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语言现象范文

时间:2023-07-07 09:21:3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网络语言现象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网络语言现象

篇1

2010年11月10日出版的《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发表《江苏给力“文化强省”》一文,其标题用词受到网民关注:其中“给力”一词正是近来颇受欢迎的网络流行词。“给力”原为北方土话,在网络上主要被解释为“很带劲”、“牛”、“酷”的意思。近日,在新浪微博上,网民也据此发明了它的反义词“不给力”,英文戏称为“ungeiliable”。

此前,一些语言文化学者认为,网络语言尤其是网络流行语,正在破坏汉语言的传统和纯净,一些地方也主张在政府公务系统等领域限制使用网络语言。

然而,任何事物的活力都存在于它的变化当中。《人民日报》如此高调使用一个网络流行词,至少从一个侧面说明,网络语言是有其生命力的,并且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一、网络语言的发展

网络是二十世纪人类最重要的发明之一。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起,国际互联网逐渐在世界范围内普及,一场以网络化、数字化为特征的信息技术革命已深入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网络的影响已经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以网络为媒介的网络传播也随之愈加普遍。在这样的背景下,网络语言应运而生。仅十几年的时间,网络语言迅速发展,如今已成为网民所普遍使用的一种新的语言形式。作为一种新兴语言现象,网络语言也因此成为近年来社会各界的热议的话题之一。随着认识的逐渐加深,人们对网络语言的态度也渐趋理性和成熟。分析和研究网络语言,能够增强人们对网络语言的理性认识,帮助人们用更加正确的眼光来看待,用正确的手段去使用,用更有效的方式来规范,在不颠覆我们传统语言和道德规范的前提下,引导网络语言健康发展。

二、网络语言的含义、类型及特点

从概念上来说,“网络语言”的概念是相对模糊的。它至少具有以下三种含义:一指网络媒体上所使用的叙述性和描写性语言,其基本词汇和语法结构形式与全民使用的现代汉语大体一致。二是指IT领域的专业用语,如“网络,鼠标,软件,登陆,宽带,聊天室”等等。三是指网民在聊天室聊天和在BBS上发表意见时所用的语言。其中,第三类是本文所指的网络语言,它在本质上是现代汉语的一种社会变异,是一种新兴的社会语言现象。它脱胎于现代汉语的表达,又给现代汉语带来一定的挑战。

网络语言是伴随网络的产生而新兴的一种有别于传统平面媒介的语言形式。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形式和语言现象,它具有简洁、时尚、活泼等特点。网络传播的快捷性,使得网民经常不自觉地摆脱语言规则的约束;加之大部分上网者为思维活跃、崇尚创新的年轻人,他们能够通过网络交流充分展示个性,因此,语言的简化和异化便成为了一种倾向。网络语言集五彩缤纷的词汇,超越常规的语法,符号化、口语化的表达方式,以及各种语言符号的交叉使用于一身,是“草根文化”影响下的产物之一,并带有浓郁的后现代主义特征。其主要使用范围包括聊天室、BBS论坛以及网络文学用语等等。随着网络的流行和普及,网民的队伍日益壮大,网络语言的使用人数也在不断地增加,各种网络语体层出不穷,如知音体、梨花体、纺纱体、脑残体、火星体,以及新近出现的蜜糖体。在这些语体中,病句、符号、数字、拼音、汉字、英文相互杂糅,成为网民们的习惯用语。时下,网络语言的发展势头强劲,在丰富现代汉语的同时,也给现代汉语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三、如何看待网络语言

对于网络语言的层出不穷,许多专家学者都非常担心,认为它的流行势必影响传统汉语的正常使用,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发展和青少年对于语言的学习很是不利。那么,我们应当如何看待网络语言呢?

首先,存在即是合理,出现即为必然。不可否认的是,网络语言是语言中的新生代,它是在信息时代中产生的,因而具有一定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其次,尽管网络语言是一种创新,但创新事物也意味着具有极高的淘汰率。因此,网络语言的发展必然会有一个由遍地开花到去粗取精、优胜劣汰的过程。

第三,如果仅限于一味地搞怪、噱头、哗众,那么网络语言注定是没有生命力的。

第四,网络语言作为一种“草根文化”的结晶和代表,归根结底难登大雅之堂。因此,网络语言不足以动摇传统文化的根基,我们大可不必将之视为洪水猛兽。汉语从来就是开放包容的文化,几千年来吸收了众多外来文化和内生变革,正所谓“为有源头活水来”。因此,对于网络语言不妨保持一种宽容、多元的态度。网络世界的语言有其自身的游戏规则和发展规律,随着它的不断发展,一定会走向更良性、更规范。

第五,对网络语言不必一味地持反面态度,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对网络语言全盘接受并任其发展。因为网络语言毕竟是一种非正式的语言,新词层出不穷,稳定性较低。我们接下来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正确而适度地规范网络语言。

社会发展越快越迅速,语言就会不断地被丰富,被更新。网络语言作为时代的产物,其存在本身是具有一定合理性的。对于网络语言,我们应当持一种宽容态度,同时不疏忽正确的引导,让人们真正懂得传统汉语的深厚文化底蕴和历史内涵,明白自己所肩负的传承中华文明的使命,从而勇敢地承担起历史所赋予的责任。■

参考文献

①曹晓红、杨洪军,《网络语言对现代汉语的影响及对策》,《文教资料》,2007

②金志茹,《中国网络语言研究现状分析》,《<吉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

篇2

网络为交流提供了一个新的、宽松的、交互性很强的平台,在交流过程中,网民们使用并创造了许多不同于传统语言的表达方式,这种生动有趣、富于表现力表达方式丰富了语言,也丰富了交流方式。

网络语言是语言在网络环境下的一种变体。网络语言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都存在变异,本文将从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分析网络语言的变异现象,对这种语言变体进行考察,并分析背后的原因。

一.语音的变异

语音的变异主要体现为与标准音读音不同的语音形式。网络语言大量使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所需字,这就导致某些字词的读音与标准音不同而发生语音变异。

1.声韵调的变异

①声母:伦家、桑心、妹纸、小公举等

②韵母:童鞋、偶等

③声调:麻麻、美眉、油饼等

④声韵:肿么、口耐、银等

在上述例子中,语音的变异主要通过声韵调的变异表现出来,声母、韵母、声调发生变化后用同音汉字来记录变异后的语音。

如“伦家”指的是“人家”,“人”的声母“r”变为“l”;“桑心”即“伤心”,“伤”的声母“sh”变为“s”;“妹纸”指“妹子”,“子”的声母“z”变为“zh”;“小公举”指“小公主”,“主”的声母“zh”变为“j”。

“童鞋”指“同学”,“学”的韵母“ve”变为“ie”;“偶”指“我”,韵母“uo”变为“ou”。

“妈妈”变为“麻麻”,声调由“阴平+轻声”变为“阳平+阳平”;“美眉”(妹妹)、“油饼”(有病)的声调也发生了变化;

“肿么”是“怎么”的变异,除了声调外,“怎”的拼音“zen”整体变为“zhong”。“口耐”(可爱)、“银”(人)的语音也发生整体的变异。

2.叠音现象

语音变异中还有一种语音的重叠现象。如“东东、饭饭、漂漂、一般般、一下下”。这种重叠形式不同于现代汉语中的构词重叠,如“猩猩”,网络语言的这种重叠现象不构成新词,它们都有各自的原型,有的是词语原型的重叠,如“笨笨”是“笨”的重叠,有的是原型中前一个或者后一个组成部分的重叠,如“东东”(东西)、“一下下”(一下)。现代汉语中有的重叠会带来附加意义,如“高高(的)、干干净净”等形容词重叠后表示程度高,我们观察到的网络词汇的重叠也会带上一些附加意义。如“坏坏”、“袜袜”、“好羞羞”等,重叠后带来亲切、俏皮和可爱的效果。

3.连读变异

现代汉语当中的连读音变指的是因语流连读而发生的自然音变。如上声连读变调,老虎(lao214hu214)变为(lao35hu214),如连读变音,干吗(gan51ma35)因为受后一音节声母的同化,实际发音往往变为“gam51ma35”。我们观察到的网络语言中的Z音变异利用了连读音变这一语音现象。如:

①表酱紫=不要这样子

bu yao zhe yang zi“不”的声母“b”+“要”的韵母“iao”biao , 给“样”增加辅音声母“j”biao jiang zi

②吃藕=丑:chi ou“吃”的声母“ch”+ouchou

③次奥=操:ci ao“次”的声母“c”+aocao

当相连音节处于较快语流中时,为了省力,会减省发音过程,一些音的特征会弱化甚至脱落。上述的语音变异通过前后音节的连拼实现,所以我们经常看到“我宣你”(我喜欢你)、“造”(知道)等表达。

4.音译词语音变异:狗带,因吹思婷、亦可赛艇

“狗带”是英语“go die”的音译,“因吹思婷”是“interesting”的音译、“亦可赛艇”是“exciting”的音译。

5.故意误读:红果果(裸)、别野(别墅)、且丧(沮丧)

二.词汇的变异

(一)构词成分

现代汉语词语由词根语素和词缀语素构成,但是在网络语言中,出现了不同于传统的材料。

1.数字:88(拜拜)、555(呜呜呜)、448(试试吧)、7878(去吧去吧)等

这些流行的网络词汇都是由数字构成,当看到“88”这个数字词时,我们联系到[ba ba]这个音,然后联想到“拜拜”这个词;看到“555”,即联系[wu wu wu]的语音,再联想到“呜呜呜”的哭声。构词材料的变化与汉语中的谐音现象有关。

2.字母:GG(哥哥)、JJ(姐姐)、DD(弟弟)、BT(变态)、BS(鄙视)等用词语拼音的首字母组合起来表示该词语。

3.汉字与字母组合:郁闷ing、期待ing、N多等

“ing”在英语中表示现在进行时,与汉字组合表示一种状态的发生和持续。“郁闷ing”指的是正处于郁闷这种状态;“N多”中,N表示数量大。

汉语中缺少形态的变化,表示某动作进行或状态的持续一般用“正、正在、着、呢”等表示,这种混用直接、形象地表达,也能给人带来新奇感。

4.数字与字母的组合:B4、4U

“B4”是英语“before、for you”的谐音,“4U”是“for you”的谐音,类似的还有3Q(thank you)、me2(me too)。

(二)词义变异

语言的省力原则在词汇中体现得很明显,如旧词新义,用原有词形承载新的意义。在网络语言中,“旧瓶装新酒”的现象也很多,新的意义中浓缩了人们对某种现象、事件的观点、看法。

1.XX狗:单身狗、加班狗、考研狗、美剧狗等等

“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带有贬义色彩,如“哈巴狗、走狗、看门狗、狗腿子、鸡飞狗跳、狼心狗肺”等,而在网络语言中色彩发生变化,大多不含贬义,用于自嘲,描述狼狈、劳累、卑微等状态,如“单身狗”,“加班狗、考研狗”表示所出的状态及正在做的事情,“美剧狗、IT狗”表示自己喜欢某一事物、从事的工作。

2.沙发:英语“sofa”的音译,是一种坐具。在网络语言中,指的是在帖子下首先留言的人。

3.宅:本指表示房屋,网络语言中表示长时间待在家里不出门的行为。

三.语法的变异

网络语言语法变异是指在网络语言中出现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则的现象,如词类转换,即一个词从某种词转入另一种词类。

1.百花奖上的袁立把我雷死了!/这个剧有点雷。

2.小心我扁你!

3.有事儿Q我。

例1中的“雷”指一种自然现象,是名词,在这里用为动词、形容词,有被吓到的意思;“扁”为形容词,这里用为动词,表示“打”的意思;“Q”指聊天工具“QQ”,这里用为动词,指通过QQ联系。类似还有“很垃圾、太菜了”等等。网络语言中语法规则的变异已经扩大到封闭性较强的虚词。如:

4.确保家具质量妥妥哒。

5.你们都棒棒哒!

“哒”字典释义为“同‘嗒’,拟声词,形容机关枪、马蹄的声音。”没有标注为语气词。但是在上述例子中用为语气词,类似“的”。

四.分析

语言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反之,社会的变化也记录在语言中。语言变异是语言发展的需要,也是语言发展的必然,网络语言的变异比较活跃、形式比较多样,从网络语言的变异中,我们能窥探语言的变化和当下社会的状况。

(一)省力原则

在交际中人们倾向于选择最省力、最有效的方式进行表达。在互联网交际中,人们的交流更加追求简单、快捷,因一原则在语言创新和发展、传播上明显地体现出来。如语音的减省,“知道”变为“造”;构词材料的变化,如“5201314”(我爱你一生一世)、“B4”(before)等。在靠键盘输入进行交流的网络语言中,这样简洁、快捷的表达方式能较好适应网络交流的快速、简便、直观的特点。

(二)寻求族群认同

网络语言的使用人群多为年轻人,他们喜欢新鲜、新奇的表达,有较强的创造能力和接受能力。在网络交流中,他们倾向于使用新颖的表达方式,在使用和传播网络语言的过程中也反映了在这个族群中寻求身份认同的心理。

(三)不同文化的影响

语言的使用受到一定文化的制约,网络语言也不例外。一些词汇的变异与避讳文化有关,如“丑”在网络中主要用于外貌的评价,如“丑的人已经睡了,帅的还在游戏。”这种负面的评价难以让人接受,于是用“吃藕”委婉表示;“操”是詈词,网络语言中用“次奥”表示。

从网络语言的变异中还能窥探到当下的一种亚文化,如“萌”文化的盛行。网络语言中出现“儿语”,也被称为“萌化语言”,如“好羞羞、一会会、裤裤”等,萌化词语的流行与萌文化、宅文化有关,这种文化的流行催生了新的语言表达方式。

(四)语言的自我调整

社会生活变化迅速,语言表达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变化,有一些现象或事物如果用规范的现代汉语表达,会花费较长时间,基于语言省力原则,我们会选择省力的方式,如“-ing”表示某件事情正在进行或者状态在持续;此外,随着社会的变化,出现了很多新现象、新事物,人们的心态、观念也发生变化,原有的表达方式不足以满足细微风度的表达需求,因此语言也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变化。

参考文献

[1]曹起.网络流行语的语音变异类型分析[J].辽宁工学院学报.2006年6月.

[2]白冰.从汉语流行语中的“ing”看语码转换的一种新现象[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第6期.

[3]惠天罡.近十年汉语新词语的构词、语义、语用特点分析[J].语言文字应用.2014年第4期.

[4]英君.浅谈语音变异的影响因素[J].阴山学刊.2011年10月第5期.

篇3

[中图分类号]H109.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4 — 0095 — 02

随着技术的革新和网络的发展,一种新的语言现象,网络语言正在随着电脑网络的普及迅速的成为现在的一种比较新兴的语言现象,并且正在表现出比较强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其所包括的范畴不仅仅是现在的网络世界中所通用的语言,还在网络之外的日常交际生活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并且在很大的程度上网络的流行语言逐渐的成为了我们日常交流以及媒体的生活用语。很多的网络语言已经逐渐的被大众所接受,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常用交际用语。所以,网络语言的研究也逐渐的成为了专家学者所关注的焦点。有部分的相关专家认为,随着互联网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和普及,在未来的短时间内,互联网将与人们日常必备的消费品一样成为人们的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广义上来讲,互联网语言是指的那些在网络中传播或者是在网络传播的过程中所能够接触到的一切的语言。但是,根据郑远汉教授的分析,网络的语言一般可以分为以下的两个方面:

首先是与电子计算机或者是网上的相关活动所相关的名词的术语。

其次是人们在上网聊天的时候所临时创造的一些特殊的符号或者是信息代号以及特殊的用法。而本文在写作的过程中所关注的焦点就是第二种网络语言。

一、模因概说

模因一词是来源于生物学的基因词汇,其指的是通过模仿而产生的自我复制的现象,这个词是牛津大学的动物学家Richard Dawkins首先提出的。在其著作中,他将基因的复制因子的特征描述为基因的模仿,从而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对文化传播的基因的描写,也就是我们说的模因。模因一次在拼写上仿造了基因的拼写方式。有些学者对模因的定义阐述为个人记忆中的一个信息单位,能从一个人的记忆中复制到另外一个人的记忆中去。生物体需要依靠遗传以及进化来对生物的基因进行延续。而文化也同样的是需要通过自身的集成以及相关的计划来延续其本身的基因的。所以,模因一产生就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关于模因的新兴的学科也逐渐的诞生。模因学的研究领域也十分的广泛,大到文化的部分,小道理念的研究。国内最早在对模因进行研究的学者是何自然教授,其将模因学带到了中国并且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模因的理论中,模因被认为是一种病毒,可以从一个人的大脑中传递到另外一个人的大脑中,在那里所得到的生存环境中进行生存,并且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下继续将其传递下去。这样的传递感染式的行为,就是一种相互模仿的现象。

模因的定义经历了两个时期的不同讨论。早起人们对于文化的模仿的范畴进行研究的过程中通常以此作为依据制定了相关的定义。而后期则是对于大脑的信息单位进行定义。总体上来讲,任何一种实体,只要经过了从一定的模仿的过程到复制的过程的转移,就可以称作是一种模因了。

二、网络流行与模因中的语言特点

关于模因的特点的分析,有的学者认为其有一定的复制能力,有一定的延续性,有一定的继承性,有一定的变异性。而在网络流行语进行传播的额过程中,网络流行语的模因有以下的特点:

1.内涵型

网络流行语大部分都是经过网民自发的研究和讨论,利用其本身的聪明和才智所创造出的一些相对比较新颖的词语或者是对一些旧的词语进行的一定的加工所产生的新的含义。网络流行语的模因之所以能够产生广泛的传播是与其背后的隐喻机制有一定的关系的。在很多的网络流行语的模因中,很多的是网民从一个新闻事件中所概括的能够包含整个事件的词汇,有的干脆就是直接的用新闻的人物名字或者是新闻中所涉及到的相关的事物作为事件的代号。不管是什么样的网络流行语的模因,其背后所隐含的故事和其潜在意义才是支撑起模因的基础。

2.形式简单

当前的社会是一个快节奏的社会,人们对于事情的处理往往都是带有很强的功利性和便捷性。对于文化也是这样的,人们在文化的领域中所追求的都是有一定的功利性和时效性的东西,所以,在网络的流行文化中也是这样的。网络中的交流现在大都是通过打字的方式来完成的,也就是说,在网络的流行文化中,文字是占有了很大的比重的。为了能够节省时间,但是又不能够影响其交流的目的的达成,人们往往就会自觉的选择那些生动并且形式简单的信号进行传输信号的表达方式。网络流行语也就是在这样的交际的需求之下所产生的。在长期网络流行语的观察中,我们发现网络流行语出了更新速度快之外,其本质上的特点就是形式相对简单,有一定的普遍接受性,并且能够通过人们的简单接触迅速的被记忆。

3.使用频率高

网路流行语的模因一旦产生就能够让人们在短时间内大批量的固执,并且在复制的同时能够通过网络迅速的传播。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网络流行语的传播速度和更新速度都是很快的。在传播的过程中,虽然很多的构词方式是不科学的,也是不符合语法的规范的,但是这些流行语的传播过程中往往是反映出了人们的一定的思想认识和一定的主观上的愿望,这样的话就能够使得网上的相关的模因的复制品被大量的传播,而在传播的过程中这个机制就大量的流行起来。

4.传播过程中可以变异

在网络流行语的模因传播的过程中,由于受到不同层次不同的受众的影响,会产生不同的语境下的网络流行语的转变,与以前的模因相互结合或者是在不同的语境下产生新的模因的方式,会产生网络流行语的模因的转变。这个过程往往就是网络流行语的快速变化的过程,人们往往会通过网上的谐音的转变,或者是旧词新意的转变方式将网络流行语的以前的模因进行转变和发挥,产生新的不同的流行语。

三、网络流行语模因的文化分析

1.强势网络流行语模因与弱势网络流行语模因

我们在模因论中所说的强势网络流行语模因,指的是那些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并且在传播的过程中能够被广泛的复制和传播的,在一定的时期内能够在网上持续的存在的模因,其主要包括那些传播了上千年的习惯用语和成语等,当然,还有随着时代的进步而逐渐的适应社会现实而产生的一些能够适应时尚的,比较简单的网络流行语。这些流行语不管是在人们的网上聊天和网络生活中使用,还在一定的程度上转移到了日常的生活中,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交际的一个部分。

而我们所讲的那些拖尸的网络流行语的模因,主要指的是那些生命力相对比较弱,不能够在使用的过程中找到新的宿主,或者是在使用的过程中由于得不到有效的传播而被复制的次数相对比较少的模因。这些模因在刚出现的时候往往能够得到人们的认同,但是在一段时间之后由于其被复制的次数比较少,很快就消失了。

2.网络流行语模因的成因分析

我们可以将网络流行语模因的产生看做是事物的内外因相互作用而产生结果。从内因的层次上来看的话,现代汉语的词汇的发展的需要就是网络流行语模因所产生的根本来源。由于网络的交流已经成为了一个现代社会所普遍存在的现象,而面对这样的情况,语言文化在传播的过程中需要不断的对自身进行改造才能产生适合时展的社会的需求。于是网络的环境下就产生了这样的网络流行语的形式。

从外因的角度分析的话,一个社会的文化以及大众的心理上的诉求也促进了网络流行语的不断发展和演变。在这个社会的文化取向不断演变的过程中,网络上的语言流行的方向也产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尤其是在演变的过程中,随着人们的文化程度的提高以及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的生活方式逐渐的流行,网络流星语的简单性和方便性也成为了人们所追求的一个主要的方向,在这样的基础上,网络流行语模因的外部环境也就产生了。

3.网络流行语模因对社会的影响

网络流行语模因的生成速度比较快,使用频率也相对比较高,并且由于其不仅仅存在于网络之上,还存在于报纸和杂志的媒体中,并且在一定的程度上已经影响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作为一种语言文化,网络流行语的模因在产生的过程中有一定的积极方面的影响,也有一定过得消极层面的影响。

首先,从积极的层面看的话,网络流行语对我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由于我国的传统文化是一种强调尊卑等级的观念的文化状态,底层的弱势群体往往得不到一定的有效的保障,产生的是一种极度的压抑的心理,这样的人群往往希望能能够通过一定的方彪表达出自己的想法,这样的话网络的出现正好给他们一个比较好的平台。他们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表达出自己的观念和看法。同时,网络流行语也对语言文字产生了比较深刻的影响,由于语言是人们最重要的交流工具,但是语言也是不断的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的传统的语言文字在现代化的快速生活方式的背景下,应慢慢的产生了词不达意的现象,这就需要网络流行语来拓宽语言文字的系统。

其次,从消极的层面看的话,由于网络流行语的逻辑相对比较混乱,语法和语义的角度下审视的话是非常的不科学的,这对于学生在学习汉语言文字的过程中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由于很多的流行语已经进入到了人们的日常交流的系统中,这就使得人们在交流的过程中对其使用的频率相对加大,这样的话对于汉语系统的规律性和完整性以及科学性都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比如,受到网络流行语言的影响,现代汉语的语法中的主谓结构的倒装现象慢慢的开始流行,这就使得他们对于汉语的学习产生了一定的随意性,有的甚至形成了一定的语言习惯,这就对我国的语文教学产生了极大的冲击。

〔参 考 文 献〕

〔1〕胡信华.网络语言中的模因现象分析〔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2,(09).

〔2〕张润,史立英.语言变异的模因视角分析——从网络语言谈起〔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12,(02).

〔3〕吴燕琼.网络语言变异的模因解读〔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2,(03).

〔4〕周立建.模因论视角下的“XX门”现象分析〔J〕.现代企业教育,2011,(24).

〔5〕江华珍.语言模因与网络语言〔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12,(01).

篇4

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49(2005)-10-058-02

1.引言

随着互联网络在中国的飞速发展和日益普及,网络交际这种全新的高科技交际模式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并正因其独特的魅力而风靡全球。以BBS、网上论坛、虚拟社区、聊天室、ICQ、网络游戏为主要载体,网络交流已经逐渐成为现代人生活的一部分,网络语言也在极大地影响着21世纪信息社会中人们的生活网民为了高输入速度,对一些汉语和英语词汇进行改造,对文字、图片、符号等随意链接和镶嵌,创造出大量的汉字、数字、英文字母混杂组合的新词汇,出现了一些完全不符合汉语的规范表达方式的网络语言。网络交际以互联网为交际媒体,这就决定了网络交际语言的独特语言方式和文体特征。这种富有时代特征的新语言现象的背后实际上是社会发展对语言所产生的极大影响和推动所造成的。本文拟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分析网络语言交际的特征,对网络语言现象的产生和发展进行探讨。

2.网络语言交际的特征

语言是用来交际用的,网络语言就是使用因特网技术发展下人际交流的产物,是规范语言的变体。网络交际,是指通过网上聊天、e-mail(电子邮件)、BBS(电子公告栏)、electronic forum(电子论坛)和E-message(短消息)等崭新的交际手段,在虚拟的网络空间进行人际交流和沟通。网络语言受其交际媒体(互联网)的制约而兼有广告英语、新闻英语、电传英语和传真英语的部分特征;网上聊天这种书面对话形式又决定了其具有书面英语和口头英语的双重性质。

2.1 词汇特征

作为非正式文体,网络语言偏爱使用缩写词、俚语等非正式词汇,甚至还随机杜撰某些词语,因此具有明显的随意性特征。网络的使用是以时间为收费基准的,这就要求网络交际必须快捷高效。在此语境下,英汉两种语言兼收并用,大量使用简写词和各种缩略词就成为网络语言最重要的特征。其词汇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出现大量的谐音词:网络语言中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数字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于易于输入和谐音的关系,一些数字的组合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另一方面,网络交际过程中为了加快交流的速度,在用汉语拼音输入法进行汉字输入时,一般不进行选择,而是在当前输入法默认的情况下就按了回车键,于是导致了一些有趣的谐音怪词的诞生,在网络这个特定的环境中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而广泛流传开来。

1) 英语谐音:用同音字母代表一个单词或字母组合乃至句子。如:【r】=are, 【b】=be/bee,【c】=see,【o】=oh,【oic】= (ooh, I See),【icq】=( I seek you ),等等 。

2) 汉语谐音: 【酱紫】这样子,【菌男】:即是俊男,【霉女】美女,班主/斑竹/版猪/版竹】:版主,即聊天站,网页或论坛的管理人员。【大虾】,大侠的戏称,指网络高手。

3) 数字谐音:,【7456】在网络语言中的意思是气死我了;【1573】一往情深,【360】 想念你,【886】拜拜了;【3166】是“撒优那拉”(日本语),再见的意思,【775】亲亲我,【55555~】呜呜(他在哭),【8147】不要生气,【520】我爱你,【987】对不起,【9494】就是就是,等等。

2.“网虫”们随机使用的但已被圈内公认的各种缩略词。

这些缩略语的来源主要是公认的缩写词汇,电传、传真英语的缩略符号或用数字代替字母缩合词。如:USA, HK(Hongkong), bf(boyfrtiend); gf(girlfriend); pls(please), Xmas(Christmas), F.O.C.(free of charge), stu(student)? L8R(later); b4(before), cu2(Seeyou, too); IMO(in my opinion)以我愚见;ROTFL(rolling on the floor laughing)笑得直不起腰来,一般用作旁注;PMFJI(pardon me for jumping in )请原谅我冒昧插入;TIA(thanks in advance)预先致谢。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3.大量运用表情符号(emoticon)。由于网络是一个虚拟的空间,人与人之间还不能够实现面对面的交谈,所以一些字母、数字和特殊符号的组合就被用来表达喜怒哀乐等等情感。由于这些符号的组合形象生动,被大多数人所接受,所以在约定俗成以后,发展成为了网络语言中一个重要的补充体系。

例如:表示肢体语言的符号,例如【T-T】代表流泪,【∧_∧】/代表欢呼,【:】】表示高兴,嘴巴向上翘着笑;【:()不开心,嘴巴向下弯着;等等。网络上还有表示言语行为的符号,如: 【//sigh】(叹气的动作)、【//admire】(羡慕的表情)、【//grin】(咧嘴笑)、【//comfort】(安慰)。在一个词前面加上“//”,就把该词变成了一种言语行为。

2.2 语法特征

从语法角度分析,网络英语的非正式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大量使用省略句式,具有很明显的口语化特色。尤其是充当主语的第二人称单数更是经常“缺席”。这从下面常用的问句中就可窥见一斑。1.offline ?2. busy?3.received my e-mail?4.leaving?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省略句式只有在特定的语境中才具有交际价值。

2.句首字母常小写。如:1.hi, friend. 2.uc? 3. ur name ?

3.频繁使用问号、感叹号、省略号等标点符号。如:在催促对方回答问题时,“网虫”们大多喜欢连用几个甚至一大串问号。同样,在表示赞同或欣赏对方的观点时也常连用几个感叹号。尤其值得研究的是,为了制造“此处无声胜有声”的美妙意境,有些高手常创造性地使用省略号。如女士在回答do u miss me?时,常巧妙地打出这样的字幕:I…

4.网络高手经常运用双关、拟人、比喻、夸长、提喻等修辞格。如:

―can I invite u 2 dance? ―withpleasure.

―can I hold u now ?―OK. 这里hold就是双关,因为它既有“牵手”之意,也有“拥抱”之意。

5.从句型选择上看,网络英语多用简单句、并列句、祈使句,少用被动句和主从复合句。当然,句型的使用也并非一成不变。网络大侠在进行解释、说明或议论、说理时也常用复杂句。如: “IMO,u r not right,‘coze every sword has 2 blades”. ( In my opinion, you are not right, because every sword has two blades.)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飞速发展的高科技信息时代,网络语言已经不知不觉地形成了一种新的社会语言变体,并由于其强大的影响力和繁殖能力而成为不可忽视的现代社会语言变化的主导力量。

3.网络语言现象的语境分析

语境(context)是社会语言学提出的一个概念。简单地说,语境指的是使用语言的情景场合,语言往往由于使用环境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语境意义。许多语言学家都对语境(context) 做过分析和研究,但他们的侧重点并不相同,如英国语言学家马林诺夫斯基(Mallinoski,1923)把语境归为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海姆斯(Hymes 1974)将其精辟地概括为SPEAKING一词:S代表Setting and scene(背景和场景),P代表participants,(会话参与者),E代表ends(会话目的及结果),A代表act sequence(信息的形式与内容),K代表key,(传递信息的方式),I 代表instrumentalities(使用什么语言),N代表norms of inter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在不同情况下应遵守的规则),G代表genres(体裁)。而以韩礼德(Halliday,1973)为代表的系统功能语法理论则把语境因素归纳为三个组成部分:话语范围(field)、话语基调(tenor)和话语方式(mode)。根据众多语言学家的研究和网络语言的实际情况,本文将主要从情景语境来分析网络语言在特定的网上虚拟空间是如何进行交际的。

情景语境指与交际有关的人物,场合,时间,社会、文化和政治背景,以及在交际推理过程中产生的认识。因为“语境是心理产物,是听话者对世界的一系列假定中的一组。正是这些假定,而非实际的客观世界,制约着对话语的理解。”(Sperber&Wilson,1986:107―108) 这句话用来描述网络这个特定的场合中的交际行为至为贴切,因为网上交际可以发生在任何时间任何人身上,多数时候是完全陌生的人在进行对话,而网上唯一可以了解对方的途径是查询个人资料,但几乎所有的资料都可能是虚构的。因而交际者的社会、文化或政治背景等个人因素在网络交际中几乎没有任何实质的影响。网络交际的主要场合是在以OICQ, ICQ,BBS和E-message等形式存在的网上虚拟空间。在网络交谈中,话语范围可以是任何话题,天南地北,海阔天空,无所不谈。网上的虚拟空间里有着各式各样的聊天室,你可以不停地从这个聊天室窜到另一个去。在聊天室中,可以是一对一交谈,一对二或多人互相交谈,也可以自言自语或者作为旁观者。可以说,在网络交际中,话语基调(tenor)是多样化的而且可以选择,只要不影响维持交际的目的。网络交谈的话语方式(mode)以非正式的口语为主,然而却用文字和符号的输入形式来叙述,也就是说,网络交谈的实质是口语的交谈,然而却是以一种书面的文字方式来呈现,而这种书面方式又是由各种文字代码(如中英文)和数字符号混合组成的。这是网络语言交际不同于其他话语方式的一大特征。

在日常交往的人际交谈中,情景语境还包括身体语言(body language),手势 (gesture) 和面部表情(facial expressions)等非口头语言(non-verbal language),作为语言的一种补充,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网络语言巧妙地将这些交际中不可缺少的成分转化成用各种数字和符号组成的表情符号,使看似冷冰冰没有直接的感情交流的键盘交际变得充满人情味和生动有趣。

4.网络语言现象:社会因素与语言的“边缘化”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正如社会语言学家陈原(2000:18)在其论著中所提出的:“语言不是社会意识形态,语言不属于社会结构的上层建筑,语言是――而且只能是―― 一种社会现象。” 网络语言在很大程度上由于自身的鲜明特点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社会方言。当然社会方言的首要条件是有一个稳定的言语社团。而在中国,网络语言的言语社团是随着计算机网络的飞速发展、上网用户的日益增加而逐渐形成的。一些大学的学生已经达到了90%的上网率,大学里的bbs(电子布告栏)一天有上千人次访问,人们除了搜寻信息外,大部分时间都在互相聊天。那么,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我们必然会问:网络语言现象为什么会发生?它是由哪些社会因素所决定的?这些语言的变化是如何传播的?新的语言变体对原有的语言结构和系统会带来什么样的冲击和变化?这些都是社会语言学研究面临的崭新课题和挑战。

笔者认为,网络语言作为一种新的社会方言变体,是信息社会必然导致的产物,并随着电脑在中国的日渐普及和网络的迅速发展而横空出世。五花八门、标新立异的网络词汇正是中国进入信息时代后社会生活方式和人们心态的一种反射。网上交流通常是在陌生人之间进行的,他们的文化背景可能相差甚远,对语言的感觉可能也很离谱。中英混合,数字和符号并用的网上新词汇的出现似乎在预告一个数码化时代将带来的语言变革。当“Internet”以不可动摇的主导地位打破了国界的同时,也正在使英语成为一种垄断性的“中心语言”。据有关调查,到2050年,全世界将有一半以上的人能够熟练地使用英语。网络对英语普及的推动力超过了大英帝国的任何行动,每个新的上网者都必须学习某种版本的英语,如果他不想困在语言的"网络隔离区"内。在这个必须被格式化的以英语为中心的网络世界里,所有其他的语言和文字都在经历着自己的边缘化,都正在变成一种“方言”。以高科技和高信息所建立的网络帝国,在创造了空前效率的同时,也在所谓最“平等”的网络平面上,以难以想像的光速,用英语扫荡着所有的语言异类。

5.结语

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1996:115)曾明确指出:“在任何时候,同表面现象相反,语言都不能离开社会事实而存在,因为它是一种符号现象。它的社会性质就是它的内在特征之一。” 网络社会是一个多语社会,世界上不同地方的人可以通过网络联上同一个站点,因此网络语言存在着明显的语言混合现象。在任何一个多语社会,通过频繁的语言接触都会产生这种语言混合的现象。新一代的网络人见面打招呼时说“hi,你好”;分别时说“bye,再见”;道谢时说“thanks”或“3x”。在这个言语社团里,并没有绝对的权威,谁都可以畅所欲言,可以创造新的用法。一旦一种语言的突破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很快就会在网上传递开来。作为一种新的社会方言,产生于自由网络空间的网络语言有着强大生命力,并很可能逐渐从网络世界向现实世界渗透。

语言正随着网络的不断扩展而在一个新的时空中延伸,人们的交际行为,语言方式和社会心理都在不知不觉地潜移默化,无论我们是否意识到,信息社会的发展所带来的网络语言现象已经昭告了语言的变革,而中国的网络语言现象的这种现状正是边缘化的开始。

参考文献:

[1]Figueroa, E. Sociolinguistic Metatheory, [M], Kidlington: Elsevier Science Ltd, 1994.

[2 Halliday,M.A.K.Explorations in the functions of language. [M]. London: Edward Arnold. 1973

[3]Hymes, D. Foundations In Sociolinguistics. An Ethnographic Approach. [M] Philadelphia: University of Penn.Press. 1974.

[4]Malinowski,B. ‘The Problem of Meaning in Primitive Languages’ [A]. In C.K. Ogden and I.A.Richards. The Meaning of Meanin. [C]. London: Routledge &Kegan Paul. 1923.

[5]陈原:《社会语言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6]赫德森:(Hudson.R.A.),《社会语言学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7]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高明凯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篇5

基金项目: 2015年湖南省益阳市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新闻报道语码转换研究” 项目编号:2015YS16

网络是继报纸、广播及电视之后出现的一种新兴交际媒体,这种新的交际方式因其快捷、方便、自由、经济而广受人们欢迎。而网络语言是当今信息时代人们互相交流沟通的语言新形式,其简洁幽默、形象生动的特点从诞生时起就备受人们关注,并催生出一门新兴学科---“网络语言学”。网络语言学是一门介于信息技术与语言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网络将过去人们面对面的交流通过互联网、利用数字化电子媒体转变成为非直面的人际交流,极大地增加了来自不同种族和文化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的可能性,因此相较于报纸、电视等媒体语言,语码转换现象在网络语言中更为常见。研究网络语言中的汉英语码转换现象,分析网络语言中人们使用语码转换现象的内在动机,有助于人们进一步理解网络语言语码转换的类型多样性及生成的深层动机。

一、网络语言学

网络语言学是一门网络语言学是一门介于信息技术与语言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是二十一世纪的一门新兴学科。周海中(2000)对网络语言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学科属性及定位等方面作了详细的阐述,引起了国际语言学界的关注。克里斯特尔(2011)分析了网络语言的演化现象、实际案例及网络语言学中备受关注的问题。网络语言学是网络技术和语言科学的有机融合,研究者们的前期研究偏重于应用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

二、语码转换研究

语码是指一种语言或语言的任何一种变体。语码转换是指说话人在同一交际片段中交替使用芍只蛄街忠陨系挠镅曰蛴镅员涮宓挠镅韵窒蟆W远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语码转换这一概念进行了许多研究。社会语言学侧重研究语言和社会的问题,研究对象包括语言变异、如何运用语言进行交际、交际中出现的语言问题、不同社会、社团语言使用的差异。心理语言学家主要从言语的产生和理解的心理过程角度研究语码转换,以帮助理解人们在做出语码转换行为时的大脑活动状态[1]。

三、网络语言汉英语码转换研究

网络语言的语码转换有与一般文体语码转换的特性,也有其独特的特点,简约性、视觉性和游戏性。网络语言是用语交际的键盘语言,快捷、简便、字母化是网络语言语码转换现象的重要基础。网络语言中英语码转换的类型可分为在以中文为主的语言中使用个别英语、用英语字母或数字来实现语码转换。

3.1 英汉语码转换

通常情况下,中英语码转换是以汉语为主体语言,使用少数的英语语码来实现语码转换,如:“我好happy”,“有事call我”。

3.2 英语字母语码转换

以英文的首字母或英文单词中某两三个重要字母构成的一些缩略语,不仅经常出现在电视、报纸等媒体中,也常常出现在网络语言中,如:“btw:by the way”,“CEO:Chief Executive Officer”。

3.3 数字语码转换

数字语码转换主要表现为数字通常是英文单词的谐音,如:B2B (Business to business),F2F (face to face)。

四、语码转换的心理动机

人的语言能力不是一种独立的能力,它是人类认知能力的一部分,与人的认知能力密切相连。语言作为人类认知能力的一个方面,它也是社会社会规则、文化、经验等因素下的产物,属于认知体系。

言语交际者在交际活动中会在现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内在心境,对信息进行感知、编码和变换,采用适当的策略完成交际任务[4]。在言语交际活动中,言语者并不是简单地表达语言或符号的意义,而是进行了一系列的心理活动,衡量交际双方的心理距离,定位合适的交际方式和表达形式,而言语交际的接受则者需要根据语言环境和自己的心理判断去理解言语者的真实意思,因此言语交际中的语码转换必定带有明确的心理动机。言语交际者在交际活动中使用语码转换,以达到亲近或疏远对方的目的,以语言靠拢为内在动机的语码转换有利于语言趋同,反之,以语言背离为心理依据的语码转换就会产生语言趋异。在网络语言中,交际者使用语言认同度高的英语表达可以达到使交际气氛更融洽和拉近与交际对象关系的目的[4]。

五、结语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不同种族和文化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提供了更加方便、快捷的途径,而不同种族文化人们之间的交流又推动网络语言向更加的丰富、多样化的方向发展。网络语言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还需人们进一步的研究探索。研究以网络语言中经常出现的汉英语码转换现象为切入点,分析网络语言中人们使用语码转换的内在动机,有利于人们进一步了解归纳网络语言的类型多样性及生成的深层动机。

参考文献:

[1] 魏在江. 电子语篇中的语码现象分析[J]. 外语电化教学,2007(6).

篇6

1.篡改词汇。在网络当中经常对传统词汇的部分或全部汉字故意修改,如把“请进”写成“青筋”,把“我”写成“偶”,网络圈之外的很难看懂到底是什么意思。另外有一些常用的词语,在网络交流中被网民们赋予了新的含义,已与原意大相径庭,例如“讨厌”是讨人喜欢百看不厌的意思;“可爱”是可怜没人爱的意思;“恐龙”表示丑女……。此类网络语言如果出现在作文里,将使语句无法理解。

2.网络语病。网络语言中的句子,为了标新立异,出现了许多与规范的现代汉语不一致的语序,如“郁闷呀,我现在”之类的倒装句。网络上还有大量模仿儿童发音的叠音词,致使语词形态变异,例如把“漂亮”说成“漂漂”、“东西”说成“东东”等。

3.语言垃圾。一些网页往往不顾社会、道德或审美的因素,纯粹以荒诞的用语来刺激网民,使网络语言良莠不齐,鱼目混珠。如“扁你”、“WBD(王八蛋)”这些鄙俗化的网络语言,对没有明确是非观念的小学生来说十分“刺激”、“新鲜”,因而学生很容易模仿。

二、引导学生在写作中正确对待网络语言

面对网络语言在小学生作文的逐步渗透,教师应当采取理解和宽容的态度,不必把孩子喜欢使用网络语言看成是一种错误,更没有必要把网络语言视为洪水猛兽加以阻截追杀。我们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网络语言,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1.指导学生恰到好处地使用网络语言,为文章增添活力

生动有趣的网络语言其实和相声、小品一样,也是语言魅力的体现。如果使用得法,学生的作文将增色许多。

(1)巧用网络术语。随着网络的发展,大量术语应运而生,如“黑客”“粘贴”等等。如果能将这些术语巧妙地嫁接到作文中的话,定会让人耳目一新。有个学生在作文《我的上网综合症》中写道:“原先我怕我老妈,如今她老人家怕我了。她常常惶恐地盯着我的额头,问我要不要一条毛巾?我说:‘我没有超频运转。’她由此怀疑我的精神状态,打电话给我的班主任,说我的大脑遭黑客袭击了,需要关机一天。次日妈妈叫我上医院做个系统检查,我当然愉快地接受了,因为我可以安心地上网冲浪了。”作者多次用到网络术语,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

(2)妙用象征词语。很多网络语言有它自身的象征意义,比如“菜鸟”表示网络新手。作文时如果直接描述 “他真是个差劲的新手”,就感觉失去了应有的味道,而且还可能因为过于直白而伤害别人,而用象征词语“菜鸟”来代替,就有趣多了。

2.提高学生对网络语言的考察能力

网络语言不同于传统的书面语言,它有自己的使用范围,主要依赖网络背景而存在。如果在作文中过多地使用网络语言,势必影响正确字词和规范语法的学习,而且会造成沟通和理解上的困难。因而我们要引导学生对表达和交流中的网络语言谨慎考察,自觉抵制粗俗、失范的网络语言。

(1)反对使用不文明的网络语言。如果学生在习作中夹杂了不文明的网络词汇,教师应及时制止,并告诉他们语言文字的美是因为能给人以情感上的愉悦,而不在于一时的流行。例如唐诗宋词千古流传的原因是这些文字所创造的意境美能给人以享受,蕴涵的道理能给人以启迪。无论是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还是“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读了都让人有一种荡气回肠的感觉。而网络流行的东西不一定都是美的,使用鄙俗化的网络语言并不意味着时髦,而是代表着愚昧。大语文教育观告诉我们,良好的综合语文素养里面包括道德素养,教师引导学生辨别网络语言,潜移默化之中就培养了正确的审美观。

(2)引导学生注意网络语言的使用场合和使用频率。某些网络语言在特定之处可以适可而止地运用,但是在书面作文中应当慎用网络语言,因为在正式的场合中涉及到双方交流的问题,而约定俗成的语言规律和习惯是不容随意变更的,否则会造成晦涩难懂、不知所云的后果。许多学生爱说“晕”,但是从表达角度来说,它肯定不如“天旋地转”“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等词语内涵丰富;在作文中把“这样子”写成“酱紫”则是任何老师都难以接受的;全篇作文反复使用“郁闷”“呵呵”等词汇,更说明作者是词汇贫乏、情感荒芜的懒惰者!教师必须强调,在作文中运用语言,一定要讲究规范性与纯洁性。在简洁、易懂、流畅并能取得良好表达效果的前提下,再去讲究语言的生动、形象和幽默、俏皮。

篇7

一、现代网络语言的含义

在本文的论述中,并非所有在网络上出现的语言都被视为网络语言,网络语言特指起源于网络并广泛在网络上使用,和传统汉语使用规则不同的部分词汇、语法等等。网络语言也包括专业用语、网名、网聊和网络信息,与网络相关的都可以称之为网络语言。

二、现代网络语言缘起

自网络产生以来,人类已经渐渐走进无纸化信息时代,PC机已经成为必须品走进了老百姓的生活,网络生活也成为个人娱乐方式的主流,网络沟通交流,看新闻、购物等通通搬上网络,在互联网上,来自全球各地,不同语言、姓别、年龄和职业的人群可以畅所欲言,以此,网络语言应运而生。

三、现代网络语言的表现形式

网络语言是人们思想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思想的载体,它会随着语体的变化而变化,语体变化可以随着环境,场合分为很多种,而网络催生出来的新语体网络语言是各种文化的变异展示。我国自九十年代后大力发展网络研究与应用,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由自主开放各种特点的网民组成并创造和形成我国的网络语言,在网络中传递和交流信息的载体,社会语言的变体,在网络语言中的数字、符号、拼音、汉字等渗杂成正宗的语言,成为了网民的习惯,规范的汉语似乎成为了另类的表达。网络语言有时通过改编原著作,像古代文学的很多名句都被引用改编,还有现实的大事件都会被众多的网友改编成各种文体形式,放入网络,进行传播,形成语言。

四、现代网络语言对汉语言的影响

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语言作为抽象客体,在网络平台上得到了形象的描述,而在未来,网络必定会成为全民发挥思想和创新意识、汇集语言的大平台,而网络语言也将慢慢融入生活,成为生活语言的一部分,我们应该看到网络语言为汉语发展带来的积极的一面。汉语作为一个符号体系经历了长久的岁月,其中必然有部分缺陷存在,一方面是对于现代快速增加的新事物反应不及,一方面是对已有事物的表意不精确。前者,是由于国家科技的落后所带来的,由于大部分新事物并非中国发明,在中国人与其相遇时往往措手不及,只能沿用外国外语表达方式,如DVD,业界学名数字视频光盘,过长且不好记忆,于是大众选择了DVD这一外语简称。在这一方面,网络语言有所改观,人们通过某种昵称对事物进行命名,于是出现了“猫”等新兴词汇。

但整体而言,网络语言的蔓延结果大体上是一个弊远甚于利的。网络语言具有反传统和诸多的不规范性,人们应该正确对待和处理网络语言,由于网络和现实的不同性,网络语言的组成形式更加灵活,而在传统的汉语言学习中,许多积淀下来的文化知识得到颠覆,语意不一,许多历史的名著在网上以各种体系被传播开来,而对于古代文学的理解更是加入了众多的个人意识,对于青少年理解古代文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而更多的是负面的影响。由于网络语言的发展空间非常大,所以在汉语言的学习过程中,也应该适当的加入一些好的网络语言,跟时代接轨。汉语言可以通过学习网络语言来丰富自己的表达形式,但这一切需要在规范的形式下进行,我们不能让网络语言对我们的汉语言造成很大的冲击,这势必影响下一代对汉语言的理解能力,以及对汉语言不够灵活的形式表示反感,否则,对我国的全民语言将造成很大的冲击,也势必影响到全民语言的规则,损害整个语言环境。

五、汉语言如何应对现代网络语言的冲击

篇8

 

“给力热”是2010年出现的一个引人注目的语言现象。“给力”一词,在网络上,人气狂飙,成网民的新口头禅;在现实生活中,传播神速,是人们的流行时尚语。一股张口必定说“给力”、街谈巷议是“给力”、 铺天盖地用“给力”的热潮充斥着网络上下。人们不解:为什么“给力”能如此火爆?为什么一些非汉语言专业者会如此热衷于“给力”的溯本求源等问题的探讨?为此,本文拟运用相关原理和法则,分析“给力热”的三四现象,期于找到解释“给力热”语言现象的理据和解除人们疑惑的答案。

一、热称“给力”为网络语言的学理分析

“热称”,即“很受欢迎、很盛行的称呼”。一些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在评说谈论“给力”时,热称“给力”为网络用语、网络词语或网络语言,从语义学角度看,这是不准确的。

一是误把网络流行的正常词当作了网络词。“给力”,是一个通过网络而为大众熟知的正常词语,即从符号到读音、从构词到含义都符合一般情况、规律或习惯的词语;网络之于它,只是一个传播媒介而已。网络词语,则是网民为提高网上聊天效率或某种特定需要网络,约定俗成的符号有特殊性和含义有特定性的词和词组。如,数字词语(7456=气死我了)、变异词语(斑竹=版主)、字母词语(英缩:BF=boy fiend 即男朋友;拼缩BT=biàntài 变态)、谐音词语(大虾=大侠。指资深网虫)、音译词语(伊妹儿E=-mail)、符号词语((^O^)=开心)、飞白词语(即故意运用白字示错法:偶=我)、新造词语(菌男霉女=丑男丑女)等。按照社会语言学术语来讲,它是一种社会方言。因此,热称“给力”为网络语言(词语、用语),错在将正常词语划规为网络语言的范畴。

二是误把带有相同语素的词当作了同义词。虽然,网络语言、网络词语及网络用语,都带有“网络”这个相同语素,但它们的中心词都有很大的区别。例如,网络语言,从内涵讲,是指网民在网络论坛、网络留言板、虚拟聊天室里交流的工具;从外延讲,依据现代语言学之父、瑞士语言学家费尔迪南?德?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 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书中提出的“语言是一种符号结构系统”的观点,它是一种语言符号结构系统,包含有语音、语汇和语法等要素;其中,网络语汇包含了网络词语和网络用语;又因网络用语是与计算机网络有关的专业术语,如防火墙、鼠标等,外延最小,所以被网络词语所包含。因此,用有外延差异的“网络语言”和“网络用语”修饰“给力”,错在大词小用和小词大用。

二、热用“给力”流行现象的学理分析

热用,在文中是“火热地、火爆地使用”之意。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长李宇明,在《理论语言学教程》一书中提出了“语言游戏愉悦功能”之说。他认为,“语言及记录语言的文字,还具有游戏的功能。灯谜、笑话、相声等都是以语言文字为素材的。猜谜语、说笑话、听相声,都能给人带来,愉悦心情。”这为我们从“给力”本体出发来研究热用现象,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笔者在研究中发现,原本为正常词语,外加“走出虚拟世界,进入现实生活”的特殊经历,这是“给力”被热用的重要原因。因为是正常词语,其词义人人皆懂,词法人人习惯,故为顺畅沟通提供了保证;以为有红遍网络的经历网络,故给力”带有鲜明的丰富性、自由性、娱乐性等网络文化的特质,为发挥“给力”的游戏愉悦功能奠定了基础。如:“这课讲得真给力!”(即真棒。形容词;补语);“努力为自己的梦想给力!”(即加油,注入力量。动词;谓语);“给力的表演,令人振奋!”(即精彩。形容词;定语);“给力登上了《人民日报》。”(即词语。名词;主语)。

上述例句表明,“给力”的词义有丰富性,可根据语境解释为相应的词义;“给力”的词性有灵活性,可根据需要兼有名、动、形等不同词性;“给力”的用法有自由性,可根据要求充当主谓宾定状补等各种成分;“给力”的过程有愉悦性,即凡用“给力”,都很像演三句半,只说出了三长句,“半句”未说出来; 很像猜谜语,只说出了谜面和谜目,谜底没有揭晓;很像说歇后语,只说出了前半截,“歇”去后半让人猜想;这给接受者提供了开动脑筋、选择词语、替换词语的参与空间。当词义符合语境时,发出开心与会意的笑声,是双方对互动、交流、沟通感到满意与愉悦的体现。心理学研究证明,人有趋乐的天性,故形成了热用“给力”的快乐而时尚的语言行为。

三、热探“给力”词源现象的学理分析

热探,即“热衷于……探讨”之意。美国社会学者卡茨提出的“使用与满足”学说,为我们分析大众“热探词源”的心理提供了充分的理据。

西方学者明确指出,“使用与满足”学说,是“试图对不同类型的人是怎样利用不同媒介上的材料,还有他们从那些利用中得到了什么满足来进行调查的。”我国学者认为,该理论是“考察大众传播给人们带来的心理和行为上的效用”。

由于大众亲眼看到:芙蓉姐姐“使用”网络,满足了个人展示的欲望;李宇春“使用”湖南卫视,成就了个人的明星梦想;蒙牛集团“使用”湖南卫视,提升了品牌和知名度,冲击到了市场的制高点等事实,因此,“利用”是为了“满足”的观念深入人心。当“给力热”已达到登峰造极的“满足”状况,还不见“使用者”时,人们就有些不习惯了网络,强烈好奇心驱使着“热探词源”潮流的形成。

四、热望“给力”转正现象的学理分析

2010年11月10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登上《江苏给力“文化强省” 》的标题,顿时在互联网上疯传。有网民评价这是“网络热词的一小步,却是中国语文的一大步”;有网民看到了网络语言被承认、被转为正常词语、被收入国内普通话用词权威的《现代汉语词典》的希望。用理论语言学的视角看热望“给力”转正现象能发现更深层次原因。

第一,语言的心理调节功能,是《人民日报》标题产生轰动效应的关键词”,网民自然多了一分亲切感和认同感。第三,误以为“给力”属于网络语言的范畴,是热望转正的根本原因。

总之,虽然,目前专家学者无暇顾及“给力热”的研究,普通大众的探讨略显初浅,探讨的结果还有待商榷;但是,它表明出的社会活力和大众对网络语言的关注与热情是值得肯定的,而且,“给力”一词,到底源自方言土语,还是史官制度,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瑞士]费尔迪南·德·索绪尔著、屠友祥译.《普通语言学教程》[M].上海人民出版,2002.

[2]李宇明.理论语言学教程[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第一版)

[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商务出版社,2005.(第五版)

[4]化长河.网络语言对现实生活的不良影响[J].消费导刊,2010(5)

篇9

近年来,中国的网络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不但如此在网络上也形成了不少新兴语言文体,具有代表性的有"90"后们喜欢使用的火星文、社交网络中喜欢使用的咆哮体、网络购物的兴起现成了淘宝体、网络游戏的流行,形成了游戏玩家们专用的术语等。

虽然他们的语言都生活在自己的网络空间中,但是随着网络媒体的传播,新生代的文字还是对我们大众的生活产生了影响。现在人们也开始接受这现象的产生,在大学有老师在尝试用咆哮体来进行讲课,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在治安与防火宣传上,公安与消防部门用咆哮体来进行宣传得到了很好的效果。虽然他们的产生与传播非常迅速,但是他们却也会在短时间内快速的退出人们视野,取而代之将会是另外一种网络产品的流行所带来的新的语言。

一、"火星文"串红与影响

"1切斗4幻j,b倒挖d!"、"3Q得orz"。当你在网络上看这样的文字,你知道其代表什么样的含意。作为一个资深网民的话,应该不难看出其表达的含意("一切都是幻觉,吓不倒我的!","感谢得五体投地"),这便是由"90后"新新人类创造在网络上引起了轩然大波的"火星文"。在"火星文"串红之后,引来了不少语言学家,教育界人士都进行了严厉的批评,他们认为"火星文"严重歪曲了汉语的本意,破坏了语言文字的规范性。也正因为这样,"火星文"在以"90后"为代表处于叛逆期的青少年中得到广泛流行,不仅是因为其代表了在叛逆期的孩子门不愿受到约束,更代表了这个时期有孩子有一种独有的创造力。

有学者认为"火星文"是用符号、繁体字、多国语言等非常规的汉字符号组成,从这种观念上看"火星文"文字不过是青少年标榜个性,展示新一代青年在网络流行的时代里特有标识。然而同时"火星文"也是一种制造交际障碍,以小团体为群在不同的网络空间里,会出现不同"火星文"表示方式,在网络中他们更多的使用"反汉语传统"的表达手段如符号、非正规汉字,夹杂方言、外语的综合体。

"火星文"作为一种网络语言,在一开始就具有某种"反汉语传统"的趋向,其表现在语言符号与语义内容关系的"反传统",如用汉字音来表示(如"酱紫"表示"这样子"等);用图形表示(如用"^_^"表示"开心");用字母,数字等来表示。而如今,随着的网络的发展,"火星文"的表达方式远远超出这些,给人们带来的视觉的冲击性更大。但是同样"火星文"因不同人群使用会表示出不同的含意,其使用具很大的随意性,有时也使不同的群体之间无法沟通。最典型的表现便是父母与子女之间无通过现在流行的方式进行交流,导致现在的年青一代往往作出让人不感想像事情,也正是因为如此,有些人将"90后"一代称为"脑残"一代,他们流行的"火星文"又被称为"脑残体"。

二、"淘宝体"的流行

"淘宝体"因卖家客服逢人就叫"亲"而扬名,"淘宝体"作为购物站卖家与买家相互之交流的语体,正在渗入更多领域,比如大学招生广告、交警的提示语等。

在网络语言更新换代的迅速时代,"淘宝体"体现出了顽强的生命力。与各种网络语言爆红后又逐渐降温相比,他不仅默默的生存下来,并且突破购物网站的交流区域,是因为人们突然发现它那种"亲切又腻歪"的语言魅力和情感深度。

"亲"的流行,不仅仅是个称谓的改变,亲、宝贝等都是私密化倾向的词语,现在堂而皇之地进入公共领域。从语词的角度推测,陌生人之间,希望通过称谓的变更,表现内心的真诚,扫除沟通障碍。在网络交易中,可能也和呼唤社会诚信的主观。

三、"咆哮体"的蹿红

跟其他网络语体一样,咆哮体的出现和蹿红也其有内在原因。首先,咆哮体本身所具有的情感宣泄和娱乐功能是其产生和蹿红的最主要的原因。无论是表达对学习、生活中种种不易与艰辛的无奈、纠结和"伤不起",还是对生活中其他人和事的不满或感叹,都包含着幽默、夸张 、调侃 、戏谑 。其次 ,咆哮体满足了年轻群体追求新颖、追求时尚的需要。在拥挤的网络中,平淡无奇的表达方式往往会被迅速淹没在海量信息之中,所以必须用一种新的方式来吸引注意,让别人听到自己的声音。咆哮体将视觉上的冲击力与内在情感的表达结合得非常完美,因而很快受到关注并被疯狂复制和模仿。最后,QQ、MSN、微博、论坛等网络交流媒介提供的即时接收、即时复制 、即时模仿、即时的功能,为咆哮体产生和蹿红提供了物质平台。

四、网络语言的实质

通过上文的梳理,不难发现网络流行文体与真正意义上的规范文体相去甚远。这些网络文体之所以能在网络中迅速蔓延,并得到网友在一定时间内的热烈追捧,不仅有外部诱发的因素,也有其自身的规律性。

技术因素:电脑技术的发展使复制粘贴十分便捷,从而产生了以复制模仿为主的网络文体。网络为艺术创作提供了虚拟而又广阔的平台,同时也为网络文化的复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捷。"微时代"的网络媒体,不仅在互联网中为技术复制提供一个又一个有机的承载媒介,而且加速了技术复制后的文化传播。这是网络文体得以广泛传播的诱发因素之一。群众因素:纵观当下流行的网络文体,普通网民是其最主要的艺术创造者:"90"后的年轻一代创造了"火星文";学法语的学生创造了咆哮体;淘宝的店主创造了淘宝体。群众作为网络文体创造的主体,他们的心理存在着非理性的成分。这种非理性的因素使得一般群众难以克制自己的主观情感、欲望以及冲动,产生"从众心理"。网络文体之所以走红网络除了以上所说的技术复制性和群众性两个诱发因素之外,各种网络文体自身的自律因素也是不容忽视的。无论是"咆哮体"、还是"淘宝体"、这些网络文体都其既定的形式,模仿简易且贴近生活。

当下的文化场域呈现鲜明的两极倾向--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无论是对"梨花诗"还是对"羊羔诗"的调侃,还是对高铁事件的质疑,网络文体的产生是普通的"庶民"对精英文化、权威部门的挑战,是"微时代"发出的民众声音。党政机关开始尝试简洁明了的微博 公文摒弃官话套话,还是学术性的高校采用网络文体发表录取短信,这些行为的背后都是文化去魅所带来的作风转变。使用网络文体,拉近与群众的距离,对党政机关去除"官本位"思想,高校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都将具有积极作用。

网络语言一般都是在特定环境和特定群体中流行,而网络语言的快速传播也会加剧其新鲜感和生命力的磨蚀。跟其他曾经风靡一时的网路语体一样,咆哮体的流行可能也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大段的"咆哮体"文字很难永远占据网络。但这一新的网络语体以其强大的流行态势,在语言发展中留下了印记。

参考文献:

周文德,谭代龙.中国汉语言文字学学科发展态势.重庆社会科学,2008(01):123-125.

黄自然."咆哮体"在蹿红.语文建设,2011(7-8):71-72.

篇10

引言

在电脑和手机普及的信息时代,网络语言应运而生。它不仅在网络这个虚拟的世界里蓬勃发展,而且在现实生活中也广泛使用并日渐普遍。网络语言是一种求新求异、不断推陈出新的语言,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可以脱离一般语言。现代汉语网络语言中的一些常见形式是在一般语言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因此,它和一般语言会有相似性,当然它也有独特的魅力。

一、现代汉语网络语言的个性特点

(一)随处可见的数字谐音现象

数字谐音具有很强的能产性。其中有经典的、一直被沿用的,如:1314表示一生一世,著名歌手沙宝亮有一首歌就叫《1314》,也是利用了谐音,表达的是一生一世,网上流行的一句话“如果2013年1月4日我们都还在,那就结婚吧”,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情侣已经这样做了,可见“1314”已经深入人心。除此之外,网络上还有很多临时的组合,因为基本数字毕竟只有十个,很多人会随意根据自己的口音任意排列组合,这就可能造成音不准,不利于交流,这就属于负偏离现象。

(二)数字与字母的组合方式

数字和字母的混合构词方式是网络语言中独有的形式,而且是利用谐音形成的。如“啤酒”在网语中会用“P9”来表示;再如英语单词“thanks”,由数字3和英语字母ks的组合“3ks”表示;还有“3Q”代替“thank you”。这些组合形式简单,有很大的随意性,只凭相似的读音就可以代替原词,可能会造成歧义或语意不明,因此其中很多组合是不规范的,只适用于网络。

(三)形象直观的网络符号

网络上有很多模拟人的面部表情的各种符号,它们没有语音,只有意义,是对一般语言的完全偏离,如:“:(”:嘴角向下,看上去是一副伤心的表情;“^_^”:眉毛弯弯,看上去就是一张笑脸。这些通过模拟形成的网络语言,都需要调动人们的视觉与想象,都以形象直观为特点,可以弥补文字表意的不足。符号的组合形式和数字的组合形式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而且可以随意变化、任意表达。这些词虽然偏离了一般语言,却流行于网络,而且适用于国际交流。对于没有共同语言的人,只能通过手势、表情来交流,所以在网络虚拟世界里,符号是国际交流的重要工具,具有国际性。

(四)网语中的特殊语体

网络语言的影响力非常大,其中很多特殊的语体具有极强的可模仿性。在一般语言中,无论是书面语还是口语,我们一般都不会用这样的方式说话。如2011年出现的“咆哮体”,以使用大量感叹号为显著特征,它没有固定内容或格式,常以“伤不起”、“有木有”结尾,很多网友还会给感叹号排序,从而引起强烈的视觉感受。从“咆哮”二字就可以看出,它是在表达激动、愤怒心情的文体。咆哮体一般出现在网络聊天或帖吧中,不会出现在一般语言中。这些语体都是片段式的,不在乎是否符合汉语语法规范,类似语文中的填空造句,只追求时尚幽默的效果,互动性强,流行得迅速,消失得也快,很多形式在你还不熟悉时就已经过时了,生命力不强。当然网络中也有生命力很强的语体,比如淘宝体,其中称呼语是最大的亮点。由此,“亲”这个字红遍了大街小巷,其复数形式是“亲们”,常与语气词“哦”连用,构成“亲,……哦”句式。这个句式已经走出网络,迈入了现实社会生活。

二、网络语言的影响

现代汉语网络语言是对传统汉语的创新、补充和发展,它既保留了一般语言的某些形式,又有自己的独创形式。它虽然和一般语言有相似之处,但其中很多相似点在一般语言中只是偶尔出现,仅作为一种修辞方式,为了取得更好的表达效果时运用。但在网络中,这些新词新语走上了稳定发展的趋势,使用频率非常高,适用范围也极其广泛,因此它才能被人们如此关注,成为一种新的语言现象。新的言说方式产生后,总会对传统的语言产生影响,现代汉语网络语言也一样,它来势汹汹,对一般语言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一)丰富了一般语言

网络中产生的新词新语层出不穷、极其丰富,有些已经闯入人们的生活,融入一般语言,有了名正言顺的地位,如“给力”,不仅成为口头交际语,在正式的场合、书面语也用。人民日报就有《江苏“给力”,文化强省》(2010年11月10日,第一版)这样的标题,湖南卫视曾开播过一档叫《给力星期天》的娱乐节目。“给力”的由来众说纷纭,但不管来源于哪里,总之它在网络中走红,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已成为一般词汇的一员。还有上文中提到的“诈弹”,它常出现在各种新闻标题中,如2012年9月4日《中国青年报》有一则新闻标题是《“诈弹”频出,谁扰乱了公共安全》,2012年11月29日《京华时报》有一则新闻标题是《一月四州遭诈弹》。总之,只要是表达“谎称某地有炸弹”之意,一般都直接用“诈弹”表达。旧词赋新义同样丰富了现代汉语的词义,如数词“二”,在网络中失去数词的性质,变成了形容词,表示“可爱的傻、愣”,著名歌手那英性格大大咧咧,生活中很“二”,在2012年最火的娱乐节目《中国好声音》中,她带的班就叫“小二班”;还有时下流行的“萌”,本是“萌发”之意,网络中“萌”变成了形容词,表示可爱,2012出现了“卖萌”,表示装可爱,形象贴切,深入人心。网络为谐音词汇提供了很好的可视平台,因此网络中谐音词极多,受它的影响,生活中很多人也会巧妙地利用谐音,故意使用错别字,如“醉美泸州,筑梦酒城”和“醉辣重庆老八锅”,在这里他们故意用错别字“醉”代替“最”,从而取得了积极的、新颖的表达效果。

对于现代汉语中有很多不常见的成语,我们往往会望文生义,有些甚至根本不知其意,而网络中的新词新义因为形象易懂,因为各种传播媒介联系密切,因此慢慢融入到了人们的生活,更有利于交流,能提高表达效果。如果离开这些词语,很多话我们不知如何表达,或表达程度不够,而这些转义的网语恰好能够准确地表达出来。

(二)冲击着一般语言

推广普通话和规范汉字是我们的重要任务,各地方言是对普通话推广工作最大的障碍,我国有七大方言区,各地有各地的讲话特色,而网络又是各地方言相互渗透的最好平台,像“系不系”、“木有”、“帅锅”、“匿鸟”、“偶”等都是通过网络让全国各族人民熟知的,而且现在已经达到习非成是、约定俗成的地步。要改变地方口音,说标准的普通话,本来就特别难,现在又受网络语言的影响,很多人为了时尚,为了特立独行,故意说方言网络语言,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推广和普及普通话的工作。

文字又是交际工具,因此它不仅要求自己明白,而且也要求对方理解,所以文字要统一,不能让人随意改变。网络中经常根据谐音写错别字,将错就错,这其实是运用了飞白修辞格。运用的恰当,当然会给人强烈的新鲜感和幽默感,可是使用飞白,也必须注意自己的身份和语境,如果滥用飞白,会让别人误认为语文水平低下,尤其对于网络,它的传播速度之快,传播范围之广,一旦运用不当,就会使不规范的汉字流传与普及。比如上文提到的“炸弹”与“诈弹”,它们是一对典型的同音形似词,上述新闻标题用“诈弹”效果更好,但如果不管适不适合,都用“诈弹”代替“炸弹”,这就是极其错误的做法,还有人用“衣衣不舍”代替“依依不舍”,用“孩纸”代替“孩子”,这样的错字还有很多,久而久之,人们会分不清其正确用法。对于早被人遗忘的古体字、生僻字,国家已经规定不再用了,像这样特殊的除外,其他昙花一现的,不利于人们学习与应用,它们的再现也只是开放中的倒退;对于数字、字母的随意组合,更是对规范汉字的冲击,对交际与语言发展没有积极意义。

结语

作为新兴的言说方式,网络语言存在的价值是推动一般语言的发展。虽然它至今没有精确的定义,但它的范围是肯定的,定义丝毫不会影响它的产生和迅猛发展。我们可以看到这些网络语言是对一般语言的补充和创新,不仅有“灰常”、“伤不起”、“躺着也中枪”这样的普通新词新语来丰富汉语词汇,还有各种数字、字母甚至符号组合而成的网络新语在辅助我们交流。在未来,网络语言可能会在更多方面出现偏离与创新,它的正面效应会丰富语言的表达力,成为网民甚至非网民交流的一种时尚;而对于它的冲击力,我们更要认真对待,进行规范,由此,网络语言才能够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云辉.网络语言语法与语用研究[M].北京:学林出版社,2010.

[2]刘海燕.网络语言[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

[3]郝新星,邻,李静.网络语言的语言偏离分析[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S1).

篇11

    隐喻思维模式在网络流行语中的运用说明:

    1. “人生就像是一个”

    易中天因为在一期《百家讲坛》中瞪大眼睛感叹了一句“悲剧啊”,结果就被网友截了图并上传到了网上,随即成为无数网友争相引用的签名档。其实,这句流行语的句式模板来自张爱玲笔下的———“人生是一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虱子。” “杯具”一词诞生后,网上出现了“杯具党”,网友们又创造了“餐具(惨剧)”、“洗具(喜剧)”和“茶具(差距)”。在网友看来,“杯具”这个词比“悲剧”能表现内心的无奈,同时又多了一分自嘲的乐观态度英语专业,比之前单纯的悲观也多了一分希望。细观其构词过程,除了谐音的构词法外,我们不难看出把源域的喻体特征———茶几(这一用于摆放茶具、餐具、洗具等生活日用品的的家具)映射到目标域的本体———人生(包括顺境、逆境等不同经历),这就形成了概念性的隐喻,也就是对抽象范畴“人生”形成概念化的语言描述,其过程反映出网民对茶几、人生这不同认知范畴内在结构或关系上具有相似性特质的心理认知的趋同,即两者都具有“储物箱”的功能,茶几储存着洗具、杯具、餐具等日用品,人生储存着顺境、逆境等不同经历。

    2 “被到了”

    雷:指对方说话让自己出乎意料,就说被雷到了,源自2008年08月26日的一则新闻“男子发誓欠钱被雷劈 话音刚落被雷电击伤”, 从此以后,“被雷到了”成为让人感到很无语,很无奈,很”冷”的代名词。 “雷”原本是指自然现象,电闪雷鸣、霹雷等给人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恐慌与惊吓感觉, 在网络语言中,uo;雷”可以说成是受到惊吓,通常指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误看了自己不喜欢的内容,就会感觉不舒服。 喻体“雷” 与 本体 “网络上的帖子、新闻、图片等信息载体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就是两者都给人以惊恐和震惊的反应。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认知了解被生动形象地用于描述网民对网络某些信息的态度与反应,这就形成了概念性的隐喻,更有意思的是,根据被“雷”程度可以分为:轻伤、中伤、重伤、脑残,如果你有幸练就金刚不坏之身,就可以不用戴避雷针纵横各个雷文了。

    3. 曾以为我是那崖畔的,后来才知道,不过是人海一粒渣。

    喻体:一枝花 本体: 我

    相似性的描述:花与心中自认为的“我”(帅哥、美女)都具有吸引人的外表形象,为人所艳羡与爱慕,都是“美”的体现。

    4.神马都是,偶还是“追逐淡定”吧

    喻体: 浮云 本体 :生活中的一切

    相似性的描述:浮云的飘忽不定,变化莫测、随风而逝的的特点是生活中常见的,是可以观测到的具体事物。用这一自然中人们认知的物体描述生活的方方面面,反映出人们对生活的概念也具有世事多变、功名利禄、皆尽成空的特点。

    类似的概念喻还有:

    :用动物狼独来独往、行踪不定、善于狩猎的习性描述那些经常独自出没于论坛,虽然爱美色,但不死缠硬磨MM的网民。

    :用史前庞大的怪兽的难看外表描述长得不太好看的女生

    :发帖子的人。 :整天工作赚钱供养购房按揭贷款的人

    :居住在狭小空间的人 :发无聊的帖子 :跟贴 :批评某帖

    :无任何内容的灌水。

    隐喻所表达的是两者之间的内部结构、内在关系、认知模式下的逻辑关系的一致性,隐喻是以事物间的相似联想为心理基础,把事物的特征从一个领域(源域)投射到另一个领域(目标域)的认知方式,其主要功能是实现对抽象范畴的形象、生动的描述。

    转喻思维模式在网络流行语中的运用说明:

    转喻反映的是本身与 其所采用的修饰词之间的相近或邻居关系。转喻是以事物间的邻近联想为基础,在同一认知域内用突显、易感知、易记忆、易辨认的部分代替整体或整体的其他部分,其主要功能是对事物的指称。 1 嫁人就嫁,做人要做! 春节贺岁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牛气冲天》片中那只点子很多却总是不能成功吃到羊的倒霉

    “灰太狼”,但是它爱老婆胜过爱自己,它每次抓到羊完全可以自己先吃掉,可它一次都没有,总是辛苦地把小羊们送到老婆大人面前。同时,它坚持做家务、洗衣服、收拾房间,什么活都不用老婆插手。而“懒羊羊”很聪明,干活和读书都比别的羊快,所以有很多时间可以用来睡觉。灰太狼对老婆疼爱有加的好丈夫形象,懒羊羊为人所称赞艳羡的聪明品质得到了凸显,由此形成了概念性的转喻,灰太狼指称对老婆关爱备至的模范丈夫,懒羊羊指代那些在现实生活中能从容应对、过着悠闲舒适生活的聪明人。

    2 “女”“男”

    能不出门就不出门,只要送饭上门管饱就成,这是“宅女”的口号,这些年轻美女家门一关自娱自乐。"宅女"大都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后出生的独生孩子,在父母疼爱的目光下成长,步入社会难以一下子展示自我,于是在网络虚拟世界寻找舞台。随后“宅男”的概念随之也被引入。宅子只是宅男宅女生活的一个空间载体,只是他们足不出户生活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最凸显、最易被人感知和记忆的部分,用这个部分的特质指代整体宅女宅男的闭门在家、沉溺于网络自娱自乐的生活方式,这就是概念化转喻的形成,其过程显露出人们以“宅”来理解“女”“男”的思维认知方式,至此转喻的修辞法更多地被认为是一种人们感知客观世界的认知工具

    3 恨爹不成

    这一年的流行语里,必不可少的一定有那句“我爸是李刚”。10月16日,河北大学新校区里两女学生被撞一死一伤,肇事者李启铭非常淡定地耍狠:“有本事你们告去,我爸爸是李刚! 李刚本是公安局的一名副局长,在此流行语中副局长的特利得以凸显,李刚演变成了指称专权、特权的政府官员,由此用具体某部分(李刚)来泛指整体的另一部分(整个国家权利决策机构的政府官员)的概念性转喻便形成了。

    类似的概念性转喻还有:

    你攒够,我也攒够,我们就可以去民政局结婚了。

    用部分(四块五)指称整体(婚姻登记的法定条件—身份证、户口本、工本费等)

    不要爱上妹,妹会让你不要挂念妹,妹是用外部特征(憔悴、两行泪)指称整个事物(压力大、疲惫的生活、不幸的遭遇) 每一个成功的背后,都有一群默默挨打的。

    用部分(奥特曼、小怪兽)指称整体(名人、甘于奉献的普通人)

    概念性的隐喻与转喻不仅是文学语言中的一种修辞手法;在概念化的语言用法体系中同时也是一种强有力的认知工具;两者都是概念性的,用于对抽象范畴的概念化的形成;概念性的隐喻与转喻还且具有自动化、无意的、不费力的特点,在生活语言交际中被人们固定下来,习惯地运用;两者都是语言资源的拓展与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Lakoff, G. & Johnson M. Metaphors We Live by [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 ] .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篇12

[3]皮艺军.越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20-2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