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语言现象范文

时间:2023-07-07 09:21:3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网络语言现象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网络语言现象

篇1

2010年11月10日出版的《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发表《江苏给力“文化强省”》一文,其标题用词受到网民关注:其中“给力”一词正是近来颇受欢迎的网络流行词。“给力”原为北方土话,在网络上主要被解释为“很带劲”、“牛”、“酷”的意思。近日,在新浪微博上,网民也据此发明了它的反义词“不给力”,英文戏称为“ungeiliable”。

此前,一些语言文化学者认为,网络语言尤其是网络流行语,正在破坏汉语言的传统和纯净,一些地方也主张在政府公务系统等领域限制使用网络语言。

然而,任何事物的活力都存在于它的变化当中。《人民日报》如此高调使用一个网络流行词,至少从一个侧面说明,网络语言是有其生命力的,并且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一、网络语言的发展

网络是二十世纪人类最重要的发明之一。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起,国际互联网逐渐在世界范围内普及,一场以网络化、数字化为特征的信息技术革命已深入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网络的影响已经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以网络为媒介的网络传播也随之愈加普遍。在这样的背景下,网络语言应运而生。仅十几年的时间,网络语言迅速发展,如今已成为网民所普遍使用的一种新的语言形式。作为一种新兴语言现象,网络语言也因此成为近年来社会各界的热议的话题之一。随着认识的逐渐加深,人们对网络语言的态度也渐趋理性和成熟。分析和研究网络语言,能够增强人们对网络语言的理性认识,帮助人们用更加正确的眼光来看待,用正确的手段去使用,用更有效的方式来规范,在不颠覆我们传统语言和道德规范的前提下,引导网络语言健康发展。

二、网络语言的含义、类型及特点

从概念上来说,“网络语言”的概念是相对模糊的。它至少具有以下三种含义:一指网络媒体上所使用的叙述性和描写性语言,其基本词汇和语法结构形式与全民使用的现代汉语大体一致。二是指IT领域的专业用语,如“网络,鼠标,软件,登陆,宽带,聊天室”等等。三是指网民在聊天室聊天和在BBS上发表意见时所用的语言。其中,第三类是本文所指的网络语言,它在本质上是现代汉语的一种社会变异,是一种新兴的社会语言现象。它脱胎于现代汉语的表达,又给现代汉语带来一定的挑战。

网络语言是伴随网络的产生而新兴的一种有别于传统平面媒介的语言形式。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形式和语言现象,它具有简洁、时尚、活泼等特点。网络传播的快捷性,使得网民经常不自觉地摆脱语言规则的约束;加之大部分上网者为思维活跃、崇尚创新的年轻人,他们能够通过网络交流充分展示个性,因此,语言的简化和异化便成为了一种倾向。网络语言集五彩缤纷的词汇,超越常规的语法,符号化、口语化的表达方式,以及各种语言符号的交叉使用于一身,是“草根文化”影响下的产物之一,并带有浓郁的后现代主义特征。其主要使用范围包括聊天室、BBS论坛以及网络文学用语等等。随着网络的流行和普及,网民的队伍日益壮大,网络语言的使用人数也在不断地增加,各种网络语体层出不穷,如知音体、梨花体、纺纱体、脑残体、火星体,以及新近出现的蜜糖体。在这些语体中,病句、符号、数字、拼音、汉字、英文相互杂糅,成为网民们的习惯用语。时下,网络语言的发展势头强劲,在丰富现代汉语的同时,也给现代汉语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三、如何看待网络语言

对于网络语言的层出不穷,许多专家学者都非常担心,认为它的流行势必影响传统汉语的正常使用,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发展和青少年对于语言的学习很是不利。那么,我们应当如何看待网络语言呢?

首先,存在即是合理,出现即为必然。不可否认的是,网络语言是语言中的新生代,它是在信息时代中产生的,因而具有一定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其次,尽管网络语言是一种创新,但创新事物也意味着具有极高的淘汰率。因此,网络语言的发展必然会有一个由遍地开花到去粗取精、优胜劣汰的过程。

第三,如果仅限于一味地搞怪、噱头、哗众,那么网络语言注定是没有生命力的。

第四,网络语言作为一种“草根文化”的结晶和代表,归根结底难登大雅之堂。因此,网络语言不足以动摇传统文化的根基,我们大可不必将之视为洪水猛兽。汉语从来就是开放包容的文化,几千年来吸收了众多外来文化和内生变革,正所谓“为有源头活水来”。因此,对于网络语言不妨保持一种宽容、多元的态度。网络世界的语言有其自身的游戏规则和发展规律,随着它的不断发展,一定会走向更良性、更规范。

第五,对网络语言不必一味地持反面态度,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对网络语言全盘接受并任其发展。因为网络语言毕竟是一种非正式的语言,新词层出不穷,稳定性较低。我们接下来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正确而适度地规范网络语言。

社会发展越快越迅速,语言就会不断地被丰富,被更新。网络语言作为时代的产物,其存在本身是具有一定合理性的。对于网络语言,我们应当持一种宽容态度,同时不疏忽正确的引导,让人们真正懂得传统汉语的深厚文化底蕴和历史内涵,明白自己所肩负的传承中华文明的使命,从而勇敢地承担起历史所赋予的责任。■

参考文献

①曹晓红、杨洪军,《网络语言对现代汉语的影响及对策》,《文教资料》,2007

②金志茹,《中国网络语言研究现状分析》,《<吉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

篇2

网络为交流提供了一个新的、宽松的、交互性很强的平台,在交流过程中,网民们使用并创造了许多不同于传统语言的表达方式,这种生动有趣、富于表现力表达方式丰富了语言,也丰富了交流方式。

网络语言是语言在网络环境下的一种变体。网络语言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都存在变异,本文将从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分析网络语言的变异现象,对这种语言变体进行考察,并分析背后的原因。

一.语音的变异

语音的变异主要体现为与标准音读音不同的语音形式。网络语言大量使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所需字,这就导致某些字词的读音与标准音不同而发生语音变异。

1.声韵调的变异

①声母:伦家、桑心、妹纸、小公举等

②韵母:童鞋、偶等

③声调:麻麻、美眉、油饼等

④声韵:肿么、口耐、银等

在上述例子中,语音的变异主要通过声韵调的变异表现出来,声母、韵母、声调发生变化后用同音汉字来记录变异后的语音。

如“伦家”指的是“人家”,“人”的声母“r”变为“l”;“桑心”即“伤心”,“伤”的声母“sh”变为“s”;“妹纸”指“妹子”,“子”的声母“z”变为“zh”;“小公举”指“小公主”,“主”的声母“zh”变为“j”。

“童鞋”指“同学”,“学”的韵母“ve”变为“ie”;“偶”指“我”,韵母“uo”变为“ou”。

“妈妈”变为“麻麻”,声调由“阴平+轻声”变为“阳平+阳平”;“美眉”(妹妹)、“油饼”(有病)的声调也发生了变化;

“肿么”是“怎么”的变异,除了声调外,“怎”的拼音“zen”整体变为“zhong”。“口耐”(可爱)、“银”(人)的语音也发生整体的变异。

2.叠音现象

语音变异中还有一种语音的重叠现象。如“东东、饭饭、漂漂、一般般、一下下”。这种重叠形式不同于现代汉语中的构词重叠,如“猩猩”,网络语言的这种重叠现象不构成新词,它们都有各自的原型,有的是词语原型的重叠,如“笨笨”是“笨”的重叠,有的是原型中前一个或者后一个组成部分的重叠,如“东东”(东西)、“一下下”(一下)。现代汉语中有的重叠会带来附加意义,如“高高(的)、干干净净”等形容词重叠后表示程度高,我们观察到的网络词汇的重叠也会带上一些附加意义。如“坏坏”、“袜袜”、“好羞羞”等,重叠后带来亲切、俏皮和可爱的效果。

3.连读变异

现代汉语当中的连读音变指的是因语流连读而发生的自然音变。如上声连读变调,老虎(lao214hu214)变为(lao35hu214),如连读变音,干吗(gan51ma35)因为受后一音节声母的同化,实际发音往往变为“gam51ma35”。我们观察到的网络语言中的Z音变异利用了连读音变这一语音现象。如:

①表酱紫=不要这样子

bu yao zhe yang zi“不”的声母“b”+“要”的韵母“iao”biao , 给“样”增加辅音声母“j”biao jiang zi

②吃藕=丑:chi ou“吃”的声母“ch”+ouchou

③次奥=操:ci ao“次”的声母“c”+aocao

当相连音节处于较快语流中时,为了省力,会减省发音过程,一些音的特征会弱化甚至脱落。上述的语音变异通过前后音节的连拼实现,所以我们经常看到“我宣你”(我喜欢你)、“造”(知道)等表达。

4.音译词语音变异:狗带,因吹思婷、亦可赛艇

“狗带”是英语“go die”的音译,“因吹思婷”是“interesting”的音译、“亦可赛艇”是“exciting”的音译。

5.故意误读:红果果(裸)、别野(别墅)、且丧(沮丧)

二.词汇的变异

(一)构词成分

现代汉语词语由词根语素和词缀语素构成,但是在网络语言中,出现了不同于传统的材料。

1.数字:88(拜拜)、555(呜呜呜)、448(试试吧)、7878(去吧去吧)等

这些流行的网络词汇都是由数字构成,当看到“88”这个数字词时,我们联系到[ba ba]这个音,然后联想到“拜拜”这个词;看到“555”,即联系[wu wu wu]的语音,再联想到“呜呜呜”的哭声。构词材料的变化与汉语中的谐音现象有关。

2.字母:GG(哥哥)、JJ(姐姐)、DD(弟弟)、BT(变态)、BS(鄙视)等用词语拼音的首字母组合起来表示该词语。

3.汉字与字母组合:郁闷ing、期待ing、N多等

“ing”在英语中表示现在进行时,与汉字组合表示一种状态的发生和持续。“郁闷ing”指的是正处于郁闷这种状态;“N多”中,N表示数量大。

汉语中缺少形态的变化,表示某动作进行或状态的持续一般用“正、正在、着、呢”等表示,这种混用直接、形象地表达,也能给人带来新奇感。

4.数字与字母的组合:B4、4U

“B4”是英语“before、for you”的谐音,“4U”是“for you”的谐音,类似的还有3Q(thank you)、me2(me too)。

(二)词义变异

语言的省力原则在词汇中体现得很明显,如旧词新义,用原有词形承载新的意义。在网络语言中,“旧瓶装新酒”的现象也很多,新的意义中浓缩了人们对某种现象、事件的观点、看法。

1.XX狗:单身狗、加班狗、考研狗、美剧狗等等

“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带有贬义色彩,如“哈巴狗、走狗、看门狗、狗腿子、鸡飞狗跳、狼心狗肺”等,而在网络语言中色彩发生变化,大多不含贬义,用于自嘲,描述狼狈、劳累、卑微等状态,如“单身狗”,“加班狗、考研狗”表示所出的状态及正在做的事情,“美剧狗、IT狗”表示自己喜欢某一事物、从事的工作。

2.沙发:英语“sofa”的音译,是一种坐具。在网络语言中,指的是在帖子下首先留言的人。

3.宅:本指表示房屋,网络语言中表示长时间待在家里不出门的行为。

三.语法的变异

网络语言语法变异是指在网络语言中出现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则的现象,如词类转换,即一个词从某种词转入另一种词类。

1.百花奖上的袁立把我雷死了!/这个剧有点雷。

2.小心我扁你!

3.有事儿Q我。

例1中的“雷”指一种自然现象,是名词,在这里用为动词、形容词,有被吓到的意思;“扁”为形容词,这里用为动词,表示“打”的意思;“Q”指聊天工具“QQ”,这里用为动词,指通过QQ联系。类似还有“很垃圾、太菜了”等等。网络语言中语法规则的变异已经扩大到封闭性较强的虚词。如:

4.确保家具质量妥妥哒。

5.你们都棒棒哒!

“哒”字典释义为“同‘嗒’,拟声词,形容机关枪、马蹄的声音。”没有标注为语气词。但是在上述例子中用为语气词,类似“的”。

四.分析

语言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反之,社会的变化也记录在语言中。语言变异是语言发展的需要,也是语言发展的必然,网络语言的变异比较活跃、形式比较多样,从网络语言的变异中,我们能窥探语言的变化和当下社会的状况。

(一)省力原则

在交际中人们倾向于选择最省力、最有效的方式进行表达。在互联网交际中,人们的交流更加追求简单、快捷,因一原则在语言创新和发展、传播上明显地体现出来。如语音的减省,“知道”变为“造”;构词材料的变化,如“5201314”(我爱你一生一世)、“B4”(before)等。在靠键盘输入进行交流的网络语言中,这样简洁、快捷的表达方式能较好适应网络交流的快速、简便、直观的特点。

(二)寻求族群认同

网络语言的使用人群多为年轻人,他们喜欢新鲜、新奇的表达,有较强的创造能力和接受能力。在网络交流中,他们倾向于使用新颖的表达方式,在使用和传播网络语言的过程中也反映了在这个族群中寻求身份认同的心理。

(三)不同文化的影响

语言的使用受到一定文化的制约,网络语言也不例外。一些词汇的变异与避讳文化有关,如“丑”在网络中主要用于外貌的评价,如“丑的人已经睡了,帅的还在游戏。”这种负面的评价难以让人接受,于是用“吃藕”委婉表示;“操”是詈词,网络语言中用“次奥”表示。

从网络语言的变异中还能窥探到当下的一种亚文化,如“萌”文化的盛行。网络语言中出现“儿语”,也被称为“萌化语言”,如“好羞羞、一会会、裤裤”等,萌化词语的流行与萌文化、宅文化有关,这种文化的流行催生了新的语言表达方式。

(四)语言的自我调整

社会生活变化迅速,语言表达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变化,有一些现象或事物如果用规范的现代汉语表达,会花费较长时间,基于语言省力原则,我们会选择省力的方式,如“-ing”表示某件事情正在进行或者状态在持续;此外,随着社会的变化,出现了很多新现象、新事物,人们的心态、观念也发生变化,原有的表达方式不足以满足细微风度的表达需求,因此语言也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变化。

参考文献

[1]曹起.网络流行语的语音变异类型分析[J].辽宁工学院学报.2006年6月.

[2]白冰.从汉语流行语中的“ing”看语码转换的一种新现象[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第6期.

[3]惠天罡.近十年汉语新词语的构词、语义、语用特点分析[J].语言文字应用.2014年第4期.

[4]英君.浅谈语音变异的影响因素[J].阴山学刊.2011年10月第5期.

篇3

[中图分类号]H109.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4 — 0095 — 02

随着技术的革新和网络的发展,一种新的语言现象,网络语言正在随着电脑网络的普及迅速的成为现在的一种比较新兴的语言现象,并且正在表现出比较强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其所包括的范畴不仅仅是现在的网络世界中所通用的语言,还在网络之外的日常交际生活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并且在很大的程度上网络的流行语言逐渐的成为了我们日常交流以及媒体的生活用语。很多的网络语言已经逐渐的被大众所接受,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常用交际用语。所以,网络语言的研究也逐渐的成为了专家学者所关注的焦点。有部分的相关专家认为,随着互联网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和普及,在未来的短时间内,互联网将与人们日常必备的消费品一样成为人们的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广义上来讲,互联网语言是指的那些在网络中传播或者是在网络传播的过程中所能够接触到的一切的语言。但是,根据郑远汉教授的分析,网络的语言一般可以分为以下的两个方面:

首先是与电子计算机或者是网上的相关活动所相关的名词的术语。

其次是人们在上网聊天的时候所临时创造的一些特殊的符号或者是信息代号以及特殊的用法。而本文在写作的过程中所关注的焦点就是第二种网络语言。

一、模因概说

模因一词是来源于生物学的基因词汇,其指的是通过模仿而产生的自我复制的现象,这个词是牛津大学的动物学家Richard Dawkins首先提出的。在其著作中,他将基因的复制因子的特征描述为基因的模仿,从而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对文化传播的基因的描写,也就是我们说的模因。模因一次在拼写上仿造了基因的拼写方式。有些学者对模因的定义阐述为个人记忆中的一个信息单位,能从一个人的记忆中复制到另外一个人的记忆中去。生物体需要依靠遗传以及进化来对生物的基因进行延续。而文化也同样的是需要通过自身的集成以及相关的计划来延续其本身的基因的。所以,模因一产生就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关于模因的新兴的学科也逐渐的诞生。模因学的研究领域也十分的广泛,大到文化的部分,小道理念的研究。国内最早在对模因进行研究的学者是何自然教授,其将模因学带到了中国并且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模因的理论中,模因被认为是一种病毒,可以从一个人的大脑中传递到另外一个人的大脑中,在那里所得到的生存环境中进行生存,并且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下继续将其传递下去。这样的传递感染式的行为,就是一种相互模仿的现象。

模因的定义经历了两个时期的不同讨论。早起人们对于文化的模仿的范畴进行研究的过程中通常以此作为依据制定了相关的定义。而后期则是对于大脑的信息单位进行定义。总体上来讲,任何一种实体,只要经过了从一定的模仿的过程到复制的过程的转移,就可以称作是一种模因了。

二、网络流行与模因中的语言特点

关于模因的特点的分析,有的学者认为其有一定的复制能力,有一定的延续性,有一定的继承性,有一定的变异性。而在网络流行语进行传播的额过程中,网络流行语的模因有以下的特点:

1.内涵型

网络流行语大部分都是经过网民自发的研究和讨论,利用其本身的聪明和才智所创造出的一些相对比较新颖的词语或者是对一些旧的词语进行的一定的加工所产生的新的含义。网络流行语的模因之所以能够产生广泛的传播是与其背后的隐喻机制有一定的关系的。在很多的网络流行语的模因中,很多的是网民从一个新闻事件中所概括的能够包含整个事件的词汇,有的干脆就是直接的用新闻的人物名字或者是新闻中所涉及到的相关的事物作为事件的代号。不管是什么样的网络流行语的模因,其背后所隐含的故事和其潜在意义才是支撑起模因的基础。

2.形式简单

当前的社会是一个快节奏的社会,人们对于事情的处理往往都是带有很强的功利性和便捷性。对于文化也是这样的,人们在文化的领域中所追求的都是有一定的功利性和时效性的东西,所以,在网络的流行文化中也是这样的。网络中的交流现在大都是通过打字的方式来完成的,也就是说,在网络的流行文化中,文字是占有了很大的比重的。为了能够节省时间,但是又不能够影响其交流的目的的达成,人们往往就会自觉的选择那些生动并且形式简单的信号进行传输信号的表达方式。网络流行语也就是在这样的交际的需求之下所产生的。在长期网络流行语的观察中,我们发现网络流行语出了更新速度快之外,其本质上的特点就是形式相对简单,有一定的普遍接受性,并且能够通过人们的简单接触迅速的被记忆。

3.使用频率高

网路流行语的模因一旦产生就能够让人们在短时间内大批量的固执,并且在复制的同时能够通过网络迅速的传播。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网络流行语的传播速度和更新速度都是很快的。在传播的过程中,虽然很多的构词方式是不科学的,也是不符合语法的规范的,但是这些流行语的传播过程中往往是反映出了人们的一定的思想认识和一定的主观上的愿望,这样的话就能够使得网上的相关的模因的复制品被大量的传播,而在传播的过程中这个机制就大量的流行起来。

4.传播过程中可以变异

在网络流行语的模因传播的过程中,由于受到不同层次不同的受众的影响,会产生不同的语境下的网络流行语的转变,与以前的模因相互结合或者是在不同的语境下产生新的模因的方式,会产生网络流行语的模因的转变。这个过程往往就是网络流行语的快速变化的过程,人们往往会通过网上的谐音的转变,或者是旧词新意的转变方式将网络流行语的以前的模因进行转变和发挥,产生新的不同的流行语。

三、网络流行语模因的文化分析

1.强势网络流行语模因与弱势网络流行语模因

我们在模因论中所说的强势网络流行语模因,指的是那些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并且在传播的过程中能够被广泛的复制和传播的,在一定的时期内能够在网上持续的存在的模因,其主要包括那些传播了上千年的习惯用语和成语等,当然,还有随着时代的进步而逐渐的适应社会现实而产生的一些能够适应时尚的,比较简单的网络流行语。这些流行语不管是在人们的网上聊天和网络生活中使用,还在一定的程度上转移到了日常的生活中,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交际的一个部分。

而我们所讲的那些拖尸的网络流行语的模因,主要指的是那些生命力相对比较弱,不能够在使用的过程中找到新的宿主,或者是在使用的过程中由于得不到有效的传播而被复制的次数相对比较少的模因。这些模因在刚出现的时候往往能够得到人们的认同,但是在一段时间之后由于其被复制的次数比较少,很快就消失了。

2.网络流行语模因的成因分析

我们可以将网络流行语模因的产生看做是事物的内外因相互作用而产生结果。从内因的层次上来看的话,现代汉语的词汇的发展的需要就是网络流行语模因所产生的根本来源。由于网络的交流已经成为了一个现代社会所普遍存在的现象,而面对这样的情况,语言文化在传播的过程中需要不断的对自身进行改造才能产生适合时展的社会的需求。于是网络的环境下就产生了这样的网络流行语的形式。

从外因的角度分析的话,一个社会的文化以及大众的心理上的诉求也促进了网络流行语的不断发展和演变。在这个社会的文化取向不断演变的过程中,网络上的语言流行的方向也产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尤其是在演变的过程中,随着人们的文化程度的提高以及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的生活方式逐渐的流行,网络流星语的简单性和方便性也成为了人们所追求的一个主要的方向,在这样的基础上,网络流行语模因的外部环境也就产生了。

3.网络流行语模因对社会的影响

网络流行语模因的生成速度比较快,使用频率也相对比较高,并且由于其不仅仅存在于网络之上,还存在于报纸和杂志的媒体中,并且在一定的程度上已经影响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作为一种语言文化,网络流行语的模因在产生的过程中有一定的积极方面的影响,也有一定过得消极层面的影响。

首先,从积极的层面看的话,网络流行语对我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由于我国的传统文化是一种强调尊卑等级的观念的文化状态,底层的弱势群体往往得不到一定的有效的保障,产生的是一种极度的压抑的心理,这样的人群往往希望能能够通过一定的方彪表达出自己的想法,这样的话网络的出现正好给他们一个比较好的平台。他们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表达出自己的观念和看法。同时,网络流行语也对语言文字产生了比较深刻的影响,由于语言是人们最重要的交流工具,但是语言也是不断的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的传统的语言文字在现代化的快速生活方式的背景下,应慢慢的产生了词不达意的现象,这就需要网络流行语来拓宽语言文字的系统。

其次,从消极的层面看的话,由于网络流行语的逻辑相对比较混乱,语法和语义的角度下审视的话是非常的不科学的,这对于学生在学习汉语言文字的过程中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由于很多的流行语已经进入到了人们的日常交流的系统中,这就使得人们在交流的过程中对其使用的频率相对加大,这样的话对于汉语系统的规律性和完整性以及科学性都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比如,受到网络流行语言的影响,现代汉语的语法中的主谓结构的倒装现象慢慢的开始流行,这就使得他们对于汉语的学习产生了一定的随意性,有的甚至形成了一定的语言习惯,这就对我国的语文教学产生了极大的冲击。

〔参 考 文 献〕

〔1〕胡信华.网络语言中的模因现象分析〔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2,(09).

〔2〕张润,史立英.语言变异的模因视角分析——从网络语言谈起〔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12,(02).

〔3〕吴燕琼.网络语言变异的模因解读〔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2,(03).

〔4〕周立建.模因论视角下的“XX门”现象分析〔J〕.现代企业教育,2011,(24).

〔5〕江华珍.语言模因与网络语言〔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12,(01).

篇4

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49(2005)-10-058-02

1.引言

随着互联网络在中国的飞速发展和日益普及,网络交际这种全新的高科技交际模式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并正因其独特的魅力而风靡全球。以BBS、网上论坛、虚拟社区、聊天室、ICQ、网络游戏为主要载体,网络交流已经逐渐成为现代人生活的一部分,网络语言也在极大地影响着21世纪信息社会中人们的生活网民为了高输入速度,对一些汉语和英语词汇进行改造,对文字、图片、符号等随意链接和镶嵌,创造出大量的汉字、数字、英文字母混杂组合的新词汇,出现了一些完全不符合汉语的规范表达方式的网络语言。网络交际以互联网为交际媒体,这就决定了网络交际语言的独特语言方式和文体特征。这种富有时代特征的新语言现象的背后实际上是社会发展对语言所产生的极大影响和推动所造成的。本文拟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分析网络语言交际的特征,对网络语言现象的产生和发展进行探讨。

2.网络语言交际的特征

语言是用来交际用的,网络语言就是使用因特网技术发展下人际交流的产物,是规范语言的变体。网络交际,是指通过网上聊天、e-mail(电子邮件)、BBS(电子公告栏)、electronic forum(电子论坛)和E-message(短消息)等崭新的交际手段,在虚拟的网络空间进行人际交流和沟通。网络语言受其交际媒体(互联网)的制约而兼有广告英语、新闻英语、电传英语和传真英语的部分特征;网上聊天这种书面对话形式又决定了其具有书面英语和口头英语的双重性质。

2.1 词汇特征

作为非正式文体,网络语言偏爱使用缩写词、俚语等非正式词汇,甚至还随机杜撰某些词语,因此具有明显的随意性特征。网络的使用是以时间为收费基准的,这就要求网络交际必须快捷高效。在此语境下,英汉两种语言兼收并用,大量使用简写词和各种缩略词就成为网络语言最重要的特征。其词汇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出现大量的谐音词:网络语言中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数字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于易于输入和谐音的关系,一些数字的组合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另一方面,网络交际过程中为了加快交流的速度,在用汉语拼音输入法进行汉字输入时,一般不进行选择,而是在当前输入法默认的情况下就按了回车键,于是导致了一些有趣的谐音怪词的诞生,在网络这个特定的环境中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而广泛流传开来。

1) 英语谐音:用同音字母代表一个单词或字母组合乃至句子。如:【r】=are, 【b】=be/bee,【c】=see,【o】=oh,【oic】= (ooh, I See),【icq】=( I seek you ),等等 。

2) 汉语谐音: 【酱紫】这样子,【菌男】:即是俊男,【霉女】美女,班主/斑竹/版猪/版竹】:版主,即聊天站,网页或论坛的管理人员。【大虾】,大侠的戏称,指网络高手。

3) 数字谐音:,【7456】在网络语言中的意思是气死我了;【1573】一往情深,【360】 想念你,【886】拜拜了;【3166】是“撒优那拉”(日本语),再见的意思,【775】亲亲我,【55555~】呜呜(他在哭),【8147】不要生气,【520】我爱你,【987】对不起,【9494】就是就是,等等。

2.“网虫”们随机使用的但已被圈内公认的各种缩略词。

这些缩略语的来源主要是公认的缩写词汇,电传、传真英语的缩略符号或用数字代替字母缩合词。如:USA, HK(Hongkong), bf(boyfrtiend); gf(girlfriend); pls(please), Xmas(Christmas), F.O.C.(free of charge), stu(student)? L8R(later); b4(before), cu2(Seeyou, too); IMO(in my opinion)以我愚见;ROTFL(rolling on the floor laughing)笑得直不起腰来,一般用作旁注;PMFJI(pardon me for jumping in )请原谅我冒昧插入;TIA(thanks in advance)预先致谢。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3.大量运用表情符号(emoticon)。由于网络是一个虚拟的空间,人与人之间还不能够实现面对面的交谈,所以一些字母、数字和特殊符号的组合就被用来表达喜怒哀乐等等情感。由于这些符号的组合形象生动,被大多数人所接受,所以在约定俗成以后,发展成为了网络语言中一个重要的补充体系。

例如:表示肢体语言的符号,例如【T-T】代表流泪,【∧_∧】/代表欢呼,【:】】表示高兴,嘴巴向上翘着笑;【:()不开心,嘴巴向下弯着;等等。网络上还有表示言语行为的符号,如: 【//sigh】(叹气的动作)、【//admire】(羡慕的表情)、【//grin】(咧嘴笑)、【//comfort】(安慰)。在一个词前面加上“//”,就把该词变成了一种言语行为。

2.2 语法特征

从语法角度分析,网络英语的非正式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大量使用省略句式,具有很明显的口语化特色。尤其是充当主语的第二人称单数更是经常“缺席”。这从下面常用的问句中就可窥见一斑。1.offline ?2. busy?3.received my e-mail?4.leaving?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省略句式只有在特定的语境中才具有交际价值。

2.句首字母常小写。如:1.hi, friend. 2.uc? 3. ur name ?

3.频繁使用问号、感叹号、省略号等标点符号。如:在催促对方回答问题时,“网虫”们大多喜欢连用几个甚至一大串问号。同样,在表示赞同或欣赏对方的观点时也常连用几个感叹号。尤其值得研究的是,为了制造“此处无声胜有声”的美妙意境,有些高手常创造性地使用省略号。如女士在回答do u miss me?时,常巧妙地打出这样的字幕:I…

4.网络高手经常运用双关、拟人、比喻、夸长、提喻等修辞格。如:

―can I invite u 2 dance? ―withpleasure.

―can I hold u now ?―OK. 这里hold就是双关,因为它既有“牵手”之意,也有“拥抱”之意。

5.从句型选择上看,网络英语多用简单句、并列句、祈使句,少用被动句和主从复合句。当然,句型的使用也并非一成不变。网络大侠在进行解释、说明或议论、说理时也常用复杂句。如: “IMO,u r not right,‘coze every sword has 2 blades”. ( In my opinion, you are not right, because every sword has two blades.)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飞速发展的高科技信息时代,网络语言已经不知不觉地形成了一种新的社会语言变体,并由于其强大的影响力和繁殖能力而成为不可忽视的现代社会语言变化的主导力量。

3.网络语言现象的语境分析

语境(context)是社会语言学提出的一个概念。简单地说,语境指的是使用语言的情景场合,语言往往由于使用环境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语境意义。许多语言学家都对语境(context) 做过分析和研究,但他们的侧重点并不相同,如英国语言学家马林诺夫斯基(Mallinoski,1923)把语境归为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海姆斯(Hymes 1974)将其精辟地概括为SPEAKING一词:S代表Setting and scene(背景和场景),P代表participants,(会话参与者),E代表ends(会话目的及结果),A代表act sequence(信息的形式与内容),K代表key,(传递信息的方式),I 代表instrumentalities(使用什么语言),N代表norms of inter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在不同情况下应遵守的规则),G代表genres(体裁)。而以韩礼德(Halliday,1973)为代表的系统功能语法理论则把语境因素归纳为三个组成部分:话语范围(field)、话语基调(tenor)和话语方式(mode)。根据众多语言学家的研究和网络语言的实际情况,本文将主要从情景语境来分析网络语言在特定的网上虚拟空间是如何进行交际的。

情景语境指与交际有关的人物,场合,时间,社会、文化和政治背景,以及在交际推理过程中产生的认识。因为“语境是心理产物,是听话者对世界的一系列假定中的一组。正是这些假定,而非实际的客观世界,制约着对话语的理解。”(Sperber&Wilson,1986:107―108) 这句话用来描述网络这个特定的场合中的交际行为至为贴切,因为网上交际可以发生在任何时间任何人身上,多数时候是完全陌生的人在进行对话,而网上唯一可以了解对方的途径是查询个人资料,但几乎所有的资料都可能是虚构的。因而交际者的社会、文化或政治背景等个人因素在网络交际中几乎没有任何实质的影响。网络交际的主要场合是在以OICQ, ICQ,BBS和E-message等形式存在的网上虚拟空间。在网络交谈中,话语范围可以是任何话题,天南地北,海阔天空,无所不谈。网上的虚拟空间里有着各式各样的聊天室,你可以不停地从这个聊天室窜到另一个去。在聊天室中,可以是一对一交谈,一对二或多人互相交谈,也可以自言自语或者作为旁观者。可以说,在网络交际中,话语基调(tenor)是多样化的而且可以选择,只要不影响维持交际的目的。网络交谈的话语方式(mode)以非正式的口语为主,然而却用文字和符号的输入形式来叙述,也就是说,网络交谈的实质是口语的交谈,然而却是以一种书面的文字方式来呈现,而这种书面方式又是由各种文字代码(如中英文)和数字符号混合组成的。这是网络语言交际不同于其他话语方式的一大特征。

在日常交往的人际交谈中,情景语境还包括身体语言(body language),手势 (gesture) 和面部表情(facial expressions)等非口头语言(non-verbal language),作为语言的一种补充,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网络语言巧妙地将这些交际中不可缺少的成分转化成用各种数字和符号组成的表情符号,使看似冷冰冰没有直接的感情交流的键盘交际变得充满人情味和生动有趣。

4.网络语言现象:社会因素与语言的“边缘化”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正如社会语言学家陈原(2000:18)在其论著中所提出的:“语言不是社会意识形态,语言不属于社会结构的上层建筑,语言是――而且只能是―― 一种社会现象。” 网络语言在很大程度上由于自身的鲜明特点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社会方言。当然社会方言的首要条件是有一个稳定的言语社团。而在中国,网络语言的言语社团是随着计算机网络的飞速发展、上网用户的日益增加而逐渐形成的。一些大学的学生已经达到了90%的上网率,大学里的bbs(电子布告栏)一天有上千人次访问,人们除了搜寻信息外,大部分时间都在互相聊天。那么,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我们必然会问:网络语言现象为什么会发生?它是由哪些社会因素所决定的?这些语言的变化是如何传播的?新的语言变体对原有的语言结构和系统会带来什么样的冲击和变化?这些都是社会语言学研究面临的崭新课题和挑战。

笔者认为,网络语言作为一种新的社会方言变体,是信息社会必然导致的产物,并随着电脑在中国的日渐普及和网络的迅速发展而横空出世。五花八门、标新立异的网络词汇正是中国进入信息时代后社会生活方式和人们心态的一种反射。网上交流通常是在陌生人之间进行的,他们的文化背景可能相差甚远,对语言的感觉可能也很离谱。中英混合,数字和符号并用的网上新词汇的出现似乎在预告一个数码化时代将带来的语言变革。当“Internet”以不可动摇的主导地位打破了国界的同时,也正在使英语成为一种垄断性的“中心语言”。据有关调查,到2050年,全世界将有一半以上的人能够熟练地使用英语。网络对英语普及的推动力超过了大英帝国的任何行动,每个新的上网者都必须学习某种版本的英语,如果他不想困在语言的"网络隔离区"内。在这个必须被格式化的以英语为中心的网络世界里,所有其他的语言和文字都在经历着自己的边缘化,都正在变成一种“方言”。以高科技和高信息所建立的网络帝国,在创造了空前效率的同时,也在所谓最“平等”的网络平面上,以难以想像的光速,用英语扫荡着所有的语言异类。

5.结语

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1996:115)曾明确指出:“在任何时候,同表面现象相反,语言都不能离开社会事实而存在,因为它是一种符号现象。它的社会性质就是它的内在特征之一。” 网络社会是一个多语社会,世界上不同地方的人可以通过网络联上同一个站点,因此网络语言存在着明显的语言混合现象。在任何一个多语社会,通过频繁的语言接触都会产生这种语言混合的现象。新一代的网络人见面打招呼时说“hi,你好”;分别时说“bye,再见”;道谢时说“thanks”或“3x”。在这个言语社团里,并没有绝对的权威,谁都可以畅所欲言,可以创造新的用法。一旦一种语言的突破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很快就会在网上传递开来。作为一种新的社会方言,产生于自由网络空间的网络语言有着强大生命力,并很可能逐渐从网络世界向现实世界渗透。

语言正随着网络的不断扩展而在一个新的时空中延伸,人们的交际行为,语言方式和社会心理都在不知不觉地潜移默化,无论我们是否意识到,信息社会的发展所带来的网络语言现象已经昭告了语言的变革,而中国的网络语言现象的这种现状正是边缘化的开始。

参考文献:

[1]Figueroa, E. Sociolinguistic Metatheory, [M], Kidlington: Elsevier Science Ltd, 1994.

[2 Halliday,M.A.K.Explorations in the functions of language. [M]. London: Edward Arnold. 1973

[3]Hymes, D. Foundations In Sociolinguistics. An Ethnographic Approach. [M] Philadelphia: University of Penn.Press. 1974.

[4]Malinowski,B. ‘The Problem of Meaning in Primitive Languages’ [A]. In C.K. Ogden and I.A.Richards. The Meaning of Meanin. [C]. London: Routledge &Kegan Paul. 1923.

[5]陈原:《社会语言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6]赫德森:(Hudson.R.A.),《社会语言学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7]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高明凯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友情链接
发表咨询 加急咨询 范文咨询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