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6 09:31:0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新闻事件及观点评析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一、新闻点评
“新闻点评”类试题是近年来在高考试卷中出现的一种创新题型,是针对现实生活中新近发生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事件直接发表意见的文体。它是新闻评论的一种,比短评更简短。它以新闻报道为依托,对具体事实进行画龙点睛地评说,或褒或贬,旗帜鲜明。这类试题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常规型”新闻点评,另一类是“争议型”新闻(即新闻人物的做法或言论能引起读者争议的新闻)点评。题料大多来自社会上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这种题型主要考查同学们洞察、剖析事物的能力和评判是非的能力,考量同学们的是非观、价值观、道德观。
从近年来命题情况看,“新闻点评”类试题考查的难度不大,只要我们能准确把握材料中心,具有一定的分辨是非和语言表达能力,都能得到较高的分数。但是,从实际运用情况看,仍有不少考生不得要领,屡屡失分。出错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①对材料把握不准,偏离中心,漫无边际地说一些无关的话;②缺乏是非分辨能力,立场、态度模糊,甚至观点错误;③不能全面审视材料,答题时以偏概全,顾此失彼;④抛开内容,只是对新闻的写作特点如新闻的语言、结构、手法进行评析,发一通议论。⑤就事论事,缺乏深度和高度。⑥语言表达能力差,词不达意的情况时有发生。
“新闻点评”要以新闻报道的内容为依据,对具体的事实进行画龙点睛地评说、拓展。点评要做到褒贬分明,观点正确,对症下药,切中要害。
写新闻点评,具体要做到以下几点:①认真阅读新闻,把握内容要旨。阅读新闻时,要了解有关的背景,弄清主要的事实,把握中心要点,做到心中有数。②选好点评角度,切中要害,观点鲜明。要抓住新闻的主要内容,提炼出主要观点,并以此为依据,或褒或贬,一语中的。③点评要有理有据,令人信服。点评时要以理服人,既不说过头话,又不能浅尝辄止。要深挖深究,适当拓展。④要讲究艺术性,做到言简意赅,干净利落。要用简约的文字对新闻进行评论,做到严密、准确、新颖、连贯,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⑤要以议论为主,综合运用叙述与抒情的表达方式。
请看以下典型试题:
1.(2006年北京卷)新闻点评就是用简约的文字对新闻进行评论,请点评下面的这则新闻。要求:见解独到,是非分明,不超过30字。(不含标点)
新学期初,某大学“爱心社”联合十多所高校,推出了为期3天的“爱心大巴”免费接站活动,在北京站前接送同学。由于受到返校大学生的怀疑、猜测,乘客寥寥,而无偿提供的矿泉水和小点心也因无人问津成了摆设。学子们的爱心变成了伤心。
参考答案:(1)“爱心大巴”遭怀疑,大学生不信任感拷问学校教育,折射社会现状。(2)“爱心大巴”免费接站遭受无端猜疑,折射出社会信任危机。
技法印证:这是典型的“常规型”新闻点评题。答案有以下显著特点:①准确、简洁地概括新闻的中心事件;②鲜明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分析事件中反映出的问题实质。③字数在规定的范围之内。
2.请根据下面所提供的内容,参与讨论。要求:思想健康,观点鲜明,语句简明得体,70字左右。
目前,有教授称,现在是改变“龙”作为中国形象标志的时候了。因为“龙”的英文“Dragon”,在西方世界被认为是一种充满霸气和攻击性的庞然大物,“龙”的形象往往让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了解甚少的外国人由此片面武断产生一些不符合实际的联想。这一言论一经媒体公布,立即在网上引发了激烈讨论。
答案示例:(1)“龙”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信仰,要消除西方世界对“中国龙”的误解,靠的是宣传和交流。我们不应因为“洋大人”容易误解,就随便改变华夏子孙千百年来灵魂深处的图腾。(2)“龙”是中华民族千锤百炼的精神图腾,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文化信仰,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腾飞奋发的象征――“龙”的标志不能丢!(3)在中国古代,“龙”是帝王和王权的象征。历史上的一代代暴君独夫,哪一个不是借“龙”的威严来统治百姓?在建设民主和谐社会的今天,改换“龙”的标志正当其时。
技法印证:这是一道“争议型”新闻点评题目,既考查同学们的认知能力,要求有鲜明的个人观点,又考查语言表达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有“四要”:一要读懂新闻。熟读题料,熟悉主要事件及细节。二要评在点子上。要选好角度,提炼观点,一语中的。三要评得有理。做到以理阐释,事理清晰,鞭辟人里。四要评得生动。要讲究艺术性,言简意赅,力求新颖、鲜明、生动、形象。答案正是根据上述要求,从正反两方面阐述个人观点,紧扣题料,观点鲜明。
3.请你就下面这一类社会现象,谈谈你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条理清楚,字数100字以内。
台湾歌星周杰伦一曲《东风破》,风靡一时,于是,许多从不喜欢民乐的年轻人找来古曲《东风破》欣赏;北师大教授于丹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宣讲《论语》,由此《论语》成为街头巷尾人们的谈资;大型电视节目“红楼梦中人”选秀活动进行得如火如荼,很多人再读《红楼梦》,“红学热”再度升温。
参考答案:①传统文化借助现代传媒,重新焕发了生命力,这有利于中华文化传承。现代人往往觉得古典文化距离自己非常遥远,但流行歌曲、电视节目可以拉近这种距离,从而发挥现代传媒受大众喜爱的优势,推动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②人们盲目追随时尚,在继承传统文化方面心态浮躁。传统经典应被大众熟知,但如果只因流行音乐、电视节目而去关注它,那么,只是凑热闹,并不能深入了解其精髓,对传承优秀文化不利。
技法印证:这是一道普通型开放性试题。答案从题料中提炼出不同的观点,没有对错之分,都言之有理。从人们的行为入手进行点评,挖根源,析利弊,寻措施,有一定深度。
二、品味语句
“品味语句”是近年高考试题的新题型。它的题料主要来自于名家名篇、经典名言等,主要考查考生的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包括准确、简明、连贯等。试题题型主要表现为三类:一是分析鉴赏表达效果,一般要从表达方式入手,体会情感、情趣、事理的完美结合。二是考查表达技巧,侧重于艺术手法的考查,一般要从修辞、句式、语言风格等方面进行品味。三是从语体色彩入手,赏析面对不同场合、不同对象采取不同的表达方式所产生的不同效果。
因为是新题型,从近年来的命题来看,“品味语句”类试题设置的难度都不太大,题料比较浅显,不会为难考生。也正因为是新题型,临场失分还是很常见的。出错类型主要有:不得要领,随心所欲,答案游离于题料之外;语言表达逻辑混乱,不连贯,不简明;不能结合语境进行赏析,缺乏针对性;不能准确理解语句(特别是经典名句)的含意,挖掘不出其中的哲理等。
“品味语句”类试题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哲理、情趣、表达技巧等。解答这类试题,要求考生反复研读题料,做到精读细嚼,细心体会其中的奥妙,然后选取最“耀眼”的亮点进行赏析品味。赏析的角度主要有以下几种:①从内容入手,品味语句抒发的情感或蕴含的哲理,凸显思想性;②从情趣入手,品味作者遣词造句、灵活驾驭语言表情达意的技巧,凸显理趣性;③从手法入手,品味语句的表达方式,如比喻、夸张、反复、对比、仿词、呼告、拟声等修辞格的运用,还要品味不同语体色彩表达效果的差异,凸显艺术性。④要全方位、多角度鉴赏,综合品味,不能只抓一点,不顾其余,以致顾此失彼,以偏概全,凸显全面性。
下面结合经典考题的解析,来领悟品味语句的方法技巧。
1.(2013湖北卷)下面是鲁迅小说《药》中的一段景物描写。请从表达效果的角度予以点评。要求:语言表达准确、简明、连贯,不超过40字。
西关外靠着城根的地面,本是一块官地;中间歪歪斜斜一条细路,是贪走便道的人,用鞋底造成的,但却成了自然的界限。路的左边,都埋着死刑和瘐毙的人,右边是穷人的丛冢。两面都已埋到层层叠叠,宛然闯人家里祝寿时候的馒头。
参考答案:坟墓像馒头的比喻,把贫与富、死与生的尖锐对立揭示得多么深刻、多么意味深长啊!
技法印证:细心品读,可以发现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是描写“官地”中的“丛冢”,即层层叠叠的坟墓。为了表现坟墓之多,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以“祝寿时候的馒头”为喻体,形象生动,也流露出作者强烈的愤恨之情。参考答案选择表达技巧这一突破口,是非常准确的。
2.(2011湖南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视人之国若视其①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墨子・兼爱中》)
[注]①其:反身代词,指自己。
简要分析上述两段文字含义所体现的儒墨两家思想以及表达效果的异同。不超过90字。
参考答案:两段文字都体现了“爱”的思想,但儒家倡导的是有等级的仁爱,先后有别;墨家主张的是无差别的兼爱,一视同仁。前者用对偶句、对比式,整齐优美;后者用排比手法,语势畅达,一气呵成。
技法印证:解答这道题,一要疏通文意,读懂原文;二要熟悉人物,明辨思想;三要明确表现手法。两段文字都体现了“爱”的思想,但侧重点不同,表现手法不同,表达效果也不同。答案正是从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的角度进行赏析的。
3.下面两段文字,内容相同,表达方式和表达效果不同,试作简要赏析。50字左右。
蔚蓝的天空,万里无云。碧绿的草地上,一条小溪潺潺流过,水中的卵石清晰可见。溪边坐着一位长老者,面容清瘦,双面炯炯有神。
天空蓝蓝的,一点儿云彩都没有。青青的草地上,一条小溪哗哗地流着,水里有好些圆溜溜的石头,像鸡蛋似的,看得可清楚了。溪边坐着一位长胡子的老爷爷,脸瘦瘦的,胡子长长的,那双眼睛可有神了。
参考答案:两段内容相同的文字,一个用书面语尽情描摹,文采斐然,庄重文雅;一个用口语娓娓道来,质朴无华,亲切自然。
技法印证:这是一道比较型鉴赏题。对于内容相同的文段,答案从表现手法和语体色彩等方面进行品赏,同时,还辨析了表达效果的异同,是全面准确的。
实战演练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据《都市热线》7月8日报道,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大门口停满接送孩子的家长的车辆。通常情况下,早上7:15到8:00近百辆,晚上6:00有113辆,接送孩子的家长占两成以上。大量的接送车致使交通堵塞,车满为患。对此网友吐槽道:“那些开着车停在马路上接送孩子的家长们,我衷心祝愿你们的孩子考不上大学,然后去当交通协管员。
针对有些中学生上学、放学仍由家长接送的现象,谈谈你的看法。40字左右。
答: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2013年8月29日,李某某等人涉嫌案继续在海淀法院开庭。早上9:15分左右,梦鸽趁着一片混乱进入法院,过了安检。因为在李天一一案中梦鸽屡屡为儿子狡辩并诬告受害人,当她进入安检口后,有很多人直呼她的名字,现场围观者群情激奋,叫骂声不绝于耳。
针对这一新闻事件,你怎样看待?请作一简要评说。不超过60字。
新闻评论是包括消息、通讯、侧记、专访等在内的众多新闻报道体裁中的一种,但相对于其它新闻体裁而言,它更侧重观点与思想,因此新闻评论经常被视为媒体的灵魂与思想。
在广播诞生之后,评论,这一纸质媒体表达观点与个性的新闻报道体裁经过移植改造,成为广播媒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广播评论,在及时针贬时弊,惩恶扬善,维护社会正义,吁求社会公正、公平上都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一、广播特色,决定了评论的地位
第一,广播的原生态决定了广播评论在广播中的地位。广播的原生态实际上就是人际交流,利用现代的手段,使人际交流得到迅速的放大。在这个交流的过程中,人物形象和人物个性是第一位的,而观点是形成人物形象和人物个性的第一要素。
第二,城市的发展,导致城市中各种社群发育迅速,人群的垂直移动速度比任何时候都要激烈,不同的社群对同一个事件的看法迥然不同。广播有时空合一的特点,可以让不同的社群、不同的观点,在同一个时空中交汇、交流、交融、交锋,以至于互相了解、理解,达到一种理性上的和谐。
第三,我们现在面临的受众结构复杂,因为文化、经济、社会地位甚至阅历的不同,对传播形式非常苛求。这几年,广播在分众化广播方面做了很多尝试,以频率、时段、节目和栏目细分受众,确定不同节目栏目的不同听众,受众分割的集中度在不断加强。那么,某一个栏目的主持人在做节目的时候,心里就会有自己的目标听众,听众在选择节目的时候有自己心仪的主持人。所以广播主持人在传播方式上和受众接收方式上互相契合,增强了传播的效果。
以安徽交通广播的《小瑶乱弹》为例,这个节目的宗旨是:张口谈万象,乱弹有精彩。主持人通过一个话题和听众展开互动,或讽刺、或肯定、或赞扬、或批评,嬉笑怒骂间评说人间百态、时尚话题。一个主持人,两个小时的时间,丝毫没有让听众对节目产生收听疲劳,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主持人通过其幽默而真诚的语言,以不同的方式(短信平台、热线)和听众互动,发表评论,从而引发听众共鸣,使整个节目的收听忠诚度大大提高,也培养了一批节目的忠实粉丝。这档节目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持人对评论这一广播特色的把握。
二、评论,广播发展的内在需要
现今社会,信息的传递非常快,独家新闻报道已经鲜见,在激烈的新闻大战中,要想站稳脚跟,富有特色的评论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如果有评论性节目,这就是一个标志,说明媒体是有思想有见解的。央视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有一批思想性很强、很受观众喜爱的评论性节目,如《百家讲坛》、《对话》、《讲述》等。这些节目的特点就是拥有很强的思辨性,其中的一些节目,主持人、观众、嘉宾甚至是节目的策划者,都参与到整个节目的评论当中,这是一般新闻节目所不具备的。
而对于广播节目来说,线性的传播方式和伴随性的收听方式,导致受众在收听节目的时候,往往是听了前言、忘了后语,极易被打断,获取信息不完整。而评论则可以很好地避免广播在这方面的劣势,听众随时随地收听,都可以及时参与到话题的评论中来,与主持人、记者一起评说新闻事件、社会热点,这也是广播发展的必然。时下一些地方台也已经开始这样的尝试,比如山东人民广播电台2009年开办全新新闻评论栏目《热点评说》,宗旨是“说天下事,评天下理”。
《热点评说》在节目选材上注意观点的“交锋”。对一个问题往往有不同的理解,一条新闻会引发不同的观点。编辑着力条分缕析,归纳汇编,融会贯通,夹叙夹议,集中、深刻阐释各方观点,让观点碰撞,让听众自己去辨析。激发听众的思维,让人想听、愿听,听后还能引发一些思考,激发参与欲望。
三、评论,改造了广播
广播评论做得好不好,与广播的核心竞争力有很大的关系。南京电台在这方面做得不错。
现在南京电台5个系列台10套节目,新闻专栏评论节目有13个。这些节目可以分成几个类型:或本台评论的形式,像《大家谈》;或本台评论员的形式,像《骨鲠在喉》;或以本台评论主持人命名,像《马青时间》。有论坛类的节目,像《午夜心桥》,有热线节目;有专业的行业的评论,像体育评论、交通评论,甚至还有一些住房类的节目,经济类的节目;此外,还有一些杂类。这些节目和栏目的主持人、作者大多是本台的业务骨干,很多稿件都出于新闻部主任、系列台总监以及台长之手。
这些节目的影响力,我们从央视索福瑞的调查来看,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受众忠诚度高,在65%以上,与主持人形成了约会意识。第二,听众的质量高, 60%以上都是大专文化以上、25到50岁的社会示范层。第三,广告效益好。这些带有评论性质的节目,有的可以收获200万元以上的年广告额,甚至400万元。
广播评论已经成为时下广播媒体应对各媒体竞争的一个重要法宝。
四、评论,为广播媒体造就人才
未来媒体的竞争力主要将体现在评论节目的竞争上,而培养优秀的评论人才对媒体来说至关重要。出色的评论型主持人、记者将成为媒体的核心竞争力。这一点对于广播来说也不例外。
以央视为例,《焦点访谈》、《高端访问》、《面对面》、《新闻调查》等一批各个时期的新闻评论性栏目,造就了白岩松、水均益、敬一丹、王志等一批具有敏锐观察力和逻辑分析能力的优秀主持人、记者。中国香港的凤凰卫视更是将评论员这一角色的价值发挥到极致,阮次山、马鼎盛、何亮亮、曹景行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几乎成为了凤凰卫视的代名词,凤凰卫视对这些优秀评论员的培养无疑成为其最值得骄傲的投资。
五、广播评论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进入新世纪以来,数字传播技术发展迅猛,在给广播媒体带来冲击的同时,也催逼广播媒体不断与新媒体融合,演绎出丰富多彩的新型节目形态。中国的广播评论大致呈现如下走势:
首先,信息社会的发展,将使新闻与评论的融合程度进一步增强,体裁间的界限正逐步被打破,广播评论的形式将更多地服从于内容的需要。目前杂志型评论性栏目本身已成为不同节目样式的组合体;而现场直播和谈话类节目中,不仅体现了新闻与评论的穿插、渗透与融合,在节目的结构方式上往往也是多种节目形态的综合运用,有现场报道,有专题节目,也有演播室访谈或论坛。评论类节目的最终追求,已是追求评论本身“准不准”、“深不深”、“活不活”等问题。
其次,大众传播的分众化趋势,使广播评论的专业性与专门化程度不断提高,评论栏目的划分,将更多地注重于评析范围与风格上的区别。正在与世界接轨的中国新闻评论在评论的“专门化”、“专业化”,时事政治类硬话题与社会生活类软话题之间,专业的时事评论员、特邀嘉宾的评论与普通百姓的议论之间,社会性话题与专业性话题之间的划分将日趋清晰和明显。面对不同的受众群体设置具有较强专业性或专门化的评论栏目的做法,适应了大众传播分众化的趋势。
第三,社会的开放性、价值的多元化,将使广播评论日趋开放化和多元化。2009年7月开始,央视新闻频道改版,从中我们不难发现,评论节目,或者新闻节目中的评论分量已经大大加强,新闻的播报更注重短小精干,而评论的方式、深度、角度都有了很大的改观,央视聘请了多位有影响力的专家学者担当评论员,现场记者评论、嘉宾评论、连线评论等评论方式大幅增加。用事实说话已然不能满足现今媒体发展需求,用观点说话成为越来越多媒体的共识。
六、如何发展广播评论
一是内容创新。在广播评论中,新闻评论的选题范围不断拓宽,从以政治思想领域为主,扩展到经济领域、文化领域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从对新闻事件的及时评析,对社会问题的敏锐捕捉,到对百姓话题的密切关注。广播评论在题材的选取和内容的表达上可以更加多元化,打破旧有的观念,根据“三贴近”原则,接纳新的评论选题。
二是形式创新。广播评论从对报刊评论的播报,到对报刊评论体裁的移植,继而进行广播所特有的评论样式的创新和探索,如今,主持人评论、谈话类评论及音响评论已成为较为成熟的广播评论节目类型。而现在,记者现场评论、连线专家评论,与听众互动评论等等一些新的评论形式也应用于广播之中,大大增加了可听性。
三是理念创新。在选题方式上,由过去常有的“被动反应”,到现在经常性的“主动策划”;在评论功能上,由“耳目喉舌”式的反映舆论,到进行有效的舆论监督和舆论引导;在评论方式上,由代表媒介的“一家之言”,到收集整合各种意见性信息的“百家争鸣”;在媒介追求上,由强调观点的鲜明性与正确性,到讲求观点的公正性、议论的互动性和结论的开放性,并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媒体风格。
社会多元化的今天,观点的碰撞与博弈更趋常态化,如何办好评论节目,引领舆论方向,成为媒体发展进步的一个新课题,而作为广播媒体,充分挖掘与发挥广播评论的作用,将使其在未来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
参考文献
①吕智胜:《新闻评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23-25
②王振业、李舒,《广播电视新闻评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200-219
③蔡妙芳、姚悦英、李曼,《广播评论:地方广播的“强音”》,《南方广播研究》,2009
电视新闻评论性节目观众的“期待视野”
期待视野是接受美学里的概念,指接受者在进入接受过程之前已有的对于接受客体的预先估计和期盼。观众在面对一个电视栏目时,总是对自己接受的内容有一个预期、一种期待,这正是收视行为中“期待视野”的表现。观众的这种“期待”是由其自身所处的社会地位和状况、所受教育的水平、生活经历和经验、价值观和道德观以及性格等多方面因素共同决定的。每个观众由于各种前提因素的不同,所具有的“期待”也是不同的,对于电视栏目的预期是有差异的,这也正是观众在面对不同节目类型或相同类型的不同节目时会做出不同选择的根本原因。观众更愿意对与自身“期待”最接近,最能满足自身预期的节目给予青睐。
观众对电视新闻评论性节目表现出怎样的期待呢?这得从影响该类型节目的目标观众“期待视野”的因素去考虑。这种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不同观众之间是难以具体统计和比较的,但对于具有相同收视习惯或倾向的观众来说又表现出一定的一致性。电视新闻评论性节目的观众多为文化程度较高的居民,如政府官员、公务员、企业干部、大学教师、大学生等。他们所处的社会地位、对于社会的参与程度、社会经验积累与接受程度、自身素质等方面与一般民众相比较高,对于电视栏目往往表现出较高的“期待”。该类观众群体具有主动识别、归纳、分析传播信息能力较强等特点。在这样的收视“期待”下要求电视新闻评论性节目不能仅仅对新闻事件做出简单的“告知”层次的报道,更不能设想用一些市井小事来满足观众的需要。他们所应提供给目标观众的将是最新、最热,具有一定重要性和全民关注度的事件,并且对于这些事件的报道深度应高于此类观众的一般经验性认知。一档电视栏目如果当作一件商品的话,便得在产品本身上对于目标观众的身份在一定程度上予以体现,让观众在收看节目的同时能够使自身的能力与素质得以体现,让节目与观众的“身份”能够得以对位。这本身也是观众在接受时的一种“期待”。接受美学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伊泽尔认为:在文学文本的写作过程中,作者头脑里始终有一个隐在读者,而写作过程便是向这个隐在的读者叙述故事并进行对话的过程。电视新闻评论性节目在面对自己的目标观众时,首先必须使自己具有与目标观众进行对话的水平和“资格”,因为该类型的节目面对的观众是社会最有力的一股力量,或“自认为如此”的一类群体,他们对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总会表现出格外的关注,具有较强的参与意识与革新意识。因此,他们对自己不知或知之较少的外部世界更加充满好奇和欲知的渴望,希望通过电视拓宽视野超越自我。这部分观众总会把通过电视节目接受的信息与自身的经验积累进行比较,这便是观众在收视行为发生之前“期待视野”的一种表现。为了适应这种期待,节目的内容必须提高文化品味,具有足够的信息量、足够的深度以及足够的权威性和学术性,这样才能与目标观众的“期待视野”相适应。
电视新闻评论性节目的“空白结构”
电视观众在面对电视栏目时具有较强的自主参与意识。对于电视新闻评论性节目,其目标观众本身具有的社会地位、所处环境及社会经验,决定了他们具有更强的参与社会事务的意愿。然而,媒体与观众之间受到多种因素的限制很难进行直接的接触和对话,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观众的参与,电视新闻评论性节目与观众之间同样存在这个问题。
“召唤结构”也是接受美学对于文学研究提出的一个概念。召唤结构是文学文本中存在的召唤读者的结构框架。召唤结构的实质是文本的语言和形象结构中存在着一些空白和模糊点,要求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独立地填补和连接,从而使模糊补丁的形象在头脑中明晰、确定起来。这一概念的核心便是文学作品中应存在一定的“空白”。所谓空白,就是文本中作者没有写出来或是没有明确写出来的,召唤读者想象的未定性的意蕴空间。这些“空白”等待着读者去发现,去填补和诠释。这些理论和概念的提出目的便是让人们意识到读者在文学传播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及地位。而这些思想对于大众传播过程中受众的研究具有很强的借鉴和参考意义。在大众传播过程中,媒介信息同样需要有足够的“空白”“召唤”受众的想象,增强受众的参与程度,而这些对于拉近传、受者之间的关系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大众传播早已告别了说教的时代,每个受众都有自己的对于新闻事件的心理预期与认知,他们希望在传授过程中能够参与其中,拥有自己的思考空间。这些都说明了一个问题,媒介在为受众提供信息时需要“空白”的存在。
电视新闻评论性节目是为观众提供新闻事件全面深刻的剖析与点评,客观上要求在节目过程中主持人或评论员需要表达出自己的对某一事物的看法和观点。但评论性节目中如果观点过于鲜明、话语说得太满的话又会使栏目没有“空白”,让观众失去足够的思考空间。此外,对于一个事物的评定和判断往往是没有唯一的标准或结论的,轻易下结论是不合适的,并且此类节目的观众基于自身较强的知识背景、经验积累,对于事物往往已有较为成熟的认知,已有自己的“期待视野”,这决定了对于不同的观点存在必然的抵制行为。这些因素决定了电视新闻评论性节目在给目标观众提供内容时在“空白”把握上具有了比其他类型栏目更大的难度。“空白”给的太多,评的成分过少,便会出现“重论轻评”的现象,使得栏目失去该有的魅力。如果观点过于鲜明,以致不给观众其他的选择空间,使得内容缺少足够的“空白”,必然会引起观众的不适。面对这种状况,电视新闻评论性节目必须要把握好论与评的度。一方面,评是一定要的,并且要占据节目足够大的比重,因为评得是否精彩将直接决定该类型栏目的魅力大小。另一方面,又得让观众看了以后能有自己的思考空间,产生基于自身实践经验的认知与评价。这要求节目评得要足够到位,有权威性,让观众信服,同时观点的阐述不以强加观众为目的,提出的观点应该具有建设性,能够起到抛砖引玉、激发观众思考、调动观众想象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既确保节目的魅力,又给观众留下了足够的“空白”,使得他们的参与意识得到体现与满足。
此外,节目在制作过程中还应注重解决节目的实用性、客观性、公允性、公正性等诸多问题。要注意的一点是,对于不同电视台的,具有不同地域文化背景的电视新闻评论性节目的要求是不同的。如凤凰卫视的《时事开讲》与央视的《焦点访谈》相比,前者的目标观众比后者具有更高的知识背景,观众群较窄,是给社会上知识分子或精英阶层看的,而后者则是要适应广大普通老百姓的需求的。因此,前者更应具有学术性并追求深度,而后者则更应侧重平民化、大众化。而地方电视台的新闻评论性节目若想成功,应更加注重对观众的地域性和亲近性需求的满足。总之,如何最大限度的满足观众的需求,适合观众的收视习惯,契合观众的收视心理是一档新闻评论性节目需要解决的。
(作者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参考文献:
1.郑兴东:《受众心理与传媒引导》[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2.丹尼斯・麦奎尔著,刘燕南,李 颖,杨振荣译:《受众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两大类型
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可以根据意见性信息与事实性信息在节目内容中占据的不同比例以及不同的组合形态分为:主评型和述评结合型两大类。
一、主评型。主评型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中,意见性信息与叙述性信息的比例几近4:1,叙述性信息基本是作为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新闻由头。这种类型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与平面媒体的新闻评论文章有异曲同工之处。但是电视作为一种视听兼备的电子媒介,必将要发挥它的传播符号优势。因此,在主评型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中,承载意见性信息的最佳传播符号必定是口语,而最佳传播渠道便是谈话。根据日常生活经验,谈话的场景必将影响人们观点的表达,从而制约意见性信息的传播效果。为进一步加深对主评型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认识,依据不同的交流方式结合成功的案例又将这类节目分为三种模式。
(一)以《时事开讲》为模型的对话式新闻评论。《时事开讲》作为我国第一档“个人化的新闻评论节目”①自1999年创办以来一直是凤凰卫视的王牌节目,并引发了凤凰卫视评论节目的成型。该节目采用两人一问一答的交流方式,评论员是意见性信息的传播主体,主持人扮演的却是“发球者”的角色,因此评论员成为此类节目的核心竞争力。凤凰卫视也因此成就了曹景行、石齐平、阮次山这些明星评论员。此外,这种模式的新闻评论节目还有《央视论坛》《新闻1+1》等。
(二)以《锵锵三人行》为模型的家常式新闻评论。《锵锵三人行》所表现的正是处于私密空间家人、朋友闲聊的场景。三个人,三杯茶,把大家关注的问题提出来,不设门槛,随意轻松地闲谈,甚至会经常跑题。这正是人们生活中每天都会体验的交流方式,跟家人聊天寻求一吐为快,这些话也是聊给自己听的。这也同样成为《锵锵三人行》的与众不同之处。因此,在家常式的新闻评论节目中,主持人和嘉宾都是意见性信息的传播主体,主持人身兼“发球者”“踢球者”两个角色,主持人成为了此类节目的核心竞争力。所以,有人评价《锵锵三人行》失去了窦文涛,也失去了它的品牌效应。苏州电视台的《三剑客》也是这种模型的代表。
(三)以《实话实说》为模型的沙龙式新闻评论。这里的《实话实说》是指早期由崔永元主持的以多方观点交锋为主要表现形式的部分节目。这些节目坚守了“每周一个话题,每题一个热点,每点一次舌战,每战一道火花”的理念。这也正是沙龙式新闻评论的主要特征。目前正处于发展中的《一虎一席谈》《时事辩论会》以及央视新开播的《我的今日之最》都是沙龙式新闻评论节目的典型代表。沙龙式的新闻评论节目中,嘉宾是意见性信息的传播主体,主持人这时扮演的是“裁判员”的角色。主持人的不参与是为了保持辩论双方观点性信息的平衡,同时为现场嘉宾或者场外嘉宾预留第三方立场,最终使节目呈现出尽可能多元化的意见性信息。
二、述评结合型。述评结合型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中,意见性信息与叙述性信息比例大概分为两类:一类比例近似1:1,另一类比例近似1:4。笔者将比例近1:1且以两种信息交替出现来表现节目内容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称为边述边评型,将比例近似1:4且以两种信息平行出现来表现节目内容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称为述后点评型。
同时,一方面,依据承载节目内容主要传播符号的不同,将边述边评型又分两种模式:一种是以《焦点访谈》为模型的调查式新闻评论节目。在这种模式的新闻评论节目中,画面是承载节目内容的主要传播符号,“用事实说话”的“镜头”是叙述性信息的主要表达方式。另一种是以《新闻会客厅》为模型的新闻当事人访谈式新闻评论节目。这种模式则是以声音作为承载节目内容的主要传播符号,叙述性信息主要是通过新闻当事人的“现场口述”来表达。
另一方面,沿用人们熟知的节目类型名称,将具备鲜明的主持人点评风格的述后点评型分为三大类:一是资讯组合类,以《中国周刊》《世界周刊》为典型代表。在这类节目中,除了主持人尖锐的点评外,节目新闻信息的特别组合为主持人的点评起到了铺垫作用。二是民生新闻类,以《1860新闻眼》《南京零距离》为典型代表,主持人通过“说新闻”,一语点醒梦中人。三是读报类,以《第一时间・马斌读报》《有报天天读》为代表。主持人
通过解读后的总结来树立节目的舆论导向。
两类新闻评论节目的特点辨析
根据意见性信息与叙述性信息在节目内容中的不同比例以及不同的组合形态所划分的两大类新闻评论节目,在节目的基本构成要素、时效性、审美性以及受众参与性等方面都具备各自的特点。
一、两类新闻评论节目的基本要素辨析。主持人和嘉宾(或新闻评论员)是新闻评论节目的两大核心要素。随着近年来新闻评论节目的发展,主持人与嘉宾的关系已经走出了《焦点访谈》类评论节目“主持人核心式”的一元化模式,呈现出“主持人核心式”“嘉宾核心式”“主持人与嘉宾对等式”等多元化的形态,这些形态也是与新闻评论节目的两大类型相互对应的,主要表现为:
(一)主评型新闻评论节目中主持人与嘉宾的关系主要呈现“嘉宾核心式”和“主持人与嘉宾对等式”两大形态,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嘉宾核心式”体现在以《时事开讲》为模型的对话式新闻评论节目中。在这类新闻评论节目中,用“新闻评论员核心式”代替“嘉宾核心式”更为准确。另一方面,“主持人与嘉宾对等式”体现在家常式新闻评论节目和沙龙式新闻评论节目中,主持人和嘉宾之间的地位没有主次之分,缺一不可,两者都需要一定的稳定性,才能保证节目的固定风格。
(二)述评结合型新闻评论节目中主持人与嘉宾的关系主要呈现出“主持人核心式”的形态。主持人在这些类型的节目中,既是叙述性信息的载体又是意见性信息的载体,虽然叙述性信息的传播方式不同,但主持人(出境记者)对意见性信息的点评才是节目的关键要素。因此,主持人的点评与这类节目密切相关,是节目不可或缺的要素。
二、两类新闻评论节目的思辨性辨析。新闻评论节目中思辨的过程即是论点、论据、论证的构成过程。论点、论据、论证成立的基础是客观性。因此,新闻评论节目的思辨性是建立在新闻事实客观性基础之上的。作为载体的电视对新闻事实客观性的表述方式,因为声画符号的优势,以至于在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中,更多用纪实性来替代客观性。新闻评论节目应以思辨性为核心,当电视的纪实性凸现时,评论节目的思辨性也随之被弱化了,述评类新闻评论节目就是其典型代表。随着新闻评论节目的发展,节目的思辨性将逐渐被凸现出来,而新闻画面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节目思辨性深入发展的空间,因此,有声语言才是拓展节目思辨性较好的传播符号。当人们意识到这个问题后,对话逐渐成为了新闻评论节目的主要表达形式。节目思辨性也并非因画面的缺失而失去了其依存的客观性,众多此类节目的成功说明主持人和嘉宾语言陈述方式的科学性能有效地保证事实的客观性。
因此,思辨性随着新闻评论节目的发展,其地位会越来越突出,发展领域也会随之扩大,表达手段更是多样化。目前,它既是主评型新闻评论节目的最大特征,同时是所有新闻评论节目的生存之本。
三、两类新闻评论节目的受众参与性辨析。主评型和述评型新闻评论节目因为传播信息比例和节目形态的差异以至于受众参与性在节目中也有不同的体现。
当新闻评论节目的早期形态――言论性短评和政论片出现后,有学者归结了“以言论为主的电视评论节目在接受学上的效果越来越弱化”这样的结论,同时将原因定为“节目对事实的转述及其结论,使受众‘可以选择’和‘参与选择’的内在要求基本不能实现。”②这种情形在《时事开讲》《实话实说》等一系列言论节目成功后得以改变。以传播意见性信息为主的主评型新闻评论节目其接受效果并没有弱化,受众“可以选择”和“参与选择”的要求也得以实现。受众的“参与性评论”已经不是《焦点访谈》制片人赵微所说的“通过对记者提供的事实的理性思考,共同参与完成对事件的评论”,而是受众具备了真正的发言权,我们可以在主评型新闻评论节目中随时听到受众的声音,无论是在现场,还是通过电话连线或者网上留言。
述评型新闻评论节目中受众的参与性依然通过提供事实来获得,受众更多是作为新闻当事人出现在节目内容中。此外,众多述评型新闻评论节目的受众参与性还是有限的,主持人的单向主观传递,成为了这些节目的特色。
通过以上对两大类型新闻评论节目的评析,我们应该意识到新闻评论节目的发展将是多元化的,新闻评论节目间的区别将更加细化。只有综合各方面的要素深入剖析,才能找到打造新闻评论节目品牌的关键点。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栏目责编:胡江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