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7 09:21:3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茶道基本礼仪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1、成绩单院系老师那里有,教务处或下面的学生处也有。
2、档案室的成绩单是电子版的,不过最后毕业的时候是以教务处的成绩为准,其他处的即使与教务处系统里面登的不一样都会按照教务处的,如果是需要打出来的成绩单,还需要院系和教务公章的。
(来源:文章屋网 )
茶道也称“茶汤”,不同于日本人日常生活的饮茶,而是指一种技能或艺术。茶道融合了点茶、品茶,茶室、庭院的空间艺术,茶具的甄别与鉴赏,茶事中的怀石料理、各种茶点等,是一种综合艺术,也是日本的传统艺术之一。
一、茶道
1、茶会
茶道的核心是茶会。茶会有薄茶茶会和正式茶会,正式茶会又称茶事。薄茶茶会一般可以同时招待很多客人,只有茶点和淡茶。正式茶会则只招待少数客人,分初座和后座,茶前会用简单但却精致的怀石料理招待客人,然后再依次品浓茶和淡茶。
2、怀石料理
茶事前的便餐,由禅宗的修行而来,当时的僧侣将温石抱入怀中以忍受饥饿。怀石料理重视品质,但不强调高价的东西,而是将季节里最新鲜的素材,制作出其最高品位。怀石料理招待客人的流程为2小时,讲究很多礼数。怀石料理由一汤和数菜组成,以茶道的简朴精神为宗旨,每道菜的菜量都极少。怀石料理所用器具主要是黑色漆器。
3、茶室
茶室是专门为招待客人饮茶而建造的房屋和建筑物。为了举办茶事活动,除了茶室以外,还要建造茶庭、准备茶事的水屋等辅助设施。
茶室分书院式茶室和草庵式小茶室。在镰仓时代末期,茶室本来是从中国传入的两层式建筑,房间内部也相当明亮,但经过种种变迁,到室町时代中期,开始出现书院式茶室,房间较大,又由茶人珠光创造了纯日本式的草庵茶室,房间较小,以后又有更小的茶室出现。同时,又有与正房完全隔离,叫做“数奇屋”的茶室出现,标志着茶室日本化的完成。现在的茶室一般以四张半草垫大小的茶室为标准茶室,大于四张半草垫的茶室为“广间”,小于四张半草垫的茶室为“小间”。因茶室宜清雅,故而多设在点缀着奇山异石,花卉林木和水榭亭阁的小花园内。与茶室相邻,设有一间洗濯茶具的水屋,另有一间曲径相通,专供宾客休息的待合,客人便在此处等待主人的邀请。茶室的布置十分讲究,一般都有壁龛和地炉,壁龛处悬挂字轴或画轴,下面摆设花瓶插花。地炉的位置决定室内草垫的铺设方式,一般客人都坐在操作者的左手,称为顺手席。
4、点前
日本茶道中称沏茶为点茶,茶道的一整套礼仪作法称点前。点前根据茶道流派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茶道流派众多,不同的流派以各自的家元为中心,传承着各自的茶道艺术。尽管日本的茶道派别林立,点前在不同的派别之间有所不同,但它们的表演形式、要求方式却基本一致。茶道的基本程式一般分为庆祝、迎迎接欢送、叙述事情、描述景物等内容。当客人做客时, 家的主人早已在门前恭候。当茶道正式开始时, 客人按照顺利依次行礼后入座, 主人一般先拿出家中的甜点让客人品尝用来调节茶的味道。然后主人会按照一定的传统规矩泡茶,按照客人的大小辈分从老到少,依次传递给每一位客人让其品茶。无论是点水还是冲茶、接茶、品茶都需要有一定的规范方式,并且斟茶不能倒满。因为在日本茶道必须讲究重视选择相配的茶具,一般来说都选择有年代的贵重的茶具或者瓷器来品茶,因此客人品茶时需要对主人的茶具表示出赞赏用以表示敬佩之意。这时主人需要点头以示宽慰,客人在品茶结束之后需要将茶碗端走。当客人离开时,女主人也会跪坐在茶室的门口恭敬的送客人离开。
二、 茶道与禅
1、茶道的历史
茶道与禅宗渊源甚深。12世纪末期,日本僧侣荣西来到中国宋朝学习禅宗,并在归国时将茶叶的种子和茶具带回了日本,在日本开始普及茶叶制作法和饮茶方法。另外,荣西写了《吃茶养生记》一书,被后人尊为“日本的茶祖”。后来,又有日本僧侣道元、圆尔辨圆将茶禅之礼带回日本。南浦绍明将“径山茶宴”礼仪、茶道具以及七部中国茶典带回日本,为日本茶道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日本茶道之所以与禅宗渊源甚深,不仅是因为是禅宗僧侣将茶道带入日本,还因为禅宗僧侣并不只是简单地介绍中国的饮茶和饮茶仪式,而是把推行饮茶之风作为弘扬禅宗的一种手段。后来,将饮茶及饮茶仪式精神升华的是室町时代的村田珠光,他明确主张饮茶与禅宗的精神统一,强调“茶道之美来自自身的内心功夫”,创造了追求茶室静寂的闲寂茶仪式。16世纪末期,千利休完善了这一仪式。至此,形成了精神与形式相伴的茶道艺术。千利休可谓是茶道的集大成者。
2、茶道的精神
千利休把茶道的基本精神概括为“和、敬、清、寂”。“和、敬”,主要指主人和客人之间的和睦相处,互相尊敬。并希冀社会安定、国家和平。“清、寂”则主要指茶室环境的清静幽雅和陈设的古色古香,暗含隔绝尘世、清心洁身之意。
久松真一曾给出茶道的定义,认为“茶道文化是以吃茶为契机的综合文化体”。指出茶道的内核是禅。禅宗强调寂静,恢复人生活的单纯,在单纯中感受繁复;恢复世界原有的寂静,在寂静中聆听世界的声音。主张本来无一物、无一物中无尽藏,强调日常生活的修行,即修行不必去读经,而要求在饮食起居的修炼上下功夫。茶道忠实地实践了禅的这一思想。茶室中没有显眼的颜色,没有噪音,没有一个多余的动作,没有一句多余的话,一切都在自然地运转,在这寂静中恢复人的灵觉,去听茶声、风声和心声。让无心的莲花缓缓开放。人们通过茶道学习礼仪,感悟清净幽雅的境界。
总之,茶道主张“茶禅一体”,追求“和、敬、清、寂”的精神境界,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茶道中有“一期一会”的说法,认为“人之相逢,一生一次;以善相待,尽力尽善”。茶道的核心是茶会,茶会即人们的集会。人们聚集在一起,通过茶道,摆脱世俗现实社会的制约,追求和、敬、清、寂的精神境界,达到人与人之间心灵的沟通、关系的融洽。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2-0193-02
茶源中国,“之为饮,发乎神农”,据《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后兴于唐,盛于宋、明。茶作为一种植物,经过食用、药用、饮用漫长的岁月才进入精神文化的领域。中国人对饮茶活动之精神层面的认同过程是极其缓慢的,在茶往往被看做消除身体不适的手段和个人特殊的嗜好,亦或佐餐、待客的饮料。而“茶艺”一词却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台湾,用以概括品茶艺术的内涵。所谓茶艺,就是在茶道精神指导下的茶事实践。国人不轻言道,在中国传统哲学观念里,“道”用以代指事物之本源。中国人认为饮茶、品茶无外乎是一种追求精神之境,探寻事物之本的途径。正如《金刚经》所云:“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因此,饮茶活动,无外是通往精神彼岸的船。这一点与日本截然不同,九世纪,饮茶作为一种先进的精神文化载体从中国传入日本,日本上层人士一开始就特别珍重。他们饮茶的机会少,因此饮茶时很少考虑止渴、消食、解毒、提神等物质功能,而是着重追求伴随饮茶活动而发生的精神享受。在日本人看来似乎茶不是随便能喝的,没有诗、没有琴、没有高士轻友,便没有饮茶的必要性。
一、中日茶文化的不同发展方向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中国人饮了几千年,开始是将其作为药物、食物,后来成为饮料。中国茶艺的成熟是在唐代,从唐代以前的夹杂他物的混煮法到唐代的煮茶法、宋代的点茶法和明清时期的滤茶法,泡茶方式是朝着自然、简约、生活化的方向发展。与此同时,茶叶的制造方法也从蒸青、压汁、制饼发展为烘青、炒青以至摇青等方法,制造出能显示茶叶自然形态、色泽、香味的绿茶、黄茶、白茶和黑茶等产品,形成了千奇百态、异彩纷呈的茶的世界,一切都是随着时代的更替,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品茶口味的变化而向前演进。这种变化的终极目标是越来越追求茶叶本身天然的色香味形,赋予品茶以丰富审美情趣的艺术性。大道至简,更符合国人崇尚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的本性。由此可见,中国茶文化的发展方向是沿着茶艺轨道而与时俱进的。
公元805年,日本高僧最澄,渡海来到浙江天台山国庆寺学佛回国后带走了茶叶,种植在近江滋贺村的圆台麓,成为后来著名的日吉茶园。第二年海空法师也从中国返回日本,将带回的茶种播撒在京都的高山寺和牧村赤埴,开创了日本种茶史。到公元1168年,日本荣西禅师在天台山万年寺学法期间,埋头于茶道文化的钻研。回国时,带走大量茶种,并著《吃茶养生记》二卷,使得饮茶之风在日本流传开来。同时,南宋时期,来华学法的南浦绍明也将在中国得到的茶台子和茶礼等带回日本,一边传禅,一边传茶。纵观日本饮茶的历史,他们将中国宋代的点茶法引进本国后,继而逐步形成了日本独特的“茶道”。发展为宗教色彩极浓的日本抹茶道。传至今,他们饮用的依然是从宋代以来一成不变的蒸青绿茶粉,使用的也是宋代点茶法那一套器具和方式,历千年而不变。
二、中日茶文化内核之区别
陆羽《茶经》问世以后,对中国茶学、茶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陆羽首次把中国文化精髓中的儒、释、道精神与饮茶过程融合起来,将饮茶当做一种艺术过程来看待。从烤茶、选水、煮茗、列具等这一系列的艺术实践来强调“精行俭德”的自我陶冶。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尚仁贵中,强调“中庸之道”,反对“过”和“不及”,要求我们不偏不倚的看待世界。同时强调“仁”,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而不同”,这也是中国茶艺的思想主体。中国人的性格就像茶,总是努力清醒地看待世界,追求人与天道的自然和谐。释家贵“悟”,讲求彼岸,强调“禅茶一味”,以茶助禅,以茶礼佛。从茶中体味苦寂的同时,也在茶道中注入佛理禅机,以茶道为修身养性的途径,达到明心见性的目的。道家尚“无”,为茶艺注入了“天人和一”的哲学思想,树立了茶艺的灵魂,提出了崇尚自然,崇尚朴素,以及重生、贵生、养生的思想。因此,当代茶学家庄晚芳先生将中国茶艺的基本精神归纳为“廉美和静”。“廉”就是推行清廉、勤俭有德。以茶敬客,以茶代酒。“美”就是品茗为主,共尝美味,共闻清香,共叙友情,康起长寿。“和”就是德重茶礼,和诚相处,搞好人际关系。“敬”就是敬人爱民,助人为乐,器净水甘。中国茶艺讲究在茶事活动中,一切要以自然为美,以朴实为美,道法自然,返朴归真。表现为自己的心性得到完全解放,使自己的心境得到清静、恬淡、寂寞、无为,使自己的心灵随茶香弥漫,仿佛自己与宇宙融合,升华到“无我”的天人之境。
茶叶东传,在禅宗的影响下,日本发展起来了茶道文化,借以饮茶表现日本人审美情趣和道德观念。安土、桃山时期的千利休提倡简朴的“寂静、古雅”以及珍惜一生中只有一次相逢之意的“一期一会”的精神,创立了千利休流草庵风茶法,完成了饮茶向茶道的升华。千利休把茶道规则解释为“四规七则”。所谓“四规”,即和敬清寂,“和敬”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通过饮茶做到和睦相处、以调节人际关系;“清寂”是指环境气氛,要以幽雅清静的环境和古朴的陈设,造成一种空灵静寂的意境,给人以熏陶。“七则”是用于接待客人时的准备工作。千利休去世之后,他的技艺便由后人和弟子代代相传,期间产生了不同的派别。其中以千家派最为活跃,拥有许多弟子。产生出表千家、里千家、武者小路千家的所谓三千家。日本茶道的宗教色彩很浓,并形成严密的组织形式。它是通过非常严格、复杂甚至到了繁琐程度的表演形式来实现“茶道四规”,缺乏一个宽松、自由的氛围。据日本的西部文净在其《禅与茶》一书中考证,在绍明带回的七部茶典中有一部刘元甫作的《茶堂清规》,日本的《茶道经》便是其中的《茶道轨章》、《四谛义章》两部分被后世抄录所成。据《茶道经》中记载,刘元甫乃杨岐派二祖白云守端的弟子,与湖北黄梅五祖山法演(杨岐三祖)为同门,他以成都大慈寺的茶礼为基础,在五祖山开设茶禅道场,名为松涛庵,并确立了“和、敬、清、寂”的茶道宗旨。如果《茶道经》的来历真实的话,那就是意味着日本茶道四规――和敬清寂来源于中田五祖山松涛庵.同时也说明由南浦绍明带回的茶典,对日本茶道思想的影响。
三、中日茶文化反应了不同的民族性格
民族性格,是指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凝结起来的表现在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心理状态,是一个民族的共同特征,一个民族性格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该民族的文化。众所周知,日本是岛国,面积小而人口却很多,众多人的生存和发展并非易事。因此,日本人尊崇武士道精神,努力在苦寂中发展,重视自我克制和坚强的意志训练。其次,自然条件的恶劣也促成日本人有更强的集团意识和协作精神,表现在茶道上就是集体参于茶事,共同营造和谐的氛围。再次,日本遵循严格的等级制度,特别重视规范和礼仪。因此,茶道中也是非常重视特定而严格、繁琐的规程,如茶叶要碾的精细,茶具要擦得干净,插花要根据季节和来宾的名望、地位、辈分、年龄和文化教养等来选择。同时,要根据茶道的礼法,在规定的位置上,按规矩取茶具、按一定的顺序制茶等。可见,在日本茶道的目的并非真正饮茶,而是通过饮茶的方式对人们进行一种礼法教育,是进行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茶道虽说是一种精神修养,但却过于拘泥于形式,茶道的四大流派实际上相互实质性的区别很少。这种重视形式而不重视实际的文化发展到了极端。
与此相反,随着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形成了中国独有的茶艺。中国的茶艺虽然没有日本茶道那样拘泥于形式,然而也有盖碗茶、工夫茶等精细复杂的茶艺形式。中国讲究“礼”,茶体现了亲朋好友之间的情谊,“以茶会友”这种方式不仅常见于一般家庭中,也是适用于集团、甚至国家的礼仪。时至今日,逢年过节,一些单位、公司等也会召开茶话会,领导员工聚在一起交谈,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可以说,中国的茶不仅代表礼仪也蕴含着情谊。中国的亲朋好友问也不拘泥于礼仪及形式,比起礼仪及形式更重视交往的意义。在很多中国人看来,日本茶道是复杂繁琐的,难以理解的,在茶室里遵循规程小心饮茶远不如惬意地品味自己喜欢的茶。相比较而言中国人更注重茶的实际和实用。
总而言之,中日两国的茶文化即有相通的地方,又有各自不同的特点。中国人饮茶比起礼仪及形式,更重视品茶和交往的意义。而日本茶道,受中国茶文化的影响深远,其严苛的墨守成规,限制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交流融合,虽循古,但少创新,这与其自身的文化特征和民族精神相关,成为展现日本文化的一个独特的窗口。
参考文献:
[1]冈夫.茶文化[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
[2]林治.中国茶艺[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0.
中图分类号:G1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9-0216-02
一、日本茶道在日本文化教学中的必要性
(一)教育技术手段不断创新的客观需要
进入21世纪后,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呈现多元化趋势。对于日语学习者来说,在了解日本文化的基础上学习日本语,能够更快地适应日本公司的工作环境,比较融洽地处理在日资企业中的人际交往问题。因此,近年来高校也逐渐增加日本文化课的比例。大部分的专业外语院校都将日本文化课设为必修课或者专业课,但是,教学方式比较单一,近年来使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进行授课。利用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学,将抽象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内容较为直观地反映出来,满足学生的视听等感官需求,从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但是,也会造成学生对多媒体课件过度依赖,想象力的发挥受到限制,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及实践能力、创新思维的培养还是比较欠缺的。
教育部职教中心所姜大源教授讲道:“实施行动导向的教学,要求开发过程导向课程、构建行动学习情境、完成教师角色转变、实施个性化教学形式、建立一体化专业教师”。日本茶道课程为理实一体的课程,可以通过学习日本茶道仪式、点茶、环境的布置等去体悟日本的审美观和价值观,能够从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从实践中探求真知。
(二)日本茶道对日本文化乃至日本社会影响深远
日本近代文明启蒙重要人物冈仓天心致力于保存和发扬日本传统艺术和美学,他所写的《茶之书》影响深远,是西方人了解日本乃至东方的一个重要窗口,被誉为日本第一次向世界输出文化观念的代表作。《茶之书》正是以茶道为切入点,全面地剖析日本古典美学的精髓,通过介绍日本茶道的缘起、传播、品茗环境、仪式以及背后的美学和哲学思想,解释日本的生活艺术和审美观。可见,要了解日本文化,了解和学习日本茶道是重要的途径之一。
日本茶道是日本文化的结晶,是日本文化的代表,日本茶道的形成和确立,在精神文化、礼仪文化、饮食文化、传统艺术以及传统建筑等方面都对日本文化乃至日本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日本茶道建筑为例,日本茶室由茶室和茶庭两大部分组成,是供茶人举行茶事的场所。茶室建筑材料大部分取自于大自然,主要是由竹、木、草、石搭建而成。茶室小巧精致,以四叠半榻榻米为正常规格。茶庭是与茶室相配套的庭院,也称作“露地”,即是洗涤心灵,让人忘却俗世烦恼的地方。庭中设水手钵,如茶室之前先洁手净心。茶室是日本传统建筑的代表,它所追求的美感对日本江户时代的房屋建筑风格有很大的影响。后人把这种传统建筑形式称为“数寄屋建筑”,是世界建筑史上的一朵奇葩。
二、《日本茶道》教学设计
(一)《日本茶道》教学目标设定
日本茶道教学目的是通过学习日本茶道的渊源、传播、仪式、品茗环境以及茶道美学,思考日本民族的性格、思维方式、审美意识、人际交往的方式等方面。让学生在学习日本茶道动作的基础上,把日本茶道文化的感性认识通过实践加深理解。同时,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当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日本茶道》教学内容设定
《日本茶道》教学计划表
首先是了解日本茶道的历史。日本茶道起源于中国,在奈良时期由遣唐使带回日本,最初只是在天皇、贵族和僧侣间流行;到镰仓时代,在荣西禅师等人的大力推崇下,饮茶风气逐渐走向平民化;16世纪初,日本文化艺术逐渐摆脱中国模式,瓜熟蒂落,形成自己的风格,日本茶道集大成者千利休推崇的草庵茶道融禅宗思想、歌道、日本民间文化为一体,是具有日本文化特色的茶道。时至今日,日本茶道已经成为日本国民的行为礼仪规范。滕军教授认为,日本茶道艺术是美的宗教,日本有两种茶道文化形式:抹茶道和煎茶道。抹茶道诞生于四百多年前,与我国的宋元文化有紧密的联系。抹茶道以为饮用珍贵的抹茶为主,主要茶道具是茶碗和茶筅。煎茶道诞生于100多年前,与我国的明清文化有紧密的联系。煎茶道使用的是茶叶,以壶泡茶为主。抹茶道是日本茶道的主流形式,如今,以千利休为流祖的三千家仍是日本茶道的主要流派。
接下来就是让学生学习抹茶道,让学生在实践中较为深刻地理解日本民族的性格,可以使其在老师的引导下有意识地去探索和寻求这种民族性格的根源所在。紧接着是对日本茶道建筑、茶花的介绍,日本人对“空寂美”、“无常美”、“残缺美”的崇拜在此一一体现。最后是日本茶道主要经典著作《南方h》、《茶之书》的赏析。
(三)《日本茶道》教学方法的探讨――以“抹茶道礼法与点茶”为例
日本茶道有一套严谨、繁琐的程序,注重主客之间的礼法,小小的茶室将能乐、俳句、水墨画等传统艺术结合在一起,受禅宗的影响颇深,形成了“空寂”的美学思想。茶人只有亲身这样的环境和过程,才能够切身体会“和、净、清、寂”的茶道思想,因此,抹茶道礼法与点茶的学习重要是以实践和课后总结为主。
1.课前准备道下:
(1)装饰道具:挂轴、香炉、花入;
(2)点前道具:香合、炭斗、羽帚、环、火箸、灰器、灰匙、灰敷;
(3)点茶道具:
a.风炉:煮水用的炉子。
b.釜:煮水用的容器。
c.风炉先:风炉前面的屏风。
d.盖置:放盖子和柄勺的道具。
e.棚:点茶时摆放茶具的支架的总称。
f.茶入:装抹茶的罐子。
g.茶勺:取抹茶粉的勺子。
h.茶筅:点茶的器具。
i.茶碗:点茶以及装茶汤的碗。
j.建水:盛放废水的容器。
2.点茶的流程:
(1)客人入席:客人入席之前应在约定的时间到达茶室举办的地方,不得迟到也不要太早到达。经过茶庭,踏着飞石,在手水钵旁洁手净心之后方可通过躏口进入茶室。躏口是茶室矮小的入口,不冷尊卑都必须屈膝弯腰才能进入,当年丰臣秀吉权倾朝野,参加千利休茶会时也是如此。
(2)拜见床龛:在床龛前跪坐,对着挂轴、插花、风炉等行礼,是入席后的重要仪式之一。
入座、敬礼:跪坐,上半身稳静地弯曲,两只手掌完全贴在榻榻米上是最正式的礼仪。
点茶:主人煮水,取茶粉,点茶。
(3)品茗:主人点完茶之后,端出来与客人享用。客人行礼致意表示感谢。把茶碗放在左手掌上,往右侧转两圈,然后分几口慢慢享用,不可一口气直接饮用完毕。喝完之后拜见茶碗。
以上是抹茶道实践课程内容的全部,课程剩余的时间让学生对茶道礼法以及流程背后的茶道精神和美学内涵做一个探讨。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课程呈现的知识是有限的,经过实践学生对日本茶道的礼法、茶室的布置、点茶的技巧等方面提出很多的问题,此时,教师对此加以引导和总结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学生提到,为何茶室设置风炉于榻榻米上,但是有些时候却放置于榻榻米下面?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分析,让学生思考物象之后的日本文化和美学内涵。
日本茶道注重茶会时间与空间的变化无常,茶室的设计以及器具的准备要根据时间与空间而设定。日本茶道集大成者千利休在《南方h》中提出,夏日茶会与冬日茶会有所区别。他说:“夏天的茶道秘诀是要让人感觉到那么的清凉,而冬天的茶道秘诀是让人感觉到温暖。”所以,在寒冷的冬天,将烧水的炉子放榻榻米下面,以供取暖,而炎热的夏天则相反。这种因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不同的细节处处可见。茶会发生在不同的地点、时间,茶人用心经营每一次茶会都是独一无二的,因茶会而产生的人与人之间的情缘也都是不期而遇,都是当下的情感,可遇不可求,此生仅有,也就是“一期一会”。
“一期一会”是日本茶道的基本精神之一,“一期”值得是人的一生,“一会”表示仅有一次的相会。也就是说每一次的茶会在变幻无常的时间与空间里都是一生一次,独一无二的相聚,主客之间都要珍惜当下相聚的时光。“一期一会”一词出自江户末期最大的茶人井伊直弼(1815-1860)所著茶论《茶汤一会集》。原文是这样的:
追其本源,茶事之会,为一期一会,即使同主、同客可反复多次举行茶事,也不能再现此时此刻之事。每次茶事之会,实为为一生一度之会。由此,主人要千方百计,尽深情实意,不能有半点疏忽。客人也须以此世再不相逢之情赴会,热心领受主人的每一个细小的匠心,以诚相交。此便是:一期一会。
“一期一会”源自佛教的无常观,意味着世间是无常的,短暂的,人的生死聚散也是无常的,人的生命是短暂的,脆弱的。无常观深深地渗透到日本国民的精神生活里,它体现了日本民族对生命的理解,小林一茶的名句:露の世は、露の世ながら、さりながら。译为“露水的世,虽然是露水的世,虽然如此……”这正是对浮世无常的感慨。这种无常观在日本文学中比比皆是。
在无常观进行阐述之后,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种意识产生的原因,它和日本的地理环境因素是分不开的。日本地处欧亚大陆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频繁,日本民族对于生命的无常和脆弱感悟更为深刻。
三、结语
日本茶道是日本文化的结晶,是研究日本文化的重要渠道。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日本茶道课程集理论和实践为一体,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日本茶道教学有助于学生在实践中思考和总结,体悟日本独特的审美意识,分析日本国民性格形成的原因,从而了解日本文化,尊重日本人际交往规则,为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文员会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以实践为导向的教学方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2]林瑞萱.日本茶道源流:南方h讲义[M].台北:陆羽茶艺股份有限公司,1991.
[3]林瑞萱.中日韩英四国茶道[M].北京:中华书局,1991.