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7 09:21:3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性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大学生是中国青年中的优秀团体,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和精神生活质量,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的进步和民族文化水准。但在经济和文化全球化以及网络文化、传媒文化的影响下,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脱节;自我意识膨胀,生活行为失范;行为盲目从众、沉溺网络游戏;诚信意识缺失、道德防线下降[1]。因此,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成为高等院校面临的一项迫切任务。
一、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精髓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的源泉,是维系全体中国人民的精神纽带,更是全球炎黄子孙共有的宝贵财富。其精髓可以概括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中庸中正的处事理念,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和诚实守信、尚礼重义的道德观[2]。这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二、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在班会课程中的价值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文化背景和思想资源,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最终归宿。[3]2013年8月19日,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中深刻阐释了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大意义,也明确回答了传统道德文化对当代大学生道德建设的价值何在以及怎样构建优秀的传统道德文化与大学生道德建设有机结合的教育机制等问题。
班会课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融入到课堂中,不仅能改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且还有利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对于培养新的历史条件下符合时展需求的德才兼备的人才,极具现实意义。
1.传统文化思想融入班会课程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进取精神
《周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论语》中也讲“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这是对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精神的高度概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4]这种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和努力向上的开拓精神经过历代先哲志士的弘扬和身体力行,已然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激励着中华儿女奋发向上,大学生是未来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具备了这种精神,有助于大学生在成长成才的道路上克服一切艰难险阻,锲而不舍,勇往直前。
2.传统文化思想融入班会课程有助于促进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历史长期发展中孕育而成的精神样态,是民族文化的积累和沉淀,是整个民族前进和发展的动力,也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民族精神的形成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著名史学家张岂之说过:惟有立足本土,拥抱世界,才能有辨别世界文化的能力,才能有更高度的爱国情操和民族情感。[5]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感叹;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把“天下兴亡”看做“匹夫”之责;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些仁人志士的所作所为是民族精神的经典写照,表现出了华夏儿女的爱国主义情怀和高度的历史使命感渊源流传。将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思想融入到班会课程中,引导学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真正认识民族精神,继承和弘扬民族精神,树立“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的远大理想,做中国新时代的优秀大学生,做一个忠诚的爱国者。
3.传统文化思想融入班会课程有助提高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素质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的道德素质的培养,注重提升人的思想境界,形成了丰富的内容。《大学》开宗明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孔子提倡“仁者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更浸透了怎样做人的伦理精神。所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扬有利于大学生优良道德素质的培养,有利于大学生高尚情操的培养,有利于大学生道德境界的提高,有利于大学生完善人格品质的培养。
4.传统文化思想融入班会课程有助培养当代大学生的诚信意识
古人把诚信作一个人安身立命的基本原则,要求人真实无妄,诚善于心,言行一致。儒家经典《中庸》中对“诚”这样论述:“诚者,天下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论语・为政》中对信的描述为:“人无可信,不知其可也”;《荀子・不苟》也讲到诚信:“言无常信,行无常贞,惟利所在,无所不倾,若是则可谓小人矣”;北宋周敦颐在《通书・诚下》中,提出“诚,五常之本,百行之原也”,可见,古人对“诚信”确有深刻的认识。当代高校大学生承载着艰巨的历史使命,将传统文化中的诚信思想融入班会课程,引导他们的行为,有利于大学生形成诚实守信的价值观,对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5.传统文化思想融入班会课程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非常重视人际关系的和谐,对于君子的衡量标准就是与人相处时要有诚意,善于从对方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本着诚意交流和沟通,只有这样,才能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宁可负我,不可负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都是告诉我们应本着友善、包容的态度去对待别人。将这些思想融入到班会课程中,引导大学生学会关心人,理解人,帮助其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6.传统文化思想融入班会课程有利于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历经五千年的丰富和发展,不断的创新和进步,逐步形成了丰富而有内涵的传统文化思想,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6]在班会课程中引导大学生接触、了解传统文化思想,让当代大学生能在古老文明的熏陶中诗意地栖居,扩展大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大学生文化素养。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笔极为宝贵而丰富的精神财富,在全面对外开放,转变发展方式、加快经济转型,实现民族复兴和伟大的“中国梦”的关键时期,将传统文化思想融入班会课程,挖掘、借鉴其中的思想教育资源,对于构筑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底蕴,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内涵,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机制具有深远而重大的意义。(作者单位:衡水学院)
参考文献:
[1] 李宗云.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其实现[D].吉林:东北师范大学,2008
[2] 许武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其实现[D].山东:山东大学,2012
[3] 罗洁.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政治研究,2009(208):96
(安远县第一中学,江西 赣州 342100)
摘 要:《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育的本质进行了诠释,认为语文教育要以“培养人的素质,提高人的素养为目的,同时还要着眼于人的终身学习。”这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也是提高学生素质、促进社会发展的需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除了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之外,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使高中语文课堂成为文化传承的主阵地,使自己成为文化传承的使者。本文分析了高中语文教学中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及相关策略。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文化传承;运用
文化传承主要是指文化的传递和继承,在此基础上实现文化的创新和发展。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重要的教育资源,也是学校教育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高中课程中,语文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最为密切,在文化传承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高中语文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应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为文化传承工作做出自己的贡献。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及现状
新课标认为,语文教育要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要让学生吸收到民族文化的智慧,培养学生热爱民族传统文化的感情。因此,语文教学是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渠道,也是传承传统文化的主阵地。高中语文教师要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积极对学生进行引导,让文化传承成为高中语文课堂的主旋律,努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在语文教育的大环境下,当代高中生在传统文化方面存在着严重的缺失,不少学生缺乏基本的古文化常识,对传统文化也知之甚少。有很多学生的历史知识极度贫乏,逐渐淡忘了传统文化。有的学生对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呲之以鼻,不但没有继承和发扬,反而在道德和修养上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在这种形势下,高中语文教学要积极探讨实现文化传承的有效渠道,努力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整体素质,使学生成为文化传承的主体,从而实现语文教学的目的。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文化传承的运用策略
(一)高中语文教师应成为文化传承的使者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才的主要培养者。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还要以自己的学识修养和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教师要积极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使自己成为一个合格的文化传承者,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的兴趣。要做好这些工作,高中语文教师首先要具备较高的人格魅力和人文素养,要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其次,高中语文教师还要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教学过程中以身作范,努力陶冶学生的情操,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因此,高中语文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在积淀文化素养的同时,也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解读能力,使自己符合文化传承的要求。
(二)引导学生成为文化传承的重要力量
首先,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挖掘教材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因素,营造一种文化气息浓厚的教学氛围。在高中语文教材中,蕴含传统文化的优秀篇章比比皆是,这些课文是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资料。高中语文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积极的引导,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使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采取一些具体的措施。比如,可以在墙上悬挂古人的名言警句,增添文化信息;将教学方法和手段与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在课前导入时尽量选取一些与课文相关的诗文典故或名人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重视课外活动,让学生走进传统文化。要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实现文化传承的目的需要长期的积累和努力,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高中语文教师要积极开展课外教学活动,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走近传统文化的机会。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读一些经典作品,使学生受到良好的熏陶和启发。作为语文学习的重要途径,课外阅读的作用不可低估,在传承传统文化方面具有比较明显的优势。还可以举办多种形式的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活动,使学生近距离的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比如,可以举办各种旨在传播传统文化的讲座、辩论赛等活动。
最后,还可以将课内外结合起来,提高学生使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具有丰富的传统文化信息,也是一种深厚的文化积淀。系统的学习语言文字是传承传统文化的根本途径。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以文化的角度去了解汉语字词的文化内涵,去品味语言文字和传统文化。高中语文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积累语言文字的重要性和长期性,使学生在积累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使其热爱传统文化,从心理上亲近传统文化,这对于文化传承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总结
综上所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充分认识到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和意义,针对文化传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以解决。教师作为文化传承者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在课堂上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同时还要重视课外活动对于文化传承的作用,积极开展各种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活动,尽最大努力让文化传承成为高中语文教学的主旋律,切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学生成为文化传承的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中国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内容博大精深,在五千年的文化传承中留下了深远的影响,是中国人在世界史上留下的奇迹,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提上了我们的教育日程,传统文化应当如何渗透在小学生语文教学过程中,让小学生能够真正地认同传统文化,接受传统文化是我们教学的一个重点内容。
一、充分利用小学课本中的教学内容,挖掘中国传统文化
在小学语文教学课本中有很多的课文都具有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特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深入研究课本内容的出处,深挖课文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底蕴,从而在教学中能将这些传统文化渗透给学生,让他们能够接受中国传统文化。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很多古诗、成语、歇后语等,这些内容中都蕴含着传统文化内容,现今课本又引用了《弟子规》《国学》,这些课本内容都体现了中国的优良文化的传承,在这些内容中有着我们优良的文化传统,有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仁、义、礼、智、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自己也要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的学习,把握小学语文内容中传统文化教学的重点,要将这些重点灌输给学生,将学生培养成自强、自尊、自爱,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人才。
二、潜移默化、循序渐进,在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的知识渗透
文化的传承是一个缓慢发展的过程,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要坚持传统文化的教学延伸,针对教学内容精心组织,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并要将这个过程延续下去,潜移默化、循序渐进地将传统文化的精髓渗透给学生。
勤俭节约、礼让谦逊、自强自重、自尊自爱等,这些都贯穿在中国五千年的文化传承中,在对小学生进行语文教育的同时我们要将这些传统文化的精髓渗透给学生,让他们能够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要让他们理解黄皮肤、黑眼睛的中国人在这个世界上留下的精彩。我们要善于发现这些传统文化的闪光点,并将其穿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将这些闪光点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进行放大,讲述给我们的学生,让他们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美,将传统文化教育潜移默化地渗透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从而渗透给我们的学生。
三、运用生活化教学方式,使学生领会传统文化的内涵
传统文化的教学是一个延伸、持续的过程,课本上的知识不可能让学生真正地接受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善于利用生活化教学方式,将传统文化教学渗透进我们的生
活中。
很多的教学内容都是来自于我们的生活,语文教学离不开生活,每一节课中的文字都是来源于生活,我们要让孩子们明白,中国的方块字是一种历史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人有着无限的魅力。在目前校园教育的这个氛围内,我们要巧妙地利用这个氛围,引导学生合作、互助,充分发挥传统文化中的闪光点,让学生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形成团队化、竞赛化,让他们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作为师者,我们要在教学过程中引入生活化的元素,要将生活中蕴涵传统文化的事物呈现在小学生的眼前,让他们能够发现传统文化对中国人的重要性。
四、善于将课堂开放,促使小学生接受中国传统文化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善于将语文课堂开放出去,
教育过程其实是一个互相学习的过程,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应当注意,我们不仅仅是在教,同时也是在学,我们的一举一动都在影响着孩子们,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有必要将语文课堂进行开放,将传统文化知识在开放中融合,渗透给孩子们。
小学语文工作者要学会将课堂开放出去,要让学生成为主人,我们作为引路人,作为一个行者,将我们的知识进行传授。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营造轻松、和谐、自由、民主的学习氛围,引领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知识,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能够被这种教学方式所吸引,让他们能够将自己的问题大胆地问出来,我们作为引路人给他们作答,让他们将我们作为朋友来看,让他们在轻松、和谐的氛围内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从而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
【关键词】
大学生;语文教育;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进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文化资源,对国民素质的整体性提升产生着一定的积极影响。因此在当前社会背景下,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历史文化的传承,十分有必要在高等教育阶段对大学生实施传统文化教育,通过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对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深化学生对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作的认识,进而在学习和生活中自觉承担相应的传承责任,在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的基础上,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一定的贡献。
一、在大学语文教育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可行性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祖先在漫长的文明演进过程中留下的巨大财富,主要包含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典籍、语言文字和哲学艺术等,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着相应的积极影响[1]。而在当今社会,这些传统文化也在我国现代文化的发展和高校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当前世界经济、文化呈现出明显一体化发展趋势的社会背景下,中华民族应该以怎样的姿态面对外来文化的入侵和融合,逐渐受到我国文化研究界和教育界的高度重视。当代大学生作为我国先进文化建设的后备力量,本身肩负着重要的社会责任和使命,所以十分有必要在高校语文教学中适当的渗透传统文化思想,对学生实施更为科学的语文教育指导。特别是在当前社会上一些消极文化对大学生思想造成不良影响的社会背景下,学生精神思想方面存在一定的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发展倾向,对其健康发展产生着十分不利的影响,甚至威胁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持续健康发展。因此,在当前高校语文教学实践中应该继续运用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对学生实施相应的思想教育工作,进一步深化学生的思想认识,提升其思想健康水平等,进而通过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促使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相应的贡献。
二、在大学语文教育中渗透和融入传统文化的策略
(一)准确定位教学目标,加强对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视
中华民族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几千年的风雨,是世界四大文明中唯一一个流传至今并对现代文化产生重要影响的文明,在长时间的发展演进中一直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因此,在高校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应该把握传统文化的传承特色,树立合理的教学目标,即在教师的教育引导下逐步提升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信心,以平等和交融的眼光看待世界其他文化[2]。为了真正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探寻传统文化与语文教育的契合点,并结合传统文化教育相关内容建构合理的课程结构,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培养自身人文素养,并深化对于传承传统文化重要性的认识,促使学生在掌握基本语文知识的基础上,养成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为学生未来获得更好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
在语文教学中对高校大学生实施传统文化教育必须选择科学的教学内容,保证传统文化思想能够真正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产生积极影响,并通过学生的理解和认识,增强学生对于传承传统文化工作的认同感,促使其自觉在生活中承担起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责任,为社会文化建设的蓬勃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如大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可以适当的结合优秀的古诗词开展教学,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激发其爱国主义情怀等,让学生在阅读和学习相关作品的过程中真正认识到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产生对本民族文化甚至对本民族的深切认同感,自觉在未来发展中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一定的贡献。
(三)充分利用地域文化资源,开展社会实践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不同自然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个性化的地域文化,其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当地重要的文化资源,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性和多元性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因此在高校语文教育实践中渗透传统文化思想,应该合理把握地域文化资源,通过将传统文化与地域文化进行有机结合,为大学语文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丰富的资源,促使大学语文教育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
三、结语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大学生的重要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所以在大学语文教育阶段适当的渗透传统文化思想对学生的自我发展以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产生着相应的积极影响,因此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应该加强对传统文化融合工作的重视,促使语文教育的社会功用得到充分的发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相应的贡献。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