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7 09:21:3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初中数学教学理论研究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一、数学思维中的感性思维
教师应该从培养学生的感性思维着手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体验是检验理论的直接活动,体验式学习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亲自参加应用数学知识的实践活动。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印象深刻,在实践中学到的知识会在大脑中留下深刻的记忆。学生在此过程中习得的知识会运用得更灵活,可广泛应用于分析思维和研究中,使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相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掌握分析数学问题的方法,为解决复杂多变的数学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在教授图形的视图时,教师可以将准备好各种立体图形模型摆放在一起,然后让学生从各个角度观察,并将观察到的图形画在纸上。然后,讨论对摆放的模型进行怎样的动态操作就可以得到它的视图。有的学生解决办法是:哪一侧的侧视图就相当于从那一侧将模型垂直压扁得到的平面图形。这是学生在体验中得到的方法。其实,当学生对教师介绍有关的数学现象和数学事例有了比较充分的感性认识,而用已学的知识又无法合理地说明和解释这些现象与事例时,便会有强烈的求知欲。这就使得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听老师讲解时注意力更集中。运用体验式的教学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接受知识的速度,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而且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二、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思维
内容高度抽象,语言精确是数学的特点。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容易产生语言上的障碍和思维上的空白。初中数学教师可以从有利于提高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出发增强学习的目的性、方向性。应该让学生知道学习过程、思维过程、思维的形式和方法,调动其自觉性和主动性。只有自觉地遵循思维规律进行思维才能使概念明确、判断恰当、推理合理、论证得法。具有抽象逻辑性,培养出深刻性的思维品质,这是一切思维品质的基础。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思维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克服数学语言的障碍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应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数学的语言符号、数学专用名词、概念等,并规范书写过程,在运用中习得数学的专用语言。这一步只是掌握数学语言的表层环节,为更深层次地掌握数学语言打基础,就像学习汉语一样,首先能认识汉字并知晓其意,然后理解汉字组成的句意、段意以致整篇文章的内涵。数学更深层次的语言能力,即为在认识数学符号、名词、概念等的基础上,能理解数学语句的含义。例如,在《一次函数》一课中,学生在从常量到变量的理解上有一定的困难,函数的概念对他们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教师可以从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常量出发引进函数的概念,教授学生是相关的数学符号含义,并通过具体实例、图像等手段,使学生理解什么是函数,然后对函数的知识进行讲解。在教学研究中发现,学生理解了什么是函数,接受有关函数知识的速度会大大提高,然而对于没有真正理解函数概念的学生,在接受函数知识的速度和深度上都不及前者。
2.从规则中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规则是几个概念之间的关系,以命题的形式存在,并用言语命题表达,是公式、定律、法则、原理等的总称。“规则”对于初中生来说更抽象。在初中教学理论研究中,笔者发现让学生先接触在某种规则下发生的实例,然后让学生自己从中找出其背后隐藏的规则的教学方法颇为有效。例如,《图形的全等》一课中,因为学生已经学习了图形的平移、旋转、翻折等知识,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一对全等图形进行一系列动手操作,如测量它们的边长、角度,旋转,重叠等,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出全等图形之间对应边、对应角相等的关系。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提高了从实践中归纳抽象规律的能力,并加深了对这些规则的理解。
3.通过解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思维
数学教师在解题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思维是很重要的。若学生在复杂的解题过程中学会总结、概括,从有限的练习题中得到一般的解题方法,则对提高解题能力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以“一元二次方程的判别式”的应用为例,在学生做题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总结概括解题过程中“判别式”什么时候适合用,怎么用,并且要灵活用。判别式不仅可以用在方程解的个数判断,而且可以应用在函数图形的判断等方面。在解题过程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对“x ・x =c/a;x +x =-b/a”的灵活应用,判断与解有关的问题,以及函数图形位置形状的断定。这些只有通过在解题中体会总结才能达到灵活应用的程度。由此可见,在解题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对提高抽象思维能力具有很重要作用。初中数学教师对于数学课本中的“综合与实践应用”这一部分应该加以重视。“综合与实践应用”是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结合的环节,是将感性认识上升到抽象理性思维的重要过程。
结语
初中数学优秀课教学设计的原则
新课程的改革对初中数学的教学标准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初中数学教师对当前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进行新的思考和设计,将教学的重点由传授知识变为引导学生积极探索、灵活运用、独立思考、善于创新等.为了能够顺应新课程的改革,使课堂教学更加优质高效,初中数学教师在进行初中数学优秀课教学设计时应遵循三个原则.
首先要遵循建构性学习的教学设计原则,主要是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在数学学习中积极自主探索,并加强与他人的合作交流,不断地增强自己的实践能力.对于初中数学教学来说,倡导建构性的学习方式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符合新课程改革对初中数学教学提出的新要求,另一方面能够使课堂学习更加高效,提高数学教学的效率.
其次要遵循问题情景创设的教学设计原则,问题情境的设置能够使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开阔自己的思维方式,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也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重要的途径之一.数学知识往往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逻辑性,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要想达到高效和准确的效果,就需要具备较强的运算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这些能力是需要学生长期的积累和观察才能慢慢培养的;而教师可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针对性的情境创设或者进行一些实例的列举,这样对于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来说是非常有效的,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初中数学优秀课教学设计遵循问题情境创设的原则是很有必要的.
最后要遵循交互式的教学设计原则,交互式的教学原则要求教师要转变自身的角色,由以往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交流者与合作者,改变以往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性,引导学生主动进行学习,主动发现问题并独立思考问题,最终积极解决问题.交互式的教学方法是目前初中数学教学中重要的方法之一,可以加强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
对初中数学优秀课教学设计
的几点思考
为了使初中的数学课堂教学更加优质高效,教师应该在教学设计原则的基础上,对大量初中数学优秀课教学设计的案例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并针对当前教学方法设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不断地总结和改进,进而探索出能够适应新课程改革要求的初中数学优秀课教学设计.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课题
在初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这就要求教师要在讲授知识的同时有效地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情景实例,为学生创建灵活多变的问题情境,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求知探索的欲望,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效地帮助学生更好地建立数学模型,加快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首先是原型创设,即老师将问题创设在现实的生活中,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这样就能够大大地激发学生探索问题和求知的欲望.例如,在讲到有理数的乘方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设置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将一张厚度为0.1毫米的纸对折一次,它的厚度会变为多少呢?如果将它对折两次之后它的厚度会是多少?对折三次呢?对折二十次呢?在教师提出这些问题之后学生就会发现他们所用的纸对折不了二十次,在发现这个问题后教师接着提出另一个问题:如果这张纸足够大,能对折超过二十次,那么对折完之后它和一座高山相比谁更高呢?问题提出后就会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样也就引入了有理数乘方的教学.
其次是多媒体创设,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多媒体技术已经被广泛地运用到教育领域,在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充分利用图片、视频、动画、各种计算机软件等,将数学知识直观立体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枯燥复杂的数学知识变得更加简单化,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例如,教师在讲授到轴对称图形的时候,可以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在生活中所出现的各种各样的轴对称图形,如蜻蜓、蝴蝶、枫叶、天平、飞机、风车等.通过展示观察之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一些问题,如: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是什么?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是轴对称图形?由于这些事物都是来自于实际生活中,比较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因此通过这些事物的展示,不仅可以增加整个课堂的趣味性,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进一步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审美情趣.
(二)进行实践操作,加强交流感悟
实践操作的教学方法也是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教师通过设置实践活动,将活动的内容与理论知识有效地结合在一起,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灵活性和人性化地处理教材,给学生更多的思维空间.一个好的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轻而易举地掌握原本枯燥难懂的数学理论,最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讲到勾股定理的时候,可以设置相关的实践活动,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来真正领会勾股定理的概念.具体内容为:将班里所有学生按照前后四人为一组的规则分成若干个小组,然后动手将准备好的四个完全相同的直角三角形模型拼成一个大的正方形,分别设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为a和b,斜边为c.(1)每个小组用不同的数学表达式将大正方形的面积表述出来.(2)由此可以推导出什么样的结论呢?每个小组的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和自主探究,最终将四个完全相同的直角三角形拼为一个大的正方形,如图1.
经过讨论交流之后提出自己的猜想为:a2+b2=c2,图1中正方形的面积可以表述为:(a2+b2)或者c2+ab×4.经过实践操作,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还可以锻炼学生主动探索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利用小组讨论的形式使学生之间加强交流与合作,营造一种和谐、轻松的课堂气氛.
引言
听是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是语言交际的重要方面。2004年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明确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大学英语听力教学存在“费时低效”的弊端,经过长达10年的学习,学生的听力依然薄弱,一些学生仍然不能用英语自由流畅地表达。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和研究,我们意识到真正制约学生听力水平提高和语言技能全面发展的关键在于语言输入的质量不高以及输出和输入量的不平衡。此外,传统的讲授式、灌输式的单项交流模式,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缺乏积极主动性,严重影响了语言能力的培养。怎样改变当前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的现状,帮助学生有效提高英语听说能力是摆在公共英语教师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英语教师不断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并尝试将其运用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在二语习得研究领域,语言输入和输出一直是学者们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本文简要阐述了语言输入和输出理论,深入探讨两者之间关系,就输入和输出理论如何有效地应用于大学英语听力课堂提出建议。
语言输入和输出理论
1.Krashen的“输入假说”
Krashen在上世纪80年代提出了著名的“输入假说”(Input Hypothesis)。其主要含义是:当语言学习者大量接触略高于自己现有水平的可理解性输入时,语言习得就会自然而然实现。Krashen将可理解性输入定义为“i+1”, 其中“i”代表学习者现有语言水平,“i+1”代表语言发展的下一阶段。此外,语言输入还应具备以下三个特点:相互关联性和趣味性、非语法序列编排性以及足够的输入量。
2.Swain的“输入假说”
基于对加拿大的法语沉浸式教学(Immense Program)的调查研究,Swain(1985) 提出了“输出假说”(Output Hypothesis)。Swain指出,成功的语言习得仅仅依靠可理解性输入是不够的,还必须存在许多可理解性输出。可理解性输出是语言习得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可理解性输出能不断提高学习者的语言使用的流利性,从三个方面促进语言习得,即它的三大功能:(1)注意/触发功能:学习者通过输出,自然而然地意识到自身语言表达中存在的问题,有意识地关注输入中的相关信息,发现自身语言与目标语形式之间的差异,从而获得新的语言知识,并巩固现有语言知识。(2)假设验证功能:语言学习者在语言学习过程中通常会形成很多关于语言结构和形式的假设,输出为其提供了验证假设的机会,同时可根据反馈不断调整自己的语言输出。(3)元语言功能:在输出过程中,学习者反思和分析自己和他人的语言,从中获得有关语言结构、形式和系统等方面知识。
3.语言输入和语言输出的动态平衡
现代外语教学理论认为,语言学习过程由三部分构成,即语言输入(视听、阅读)、吸收(加工、记忆)、输出(说、写)。输入是第一位的,是习得的前提和必要条件,没有足够量的语言材料的输入,输出便是无源之水。输入要经过学习者的内化,才能产生输出。输出在语言学习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只有在输出的过程中输入的可理解性才能得到检验和修正,通过输出,可以看出输入是否被理解。同时,输出提高了学习者对语言的注意力,相对于输入,输出更能促进学习者对语言知识的内化。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输入和输出不可分割、相互依存。任何孤立地强调一方的做法都不可能有效地帮助学习者成功地习得语言。
语言输入和输出理论在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目前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我们认为,要有效改革大学英语听力教学必须以语言输入和输出两大理论为参照,通过多种途径拓宽语言输入,提高语言输入的质量。在有效输入的同时,设计丰富的课堂教学活动促进语言输出。
1.通过多种途径提高语言输入的质量
首先,在选择听力教材上,要坚持输入内容真实性和相关性的原则。听力教学材料应该取材于真实的交际活动,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密切相关,比如校园生活、求职面试、演讲、购物等。通过真实的语言材料,学生可以接触真实自然的目的语,了解交际用语以及目的语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习俗、思维方式等,使学习的内容更加深入,提高学习语言兴趣,激发学习动机。同时帮助学生在课堂活动和真实的社会交际中建立联系,使学生所学的内容能够直接用于日常的交际中,提高语言交际能力。其次,在强调语言材料真实性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现有语言水平,教师要对语言材料进行科学选择和必要删减,以符合语言输入可理解性这一标准。最后,要有足够的语言输入量。在目前大学英语听力课时有限的情况下,教师应鼓励学生课后利用现代通讯设备大量地接触真实的语言材料,扩大粗犷输入。粗犷输入在语言学习中占很大的比重,通过大量的视听,学生会自然而然地吸收许多有用的语言知识,并不断激活大脑中已储存的知识,最终达到输入信息质的飞跃。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收听英语广播VOA或BBC、听英文歌曲、观看英文电影等。另外,教师还应该在听力学习策略上对学生进行必要指导。将精听和泛听有效结合,才能取得良好的语言学习效果。
2.促进形式多样的语言输出
首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增强其语言输出的意识。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将互动教学有效地贯穿于整个课堂。通过设计丰富的课堂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保证语言输出的最大化,提高其语言学习的效率。语言学习的过程必须通过学习者对语言活动的积极参与才能得以实现。其次,将练习性输出和交际性输出有效结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除了进行一定量的练习性输出,如影子练习、跟读句子外,还应给学生提供大量交际性输出的机会,使语言学习从机械的模仿逐渐发展为灵活创造性的活动。课堂活动的设计应该将趣味性、交际性、实用性结合起来,比如角色扮演、看图叙述、采访讨论、命题演讲等。可以让学生以小组活动的形式参与,有利于发挥其主体性,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教师要对学生的输出活动进行积极指导,帮助其提高输出的质量。最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使原本有限的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增加学生语言输出的机会,如开展英语角、英语辩论赛、英语演讲比赛、英语话剧等活动。
结 语
语言学习实际上是语言输入和输出相互结合的过程。外语教学就是为学生创造语言输入和输出的环境,帮助学生不断提高语言交际能力。随着高校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要将语言输入和输出理论自觉地应用到教学实践中,摒弃传统的重输入、轻输出的教学模式,通过多种途径不断提高语言输入的质量,同时设计真实、有趣、实用的课堂活动增强学生的语言输出量,实现输入和输出的有机平衡,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水平。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社,2004。
[2]Krashen,S.D.The Input Hypothesis and Implications,Longman:Longman,1985.
活动理论在本质上与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背道而驰,主要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为推动学生更好发展则需要主动投身到活动过程中,从而形成学习对象和自我的双向模式建构。其中,以活动理论为主要依据,充分结合信息技术教学内容,可合理地将教学设计分为三个阶段: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评价阶段。下面笔者基于活动理论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三个阶段进行阐述:
一、准备阶段
基于活动理论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准备阶段,一般分为分析和设计两个环节。其中,在分析环节,老师应该通过全面了解明确学习目标,并以此作为开展课程教学设计的重要出发点[1-2]。笔者主要针对中学生进行全面分析。主要分析两个方面:
其一是学习主体分析。其中,由于中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快速发展,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也处于优势阶段中,大部分中学生能够利用自身的抽象逻辑思维提出问题、解释问题,同时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能够通过自我反省和自我调节,保障思维更加清晰和准确。除此之外,中学阶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其创造性思维能够迅速发展起来,追求个人的色彩、系统性和结构性为主要目标。通常情况下,在中学教学过程中,主要以问题为切入点或者以任务为切入点,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相互沟通、相互交流,从而深入全面地掌握信息技术的知识点和实际应用技能。
其二是学习内容分析。当前主要采用归类分析法、图解分析法和层级分析法、信息加工分析法等学习内容的分析方法。通常情况下,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内容的安排过程中,应该充分重视下列几项内容:第一,坚持由整体到局部,从面到点,深入分析。首先要求老师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先讲解全面概括的知识点,再将各个知识点和内容逐渐深入分析。这主要是因为我们在刚接触陌生知识领域的过程中,只有深入全面地了解理论思想,才能进行更加系统的分类和归纳;第二,当学习的内容的难易程度高于学生的理解程度,便应该坚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让学生通过前部分内容的学习更好地理解后部分知识。
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设计环节,主要任务是设计具体的学习过程,也就是通过分析学习主体和学习内容,提出较为系统的学习方案。通过这点能够清晰地看出,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活动设计主要是围绕教学目标展开的。通常情况下,设计环节主要包括下列几点内容:一是学习活动的任务设计;二是学习环境设计;三是教学活动设计;四是范例作品和教学课件的设计制作。
二、实施阶段
将精心设计的学习方案,通过应用多种媒体设备和使用多种信息资料,这就是课堂教学实施阶段的主要目标任务。通常情况下,基于活动理论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在实际阶段主要采取下列几种方式:
其一,以任务为主体。以任务为主题的教学活动的关键在于任务内容的设计。其中,任务设计主要包括封闭型任务和开放型的任务。所谓封闭型的任务主要是指每个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都应该通过自主学习而完成的任务。其主要包含的是学生尚未学习过的新知识,如如何插入一幅图形,并让其文字协调合理地环绕在图片周围;开放型的任务则要求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共同探讨。老师常常根据课堂教学内容要求学生制作电子信息作品。
其二,以游戏为主要形式的活动。由于大部分计算机游戏具有趣味性强、操作性强和直观性的特点,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学生的个性得到有效张扬。其中,以游戏为主要形式的教学活动,主要是让学生利用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编写一些较为简单的游戏程序。让学生能够在编写游戏程序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
其三,以问题为主要形式的教学活动。将教学内容合理融入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并采用小组合作形式有效解决问题,从而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评价阶段
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过程中,学习评价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在基于活动理论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评价,主要包括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两种方式。通常情况下,学生能够通过自我评价更加全面地认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进而及时改正和调整学习方法。通过客观公正的评价,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大幅度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
教师在坚持以学生为本原则的前提下对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进行设计,能够有效地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起来,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身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同时通过加强学生间的团队协作、沟通交流,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从而真正提高初中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