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6 09:30:5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建筑工程评价标准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一、绿色施工评价标准基本规定
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评价标准(gb/t50640-2010)从以下角度对绿色施工做出了相关基本规定。
1、建立绿色施工管理体系和管理制度,实施目标管理;
2、根据绿色施工要求进行图纸会审和深化设计;
3、施工组织设计及施工方案应有专门的绿色施工章节,绿色施工目标明确,内容应涵盖“四节一环保”的要求;
4、工程技术交底应包含绿色施工内容;
5、采用符合绿色施工要求的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工具进行施工;
6、建立绿色施工培训制度,并有实施记录;
7、根据检查情况,制定持续改进措施;
8、采集和保存过程管理资料、见证资料和自检评定记录等绿色施工资料;
9、在评价过程中,应采集反映绿色施工水平的典型图片和影像资料。
但发生下列事故之一的,不得评为绿色施工合格项目:1、发生安全生产死亡责任事故;2、发生重大质量事故,并造成严重影响;3、发生群本文由收集整理体传染病、食物中毒等责任事故;4、施工中因“四节一环保”问题被政府管理部门处罚;5、违反国家有关“四节一环保”的法律法规,造成严重社会影响;6、施工扰民造成严重社会影响。
二、绿色施工评价框架体系。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评价标准(gb/t50640-2010)建立了由评价阶段、评价要素、评价指标、评价等级构成的绿色施工评价框架体系。
三、绿色施工评价指标
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评价标准(gb/t50640-2010)针对绿色施工评价的环境保护、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能与能源利用、节地与土地资源保护等5个要素,系统的提出了绿色施工的要求,分别为控制项、一般项、优选项。
控制项是指绿色施工过程中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的条款,任何一个控制项指标不能满足国家现行相关政策、法律、法规以及绿色施工所规定的基本要求,则该评价要素就是非绿色的。
一般项是指绿色施工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评价的条款,一般项指标是达到绿色施工基本要求的基本指标,属于基本分值,评价过程中按实际完成的情况打分。
优选项是指绿色施工过程中实施难度较大、要求较高的条款,在评价过程中根据实际发生项的执行情况给予额外加分。
四、绿色施工评价方法
1、评价频率要求。绿色施工项目自评价次数每月不应少于一次,每阶段不应少于一次。
2、要素评价得分。控制项指标必须全部满足,符合要求后进入评分流程,不符合的,一票否决,为非绿色施工项目。
一般项根据实际发生项的情况计分;
优选项根据实际发生项执行情况加分。
五、绿色施工评价的组织和流程
1、绿色施工的评价组织:1)单位工程绿色施工评价应由建设单位组织;2)施工阶段评价应由监理单位组织;3)批次评价应由施工单位组织进行;4)评价结果应由建设、监理、施工单位三方签认。
2、绿色施工的评价程序。单位工程绿色施工评价应在批次评价和阶段评价的基础上进行。绿色施工评价应先由施工单位自评价,再由建设单位、监理单位或其他评定机构验收评价。
六、实施科学管理、保证施工质量。
实施绿色施工,必须要实施科学管理,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使企业从被动地适应转变为主动的响应,实施绿色施工制度化、规范化。这将充分发挥绿色施工对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增加绿色施工的经济性效果,增加承包商采用绿色施工的积极性。企业通过iso14001认证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实施科学管理的有效途径。
建筑工程质量的评价工作要与工程项目建设完成以后的质量验收工作进行区分。在实际的施工质量评价工作当中,只有极少的实际工程质量的抽样调查行为。
工程质量评价工作更多的是建立在建筑实体观察和数据报表的核对方面进行的。要保证建筑工程施工质量评价工作的切实有效,完善和规范建筑工程项目建设的建设施工表格申报和填写工作意义重大。
通常情况下,建筑工程质量的评价工作需要针对建筑工程项目三个方面的材料进行审查,分别是建筑项目建设的相关材料(包括土地申报和项目申报等等),施工单位和材料供应商的相关材料(安全施工资格证明、材料和设备供应商产品生产证明等等),其他材料数据(施工过程中的施工记录和质量验收记录以及具体施工过程当中需要的材料,比如工人的技术资格证等等)。
由于建筑工程质量的评价工作涉及到的审核材料和内容复杂且多样,为此需要在建筑工程质量评价工作进行以前,根据工程项目建设的审核重点,制定有计划、有步骤的审核步骤和规划。
2听汇报和查看工程实体工作的具体内容
2.1 听汇报
建筑工程施工建设完成以后,工程将会进入验收阶段。在这个阶段,工程质量评价单位要对工程申报单位对施工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具体建设过程的描述作仔细的听取工作。要求申报单位将建筑施工过程中项目立项开始,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的各项工作进行有顺序的、完整的汇报。对于申报单位的汇报内容,质量验收者要对其中几点进行进行着重听取和分析。
(1)建设单位项目立项的过程。对于建设单位项目理想过程中,设计、申报、审核的各个环节做仔细的听取工作。对项目建设的目的、意义和功能规划作出基本认识。同时,重新审核项目的合法性。(2)施工单位的汇报内容。对于施工单位的汇报听取工作,主要对施工单位的建设资格和项目建设的设计和各项标准进行听取。通过施工单位方面的汇报,对工程建设过程中工程建设的规模、特点、难度进行理解。对施工采用的技术、设备、相关工艺进行记录和掌握,以用于工程实体的验收工作当中。(3)工程设计和勘察单位。结合设计单位和勘察单位的汇报,对于建筑施工的总体设计进行初步的评估,对项目建设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和项目进行记录。同时对项目建设的设计标准和建筑的功能实现进行初步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应用于工程实体的考察工作当中。(4)监理和业主单位。听取监理单位对工程各个环节的施工当中的评价和浏览监理单位的检测记录。在工程实体考察当中对施工效果和监理单位的工作效果同时进行评价。同时听取业主对于工程项目建设结果的评价,以及对建筑功能方面的使用效果评价。
2.2 查看工程实体
通过听取申报单位的汇报内容,工程施工质量评价单位需要对工程建设的结构功能具备大致的了解。随后制定详细的工程实体查看流程。通常为了节省时间提高效率。评价单位对建筑物的结构功能排除必要检查项目以外,其他为抽样检查。出样检查的比例基本为建筑整体的40%左右为宜。
建筑物工程实体的查看内容主要为建筑物外立面、屋面、室内、地下室及其他建筑构件的查看。对于外立面的查看工作主要观察建筑物外观线条和平面的流畅性和平整程度。同时观察外置设备和器材的完整程度和布设比例。对于建筑物屋面的查看工作主要针对电气线路、管道铺设以及其他设备的建设质量。观察要细致,同时需要记录在案以供整体评价时作为参看材料。对于室内的查看主要为粗装修和室内墙面、地面、顶板的建设质量检查。对于地下室及其他构件的查看主要针对消防安全方面进行。
3查阅工程技术资料对建设总体作出评价
3.1 工程技术资料的审查
对于工程项目建设资料的审查要分为几个部分。其中最基本的是对工程建设中各个项目内容建设相关的施工证明和批文的审查。确保工程施工的整体流程合法正规进行。同时检查现场施工过程中的记录材料,现场施工责任制度、工程施工技术规范及相关标准、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同方案等等。检查材料的主要目的是监督施工单位严格按照建设规范进行项目建设。
3.2 工程技术资料的分类
针对审查过程中建筑项目的不同建设内容和阶段,将审查的技术材料进行分类整理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1)地基材料。地基是项目建设的前提工序,通过审查地基建设的相关材料,对地基建设的承载力、地基强度、抗震能力等等进行记录和审查。(2)结构工程。主要针对建筑物主体结构中混凝土柱和钢筋的建设标准进行审查,同时审查建筑物主体的验收报告。(3)装修报告。对建筑物内的装修记录进行审查,同时审阅装修验收的各项指标记录。(4)消防电气工程。对建筑物内的消防设施和电气铺设的设计和验收材料进行审查。结合我国消防安全的相关规范和电气设备建设的相关规范,审查的主要目的在于项目建设的安全性。
3.3 总体评价
对于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总体评价,要参考听、看、查过程中的各项材料记录进行整理和审核,评价单位根据项目整体建设的流程和建设结果对建筑物的质量进行评价。评价的标准要以建筑工程的建筑质量为主要参考内容,以建筑工程的施工流程、工程特点、创新内容为补充内容进行建筑工程质量的总体评价。在肯定建筑物建设质量的同时,还需对建筑物建设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记录,同项目单位进行协商,共同寻找解决措施。
4结语
综上所述、建筑工程质量的评价工作需要对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各项报表和记录进行审核和实际观察工作。目前,我国建筑工程质量的评价工作的主要参考材料是我国《建筑工程施工质量评价标准》GB/T50375-2006和《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01这两部规范。对于项目施工建设的质量,评价要做到听、看、查的全面进行。提高评价工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同时,在进行评价的过程中不断的熟悉各项标准和规范,才能够确保对工程施工建设质量评价的公正可靠。
引言
工程建设标准是针对建设工程的勘察、规划、设计、施工、安装、验收、运营维护及管理等活动和结果需要协调统一的事项所制定的共同的、重复使用的技术依据和准则,对促进技术进步,保证工程的安全、质量、环境和公众利益,实现最佳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最佳效率等,具有直接作用和重要意义。我国工程建设标准经过60余年发展,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已达7000余项,基本形成了覆盖经济社会各领域、工程建设各环节的标准体系,在保障工程质量安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经济提质增效、提升国际竞争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与其他工程建设活动相同,绿色建筑在全寿命期内各环节均离不开工程建设标准的引导和约束。21世纪以来,在积极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我国的绿色建筑经历了理念启蒙、示范先行、快速发展、全国普及的十余年发展历程。在标准体系建设方面,2006年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颁布实施,绿色建筑项目实践在我国逐渐展开,绿色建筑标识评价制度随之建立,十余年间我国绿色建筑规模化推进,按照绿色建筑标准建设,取得绿色建筑标识,已逐渐成为建筑主流方向。根据住建部部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综合信息管理平台的最新统计数据,截止到2016年9月,我国基于GB/T50378以及其衍生的地方标准开展的绿色建筑标识项目已达4515项,总建筑面积超过52290万m2,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对于保障绿色建筑的科学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1、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体系发展历程
回顾了各自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包括美国的LEED、英国的BREE-AM、日本的CASBEE、加拿大的GBC、德国的DGNB、澳大利亚的NABERS、挪威的EcoProfile、法国的ESCALE等,国外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多数为民间机构推动下的市场化运作。与国外市场化运作情况不同,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是我国城镇化建设必然的战略选择,主要以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标准规范、系列规划、激励政策、管理规章等作为推进抓手,绿色建筑的可持续发展尤其离不开标准规范的引导和支撑。我国在绿色建筑标准化方面的探索早在21世纪初就已开展,2001年《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2003~2004年,《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出版;2005年,原建设部、科技部联合印发《绿色建筑技术导则》(建科[2005]199号)。2006年3月7日,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和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联合国内多家单位共同编写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颁布实施,该标准是在总结我国绿色建筑前期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制定的第一部多目标、多层次的绿色建筑综合评价标准。标准首次提出了中国“绿色建筑”定义,确定了四节一环保的评价指标体系。为适应绿色建筑实践的新变化,响应发展的新需求,2014年6月该标准完成了修订工作,将适用范围扩展至各类民用建筑,并细化和补充了对于不同类型建筑的具体要求。该标准是我国各类绿色建筑标准的母标准,不仅直接用于我国绿色建筑的评价,更为重要的是为其他专项的绿色建筑标准发挥了基础性作用,有助于各特定类型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之间的协调,形成一个相对统一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有利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体系的健全。自颁布实施以来,标准及其相关细则文件已成为我国各级、各类、各地绿色建筑相关标准研究和编制的重要基础,为绿色建筑的设计、施工及运营提供了技术支撑,有效指导了绿色建筑的评价及实践工作。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绿色建筑行动方案》([2013]1号),其中重点提及建立健全绿色建筑标准体系,要求充分发挥标准对绿色建筑产业发展的催生促进作用。此后绿色工业建筑、绿色办公建筑、绿色医院建筑、绿色饭店建筑、绿色生态城区、绿色校园、既有建筑绿色改造等标准不断立项、编制、颁布,我国的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呈现出从民用建筑到工业建筑、从新建建筑到既有建筑改造、从规划设计到运营管理、从单体建筑到区域层面的发展态势。
1.1从民用建筑到工业建筑
在总结《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用于民用建筑的实践经验基础上,2013年颁布实施了《绿色工业建筑评价标准》GB/T50878-2013,实现了绿色建筑从民用建筑领域到工业建筑领域的拓展。该标准是国际上首部专门针对工业建筑的绿色评价标准,突出工业建筑特色和绿色发展需求,核心内容是节地、节能、节水、节材、环境保护、职业健康和运行管理。该标准在编制中体现了量化指标与技术要求并重的指导思想,采用权重计分法进行绿色工业建筑评级,重点规定了各行业工业建筑的能耗、水资源利用指标的范围、计算和统计方法。
1.2从新建建筑到既有建筑改造
伴随着绿色建筑理念的扩散,部分既有建筑提出了按照绿色建筑理念进行改造的需求,催生了《既有建筑绿色改造评价标准》GB/T50878-2015的颁布实施。该标准在评价指标设置上有别于新建建筑的绿色评价,按照专业设置章节和大类评价指标,对建筑全寿命期内规划与建筑、结构与材料、暖通空调、给水排水、电气与照明、施工管理、运营管理等性能进行综合评价,同时设置了加分项,在标准框架结构上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和其他专业标准统筹协调。
1.3从规划设计到运营管理
绿色建筑“四节一环保”的理念贯穿建筑全寿命期,从建筑物的规划设计开始,经历施工建造阶段,到建筑物竣工之后的运营管理,其中涉及的每个环节都需要明确绿色建筑的实施途径和具体要求。同时绿色建筑涉及多个专业学科领域,综合性较强,需要全行业的协同努力方能从真正意义上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而全寿命期各环节主要负责方和相关参与方都迫切需要了解各自实施绿色建筑的对应要求。因此除了各类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以外,近几年相继编制了工程建设行业标准《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规范》JGJ/T229-2010、国家标准《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评价标准》GB/T50640-2010及行业标准《绿色建筑运行维护技术规范》JGJ/T391-2016。
1.4从单体建筑到区域层面伴
随着近几年绿色建筑规模效应和绿色生态城区的快速发展,区域层面践行绿色建筑理念的需求不断被提出,因此在总结绿色建筑单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绿色校园评价标准》等标准相继开展了编制工作。除了图2所示已颁布实施的各类国家和行业标准之外,行业主管部门还了《绿色超高层建筑评价技术细则》(建科[2012]76号)、《绿色保障性住房技术导则》(建办[2013]195号)、《绿色农房建设导则(试行)》(建村[2013]190号)、《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技术导则(试行)(居住建筑)》(建科[2015]179号)、《绿色数据中心建筑评价技术细则》(建科[2015]211号),以及与现行标准配套使用的细则(例如《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绿色工业建筑评价技术细则》)等相关的规范性文件,用于支撑特定类型建筑开展绿色建筑实践。历经10余年的探索和发展,我国现有的以及即将完成的绿色建筑标准共约20部,在标准数量上已远超世界其他国家,目前尚有《既有社区绿色化改造技术规程》、《民用建筑绿色性能计算规程》、《绿色航站楼标准》、《绿色仓库》等国家或行业标准已完成或正在进行编制。国家层面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基本构建完成,体系以评价标准作为发展绿色建筑的具体目标和技术引导,以相关工程建设标准作为绿色建筑实践的技术支撑和保障,可较好地实现对绿色建筑主要功能类型和主要工程阶段的全覆盖。
2、上海市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建设现状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气候、资源、能源条件各异,而绿色建筑强调因地制宜,各地区适用的绿色建筑技术体系不尽相同,因此各个地级市根据自身特色编制相关绿色建筑标准体系。上海作为全国先期开展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研究和实践的地区,结合自身气候、资源和地方建设特点,在标准编制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下文以上海市为代表,重点介绍我国地方绿色建筑标准体系的建设现状。
2.1上海市绿色建筑标准规范总体情况
据统计目前上海市现行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标准规范共43项,覆盖了评价、设计、模拟、检测、验收、相关设备产品等绿色建筑诸多工作重点,详见表1。参照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框架体系,上海市组织编制了地方《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G/TJ08-2090-2012,目前该标准已被列入2017年上海市标准编制计划,正在开展修订工作,预计2018年完成。同时为了保障绿色建筑工程质量,上海市在全国率先颁布了地方《绿色建筑检测技术标准》DG/TJ08-2199-2016,并在基础上开展了《绿色建筑工程验收规范》的编制工作,有望进一步统一绿色建筑工程验收要求,目前该标准已进入送审阶段,预计2017年内完成。由此上海市绿色建筑标准基本覆盖了建筑的设计、施工、验收和运营各个阶段,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初步搭建完成(见图4所示)。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市在老龄化程度加剧、2.5产业急速发展等发展背景下,结合多年绿色建筑实践和项目实际需求,在全国率先开展了针对养老建筑和通用厂房(库)等特殊类型的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工作,填补了国家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在某些特殊类型项目领域的空白,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绿色养老建筑评价技术细则》、《绿色通用厂房(库)评价技术细则》等技术文件,为特殊类型项目的绿色建筑评价提供了技术依据,对于规范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具有积极重大的意义。
2.2上海市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专业工程分体系表
为了更好地梳理绿色建筑相关标准,完善地方绿色建筑标准体系,2013年上海市工程建设标准体系表修订工作将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独立作为《上海市工程建设标准体系表》(修订)的新增领域和15个工程建设领域之一,按照基础标准、通用标准、专用标准等层级,围绕评价、设计、施工,验收及测评、运营、改造、部品及系统的体系框架,将原先分散在其他专业标准体系中与绿色建筑相关的标准进行了梳理及排序,体系框架图如图5所示。该项工作由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牵头,联合同济大学,、上海现代集团、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上海建工集团等单位共同完成。编制组调研了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相关的国标、行标、标准化协会标准以及上海地方标准,在编制过程中,广泛地征求了领域内各方面意见,对具体内容进行了反复讨论、协调和修改。同时在调研、汇总、梳理已编标准、在编标准的基础上,通过现状分析和合理预测,提出未来几年上海市待编标准,在《上海市工程建设标准体系表》(DG/TJ09-01-2014)中提出了具体项目表,并对体系表中现行、在编、待编的标准数量进行了持续更新统计。图5上海市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标准体系框架图与上海的情况类似,据不完全统计,全国超过20个省市、自治区根据绿色建筑因地制宜的总体理念,积极制定了基于当地气候资源条件、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相适应的地方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各地方标准在评价体系、星级划分、项数及内容调整上均各有特色。而且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修订颁布后,据不完全统计,已有福建、重庆、吉林、湖南、天津、北京、上海等13个省市已完成或正在进行地方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修编工作,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已经从国家延伸到地方,并在地方进行了不断更新完善的发展现状。3、绿色建筑标准体系趋势展望目前绿色建筑在我国蓬勃发展,渐入佳境,其内涵和外延在不断丰富、衍生。一方面随着建筑能源、资源消耗的持续增长,绿色建筑能耗、水耗及性能后评估越来越引起业内人士的关注,国家在科技研发方面持续给予支持,科研成果有望通过标准进行固化和传播;另一方面在室内外环境污染现状下,为响应公众对建筑品质提升的需求,《健康建筑评价标准》T/ASC02-2016等绿色建筑衍生标准已颁布实施。作为绿色建筑持续发展的引导和支撑,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将会不断根据这些发展态势进行积极响应。同时也应认识到,我国绿色建筑标准体系中多数标准是推荐性标准,需要在《关于深化工程建设标准化工作改革的意见》(建标[2016]166号)的指导下,逐步进行改革完善。同时与技术更新变化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比,绿色建筑标准体系仍可能存在着部分标准老化陈旧、水平不高、供给不足、缺失滞后等问题,需要持续对绿色建筑标准体系进行动态修正完善。2017年3月,住建部了“十三五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规划”,为绿色建筑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规划要求逐步将民用建筑执行绿色建筑标准纳入工程建设管理程序,完善和提高绿色建筑标准,制定绿色建筑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继续推动政府投资保障性住房、公益性建筑以及大型公共建筑等重点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目前实施的强制性审图机制和自愿性市场化标识制度相结合的绿色建筑管理机制,可为绿色建筑标准的执行提供管理保障。发展绿色建筑已成为建筑行业转型升级和占领产业制高点的战略需求和社会共识。希望借由本篇对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体系的回顾与展望,能让读者一览国家和地方标准体系全貌,更好地发挥标准在在绿色建筑全寿命期各环节中的约束和引导作用,为推动绿色建筑行业的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绿色建筑相关标准汇总》工程建设标准化杂志微信公众号
[2]《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
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由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构成,以能力为本位,进行职业能力培养,已经成为当今高职教育的主流思想。职业能力评价作为职业教育过程的终结点,也是职业教育过程的出发点。本文基于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专业能力评价体系研究,通过专业面向的工作岗位群进行,分析出12项综合能力,进而深入到专项能力,细化到单项能力。通过层层能力分析,提出了能力标准的外延与内涵,明确了其范围和深度。并通过项目构建,把能力评价溶入项目教学的实施,设计出能力评价手册,把终结性的考核转变成过程性考核。通过教学实践,教学效果得到明显提高。具体来说,评价体系研究的过程如下:岗位群——专业综合能力——专业专项能力——单项能力(能力要素)——项目构建——评价手册——实践——修正。
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职业岗位能力分析
通过对建筑行业长期的调研及历届本专业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岗位统计,全国高等职业教育土建类指导委员会长期以来的交流研讨总结,全国多家建设类示范高职院校的参与研究,总结出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在建筑行业主要的岗位有:施工员、造价员、资料员、安全员、材料员、质检员等岗位。通过对这些岗位的能力要求进行分解细化,将该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能力归纳为以下12项专业综合能力,分别是:建筑工程图识读能力、基本建筑构件验算及一般设计能力、常见建筑材料应用及检测能力、建筑施工技术应用能力、建筑施工组织与管理能力、建筑施工成本控制能力、建筑工程安全管理能力、建筑工程质量管理能力、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能力、建筑施工测量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主要工种操作能力等。
三、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能力评价指标设计
(一)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能力评价指标设计
根据企业调研的专业能力分析及评价指标设计原则,建筑工程技术专业12项专业综合能力进一步分解为59项专项能力,各专项能力进一步分解为若干单项能力。同时,根据重要性设定了专业能力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确定体系中各项能力的权重,我们采取的方法是邀请建筑企业的专家和学校专业教师共同商讨确定。
下面就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综合能力中第2项综合能力“基本建筑构件验算及一般设计能力”为例,来说明其具体评价指标内容:
1.任何构件的验算及设计都离不开受力分析,即计算模型(计算简图)的建立及受力分析计算;
2.在确定构件计算简图的时候,必须搞清楚不同的建筑结构各建筑构件的具体受力情况;
3.掌握对基本构件验算及设计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对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能够很好的解决问题,所以还应对施工过程中的问题具有认知和处理能力。
综合以上的各项要求,最后将基本建筑构件验算及一般设计能力分解为五个专项能力。该项专业综合能力的具体指标设计内容如表1所示:
(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单项能力的评价
评价指标分解到了最基本的单项能力评价,它是包含了能力考核项目、考核场所、考核时间、评价方法、评价标准及评价记录结果在内的一套完整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能力评价文件。设计的考核项目(工作任务)必须能够体现能力目标要求,还要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考核场所的设置可以结合考核的具体内容和可操作性,设置在教室、实训场地或工程现场。评价方法应考虑到考核评价的公平、公正,能够对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起促进作用,并具有较好的可操作性。评价标准应能体现能力目标对学生能力掌握的具体深度和广度,引导学生学习的方向。下面以确定结构受力简图的能力为例,说明具体的评价体系。
(1)能力目标:能够对常见结构及梁、板、柱构件进行分辨,能够确定计算尺寸,确定约束类型,对荷载进行简化,绘制出结构与构件受力图。
(2)考核项目(工作任务):1.根据结构施工图或工程实例确定结构构件计算简图;2.根据结构施工图或工程实例确定结构计算简图;3.进行受力分析,正确绘制出受力图。
(3)考核场所:校内教室或工程现场。
(4)考核时间:90分钟。
(5)评价方法:以学生个体为评价对象,
采用看结构施工图确定结构构件与结构的计算简图,或者看工程实例,对结构构件进行受力分析,绘制受力图;或采用试题方式,以百分制分数对学生个体单独评价。
(6)评价标准及评价记录表(见表2)
四、评价体系运用实践
在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部分班级的教学实践中,采取了项目教学的形式。在课堂教学开始,先给学生布置本次课的任务,分好小组,并将评价标准也发到学生手上,然后边教学边考核。考核成绩中有教师的评价,学生相互之间的评价,有学生自我的评价,最后根据不同的比例进行综合评分。学生对于这种教学形式,认为它不仅可以明确学习目标,还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间的学习交流,能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五、结束语
高职学生专业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意义重大,但由于国内对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还处于起步和探究阶段,还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中图分类号: F25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引言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物质生产部门之一,它与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仅从2010年到2011年一年时间里,中国全社会建筑业增值了3.2万亿元同比增长22.6%,实现了“十二五”时期的良好开局。但这些成绩却不能掩盖其背后的隐患。“豆腐渣工程”屡见不鲜。虽然也有建筑质量管理部门参与监督管理,但由于缺乏系统完整的工程评价体系,致使很多建筑企业投机取巧,偷工减料。这种现象在建设工程领域也大量存在。传统的建筑工程评价体系无论从其理论上还是思维方法上都存在局限性,已经不能满足新形势下的各项要求,因此完善建筑工程评价体系已经刻不容缓。
2建筑工程质量评价相关概念理论及发展
2.1建筑工程质量评价
建筑工程质量是指在国家现行的有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设计文件和合同中,对工程的安全、适用、经济、环保、美观等特性的综合要求。建筑工程质量也等同于工程项目质量,具有单件性、建成的一次性和寿命长期性等特点。它包括建筑工程过程质量,建筑工程功能质量以及建筑工程主体行为质量三个部分。
所谓评价是指评价主体根据一定的目的和标准采用适当的方法技术对评价客体的价值进行认识评定。项目评价在项目管理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随着各个机构本身对项目评价认识和运用的深入,以及项目评价在各机构管理工作中的择重点不同,各机构对项目评价的定义也一直在变化,至目前也尚无一个统一规范的定义。建筑工程评价的目的是为建设行政管理部门的质量管理工作提供现实依据和参考,并对建筑行业有一个约束准则,因此,建筑工程质量评价必须遵循预测性原则,导向性原则,综合性原则,客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规范性原则以及动态发展原则等。
2.2我国建筑工程体系评价体系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建筑业得到空前的发展。虽然目前,在我国建筑行业对“质量为生存之本”这一点已经有了充分的认识。但是建筑工程质量问题仍屡见不鲜。建筑工程的质量,特别是住宅工程质量问题已经成为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国内的一些学者对于建设工程质量的评价方法和数学模型的都进行了研究。郑周练等人指出通过划分质量等级来对一个工程的质量进行评价具有模糊性,因而构建了应用模糊数学理论评判工程质量的数学模型。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学者在模糊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对建筑工程质量评价体系做出了进一步研究。除了在建设工程质量评价中引入了新的数学方法之外,国内许多学者也对评价的对象和内容进行了一些探讨。周焯华等提出现有质量评价方法不符合工程质量的系统性、模糊性和客观性要求,应该运用质量学原理,以系统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为技术手段对工程质量及其内涵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与评价。这些观点虽然对建设工程质量有所深入分析,但仍未能从系统的角度、全面的认识建筑工程质量的概念及其评价体系。上述文献中大多以得出工程质量等级评定结果为目标,偏重于讨论项目质量评价方法的科学性,而较少涉及对质量评价制度以及宏观质量数据的研究和探讨。
近年来,随着我国工程质量管理监督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一些国内学者从保证评价结果客观性和公正性的角度,对我国现行的建筑工程质量等级评定制度及评价模式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提出了一些评价方式。顾胜则提出由建设方组织由建设、监理、施工三方组成的综合打分小组评定单位工程的观感质量,综合三方评价结果得出工程质量评价结果的方式。近十年来国内学者对建筑工程质量评价的数学方法和评价模型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
3建筑工程质量评价标准的不足
虽然我国建筑工程质量评价体系已有了很大进步,但还是存在以下缺陷:
(1)评价主体具有局限性。评价标准中规定建筑工程质量优良评价应先由单位按规定自行检查评定然后由监理或相关单位验收评价评价结果应以验收评价结果为准。由于评价主体与工程实施主体为同一人,因此在各方利益的驱使下质量评价基础数据缺乏稳定性与可靠性。
(2)评价方法具有模糊性。建设工程质量评价的方法从一定程度上来讲可以称之为模糊评价法。因其在对工程的每个分部评价指标进行评价时一般采用分档归类法。由于评价方法的模糊性最终也导致了评价结果的不稳定性
(3)评价存在滞后性评价标准中规定建筑工程质量优良评价应在工程质量按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及其配套的各专业工程质量验收规范验收合格基础上评价优良等级。这些均是在工程竣工后才进行的评价,且不能很快得出结果,所以其评价存在滞后性。
4构建建筑企业质量评价的方法
随着跨学科综合研究的热潮。评价方法也采用多学科多角度综合分析评价。由于系统科学、运筹学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引入,使其定量化的评价方法不断出现,据不完全统计,仅研究开发的评价方法和模型已有数百种之多,目前还没有见到统一分类。常见的综合评价方法可分为三类:决定型评价法、比较型评价法和系统分析法。
4.1决定型评价方法
决定型评价法是以评价者直观判断为基础,用评价项目和评价指标将定性的因素指标化,有助于直观判断,以防止直观容易产生的独断和偏见。其设定几个评价项目及其评价标准,进行分等,决定该项目是否采用的优先顺序。采用决定型评价方法,在根据各评价项目的评价比标准综合评价结果时,对各项目的评分,用一定的方法进行计算,以数值进行判断;也可用图形或表格等形式表示,以图形进行判断。后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完全是定性的、直观的;前者是综合的,应尽可能地客观和定量化。属于决定型评价方法的有:加法评分法、加乘评分法、加权评分法、渐聚群意法及特尔斐法等。
4.2比较型评价方法
比较型评价法是在技术经济评价中应用最广、最成熟的一种评价法,现已有一套完整的工作程序和比较成熟的评价方法。它借助于一组能从各方面说明技术、经济的指标,对实现同一目标的几个不同方案进行计算、分析和比较,从中选出最优方案的一种评价方法。它既可以用于技术决策、也可以用于经济决策。这种方法的工作程序是根据不同的目的,选择适当的对比方案,定量比较,综合评价,方案优选。
比较型评价法也有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这种评价法侧重于方案fBJ的定量计算比较,对定性分析比较不够重视。
4.3系统分析评价方法
系统分析评价法就是将分析对象视为一个系统,从系统的整体出发,针对其特定的目标,就其基本问题运用逻辑思维的方法和系统工程理论为之建立数学模型与模拟实验,据此对若干个指标进行数学的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在此综合评价的基础上,选出优劣的一种分析方法。目前常用的系统分析评价法有: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可能.满意度法(PS法)、多目标线性规划法、功效系数法等。
综上所述,建筑工程质量评价方法种类很多,各有利弊。考虑到建筑工程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中,既涉及确定性因素,也包含模糊因素;既有定性因素,也有定量因素;既有指标间的横向联系,也有指标间的纵向上的层次关系。同时也考虑到在建筑工程质量评价中,既要充分吸收广大专业人员和技术专家的智慧和经验,又要尽量减少不利的主观因素对评价结果的影响。我们应该采用系统分析评价法,以模糊综合评价为主,结合专家意见法和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从而对建筑工程质量做出一个进行全面系统的综合评价。也就是形成一个完整全面的建筑工程评价体系。所谓体系泛指一定范围内或同类的事物按照一定的秩序和内部联系组合而成的整体,是不同系统组成的系统。这就要求我们在对建筑工程质量行评价是形成一个相互联系且秩序井然的系统。这也是对我国建筑工程质量管理部门的一个更高的要求。
为了适应国内形势的不断变化,政府管理部门必须改变以前旧的管理标准及方法,以积极的态度积极探索解决我国工程质量管理问题。以上是我个对于建筑工程质量评价体系的一些研究分析。希望可以完善我国建筑工程的评价方式,让“豆腐渣”工程远离我们。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K82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各行业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使迅速的。建筑工程质量的评价方法推动着我国建筑行业的的进一步发展,我们必须加强相关知识的学习。
二、建设工程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评价原理
建设工程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分为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等三个层次。
1、目标层的建立
目标层为建设工程质量评价的最终结果。在建设工程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中,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使一个建设工程项目经过怎样的评价达到合格标准以上,所以,将建设工程质量合格以上标准定为本指标体系的目标,处于最高目标层的位置。
2、准则层的建立
准则层由影响建设工程质量的主要因素构成,不同因素对于项目质量的贡献或影响不尽相同,因此,需要对指标的重要程度,即指标的权重值进行分析计算。施工阶段是根据合同和设计文件及图纸,将业主要求和设计意图实现并形成工程实体的阶段,是最终形成建设工程项目质量和项目使用价值的重要阶段,因而是建设工程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
3、指标层的建立
指标层是具体的评价标准,是建设工程质量评价的最基本层次。准则层建立之后还不能直接进行质量评价,因为准则层列出的几个方面过于概括。结合新版建设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和专家建议将准则层各因素分为具体的评价指标,从而能方便工程质量的评价。
4、构建建设工程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层次分析法能简化系统分析和计算,使人们的思维过程层次化,逐层比较多种关联因素,并将一些定性或半定性的因素加以量化。为分析、评价、决策或控制事物的发展提供定量依据。
三、建筑工程质量评价的原则
1、预测性原则
建设行政管理部门对建筑工程质量状况的历史和现状进行评价,是为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和预见建筑工程质量状况的未来发展,从而确定宏观质量管理的政策思路和目标。因此,建筑工程质量评价及其结果应能反映未来建筑工程质量状况的走势。
2、 导向性原则
这一原则可从两个方面进行理解:一方面.建设行政管理部门的宏观质量管理以建筑工程质量评价所确认的宏观质量状况为基础和前提,质量状况对政府部门的管理决策和措施具有导向性;另一方面,政府部门的政策和措施对建设工程质量水平的发展具有引导作用,具体通过在质量评价指标、标准及权重的设定来实现。
3、综合性原则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建筑工程质量的概念与内涵Et趋复杂,社会和人民群众对于建筑工程质量的要求和期望Ft益提高,政府部门的质量管理工作范围也日益复杂化和综合化,因此,建筑工程质量评价必须符合综合性原则。
4、客观性原则
建筑工程质量评价必须客观反映实际,为此,数据和资料应尽量全面可靠,评价人员和评价标准应保持最大限度的客观公正。
5、 系统性原则
质量的整体性评价结果,这就要求评价指标及标准在层次和时序上形成一个有机的体系。
6、 规范性原则
质量评价必须依据相对规定的体系和方法、根据设定的方案或程序进行,原始评价结果的表达以及汇总等都必须符合固定的格式或要求。
四、建设工程质量评价体系
1、建设工程项目质量评价对于建设工程项目来说,其主要内容包括独立的单位工程或者独立的建筑工程项目。
2、建设工程企业质量评价在完成了建设工程项目质量的评价过程以后,我们还需要对建设工程中的所有参与主体所具有的质量水平以及质量行为进行评判,因此,在以建设工程项目质量的评价作为基础的前提下,对建设工程企业质量实施评价。
3、建设工程政府监管质量评价对建设工程的政府监管质量进行评价属于建设工程质量评价体系中的第三个部分,并且需要相应的评价体系对其进行规范与管理。利用政府来对工程的质量进行管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提高建设工程的质量,了解建设工程的宏观质量情况,进而更有效的对建设工程质量的监管工作进行调整。
五、质量评价方法与应用
1、建设工程质量评价方法
建设工程评价有多种方法,不仅仅是传统的质量标准,随着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出现了多学科交叉的评价方法。另外,由于系统科学、运筹学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引入,使其定量化的评价方法不断出现,据不完全统计,仅研究开发的评价方法和模型己有数百种之多,但目前还没有见到统一分类。笔者认为常见的综合评价方法可分为三类:决定型评价法、比较型评价法和系统分析法。
(1)决定型评价方法
建筑工程质量中由主控项目,也有一般项目,对于这个特点可采用决定性的评价方法,决定型评价方法是设定几个评价项目及其评价标准进行分等,决定该项目是否采用的优先顺序。虽然决定型评价法是以评价者直观判断为基础,但该方法用评价项目和评价指标将定性的因素指标化,这有助于直观判断,从而以防止直观容易产生的独断和偏见。采用决定型评价方法,在根据各评价项目的评价比标准综合评价结果时,对各项目的评分,可用一定的方法进行计算,以数值进行判断;也可用图形或表格等形式表示,以图形进行判断。
(2)比较型评价法
总的来说, 比较型评价法是在技术经济评价中应用最广、最成熟的一种评价法,由于这种质量评价方法的简洁及客观性,他的应用变得越来越广泛,现已有一套完整的工作程序和比较成熟的评价方法。这种评价方法是借助于一组能从各方面说明技术、经济的指标。
(3)系统分析评价法
系统分析评价法就是将分析对象视为一个系统,从系统的整体出发,针对其特定的目标,就其基本问题运用逻辑思维的方法和系统工程理论为之建立数学模型与模拟实验,据此对若干个指标进行数学的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在此综合评价的基础上,选出优劣的一种分析方法。目前常用的系统分析评价法有: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可能一满意度法(P S 法)、 多目标线性规划法、功效系数法等。
(4)评价方法的选择
综上所述,评价方法种类很多,各有利弊。考虑到建设工程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中,既有定性因素,也有定量因素;既涉及确定性因素,也包含模糊因素; 既有指标问的横向联系,也有指标间纵向上的层次关系。同时还考虑到在建设工程质量评价中,既要充分吸收广大专业人员和技术专家的智慧和经验,又要尽量减少不利的主观因素对评价结果的影响。
2、质量管理评价方法的应用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渗透,综合性学科的形成日益呈现,最为重要的表现即是各学科在方法上的相互借鉴。评价方法也不例外。由于系统科学、运筹学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引入,建筑工程质量管理领域中定量化的评价方法的运用也是不断出现,虽然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分类,但是常见的综合评价方法可分为三类:决定型评价法、比较型评价法和系统分析评价法。决定型评价方法是设定几个评价项目及其评价标准,进行分等,决定该项目是否采用的优先顺序。这种方法以评价者直观判断为基础,用评价项目和评价指标将定性的因素指标化,通过各评价项目的评价与标准综合评价结果的比照,对各项目的评分,可以采用数值、图形或表格等形式表示,这既有助于直观判断,又可以防止直观容易产生的独断和偏见。
比较型评价法是在技术经济评价中应用最广、最成熟的一种评价法,现已有一套完整的工作程序和比较成熟的评价方法。它借助于一组能从各方面说明技术、经济的指标,对实现同一目标的几个不同方案进行计算、分析和比较,从中选出最优方案的一种评价方法。它既可以用于技术决策、也可以用于经济决策。不足之处在于,这种评价法侧重于方案的定量计算,对定性分析不够重视。系统分析评价法即将分析对象视为一个系统,从系统的整体出发,针对特定的目标,就其基本问题运用逻辑思维的方法和系统工程理论为之建立数学模型与模拟实验,据此对若干个指标进行数学的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在此综合评价的基础上,选出优劣的一种分析方法。
六、结束语
近年来建筑行业发展迅速,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和经济发展都做出了巨大贡献。对于建筑工程质量评价方法的学习室至关重要的,我们必须加强对其的学习,并且掌握相关方法,使更好的评价建筑工程质量。
参考文献
[1]方海秋.浅谈设计质量控制中的PDCA[J].认证论坛,2007,(6).
DOI:10.16640/ki.37-1222/t.2016.13.239
0 前言
随着近些年来,我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提出,我国各行各业中都在积极履行可持续发展目标。特别是建筑行业来说,建筑施工过程中的能源消耗以及环境破坏问题已经日益显露出来,因此绿色建筑评价方式与技术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笔者主要针对这一问题进行方法论的研究,从而能够积极促进我国绿色建筑行业的发展,使我国积极走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发展道路。
1 绿色建筑与绿色建筑技术的内涵
所谓绿色建筑,就是建筑施工工程中,应该加强对绿色理念的践行,做到合理利用资源能源,使资源得到一定的节约,促进资源利用率的提升;减少环境污染,使环境得到积极的保护,以此能够促进我国的资源节约型社会,以及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发展,能够使人们的生活更加健康与舒心。而对于绿色建筑技术来说,在施工中,应该合理控制能源质量、水电以及环境等问题,以此能够使建筑得到一定的绿化。对于绿色建筑技术的运用,能够促进节能节地目标的实现,而这也积极符合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因此,当前对建筑施工过程中,绿色建筑技术的分析与运用具有重要作用与意义,能够促进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为人们营造绿色、健康的生活环境,促进我国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2 绿色建筑评价的技术与方式
2.1 准备阶段的绿色评价
建筑工程施工前,应该做好准备工作。而在这一阶段,可以积极实施绿色建筑评价,主要针对一些对象类型进行评估,进行绿色建筑评价工作的实施。首先,应该对评价对象的类型进行积极确定。由于评价标准受到不同类型对象的影响。所以,作为相关人员来说,应该,从对象所在的自然环境,以及对象的建筑因素入手,对建筑评价的框架进行积极确定,从而能够将准备阶段的工作做好。
2.2 评价标准的积极确定
对于绿色建筑的评价标准来说,主要包括两种:定量标准与定性标准。而对于这两种评价标准来说,有着各自的优缺点。然而,在现实评价过程中,应该对国家标准或者国际标准进行积极借鉴。而如果不能对现行的国家评价标准作为采纳,可以针对当地的现实发展情况,对评价标准进行制定,这一过程中可以积极采纳专家给出的意见等[1]。此外,对于评价标准来说,主要借助标尺的形式,并且能够对当地的发展状态进行合理反映。此外,还要在评价过程中,注重核心方面的内容。在这一过程中,最主要的是应该对数据信息进行积极收集,然后实施测试工作。另外,作为评估人员来说,应该从评价标准出发,分类归纳所收集的信息内容,并且实施定性的判断。此外,在现实的评价中,作为评价人员来说,可以输入相应的设计以及运行过程中的数值,并且以评价标准为依据实施评价,从而能够使评价更加科学、合理。
2.3 总结阶段的绿色评价
这一阶段中,应该综合所有评价层次的结果,借助配合权重系统,计算评价结果。而在这一过程中,对评价人员也有相应的要求,评价人员应该具有相应的资格水平,才能在评价过程中实施规范的评价。而对于评价的结果,应该通过加权累计的手段来计算,综合所有的评价分数,并且针对不同的分数,对绿色建筑的等级进行合理确定,最后,还要对相应的登记证书进行颁发等。
3 加强对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完善
当前,我国的绿色建筑的评价还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的方面,并且评价内容也不够全面。因此,应该加强我国绿色建筑评价的完善。首先,应该将科学的评价标准体系构建起来。而在这工作实施之前,需要认真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而且积极响应环境保护政策,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作为发展目标,以此才能有效完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使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更加科学。其次,还要从我国的国情出发,针对我国的发展实际,还要将我国相应的法律条文作为发展的积极参考与借鉴,才能使评价标准更加客观,以此能够使评价结果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除此以外,要想使我国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更加完善,使评价标准更加科学与准确,一方面,应该保障评估的准确性,使评估工作具有一定的公正性与公平性;另一方面,还要还要积极从当地的现实状况出发,进行指标体系的制定;此外,还要积极考虑建筑行业的现实发展状况,以此能够在评价过程中,具有全局意识,能够对不同角色的利益进行积极考虑,以此能够促进评价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发展[2]。
最后,在评价过程中,针对评价方法,应该将定性评价积极向定量评价方式转变。作为我国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大多数都是借助累积的形式进行计算,然后再对总评结果进行分析计算等。但是,随着实践经验的证明,这种方式存在着一定的不合理性。对于绿色建筑来说,不仅仅对艺术造型加以重视,还要具有一定的科学性。然而,在生产、使用不同的建筑材料过程中,其中能源消耗及二氧化碳的排放都有一定的数据,但是这很难进行定量评价,因此,当前应该加强对评价方式的完善,促进评价的科学发展。
4 结论
综上所述,建筑行业的发展过程中,离不开评价体系的建设。而建筑评价体系的绿色环保也是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对于当前我国的发展现状,加强环境保护与资源能源节约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建筑行业发展过程中,应该增强自身的绿色环保意识,促进绿色建筑技术的发展,从而能够积极走向绿色环保道路,实现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1 工程施工过程质量控制的必要性
建筑工程的实践表敏,工程质量管理涉及面广,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影响质量的因素很多,如设计、材料、机械、地形、地质、水文、气象、施工工艺、操作方法、技术措施、管理制度等,均直接影响着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而且工程项目位置固定、且作业面大,不同工程项目的地点不同,不象工业生产有固定的流水线、规范化生产工艺及检测技术、成套的生产设备和稳定的生产条件,因此影响工程项目质量的因素多,容易产生质量问题。如使用材料的微小差异、操作的微小变化、环境的微小波动,都可能产生质量变异,影响工程质量。工程项目建成后,如发现质量问题又不可能象一些工业产品那样拆卸、解体、更换配件,更不能实行"包换"或"退款",因此在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对工程质量控制,就显得极其重要。
2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方法
常用的施工质量控制方法有:直方图法排列图法、因果分析图法、管理图法、相关图法、调查分析法和分层法,在进行施工质量控制中具体采用何种控制方法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2.1 质量控制的直方图法
直方图法是将产品频率的分布状态用直方形来表示,根据直方的分布形状和公差界限的距离来观察、探索质量分布规律,分析判断整个生产过程是否正常。
2.2 质量控制的排列图法
也称为巴雷特曲线法。是根据施工工艺对项目进行逐个检查测试,把影响项目质量的所有因素逐一排列出来,从中区分主次,抓住关键问题,采取切实措施,从而确保项目质量。
2.3 质量控制的因果分析图法
因果分析图又叫特性要因图、鱼刺图、树枝图。这是一种逐步深入研究和讨论质量问题的图示方法。影响复合砂浆加固混凝土施工质量的因素较多,这些原因有大有小,把这些原因依照大小次序分别用主干、大枝、中枝和小枝图形表示出来,便于一目了然地系统观察出产生质量问题的原因。运用因果分析图可以帮助我们制定对策,解决工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达到控制质量的目的。
2.4 质量控制的管理图法
管理图又叫控制图,它是反映生产工序随时间变化而发生的质量变动的状态,即反映生产过程中各个阶段质量波动状态的图形。质量管理图就是利用上下控制界限,将产品质量特性控制在正常质量波动范围之内,一旦有异常原因引起质量波动,通过管理图就可看出,能及时采取措施预防不合格的产生。
2.5 质量控制的相关图
相关图又叫散布图,就是把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用直角坐标系表示出来,借以观察判断两个质量特性之间的关系,以便对加固施工工序进行有效的控制。
2.6 质量控制的调查分析法
调查分析法又称调查表法,是利用表格进行数据收集和统计的一种方法,表格形式根据需要自行设计,应便于统计、分析。
2.7 质量控制的分层法
分层法又称分类法或分组法,就是将收集到的质量数据,按统计分析的需要,进行分类整理,使之系统化,以便于找到产生质量问题的原因,及时采取措施加以预防。
3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评价的方法
3.1 构建施工过程质量评价体系
本文这里是基于过程能力的建筑工程施工质量评价体系,构建其思路主要是:(1)从上至下识别关键成功因素整个指标体系构建将借助关键成功因素法识别影响质量的关键成功因素。首先通过调研与访谈,确定我国建筑工程质量监管目标。然后识别所有成功因子,采用逐层分解的方法找出影响质量监管目标的各种重要施工过程,以及影响过程的各种因素以及影响这些因素的子因素。(2)从下至上计算过程能力指数。由于关键绩效指标的可度量性,在识别出关键绩效指标后,还需要对其进行度量。在识别关键成功因素以及采用过程能力指数对测量指标进行度量后,就可以构建相关的模型对整个建筑工程质量进行评价,这里将采取层次分析法进行建模。
3.2 实施建筑工程全面质量评价体系
3.2.1 实施原则
(1)循序渐进。在由建设部组织的一些工程质量抽查中应用,并在进一步完善其指标和标准之后,从政府投资工程领域着手推广,在建立一定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之后方可推广到私人投资工程中去,而且推进的原则必须是自愿参与。(2)区别对待。我国推行建设工程质量评价的重点应该放在政府投资工程和住宅工程方面,这样既抓住了工程质量管理的主要矛盾,也体现了我国建设行政管理部门在新形势要求下的全新定位,而不再是过去的“大包大揽”型管理。(3)评价信息化。在我国,很多地区已经实现了建筑质量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质量评价体系应该同以上信息系统结合,共同构成质量监管平台,完成质量平台中数据整合与信息的功能。
3.2.2 定位好与现行制度的关系
为了保证质量评价过程的独立性和公正性,确立质量评价的地位,必须将质量评价与如下制度或工作明确的区别开来。(1)与法定的工程质量保证程序的区别。虽然建设工程质量评价数据来源于建筑工程质量检测与验收,但是经过建设工程质量评价并不意味着工程无须经过上述法定程序的检验,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建设工程质量评价的结果不是工程项目的“合格证”。(2)与政府管理部门的监督执法过程的区别。建设工程质量评价实施过程中可能发现工程实体质量以及各方质量责任行为存在的一些问题,这只能影响评价分数的高低而不足以作为执法人员的处罚依据。把评价过程与监督执法过程区别开来有利于保证评价结果的真实性和代表性。(3)与“优质工程”的评选的区别。质量评价的分数反映的是项目建设过程与各方质量工作相对于评价标准的符合程度,根据目前设定的标准,也可以认为分数反映的是工程执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的情况和水平。政府可以在评优过程中,将评价结果作为重点“评优”指标考虑,但这并不能等同于工程质量的“优质证明”。
3.2.3 科学进行组织与实施
从短期来看,建设工程质量评价可由政府部门以质量验收、质量抽查的形式来组织和实施。然而,要保证建设工程质量评价的长远发展,则必须逐步树立其权威性与公信力,这就对质量评价组织与实施的规范性与制度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保证评价结果能够真实的反映工程质量水平,并能够及时、准确的反馈给政府、市场和社会,具体实施评价的人员十分关键。为此,工程质量评价人员或机构必须首先具有一定的专业资质和技术水平,并且独立于项目建设过程,不能与工程建设主体各方存在利益关系。另外,施工阶段质量可由具备一定专业技术水平的独立性机构或人员担任质量评价,同时在初期评价人员在对质量进行评价的过程中,可以最大限度的使用质量监管平台中已有的数据,不需要进行独立的评价。在大规模展开质量评价之后,需要完善质量评价指标和方法,增加部分定性化的评价指标。此时需要组织专业的评价队伍,对工程质量进行全面评价。随着工程质量监督由质量等级核验制向竣工验收备案制转变,建设单位代替了政府成为质量评价的主体,建设单位根据需要参照《建筑工程施工质量评价标准》对建筑工程质量进行等级评价。
3.3 应按照科学合理的依据进行对比评价
工程承包合同文件、工程设计文件(包括图纸、设计说明、标准图集)、国家及政府有关部门颁发的工程质量方面的法律法规等,是施工阶段对工程质量实行管理的共同性依据,具有通用、具体、普遍指导意义和必须遵守的特点。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有关建筑材料及制品、构配件等的质量技术标准、施工工序质量控制(如操作规程和工艺规程)等,是工程质量检验控制的专业性、技术性、法规性依据。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是针对不同行业、不同的质量控制对象而制定的技术性法规性文件,是建立和维护正常的施工秩序应遵守的准则,也是衡量工程质量、鉴定材料质量的科学尺度。在工作中,我们应结合工程实际,按照上述文件依据,及时进行对比评价,不断提高质量水平。
1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评价理论
建筑工程质量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概念,它既有一般产品质量概念所具备的内容,又包括更为广泛、更为特殊的内容。我国在2002年以前依据《建筑安装工程质量检验评定统一标准》进行建筑安装工程质量的检验评定。现行的建筑工程质量验收依据《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进行。
相对于原评定标准,现行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的一个最显著的变化就是工程质量验收不再设优良等级,只做合格验收,贯彻了“验评分离,强化验收,完善手段,过程控制”的指导思想,即不再对建筑工程质量划分等级。
2 国内建筑工程施工质量评价指标
建筑工程质量的评价指标的选取方式有很多种,国内对建筑工程质量评价指标的研究学者和著作也有很多。如杨亚频认为建筑工程的安全性能、使用功能、建筑环境质量等是建筑工程质量的基本保证,而采取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以及做到安全文明施工是创建优质工程的必要措施,通过层次分析法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张巧玲构建了建设工程质量评价体系,提出以建设工程质量指数可以作为衡量建设工程质量的综合性指标。除了上述理论研究外,有很多研究理论运用到了具体实践过程中。
3 施工过程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
本文基于过程能力的建筑工程施工质量评价体系构建思路如下:第一,从上至下识别关键成功因素整个指标体系构建将借助关键成功因素法识别影响质量的关键成功因素。首先通过调研与访谈,确定我国建筑工程质量监管目标。然后识别所有成功因子,采用逐层分解的方法找出影响质量监管目标的各种重要施工过程,以及影响过程的各种因素以及影响这些因素的子因素。第二,从下至上计算过程能力指数。由于关键绩效指标的可度量性,在识别出关键绩效指标后,还需要对其进行度量。在识别关键成功因素以及采用过程能力指数对测量指标进行度量后,就可以构建相关的模型对整个建筑工程质量进行评价,这里将采取层次分析法进行建模。
4 建筑工程全面质量评价体系的实施
4.1 实施原则
4.1.1 循序渐进。在由建设部组织的一些工程质量抽查中应用,并在进一步完善其指标和标准之后,从政府投资工程领域着手推广,在建立一定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之后方可推广到私人投资工程中去,而且推进的原则必须是自愿参与。
4.1.2 区别对待。我国推行建设工程质量评价的重点应该放在政府投资工程和住宅工程方面,这样既抓住了工程质量管理的主要矛盾,也体现了我国建设行政管理部门在新形势要求下的全新定位,而不再是过去的“大包大揽”型管理。
4.1.3 评价信息化。在我国,很多地区已经实现了建筑质量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质量评价体系应该同以上信息系统结合,共同构成质量监管平台,完成质量平台中数据整合与信息的功能。
4.2 与现行制度的关系 为了保证质量评价过程的独立性和公正性,确立质量评价的地位,必须将质量评价与如下制度或工作明确的区别开来。
4.2.1 与法定的工程质量保证程序的区别。虽然建设工程质量评价数据来源于建筑工程质量检测与验收,但是经过建设工程质量评价并不意味着工程无须经过上述法定程序的检验,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建设工程质量评价的结果不是工程项目的“合格证”。
4.2.2 与政府管理部门的监督执法过程的区别。建设工程质量评价实施过程中可能发现工程实体质量以及各方质量责任行为存在的一些问题,这只能影响评价分数的高低而不足以作为执法人员的处罚依据。把评价过程与监督执法过程区别开来有利于保证评价结果的真实性和代表性。
4.2.3 与“优质工程”的评选的区别。质量评价的分数反映的是项目建设过程与各方质量工作相对于评价标准的符合程度,根据目前设定的标准,也可以认为分数反映的是工程执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的情况和水平。政府可以在评优过程中,将评价结果作为重点“评优”指标考虑,但这并不能等同于工程质量的“优质证明”。
4.3 组织与实施 从短期来看,建设工程质量评价可由政府部门以质量验收、质量抽查的形式来组织和实施。然而,要保证建设工程质量评价的长远发展,则必须逐步树立其权威性与公信力,这就对质量评价组织与实施的规范性与制度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保证评价结果能够真实的反映工程质量水平,并能够及时、准确的反馈给政府、市场和社会,具体实施评价的人员十分关键。为此,工程质量评价人员或机构必须首先具有一定的专业资质和技术水平,并且独立于项目建设过程,不能与工程建设主体各方存在利益关系。
施工阶段质量可由具备一定专业技术水平的独立性机构或人员担任质量评价,同时在初期评价人员在对质量进行评价的过程中,可以最大限度的使用质量监管平台中已有的数据,不需要进行独立的评价。在大规模展开质量评价之后,需要完善质量评价指标和方法,增加部分定性化的评价指标。此时需要组织专业的评价队伍,对工程质量进行全面评价。随着工程质量监督由质量等级核验制向竣工验收备案制转变,建设单位代替了政府成为质量评价的主体,建设单位根据需要参照《建筑工程施工质量评价标准》对建筑工程质量进行等级评价。
5 结语
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5]中定义,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绿色建筑主要包括3方面内容:①四节,主要强调建筑在使用周期内降低各种资源的消耗;②保护环境,主要强调建筑在使用周期内减少各种污染物的排放;③营造“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绿色施工与绿色建筑互有关联又各自独立,其关系主要体现为:①绿色施工主要涉及施工过程,是建筑全生命周期中的生成阶段;而绿色建筑则表现为一种状态,为人们提供绿色的使用空间。②绿色施工可为绿色建筑增色,但仅绿色施工不能形成绿色建筑。③绿色建筑的形成,必须首先要使设计成为“绿色”;绿色施工关键在于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方案做到绿色。④绿色施工主要涉及施工期间,对环境影响相当集中;绿色建筑事关居住者健康、运行成本和使用功能,对整个使用周期均有影响。
绿色施工推进现状
1我国推进绿色施工的进展
1)以“节能降耗”为重点的绿色建筑工作进展。我国的绿色建筑推进主要是以节能降耗为突破口逐步展开的。主要工作包括:①建立节能推进机构———墙改办,对墙体节能起到了促进作用;②《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标志着法规制度建立的起步;随后《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等15部规范规程,初步形成我国推进绿色建筑的标准体系;③相继启动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及评价工作,起到了明显的示范效果和带动作用;④建立广泛的国际合作,引进许多较为先进的工程建设绿色标准,对我国绿色建筑标准的制定起到了借鉴作用。
2)绿色施工与绿色建筑协同推进情况。自2003年开始,我国在奥运工程建设中提出并成功实践了“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理念;2004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科技部组织实施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项目“绿色建筑关键技术研究”,形成了我国推进绿色建筑的初步技术成果。2004年下半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正式设立“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为我国推广绿色建筑提供了有力抓手。2005年12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出台《绿色建筑技术导则》,用于指导绿色建筑的建设。2006年3月,国家正式颁布《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建立了适合我国国情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部分城市和企业也出台了相关标准,如北京市《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B11/T825—2011、上海市《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G/TJ08—2090—2012等。2007年,颁布了《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411—2007;2009年,又了《建筑节能工程施工技术要点》,对提升节能工程的施工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2007年9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绿色施工导则》,从绿色施工的社会责任、原则、总体框架、实施要点、四新技术等方面提出了绿色施工的导向性要求。2010年,国家标准《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评价标准》GB/T50640—2010颁布,从而规范了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评价和评比的方法。
3)绿色施工推进总体情况。立足于建筑工程绿色施工推进,所取得的成绩主要包括:①绿色施工理念已初步建立,业内工作人员已经意识到绿色施工的重要性,并在逐步推进绿色施工;②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主导下,绿色施工相关技术和政策研究已在一些企业逐步展开,有效支撑并推动了绿色施工的开展;③绿色施工示范工程逐步确立并运行,截止目前,中国建筑业协会批准了多批示范工程,起到了明显的示范和带动作用;④指导绿色施工评价和评比的《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评价标准》已经实施,有力推进了绿色施工进程;⑤《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规范》已进入征求意见稿阶段,建立在绿色技术推进基础上的工程施工已有明显成效。
2绿色施工推进存在的问题
我国在推进建筑工程绿色施工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仍存在较为突出的问题,包括绿色施工推进深度和广度不足,概念理解多、实际行动少,管理和技术研究不够深入等。
1)建筑材料和施工机械尚存在很多不绿色的情况。建筑材料和施工机械的绿色性能评价和使用,是实现绿色施工的基本条件。目前,我国工程施工所采用的材料和机械种类繁多,但对建筑材料和施工机械的绿色性能评价技术和标准尚未形成。现阶段使用的大部分施工设备仅能满足生产功能要求,其耗能、噪声排放等指标仍比较落后。
2)许多现行施工工艺难以满足绿色施工的要求。绿色施工是以节约资源、降低消耗和减少污染为基本宗旨的“清洁生产”。然而目前施工过程中所采用的施工技术和工艺仍是基于质量、安全和工期为目标的传统技术,缺乏综合“四节一环保”的绿色施工技术支撑,少有针对绿色施工技术的系统研究,围绕建筑工程的地基、基础、主体结构、装饰、安装等环节的绿色技术研究多处于起步阶段。
3)资源再生利用水平不高。工程施工产生大量的建筑垃圾,在我国,其利用率不足15%;而欧盟、韩国等国家已达90%。另据统计,我国每年新建面积约18亿m2,如果其中有10%需进行基坑工程降水,则全国每年地下水抽排量达380亿~1200亿m3,相当于流失了10~33个北京市2011年总用水量(36亿m3),地下降水施工的无序状态使我国水资源紧张的情况更为加剧。
4)市场主体职能不明确,激励机制不健全。市场主体各方对绿色施工的认知尚存在较多误区,往往把绿色施工等同于文明施工。政府、投资方及承包商各方尚未形成“责任清晰、目标明确、考核便捷”的政策、法规和促进实施体系,使绿色施工难以落实到位。同时,我国尚缺乏绿色施工推进的激励机制。不乏有建筑企业具有推进绿色施工的热情,然而在成本控制的巨大压力下,也只能望而却步,阻碍了绿色施工推进。
5)工业化和信息化施工水平不高。工业化和信息化是改造传统建筑业和提升绿色施工水平的重要途径。我国建筑业工业化水平不高,产品质量受环境影响较大,现场湿作业量大,工人作业条件较差,劳动强度较大;信息化施工推进步伐较慢,目前尚处于艰难求索阶段。这些均已成为阻碍我国绿色施工推进的重要难题。
绿色施工推进建议
建筑业推进绿色施工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不少。因此,迅速造就全行业推进绿色施工的良好局面,是摆在政府、建筑行业和相关企业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绿色施工不能仅限于概念炒作,必须着眼于政策法规保障、管理制度创新、四新技术开发、传统技术改造,促使政府、业主和承包商多方主体协同推动,方能取得实效。
1进一步加强绿色施工宣传和教育,强化绿色施工意识
世界环境发展委员会指出:未能克服环境进一步衰退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全世界大部分人尚未形成与现代工业科技社会相适应的新环境伦理观[6]。在我国,建筑业从业人员虽已认识到环境保护形势严峻,但环境保护的自律行动尚处于较低水平;同时,对绿色施工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绿色施工的推广。因此,利用法律、文化、社会和经济等手段,探索解决绿色施工推进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和困难,广泛进行持续宣传和职工教育培训,提高建筑企业和施工人员的绿色施工认知,进而调动民众参与绿色施工监督,提高人们的绿色意识是推动绿色施工的重中之重。
2建立健全法规标准体系,强力推进绿色施工
对于具体实施企业,往往需要制定更加严格的施工措施、付出更大的施工成本,才能实现绿色施工;这是制约绿色施工推进的主要原因。绿色施工在部分项目进行试点推进是可能的;但要在面上整体、持续推进,必须制定切实措施,建立强制推进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只有建立健全基于绿色技术推进的国家法律法规及标准化体系,进一步加强绿色施工实施政策引导,才能使工程项目建设各方各尽其责,协力推进绿色施工;才能使参与竞争者处于同一基点,为相同目标付出相同成本而竞争;才能解决推进过程中的成本制约,促使企业持续推进绿色施工,实现绿色施工的制度化和常态化。
3各方共同协作,全过程推进绿色施工
系统推进绿色施工,主要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①政策引导,政府基于宏观调控的有效手段和政策,系统推出绿色施工管理办法、实施细则、激励政策和行为准则,激励和规范各方参与绿色施工活动。②市场倾斜,逐渐淘汰以工期为主导的低价竞标方式,培育以绿色施工为优势的建筑业核心竞争力。③业主主导,工程建设的投资方处于项目实施的主导位置,绿色施工需取得业主的鼎力支持和资金投入才能有效实施。④全过程推进,施工企业推进绿色施工必须建立完整的组织体系,做到目标清晰、责任落实、管理制度健全、技术措施到位,建立可追溯性的见证资料,使绿色施工切实取得实效。
4增设绿色施工措施费,促进绿色施工
推进绿色施工有益于改善人类生存环境,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事。但对于具体企业和工程项目,绿色施工推进的制约因素很多,且成本增加较大。因此,借鉴“强制设置人防费”的政策经验,可由政府主管部门在项目开工前向业主单位收取“绿色施工措施费”。绿色施工达到“优良”标准[7],将绿色施工措施费全额拨付给施工单位;达到“合格”要求[7],可拨付70%;否则,绿色施工措施费全额收归政府,用于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这项政策一旦实施,必将提升绿色施工水平,改善生态环境。
5开展绿色施工技术和管理的创新研究和应用
每套住宅至少有1个居住空间满足日照标准的要求。当有4个及4个以上居住空间时,至少有2个居住空间满足日照标准的要求。卧室、起居室(厅)、书房、厨房设置外窗,房间的采光系数不低于现行国家标准的规定。
二、住宅建筑隔声方面要求:
对建筑围护结构采取有效的隔声、减噪措施。卧室、起居室的允许噪声级在关窗状态下白天不大于45 dB(A),夜间不大于35 dB(A)。楼板和分户墙的空气声计权隔声量不小于45dB,楼板的计权标准化撞击声声压级不大于70dB。户门的空气声计权隔声量不小于30 dB;外窗的空气声计权隔声量不小于25dB,沿街时不小于30 dB。
三、住宅建筑的通风要求:
居住空间能自然通风,通风开口面积在夏热冬暖和夏热冬冷地区不小于该房间地板面积的8%,在其他地区不小于5%。居住空间开窗具有良好的视野,且避免居间居住看见的视线干扰。当1套住宅设有2个及2个以上卫生间时,至少有1个卫生间设有外窗。设置通风换气装置或室内空气质量监测装置。
通风的同时保证节能,对室内温度要求屋面、地面、外墙和外窗的内在表面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的规定。设采暖或空调系统(设备)的住宅,运行时用户可根据需要对室温进行调控。采用可调节的外遮阳装置,以防止夏季太阳辐射透过窗户玻璃直接进入室内。有条件的住宅建筑卧室、起居室(厅)使用蓄能、调湿或改善室内空气质量的功能材料。
四、室内环境污染控制:
室内游离甲醛、苯、氨、氡和TVOC等空气污染物浓度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 的规定。
业内专业人士分析,我国第一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实施,是我国民用建筑和公共建筑工程从狭义的室内环境无毒无害控制向高层次高质量全方位的的室内环境转变的标志,其对室内环境行业发展的主要意义在于:
1、有利于提高我国的建筑工程的全面室内环境质量,新标准从楼板、分户墙、外窗、户门、排水管道到电梯、水泵、风机设备均作了隔声规定,保证了居室的安静环境、采光环境、通风环境。
2、有利于把室内环境列入建立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社会的实施目标。绿色建筑是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
3、有利于国家室内环境相关标准的贯彻。评价标准中的全方位室内环境概念,可以推动室内环境系列标准在绿色建筑工程中的实施。
中图分类号:TE08文献标识码: A
1引言
近些年来,我国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带动建筑行业的飞速发展;在进行大规模的城市开发建设的过程中,因大部分施工企业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将可持续发展理念抛掷一旁,导致带来一系列的环境污染问题:扬尘污染,光污染,噪声污染,水污染等等一些。在逐步清醒认识环境污染危害,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建筑行业重拾环境保护话题,行业有识之人的的极力推行,以及节能减排、绿色环保的必然发展趋势,一系列有关绿色施工的国家与地方标准或规范相继推出,国家与地方的绿色施工示范工程评选,更为推动了绿色施工理念在建筑行业的推广。
2绿色施工现状
2.1绿色施工规范标准的推出
2007年9月10日,建质【2007】223号文,是一则关于印发《绿色施工导则》的通知,这意味着施工行业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用于指导建筑工程绿色施工的规范出台,而在早前,关于绿色建筑设计的指导规范--《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50378-2006)于2006年3月7日,6月1日实施。
环境保护刻不容缓,绿色环保大环境的趋势下,各地方或企业相关规范标准相继推出。2008年2月3日,北京市关于绿色施工的地方标准―绿色施工管理规程(DB11/513-2008);2008年6月1日,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企业内部标准--《绿色施工评价标准》,这是第一个编制企业绿色施工相关标准的施工单位;2009年3月18日,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施工企业内部标准--《绿色施工评价标准》(试行版);2010年11月3日,国家标准《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评价标准》(GB/T 50640-2010),这是一部从“四节一环保”(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环境保护)等主要部分指导项目绿色施工,并明确绿色施工示范工程与普通工程的划分界限,对于明确绿色施工范畴,评选绿色施工示范工程以及全面推广绿色施工具有重大的意义。
自国标《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评价标准》后,各地方或企业关于绿色施工方面的规范标准呈井喷式。2011年,江苏和广东等省的绿色施工工程评审标准出台;2012年,广西和山东等省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评价标准,中建三局总承包公司绿色施工标准化图册编制完成,中国建筑业协会成立绿色施工分会,并全国建筑业绿色施工示范工程申报与验收指南;2013年3月,浙江省建筑业绿色施工示范工程实施标准,重庆市出台绿色施工管理规程;2013年6月,武汉市绿色施工示范工地启动仪式在中建三局一公司承建的口金三角项目举行,且湖北省绿色施工地方标准已启动编制计划。据悉,既有建筑改造绿色标准已正式启动编制工作,用于规范既有建筑的绿色改造,在全国绿色建筑面积破1亿平米的同时,绿色建筑的分类标准亦在制定中。
2.2示范工程的评选
为更快推动绿色施工的发展,实现由点带面的发展思路,充分发挥样板工程的引领和示范作用,2010年5月,中国建筑业协会组织进行了首批绿色施工示范工程评选并进行公布,首批入选绿色施工示范工程名单的工程有11个;2011年10月,中建协公布了第二批全国建筑业绿色施工示范工程,此次入选名单的示范工程有79个项目,参加评选的项目为121个;2013年4月,中建协领导在会议上表示,今后将绿色施工示范工程作为中国建筑最高奖--鲁班奖的强化条件,并且不排除在若干年后作为其必要评选条件,在同年5月的第三批示范工程评选中,中建协从各地区、各行业推荐的435项绿色施工示范工程中评选出288项全国建筑业绿色施工示范工程,相当于首批评选的26倍,示范工程建筑施工面积达数千万平米。
在全国建筑业绿色施工示范工程评选的同时,陕西、广西及湖北等省已开始开展地方的绿色施工示范工程评选工作,并有多个省市计划于明年开展示范工程评选工作,绿色施工在国内呈遍地开花的趋势。
2.3绿色施工对比分析
根据各批次绿色施工示范工程数量的对比,从首批的11个,第二批的79个,到第三批288个,每次评选都是呈数倍增长,侧面反映绿色施工对施工行业的影响渐变深远。
首批、第二批、第三批绿色施工示范工程柱状图
根据各批次内,各省市的绿色施工示范工程数量进行统计分析,如列下图表所示:
首批绿色施工示范工程分布情况
(共11个示范工程,分布在8个省市)
第二批绿色施工示范工程分布情况
(共79个示范工程,分布在21个省市)
第三批绿色施工示范工程分布情况
(共288个,分布在24个省市)
部分省市三批绿色施工示范工程评选情况
(此表统计数据不包括中建铁建等其他途径申报的示范工程)
从首批示范工程分布的8个省市,到第二批示范工程分布的21个省市,再到第三批示范工程分布的24个省市,由个别省市占据半壁江山的局面转变成各区域省市趋分秋色的状态,足可说明近两年绿色施工的推广力度及成效良好。
3现今绿色施工存在的问题
3.1绿色施工分布不均匀
下图为绿色施工示范工程在七大区域的分布情况:
七大区域示范工程分布数据表
(此表统计数据不包括中建铁建等其他途径申报的示范工程)
从以上七大区域示范工程分布数量来看,华东、华北几乎占据一半,而东北、西南及西北区域则相对较少,此在侧面反映此三区域的绿色施工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需侧重该三大区域的绿色施工推广,效果将更为显著。
3.2绿色施工尚未达到三方全员参与
绿色施工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趋势,也是利国利民的一项举措,然而在现实中,人们已经养成一种习惯性追求利益及利益最大化的心理,在项目施工中,绿色施工很难得到甲方的积极配合,而监理方对绿色施工方面认识尚不足,单纯由施工单位发起绿色施工独木难支。如在建筑材料的采购方面,以及施工过程的模板及支撑材料等,甲方更看重的是材料价格及成本支出,而不会考虑是否绿色环保;而监理方在绿色施工方面的角色应该是监督施工单位执行,但从目前来看,这一角色作用尚未得到有效发挥。
3.3建筑设计源头非绿色环保
无论项目施工过程中绿色施工有多全面,彻底,如果项目本身设计不合理,不绿色,从绿色建筑角度来说,项目是不合格的。而现今的问题是建筑设计在绿色施工方面未尽全力,部分建筑材料的使用及能源利用方面仍有较大改进空间。所以建筑的绿色施工应从源头抓起,要求甲方与设计院将绿色设计纳入设计核心,在图审过程作为重要不可缺的一项考核指标,确保建筑的绿色设计。
3.4绿色施工技术创新未得到足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