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7 09:21:3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初中数学教学理论研究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一、数学思维中的感性思维
教师应该从培养学生的感性思维着手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体验是检验理论的直接活动,体验式学习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亲自参加应用数学知识的实践活动。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印象深刻,在实践中学到的知识会在大脑中留下深刻的记忆。学生在此过程中习得的知识会运用得更灵活,可广泛应用于分析思维和研究中,使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相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掌握分析数学问题的方法,为解决复杂多变的数学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在教授图形的视图时,教师可以将准备好各种立体图形模型摆放在一起,然后让学生从各个角度观察,并将观察到的图形画在纸上。然后,讨论对摆放的模型进行怎样的动态操作就可以得到它的视图。有的学生解决办法是:哪一侧的侧视图就相当于从那一侧将模型垂直压扁得到的平面图形。这是学生在体验中得到的方法。其实,当学生对教师介绍有关的数学现象和数学事例有了比较充分的感性认识,而用已学的知识又无法合理地说明和解释这些现象与事例时,便会有强烈的求知欲。这就使得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听老师讲解时注意力更集中。运用体验式的教学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接受知识的速度,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而且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二、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思维
内容高度抽象,语言精确是数学的特点。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容易产生语言上的障碍和思维上的空白。初中数学教师可以从有利于提高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出发增强学习的目的性、方向性。应该让学生知道学习过程、思维过程、思维的形式和方法,调动其自觉性和主动性。只有自觉地遵循思维规律进行思维才能使概念明确、判断恰当、推理合理、论证得法。具有抽象逻辑性,培养出深刻性的思维品质,这是一切思维品质的基础。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思维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克服数学语言的障碍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应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数学的语言符号、数学专用名词、概念等,并规范书写过程,在运用中习得数学的专用语言。这一步只是掌握数学语言的表层环节,为更深层次地掌握数学语言打基础,就像学习汉语一样,首先能认识汉字并知晓其意,然后理解汉字组成的句意、段意以致整篇文章的内涵。数学更深层次的语言能力,即为在认识数学符号、名词、概念等的基础上,能理解数学语句的含义。例如,在《一次函数》一课中,学生在从常量到变量的理解上有一定的困难,函数的概念对他们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教师可以从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常量出发引进函数的概念,教授学生是相关的数学符号含义,并通过具体实例、图像等手段,使学生理解什么是函数,然后对函数的知识进行讲解。在教学研究中发现,学生理解了什么是函数,接受有关函数知识的速度会大大提高,然而对于没有真正理解函数概念的学生,在接受函数知识的速度和深度上都不及前者。
2.从规则中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规则是几个概念之间的关系,以命题的形式存在,并用言语命题表达,是公式、定律、法则、原理等的总称。“规则”对于初中生来说更抽象。在初中教学理论研究中,笔者发现让学生先接触在某种规则下发生的实例,然后让学生自己从中找出其背后隐藏的规则的教学方法颇为有效。例如,《图形的全等》一课中,因为学生已经学习了图形的平移、旋转、翻折等知识,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一对全等图形进行一系列动手操作,如测量它们的边长、角度,旋转,重叠等,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出全等图形之间对应边、对应角相等的关系。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提高了从实践中归纳抽象规律的能力,并加深了对这些规则的理解。
3.通过解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思维
数学教师在解题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思维是很重要的。若学生在复杂的解题过程中学会总结、概括,从有限的练习题中得到一般的解题方法,则对提高解题能力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以“一元二次方程的判别式”的应用为例,在学生做题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总结概括解题过程中“判别式”什么时候适合用,怎么用,并且要灵活用。判别式不仅可以用在方程解的个数判断,而且可以应用在函数图形的判断等方面。在解题过程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对“x ・x =c/a;x +x =-b/a”的灵活应用,判断与解有关的问题,以及函数图形位置形状的断定。这些只有通过在解题中体会总结才能达到灵活应用的程度。由此可见,在解题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对提高抽象思维能力具有很重要作用。初中数学教师对于数学课本中的“综合与实践应用”这一部分应该加以重视。“综合与实践应用”是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结合的环节,是将感性认识上升到抽象理性思维的重要过程。
结语
初中数学优秀课教学设计的原则
新课程的改革对初中数学的教学标准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初中数学教师对当前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进行新的思考和设计,将教学的重点由传授知识变为引导学生积极探索、灵活运用、独立思考、善于创新等.为了能够顺应新课程的改革,使课堂教学更加优质高效,初中数学教师在进行初中数学优秀课教学设计时应遵循三个原则.
首先要遵循建构性学习的教学设计原则,主要是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在数学学习中积极自主探索,并加强与他人的合作交流,不断地增强自己的实践能力.对于初中数学教学来说,倡导建构性的学习方式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符合新课程改革对初中数学教学提出的新要求,另一方面能够使课堂学习更加高效,提高数学教学的效率.
其次要遵循问题情景创设的教学设计原则,问题情境的设置能够使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开阔自己的思维方式,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也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重要的途径之一.数学知识往往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逻辑性,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要想达到高效和准确的效果,就需要具备较强的运算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这些能力是需要学生长期的积累和观察才能慢慢培养的;而教师可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针对性的情境创设或者进行一些实例的列举,这样对于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来说是非常有效的,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初中数学优秀课教学设计遵循问题情境创设的原则是很有必要的.
最后要遵循交互式的教学设计原则,交互式的教学原则要求教师要转变自身的角色,由以往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交流者与合作者,改变以往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性,引导学生主动进行学习,主动发现问题并独立思考问题,最终积极解决问题.交互式的教学方法是目前初中数学教学中重要的方法之一,可以加强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
对初中数学优秀课教学设计
的几点思考
为了使初中的数学课堂教学更加优质高效,教师应该在教学设计原则的基础上,对大量初中数学优秀课教学设计的案例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并针对当前教学方法设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不断地总结和改进,进而探索出能够适应新课程改革要求的初中数学优秀课教学设计.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课题
在初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这就要求教师要在讲授知识的同时有效地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情景实例,为学生创建灵活多变的问题情境,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求知探索的欲望,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效地帮助学生更好地建立数学模型,加快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首先是原型创设,即老师将问题创设在现实的生活中,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这样就能够大大地激发学生探索问题和求知的欲望.例如,在讲到有理数的乘方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设置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将一张厚度为0.1毫米的纸对折一次,它的厚度会变为多少呢?如果将它对折两次之后它的厚度会是多少?对折三次呢?对折二十次呢?在教师提出这些问题之后学生就会发现他们所用的纸对折不了二十次,在发现这个问题后教师接着提出另一个问题:如果这张纸足够大,能对折超过二十次,那么对折完之后它和一座高山相比谁更高呢?问题提出后就会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样也就引入了有理数乘方的教学.
其次是多媒体创设,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多媒体技术已经被广泛地运用到教育领域,在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充分利用图片、视频、动画、各种计算机软件等,将数学知识直观立体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枯燥复杂的数学知识变得更加简单化,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例如,教师在讲授到轴对称图形的时候,可以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在生活中所出现的各种各样的轴对称图形,如蜻蜓、蝴蝶、枫叶、天平、飞机、风车等.通过展示观察之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一些问题,如: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是什么?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是轴对称图形?由于这些事物都是来自于实际生活中,比较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因此通过这些事物的展示,不仅可以增加整个课堂的趣味性,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进一步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审美情趣.
(二)进行实践操作,加强交流感悟
实践操作的教学方法也是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教师通过设置实践活动,将活动的内容与理论知识有效地结合在一起,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灵活性和人性化地处理教材,给学生更多的思维空间.一个好的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轻而易举地掌握原本枯燥难懂的数学理论,最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讲到勾股定理的时候,可以设置相关的实践活动,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来真正领会勾股定理的概念.具体内容为:将班里所有学生按照前后四人为一组的规则分成若干个小组,然后动手将准备好的四个完全相同的直角三角形模型拼成一个大的正方形,分别设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为a和b,斜边为c.(1)每个小组用不同的数学表达式将大正方形的面积表述出来.(2)由此可以推导出什么样的结论呢?每个小组的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和自主探究,最终将四个完全相同的直角三角形拼为一个大的正方形,如图1.
经过讨论交流之后提出自己的猜想为:a2+b2=c2,图1中正方形的面积可以表述为:(a2+b2)或者c2+ab×4.经过实践操作,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还可以锻炼学生主动探索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利用小组讨论的形式使学生之间加强交流与合作,营造一种和谐、轻松的课堂气氛.
引言
听是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是语言交际的重要方面。2004年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明确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大学英语听力教学存在“费时低效”的弊端,经过长达10年的学习,学生的听力依然薄弱,一些学生仍然不能用英语自由流畅地表达。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和研究,我们意识到真正制约学生听力水平提高和语言技能全面发展的关键在于语言输入的质量不高以及输出和输入量的不平衡。此外,传统的讲授式、灌输式的单项交流模式,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缺乏积极主动性,严重影响了语言能力的培养。怎样改变当前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的现状,帮助学生有效提高英语听说能力是摆在公共英语教师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英语教师不断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并尝试将其运用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在二语习得研究领域,语言输入和输出一直是学者们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本文简要阐述了语言输入和输出理论,深入探讨两者之间关系,就输入和输出理论如何有效地应用于大学英语听力课堂提出建议。
语言输入和输出理论
1.Krashen的“输入假说”
Krashen在上世纪80年代提出了著名的“输入假说”(Input Hypothesis)。其主要含义是:当语言学习者大量接触略高于自己现有水平的可理解性输入时,语言习得就会自然而然实现。Krashen将可理解性输入定义为“i+1”, 其中“i”代表学习者现有语言水平,“i+1”代表语言发展的下一阶段。此外,语言输入还应具备以下三个特点:相互关联性和趣味性、非语法序列编排性以及足够的输入量。
2.Swain的“输入假说”
基于对加拿大的法语沉浸式教学(Immense Program)的调查研究,Swain(1985) 提出了“输出假说”(Output Hypothesis)。Swain指出,成功的语言习得仅仅依靠可理解性输入是不够的,还必须存在许多可理解性输出。可理解性输出是语言习得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可理解性输出能不断提高学习者的语言使用的流利性,从三个方面促进语言习得,即它的三大功能:(1)注意/触发功能:学习者通过输出,自然而然地意识到自身语言表达中存在的问题,有意识地关注输入中的相关信息,发现自身语言与目标语形式之间的差异,从而获得新的语言知识,并巩固现有语言知识。(2)假设验证功能:语言学习者在语言学习过程中通常会形成很多关于语言结构和形式的假设,输出为其提供了验证假设的机会,同时可根据反馈不断调整自己的语言输出。(3)元语言功能:在输出过程中,学习者反思和分析自己和他人的语言,从中获得有关语言结构、形式和系统等方面知识。
3.语言输入和语言输出的动态平衡
现代外语教学理论认为,语言学习过程由三部分构成,即语言输入(视听、阅读)、吸收(加工、记忆)、输出(说、写)。输入是第一位的,是习得的前提和必要条件,没有足够量的语言材料的输入,输出便是无源之水。输入要经过学习者的内化,才能产生输出。输出在语言学习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只有在输出的过程中输入的可理解性才能得到检验和修正,通过输出,可以看出输入是否被理解。同时,输出提高了学习者对语言的注意力,相对于输入,输出更能促进学习者对语言知识的内化。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输入和输出不可分割、相互依存。任何孤立地强调一方的做法都不可能有效地帮助学习者成功地习得语言。
语言输入和输出理论在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目前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我们认为,要有效改革大学英语听力教学必须以语言输入和输出两大理论为参照,通过多种途径拓宽语言输入,提高语言输入的质量。在有效输入的同时,设计丰富的课堂教学活动促进语言输出。
1.通过多种途径提高语言输入的质量
首先,在选择听力教材上,要坚持输入内容真实性和相关性的原则。听力教学材料应该取材于真实的交际活动,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密切相关,比如校园生活、求职面试、演讲、购物等。通过真实的语言材料,学生可以接触真实自然的目的语,了解交际用语以及目的语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习俗、思维方式等,使学习的内容更加深入,提高学习语言兴趣,激发学习动机。同时帮助学生在课堂活动和真实的社会交际中建立联系,使学生所学的内容能够直接用于日常的交际中,提高语言交际能力。其次,在强调语言材料真实性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现有语言水平,教师要对语言材料进行科学选择和必要删减,以符合语言输入可理解性这一标准。最后,要有足够的语言输入量。在目前大学英语听力课时有限的情况下,教师应鼓励学生课后利用现代通讯设备大量地接触真实的语言材料,扩大粗犷输入。粗犷输入在语言学习中占很大的比重,通过大量的视听,学生会自然而然地吸收许多有用的语言知识,并不断激活大脑中已储存的知识,最终达到输入信息质的飞跃。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收听英语广播VOA或BBC、听英文歌曲、观看英文电影等。另外,教师还应该在听力学习策略上对学生进行必要指导。将精听和泛听有效结合,才能取得良好的语言学习效果。
2.促进形式多样的语言输出
首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增强其语言输出的意识。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将互动教学有效地贯穿于整个课堂。通过设计丰富的课堂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保证语言输出的最大化,提高其语言学习的效率。语言学习的过程必须通过学习者对语言活动的积极参与才能得以实现。其次,将练习性输出和交际性输出有效结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除了进行一定量的练习性输出,如影子练习、跟读句子外,还应给学生提供大量交际性输出的机会,使语言学习从机械的模仿逐渐发展为灵活创造性的活动。课堂活动的设计应该将趣味性、交际性、实用性结合起来,比如角色扮演、看图叙述、采访讨论、命题演讲等。可以让学生以小组活动的形式参与,有利于发挥其主体性,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教师要对学生的输出活动进行积极指导,帮助其提高输出的质量。最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使原本有限的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增加学生语言输出的机会,如开展英语角、英语辩论赛、英语演讲比赛、英语话剧等活动。
结 语
语言学习实际上是语言输入和输出相互结合的过程。外语教学就是为学生创造语言输入和输出的环境,帮助学生不断提高语言交际能力。随着高校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要将语言输入和输出理论自觉地应用到教学实践中,摒弃传统的重输入、轻输出的教学模式,通过多种途径不断提高语言输入的质量,同时设计真实、有趣、实用的课堂活动增强学生的语言输出量,实现输入和输出的有机平衡,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水平。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社,2004。
[2]Krashen,S.D.The Input Hypothesis and Implications,Longman:Longman,1985.
活动理论在本质上与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背道而驰,主要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为推动学生更好发展则需要主动投身到活动过程中,从而形成学习对象和自我的双向模式建构。其中,以活动理论为主要依据,充分结合信息技术教学内容,可合理地将教学设计分为三个阶段: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评价阶段。下面笔者基于活动理论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三个阶段进行阐述:
一、准备阶段
基于活动理论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准备阶段,一般分为分析和设计两个环节。其中,在分析环节,老师应该通过全面了解明确学习目标,并以此作为开展课程教学设计的重要出发点[1-2]。笔者主要针对中学生进行全面分析。主要分析两个方面:
其一是学习主体分析。其中,由于中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快速发展,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也处于优势阶段中,大部分中学生能够利用自身的抽象逻辑思维提出问题、解释问题,同时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能够通过自我反省和自我调节,保障思维更加清晰和准确。除此之外,中学阶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其创造性思维能够迅速发展起来,追求个人的色彩、系统性和结构性为主要目标。通常情况下,在中学教学过程中,主要以问题为切入点或者以任务为切入点,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相互沟通、相互交流,从而深入全面地掌握信息技术的知识点和实际应用技能。
其二是学习内容分析。当前主要采用归类分析法、图解分析法和层级分析法、信息加工分析法等学习内容的分析方法。通常情况下,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内容的安排过程中,应该充分重视下列几项内容:第一,坚持由整体到局部,从面到点,深入分析。首先要求老师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先讲解全面概括的知识点,再将各个知识点和内容逐渐深入分析。这主要是因为我们在刚接触陌生知识领域的过程中,只有深入全面地了解理论思想,才能进行更加系统的分类和归纳;第二,当学习的内容的难易程度高于学生的理解程度,便应该坚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让学生通过前部分内容的学习更好地理解后部分知识。
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设计环节,主要任务是设计具体的学习过程,也就是通过分析学习主体和学习内容,提出较为系统的学习方案。通过这点能够清晰地看出,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活动设计主要是围绕教学目标展开的。通常情况下,设计环节主要包括下列几点内容:一是学习活动的任务设计;二是学习环境设计;三是教学活动设计;四是范例作品和教学课件的设计制作。
二、实施阶段
将精心设计的学习方案,通过应用多种媒体设备和使用多种信息资料,这就是课堂教学实施阶段的主要目标任务。通常情况下,基于活动理论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在实际阶段主要采取下列几种方式:
其一,以任务为主体。以任务为主题的教学活动的关键在于任务内容的设计。其中,任务设计主要包括封闭型任务和开放型的任务。所谓封闭型的任务主要是指每个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都应该通过自主学习而完成的任务。其主要包含的是学生尚未学习过的新知识,如如何插入一幅图形,并让其文字协调合理地环绕在图片周围;开放型的任务则要求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共同探讨。老师常常根据课堂教学内容要求学生制作电子信息作品。
其二,以游戏为主要形式的活动。由于大部分计算机游戏具有趣味性强、操作性强和直观性的特点,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学生的个性得到有效张扬。其中,以游戏为主要形式的教学活动,主要是让学生利用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编写一些较为简单的游戏程序。让学生能够在编写游戏程序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
其三,以问题为主要形式的教学活动。将教学内容合理融入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并采用小组合作形式有效解决问题,从而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评价阶段
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过程中,学习评价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在基于活动理论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评价,主要包括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两种方式。通常情况下,学生能够通过自我评价更加全面地认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进而及时改正和调整学习方法。通过客观公正的评价,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大幅度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
教师在坚持以学生为本原则的前提下对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进行设计,能够有效地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起来,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身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同时通过加强学生间的团队协作、沟通交流,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从而真正提高初中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水平。
一、引言
在经济全球一体化背景下,英语成为人们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然而,高职高专类院校的学生存在英语基础知识薄弱、语音知识差、词汇量小以及语法知识缺乏等问题,使得高职类院校的英语教学面临着很大的挑战。英语教学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具备听、说、读、写、译等综合能力,根据语言学家的统计分析,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语言进行听、说、读、写的比例分别为45%、30%、16%、9%。听力作为日常交际的第一要素,是获得语言感受的最主要途径,听力教学是整个英语教学活动中不可忽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目前高职高专英语教学过多强调阅读和语法教学,使得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很差,不具备基本的英语交际能力。因此,有必要不断探索和完善英语听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从而满足社会对高职类外语人才的需要。
二、语言输入理论和输出理论
语言的输入和输出问题一直是二语习得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众多国内外学者对语言的输入和输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一些富有成效的理论和理念,其中克拉申(Krashen)的输入理论和斯万(Swain)的输出理论影响最大,并得到广泛应用。
1.克拉申的输入理论
美国著名语言学家克拉申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提出了著名的语言输入理论,包括5个基本假说:习得——学得假说,自然顺序假说,监控假说,输入假说和情感过滤假说。在这5个假说中,输入假说(Input Hypothesis)是最重要的,其核心观点为:学习者必须通过阅读和听力吸收“略微超过学习者目前水平并被学习者所理解”的语言材料,才能实现语言习得。克拉申认为单纯主张语料输入是不够的,学习者需要的是“可理解性输入”,即略高于他现有语言技能水平的第二语言输入;可理解性输入是习得的唯一来源和首要条件,输出在习得中不具备任何作用。克拉申的输入假说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和回答了语言学习中的关键问题,即如何习得语言。张威基于克拉申的输入理论对课堂上教师的输入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外语环境中为学生提供大量有意义的互动输入对我国的英语学习者至关重要。但是,克拉申的输入假说过分强调语言的输入,而忽视和排斥语言输出的重要性。事实上,已有的研究表明,如果仅依靠可理解性输入,学习者并不能获得高水平的二语能力。
2.斯万的输出理论
斯万通过对加拿大法语浸入法学习计划的长期研究后,提出了输出假说(Output Hypothesis),她认为“可理解性输入”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固然有很大作用,但仅起到辅助语言习得的作用,只是习得语言过程中的一个载体,仍不足以使学习者全面发展他们的二语水平,只有大量的可理解输入而没有准确的输出是不能保证学习者成功习得第二语言的。成功的二语学习者不仅需要大量的“可理解性输入”,更需要“可理解的输出”,只有通过语言表达和语言实践才能使习得语言者真正地拥有语言。同时,输出假说还指出可理解输出具有3个功能:注意—触发功能、假设验证功能和元语言功能。在这3个功能中,注意—触发功能是核心。制约大学英语教学效果的一个主要原因是输入质量不高、输入和输出之间的极大不平衡。
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提高输入质量,协调好输入与输出之间的关系。
三、基于输入输出理论的英语听力教学
对于高职高专类学生来说,他们的听力理解能力很差,这是由于他们词汇量小、不熟悉英语语音、听得次数太少、发音不准确、语法一知半解、英语文化和背景知识匮乏。而且,传统的听力教学模式也抹杀了学生的兴趣,导致听力教学质量低效果差。
实践表明,语言的输入和输出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输入是语言习得的前提,输出是强化已有知识的一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同等重视输入和输出。通过对克拉申的输入理论和斯万的输出理论分析,可以看出当前高职高专类学校的英语听力教学过程中所出现的许多问题都和输入输出理论有关。因此,在高职类学校中有必要采用这两种理论来指导英语听力教学,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英语交际能力。
根据克拉申的输入理论,学习者需要的是“可理解性输入”,也就是说输入材料的难度应该稍微高于大多数学生现有的能力,不能过高和过低,否则,听力教学的效果就会很差,学生不能得到很好的语言习得。因此,在进行听力教学前或者第一节课中,笔者首先对学生进行听力测验,分析他们整体水平和缺陷;在后续的听力教学活动中,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视听材料,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而又不是太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此外,笔者也充分利用多媒体和视觉材料,增加视觉输入,而不仅仅是传统听力教学中的语音输入,从而增加学生有意义的输入,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听力理解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5
创新不仅对于企业很重要,对于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占据重要的位置。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企业或者个人才能在不断发展的社会中占有优势,才能保证各项事业的发展。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国家的栋梁,他们在未来的发展中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对于初中教育而言,要抓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发挥学生潜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和思维。初中老师要关心学生的心智德美等全面发展,开阔学生视野,引导和启发学生,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
一、 关于初中数学教学的理论研究
初中数学教学的理论研究主要有认知学习理论、发展教学理论、建构学习理论等。认知学习理论主要分析人的认知行为和认知过程,从而探析人的学习规律和学习过程。认知理论认为人作为学习生活的主体,能够主动获取外界知识,人类获得知识信息的过程是集感知、注意、记忆、理解等各种信息不断交换和传递的过程。认知理论认为人类运用自己的创造思维能够更好的把握和支配事物,能够把事物放在整体角度考虑。认知理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启示有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全面考虑学生未来发展,建立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教学基础。
发展教学理论认为用最好的教学方式取得最好的教学发展,从而保证学生的全面提高。其理念是系统的在学生身上下功夫,促进学生全面进步。建构学习理论关注的是学生如何把教学中的理论知识和已有的经验运用到自己身上,从而建构起自己的理解,包括自身的学习观和教学观等。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学习要具备积极的、目的性很强的、建构性的核心特征,强调学生在=知识建构中的积极作用。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能动性,才能更好的学习和深造,才能有所突破。在教学方法上,建构主义认为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的世界,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实现新旧知识的更替和结合,要提高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作用。建构主义下的教学对学生和老师的要求都很高,要求学生课后的学习和教师课下的工作更多,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表达沟通能力和精湛的教学技巧。
二、 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所谓创新精神,指的是人们对真知的追求和兴趣,人们的探索和求知欲,对新事物的感知能力等。创新精神的实质就是要敢于抛弃旧思想、旧观念,敢于接受新鲜事物,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动力和重要精神。
1. 创新精神和初中数学教学
创新精神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必不可少,这也是教学中着重培养的一个方面。初中数学的创新精神要从两个方面理解:第一、初中生是从小学阶段过渡来的,课程中的教学内容完全不同于小学,初中生对于数学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上升在一个高度,对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经常学生们会感到数学太难,导致学习成绩很难提高。第二、初中数学的教学中,学生们对新的知识不熟悉了解,产生很大困惑,学生的思维方式跟不上课程内容发展。我们必须找到一种良好的教学和学习模式,提高教师的教学技巧,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效率。从这两个方面来说,创新思维对于初中数学教育意义重大。
2.初中数学教师的创新精神培养
作为老师,首先要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和模范,具备优秀的教学能力,在教学中具备创新思维和精神,要正确认识创新精神,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大胆想象,允许学生的离奇想法发挥,对于每一个小的思维老师不能武断制止,给以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建立良好的师生管理,既是师生,亦是朋友。课堂上转变角色,要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导作用。建立科学有效的创新教学方式,敢于改变。
3.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学生创新的培养是重中之重,因此要改进传统的教学方式,努力营造良好的创造氛围,老师要做足功夫探索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发挥的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应用现代化的设备和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课堂积极主动性。要构建活跃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学中教师要认真的引导,解放学生思想,活跃学生思维。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和课堂上积极讨论提问,要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有道是尽信书不如无书。同时,设定客观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传统的教学评价主要是成绩,这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不利,因此要改变这一陈旧观念,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侧重学生动手能力,老师对学生进行评定时,对有创新的学生提出表扬,鼓励学生勇于创新,使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形成班风乃至校风,从而促进全体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三、 初中数学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的对策
1. 冲破思维定势
教学中的思维定势不可取的,阻碍了教学的发展,墨守成规的教学模式不利于教育事业的进步。定性思维分为两种:权威和从众心理。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定性思维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师言语的权威性,长期以往,老师的话比父母的话更管用,从而形成认为老师的话就是真理,但是有时候不能避免教师的错误言语,这都都有可能对学生造成一定误导。因此学生要善于质疑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内容,要心中有数,打破思维定势。建立学生的主动积极性。数学课堂上表现积极、优秀的学生他们都能够独立完成自己的作业,具有自己的主见,敢于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和质疑,自己思索解决数学难题的办法。对于初中教师来说,要重视学生主动积极性的发挥,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看法,对于老师的教学内容善于质疑,多问几个为什么,从而形成主动型人格。
2.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并给与肯定
课堂上教师引导和启发学生对数学中的定理、公式的探索,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采用不同的方法解一道数学题。例如数学中的这个定理:尺规作图是不能三等分线段的,也不能三等分角。在课堂上老师可以这样的提问:“既然尺规作图可以解决二等分、四等分,为何无法解决三等分?有没有同学可以做到三等分的?如果做到了就是数学家了”。当学生们听到这样的鼓励后,他们可能立刻动手作图、证明。这一过程正是在老师的激发和鼓励下学生开始积极思考动手,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此,数学教学中要不断给学生鼓励加油,对学生的思考给予肯定,即使学生回到错误也不要紧,关键是调动学生积极思考。
3. 养成良好的创新思维习惯
创新思维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很长时间的积累和磨练,对于初中生而言,要加强他们的创新思维锻炼,老师要关注生活和学习中的每一个细节,让创新思维贯穿于生活的没一个角落。例如老师在课堂上可以这样提问:“测量一栋楼的高度能采用什么方法?”。讲到几何题
的时候,可以问:“如何一笔画出一个圆和圆中心的一点?讲到函数的问题时候可以问:“此函数的表达式有没有更简单的形式等。创新性的提问引导学生创新性思考,对学生创新思维的提高有很大作用。
4. 初中数学教学中创新人格的培养
初中生正处于人格建立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的初中生自主性、叛逆性增强。伴随着学生人格的逐渐建立和成熟,教师更要关注他们的人格发展,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人格,培养学生的使命感、事业心和顽强的毅力,帮助他们塑造良好的学习生活心态。对于初中生来说,没有创新人格,很难发挥学生的潜力,学生的创新思维很难形成。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要通过初中数学教学与日常教育活动来渗透初中生的人格教育,例如开办一些讲座等,不仅能够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深化,也有助于学生创新人格的形成。在课堂上,给予学生更多独立思考的空间,要尊重学生的想法,教师给予正确的引导,在各方面给予指导和纠正,从而培养学生独立自信的人格。
培养学生的容纳型、灵活性人格。容纳型人格指的是在学习中要善于听取老师和同学的观点,在课堂上善于谈论和分析,从而形成知识的互补和借鉴。老师要建立宽松的课堂气氛,让同学们畅所欲言,互相取长补短,学习中重视团结协作,增强交流,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的灵活性人格主要表现为反应快,思维敏捷,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强等,灵活性人格对于初中生的发展,对于数学课堂的表现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作为初中老师,要重视学生灵活性人格的培养,要从不同角度和侧面思考,并且与老师同学交流。此外,创新方法的培养也是不可忽视的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是初中教学中主要课题之一,创新的方法很多,不同老师要根据学生学习情况不同灵活应变。
5. 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初中数学教学中,理论和实践教学要同步迈进,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眼、耳、鼻舌、身等多种感官,让初中生积累丰富的典型性感性材料,从而建立起清晰的数学习表象,更好地进行公式、定理之间的比较、分析和概括等一系列思维活动,从而参与到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在课堂上让学生担任老师角色,学生讲,学生听,学生评,让学生亲身参与到活动中,保证学生比较牢固的掌握课本上的知识,对知识的分析也更加清晰透彻。久而久之,学生会从一般参与者到拥有了参与的意识,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锻炼了创新性思维,有利于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参考文献】
(一)缺乏针对数学概念记忆的策略性知识。我国是一个教育历史悠久、教育经验丰富的国家,特别是在“记忆学”的研究与应用上取得了较好的成就,这在“应试教育”教育阶段发挥了一定的作用。随着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理念的提出,数学“记忆型”教学突然在理论上被界定为“数学应试教育”的代名词。这样一来,向来受到重视的“数学三基”数学理论研究失去了往日的光彩,同时,理解型学习数学知识、创造性解决数学问题,最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一越成为当前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培养目标的内核与教育界理论研究的热点。这意味着前者已经成为初中数学教学视阈的一个“真空地带”。可从我国数学教育教学规律可以看出,“记忆型”教学是初中数学学习必不可少且占有重要地位的方法论。因此,不能因为素质教育的倡导就彻底否定了记忆教学的价值,或者说割裂了记忆与创新教育的必然联系。
(二)缺乏权衡记忆与理解的关联意识。在“应试教育”阶段,大部分初中数学教师只顾及数学知识传授的量的积累与扩充,从而忽视了学生学习知识质的积淀与提高;只强调向学生“填塞”数学知识,从而忽视了“填塞”的方法论要求。这一阶段实质上是记忆完全占据统治地位的阶段。而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作用下,许多数学研究者有这样一个共识: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决定了数学知识的学习必须有学生自己理解过程的参与。此观点后来不断被强化,以致于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初中数学教学实践走向了一个与前者完全相反的极端,即理解完全占据同志地位的阶段。但经过艰辛的理论探索后,一条数学教学科学规律终于得到广泛的认可:数学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应该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动态化过程。记忆与理解的最佳结合点在于寻求恰好的“平衡支点”。
(三)缺乏系统性数学概念梳理意识。记忆学显示:有效的数学概念记忆的结果应该是使数学概念在大脑中以网络链接模式有机组合的。初中生的数学知识结构只有也只能以这种模式存在,才能更加利于以后知识的择取与应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同样显示:只有学生自身经过同化和顺应作用形成的知识结构才具有基础性、可辨性、适用性的品质。数学理论的逻辑体系更是决定了数学概念应该是一系列概念环节互为相扣的链条有机体系。
但是,初中生特别是那些在数学迷宫里徘徊不前的学生,长时记忆体系中的数学概念却是孤立的、散乱的。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除了学生没有有效地讲求记忆策略和没有处理好数学概念理解与记忆的关系外,主要是学生没有整体意识,没有从宏观上梳理所记住的数学概念,更没有理清数学概念间的联系。其实,即使在教改后的现在正在应用的数学教科书里,很多基础练习都是针对一个或几个具体的概念而设计的,并没有为学生提供从整体上去理解和把握节、章,甚至是一册数学教材中的概念关系的练习。
二、初中生记忆数学概念的对策选择
数学思维是指学生在对数学认识的基础上,运用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思维的基本方法,理解并掌握数学内容,而且能对具体的数学问题进行推论与判断,从而获得对知识本质和规律的认识能力,数学思维虽然并非等同于解题,但我们可以这样讲,数学思维的形成是建立在对数学基本概念、定理、公式理解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思维有利于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
1.初中数学思维培养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初中数学教学已由原来的“重成绩”转变为“重能力”,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数学思维的培养,不仅能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而且还能帮助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与此同时,初中数学思维培养,不仅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基本前提,同时还是教师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根本保障。
2.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多样性
初中数学是人类智慧的总结,体现了人类思维发展的成果,是一个内容丰富的思想体系。初中数学虽然只是基础教育,但是在素质教育观下,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角度出发,初中数学知识的编排和问题的设置也是呈开放性、多元化的。因此,要在教学中适当的尝试对学生进行多种思维的训练,力求在保证学生掌握多种思维方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毕竟,对初中学生而言,进行跳跃式的、非常规的独立思维培养,是具有一定难度的,教师只有让学生在吸收多种思维内涵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启发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中尝试独立思考,找到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这就需要具体到数学问题解决上了。
3.培养学生观察问题的灵活性
要想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能力,增强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得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只有从观察能力着手,提高学生判断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才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个性思维。一般来说,数学思维的形成,总是先要对问题有正确的认识,能看透问题背后的规律和实质,唯此才可能寻得思维的突破口。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落实到实际数学问题的解决中,也就是要培养学生审题能力。众所周知,良好的审题能力,是解题的关键前提,审好题才能把握问题的本质,才能找到最好的解题方法。
4.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在学生初步学会如何思维和掌握一定的思维方法后,应加强思维能力的训练及思维品质的培养。要注意培养思维的条理性与敏捷性。根据解题目标,确定解题方向。要训练学生思维清晰,条理清楚,遇到问题能按一定顺序去分析、思考,对复杂问题应训练学生善于于局部到整体再从整体到局部的思维方法。学生在思维过程中,要能迅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要注意培养思维的严密性和灵活性。每个公式,法则、定理都有它的来龙去脉,都有使它成立的前提条件,都有它特定的使用范围,要做到言必有据。选择一些习题让学生先做,再针对学生思维中的漏洞进行教学分析。
5.对学生数学思维培养的教法与学法进行指导
5.1 利用一题多解,训练发散思维。教学中注重发散思维的训练,不仅可以使学生的解题思路开阔,妙法顿生,而且对于培养学生成为勇于探索新方法、新理论的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一题多解是训练发散思维的好素材,通过一题多解,引导学生就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位、不同的观点分析思考同一问题,从而扩充思维的机遇,使学生不满足固有的方法,而求新法。
5.2 利用互逆因素,训练逆向思维。逆向思维是在研究问题时从反面观察事物,去做与习惯性思维方向完全相反的探索,顺推不行时考虑逆推解决,探讨可能性发生困难时考虑探讨不可能性,由此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事实上,正向思维定势经常制约了思维空间的拓展,有时,正面解题很难,不妨改变思维方向,就会柳暗花明。
5.3 抓住分析时机,训练联想思维。联想能使学生进行多角度地去观察思考问题,进行大胆联想,寻求答案。在教学中,教师应抓住有利于训练联想思维的时机,强化训练。
5.4 “导入出新”──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引人入胜的教学导入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以“创设情境”,“叙述故事”、“设置悬念”等新颖多变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及早进入积极思维状态。
5.5 “错解剖析”──提供给学生题解过程,但其中有错误的地方。让学生反串角色,扮演教师批改作业。换一个角度来考察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寻找错误产生的原因,以求更好的加深对知识的掌握。
5.6 “例题变式”──从例题入手,变换条件寻求结论的不同之处;变换结论寻求条件的不同之处;变换提出问题的背景,寻求多题一解;变换问题的思考角度,寻求一题多解;……以变来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
5.7 “编制试卷”──列出考查知识点、考点、试题类型,让学生自己编制一份测验试卷,并给出解答。使学生站在老师的角度体验出题心理,更好的掌握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
5.8 “撰写小论文”──根据学习体会、解题经验、考试心得等等,撰写学科研究性小论文。选择比较好的指导修改并编辑出版,激励学生善于进行总结,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总之,数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综观全局,充分协调教学中的各种因素,采取教学技法,激活思维能力,运用人格力量,弘扬学生个性。
一、概述
为充分顺应现代化教育需求,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正确实施素质教育,优化改革日常教学是摆在中小学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在日常的中学数学课堂中,仅仅依靠教师展开教学活动是远远不够的,需有效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合理利用各类型与教学相关的信息资源努力为学生营造出和谐的学习环境,实现中学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效率的优化提升,奠定优良的数学课程实施基础。
在现代教育下,初中数学的改革与创新
新课改理念提出:“数学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在数学价值观上的发展,对于数学拥有深刻的理解。”从中可以看出,数学教育急需补充新鲜血液,课堂教学可谓是新课改的核心内容,中学数学教育工作者需积极转变现有的教学观念,革新教学模式,着手于新的教学方法理念,将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充分调动起来。
2.1 积极重现数学知识形成过程引导学生充分理解抽象概念
针对中学生数学学习来说,整个学习过程中均需学生能够积极参与以及充分经历相应的数学抽象概念形成过程,促使学生思维能够获得良好启发,然而,伴随着数学知识抽象概念的逐步构建,其较强的逻辑性日益突显,若想将更为抽象的数学知识概念逐渐转化成为学生能够充分理解且有效接受的知识,则需在合理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基础上,使用各类型数学教学方式展开课堂教学,比如说设疑法、实验法、练习,归纳引入,通过较为生动形象的画面将抽象性较强的理论充分合理地展现出来,引导学生逐步建立起完整清晰的表象,帮助其进一步深入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实现其数学学习效率的优化提升。比如,通过多媒体把数学知识生动形象的展示在学生面前,在讲授“距离”这一概念时,可以通过同学们感兴趣的动画片龟兔赛跑把学生带进奇妙的动物世界,让同学们成为动画中的主人,通过动画讲解距离、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的同时使学生能更好的理解抽象知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相互讨论,举一反三,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再比如说,进行三角形任意两边和大于第三边知识讲述的时候,能够通过几组不同长度的三条铁丝,让学生自己动手,判断哪些铁丝能顾组成三角形,且可组成三角形的三条铁丝间存在有何种关系,并将相关数学理论合理引出,使学生在动手过程中完成知识学习。
2.2 理论始终联系实际
在所有学科教学过程中,将理论与实际有效地联系在一起可谓是所需坚持的根本性原则方法,人们就此已经达成共识,在此需要注意的是,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并不仅仅被简单地理解成为理论加上简单的实例,或者是知识与联系,需要明确的内容为,单单就中学数学教学来说,将理论与实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旨在使学生能够实现对数学知识的有效把握与理解,能够真正运用数学知识实现对各类型现实问题的合理解决,在此进程当中,使得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被充分激发出来,其数学意识得以有效增强,数学知识创新应用能力得以充分培养。所以说,在日常的中学数学教学中,应该从学生熟悉的生产生活以及相关学科实际情况出发,认真展开对比分析、综合观察、推理判断、概括以及抽象,从现实问题中获得对应的数学规律道理,帮助学生将实际问题抽象转化成为数学问题训练,基于此引导其能够将数学知识有效地应用在日常的生产生活实际中。比如说在进行《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的学习时,开始就设置问题:一块三角形的玻璃,不小心打成了三块,要裁用同样大小的玻璃,要不要将三块都带去?为什么?如果带去一块可以的话,应带去哪一块?为什么?这样创设问题情境,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迪思维,激发学生去不断追求新知识。
2.3 重点关注中学数学教学方式的优化改进
有效运用各类型教学方法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教学,一旦脱离正确的教学方法,则所制定的教学目标便难以获得实现,目前,中学数学教学正处于不断探索新型教学方法的进程当中。新《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此需要着重强调的是,为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以及教学质量的优化提升,中学数学教育工作者则需将正确的教育思想作为指导,充分掌握学生学习中学数学的相关特点,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方法展开合理研究,不断实现教学规律的深入探讨,优化改进教学方法,在将教师主导作用有效发挥大的同时实现对学生主体学习自觉主动型以及积极创造性的充分激发,鼓励教学多坚持采用启发式教学,尽可能规避注入式教学。
2.4 通过探索情境的优化创设引导学生实现对问题的深入探究
在现代教育的大背景下,努力为中学生创设较为丰富的教学情境,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热情充分激发出来,使得其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日常的数学学习中。情境服务于数学教学,则就必须具备有很高的数学价值,能够实现跟具体教学的目标的有效融合,形成合理的推理演算,催生深刻数学体验,充分揭示数学本质,使得学生数学素养真正获得提升。譬如说在网络教室中,采用几何画板,让学生亲自在电脑上进行线段长度度量与线段比计算,该种类型的教学设计不仅能够充分突显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同时能够帮助其具备有进行主动探索的精神,使其能够积极地徜徉在数学知识海洋中,通过不断的学习训练是实现自身数学能力的优化提升。
三、后记
综上可以知道,在现代教育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改革已然成为大势所趋,通过合理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革新教学模式,优化改进教学手段,认真贯彻新课改理念,能够使学生思维得以启发,其求知欲望得以有效增强,在实现学生数学素养提高的同时优化提升初中数学的整体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140007
“初中数学教师专业发展”是初中数学教师的理论素养、教学水平、科研能力不断提高和完善的过程.所以研究初中数学教师专业发展对于初中数学教师理论素养、个人素质及教育教学观念提高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初中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对初中数学教师专业素养的要求越来越高.要建设一支“学习型、研究型、创新型”的初中数学教师队伍,必须加强初中数学教师理论素养、教学水平、科研能力的发展.由于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广大农村初中数学教师专业发展还未得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还十分落后.
1.农村初中教师对教材的掌握程度不够系统
从2012年开始,初中数学学科又进行新一轮教材改革.教材从内容到结构都发生了全新的变化,所以,有些教师难以适应新教材的要求.几年来,教材的频繁变化,使学科教师很难对整个初中数学教学内容有一个全面的掌握.大部分学科教师只能熟悉一两个年级的内容,例如,人教版的初中数学教材中,关于“梯形”的内容,旧教材对这部分内容介绍得很详细,但改版后,这部分内容被删除了.这样不利于学科教师从整体上把握教材体系.
2.农村初中数学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还需不断提高
很多农村初中数学教师仍然摆脱不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大多仍采用讲授式为主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堂上只是依据教材的内容,就教材照本宣科.根本不顾教材重点、难点的把握,不顾教法和学法的指导.只注重教师的“教”而不注重学生的“学”.教师高高在上,没有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能力太差.例如初中数学的几何部分内容,都需要教师要有较高的使用几何画板软件和利用电脑制作课件的能力.这是很多初中农村数学教师所不具备的.总之,主要原因还是农村初中数学教师驾驭课堂能力比较差.
3.农村初中教师教育教学科研能力还需努力提高
长期以来,很多农村初中数学教师对教育教学理论研究存在误区,认为搞教育科研是那些“脱离实践”的专家的事情,与教学一线的教师无关,使得很多好的教育教学经验得不到总结,多种教育问题得不到及时的解决,从而导致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缓慢.调查表明,很多农村初中学校没有一个专业教师,缺少学科带头人,很难开展校内的学科教研科研活动.加之数学学科教材变化速度快,给教师的教学带来极大的不便,教师很难潜下心来钻研教材,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教师的进取心,他们对教育教学科研没有多大兴趣,能不写尽量不写教研文章,更不用说专注于某一方面的课题研究了.上述这些因素导致农村初中数学教师加强个人专业发展的积极性降低,学科教师队伍专业发展停滞不前.
二、解决农村初中数学教师专业发展问题的对策
针对广大农村初中数学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结合教师专业发展趋势,我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1.加强学习和培训是初中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21世纪是信息化社会、知识经济时代,终身学习对教师的生存和发展极为重要.“管用一生的一次性教育”,已被“贯穿一生的终身教育”所代替,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也就是说教师必须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才能把课教好教活.所以教师必须在慷慨“给予”的同时努力“汲取”,变“教”为“学”,变阶段性“充电”为全程学习、终身学习.广大农村初中数学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要积极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数学专业及相关学科的学习和教育理论、心理科学、信息科学的研修,还要利用假期参加高一级的学历、学位教育和岗位培训.例如参加新课程教材培训班,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每次教材修订的变化,及时调整教法与学法.除此之外,还应参加本科函授、研究生课程班进修、攻读教育硕士、参加骨干教师培训班等.
2.加强教师之间相互观摩和相互交流是初中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学记》说得好,“相观而善之谓摩”,它倡导的是一种互相学习切磋,而各有补益的思想.广大农村初中数学教师要通过学校教师之间的相互观摩和相互交流来取之所长,而补己所短.这主要体现在平时学校举行的教研课、公开课等教研活动中.例如本人参加本学期教研组课题为“正方形的判定”的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中,各个教师就在教学质疑与讲台上下智慧互动,使大家都取得很大的收获.当然,还可以通过“请进来,走出去”广泛参加各级数学教学研讨会、数学学术报告会或讲座、数学学会与数学教学研究会等专业组织的有关主题活动,与学科同行及有关人员切磋交流获得提高.
3.加强教学反思和教学研究是初中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教学日志、教学反思是实现自我反思、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最好方法.教师只有通过各种方式实现自我完善,才能推进自己的专业发展.而在众多自我完善的方式中,教学反思无疑是非常有效的一种.在教师个人反思的基础上,还应引入“学生反思”.学生是教师教学效果好坏的最有发言权的评判者.他们受到教师最长期直接的影响,他们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价往往比一些“临时听课”的专家的看法更加全面和细致.反思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价有助于教师全面总结教学方式、教学理念,不断提高专业发展水平.同时,教师应改变教研观念,善于把平时的教学日志、教学反思总结出来的一些经验、心得、案例撰写成论文,并积极参与课题的研究工作.不断总结,不断提升,对自身专业迅速发展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面对农村初中数学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我们只有正视这些问题,认真学习,努力探索,勤于实践,善于思考,才能有效地促进农村初中教师专业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定伟. 试论边远山区初中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现状与对策――以兴文县初中数学教师培训为例[J]. 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08(11).
[2]叶澜.新世纪教师专业素养初探[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8(1).
一直以来,传统的数学课程与教学带给一些学生的真实情感是害怕、不懂、难学、枯燥、无用,希望自己早日摆脱数学的桎梏已成了这些学子的直接心声。教师如何有效地教,学生如何有效地学,如何通过教学更好地促进人的发展等问题是国内外教学理论研究者及教学实践者研究的主要课题。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是我们教师最为关注的问题。
1自主学习观
自主学习就是学生自己主动地学习、有主见地学习。在传统教育理论中,教师是教育的主体,学生是教育的客体。现实的教育活动中,也有许多教育工作者确实存在着只把自己看做主体、把学生看做客体的倾向,而许多学生也只是把自己当做单纯接受知识的消极被动的“要我学”的客体。因此,现实生活中的相当多的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完全依赖教师、学校和外部环境,把自己的大脑当做接受知识的白板,甚至自身的学习兴趣、情感也完全依靠教师和外部环境引发。这种学习者缺乏自觉主动学习的愿望和要求,把学习当做完全迫于社会、家庭和他人的种种压力不得已而为之的额外负担[2]。这种学习者习惯于被动接受灌输而不善于主动探求和消化知识,习惯于让书本知识、教师和外部环境牵着自己的鼻子走,而不是主动驾驭书本知识和外部环境。这种传统的学习观念应该为“自主学习”的新观念所取代。
初中学生的数学认知过程,主要是一个建构过程.建构思维是指发现或发明数学概念、真理、公式和命题以及形成蕴涵于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的个人主见,建构思维包括外源建构思维、辩证建构思维和内源建构思维,外源建构是指通过有意义学习对有正确标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建构,建构的结果应符合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外在的正确标准;内源建构思维则是主体通过合情推理、逻辑推理、统计分析以及数学实验对数学概念与数学命题的发明,或者通过归纳总结、概括综合、特殊化以及一般化等思维活动形成带有个性特征的数学思想方法。
2自主学习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2.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激励、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一旦学习者有了强烈的学习动机,就会主动去思考“学什么”和“怎么学”等问题,就会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抓住一切机遇,克服困难,按自身的需要去主动寻求知识。因此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学习者由内部或自我激发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前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成分,是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推动学习的直接动力。由于数学抽象、难懂,不少学生畏惧数学,逃避数学,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由于产生兴趣的两个基本因素是求知欲和对客体肯定的情绪态度,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以这两个方面为基本出发点[3]。
2.2引导学生树立自主学习观,形成符合自身的学习方法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十分重要,不可轻视,但也不能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因为学习是在学生头脑里进行的,别人无法替代。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态度、乐学好学的情感和积极学习的行为,在发展初中生的智力水平的同时,增强主体意识,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自觉地、有主见地学习,树立起自主学习观。例如,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反思,正确识别和评价自己所获得的数学知识、技能、学习能力与方法,掌握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性格等情况,扬长补短,适时地给予指导和帮助。
3教学案例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必须倡导的学习方式,教师已经形成共识.它有利于形成探究学习的情境,培养学生自主参与意识与合作精神;它能促进学生社会化发展的进程,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但相当一部分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只重形式,追求表面热闹,不求实质,走进了“合作学习”的误区,不利于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合理满足学生好胜心理,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创新能力。学生都有极强的好胜心。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失败,会对从事的学习失去信心,教师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有必要的。
如在讲授“同底数幂的除法”时。有些同学提出自己的见解:“课本上都是根据同底数幂的除法法则,而我却把被除式变成乘以除式的倒式的形式。再约分。同样能算出结果来。”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肯定学生的创新精神,表扬他能够独立思考。而且言之有理。这名同学又说:“课本为什么不采用我的这种方法?”这时引出今后将会遇到的分式,让大家用两种方法来做。通过对比,这名同学知道了课本上的方法具有普遍意义。在教学中要给学生发表独立见解的机会。对于那些看来古怪可笑的念头要有容忍的精神。要为学生敢于提出问题的勇气喝彩。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数学考试成绩,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分数,让分数满载教师的信任与期待,陪伴学生度过整个学习过程,或许能使分数产生神奇的激励功能。满意的分数比不满意的分数更容易使学生形成数学学习心理的良性循环。教学中通过观察、图案欣赏、图形变换与设汁等活动,大大激活学生的思维。
结论
初中数学思想方法教学应以数学知识为载体,结合教学大纲和计划,按照启发、吸收、消化和发展的认识规律进行总体策划,分阶段、有步骤地贯彻实施。同时,要在教材的知识结构和教学设计上不断完善和丰富数学思想的理念和观点,在数学知识与数学思想方法之间建立有机的结合,形成完整的系统。
参考文献
[1]陈睿. 如何在初中数学课堂上有效的开展自主学习[J]. 成功(教育),2013,02:59.
一、提高教师自身的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一线教学中的创新显得更尤为重要。一线教师必须灵活运用现代教育的课程观、学生观、教育观去指导教学;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主体观;设计以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主动创新意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形成学生的健全个性为主体特征的教学思路。学生的创新意识需要老师的引导,因此,教师就需要提高自身的创新意识。教师应该把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放在首位,重视学生的个性和爱好,给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与学生一起融入到教育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开展丰富的数学课外活动
数学教师应注重将初中数学的课外活动设计得丰富多彩,提供寓教于乐的实践题目,并且指导学生以各种方式去进行数学实践活动或研究鼓励学生要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及特长,去选择适合自己的课题活动。这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至关重要。如:生活实例、课题研究、调查统计等。鼓励学生走出课堂,亲身感受身边的数学,到社会中去观察实践,列举生活中的点线面、圆锥、圆柱等方式,以此提升学生主动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促进学以致用,举一反三。
三、设计生动形象的教案
设计出生动的教案是判断教师思想和业务素质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准。设计的例题能够让学生知道数学知识在现代化社会中的广泛应用,能够促进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的便捷,是参与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工具。例如:丰收果园场生产草莓,采摘后直接在市场上销售,每吨利润为4000元,经初步筛选后销售,每吨纯利润可达9000元,若再经过精细加工,并包装后,每吨利润可达15000元。该果园场本季节预计可生产草莓500吨,加工进度是:如果对蔬菜进行粗加工,每天可加工60吨,如果进行进一步加工,每天可加工18吨,但两种加工方式不能同时进行且受季节等条件限制,公司将这批草莓销售或加工完毕必须在20天的时限之内,为此公司研制了三种可行方案:第一种方案是将草莓全部进行粗加工;第二种方案是尽可能多地对草莓进行精细加工,剩下的在市场上直接销售;第三种方案是将一部分水果进行精细加工,其余的进行粗加工,并恰好用20天完成。请算一下哪种方案最佳?这道题可以把数学中的一元一次方程,分类思想,以及现实生活中的利润问题较好地结合起来,一方面应用一元一次方程的有关知识和分类思想,另一方面让学生们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四、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传统的教学手段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显然不能适应现代的教学要求。在教学中,除了教师、学生和教材三个环节外,还应该加上多媒体一个重要的环节。多媒体的作用显而易见,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展示出图文并茂的教学内容,利于教学情境的设计。学生利用多媒体,也可以快速地获取信息,生动形象,不仅仅能学到书本的知识,还可以从光盘、网络等多种途径获得,摆脱课本的诸多限制。最重要的是,通过多媒体的互动,学生可以更好地参与教学过程。在运用多媒体进行初中数学教学时,对教师需要进一步地进行多媒体信息培训,加强其对计算机软件和一些应用软件的学习和运用,如果教师不能够熟练地使用这些工具,就难以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灵活生动的教学和演示。此外充分发挥各种多媒体的功能,让学生亲手使用各种工具,加强数学实验在教学中的应用,能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提高学生自觉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五、建立反馈和评价机制
学习是一种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引导学生进行全面主动地参与学习是一种最有效的方式。只有让学生直接参与探索新知识的全过程,才能使其领悟和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大胆地为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各种感官功能,让学生参与观察、思考、讨论、实验,才能使他们能够多动手、多动口、多动脑,在学习过程中,建立起自主学习的最佳手段是优化课堂教学中的反馈与评价。教师的主导作用不仅仅体现在课堂提问环节,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处理突发和反馈问题的应变能力上。评价的作用并不限于引导学生了解自己与目标要求的距离,它还是老师处理学生反馈的重要途径,要通过评价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坚定学习的自信心,营造出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学生一旦答错问题,老师的处理要能使学生感到老师评价中肯、态度和蔼,从而端正态度,虚心接受,进而产生主动求知的欲望,以良好心态投入到学习中去。
教学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考试,诸如单元测验、章节测验、期中及期末测验等考试不仅让学生头痛,而且让教师头疼,这个时候总会有某些学生的成绩不理想。此时,教师要注意运用二次评价来评价学生的成绩,给予他们修正的机会。利用二次评价的过程中,可以试着在不讲评试卷的前提下,用原题对他们进行二次测验,并鼓励他们第二次要有所进步。学生有了提高的积极性,会主动反思自己,在无形中更提高自己对知识点的掌握和运用熟练程度。第二次的试卷可以请同学互相批阅,互相复查,从中找出共性问题,到达共同提高的目的。由此可见,评价的激励作用,以及相关的连锁反应,均能够起到促进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成绩的作用。
六、为学生建立起数学思维方法
数学思维方法是数学知识发生的提炼概括和升华,教学把知识从思维方法的角度作提炼,形成观点,这个过程使知识向思维方法转化。在单元小结、总复习时更应十分重视用思维方法来概括。数学思维方法甚至比数学知识都重要,它是人类长期数学发展的经验总结和智慧结晶。只有知识教学与思维方法教学同步并重,知识与思维才能协同发展和完善,使学生灵活地运用数学,以及进行数学创造,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奠宙,宋乃庆.数学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