教学方式和错误的学习行为 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的不断更新,语文教学不在仅仅局限于课本,只关注古人的千年遗训,语文教学开始和生活、社会、科技相联系,开始从单纯的书本教学向以书本为主,辅以丰富的课外学习相结合的方式转变。
语文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课程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相关人员都是语文重要的人本资源,同样,祖国的大好河山、自然风光也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名胜古迹、文化遗产更是呈现了历代中华文化的精髓,国内外重要事件、日常生活话题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语文内涵的丰富,加强了语文同社会、生活的联系。语文教育不仅仅是对知识的传承,更是对人文精神的继承与发扬2,2重视语文的熏陶作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创造力仅仅为创造性的发展提供了潜在的可能性,只有当它与创造性的人格特征相结合时,才能使创造性的发展成为现实。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不能忽视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培养。
语文课程和社会生活紧密相连,语文知识来源于生活,也被应用到社会生活中 语文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的生活化,将学生同社会生活连接起来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和生活化特点,使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语文教材中的篇篇文章无不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内容和人文精神。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属性,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指得是热爱祖国语文,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有丰富的语言积累,有较强的语感和思维能力,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Vl语交际能力,同时具有较高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实现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2、激活语文课堂教学,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思维能力训练似乎更多地和理科教学相关,语文学习重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熏陶,乍一看,似乎和思维能力训练关联不大。
(一)新课标中对数学的基本理念: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突出体现了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要求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二)数学新教材的编排特点:
1、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构筑起点
教科书提供了大量数学活动的线索,成为供所有学生从事数学学习的出发点,使学生在教科书所提供的学习情境中,通过探索与交流等活动,获得必要的发展。
2、为学生提供了生活中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素材
教科书中创设了丰富的问题情境,引用了许多真实生活事例,并提供了众多有趣而富有数学含义的问题,有助于展现数学与现实及其他学科的联系,突出实际生活“数学化”的过程。
3、为学生提供了探索、交流与合作的时间与空间
教科书在提供学习素材的基础之上,还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活动经验,提供了大量的操作、思考与交流的机会,如提出了大量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设立了“做一做”、“试一试”等栏目,以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形成新的知识,包括归纳法则与方法、描述概念等。同时,章后的回顾与思考、总复习也以问题的形式出现,以帮助学生通过思考与交流,理顺所学的知识,形成适应个性认知特点的知识结构。
4、重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求
教科书对所有新知识的学习都以对相关问题情境的研究作为开始,它们是学生了解与学习这些知识的有效切入点。随后,通过对一个个问题的研讨,逐步展开相应内容的学习,让学生经历真正的“做数学”,“用数学”的过程。“读一读”栏目提供了有关数学史料或背景知识的介绍、数学在现实世界和科学技术中的应用实例、有趣的或有挑战性的问题讨论、有关数学知识延伸的介绍,目的在于给这些学生以更定了解数学、研究数学的机会。有些“做一做”、“试一试”则仅仅是面向特殊数学学习需求的学生,不要求全体学生都尝试都去完成它们
二、新课程下数学教学策略
(一)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
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本学期的教学结合具体的数学内容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发展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与能力,增强学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
(二)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
(三)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的学习需要
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为认知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教学中要鼓励与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关照与帮助,要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尝试着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要及时地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对出现的错误要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从而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对于学有余力并对数学有浓厚兴趣的学生,教师要为他们提供足够的材料,指导他们阅读,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
(四)注重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德育课程是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以及德育教育的要求而开设,具有目的性强、针对性强以及实践性强等特点。开展好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德育课程,有利于国家农村小学教师的培养。 【关键词】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 德育课程 构建 特点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31-0038-03
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是国家统一从农村招收的免费师范生,以“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的方式来培养农村小学教师。从2010年秋季开始,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就有了第一批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本文以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为例,着重研究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德育课程的构建及特点。
一 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德育课程的构建
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德育课程的内容包括以下四个大的方面,即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开设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两门课程;历史方面,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一门课程;理论方面,开设哲学原理、政治经济学、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三门课程;形势与政策是每个学期集中开设的课程。
1.课程开设时序方面:遵循学生自然成长的规律
从德育课开设的时间上来说,遵循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自身发展的特点,考虑到学生刚入学时才十五六岁,正是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正在形成与逐渐成熟的阶段,所以,最先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两门课程。然后,引导学生了解中国的历史,读史才能鉴今,特别是近现代史的学习,因此,接下来开设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课程。
理论方面的课程被安排在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的后续阶段学习,这样的安排容易给人造成错觉:“理论不是很重要。”理论是指导我们前进的方向,其重要性对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生一样的毫不例外,为什么安排在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的后续阶段学习?主要是依据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自身的特点而确定的,学习理论需要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需要一定的人生阅历与理解力,若太早开设,则学生理解不了,老师讲起来也很费力。考虑到这一点,将哲学原理、政治经济学、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理论方面的课程放到学生形成一定的知识积累与经验积累后再学习,是有一定的科学依据的。
2.德育教学内容方面: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年龄小,可塑性较强,也正是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形成的时期。在这一人生转折时期,会觉得很迷惘、很困惑,也容易受到社会上不良现象的影响。如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的影响,对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会产生很大的冲击。
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离开父母走进大学独立生活,需要单独面对生活学习中的许多难题,遇到疑惑的时候,父母不在身边,更多的是寻求老师与同学的帮助。但同学的认知能力也有限,因此,更需要老师的引导,特别是思想政治课老师能在思想上解开学生的心结,拨开云雾,引导学生走上正道。
怎样“以人为本”,对大学生进行“三观”教育,努力构建“民主、平等、和谐、合作”的师生关系,真正将德育课的学习作为改造自己的工具,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些都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第一,德育课堂上引导学生不断进取。初中起点六
年制本科师范生的德育课程,重在育人,而不能光强调理论体系的构建。要在应用德育理论的过程当中,努力避免脱离实际、脱离群众、脱离时代、脱离社会的倾向,要将理论运用于中国的客观实际当中,将理论作为一种工具,来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来探讨社会中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而不是将作为教条,而只是要求学生背诵书本上的条条框框。
通过走访调查,发现在“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德育课的课堂上,同学们到课率高,精神饱满,学习态度认真,期末考核绝大部分同学都能通过,还有一些同学成绩优异。平时,都能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课堂讨论也很积极。我们继续深入调查,有一部分同学确实是因为德育课有吸引力、有说服力,引起了学习兴趣;还有一部分同学则是因为学分机制,由于德育课所占的学分很重要,为了拿学分而认真学习,并没有从心底里认同德育课程的学习。前一种学习是值得提倡的,能让学生收获更大。后一种为拿学分而学习的,只是一种表面上的认真学习,在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帮助不大。
第二,通过课外实践活动正确引导学生。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德育课程的课外活实践教学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并且与所学课程的内容非常吻合。以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的实践教学活动为例,可以布置学生看《建党伟业》《伟人》等红色影片,看后请学生写影评与感想。也可以围绕一个中心,请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如围绕“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与践行”为主题,请学生课后进行社会实践调查,并写出实践调查报告。也可以布置学生参观当地红色旅游景点,自拍照片,并做出课件,将成果上交老师,优秀的还可以请同学们在全班同学展示。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真正乐在其中,在玩中学,接受良好的熏陶与教育。
3.德育教材方面:编写针对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的专门教材
至今为止,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对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的针对性教材,只有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这两门课程,他们是为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生量身定制、专门编写的教材;而对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哲学原理、政治经济学、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及形势与政策等课程则是国家统一的教材,六年制与四年制同学一起使用,德育课任课老师必须根据初中起点六年制师范生的特点,因材施教,把握好因教育对象的不同而区别对待,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
4.教学手段方面:需要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
在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德育课程的课堂教学中,都能运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学生也很乐意接受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进入高校时都未成年,思维活跃、可塑性较强,他们在课堂学习上思维非常活跃,爱问问题、好答问题以及讨论热烈等。所以,这就需要任课老师好好引导,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创造机会多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若教学手段死板则会产生反面效果,造成学生好冲动、爱感情用事,课堂上很难静下心来学习理论知识等不良习惯。
二 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德育课程的特点
从上面所述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德育课程构建来说,总体上还是不错的,也体现了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自身的特点。总结起来,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德育课程的特点主要体现在:
1.目的性强
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德育课程的目的明确,就是要为广大农村培养优秀的小学教师,培养他们的职业认同感,培养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毕业后才能真正扎根于农村,真正喜欢自己的教师职业,才能待得住、留得下,并且干得好。
2.针对性强
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德育课程针对性很强。德育教育不能老是唱高调、放空炮,老师骗学生,学生骗老师,到头来是自欺欺人,谁也骗不了谁,谁也从中得不到任何好处。只能脚踏实地,老老实实地教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导下,做一名新时代品学兼优的大学生。特别是在六年的本科学习中,能够在政治上过硬,业务上合格,学到本领,为今后走上农村教师岗位,做一名合格乃至优秀的农村小学老师。
3.实践性强
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德育课程实践性很强,一方面,体现在对任课老师的要求上,“身教重于言教”,老师自身的行为与信条比老师在讲台上所讲的理论更有说服力、更让人信服。老师若在台上高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而在实际生活中奉行的却是享乐主义的腐朽人生观,学生的眼睛是雪亮的,这样的教育是收不到好的教育效果的。
另一方面,体现在对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的要求上,要把他们培养成面向农村的优质教师资源,而“目前,我国农村小学普遍存在着教师年龄老化、知识老化、学历偏低、数量不足、优质师资流失严重及师范生‘下不去’‘留不住’‘干不好’等问题,教师队伍建设面临严峻挑战。”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就是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应运而生的。我们经常说培养与选拔人才要德才兼备,而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德育教育就是着重培养具有高尚道德与崇高职业操守的农村小学老师。
三 启示
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德育课程的教育方式方法还有待改进,有的教育方式方法没有符合现代大学生的心理,也不符合时代的变化,表现在:一方面,思想僵化,不能与时俱进;另一方面,一味地迎合时代而放弃了原则。这两种现象的存在使得我们的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关系较为淡漠,师道尊严成为了许多教师的潜意识。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并没有注重与学生之间建立和谐的关系,初中生进入了青春期,对于师生关系更为敏感,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有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尤其是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更要将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作为促进教学活动深入开展和教学成效提升的重要抓手。一方面,教师要关心爱护学生,无论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还是生活中遇到困难,都要积极地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可以对学生进行学习技巧方法的辅导,也可以动员优秀生与学困生之间结成帮扶对子,实现共同进步。另一方面,教师要尊重和鼓励每一位学生,不以成绩论英雄,平等地看待不同成绩的学生,对于学生取得的进步要给予鼓励,让他们增加成功的情感体验,在语文学习中获得满足、快乐,通过这样的方式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为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奠定情感基础。
二、新课程改革对教学手段升级提出了新要求
随着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新型教学手段在新课程改革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广大初中语文教师应当立足教学工作实际,将先进的教学手段与语文教学工作紧密结合起来。首先,教师要熟练掌握信息化手段的使用技巧,通过集中学习和个人自学相结合的方式,提高信息化教学媒体使用能力;其次,教师要注重创新,自主设计教学课件,将各种与教学内容相关、接近学生学习生活实际的课程资源整合起来,以图片、文字、图表、视频相组合的形式,设计制作针对性较强的教学课件,为语文教学成效提升发挥促进作用。第三,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还要科学地运用多媒体手段,既要保证多媒体手段在最为需要的时候使用,不能铺天盖地、过多过滥,又要对使用的时机进行科学掌握,可以在教学导入环节激发兴趣,在互动过程中补充信息,以及在思想渗透中深化情感等。
三、新课程改革对学生差异兼顾提出了新要求
初中生因为自身学习基础、学习态度以及能力等方面各不相同,导致在语文学习中的能力水平出现明显差异。新课程改革要求促进每一位学生健康成长,这就需要最大限度地兼顾学生整体发展水平。传统的“一刀切”模式通常会顾此失彼,无法得到这一要求,因此,对学生进行差异化教学,以分层模式组织语文教学活动,是兼顾学生差异的有效途径。一方面,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科学分层,让学生认识到分层教学的科学意义,结合自身学习能力基础,选准层级;另一方面,教师要针对学生分层的实际状况,差异性制定教学目标,开展师生互动,布置课后练习,以及开展考试考核,让学生的差异性兼顾融入到教学流程的每一个环节,不仅依据学生的学习状况、能力基础,制定与他们最近发展区域相吻合的教学目标要求,同时在教学互动中还专门为不同层次学生设计相应的探究和提问内容,在作业布置中科学区分难度、容量,并且在考核中运用AB卷形式,保护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促进他们实现个性化发展。
四、新课程改革对课堂模式优化提出了新要求
传统的语文教学以教师讲解为主,单向的模式制约了学生自主性和参与性,影响了教学成效提升。新课程改革对于改变这一现状提出了明确要求,教师应当对教学模式进行充分地改进,从单向模式转变为师生互动双向模式,从以教师为主转变为学生为主,教师发挥启发点拨作用。在这样的背景下,小组合作学习法等一批先进的教改经验,能够较好地适应新课程改革要求,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能力和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等方面发挥明显作用。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要能够精心设计逐层深入的研究提纲,将其作为语文教学活动开展的线索,引领学生的整个自主探究学习活动。在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进行巡视活动,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了解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存在的难点,区分是属于个性问题还是共性问题,凡是属于共性问题的方面,还应当针对教学对象群体进行思维方式的点拨,以此促进语文教学活动深入开展。
五、新课程改革对课外活动拓展提出了新要求
初中学生虽在中学阶段都接受了一定的体育教育,但因各自所处的环境不同,身体素质和体育技能均有明显差别。进入初中后,学习压力大,学习负担也重,加之正处在生理、心理变化的交叉时期,身体出现较明显的变化,心里也变得复杂起来,她们也可多表现出无兴趣或被动学习,尤其是女生,因此提高女生对体育锻炼的心里承受力,是上好体育课的重要一环。
一、女生上体育课的心里特点
由于性激素的反馈影响,导致相应的心理变化,她们不再像小学那样活泼好动,对青春期性形体的变化非常敏感,变得腼腆、羞怯。进入了区别于小学的课程,使她们感到兴奋,体育课的学习内容和考试标准,又让他们担忧。体育不及格,这对女孩来说,心理压力是大的。由于女生自尊心、荣辱观、青年群体意识等因素影响,又使体育在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占有一定位置,她们对体育课的意义、作用都正确认识,但上课的动机确实多种多样的。她们虽然知道体育能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消除大脑疲劳,有助于学习任务的完成,但相当一剖分人又怕上或不愿上体育课,不喜欢“达标”,讨厌那些身体素质训练,只想“随便玩玩”;学习动机不稳定,对体育课有很大的惰性;对体育活动的进取精神差,怕失败的心理往往高于进取的心理。
二、利用成功体验,提高动机水平
心理学研究表明,成功的体验可以使人增强信心,克服自卑感,太高成就动机,淡化挫折带来的心理压力。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藏意图,针对个性特征,提出切实可行的要求,调动女生内心的积极心理因素,创造成功的条件和有利时机。如变换练习方法,改变动作的某些要素(方向、幅度、力量、速度、节奏),适当降低器械的高度、重量等,使女生也能获得成功和喜跃的情感体验。这样,通过不断的强化,不仅可以消除心理上的消极防御机制,密切师生关系,而且有助于激发奋发向上的愿望,逐步提高动机水平。
三、借助心里补偿,克服自暴自弃
所谓心里补偿,是指人们在心里失衡时,利用自己的优势和长处,掩盖或抵消自己的弱点和不足,已维持自己的心里平衡。心里学研究表明,补偿是弥补自卑心里的最好武器。可以给自卑意识强力的人提供成功的精神力量。从中获的自尊、自信、自爱。为此,教师一方面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女生并非样样都差,有的女生跑的慢,却投的远;有的女生投的近,却跳的高;有的女生跑、跳、投、差,却课堂纪律好、学习认真、练习刻苦等等。为此,教师要善于发现女生的“闪光点”,利用“闪光点”鼓励女生发挥优势,由强到弱,在由弱变强,从而认识自己的价值,逐步改变消极的自我认识。
四、掌握女生特点,合理安排体育课
由于性别与个体的差异,初中体育课就要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安排。
1、合理选择教材
目前各类初中自编的教材与小学教材有很多重复,突出女生特点和实用性强的内容不多。女生多倾向于一些竞争性不强的内容。如健美操、武术、排球、羽毛球等。她们认为这些运动不仅可以促进身心健康,还可以陶冶情操,培养节奏、美感,给人以艺术享受,对今后走向社会也有实用价值。因此在教材选择上应从学生实际、兴趣和爱好出发,通过趣味性、娱乐性的活动来改变她们参加体育运动的戒备心理。此外还可以增加一些运动生理学、运动医学知识,使她们了解运动健身、健美的生理机制,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改进教学方法
(1)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并加以正确引导,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同时要严格要求,加强学生的组织纪律观念。
(2)结合学生特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3)通过直观教学如看录像、看比赛等多渠道地让学生了解体育,使她们通过体育课不仅身体得到锻炼,而且心里得到满足。
(4)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更新自己的业务水平。在教学中要有多种教学手段,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5)做好课后的感情交流,多与学生接近,尤其要与体育成绩差的学生接近,多与她们交流思想,缩短距离,达到感情上的沟通。
3、尽量用游戏配合课堂教学
游戏还是很敏感的。体育技能单纯的传授是很枯燥的,特别是对于刚开始的队列、广播体操教学,学生们很容易产生厌学情绪。教师在课堂教学前充分地备课,找出适合女生做的游戏,让学生们觉得教师的方法很有趣,她们就愿意学习一些看似枯燥无味的体育技能。
关键词 初中 室内特色课间操 动作特点
一、前言
初中室内课间操又可以称为课间体育活动,是针对初中生进行室内体育锻炼的主要内容和手段,也是学校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根据初中室内课间操的目的、作用及动作特点,选择有利素材并转化为具有健身价值的操化动作,使初中室内课间操的内容更加丰富,健身的效果更好。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浅析初中室内特色课间操成套动作特点为研究对象,以成都体育学院体育系2012级健美操专项学生为调查对象。
(二)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录像解析法、 逻辑分析法。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自编节奏室内特色课间操的整体结构概述
本套操主要运用不同的音乐特点,编排不同的动作风格。首先第一段是武术风,音乐气势如虹,振奋人心,利用击鼓声和节奏感将学生迅速带入运动状态。第二段是踢踏风,音乐选自《大河之舞》,跟随音乐做核心力量与脚部力量等习。第三段是拍打身体,疏通经络。第四段为调息放松。运动不同风格和不同动作丰富了整套操的内容,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兴趣。
(二)自编节奏室内课特色课间操的风格特点
1.音乐特点
音乐是室内特色课间操的灵魂,有助于表现出操的风格和动作特点,增强课间操时尚性和趣味性,从而引领学生融入音乐情景中,优雅而整齐的做出规定操化动作。本套操第一段音乐是武术音乐;第二段音乐是《大河之舞》;第三段是身体拍打音乐;第四段为调息放松音乐。每段操的音乐各具特色,节奏感强,利于激发学生的练习热情和喜爱。
2.风格特点
音乐是室内课间操的灵魂,风格是主线。本套自编节奏室内特色课间操第一段是武术风格,音乐节奏感明显,动作刚柔并济,体现出中国独有的武术精神。第二段是踢踏舞风格,音乐选自《大河之舞》,舞步轻快,节奏丰富。第三段是身体拍打风格,动作力度孰轻孰重,悠然自得。第四段为调息放松。每段操的风格各具特色,节拍起伏变化大,动作新颖、独特。
(三)自编节奏室内特色课间操的成套动作特点
1.动作姿态
姿态包含着形态和姿态。比如本套操中有一个动作是侧对击掌随之成上举姿势,不仅要做的有表现力,还要对身体关键部位的控制。笔者在编排过程中发现动作姿态的好坏直接影响成套动作的优劣,动作姿态过于柔软显得有气无力,动作过于僵硬显得呆板,因此动作姿态要因地制宜,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2.动作路线
课间操操化动作中一段动作的开始、中间和终止方向都需要认真思考分析,本套操的动作路线大致可以分为上肢―下肢―全身和站立―坐立―站立的路线过程。例如:本套操开始部分是站立位到了踢踏舞风格了就是坐立位姿势,从而让动作路线在动作路线打破前后左右的模式,使室内特色课间操更具科学性、趣味性和健身性。
3.动作幅度
动作幅度是从动作开始到结束的移动范围,本套操动作中有侧对击掌随之成上举姿势,这个动作的幅度就比较大;而坐位姿势下的踢踏舞风格的脚步动作的移动范围就比较小,则动作幅度较小。在自编课间操中要充分注意学生身体素质的差异性,因此,动作幅度不能太大,把握好适度原则。
4.动作节奏
动作节奏指动作之间按特定的顺序和时间间隔交替进行的特征,每个动作都有特定的节奏。在本套操中,在一个八拍中,前四排是一拍一动,后四拍是两拍一动,这也很好的体现出动作节奏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表演效果出来。本套操的动作节奏感强、起伏变化大、富有感染力,很符合初中生的身心特点。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初中室内特色课间操在音乐选择,以及风格选择上很符合初中生的身心特点,并且在整套操的动作特点上也很具科学性和趣味性。在不同风格上融入了不同以前的操化动作,使整套操欢快活跃,很具感染力,不仅从不同肌肉群锻炼了学生体质,同时也达到了放松身心,消除疲劳的作用。
(二)建议
1.加强体育老师、创编者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编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各个环节、措施都必须考虑周全,多征求建议,加强对创编动作、音乐、内容和形式的学习和探索,因此,对体育教师、创编者的创新能力培养是有必要的,从而全面的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2.学校应加大对室内特色课间操的重视
在学校体育文化建设道路中,室内特色课间操将是一个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同时对学生身体锻炼、活跃身心、调节疲劳等都起到很大促进作用,因此,建议学校应加大多特色课间操的投入和支持。
参考文献:
初中生学业分化是影响整体教育质量提高的大问题,分化产生的差生转化、优生提高迫切需要科学的教育 策略的指导。从现状看,这个问题的解决并未找到令人满意的方法,究其原因,恐怕一方面在于学业分化本身 原因的复杂性,另一方面则可能是由于对初中阶段不同学生的学习潜能缺乏足够认识。当前教育体制中的学业 评价体系主要是一种绝对判定标准,这种标准在应试教育背景下不失为是一种公平的选择尺度,而且对大多数 普通学生具有操作性方面的优点。但不容忽视的是,对学生分化群体的对象,这种绝对判定标准一定程度上掩 盖了学习活动中最为本质的内容,即学业潜能的发挥。而从学科成就值等相对判定标准角度分析研究初中生分 化群体,将不仅有助于正确诊断评价绝对标准下的优差生,而且更重要的是能从教学论角度进一步认识初中生 各学科学业分化现象的本质及其诊治之道,从而为提高九年义务制教育质量,促进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提供有 益的启示。
二、研究方法
1、取样:本市普通中学94级8个班组385人,从初一预备班到初二下学期连续跟踪三年,根据生物 学科历次考试总评平均成绩取超过@①+0.95sd的对象为优生组,共41人,其中男13人,女28人 ;取平均成绩低于@①-0.95sd为学业不良组(以下称差生组),共40人,其中男29人,女11人 ,差生组中包括留级生7人,其中男4人,女3人。分化组群体占总体21.05%。
2、调查与测试:
(1)生物、语文、数学、外语学科成绩及总评统计及分析。
(2)智力测试:采用北师大心理学系修订的瑞文测验(spm)进行团体施测。
(3)问卷调查:自行设计,主要查明学生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业负担、身体状况、家庭环境等。
所有数据均在foxpro中建立数据库,最后以spss软件作统计处理。
三、结果与讨论
(一)学科成绩调查及比较:
为了探明分化群体学生的知识结构及各学科学业成绩状况,将各种成绩标准化后作分析比较,结果见表1 。
表1 生物及其他学科优差生成绩比较
(附图 {图})
表1数据表明,以生物成绩分化为基准的优差生组,在语、数、外和各科总评成绩上均表现出极其显著的 差异(p〈0.001),进一步作生物与各科成绩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见表2。
表2 生物与其他学科相关系数比较
(附图 {图})
**:p<0.01
相关分析的结果显示,在初中学生总体上,生物学成绩与语、数、外及总评成绩均达强正相关程度,说明 生物成绩差异分布与语、数、外具有一致性。但在分化群体优生组、差生组中,生物学科成绩与其它各科成绩 均未达显著相关程度,留级生组中生物与外语、语文和总评分呈中强负相关,此结果说明在分化学生群体中, 生物成绩与语、数、外成绩具有与总体不同的变化趋势。
(二)智力发展水平与学生成就的关系
为了了解优差生分化与智力发展水平的联系,以瑞文量表对对象进行了智商测定,结果见表3。
表3 优差生及留级生智商分布
(附图 {图})
从表3结果可见,优生、差生、留级生的智商分布存在显著差异,优生组平均智商显著高于差生组。智力 水平优良的一级和二级(p[,75]以上)优生组有33人,占优生组总数80.4%,差生和留级生中仅 13人,占32.5%。智力水平中下的四级和五级(p[,25]以下)优生组2人,占4.9%,而差生 、留级生中有24人,占60%,这说明智力是影响学业分化的重要因素。
进一步分析智力与各学科成绩的关系,学生总体智商与各科成绩的相关性见表4。
表4 生物及其他学科成绩与智商的相关系数
(附图 {图})
结果显示,在总体上智力与各科成绩的相关系数均达显著程度,其中数学成绩与智力相关系数最高,达0 .6417,生物成绩与智商的相关系数也较高,达0.5544,语文成绩相关系数最低为0.4877, 这个结果与伯特(c·l·burt)报道的语、数、外结果基本一致。
在分化群体中,各组学生学科成绩与智商的关系见表5。
表5 各组学生学科成绩与智力的关系
(附图 {图})
表5显示,在优、差、留级生分化群体内,各科成绩与智商均未达显著相关程度,这说明在同类分化群体 中智力已不再是影响学业成绩的主要因素了。
(三)成就值(accomplishment score)差异比较
(附图 {图})
成就值是判定学生的学力是否同他的智力相适应的重要指标,其定义为学力离差与智力离差之差,若成就 值(as)为负值,可说明该学生不具备同其智力相称的学力,也就是说,学力潜力尚未或未能充分发挥,以 致未形成智力相称的现实学力,可视为学业落后或暂时落后。
经对优差生各种成就值测算,结果见表6。
表6 学生各科学力成就值比较
(附图 {图})
注:〈-8个体数:表示为低成就值人数。
表6结果表明1生物学科成就值优差生组间存在极其显著差异,如以as<-8为低成就值学业不良的标 准,则生物差生组as<-8的人数有24人,生物优生组有6人,与生物学科相似,外语学科成就值优、差 生组问亦存在显著差异,外语差生组as<-8的人数为22人,优生组有5人。而语文和数学两学科的优差 生组成就值差异不显著,各组as<-8的个体数也相对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生物与外语学科在初中 阶段具有某些相似性。低成就值表明学习潜能来充分发挥,其中还包含有相当比例的假性差生,故教育措施的 效能更为突出,由此可见初中生物和外语学科的差生或学业不良生转化的可能性相对较大。
(四)低成就值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环境分析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学习态度和学习环境对低成就值学生学业分化的影响,对优差生学生进行了专项问卷调 查,问卷包括学科兴趣、学习时间、对难题态度、辅导环境、业余时间安排、作息时间、家务劳动、家庭环境 、人际关系等20个方面。
调查结果显示,优差生低成就值者在学习态度上有显著差异,差生回家作业多需父母检查、督促或辅导才 能完成。父母天天检查作业的,差生组低成就值者24人中有14人,优生组仅1人;父母很少检查作业的, 差生组8人,优生组5人。实际学业负担优差生低成就值者都不重,且无显著差异,无论优差生每天做作业时 间都在几个小时内能完成,上学往返路程时间极大多数不到1小时,夜间睡眠大多8小时以上,但自我感觉课 业负担重的,差生低成就值者显著高于优生组,24人中有15人(62.5%)认为学习负担太重,没有一 个差生主动希望再多学一些知识,这反映出差生低成就者有“怕学习”和“厌学”情绪倾向。在对待难题的态 度上,差生低成就值者24人中17人(70.8%)持放弃态度,这说明这类差生缺乏学习的毅力和信心, 在学习环境方面的项目中优差生低成就者多数无显著差异,个别项目差生组还优于优生组,如家教辅导,差生 占67.5%,优生组占21.9%,月零花钱差生组平均高于优生组2.4元。问卷调查总体结果表明,低 成就值差生一般并不缺乏外部学习条件,故学业落后主要因素应归结为学习能力和学习的主观努力,适当的教 育措施可使这些学生中的相当部分成员的学习效能得到提高,要做到这一点,关键还是在于实现“教会学生学 习”这个教育的基本目标。
四、结论
1、初中生物学业分化在总体上与语、数、外学科具有某种一致性,但在分化群体中各种学业分化不完全 一致。
2、智力发育水平是影响生物等学科学业分化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相近的智力水平可有显著不 同的学业成就。
3、生物学业成就值在优差生间存在极其显著差异,生物学业差生的转化具有较大可能性,初中生物和外 语学科的学业分化具有某些相似性。
4、外部学习环境条件不是形成生物低成就值学业不良者的关键因素,对这部分学生的转化可从学习态度 和学习方法等教育措施方面着手。
参考文献
1.黄志林、乐秀峻,《教育理论与实践》,1989.(6)20-21。
2.周国韬等,《普教研究》,1995(3),32—24。
doi:10.14033/ki.cfmr.2017.17.02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17-0047-02
多年临床证明,在骨科疾病治疗过程中应用中医药治疗具有十分明确的良好效果,但需要注意是,在医疗机构内中成药多有西医师开具出来。而西医师对中成药的药性、组方之法了解不深,导致中成药的不合理应用[1-2]。因此,如何探究方药特点,在中医辨证论治理支持下选择合适的中成药用于治疗骨科伤病,已经成为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在应用过程中,如何评估骨科病情、根据辨证论治分期结果,选择合适中成药,不仅能够有效提高治疗效果,缩短疼痛缓解时间,加速骨科患者愈合速度,这对于临床医师而言是非常重要的[3]。本次研究以四肢骨折为例,选择2012年7月-2016年8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治疗的四肢骨折患者75例,经中医辨证判断骨折病情分期后,给予相应的中成药+鹿瓜多肽进行治疗,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择2012年7月-2016年8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治疗的四肢骨折患者15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及观察组。对照组患者75例,年龄20~75岁,平均(41.55±8.67)岁,病程3 d~6个月,平均(2.16±0.52)个月;按照骨折类型,肱骨骨折20例,尺骨骨折7例,桡骨骨折10例,股骨干骨折19例,股骨下端骨折12例,胫腓骨双骨折5例,腓骨骨折2例;按照致伤原因,交通事故致伤39例,跌倒摔伤20例,坠落伤10例,其他6例。观察组患者75例,年龄18~74岁,平均(40.87±10.06)岁,病程4 d~7个月,平均(2.54±0.53)个月;按照骨折类型,肱骨骨折18例,尺骨骨折10例,桡骨骨折12例,股骨干骨折21例,股骨颈5例,股骨下端骨折7例,胫腓骨双骨折2例;按照致伤原因,交通事故致伤35例,跌倒摔伤22例,坠落伤13例,其他5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因、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本次研究对象纳入标准主要包括:(1)明显外力或暴力导致直接或间接外伤;(2)局部疼痛,血肿,肢体功能障碍;(3)四肢局部畸形,出现异常活动,以及骨擦音;(4)经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患者四肢骨连续被破坏,或骨完整性被破坏;(5)全身无明显并发症,单纯闭合性四肢骨折;(6)本次研究前,及研究中均未除本次研究所用药物以外的接受任何内服或外贴药物,及其他治疗措施[4]。
1.3 排除标准
本次研究对象排除标准主要包括:(1)由骨肿瘤、恶性肿瘤骨转移等骨病导致的病理性骨折;(2)开放性骨折,局部出现感染或软组织缺损;(3)对本次研究中药物过敏;(4)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内分泌系统重度疾病;(5)入院后接受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存在慢性炎症;(6)精神系统疾病,无法耐受本次治疗,或不配合本次研究[5];(7)治疗后出现任何肺栓塞、下肢静脉血栓等重度并发症。
1.4 治疗方案
本次研究中所有受试者均给予鹿瓜多肽注射液进行治疗:鹿瓜多肽注射液10 ml+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经静脉途径给药,1次/d,直至骨折完全愈合方可停药。其中鹿瓜多肽注射液生产企业为哈尔滨玉衡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3020001,药物规格2 ml∶4 mg×10支/盒。观察组基础治疗方案同上,在传统医学理论支持下,通过中医辨证方式评估患者病情,并进行分期,不同分期治疗原则及中成药均不同,具体如下:(1)早期,治疗原则以补气血为主,兼以活血、补阳、理气;中药可选择补阳还五汤,但桃红四物汤亦可,二者均为笔者所在医院自制中成药,将原汤剂方更换成散剂,便于临床服用,8 g/次,3次/d;其中,补阳还五汤组方主要包括黄芪、赤芍、当归尾、川芎、桃仁及红花,桃红四物汤组方主要包括当归、熟地黄、川芎、白芍、红花及桃仁。(2)中期,治疗原则以补益中气为主,选择参苓白术丸,6 g/丸,1丸/次,3次/d,生产厂家为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同仁堂制药厂,国药准字Z11020947;参苓白术丸组方主要包括人参、麸炒白术、茯苓、山药、炒薏苡仁、炒白扁豆、山药、砂仁等。(3)后期,治疗原则以补益肝肾为主,选择六味地黄丸,或左归饮;六味地黄丸组方主要包括熟地黄、酒萸肉、山药、茯苓、泽泻及牡丹皮,生产厂家为北京同仁堂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制药厂,国药准字Z11021283,每6克30粒药丸,6 g/次,2次/d;左归丸,生产厂家为河南省宛西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41020696,每1克10粒药丸,9 g/次,2次/d[6]。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经治疗后疼痛减轻时间、血肿缓解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
1.5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选择SPSS 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75例骨折处疼痛减轻时间、血肿缓解时间以及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3.22±1.80)d、(5.48±2.52)d及(4.16±1.55)周;对照组患者75例,骨折处疼痛减轻时间、血肿缓解时间以及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4.31±2.68)d、(8.37±3.74)d
及(5.16±1.89)周;观察组患者骨折处疼痛减轻时间、血肿缓解时间以及骨折愈合时间明显都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5546,t2=4.2935,t3=4.0410,P均
3 讨论
目前,四肢骨折患者多经手术及保守治疗措施进行治疗,根据病情结合患者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如无法耐受开放式手术者可选择经微创手术,或保守治疗,但无法承受过多花费者可选择除微创手术之外的方法进行治疗。但无论采用何种方法治疗四肢骨折,都存在优缺点,如石膏外固定能够从一定程度上限制患者肢体或关节的活动度,但操作便捷、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微创手术虽然花费较大,但创伤小,恢复速度较快,开放式手术复位需在治疗中剥离骨膜,很容易造成患者大出血,延缓愈合时间,但部分无法使用微创手术或内固定术治疗的开放式骨折,或重度粉碎性骨折可择其治疗[7]。鹿瓜肽注射液由梅花鹿体内提取,或中草药中提取的能够促使血肿尽快消退、加速骨生长、促进骨愈合的活性物质,经由现代制药工艺制成。在传统医学理论中,骨折能够损伤人体气血,根据中医辨证后分期,根据不同分期的治疗原则,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本次研究中,骨折早期补气血,选择补阳还五汤(亦或者选择桃红四物汤),骨折中期选择参苓白术丸以达到补益脾胃的目的,而骨折后期则选择六味地黄丸(亦或者左归饮),观察组患者骨折恢复情况良好,同对照组相比较,疼痛减轻时间、血肿缓解时间及骨折处愈合时间均明显短(P
但骨折经中医辨证后用药治疗不仅限于本次研究内容。某项关于膝关节炎中医辨C分型治疗的报道中,气滞血瘀型膝骨关节炎患者的损伤软骨情况最重,可作为中医辨证治疗膝骨关节炎的参考依据[8]。而且,由于大部分中成药开药者是西医师,而西医师对中医骨科方面内容以及中药的深入了解,很多仅通过药物名称选择中成药进行治疗,这从很大程度上增加了骨科中医药治疗的风险,不仅容易造成最佳治疗实际延误,还能导致毒副作用出现,甚至引发不可逆转损伤,严重威胁骨科患者生命安全。基于上述原因,需根据患者实际需求,在了解方药特点、中医辨证论治理论的前提下,选择合适的中成药放入治疗方案中,这需要医生积极提高自我专业素养,加强理论及技术操作专业知识,明确辨证用药理论,以及诸多中成药的药物组成,主要有效成分,临床功效,毒副作用,药物应用禁忌证,是否对肝肾有刺激作用等,降低中成药在骨科应用的不良风险,提高用药准确率及安全性,比如筋骨痛消丸为代表的疗伤止痛药物,内含竣猛中药,如大黄、煅自然铜等,可造成患者动血、损伤脾胃等,孕妇及体弱者也禁止服用此药。此外,部分患者脾胃损伤较大,可加用部分补益脾胃的中成药,如补中益气丸等。还有少部分患者患有骨质疏松,需在实施中医治疗的同时,加用仙灵骨葆胶囊等具有强筋骨效用的中成药,能够有效缓解骨质疏松症状[9]。
总之,临床医师需在详细了解中药现代药理、传统组方、注意事项的前提下,熟悉中医辨证论治理论,选择合适的中成药与其他药物联合治疗骨伤科疾病,能够提高药物应用安全性,避免中成药滥用,减少并发症发生,加速骨折恢复进程,值得进一步应用及推广。
参考文献
[1]郑斌,梅伟,魏成建.中医治疗膝骨关节炎研究进展[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18(2):114-117.
[2]高云.中医药在治疗骨科损伤中应用分析[J].光明中医,2011,26(8):1610-1611.
[3]韦振.中医药用于创伤骨科治疗进展[J].内蒙古中医药,2013,32(19):132-133.
[4]韩特.中医骨科与西医骨科学发展的比较研究[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6,14(12):130-132.
[5]孟向超.中医骨伤科发展现状研究[J].大家健康,2016,10(18):26.
[6]杨建春.中医骨科治疗老年骨性关节炎204例临床疗效观察[J].大家健康,2016,10(6):108.
【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14)03-0085-03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及其网络在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计算机应用技术已成为各行各业人群必备的基本技能。随着高等职业学校教学改革的深化,加强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育,培养数以亿计能熟练使用计算机、适应信息社会的高素质劳动者已成为高职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而这些21世纪劳动者必备的信息素养和计算机应用技能的培养将由《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承担。
人民教育出版社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就一直关注和研究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大纲的教学任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有专门人员长期关注和深入研究该课程的发展方向、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在此基础之上,先后出版了供全国职业高中、中等师范学校、幼儿师范学校、高等职业学校使用的多个版本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受到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师的广泛好评,并积累了许多有关计算机应用类教材建设的经验。
《计算机应用基础》在教育部新颁布的文件中被定性为公共基础课,而研究和开发公共基础课教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长期以来一直全身心投入的一项工作;同时人教社还与全国各地的职业学校和活跃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有着密切的联系,收集和掌握大量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各种信息,这为修订好《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我们知道:教材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和学生学习课程的重要工具,一本能够体现大纲精髓,符合高职学校学生的生理特点、学习方法、身心发展特点的教材,能够在该课程的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发挥主导地位。据此,我们组织一批长期工作于职业教育和教学研究第一线、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骨干教师和人教出版社有关人员共同组成教材开发编写班子,承担《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修订工作。
教材研究的原则
根据教育部相关文件的精神,本教材的研究和开发应体现以下原则。
1.教材要体现“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为本位”的职业教育指导方针
“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为本位”是我国现阶段职业教育的指导方针。在新编的教材中,我们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着眼点,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使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够培养其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实用的职业知识和熟练的职业技能。因此,该教材要以培养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和基本技能为目标,体现职业教育以技能为本位、以应用为核心的原则,书中的内容要能够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体现知识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2.教材的内容和编写方式要符合高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教材的主要使用对象是学生,因此在编写时应根据高职学生的生理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对已有知识的兴趣,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科学地安排教学内容、实训内容和各种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学习该课程的同时得到全面的发展。同时,我们还应考虑高职学生起点水平及个性方面的差异,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选择和自我设计,充分挖掘不同学生的潜力,实现不同学生的专业化和个性化发展,增强其就业的适应性。
3.教材要能反映当前计算机技术的最新成果
计算机学科发展速度非常快,因此教材要与时俱进,不仅要全面、翔实地介绍大纲所要求的教学内容,完成大纲所提出的教学目标,还要将已成熟的最新成果纳入到教材中来,反映当代计算机技术应用领域的最新进展。
教材编写的思路
根据高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实际,针对高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我们研究制订的本教材的编写思路如下。
任务引领:即在教材中要以任务引领知识、技能的学习,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相关知识,发展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结果驱动:即在教材中可以通过完成典型作品,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使之获得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综合职业能力。
突出能力:即教学内容与要求、教学过程与评价都围绕职业能力的培养,涵盖职业技能考核要求,体现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
内容适用:即按照大纲规定的内容,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选择任务内容,不强调知识的系统性,而注重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做学一体:即打破理论与实践分离的局面,以任务为核心,实现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
以人为本:关注学生职业生涯持续发展的实际需要,在任务的设计中,尽可能选择与职业能够密切相关的案例作为任务内容,为将来的职业生涯打好基础。
教材开发的特色
1.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教材结构
高职学生的文化基础参差不齐,认知水平和能力不均衡,这些都是我们要面对的现实,如果严格按照大纲给出的教学单元顺序组织教材结构,一开始就是理论和概念较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势必会造成学生对计算机的学习产生畏难情绪,没有兴趣,长期的教学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为此,我们按照大纲“应以本教学大纲为基本依据”、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水平对“内容进行融合后统一设计、组织教学内容”的精神,按照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教学过程和顺序组织教材。
2.任务引领的教材体例
本教材所有内容的介绍都是从一个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任务)入手的,每一个任务都包括“任务描述”、“制作(或操作)步骤”、“知识解析”、“举一反三”四部分,根据大纲要求和实际需要,有些任务还包括“知识拓展与训练”部分。
任务描述:即首先给出了一个在实际职业活动中或学生的实际生活中的工作(或问题)场景,然后给出分析、完成该任务的途径和方法,并根据需要给出了该任务的“成果展示”。
操作步骤:给出了完成该任务的操作思路和较详细的操作步骤,学生可以依照给出的操作步骤一步步地完成任务的制作。
知识解析:较系统地介绍了本任务所用到以及所相关的知识、概念和操作。
举一反三:在每个任务的操作和所涉及的知识讲完以后,都附有与所介绍的任务类似的一个或多个练习,以达到巩固所学知识和进行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目的。
这种编写方式,将知识点融入到具体的任务中,不仅通过完成任务所需操作步骤的介绍,使学生能够轻松愉快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点,而且还能使学生了解这些知识与实际工作的联系。
3.根据工作和生活实际设计任务案例
本教材所有内容的介绍都是从一个工作或生活实际中遇到的问题(任务)入手的,选择任务案例的原则有四个:一是要从实际职业中抽取与职业密切相关的案例,如公司的人事招聘、产品宣传等;二是与学生所熟悉和了解的生活相联系,如校园文化周活动等;三是选择与当前国内外大事有关的人和事,如索马里海盗问题等;四是对学生要有积极、正面的教育意义,如环保问题等。学生通过对这些任务案例的理解和制作,不仅掌握了相应的计算机操作知识,而且从中悟到各种职业对计算机知识的需要,切实感受到计算机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并能通过学习计算机知识,了解一定的国内外大事,关注民计民生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这也符合关于“培养学生成为信息社会的合格公民”的教学任务。
4.注重计算机新技术、新方法的介绍
本教材不仅包含了计算机应用中最基础、最常用的内容和操作技能,还收入了一些最先进的计算机知识和应用技能,如计算机新技术应用的介绍和较新工具软件的使用,以及对教材涉及的操作系统、Office组件的版本更新等,使学生能够适应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的需要。
5.精心设计总结、综合实训和习题,满足教学测评要求
在每一章的后面, 设计了“ 总结与思考”、“综合实训”和“习题”。“总结与思考”将对本章的知识点和技能点进行梳理和总结,并提出了一些延展性思考的问题,给学生思考的空间。“综合实训”是一个相对来说大一些、能够概括本章内容的综合训练,也是以任务的方式展现,但仅给出任务背景和任务要求以及必要的操作提示,这是提供给学生独立完成的任务,能够检验学生是否真正掌握本章的教学内容。“习题”部分由填空题、选择题、简答题和判断题组成,主要内容是本章所涉及的概念和基本知识。习题部分是非常传统的教材内容,编写组经过讨论还是认为有必要给出,以便教师在归纳总结本章知识、测评学生时选用。
6.以“电脑故事”为课外阅读材料
在每一章的最后,我们设计了“电脑故事”小栏目,该故事是在计算机发展过程中有影响的人物和事件,其中不少是计算机界精英的创业故事。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电脑故事”的阅读,了解计算机发展过程中的人和事,不仅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对学生还有一定的励志作用。
7.语言简练、通俗易懂
本书要求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各知识点进行讲解,尽量避免艰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出现,并在学习中容易被忽略的地方注上“提示”信息,容易出错的的地方注上“注意”信息。
一、科学课程在初中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作用及其相应要求的概述
从世界各国的中学科学课程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上来看,其对于中学生的科学素质和科学精神的培养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且对于学生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也起着重要的影响。因此科学课程的教育教学在中学的课程体系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对于学生的全面成长和综合素质的提升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科学课程所体现出来的自然和客观世界的本质规律对于活跃学生的思维启发其创新创造能力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科学课程在初中教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客观上要求在初中科学课程教育教学中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和把握,作为该课程的授课老师一定要转变在教学中的角色和作用,在具体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中要重要情景式教学和探究式教学方法的应用和具体模式的创新创造,营造适合中学生心智发展特点的教学方法提高科学课程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二、目前初中科学课程教学的基本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原因的分析
目前科学课程在初中教学活动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由于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新课程改革的背景,各级初级中学都加大了对于科学课程的资源资金投入力度,并且尝试了教育领域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应用,同时对于科学课程一线从事教育教学的教师队伍的业务素质和理论修养加大了再培训的工作力度。但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归纳总结起来初中科学课程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初中科学课程教育教学中由于缺乏对于科学课程的特点内涵及其相应要求的有效解读和把握,使得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角色认识和作用定位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目前初中科学课程的教育教学中对于学生的知识传授大于对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关注,教师的角色和作用定位相对来说还不能有效地满足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教师的知识结构和综合素养相对较低。第二,初中科学课程教育教学中由于缺乏对于情景式教学与科学课程特点的有效结合,使得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科学课程相应情景的创设不能有效地满足课堂教学和学生的需要。目前初中科学课程的情景式教育教学活动中不能有效地根据课程内容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应用模式和手段,所以也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第三,初中科学课程教育教学中由于缺乏对于探究式教学方法的充分理解和与科学课程相结合的方案模式等的研究,使得科学课程中探究式教学的应用效果和应用方案的开发相对不足。
三、加强和提高初中科学课程教学水平和质量的建议和对策研究
根据科学课程教学在初中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作用及其相应要求的概述,在分析了目前初中科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的基础上,参考科学课程的课程要求和课程体系,借鉴国外科学课程的先进教学方法和模式,从下面几个方面提出加强和提高初中科学课程教学水平和质量的建议和对策。
第一,初中科学课程的教育教学中首要的是教师要转变教学思维和教学理念,重新认识自己科学课程的教育教学中应有的角色和地位,由知识传授型向促进学生发展型方向转变。科学课程中老师的角色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对于自然知识和客观世界规律的讲解上,而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发展和成长的需要,将学生的素质提高和全面的成长作为基本出发点。第二,初中科学课程的教育教学中应该根据科学课程的特点和学生的心智发展状况,加大情景式教学方法和模式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将抽象的科学问题和知识以学生可以具体感性感知的场合和情景来表现出来,从而加深和提高学生的理解和把握能力。情景式教学被认为是初中科学课程教育教学的有效手段,它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第三,初中科学课程的教育教学中应该按照提高学生科学素质和培养学生科学求实探索精神的基本要求,把探究式教学应用到科学课程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根据学生对于客观世界和现实的初步观察理解来探究大自然的内在规律和本质。探究式教学采用的教学方法与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是一个互逆的过程,其充分地照顾到了学生的学习过程规律和意向特点。
本文分析了目前初中科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策略。基于中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智力发展状况,结合初中科学课程的具体特点从下面几个方面阐述了加强和提高初中科学课程教学水平和质量的建议和对策,转变教师的地位和角色,实现由知识传授型向发展促进型的转变,加大情景式教学方法的使用,创设恰当的科学课程教学环境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全面规划和设计探究式教学模式和方案,以利于学生探索求实精神和思维的成长。上述几个方面构成了初中科学课程教育教学中的主要方面和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引言
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对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教育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新课程标准的变化,尤其是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这种矛盾越来越为明显,已经严重制约了初中思想品德的教育成效,严重影响着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必须对教育方式、教学策略进行改革,以科学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实效。下面,本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特点,就新课标下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改进策略进行简要的探讨。
2.初中思想品德新课标的特点
分析《全日制义务教育实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我们可以发现新课标在继承和发扬旧教学大纲优点的基础上,作出了很多创新和突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人文性。在老版本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更多的是强调这门课程的政治性,而忽视了其“人文性”,似乎初中思想品德课就是讲生冷机械的政治,而缺少实际生活相关的人文内涵。相反,世界各国尤其是欧美等发达国家,其初中思想政治教育却很好的将政治与人文结合起来,实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新课程标准在人文性方面作出了前所未有的突破,在“思想性”上增强了“人文性”,以培养学生的开阔的眼光和宽广的胸怀,关注于学生的成长需要和生活体验,重视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的熏隗。
2.2 德育性。初中阶段是学生学会做人的关键时期,但老版本思想品德教育在对学生的德育方面还有所不足,真正能应用于实际生活中的指导思想更完全不够,新课程标准在这方面作出了极大的加强。以为初中生打下良好的思想品德基础作为根本任务,充实了公德教育内容,将中小学习想品德教育作为一个整体加强了两者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对生命的尊重,提高学生对生命价值的认识,教会学生与人为善、平待待人,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处事。
2.3 生活性。“学会过美好生活”是人类共同的愿望,初中思想品德应用于生活才是其真正的任务,因此初中思想品德课教育必须切入学生生活,提高学生的可接受性,能将初中思想品德课的知识拓展到生活实际之中,能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让学生在学会生活、学会交往、学会做人,让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能有用,可用。而老版思想品德课程,普遍存在着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脱离的现象,一方面使学生不喜欢思想品德课,另一方面使学生认为思想品德课不切实际。
3.新课标下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改进策略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特点,分析现有思想品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改进:
3.1 充分运用多媒体拉近生活距离。生活性是新课标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特点之一,也是对教学策略的根本要求之一。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根据课程内容,收集相关图文资料辅助教学,包括如电影、音乐、图片等,这样既可以减少板书讲解时间,也可以让学生建立起更为直观的认识,通过与生活实际更为相接近的情景塑造,拉近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与生活实际的距离。如在《防患于未然》一课中,我们就可以收集关于犯罪危害的影片、相关歌曲、音乐等,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营造出一个学生可以直接感知的情境,让学生能从空洞的讲解中脱离出来,产生身临其境,情入其中的感觉。
3.2 改变思想树立以生为本的观念。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教师的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极容易固化学生思维,影响学生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在新课程标准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其德育性、人文性,要求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树立起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并应用到教学实践中,让学生通过思想品德课程教育,能完成自我思想素质的升化,完成自我道德的提高。比如在《维护消费者权益》中,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课前搜集相关侵犯消费者权益的事件,并在课堂上结合自己所知的进行发言探讨,然后再演示“维护消费者权益”的方法,让学生针对自己所知的事件讨论如何维护消费者权益。
3.3 紧跟时代步伐展开教育。应用于实际生活,与生活实践相接轨,才是教育真正的目的。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为了使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与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相适应,因此增强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时代性,有着重要意义,必须紧跟时代步伐,紧抓特殊事件展开教育。比如近期南海冲突、冲突、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首次载人交会对接等等,都可以极好的应用于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4.结束语
总之,新课程标准下,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发生了极大的改变,体现出明显的生活性、人文性、德育性的特点,如果依然采用传统的方法,势必不能真正达到新课程标准下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影响学生的健康发展,因此教师必须从多个方面入手,深入分析新课标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特点,分析时展对青少年思想品德素质的要求,以此为基础采用合适的方法展开教育,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许乃洋.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探讨[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