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的要求范文

时间:2023-07-07 09:21:3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文化自信的要求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文化自信的要求

篇1

关键词: 小学语文;新课标;识字写字教学;变化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多次课程改革的基础上吸收了大量的实践经验,针对很多方面做了较大调整变化,认真研究学习新课标对于改进教学、推进课改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而在“识字写字教学”的部分主要有一下变化:

一、调整识字量

义务教育阶段“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2500个左右会写”这个整体要求不变,但各个学段“会写”的字数有变化。也就是说,第一、二学段,要求“会写”的字数减少,第一学段减少200个,第二学段减少400个,第三学段则增加400个。

调整之后各学段的“会写”字任务更能遵循识字写字循序渐进的规律,有利于更好的完成识字写字的教学任务。按照新课标的要求,第一学段和第二学段识字教学任务偏重,特别是“会写”的任务偏重。因为,在字的音形义里面,字形教学为主要矛盾/新课标调整后,减少了第一,二学段的“会写”任务,减轻学生的负担,让学生有很多时间做听说读写方面的训练,既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又利于完成教学任务。而第三学段,学生已经基本熟练地掌握了偏旁部首/汉语拼音/间架结构/查字典等等,为学生自主识字打下了坚实基础,在此基础上,我们增加一些“会写的教学任务”,这样,学生的学习负担不重,还有利于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重视独立识字能力的培养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汉字也要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新课标中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第一学段(1~2年级),学习独立识字。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用音序检字法查字典(部首)。第二学段(3~4年级),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会运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词典。第三学段(5~6年级),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新课标在三个学段都提出了让学生掌握独立识字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独立识字能力;要让学生有主动识字、喜欢学习汉字的愿望。上课的时候采用各种方法与手段帮助学生学习汉字、了解字词的意思,引导学生用适合的方式来学习汉字。培养学生独立识字能力,可以让学生掌握识字方法,发展了组词造句的能力,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当我们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识字就不再是那么乏味的事情了。

三、培养正确的写字姿势

在新课标里,强调了“写字姿势要正确”。第一学段(1~2年级) 要求掌握汉字的基本笔划和常用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第二学段(3~4年级)要求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贴(有条件的地方,可学习使用键盘输入汉字)。第三学段(5~6年级)要求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速度;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在教学建议部分,写字教学要重视对学生写字姿势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关注学生写字的姿势与习惯,重视书写的端正、正确、整洁。书写姿势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关系到学生的健康发展。

四、教学方法创新

篇2

一、文化自信的概念和内涵

文化有广义的文化和狭义的文化之分。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单是指人的精神财富方面,是指人类自身的精神创造及其得到的成果,是指人类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创造出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本文讨论的文化自信属于狭义文化的范畴。

文化自信是指共同体成员不仅对自身文化理念的认同,而且对自身文化未来发展前景具有强大的信心,是对自身文化传统和内在价值的肯定,文化自信也是共同体成员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的外在表现。一方面,文化自信可以表现为对优秀文化因素的自觉追求,能够自信的吸纳各种文化的有利因素。另一方面,文化自信可以表现为对自己先进文化的大力宣扬,增强本身文化的影响力。

从文化自信的内涵来看,文化自信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共同体成员对自身文化的肯定和认同。其次,文化自信是指共同体成员对自身文化生命力有着坚定的信心,共同体成员能从自身文化的发展趋势、文化建设中把握自身文化的发展前途,感觉自身文化的生命力。最后,文化主体既能认识到本民族的文化优点,也能肯定和吸收外来优秀文化,在保持本民族文化特点的基础上对外来文化保持理性的“扬弃”。

由此可见,文化自信内在包含着传承、开放与创新,既要肯定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要敢于对于外来文化进行理性的“扬弃”,还要用于创新面向未来。所以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必须从这三方面入手。

二、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必要性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不断深入发展,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同时,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要求我们必须树立高度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1、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是中国应对世界文化冲突的必要

首先,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可以帮助中国有效地应对世界上多元文化间的摩擦和冲突。从个人层面上讲,随着不同价值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对中国个性群体的文化信仰和价值观念产生了烈的冲击,不利于我国主流文化的传播,造成严重的文化信仰危机。从国家层面讲,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多元的文化冲突不断增多,并且西方国家对于中国文化侵蚀渗透日益严重,中国的文化自信和文化安全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国面临文化信仰危机的严重困境。

其次,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可以使我国有效的应对西方文化对我国文化的渗透和侵蚀。西方对中国文化的侵蚀涉及层越来越广,过程变得隐蔽和迅速,通过传媒、教育、网络、服饰、饮食等各个方面对中国人民进行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渗透。西方通过各种方式向中国输出其所推崇的价值观、行为方式、思想观念,对中国原有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冲击,中国社会意识形态受到严重的挑战,民族信仰危机日益严重。

最后,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是我国为了应对多元文化背景下中国文化所面临的危机和挑战。文化安全问题是事关国家安全的重要问题,一方面,面对西方文化的侵蚀,中国的民族主体受到了挑战,即中国的主流价值观遭到侵蚀。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面临着严重的挑战,西方国家利用其地位优势对其他民族文化进行排挤和侵蚀。

2、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是实施文化强国观念的前提

首先,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有助于传播传统文化价值,解决中国传统文化备受冷落的现状。一方面是由于经济发展带来生活方式的改变,国人不愿意学习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因为其短期无法带来经济价值,更想追求能直接创造经济利益的各种文化观念,造成文化乱象。另一方面,国民对于传统文化没有敬畏之心,缺乏对传统文化价值的了解,这也是爱国主义思想单薄,严重缺乏文化自信的表现。

其次,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可以使中国有效的缓解当前过度推崇西方文化的状况。在西方文化强势侵蚀下,一方面,我国部分国民十分向往西方的生活方式,并且付诸于实际行动。另一方面,部分国民十分认同西方价值观中的个人主义、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这样就与中国传统文化渐行渐远。

篇3

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文化自觉,提升文化自信,对于新时期的高校辅导员,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内涵:

文化建设与文化发展需要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对高校辅导员来说,对"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有清晰的认识,了解它们的内涵,才能更好地培养这种意识。

1.文化自觉

"文化自觉"是先生于1997年在北大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开办的第二届社会文化人类学高级研讨班上首次提出,目的是为了应对全球一体化的势必发展,而提出了解决人与人关系的方法。也就是处理于异域文化相接处的人的态度,要有广大的胸怀和对他人的理解,同时要对自己的文化懂得反思,明白它的来历,这样才能取长补短,促进世界和平,这是费先生身后的最大心愿。

2.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来源历史深处。泱泱大汉、煌煌盛唐,当这些盛世湮灭于历史的长河时,留给人们的是深深扎根在民族灵魂深处的文化。所以,当人们谈到兵马俑,谈到丝绸之路,甚至谈到不被人熟知的缶,都满怀对自己历史文化的自信。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到如今仍闪烁着时代的光芒。我们党领导各族人民在革命中和改革的历史实践中,创造了鲜明独特、奋发向上的革命文化。从井冈山精神到抗震救灾精神,都是我们难能可贵的财富,这体现着中华民族文化的再生再造,也让我们在新时期增强文化自信。

二、高校辅导员增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重要性

高校辅导员增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提高自身素质,更加有效开展工作的需要。

1.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要求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调整时期,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多紧迫。要迎来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期待文化春天的到来,增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是必由之路。

文化的发展源远流长,几千年来呈现出不同的样态。一个民族之所以异于别的民族,就在于文化的特殊性。著名哲学家罗素1922年在《中国问题》一书中提出"不管中国还是世界,文化最重要"。①这一著名论断。在他看来,民族、国家、社会的生命力皆来自于文化。文化若不朽,民族便有希望。梁漱溟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也曾把文化看成是人类社会中最根本的东西,是在整个人类社会中起最后的决定作用的根本力量。著名的社会学家提出"社会问题起于文化失调"。无疑,文化是人类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社会存在的确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文化发展的母体,是我们应该引以为豪引以为荣的可贵财富。一个没有文化是没有根的民族,一个只发展经济忽略文化发展的民族是没有未来的民族。历史上从"焚书坑儒"再到西方列强的入侵,我们的传统文化受到了不可挽回的损失,这更让我们认识到文化自觉与文化自觉的重要性。若是只注重经济的速度发展,忽略了文化的发展,那么这样的发展也是有缺陷的断层式的发展。高校辅导员也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过程中重要一员,和谐的校园文化也是文化春天中的一部分。我们期待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以及文化春天的到来,我们就必须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着眼于提高民族素质和塑造每个人的高尚品格。

2.高校辅导员自身素质提高的需求

近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尤其是思想观念深刻的变化,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与文化大交融。这些变革给大学生们带了巨大的改变,他们自强而创新,但是也带来了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意识缺乏的现象。这些问题说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考验,这也给高校辅导员工作带来了新的课题与挑战。

基于高校辅导员特殊的角色定位与岗位职责,辅导员素质要求在新时期也越来越全面。辅导员承担着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使命,担负着管理并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重任。有句俗语是,什么样的辅导员教育什么样的学生,所以辅导员自身的素质对于学生工作的开展相当重要。

辅导员需要具备一定的职业素质与其角色和岗位职责相适应。尼采说过: "要提高别人,自己必须是崇高的。"②作为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辅导员队伍需要相当程度的知识水平,更需要的是自身全面素质的提高,这与学生的成才是戚戚相关的。当前,我们正处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加速期,一些学生的思想困惑、精神焦虑有所增多,高校辅导员人文关怀、心理疏导的任务更加繁重。所以必须在坚持"以文化人"的同时,提高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更好地用文化指引学生舒缓压力、涵养人生,更好地满足学生们多样化的文化需求。

三、高校辅导员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培养:

高校辅导员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培养是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笔者认为结合高校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培养。

1.深入解放思想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的精髓。高校辅导员要深入解放思想,了解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内涵,进一步培养自己的文化自觉与文化意识。结合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网络文明教育、学生社会实践教育等具体的工作中,都要有这种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不能只盯紧学生的学习与就业情况,而是要注意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是文化方面的发展。树立文化自信,推动文化改革发展,不仅仅是国家层面的大事,我们每个人都是其中的一员。高校辅导员要破除原有的陈旧思想,不光认识到文化的教育作用,还要看到文化巨大的能动作用。要不断破除小文化意识,要全局看待文化,要把文化意识和文化自信作为工作中必不可少的新思维。

2.继承与创新的思想

高校辅导员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培养还必须有继承与创新的思想。继承与创新是"一个民族文化生生不息的两个重要轮子"。高校辅导员主要负责的是学生的校园文化建设。"高等学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校园文化建设已成为我国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③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要运用好"继承与创新"这两个"重要的轮子"。既不能因为传统思想和惯性思维,限制了辅导员的开拓创新意识,又不能盲目求新求变,忘记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合理的做法是,在继承和发展我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和谐的思想观念的基础上,同时吸收和借鉴世界文化优秀成果,再联系学校和学生自身的特色,在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不断进步和发展,使校园文化适合社会发展的要求,不断保持活力。例如,辅导员在开展学校歌咏比赛时,可以在固定的表现形式中,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汲取过去的比赛经验,时刻用创新的思维,去调动学生的热情与参与度,以期在比赛中给观众眼前一亮的感觉,既有利于学生们集体荣誉感的培养,锻炼了辅导员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意识,也使校园文化不断葆有生机。

注释:

①罗素,《中国问题》,秦悦译,学林出版社1996年;

②尼采,《悲剧的诞生》,周国平译,北京三联书店,1996;

③团中央、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2004年12月。

篇4

自信思想自古有之,且为我国古代重要的哲学思想。《辞海》对自信的解释是自己相信,信任自己。从历史的演变来看,“自信”一说源远流长,如《旧唐书・卢承庆传》中“朕今信卿,卿何不自信也”;《孟子》的“有诸己之谓信”;《老子》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等,皆有相关阐述。近现代国内学者车文博、黄希庭、陈帼眉等亦有类似的论述。而国外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自信是为了满足自尊需要时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如果尊重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沮丧的自卑感。―个具有足够自信的人总是更有信心,更有能力。美国心理学家布兰登认为,自信是个体对自己的能力与自我价值的感觉,反映的是一种对生活和幸福的体悟。

有诗云:“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自信,不论是个体的情感体验、自我意向、主观评价、自我评估、自我判断,也不论是生存自信、发展自信、成功自信等,它都是人的心理特征和人格特征,是发自内心的自我肯定与相信。自信的个体差异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学习、成就等多方面的个体心理和行为。

二、自信的力量

自信有多大的力量?成功学创始人拿破仑・希尔说:“自信,是人类运用和驾驭宇宙无穷大智的唯一管道,是所有‘奇迹’的根基,是所有科学法则无法分析的玄妙神迹的发源地。”自信给人以力量,给人以快乐。它会激发我们的生命力量,这种力量如同熊熊烈火可以焚烧困难,明亮智慧。奥里森・马登认为,成功者总是充分相信自己的能力,能排除一切艰难险阻,直到胜利。可见,自信在很大程度上的确能促进一个人的成功。从古至今,从国内到国外,有不少的仁人志士的人生历程、创业经历都可见一斑。可见,自信可以把人从困境中解救出来,可以使人在黑暗中看到成功的光芒,可以赋予人奋斗的动力。20世纪初,美国美孚石油公司,以布莱克威尔教授为首的一批西方学者,曾断言中国是一个“贫油的国家”。年轻的地质学家李四光以科学家的自信探索精神粉碎了西方的“中国贫油论”。他运用地质沉降理论,30年里相继发现了大庆、大港、胜利、华北、江汉等油田。

对中学生而言,没有自信,怀疑自己的学习、生活能力,就会被自卑感所打倒;学习遇到困难,就会觉得无趣,没激情,进而选择放弃。若学生充满自信,就会对学习、生活充满热情,他们学习、生活的每一天都将是快乐幸福的。

三、自信教育的必要性

之所以要对学生进行自信教育,从宏观的角度看,有自信才能产生勇气、力量和毅力,困难才有可能被战胜,目标才可能实现。从学习的阶段性看,高中阶段是学生步入成人行列思考问题成人化,掌握知识系统化的重要时期。随着知识的不断丰富,经验的不断增长,自我意识的增强,学生尚能客观地看待自己,同时还会从社会现实中确认自己。但他们自信的自我调适和自我完善能力还很不足,面对激烈的学习竞争和升学竞争压力,以及可能出现的挫折和困难,或许缺少应有的心理准备。当因主观欲望过大而难以实现时,他们常常会陷入无所适从的情感危机中。鉴于此,学校有必要对学生进行自信教育。

笔者所在学校的学生,有“独二代”,有进入城市的“流动儿童”,有生活在农村的“留守儿童”等。从心理学角度看,这些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差,情感上孤独、自私,不懂得体谅他人,个性中有抑郁、自私、冷漠、缺乏自信等特质,因此需要对其进行自信教育。从学生所在区域看,农村学生基础不好,素质不高,再加上家庭经济状况不佳,从而导致其不自信,有必要对其进行自信教育。从客观条件上看,城乡教育差距越来越大,城市名校和优质中学毕业生上重点大学的比例越来越大,国内自主招生政策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村教学资源较为匮乏,等等,这些现存的教育差距迫使学校不得不去寻求突破。学校改变不了社会和家长,也改变不了客观条件,只能去改变教师、学生,让他们通过树立起自信心并加倍努力去争取更加光明的前途。因此,学校应构建以自信教育为主线,以课程、活动、环境为载体,以人文管理为依托的校园文化体系,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同时,学校应为学生创设和谐高效的学习环境。以自信教育培养学生自主、自尊、自强、自豪,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和谐发展,使其成为“爱国、明礼、友善、自强”的合格公民。

四、进行充满自信的教育

自信的校长构建自信的学校,自信的学校成就自信的教师,自信的教师培育自信的学生。

首先,从学校层面,进行充满自信的教育。为使师资队伍在工作和业务能力等方面有足够的自信,学校应以教师幸福、快乐工作与生活为宗旨,追求一种文化管理,确立“以教师为本”“教师发展第一”的管理理念,营造宽松与高洁、明亮与清新的校园文化,让校园充满浓郁的人性化、人文化的色彩。同时,采取一系列提振教师自信心的学习、培训、激励的措施,让教师在充满人性化的氛围中坚定信心,幸福、快乐地工作。

其次,从教师层面,进行充满自信的教育。努力打造充满自信的师资队伍,创造条件为教师提供各种平台,让他们有心情、有热情、有感情、有激情,坚定信心,走出“教书匠”的误区。一是加强理论学习,提升专业素养。以“校长文摘”的形式,将好文章推荐给教师学习,且每年发给教师1-2册教育文献以帮助其提升理论素养。二是注重实践学习,提高教学实战水平。学校要制定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并为教师提供发展平台,以提升其专业素养,提高他们的教学实战水平。组织全员参与编写《导学案》,举办“五环”课堂教学环境下的公开课、学科教学讲座,指导教师参与课题研究、撰写论文、论著等。三是实施“三名”的激励策略。依托“名学生”的培养,塑造一大批“名教师”,以“名教师”为支撑创造有广泛影响的“名校”。激励教师认真学习、努力工作,不断促进自身发展,打造一大批“名师”。四是促进年青教师成长,为他们营造良好的氛围,提供平台,让他们实现“一、三、六、十”成长目标,即一年适应、三年合格、六年骨干、十年名师。

最后,从学生层面,进行充满自信的教育。以“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充分挖掘潜能,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办学理念,让学生在校园(尤其是课改后的课堂)、校外(社团活动、综合实践活动)这个多维、动态的教学生活中,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让他们能亲身体验充满思想、情感、智慧的学习生活,使他们的潜能得到释放,个性得以张扬,真正品味到幸福而快乐的学习生活。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以乡土及校史教育培育自信。福安虽为乡村,但开闽第一进士薛令之、中国天主教第一位中国籍主教罗文藻均是福安人士;福安一中的校友有五人曾参加两弹一星的研试工作,学校也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连续三年高考居全省前茅,被誉为福建省高考“红旗单位”……学校可以利用这些资源培育学生的自信。同时,学校要求学生高中三年在完成学科课程的前提下,要尽可能完成学习习惯的养成、自学能力的提升等。通过一系列潜移默化的教育,学生的自信得到了更好的激发。

二是以国旗下的演讲培育自信。每周一国旗下的演讲主角由校长或教师换成学生,由教师的说教变为学生自身的体验和感悟分享。演讲活动按班循环进行,由政教处负责审稿,采取从小组、班级、年级到全校的梯级训练,激励学生全员参加。

三是以学生自主管理强化自信。开展学生自主管理校园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对校园这个小社会的思考,并相信自己有能力、有办法管理好,也让他们体验管理过程的艰辛,学会珍惜来之不易的安全、稳定、舒适的社会环境,从而规范自己的言行。自主管理每天由一个班级担任,且所有班级依次循环进行,内容包括校园公共卫生清扫、学生行为规范检查等。

四是以校园文化活动与社团活动巩固自信。校园文化活动与社团活动是给学生提供锻炼的平台,以培养其团队协作能力、个体与社会适应能力的自信。我校采取“六自策略”成就学生“自信的我”,即自主、自编、自导、自演,以及道具自备、实践场所自寻。同时,学校还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志向等实际,开设模联社、科技创新社等五类近百个社团,实行课程化管理和学生自主管理相结合,让每个学生至少参加一个社团。社团活动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

篇5

自1997年提出"文化自觉"这一概念以来,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做为贯穿的主体开始进入研究者的视野。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党的十报告强调,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着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近几年,在思想意识领域和文化领域都掀起了对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关注。

准确认识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内涵,探索有效的实现途径,对确立文化发展目标、谋划文化发展战略,提出文化发展举措,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长远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内涵

1、文化自觉

文化自觉最早由于1997年在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开办的第二届社会人类学高级研讨班上首次提出,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要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要进行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目的是应对全球一体化的形势发展,从而提出了解决人与人关系的方法。并以"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作为"文化自觉"历程的概括。

文化自觉要求我们首先充分了解和理解中西方文化,掌握中西方文化的来龙去脉、主要内容、核心精神等,二是要深刻认识文化的发展规律和社会作用。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不断扩大,文化的影响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广泛和深刻。认识并掌握文化自身发展独特的规律和社会作用,对新形势下的中华民族来说尤为重要。

2、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指中华民族在文化自觉的基础上,对中华文化内在价值的充分肯定以及对中华文化持久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只有对自己的文化有坚定的信心,不自轻自贱、妄自菲薄,我们才能在于西方文化的交流中保持镇定从容、不卑不亢,才能以包容的气度对待西方文化,理性批判并学习借鉴西方文化,才能不断创新中华文化并将之传播开来。

一方面,文化自信表现为对先进文化或优秀文化因素的一种自觉追求,它能够自信地吸纳各种文化中的有利因素为己所用,而不担心在进行这种文化交流时会被对方吞噬。另一方面,文化自信表现为大胆地推介和宣扬自己的文化,并且注意认真研究其他文化的内在发展需求,以使自己所推介的文化要素正好契合了对方发展的文化需求。

二、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时代背景

1、全球化对当代中国文化的挑战

全球化发展到当代,对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大,世界文化向着多元化、多样性发展,这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但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中出现的文化帝国主义和文化霸权主义对民族文化带来很大挑战,优势文化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强行推销自己的观念、价值和文化产品,这使得各民族原有的特色文化越来越被边缘化,甚至有消失的危险。

2、现代化对当代中国文化的挑战

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矛盾成了历史上任何时代、任何正常发展的国家都必须解决的问题。每个民族的文化都必须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既保持自己民族文化的传统,挖掘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和世界意义,又必须学习、借鉴外来文化,保持文化的时代性、先进性。

3、提升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的必然性

中国近代史上先后发起的、、,分别从器物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次向西方学习,都以失败告终。这种向西方学习的浪潮一直持续至今,造成了现代人传统文化根基浅薄、文化自卑、崇洋。在教育、传媒、消费和科技等方面,都存在着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模仿和照搬照抄。

我国民族文化主体性的严重缺失告诉我们,全球化背景下大力弘扬民族文化主体性是当务之急。我们务必要提高文化自觉,充分了解中华文化,深入了解西方文化,把握文化规律,重视文化的作用;巩固文化自信,充分认识到中华文化的闪光灯,树立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对待中西文化交流不卑不亢,对中华文化未来充满信心。

三、提升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的文化基础

1、中国文化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Arnold Toynbee)认为,在近6000年的人类历史上,出现过26个文明形态,但是在全世界只有中国的文化体系是长期延续发展而从未中断过的文化。这种强大的生命力,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中国文化的强大的生命力,表现在它的同化力、融合力、延续力和凝聚力。

2、中国文化绵绵不绝的文化创新力。

当其他文明古国不断被社会发展所淘汰时,中国能够保持历史的连续性,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生生不息的创新精神。创新力来源于对历史文化的长期积累传承,对外来文化的兼容并蓄,以及对未来文化的敏锐把握。文化创新正是古老的中国和年轻的中国实现融合的最佳途径。

四、从文化自觉走向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的途径探析。

1、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当前中国价值体系体现出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落后与先进等一系列尖锐的矛盾和冲突,强烈地冲击我国传统的价值体系。因此,要从信仰、道德、群体、政治、自然、民族、国际等方面深化我们对中国核心价值的理解,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2、坚持政府主导,拓宽文化建设渠道。

最大范围的普及文化自觉意识,激发文化自信,需要大力开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建设应以政府为主导,把公共文化事业的建设提升到和经济建设同等重要的地位,纳入政府绩效考核体系,重视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积极拓宽投入渠道,多方筹资,全民共建,形成社会资金多形式、多渠道共同投入建设的新局面。

3、鼓励文化创新,追赶时代潮流。

文化发展的本质是创新。创意、创造、创新,是将中国文化与当代社会发展需求紧密结合的最佳方式。在进行文化创新中,要在传统文化资源中,融入新时代的元素,使文化产品能够与时俱进,让人耳目一新。另一方面,要进行体制机制创新,推进能够激发创新意识、保护创新企业产业的政策措施,为各个领域的文化创新提供条件。

篇6

工作中我发现,不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活动中,总有一部分学生处于“配角”的位置:上课不愿举手,即使会也不敢举手回答问题;上台表演节目扭扭捏捏,不知所措;平日里总是一张面无表情的脸,默默无语,不善于跟同学交流;对班集体中发生的事情漠不关心。他们像一株株含羞草默默地生活在班级的角落里。有好长一段时间我都不能够理解,为什么他们会如此的沉默、胆怯、自卑?面对这种情况,我对这部分学生进行调查,主要原因有三:一是怕出错,怕让老师同学笑话;二是感觉技不如人,不敢尝试;三是的确不会或不愿参加。调查中发现,很多同学有参与的欲望与能力,但底气不足、信息不够,从而产生退缩心理。面对这些现象,我在班里上了一节《我自信 我能行》的活动课,其中一个环节是欣赏别人,我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说说组内同学的优点,然后找几名学生让全班同学说他们的优点,他们在哪些地方值得你学习(重点让学生表扬缺乏自信的几个学生)。在这堂课上,我看到了这些孩子们灿烂而又腼腆的笑容,聆听到了他们渴望我自信我能行的心声,感受到了其实每个孩子心中都有两扇窗,一扇叫“我能行”,一扇叫“我不行”。庆幸的我打开的是“我能行”之窗,看到了一群充满智慧、潜能、创造、自信的孩子,让“我不行”之窗渐渐远离他们。我认为,我们教师的责任就是帮助孩子找到开启自信之窗的金钥匙。可见,良好的自信心理,对一个人成长成才十分重要。那么,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自信心呢?下面就小学生自信心理的培养谈我平时的几点做法。

一、在鼓励中激发自我,培养自信

在学生产生自卑心理,对学习没有信心时,我相信学生存在智能优势,只要这种优势得到发挥,每个学生都能学得好,只要方法得当,就没有跟不上的学生。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杰丝・雷耳说:“称赞对温暖人类的灵魂而言,就像阳光一样。”对学生任何一点值得鼓励的地方,我们都应该加以肯定、赞扬,激发他们的自信,并通过不断地鼓励,使其持久地保持下去。在平时的教学中,在每位学生身上,我都看到他们的长处,找出他们行为中的闪光点,哪怕是细微的优点。譬如课堂上数学题说错了,我表扬他们不怕错的精神,再对他说:“下次还找你回答,老师相信你能成功。”在下次之前,为他们创造成功的条件来激发自我,相信自己下次总会有进步的。实践告诉我,学生能否持之以恒的学习,与教师的鼓励有密切的关系。当学生站起来不能流利的回答问题的时候,教师投去一个期待的目光,说一句信任的话语,帮助他成功一次,那么,他在课堂发言的水平会逐渐提高。因此我们教师在课堂上要多给学生去一些鼓励,在每位学生的心底里种下一棵自信的种子,促使他们在课堂上最大限度的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我在每天的作业批改中,尽可能多地给学生一些激励性的评价,比如“你写得太好了!”“你进步了,老师太高兴了!”“老师看到了你的努力,加油吧!”等评语,让学生觉得自己一直受到老师的关注,甚至老师都对他作出了肯定性的评价,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自信。

二、在锻炼中挑战自我,增强自信

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处处充满锻炼的好机会,只要让学生体验到成功,就可以增加他们的自信心。这学期我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做出尝试:一是实行班干部轮流制,让每个学生都有当“领导者”的机会。传统的固定班干部制,使大多数同学认为自己当班干部是一件不可能的事,何况自己也干不好班干部,从而产生自卑心理。因而,他们对班级的事务常常抱着观望,甚至是漠不关心的态度。实行班干部轮流制,每月一轮换,使每个学生都可当上班干部,参加管理班级事务。实践证明,只要给每个学生提供施展的舞台,他们都可以成为出色的班干部。二是交给学生办的事,我一般不再插手,而是在恰当时候做出必要的指导。比如打扫卫生时,我把权力教给卫生值日班长,交给他必要的管理方法,让他尽力设法分配并加以督促,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管理能力,还省去了班主任的烦恼,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学生自信心。再比如,办墙壁文化时,有的老师请来了家长委员会成员,帮着打字、设计、张贴等,不放心身边这群小不点,我认为这种担心小学生“小”,做不好的做法,恰恰失去了许多让学生锻炼的机会。而我在工作中放手给学生,结果是同学们分工合作,有的去文具店买彩纸,有的去找相关的资料,有的画画,有的写字,同学们兴致勃勃,“墙壁文化”很快就办好了。实践证明,只要放手让学生去做,他们会越做越好,学生在锻炼中不断增强了自信心理。

三、在良好的心理环境中强化自我,充满自信

心理学表明,学生在无窘迫的环境中心情舒畅,学习兴趣和热情容易被激发,能主动轻松地接受外界的刺激;而在紧张、心理负担重的氛围中,容易产生高度焦虑和自卑情绪,对外界的刺激产生排斥。因此,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一样,都需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作为班主任,我帮助学生家长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合理的目标要求,告诉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所有家长的心愿,然而过高的期望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压力。作为教师努力做好学生的引路人,为学生可望且可及的目标设立而努力,有利学生自信心的建立。现在很多家长只注重孩子的衣食住行等物质上的需求而忽视了孩子精神上的需求。家长很少与孩子交流沟通,也很少对孩子进行意志性格的培养,甚至有的家长因为工作忙碌而放任自己的孩子,导致孩子生活散漫、缺乏自制能力和上进心,影响孩子自信心的健康发展。面对这些现象时,我利用班队会或课余时间,让他们相互交流自己的经历,大胆地说出自己心中的困惑,帮助他们解决他们在平时学习和生活中的种种不自信的想法和做法。有时我把自己的不够自信的经历讲给学生听,让学生明白,即使老师也有不自信的时候,让他们不要畏惧这种情况,要正视自己的不足。同时让同学之间进行交流,让他们各自说出自己不够自信的情形,让后让大家讨论,共同商议对策,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不自信问题。共同培养学生健康的自信心,让学生充满自信。

篇7

在纸的艺术里,以时尚的灵感带给幼儿无穷无尽,取材甚广的纸艺表现艺术。从纸张的本身可塑性来说,配合无穷的想象力创作,是以千变万化的视觉形象,将艺术的无穷魅力承载在幼儿园这一小片天空之中。在孕育无穷的艺术类型之中,以潮流和魅力开启纸艺的瑰宝,是在灵动的纸的艺术世界里,体验中华民族纸艺文化的丰厚底蕴。

一、幼儿园特点与纸艺艺术

幼儿正处于身心发展的迅捷时期,对艺术和文学以及世界之美的学习,都处于上升时期。其心理功能在不断完善和发育的同时,对外界美好事物的关注程度也在不断上升。纸艺艺术课程的开展,是为了迎合新课改和新时期幼儿智力不断成熟而实施的动手操作方略。

幼儿是祖国的花朵,民族的希望。幼儿时期是渴求知识,对世间万物充满好奇的年代。纸艺文化对于他们而言,是一项新奇的,富有诗意的文化,也是迎合他们心理特点,实现自我艺术气息提高的过程。幼儿正处于心智萌生的时代,在他们的情感之中,这是一项比较严峻的过程,也是颇富活泼气息的过程。在他们的情感之中,以这项艺术更可加深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促进他们的和谐相处。

纸艺是一项集体活动,是相互学习、交流经验、自我实现的过程,不但可以锻炼技巧,增进感情,还可以加深友谊,尤其是你创造出精美、实用、环保、美观的艺术作品之后,将这项博大精深的艺术,推动到精准的计算研究范围之内。在纸艺之中,不断发现新的技巧,由此做出的努力,进一步加深了幼儿的自信和自我成就感。毋庸置疑,纸艺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良好的锻炼方法。教导幼儿辨别市场上陈列的大量唯美的纸艺文化,了解纸艺对幼儿的积极作用。它不仅可以锻炼幼儿眼、脑、手等协调能力,还可以在活动过程中,让他们思考艺术之美。

二、纸艺文化中展现的艺术底蕴

纸艺艺术的成品,可以展现立体和平面之美,充满丰富的想象力和浪漫气息。纸艺的创作灵感可以融汇书本插图、标题、剪切画等艺术,还能实现丰满的人物形象。尤其是艺术展上,一盏光亮,星光璀璨,让观者在纸艺的小天地里,体会到孤寂和唯美。

纸艺文化的浓情和浪漫温暖,是将其气息传递给幼儿的表现,也是在狭小的范围内实现华丽蜕变的显现。在灵动、厚重的纸张之中,延伸出轻巧、活跃、鲜明的轮廓。纸艺创作的独具匠心和剪裁设计的独到,从纵深面显示了现代摩登气质的高雅唯美。

纸张艺术的艺术底蕴,正是在自如的形象之中被完美的诠释出来。纸张艺术的疏朗,完全摒弃了刻板僵硬的沉重束缚,将观者和艺术家美的浑然天成姿态肆意挥洒在大众面前。纸艺的魅力就在于其无限的表达能力和表达手法。在日益凸显价值且包罗万象的艺术气质之中,纸艺设计更是将纸艺固有的艺术气息展现得淋漓尽致。

幼儿园纸艺的小手工制作,是纸艺制作和幼儿日常生活之间紧密联系的过程,也是幼儿不断提升自我的过程。以这些小手工作品,幼儿能够变废为宝,经他们的巧手制作,不但可以树立他们节约意识,还能与他们共同见证美妙的天空。观看纸艺大师Paula Arntzen的作品,让幼儿见证他以纸艺技巧制作的灯具,从外观上感受他作品的几何线条之美。在感受到充满美感的塑性时,幼儿的自信力得到了巨大提升。

三、让自信的花朵绽放在纸艺中

在自由的纸艺创作中,幼儿的自信和创新精神融合期间。这样不但是对实物和幼儿技艺情感的融合,也是逐步磨炼幼儿意志和品性的过程,将艺术感染力提升到幼儿的生活和学习之中。让自信在纸艺中绽放,是随着幼儿持续的激情而不断提高加的。越是自信,幼儿成长也就越迅速,突破技艺的局限性也就愈加有可能,跨越这一阶段的过程也就越快。

1.克服外界干扰

幼儿的吸引力常常会被外界纷繁复杂好玩的事件所吸引,这对他们的工作和学习都会产生较大的联系。纸艺是以正向的、积极的、光明的自信和自谦心态来传递给幼儿温暖、开心、快乐的。尽管他们受外界的影响较大,但是,纸艺的无穷魅力能够激发他们积极参与课堂的热情。这是他们学习和不断进步的过程,也是迅速提升自己的过程。

2.要有学无止境的心态

纸艺成品中,有很多颜色鲜艳,栩栩如生的纸花。会让幼儿产生观赏学习的心情,从而不断锻炼自己,提升自己。以不断地学习,用做出来的好东西装饰校园和自己的小屋时,好心情油然而生,自信心淋漓尽致,在休闲中获得无与伦比的进步。纸艺自信绽放的过程,是幼儿改变自己,重塑自己,收获自己,相信自己的过程。

3.纸艺艺人自身需有自信

“人必先信己而后人信之”,纸艺是一项高端化、文明化艺术,艺人自信心的培养,可以为他们争取自己、表现自己和提升自己做好理论奠基,更可以在成功路上,为幼儿积累经验,收获成功。自信是他们的“心理建筑工程师”,除了赋予艺人自信外,还能在他们内心构筑鼓励和提升的平台。自信之花反馈回来的积极因素,能够增强他们的技能,让他们出色地提升纸艺水平,让他们获得巨大的成就感。

4.教师的鼓励

作为一名合格的艺术教师,从细节处关注和鼓励幼儿成长细节。可以更好地把握教育契机,推动幼儿树立自信,正确地面对学习中的不足,从而提升自信,不断体验成功的愉悦。用鼓励和赞美,让他们对纸艺艺术保持经久不息的注意力。将自信之花撒播在校园之中。

在具体的课程展示中,教师要将纸艺这门艺术作为提升幼儿和自我能力的基石,在教育改革的主阵地上,将教学思想和自我思想都将置于创新和培养幼儿自信功能的任务之中,从而不断培养幼儿的自信,唤醒他们对剪纸艺术的无限追求。

5.以提升幼儿自信心提升纸艺艺术

新课改下,要引导幼儿正确认识自己、看待自己,寻求自身发展长项,具备自身获得基本自信的方略,最终获得满足感和现实感。充分利用自己的长处,按照教师的讲解要求来开创自信的舞台,有敢想、敢干的信心,最终在良性的循环中,使幼儿的艺术情操得以进步。这样纸艺成品带来的满足感,更可以不断增强幼儿自身的自信。让纸艺在自信中绽放的愿望也就能达成,无论是纸艺大师,还是幼儿在以平常心态面对纸艺中遭遇的挫折时,都能勇敢克服。能以高度的自信心,在气势上坚定地将剪纸艺术的无穷文化魅力传承下去。共同致力于循环、经济、环保的新校园建设。

剪纸艺术,是一项利国利民利己的行为,也是一项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有意义的活动。自信的习得和掌握,都需要针对幼儿园大班孩子的发展现状,有针对性地展开教学,为实现幼儿全面发展,必须让自信之花绽放在真实的课堂之中。要克服外界干扰,就必须引导幼儿坚守学无止境的心胸,坚定不移地走下去。教师的鼓励和赞美,能够给幼儿技艺提高提供合适的舞台。让自信在纸艺中绽放,对于提高幼儿艺术修养和思想品德具有积极作用,值得在社会范围内推广。

参考文献:

[1]陈婉婷.在朗读中绽放自信的花朵[J].小学教学参考,2012(28).

篇8

2011年版《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国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整体上有了很大提高。但是,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也造成了人民体力活动减少和心理压力增大,对国民健康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这种状况在我国青少年中表现得尤为突出。”现在的小学生普遍缺乏体育精神,特别是在体育锻炼和体育竞赛中缺乏自信,而校园体育课堂是培养学生自信的重要途径。

一、让体育课堂成为一个大家庭

有人曾说过,教师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学生。在高效课堂已经普及的今天,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体,而在体育课堂中,教师不但要引导学生的思想,还要引导学生行动。所以,在体育课堂活动中,只有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在心理、情绪上达成共鸣,让体育课堂成为一个大家庭,体育课堂才能更加高效。在集体荣誉感和好胜心的作用下,没个学生都会努力成为教师眼中的典范和同学们心中的“英雄”,开始有了自信成长的苗头。这时,教师适当地用鼓励性的语言和肢体动作鼓励学生。如“你真棒”“加油”或竖起大拇指、鼓掌等动作,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学生完成课堂活动得到自信。例如,在抛实心球的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分组自主探究如何抛得远。无论学生想法是否合理,教师都应该对其给予肯定,在表现好的方面给予表扬,并帮助学生完善和纠正错误。这就使每个学生在这个大家庭中都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体育课堂这个大家庭就成为了学生找寻自信的摇篮。

二、突破自我,充满自信

有目标才有成功,有成功才有自信。在不断确立目标,不断突破自我完成目标的过程中得来的自信,坚实如铁。体育课堂是学生突破自我常见有效的载体。例如,简单的身体柔韧测试项目――坐位体前屈。作为全国中小学体质健康测试的项目之一,每个学校都要开展。众所周知,身体柔韧练习需要长期的拉伸练习。在开学初期,对某班全体学生进行一次坐位体前屈测试,然后在原有成绩上加5厘米,而后要求学生完成。5厘米对于已到极限的学生是无法完成的。在以后的体育课堂教学中,采用积极慢跑热身,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腿部和腰部的拉伸练习。一个月后,再次进行测试时,全班学生普遍提高5~15厘米,个别也提高2厘米以上。从到达极限无法寸进,到现在轻松5厘米。短短的5厘米,成了学生自信的来源,回想起上次测试时的无法“寸”进,到现在的超越,学生们战胜自我、突破极限。在成功中得到的自信更加坚实。突破自我,自信如铁。

篇9

[2]陈勇.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J]. 思想政治 教育研究,2005(3).

[3]孙祥军. 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发展与创新[D]. 山东师 范大学,2007(6) .

[4]齐卫平. 基于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思想政治教育反省[J]. 思 想理论教育,2012(1):22 .

[5]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6:641.

[6]郑永廷. 论高校文化发展与文化自觉[J]. 思想理论教育,2012 (1):5.

[7]弗兰西斯?薛华. 前车可鉴——西方思想文化的兴衰[M].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75.

[8]哈拉尔德?米勒. 文明的共存——对塞缪尔?亨廷顿“文明 冲突论”的批判[M]. 郦红,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51.

[9]刘先春,等. 中国化的四大根基——关于马克思主 义中国化基本经验的理论总结[J]. 理论学刊,2011(2).

篇10

大学生的文化自觉是指大学生群体对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发展文化的主动担当。大学生的文化自觉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系统,具体包括文化价值认知意识、文化规律遵循意识、文化责任担当意识,传承优秀文化、推动文化创新、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等六个维度。大学生文化自觉构成要素图所示,见图一。

从图一可以看出,大学生文化自觉分为意识和践行两个层面。大学生文化自觉意识主要表现:一是文化价值认知意识,是指大学生对文化地位深刻性的认识。大学生要明确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以及文化在当今时代的重要历史地位。二是文化规律遵循意识,是指大学生对文化发展规律的自觉性认识。大学生要充分认识到文化发展具有一般规律,也有掌握文化发展特殊规律,以便更好地把握和遵循文化发展规律。三是文化责任担当意识,是指对文化建设历史责任担当的主动性认识。大学生要有强烈的文化担当意识,勇敢地承担起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责任。

大学生的文化自觉践行主要表现:一是推进优秀文化传承。大学生要自觉地承担起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成为自觉践行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生力军。二是推动文化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大学生要坚持刻苦学习,立足实际,开拓创新,把内在潜能充分发挥出来,自觉推进文化创新。三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大学生要利用出国交流、外国学生来校交流等平台,积极参与传播传统文化,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内涵和构成

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是指大学生群体对民族文化的价值认同,对外来文化的批判借鉴,对本民族文化和当代先进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也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系统,它包含意识和践行两个层次,具体包括文化敬仰意识、文化信任意识、文化信心意识;坚持主导文化方向、践行核心文化体系、增强文化鉴别能力六个维度。大学生文化自信构成要素如图所示,见图二。

从图二可看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分为意识和践行两个层面。大学生文化自信意识主要包括:一是文化敬仰意识。大学生要礼敬自豪地对待优秀传统文化,既不能夜郎自大、孤芳欣赏,又不能妄自菲薄、自暴自弃。二是文化信任意识。大学生要对中华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当今世界文化交流中的地位与优势充分信任。三是文化信心意识。大学生应对中华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

大学生文化自信践行主要包括:一是坚持主导文化方向。在多元文化交融、交流、交锋的环境下,大学生要始终坚持以文化为指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二是践行核心文化体系。大学生应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感,帮助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三是增强文化鉴别能力。在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大学生能够坚持科学的态度,做到既批判糟粕、抵御侵蚀,有吸收精华,博采众长。

培养文化自觉与自信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然要求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优秀文化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根基。这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需要中华儿女不断传承和创新。大学作为继承传统文化的主阵地,青年学生作为创新先进文化的有生力量、发展繁荣文化的担当者,理所当然要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大学生要通过不断丰富自身的思想内涵,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提高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认识、理解与创新的能力,增强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把握文化发展规律,充分认识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信心,以自身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来带动整个社会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建设,优化整个社会的文化氛围,真正担当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任。

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是建设校园文化的必然要求 大学是人类文明的精神家园,是人类最富有创造力的学术殿堂。大学是优秀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阵地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然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的情况下,市场经济中的“不诚信”,道德规范的“软约束”,使得部分大学校园中也滋生了有悖于大学精神的文化问题,如有的大学生还一定程度存在着荣辱不清、是非不分、学风不正等现象,有的大学生信念异化、理想价值追求被现实利益迷惑,表现出对物质利益的过分追求和对精神文化的冷漠蔑视。同时,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西方文化对我国的影响也不断加大,一些西方国家以影视作品、广播、书籍、广告、刊物等为载体,通过媒体网络对我国的大学生进行“渗透”“西化”,从而消减了当代大学生对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削弱了大学生对中国先进文化未来发展的信心。因此,当前高校文化发展,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克服“利益自发”,克服对西方文化的“全盘吸收”,为此,就是要提倡大学生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弘扬追求真理、崇尚科学为核心的大学文化精神,推进以团结向上、积极健康、求实奋进为目标的校园文化。

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然要求 当今世界,以文化为核心要素的“软实力”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与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奋斗目标,需要培养众多的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人才,而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是我国走向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寄托与希望。培养他们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增强他们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认同与理解,鼓励他们对社会主义文化进行传承与弘扬,创新与发展,是国家走向富强的需要,也是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需要。

对策与建议

强化主流文化教育,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 在多元文化交融、交流、交锋的环境下,许多国家对建设自己的主流文化更加重视、更加自觉。例如,美国就始终把反映垄断资产阶级利益的思想文化作为根本内容,以此来打造“美国梦”、强化“美国精神”。为此,我们要积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值观。同时,针对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切实解决大学生思想观念上的困惑与彷徨、盲目与浮躁等问题。加强对互联网、多媒体等新兴媒体的管理和应用,利用易班平台抓好阵地建设,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网上引导能力,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环境,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

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大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在中华文化辉煌的历史长河中,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精神,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精神等;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还形成了“抗战精神”“抗美援朝精神”“雷锋精神”“抗震救灾”等时代精神。这些都是大学生自觉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所必须坚持和发扬的基本精神。为此,学校可以多增设一些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如古典名著选读、国学课程、传统的书法艺术等,也可以利用中国传统节日举办各种活动,营造浓厚的民族传统节日氛围,让大学生感受到中国节日的魅力,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切实提高大学生的民族文化素养和民族文化的礼敬感和自豪感。

提高鉴别能力,增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信心 世界各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许多优秀的文化,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经营管理经验,重视技术、尊重知识和人才的观念,反映商品经济的时间观念、竞争观念、信用观念、效率观念等思想观念,不仅是西方国家文化的核心部分,也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需要以开放的心态吸收和借鉴,丰富和发展自身文化。在对外来文化的吸收与借鉴中,要坚决抵制各种腐朽文化,对来之不善的文化坚决予以限制。在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中,培养大学生坚持民族主体性意识,强化大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感,坚定大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信心,自觉形成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篇11

中图分类号:G804.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0)02-0081-05

运动自信(8port confidence)是指个体在运动情境中,对自我拥有达到成功的能力信念或确定程度。在运动心理学领域,自信作为影响运动行为和运动表现的一个重要心理特征,一直受到广大教练员、运动员及诸多专家学者的关注。自信的运动员往往可以有较稳定且持续的发挥,在临场的关键时刻从容应对各种危机,获得胜利;反之,缺乏自信对运动表现会造成许多负面影响,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以致于发挥不出平时的训练水平,导致比赛的失利。自信与运动表现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是预测比赛结果的一个重要因子。美国运动心理学家Vealeyl对运动自信心的结构、调节过程及影响因素或来源进行了深入的研究。1986年,Vealey根据人格研究中有关人格特质和人格状态的区分,将个体经常保持的、稳定的运动自信心定义为运动特质自信;将随环境调整的、易变的运动自信心定义为运动状态自信;认为比赛定向与运动特质自信相互作用,共同影响运动状态自信,运动状态自信进一步影响比赛行为,进而影响比赛结果。1998年,提出的运动自信心来源模型表明,运动员个性和组织文化是影响运动自信心的重要来源,前者包括人格特质、态度及性别、年龄等人口统计学特性,后者包括竞赛水平、动机气氛及目标取向等因素。国内外许多实证研究结果都支持这一模型。

结果期待倾向(o~come expectancies]是个体对于与自己有关的事件发展趋势及后果的信念和评价倾向。,是影响个体情感和行为倾向的―个稳定的人格特质,可以分为乐观和悲观两种倾向。压力则是影响着个体抑郁、焦虑、自信心及行为倾向等诸多方面的重要情境因素。有研究发现,在压力情境下,结果期待乐观倾向的个体能够进行积极的认知重构,采用较多的积极应对行为,往往具有良好的适应结果;悲观顷向者则较多使用情绪定向的应对方式,采用更多的分心、回避和否认策略,容易出现适应问题。而且不同的压力情境、不同结果期待倾向的个体应对方式及适应结果不尽相同。既然结果期待倾向是压力情境下调节个体适应的一种重要的内部资源,又表现为一种稳定的的人格特质,势必会对运动员个体的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基于这样的认识,本研究以我国部分男子足球运动员为研究对象,探讨竞赛压力对不同结果期待倾向男子足球运动员状态自信的影响,以便进一步丰富和完善运动员心理训练的理论体系,为科学指导运动训练和竞赛服务。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大连、河南、长春、天津4支“中超”和延边、安徽两支“中甲”足球队的一、二线161名男子运动员,年龄(23.75±4.33)岁,训练年限(10.22±4.18)年。其中13人先后入选过各年龄段国家队,3人为现役国脚。

1.2 研究方法

1)测量工具。

(1)生活定向测验量表:采用Scheier等人编制的《The Life Orientation Test》(LOT)用来测量个体的结果期待倾向。该量表包括2个维度,各有4个条目,采用9点计分方式,从l到9表示从不符合到非常符合。乐观倾向维度考察个体对事件发展或未来评价的积极程度,得分越高表明个体的乐观倾向越高;悲观倾向考察个体对事件发展或未来评价的消极程度,得分越高表明个体的悲观倾向越高。

(2)运动员竞赛压力感问卷:采用自编量表测量足球运动员赛前各方面的压力感受。量表的编制在参考李伟和陶沙的压力感问卷及职业球员的竞赛压力来源的基础上,初步拟定了26个条目提交给20名足球运动员和4名教练员,被80%筛选人员选为“重要”或“非常重要”的条目进入第2轮,交由5名运动心理学专家筛选,把80%专家选为“重要”或“非常重要”的条目选出来进行文字加工,确定为18个题目形成问卷初稿。经过预测和检验信、效度后形成正式量表。正式量表共计15个条目,本研究采用5点计分方式,从1分(没有)到5分(非常多),其中4个题目为反向记分,得分越高表明个体感受到的竞赛压力越大。

(3)运动状态自信量表。采用Vealeyttgl编制的《运动状态自信量表》(SSCI)测量个体的运动状态自信。该量表共计13个条目。采用9点计分方式,从1到9表示从低自信到高自信的程度,得分越高表示运动状态自信越强。

2)测量工具的信、效度检验。

对82名足球运动员预测,检验测量工具的信、效度。因素分析前初步检测LOT量表、运动员竞赛压力感问卷和SSCI量表的KMO(Kaiser-Meyer-Olkin)值分别为0.86、0.91、0.88。Bartlett球形检测结果均达到显著性水平(P

(1)LOT量表:以主成分分析法斜交转轴进行因素分析,指定因素为2,特征值大于1的因素共有2个,各有4题,分别命名为乐观和悲观。各题在对应因子上的载荷均大于0.6,2因素可解释的总变异量为65.85%。2个维度的内部一致性Cronbacha α系数均为0.72。

(2)竞赛压力感问卷:对量表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删除3道因素负荷量小于0.3的题目,其余15题因素负荷量均大于0.3,且不存在跨因素情况,共可解释的总变异量为58.28%。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为:X2/df=4.19、CFI=0.89、GFI=0.92、AGFI=0.86,RMSEA=0.05。内部一致性Cronbacha α系数为0.87。

(3)SSCI量表:对量表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13个题目的因素负荷量均大于0.3,没有跨因素情况,可解释的总变异量为65.68%。验证性因素分析所得拟合指标X2/df=5.83、CFI=0.90、GFI=0.93、AGFI=0.88、RMSEA=0.04;内部一致性Cronbacha α系数为0.94。

检验结果表明,各量表均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且内部一致性信度可以接受。

3)施测。

在教练员或领队的帮助下,在比赛前1天,利用运动员晚餐后的休息时间,采用集体统一测试和个别单独测试的方法,用指导语指导被试者填答3份问卷。共计发放问卷184份,回收有效问卷161份,有效回收率为87.5%。

4)数理处理。

所得数据全部用ExceI软件包录入后,采用Spssl2.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管理和分析处理。

2、结果与分析

2.1 被试者的结果期待倾向特点及其与运动状态自

信的关系

本研究主要变量的平均数、标准差以及各变量的相关关系见表1。总体上男子足球运动员个体的乐观倾向显著性强于悲观倾向(t=23.86,df=161,P

从表1中可以看出,乐观倾向和竞赛压力呈负相关,与运动状态自信呈正相关;而悲观倾向恰恰相反,与竞赛压力呈正相关,与运动状态自信呈负相关。强-制回归分析表明竞赛压力、乐观与悲观倾向是运动状态自信的有效预测因素(β8:-0.36、0.23、-0.35,t8>3.90,P8

2.2 竞赛压力对结果期待倾向和运动状态自信的调

节作用

从表1中可以看出,竞赛压力与乐观倾向呈显著性负相关(r=-0.15,P

根据Frazier等的研究建议,将乐观倾向得分高于一个标准差和低于一个标准差分别设定为高乐观和低乐观两组,根据回归方程计算在高压力(高于一个标准差)和低压力(低于一个标准差)时,乐观倾向对于运动状态自信的预测情况。可以看到,随着压力水平的增高,乐观倾向对运动状态自信的保护性作用明显增强。在压力水平较低时,具有不同乐观倾向的个体在状态自信上的差异较小;而当压力水平较高时,高乐观倾向个体的运动状态自信较少受到损害,状态自信下降幅度较小。

3、讨 论

研究结果显示,乐观、悲观倾向既显著相关又存在相对独立性。乐观倾向越强,运动状态自信水平越高;悲观倾向越强,运动状态自信水平越低。在男子足球运动员个体运动状态自信的变异中,乐观倾向具有保护性作用,悲观倾向具有破坏性作用,二者对运动状态自信的作用强度不同,比较而言,悲观倾向的消极作用比乐观倾向的保护性作用更强。竞赛压力在结果期待倾向与状态自信的关系中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其中,悲观倾向的消极作用在任何压力水平下均显著,而乐观倾向的保护性作用在压力较高的情况下更为明显。上述结果对于认识运动员个体认知、信念系统在竞赛压力情境中作用的复杂性以及提高运动状态自信的干预针对性具有意义。

许多研究认为对乐观和悲观倾向作用的认识应结合认知和情绪两个方面,乐观或悲观倾向带来的不仅仅是个体情绪主观感觉的好或差,而更重要的是反映着个体在自我调控上的不同特点,影响个体应对环境要求及各种挑战的策略,因而广泛地影响着个体的身心适应。运动员在面临竞赛压力所带来的挑战时,具有乐观倾向的个体由于对良好结果的期待,会唤起积极的情感,以坚持的态度来面对,并以目标为导向更多地使用积极性的应对策略,这些积极性应对策略增强了行动的有效性,更加接近行为目标期望,进而坚定或增强了自信。相反,悲观倾向的个体会唤起焦虑、抑郁等消极的情感,常常会以怀疑和犹豫的态度对待压力或挑战,要么缺乏自信,脱离目标,放弃努力;要么减少努力,降低目标,降低自信。这种解释不仅符合Carver和Scheier提出的以动机期望价值理论为基础的自我调节观点,也符合Bandura等提出的个体的情感和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其自身对可能的行为后果的信念的自我效能理论。

篇12

中图分类号:G80-0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076(2013)05-0001-05

1重新认识文化是乒乓球运动发展的根基

乒乓球运动之于我国有一种特殊的情感饱含其中,被誉为“国球”,在我国享有极高的地位。在物质和精神同样匮乏的年代,我国乒乓球运动的发展曾为国家的整体政治发展、国际地位的提升、民族气势的鼓舞作出突出贡献。是竞技乒乓球运动的发展使“中美破冰”打开国门、使“东亚病夫”敢于直面世界、使“小球推动了大球”[1]。乒乓球运动在我国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每每提及乒乓球运动,国人心中总有一份自豪感油然而生。

乒乓球运动是社会文化活动的一种,其衍生出的乒乓球文化,更是社会文化中的一个亚文化分支。作为一个运动项目的发展,硬件设施诸如场地器材、教练员、运动员、陪练员、科研人员、管理人员等等的发展十分重要,但是软件如制度精髓、精神实质、文化内涵的发展更是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在我们的项目发展登峰造极的时候,在荣誉的掩盖之后会有种种的问题出现,所出现的问题必有其文化根源,所以对于运动项目的文化发展脉络的研究是深化运动项目发展的必经之路,从其制度精髓、精神实质和文化内涵上来拓宽运动项目的发展维度,是提高运动项目生命力的手段之一。故而,要促进我国乒乓球运动的发展,当务之急,是重新理清其文化发展的应有脉络,沿着其文化发展脉络去探究乒乓球运动的未来发展趋势,构建乒乓球文化自觉、树立乒乓球文化自信,这应该是体育学人之于乒乓球运动项目文化所理应关心的问题。当我们将乒乓球运动请下神坛,放眼现实社会中的乒乓球运动发展之时,当我们曾经引以为自豪的“国球”在国际社会备受冷落之时,当我们强大的“包揽”势态却造成了国内外体育运动爱好者对于乒乓球运动不齿之时,也就是我们反思之日。从1959年,容国团夺得第25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男子单打冠军以来,世界乒坛的中国声音一直没有断过。在举国体制的作用之下,我国优秀的乒乓球运动员和教练员顺应国际乒坛的形势,积极研发新的技术战术,可以说,在制度层和器物层面,我国竞技乒乓球运动都取得了无比辉煌的成就。在精神层面也不乏“人生能有几回搏,此时不搏更待何时”“走下领奖台,一切从零开始”的精神鼓舞,“养狼计划”等认识上的全局观。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我们的乒乓球文化,在器物层的精进和制度层的上保障,远远大于精神层面。如此而言,要重新认识乒乓球运动发展的根基,我们需要不断深化对于乒乓球文化发展脉络的认识,推动乒乓球文化从文化自觉走向文化自信,最终走向文化自强,提升乒乓球运动发展的精神实质。对于乒乓球文化发展脉络的解析,能够让更多关心中国乒乓球运动发展以及世界乒乓球运动发展的人保持一种积极而又富有生命力的文化态度。

2未来我国乒乓球文化发展的基本脉络

谈及乒乓球文化发展的基本脉络,主要是借鉴人类学家的观点,从乒乓球文化自觉的觉醒、客观、担当,到文化自信的传承、开放、超越来进行讨论的。乒乓球文化自觉能让我们更清醒地认识到对于乒乓球运动项目本身发展我们所担当的使命;乒乓球文化自信能让我们在充分肯定自己的基础上不断挑战自己,摒弃文化自闭与文化自负现象,关心乒乓球运动项目本身的发展,更具国际视野,在推动乒乓球运动发展的过程中除去“小我”的保守观念,张扬“大我”的磅礴气势。文化没有国界,乒乓球运动更没有国界。乒乓球运动本身不属于任何国度,也不属于任何区域,它是全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是属于全世界的,理应造福世界人民。乒乓球运动永远不可以单一地成为任何一个国家炫耀竞技体育实力的把戏、把玩政治的手段和维护当权者既得利益的工具。作为乒乓球发展相对较好的所谓的“乒乓大国”,如果我们一直狭隘地为包揽而得意,那么对乒乓球运动发展来说,并无一点好处,并且可能导致乒乓球运动项目普及地域的萎缩,阻碍项目发展。

2.1构建乒乓球文化自觉——觉醒、客观、担当

“文化自觉”是在1997年北京大学举办的第二届社会学人类学高级研讨班上提出的[2]。“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趋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旧”,同时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3]。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对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4]。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过程,首先要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所接触到的多种文化,才有条件在这个正在形成中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经过自主的适应,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长补短,共同建立一个有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与各种文化能和平共处、个抒所长、联手发展的条件[5]。所谓乒乓球文化自觉,就是一个国家或社会团体对乒乓球项目本身所衍生出的文化的觉悟和觉醒,对乒乓球运动项目文化的自知之明,从认识上根本认可乒乓球运动项目本身的均衡发展,要比垄断这个项目,使其发展充满了局限性更为重要。乒乓球文化自觉主要包括对乒乓球文化在乒乓球历史进步中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乒乓球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发展乒乓球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6]。乒乓球文化自觉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是对乒乓球文明进步的强烈向往和不懈追求,是推动乒乓球文化繁荣发展、乒乓球运动项目在世界范围内均衡发展并得到世界人民认可的思想基础和先决条件。

2.1.1觉醒——对乒乓球文化的自知之明

对于乒乓球运动以及乒乓球文化的地位的认识,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首先从国内的、历时的角度来分析。乒乓球运动在我国被定位为“国球”,在整个民族文化心理结构[7]当中,乒乓球运动以及乒乓球文化都有着标志性的意义。乒乓球运动曾经打开国门,乒乓球文化曾经激励民族自信,乒乓球曾推动国际社会关注第三世界国家。但是目前在国内,乒乓球运动参与者的年龄偏高,受乒乓球文化影响较深的,也只是有民族情结的中老年人。乒乓球在中国声誉很高,但是人们已经习惯于中国乒乓球队夺冠,对于冠军的期待不高,夺冠属正常,只要不夺冠,都是失败。其次从国际的、共时的角度来分析。中国的乒乓球运动登峰造极,曾频频包揽世界各种大型赛事的全部金牌,包括世界杯、世锦赛、奥运会三大赛事。中国乒乓球运动长盛不衰,生命力强,无论软件的技术、战术、心理、管理,还是硬件的训练条件、训练水平、教练员和陪练员的水平等,都优于世界平均水平[8]。但是目前的国际社会对于乒乓球运动处于一种敬而远之的状态,因为中国队的实力过于强大。目前世界乒乓球运动技术水平的极度非均衡效应,使得乒乓球运动项目开始萎缩,乒乓球文化发展范围越来越狭窄,很多国家即使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去培养优秀的乒乓球运动员,也根本无力与中国抗衡,甚至在国际型赛事当中,想得一块奖牌都难以实现。一旦这样的局面出现,必然会导致乒乓球运动项目在其他国家的发展受到极大的限制,也阻碍了乒乓球文化作为体育文化的一部分服务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

所以从乒乓球文化自觉的角度去认识我国乒乓球运动的地位,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国内乒乓球运动的高定位、低普及,国际乒乓球运动的高认可、低参与的惨淡景象。如此局面的出现,危机重重,所谓“盛世危机”并不言过[9]。作为乒乓球运动大国,我们不能仅仅自娱自乐,“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将乒乓球运动项目的发展当做乒乓球文化发展的一部分,将乒乓球文化作为世界体育文化的一部分,将世界体育文化的一部分作为人类文明的一部分。舍弃属于自己的“小我”,看到属于世界的“大我”,这是乒乓球文化发展自觉的切实表现[10]。我国乒乓球文化发展要实现自觉,首先要将小我置之度外,将乒乓球运动项目本身的发展作为目标,通过发挥我国乒乓球运动项目在运动员的选材、培养、训练、陪练等方面的优势,帮助他国或其他协会提高运动成绩,通过齐头并进的方式,在激烈的争夺中求得项目的发展。

2.1.2客观——对乒乓球文化发展规律的把握

对于乒乓球文化发展规律的把握,在主动构建乒乓球文化自觉中占有基础地位。乒乓球文化自觉既要遵循文化的传播与发展的规律,也要遵循乒乓球运动项目自身的发展规律。文化尤其自身的特性,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要构建乒乓球文化自觉,不仅要有为世界乒乓球运动发展服务的满腔热情,而且要有理性的认识,有对乒乓球文化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否则,就会导致行动上的随意性、盲目性。应当看到,文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现象,乒乓球文化发展更是掺杂着运动项目发展的问题,对乒乓球文化发展规律可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作出多种多样的概括,见仁见智也属正常。

任何一个时期的文化都是历史的产物,推进文化建设必须立足于现实的经济社会条件。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影响着文化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状况[11],乒乓球文化发展也不例外。迄今为止,乒乓球运动的发展经历了欧洲乒乓球运动全盛日本队称雄世界乒坛中国乒乓球运动的兴起欧洲乒乓球运动的复兴与欧、亚的争夺中国乒乓球运动雄起称霸乒坛中国为首的亚洲全面兴起、欧洲全面衰落六个发展阶段。在这六个发展阶段当中,乒乓球文化的发展不仅包含着东西方文化的相互融合,也蕴含着激烈的东西方文化冲突。虽然乒乓球运动起源于欧洲,是在西方的贵族、宫廷文明当中孕育而生的,但就目前的国际发展形势而言,我国是乒乓球运动发展的中心,也是乒乓球文化发展的核心力量。虽然我国的经济发展不属于独占鳌头之列,我国的举国体制以及乒超联赛制度都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我国的乒乓球文化发展也处在初级阶段,但是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乒乓球运动项目仍然属发展较为成熟之列,理应在把握乒乓球文化发展规律、深刻理解乒乓球文化发展自觉的基础之上,毫无保留地把中国乒乓球运动发展过程中值得借鉴的经验传授给其他国家和协会。在优势项目上的奉献,是我国充分认识到乒乓球运动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认识到现阶段世界乒乓球文化构成和状况的复杂性所制定的切实的乒乓球文化发展战略,既不降低标准又不提不切实际的目标,既不落后于时代又不超越阶段的乒乓球文化自觉的表现。

2.1.3担当——国内外的责任与义务

责任源于自觉,行动体现自觉。我国在国际上的定位就是要做一个“国际社会上负责任的利益攸关大国”[12]。我国有助力世界乒乓球运动发展的实力,在横滨世乒赛的备战期间,中国乒协曾主动派人去充当波尔、萨姆索诺夫、苏斯等主要对手的陪练,国乒在个别项目上也纷纷做出保留,马琳、王励勤、张怡宁放弃双打比赛,新人全面上位;我们在鹿特丹世乒赛之所以将最强的混双搭档拆散,就是希望能给其他国家运动员留以空间让其发挥优势;我们在广州设立全球首个“国际乒联乒乓球国际培训中心”;在江苏南通兴建集训练、学习、交流于一体的多功能乒乓球训练基地“中国乒协乒乓球运动学校”;主动邀请来自欧洲十多个国家的男女选手在我国南通通州乒乓球训练基地与中国选手共同训练;开放二队和青年队的训练,让其他协会的教练员和运动员来学习;依托上海体院成立中国乒乓球学院,培养专业的、具有高等学历的乒乓球运动员和教练员;积极传播乒乓球文化,今年11月份将在上海召开“首届中国乒乓球运动发展论坛”等等。我国已经在诸多方面都做出调整和积极努力,希望能给其他协会的运动员机会,希望能够推动乒乓球运动的发展。但是目前看来,从乒乓球项目发展的非均衡性来看,欧洲选手能与我国优秀乒乓球运动员抗衡的太少,亚洲的日本、朝鲜、韩国、新加坡则和中国有抗衡的实力,但是想改变现状,需要一个周期,就像培养一个优秀的运动员或者一个团队,是需要过程的,不可能是速成的。正如有人说,如果政治制度变革需要6个月,经济体制变革需要6年,那么文化的改变至少需要6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13]。对于世界乒乓球运动项目的发展来说,乒乓球运动的发展以及乒乓球文化的发展需要“大我”精神,需要牺牲精神。我们并不是以“救世主”自居,我们只是协助国际乒联去发展乒乓球运动,让这个运动项目能够成为一个“为世界人民所爱,为世界人民所享”的运动项目,这是我们作为一个乒乓球大国理应承担的国际责任。

乒乓球文化自觉之于国际责任的担当是我们要竭尽所能地促进世界范围内乒乓球运动项目的均衡发展。那么乒乓球文化自觉之于国内责任的担当则是,乒乓球文化更要在自觉的基础上,承担起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基本的参与体育文化活动的权益的责任,同时也要承担起提高我国体育文化软实力、丰富文化民生的责任。

2.2树立乒乓球文化自信——传承、开放、超越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只有有了文化自信的气度,才能有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才能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保持自己、吸纳外来[11]。乒乓球文化自信,则是在乒乓球文化自觉的基础之上,对我国已有的乒乓球文化价值观的一种充分肯定,是对乒乓球运动项目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是在建构乒乓球文化自信的过程当中,始终保持着不忘本来、吸收外来、着眼将来的态度。

2.2.1传承——不忘本来

乒乓球文化从自觉走向自信,首要的是传承。乒乓球运动起源欧洲,是在网球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运动方式,它保留着网球运动中的那份天然的绅士气质、严格严谨的精神与顽强拼搏的斗志。欧洲这个孕育了乒乓球运动的地方,曾经一度将这项运动推向其发展的高峰。但真正的高峰是中国乒乓球队以及亚洲乒乓球队的参与与崛起。中国乒乓球队于1952年成立,在党和国家几代领导集体的亲切关怀和全国人民的热情支持下,拼搏不息,攀登不止,经历了从弱到强、持久昌盛的发展历程。中国乒乓球队自1959年容国团夺得第一个世界冠军之后,便在国际乒坛一展雄姿,多年来一直是世界乒乓球运动发展的核心国家。但是,对于乒乓球运动的发展,我们不仅仅在举国体制的保证之下投入了大批人力、物力、财力,更实在精神实质和项目文化方面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中国乒乓球队是一支有精神、有文化的队伍,在球队当中一直流传着“胸怀祖国,放眼世界”“人生能有几回搏”“胜了从零开始”“永远一分为二”“我是代表集体领奖的”“输球不能输人”“甘当铺路石”“集百家之长,走自己的路”、“创新才有生命力”等等口号标语,成为社会共有的精神财富,被经久传诵。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新科学技术的发展,乒乓球运动发展到今天不仅仅是硬件科学技术的革新与推进、不仅仅是教练员和运动员对于乒乓球技术的把握与创新、也不仅仅是举国体制的有力保障,在这些能够被轻易看到的物质本质之外的,是其内在精神和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在构建现代乒乓球运动文化发展之时,我们提倡在乒乓球文化自觉的基础上构建乒乓球文化自信,而构建乒乓球文化自信的重要方法就是对传统的乒乓球文化的传承。如果没有传承历史当中经典的精神文化,那么我们要树立乒乓球文化自信则不足以称为文化自信,那样更像是文化自负。传承乒乓精神的经典,润泽当代,惠及后世,这应该是我们饱富乒乓球文化自信的表现。

2.2.2开放——吸收外来

乒乓球文化自信的树立如果限定在对古典的绝对遵从和对历史的无端崇拜上,那么这样的乒乓球文化自信同样也不能够被称为文化自信。乒乓球文化自信是相对于国内外乒乓球文化发展而言的自信,是在传承经典的基础之上,开放性地吸收外来的结果。乒乓球本来就是个舶来品,虽然这个舶来品被我国演绎得如此出神入化,但是它毕竟是一个起源于欧洲、发展于欧洲的运动项目[14]。在欧洲,虽然乒乓球运动算不上热门的体育运动,但是乒乓球运动当中所蕴含的礼仪性、秩序性、审美性、技巧性等方面都沿袭着欧洲的绅士气质。

这样一个来源于世界的运动项目,应该让它回归世界,从而为世界人民造福。作为日前乒乓球运动发展的核心国家,我们在发展的过程中,应该主动让乒乓球运动中所蕴含的精神与文化在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与互补之后向世界文明开放,敢于吸收外来。乒乓球文化自信建设中,通过对外开放吸收欧洲及美洲元素,让目前被亚洲所垄断的乒乓球运动回归到世界多元文化的共同建设当中。在具体的操作层面,吸收外来式的开放不仅仅包括吸纳外籍球员来华打球、举办和参加各种友谊联赛等,更包括主动开设一些高端的乒乓球培训课程,或邀请国外的知名选手来华参加训练和比赛。或者通过国际型的组织机构,不仅将我们的优秀人才、技术、战术、选材方法等等传播出去,更向其他协会学习他们先进的管理制度、管理方法以及乒乓球精神内涵。要有开放包容的胸怀接纳世界多元文化的精髓,带着谦虚谨慎和辩证的态度去取舍和吸收,并转化为再造的能力。这也是中华文化的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对外来文化有着强大的整合能力,许多外来文化传入后,都实现了同中国文化的有机结合。将吸收外来的乒乓球文化同我国的传统乒乓球文化结合起来,融入中国文化的元素,打上中华文化的烙印是构建乒乓球文化自信的一个途径之一,也是中国乒乓球文化发展脉络中最具生命力的环节。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