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6 09:31:0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中医的主要思想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鹰是一种拥有广阔视野范围的大型鸟类,它拥有坚硬如钢的喙,强劲有力的爪和宽大结实的翅膀。它还有着锐利、不羁的眼神,处处体现着它神圣而不可侵犯的尊严。作为一种骄傲的、热爱自由和独立的鸟类,鹰的一切行为都表现出王者之风。在传统上,鹰代表了男性的特征:力量、好战、热爱自由、勇敢无惧等。因此,自古以来就被许多国家作为权力和独立的象征而频繁出现在徽章上。
1993年,俄罗斯国家杜马从法律上确定了双头鹰是俄罗斯的国家象征。以红色盾面为底色的俄罗斯国徽上以一只金色双头鹰的形象作为整个国徽的主体构成象征着国家的团结和统一。
俄罗斯著名作家高尔基有一首散文诗《鹰之歌》,通过鹰和蛇两个对立的形象,赞美了鹰对光明的追求和渴望斗争的战士品质,抨击了蛇安于现状,丧失理想的市侩作风。
俄罗斯人常用鹰来代指真正的男子汉,他们往往具有热爱自由、无惧风浪、骄傲独立等优秀品质。有时也用鹰来称呼在外貌特征上与鹰具有相似性的人,比如同鹰般拥有敏锐洞察力的眼神、鹰钩鼻等。
熊是陆上食肉类动物中体型最大的动物。它们拥有粗壮肥大的躯体、长而浓密的体毛、结实有力的四肢和锋利如刀的爪子。熊虽然天生就是个“高度近视”,但却拥有十分灵敏的嗅觉。
在俄罗斯的文化中,熊是善良和力量的象征。对于俄罗斯人来说,熊自古以来就象征着力量,并且不是不祥的,而是不可抵抗的力量,来自自然的力量,上帝的力量。因此,熊成了俄罗斯人最崇拜的动物之一,其形象也经常出现在各种徽章和图案上。如伏尔加河上的第一座城市弗拉基米尔即以熊为市徽。
此外,在俄罗斯民间,熊还是未婚夫的象征。俄国著名诗人、作家普希金的作品《叶甫盖尼.奥涅金》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女主人公塔基雅娜第一次见到奥涅金后,在入睡前把梳妆镜藏在枕头下面,准备在夜间给自己占卜一下。万籁俱寂,塔基雅娜很快进入了梦乡。她梦见自己独自一人站在森林里,突然从雪地中蹿出一只大熊,把她带到森林深处的一间小屋。实则表达出女主人公对男主人公的一见钟情和她对爱情的美好向往,同时也预示着未婚夫即将到来。
花楸树在中国鲜为人知,而在俄罗斯却随处可见。它是一种有着一簇簇橙红色果实的树,多生长于北半球的温带地区。据统计,在世界上大约有80个品种的花楸树,其中的34种就生长在俄罗斯大地上。
花楸树五月开花,秋时结果,叶绿果红。入冬时节,一串串红艳艳的果实犹如熠熠生辉的红宝石,鲜艳夺目。虽然其外表艳丽,但果实苦涩。可能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在俄罗斯的文学作品中,经常会用“忧伤”“苦涩”这样的修饰语来描写或形容花楸树。如歌曲《乌拉尔的花楸树》中这样唱道:“啊!茂密的花楸树,花儿开满枝头,啊!可爱的花楸树,你为何而悲伤?”
花楸树在俄罗斯人心目中具有强烈的感彩,同时被赋予多种象征意义,如:象征着祖国和祖国的大自然、象征着故乡和家园、象征着姑娘和爱情、象征着即将出嫁的美丽少女等等。
白桦树是俄罗斯分部最广的树种之一,它对严寒有着极好的耐力,对土壤的适应性强,因修直的树干,尽显洁白雅致而十分引人注目。白桦树在俄罗斯人心中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俄罗斯的国树。
作为深受俄罗斯人喜爱的树种,白桦树拥有少见的白色树皮,因而它更多的被与“洁白”这一概念相联,自古以来就被视为优雅纯洁的化身,是俄罗斯祖国、大自然和女性的象征。
瑞士著名教育学家裴斯泰洛齐说:“在课堂上决定着一个民族的未来。”可见,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和民族素质提高的根本。在这种大的环境下,作为一名思想政治教师应该更加清楚和透彻地认识到教育局势,要有与时俱进的意识和敢闯敢拼的勇气,要有能够观察到教育中细微问题的锐利,不断地提高思想政治教学水平。
一、注意教学理念的改变,与时俱进
新课程教学理念的核心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结合学科教学的特点,力争全方位的落实科学素养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然而,在实际的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师真的有做到以学生为根本,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了吗?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应该要真正地去体会和实现这种教学理念,而不是只让停留在纸上,开大会的时候念一念而已,真正的以学生为根本,注重学生的个体发展和个性需要,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让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更好地服务。
二、注意教学方法的改革,勇于创新
教学理念是教学方法的基础,也是指导力量,而教学方法是教学理念的实施,也是最终归宿,它们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传统的说教式教学方法,就是教师不停地在课堂上教授知识,而学生则是在课堂上被动接受,课后死记硬背,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效果差,而且久而久之会让学生对思想政治课产生厌倦,失去学习的兴趣。这种教学方式,就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将教师的主导地位无限放大,这就与我们的教学理念相背离了。
所以,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我们必须要改革教学方法:针对陈旧教学模式中封闭、单向、机械,以教师为中心的问题,让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拥有开放性,留给学生更多自己的时间,自己动手,解决问题;让教与学双向流动,让课堂激情沸腾。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作为一个课堂的设计者,可以将一些国内外的大事引进课堂,吸引学生的注意,让他们能够生动形象地体会到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加深对思想政治内容的理解;改变以往死板常规的教学模式,将多媒体信息技术充分地应用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去。
三、注意学习兴趣的激发,努力提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说:“我认为对于一切情况,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才会有积极主动学习的动力,才能提高教学效率。我们可以通过创设课堂情境,利用一些有趣的实例,或是游戏式的教学方法,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营造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改变以往思想政治课留给学生的枯燥无味的印象;也可以将一些生活实际应用到课堂上来,让学生感受到思想政治课其实也是可感的、亲切的、实用的学科;还可以利用“爱屋及乌”的道理,提高教师自身的素养,注重在学生身上的感情投资,教学中多应用幽默诙谐的手段,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注重教材资源特点,善于应用
每一个学科都有它自身的学科特点,思想政治也不例外。教师应该在教学中,认真体会和钻研思想政治学科的特点,认识到它的个性,从而更加全面、合理地利用教学资源。所以思想政治教师一定要善于应用教材资源特点,让教育的实效性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医院;思想政治工作;问题;对策
1 当前医院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医院作为一个特殊的服务行业,服务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医院工作的一部分是十分重要的,但许多人对医院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和作用认识不到位,一是认为思想政治工作是政工部门的事情,再加上由于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人们思想带来的影响,认为思想政治工作是次要的,要为医院的业务工作让路,只有医院的业务工作做好了,才能保障经济上的收益,偏离了医院社会效益第一原则。许多医院的管理层也将医院的业务工作作为考核医院发展的指标,对思想政治工作对医院长期健康发展的促进作用不够重视,造成了医院中的一些制度、规定、工作职责等成了空文。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长期的,费时费力的工作,并且看不到对医院的经济收益,因此人们认为思想政治工作是可有可无的。二是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不够灵活,受传统思维影响,多数医院在做医护人员思想政治工作时,往往采取批评、行政命令或开会读文件的形式进行。医护人员大多是被动的接受教育,时间上也局限在上班时间以内。对医护人员的管理与教育,主要是针对错误的行为进行,而不问产生这种行为的思想原因。有少数管理者在要求一线医护人员时特别严格,但是自己做不到,上行下效,产生了不好影响。这种思想政治工作做了效果也不会好。三是医护人员是具有一定专业技术知识的人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专业能力有可能会转化为商品进行交易。医院的一少部分管理者和医护人员受不良思想的影响,价值观发生偏差,过分注重经济利益,为了将自己的专业能力卖个好价钱,私下收红包、收回扣,开不必要的处方药等,对患者不负责任,严重影响患者的权益和医院的声誉。这几点个方面的问题,普遍存在于医院思想政治工作中,因此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改变这一现状。
2 加强医院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医院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是建立与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相适应的思想政治工作机制,这就要求医院要培养思想政治素质、业务素质过硬的管理队伍与职工队伍,以患者为中心,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树立良好的形象,在社会效益最大化基础上促进医院经济效益,促进医院的快速健康发展。为了达成上述目标,针对当前医院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几方面的对策。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政治、社会、文化等领域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老百姓的诉求呈现多元化的特点,一些群众开始对传统文化反思、对陈旧的政治理念排斥,要求建立更高层次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我国必须努力建设一个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廉洁政府,并将按照权力制约的原则,形成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机制,让老百姓切实更好地行使自己的权利。
如果说在这次解放思想过程中,各级党委、政府超越自我、开拓创新的精神是灵魂的话,那么广大群众能否参与、参与多深和主体作用体现程度如何,是决定解放思想活动成败的关键。一个地方的发展如果没有广大群众的自觉参与是不可能成功的。如果每一个人的积极性、创造性都发挥出来了,那么,不仅党委、政府的决策能够得到很好的贯彻,而且能够创造出乎意料的奇迹。
史华兹和黄克武的著作都采用这样的研究方法,所不同的是,史华兹的比较是粗线条式的,我们从他以一本一百多页的小册子就讨论了几乎所有的严译名著就可以看出来。当然史华兹的研究仍然是有相当深度的,他抓住寻求富强这一个主题,发现严复在将弥尔的自由思想介绍到中国的过程中将其关于个人自由与个人尊严被视为终极价值的一面丧失掉了,而只是关注到自由的工具主义价值。[4]史华兹的著作至今仍是严复研究中最有份量的一本,其影响力既体现在他所提出的问题和结论,又体现在他所开创的研究方法上。
但近年来,史华兹的结论已经遭到不少置疑,尤其是关于严复不了解弥尔关于自由的终极价值这一点。黄克武的著作就在这一点上提出了与史华兹针锋相对的观点。他指出严复不是不了解弥尔对个人自由和个人尊严具有终极价值的想法,严复所不了解的是弥尔关于自由的所以然。黄克武虽然推翻了史华兹的结论,但他所采用的研究法与史华兹并没有根本的不同,仍然是对同一概念在不同思想脉络中的差异进行比较分析,只不过他将史华兹的方法推向了极致。黄克武重点选取了严译的《群己权界论》,将它与弥尔的《论自由》(On Liberty)英文原著逐句逐段地比较,从而梳理出严译的成功之处与误译、漏译之处。他运用这种比较法获取了丰富的证据来证明严复之所以不了解弥尔自由的所以然是因为从他的译文中可以看出,"严复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之下无法了解从悲观主义认识论而来的语汇","严复多半无法了解环绕着西方个人主义之词汇","严复忽略幽暗意识与历史时空性使译文表现出乌托邦的理想主义",等等。黄克武还用同样的方法证明严复具有很强的批判意识与自觉精神,他拒绝一些西方理念并不单纯出于对西方思想的误会,而是"以自己的批判意识尽可能地了解与评估古今中外的政治理论,而来界定自由的范围与现代化的方向,他甚至很自觉地反对西方现代化典范之中的一些特点。"[5]这样,黄克武重塑了严复的形象,在史华兹那里他基本上是一个被动的,而且是不太成功的西方思想的传译者,到了黄克武这里,严复已经是一个颇具创见的思想家,其思想环绕着三个主题:"第一是富强,第二是一个独特的对政治、经济生活的设计,包括肯定资本主义、民主与非弥尔主义对个人自由的强调,第三是调适性的改革"。[6]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史华兹对严复的误解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他在其研究方法上没有发挥到黄克武那种细致的程度。
以上谈到的这种由史华兹开创的、由黄克武充分发挥的思想史研究法至少有这样两个基本的预设:第一,假定两种不同语言当中的概念是可以互译的,或者说一种语言中的概念是可以用另一种语言中的概念来精当地重述出来的,由此才有误译问题的发生,才要追究译者的责任,才要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如认识论、人性论、历史观、客观历史环境等等)来解释造成译文与原文的理解差距的原因。第二,假定可供比较研究的概念在不同思想脉络中的意义都是客观给定的。比如,我们能够确切地知道弥尔关于自由的含义以及严复关于自由的含义分别是什么,然后再把它们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正如墨子刻"开箱取物"的比喻一样,这个大箱子里面放的不论是苹果还是桔子,还是什么杂交品种,反正都已经整整齐齐的摆放在那里了,我们经过努力总可以得到一个详尽的"物品清单"。也就是说,这种比较是一种静态的比较。转贴于
而这两个预设都是刘禾所反对的[7]。首先,她不同意翻译的透明性(transparency)。"她的批评是:语言之间透明地互译是不可能的,文化以语言为媒介来进行透明地交流也是不可能的。"[8]这样一来,所谓的误译问题就是一个不恰当的说法,甚至可以说是一个伪问题。语言的翻译活动并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换言之,并不是一个技术性的活动,而是一个创造性的活动。"当一个概念从一种语言进入另一种语言时,意义与其说是发生了转型,不如说在后者的地域性环境中得到了(再)创造。"[9]在这个意义上,"误译"就是不可避免的,是一个结构性的问题。这样,研究的重点就发生了转移,不是去追究为什么会发生"误译",而是去追究发生了怎样的"误译",导致这种"误译"的结构性机制是什么。第二,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上一个问题的延伸,刘禾不同意有客观给定的概念的意义。她强调语词的意义都是在互动中形成的。按照刘禾的思路,如果研究像严复对弥尔自由观的认识这样的问题,说有一个客观存在的严复的自由观这样一个偏于静态描述的概念是不恰当的,而只能说严复对弥尔自由观的认识是在与一系列思想资源的互动过程中显现出来的,比如传统儒家"恕,絜矩"的观念,墨家"兼爱"、杨朱"为我"、庄子"在宥"的思想,以及斯宾塞的社会有机论和边沁的功利主义等等。所以,研究严复所表述的自由概念的兴起、代谢,在不同思想资源的互动过程中,并在译者与读者的共同理解中如何逐渐确定自身的意义,以及译体语言(汉语)如何在这些话语实践中获得权利关系实践场所的意义,等等这些问题在刘禾的理论旨趣下应该是更有意义的。由此,刘禾认为她自己提出了一个思想史写作的新框架。
刘禾所提倡的"互译性"理论所产生的理论背景和时代背景,正如李陀指出的,是后殖民主义和女性主义理论的飞速发展以及全球化浪潮的势不可挡。一方面西方中心主义普遍遭到置疑,另一方面人们越来越关心能否在各种文化的碰撞与交流之间寻找理论课题。[10]当然,语言哲学作为更深层的理论背景对于刘禾问题意识的催生也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总之,在上述种种背景之下,语言作为文化交流的载体引起了理论家们的格外关注。刘禾作为比较文学方面的专家,对于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有着异乎常人的体悟。她意识到语言的不可互译性,于是自然衍生出这样的问题:翻译如何可能?换言之,各种语言之间的互译性是如何历史地建构起来的?当然她尤其关心的是汉语与英语之间的互译性是如何历史地建构起来的。这显然是思想史上的大问题,而且在此前一贯为研究者所忽视。在这个意义上,刘禾确实为思想史写作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但是,这一研究进路能否为重写思想史构筑框架尚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姑且不论刘禾本人在这一努力方向上所取得的进展尚不足以给予我们重写思想史的信心,单就其理论主张而言,我认为至少存在两个局限:第一,刘禾所倡导的思想史研究,其基本出发点是"关注以一个词对应另一个词,以一个概念对应另一个概念,其对应中的虚拟对等是如何设定的--在什么样的语境中?出于何种话语实践的目的?此种话语实践又与当时当地的社会实践和历史运动有什么样的关系?等等"。[11]也就是说,刘禾的研究是以新词语、新意义和新话语为切入点和关注重心,而这种视野本身就设定了它的局限。举例来说,如果要研究某一种西方理论在现代中国思想史上的传播与影响,仅仅关注这一理论的某个或几个核心概念,很容易犯化约论的错误。换言之,刘禾的主张有一种把思想史问题化约为语词意义的历史建构问题的倾向。第二,刘禾过分强调了语言之间的不可互译性。如果语言之间存在绝对不可互译性,那么思想史的写作就是不可能的了。另外,刘禾还忽略了这种不可互译性的程度可以随着文化交流的深入和译体语言自身的演变而逐渐消减。
无论如何,刘禾所提示我们的新的研究取向是有意义的。而且尤其重要的是,她提醒我们:"这种互译性在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遭遇和冲撞中又扮演了什么角色?它们对西方文化的诠释或翻译以及反过来对中国文化的自我认识又产生了怎样的认识论上的重大后果?"[12]这后一个问题尤其重要。通常我们总是关注传统文化如何影响我们对西方观念的认知与取舍,而忽略了这种文化交换活动对于我们重新认知传统又有怎样的提示作用。在这个问题上,史华兹的著作再一次彰显了它的理论深度。实际上,史华兹研究严复还有一层很深的用意就是借助严复这样一个外来文化观察者的敏锐眼光来反思西方传统自身。在这个意义上,史华兹的严复研究虽然在一些具体的结论上已经站不住脚,但仍不失其名著的思想启迪作用。
注释:
[1] 墨子刻指出,在七十年代以前,这个论题为学术界所忽略,当时基本认为,思想开明的中国知识分子不可能与传统有连续性。但七十年代以后,关于儒家传统对清末开明知识分子思想的影响开始被学者们重视,如吕实强教授和王尔敏教授,以及李泽厚都注意到这种连续性。参见黄克武:《自由的所以然-严复对约翰弥尔自由思想的认识与批判》,页iv,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
[2] 余英时:《钱穆与中国文化》,页7-18,上海远东出版社1994年。
[3] 黄克武:《自由的所以然-严复对约翰弥尔自由思想的认识与批判》,页vi-v,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
[4] 弥尔自己对自由的强调本身也还是有工具主义的倾向的。这种工具主义的论述给他的自由主义带来了困境:若是这种工具主义的效用不存在,则自由的价值是否还存在?参见伯林对弥尔的批评:伯林:《两种自由概念》,页207-208,载于《公共论从》之《市场逻辑与国家观念》,三联书店1995年。
[5] 黄克武:《自由的所以然-严复对约翰弥尔自由思想的认识与批判》,页vii,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
[6] 黄克武:《自由的所以然-严复对约翰弥尔自由思想的认识与批判》,页305,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
[7] 黄克武显然了解刘禾在其英文著作Translingual Practice里所提到的"被翻译的现代性(translated modernity)",但由于下文提到的两个原因,黄克武所采取的研究法与刘禾还是有重要的区别的。
[8] 刘禾:《语际书写-现代思想史写作批判纲要》,页序6,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
[9] 刘禾:《语际书写-现代思想史写作批判纲要》,页序7,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
名老中医辨证规律的研究是继承与发扬中医学术的重要环节。本研究从证候要素、应证组合规律入手,通过建立冠心病心绞痛名老中医诊疗数据库,运用贝叶斯网络等数据挖掘方法对证候要素及所属症状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发掘名老中医冠心病心绞痛辨证规律,探索中医传承的新模式及切实可行的新方法。
1 对象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临床资料来源于“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经验传承研究”课题子课题:陈可冀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研究、任继学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研究、李培生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研究、颜德馨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研究、赵冠英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研究、沈宝藩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研究、张学文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研究,共收集冠心病医案115例,其中男性78例,女性37例;年龄37~73岁,平均(58.4±10.2)岁;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31年,平均(4±2.56)年。前瞻性病例51例,回顾性病例64例。
1.2 诊断标准
冠心病心绞痛诊断参照国际心脏病学会及世界卫生组织临床命名标准化联合会专题组的报告《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1]。
1.3 病例入选标准
符合诊断的稳定性心绞痛、初发劳力型心绞痛、恶化劳力型心绞痛、静息心绞痛、变异型心绞痛、梗死后心绞痛。
1.4 病例排除标准
①伴有重度心律失常、合并充血性心力衰竭(心功能为Ⅲ、Ⅳ级者)、脑梗死(急性期)、重度肺功能不全等急性疾病者;②合并肝、肾、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者;③按ICD-10诊断规范,“心绞痛”为次要诊断的病例;④未控制的高血压(1周内静息偶测血压≥160/95 mm Hg)。
1.5 研究方法
1.5.1 数据预处理 按照《中医诊断学》[2]、《中医药学名词》[3]将中医证候、症状进行规范使之统一,如:“阳气不足,痰瘀阻滞证”、“胸阳不足,痰瘀阻滞证”与“阳虚,痰瘀交阻证”均统一为“阳虚血瘀痰阻证”,“食欲不振”、“纳少”、“纳差”与“纳呆”均统一为“食欲减退”。将复合症状分解为单个症状,如将“口渴多饮”分解为“口渴”、“多饮”;将证候分解为最小证候形式,如“气虚血瘀”、分解为“气虚”、“血瘀”。
1.5.2 质量控制及数据挖掘方法 以名老中医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病历115份建立SQL2000数据库,数据由2人2机分别录入,最后经审核校对与原始病历一致。运用Excel软件统计频数、频率,运用Weka3.4数据挖掘软件对证候要素-症状关系进行贝叶斯网络分析。
2 结果
2.1 名老中医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病案证候要素组合规律研究
115例冠心病心绞痛病案中证候要素组合形式从单证到5证共有21种组合形式,其中五证以上组合情况见表1。
2.2 名老中医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病案常见证候要素提取
本研究以出现频率大于5%为标准提取名老中医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病案中常见证候要素,以能覆盖临床常见病证的95%为目标,提取结果为:血瘀、痰浊、气虚、阳虚、阴虚、内热、血虚、气滞,肝郁不是名老中医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常见证候要素。见表2。表1 115例冠心病心绞痛病例证候要素组合情况表 表2 名老中医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病案中常见证候要素
2.3 名老中医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病案证候要素诊断研究
本研究中,名老中医所关注的冠心病心绞痛症状共有74个,运用贝叶斯网络从原始数据出发发现证候要素与症状间的因果关系,并用概率定量表示这些因果关系的强度,以P值0.5为界判定证候要素的主要症状与次要症状,提高中医诊断的客观性和准确性,结果如下。①血瘀。主要症状:紫默舌(0.636)、口唇青紫(0.628);次要症状:胸痛(0.466)、脉弦(0.461)。②痰浊。主要症状:腻苔(0.755);次要症状:脉滑(0.573)、厚苔(0.155)。③气虚。主要症状:乏力(0.782)、气短(0.621);次要症状:脉细(0.542)、脉弱(0.421)。④阳虚。主要症状:脉迟(0.69)、畏寒(0.643);次要症状:脉沉(0.595)、气短(0.595)、自汗(0.31)、乏力(0.262)。⑤阴虚。主要症状:红舌(0.75)、脉细(0.721);次要症状:口干(0.558)、少苔(0.212)、脉数(0.173)、裂纹舌(0.058)、盗汗(0.058)。⑥内热。主要症状:红舌(0.864)、黄苔(0.609);次要症状:口干(0.438)、口苦(0.427)、便干(0.136)、多食(0.136)、易饥(0.136)、喜饮(0.136)。⑦血虚。主要症状:淡白舌(0.688)、面色白(0.639);次要症状:脉弱(0.562)。⑧气滞。主要症状:胸闷(0.917)、胸痛(0.75);次要症状:脉涩(0.583)、脉弦(0.25)。
3 讨论
常用证候要素提取可反映名老中医对冠心病心绞痛病机特点的认识。本研究根据“证候要素”[4]理论提取到名老中医冠心病心绞痛8个证候要素,按其病性分为实性要素和虚性要素,反映了本病本虚标实、虚实夹杂的病机特点。本虚以气虚、阳虚为主,标实以血瘀、痰浊为主,其中血瘀在92.17%的患者中出现,成为冠心病心绞痛最主要的病理因素。陈可冀院士对冠心病血瘀证的研究揭示了瘀血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多种因素相关,存在于整个病理过程中[5]。本研究结果和微观研究相吻合,提示针对瘀血的治疗是冠心病心绞痛治疗中的关键环节。
贝叶斯网络是指基于概率分析、图论的一种不确定性知识的表达和推理的模型。直观上讲,贝叶斯网络表现为一个赋值的复杂因果关系网络图,网络中的每一个节点表示一个变量,即一个事件,各变量之间的弧表示事件发生的直接因果关系。它能直接从数据出发获取知识,从数据中发现变量间的因果关系,并用概率定量表示这些因果关系的强度,表示出定性知识和定量知识。
本研究通过实时采集名老中医诊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信息,形成名老中医冠心病心绞痛诊疗数据库,运用贝叶斯网络提取名老中医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病案证候要素相关症状,并以条件概率的形式表示出各相关症状在名老中医辨证中的贡献度,反映了证候诊断的实质,将名老中医辨证经验转化成了定量表示的知识,为名老中医经验传承开辟了新的途径。
名老中医冠心病心绞痛证候要素应证组合特征:冠心病心绞痛证候要素组合最多的形式是三证组合(47.83%),其次是二证组合(41.74%),虚证最少(6.07%),虚实夹杂证最多(72.17%),尤以虚实夹杂的二、三证组合常见。单证只出现血瘀证,二证组合以血瘀+X(其他证候要素)最多(81.25%),三证组合以血瘀+痰浊+X最多(72.73%),四证组合为气虚+血瘀+痰浊+X。气虚痰浊血瘀证是冠心病最常见的证候,阳虚血瘀证、气阴两虚血瘀证、阳虚血瘀痰阻证、血瘀痰阻证和气虚血瘀证是冠心病的常见证候。
名老中医证候要素研究的意义在于:证候要素是证候的最小单位,它以解析的方式展现名老中医辨证过程,由源到流,条分缕析,有助于全面理解名老中医的辨证思维。以量化的证候要素去组合证候,不仅具有规范性,更增加了辨证的灵活性,有执简驭繁、提纲挈领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第1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1374-1375.
[2] 邓铁涛.中医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701.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10-0015-03
Abstract: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but also the ideological basis and inner spiri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is als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eflect the quality. Using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strengthen the publicity of the old Chinese medicine doctors, is an important way to achieve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experience inheritance. The platform is 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information science, focusing on three core points, Chinese experience inheritance,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In the case of Professor LingYiKui, the platform study and inherit academic thought and academic research of traditional old famous Chinese medicine doctors through uploading documents and video information of the professor LingYiKui,and widely publicize the academic experience,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spread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and enhance the cultural soft power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Key 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e old famous chinese medicine doctors; inheritance; spread
1 概述
“十一五”期间,各地紧密结合《中医药信息化建设“十一五”规划纲要》,加大中医药信息化建设,使中医药信息技术应用日益普及。而中医药文化传承作为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于用计算机信息技术与名医效应来推进中医药传承事业将会得到很大的反响。现在国内外也在推广名医效应,建设名医工作室,建设名医成果信息资源平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网页也设置了中医药文化专栏,中医药图谱专栏。中医药网络平台中也设置了名医课程视频专栏。通过加大对名老中医的宣传力度,达到传承与传播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的目的。
但是,目前很多中医院及信息平台对优秀老中医的宣传不到位,宣传也只仅仅局限于对人物简单介绍,并未从其思想、学术研究、文化历程等方面展开。"凌一揆的中医药传承信息平台"将涵盖上述几部分,利用信息技术对名老中医的经验等知识进行整理和挖掘,提取精髓,快速发现名老中医经验知识并通过平台进行宣传。
2 凌一揆中医药传承信息平台简介
2.1平台简介
凌一揆中医药传承信息平台是以凌一揆教授为实例,通过采集凌一揆教授的有关资料和视频等信息,总结其教育思想、学术研究、科研成果、主要文献,将分析结果通过此信息平台呈现并进行宣传和推广,以达到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学习优秀中医药学术知识的目的。从凌一揆教授的中医药传承信息平台中,可以对中医药有一个全新具体的认识,也可以探索其研究方案,更可以加强中药的管理和研究。
2.2平台建设
在Windows平台下利用HTML等语言进行平台的搭建,采用HTML、、C++、JavaScript、AJAX等语言。
2.3平台系统架构
B/S结构模式和Web技术的不断发展改善了C/S结构系统扩展性较差的缺点,B/S模式统一了客户端,将系统功能实现的核心部分集中到服务器上,简化了系统的开发、维护和使用。"凌一揆的中医药传承信息平台"采用B/S(Browser/Server)模式,基于Web与.net技术开发完成,并在Internet/Intranet环境上运行,使平台具有易于移植、扩充与扩展的特点。平台系统架构是具有开放性、可移植性和可扩展性的三层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数据层:利用SQL Server数据库来对需要的数据进行集中管理;中间层:中间层主要是服务器组件,用来实现用户程序与数据库的连接,并为上层客服端提供网上信息浏览服务;表示层:B/S客户端可以让平台其他用户通过互联网访问平台,并通过Web Server与数据库进行数据交互。
3 凌一揆中医药传承信息平台前台内容模块与后台管理模块
凌一揆中医药传承信息平台的功能模块主要包括网站平台的前台功能模块和后台功能模块。前台内容模块包括名医介绍、传承团队、典型案例、影像资料、传承成果、在线交流、友情链接、注册登录、关键字搜索模块,后台管理模块包括内容、权限分配、数据统计模块。平台结构如图2所示:
3.1前台内容模块描述
平台前台界面展示如图3所示。
1)名医介绍
名医介绍是对凌一揆教授的人生经历、生平事迹、对中医药学术研究的历程以及对中医教育事业的杰出贡献进行的简要描述,让学习者首先对凌一揆教授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然后逐步深入学习其中医学术思维、传承其临床经验。
2)传承团队
传承团队介绍了凌一揆名老中医传承室的专家团队,由专家团队对名老中医凌一揆的学术论文、影像资料、科研成果、学术经验等信息资源进行整理与挖掘,并开展传播交流与推广应用等工作。
3)典型案例
此模块主要展示凌一揆教授在临床治疗实践与科学研究中的中医典型案例以及研究成果,用于用户的学习和研究。
4)影像资料
影像资料包含了一系列视频文件,如凌一揆教授的珍贵影像资料、对凌一揆教授的同事及学生的访谈视频以及其凌一揆教授的授课视频等。利用媒体效应传播名老中医的学术经验和学术思想,促进中医药文化的传播。
5)传承成果
传承成果展示了专家团队对凌一揆教授的中医学术知识与学术经验的研究成果,通过平台此模块展现。
6)在线交流
在线交流主要用于用户留言和用户咨询。注册登录的用户可以通过留言发表看法,也可以通过在线咨询与其他用户在线交流中医药学术知识和思想等,留言后其他用户可以直接回复,管理员也可以进行回复。
7)友情链接
友情链接可以链接到其他名老中医的宣传信息平台或者相关平台,是具有一定资源互补优势的网站之间访问形式,在提高自身网站访问量的同时,也拓宽了中医文化的传播范围。本平台链接了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四川省卫生厅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平台,用户可以通过友情链接直接访问这些平台。
8)注册登录
用户可以通过此模块注册自己的账号信息并登录平台,注册登录后的用户可以获得相关权限,如留言、在线交流等。
9)关键字搜索
关键字搜索就是将平台上信息的标题罗列出来,按照搜索条件和规则显示,搜索的结果就是标题显示页面。用户通过关键字搜索快速查找需要的信息。
3.2后台管理模块描述
1)内容
管理员登录后可以通过后台编辑和一系列文章、图片、视频等信息,最后显示在平台前台界面上。
2)权限分配
系统管理员在后台用户>权限分配为不同的用户设置不同的权限。特别是涉及专利问题如:中医药研究创新点就需要后台管理员做好保密工作,只能有相关权限的用户才能访问,这样既宣传了凌教授对中医药事业奉献,也可以方便名老中医学术交流。
3)数据统计
统计平台上传的各类数据量、平台访问量以及平台内容点击量等,便于平台的数据管理、数据操作以及平台的优化,比如及时清理平台无效数据,提高平台的运行效率。
4 应用前景
凌一揆的中医药信息平台是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整理和挖掘,积累知识,提取经验,快速发现名老中医的学术经验知识并进行广泛传播。同时在传统中医学科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对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及经验进行传承,这也是今后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及经验传承工作的总体方向。
目前基于名老中医凌一揆的中医药传承信息平台已经搭建完成并通过互联网,服务于成都中医药大学的学生,帮助学生更多地了解中医泰斗凌一揆教授的学术思想,使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知识有了更深的了解。
5 总结与展望
名老中医是将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经验高度结合的典范,代表着当前中医学术和临床发展的最高水平,其学术经验和临床思维是中医药文化瑰宝。开展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的传承和推广工作,探索推广学术经验传承的有效方式和创新模式,是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迫切需要的。现代信息技术在中医药传承领域的应用解决了传统传承模式不能满足传承需求的问题,并对中医药传承模式的变革发挥了重要作用。结合《中医药信息化建设“十一五”规划纲要》,加大信息技术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为使用信息技术实现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的传承和推广提供了良好环境。
中医药传承信息化平台搭建最重要的目的是广泛传播中医药文化知识以及对中医药文化进行宣传普及。通过"凌一揆的中医药传承信息平台"的搭建,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传播手段,丰富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内容,提高中医药文化国际影响力。以凌一揆教授为实例中医药传承信息化平台搭建完成后,下一步将加强对平台的推广与应用,进一步宣传凌一揆教授的教育思想以及在中医药方面的学术知识和主要贡献,并由小渐大,做一个模板平台出来,将平台发展为传承和推广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和经验的主流平台,让国内外更多的人可以通过本平台学习和传承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和经验。
参考文献:
[1] 白桦,徐春波,顾晓静,等. 名老中医传承研究综合信息管理平台的构建与实施[J]. 世界中医药,2012(2):96-98.
[2] 徐春波,白桦,顾晓静,等. 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的传承与应用方法研究[J]. 世界中医药,2013(9):1036-1038.
[3] 姜丽娟. 名老中医经验传承模式研究与数据平台构建[C]//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名医学术思想研究分会年会论文集.中华中医药学会,2013:3.
[4] 唐仕欢,申丹,卢朋,等. 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应用评述[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15(2):329-331.
[5] 卢朋,李健,唐仕欢,等. 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软件开发与应用[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9):1-4.
[6] 陶有青,徐春波,李振吉,等. 名医经验传承国家服务平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 世界中医药,2015(1):113-116.
[7] 名老中医学术经验国家服务平台建立[J]. 河北中医,2015(9):1287.
[8] 凌一揆,彭司勋.中国药学年鉴[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L320-321.
[9] 凌一揆,林森荣.对中药十八反、十九畏的文献考察[J].上海中医药杂志,1982(1):24-27.
中庸一词始见于《论语雍也》,《中庸》一书是论述中庸哲理的儒学主要典籍。中庸是儒家思想体系的哲学核心。“中庸”是儒家最高的准则,它要求人们立定“中道”做到不偏不倚,既不过分,也不要不及[2],中庸之道,重视和谐。
儒家的中庸与中医的理法方药在哲理上都体现了“和”的思想,这是因为在现实生活特别是古代农业社会中,除军事斗争的特殊情况,并非任何矛盾都必须激化或转化。特别是从一些生命有机体来看,以维持机体系统的和谐稳定为目的,强调对立项的依从渗透,中和互补,避免激剧的动荡、否定、转化、毁灭[3]。这种“和”的思想,在中医学具体表现为中和、平衡、适度的意思,崇尚和谐。
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也蕴含着“和”的思想,如中医的整体观念,认为个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亦是一个和谐的整体。人体的结构互相联系,不可分割,是结构上的和谐;人体的各种功能互相协调,彼此为用,这是功能上的和谐;在患病时,体内的各个部分亦相互影响,有不和谐的表现。中医也认为人与环境之间互相影响,人与自然环境应保持和谐的关系,人与社会关系密切,亦须保持和谐的关系,中医学的整体观应是整体衡动观[3],和的思想贯穿其中。
中医学的阴阳学说贯穿于中医学的各个领域,它是中医学的理论工具和方法论,也蕴含了“和”的思想,如阴阳交感的理论,是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之一,蕴含着“和”的思想。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的过程,是阴阳在运动过程中的一种最佳状态。这种最佳状态的实现来自于阴阳二气在运动过程中的平衡协调,即中国古代哲学家所谓的“和”[4]。阴阳二气和谐而发生交感,就产生了自然界、万物及人类。阴阳学说用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指导养生、临床诊断与治疗时,实质上把“和”放在核心。
中医的五行学说,也蕴含着“和”的思想。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和制化,维持事物生化不息的动态平衡,这是五行之间关系和谐、亦即正常的状态。五行的相乘、相侮、母子相及是五行之间关系不和谐状态,亦即病理状态。其原因不外“太过”与“不及”。五行学说运用于临床指导,亦是致力于人体和谐,如确定治则时针对“太过”或“不及”原因采取抑强扶弱,治疗木旺乘土宜疏肝平肝为主即是一例,总宜使人体复归于和谐状态。
阴阳的和谐,是人体生理功能正常的根本。人体组织结构属性既中和又平衡。阴阳失调(即失和),则是一切疾病发生的重要原理之一。阴阳的过与不及都致人体失去和谐,发生疾病。治疗就是要首先把握阴阳失调的状况,调整阴阳的偏盛偏衰,以恢复阴阳的和谐平衡。和谐,必须适度,方能做到。
《内经》的养生学说,是在“天人相应”的整体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更蕴含着和的思想,以顺应自然致和谐,以调摄精神情志致和谐,重保养正气保持和谐,和谐的思想存在于养生方法之中。
中医治疗疾病的方法实持是调和,即“以平为期”。李东垣提出“善治者,惟在调和脾胃”,强调“和”的重要性。清代程仲龄更把治法归纳为八法,专门叙述和法,通过和解或调的作用以祛除病邪,主要包括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肠胃等具体治法,这是后世医家对《内经》“和”的思想的具体应用之一。
总之,有关“和”的思想贯穿于全部《内经》之中,这是儒学中庸哲理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与发展,中医学是“和”的医学。
【参考文献】
1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73-196.
2评价结果
2•1总体得分情况
1114名成人教育毕业的中医师在临床能力和岗位适应性方面的平均得分为86.10,最高分为100分,最低分为57.4分,全距为42.6,标准差为7.0。自评得分为87.1分,略高于他评得分85.1分。
2•2自评得分情况
13项指标自评得分的排列顺序为:职业思想、中医四诊、辅助检查、常见病诊断、完成工作量、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病历书写、急重症处理、常见病治疗、业务管理、临床带教、疑难病诊治、临床科研。有2项的得分在90分以上,最高一项职业思想得分为98.42,最低一项临床科研得分为61.40,两者相差达38.08分。各分项指标的最高分为满分100分,最低分职业思想和中医四诊两项指标为60分,其他均为40分。全距分别为60和40。各项指标得分的标准差除职业思想外均在10以上,临床科研一项的标准差达到了20.86,说明各项指标得分的离散程度较大。
2•3他评得分情况
13项指标他评得分的排列顺序为:职业思想、中医四诊、辅助检查、常见病诊断、完成工作量、急重症处理、病历书写、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常见病治疗、业务管理、临床带教、疑难病诊治、临床科研。最高一项职业思想得分为98.44,最低一项临床科研得分为64.52,两者相差达33.92分;其余各项指标得分均为80多分。各分项指标的最高分为满分100分,最低分职业思想和辅助检查为60分,其他均为40分。全距分别为60和40。各项指标得分的标准差除职业思想外均在10以上,临床科研一项的标准差达到了20.11,各项指标得分的离散程度也较大,说明个体间的得分差别较大。自评得分和他评得分相比较,各项都略高,从高到低的排列顺序也基本一致,只是在对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方面,自评和他评得分的排列顺序相差2位。具有成人教育学历的中医师对自身的评价基本上是客观的,能认清自己的长处和不足。
2•4不同职称中医师得分比较由表4可见,不管是自我评价还是他人评价,职称越高,得分也越高。高级职称与中级职称中医师的得分相差达4.1分,中级职称中医师与初级职称中医师相差2.5分。从分项指标得分看,高级职称中医师主要在中医四诊、疑难病诊治、临床带教、临床科研和业务管理等方面的得分较高。
3分析及讨论
从总体上看,成人教育毕业的中医师基本能够适应临床中医工作的需要,具有一定的中医临床能力,但与普通高等院校培养的中医师和传统中医教育形式培养的中医师相比,均处于劣势,存在一些问题。
3•1具有良好的职业思想
“职业思想”是1114名中医师在评价中唯一一项得分超过90分的指标。说明他们具有良好的医德医风,热爱中医临床工作,能热心为病人服务。
3•2能够完成中医临床工作
中医四诊、常见病诊断、常见病治疗、疑难病诊治是衡量中医临床工作能力的重要指标。具有成人教育学历的中医师在这四项指标上的得分均在85分左右。中医四诊一项的得分接近90分,与本科中医毕业生和师带徒中医师相差不大,表明他们具备了完成中医临床工作的能力。
3•3病房管理工作需要提高
病历书写、辅助检查、急重症处理、业务管理可以看作是与病房管理能力有关的指标。成人教育学历的中医师在这四个方面的得分虽然也在80分以上,但与普通高等院校培养的中医师相比有较大差距。这与成人教育的临床实习工作不太规范,学生缺乏相应的训练有关。
3•4加强继续教育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1.511
【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1-0346-01
中国的中医药历史悠久,中医药从古自今积累下来的中医药配方就有数以万计,中医药学的精神博大精深,其主要思想是在不给病人带来副作用的前提下,对病人的疾病进行有效的根治。虽然中医药的副作用很小,但其治疗的效率也很低,完全治愈病人需要一个漫长的阶段。但西医药的治疗疗效却很迅速,甚至有些疾病可以一针见效,但由于西药的成分大都是化学类药物,其治疗后的副作用极大,对人的身体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有的甚至危害身体内各个脏器,可见完全西药的治疗方法也不可取。通过医学类专家的多年临床经验总结,中药与西药的结合治疗,可以在对患者身体有较小的副作用的前提下,迅速彻底的根治患者的疾病[1]。而在这种中西医结合的方向上对复方配伍的研究是其重要研究项目之一,复方配伍主要强调在中医学的思想指导下,研究小剂量的中西医结合后的全新药物。这种西药中用复方配伍的研究方法可以使治疗事半功倍,治疗的效果更好。
1中药学与西药学结合的发展史
中药学是中国独特的医学,中医学经过近五千年的发展史后逐渐形成了现代的中医药学。而西药学是我国从国外引进来的医学,西医学自引进以来,其独特的化学药物制剂以及其快速的疗效使得西药学在我国迅速发展壮大,并逐渐被医生运用到中国的临床上。西医学简单易学,很多中国医学人员在对西药学进行研究与学习后,再对中药学有所研究的基础上,就可以将二者很好的结合起来,并运用到实际的临床治疗中去。这种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逐渐被医学界认同并给予重视,通过不断的研究与分析,发现中西药结合的治疗方法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治疗的效率,并且将中药与西药的劣势去除,提取出其中的优势进行合理的治疗,这就成为了我国特有的西药中用的医学治疗方法[2]。
2西药中用复方配伍研究的意义
随着国外西药学不断的进入中国,使得中国的从医人员逐渐转向学习相对于中医学简单易懂的西医学,中国的医务人员大多数是在对西医学熟练掌握后,再学习一些中医学的知识,提高自身的医学水平。而很多的患者也是在进行西医治疗无效后,才转而投向中医药学进行治疗。越来越多的医生也学会对患者进行西药的治疗后再运用中药进行治疗,从而对患者的临床反应进行观察与分析,总结出患者最适合的用药方法,再对患者进行合理的中西药结合治疗方法,使患者减少西药带来的副作用。
我国现在的医学临床经验证明,运用中西药结合的治疗方法,可以有效的对患者的疾病进行治疗,并且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主要思想是由中医的思想转化而来的,是在保证患者不受其它副作用的影响下,对患者进行下药,使患者在最快的时间内根治疾病[3]。中草药的主要特点是,其用药成分都是草药性质的,是天然的植物,对人的身体并没有损害。中医药理论表明,即使没有根治疾病,也不可以在疾病的基础上,增加更多的病患。中药的无副作用特点很好的运用到具有很大副作用的西药治疗中去,使中药与西药进行融合,达到最大限度的治疗效果。
很多的外国医学人员来中国进修时,很欣赏中国医学人员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技术。中国的医生很注重对西药进行运用的同时,结合中药的理论思想以及中药的天然物质成分进行合理有效的用药,这种西药中用复方配伍的治疗方法为中国医学界输入了新鲜的血液,也对医学史做出重大的贡献。
3西药中用复方配伍的主要优点
西药中用复方配伍的主要优点有两个。第一个优点是西医治疗合理的运用中医学为理论依据,中医药物的主要特点在于其毒性小、无副作用,中医学思想还强调用整体治疗的眼光对疾病进行根治,而不应该是在治疗一个疾病后又会出现另一种疾病。西医学主要强调局部治疗思想,对患者某一个部位的疾病进行针对性的根治,这样的治疗治标不治本,并不能达到很好的治疗效果。而将中医学思想融入西医学治疗方法上,使二者很好的融合,就能达到使治疗既无副作用又能彻底根治疾病的效果。西药中用的第二个优点是选择药物中的有用成分进行配方治疗。药物都是有毒的,不管什么样的药物成分都有其不利的地方,对身体机能都有一定的损害。然而采用复方配伍的方法可以有效的将药物中的不利成分进行去除,并将对疾病有利的成分进行提取运用,使药物发挥其最大的功效,从而达到最大的治疗效果。
4西药中用复方配伍的运用方法
西药中用复方配伍的方法首先应结合大量的医学临床经验对西药与中药的各种药物以及各种药物中的成分进行分析,了解药物的功效,并对其进行总结归纳,然后将西药与中药进行合理的配比,得出既有中药性质又有西药性质的药物对疾病进行治疗,使治疗更加有效[4]。
5总结
根据医学各项临床研究证明,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对疾病进行治疗可以有效的提高治疗效率,并在治疗过程中开发出具有创新思想的新型药剂。西药中用就是将中医学理论思想融入西药治疗中,使二者完美的结合,形成中西药结合后的新药物。这种药物在中国的医学临床上运用广泛,其主要特点是对患者的疾病进行有效的合理的治疗,并且保证药物的副作用极小,不会对患者的身体机能造成损伤。这样的西药中用复方配伍的治疗方法是现代中国医学的重大突破,也为医学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周立华.西药的中药样特性研究及其临床意义[J].中医研究,2010,4(3):48-53
内容提要:
本文初步阐述了李积敏(慎言)在中医疑难病概念及范畴、中医疑难病学的定义及范围、创建中医疑难病学科体系的意义等方面的学术思想。进一步阐述了李积敏创立中医疑难病学科,是中医学的战略措施的观点。
主题词:
疑难病 中医疑难病学 李积敏(慎言) 学术思想
论文内容:
李积敏、字慎言,号淡园主人。中医疑难病学科创始人及中医疑难病学理论奠基人,著名中医妇科疑难病专家,清医家李世泰第七世孙,清.光裕堂第七代传人。临床擅长子宫肿瘤、子宫内膜异位症、外阴白色病变、不孕症、乳腺增生病等各种妇科疑难病症,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慎言先生长期从事中医疑难病学科理论及临床研究,提出“创建中医疑难病学科理论体系”学术思想,提出中医妇科疑难病“肾虚血淤”病机理论,这些理论对中医疑难病学科的建立、发展与进步均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现就对李积敏(慎言)中医疑难病学术思想作一点初步探讨,供广大同道。
1 理论研究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谓:“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此论从正反两方面强调治未病的重要性。《灵枢・逆顺》亦云:“上工刺其未生者也……故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可见,治未病是于疾病未生之时进行保健治疗,此为开中医治未病思想之先河。《素问・上古天真论》云:“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为防止病邪的侵害,告诫人们应“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内经》的小金丹方“服十粒,无疫干也”,更是开创了药物预防之先例。
蓝氏[1]对中医“治未病”的源流进行疏理,认为《内经》是治未病理论的奠基石,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和叶天士《温热论》在治未病的理论和临床应用上均有新发展。边氏[2]则从五脏相关的角度探讨治未病的临床意义。
张仲景注重与临床结合,故而比较偏重于“有病早治”、“既病防变”。《金匮要略》中的《脏腑经络先后病》篇:“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这段论述是张仲景治未病“既病防变”思想的集中体现。另外,在本书中多处论述体现了张仲景“治未病”思想。如《血痹虚劳病》篇“夫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既曰平人,是病象未显,但脉象已改变,从脉象改变上揣知其人有虚劳。《胸痹心痛短气病》篇:“平人无寒热,短气不足以息者,实也。”平人无寒热表证,若有短气不足息的见症,就应预知其有里实。《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篇:“上气喘而躁者,属肺胀,欲作风水,发汗则愈。”风水尚未发,但从上气喘躁等症状推测病者欲作风水,即先以汗法治之。
《伤寒论》于六经病篇之后,设有《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指出伤寒新愈,若起居作劳,或饮食不节,就会发生劳复、食复之变,从而示人疾病初愈,应慎起居、节饮食、勿作劳,做好疾病后期的善后治疗与调理,方能巩固疗效,防止疾病复作,以收全功。这段论述体现了“防其复发”的治未病思想。
故此,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在《内经》、《难经》基础上,对治未病思想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从现代卫生学角度而言,汉前基本上处于一级预防(病因学预防)阶段,《金匮要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确立了二级预防(临床前期预防)和三级预防(病残预防)观念。
叶天士创立的卫气营血辨证虽注重温病治疗的阶段性和层次性,但对险恶危急之证则强调客邪早逐的原则,以消除致病的根本原因。如邪入营分而见斑疹隐隐,必须“急急透斑为要”,故用清热凉血之剂,使营血热毒得解,以防邪陷入里,造成内闭外脱之险证。同时,叶天士强调先证用药的原则,如“烦渴烦热,舌心干,四边色红,中心或黄或白者,此非血分也,乃上焦气热烁津,急用凉隔散,散其无形之热。”本病虽在上焦,但三焦同治,注重泻下,釜底抽薪,以防无形邪热积于肠腑和肠中糟粕相结而成阳明腑实之证,故清下合用以及早截断病势。“先安未受邪之地”,则更突出了叶天士治未病防其传变的思想。叶天士根据患者体质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治法,如对素体阳气不足者,治疗时注意顾护阳气,“湿盛则阳微也,法应清凉,然到十分之六七,即不可过于寒凉,恐成功反弃。何以故也?湿热一去,阳亦衰微也”。对于素体阴虚者,则指出“须要顾其津液,清凉到十分之六七,往往热减身寒者,不可就云虚寒,而投补剂,恐炉烟虽息,灰中有火也”。即患者体质不同,则用药有别。
喻嘉言《医门法律・中风门》中的人参补气汤便是御外入之风的未雨绸缪之计。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也反复提出保津液和防伤阴,其实均与叶氏“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之意吻合,均包含了治未病的思想。
现代医家在古代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学术理论观点,对中医治未病思想进行了进一步的理论认识。姜氏等[3]着重探讨了“治未病”的含义,认为治未病主要包括未病养生、防病于先,欲病救萌、防微杜渐,已病早治、防其传变,瘥后调摄、防其复发几个方面。胡氏等[4]对《易经》与《内经》的“治未病”思想进行比较研究,认为未病先防、既病防变观是《内经》防治学说的精髓,总称之为“治未病”,而其源盖出于《易经》,并具体比较分析了《易经》的防患未然与《内经》的未病先防、《易经》的不药而愈与《内经》的既病防变的思想。毕氏[5]从熵理论阐明熵病与未病的一致性,分析熵病的病机,说明调理熵的变化以防病治病的重要性,强调中医“治未病”思想的先进性。张氏等[6]对《内经》“治未病”理论与亚健康状态的防治进行了理论探讨,总结分析出“治未病”指导治疗尚未发生疾病,而人体阴阳平衡已出现偏差的“亚健康”状态时,重视整体调节,注重发挥人体自身的调节作用,应用丰富多样的治疗方法,恢复人体阴阳平衡,保持健康无病。认为努力探讨传统中医药对亚健康状态的防治原则和办法,开展亚健康状态的防治,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柴氏等[7]分析了造成亚健康状态的原因,阐述了中医“治未病”思想与防治亚健康状态的关系及其对防治亚健康状态的指导意义,建议要着力培养全科医生,尤其是中医的全科医生。一二级医院应以全科医生为主,不宜过细分科;着重培养心理医生,开展心理矫治,更多开设心理咨询门诊,创建有中国特色的心理治疗体系,体现“形神统一”观,使更多的心理、情感、思维等问题在萌芽状态得以解决。还要建立、健全医学气象预报、环境医学检测等,防患于未然。庞氏[8]将“治未病”在中医肿瘤学中的应用与西医肿瘤学的三级预防结合研究,认识到在西医学肿瘤病的控制战略中,癌症的三级预防是指:一级预防,是病因学说的预防,也就是在癌症未发病前预防其发病;二级预防,是指已经癌变则争取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第三级预防是预防其复发转移。可以看出,现代医学的肿瘤病三级预防战略,与中医的治未病的未病之前的摄生养慎,已病后的及时治疗、防其传变以及瘥后防止复发的理论大有暗合之处。故而,“治未病”思想对肿瘤病临床、用药、调养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程氏等[9]以中医“治未病”预防思想的文献梳理为基础,对针刺及艾灸治未病的古代文献作了初步研究,得出了“治未病”的预防思想与现代主张的三级预防概念十分相似,以及古人“治未病”十分倚赖于针灸疗法,但在具体应用中,艾灸应用则多于针刺应用的结论。从而加深了对针灸治未病这一理论的系统性理解,以期在我们的临床实践中使之具有更积极的指导意义。
这些研究从不同角度,对中医治未病理论思想进行了现掘和理解,对我们的中医治未病临床实践提供了理论基础。
2 临床应用
随着研究的深入及中医现代化的进程,中医治未病理论契合于现代中医预防医学、亚健康状态的医疗保障的临床实践,其应用正逐渐推广开来。龚氏[10]对治未病理论的超前性与临床滞后性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改变现状的方法,包括改变陈旧观念、提高重视程度,引进高新技术、提高诊察技能,开展临床科研、设立未病专科等设想。王氏[11]在阐述“治未病”理论含义及临床指导意义的基础上,指出“治未病”理论在临床实践中遭遇到的困难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其一,思想观念落后,重视程度不够;其二,诊察手段局限落后,缺少客观检测依据;其三,宏观辨证的意义常被忽略,应有作用不能发挥;其四,临床科研落后,不能促进“治未病”临床实践。并针对主要困难,提出设想建立“亚疾病”概念,推动“治未病”理论的深人发展,用“治未病”理论指导无病有证的治疗。李氏等[12]认识到“逆针灸”作为“治未病”主要手段之一,引起了医学界的关注,并对此作了详细综述。周氏等[13]综述总结了灸法“治未病”的理论及临床应用情况,提出灸法以其独特的疗效和无毒副作用、方便经济等特色在预防保健医学领域中仍将占有一席之地。王氏等[14]研究指出中医学蕴含着丰富的预防医学思想,积累总结了大量的预防疾病的方法及手段。其积极参与到预防为主、促进健康和防治疾病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优势和发展前景,对解决未来13亿中国人的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保健问题以及中医药的发展具有战略意义。同时,在进行中医体质学说研究的基础上,使中医治未病理论在实践研究中有了可循途径[15-20]。
在具体疾病的治疗方面,治未病思想同样在指导治疗方面意义深远。董氏[21]从临床与理论结合的角度出发就温病高热中治未病学说的具体应用作了探讨,提出了温病高热急症的治疗除采用顺应性疗法的同时采用“治未病”的方法。主张“卫气同治、气分早下、三宝早用、气营血三联”等具体治法。王氏等[22]运用中医“治未病”的理论,以扶正为主,补肾为辅,扶本固肾,对症治疗,提高了艾滋病患者生存质量。陈氏等[23]根据多年治疗股骨头坏死的经验及SARS继发股骨头坏死的发病特点,认为运用中医“治未病”的思路,对股骨头坏死的防治有重要意义,利用中医中药的辨证用药,可以减轻术后下肢肿胀、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或肺栓塞的形成,而运用适当的中医传统锻炼方法,则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恢复肌力和髋关节功能,为患者的早期下床活动及康复创造了有利条件。孙氏[24]通过对近年来相关文献的分析与总结,就胰岛素抵抗与中医证型以及中医药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强调了中医治未病的思想在胰岛素抵抗治疗和预防中的重要作用。陈氏[25]根据多年治疗糖尿病性肾病的经验及糖尿病性肾病的发病特点,认为运用中医“治未病”的思路,对糖尿病性肾病的防治有重要意义。
今年年初,在广东省中医院成立治未病中心,已经显现出良好的市场前景。根据中医“治未病”的“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康复”三个层次,贯穿疾病隐而未显、显而未成、成而未发、发而未传、传而未变、变而未果的全过程这样的功能定位,将治未病中心分为三个板块:“体质辨识体检中心”、“健康调养咨询门诊”和“传统疗法中心”。三个部分以中医体质学说为主线,相互贯穿,相互补充,环环相扣。这为我们应用中医体质学说“治未病”实践的广阔前景开创了良好的开端。
总之,随着中医现代化的进程,在当今人口老龄化、疾病医疗负担加重为基础的广泛社会问题的基础上,以预防为主的医疗策略和服务模式成为众望所归。中医“治未病”蕴含着丰富的预防医学思想,积累总结了大量的预防疾病的方法及手段,中医应抓住机遇,适应变化,拓展自身生存的空间。
3 参考文献
[1]蓝毓营.“治未病”源流述略[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5,39(9):48-49.
[2]边玉麟.五脏相关治未病临床浅探[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2,14(2):145.
[3]姜惟,童园园.“治未病”的含义[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18(4):209-210.
[4]胡永信,于亚丽.对《易经》与《内经》“治未病”的比较研究[J].湖南中医杂志,2000,16(5):7-9.
[5]毕鸿雁.熵理论与中医“治未病”[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9(5):353-354.
[6]张景明,陈震霖.亚健康的防治与《内经》治未病理论[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8(6):20-21.
[7]柴可夫,钱俊文.“治未病”学术思想对防治亚健康状态的指导意义[J].甘肃中医,2002,15(5):5-7.
[8]庞德湘.《金匮要略》治未病思想与肿瘤病学三级预防[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6,21(3):171-173.
[9]程洁,李忠仁.针灸治未病的古代文献研究[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4,14(3):49-51.
[10]龚婕宁.“治未病”理论的超前性与临床滞后的改变[J].中医药学刊,2003,21(1):132-133.
[11]王红梅.“治未病”理论的临床研究与应用探微[J].中医药学刊,2004,22(9):1671-1672.
[12]李晓泓,李辉,翟景慧.逆针灸在治未病中的意义及其应用特点[J].中医药学刊,2003,21(5):651-652.
[13]周鹏,赵仓焕.浅谈灸法在“治未病”中的应用[J].时珍国医国药,2006,17(5):865-866.
[14]王琦,董静,吴宏东,等.发挥中医药“治未病”的特色和优势实践健康促进[J].中医药通报,2006,5(3):1-4.
[15]王琦.9种基本中医体质类型的分类及其诊断表述依据[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8(4):1-8.
[16]王东坡,王琦.论体质分类研究的源流及其科学意义[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9(6):374-376.
[17]王琦.论中医体质研究的3个关键问题(上)[J].中医杂志,2006,47(4):250-252.
[18]王琦.论中医体质研究的3个关键问题(下)[J].中医杂志,2006,47(5):329-331.
[19]王琦,朱燕波,薛禾生,等.中医体质量表的初步编制[J].中国临床康复,2006,10(3):12-14.
[20]朱燕波,王琦,薛禾生,等.中医体质量表性能的初步评价[J].中国临床康复,2006,10(3):15-17.
[21]董少群.“治未病”在温病高热急症中的应用[J].河南中医药学刊,2001,16(5):6-7.
[22]王永梅,符林春.从“治未病”入手论治艾滋病[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6,21(1):12-13.
[23]陈卫衡,刘道兵,张强.从中医“治未病”理论探讨继发性股骨头坏死的防治[J].中医杂志,2004,45(4):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