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历史课的评价及建议范文

时间:2023-07-07 09:21:3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对历史课的评价及建议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对历史课的评价及建议

篇1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7)10-245-03

Evaluation of application effect of TCM health management model based on general medicine health care team in improving satisfaction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chronic diseases

JIANG Ming1 SHEN Manxuan2

1.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s, Dongshan Street, Yuexiu District, Guangdong, Guangzhou 510600, China; 2. Department of Geriatrics,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dong, Guangzhou 51008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application effect of TCM health management model based on general medicine health care team in improving satisfaction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chronic diseases. Methods 200 elderly patients with chronic diseases who were registered in outpatient service from June 2016 to December 2016 were selected and 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management group and the reference group. The management group was given TCM health management model based on general medicine health care team while the reference group was given routine follow-up. Quality of life and satisfaction after intervention were compared. Results Scores of health, emotion, cognition, life, work and physiology of the management group were all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reference group (P

[Key words] General medicine health care team; TCM health management; Elderly; Chronic diseases; Satisfaction

随着我国人口老年化,老年慢性疾病在临床中占有比例显著升高,为影响老年患者健康和生活质量主要影响因素[1-2]。临床调查显示,高血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及心、肺等慢性疾病均好发于老年患者,且在老年人群中具有较高发病率[3-5]。健康管理为延缓慢性疾病发生、发展,降低相关并发症发生关键[6]。为探究基于全科医护团队的中医健康管理模式在老年慢性疾病患者中实施对患者生活质量及满意度影响效果,笔者研究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6~12月本中心慢病门诊就诊

的200例老年慢病患者进行研究,将信息录入计算机中随机分为管理组和参照组,每组100例。管理组中男56例,女44例;年龄65~88岁,平均(73.8±5.3)岁;合并症:高血压病44例,糖尿病43例,高脂血症46例,冠心病39例;病程6月~22年,平均(7.3±2.1)年。⒄兆橹心54例,女46例;年龄65~89岁,平均(73.5±5.9)岁;合并症:高血压病48例,糖尿病42例,高脂血症45例,冠心病36例;病程6个月~23年,平均(7.4±2.2)年。两组患者基础资料无明显差异,分组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纳入标准:入组患者诊断均符合相关诊断标准;患者均在知情同意下自愿配合完成本次干预

和研究,年龄发65~89岁。(2)排除标准:合并残疾、精神疾病、痴呆等不能配合完成本次干预和研究;干预途中退出患者;不能按时进行治疗、复诊,依从性差患者。

1.3 方法

参照组给予常规随访,向患者讲解疾病相关知识,告知患者治疗、干预、预防措施,指导患者正确用药、饮食、运动,制定健康管理计划,患者定期进行随访,根据随访结果实施针对性健康教育和管理。管理组患者基于全科医护团队为基础,对患者进行中医健康管理:(1)全科医师统筹整体工作,公卫医师、康复医师和全科护士配合共同参与管理,将入组患者一般健康资料录入健康档案管理系统,根据患者不同疾病类型、文化程度、兴趣酆玫仁凳攵孕越】倒芾怼#2)对患者进行亚健康及中医体质评估,对患者心理、饮食、起居、病症、运动、中医治疗及目前保健方法等情况进行了解,观察患者神色、形体、步态、语气、舌象、脉象、气息,确定患者中医体质,告知患者中医体质辨析结果并进行相应干预。(3)对已确诊为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分别纳入社区相应病种中医健康管理范畴内,对中医偏颇体质患者进行针对性养生保健指导。(4)对正常病症患者进行体穴、耳穴、饮食及推拿等养生保健指导,并对所有患者进行饮食调养、心理干预、运动保健、起居调摄等养生保健知识宣讲。患者每半月进行一次中医健康指导,两组连续干预3个月。

1.4 观察指标

(1)生活质量:简明健康调查问卷(SF-36),包括健康、情感、认知、生活、工作、生理6条,总计36问,由调查者问,被调查者选答方式完成 [7]。(2)满意度:干预结束后用自制问卷对患者进行调查,0~80分,0~47分为不满意,48~63分为满意,64~80分为非常满意。

1.5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用SPSS22.0软件包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的形式表示生活质量评分,t检验,率表示干预满意度,χ2检验,如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

管理组患者健康、情感、认知、生活、工作、生理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参照组(P

2.2 两组患者满意度

管理组患者满意度高于参照组(P

3 讨论

慢性疾病为老年患者主要疾病特征,以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为最常见,在老年患者中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对患者健康及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慢性疾病具有病史长、并发症多、不能治愈等特点,患者需终身治疗和干预[8-10]。研究指出,慢病管理为长期治疗和防控关键,管理目的在于提高患者保护因素,降低危险因素,降低慢病引起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延缓疾病发展,保障患者健康[11-13]。社区为老年慢性疾病管理主要场所,社区全科医护团队承担基础疾病诊治、慢性病管理、疾病预防及保健等重要工作,在慢性疾病管理中采取综合管理模式,不仅对疾病进行诊治,还重视疾病预防和保健。

中医辨证在慢性疾病中管理具有完整理论体系,认为基本能够发生、发展与机体不同体质特征有相关性,针对每一种偏颇体质,中医均有建立一套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对策[14]。本次研究将全科医护团队和中医体质辨证思想相结合对社区老年慢性疾病患者进行健康管理,相对常规随访患者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近年来,临床中多有报道中医体质辨证方法在慢性疾病患者中管理效果良好案例,许在安等对社区高血压患者实施中医体质辨证健康管理,提高患者治疗有效率高达82.56%[15]。王玉霞等在社区代谢综合征患者中采用中医体质辨证健康管理模式,显著降低患者高血压、糖尿病发生危险因素[16]。基于全科医护团队的中医健康管理模式,将全科医护团队运营模式和中医体质辨证思想结合,将疾病管理思想、管理行动完整相结合,通过中医体质测评对患者疾病和体制进行分类,针对不同疾病和体质类型实施管理方法和措施,提高对慢病患者管理效果。本次研究同样得出,管理组患者满意度显著高于参照组(P

综上所述,基于全科医护团队的中医健康管理模式在老年慢病患者中应用,能提高患者疾病管理质量和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王丽,常利杰,吴浩,等.医护绑定式团队中社区护士对慢性病管理的作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5,50(6):743-747.

[2] 高裕,罗洁,郭惠环,等.全科融合慢性病为一体管理模式构建的研究[J].山西医药杂志,2015,44(3):342-344.

[3] Evans N,Pasman HRW,Donker GA, et al.End-of-life care in general practice: A cross-sectional, retrospective survey of 'cancer', 'organ failure' and 'old-age/ dementia' patients[J].Palliative medicine,2014,28(7):965-975.

[4] 刘文睿,朱焱.贵阳市主城区全科医生团队社区慢性病服务流程及存在问题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6,19(28):3476-3480.

[5] Pilgrim JL,Taylor MJ,Drummer OH, et al.Realigning Medicare: Further changes in general practitioner consultation delivery rates[J].The Medical Journal of Australia: Journal of the Australian Medical Association,2014,200(3):151-152.

[6] 杜兆辉,黄倩,蔡丞俊,等.全科医学与慢性病管理[J].医学与哲学,2015,36(16):1-2.

[7] 王丽,常利杰,吴浩,等.北京方庄医护“一对一”绑定式社区护士参与慢病健康管理模式的效果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6,19(30):3722-3725.

[8] 周育松,张宁,赵娟,等.高血压社区规范化管理效果观察[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16,32(2):128-130.

[9] 何嘉炜,林基伟,彭苏元,等.慢病管理在临床科研中的作用[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6,18(6):964-967.

[10] 肖宁,王家伟.药师将互联网大数据引入慢病管理模式的创新思考[J].中国药房,2016,27(22):3158-3160.

[11] 贺婷,刘星,李莹,等.大数据分析在慢病管理中应用研究进展[J].中国公共卫生,2016,32(7):981-984.

[12] 王欣月,严丽萍,常春,等.多水平模型在居民慢病患病的影响因素分析中的应用[J].中国健康教育,2016,32(4):291-295.

[13] 谭教旺,黄琼,叶美琴,等.论慢病管理的重要性和中医介入的优势[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6,18(6):972-977.

[14] 于德华,潘莹,张斌,等.三级医院中全科医学的定位和作用[J].中华全科医学,2016,14(7):1061-1063,1110.

篇2

 2.艺术类技能。艺术类技能是指幼儿教师具备的艺术表现及审美方而的基本技能,其主要内容有弹唱及儿歌欣赏、舞蹈表演与创编、绘画与美术鉴赏等。  

 3.教学类技能。教学类技能是指幼儿教师为了顺利实现幼儿教育目标所具备的适合幼儿特点的基本的设计、组织、制作、创编等能力。主要包括游戏组织与创编、幼儿活动设计、玩教具制作等技能。通过对幼儿园一线教师和我校学生问卷调查数据显示,受测教师对教育与教学活动指导技能中的艺术表现能力关注程度不是很高,只有很少一部分教师表示认同艺术表现技能,这是值得我们反思的。对幼儿教师而言,教育教学不仅需要学前专业技能,还需要具备一些与日常工作相关的能力艺术技能。部分教师之所以不关注艺术技能的发展,主要与幼儿教师个人天赋及知识接受能力有差异等因素有关,教师的技能掌握情况参差不齐,落后的教师会产生极强的消极倦怠情绪,加之小部分教师入园之前学前艺术技能水平不高,可见幼儿教师专业技能水平低是不争的事实。  

 二、我校历史课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历史课是我校公共文化基础课,然而纵观我校近年的现状,该课程的情况很不乐观,主要存在如下问题:首先,普遍存在着学生重视专业课而轻视历史课的现象。其次,所有院校统一使用国家统编教材,这就不可能充分考虑到各个学校专业的特殊性,因而教学内容与学生专业实际相脱离的状况时有出现,使得历史课授课内容枯燥、乏味,缺乏感召力和吸引力,最终导致课堂教学的苍白无力。   

三、历史课教学改革思路  

 1.历史课也要明确学前教育专业的就业导向。经过近几年的实践探索,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我是这样做的:第一,还课堂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同时也让历史课成为提升幼师学生专业技能的主战场。虽然说历史课的枯燥乏味是大家公认的,但幼教学生的动手动脑意识强,善于表现的一而也是大家公认的。因此,我决定改变策略,给学生几把“钥匙”,和学生共同把历史课堂搞活。话题以历史人物为主,为了使活动顺利开展,我在授课的班级做了如下安排:第一,让学生自主选择合作对象,然后将全班进行分组,每组自主选择感兴趣的人物。第二,让学生按照安排好的顺序进行准备,小组成员分工负责,集中展示。最后,在每节课开课时依次进行展示。刚开始的时候,学生既缺乏经验也缺乏技巧,展示的内容简单枯燥,更为糟糕的是展示时状况百出,有的笑场,有的照本宣科,有的忘词,整个展示变得紧张又忙乱,观众自然索然无味。因此,这个活动几乎流于形式,学生们的积极性和自尊心也深受打击。接下来,我而临了一个艰难的选择,放弃?坚持?一个偶然的机会,有一次在看央视《星光大道》时,看到大腕主持手里拿着卡片主持时,突受启发,我决定利用幼教学生专业基础和动手意识强的特点,让学生自己动手绘制卡片,然后仿照电视台主持人拿手卡上台,尽量避免上台紧张混乱的局而。随后,我又做了如下调整:先锁定初次展示的群体,让班里认真负责,口才好的同学先准备上台展示。然后,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培养主持人形象。我充分利用幼教学生动手意识强的特点,让学生模仿自制电视台主持人手里拿着的具有提示性语言的小卡片,同学们的卡片制作的既认真又可爱,卡片不局限形式,可以制作成大家喜欢的任意图案,卡片的制作也由最初最简单的一色变成后来的多色乃至立体的卡通人物,可爱的小动物、天使的双翼、立体的人物等,越来越富有创意。一般卡片的正而画着自己喜欢的图案和色彩,反而记录下有用的资料。同学们手持这样的卡片一上台,首先就吸引了台下学生的眼球,获得了同伴的认可,同时也增强了展示的自信心,展示的效果自然慢慢就好了。因为这一次师生双方的重视加上同学们充足的准备,一经展示效果果然不错,下而观看的同学深受感染,跃跃欲试。另一方而,为了配合报告的展示,我还指导当天展示的学生在黑板上书写主题及需要的内容,同样可以在黑板上而绘画修饰,为了不占用课上的有限时间,同学们会在上课之前就自觉分工负责,有专门写美术字的,有专门绘画修饰的等,偌大的黑板一会儿就变戏法似的给大家呈现出精美丰盛的精神大餐,光看着就让人赏心悦目。 

篇3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习过程是学习者自我教育的过程,学习活动是一种特殊的认知过程。教学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活动,也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就是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双主”作用,切实将新的教育理念与模式具体化,成为教师可以理解、把握并真正实施的日常教学行为。

一、 高中历史课堂实施师生互动教学的背景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对高中历史课程的性质、内容、目标、设计思路、教学环节的实施建议等方面提出了新要求,在新课标下的历史教学必定是适应时代潮流,以掌握历史知识为基础,达到全面提高人文素质的目的。当前的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历史是最重要的学习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古代和现代社会之间搭起桥梁,让更多的高中生了解我们璀璨的历史文化,以及世界各个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新课改的历史教学论也指出: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必须实现师生互动,师生互动教学是顺应改革,促进学生历史思维并获取信息的主渠道,其目的不仅仅是培养学生交流互动的技能,更重要的是要由教师主导,使学生在活动中主动探索新知识,从而真正激活历史课堂,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和主体。

二、高中历史课堂师生互动教学的策略探索

(一) 知晓学情,强化课前预习与“问题准备”

教师要做到有效互动,需要组织学生阅读、发现、寻找、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学生的学情是互动教学的出发点,学生的发展是互动教学的落脚点。要做到良好有效的师生互动,学生课前必须做好必要的准备,尤其是“问题”准备,才能与老师、同伴有效互动,提高学习效率。

(二)有效设问,突出学习的开放性和挑战性

具有启发性的有效提问,应是能有效促进师生间互动、增强课堂教学实效性的问题。教师通过提问来启发学生发现问题,通过追问来启发学生发现认识过程中自相矛盾之处,从而在自我评价与集体评价中有效提升自我学习能力。突出开放性,是指问题的方法、过程、条件、结论开放,学生可按自己理解的方式去思考和联想可能的情况。突出挑战性,就是把问题设置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感觉到问题熟悉,但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又无法解决,必须重建自己的知识结构。

(三) 设计活动,增强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

教师应善于设计跟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活动。比如,教师可让学生总结上堂课学习的要点,并要求学生自己设计本节历史课的主要内容。教师还可以把整个课堂交给学生,锻炼他们驾驭一节课的能力,以此提升组织及逻辑思维能力。比如,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分别让能力较强的学生组织一节课程的学习,或者将全班分为小组,每组分配讲解一节课中的部分内容。通过这样的活动,可让学生一起和教师备课、一起找历史的重点内容,教师可给学生提供一些教学参考书协助学生自己进行历史课程的组织。

三、 师生互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互动教学的舞台,不是任其发展,随意漫谈的。在实施师生互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以下问题:一是一味追求活跃,忽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和训练。有的教师认为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配合响应就是互动式教学,把“课堂气氛良性活跃”当作是第一目标,从而忽视了基本历史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二是以问代讲,完全通过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来完成教学。一些教师在整整一节课内,总是拿一些思维含量低的问题来发问不止,看似师生互动频繁,但学生的思维能力并没得到实质提升。三是任何问题一律分组讨论,缺乏重难点深入剖析。有些教师在教学中不管需不需要,合不合适,把一些显而易见的问题也提出来让学生讨论,结果导致课堂教学表面上全员参与,实则一盘散沙。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好课堂教学的节奏,要放得开、控得稳、收得拢,使学习活动能够在特定的时空中顺畅进行。

四、 小结

总之,在高中历史新课堂上,师生之不仅要互动,更要有效互动,在“形”中蕴“神”,在共同学习、体验、交流中实现双赢。在互动课堂中,教师更要注重创设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给予学生充分探究的时间和空间。教师只有在教学中不断实践,不断创新,真正体会新课改精神,深入贯彻互动式教学方法,才能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技能,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篇4

“学生的发展是课程实施的出发点和归宿”,所以着眼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正是我们教学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改变陈旧落后的教学方式,要以学生为本,改革授课的方式、方法,构建先进而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

1.改革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多样化和科学化。所谓多样化,即教学内容呈现不再单纯依靠教师的言传身教,而是大力提高科技含量,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推进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历史多媒体教学及电子课件的制作与使用上。所谓科学化,就是不再单纯地让学生记忆并储存历史结论,而是结论与形成结论的过程并重。新教材在这方面给师生们留下了较大的思维空间。例如“”这一节,新教材有意识地留下了对的评价不写,却通过课后“结合史实,谈谈你对的评价”的练习题把这个问题提出来。这就需要教师和学生通过教学过程,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来得出历史的结论,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如“”这一节对旧教材中评价前期成就进行了删除,而设计了一道课后习题对“打倒孔家店”口号的评价,并建议学生通过翻阅资料和文章加以分析得出答案,它的设问向开放性试题发展。类似例子有许多,历史教师必须借此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究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在过程教学中培养学生思考历史、诘问历史、评判历史的方法和能力,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改革师生互动方式,改变以往学生被动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以改革历史课堂教学为突破口,营造一个实事求是、崇尚真理、追求真理的氛围,对学生提出的不同意见、看法、观点不随便斥责或施加压力,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为学生的禀赋可潜在自由、充分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尽可能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教学相长、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二、目前高中历史教学,高一年级是关键,培养历史情结是重点

高中历史教学大纲把历史课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而必修课只有高一年级开设,这实际上使大多数高中生接受历史知识学习的时间就只有宝贵的一年,所以高一年级的历史课学习就显得颇为重要了。重视高一历史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情结”,也是势所必然,历史教师虽难上加难,但却责无旁贷。

有人进行过问卷调查,调查统计表明:表示很喜欢上历史课的学生占41%,表示不置可否的学生占55%,而明确表示不喜欢上历史课的学生仅占2%。学生没说不喜欢历史,可教师却在抱怨学生对历史学习不感兴趣。原因何在?无外乎两个因素:(1)因主课学业繁重紧张,把学习历史当作类似看小说看电视等缓释紧张情绪的功能。(2)某些历史知识通过教师引人入胜的讲述,激发了学生的新鲜感,使他们产生了一时的冲动。这些统计表明,目前高中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层次还较低,大部分停留在刺激性的历史情节中(这可能受初中历史教学内容的影响),也就是停留在直接兴趣这一层次上。我们知道,直接兴趣是不稳定的,常会因各种因素而减退,比如知识简单易懂、概念重复讲述、结论不易理解、内容难记难背等,再加上其他学科学习压力,一旦学生感到乏味,或感到困难时,直接兴趣就会衰减、消失。改善之法笔者以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如前所述优化课堂教学内容,创设积极的学习环境,构建先进而科学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愿”学。

篇5

所谓多样化,即教学内容呈现不再单纯依靠教师的言传身教,而是大力提高科技含量,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推进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历史多媒体教学及电子课件的制作与使用上。所谓科学化,就是不再单纯地让学生记忆并储存历史结论,而是结论与形成结论的过程并重。新教材在这方面给师生们留下了较大的思维空间。例如“”这一节,新教材有意识地留下了对的评价不写,却通过课后“结合史实,谈谈你对的评价”的练习题把这个问题提出来。这就需要教师和学生通过教学过程,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来得出历史的结论,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如“”这一节对旧教材中评价前期成就进行了删除,而设计了一道课后习题对“打倒孔家店”口号的评价,并建议学生通过翻阅资料和文章加以分析得出答案,它的设问向开放性试题发展。类似例子有许多,历史教师必须借此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究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在过程教学中培养学生思考历史、诘问历史、评判历史的方法和能力,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1,改革师生互动方式,改变以往学生被动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以改革历史课堂教学为突破口,营造一个实事求是、崇尚真理、追求真理的氛围,对学生提出的不同意见、看法、观点不随便斥责或施加压力,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为学生的禀赋可潜在自由、充分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尽可能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教学相长、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2,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将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成为学生发展自己、学会学习的过程。新教材增加的阅读课和活动课,就是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历史教师可以在组织指导这两种新课型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当然还可根据新大纲要求开展好其他类型的研究性学习,比如课堂讨论、辩论,收集历史资料撰写历史小论文、历史人物小传,开展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编演小历史剧,制作历史题材的音像作品或计算机课件等。

三、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有人进行过问卷调查,调查统计表明:表示很喜欢上历史课的学生占419%,表示不置可否的学生占553%,而明确表示不喜欢上历史课的学生仅占28%。学生没说不喜欢历史,可教师却在抱怨学生对历史学习不感兴趣。原因何在?无外乎两个因素:(1)因主课学业繁重紧张,把学习历史当作类似看小说看电视等缓释紧张情绪的功能。(2)某些历史知识通过教师引人入胜的讲述,激发了学生的新鲜感,使他们产生了一时的冲动。这些统计表明,目前高中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层次还较低,大部分停留在刺激性的历史情节中(这可能受初中历史教学内容的影响),也就是停留在直接兴趣这一层次上。我们知道,直接兴趣是不稳定的,常会因各种因素而减退,比如知识简单易懂、概念重复讲述、结论不易理解、内容难记难背等,再加上其他学科学习压力,一旦学生感到乏味,或感到困难时,直接兴趣就会衰减、消失。改善之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如前所述优化课堂教学内容,创设积极的学习环境,构建先进而科学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愿”学。

二是提高历史学科的课程实用价值,让学生“乐”学。我们至少应该向学生显示历史学科在学校这个小社会里的作用,比如可以改革历史考试方法,用写作历史小论文的形式,调动学生运用历史思想、寻找历史依据的积极性;也可以增加课堂教学内容,联系当今世界所发生的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运用历史分析的方法,指导学生对世界形势发展加以认识;还可以在校内多办一些历史学科的课外活动,如开设历史讲座、展示学生的历史小文章、搞一些历史性的纪念活动,等等。总之,校园要强化历史学科的气氛,久而久之,学生也会受到感染,让他们觉得至少在学校里,学好历史课还是有用武之地的,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会逐渐增加。

篇6

一、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要想构建高中历史高效课堂,教师就要改变传统的教师授课、学生听课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在教学中,教师要扮演引导者和协调者的角色,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关键。

例如,“”这部分内容的教学重点在于不平等条约的具体内容以及对中国造成的严重危害。对此,教师可引导学生将条约的名称、签订的时间、具体的内容以及对中国造成的危害以表格的形式一一展现出来。

另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速记比赛,记忆相关内容。这样就能解决传统历史教学效率低下的问题。

二、重视课堂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历史教学讲究史料的真实性以及史实表述的准确性,这就使得大部分学生觉得历史课无聊、呆板,提不起学习兴趣。要想改变这一现状,历史教师就要把握课标要求,重视课堂导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图片、视频导入新课,引导学生谈感受、讲故事,全面了解,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之源。只要学生有兴趣进行学习,课堂效率就能得到提高。

三、激活学生的历史思维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还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因此,要想构建高效课堂,教师就要通过设问,激活学生的历史思维。

首先,教师可通过设问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任何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都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例如,在教学“”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是什么”(重大革命活动、革命成果、主要问题);“为什么”(革命爆发的原因及条件);“怎么样”(性质、意义、影响)。

其次,教师可通过设问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学“”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提出问题:①君主立宪与革命的根本区别是什么?你更倾向于哪一种?②有人说成功了,有人说失败了,你同意哪种观点?

因此,教师要通过课堂设问,激活学生的历史思维,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真正构建高效课堂。

四、构建教学评价体系

(1)学生自我评价。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明白自己在学习中有哪些收获,哪些地方有待提高。

篇7

初中学生学业负担重,各学科老师都强调学生做好预习工作,有具体的预习任务,还有科代表的责任检查,学生还要完成大量作业,作为非主科的历史学科当然不能去与其它主科争时间加任务。如何做到在不增加学生学业负担的前提下,科学指导学生预习是历史课教师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为此我根据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状况,提出不同的预习方案,供各类学生自由选择:

(1)针对学习基础能力较弱的学生,建议他们根据每课的子目录内容写出知识要点,另外在笔记本上留出一块空间,待课堂内根据老师的分析作必要补充;

(2)针对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我的要求是预习时直接在课本上作出注脚,并提出本课重难点,及要求老师在课堂上应着重解决的问题,科代表负责在每节新课前将学生预习过程中提出的问题反馈到教师处,为老师在教学活动中做到有的放矢提供有效信息。

通过这一环节训练,使师生间的教学互动有更明确的目标,既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的,主动学习的习惯,对老师的有效性教学也是一个推动。

二、对学生课前预习内容做出明确性规定

(1)预习时要注意看教材每课开头的引言,看本节课的小标题主要讲哪个问题,制出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图,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书面语言的概括和提炼能力。

现行初中教材每课的篇首都有一段简短引言,每节课有几个小标题就是主要讲几个问题,且语言概括、精炼。上课前应该精读,从而对本课内容有一个浅层次的整体印象。

(2)预习教材的文献资料,培养自己的史料阅读和材料处理能力

现行教材,突出历史学科特点,针对初中学生实际,适当地增添了文献资料的数量和份量,采取了在一段史实的旁边设置一则史料,或在一些重要历史问题的叙述中穿插一段史料的方式。

近年历史中考大量引人教材之外的新材料,来创设新情境,提出新问题。而教材原始材料的引人,无疑为培养学生的材料阅读能力和材料处理的应变能力提供了极好素材,奠定良好基础。因而学生在预习历史的过程中不能熟视无睹、轻意放过,不要冷落或遗忘了它们,要主动地学习史料—读懂史料—理解史料,把教材的正文部分和文献资料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文献资料融人正文部分之中。

(3)预习要利用好材料图表,培养学生的口头语言的组织和表达能力

现行初中教材,图表数量增多了,有原始照片图、后人画图、表格图、地图等。这些图表简洁明快,但功能各异,学生在预习时应该学会看图学史、看图说话、看图复述正文部分相关的史实,可以以此来培养口语组织和表达能力。

(4)预习教材后的练习题,培养学生理解记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课本后的一些练习题虽是一个较低层次的训练,但其作用不可小视。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低层次能力的积累是高层次能力的基础和载体。

这些练习题有的再现本节要求掌握的基础知识,有的是针对教材重点内容进行设疑。通过练习,有助于学生把握重点并培养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三、对学生课前预习作业做出阶段性评价

(1)教师事先设置好预习问题,在布置预习任务时将设置的预习问题留给学生,使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有任务、目标和方向。

(2)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学生的预习以学习小组单位进行,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学生的预习集中进行,由于对学生进行督促和监督,使预习有时间保障。

篇8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7-0234-01

在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进行的今天,历史高效课堂究竟应该如何实现?下面谈谈自我的几点认识:

1.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领悟新课程理念,钻研教材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前提

历史新课程标准是我们历史教学的领路者,必须认真学习新课标,领会课程设计的新理念与新思路,明确历史学科的教学目标,做到有的放矢。历史教材是教学的基本工具,历史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把握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方法,历史教师更应有渊博的专业历史知识,具有扎实的教学基础。这离不开我们历史老师的不断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和史学理论,不断汲取知识充实自己。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实现课堂的高效。

2.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关键

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学生对所学知识一旦产生兴趣,就会产生一种对知识的好奇与渴望,就会探究其中的奥秘,主动、积极地去探索,从而提高学习效率。那么如何利用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历史的兴趣呢?

2.1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学习兴趣。由于历史学科的独特性决定学生学习有一定困难,学生学习兴趣的调动显得更为重要。我在教学中适时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幻灯、录像、电影、电脑等多媒体教学,让学生走近历史,感悟历史,既有对学生的感官强烈刺激,又有对学生的强烈震撼,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2创设游戏氛围,提高学习兴趣。游戏,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激发学生对历史课的学习兴趣。如《繁盛一时的隋朝》中"大运河的开通"一目,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活动。把学生分为五队,分别代表大运河沟通的五大水系,用三张桌子代表大运河的起止点和中心,然后让学生说出桌子和学生分别代表的城市河水系及五队学生之间的四段运河的名称,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精神为之一振,积极思考,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3利用历史故事激发学习兴趣。在历史教学中,适当引用一些短小的历史故事,对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如学习"三国鼎立"时,引用三顾茅庐的故事:刘备先后三次去请诸葛亮下山,他的诚挚让人感动;学习科举制时,引用小说中"范进中举"的故事。小小故事使学生集中了注意力,也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和探索历史的兴趣。

2.4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激发学习兴趣。历史是一门时空穿梭性很强的学科,根据教学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外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组织学生收看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参观历史博物馆、走访历史名胜古迹。如参观清照祠,走进这位女词人,感受它的内心起伏;举办历史辩论会,秦始皇的是是非非,辨清他的功与过;开创历史小典故、历史乐园等板报专栏。力求把教材内容寓于各种活动中,把知识结构转化为能力培养。这样,历史课就会有声有色,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炉。

3.鼓励学生积极自主参与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可能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参与中生动活泼地发展,在发展中积极主动地参与,人人都有参与和发展的机会。当然高效的参与不只是行动上的呼应,更重要的是思维的同步、情感的共鸣,同时这里的参与,不仅有学生个体参与的深度和有效度,也要有学生参与的广度,真正自主高效的参与应该是全员参与、全程参与、主动参与、真实参与。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4.创造亲密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高效的氛围是实现高效课堂的桥梁

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边活动,在这个双边活动中,包含师生的交流。当师生相互了解,与学生建立起一种亲密融洽的关系时,学生就会把你当作朋友,把你传授的知识当作一种礼物来接受。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进步与成长,及时予以鼓励,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在课下也要多和学生接触和交流,使学生感到老师是他们无话不谈的朋友,爱屋及乌,历史老师的课不再刻板,而是有滋有味,有利于高效课堂的达成。亲其师,信其道,是有道理的。

教师还要经常听取学生对于本学科学习的建议,也要尽可能尊重学生意愿选取合适地学习方式。教师更要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不挖苦讽刺回答错误的学生。教师要以真诚的眼光关注学生,亲切的语气教导学生,信任的心态引导学生。营造融洽、和谐、高效的氛围。

5.调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情感因素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催化剂

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拥有良好的主导情绪。如果教师缺乏激情,情绪平淡、低落,无力,不能充分把握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教学内容中原有的底蕴和丰富的内涵得不到良好的展现。因此,课堂教学中以教师自己的快乐情绪来影响和感染学生的快乐情绪, 会使学生思维活跃,更高效地接受信息输入。

教师也要善于挖掘教学内容中蕴含的情感因素。这些都是提高课堂教学活力及效果的催化剂。

6.及时评价,巩固课堂教学效果是实现高效课堂的体现

篇9

一、重视学生课前预习

坚持“两个课堂”的有机统一,教师应该牢牢抓住课前的“空档期”,让学生在这一时期就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去,这就课前预习。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活动自始至终的参与者,且不论主体和中心的划分,都要做好“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准备工作,其中教师备课无可厚非,这是课程的基本要求,新课程改革注定也不可忽视。与此同时,笔者认为应该在尊重和总结历史学科新一轮课程改革目标的基础上,强调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自己思考问题的能力,教师根据课程教学内容,通过有意识、有目的地组织课堂内外各种专题活动和问题摄入,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使学生自愿、自觉地参与其中。

因此,这就格外需要丰富学生“备课”作为这一空档期的补充,强调并加以落实。其具体实施就是要求学生预习新一课的基础知识,通过圈画重点、书写段意等手段并可借助于丰富的网络媒体资源搜集相关知识,以此奠定对新课内容初步识记与整合的基础,建立本节课的初步印象。初中历史课程每课的知识量不大,让学生通过最基本的历史学习“三核心六要素”的方法,掌握本节课所涉及到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人物相关的特点和要素,在预习过程之中肯定会遇到对新一课的前因后果的疑问,此时产生疑问是教师教学的预设,这是初步接实现知识目标的初始,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是一种良好学习态度和状态的开端。这就一改传统课堂模式学生“空腹而来,盲目所从”的状态,使学生“有备而来,带着疑问进课堂”。

二、合理设置课堂探究谈论问题

对每一节新课重点问题的讨论探究是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的重要环节和关键一步,是课堂流程的部分,它的展现是需要铺垫的。

首先,在课堂前期,由教师需要汇总学生预习的疑问话题。这样做一来可以考查学生课前预习的效果,二来可以把握学生对问题的构建深度。而学生的诸多疑问,在教师备课时就应在充分分析学情的基础之上预设出可能会出现的种种问题,并在根据本课重难点和预设的学生疑问的基础上,设置一个涉及面较广、能串联起大多数预设疑问、能统领课程全局的探究讨论问题。一般而言,历史教学的重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唯物史观及明辨是非的能力,这既是能力目标的落实,也是情感态度的体现。所以,应将侧重点放在引起学生思考、提升学生能力的问题上,例如评价人物、事件,总结意义、启示等,这种探究问题旨在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有助于在探究过程中进一步加强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及理解,从而由浅入深,逐步落实各项目标。

其次,新课应结合本课的课程标准,梳理本节课的线索,进一步夯实基础知识,使学生了解本课的重难点,然后按图索骥,有针对性地在新课讲授的过程之中,予以强调并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这些疑问,大多数疑问在这一时期就能解决,随着课堂的顺利进行,难度较大的疑问逐步紧逼,探究讨论的问题也就自然展开。有疑问会使学生提高听课的关注度,教学的效率自然就能有所提高。

三、重视情感态度的渗透作用

初一学生最大的学情就是刚开始接受历史这一门独立的学科,初步系统学习历史知识,而且年龄尚浅,处在活泼好动、好奇心很强、动手欲望也非常强的阶段。所以,学生的可塑性很强,在这时期以知识为载体的情感渗透对学生的导向作用很显著,有助于形成学生合理判断和明辨是非的认知结构和能力素养,这就意味着“在于保证人人享有他们为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尽可能牢牢掌握自己的命运而需要的思想、判断、感情和想象方面的自由”。②

历史学科是人文社会科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会深入影响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和导向,“将正确的价值判断融入对历史的叙述和评判中,使学生通过历史学习,掌握中外历史的基本知识,对人类历史的延续与发展产生认知和兴趣,感悟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养成爱国主义情感,为成为拥有良好综合素质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③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华文化星河灿烂,历史学科顺理成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因而,它成为任何一节历史课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和思辨能力的最重要目标。

情感态度的落实,从课前预习环节就开始了。陕西和西安作为承载华夏族文明起源的厚重土地,结合教材“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涉及到许多乡土教学资源,“历史课堂教学中若能较好地利用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可加强学科知识的实践性,丰富历史教学内涵,更可以扩展历史教学的外延,增强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激发其热爱乡土的情怀,最终达到传承社会文明,凸显乡土文化特征,真正实现历史科学的教育价值和情感价值课程目标。”④

以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为例,尤其是先秦时期,涉及到的陕西的乡土历史教学资源非常丰富。例如,“第一课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中包括“蓝田人”遗址,“蓝田猿人”在年代考证上是介于云南“元谋猿人”与“北京猿人”之间的是远古人类进化的一个重要环节,在生物学和史学的研究价值和意义非常重要。课程预习环节可以安排西安当地中学生在周末实地参观,切实了解蓝天古猿人的生存状况,感受远古人类的艰辛和在蛮荒时代的进化探索的不易,唤醒历史记忆。此外,“第二课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重点讲述了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半坡遗址就位于西安东郊,学生参观非常方便,通过参观半坡先民原始的生产生活方式,直观的了解到农耕文明的雏形和先祖的聪明智慧。还有“第三课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主要讲述华夏始祖炎黄二帝,可以在周末有条件的家长带着孩子去陕西黄陵拜谒黄帝陵,切实让学生感受黄帝在中华民族心中的神圣地位,初步了解传说时代华夏文明的曙光初现,以便于在教师讲授新课时,有效引导并提升学生对中华民族的精神寄托和心灵象征的理解,在某种意义上,这些传说也折射出当时人们的价值观,即“民族的共同心理,早已使黄、炎超出了他们原来的含义,而成了勤劳、智慧、创造、进取的民族融合体的代称。他们的功绩,是包括着融合其中的各族的历史贡献在内的”。⑤

实地参观包含厚重历史记忆的文明遗迹,给学生的印象和触动最深刻,能有效的激发学生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认同感和自豪感,通过参观考古文物,使学生意识到了解历史、研究历史,考古和实物是重要的历史证据和信息来源,以此培养学生们研究问题需要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奉献精神。实地参观与课程相关的历史古迹,可以成为一种历史课前预习的补充方式和有益尝试,也可算做一次户外体验活动,会涉及历史、地理、政治、语文等多学科知识。既能增长知识,又能陶冶情操,在潜移默化之中既突出落实了历史学科的情感目标,也有助于提升多学科素养。可以说,情感态度是历史学科能顺利落实的第一目标,学生将来即便告别学习生涯也能一辈子所思所感。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理念指导下的初中历史探究性教学新模式,牢牢把握课改核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参与性,同时侧重改变教师教学方式的引导性,强调以知识为载体、以培养能力为目标,有效提升情感态度的层次。情感态度的渗透需要在学生预习环节就要初露端倪,重视预习环节又能有效为课堂探究打下基础,合理设置探究问题又能进一步落实情感态度的渗透和激励作用,因此,笔者浅显认为在历史探究性教学的实施过程中,这三个方面应加以强调,为初中历史有效教学提供参考。

注释:

①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篇10

在接到课题时,我就在想,什么样的历史课堂才是好的课堂,才是有价值的课堂?毋庸讳言,就升学、就历史教学的功利性目的来讲,对历史史实的记忆永远是历史学习的基点。尤其是在学生学习习惯不好、课余学习时间难以保证、学习环境欠佳的农村学校和城区薄弱学校,这一点显得尤为突出。而从人的成长和终身发展着眼,引导学生喜爱历史,教会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好的学习习惯和历史思维方式,形成对社会发展的责任意识,才是历史课堂的意义所在,这也是历史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我对《三国鼎立》一课教学设计的思路也是从这里开始的。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中关于本课的内容标准描述是“知道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给的教学建议是“阅读《三国演义》片段,讲述史实与《三国演义》描述的区别”。在课标的指导下,如何以自己的方式去实现我的教学目标呢?从教学内容的处理上,我把“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两个古代战争史上最典型的以少胜多的战役相关概况分解成“时间、双方兵力、结果、作用”等几个要素并设计成比较型的表格,辅以两场战役的地图,用在本课学案和课件中。在上课操作上,让同桌之间相互复述战争概况,教会学生学习战争史的一般方法。对“三国鼎立的形成”,让学生读一读三国政权概况的内容,通过“填一填三国形势图”“自己动手设计三国鼎立示意图”等环节来引导学生养成左图右史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自主设计历史形势示意图的意识和能力,使本课的重难点在学生的“讲”“填”“画”“议”等活动中得到落实。通过曹操、诸葛亮、周瑜的戏剧形象和史实作对比,去引导学生区别文艺作品与历史史实,并科学评价历史人物。通过“课前酝酿”“火烧赤壁”等视频的运用来营造氛围、促进认知。通过《嵩里行》(节选)诗句引领学生关注民生,加深学生对战争造成的苦难的认识,理解分裂中渴望统一,战乱中期盼安定的民心所向,为本课“许多军阀混战,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所蕴含的统一趋势作铺垫。在教学设计的格式上,我以表格的形式加以呈现,并在“教学内容、活动设计、设计意图”之外,单独列出了“多媒体使用及功能评析”一栏。在附件中,我还用心设计了“教学流程图”,让教学设计者的意图一目了然。

通过“学情分析及教法应对预设”和上课的实际情况对照,“教”与“学”的衔接和对位是准确的。许多优秀学生的出色表现甚至超越了教者的预设。如,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学生能在教师引导下通过讨论,比较全面地概括出原因;对“诸葛亮借东风”的认识,学生能答出“诸葛亮长期关注气象,有较好的气象素养”;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作用,学生能准确地结合战后的形势图给出恰当、准确的回答;对“三国鼎立局面出现的原因”,学生能结合已学知识,准确地描述曹、刘、孙三方的势力调整范围;在填写《三国鼎立形势图》、自主设计《三国鼎立示意图》环节中,很多学生竟然能熟练地填图,准确、快速地设计好示意图……这些表现有效地实现了重难点的突破,让教者感到欣喜。

从教者的课堂应对角度看,有几个环节让我记忆犹新。如,在“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讨论中,我用了“曹操是如何利用形式上仍存在的东汉皇帝为统一北方服务的,又是如何壮大自己的实力,刚结束的官渡之战与他统一北方有什么关系,曹操赤脚迎许攸反映了什么?”等一系列引导语,让学生顺利地找到了思路。在这一难点突破后,我又适时地总结,并指导学生要从“政治、经济、军事、人才”等角度和从“主观”“客观”等方面来分析历史原因,教会学生分析问题的一些常规方法。在“客观原因”的分析上,我以《嵩里行》诗句为引子,与学生互动,形成了一条“军阀混战―人民苦难―渴望安居乐业―实现统一成为民心所向、历史趋势”的问答链,将问题加以解决。这是解决“课堂生成资源”的一个很好的应对。在“赤壁之战”结果分析上,这套应对策略得到了再次运用。在对“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讨论中,有的学生能将下一课的西晋统一提前用到本课上,说明从许多军阀混战到三国鼎立,完成了局部统一,为西晋统一奠定基础。

处理知识的方法、分析问题的习惯要在具体的实践中去点点滴滴的培养。学生的进步是一点一点地,教师的付出是长年累月的。对人民的朴素情感、对民生的关切、对发展是硬道理的认同、对史学和文学的热爱、对战争的历史作用与造成的苦难辩证的认识、对维护统一的责任意识等等都要通过教师的语言、通过课堂的活动、通过学生自主的学习,润物无声、潜移默化地培养。

冷静地回顾本节课备课、上课的过程,也留下了许多的遗憾与不足。如,在课前没有充分熟悉学生、指导学生,学案在课前五分钟才匆匆下发,未能很好地实现“先学后教”。这就使得课上学生训练的内容进行得不够充分,展示学生学习成果、教师评价纠错等环节处理得略显粗糙。导入环节设计不太理想,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由于操作失误,使得“火烧赤壁”视频没有呈现。课前又临时去掉了“隆中对”,使课堂在生动性上打了折扣。在一些问题分析上,教师引导得过于深入,占用了时间,使得尾声环节未能充分实施。

篇11

中图分类号:G4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10-058-1

一、解读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即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应遵循教学规律,以最少的精力、时间、物力投入,而获得较高的教学效果,从而满足个人与社会教育的价值需要。这要求教师把握有效教学理念,掌握科学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积极的情感态度。其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有效教学的主旨是关注学生们的全面发展,也就是利用教育与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发展与进步,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即将学生培育成拥有完美人格的优秀人才,让学生有较高的心理、身体、政治与文化素质。

第二、有效教学注重课堂教学效益,这需要教师有效益与时间观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考虑到教学效益,不可因追求形式而放弃追求教学效益。

第三、有效教学要注重教学策略。即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目的或目标而运用的解决问题的各种行为方式。有效教学要求教师把握相关的策略知识,从而在具体教学情景中做出有效决策。总之,有效教学不仅是为实现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学习的教学策略,还是引导老师教学、评价他们教学效果的一种标准。

二、高中历史课堂实施有效教学的建议

(一)活用情境与问题教学策略

1.情境教学

所谓情境教学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有目的地创设或投入一定的具有感彩的、生动形象的具体教学情景,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体验态度,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识记。同时,唤醒学生情感,促进学生心理机能发展。

例如:教学“”时,对生活于民主社会的高中生来说,他们对这一时期中封建社会的黑暗与专制的内容在理解上有一定的困难。这时,教师可以利用巴金所创作的《家》中的一些故事情节,如觉新结婚、觉明离家出走、瑞珏之死等故事展开教学情境的铺设,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在民族危难之际,为何倡导科学、民主、新文化、新道德,在后期时,又转为对的学习,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这样,通过历史情境的创设可以营造出情感气氛,教师再适时地提出问题或思考任务,制造出知识的矛盾冲突,从而引发学生探究欲望。

2.问题式教学

问题式教学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提出各种问题与任务,诱导学生进行主动发现、主动探究,进行实践体验,从而帮助理解、掌握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实现由能力至人格的全面发展,使其成为有创新思维,有创造力的人才。在问题式教学中,教师所设的问题应具有层次性,有一定难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层次性高的问题具有的真实性与开放性就越大,就越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与认知能力。

如评价性问题则要求学生可以根据相关标准对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历史制度与思想等展开有价值性的判断与决定。如:西方民主政治有何优越性与局限性?中国是否可以照搬美国的民主呢?等,这些问题开放度较大,同时和世界之间的联系较强,有助于学生提高抽象思维与历史认知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问题的适度性,问题的难度不能过低或者过高,也不可总是对学生进行提问,应满足各层次学生的发展与需求。

三、利用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

多媒体辅助教学即利用电、光、声等媒介物将知识信息传输与接受变得更直观、更美化、更生动、更形象,通过各类教学媒体的合理配置、选择与组合,进行展开跨时空的课堂优化教学,有多重的感官刺激,速度快、信息量大、应用范围广等优势。例如教学 “美国的霸权政策”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来进行教学设计:1.全方位的教学设计,如对象、内容、目标、策略与评价;2.信息采编与材料处理,如文字、图片与音像等;3.脚本撰写,制作课件,其要求为:画面清晰而简明,视觉、文字、音像结合,符合学生心理与生理特点,讲究质疑、设疑,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等。课件的形式则可为CAI课件,也可为网页。在这一教学中,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贯穿于历史知识、历史线索的问题中,通过资料查阅与思考而获得结论。通过本课的学习后,学生则可了解二战后美国借助其军事、政治、经济上的优势,实施各种霸权政策,致使世界政局长期出现不稳定,同时,理解了二战后世界格局的形成与影响,从而实现教学目标。此外,课件还可转为交互型的过渡,加上交互设计、交互图标,利用问答对话、图形化界面、菜单交互等。

篇12

在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的大环境下,初中历史教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推进素质教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审视多年来的初中历史教学,本人对初中历史教学教法提出了以下的一些建议。

首先是对历史新教材的认识。原来的材料把知识目标放在教学的首位,“以知识传承为主”,内容多、程度深、观念陈旧等问题突出。而在新理念指导下的新教材,围绕三个维度尤其把情感目标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即“以学生发 展为主”。我们从教材的使用情况认识到,人教版新课标历史实验教材确实是把“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论作为整套新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经过比较,笔者认为,新教材与旧教材有以下几个显著的区别。

第一,课文设计独具匠心,突出了以学生为主题的教育理念。这套教材在课文设计和编写体例上独具匠心,以学生的学习为主体,纠正了教材只是教师“教本”的片面做法,而把教材变成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学本”。教材每课的体例大体包括:导语(传说、故事,旨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正文、坚排的资料(增强历史真实感,帮助学生提高阅读古文的能力)、“材料阅读”(与本课教学内容相关的材料,供学生自行阅读)、动脑筋(生动有趣的问题,使学生的思想机器开动起来)、活动与探究、课后自由阅读卡(把课堂教学与课后活动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活动中增长知识与技能,也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几个学习栏目。这样的课文设计和编 排,使新的历史教科书真正变成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学本。

第二,倡导探究性学习方式。一套教材切实贯彻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标,注意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凋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弊病,倡导学生主动参 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方式。为倡导新的学习方式,课文意设置了动脑筋、活动与探究等栏目;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在每一个学习单元都设有活 动课,将学生活动直接引入教科书体系和课堂学习过程之中,这是对传统教科书的重大改革。活动课的设计充分考虑到了课程内容的生动性、启发性和开放性,突出 了学习过程与方法的教学,它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和探究问题的能力,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三,图文并茂,有很强的可读性。在注重课程内容改革的同时,本套教材在课文的呈现方式上,注重图表的有效运用,图文并茂,具有很强的可读性,适宜初中学生的学习习惯,从而大幅度增加了历史知识表述中的生动性和直观性,使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对遥远的历史有一种切实的感受,真正做到融科学性、思想性和可读性于 一体。

第四,历史主线清晰,学习主题明确。如七年级上册内容,每个单元的题目就是几个朝代的特点;八年级上册,每个单元一个主题,条理非常清晰,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在这一体系下,新的初中历史课程体系的构建,基本消除了现有历史课程中存在的“难、繁、偏、旧”现象,适应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 其次,使用新教材带来的变化。新的课程体系给教师留出了充分的驾驭教材的空间和余地,而新课标的目的也在于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他们受到很好的教育,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进一步完善人格。因此教师、学生在新的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观念、行为、角色都要随之发生变化。经过一年多的课改实验,我们在听课、教研中感到了以下几点突出的变化。

第一,从准备情况看,实验区的教师现在都感觉到一种强烈的紧迫感、使命感,不研究,不更新就适应不了新的教学,所以争当新课程的研究者。许多教师积极开发利用教育资源,尤其是校外教育资源。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们有的历史教师为讲好一节课,为把课上得更生动形象,为制作好多媒体课件,不惜代价或自己到市里参加计 算机学习、制作多媒体课件;或自己买一些与历史教育有关的光盘,如有关秦始皇的历史片,有关、及等的大型历史记录片,它们既充实了课 堂教学内容,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高。

第二,从新课导入看,引入形式丰富多彩。现在听历史课不再单纯是教师一上课就带领学生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然后再讲新课。现在光是新课的导入就很精彩,除了复习旧 课式导入、提出问题式导和外,很多课都引用了诗词式导入(如讲“不怕远征难”,就播放的诗),播放乐曲式导入(如讲“”,就播放 歌曲《松花江上》),图片赏析式导入(如讲秦始皇,就采用多媒体播放有关华清池、兵马俑的图片),还有的教师讲文化内容时配以古筝曲,效果也很好。总之,用这几种形式导入新课会很快带学生走进历史,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第三,从教学方式和方法来看,条件好的学校,可以用上多媒体教学,内容编排灵活,形式新颖,课件制作精美,直观性很强,课容量大。受条件所限,采用传统教学方法 的学校,经过教师努力也能把课上得精彩,吸引学生。无论哪种方式方法,在新课标、新理念指导下的新课程教学,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指导思想。

第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新的教育理念,新的课程标准,新的教材体系,决定了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也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由于教学内容的时代性、生活性增强,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等新的学习方式体现在每一节历史课教学中。通过教学实践,我们可以看出这些学习方式能增强学生的实践能 力和创新意识,例如,某些内容的分角色抢演,某些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资料搜集,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评价等,都可以锻炼学生查阅资料、运用资料和整理资料 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学生的新思路、新点子不断被开发出来,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