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课堂范文

时间:2023-07-07 09:21:3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特殊教育课堂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特殊教育课堂

篇1

曾经的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学都是老师教,学生学,教师站在讲台上,学生坐在课桌旁,这样的课堂不仅气氛沉闷,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能增进师生、生生间的交流与合作,教学效率低,而且长此以往会令很多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不愿意到学校,不愿意上课,甚至有的学生一看到老师上课就喊“肚子疼”等。智障儿童由于身心发展受限,他们的注意力分散,抽象思维欠缺,对所学知识应用和迁移能力差。如果按照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来授课,往往事倍功半。著名的儿童教育家蒙特梭利说过,游戏是儿童活动的中心。他认为孩子们的工作就是游戏,孩子们从他们所做的每一件事情中获得学习。因此,选择那些学生感兴趣,能吸引学生注意的游戏来进行教学,便成了特殊教育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一种教学方式,由此我开始尝试给学生上游戏教学课。

二、怎样组织与设计特殊教育课堂上的游戏教学

1.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时机

游戏教学作为众多教学方法之一,要想让它发挥应有的作用,就要注意时机的选择。如果学生没有及时将注意力集中到课堂,这时可以把游戏教学法运用在课前;为了巩固之前课堂上所学的知识,缓解之前学习给学生带来的疲惫,可以在课堂中间穿插游戏教学;为了泛化所学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游戏教学也可以放到课后进行。

2.教师在游戏教学中扮演的角色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设计者,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游戏教学也要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规律。教师不仅要懂教育学相关理论,也要了解儿童心理学,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适时适当组织和设计游戏教学;教师备课要充分,每个单元每节课都要给学生预留出游戏的空间,保证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游戏中;教师要确保随时随地就地取材,因“材”施教地做好游戏前材料和场地的准备;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游戏教学的组织与设计,鼓励所有学生参与教学;教师要通过讲述或演示,使学生明白游戏规则;教师要参与到游戏教学中,并及时调控;教师要在游戏教学结束后及时总结游戏情况,对学生的表现及时进行评价。

3.注重游戏教学内容的选择

游戏是教学的一种方法,教学是游戏的目的,游戏是为教学服务的。游戏内容的选择要围绕教学的最终目的进行设计与组织,游戏内容一定要与学生当前所具备的实际知识与能力水平相符合,要扬长避短,充分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

三、在特殊教育课堂上进行游戏教学的方法和具体案例

(一)游戏教学的方法

1.游戏气氛要浓。为避免游戏教学出现枯燥的现象,可以伴有音乐,可以戴上事先准备好的头饰,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学具或玩具,可以分组进行,激发学生游戏的热情。

2.游戏准备要充分。比如音乐、头饰等。

3.游戏规则要讲清。弄清规则是玩好游戏的前提,教师要充分运用各种办法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游戏规则。

4.游戏要有一定的奖励机制。为使游戏教学长期有效,建立一套奖励机制是很必要的。同时,奖励机制要注重全面,要能挖掘每名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四、在特殊教育课堂上进行游戏教学的注意事项

通过对特殊教育课堂上游戏教学的不断观察、摸索和实践,我总结了几点注意事项:第一,游戏的设计一定要符合智障儿童身心发展特点,一定要选择孩子感兴趣、易理解、容易进行的游戏项目。智障儿童意志力薄弱,不能持续做一件事情,所以游戏项目设计一定要贴合学生实际,贴合学生发展需要。另外,智障儿童行为动机偏低,容易产生自卑感,简单些的游戏项目更容易使学生建立自信。比如抛接球、传球、击鼓传花等,这些游戏简单易学,深受学生喜爱,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穿插在教学任务里。第二,游戏的设计一定要考虑学生的实际能力。我之前带领学生做过一个“跳房子”的游戏,结果学生积极性虽然很高,但是由于学生不具备单脚跳的能力,所以游戏不欢而散,没有收到理想的效果。第三,游戏教学要注意时间的安排。由于智障儿童能力有限,他们的学习持续时间较短,记忆力较差,应用能力较低,所以游戏教学作为众多教学方法之一,其用法要以完成教学目标为宗旨。第四,游戏要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要在生活中游戏,同时游戏也要为生活服务,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或为学生更好地生活打下基础。智障儿童缺乏辨认的能力,分不清什么时候做什么事情,借由游戏教学正好可以教会孩子一些生活的技巧和解决生活中难题的方法。第五,游戏一定要具备某种教育目标,或促进学生生理发展,如手眼协调、身体平衡、语言发展等,或促进学生沟通交流的能力,增加学生情感体验和生活经验等,最终通过游戏,为其走向社会,回归主流奠定基础。智障的孩子与人沟通有障碍,包括语言上的障碍及非语言上的障碍,游戏教学必须注意这一点。第六,游戏前一定要讲清楚、说明白游戏的规则、任务的分配、具体玩法以及如何在生活中玩此项游戏。对智障儿童来说,有时说得越多越适得其反,所以教师不妨多做些示范,一定要教会。第七,在游戏过程中,教师要和学生一起,最大化地激发学生游戏的兴趣。智障儿童存在注意力分散现象,思维缺乏独立性,但是如果有老师和他们一起,效果会好很多。第八,游戏要在不同情境中多次泛化。学生掌握方法以后,要经常变换每个人的角色与任务分配,以便学生真正掌握游戏的玩法。智障儿童缺乏后设认知,抽象思维能力差,迁移能力差,所以一个游戏要反复多次。另外,智障儿童思维刻板,不会变通,所以要经常变换场景、角色来进行巩固。第九,不要为了游戏而游戏,不要单纯追求游戏的效果而忽略游戏的作用。游戏虽好,但是如果一味玩耍,就失去了其教育意义。比如,在复习新学的生字时,我设计了“摘苹果”的游戏:在黑板上画上一棵大的苹果树,把写有生字的小苹果粘到上面,然后告诉学生:谁能读对苹果上的字,苹果就送给他,苹果后面更有神秘礼物。学生纷纷举手,跃跃欲试。最后每名学生都得到了自己喜欢的小粘贴。这种游戏的目的性很强,很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练习也较充分,放在复习单元里也是顺理成章的。第十,游戏教学要注意分组的技巧,要使学生优势互补,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要让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游戏带来的乐趣。比如,在初学抛接球时,我让有拍球基础的学生带着拍球基础稍差一点的同学,这样他们的注意力就都在抛接球上,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第十一,游戏教学要遵循目的性、趣味性、多样性、可应用性等原则。

五、游戏教学的具体案例

感统教学“抛接球”单元,学生熟练掌握抛接球技巧后,在拓展延伸部分,我给学生加上了一个“石头、剪子、布”的游戏。游戏之前,我是这样创设情境的:“老师手里拿着一个球,谁想和老师玩抛接球?”同学们都举手时,我说:“大家都想和老师玩抛接球,谁先玩?谁后玩?今天老师就教你们一个帮助大家做决定的小游戏。”首先,我给学生介绍了什么是“石头、剪子、布”;其次,我又给学生讲解了游戏规则,学生两两一组,采用车轮战,最终谁赢谁先玩;再次,我找程度好的学生和我配合进行示范表演,然后让生生间尝试表演,老师从旁指导。当学生掌握到一定程度,我又教学生多人之间玩这个游戏的方法,最后再把游戏放到生活情境中反复应用。比如,大家都想听一首歌,意见不统一时;再如,班级就一架电子琴,都想弹,谁先弹……经过反复,学生基本掌握了这个游戏,并能用它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教学效果很好,成功地完成了教学目标,也教会了学生一些生活的技巧。游戏教学既能开发学生的智力,又能锻炼学生的注意能力、记忆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不仅能调动课堂气氛,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而且能从中学会与人合作、与人沟通,增加学生的自信,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带来的乐趣。游戏教学益处多多,我会将这种教学法一直坚持下去。

作者:李巍巍 单位:黑龙江省黑河市特殊教育学校

参考文献:

篇2

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育思想,一方面宏观审视了教育的价值取向问题,明确提出了要“为生活而教育”的教育目的论,另一方面深入探讨了直接影响教育效果的教育方法这一重要问题,具体阐述了“在生活里找教育”的教育方法论。

 

他认为,生活不仅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的方法。

 

那么,如何将培智班的课程生活化呢?目前,笔者在实践中探索出了几种方法,现将其中最为常用可行的三种方法列举出来,与同行们交流探讨。

 

一、深入了解学生,搜集生活化素材

 

智障学生大多比较封闭,与外界接触较少,生活经验相对不足。许多教师认为很好的事例、材料在他们的眼中却是完全陌生的,不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为了寻找课程生活化的切入点,我们必须从多方面深入了解学生。

 

在教学《10以内的减法》时,笔者每次都带一些学生喜欢吃的包装精美的零食进教室,把这些零食作为教具兼奖品。第一次教学2减几时,笔者把茅某喊到讲台上,对他说:“听说你很喜欢弟弟,有好东西总是和他分享。愿意把自己的东西和他人分享是一种美德,于老师奖励你两块棒棒糖!”然后笔者转向对全班学生说:“希望大家向茅某学习这种分享的精神。”茅某兴高采烈,其他学生眼露羡慕。这时,笔者问茅某:“今天你拿到了两块棒棒糖,想和班上的哪个同学分享呢?”茅某把目光投向平时和他最要好的邢某,跑过去送了一块棒棒糖给邢某,邢某开心地说了声谢谢。

 

然后,笔者问全班同学:“于老师刚才奖励给茅某几块糖?”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2块!”笔者把2板书在黑板上。

 

再问:“他送了几块糖给邢某?”“1块!”板书1。

 

再问:“现在他手里还剩几块?”“1块!”再板书一个1。

 

归纳:“刚才这个过程,我们可以用这样一个算式进行表示。”将黑板上的2、1、1补充成2-1=1这个算式,接下去进行教学。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机结合起来,使数学知识生活化,让大家走进了生活,进入了情境,使学生的情感得以激发,意志得以调动,教学目标的实现也就水到渠成。

 

二、研究教材,创设生活化情境

 

教师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创设与教材内容相应的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营造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在情感体验中受到感染,引起共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创设生活化情境,可以提前不露痕迹地进行创设,使创设的情境在教学之前就潜移默化地深入学生心中。

 

有一次开学初的黑板报上,笔者画了一幅春景图:小河边,垂柳下,河岸上两只小鸭,河里三只小鸭追着两条小鱼尽情嬉戏。树上,一对小鸟,空中两只小鸟,远处五只小鸟自由翱翔。河的对岸,开满了各种彩色的小花。出板报的时候,学生们围在笔者身边观看,一边看一边和笔者聊天,笔者随意问他们一些问题,例如“图上画了些什么?”“小鸭有几只?”“小鸟有几只?”“小鸭和小鸟一共有几只?”“这些小花好看吗?红花和黄花一共有几朵?如果再画上一朵黄花,现在它们一共有几朵?”等等。学生们兴趣盎然,有几个智力残疾程度较轻的学生,也学着笔者的样子提出类似的问题。学生们学得很轻松,课后还有人在黑板报前观察,希望编出更多的连加应用题。回过头来看书上的例题,多数学生一目了然。

 

三、加强实践,在生活化中引导

 

在教学中让学生做一做,亲身感受、尝试、体验一下生活,获得初步的体会,学会迈出第一步,这是非常必要的。除了课上让学生多动手动脑,课后作业的布置也大有学问。每教完一部分内容,提出一些可以运用所教知识来解决的学生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将其作为作业或者把生活中遇到的可以用已学知识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引导学生用新知识和旧知识共同解决。

 

教完《年月日》一课,笔者布置学生回去把家人的生日记下来,并在日历表上圈出来。教学《轴对称图形的认识》一课,笔者布置学生课后寻找身边的轴对称物品,比一比谁找得多、找得对。

 

去年学校组织我们去南通军山秋游,回来以后笔者布置了一道应用题让他们解答:“今天,我们全校师生坐汽车去军山游玩。第一辆车上坐了40个人,第二辆车上坐了39个人,一共去了多少人?”除C类生没做出来外,其余学生都顺利做出来了。2015年育才中学某班学生来我校献爱心,送给每个学生一副手套、一本笔记本、两支圆珠笔。利用这些赠品,笔者出了一些题目帮助学生复习了一下分类的知识:“育才中学的哥哥姐姐一共送了几样东西给我们?”“这些手套共有几种颜色?把它们按照不同的颜色分一分。”“这些笔记本封面上的图案真好看!有的是景物,有的是漫画人物,有的是花草,你们能把它们按照图案内容分一分吗?”只有少部分学生分错了。

 

笔者通过多年的教育实践,深深地体会到:在培智班的学科教学过程中,只有让智障学生通过对现实生活的发现、感知、体验和实践,领悟其中的道理,入脑动心,效果才会明显。

 

篇3

一、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教育硬件设施的不断更新,多媒体技术已被充分运用到特殊教育的音乐课堂中,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技术以多模态形式把教学内容、视频资料等呈现给学生,提高学生的思维、表达、想象、观察等能力,以此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

在多次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教学后,笔者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有了全新的认识。信息技术与音乐教学整合,就是通过学科课程把信息技术与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音乐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从而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效果(魏春子,2011)。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已成为当前创新教育及信息技术教育普及进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因此,每位教师在教学中都应设计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有效整合的课例。

下面笔者以《十二生肖歌》为例,以案例举例分析多媒体技术在培智生和盲生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从而达到提高音乐课堂教学质量的效果。

二、多媒体技术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一)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得到激发。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当教师把多媒体技术运用到音乐课堂教学以后,多媒体技术带来的视觉冲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效率显著提高(魏春子,2011)。学习兴趣是保证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基础。所以根据学生这一心理特点,怎样创设学生喜欢的教学情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把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是教师设计教学环节的前提。

智障学生的特点,比如注意力不集中且持续时间短,是削弱学习效果的重要原因。因此在教授新知识之前,教师要根据学习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创设可以吸引学生目光的课堂学习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

如教授《十二生肖歌》时,笔者运用十二生肖的Flas导入,并且每一种生肖都配有相应的叫声,真实的动物叫声不仅让学生区分不同的动物,而且培养学生学习《十二生肖歌》的热情,收到不错的教学效果。因此,多媒体技术运用到特殊教育课堂,引发学生对音乐知识的关注,让学生乐于在音乐学习中获得乐趣和新知识的愿望得到满足。

(二)学生的视野得到拓宽。

音乐教材内容生活化是新课标的要求,让学生感受到生活是美好的,生活中充满美好的音乐旋律(董小锋,2010)。有的学生生活阅历少,知识面窄,对日常生活中的音乐元素感知困难,教师把多媒体技术运用到课堂中,和学生已经习得的生活经验相呼应,强烈的真实感可以提高学生对客观事物的认知。

如教授《十二生肖歌》时,笔者在课堂上教学生模仿动物的叫声,以此丰富智障学生和盲生的音乐课堂,实际上动物的叫声也是音乐的一种表现形式。在丰富学生学习视角的同时,更让学生体会到我们的生活中充满音乐旋律。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开阔学生知识视野。

在相同问题的处理上,多媒体技术可以将语言、色彩、动画和声音有机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经过优化的各种信息,从而使课堂教学既省时又高效(张贵霞,陈秀丽,2009)。

如在教授《十二生肖歌》时,笔者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十二种动物的不同画面,问学生喜欢哪一种动物。这时有的学生可能喜欢某一种动物,而不喜欢其他动物。老师向学生讲述,无论学生喜欢哪一种动物,动物都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有些动物濒临灭绝,需要人类的保护。这样,在音乐课堂中向学生灌输爱护动物不虐待小动物的思想。在教学生学习唱歌的同时,更让学生学会保护珍稀动物,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四)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寓学于乐。

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成分,兴趣越高,学习动机却强,有趣的知识学生更容易记忆,从而学到的知识就越多。在音乐课堂教学中,传统的老师教一遍,学生跟唱的方法不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技术可以创建新颖有趣的教学情境,弥补传统教学法的不足(张贵霞,陈秀丽,2009)。

笔者的音乐课堂实践证明,在激发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方面,与其他传统的教学手段相比,多媒体技术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可以创建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兴趣盎然,在快乐中学习音乐。

如在教授《十二生肖歌》时,笔者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十二种动物的不同画面,问学生喜欢哪一种动物。然后,通过播放动画依次讲述十二生肖故事的来历,让学生明白十二生肖的顺序为什么是那样的。在教会学生《十二生肖歌》之后,再向学生提问十二生肖的顺序。这样可以通过故事让学生记住歌词,从而完整地演唱整首歌曲。

三、结语

学习音乐能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艺术修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并且对学生严谨而脚踏实地的学习态度、自觉刻苦学习的能力有重要意义(王佩玲,2011)。多媒体技术在音乐课堂中的应用可以全面发展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综合感觉。

多媒体技术已经走进特殊教育的音乐课堂。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音乐兴趣;拓宽学生的生活视角;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创设情境,寓学于乐。多媒体技术在特殊教育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帮助盲生和培智生产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音乐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董小锋.新课改背景下特殊教育课堂教学研究[J].新课程(小学),2010(7):98.

篇4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5-374-01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特殊教育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如何发展好特殊教育工作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越来越成为特殊教育工作的热点、重点、难点。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聋教育的实际情况,我认为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学案教学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学案,是建立在教案基础上针对学生学习而开发的一种学习方案。新课程背景下,我们要改变传统做法,尝试站在学生的角度编写学案。“学案”教学将课堂教学中心由“教”转到“学”上来。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他们在课堂上通过讨论、小结得到教师的肯定和赞扬,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机,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对于中下学生,他们缺乏兴趣,甚至不知道如何进行预习。而“学案”有效地指导了学生的预习步骤及预习内容,让那些不懂得预习的学生跟着教师的步骤走,逐步掌握预习的方法。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通过运用“学案”进行课时的自学,初步掌握了课本内容。上课时气氛活跃,自我表现欲增强,对于所学的知识不但理解透彻,而且印象深刻,达到了目的,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

新课程下的课堂要体现人文性的特点,创设情境,营造宽松、和谐的气氛是必要的。因为只有在宽松和谐课堂氛围中,师生之间才能形成互动、交流的对话平台。也只有老师的作风民主,在课堂中能体现人性关怀,学生才会轻松愉快、活泼热情,发挥想象力,以最佳状态回到学习中来。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不要把学习局限在教室的四周墙壁里。”教师要因时、因地、因听力障碍原因、因教学内容灵活的巧设课堂,想方设法的为听力障碍学生营造以个宽松和谐的课堂。例如: 全日制聋校实验教材第九册数学第五单元中的《小数的性质》这节课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初步理解小数的性质,会应用小数的性质把末尾有0的小数化简,把一个数改写成含有指定位数的小数,加深对小数意义的理解;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进行判断的能力。教学重点是使学生初步理解小数的性质并会用小数的性质。这堂课内容看似简单,但是要想让这群特殊的孩子真正学会却并非易事,在他们不会说,又听不到的情况下,我们该如何上好这堂课,为了让学生能够深刻地理解小数的性质,我是这样设计我的教学课堂的。

师:以提问方式问学生有没有去过超市买过东西?

学生:有。

师:紧接着问问学生你们在买商品时有没有注意过商品上的标价有什么特点?

学生:一脸迷惑的样子。

师:趁机出示课前准备的教具:飘柔洗发水(15.00元)、手套(8.50元)、棉签(1.00元)、数学课本(7.00元)、镜子(3.00元)等,在课堂中临时设置一个小卖部。指名学生扮演售货员和消费者,让学生在买卖过程中明白15.00元、8.50元、1.00元、7.00元、3.00元的意义,从而理解小数的性质。通过这个过程再来讲例1,就很好讲了。

在平时上课前,如果每位老师都能去想一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方法来设计自己的课堂。我想这不仅能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还能很自然地就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了,课堂气氛也不会过于沉静、呆板,从而使得整个课堂如在游戏中一样轻轻松松就过去了。同学们在轻松和谐的环境中学习不仅能让他们对学习产生兴趣,而且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从实际出发,因人施教

传统的教学模式束缚着教师和学生的思想,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发展。

课堂教学是有组织的认知活动,根据教育对象的特点,要注意分层教学和个别化教学。在以往的教学上很多教师往往只采取上大课的形式,没有考虑每个同学的具体要求。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听力程度的不同、智力程度的不同应该给他们分成若干个小组,采用不同的方法,根据每个学生所能吸收的进度安排课程。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仅仅只是通过教学完成任务就可以了,它再一次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反思的平台。因此,课堂教学要遵循以人为本的思想,从实际出发,设计出多元化,多层次的教学内容,切实做到因人施教。下面以分层教学为例,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我们把听力障碍学生分为A、B、C三类:A类有残余听力、智力较好;B类有听力障碍、智力中等;C类综合组,智力迟缓。按照这三类听障学生的特点,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分层: ①、学生自身的分层 ②、学习目标的分③、练习的分层 ④、作业的分层。对于A类听力障碍学生在上课时对他们的提问可以稍微难一点,作业也可以加大一定的难度,而对于C类听障学生可以于A类学生相反,对B类听障学生的提问、练习、作业难易适中即可。

四、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

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也就是说,是以学生为主的学习。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地进行探索,学生应该主动地去配合,参与的广度和深度都应该有回答,而不仅是回答“是、不是”去迎合老师,学生要敢于提出自己的问题,有一定深度地看问题。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